<

趣祝福 · 作文 ·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作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十五篇#】书籍是学到很多未知东西的诀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让大家开拓了视野。怎么作品的读后感描绘出来呢?您所需要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现在可以使用了。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腆着肚子,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嘴难伸,有理难辩,你说冤不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提法本来就是片面的,数学术语定义为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教育主管部门绝对不会不理解,心知肚明。但用这句话管教师,却很简单管用。于是乎――谎言说了万遍竟也成了真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如果正确且能成立的话,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谁没有责任感?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般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主席都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中,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不是贤人的人呢,他有没有教得好的学生呢?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社会思潮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和道德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怎么能够上得去?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

洋思中学作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有人认为,洋思是全封闭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忧心如焚么?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工读学校与加强少管所么?理念片面,模式机械!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

所以,一味说“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甚至是极端的话。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两个凡是”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不是吗?只要一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但生活不是艺术,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做做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D�D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D�D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究竟是在讹诈教师?还是在自欺欺人?现在中国的教育面对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时代不同,一代人一代物啊,80年代的学生那是相当的自觉,90年代的学生那是比较自觉,新世纪的学生那是相当的麻烦,教育方法虽在革新,但是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生的“革新"”。以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拿来对学生是没用,万事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太绝对了,毫无回旋之余地。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是“建立共产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要打拼多少年,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2】

学院:文理学院

班级:公管091

学号:22号

姓名:孙志莉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仓促,我利用了一个星期的课余时间拜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来自德国教育经典之作。初读《卡尔威特的教育》令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感。还没有读过类似的“教育读本”,它讲述的故事丰富有趣,多角度描写,叙述娓娓道来,所述教学方法多属科学而又富人文关怀。

等到读完整本书,一对快乐学习中的父子通过小卡尔的父亲牧师老卡尔地精心构思,巧妙的刻画了出来,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小卡尔是幸福的,他从小就接受了来自通晓事理、博学善思的父亲的全面综合性教育,获得了健康成长。而对于父亲老卡尔来说,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注意并积极坚持实践着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梦想,把一颗初为嫩弱的幼苗培植成了一棵神奇的天才大树。

父子俩的教育之路,家庭的教育生活之路并不平坦,其中也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小卡尔生下来时,表现的很不灵活,甚至是半痴呆状况,当医生告知卡尔夫妇孩子以后面临成长困难的事实时,小卡尔母亲看着眼前这个不健康的婴儿,感觉背上了人生沉重的包袱。卡尔自己也觉得失望,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片惋惜之中。

但是,顽强的父亲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儿子,他仍然深深地希望小卡尔能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聪明,快乐地活着,为此他坚信自己要付出努力和代价,他认为自己也能做到。事实上,这位负责任的父亲说服并鼓励妻子让母亲加入到教育卡尔的行列中来,全家走上了希望之路。

老卡尔认为,应该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在此期间,他培养了孩子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大量的游戏进行教学,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实践平台。大量的练习方法和方法,使小卡尔迅速提高了智力,快乐顺利地学到了很多知识。

5岁时,小卡尔就可以熟悉六种语言,德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英语和拉丁语,尤其是难学的拉丁语,这证明了卡尔和儿子的努力。事实表明,卡尔后来更多优秀卓越的表现都是小时候父亲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卡尔教育孩子,自己也坚持着很多原则。他不让孩子只是成为死读书的机器。他教孩子感知世界,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兴趣,授以科学的方法,放手让孩子去理解世界,学会创新;他也会严格管教孩子,在小卡尔做一半事情就想撒手时不放手他,让他知道耐心毅力的重要性,教会他品尝坚持所带来的喜悦;他也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始终要求卡尔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好的习惯,形成好的性格,最终拥有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他也没有忽略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承认生活的现实性,教孩子认识原本的世界,说给孩子应有的人际策略,让卡尔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老卡尔对孩子的付出,儿子的终身成就证明了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而且父亲的教育方法书写了教育史上的辉煌。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教育改变着人的能力和倾向。

良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使人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从卡尔和他儿子的教育经历中,我感受到了教育和爱的力量。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财富,就是要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顺利健康地成长,要有一颗聪明的心,让孩子更加辉煌!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3】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是一名早产儿,且被医生认定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

这本书告诫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即使再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位杰出的青年。

