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物质的量课件

【#范文大全# #物质的量课件汇总七篇#】趣祝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物质的量课件”的一些实用知识供大家参考,请烦请您将此文收藏起来。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设计教案需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物质的量课件(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的5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物质的量浓度》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在介绍“物质的量”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课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扩充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我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加以运用,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理解并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本节课难点:如何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学会用推理归纳等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对溶液体积和溶剂体积存在一定混淆;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我将主要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方法。本节课中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计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获得计算方法,并经过类比初中学习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感受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溶液浓度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开始说课的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将从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来展开。

环节一:情境导入

首先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眼药水、消毒液、矿泉水、酒等,老师准备实验室常见的酸碱溶液的标签,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v/v;m/m; m/v; n/v,从而引出课题—物质的量浓度。通过创设情境导入,使同学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并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环节二:得出概念

下面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请同学叙述所理解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板书)师生共同总结并写出表达式。利用多媒体展示3个实例运用概念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板书),

1、1mol NaOH固体溶于水,配置体积1L的溶液;

2、1g NaOH固体溶于水,配置体积1L的溶液;

3、1mol NaOH固体溶于1L水配置的溶液,将同学前后分6个小组,讨论交流,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改。第一个练习,让同学体验简单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初步理解概念;第二个问题,巩固前一节学习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换算,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第三个练习,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通过小组交流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找出所缺的条件—溶液的密度,再次进行计算,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环节三:建立知识联系

探究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板书)?同学之间讨论交流自行设计表格,引导同学从溶质单位、溶液单位、表达式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完善表格。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环节四:巩固练习

为巩固知识,设计概念性题,判断1L 1mol/L H2SO4 溶液,氢离子浓度是否为1mol/L;判断1L 1mol/L NaOH 溶液是否含NaOH分子1mol,解释学生存在的误区。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例层层递进,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构建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

环节五:全课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我会让同学来发表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进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后,让大家讨论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下面来说下我的板书设计,提纲式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符号:cB 单位:mol/L 表达式:cB = nB /V

二、物质的量浓度简单计算

三、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区别

物质的量课件(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

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

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

(1)1molO中约含有 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 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 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 个电子;

(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物质的量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SmasrArt图形及其类型;

2、学会插入SmasrArt图形;

3、掌握使用SmasrArt图形组织信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插入SmasrArt图形;

2、掌握使用SmasrArt图形组织信息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SmasrArt图形可以条理清晰地将信息组织起来,经常被用在幻灯片页面上直观、有效地传达信息或观点。本节课我们就用SmasrArt图形完成展现过年的习俗的演示文稿。

(二)新课教学

(一)插入流程式SmasrArt图形

(1)启动PowerPoint软件,打开本科素材“过年”的文件;

(2)单击【插入SmasrArt图形】淡出【选择SmasrArt图形】对话框;

(3)选定【重点流程】选项;

(4)单击确定【SmasrArt工具】选项卡;

(5)在SmasrArt图形中输入“过年”“除夕”。

(二)在SmasrArt图形中增加一项,输入正月十五的习俗

(1)在文本窗格中的“拜年”文字后按下回车键,输入“正月十五”;

(2)单击【SmasrArt工具】→【设计】→【创建图形】→【升级】;

(3)单击【SmasrArt工具】→【设计】→【创建图形】→【降级】;

(4)文本窗格中的空白文本降级为级别2;

(5)继续在文本窗格中输入“吃元宵”“闹花灯”然后关闭文本窗格,完成SmasrArt图形。

(三)保存文件,关闭PowerPoint软件

单击【Office按钮】→保存,单击PowerPoint软件界面右上角关闭按钮,关闭PowerPoint软件。

四、拓展延伸

SmasrArt图形的优点有哪些?

物质的量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具准备:容量瓶、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试剂瓶、药匙、投影仪、胆矾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2NaOH~H2SO4

2mol∶1mol

在化学反应的溶液中如何体现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讲述】初中时学习过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使用时有很多不方便之处。溶质如果是固体物质,还可以称量,如果是气体或液体,称量它的质量就很不方便。至于溶液的质量就更不好称量,实验室常用量筒来量液体的体积。

【设问】能否用所量出的溶液的体积来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过渡】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运算起来很方便。通常我们取溶液的体积为1L。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是使用溶液的体积,用升做单位。

【板书】

【设问】溶质的量在溶液中用什么表示呢?

【板书】 一、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讲述】(1)溶液体积为1升,而不是溶剂体积是1升;

(2)溶质是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用摩尔质量表示。

【投影】课堂练习

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

【设问】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设问】5mL与500mL的NaOH溶液,它们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相等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投影】课堂练习

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配制100mL0.5mol/L的CuSO4溶液。

【设问】配制溶液的第一步首先应知道什么?

【板书】1.计算

【设问】⑴实验室中只存在胆矾晶体,我们可以来计算出所需的溶质的质量,那么如何计算出需要胆矾的质量?⑵若所取溶质为液体,应如何取?

【板书】2.称量

【设问】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

【演示】称量12.5g胆矾晶体。

【设问】若称量有腐蚀性的物质,例如:NaOH能否放在纸上称量?应如何称量?

【讲述】我们配制溶液用的主要仪器之一是容量瓶。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仪器,它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

【设问】⑴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说明了什么?

⑵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

【板书】3.溶解

【设问】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溶解固体物质应在哪儿溶解?用到哪些仪器?在溶解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演示实验】用小烧杯加水溶解12.5g胆矾,并用玻璃棒搅拌。

【设问】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讲述】把溶解好的溶液冷却后,从小烧杯转移到100mL的容量瓶里。

【板书】4.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避免溶液洒出,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

【设问】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应如何处理?

【讲述】为保证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该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二、三次。

【板书】5.洗涤

【讲述】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2~3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可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所以,定容失败,只好重新做。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

平,不能俯视或仰视,否则,都会造成误差。最后把容量瓶瓶塞塞紧,把容量瓶倒转过来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叫做摇匀。

【板书】7.摇匀

【设问】容量瓶摇匀的操作具有特殊性,那么应如何操作呢?

【演示】摇匀后,再把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盖上瓶塞,贴上标签。

【设问】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哪些操作可能引起溶液浓度的误差?定容时若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小结】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但在应用中物质的量浓度有很多方便之处。

单位是mol/L。

③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作业】课本第61页,第1题⑴⑸⑹,第⒊题⑵⑶。

【随堂检测】(1)配制200mL0.1mol/L的NaCl溶液,需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2)欲配制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①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_g。

②将称好氢氧化钠固体放入___中加___蒸馏水将其溶解,待___后,将溶液沿___移入___mL的容量瓶中。

③用少量蒸馏水冲洗___次,将冲洗液移入___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___(低或高)。

④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___时,改用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___,应该___。

⑤最后盖好瓶盖___,将配好的溶液移入___中并贴好标签。

物质的量课件(篇5)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物质的量课件(篇6)

一. 教学背景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物质的量课件(篇7)

本节是教材的第六章第一节,着重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基本量之一,既十分抽象又十分重要,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重要铺垫。

理解质量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通过实验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

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学会使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准备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课本入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读数的方法等进行演示。通过测量身边的学习用品的质量,既学到天平的使用,又体验到物理的实用性。

