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认识课件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是促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协调和互动的重要手段,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值得分享的“比的认识课件”小编为您整理了,此文观看后您的人生经验可能会更加丰富!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2023年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活动方案(推荐13篇)

比的认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一)情境导入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二)提出学习目标

看到《吨的认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1、吨的实际重量,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吨的应用。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一)展示内容

1、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吨与千克是什么关系?

3、吨与千克怎么进行换算?

(二)活动过程

,收集信息(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①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小组探索所得。针对同学的展示,其他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实例说明。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

1、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比的认识课件【篇2】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比的认识课件【篇3】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认识毫米

①师:今天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察这些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较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现,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交流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比的认识课件【篇4】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1023003405是有()个亿 ()个万和()个一组成的。

师:你是怎么想的?(复习从右起每四个数是一级,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3.回忆多位数读法:

指名学生读一读奉贤区人口:588721;闵行区人口:1081693(思想教育)

归纳多位数读法:四位一级,从高位读起,读亿级和万级时,按照个级读法来读,然后再读出一个“亿”字和一个“万”字,最后读个级

8500和85000000 805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

在读个级数时末尾的`“0”不读 ,如果中间出现1个或2个“0”都只读1个零。

而在万级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

万级和亿级读法和个级一样,所读“0”的读法也是一样的。

(2)生归纳:在读个级数时末尾的“0”不读,如果中间连续出现2个“0”都只读1个零。而万级和亿级读法和个级一样,所读“0”的读法也是一样的。

1、为什么一个0不读,万级的0在末尾,2个0也都在末尾 ,末尾的0都不读

2、问什么一个读,一个不读,第一个0在中间,所以读一个,第二个0在末尾,不读,最后2个0也在末尾所以也不读。

师:我们小朋友今天的表现真棒,因此小白兔也参入到我们课堂了,他要提醒我们:

P13,最后小白兔的话。读数要从高位读起,读一个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要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齐读)

①103|0000 ②130|0030 ③3693|0005 ④1005|0432

③和④中间都有三个零,为什么③只读1个零,而④要读2个零?

(③中间的零是连续的只读一个,④中间的千位上零是不连续的,不在末尾,所以要读出来)

教后反思:这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公开课。由于是新班级刚接收,师生课上交流还是比较生疏的。整节课,整个的教态和节奏掌握得不错。加上在其他班级已经试教过,知道很多学生的注意点。整节课师生配合十分良好,特别是一些好同学,积极举手发言。整个的教学效果不错,在做最后拓展题的时候,题目很难,但是很多同学都做出来了。

比的认识课件【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1个10”,“两个10是20”。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数字卡。

教学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认读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本节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或更大数认识的基础,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作准备。教学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在已学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捆、摆小棒等,理解11~20这些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学生分析:

1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会数20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了20以内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如游戏、猜一猜、找一找、赛一赛等,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一个生动丰富的思维过程、操作过程、理解实践的过程。在设计时,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认识过程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更好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数学、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同学们看画面,看到了什么?

生:放学了,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

师:对,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队伍真整齐。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我们既要遵守交通规则,又要注意安全。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有些物体的个数超过1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兴趣,从而也唤醒了他们已有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有一天,猪妈妈让小猪数小棒,小猪一看这么多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呀?小猪为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它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11根,我是一根一根数出来的。

师:你能帮小猪想一个好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1根小棒吗?(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摆小棒。)

生:把11根分成8根和3根。

生:把11根分成9根和2根。

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小猪想出来这么多的办法!哪一种办法最好呢?

生:我认为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这种办法最好。

师:对,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师: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数出10根小棒,10个1是多少?捆成1捆就是1个10,1个10是多少?(师板书:10个1是10,1个10是10。生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1年级小学生喜欢童话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让他们动手操作摆小棒,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认知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在教师引导、点拨下,从而抽象出计数单位是“十”的概念,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2.数的组成。

师:11根是1捆零1根。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1?

生:1个10和1个1合起来是11。

师:十一写作11,读作:十一。(课件出示:小猪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真棒!”)

师:对,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谁愿意到展台来摆出15,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5?(板书:15十五。)

生:先摆1捆,再摆5根,就是15根。

师:摆 20,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你为什么把这10根也摆成1捆呢?(学生回答。)

师:不管是几十,够10根就捆成1捆,那么30根捆成几捆?

生:3捆。

师:我们用简便方法,再来摆20这个数,说一说20里面有几个10。(板书:20二十。)

(生用小棒摆11~20各数,同桌互相说一说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师: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两捆就是2个10,是20。

3.数的顺序。

师:今天学的数在你的文具盒里能找到吗?看着自己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再从11读到20。

师:12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12比14大还是小,16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数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1.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翻书翻得快。

师:把数学书翻到第9、15、17、20页。

师: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3.猜数游戏。

师:一个数比13大,比15小,这个数是多少?17前边的一个数是多少?14和17中间的两个数是多少?

4.做课后练习第5题。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练习设计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猜一猜、赛一赛、连一连等富有情趣的练习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比的认识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01、105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

教学方法: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 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 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比的认识课件【篇7】

数字10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课始我以新颖的故事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摆、拨、写、比等实际操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认识10,首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最后抽象出10。这样通过初步感知——深刻感受——抽象内化三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后面的练习设计我力求做到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10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此内容要掌握的知识是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和外来工的家庭,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虽然上过学前教育,但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0——9的各种动物的头饰;小棒。

六、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9 9○10

10 10 10 10

/\ / \ /\ / \

9l 8 2 7 3 6 4

10

/ \

5 5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最大,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地,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到9这么一说,伤心地哭起来,1在旁听见了,就很有礼貌地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呀?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课题板书:《10的认识》。

比的认识课件【篇8】

课前与同学谈话省略

师:今天上课我们学什么?大声地说“学什么”

生齐:圆的认识

师:从哪里看到的?只给我看,

生指屏幕

师:屏幕上有,还有呢?

师:说,哪有?

师:没错,圆片,还有吗?

生:圆规

师:没错,还有圆规。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老师的信封里还有一个圆,想看看吗?

生齐:想

师出示一个信封,摸出一个圆片,师:是圆吗?

生:是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所以,一会儿老师要把这个圆片放进信封了,让同学们把他摸出来,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我不会轻易的给你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的,这里面不只仅有着一个圆,还有其他的图形,想看看吗?

师:好,现在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长方形

生:长方形

师:男孩的反应快,状态也不错。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正方形

生:正方形

师:还有一个图形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三角形

生:三角形

师:猜猜还有吗?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梯形

生:梯形

师:行了行了,小朋友们,都别你们猜到了。

教师课件演示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各种图形中把圆摸出来?你觉得有难度吗?

生齐: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

师:而其他图形呢?

生:都是由直线,哎!线段围成。

师:同意吗?

师:再仔细看看,正因为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所以他们都有什么?

生:角

师:圆有角吗?

生:没有。

师:所以圆特别的?

生:光滑

师:说的真好

师:数学上,我们把左面的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给它个名称:直线图形。(课件演示)小朋友们,圆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齐:曲线

师:给它一个名称。

生:曲线图形

师:曲线图形,行了,现在让你们再直线图形中将圆这个唯一的曲线图形摸出来,难不难?

生齐:不难。

师:谁让你们聪明呢?还有难的。

师出师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它也是有曲线围成的吧?弯弯曲曲的。那么你们会不会把它也摸出来?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师:有的同学说,因为它有的地方凹,有的地方凸。而圆怎么样?显得特别的饱……,说出来,特别的……

生齐:丰满

师:嘿!瞧,还有一个

师出示一个椭圆,

师:看,没有凹进去的地方了吧?看上去有光滑,有丰满,你们待会儿会不会也把它也当作圆给摸出来?

生:不会,

师:为什么?

师利用学具演示,师:因为它这样看上去扁扁的,这样看上去……

生:瘦瘦的

师:瘦瘦的。圆呢?

教师出示圆形教具,转动。

师:怎么样?

生:一样

师:怎么看到的一样?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从这些图形里把圆摸出来难不难?口说无凭,谁愿意上来试试?

行,就你吧,近水楼台

师:咱们协商一下,这些图形我就不放进信封里去了,要是放进去咱们同学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看不见,就让他一个人在里面摸多没意思呀。所以我请你闭上眼睛,我把图形一个一个往你手上放。你要是感觉是就大声地喊一声“是”,要是觉得不是……

生:不是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你闭上眼睛,你能做到吗?其他同学你们能出声吗?

生:不能

师:对,不能提醒。但是可以做一件事情,当你认为他的判断正确的时候,可以大声的喊一声“对”,给它鼓励一下,ok?

生齐:ok!

师:好,伸出你最拿手的一只手,右边,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生1:不是.

师:对不对?

生:对.

生1:不是.

师:对不对?

生:对.

生1:更不是.

师:瞧,这更字用的多好.

生1:更不是.

师:小家伙厉害.

生1:不是.

生:对.

生1:是.

生:对.

师:掌声鼓励一下.

圆是曲线图形

可是和下面这些凹凸的或者椭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相比,圆看起来又是那样的丰满,那样的光滑,那样匀称.20xx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赞美”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画圆

张老师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画的都非常的好,不过也不排除有个别同学到现在也没画完,有个别同学画完了,可似乎还有缺口,明明是这样画的,可是怎么就绕不回去了呢?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他们之所以没有胜利的画一个圆,你们觉得可能是哪里的问题,

生2:我认为是圆的半径变了.

师:半径是个新词,我们用圆规来说,院的半径变了,也就是画圆的时候,量角的距离变了.在画圆的过程中能不能改变?

生:不能.

师:除了这个地方改变以外,还有那些地方不能动?

生3:圆心改变了.

师:在画圆的过程中,针不能改变.

画圆看起来简单,大家琢磨一下,里面还是有学问的.下面我们把刚才大家提出的建议综合起来,手握柄,中间扎的地方固定,两角的距离不能变,三个要素综合起来,轻轻的绕一圈,圆就画出来了.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三要素,有没有信心,比刚才画的又快又好?

生:能.

师:先别动笔,边画边考虑.

圆和什么有关系?

生:圆心和半径.

师:我知道你们说的半径是什么意思?

谁能到前面来,说说哪个距离是不变的?其他的小朋友要注意观察

生4(到黑板前画出远的半径)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小看这条线段,在圆中,这条线段有着特殊并且很重要的地位,我发清闲,刚才这位同学画完圆以后,还擦了擦,对这两条线段似乎有特殊的要求,大家来看一下,一端在哪里?

生:圆心.

师:这点是圆心,也就是针尖留下的,那圆心可用用哪个字母表示?

生:O.

师:请在你刚才画的圆上,标出圆心,写出字母O.

继续看这条线段,圆心的另一端在哪里?

生;圆上.

师:象这样,连接圆和圆上两个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可以用小写字母r来表示,现在画出一条半径,写出字母r.刚才我发现哟个同学,上次画的非常快.刻画司这次画的非常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不知道是他没有听清楚,还是自身在想方法,在琢磨.因为我们画的是一条圆的半径,他画的是四条,我们想一想:一个圆里只有一条半径吗?

生:不是.

师:那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数学重要的不是结论,最怕的是哪三个字,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不怕,怕的是他人说这三个字:为什么?

我一旦问为什么有无数条,敢举手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仅仅依靠感觉,看起来似乎是无数条,是不够的.可为什么说无数条呢?先听听这位同学的意见,别的同学继续考虑.

生5:因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的外表非常平滑,所以半径有无数条.

师:因为平滑,所以有无数条.

生6:因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全部相等

生7:因为半径是圆上任意一点的,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有无数条半径.

师;我最喜欢刚才她说的一个词,任意一点.什么叫任意一点?

生:随便

师:请问,在圆上有多少个这样随便的点?

生:无数.

师:有无数个点,就对应无数个半径.所以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时,不能只图于外表,要问自身三个字?

生:为什么?

师:现在边看我的板书,边考虑问题,既然圆有无数条半径,那么它的长度怎么半呢?

生:相等.

师:同意的请举手,我的三个字又来了.

生:为什么.

师:为什么在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回想一下,张老师让你们准备了什么工具?

生:圆规.

师:还有尺寸,尺寸让你们用来干什么的?

生:量.

师:现在就动手量一量.

虽然是有无数条,但是我们不必全都量,找几条代表一下就可以了.同学们,刚才我们画一画,量一量,在你们的圆中,半径都相等的请举手.有没有同学说,老师我不用画,不用量也知道,有吗?

生8:从画圆的时候,我就注意到,画圆的时候,两角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师:既然两角的距离没有变,那么两角的距离其实就是半径的距离.两角的距离不变,也就以为着半径的距离不变.小朋友们,画一画量一量是研究问题的方法,看一看想一想,对画圆的方法进行推理,同样是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简单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认识了是很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大家知道半径很有特点.

生: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都一样.

师: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中国古时候的哲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你们猜他们的出结论了吗?

生:得出来了.

师: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和同学们得出的几乎相同.不过表述不一样,就是六个字,圆,一中同长也.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但是我觉得你们更聪明,因为你们只用了几分钟就总结出来了.不过现代人在研究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说古人说的不完全准确,因为这个同长,不只是半径同长,还有直径.因此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直径.连接圆心和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那怎样的线段叫直径呢?说不出没有关系,你能在这个圆上比画比画吗?现在我来画一画,尽管我是老师,假如画错的话,也不要客气,大声喊错.看看谁的胆子最大.

生:错.

师:我还没有画呢,聪明的小朋友不看结果,看过程就知道了,画直径要通过圆心,概括一下,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这样的饿线段才叫直径.可以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现在请画出圆的直径,并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小朋友们,数学学习,除了问刚才的三个字为什么以外,还要善于联想,不要一切都从头在来,.刚才我们已经证实了半径,知道它的特点:半径有无数条,而且都相等.那直径呢?

生:也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检验了,那直径都相等,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六个举手的同学以外,其他同学可不恩能够丧失一次考虑的机会呀.带工具了吗,一起来画一画.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我们发现圆里的直径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有没有同学说我不量也知道这个结果?

生9: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聪明的眼睛看出的不一样,我们看这条线段,看出的是一条直径,他除了看出一条直径以外,还看到了两条半径,一条直径包括两条半径,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所以直径也相等.我们又一次借助推理,完成了直径的发现.刚才这个男同学,不只告诉我们为什么直径相等,还给我们带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关心吗?

生:有.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师:这样描述太复杂了,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好吗?也就是d=2r,,就这样.两个字母加一个数字,我们刚才的结果就出来了.我们刚才学习了圆心,半径,直径,而且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我们试想一下,在同一个圆里,假如它们的半径不是都相等的,而是有的长,有的短,那你觉得最后连起来的还是一个圆吗?还可能光华丰满匀称光华丰满匀称吗?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圆看起来那样光华丰满匀称?

生:半径和直径都相等.

师:很准确.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所以才使圆看起来光华丰满匀称,圆的美通过研究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有人会说在同一个图形中,具有等长线段的又不是只有圆一个,,你们相信吗?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个正三角形,从中心动身,连接三个顶点,这三条线段一样长,这样的线段有三条.正方形有几条?

生:四条.

师:正五边形,有几条?

生:五条.

师:正六边形?

生:六条.

师:正八边形?

生:八条.

师:圆形?

生:无数条.