孩子上学之后,大多数都待在学校,我们就相当于孩子白天的家长,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是孩子的权力,也是每个老师的义务。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而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递减法则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发展其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卡尔威特善于挖掘和运用各种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从小学会正确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老卡尔威特并不强迫孩子去死记硬背,而是在乐趣中让孩子不知不觉的学到了知识。记忆尤深的是在让孩子学习乘法规律时。他并不是让孩子去背那些枯燥的乘法口诀,而是通过让孩子数豆子的方法自己去总结出了乘法口诀。这种方法一则是孩子自己总结的规律自己记的格外的清楚,二来让孩子明白好多规律定律并不是专家权威的专利,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去发现。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老卡尔威特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态度端正,互帮互助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等等。另一种是良好的品质习惯,比如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举止谈话等等,都需要家长和教师反反复复的关注和强调。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班级,如学生如果都很乐于助人,那么新加入的学生肯定也会乐于助人;如果学生每天早晨都集体阅读,长期耳濡目染,班里的学生肯定也会热爱阅读。同理,一个家庭,如果父母每晚睡觉前都读几页书,他们的孩子也会养成这种习惯;如果父母每天对着手机,孩子也会成天抱手机。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4】

一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养成勤勉、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提问,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可以查资料,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他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还有发现问题,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发现小卡尔是个弱智的孩子时,老威特没有放弃,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致使卡尔最终成为比一般人成就还要高的天才儿童,我们不难想象这其中的艰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大部分教师有遇到过反应迟钝,兴趣贫乏的学生,我们是否像老威特一样给予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是否努力地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孩童时期的经历对孩子们以后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小学教师,愿我们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想老威特对待小卡尔一样,让小卡尔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5】

在暑期中,我细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一书,看过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取得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威特是一名早产儿,因为先天的不足,被定位于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低智儿终于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使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也是有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其一,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一向认为良好的习惯比成绩重要得多,更何况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像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所学习的一些具体知识可能忘记了,但他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会令他受益终生。老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前、甚至每次饭后的散步都成了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好时光。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而也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的知识学习上,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中都应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诚实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

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低智商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教师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其实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了爱,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更好地与之沟通,才能进行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没有好与坏之分,只要给与孩子充分的信心、耐心、爱心,他必然会有他的闪光点。一个人的童年其实是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奠定下了基础。作为小学教师,愿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学生付出耐心和爱心,让他们能够像小卡尔一样健康成长。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6】

严玲本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小卡尔由痴呆儿到天才的成长过程,和老卡尔威特教子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虽然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它给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很多启发,也让我思考教育和教学。

老卡尔特在教儿子外国语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他提到语言的学习,与其背莫如练。他从不系统地教语法,因为孩子们不懂。在语言教学上,他先教一些通俗易懂的诗歌,让儿子先熟悉语言的感觉。

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后,让儿子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19世纪的父亲有如此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当代儿童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传承。是的,纯语法教学是当代小学英语教育中最忌讳的一种,因为它是一种不科学的填鸭式教育,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所以我们教师在新授时会安排一些儿歌形式来让学生操练,最后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以对话,讲故事或表演的方式加以操练。我特别同意他的话。学好一门语言的最好方法是读一本语言书,因为任何语言最重要的部分都在书中。的确,语言强调应用,而书籍是反映语言功能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鼓励他们阅读一些相关的英语杂志、英文摘要和英文名著的简单版本。新时代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语言的方法,比如上网查资料、看原创电影等,这些都是掌握英语最有效的方法。

有一个片段吸引了我,老卡尔为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却从罗森布鲁姆教授一席话中得到点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

你自己喜好语言学,**,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兴趣的教,教授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你也很有一套,你儿子也就能学,可是数学,你自己都不喜欢它,因而不能很有兴趣的教,你儿子也就厌恶它。”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喜欢英语呢。罗森教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的确,我自己都没有投入要英语学习的热情中去,因而就不能有兴趣的教,学生又怎么能喜欢上英语呢,看来孩子学习的热情主要在于传授者,教师的感染力量是无穷的。要让你的学生爱上英语课,首先,你应该热爱它,不要放弃你在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只有你比这门课高,你才有资格教学生。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的奖惩要明确、有原则。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散步中,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她女儿的裙子脏了,就大声责骂她。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

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

”“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

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我们需要明确奖惩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本身就糊涂了,所以奖惩没有教育意义。对于一些‘禁令’,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是可以打破的烙印。

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 “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老卡尔用自己孩子的成长见证了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做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同样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经过耐心的教导和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7】