结合神六、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冰与水的转化,橡皮泥的捏成小物品等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现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质量是有一定了解的,只不过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具体,学生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某个物体有多重,只是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有多重”指的其实就是物体的质量。同时初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虽然不高,但动手的欲望是非常强的,他们很乐于参与实验,在本节课概念教学时,将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和训练,强化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物理概念直接灌输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质量概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中学到新的物理知识,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首先请大家思考: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课桌是用木材制成的。

塑料桶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

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自行车是由钢、铁、橡胶等构成的。

一般地,我们把木材、塑料、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也就是说,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组成的;凳子也是由木材制成的;自行车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组成的。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一根铁钉比一枚大头钉含有的铁多;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比同样大小的木结构楼房含有的物质多,制作一张课桌比制作一把椅子所需要的木材多。一般来说,不同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一定相同。我们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在屏幕上出示一组练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估算某一物体质量的能力。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宇宙天体的质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引入测量质量的工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中的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读完后,请同学对照实物给大家介绍一下托盘天平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

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可先请学生同桌相互介绍,然后再请学生代表回答,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检查学习成果的机会。

2、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天平使用的基本方法: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

③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④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⑤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超过待测物重,则应改用移游码。

⑥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最大称量(天平的最大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标尺最大读数)。

②取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取砝码;并轻拿轻放。

③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学生分组在座位上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橡皮泥的质量。

将橡皮泥捏成小动物或你喜欢的一件物品;然后再称一称橡皮泥的质量。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物体的质量并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把一块冰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然后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它们的质量会变吗?由于条件限制,准备冰块有一定困难,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得出物体的质量并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得出物体的位置变化,质量不变。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带着费俊龙和聂海胜从太空返航。我们欣赏一下航天员在太空的照片。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航天员带到太空后,质量不变。

以上事实说明:当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改变时,他的质量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屏幕出示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巩固。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节课利用了“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扩展阅读

物质的量课件推荐13篇


经过反复的思考,栏目小编认为“物质的量课件”是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教案和课件是每位老师上课前需要认真准备的必要工具,然而,教案和课件的制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制作出详尽而严谨的教学教案,才能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相信本篇文章可以为各位老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物质的量课件 篇1

“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物”,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如马、牛、羊等;一类是植物,如花、草、树等;还有一类是静物,如书、文具、小闹钟等,也称为物品。写状物记叙文,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这些物体,把它们的形状、状态、颜色、特征描绘出来,表达出我们的感情。

进行状物作文训练能够培养和提高同学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然而,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写状物记叙文不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写清楚这个动物,植物,或者物品本身是什么样的,还要通过所写的物表达思想——感受、情感、评价、意义等,也就是要做到主题突出。这是状物作文的根本所在。

因此,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绘,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

如:郭沫若的《石榴》这篇文章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绘,(写了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体现其外在与内在美,同时作者借《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讴歌了坚贞不屈、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郑振铎的《海燕》这篇文章对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体、飞翔、憩息作了细致的描绘,(寄情于物)抒发了他远航途中由眼前的海燕而萌生的无限眷念与热爱祖国的浓浓乡愁。

丰子恺的《白鹅》不仅突出介绍了鹅的高傲性格,具体描摹了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更肯定了它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二、状物作文一般的写法是:

状物作文=本物+故事+情感。

“本物+故事+情感”是写所有状物作文的普遍规律,无论写什么物都包括这三个部分。

本物包括:来历、外表形象、内部结构、用途等。这是状物作文的起点。

故事包括:符合主题要求的物本身的故事、物与自己的故事、物与他人的故事等。这是状物作文的核心。

情感包括:与主题要求相一致的情感抒发、意义评价、感受理解等。这是状物作文的根本。

一篇状物作文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过不停”。要让丰富的生活成为文章的活水,必须对事物进行观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我们不烦眼看、耳听、鼻嗅、肤受、舌舔、脑想六者并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同一事物的综合知觉。这样,既能对事物有个整体了解,又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学会综合比较,求同存异,突现事物的个性。

例如,常见家禽走兽某些器官外形不同,又有相近之处。鸡、兔、猫的眼睛外形都是圆的,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比较观察,我们会发现:猫的眼睛是绿的,绿得发亮;兔的眼睛是红的,红如宝石;鸡的眼睛是黑的,天黑成盲。

只有把物品的形象描写得具体、有特点,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1)“这盏小台灯全身披着粉红色的外衣。蘑菇盖儿形的灯罩罩着奶白色的灯泡。灯柱是一根圆形的管子,光洁如玉。灯座是长方形的,揭开盖子一看,还是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呢。最有趣的是灯座上伸出的两只小手臂——两根细细的粉红色的横竿……”(习作《台灯》)如此描写就把台灯的外形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2)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写荷花,描绘了荷花半开、全开、未开的形状、姿态、颜色,写未开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一种含苞待放的状态,突出了荷花美的特点。

2、充分展开联想。要把物品写“活”,还必须结合物品的形象展开恰当的联想。

例文《荷花》 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把一池荷花想象成一幅画,又从总体上突出了荷花的美。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荷花美的特点进行描绘,真实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

那么状物,怎样才能突出特点呢?

(1)总分结合,把握特征。先着眼于物的整体的观察描写,以获得对物的总貌印象,然后对构成总体的各处组成部分依次进行观察描写,着重描写能体现特征的局部细节,以各局部的特征来体现整体的总的特征。

(2)动静结合,摹写物形物态。物有动态和静态,植物是静止的,也可以从动态上写;动物的动态的,也可以从静态上写。动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习性。如猫,猫的研究,一天中就有不同的形态:早晨,眼仁是圆的,随着太阳的升高,眼仁变成直线,到正午就成了细细的一线,傍晚又开始变成圆的。状物,就要抓住物形物态,动静结合,才能突出其特点。

如:《海燕》一文写小燕子的形体、憩息是静态,写其飞翔则是动态。对“春景图”和“海天图”的描绘,有形有色,动静结合。

读写结合,调动修辞,重视语言效果。

学习本单元,我们还发现,要突出文章的表达效果,我们实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调动多种修辞手段: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郭沫若的《石榴》)——描写与议论结合,对偶和对比并用,鲜明地突出了石榴枝干奇崛叶片清新的特点。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丰子恺《白鹅》)——描写形象、诠释准确,读来如同品茶看戏,给人享受。

还有,像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方法,就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其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例如《石榴》一文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按照由枝叶——花朵——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再如:《海燕》一文在描绘海天图时是先写海,再写天,海天一色,层次感强。

再如:《鹤群》一文,在描写第一个场面时(鹤群翔空)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作者从“鹤群的队形”写到“鹤群空中姿态”,全文则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井然有序。

3、在描写物品的外形、结构、用途后,还要倾注自己的感情,喜爱或赞美之情。

例如:“小闹钟啊,你日日夜夜,分分秒秒,毫不疲倦,不停息地向前走,向我准确地报时,使我的生活、学习有条不紊;你那清脆悦耳的铃声常催促着我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小闹钟啊,你是我最忠实的朋友。”(习作《小闹钟》)托物言情,使文章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再如:《海燕》一文,作者咏物寄情,物情合一。作者满怀思乡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因此,海燕就成了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同学们,你饲养过小动物吗?你仔细观察过身边的小动物吗?要想写好动物首先就得熟悉它们,仔细地观察它们。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观察的时候一般可以从外形特点,活动情况,生活习性等几方面有顺序地看。在动笔写的时候,要把观察的结果,有选择,有重点,有条理地加以描摹。具体地说,描写小动物要注意以下两点:

作文是用我的手来写我的心,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喜爱小动物,在描写它们的时候,也要把自己喜爱的感情,用笔融合在字里行间。让读者一读文字,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喜爱之情。

表达感情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具体地描写小动物的样子、外形,把自己的情感融在其间;有时候用简洁的语句直抒感情;有时候,把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写法灵活,不拘一格。

物质的量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 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 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七、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课件 篇3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粒子符号

物质的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个钠离子,是23g。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对于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物质的量课件 篇4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本地区配置托盘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物理教案《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2)托盘天平的使用:

①方法:天平平台放,游码零刻线;平衡螺母调,指针中线指;左物右码放,砝码游码和。

物质的量课件 篇5

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2.辨析比较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按所配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的容量瓶

选择容量瓶必须指明规格,其规格应与所配溶液的体积相等。如果不等,应选择略大于此体积的容量瓶,如配制500mL1molL-1的NaCl溶液应选择500mL容量瓶,若需要480mL上述溶液,因无480mL容量瓶,也选择500mL容量瓶,配500mL溶液所需溶质的物质的量应按配制500mL溶液计算。

(2)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验是否漏液

方法是:向容量瓶中注入少量水,塞紧玻璃塞,用手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按住瓶底倒转容量瓶,一段时间后观察瓶塞处是否有液体渗出,若无液体渗出,将其放正,把玻璃塞旋转180,再倒转观察。

(3)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不能作反应器,不能加热,也不能久贮溶液。

(4)配制好的溶液应及时转移到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二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

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

n=N/NAn=m/M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三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物质的量课件 篇6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浓)V(浓)=c(稀)V(稀)

物质的量课件 篇7

汉语拼音6 j p x(第二、三课时)

2.背诵学过的声母。

二、游戏中学习“j、q、x”与“ü”相拼去点规则。

1.请3个同学带上“j、q、x”的头饰到前边来,小“ü”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戴上小帽子也到前边来,他只要见到“j、q、x”三个声母,马上就会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站 在“j、q、x”的身旁就成了“ju、qu、xu”。

2.教儿歌:

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摘帽,摘了帽子不是u,还是ü ü ü。

“小ü碰见j、q、x,去掉两点还读ü。”

“j、q、x,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它们和ü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

q - ü →

x - ü →

3.请同学想想箭头后面应写成什么样的音节?教师补写板书:

2.自己练习试拼,体会和掌握拼音方法。

3.指名拼读jia qia xia,教师纠正。

(3)指名拼。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声母朋友“j、q、x”,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正确书写,而且学会了“j、q、x”与“ü”相拼去点的规则,同学们学得不错,老师奖励每个学生。

一、复习声母“j、q、x”和“j、q、x”与“ü”相拼去点的规则

1、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在做什么,读读音节,正确回答。

2、 在读词语中巩固带调拼读的`方法,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轻声。

3、 “喂小鸡”因“喂”“小”的韵母没学过,图中没有出示词语,学生可照着“洗衣服、搭积木”说出结构相同的词语来。

4、 单独出卡片“鸡”,让学生到儿歌里找到这个字,认读出来。

5、 多次读词语后要指导学生认字,告诉学生“服”单独念时,念fú。

1、 让学生带调拼读红色音节,

2、 找找还有哪几个音节自己也会读,如yì、tǔ、dì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 老师再指导读儿歌,儿歌的内容画面上有,不必讲解,学生能正确朗读就可。

1?做游戏“找朋友”。

五名同学分别戴着j、q、x、u、ü的头饰,让j、q、x分别找ü做朋友,组成音节,并去掉ü上两点,全班同学一齐拼读。2?拼读音节,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连一连,读一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5个字,学习了儿歌,同学们学得不错,老师奖励每个学生。

汉语拼音6 j p x(第二、三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物质的量课件 篇8

一、课题:高一化学-物质的量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1课时

四、授课教师:卜婷婷

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六、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摩尔质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的求法 已知质量求摩尔质量 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

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 摩尔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

八、教学过程

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如:12 个 = 1 打等。

3、讲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 = N / NA

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课件 篇9

(课题引入)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祖成的,本节课我们在实验室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如何配制呢?

1、溶液由什么组成?

2、你会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的组成吗?

(活动与探究1)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问题1)你能取出你确定的溶质和溶剂的量吗?你如何取用?

(活动与探究2)学生分析讨论溶质的质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溶剂的量用量筒量取(溶剂是液体,密度为1g/ml,量体积更为容易)。

(情景1)你会称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你怎样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活动与探究3)试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出:将溶质称好置于烧杯中,溶剂量好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既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情景2)请大家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通过动手进一步体会、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问题2)刚才你配制出了一份新溶液,你能告诉我新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量吗?

动手量取水加入刚配好的溶液中。

(活动与探究3)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加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加水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加水后的溶液质量等于加水前的溶液质量加上水的质量。

(讲述)刚才同学们做的操作是溶液的稀释。

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0%的硫酸,需加水多少克?

学生分析讨论解题方法的优点。

(情景6)通过本节课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试验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合作。

2、解决稀释问题时要注意不变的量和变的量。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物质的量课件 篇10

一. 教学背景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6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学习。物质的量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物质的量课件 篇11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物质的量课件 篇12

教学设计示例二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课堂练习:

1. 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 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 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             ;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物质的量课件 篇13

1.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2.溶液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溶质B的水溶液,溶液体积V[B(aq)]、溶液密度[B(aq)]和溶质质量分数w(B)之间的关系是:

m[B(aq)]=V[B(aq)]×[B(aq)]

m(B)=m[B(aq)]×w(B)=V[B(aq)]×[B(aq)]×w(B)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的规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1、溶质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m2、溶质质量分数为w2,则:

m1w1=m2w2本知识导学运用

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B)n(B)/V

单位:molLB或molm-3

(3)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用仪器

①配制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是细梨形、平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颈都有标线。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的摆动是否平衡,如未达到平衡,可以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托盘天平两个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要称量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③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④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操作步骤:

a.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溶解或稀释→在小烧杯中溶解固体、稀释溶液,冷却至室温。

d.移液→将小烧杯中液体(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进行无损转移。(转移过程将烧杯和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2~3cm,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至刻度线。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过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装瓶→贴标签。

②应注意的问题:

a.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因为配制过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

b.因为溶质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时常有热效应。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至或恢复至室温方能转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质的烧杯及玻璃棒在溶质转移后必须洗涤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否则,溶质将有损失。

d.如果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补加水至刻度,这样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只能重新配制。

e.用胶头滴管定容准确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湿润磨口处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对溶液浓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f.在用固体NaOH配制NaOH溶液时,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时候,要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操作。

3.基本计算

(1)稀释定律: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

1.(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离子。

(3)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虽然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不同,但浓度是不变的。

(4)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应注意

(1)要考虑容量瓶的规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

4.思考:(1)在托盘上称量NaOH固体应注意什么问题?