师:难怪有人说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我们会发现随着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更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形.有的同学说还不是很接近,给同学们两分钟考虑的时间,假如边数在增加,你猜猜看会怎么样?是否会更接近圆.我们借助一个小实验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看一看这个正十六边形,和刚才的正八边形相比,更接近圆,但不是圆.现在看看32边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有时思维需要跳跃一下,现在看看100边形,更接近了,才正100边形,想象一下,假如正1000边形,正10000边形,1亿,10亿,直到无穷无尽,直线图形居然在它最 的地方和曲线图形圆交融在一起.

现在把张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圆拿出来,哪个女小朋友一直在观察,看这个圆是否有圆心,肯定有,只是我没有标,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半径( )厘米的圆,聪明的你们能量出它的半径吗?看看谁能想到好方法?同伴合作,开始.这边的同学量得的半径是5厘米.这边也是5厘米,这边是4厘米,这边是3厘米,大家请考虑,张老师画的圆很奇怪,居然有的是半径3厘米,有的是4厘米,有的是5厘米,那半径不同,你就想象一下,圆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半径几厘米的圆比较大?

生:5厘米.

半径几厘米的圆比较小?

生:3厘米.

师:现在把所有的圆举起来,看看,考虑一个问题,圆的大小和谁有关?

生:半径.

师:虽然量出来了,可是我要看看是怎样能够量出来的?谁愿意给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样量出半径的?

生10:先把圆对折一下,就是一个半圆,然后再把它对折一下,这个点就是它的圆心,知道了圆心,半径也就知道了.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对折,这就说明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折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名同学是对折两次,那么对折一次是否可以量出?

生11:先对折一次,然后折痕就是圆的直径,除以2就是半径.

师:有的同学是通过量得出的结果,虽然比我们刚才说的方法都在混却,但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先尝试,在调整,其实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嘎嘎年菜有个女小朋友悄悄的问我,张老师,你这个圆怎么就没有针眼呢?那没有针眼,想一想,我这个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吗?

生:不是.

师:那就奇怪了,张老师不用圆规,是哟功能什么方法画的圆呢?

生12:用一个碗扣在白纸上,描一下.

师:有可能,但不是.

生13:可能是一端是线,另一端是笔,把线一绕,圆就出来了.

师:人造圆规.

生4:先把纸对折,然后想要画多少直径,有了半圆,就可以得到一个圆了.

师:这个方法至少给我们开拓了思路,他用的是三年集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也可以,很善于考虑.可是你们都猜错了,正确的答案是用电脑画的.但是我们发现用电脑画圆的的大小太随意了,怎么能更好的画出半径是3厘米,4厘米或者5厘米呢?看,双击一下,对于圆来说,高度就是直径.假如我要画一个半径3厘米,那高度就是6厘米,不对呀,怎么变成椭圆了?

生15:少了宽度.

师:多精明的小朋友呀!所以光有高度还不行.还要有宽度,宽度也要是6厘米,我再按一下回车,就出来一个半径是3厘米,直径是6厘米的圆.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概括一下,画圆的方法,只有圆规一种吗?

生:不是.

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所有画圆的方法中,有一种是最最基本的,是圆规.假如张老师非要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圆,你觉得我的两角应该张开有多大?

生:5厘米.

师:4厘米呢?

生:4厘米.

师:假如半径是3厘米,那么直径呢?

生:6厘米.

师:是不是我把圆扯开6厘米,就可以画圆了/

生;不是.要扯开3厘米.

师:所以圆规两角张开的距离是半径,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圆,又近一步感受了圆的特别,其实圆、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一个正三角形,现在我们把它的中心点稍微选中一下,结果发现和原来的三角形没有完全吻合.现在来看看圆,饶着中心旋转,随便怎样转,都能吻合.数学上我们把圆的这个特点叫做旋转不变性.那三角形有旋转不变性吗?

生:没有.

师:假如我们照这样的角度继续望下转,你会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生:近似一个圆,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旋转的是什么呀?

生:中心.

师:假如不用中心旋转,就不行.这里有一个正方形,饶这个顶点来旋转,不知道行还是不行?一边观察,一边考虑,能转成一个近似的圆吗?所以可以知道正方形,三角形,绕着一边,随便旋转,都可以得出一个近似的圆.一条线段绕中点旋转,请同学们仔细盯着线段的两个端点,看它的运动结束以后,成了一个什么?

生:圆.

师:其实就是特定的点运动的轨迹.今天我们还接触了什么平行四边形,梯形,甚至是任意的区别行等等,那么它们绕某一点旋转,能出现圆吗?回家去试试,也许一幅一幅美伦美幻的图形就在你们的手下诞生了,到时别忘了带给咱班的数学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去交流和欣赏

课前与同学谈话省略

师:今天上课我们学什么?大声地说“学什么”

生齐:圆的认识

师:从哪里看到的?只给我看,

生指屏幕

师:屏幕上有,还有呢?

师:说,哪有?

师:没错,圆片,还有吗?

生:圆规

师:没错,还有圆规。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老师的信封里还有一个圆,想看看吗?

生齐:想

师出示一个信封,摸出一个圆片,师:是圆吗?

生:是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所以,一会儿老师要把这个圆片放进信封了,让同学们把他摸出来,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我不会轻易的给你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的,这里面不只仅有着一个圆,还有其他的图形,想看看吗?

师:好,现在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长方形

生:长方形

师:男孩的反应快,状态也不错。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正方形

生:正方形

师:还有一个图形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三角形

生:三角形

师:猜猜还有吗?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梯形

生:梯形

师:行了行了,小朋友们,都别你们猜到了。

教师课件演示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各种图形中把圆摸出来?你觉得有难度吗?

生齐: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

师:而其他图形呢?

生:都是由直线,哎!线段围成。

师:同意吗?

师:再仔细看看,正因为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所以他们都有什么?

生:角

师:圆有角吗?

生:没有。

师:所以圆特别的?

生:光滑

师:说的真好

师:数学上,我们把左面的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给它个名称:直线图形。(课件演示)小朋友们,圆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齐:曲线

师:给它一个名称。

生:曲线图形

师:曲线图形,行了,现在让你们再直线图形中将圆这个唯一的曲线图形摸出来,难不难?

生齐:不难。

师:谁让你们聪明呢?还有难的。

师出师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它也是有曲线围成的吧?弯弯曲曲的。那么你们会不会把它也摸出来?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师:有的同学说,因为它有的地方凹,有的地方凸。而圆怎么样?显得特别的饱……,说出来,特别的……

生齐:丰满

师:嘿!瞧,还有一个

师出示一个椭圆,

师:看,没有凹进去的地方了吧?看上去有光滑,有丰满,你们待会儿会不会也把它也当作圆给摸出来?

生:不会,

师:为什么?

师利用学具演示,师:因为它这样看上去扁扁的,这样看上去……

生:瘦瘦的

师:瘦瘦的。圆呢?

教师出示圆形教具,转动。

师:怎么样?

生:一样

师:怎么看到的一样?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从这些图形里把圆摸出来难不难?口说无凭,谁愿意上来试试?

行,就你吧,近水楼台

师:咱们协商一下,这些图形我就不放进信封里去了,要是放进去咱们同学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看不见,就让他一个人在里面摸多没意思呀。所以我请你闭上眼睛,我把图形一个一个往你手上放。你要是感觉是就大声地喊一声“是”,要是觉得不是……

生:不是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你闭上眼睛,你能做到吗?其他同学你们能出声吗?

生:不能

师:对,不能提醒。但是可以做一件事情,当你认为他的判断正确的时候,可以大声的喊一声“对”,给它鼓励一下,ok?

生齐:ok!

师:好,伸出你最拿手的一只手,右边,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生1:不是.

师:对不对?

生:对.

生1:不是.

师:对不对?

生:对.

生1:更不是.

师:瞧,这更字用的多好.

生1:更不是.

师:小家伙厉害.

生1:不是.

生:对.

生1:是.

生:对.

师:掌声鼓励一下.

圆是曲线图形

可是和下面这些凹凸的或者椭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相比,圆看起来又是那样的丰满,那样的光滑,那样匀称.20xx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赞美”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画圆

张老师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画的都非常的好,不过也不排除有个别同学到现在也没画完,有个别同学画完了,可似乎还有缺口,明明是这样画的,可是怎么就绕不回去了呢?聪明的小朋友猜一猜,他们之所以没有胜利的画一个圆,你们觉得可能是哪里的问题,

生2:我认为是圆的半径变了.

师:半径是个新词,我们用圆规来说,院的半径变了,也就是画圆的时候,量角的距离变了.在画圆的过程中能不能改变?

生:不能.

师:除了这个地方改变以外,还有那些地方不能动?

生3:圆心改变了.

师:在画圆的过程中,针不能改变.

画圆看起来简单,大家琢磨一下,里面还是有学问的.下面我们把刚才大家提出的建议综合起来,手握柄,中间扎的地方固定,两角的距离不能变,三个要素综合起来,轻轻的绕一圈,圆就画出来了.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三要素,有没有信心,比刚才画的又快又好?

生:能.

师:先别动笔,边画边考虑.

圆和什么有关系?

生:圆心和半径.

师:我知道你们说的半径是什么意思?

谁能到前面来,说说哪个距离是不变的?其他的小朋友要注意观察

生4(到黑板前画出远的半径)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小看这条线段,在圆中,这条线段有着特殊并且很重要的地位,我发清闲,刚才这位同学画完圆以后,还擦了擦,对这两条线段似乎有特殊的要求,大家来看一下,一端在哪里?

生:圆心.

师:这点是圆心,也就是针尖留下的,那圆心可用用哪个字母表示?

生:O.

师:请在你刚才画的圆上,标出圆心,写出字母O.

继续看这条线段,圆心的另一端在哪里?

生;圆上.

师:象这样,连接圆和圆上两个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可以用小写字母r来表示,现在画出一条半径,写出字母r.刚才我发现哟个同学,上次画的非常快.刻画司这次画的非常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不知道是他没有听清楚,还是自身在想方法,在琢磨.因为我们画的是一条圆的半径,他画的是四条,我们想一想:一个圆里只有一条半径吗?

生:不是.

师:那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数学重要的不是结论,最怕的是哪三个字,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不怕,怕的是他人说这三个字:为什么?

我一旦问为什么有无数条,敢举手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仅仅依靠感觉,看起来似乎是无数条,是不够的.可为什么说无数条呢?先听听这位同学的意见,别的同学继续考虑.

生5:因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的外表非常平滑,所以半径有无数条.

师:因为平滑,所以有无数条.

生6:因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全部相等

生7:因为半径是圆上任意一点的,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有无数条半径.

师;我最喜欢刚才她说的一个词,任意一点.什么叫任意一点?

生:随便

师:请问,在圆上有多少个这样随便的点?

生:无数.

师:有无数个点,就对应无数个半径.所以小朋友们,在学习数学时,不能只图于外表,要问自身三个字?

生:为什么?

师:现在边看我的板书,边考虑问题,既然圆有无数条半径,那么它的长度怎么半呢?

生:相等.

师:同意的请举手,我的三个字又来了.

生:为什么.

师:为什么在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回想一下,张老师让你们准备了什么工具?

生:圆规.

师:还有尺寸,尺寸让你们用来干什么的?

生:量.

师:现在就动手量一量.

虽然是有无数条,但是我们不必全都量,找几条代表一下就可以了.同学们,刚才我们画一画,量一量,在你们的圆中,半径都相等的请举手.有没有同学说,老师我不用画,不用量也知道,有吗?

生8:从画圆的时候,我就注意到,画圆的时候,两角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师:既然两角的距离没有变,那么两角的距离其实就是半径的距离.两角的距离不变,也就以为着半径的距离不变.小朋友们,画一画量一量是研究问题的方法,看一看想一想,对画圆的方法进行推理,同样是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简单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认识了是很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大家知道半径很有特点.

生: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都一样.

师: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中国古时候的哲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你们猜他们的出结论了吗?

生:得出来了.

师: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和同学们得出的几乎相同.不过表述不一样,就是六个字,圆,一中同长也.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但是我觉得你们更聪明,因为你们只用了几分钟就总结出来了.不过现代人在研究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说古人说的不完全准确,因为这个同长,不只是半径同长,还有直径.因此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直径.连接圆心和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那怎样的线段叫直径呢?说不出没有关系,你能在这个圆上比画比画吗?现在我来画一画,尽管我是老师,假如画错的话,也不要客气,大声喊错.看看谁的胆子最大.

生:错.

师:我还没有画呢,聪明的小朋友不看结果,看过程就知道了,画直径要通过圆心,概括一下,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这样的饿线段才叫直径.可以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现在请画出圆的直径,并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小朋友们,数学学习,除了问刚才的三个字为什么以外,还要善于联想,不要一切都从头在来,.刚才我们已经证实了半径,知道它的特点:半径有无数条,而且都相等.那直径呢?

生:也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检验了,那直径都相等,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六个举手的同学以外,其他同学可不恩能够丧失一次考虑的机会呀.带工具了吗,一起来画一画.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我们发现圆里的直径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有没有同学说我不量也知道这个结果?

生9: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聪明的眼睛看出的不一样,我们看这条线段,看出的是一条直径,他除了看出一条直径以外,还看到了两条半径,一条直径包括两条半径,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所以直径也相等.我们又一次借助推理,完成了直径的发现.刚才这个男同学,不只告诉我们为什么直径相等,还给我们带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关心吗?

生:有.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师:这样描述太复杂了,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好吗?也就是d=2r,,就这样.两个字母加一个数字,我们刚才的结果就出来了.我们刚才学习了圆心,半径,直径,而且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我们试想一下,在同一个圆里,假如它们的半径不是都相等的,而是有的长,有的短,那你觉得最后连起来的还是一个圆吗?还可能光华丰满匀称光华丰满匀称吗?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圆看起来那样光华丰满匀称?

生:半径和直径都相等.

师:很准确.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所以才使圆看起来光华丰满匀称,圆的美通过研究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有人会说在同一个图形中,具有等长线段的又不是只有圆一个,,你们相信吗?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个正三角形,从中心动身,连接三个顶点,这三条线段一样长,这样的线段有三条.正方形有几条?

生:四条.

师:正五边形,有几条?

生:五条.

师:正六边形?

生:六条.

师:正八边形?

生:八条.

师:圆形?

生:无数条.

师:难怪有人说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我们会发现随着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更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形.有的同学说还不是很接近,给同学们两分钟考虑的时间,假如边数在增加,你猜猜看会怎么样?是否会更接近圆.我们借助一个小实验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看一看这个正十六边形,和刚才的正八边形相比,更接近圆,但不是圆.现在看看32边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有时思维需要跳跃一下,现在看看100边形,更接近了,才正100边形,想象一下,假如正1000边形,正10000边形,1亿,10亿,直到无穷无尽,直线图形居然在它最 的地方和曲线图形圆交融在一起.

现在把张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圆拿出来,哪个女小朋友一直在观察,看这个圆是否有圆心,肯定有,只是我没有标,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半径( )厘米的圆,聪明的你们能量出它的半径吗?看看谁能想到好方法?同伴合作,开始.这边的同学量得的半径是5厘米.这边也是5厘米,这边是4厘米,这边是3厘米,大家请考虑,张老师画的圆很奇怪,居然有的是半径3厘米,有的是4厘米,有的是5厘米,那半径不同,你就想象一下,圆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半径几厘米的圆比较大?