网上看了对卡氏(卡尔威特)教育的评价,除了个别自大无知的人对此全盘否定外(我估计可能没有好好读懂就开始反对了),大部分读者至少对一些具体的方法都是欣赏有加。欣赏归欣赏,在自己平时的教育中要坚持坚持这些方法却很困难。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能象老卡那样,自始至终地带着坚定的信仰去教育孩子。

教育需要带有信仰,否则即使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都很难坚持。本书开篇就是:“孩子顺从上帝的意愿来到这个世界。。。作为上帝的子民,我的使命是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孩子坚强有力,使他顺顺当当地成长,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才能在困难中仍能有盼望。当看到小卡刚出生的模样时,连妈妈都开始动摇了。

有一次,妻子悄悄地对我说:“告诉我,为什么上帝会这样安排?为什么偏偏我们的儿子是个弱智儿?上帝对我们公正吗?”

我说:“亲爱的,请相信我,上帝永远是公正的。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世界上像大多数人都没有将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我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开发他的潜能。”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有限的认知会对永恒的公正产生很多的困惑。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让我们满意或不满意的东西。如果我们看到好的就沾沾自喜,好像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而当看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马上会非常绝望地问这孩子怎么会这样,这孩子怎么会那样?仿佛一切又和自己毫无关系。我相信孩子大部分不好的行为是父母造成的,如果有一些先天的不足,我们也不要怨天尤人。老卡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信心的榜样。有安静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但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信仰能让我们学会依靠,学会忍耐,在忍耐中生出盼望。所以信仰带我们走出有限的认知。

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才能坚持我们认为是对的原则。在老卡的时代,还没有多少早教的研究和理论。他的思想即被保守的传统思想不容,又被极端的'“尊重”理论指责。还好,他有一个顺从和理解他的妻子。但是仅此是不足以让他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在道德教育上,从来不是迎合世俗的价值和得失。这一点,对我们当今中国想坚持原则的父母有着特别的启示。

当代的中国社会GDP不断攀升而世风却与日俱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教育孩子,我们很多父母自然会提出这样问题:我用正确的道德原理教育孩子,但是到了社会上会吃亏,会碰得头破血流怎么办?

无独有偶,在百家讲坛上讲完了《三字经》《弟子规》后,钱文忠教授也感慨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面临严重问题,严重到我们用《三字经》《弟子规》教出的孩子,90%要吃亏。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问题。”

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还可以剩下10%不会吃亏,这10%又是凭什么不会吃亏,但是大部分会吃亏已经是现实。钱教授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必须改变社会现状和问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或是无力的口号。这回答不了那些父母所提的问题。如果我代替父母们追问钱教授一句:“社会现状一时半时改变不了,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不知道钱教授会作怎样的回答。

其实这个困惑中国父母的问题也不复杂。那就是需要在现实中的吃亏和道义上的正确之间做一个选择。其实这个选择我们大人也都在面对,只不过我们自以为常常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妥协。我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既坚持道义的正确又避免现实的吃亏。但是我们在面对二者的冲突时,还是应该选择正确的道义。吃亏会过去,道义能永存。

今天早上读到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因为不法的事增加,许多人的爱心就冷淡了。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24:12-13)。

我想这是最好的答案了。

当然,在坚持道德原则的时候,我们也要教育孩子要有爱的智慧。这一点在书中也有明确的论述:

生活中是不是有许多这样的善事发生呢?有些人不惜自己的所有去帮助别人,不但没有得以相应的回报,反而遭到别人的蒙骗。这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这些帮助他人的人并没有弄清被帮助的人是否值得帮助。换句话说,这样的好心人实际上是愚蠢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分辨能力。

在中国孩子有很多受骗的机会,有时候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个时候我们当然要教育孩子先学会保护自己,但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要剥夺孩子行善的机会。我很喜欢读书中的这个故事。这是一幅很美的图画。

在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黄昏,和往常一样,我牵着儿子的小手一边散步一边耐心地解答他那些如潮水般涌来的问题。

一个流浪汉从我们身边走过。没想到,这个流浪汉却引起了卡尔的注意。卡尔抬起头问我:“他为什么要流浪呢?他需要什么呢?”我没有立刻回答他,因为对于儿子的问题,我都要给他一段自己思考的时间。这一次,卡尔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反复追问,而是追上去追上流浪汉的步伐,向他提问:“先生,您为什么要流浪花?您需要什么吗?”