(2)稀释浓H2SO4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因NaOH极易潮解,应用小烧杯间接量,不能用小纸片;因跟CO2反应,称量要快速。

(2)把浓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1)溶质在烧杯中稀释或溶解过程总有热效应。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数,只标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确体积(如20℃、250mL),其含义是,只有当液体的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出的温度相同时,量出的体积才是准确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固体(容量瓶的材料)还是液体(溶液)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却。

(2)因为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混合物的体积有可能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也有可能大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若等水加到标线时再振荡摇匀,则振荡摇匀后液体的体积就有可能超过标线,这样配制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体尚未达到标线时,就必须反复振荡摇匀。c1V1=c2V2

(2)有关溶质B的基本计算公式:

cB=

nB=cBV= =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达式中各英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及单位:

nB——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ω——溶质B的质量分数

V——溶液体积(L)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mB——溶质的质量(g)

B——溶质B的式量

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礼物课件(汇总6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 写好教案课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了您的最大利益编辑特别编辑了这篇“礼物课件”,如果您认为本网页有用请将其收藏到您的收藏夹!

礼物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感受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

2.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1. 从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 教师适当给为自己的足球知识进行“充电”。

教材简析

在许多体育明星的头上,都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人们只知他们的成功,而不知成功背后的艰辛,更不知道他们美好的内心世界。

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贝利出生贫穷但又极富足球天赋。在这个时候,一位足球教练发现了他,而且给了他真诚的帮助。贝利与他的母亲心存感激。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夕,贝利在教练别墅前的花圃里挖了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教练,此举令教练大受感动,教练精心培养训练贝利,三年后,贝利随之成才。这篇课文的着眼点不在贝利是怎样刻苦练球成才的。课文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及情感世界,让我们感受教练与贝利那充满着爱与感激的美好心灵。这是任何一项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更要有美好的心灵,这个人才是一个可爱的人。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

建议1课时完成。

* 贫民窟:城市中穷人聚居的地方。介绍世界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家庭中。他从小爱好踢足球,但因为家庭贫寒买不起足球,只能踢妈妈为他缝的布球。

*讲一位足球教练看见贝利爱好足球而且很具天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贝利练得更起劲了,球艺也有很大提高。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位富于同情心而且醉心于足球事业的人。这篇课文文字浅显而感情动人,主要以自读为主。第1、2段不必专门安排教学环节,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就能明白。

*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或对他人的祝福。圣诞节到来之前,贫苦的贝利母子心存感激,为恩人祈祷。这一段也表现了贝利母子淳朴美好的心灵。3~5段最好结合起来学习。

* 通过对“世界上最好的礼物”的理解来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这一部分可以以读加深理解,以理解促感情朗读,但要注意读的时候不要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重在感悟质朴纯真的感情。

*在这一部分,介绍了小贝利想出的一个报恩的好办法—到教练别墅的花圃挖一个树坑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他。从这儿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利那颗淳朴真诚的心,这儿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古往今来,任何时候这种真情流露都是最感人的。教练说的“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让学生用心去读,去感悟。这种感悟也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不一定非要明白地说出来。

* 向我们揭示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贝利。并且告诉我们在贝利自己的刻苦努力和教练的悉心指导下,他终于登上足球宝座——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

*学习这篇课文时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一个是热爱足球事业,富于同情心的足球教练的内心世界;一个是得到帮助后,心存感激,以真诚的心进行回报的小贝利的情感世界。从这儿可以略作拓展。人的一生中,总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关爱;人的一生中,无论事业成功与失败,总要想到给别人以帮助,给别人带去好处。爱与被爱、爱与奉献是人类心灵家园永远的主题。

* 这篇课文表现的是人物内心感情,注意要用“心”去感悟,去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所以开始比较适宜默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去感悟,把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句提出来,引领学生去感悟。

* 第1题中第2个问题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去谈。

* 第2题受到的启发,答案不唯一。

礼物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毖岜究紊字、词,并能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贫民窟”“祈祷”等词。

2庇枚痢⑺肌⑴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句话的含意。

3绷系生活实际,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4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1庇枚痢⑺肌⑴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备形蚪塘酚氡蠢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足球之歌”音乐,有关贝利的图片或视频,相关的足球知识。

学生:搜集有关贝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节日的时候我们都会互赠礼物,你认为什么样的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呢?

(生自由发言)

2.有一个足球教练却跟我们不一样,他居然把一个树坑当作世界上最好的礼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最好的礼物》。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关于这份“礼物”,你在课前了解到了些什么?把你的了解与同桌分享。

2. 生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贝利的资料,师相机出示贝利的图片或播放视频,做补充介绍。

这个出生于贫民家庭的孩子,13岁时,进入当地的俱乐部少年足球队,使该队连续三年获该市冠军;未满17岁时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世界杯。在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球,被誉为“一代球王”。

3. 你还想了解什么?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4.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5.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教练会认为树坑是最好的礼物?哪几段在写送礼物这件事?

三、品读课文,角色感悟

(一)学习第1、2段。

1.齐读第1、2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3.从教练主动送球给小男孩,可以看出教练是一个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后,将自己的感受批在课文旁边。(富有同情心而且醉心足球事业)

5.感情朗读第1、2段。

(二)学习第3~6段。

1.圣诞节到了,大家又要互赠礼物了,如果你是小贝利,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1)师生互动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第3、4段,感受贝利母子的美好心灵。

(3)全班交流自己朗读后的感受,并批在课文旁边。

2.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看见了,贝利会怎么说呢?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贝利的话。

(2)角色体验,全班交流,感受贝利的美好心灵。

(3)再品读贝利的话,思考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全班交流收获。(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边读边悟“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小学教 学 设计 网__}}

(1)如果你是教练,当你看到那个瘦小的男孩,满脸的汗珠,为了送你一个树坑,手也磨破了,衣服打湿了、弄脏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体验角色,交流感受。

(2)指名朗读第6段。

(3)师:不过一个树坑罢了,如果你是教练,你也会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吗?为什么?

(4)生自由讨论后全班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肯定,同时,通过评价给予点拨指导。如果学生情感有所感悟却表达不清,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5)分角色感情朗读第3~6段。

(三)学习第7段。

1笔懈星榈乩识痢

2毖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1.齐读课文。

2.适度拓展,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适当引导,不仅注重技艺的成果,更要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精神品质)

3.师:一个人要想受人爱戴和崇敬,不仅需要出色的才华,更需具备美好的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以贝利那最好的礼物——树坑来共勉,感恩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相信世界从此会更加美好。

附:板书设计

21. 最好的礼物

礼物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两个。

2、能按“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表弟用实际行动改正缺点的精神,感受表弟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内容的方法。

2.理解“她是用美好的心灵,在做着送给老师的礼物哇!”与“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两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激趣导入。

1、板书:《新年礼物》,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会想些什么?(①我收到过哪些新年礼物;②我送给过谁什么新年礼物;本文写的是谁送给谁什么新年礼物?为什么要送这份礼物?……

二、自学课文,提高能力。

词查一。

以下几个词语注释仅供参政考。甚至: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诧异:感到十分奇怪。誊:照底稿抄写。真诚:真实而诚恳。

3、默读。边读边标画出自然段,并画出不懂的句子。自己解决不了的,可通过小组议论来解决,也可向老师提问。

4、边读边思,边画。根据阅读提示,先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段落,边读书边思考,边画批。

5、小组议:在自己画批的基础上,小组进行讨论。先解决个人不懂的语句,再解书上阅读提示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不强求整齐化一。小组解不了的问题,可在全班讨论时继续提出质疑。

6、全班议:就书后问题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题议论。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在整个发言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如:在讨论、理解“弟弟送给老师的算不上什么礼物,其实是最好的礼物——一颗真诚的心!”这句话时,要明确:做为一名学生,送给老师一份认真书写的作业,确实算不上什么礼物,但是因为“弟弟”过去学习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教师提醒,爸爸批他都改不了,现在“弟弟”用实际行动改正了缺点,进步了。这份礼物寄托着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希望,表明这是“弟弟”进步向上的开始。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这本作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它代表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对老师的一颗真诚的心。

礼物课件(篇4)

1、积极探索,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大胆尝试,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通过活动,不断提高观察、比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玩具不倒翁,完整鸡蛋壳、黄豆,橡皮泥、棉花、沙子等

1、自由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1)师:老师带来了一些“不倒翁”玩具给大家玩,你们玩的时候请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然后说说你们发现的秘密??