生:5厘米.

半径几厘米的圆比较小?

生:3厘米.

师:现在把所有的圆举起来,看看,考虑一个问题,圆的大小和谁有关?

生:半径.

师:虽然量出来了,可是我要看看是怎样能够量出来的?谁愿意给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样量出半径的?

生10:先把圆对折一下,就是一个半圆,然后再把它对折一下,这个点就是它的圆心,知道了圆心,半径也就知道了.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对折,这就说明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折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名同学是对折两次,那么对折一次是否可以量出?

生11:先对折一次,然后折痕就是圆的直径,除以2就是半径.

师:有的同学是通过量得出的结果,虽然比我们刚才说的方法都在混却,但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先尝试,在调整,其实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嘎嘎年菜有个女小朋友悄悄的问我,张老师,你这个圆怎么就没有针眼呢?那没有针眼,想一想,我这个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吗?

生:不是.

师:那就奇怪了,张老师不用圆规,是哟功能什么方法画的圆呢?

生12:用一个碗扣在白纸上,描一下.

师:有可能,但不是.

生13:可能是一端是线,另一端是笔,把线一绕,圆就出来了.

师:人造圆规.

生4:先把纸对折,然后想要画多少直径,有了半圆,就可以得到一个圆了.

师:这个方法至少给我们开拓了思路,他用的是三年集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也可以,很善于考虑.可是你们都猜错了,

正确的答案是用电脑画的.但是我们发现用电脑画圆的的大小太随意了,怎么能更好的画出半径是3厘米,4厘米或者5厘米呢?看,双击一下,对于圆来说,高度就是直径.假如我要画一个半径3厘米,那高度就是6厘米,不对呀,怎么变成椭圆了?

生15:少了宽度.

师:多精明的小朋友呀!所以光有高度还不行.还要有宽度,宽度也要是6厘米,我再按一下回车,就出来一个半径是3厘米,直径是6厘米的圆.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概括一下,画圆的方法,只有圆规一种吗?

生:不是.

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所有画圆的方法中,有一种是最最基本的,是圆规.假如张老师非要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圆,你觉得我的两角应该张开有多大?

生:5厘米.

师:4厘米呢?

生:4厘米.

师:假如半径是3厘米,那么直径呢?

生:6厘米.

师:是不是我把圆扯开6厘米,就可以画圆了/

生;不是.要扯开3厘米.

师:所以圆规两角张开的距离是半径,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圆,又近一步感受了圆的特别,其实圆、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一个正三角形,现在我们把它的中心点稍微选中一下,结果发现和原来的三角形没有完全吻合.现在来看看圆,饶着中心旋转,随便怎样转,都能吻合.数学上我们把圆的这个特点叫做旋转不变性.那三角形有旋转不变性吗?

生:没有.

师:假如我们照这样的角度继续望下转,你会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生:近似一个圆,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旋转的是什么呀?

生:中心.

师:假如不用中心旋转,就不行.这里有一个正方形,饶这个顶点来旋转,不知道行还是不行?一边观察,一边考虑,能转成一个近似的圆吗?所以可以知道正方形,三角形,绕着一边,随便旋转,都可以得出一个近似的圆.一条线段绕中点旋转,请同学们仔细盯着线段的两个端点,看它的运动结束以后,成了一个什么?

生:圆.

师:其实就是特定的点运动的轨迹.今天我们还接触了什么平行四边形,梯形,甚至是任意的区别行等等,那么它们绕某一点旋转,能出现圆吗?回家去试试,也许一幅一幅美伦美幻的图形就在你们的手下诞生了,到时别忘了带给咱班的数学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去交流和欣赏

比的认识课件【篇9】

【学习目标:】

会写“0”。

想像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学习难点】

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含义

【学具准备】

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数字卡片

【问题导航】

如果盘子里一共有个;再分给爸爸个;自己又拿了个苹果呢?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我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又给了__X同学,那么我现在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字【板书:“0”认识】

2、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老师手中有

师:那么“0”怎么写呢?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

师:在田字格内书写“,边写便告诉学生书写要求。(强调注意的地方: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

学生在课本第9页,练习描红。

3、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也没有”,就用数字“师总结:我们在直尺上也发现了数字

师: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个刻度线上表示起点。【板书:起点】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

讨论:

1、在运动会上你看见过赛跑吗?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站在跑道的哪个位置可以用0来表示?

2、看见过跳远吗?运动员在哪个位置开始起跳?能用0表示吗?

4、揭示第三种含义──分界线

师:我现在手中拿的是一个温度计(教师出示温度计),通过观察在温度计上也能找到“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现在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上方。

师:,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在冰块上(教师演示),请大家再看一下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下方,这时我们会看到红色液体的最高位置会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温度计上面的“0”表示分界线,上面表示零上温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温度。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0”,那么我们一块总结一下,0的三种含义。谁来说说?

5、课堂练习:

6、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为什么?(学生谈收获)

7、布置作业:写数学小日记。

你能用0说几句话吗?

比的认识课件【篇10】

(一)创境设疑,体验感悟

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学生分别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这几种图形。

接着,我抓住学生爱交朋友的心理,问:“你们愿意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气氛中,我导入本节课的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学生对漂亮的动画片特别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我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城堡上找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与图形交朋友又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协作指导

1.新朋友的家——面从体来。

同学们,这些新朋友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互相指一指,赶快行动吧!

课前,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实物学具。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后,指给小组内的同学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牙膏盒上找到了正方形”也可能会说:“我在饼干盒上找到了长方形,长方形摸起来很平”

学生通过在实际物体上找平面图形,初步体会了面在体上,通过摸平面图形,对平面有个初步的感知。在这一系列小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给新朋友照相——体上有面。

同学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照张相,把他们留在纸上,在学生兴趣高昂地回答了“想”后,让学生到组长那儿找几个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把它描下来,并激励学生“比赛看看谁先描完,谁描的朋友最漂亮”。

给先朋友照相,这一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给学生“做”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从“体”来,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学生可能会用描的办法,也可能会用印的。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到各小组巡视。对先完成的同学,我会鼓励他“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办法吗”充分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同学,我会请其他的小朋友帮助,使这些学生感受到集体的爱,增进同学间的情感。

3.介绍新朋友——平面图形的特征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怎么把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我先给学生示范:妈妈,今天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长得长长的,平平的,它不像长方体,因为它不能装东西,它是谁呢?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介绍。

学生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有可能都会说:“方方的,平平的。”这时,我问:“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吗?”经过学生的再次观察,再次描述,引导学生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的表现欲望很强,可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也怕出错。而此处介绍新朋友的活动提供他们说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意愿和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巩固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认识,使用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把握更准确,也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图形的介绍会慢慢说得更清楚,更有条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的认识课件【篇11】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比的认识课件【篇12】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

2、用尺画角

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学生活动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1、随堂练习

2、找找生活中的角

比的认识课件【篇13】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第第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写数字0。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主自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在探索研究活动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有关0加减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玻璃珠,杯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0)

猜数游戏

师在杯子里放玻璃珠,小朋友,猜一猜,杯子里放了几颗?看谁猜得最准确。最后一次杯子里没有放玻璃珠,猜的颗数用0来表示。

二、新授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

(二)1、0表示没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9的猴子吃桃图。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红的的桃子,它会做什么呢?(同桌互说)

师:盘子里有两个桃子,用几来表示?(用又吃了一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用

师: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0来表

示、(板书:没有)

(0表示起点

(1)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0是不是只能表示没有?(出示

直尺图)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我们发现0写在哪儿?

它表示什么?

师:是呀,这里的0表示起点,到二年级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以0作为起点进行测量。

(2)让学生举一些0表示起点的例子。

3、学生举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到“0”。

(三)“0”的写法

1、师:大家看一看,说一说,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

2、师指导写法,边示范边讲笔顺要点,学生书空。

3、指导后,学生练写。

4、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

(四)教学有关“0”的计算

1、课件出示P29青蛙图

师:你们看到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池塘里第一块荷叶上有4只青蛙,第二块荷叶上没有青蛙,要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你会列式吗?板书列式:4+0=4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列式让学生观察这两道式子,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4+0=4和0+4=4的算式中可以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都得原来的那个数。让学生举一些以上这样的例子。

师:荷叶上有4只青蛙,后来4只青蛙都跳走了,还剩多少只青蛙?

你会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4=0

3、练习:列式计算。

老师手上有2支铅笔,送给一位小朋友2支铅笔,老师手上还有几支铅笔?让学生根据这情景列出式子。

4、让学生计算。

5-5=

师:小朋友,你们观察这三道式子,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小结:两个同样多的数相减,都得

师:问:谁会算?

小结:一个数减去指导学生看书。

7、师生共同小结说说学到什么知识。

三、巩固练习

第一关:把下面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教科书P

指名演示,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来排列的。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教科书P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04+4=04-4=05-0=5

没有0+4=42-2=0起点5-5=0

扩展阅读

圆的认识课件精华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制定包含了教学中的内容方法技能等有关因素。今天编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圆的认识课件”的好文,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想要的答案!

圆的认识课件【篇1】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2 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 2 课时

第 15 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38、39 、例 1 、例 2 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 、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 1 )、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 2 )、同桌交流。

( 3 )、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 4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 、制作角。

( 1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 2 )、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 3 )、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 4 )、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 、画角。

( 1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 2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 2 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 3 )、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 P40 页的 1、2 、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 设计意图 ] :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 16 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 P40、41 ,例 3 、例 4 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 设计意图 ] :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 3 。

( 1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 2 )、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 3 )、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 4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 4

( 1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 2 )、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 3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 1 )、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 2 )、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 41 页的做一做第 2 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 设计意图 ]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圆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目标:

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目标:

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学习方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20千克的纯净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

生答。

师:谁来说说你有多重?

生:……

二、教学“吨”

1.认识吨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同学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

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

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

生交流算法,师出示学生答案,生讲解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生:大约1000千克。

师:非常正确。

师板书1000千克,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

生读:1吨=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

师板书:1t=1000kg

2.感知“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

生:大约是1吨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

(1)背一背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生活动,师问: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重

……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

(2)拎一拎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看一看

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坦克)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呢,(出示)谁知道有关蓝鲸的知识?

生: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心脏就有……

师:你知道的真多,就象这位同学说的,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

(4)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

生自由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举例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再看,这辆汽车上的“载重6吨”呢?

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师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习乐园去看看好吗?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

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狮子和猪可以一起通过。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牛和马。

师:可以吗?还有吗?

生:……

师:有没有三只动物可以通过?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

2.快乐判断

师:下面凭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比1吨重,哪些比1吨轻。如果比一吨重你就站起来,如果比一吨轻你坐着不动,好吗?

学生练习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一位小朋友在学习了吨的一课后,回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2月9日 星期五 晴

早晨我吃了2个100吨的肉包子,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路上看见一辆载满约4千克的卡车。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布置作业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像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记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1t=1000kg

圆的认识课件【篇3】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横生活设疑激趣】

图图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他坐车去上学,他发现汽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他想为什么轮子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形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画一画: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剪一剪:把你画的圆剪下来?

圆与我们过去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折一折: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仔细观察: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结合书理解)

在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中得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它们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表示。

4、找一找: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直径有()。

5、量一量: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半径和几条直径,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所有的半径都(),直径有()条,所有的直径都(),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

活动二:探究圆的画法

1、想一想,画一画:怎样才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圆的位置和大小和谁有关?

看看书上的理解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试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

2、思考:图图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做游戏,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巩固提高内化新知】

1、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用圆规画圆,如果半径是4cm,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如果要画直径是10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

【解惑释疑应用拓展】

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板书设计:圆

圆心:o

直径:d

半径:r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 )表示。

2.通过(),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 )表示。

3.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 )表示。

4.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 )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5.在同一圆所有的线段中,()最长。

6.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7.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5厘米,直径是()厘米。

8.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9.()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10.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厘米。

1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二、判断

1.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2.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3.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相等。()

4.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线段。()

5.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6.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7.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8.在画圆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6厘米,这个圆的直径是12厘米。()

9.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圆心能决定圆的位置。()

圆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训练

2、填一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曹冲称象。

2、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板书课题)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四、巩固应用

1、填数。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日记,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在讲授新新课时,让学生抱一抱朋友,再次感受到千克与吨的作用,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做是25千克,几个这样的同学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由此得到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在这样的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习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哈哈笑。做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让学生感到很好的可视效果。

圆的认识课件【篇5】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磁铁。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我们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或玩具。提问:你们都用过这些东西吗?他们的形状属于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哪些图形朋友?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方法:

①把这些图形从纸盒上剪下来;

②把这些图形描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描,再示范)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谈话:多媒体出示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你们能说一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吗?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创造这些图形,好吗?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朋友?你们对它们熟悉了吗?(先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归纳)老师希望我们能在数学课上结识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一起快快乐乐学习长大好不好?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圆的认识课件【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习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圆的认识课件【篇7】

课标要求:

结合生活实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验成功。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关于角的知识,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有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知识的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呵: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评价任务:

1.交流式评价:通过自主探究、提问操作、交流分享完成学习环节一、二、三;交流对角的认识,完成目标1。

2.结合试一试环节,利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检测目标2。

3.小结性评价:学生通过个人探究及小组内分享对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交流讨论完成学习环节四,检测目标1。

资源与建议:

1.在本节内容中,学生将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角作为一个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生活中的墙角、桌角不尽相同,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平面上的角。教科书在主情境中首先呈现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剪刀、钟表、红领巾。剪刀张开的两个刀刃、钟面上的两根指针及红领巾的两边都可以组成“角”,教科书特意在三个物品上用红线描出了角的图形,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角”,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之一。之后,教科书又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自由”画角,第二个问题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第三个问题在图形中辨认角,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加强对角的认识。“试一试”则借助操作活动,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特征。

2.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能辨认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难点是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可以通过学习环节二、三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角,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从而启发思考,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3.本节课教学需要准备:课件(带有各种角的物品)、教具三角尺一套。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

(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

(生: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找角

师:看看这幅图上的三件物品,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出示剪刀、三角形、钟面三个图片)。

学生指一指。

将其中的角从图上描出来,你发现角有什么特点?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

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

(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

(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师:在角的两条边中画一条弧线,写上“1”,这个角就是角1,写作:∠1,读作:角1。(板书)

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画角

1.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

(师边看边指导)

2.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师:老师今天还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

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

(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动画演示角的两条边变长)

师: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生:没有。

(动画演示角的张口变化)

师:角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生:角的张口变大,角变大;角的张口变小,角变小。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作业设计

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

认识自己的课件精华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每位老师都必须完成这项任务。认真编写教案和课件对教学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非常有帮助,但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和课件呢?趣祝福推荐你不妨阅读一下“认识自己的课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但请自行思考并斟酌使用。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1)

给自己的一封信

一、目的:学员自己跟自己签一份合约,为巩固这些有益变化提供一种正式的后续措施。

二、时间:15分钟

三、道具:每人一份“与自己的合约”、各一个信封

四、步骤:

1、在课程接近尾声时,发给每人一份合约,培训师指出,在培训中已经学了大量内容,能否把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取决于他们自己。

2、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填写这份合约,再把空白信封发给他们,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地址,把填好的合约放入信封中,封上口,交给培训师。

3、在培训班结束两三周后,贴上邮票,把信寄给参训学员。

五、分享:

1、填写这份合约对于你和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2、有多少人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自己应该做的事?