“我需要一个面包……”流浪汉哈哈大笑起来,他或许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能够帮助他什么。

流浪汉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

“先生,请您等一等。”儿子的话音未完,便向家的方向飞奔而去。

“是的,是我的儿子。”

“多可爱的孩子啊,他真幸运……”

站在路边,我和流浪汉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他家乡的情况,给我讲他的流浪生活以及他对命运的感叹。

不多久,卡尔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手里拿着两块面包。他看了看我,我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先生,这是我和我的家人送给您的。”儿子把面包递到了流浪汉的手中,他的神态和动作似乎都在说,请接受吧。

事后我问儿子,你当时怎么会有给流浪汉送面包的想法。

“我想你和妈妈都会造成我的做法,因为你曾经对我说过,人只有在行善时,才能接近上帝。”

我不知道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大家踊跃参加讨论啊。

对不起,才知道在中国这个连接打不开。需要电子书的,给我邮件。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8】

其实这本书我刚看到25页,内容很有意思,很丰富。那么先写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作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尔的父亲很了不起。分析:小卡尔的教育成果取决于父亲对他的教育指导,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呢?小卡尔的父亲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够观察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来。小卡尔5岁就会多国语言,这首先取决于他的父亲自己不光会多国语言,而且他有这个意识从小就培养小卡尔,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学再去让他学。我们的生活中恐怕还有孩子5岁的时候母语也说不清呢,进一步想,又有多少学第二外语的大学生还不能用二外交流沟通呢?结论:小卡尔的父亲是小卡尔的早期教育者,那么作为一名少儿英语教师,我们接受了家长送过来的孩子,同时,我们就承担了这个早期教育者的任务,这份任务不压身,但是很重!现代中国社会的少儿英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在自己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下,大量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进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学习。以一个培养天才孩子的家长自居的老师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龄与其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分析:小卡尔对数和颜色的学习在几个月大已经开始了,并且其中包括韵律节奏的控制。这是我们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长想到了去这么做,但是不会期望有什么结果。而事实是小卡尔做到了,一个出生时大家都说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这不仅让小卡尔周围的人吃惊,而且让现在的家长也吃惊。结论: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岁左右,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根本离不开家长,哭得嗓子都快哑了,老师虽然能把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却可能会产生心理遮蔽,觉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学不了,或者教学内容会不会太复杂了,其实不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与支持,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快乐的学习环境。分析:小卡尔的童年丰富多彩,因为父亲给了他快乐的心境,带他畅游大自然,抓住了小卡尔的兴趣点,总是让小卡尔在自主的寻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认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贵的,在快乐中去领悟这个世界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开始。结论:我们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玛特的宝贝儿们,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天才。

他们来到了瑞思,我们老师便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在快乐中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开发他们的各项潜能与智能,让宝贝儿们在瑞思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去体会,去探索,去发现世界的精彩!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9】

在暑期中,我细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一书,看过之后,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另一个角色有着很大的启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卡尔·威特的这些惊人成就并不是因为他的天赋。相反,年轻的卡尔·威特是个早产儿,被定义为先天性缺陷导致智力低下的痴呆症儿童。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不觉得孩子的禀赋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有效合理地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是一般的孩子也可以成才。他坚信:

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一个孩子是天才还是平庸并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取决于他从出生到5岁的教育程度。在老卡尔弗特的精心培养下,一个智力低下的人终于成为德国著名的天才。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使我明白了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卡尔弗特的父亲如何抚养他的孩子,它也启发了我们的小学教师,因为大多数时间孩子在学校度过。

作为一名教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一直认为好习惯比成就重要得多。此外,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资本。

习惯资本的使用在不断增加,它使人们能够像经济世界中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有意识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这说明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

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时,他可能会忘记他所学的一些具体知识,但他的好习惯将使他终生受益。老卡尔对孩子的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中。吃饭、玩耍、睡觉,甚至饭后散步,都是孩子们学习大自然的好时机。

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我们教师也应采纳老卡尔的教育方式:

它不一定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在与学生的任何接触中,都要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产,注意卫生,诚实守信

其二,就是耐心加爱心。我们从老卡尔夫妇养育和教育小卡尔的过程中,不难看出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爱心和耐心——孕育时的谨小慎微,幼时的精心喂养等等,都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炙热与执着,尤其是发现小卡尔是个弱智的孩子时,他们没有放弃,让他任由其发展,而是尊重他并给予更细微全面的关爱。