2、幼儿自由玩“不倒翁”。

3、师:“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不倒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不倒翁”会倒,有的不会倒。

(1)幼儿自由选取制作材料,尝试制作不倒翁,教师巡回指导。

(2)分别请制作“倒”与“不倒”不倒翁的幼儿演示自己的作品,说说用了什么材料,交流制作经验。

师:放棉花的“不倒翁”和放沙子和黄豆的“不倒翁”为什么不一样?小结:不倒翁的底部较重,放有重量的材料及把材料放在底部中间,重心才会稳,不倒翁才容易制作成功。

(3)幼儿再次操作。

小结:成功地做好一个不倒翁,它的底部应该是圆圆的、滑滑的,里面还要有有重量的物品,物品要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

1、美工区手机乒乓球,让幼儿制作不倒翁。

2、学习歌曲:不倒翁

礼物课件(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游戏-----猜人名,引出“公仪休”

2、公仪休?他姓什么?公仪,复姓,简介公仪休。

3、揭题:公仪休拒收礼物

【设计意图:1、游戏的形式引出人物,让学生更有兴趣。2、对于“公仪”这个复姓学生多数不知,需做简单介绍。】

二、初读正音.

1、出示词语,正音:

宰相 盛情 务必

大夫 呕吐 法纪

恍然大悟 无可奈何

(1)读准“大夫”的读音,你认为该选哪个读音?

大夫(dà fū)

官职的一种,比宰相低一等级,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大夫(dài fu)

医生

(2)有没有不懂的词语,相机解释。

2、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设计意图:1、读好几个多音字及文中难读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2、关于“大夫”:出示两种读音和含义,让学生自己发现在本文中该读哪种音。3、这一大段话难读且是本文理解重点,帮助学生读通顺更有助于后面的理解。】

三、感知剧本

1、发现本文与以前学到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1)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很特别。在开头就交代。

(2)这是一个独幕剧。“独”意思是“一”,文中哪些地方提示你只有一幕了?(幕起,幕落)独幕剧,一地,一时,一事。简单介绍多幕剧。

(3)(台词)(出示开头两句对话,然后让学生浏览全文对话) 剧本的朗读只需读人物对话。这就是台词。

(4)(舞台说明) “[”和“()”里的内容,注意:“[”只有半边,是剧本的特殊用法——引导学生发现舞台说明主要交代什么?(舞台布景和人物活动、 剧本中主要交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2、介绍:世界上最短的独幕剧《只有一条狗》,全剧只有24个字:

(幕起)一条街,黑夜,冷极了,一个人也没有。一条狗慢慢跑过这条街。(幕下)

【设计意图:1、让学生自己发现本文与其他文章的不同,这比教师直接灌输要易于理解。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归纳剧本的几个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剧本。2、拓展介绍最短的的一个独幕剧,意在引起学生对独幕剧的兴趣,也再次深刻理解独幕剧的特点。】

四、简介历史

1、公仪休拒收的礼物是什么?(两条大活鲤鱼)

两条大活鲤鱼能算得上什么礼物?

春秋时期人们已把鲤鱼作为贵重礼品互相馈赠。孔子得了儿子,国君便送去鲤鱼作贺礼,因此孔子为他的儿子起名为“鲤”。从那以后,人们用鲤鱼传达家信,编写“鲤鱼跳龙门”一类的故事,传达吉祥如意的祝福。

由此可以看出,鲤鱼在当时是非常贵重的礼品,更何况是两条大活鲤鱼。

【设计意图:1、为什么要送鲤鱼?学生都知道是因为公仪休爱吃鱼,但深刻解读文本后发现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觉得需要把这一历史简单介绍给学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五、精读。品味人物

(一)品味“公仪休”

◆ 爱吃鱼的公仪休

1、鲤鱼虽然贵重,但也可以送其他的贵重礼物,为什么非要送鱼?(爱吃鱼)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学生自读,完成后先同位再集体交流。

3、指名读体现公仪休爱吃鱼的句子,

“(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① 请一位同学来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其他同学看看他应该读懂了什么?

②他刚才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你关注到了哪些重点的词语?)为什么他要把那些地方读得那么好?(这些地方能够说明公仪休是爱吃鱼的。)注意(回味似的),可以加上动作(咂咂嘴、舔舔嘴唇等)

③那么你能够用优美的朗读让大家体会一下公仪休爱吃鱼的程度吗?

④指名读(2位),齐读

⑤板书:爱吃鱼

◆ 聪明机智的'公仪休

1、我觉得公仪休说他爱吃鱼是骗子明的,出示“闻到鱼腥就要呕吐”

2、引导学生说出:不想收鱼所以撒谎,

3、为什么不直接拒绝?(体现他的聪明机智)

4、板书:聪明机智

礼物课件(篇6)

教材研读:

《礼物》是一篇感情极其真挚的记叙文。课文以“礼物”——一辆自行车为线索,这是外现的一条线索,我认为,这份礼物除了父亲送女儿的自行车外,还有女儿将乘公车的钱节省下来为父亲买的那双皮鞋。正因为双方都在为彼此着想,节省每一分钱,为对方买最需要的一份礼物,才能更加体现父女俩的情意深厚。因此,他们对彼此深厚的情意,又是一份最真挚的看不见但却能用心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礼物。课文通过写父亲疼爱女儿、女儿体贴父亲的点点滴滴的事情,赞美了这种纯洁无瑕的世间真情。

《礼物》作为“礼物”这个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虽然它是阅读课文,但是它的故事性很强,在叙述顺序上也很有特点,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而且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欢,加上心理描写细腻。无论是文章内容、表达方式、思想情感,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本,所以把它作为主体课文教学。

由于这篇文章很长,课时又相对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长文短教的形式。因为本课篇幅虽然长,但是内容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真情。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着力点放在学生品读具体语句,感受父女真情,体会心理活动描写。

针对我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本课有几个相当好的整合点:

1、以课题小《礼物》整合主题词大“礼物”

本课的题目叫“礼物”和主题单元词字面相同,但它们却隐藏着许多的不同。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个礼物的不同,体会本课“礼物”的两层含义,它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行车和鞋子,又是只能用心体会到了父女俩间深深的情意。这和主题词“礼物”所包含的更广更丰富的含义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它是送给失败者的鼓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微笑,是父女俩深厚的情意,是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等等,体会礼物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礼物不在于价值到底而在于送收双方的情意,正所谓“礼轻人意重”。

2、记叙顺序方的整合

本单元在写作的顺序上很有特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插叙、倒叙和顺序。前面的《献你一束花》里学习了插叙的写法,本课恰好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对学习插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又渗透了一种新的记叙顺序——倒叙。让学生更全面了了解了记叙顺序,《礼物》这篇课文更好的整合了单元教学在认识记叙顺序上的要求。

3、说话训练,整合了金钥匙中口语交际的要求

本单元金钥匙让学生在课堂发言、表明自己的见解是,注意说明理由,本课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去感受父女俩的深情,注重能表现深情的理由,训练学生说话有理有据。

4、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整合笔下生花的习作要求,提高学生读想说写的能力。

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笔下生花”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在《礼物》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有很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但是省略描写了。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对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补白,既能更好的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父女俩深厚的情意,又能让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为“笔下生花”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在预习中完成自读笔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条理,体会文章情感。所以在教学中,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析,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心灵对话,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同时,我所执教的班级,在家庭条件来讲,都非常优越,他们对于文中所描述的家庭条件是无法理解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情景当中,在学中比较阅读,体会家境的困窘,让学生能入情入景体会女儿生活的环境。同时让学生感受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于收者之间的情意,懂得“礼轻人意重”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体贴父亲的真挚情感。

2、初步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3、边读边想,体会人物内心,并学会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4、体会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教学重难点:

体谅父亲真挚情感。

2.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习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课前准备:

PPT课件写话题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词入手,整体感知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物”这个单元,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收获了哪些礼物?