3、有什么阻碍力量会使你很难,甚至不可能履行你的诺言?

命运女神

一、目的:憧憬美好未来。

二、时间:30分钟

三、道具:为小组准备一个水晶球和一张小桌子,增加趣味性的选择是在每张桌子上放一件彩色的斗篷。

四、步骤:

1、将学员分成3-5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位学员作为“命运女神”——神秘美好未来的占卜者(披上彩色斗篷)。

2、让每一个“命运女神”都将一只手放在水晶球上,并对桌上一位“被选定的人”复述下面的话:你的未来我已看透,将来的你命运是:笑声盈盈,家财万贯,春风得意,幸福快乐!

3、“被选定的人”将手放在水晶球上。在接下来的1分钟里,这个人与同小组的人开始注视着水晶球并为他憧憬美好未来。

4、然后“命运女神”问“被选定的人”看到了什么,再让同小组的人描述更多的细节,并加上“她”自己看到的细节。

5、“被选定的人”又成了下一轮的“命运女神”。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代表来做简短的汇报。

五、分享:

1、你预见的美好未来是什么?

2、当别人关注你的未来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3、为什么预见未来是重要的?

印象卡

一、目的:通过本游戏,使学员更好地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从另一角度认识自己。

二、时间:15分钟

三、道具:每人一张印象卡

四、步骤:

1、每个小组围成一圈。

2、培训师发给每个人一张印象卡。

3、每个学员将自己的姓名写在印象卡上,并画出自我印象的代表图画。

4、将印象卡交给坐在自己右边的一位学员,这样,每人拿着的就是另一学员的`卡。

5、拿到别人的印象卡后,请在4个方格内任选一格,填上自己对留名人培训全程中的印象或一句积极肯定的评语。

6、将填完的卡交给另一个人。如此类推。

7、将填满的卡片交回给培训师。

8、培训师收集齐所有卡后,再发回留名人本人,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看卡,然后展开讨论。

五、分享:

1、请每位学员说出别人对你的印象及自己对自己的印象,看看之间有什么差别。

2、当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是否出现诧异?为什么会诧异?

分析束缚你的因素

一、目的:确定、分类并且分析,是什么因素对于推动或阻碍他们做一件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时间:15分钟

三、道具:纸、笔

四、步骤:

1、每人一分钟时间,想一想他们打算开始或停止做的事。

2、每人一分钟时间,弄清楚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列出一个清单:

(1)实际存在的、无法通融的(比如顶头上司的命令);

(2)略有通融余地的(比如人们通常不会违背的标准政策与法规);

(3)可以变通的(通行的步骤或人与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

(4)臆想中的(有现实依据,但被我们的想象力夸大了的)。

3、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发现,它的工长和一线管理人员认定的阻碍力量中,有95%应属于可以变通的和臆想中的这两个类别。

4、鼓励学员分析一下束缚他们的因素,鼓励他们去实践、去冒险,看看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

五、分享:

1、你认为你打算开始或停止做哪些事?

2、你认为哪些束缚是臆想出来的?

3、制订一个行动计划,去克服一个阻碍。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2)

一、 课标指导下的本课内容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 的生活是构建本课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一宗旨,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做到: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学生。

二、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缺点。

2. 能力目标:能通过对自己自我形象的认识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

3. 知识目标: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知道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认识自我

四、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中学,迎来的是色彩斑斓的青春时代。有欢乐有期待也有困扰。同时会更加渴望了解我们自身以及别人。在这个单元,我们将思考自己将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解决青春期的烦恼以及如何处理同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歌曲。

活动一:

播放《super star》VCD。同学们一起唱,跳都可以。(通过这首学生熟悉且节奏明快的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课件展示: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请问大家 ,知道super star的意思吗?(提出主要词语,引出下文)它的意思就是超级星星,就是,成功。S.H.E就是超级明星。同学们,是不是我们就只能永远被别人主宰崇拜别人呢?我们可不可以让别人来崇拜我们?当然可以。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你们自己的supter star。只是,这不是在这里说说或者唱唱就可以做到的。这可是艰辛的万里长征。现在我们就要来踏出这第一步。(提出主题)

出示课题:认识你自己

(二)自主探究,获知明理

活动二:

课件展示名人事例,看完之后小组讨论。(从正面说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要成功,先得认识自我

小象的故事:(从反面说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一步引导得出结论:一切成就,均始于一个意念,认识了自我,就算是成功了一半。(让学生明白认识自我的重要地位)

能否成功取决于正确的认识自己。怎么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我们自己。(引出认识自我的途径)

活动三

给自己画像。(自我探索来认识自己)

写好之后,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类来分类。

小辞典展示三个自我的含义。

计算出它们分别所占比例。算出百分比,以“切蛋糕”的形式画出。

课件展示如何切蛋糕。

组织同学之间的互相分享;(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教师对学生的“蛋糕”要予以积极的回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蛋糕。同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自我的描述中,欣赏自己的哪些方面,觉得有待改善的或不太满意的是哪些方面。说出具体的理由。(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小结:自我是内在与外在完整统一的结合。不能只偏重一个方面。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在别人眼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看跟你自己眼中的你,是不是一样的呢?接下的活动是:(倾听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活动四:给同桌写评语

请用三句话评价自己的同桌。然后相互交换,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学会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使学生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

小结:同学是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自己。角度越多,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全面。只有全面的认识了自己,才会更好的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取得成功。

活动五、配乐诗朗诵

老师寄语:如果你不能做到最好的一名,那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度,增加对自我的满意度)

(三)归纳小结,指导实践

同学们,认识自我,就是新的开始。一口不能吃一个胖子,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你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大家下去之后呢,可以给小组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画画像写写评语彼此来一次真诚愉快的沟通。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是你们自己的superstar.最后,让我们再次借用super star来结束这节课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知道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

用。

(2)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

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 ,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评价,

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要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实现自我的完善。

教学内容:

认识自己,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

(1) 认识自己的内涵;

(2) 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如何认识自我?

2、难点:

怎样正确评价自己,真诚地接纳自己?

教学方法:活动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91aixue.c):

一、 问题导入

猜谜语:《斯芬克斯之谜》

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叫做奥林匹斯山,众

神的主神是宙斯,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一句箴言。宙斯想把这句箴言告诉给人类,于是他派了斯芬克斯来到人间。斯芬克斯把这句箴言化作了一道谜语让人类猜。斯芬克斯来到了古希腊著名的城堡拜森克,守侯在这座城堡唯一的井口旁,要求每一位前来打水的人猜这句谜语,凡是没有猜中的,斯芬克斯马上把他吃掉。这句谜语给当时的拜森克城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谜语是:“什么东西早上4条腿走路,中午2条腿走路,晚上3条腿走路?”

让学生讨论

谜底是: 人 ;箴言是: 人,认识你自己

二、引入新课:

“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思考的问题。老师今天就是要和大家来谈论如何“认识自我”这个话题。

(一)学生活动一:《为自己画个“像”》。

(教师引导: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自己画个像吧。请用陈述句,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用20种相异的回答填写出能表明自己的句子。)

教师讲解:什么是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它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让同学们在书本上了解什么是生理自我?什么是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举例说明:

我是一个样子可爱的人

我是一个有唱歌专长的人

我是一个成功人士

(二)学生活动二: 切“蛋糕”

(教师导语:看看你的“自画像”,想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把这20个句话的内容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类)

属于生理自我的有:

属于心理自我的有:

属于社会自我的'有:

学生区分后并按切“蛋糕”的形式把各部分的比例画一画,并互相交流。

(三)学生活动三:小品:《教室里的对话》

(小丽:一个成绩较好,身体健康,但身材较胖的女孩;小强:一位爱好广泛,有一定特长,但成绩一般的男孩。)

小丽:[从教室外进来,重重地趴在桌上,很不高兴]唉!

小强:[坐在座位上]小丽,今天又有什么不高兴了?

小丽:唉,我已经非常注意了,都快饿死了,可刚才到体育室一称,结果你猜怎么着?又重了两公斤!真是气死了!

小强:胖一点有什么,你身材这么好,成绩又这么好,大家还是挺羡慕你的。哪像我,昨晚卷子拿回家让家长签名,又让我爸骂了一顿,成绩没有提高。唉,真没面子!

学生讨论:

问题一:小品《教室里的对话》中,小丽和小强的伤心和苦恼,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在上述关于自我的描述中,你比较欣赏自己的哪些方面?觉得还有待改善的有哪些方面?不太满意的又有哪些方面?并说出理由。(小组讨论后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有不少同学对自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满,为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感到苦恼,甚至伤心落泪。那就是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三个方面观察和认识自己:(1)自己的外表和体质状况;(2)自己的精神世界;(3)自己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探索、与他人比较和倾听他人的评价等途径认识自己,但要注意恰当评价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全面客观。)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4)

学习目标:

态度:培养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积极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态度与精神。

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同学沟通、合作的能力。

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懂得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欣赏自己、树立自信;能够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认识自己吗?有的同学会问:我们是三年级的学生了,还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了解自己的特点、兴趣、特长,分析自己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自己。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2-5页,开阔思路。

(学生阅读2-5页,知道课本上的小朋友都介绍了哪些优点。知道并学习介绍优点的说话方式。)

2.引导学生找自己的优点。

3.学生在第二页上涂出自己的特点。并补充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4.在4页下方的方框里写出自己的优点。

5.用最简短的话在班上交流自己的优点。

三、引导学生谈谈在同学面前夸自己的感受。

四、教师小结: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缩小了自己的成就。”“自卑的人,总是在自卑里埋没自己。记住,你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上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就先担心着怕咱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

板书设计:

1. 认识我自己

优点: 自豪

感受 : 高兴 有信心

教学反思:

课上,有的同学找不出自己的优点,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长得可爱、乐于助人等优点;但有的同学,老师虽然让同学帮他找优点,并找他个别谈话,可还是效果不佳,缺乏自信。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5)

一、 课标指导下的本课内容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 的生活是构建本课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一宗旨,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做到: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整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学生。

二、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缺点。

2. 能力目标:能通过对自己自我形象的认识与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

3. 知识目标: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知道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认识自我

四、 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中学,迎来的是色彩斑斓的青春时代。有欢乐有期待也有困扰。同时会更加渴望了解我们自身以及别人。在这个单元,我们将思考自己将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解决青春期的烦恼以及如何处理同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歌曲。

活动一:

播放《super star》VCD。同学们一起唱,跳都可以。(通过这首学生熟悉且节奏明快的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课件展示: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请问大家 ,知道super star的意思吗?(提出主要词语,引出下文)它的意思就是超级星星,就是,成功。S.H.E就是超级明星。同学们,是不是我们就只能永远被别人主宰崇拜别人呢?我们可不可以让别人来崇拜我们?当然可以。同学们,其实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你们自己的supter star。只是,这不是在这里说说或者唱唱就可以做到的。这可是艰辛的万里长征。现在我们就要来踏出这第一步。(提出主题)

出示课题:认识你自己

(二)自主探究,获知明理

活动二:

课件展示名人事例,看完之后小组讨论。(从正面说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要成功,先得认识自我

小象的故事:(从反面说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一步引导得出结论:一切成就,均始于一个意念,认识了自我,就算是成功了一半。(让学生明白认识自我的重要地位)

能否成功取决于正确的认识自己。怎么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我们自己。(引出认识自我的途径)

活动三

给自己画像。(自我探索来认识自己)

写好之后,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类来分类。

小辞典展示三个自我的含义。

计算出它们分别所占比例。算出百分比,以“切蛋糕”的形式画出。

课件展示如何切蛋糕。

组织同学之间的互相分享;(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教师对学生的`“蛋糕”要予以积极的回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蛋糕。同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自我的描述中,欣赏自己的哪些方面,觉得有待改善的或不太满意的是哪些方面。说出具体的理由。(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小结:自我是内在与外在完整统一的结合。不能只偏重一个方面。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在别人眼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看跟你自己眼中的你,是不是一样的呢?接下的活动是:(倾听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活动四:给同桌写评语

请用三句话评价自己的同桌。然后相互交换,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学会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使学生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

小结:同学是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自己。角度越多,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全面。只有全面的认识了自己,才会更好的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取得成功。

活动五、配乐诗朗诵

老师寄语:如果你不能做到最好的一名,那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度,增加对自我的满意度)

(三)归纳小结,指导实践

同学们,认识自我,就是新的开始。一口不能吃一个胖子,一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你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大家下去之后呢,可以给小组里的每一个同学都画画像写写评语彼此来一次真诚愉快的沟通。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是你们自己的superstar.最后,让我们再次借用super star来结束这节课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6)

一、热身活动

1.手指健康操活动。手指健康操具有消除疲劳、减轻精神负担、缓解紧张情绪等神奇功能。大家跟着轻松欢快的音乐,一起做手指健康操。

2.引导学生启动情绪,活跃气氛。学生积极参与热身环节,调动课前情绪。

二、导入

大家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自己有时是外向的,有时又觉得很内向;也许你外表看起来冷冷的,但内心又很热情。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自己,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1.呈现两可图。提问学生,在图片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

2.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两可图一样有着不同的模样。只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不了解自己可能有不同的一面,不了解自己可以是多维的。引出课题“发现多维的我”,使学生明确本节课题。

三、我眼中的我

1.学生进行小测验,让大家去了解我眼中的我。在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张测验纸,请大家仔细阅读指导语,根据提示认真完成测验,测验期间保持安静,不要交流。

2.根据刚才的测验,你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和品质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自身特点,介绍或描述自己。学生分享发言。

3.简单介绍“乔哈里窗”理论。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乔哈里窗”理论。“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户,普通的窗户分为四个部分,心理学家也把每个人的自我划分为四个区域。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区域为公开区,是已经公开的自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区域为隐秘区,有着自己内心的秘密。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区域为未知区,属于无意识的部分。只有别人看得清,而自己不清楚的区域为盲目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认识上的盲区,就像看不到我们的后背一样,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来发现,进而引出下一环节活动。

四、别人眼中的我

1.宣布“别人眼中的我”活动规则。前后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首先每位同学在纸上写好自己的名字,画一棵大树来代表自己,然后组内以顺时针的'方式依次进行传递,拿到别人的那棵树后,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树冠位置上写下3-5条关于该同学不同方面的特点,之后再进行传递再写特点,直到拿到了自己的那棵硕果累累的评价树为止。注意:活动时请大家共同遵守以下原则,那就是真诚、友善、团结,负责、尊重。只有你认真去评价别人,你才会得到别人同样认真的评价。

2.进行巡回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帮助身边的同学重新认识自己,发现不曾了解的一面。

3.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①你收到了哪些评价?通过这个小活动,你发现了自己哪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一面?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潜在的优势或者特长,可能你从未注意,而在别人眼中可能是那么的明显?②你觉得他们说的符合你吗?你认同吗?接纳吗?当你看到别人写给你的以前不知道的优点时内心有什么感受想法?看到你以前没有在意过的缺点时内心又有什么感受?③你获得了令你很惊奇的答案吗,什么评价让你感到新颖、好笑而又确实符合自己?能与大家分享一下吗?④看完小组成员的给你的评价你有何感受?