细想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是否因为学生的反应迟钝、兴趣的贫乏看不起他,甚至产生厌恶之情呢?从本质上讲,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就是缺乏爱心。只有投入爱心,才能与学生建立感情,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开展成功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他有充分的信心、耐心和爱心,他一定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实是上,一个人的童年是非常短暂的,而人的发展和超越奠定了这个短暂童年的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希望我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孩子,给学生耐心和爱心,让他们像小卡尔一样健康成长。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0】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1】

卡尔威特的父亲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开始卡尔威特只不过是痴呆的智障婴儿,其父亲通过不懈的教育训练,让他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成长,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岁。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父亲独创的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自出版两百年以来,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个天才儿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开头就沉痛地讲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几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岁才有了第二个孩子。显而易见,这有可能是个先天不足的脑瘫儿童: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应相当迟钝,极为痴呆。

老威特面对第二个孩子,悲痛不已,还在写给弟弟的信上发誓:“我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在培养卡尔威特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诸多信奉天赋论的保守教育家屡次围攻,愤然地声明道:“我要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愿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书中十分感谢妻子的贡献,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经历,并真诚地写出了:“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柏仔认为老威特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牧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确实是可贵难得的!

老威特自从妻子怀孕后,就改掉了熬夜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需要丈夫的体贴。何况,我在深夜看书,一定会影响妻子的休息……在关心妻子上,我自认为是合格的丈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不管是在她的饮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尽管最后还是出了一些疏忽,导致卡尔威特不幸地沦为脑瘫儿童,柏仔认为老威特确实是妻子怀孕期丈夫的典范,值得每一位准爸爸学习!这就是卡尔威特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基础!老威特针对贵妇人雇人教育孩子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认为老威特的这一说法值得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职场女性没有多少时间养育孩子,选择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或托儿所幼儿园老师照顾。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影响。

如果可以的话,职业女性还是需要尽量抽时间来教育孩子,这样会更好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强求现在的职场女性一定要做到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后代也不是由母亲养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父亲或爸爸也是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责任!

在第一章的中间部分,老威特郑重地写道:“他们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让他们最终尝到了苦果,以至于终生后悔”。老威特认为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长到两三岁时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往往为时已晚了。

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这让柏仔想到中国古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

这些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2】

单位要上交读书心得,沦为奶妈后我就没正经读过什么书,顶多找本育儿大全救火,“宝宝为什么夜哭,溢奶怎么办”。。。。所以对这个什么读书体会,是颇为苦恼,但是党布置的任务,咱总得完成啊,万不得已想起怀孕时自己幻想当天才他妈时刻苦攻读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得,就是它了。以下是本人的心得。   让教育与快乐为伍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我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只重视他的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的可悲的愚人;只重视智力,孩子会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者成为社会上的恶棍;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会成为懦夫。这种人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无用的,因此,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      ――卡尔・威特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老卡尔・威特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教育家,却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教育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老卡尔威特正因为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观点,在儿子小卡尔・威特一出生后便以自己独特的、正确的方法去爱他,同时制定出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案,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终于将先天不足,甚至有点痴呆的婴儿培养成了一位举世瞩目的“神童”。   值得注意的是,小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人们通俗以为的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相反对他来说,学习是一种快乐。   尽管这本书讲的是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方法。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教师的一举一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是随意的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有益或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学生面前,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像老卡尔教育小卡尔一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阅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中应该如何去做。   一、尊重学生  老卡尔从不轻视孩子,他认为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在生活中他非常尊重儿子,他并不认为由于自己比儿子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面前充当权威。他们两个人经常就一些问题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起把那个问题弄懂。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小卡尔威特成为了一个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人。   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尊重学生,不要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在这种平等、开放的求知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卡尔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他教育小卡尔的场所经常是他们散步的原野,通过散步、直接和动植物接触、讲故事、做游戏让小卡尔获得了许多历史和地理、天文的知识,而我们的学生接受知识,大都局限在课堂上,学习手段通常是老师的理论讲授,很多学生一提起学习就皱眉头,他们早就厌烦了多年来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课外的学习素材,同时可以利用实训,让学生多让实际生活接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老卡尔很注重对儿子学习方法的指导,他告诉小卡尔要像把握音乐的节奏那样把握学习过程的节奏,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安排大约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学的时候认真学,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二者不可混淆,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学生这方面就不太会安排,有的只知死读书,有的.学的时候不好好学,玩的时候又心寄学习,心存内疚的玩,所以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好,更有的学生一心只顾玩,荒废了学业,所以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全神全神贯注的学,玩的时候痛痛快快的玩。   四、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   老卡尔认为要做事先要做人,他不想儿子成为学历很高而冷漠无情的人,所以他在儿子很小时就通过父母的榜样展现给儿子,让儿子成为一个既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我们现在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原因,比较自私、没有社会责任感,不知爱别人,只顾自己感受,作为老师,要想法走进学生的心里,用老师的爱心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让我们把教育当成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给学生带来自信、快乐。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3】