学生交流

礼物,是一份祝福,一份情意。也许它很平凡、很普通,也许它别出心裁;也许它看得见、摸得着,也许它只能用心感受……,但是无论怎样的礼物,它对赠送的人和收受的人都有特别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份礼物,感受这份独特的心情。(板书课题)

1.孩子们,通过预习,你能围绕“礼物”,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评价(板书)

2.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疑问?

(初步了解倒叙的写作顺序)

分享。

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浏览一边想,文中的父亲和女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交流,板书

二、品读课文感受父女俩深深的情意。

(一)通过自读、交流感受父亲的爱

是啊,文中父亲对女儿的爱无时无刻不在。于是他决心松女儿一份礼物。父亲为什么要送女儿一辆自行车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相信能干的孩子们一定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1、请孩子们看看学习要求:出示PPT

指名读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二)通过与人物心灵的对话,体会女儿的体贴

4岁的姐姐,她又是的怎样体贴父亲的呢?

请孩子们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直接描写女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每读一处,你都静下心来,与她对对话,体会她的心里面都在想些什么?

找一处最打动你的地方,勾画下来,再仔细的读一读,,并把你的感受用简短的语言批注在旁边。

2、指名交流

重点语句:

(1)“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

(“亮了一下”,说明女儿心中充满了激动和高兴,因为她太需要了,“随即黯淡了下来,说明她想到了生活的困难,爸爸没有钱,不能再给爸爸增添负担。”)

“随即”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她变化的如此之快,想一想,此时,女儿心理变化,前后两次不同的反应,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一瞬间,时间那么短,女儿却为爸爸想那么多,多么体贴爸爸啊,真是家贫出孝子。

(2)两次落泪。

重点体会两次落泪,女儿的心情。

3、学习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女儿,两次落泪时,你都想了些什么?选择一次把你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4、小结:你知道文章怎样打动你了吗?那就是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出女儿的内心想法,但是孩子们都入情入景地走进了她的心灵,与她对话,并把她内心的想法写了下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女儿对父亲的体贴。你们真棒。学会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来生动故事情节,这就是我今天要送给你们的礼物。你收到了吗?

(三)升华感情,体会礼物的深层含义。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礼物”,那么这份礼物是不是只有这辆自行车?还有没有别的?

(鞋子)

鞋子和自行车都是父女双方节省下每一分钱来为对方买的最需要的一份礼物。这都是我们能看见的,那么还有没有什么礼物是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读懂了呢?(相互的爱和体谅)这就是父女俩之间深深的情意。看来,礼物不仅仅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还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用心感受到的精神上的。

三、整合主体单元,感受礼物的情意

孩子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礼物”这篇课文,正好和我们本单元的主题词相同,你们觉得它们所包含的意思相同吗?说说你的见解?

学生交流

总结:虽然礼物各不相同,送的对象不同、用处也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学会了互相欣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明白了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生物课件汇总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篇不错的美文“生物课件”,那么不妨继续阅读本文,获取相关内容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出教案课件,并自行设计和完善课件内容。教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生物课件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生物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16册《海洋生物》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

《海洋生物》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通过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个性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畅游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学难点:能够对海洋生物的某个特征着重描绘,色彩亮丽,生动有趣。

三、说教法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感受、观察、比较、想象、表现等方法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具和学具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勾线笔、油画棒、彩笔,刮画纸、纸盘、废旧材料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而,新课伊始,师生共同欣赏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跟随镜头去探索神秘又美丽的海底世界。观看之后请学生谈谈观看感受,学生对这种动画片很感兴趣,会纷纷发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随机引导:“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去认识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时板书:“海洋生物”)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动画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图怡情,归纳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丽的,然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很少有亲身经历的,基本要通过电视或动画片来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绘画,有相当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此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欣赏环节。

1、边猜谜边欣赏。用多媒体出示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同时欣赏到海洋生物的图片。凶猛无比的鲨鱼,聪明灵巧的海豚,那艳丽无比的珊瑚??各种神奇美丽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欣赏之后我激励学生说出“通过欣赏这么多海洋生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点?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之前老师提出2各问题共大家边欣赏边思考,(1)你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2)他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此环节的设计,

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3、创作思路。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今天你们小组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请(各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们的巧妙构思。(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欣赏,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三)指导表现,鼓励创作

这一环节中为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示范作画,学生根据观察以及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已尝试着总结画法,然后再由我适当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海底生物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教学的重点很快被突破了。学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现技巧以后,最为急迫的是想给亲自动手画一画。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而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也将黑板创作成了一副海底蓝图,为下一环节的展示做好了铺垫。

(四)评价总结,展示作品当学生完成图画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评价之后,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评价和展示中个性得到发挥,充分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大家都沉浸在这美的世界中。我在这时将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伴随着叙述我将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边。“了解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刚刚还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间化为乌有,孩子们的内心必然顿生出一股愤慨与惋惜之情,我便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大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捡起一块纸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大海、保护这些神奇又可爱的海洋朋友做出我们的贡献。”

五、说板书设计

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这样,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创作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接着,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效果预测海洋生物是学生一直感兴趣的题材,但感兴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现好。保持学生高昂的情绪,将学生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的形象,转化为个性的创作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运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定能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物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的第三节。这节分为两课时,第2课时是探究活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我所讲的是第1课时,这节课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依据课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出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什么是丰富度

(3)举例说出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识别数量坐标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

(4)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说出群落中动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原因和意义,水平分布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群落结构特征的学习,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抽象的概念、生物学术语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例如: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可以让学生看到这些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如热带雨林群落,冻原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2.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获取信息、解开疑惑,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讲练结合法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学生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老师进行深入、详细地讲解。学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进行对应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不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群落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学生尝试归纳概念,教师再进行纠正。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学习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生物课件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生物课件 篇5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5.巩固练习。

6.课后作业:目标检测题

生物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之后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体此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必须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事目标:

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和决策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经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必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经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经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本事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必须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构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仅有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提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景。)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坚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够把两个因素放到一齐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一样,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景,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到达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经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研究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生物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如何观察却不知道,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并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绘图技能。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依据:学生初次接触细胞实验,不会使用实验工具进行装片观察,而且学生也从未看到过细胞。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依据:能否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并绘制出植物细胞结构图的前提。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设疑质疑法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3、观察老师准备好的玻片标本,挑起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

二、制作临时装片阅读教材p42,了解玻片种类。(临时的,永久的,装片、切片、涂片)进一步明确显微镜观察物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防止气泡产生)。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复习巩固记忆步骤。直到能在脑中回放出各步为止。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取材,多做几组)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学生观察,老师指导)。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师生互动:植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让学生明确: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师生互动:讨论:如何给细胞下定义?