4.进行活动小结。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人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是帮助我们全面、多方位地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只有当一个人的盲目区变小,才会对自己越来越了解,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和把握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的盲区、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五、冥想

1.播放音乐,创设氛围,引导学生做冥想准备。让我们一起来调动自己神奇的潜意识,进行一次冥想体验,通过冥想回顾刚才的活动,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去探寻发现一个多维的自己。现在,请你将后背靠在椅子上,选择一个舒适的方式坐下来,稍作细微的调整,尽可能的让自己感到舒服

2.朗读指导语,带领学生做冥想体验。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语,渐渐地进入冥想状态。

六、青春自画像

1.引导学生重温冥想体验,刚才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冥想体验,我们回想一下刚才冥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看到刚才别人评价你的那些特点,有没有看到自己不曾发现的一面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冥想中看到的自己。结合这节课所体验到的感悟,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你的青春自画像。

2.启发学生描绘出青春自画像。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画边体会,边画边感受,尽量去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3.引导学生展示自画像,并回顾学习环节谈谈自己的收获。能和我们说一说你的自画像吗?结合这节课所体验到的感悟,你对自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与课程刚开始时了解的自己有什么不同吗?

七、教师寄语

高中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从不太正确到比较正确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我们都要学会全面、多角度、多渠道地地认识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自我认知,才能逐渐发现多维的自己,进而见证青春的蜕变与美丽!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能够让大家今后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有所帮助,最后让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自己。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7)

认识自己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所编制和制定的教学计划。而一个优秀的教案不仅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此,认识自己优秀教案教学反思是教师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首先,一篇优秀的教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之前,我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我会将这些目标具体化,明确指出学生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还能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案编写中的关键环节。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特点,选取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教材和资源。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中,我会选择与学生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的教材内容,以巩固和扩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同时,我还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也是一篇优秀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的组织和安排。例如,我会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竞赛等,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这样,学生既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教案的评估和反思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结束后,我会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思。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还会向学生征求他们对这节课的看法和建议,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

总之,一篇优秀的教案需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及科学有效的评估和反思。通过认识自己优秀教案教学反思,我可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认识自己的课件(篇8)

教案准备:

1、望远镜、镜子、图书;香水、鲜花、臭豆腐;各种甜、咸、酸食品;小铃、沙锤、手鼓等物品若干。

2、眼罩、口罩、耳塞若干。

3、娃娃脸一个、五官。

4、磁带、录音机。

教案流程:

1、引发兴味

我看见你们的小脸了。

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幼儿讲述,出示娃娃脸,逐个摆放。)

它们长在小脸的什么中央?

儿歌:小小鼻子身手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小结:我们的小脸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2、操作探究

师:旁边有许多东西,你能够本人找一个中央,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鼻子去闻一闻、小嘴巴去尝一尝,看看有什么机密。

(幼儿自主选择物品,感受探究。)

留意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受探究。

3、交流谐和

方才你玩了什么?

你是怎样玩的'?你用什么玩的?

小结:我们的小眼睛会看东西、小鼻子能闻滋味和呼吸、小耳朵能够听声音、小嘴巴会吃东西和说话,它们的身手可真大!

4、操作探究

假如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猜猜会怎样样呢?

这里有许多东西,你能够戴上试一试,看看会发作什么事情?

(幼儿自主选择物品,感受探究。)

5、交流谐和

戴上了这些东西,觉得怎样样?

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我们很不便当,所以我们要好好维护它们!

6、拓展延伸

(放一段噪音,音量大一些。)

这个声音听上去怎样?

为什么要捂住耳朵?(维护)

那你们晓得怎样来维护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幼儿讲述。(留意互动)

认识比课件优选11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预先准备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理清教学思路和难点。为了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认识比课件”,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有价值请节约用笔动手收藏它!

认识比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三:练习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四:1 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 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认识比课件 篇2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知道角有大小,理解与角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辨认角。

【学习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大三角板、学具袋(三角板、绒线绳、剪刀、图钉、折扇、硬纸条)。

1、(出示4幅建筑物的图片)找出与其它三幅图不一样的地方,并说出理由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明确目标:

(1)、认识角

(2)、学习画角

(3)、比较角的大小

3、效果预期:

1. 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议一议生活中角的特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指一指:图形中角的顶点和边。

在角上标出来。

3. 判一判: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是角的画对号,不是角的画错号。

4.数一数:给定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5、画一画:按要求画角

(1)、给一条射线,画一个角。

(2)、给一个顶点画一个角

6、 唱一唱: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7、摆一摆:

(1) 从学具袋中寻找材料,看谁最快摆出一个角。

(2) 同桌合作,把你们准备好的绒线变成一个角。

8、开合折扇或自制的活动角

观察:角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

9、补充歌谣:要知我的大和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1、检测目标:课本练习八第一、第二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角

2、小组检查完成情况。

3、反馈检测结果。

课后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是一个小小角》

认识比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一个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四册,认识角

三、教学重点

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操作实践感知

1、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找一找生生活中的角,个别指一指

B、引导认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C、小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D、回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角

2、动手做角,(准备好做角的工具,例如小棒、圆片、)

(1)学生动手做,(选择自已喜欢的材料)

(2)适当展示,以学生介绍为主

3、比较大小

(1)观察多媒体中演示的剪刀打开关闭时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动手操作直接感知。(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张开的程度有关)

(2)直接比较,多媒体演示,一眼看出,(四个钟面)

(3)自主探究,诱发思考 ,还可以怎样比较?(两个钟面)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想做做第三题,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3、动手剪一剪,一张纸剪一刀后,还有几个角?

4、游戏摆一摆, 用小棒摆一个有角的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那么五角星能和你成为朋友吗?不过五角星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小朋友,我真的只有五个角吗?

认识比课件 篇4

1. 例1。

编写意图

例1是让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圆,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同时为后面探究圆的基本性质做好准备。教材共呈现了3名学生用不同的实物来描摹画圆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且学生以前有基础,但因受实物所限,画出的圆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从而为后面教学用圆规画圆做了铺垫。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教师应在课前备好相应的学具,如茶杯盖、圆柱等用来画圆的物品,以便于学生活动。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不用回避,说明这种方法将在后面学习。

2. 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例2教学圆的认识和画法。

圆的认识主要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分三个层次编排:首先让学生将画好的圆反复对折,发现折痕相交于一点,引出圆心的概念。然后由圆心出发,定义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最后通过测量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并且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教材对用圆规画圆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画圆的基本方法。

“做一做”的第1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认识。第2题重点在于画出一个确定大小的圆;第3题让学生找出圆的圆心和直径,由于这两个圆都是画在纸上的,无法通过折叠的方法来确定,所以较难。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正方形的对称性来找圆心,只要连接正方形的对角线即可。第4题主要说明圆形物体具有易滚动这一特性,故车轮常做成圆形的,而车轴之所以装在圆心的位置,则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故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处,当车轮滚动时方可使行进的车辆保持平稳状态。

教学建议

教材注重学生动手操作来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活动,通过折、画、量等方式来寻找规律。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适时用问题引导探究的内容。如“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呢?”“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最后,教师应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圆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

教学用圆规画圆时,应先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小组交流画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出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主要应说明两点:一是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是由圆心和半径决定的,故画圆时应先确定圆心,然后按照指定的长度为半径来画圆;二是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的位置无关。然后再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几个圆,逐步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3. 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例3在前面所学的成轴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圆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圆是轴对称图形,且对称轴有无数条。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复习对称特点及明确对称轴,然后说明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圆也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在实际操作中联系直径的含义来体会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这一特性。

“做一做”的第1题是总结性题目,在学过的轴对称图形中,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只有1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第2题是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利用方格纸先描出对应点,再连线构成图形。

4. 关于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第3幅图是一个圆内切于一个正方形,则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故r=5 cm;第4幅图以梯形的上底为直径作出的半圆内切于梯形的下底,则梯形的高即为半圆的半径,故d=7 cm。

第3题,使学生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一条。

第4题,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第3题的结论,通过移动尺子或用两个三角板同时夹住圆并垂直于刻度尺来测量出圆内“最长的线段”,也就是直径。

第6题,可先固定一点,然后以此为圆心,用长为5 m的绳子绕此点旋转一周即可画出。

第8题,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圆是曲线图形,而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直线构成的图形。

认识比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 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 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认识比课件 篇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的边都是直的,圆是一个曲线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你真聪明!)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里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

师: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让学生找出两根针组成的角)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课件展示)。三角板上的角呢?(课件展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摸角并感知角.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生1:角有个尖,它刺手。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

生:是

师:我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展示)

师:你还摸到了什么?

生2:我摸到角的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师:我们把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课件显示)

师:一起来看看,图中的这些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生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这两个角中,你更喜欢谁呢?

生:答。

师:为了便于区别这两个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先在书上指出,教师出示淘气的作业,集体讲评)。你们和淘气找得一样吗?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生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角是有大小的。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师:你们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

(二)、比一比

师:既然角是有大小的,怎么比较呢?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已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后同位的同学比一比,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指两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同位用这种方法比。 师:我这儿有两个角(一个边长但张口小,一个边短但张口大),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1:边长的角大。

生2:开口大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比。 比两个角。

师:哪个大?这说明白了什么?

生: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1、数一数(出示课件)

2、如果我是角。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生: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六、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认识角 记作:∠1 读作:角1

认识比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五角星、剪刀、纸扇、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尺)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你能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吗?再用手摸一摸哪里有角。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长方形、五角星。

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从自己带来的这些物体中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再摸一摸。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一样的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叙述写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看”、“找”、“摸”的活动,体会角在面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体验角的抽象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都有多种可做角的材料。)

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感觉你做的角与同桌做的角大小怎样?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做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得到的?

(2)课件演示例3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3)生活中,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3时、7时20分)钟面,小朋友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学生用课本介绍的方法,也前能通过数分针与时针之间有多少小格来比较。)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想想做做”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1)动手拉扇子、合拢剪子。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2)给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课后反思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我通过设计“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本节课设计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并非易事。本节课我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关注不够,这方面,今后还应作更多的思考,并尝试更好的方法。

认识比课件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习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认识比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出“倍”,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兔子最爱吃什么吗?请看,小兔子们看到这些各种各

样的萝卜,特别的开心。谁来找找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板书: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师:看,黑板上有这么多关于萝卜的信息,请你比一比各种萝卜的数量,你会有什么发现?

二、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1、①说出是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份

师:如果我们把2根胡萝卜,看作1份的话,也就是几个2?那么,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呢?请你上来圈一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圈一圈,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些吗?

②说出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小朋友们看,像这样,胡萝卜有2根,我们把它看做1份,也就是1个2,

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板书)。那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尝试一下完整地说一说。还有谁也会说?你也想说一说?

2、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了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那么你能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么?

师:我请1位小朋友上来摆一摆,圈一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有没有小朋友不圈就知道他们的倍数关系?

3、师:请看。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红花有8朵,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

苹果有2个,香蕉有16个,(香蕉)的数量是(苹果)的(8)倍。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还会举例吗?看来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很多倍数关系,下课以后你可以慢慢观察。

三、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1、师:小朋友们请看,现在兔妈妈又找来了1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的根数还是胡萝卜的3倍吗?

师:红萝卜为什么是3根3根的圈?把谁看做1份?那我们圈红萝卜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圈?应该怎么圈?有这样的几份?那么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都是红萝卜和胡萝卜在比较,为什么一下是2倍,一下又是3倍呢?

2、数学书P50页第1题。

①红、蓝圆片

师:请看,谁是谁的几倍?那么乱你也能看出的3倍呀?

②红、蓝、绿圆片

师:看,老师又增加了一种颜色,说说看,你还发现了哪些倍数关系?

3、3根与10根的倍数关系

①摆一摆

师:请看,白萝卜的根数还是胡萝卜的5倍吗?(胡萝卜3根,白萝卜10

根)不着急,等会儿请你们用小棒代替萝卜来摆一摆。现在先听我指令:有几根胡萝卜?请你拿出3根小棒摆在第一行;有几根白萝卜?再拿出10根小棒摆在第二行。请你移动小棒,看看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小棒的几倍?请生上台摆。(第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小棒的3倍还多1根)

②改变第二行小棒的数量(要摆)

师:你有什么办法,改变第二行小棒的数量,让他们成倍数关系?(减少1根或

增加2根)你还可以利用手上的其他小棒想想办法吗?

师:以此类推,要成倍数关系,每次增加几根?再增加1个3根是几倍?再加1

个3根?那我可以把小棒不断减少吗?剩下1倍,请你说说谁是谁的1倍。(1个3也可以说成3的1倍)

③改变第一行小棒的数量(可以不摆)

师:那如果第二行小棒的数量不变,你能改变第一行小棒的数量,使他们成倍数

关系吗?(第一行:1根、2根、5根、10根)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同一道题,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掌声送给自己。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亲自摆一个倍数关系?要求:用小棒摆一摆,表示第

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的4倍。(展示学生作品,尤其发现摆错的)

师:为什么我们摆的方法不一样,用的小棒根数也不一样,可是都能表示第二行

的小棒是第一行的4倍呢?(把第一行看做1份,只要第二行有像第一行那样的4份,我们就可以说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胡萝卜:

1个2

红萝卜:3个2

的根数是的3倍。

白萝卜:5个2

的根数是的5倍。

认识比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折一折、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

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主要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孩子们,见过平静的水面吗?生:见过。

师:丢进一块石头,你发现有什么变化?生:荡起一个个波纹。

师:这些波纹是什么形状的呢?生:圆形的。

师: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图圆形呢?

生:……

师:对了,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圆形,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请看!(课件播放)盛开的向日葵,被切开的橙子……)师:同学们,在上面你同样找到圆形了吗?生: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多姿多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二、圆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师:老师的信封里也有一个圆,想看一看吗?生:想。

师:可是除了圆还有一些其他的平面图形,也想看一看吗?(老师一一拿出来,生说名称)师:(课件)好样的,如果要从这一些平面图形把它给摸出来,觉得有没有难度?生:没有。

师:怎么会没有难度呢?

生:其他的有棱角,直直的,而圆是圆圆的。摸起来很光滑。师: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课件)生:线段围成的。

师:而圆的边事弯曲的,所以我们说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课件)师:找到他们的区别后有没有信心把圆从里面摸出来?生:有。

师:可是事情还是没那么简单,里面除了圆还有其它曲线图形。(拿出)生:(惊讶)

师:同学们瞧。这个图形它也是由曲线围成的。同学们会不会把它当成圆形摸出来呢?

生:不会。这个曲线图形表面凹凸不平,而圆是很光滑的。

师:(拿出椭圆)还有呢。这个够光滑吧?你待会儿该不会把它当成圆形给掏出来吧?