我读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后,就特别想看《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因为刘亦婷的教育方法很多采用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教育理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样一本书,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了,这是一本父亲成功教育孩子成才的教育故事集,是一本用自身成功经验证明了早期教育的价值的论文集,是一本家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动性实践手册,是提升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的指路灯,也指明了全面提升公民素质的方向。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书中的教育效果,但有些内容还是相当合理的。

一、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

一。高尚情操:乐于助人行善,有同情心,善待他人,活泼开朗,文明礼貌;有尊严,能在各种高中低档场合看到和听到;

2、智商速成:父母在家的教育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好的方法要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不断总结并验证,用事半功倍的办法,快速有计划有目的不分时间地快乐学习各种知识;玩也要玩得有水平,有知识,不过我更鼓励跟别人一起玩,这也是交往的一部份。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

辅导孩子和学习孩子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如果效果显著,我想智慧之门就会打开。

三。加强体质:第一,健康体魄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在这里,卡尔特别提到,孩子们不应该暴饮暴食,否则会影响他们的健康和智力。第二就是讲卫生,自不必多说了;

四。高雅文化熏陶:声乐艺术教育,铸就人的高尚情操;

5、劳动光荣: 珍惜劳动成果,并创造劳动成果;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能不劳而获;(同时也要说明:付出了,不是绝对就有收获。

)卡尔的做法比较简单:表现好就给一个戈比做奖励;新时代我们要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也要体验劳动的艰辛。

二、卡尔威特的教育原则。

1、“成人化”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卡尔威特在很

更多的时候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当成大人来交流。

2、“民主化”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

3、“快乐化”教育:卡尔威特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与我们一样痛苦的学习训练基础上的,相反对他来说,学习是一种快乐。

4、“个性化”教育: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仅如此,因时而教、因事而教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法则。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得最大启示是教育孩子有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养成勤勉、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大人提问,培养孩子的阅读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自信。

小学部:李倩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4】

《卡尔.威特的教育》是德国威克郡一个乡村牧师卡尔威特的父亲写的。19世纪初老卡尔弗特如何教年轻卡尔弗特的故事。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新理论,根据这些理论,他把小卡尔从一个弱智的婴儿训练成了一个年轻的天才。

他提出的早期教育理论包括:智能的递减法则;从小就要养成严格的发音、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丰富的词汇量代表对事物认识程度;兴趣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

我当时是在书店闲逛时无意中买的这本书,也是初为人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受益匪浅。我有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好课本,从理论到实践。并通过这本书,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加深对书中一些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对我的人生和人生道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付出才会有收获,天才不会从天而降,是父母一点一点培养得结果。

2、以身作则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希望孩子怎么样,父母首先要做到,只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化知识,否则就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也无法为孩子解决问题。就象卡尔的父亲,对于天文地理、美术绘画、**舞蹈、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于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思路和一整套教育方法,并且严格的执行,最终使卡尔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年天才。

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与卡尔的父亲差距很大,自己还有很多的方面去努力。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而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要培养孩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认为卡尔的父亲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

我想,我的思路就是尽心尽力做好父亲的职责。不要对孩子挑剔,不要责怪他们,不要一时追求一件事的得失,希望他从小就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

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未来,拥有幸福的生活。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5】

关于早期教育问题的辩证看待

卡尔·威特是18世纪德国一个名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其子小卡尔·威特从儿童时起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8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老威特为自己将早产并轻度迟钝的儿子培养成为名噪一时的少年天才感到非常骄傲,他曾经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他把对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但不论是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对于尽早开发儿童智力之优点的实例佐证,还是曾一度掀起中国父母对于早期教育狂热追逐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令人艳羡的天才之路,都似乎在极力推崇卡尔·威特教育之时,与该书同样聚焦于天才儿童的早期生活经历,或者说是,此类书籍无一跟踪神通至其中年和老年,而只是一味从子女优秀的父母视角,诉说他们的子女在孩童时代是多么地异于常人且优秀。