明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它们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各种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明暗要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较暗处点较密)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标注要尽量在左侧,标注要对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生物课件 篇8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讲述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还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板书设计(略)

5、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课件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题目是《生物入侵者》。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是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出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是通过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

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

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础上,明确说明顺序,讨论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二、说学情

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根据我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我觉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等方面有条不紊,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体现了本班学生的素质很高,完成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要想获取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知来了解。

演示法:本文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学生没见过,通过演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学生可把疑难问题解决,通过探究发现一些真理,获取更多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中主要以自学与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为主,在上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本课的内容,生字词的音、形、义,我也调查一下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我没有检查文中的生字词,我重点安排学生独立勾画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好处或作用,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们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文中“”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

五、跳读课文、赏析语言

1、文中哪些词、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六、质疑问难,领悟主旨。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2.师提出问题突破文中的难点。

3.师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七、展开辩论,表明观点。

针对“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学家和生态学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态度,你赞同谁的观点?

1,学生分甲,乙两组展开讨论。

2.师生点评,归纳小结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八,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九、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让我们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

让我们用心关爱我们的大自然。

六、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归纳能力也很强,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把文本挖掘更透彻些。

生物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四、《教法》

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

五、《学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

(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

(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

(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

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5、展示图片,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教师展示主要内容,并进行感情升华

(五)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写一篇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倡议书

(六)巩固练习:分组比赛练习

(七)评选表演优秀小组,鼓励其他小组。

生物课件 篇11

一、说教材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必修1第6章第3节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熟悉的是个体的衰老,而对于看不见的细胞的衰老却知之甚少。细胞衰老有哪些表现呢?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细胞都要经历出生、生长、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有什么关系?这一连串的问题构成了本节内容的主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细胞衰亡机制的研究与生物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细胞衰亡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知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且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寿命息息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这都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但是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以及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这都需要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衰老的特征;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简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2.培养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通过有关衰老问题的讨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由于学生对于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判断易混淆,因此教学难点为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提问学生:在家里大家注意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体和行为上具有一些不同于年轻人的特征,试举例说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将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征?引导学生从老年人的器官老化分析出老年人的组织细胞衰老、死亡,从而引出课题——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通过联系生活导入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与生物之间构建联系,发现生物来源于生物,提高学习的兴趣。

2.新课展开

本节课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如下问题:(1)大家都处于青少年阶段,在我们体内有没有细胞衰老、死亡呢?你能举例说明吗?(2)每一器官内都有细胞不断衰老、死亡,那怎么办?(3)老年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在老化,有没有新细胞产生呢?能举例说明吗?(4)由以上分析你能看出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一样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交流,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确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细胞衰老。

首先,我将讲解细胞衰老的含义,即细胞衰老过程是细胞内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之后设疑:为什么形容老人会用“干瘪的老人”?老年人为何出现“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的现象?老年人的头发为何会变白?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结合教材进行归纳总结出细胞衰老的特征。即:水分减少,代谢减缓;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沉积;呼吸速率减慢;膜通透性改变。

之后继续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细胞的衰老呢?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我将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呈现,辅助学生理解相关学说。

第三部分: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

我将通过课件展示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蝌蚪尾的消失,以及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五个手指的分开的实例。通过实例引出细胞凋亡的概念,之后我将给学生讲解为什么叫细胞编程性死亡,然后组织学生从个体发育和组织细胞更新与机体的功能区分析讨论细胞凋亡对生物体有什么意义,最后强调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一个与细胞衰老有关的社会问题——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即教材的“资料搜集和分析”。首先提问: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老年人的比例去讨论分析,从而引出“老龄化社会”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长辈,让大家说一说他们的生活能力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老年人应该怎么做?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设计的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内容,总结问题,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观点。

3.小结作业

为帮助学生形成对本节课的整体认识,本节课采取学生总结的形式,归纳本节重点知识,我会针对教学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申,保障学习效果。关于作业,布置学生课外到有关部门搜集资料,分析本地区的老年人的人口特点,并在市政建设方面给他们提出一些有利于老年人生活的建议。这一活动,旨在引起学生对老年人的关心,对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社会和国家以及老年人自身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思考,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炼学习的重点。

物质的密度课件


下面是趣祝福精心为你整理的“物质的密度课件”,如果您需要相关信息请参考本文。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

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1

设计理念: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

(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2

【中图分类号】G373.56【文章标识码】D【文章编号】1326-358712-0039-01

在进行物质密度的计算与测量时,可以根据公式p=m/V,先确定物体质量的大小和体积的大小,质量可以用天平进行测量,对于体积的测量,方法很多,还要分液体和固体如果是液体,可以直接用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要是没有量筒或量杯,可借助与“水”,先把液体装入某一容器,记下液面的位置,然后再用同一容器装入体积相同的水,可以根据水的质量和密度算出水的体积,该体积也就是要测液体的体积;如果是固体的体积,形状规则的可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如果形状不规则,也可以借助与“水”,先用量筒或量杯测出一定体积的水,在把固体浸没在水中,测出总体积,相减就可以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当然,今后学习了浮力的知识以后,也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p液gV排,算出液体的密度或者浸没物体的'体积。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由于密度与压强、浮力等知识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而密度的测定成为初中物理的重点考试内容,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现将测定物质密度的几种方法总结如下。

将密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中,静止后,观察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值就是待测液体的密度。

1.测定物体的质量M。

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或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重力G,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G/g。

2.测定物体的体积V。

对于形状规则的固体物质,用刻度尺直接测出有关数据,计算出其体积V。

对于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又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借助排水法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其体积V。

对于形状不规则且溶于水或与水发生反应的固体物质,可借助排油法或排沙法,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其体积V。

3.将已测出的M、V代入密度定义式ρ=M/V。求出物质的密度。

1.等体积法。

(1)用天平称出一定体积水的质量M;

(2)用天平称出相同体积的待测液体的质量M;

(3)利用M/ρ=M/ρ液,推出ρ液=ρM/M。

2.等质量法。

(1)在天平两盘中放置同样的量杯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在两个量杯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使天平保持平衡。记下两种液体的体积V和V;

(3)利用ρV=ρV推出ρ=ρV/V。

1.将水和与水不相溶的液体依次从U形管的两端口注入。

2.待水和待测液体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两管中液体自由面到两种液体交界面的高度h和h。根据连通器的原理,ρgh=ρgh,ρ=ρh/h。

1.水中下沉的固体物质的密度测定。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固体物质的重力G;

(2)将待测固体物质浸没在水中,注意不接触容器底或侧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视重G;

(3)由于M=G/g,V=V=F/ρg=G-G/ρg。

所以,待测固体物质的密度ρ=M/V=ρG/G-G。

2.水中漂浮的固体物质的密度的测定。

(1)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记下体积V;

(2)将待测固体物质浸入水中,使其漂浮在水面静止后,记下体积V则V=V-V;

(3)用细针将待测固体物质全部压入水面下,记下体积V则V=V-V;

(4)由漂浮时F=G,即ρgV=ρgV,得ρ=ρ(V-V)/V-V。

3.测定液体物质的密度(适用于密度较小的液体)。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固体物块的重力G;