生:不会,因为椭圆看起来扁扁的。而圆很匀称,怎么看都一样。师:说的好,椭圆这样看矮矮的、胖胖的。这样看呢?生:高高的瘦瘦的。

师:而圆看起来很匀称,怎么看都一样。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比较,谁能从这些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师:好,你来吧。闭上眼睛,把手往前伸着,我把这些图形一个个放在你手中,你只需回答是圆不是圆就可以了。下面同学不能提示,根据他的回答作出判断。(动手感知)

师:真厉害,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课件)围成圆的这一周,我们把它叫做圆上。在圆上的这一点A,我们就说A点在圆上。那外面的呢?我们把它叫做什么?生:圆外。

师:这里的一点B,外面就说B点在?(圆外)师:里面呢?叫什么?生:圆内。

三、合作探究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这是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那么圆到底还有哪些特征呢?现在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我们来做个试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打开。结合大屏上的三个提示小组内合作探究。看看圆到底还有哪些特征。(课件出示)

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学生合作交流)

师:你们讨论完了吗?经过数次对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纸上留下许多折痕。

生:我还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一点。师:是这样的吗?一起来看。

师(课件):经过几次对折打开,纸上留下了这些折痕。你们发现了吗?(板书:长折痕)

师:(课件)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一点,找到这一点了吗?用笔把它点出来。(板书:一点)

师:我们把相交于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板书:圆心O)

师:把你们的也标上字母。

师:这些折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都通过了圆心。

师:对了,还有呢?生:两端都在圆上。师:既然两端都在圆上,说明它是一条什么?生:线段

师:(课件)对了,我们就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圆心把这些长折痕平均分成了许多短折痕。

师:圆心将这些长折痕等分成了很多短折痕。是吗?(板书:短折痕)师:这些短折痕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我发现它们的一端都在圆心,另一端都在圆上。

师:(课件)像这些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我们就把它叫做半径。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半径r)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上面哪些线段是半径呢?(课件)

师:很好,你能在自己的圆片上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吗?别忘了表示字母,写上长度。

师:通过折一折,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通过数一数,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半径有无数条。

师:半径有无数条,同意的举手。(板书:无数条)光这样说是不够的,你能说出理由吗?生:折无数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还有呢?还有理由吗?生(沉默)

师: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原来你们都是懵的啊?你们是懵的吗?生:不是。

师:哪些不是?(有人举手)有的同学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再次举起了手。好,你怎么想的?

生:可以自己去画。师:可以去画。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给你们足够多的时间,你能画出几条?生:无数条。师:(摇头)前几天唐老师在另一个班上这个内容也探讨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圆有无数条半径。可是就有一个同学他不相信。回家以后他自己剪了一个圆,在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半径,一直画的看不到任何空隙了。他数了数一共是三百多条。第二天跑来就问我:唐老师你看!明明才三百多条,你怎么就说有无数条呢?

生:(举手)换个大点的圆。

师:他的意思是说:小伙子,你的圆太小了,换个大点的。是吗?

师:可带来了问题,难道说大圆半径多,小圆半径少吗?或者我们干脆就把结论改为大圆半径有无数条?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画半径的笔细一些。

师:同学们,别小看了刚才同学的想法,他其实一下子就告诉了我们数学最基本的地方。那就是线段它可以无限的细下去。一直细到看不见为止,那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圆有多少条半径?生:无数条。

师:听听你们的声音,中气都比原来足了。对不对?

师:圆有无数条半径的特征我们已经探讨的比较清楚了。通过量一量,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师:你想说的是: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两倍对不对?你的直径长多少?半径呢?

师:那么你们的直径与半径长度也有这样的关系吗?师:谁能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生:d=2r

师:也可以说?生:R=d/2

(板书:d=2r r=d/2)

师:除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我发现所有的直径长度相等。生:我还发现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

师:你们呢?所有的直径长度相等吗?所有的半径长度也相等吗?(板书:长度相等)

师:通过量一量,大家又发现了所有直径长度相等,所有半径长度也相等。师:(收集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好,我们来看,半径相等吗?生:不相等。

师:刚才你们不是说所有半径长度相等吗?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它们不再同一圆内。师:现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同一圆内所有的直径长度相等,所有的半径长度也相等。

师:看来,要使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这一特征成立,它必须得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同一圆内。(板书:在同一圆内)

师:(收集一样的两个圆)现在它们在同一个圆内吗?生:没有。

师:它们的半径长度相等吗?生:相等。

师:现在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在一样大的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也相等。

师:说的好不好?除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也相等。在相等的圆里,也是这样。(板书:等圆)

师:同学们,通过折一折、数一数、量一量,你们都有了哪些发现呢?生:发现了圆心、半径和直径。

生:也发现了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师:它们是什么关系?生:d=2r,r=d/2

生:还发现了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生:以及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也相等的特征。师:(课件)孩子们,其实我们的这些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所发现。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了:圆一中同长也。所谓的一中,指的就是一个?(圆心)同长呢?又指什么?生:半径一样长,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我们刚才的发现?(完全一致)他的这一发现比西方国家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听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生:(激动的)自豪!!四、合作探讨圆的画法。

师:发现了圆那么多的特征,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圆呢?师:那么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的画出一个圆?生:可以用圆规来画。

师:对了,古人就曾说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就是手中的圆规。用来画圆。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针尖,用来固定圆心;另一只是画圆用的笔。两只脚可以随意的叉开。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师:(巡视中)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画的比较好,但也有的同学画的不够理想。师:画好了吗?谁来说说画的不够理想的这些同学可能出现了什么问题?生:圆心没固定好。

生:画的时候没拿手柄,拿到下面了。

师;你们刚才说到的问题,老师在你们中间找到了证据。一起来看,这张什么问题?(投影展示)

生:太偏了。应该往中间画。

师:往中间画?怎样才能画到中间去?生:将圆心固定到纸的中间。

师:圆心固定在纸的中间,画的圆就在哪里?生:本子中间。

师:也就是说,圆心觉定了圆的什么?生:圆的位置。

师:说的非常正确。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再来看看这幅有什么问题?生:没连上。师:能连上吗?生:不能。

师:猜猜看,估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肯定在画的时候改变了两脚直间的距离。师: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

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圆的什么?生:圆的半径。

师:再接着画下去,是越大还是越小?生:越小。

师:所以我们说,圆的大小取决于什么?生:半径的长短。

师:对了,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与圆心的位置无关。师: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圆规画圆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黑板。师:(展示画圆方法)师:孩子们,根据老师刚才的画圆步骤和方法,你能再画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吗?(学生再次操作画圆)

师:画好了吗?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我们的劳动成果吧。五、圆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课件)画好了圆,我们再来看看,这是什么?生:篮球场。

师:中间是个什么?生:圆。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而不是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呢?不知道篮球怎么开赛,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有点难。一起来了解一下。(播放开赛录像)

师:从这段录像我们看见,裁判拿着球在圆心,队员在圆上,比赛一开始,队员就尽量将球传到自己的场地。现在你能解释球场的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了吗?生: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说的真好。这样大的一个圆,怎么画出来的呢?有这么大的圆规吗?生:没有。

师:那该怎么画呢?生:……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不是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用圆规也能画出一个圆呢?生:规矩不应该特指圆规,而应该指的是画圆的工具。师:看来古人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还是对的。六、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师:现在你们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这一现象了吗?生:……

师:解释的太棒了。这实际就是在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相等的道理。师:看来简单的自然现象,有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数学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能够用眼看到的圆,还有许多肉眼所看不到的圆。一起来了解一下。

(课件)太阳美妙的光环、特殊仪器拍摄到的无线电波、说话时声音的传播。师:孩子们,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认识比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目标:

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目标:

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学习方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习。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20千克的纯净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

生答。

师:谁来说说你有多重?

生:……

二、教学“吨”

1.认识吨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同学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

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

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

生交流算法,师出示学生答案,生讲解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生:大约1000千克。

师:非常正确。

师板书1000千克,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

生读:1吨=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

师板书:1t=1000kg

2.感知“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

生:大约是1吨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

(1)背一背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生活动,师问: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重

……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

(2)拎一拎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看一看

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坦克)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呢,(出示)谁知道有关蓝鲸的知识?

生: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心脏就有……

师:你知道的真多,就象这位同学说的,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

(4)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

生自由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举例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再看,这辆汽车上的“载重6吨”呢?

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师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习乐园去看看好吗?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

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狮子和猪可以一起通过。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牛和马。

师:可以吗?还有吗?

生:……

师:有没有三只动物可以通过?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

2.快乐判断

师:下面凭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比1吨重,哪些比1吨轻。如果比一吨重你就站起来,如果比一吨轻你坐着不动,好吗?

学生练习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李师傅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一位小朋友在学习了吨的一课后,回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2月9日 星期五 晴

早晨我吃了2个100吨的肉包子,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路上看见一辆载满约4千克的卡车。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布置作业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像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记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1t=1000kg

比的认识课件通用10篇


您需要的信息我已经为您整理好了:“比的认识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的有效途径。如果您想要了解这个话题的相关细节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比的认识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借助经验,认知钟面。

(3)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5)欣赏。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借助经验,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三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四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1:找朋友。2: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3:生活情境体验。

1.找朋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2.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3.一天中的两个9时,使学生了解一天24个小时,时针走两圈。结合生活情景,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拨自己喜欢的时刻,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使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联系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第五层:欣赏

通过有趣的动画欣赏,使学生知道怎去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并加以诗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生动地体难时间的宝贵。

第六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比的认识课件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克、千克、吨的认识。

2、开发性学习包

(1)实物称重。

(2)奇妙的动物世界。

(3)82页你知道吗?

3、拓展性学习包

(1)自己寻找生活中质量单位的广泛应用并做好统计。

(2)丰收园。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仅一个信息窗,由于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将千克的认识放在最前面学习,再者是克的认识,最后是吨的认识。

2、学科间整合:《科学》动物的学习,有关生物知识可以在本单元做铺垫引入。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体育课上铅球、垒球等的重量与本单元知识相结合。

4、体验式活动:在课堂中搞一次以质量做对等交换的“买卖”活动。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注:学生针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教师借助这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因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所以先探究1千克有多重,再探究1克有多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调换顺序,实现了千克和克学习的课程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初步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找找角

(1)出示主题图

师:老师是个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在校园里面拍照片,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个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交流自己看到的信息。

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考考你们,有些角藏在这幅图当中,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看?

学生集体交流,汇报自己找到的角: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你能把角找出来吗?(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请学生上台找出各种物体的角。指出的在物品上显出角)请学生说说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描述角的特征:一个点(顶点),两条边。

2.师:老师这里有个三角板,哪个同学上来指一指角在哪里,并摸一摸角是怎样的?

二、动手操作,画画角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

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2、学生尝试画角,指1名同学板画。

3、通过找角,画角,你能说说角是什么样子的吗?

4、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多媒体演示)

5、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怎么画,集体说说

6、讲解画角的口诀

三、开动脑筋,判一判

1.师:现在有一个几何王国,今天只欢迎“角”来做客,不是角的不能进屋,如果你是王国的国王,你会怎么让哪些客人来做客? 生来评判,判断哪些是角,并说明原因。

2师:进入了几何王国以后,突然发现几何王国里的2个好朋友红角和蓝角吵架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事情争吵啊?

生:想!

师:好,老师来告诉你,他们在争论谁大.他们都说自己大。你们来评判一下究竟谁说的有道理。

课件演示角的移动,延长和张开,请学生说说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并归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3.师:找一找图形中有几个角。

学生集体讨论研究,汇报。师适时点拨。

四.生活中的数学,想一想

放大镜能放大角吗?请学生读读日记材料,想一想

五.积极动手,折一折

师: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中得出结论

六、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有一些进步。现自评一下。

回顾整堂课,有三方面: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4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来找找图中哪里有角?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点、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我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讲课,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的认识课件 篇4

课 题

买衣服——认识人民币(二)

主备教师

张玮

使用教师

代金霞

参加人员

一年组全体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能力目标:

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情感目标:

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一、引入 :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比的认识课件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课件(手提电脑)

学具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0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啊?(想)我讲的故事是:课件出示:屏幕出示森林中飞跑着的几只小鸟】

清晨,天刚放亮,森林的小鸟就叽叽喳喳唱个不停,请听,他们唱得多热闹啊!(画面出示巢里2只小鸟,过了一会两只小鸟飞走了)瞧,巢里的2只小鸟多可爱啊!你们想想看它们去干吗了?(小组先说说,请几个人回答)

生1:它们想去捉虫子。

生2:它们想去晒太阳。

生3:它们想找妈妈。

生4:它们想去找朋友玩。

……

师:(渗透)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鸟十分爱劳动,我们也要向小鸟一样从小爱劳动好吗?那我们看鸟巢里一只小鸟都没有了,我们就用0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大家的新朋友。(板书: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揭示“0”的第一个含义——什么也没有。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图中的猴子都有什么表情?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并领读“0”

2、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三、教学书写0

1、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吗?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师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一个0。

3、学生写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四、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

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五、巩固练习:

1、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板书设计

0的认识

一、“0”表示什么也没有

贴图片一贴图片二贴图片三

二、“0”表示起点

比的认识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第63、64页的内容。是第五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第二课时,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理解了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数感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主要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知道1000以内数的组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数小棒,在边数边捆的活动中,重点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活动二:在数位表上,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并试着读出来。

教学目标

1、在数小棒、在数位表中摆数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知道10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在用数字卡片摆数的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为学生提供数量为100多的学具实物──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

2、师生共同数小棒,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1)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2)摆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设计3个形象直观的、颜色不同的数位盒。“每个小组都数出了小棒的根数,这儿有3个盒子,怎样放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是多少根呢?”使学生自然将已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百”的理解。

2、创设数数的情境。“能数出全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在数数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产生“要把1000根捆起来……”“因为够10个百了就要捆起来”“10个百是一千”“还要再加上一个盒子”等,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和理解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千”以及“千位”的产生,同时又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突出一个原则: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动口数数、摆、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每一步都是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学环节】

课前两分钟:让我们来当小老师吧!学生出题,指名回答。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看大屏幕,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出示课件:小棒一根一根地出现,10根被丝带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出现,10捆又捆成一大捆。)

2、谁能完整地说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板书: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小结:这是我们原来学习的知识,大家掌握得真好!