但是事实,历史和人们仍然用一颗心记录着他的一生。在意大利学习之初,18岁的他感到非常沮丧。他对《罗马法》研究并不感兴趣。

罗马法的枯燥折磨着他的神经,就像著名诗人海涅所说:“罗马判例法用灰溜溜的蜘蛛网仿佛把我的思想罩住,我的心像是被夹在自私自利法律体系铁一般条款之间。”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1819年,一次旅行改变了威特的命运。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他参观了但丁的故居,对但丁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从此,他开始研究但丁的各种作品、评论和资料。但丁成了他在意大利悲惨生活的精神寄托。

老卡尔听说卡尔弗特在研究但丁。他大发雷霆,认为这是在浪费他的才能和时间。正像老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的,他最为反感的一种人就是研究文学、语言这类学问的学者。书中对这类学者冷嘲热讽,还用了这样的反问表示不屑:

“我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做这类学者呢?”然而,眼下小威特的做法正是让他难以忍受又难堪的,他强烈要求威特专心于法学研究。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小威只好偷偷隐藏自己的爱好,偷偷做研究。

老威特之眼界,受限于所处时代对于法律职业的热衷与尊敬,因而希望儿子可以选择这条他为其选择的道路。而小威特后来的一生证明,如果他从年轻时就能不受父亲束缚而成为一名但丁的研究者,那么他也不至直到暮年,才出版了这一生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作品。但试问,这种假设有没有可能成立?

答案是,当然没有。在老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小威特六岁时,老威特带他去做客,和他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小威特弄撒了一点牛奶。按照威特家族的规矩,如果你撒食物,你会受到惩罚。你只能吃面包和盐。

小威特很爱喝牛奶,而且主人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上好的点心。

小威脸红了一会儿,犹豫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没喝牛奶。

主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小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喝了。”主人说:

“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老威特只顾吃自己的点心,仍然假装没看见。小威特还是不喝,于是,主人全家推测,小威特一定因为怕责备才不敢喝 ,就向老威特问难。

这时,老威特请小威特出去一会儿,然后向主人家解释了原因。主人听了说:“一个才六岁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

老威特解释说:“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

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可主人一家还是不相信,老威特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小威特叫来,再劝他喝,他肯定还是不会喝。”说完,老威特就离开了。

主人叫来了小威,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零食,但没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

”但小威特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

老威特为这件事做了有利于自己的辩解,他说,按照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是不允许的,孩子也不会感到任何痛苦。所以根据这个原则,从一岁起,威特就严格要求他按照他为自己制定的规则生活。

老威特的观点很不科学。他的童年和**性格缺陷也与他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孩子们在两岁和六岁左右有一段叛逆时期。此时,孩子们正在竖立自我意识。如果此时的孩子过于严厉和压抑,孩子就会成为一个缺乏自信和独立意识的人。

这些孩子虽然听话,但往往太听话,变得胆小、懦弱、优柔寡断。威特此时的表现恰恰印证了这点。

回到故事之前提出的假设,不难发现,小威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抵制父亲的思想,所以一个不变的神童必然会被时代压缩,成为一个平凡而平凡的人。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从政,能够当律师,能够提升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但是,由于他内向自闭的性格,不善辞令的口才,不讨人喜欢的外表,这一切希望都落空。即使他当了老师,也不能因为这些缺点吸引学生来上课,从学生那里得到更多的钱。

在经济上,他也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老威特的梦想再一次落空。

为什么老威特的早期教育看起来如此完美,但他的孩子们长大后却平庸,甚至厌倦了他们曾经擅长的东西?

我们看到,“不能强迫教”是老威特的一个教学原则。为此,他发明了许多实用游戏和教具辅助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小果,其中很多对今天都有借鉴意义。比如,老威特给儿子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块,让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修塔、架桥、或者筑城。

这个游戏就像今天的孩子们玩的积木一样。此外,老威特还教儿子玩游戏,模仿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思考良久,我似乎悟到了一些东西。原来兴趣是有不同种类的。一种是短期兴趣,这种兴趣建立在享受的基础上,这在儿童中很常见。

比如,吃美味食品,玩电子游戏等。我们用这种方法训练马戏团动物。动物表现好了就不停地给吃的予以奖励。

老威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竞争心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太无聊,避免了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在保持轻松心态的前提下学习。这种方法即使在今天的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所谓“快乐教学”和“寓教于乐”就是这样。