(2)将固体物块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水中的视重G;

(3)将固体物块浸没在待测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待测液体中的视重G,则V=G-G/ρg=G-G/ρg,得出ρ=ρ(G-G)/G-G。

关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的学习,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如果教师不讲清楚,学生就会死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生往往会根据密度的公式p=m/V犯数学性的错误,认为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这显然没有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关于“物质的属性”,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这样解释:物质有一些性质,主要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当物质种类不同时,这一性质一般也不同,这样的一些性质可以称为物质的属性,例如,物质的气味、味道等,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当物质的种类不同时,气味、味道往往也不同,物质有什么样的气味、味道,不是由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决定的,密度虽然可以用质量除以体积求出来,但并不随质量的改变而改变,也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那么质量应不应该属于物质的一种属性呢?教材中指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即对于一个具体的物体本身,它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知道,“物体”与“物质”的概念不同,对于某种物质,它的质量则是可多可少的,不同的物质质量完全可以相同,因此,本人认为,质量不能理解成物质的一种属性。

以上总结了几种测定密度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

[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

[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

[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

[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

[师]具体如何来测呢?

[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

[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

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

[师]怎样测呢?

[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

[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有.

[师]怎么测呢?

[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

[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

参考实验数据:

ρ铁:7.9×103kg/m3ρ铝:2.7×103kg/m3ρ铜:8.9×103kg/m3

ρ花岗岩:2.6~2.8×103kg/m3ρ水:1.0×103kg/m3

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5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质量和体积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重点难点

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一)量筒的使用

1、学生观察量筒并结合教材思考想想做做的问题:

⑴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2、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呢?

教师启发学生

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够沉入水底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即利用量筒中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体积。

⑵对于不沉入水底的物体,可以用“针压法”测量其体积,即用针把物体压到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体也可用“悬垂法”(或叫坠物法):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拴好(石块在下,物体在上),先将石块浸没量筒水中,读出体积V1,再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浸没,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⑷当物体体积较大量筒装不下又是不规则物体时,用“溢杯法”: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则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⑸溶于水或吸水的物体用“埋沙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细纱,摇匀摇平,读出细纱体积V1,将物体放入量筒细纱中浸没,再次摇匀摇平,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二)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事先配制好一些盐水,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倒出盐水的质量m(g)倒出盐水的体积V(cm3)倒出盐水的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盐水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从测盐水密度得到启发,学生设计此实验。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2-V1

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放入石块后量筒中水体积V2(cm3)石块体积V(cm3)石块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石块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6

【整体设计】

本节是在学习了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计算问题。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再拓展, 对于密度的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结合数学运算和推理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方法效果会更好。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比例计算与空心问题;

2、密度与混合体问题。

教学难点

数学与密度公式结合。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特点主要采取启发教学、学生自主练习、归纳总结等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密度公式灵活运用;

2、利用数学知识结合密度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

3、规范物理解题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习题练习,总结出:密度问题的比例计算是:根据密度公式列出有关式子,列出两个式子进行比例式;

2、学会利用密度知识分析物体的实心和空心问题。

3、学会利用密度知识解决混合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数学知识紧密相连。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复习密度概念以及单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复习有关密度概念、公式以及单位换算等知识

[推进新课]

师:上节学了密度与社会生活,今天在进行有关密度的计算学习。

一、密度的一般计算

例题一:例题一:一个瓶子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50g,装满密度为1.2×103kg/m3液体后总质量是860 g,求瓶子的质量及容积。

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师生一块总结密度的一般问题计算方法:就是直接运用密度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并注意未知量的设定符号要用物理专用符号,且用下角标进行区别

二、比例计算

教师:比例计算是物理常见的题型,但是大多数学升的解题过程不完善或不对,怎样解决此类问题的呢?

例题二:例二:甲、乙两种物体密度之比是4:3,质量之比为2:1,求甲、乙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师:同学们进行练习

生:自己解决问题,个别学生上来展示过程 师生一块分析

师生一块总结比例问题解题步骤:写出有关公式,两个式子列出比例式子,进行推理、计算。

练习1:A、B两种物体的密度之比为3:4,质量之比为2:1,求A、B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

学生当堂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空心问题

师:判断物体空心与否是密度常见的问题,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例题三:体积为1dm3的铁球,质量是5kg,问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铁的密度是8.0×103kg/m3 )

学生先自己进行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判断方法。

有三种判断方法:第一种;比较密度;第二种:比较质量;第三种:比较体积。 练习2:一个铝球质量是36g,体积是20cm3,判断该球是实心还是空心?若是空心,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已知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

四、混合体问题

师:混合体问题是密度常见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生活贺生产中应用广泛,比如合金、混合液体等等

例题四: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质量相等,求合金密度。

学生进行探索,然后师生一块总结解决混合体问题的方法:几种物质的质量质量之等于混合体的质量,几种物质的体积之和等于混合体的体积;再利用各种物质的密度公式代入进行计算。

练习3某合金由两种金属构成,两种金属密度分别是ρ

1、ρ2,它们的体积相等,求合金密度。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作业:

为了测定长江水的含砂量(每米3的江水中所含砂的质量),工作者取江水10dm3,测得其质量为10.1kg。求长江水的含砂量是多少?若长江流量为3×103m3/s, 一昼夜长江流水带出的砂有多少千克?(泥沙的密度是2.2×103kg/m3)

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

3、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预习导学:

1、物体中 叫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 而改变

2、物体所含___________叫质量,在SI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密度的计算公式: ,国际单位是 。2.氯原子的质量是1.710-27 kg=__________ t=_________mg.月球的质量约为7.41025 g=__________ t=__________kg.

3、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课堂导入:

1、体积相同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你可以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

2、根据生活经验填空:

①10个回形针比1个的体积大,所以10个回形针比1个的质量也大,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

②相同体积的铁块质量是 ,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相同其质量也

③相同体积的铁块与木块质量是 。猜想: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一般其质量 .

试验探究: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测量对象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体积) /g.cm-3

结论: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可见构成物体的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______,物理学中用______表示物质的这种______.

(二)、物质的密度

1、定义: 符号:

2、计算公式:密度= 符号:

3、国际单位: 符号: 。常用单位: ,符号: 。

单位换算:1kg/m3= g/cm3

1g/cm3= kg/m3

单位换算:2.7103 kg / m3= g / cm3 ;

4、阅读密度表

(1)记住水的密度:水= 冰= 。

(2)一般情况下,固 液 气

(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 ,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 、 、 等有关。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密度 。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机电顶岗实习报告(汇总11篇)

机电顶岗实习报告 机电顶岗实习 02-25

感恩节的经典句子37条

感恩节经典文艺句子 感恩节经典短句 03-13

抗击疫情励志句子大全正能量

励志正能量句子 03-13

端午节送礼的祝福语198句

端午节送礼祝福语 端午节祝福语 03-13

大学个人劳动心得体会

大学劳动心得体会 大学心得体会 03-13

《乡愁》读后感模板汇总七篇

乡愁读后感 乡愁读后感作文 09-26

升学宴邀请函优选

升学宴邀请函 03-13

财务岗实习总结

财务实习总结 03-13

最新二年级语文教师年终工作总结7篇

语文教师年终工作总结 03-13

做比萨作文十篇

做比萨作文 03-13

最新高中学生自我评价(汇编十篇)

高中学生自我评价 03-1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