[意图: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和课件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重温旧知──100以内数的数数方法: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基础,渗透数数方法,掌握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分小组数小棒

1、估计本组小棒的根数。

3、小组合作数数,在数之前提要求:要数得既快又准,数完后要让别人一眼能看出是多少根。

4、 交流汇报,对学生能数出比100大的数给予鼓励评价。

[意图: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理解比100大的数的意义,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小组为单位数小棒,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二)摆小棒

1、老师准备三个颜色不同的盒子,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把小棒往里一放,就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有多少根?小组商量一下。

2、指定一个组到讲台操作。

3、集体讨论这个组的摆法好不好。

4、小结:满10个十是100,捆成一大捆,放在左边的盒子里,中间的盒子里放整十的,右边的盒子里放单根的。

5、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6、其他组也来捆一捆、摆一摆自己组的小棒,并说说组成(生活动。)

[意图:将抽象的计数单位以形象直观的三个颜色不同的盒子代替,使数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问题“怎样摆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是多少根小棒”的提出,请学生把小棒摆在盒子里,使学生自然将已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百”的理解。]

(三)数全班的小棒

1、师生共同数全班的小棒数:(整百整百地数、整十整十地数、单根单根地数……)

(1)先整百整百地数,数到421,再整十整十地数数到491、501时,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并讨论数中的0的作用。

小结:1个十也没有,就要写0来占位。

(2)单根单根地数,当数到509、510时,怎么办?(个位满十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试着写出这个数,并提个问题考考大家。

(3)感知1000。

数完全班的小棒,再继续往里添,添到1000,小棒该怎么办?(再加一个大盒子)。

(4)感知1000根小棒的多少,用胳膊抱一抱,(生动手体验)

(5)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新的数位“千位”,完善数位顺序表。

[意图:千以内的读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教学的重点。本环节设计用多种形式数:整百整百地数、整十整十地数、单根单根地数全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使学生自主构建起满十打捆、满百再打捆、满千打一大捆的知识体系,体会到10个一百是一千、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并能正确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四)进行摆卡片的比赛。

1、小组合作制作数位表。

2、然后用0、2、3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并读出来。

3、指定一组到前面演示,并说一说数的组成。

2、再选一组数,学生自由摆,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用数字卡片摆数并读数是一个开放的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摆、读,既可以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联系生活,感知1000以内的数

1、 谈一谈学习收获。

2、 说说生活中看到的1000以内的数。

比的认识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三个栏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个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说一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计意图:引出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1)每个小组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3)我的发现是___。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识。)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标有a、b、h的长方体积木)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设计意图: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独立完成)

(1)(幻灯出示)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2)(幻灯出示)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出示标有字母的正方体)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5、运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体积公式)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总结重点,揭示课题。)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要计算数学课本的体积,就必须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但计算出了数学课本的体积,同时体会到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小结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比的认识课件 篇8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 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 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习纸、学具( 10以内)

教学过程:

一、准备

请第三行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

请第四行的第三位同学站起来。

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呢?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

请大家按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出这些数。

二、探究

1、数数、认识数字

校园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愉快地劳动。

你从这热闹的场面中看到了些什么呢?

谁来先说说与 8有关的事物?

(8个同学在劳动 校道旁有8棵树 花坛里开了8朵花 黑板上有8个字)

都用 8表示。 (板书8)

与 9有关的事物有哪些呢?

(参加劳动的共有9人 黑板下边有9盆花 花丛中有9只蝴蝶在飞舞)

都用 9表示。 (板书9)

请大家说说自己看到的事物,注意把数量相同的放在一块叙述。

请看这里的点子图,图上的点子用几表示?

(你是怎样清点的?)

能说说生活中与 8和9有关的事情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先数 8个,摆在桌上,边摆边数,想一想8与哪个数最近?

再请你数出9个,在桌上摆出来。

在刚才数图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数的顺序

如果我们让 8和9与前面所学的这些数一起来排队,它们该排在哪个位置上呢?谁来排一排?

拿出自己的小米尺,看一看, 8和9的位置排对了吗?

齐读(顺、倒)

3、比大小

如果我们把 8和9与它们前面的数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谁来猜一猜?

借助点子图比。

从位置上看。

7添上1才是8

4、这里有一群蝴蝶,它们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大家愿意帮帮它们吗?

请看清楚要求:给左边的 8只蝴蝶做上记号,再给它们涂色。

给从左数第 9只蝴蝶涂上红色,是什么意思,再想一想:要给几只蝴蝶涂红色呢?是哪一只?

请按要求涂色。

5、写数

8象什么?8是一笔写成的。从这里着笔,先写一个拼音字母s,不提笔,斜上去回到起笔的地方封口, 8就写成了。

谁来说说 9象什么?9也是一笔写成的,与写拼音字母q很象,只是这 ┃ 斜着写。

请大家在书上描红写 8和9。

三、总结

大家看一看,我们又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呢?

你有哪些收获呢?

对8和9,你知道了些什么?

比的认识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24960000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85000030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3)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68500000()

一百万七千写作:1007000()

四万零九十写作:4090()

(4)17860000米=(1786)万米()

17865000米(1786)万米()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比的认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2、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简单的解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棒、花片

教学方式:

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小鸡有3只,小鸭有( )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 )倍。

[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导入:同学们,我们实验小学的校园非常漂亮,为了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成校长决定在校园内再摆放一些像这样的花坛。看,花儿们开的多艳啊!谁能说说花坛里有几种颜色的花呢?

(1)出示情境图(电脑演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闪动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有6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 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黄花比蓝花多4朵。”

“蓝花比黄花少4朵。”

“蓝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找倍数:如 教室里灯管的根数是电扇的( )倍

国旗上小星星的颗数是大星星的( )倍

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 )倍

5、拓展练习:

看,孙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 3个苹果 4个梨 6个菠萝 8个草莓 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前面的乘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几个几”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判断“几个几”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因此,我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教参中明确要求,教学时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

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算一算”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借助直观操作,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加深对“倍”的理解。

如我摆出2颗五角星,请你摆出这样的3份。学生很快便摆出了,提问“每份有几颗星星?有这样的几份?”板书:“有这样的3份,就是3个2,也可以说是2的3倍。”然后请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请学生摆这样的3个4根,并用圆圈把它们一堆一堆地圈起来,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1份用了4根小棒,就是4的1倍,3个4根,我们圈了3份或3堆,表示有3个4,就是4的3倍,这样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反复操作、表述,学生加深了对倍的理解。

2、设计小困难,加深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看似学生都学会了,其实里面不排除一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小困难。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着出示一把小棒(无法用眼睛看出来),让学生迅速说出这把小棒的根数是3根小棒的几倍?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而真正理解倍的含义的学生会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摆出来,一共有这样的6份,就是3的6倍。紧接着提问“为什么3根一份?”请知道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恍然大悟。

3、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将直观的五角星图、小棒图抽象到图形图,如:第一行画3个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5倍,请学生画出来,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互相的转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02410的认识课件(收藏13篇)


这里是我为大家总结的“10的认识课件”相关的实用资料。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以下是我对某个领域的一些深入思考和总结供各位读者参考和学习!

10的认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

2、口答:

50毫米=()厘米5米=()分米

60厘米=()分米9厘米=()毫米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的长15()门高2()

橡皮长40()课桌长60()

二、探究新知

1、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找二名学生说说身边的类似问题。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例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不好?为什么?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明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4、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哪个同学能说说?老师:其实昨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跑完了一千米的路程,很多同学都说跑完了很累,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昨天我们跑步时的情境,想想跑完这一千米我们用了多长时间。我们的操作一圈是200米,跑5圈正好是1000米,看来1千米还是很长的。板书:1千米=1000米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第1、2题

第一题: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总结。

10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坐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会读、写数字10.

2.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1.会数数量是10的物体,会读、写10.

2.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及10的组成.

教学难点

10的组成及写10.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仪、计数器、直尺、点子图、小棒、红花、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从1数到9,从9数到1.

2.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进行有关的思考教育.

学生观察图,看懂了什么?使学生明确:有10个人,10个气球.

2.出示有关印刷体10,启发学生10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用学具摆10个物体,多次感悟10是数出来的.

3.出示计数器,启发学生10是怎样得到的?

同桌或小组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确9再添1是10.

4.出示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同桌或小组进行操作.然后从1数到10,从10数到1,从2数到10,从10数到5

5.比较数的大小.

观察点子图,互相交流,并在○填写,用手势表示.说一说9小于10,10大于9.

6.10的组成.

(1)同桌同学用小棒摆一摆,把10根小棒分成两堆.学生填书.学生说一说,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2)进行对口令练习.

7.10的书写.

(1)教师指导10是一个数,由1和1组成,写成两笔.

(2)电脑演示动画10的写法,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练习写10.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连线.

3.出示组成卡片.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数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知道了9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9在10的前面,10比0~9这几个数都大,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写1,右边写0.通过摆小棒,我们还知道了10的组成情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8□□

□9□7□

2.如果有10个草莓让你和爸爸、妈妈三人分吃,你会怎样分配呢?看有几种分法?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教案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9的认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前先安排复习9以内的和9的组成,为学习新知识准备。

教学时注意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体验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直观到抽象,学生边摆小棒,边填写组成,并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

练习时运用不同形式进行巩固发展,学生多次体验,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并且激发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

探究活动---手指游戏

游戏目的

熟练数10以内数.

游戏过程

教师与学生一起数手指,边数边比边说: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伸出小拇指,你俩一样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

10的认识课件【篇3】

一、通过操作,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1)出示跳绳和拔河的情景图。师: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请问跳绳的绳子和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沿绳子画出曲(直)线)

跳绳甩出的绳子是弯的,拔河的绳子看上去是直的。

(2)毛线由曲变直。

A请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B你有办法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C(屏幕出示)讲述: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学生齐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

D追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线段都是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问: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放开一只手)现在毛线怎么了?(弯了)要让毛线再变直必须怎么样?(捏住线的两头把它拉紧)现在绳子又怎么样了?(直了)

一定要两头都捏住拉紧,两只手捏住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学生读一遍。

追问:请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请大家拉出一条线段,同桌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端点在哪儿。

3、感受不同方向的线段

(指名拉出一条线段,竖起来)问:看,线直吗?可以看成线段吗?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儿?

斜着放,问:这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只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你会把手中的线段变变方向吗?自己试一试。

4、感受线段有长有短。

师:老师手里的线段和他手里的线段比,有什么不同吗?对,线段有长有短。那你有办法让老师手里的这一段变得再长一些吗?你来做做看。能再把你们手中的线段变短一些吗?试试看。

师:我们两只手捏的地方也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得越开,这条线段就越怎样?反过来呢?对了,线段有长有短,(板书:有长短)。

5、抽象出线段的图形。

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短)。那么请你来判断一下,下面那几条是线段?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识线段。(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形,哪些是线段,不是的说说为什么?

2、找线段。

A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请在我们的教室里,在你的身边找找看?

B小朋友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线段。

三、由浅入深,巩固新知

1、数线段。

A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就是由不同方向的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请看,这些是什么图形?它们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

B汇报时:请你来指一指?(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说明: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C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那么有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

2、折线段

(1)(取出正方形纸)正方形纸上有线段吗?有几条?在哪里?

(2)请你拿出你的正方形纸对折一下,打开看看,纸上有线段了吗?在哪里?

(实物投影出示)对,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3)你还能折出一条比刚才那条短的线段吗?试试看。(实物投影出示)

(4)下面请同桌两人各自折一条线段,然后两人再比比折出的两条线段的长短。

3、画线段。

(1)、尝试画

那你会把线段画出来吗?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拿出纸,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画法。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学生回答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还可以怎么画?

在画线段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3)、再次画

请你听了提醒后再画一条和刚才方向不同的线段,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请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对方的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4)、你还能用其他工具帮助画线段吗?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这些工具都有直直的边)

4、由点连线

(1)连结两点画线段。

(黑板上画上两个点)问:连接这两个点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小结: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有三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猜一下,能画出什么图形?请你在老师给的作业纸上画画看。

问,你们画成的是什么图形?投影学生作品。

师问:你是哪两个点连成了线段?

指出:上面这个点和下面的左边的点连成了一条线段,和下面右边的一个点也连成了一条线段。

(3)那想想这样四点,连结每两点最多可以画出几条线段呢?快动手试试看。

(先画出过第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接着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4)那想想这样的五个点,连结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又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动手试试。

(依次用不同颜色画出4+3+2+1条线段)

四、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叫线段,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10的认识课件【篇4】

教材简析

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和计算,再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就比较方便。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实践,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认识人民币和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凑成指定钱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向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小猪形状的储蓄盒,问:“老师这里有一件东西,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和作用吗?(生:储蓄盒,是用来攒钱的。)这个储蓄盒是我们班上×同学的。(教师摇动储蓄盒)听声音,里面已经攒了不少的钱。一年来,×同学注意节省,把爸爸、妈妈平时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他做得真好!我们从小也要养成节约用钱的习惯。另外,人民币是国家印制的,我们不能乱折人民币或者在人民币上面乱画。同学们都看过钱,也用过钱,但是对钱的认识还不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紧密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通过识别储蓄盒,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引入新课自然,不落俗套。寥寥数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向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分币。

1.教师出示1分人民币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已准备的钱中找出壹分币,并要求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找得对不对。接着告诉学生:1分硬币的正面有“壹分”、“麦穗”背面是“国徽”。

2.教师出示2分硬币的图片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已准备的钱中找出贰分币,并请前后桌四位同学一起看一看,找得对不对。并问:2分硬币的正面有些什么?背面是什么?

3.教师出示5分硬币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已准备的钱中拿出伍分币,并请大家举起来让全班同学都看一看,拿得对不对?

[教学分币的认识,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同桌两位同学、再让前后桌四位同学、后让全班所有同学互相检查、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过程清楚,层层递进,而且形式多样,活泼愉快。]

4.小结:我们刚才认识了分币,分币有哪几种?(生:分币有壹分、贰分、伍分三种。)

5.教学分币之间的关系。

答一答:

(1)一个贰分硬币可以换几个壹分硬币?

(2)一个伍分硬币可以换几个壹分硬币?

摆一摆:

(1)在课桌上摆出3分,看一看,有几种摆法?

①①① ② ① ① ②

3分 3分 3分

(2)在课桌上摆出8分,看一看,有几种摆法?

⑤②① ⑤①①① ②②②② ②②②①① ②②①①①①

8分 8分 8分 8分 8分

②①①①①①① 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8分 8分

[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认识角币。

1.认识壹角币。

教师一分一分地数,数出9分后,提问:再数1分是多少分?(生:10分。)

10分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一角。(教师出示一角纸币,让全班学生看过后,贴在黑板上)

2.揭示关系。

教师启发:我们知道了10分又叫一角,那么10分和一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10分是1角。)教师出示一张和10个壹分画在一起的图片,并贴在一角纸币的前面。紧接着问:同学们说10分是1角,还可以怎样说呢?(生:1角等于10分。)教师在画有十个1分的图片和1角纸币之间画上一个长长的等于号,并且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中央板书:1角=10分。

3.认识几角的人民币。

(1)教师说明:角币除了一角的以外,还有贰角和伍角的两种。(将贰角与伍角纸币贴在壹角币的后面)

(2)引导思考:一张2角可以换几张1角?一张5角可以换几张1角?

(3)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用1角、2角的人民币摆出5角,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教师指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

[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这里的“摆5角”,难度已不大。教学时教师利用“摆5角”指导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三)认识元币。

1.游戏:教师出示两本同样的童话书,说明价钱都是1元。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几张1元人民币和若干张一角币,先请一位同学拿1元的人民币买童话书。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拿一角一角的人民币买。

2.游戏做完后,教师讲解:同样的童话书,同样的价钱,一位同学拿1元买去了一本,一位同学拿10角买去了一本,说明1元和10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10角。

3.练习:

(1)1元可以换几个5角?可以换几个2角?可以换几个1角?

(2)一元等于多少分?(启发学生回答:因为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10个10分是100分,所以1元=100分。)

[“元的认识”的教法,有别于角、分的认识,游戏引入,边学边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小结所学知识,引导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出示1张1角,1个2分,1个1分,问:一共是()角()分。

2出示3张1角,一个5分,2个2分,问:一共是多少钱?

2.游戏:教师当售货员,学生当顾客,做买铅笔、尺子、口哨、手帕的游戏。游戏开始,教师出示标有价格几角几分的商品,让学生用纸币和硬币去购买。游戏时让学生思考:买东西时怎样取钱最快?