与这种兴趣不同的是,长期兴趣可能基于快乐或认知。这种兴趣的**有些神秘。有些孩子就是对**着迷,有些孩子则对数学着迷,还有的孩子对读书着迷。

这种兴趣的最大特点是自发性。他可能由人的一种本能力量所驱动。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慧根这个概念与这个现象类似。

所以,心理学家评判一个儿童是否是天才儿童,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对某一天赋领域有着持久而狂热的兴趣。

**家亨德尔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律师,这个职业赚钱容易受人尊敬。可亨德尔五岁时便对**着了迷。他的父亲于是想尽办法去限制他,就像今天的父母让孩子戒网瘾那样。

因为小学里有**课,他父亲甚至不让他去上学。可亨德尔却瞒着父母弄到了一架古钢琴,趁家里人熟睡的时候从床上悄悄地溜出来,爬上屋顶阁楼,在那里杀声苦练。

**也有类似的故事。**的哥哥也是**家,他嫉妒弟弟的才能,不给他乐谱。但是,**在深夜偷了哥哥的乐谱,在月光下抄写下来。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长期兴趣的例子。

我们看到,老威特所激发的都是孩子的短时兴趣。在他培养孩子的整个过程中,缺乏培养和发现孩子长期兴趣的方法。归根结底,他的教学方法也是填鸭,只是这种填鸭并非用暴力的手段强迫去填,而是用诱哄的手法来填。

我们看到,小威特在不到7岁时脑袋里已经被父亲灌输了数不清的知识,除了五门外语外,还包括数学,天文,历史、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十来门学科的知识。在短短几年中精通这么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达到“神童秀”的目的之外,看不出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积极作用。

提到做秀,今天有不少父母热衷此道,让孩子拼命识字或者背英语单词,孩子达到了一定程度就给他贴上神童的标签,家长借此到处推销自己的教育法。这种做法与200年前的老威特如出一辙。

在与威特同时代的同类“神童”中,成就最大的是维纳和穆勒,而无论是老维纳还是老穆勒,对孩子都没有强调知识灌输,也没有让孩子到处做秀。进一步比较老穆勒和老威特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老穆勒强调孩子知识的深度,强调基础,这种学***扎得深,但短时期内看不出惊人的效果,当然,老穆勒也没有急着让孩子出人头地。而老威特则不同,他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广度,根基不深但面面俱到,很容易达到让人“惊叹”的效果。

由于他的目的是让小威特吸引富豪们的眼球,这种的做法也许就那时而言有其高明之处,而对今天的家长来说,借鉴这种教学方法需慎之又慎。

老威特教学法的后果就是小威特一直到18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直到留学意大利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但丁研究很感兴趣。不过,他的可悲之处在于,即便找到了这个兴趣也身不由己,无法投入其中,只得从事自己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法学研究。在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之后,我又参考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丛书,发现这样的经历跟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简直如出一辙。

对此,教育学家提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被当作证明某种教育理念的工具” 。

童年时期,小威特几乎没有跟同龄人交往过。仅有的交往是老卡尔选了两个小女孩做他的玩伴儿。但是,老威特很快就结束了小威特这段绝无仅有的快乐时光。

这两个女孩会唱歌,会跳舞,威特与她们玩得很愉快。可是,老卡尔却说:“结果正如我预料的,很不理想。

自从让威特和小女孩一起游玩之后,并不任性的儿子变得任性了,从不说谎的儿子也开始说谎了,并开始使用低级语言,自以为是和傲慢了。这是由于两个小女孩什么事都顺着他所造成的。于是我们就告诉小女孩,不要什么事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自以为是,就跟我们说,可是无效。

于是就不让儿子再跟别的孩子玩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高中儿童节句子91句

高中儿童节句子 09-24

会计实习周周记13篇

会计实习周周记 09-24

花木兰观后感(实用九篇)

花木兰观后感 09-24

银行员工跳槽辞职报告系列八篇

银行员工跳槽辞职报告 银行员工辞职报告 09-24

苏教版教学计划(汇编5篇)

苏教版教学计划 09-24

策划工作试用期总结七篇

策划工作试用期总结 策划试用期总结 09-24

入学自我介绍简短推荐

入学自我介绍 09-24

感恩宝宝生日的语录48句

感恩宝宝生日语录 感恩生日语录 09-24

值得参考!金银岛读后感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参考 入党申请书参考例文 04-15

期货委托合同必备十二篇

期货委托合同 09-2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