3.抢答:

1角=()分10角=()角

2角=()分30分=()角

5角=()分70分=()角

[口答、抢答、做买东西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十的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兑换、游戏、抢答、讲思路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灵活性。从引入新课到结束新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10的认识课件【篇5】

说教学分析:

1、说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习九1---3题。

2、说教材位置:10的认识的编排是:先显示一幅主体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重点是全面掌握10的组成,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大了教材的范围,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拍手游戏、找朋友、贴人、用展台进行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10,建立初步的数感。

(2)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于学习的程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小组合作摆小棒、贴人游戏等。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完用10根小棒摆一个图形后,问学生: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教完10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课中操十个手指活动,一来让孩子们休息一下,二是让孩子们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发展

3、说学生实际: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民族大街一带,家庭来源复杂,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没有经过正规学前教育,学习习惯比较差。开学一个月来,有3、4个学生在各方面很优秀,特别是学习方面。有3位学生很特别,汪洋本人还算努力,但家长没文化,一个字也不识,每次布置的大本和卷子作业都不完成;李永妍,开学学一个月了,连上课听讲都不会,更别说学习了;翟文杰是个特殊的孩子,虽然上过学前班,和没上的一样,上课很随便,说话也不清楚

4、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说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说学具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小学数学课标一年级(下册)实验教材

《10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习九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学具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3)(伸出6指)它添上2是几?

(4)7的相邻数是谁?

(5)8再添上一是几?

2.故事引入:

师:在数学王国里,数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设计问题情景目的一是复习9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二是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生:可以让数字1和数字0合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关于数10,你想知道它的什么?

(在这里让学生提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它,好吗?

a)学习10的含义

i.出示主体图:和平广场。

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ii.汇报交流数的结果。

师:哪个组愿意汇报你们组数的情况?

谁还有补充?

iii.学生动手摆学具:

师: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摆一个图案,看谁想的好、摆的快。

生:我用10小棒摆了

师: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个同学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数学就在身边。)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象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捆小棒,一组的人数,都可以用10来表示。大家看,10的字型象什么?

b)学习10的顺序

i.作排队游戏:

师:请小朋友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

如果让第一排有10的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多少人?

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那一边数的?

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ii.教学尺图

师: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那里,为什么?

生: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请同学们把空格里的数字补上。

问: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排法。

10的认识课件【篇6】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页到60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10的认识课件【篇7】

教材分析:

《10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教学内容。

在认识6-9后,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数感,具有认识和应用数字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生动的活动和情境中体验、学习有关10的知识。

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大小,能简单区别10个和第10,会写10。

2.使学生在活动中、操作中,归纳并掌握10的组成。

3.通过学具的拼摆,使学生经历发现、归纳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

4.通过游戏、儿歌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10的故事:

创设情境

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数字”娃娃的故事,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

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当了队长,于是它就骄傲起来了,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看到“0”最小,站在队伍最前面,就走过去,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真是太渺小了。”0听了非常难过,伤心极了。“1”听了以后打抱不平,它走到“9”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9”听了非常惊讶。

2、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究学习

1、学习主题图:

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几呢?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①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②指名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10只白鸽。

生:草地上有9个小朋友和一位老师,一共有10个人。

③指名学生带着同学数。

2、摆一摆:小朋友们10个人你会数了,那10根小棒你能摆出来吗?

学生摆小棒。提问:你是怎么摆的?(一根一根地摆,两根两根地摆,五根五根地摆)

3、举例:小朋友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事物是与10有关的,你能用10来说一句话吗?

4、指导写10: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还要会写它,翻开数学书65页,自己学习10的写法。

提问:谁来说说10要怎样写呢?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指名回答并出示10的写法课件。

强调:先写1再写0,左边写1,右边写0,占两个日字格,1和0不能分开。

然后在小方格本上写5个10,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作业并评价。

5、认识10以内数序和大小

①小朋友们,数字娃娃从那次吵架以后,再也不吵架了。因为他们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你们看,他们又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了。(教师出示尺子的课件)

②提问:括号里该填几?

③提问:小朋友们这把尺子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尺子有什么不同呢?(多了一个10)10是排在哪里呢?(9的后面)

④提问:我们知道了9和10在直线上的位置,那在计数器上又该怎样表示呢?出示9颗数珠,齐数。

提问:这表示几呢?那10要怎样表示呢?

⑤给数字排队,你会怎么排?按什么排?

⑥9和10的大小关系,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吗?(板书99”齐读)

你知道了9和10的大小关系,那你现在能说说数字娃娃“1”说对吗?为什么?

进行思想教育: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像“9”开始那样看不起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不能瞧不起别人,要学会尊重人。

⑦刚才我们用10颗数珠表示10,现在你能用数珠说说第10和10有什么不同吗?

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了,你能做出这道题吗?

练习: □□△□□□□□□○□□

一共有( )个□,从左数起○在第( )个,把右边的10个图形圈起来。

指名回答,并评价。

小朋友们,你们学得非常认真,我们来放轻松一下,老师想和你们玩个游戏。

6、学习10的分成

1)实践操作,分小棒: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用10根小棒表示,自己分一分,说一说10的组成,并写下来。也可以直接写。

(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情况。)

2)汇报板书:

学生汇报各自发现的10的组成,在投影仪下用小棒演示,说一说,并写在黑板上,并领导大家读一读。

3)归纳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黑板上板书的10的组成,按一定顺序读一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10的组成有5组,共9个。

──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能知道10可以分成9和1,交换位置。

──10的组成中,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后面的数就越来越小。

4)理解中记忆:

拍手打节奏,诵读10的组成──按不同规律和顺序诵读后,尝试闭眼诵读10的组成。

5)自由背诵,个别背诵

6)对口令

五、总结关于10的知识──关于10的知识的回顾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的开心吗?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了解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六、完成关于10的练习──应用有关10的知识

练习九,题1、2、3。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 10 10 10 10

10的认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探究学习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会。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2.10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b.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4.10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课堂作业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6408

8755

2193

1507

专家评析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游戏、多媒体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教师在设计时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对本节教学采用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如10的认识安排从旧知引向新知,从具体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逐步深入,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10的认识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2、认识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3、培养幼儿节约能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小瓶子每人一个,瓶盖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个

老师:玻璃杯两个,分别装水和牛奶,装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个,瓷扣2个,每人一个盆子

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水勺,泡沫板。

过程:

1、请幼儿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请幼儿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知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无色”的字卡。

2、拿两颗瓷扣,分别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较观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请幼儿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再闻闻水的气味,说说水有没有气味?知道水是无味的,并出示“无味”字卡。

4、实验: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5、玩水游戏,让幼儿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来吗?怎样才能将水盛起来?用小瓶子,勺子,瓶盖盛并看看盛起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说说水有没有形状?

6、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7、请幼儿讨论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8、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节约水。

10的认识课件【篇10】

一、 学目的:

6---10的认识是儿童已经认识了0—5之后教学的,是建立在0—5认识的基础上的,教材安了排了5个例题,编排的目的是先感受再感知、认识、掌握、应用6---10。在对6—10有一定的了解后复习1—10的认识,根椐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如下:一、知识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让学生认识6—10,认识几和第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生的看、说、摆、议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体会6—10,能应用6—10到生活中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6—10,使学生体会学是为了能用天生活中去,在用中又能学习。

二、 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先让学生认识、书写6—10,知道几和第几,能说出10以内数的组成。纵观这几个目的,我们不难发现,6---10的认识、书写已在幼儿园学过,但我们农村学校学生难写好,读好。数的组成和基数、序数,对学生来难以理解,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设为:能正确读写6—10各数,难点:基数、序数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设想

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学,学以致用。辅助各各手段完成教学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讲解法。(2)演示法。(3)引导法。(4)谈话法。学法:动手摆、动嘴说、动手写、划、比、分。

四、 教学过程:

根椐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活动游戏,引入课题。

首先让儿童感到随着计数的需要,5以内的数是远远不够用的,这就需要用到更多、更大的数。

(二)、动口数数,感知新知。

《6—10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已能认识6—10各数,因此,引导用原来学过的来解决生活问题,这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先引导教学例1、例25,在教学例1、例2时,重点指导学生数物体,数数,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说个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三)、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通过上面的数,用6---10各数,学生从6—10各数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为学生写打下了一定基础,写是学生对各数的形象记忆,教学例3时,重点指导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并指导只占“田字格”半格,10占全格,这为认识一位数和两位数打下基础。

(四)、巩固活动,应用新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同学互相说数,互相找数的相应物体。互相说数,互相写数。

五、板书设计:(略)

10的认识课件【篇11】

教学内容: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

一、引入新课

1、猜謎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7的相邻数是谁?

8再添上1是几?

2、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有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再选一个最好的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以填什么?10○□

(2)9○□,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汇报板书10的组成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引导同学回答,看一个记两个,看到10可以分成9和1,就想到1和9组成10。

记住前面五个,其余可以推想出来。

(6)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游戏(10的组成练习)

1、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布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学生结本课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不明白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六、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格涂上相同的颜色。

10的认识课件【篇12】

第5课时

教学内容:11页--14页7--10题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巩固掌握比较的方法

2、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比●()2()3

●●●●比○()3()2

2、□□□□□和△()

△△△△()=()

二、练习指导

1、13页7

请4个小朋友上台,老师出示3把扫把,5个水桶

问:每个小朋友一把扫把,够吗?还差几把?你怎麽知道?

每人一个水桶,够吗?会有什麽情况?你怎样想?

老师注意多种分法:一一对应

用算式

用数数方法。

2、13页8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14页9题

(1)老师演示两杯水原来倒法以及剩下的动态过程。

(2)出示图

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麽?

4、14页10

老师出示两张放大图,学生分两组实际练习。

课后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15页例1--例3,课堂活动1、2练习二1

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际感悟加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加法意义。

2、认识加号,加法算式,初步感受数学的作用与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

3、探索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会方法的多样性,学会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难点:探索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已经认识了1--5

1、谁说说,1--5可以表示什麽?

2、从1到5,谁会用手指表示?

二、合作探索

1、体会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91)请5个学生上台,发给每个学生一只笔,问:现在是几个?又发给一个,问;现在合起来是几个?

(2)出示动态汽车图

93)看图说图的意义,

2辆车与一辆车合起来是3辆车,板书:21=3

(4)在2和3之间用什麽符号能清楚的表示2与1合起来3呢?小组交流

(5)明确方法,认识+,介绍算式,读法。学生读

(6)结合生活,说说2+1=3的意义

(7)课堂活动1

2、探索2+3=

(1)老师摆3朵花,问:这是几朵花?

在摆2朵,问:又是几朵?

(2)划圈后问:这幅图是什麽意义?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对了。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那3+2=?

请同学摆,画,比,想,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40学生汇报。

从3后接着数

数的组成

数的分解

(4)小结

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5)课堂活动2

3、教学例3

9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4)在书上写算式

三、课堂练习

21页1

课后记:

第7课时

教学内容:16页例74,课堂活动3、4,练习二2、3、4

教学目的:1、学会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3、探究发现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便的规律

4、初步学会树立辨证唯物观点

教学重点:会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4

1、同桌合作摆铅笔

从不同方向写两个算式

4+1=51+4=5

2、补充

从左往右3+2=5从右往左看2+3=5

3、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麽?小组交流

得出4+1=1+43+2=2+3

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4、把一幅图中两格外数合起来,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得数不变

二、课堂活动

1、17页3

2、17页4

三、课堂练习

1、21页2

学生看图说3句话,在填

2、21页3

3、22页4(1)

课后记:

10的认识课件【篇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54~55页。

教材简析:

10的认识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0~9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编排与前面类似。教学内容包括数数量是10的物体,10的读、写,1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比较,10的组成等知识。由于日常通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就要进1,所以10的组成特别重要,它是1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逆向思维,同时,配合课本主题图,有机渗透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的:

l.能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会读、写10,掌握10的组成。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从不同方向想问题的方法。结合主题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0认识。

教学难点:10的组成。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主题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电脑显示数字娃娃图,讲数字娃娃比大小的故事引出数字10。

2.通过质疑方式提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图上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汽球?可以用几来表示?

(2)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3)想一想,我们身体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4)电脑屏幕上出示10根小棒,直观展示数字10包含的意义。

2.书写10。

(1)老师示范在田字格内写10。

(2)学生在田字格里写10。

3.10以内数的顺序。

(1)电脑显示拨珠过程:先拨了9颗,又添上1颗。

问:现在是几颗珠?

9添上几是10?

10去掉1就是几?

那么,10应该排在谁的后面?

(2)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然后,屏幕上的直尺图抽象成数轴图,再把数轴上的空白位置填上数。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1)比较10和9的大小。

(2)观察直线上的数说一说,除了9小于10,还有哪些数小于10?比10小的数都排在10的哪边?排在10的右边还有很多数,它们比10怎么样?谁能说出一两个?

5.区别10个和第10个。

10可以表示10个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排列顺序中的第10,谁能说从左往右数,闪蓝光的珠子排第几?(电脑屏幕上第10颗珠子闪蓝光。)

学生听口令,伸手指,亲自体会10个和第10个的区别。课间休息(活动一分时间)。

6.10的组成和分解。

(1)分小棒。

用学习9的组成的方法来分小棒,学习10的组成,同桌合作,一个分,另一个记录。问学生:可以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显示:

1010101010

/\/\/\/\/\

9182736455

10101010

/\/\/\/\

19283746

(2)归纳记忆10的组成的方法。

10的组成一共有几种?你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呢?(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强化记忆10的组成。

请几个学生每人说一个10的组成,其他学生马上说出想到的另一个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把第55页组成填上,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2.记组成。

(1)击掌组成10:老师先拍,学生后拍,所拍次数要组成10。

(2)说数组成10:老师说的数与学生说的数组成10。

3.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

小动物举行投圈比赛,每个小动物投10个圈,根据投中的圈数让学生抢答说出有几个没投中?

四、游戏总结

1.游戏。

2.让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聪明题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10可以分成两个数,10能不能分成三个数?四个数?试一试。

[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生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1.开讲激趣,萌发学生求知欲望。

以新颖的故事(数字娃娃比大小)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知识。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数、摆、写、比、分等实际操作认识10,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10,再通过动手摆数量是10的学具,进一步增加对10的感性认识,最后,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从中抽象出数10,培养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10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先让学生同桌协作探求10的各种分法,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再让学生观察每种组成左边和右边的数,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会学生有序记忆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

3.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

区别10个与第10个是本课难点,我借助多媒体屏幕演示:圈住的10颗珠与闪动的第10颗珠,使学生建立清晰表象,加以对比从中发现10个与第10个的不同点。另外,在本课的开始、学习10的含义,1o的书写及重点处都分别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转正述职报告(经典五篇)

转正述职报告 03-12

结婚拍抖音的句子(分享168句)

拍抖音正能量段子 抖音最火结婚句子 03-12

爱敬13号和21号怎么选 爱敬13比21白很多么

爱敬气垫色号选择 爱敬气垫 10-28

2024在人间读后感经典14篇

在人间读后感 03-12

新质生产力作文(分享4篇)

新质生产力主题作文 新质生产力作文800字 03-12

最新工作述职精品十三篇

工作述职 03-12

最新市场监管局个人工作总结

市场监管局工作总结 监管局工作总结 03-12

最新小班下学期工作计划推荐13篇

小班下学期工作计划 小班工作计划 03-12

认识比课件

认识课件 09-12

爱情公寓经典语录图片文案精选42句

爱情公寓语录文案 03-12

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工作总结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03-1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