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画角课件

字与画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体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除了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理解7个生字“宋、涛、陈、丹、赵、艺、”。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理清课文思路。(知道谁在画风,怎样画风。)

三、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为他们提供施展特长,展示才能的机会。

四、说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教学贴近生活。

2、“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3、“以读为本”,增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4、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五、预设流程

(一)猜谜揭题、鼓励提问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请听好了!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

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唱歌。是什么?谁猜出来了?(指名学生说)同意吗?对了,是风!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咱们要学的课文就是画风(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动主体的发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内汇报朗读,评评小组内的“小播音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评价。

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读了课文后,大家知道谁在画风了吗?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

1、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理解一下吗?分别板书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领读,齐读。去掉拼音读他们的名字。

2、老师把他们的名字拆开了,还理解这些字吗?出示生字集体读、开火车读

3、怎么记这宋、涛、陈、丹、赵、艺?能给它找找朋友,组一个词吗?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过。

5、这个显字,也是课文中的生字,你能给它组一个词吗?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交朋友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识字的质量。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带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再来自由的读读课文。

2、读完后指名说

3、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再一次的去默读课文,能够拿起笔画出你自己的答案。

4、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板书相关句子。

5、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水平得到了提升,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小朋友,你们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风呢?把自己的奇思妙

想告诉你的学习伙伴吧!

1、小组讨论画风方法。

2、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3、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4、其实,生活中的风很多,你见过什么样的风?

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能够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互相协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信息,促动了学生多方位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

字与画课件 篇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学好本课题可以为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学法,夯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以学定标)

七年级学生虽然接触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深刻感悟道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过渡的思维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管理,适时展示”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法”、“质疑探究法”的教学方法;为了解决难点,我采用了“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放手让学生组织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出示目标、先学后教、演课本剧、检测总结。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层层递进。

(一)设疑导入,出示目标。

首先,我设计了猜谜语的导入方式。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并让学生猜测所对应的现代汉字。这样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其次,检查学生对本课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

参考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学后教,自主翻译。

为了较好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相对应的自学指导。首先出示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个读、PK读、师范读、小组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读准课文,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其次,出示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记疑问。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件直观展示课文动画。合作探究部分,通过独学(自主翻译)、対学(同桌分享课下注释和积累词汇)、组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最终由组长负责确定本组最后翻译。在质疑环节,先由学生提出疑问,并由其他学生释疑,教师再根据情况点拨补充。小组通过抽签确定顺序,并派代表展示。展示后,随机挑选学生作为评委评分,并说明理由。

以组为单位积累分数的竞争机制,直观的课文动画展示,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活动中,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译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演课本剧,深化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二,我设计了课本剧环节。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和孔子,他们请你裁决。以小组为单位,排演《新编两小儿辩日》。要求使用现代白话文,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小组对抗比赛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掀起本节课的高潮。

(四)当堂检测,总结中心。

出示自学指导三:三读课文,检测总结。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理解回归课文,通过思考“两小儿在“笑”什么?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这两个问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归纳中心,水到渠成地解决本课难点,完成目标二。

(五)板书设计

我采取了直观、系统的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我的板书设计是: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儿:初远中近 另一儿:初近中远

孔子:不能决

“笑”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差异,我设计了分类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A类:总结本文文言现象;B类:背诵并默写课文。

六、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本节课我的综合设计思路是,通过“出示目标、先学后教、演课本剧、检测总结”这四个循序渐进的基本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运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积极、愉快的气氛当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字与画课件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远离儿童事业的教学内容要重组、延伸,衔接到儿童世界中去,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其形象、鲜明,最终在学生内心强烈涌动。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我采用“欣赏画面中入境,通读课文中排序,品读想象中生情,深度积累中拓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文,做到再度中有所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浮现画面,切实体会到稳中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写作匠心。为使学生能体会文本,从中有更大的收获,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1、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然后进行讨论交流。(旨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2、 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近百年的苦难。如今,屈辱的历史已经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哦人民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运用录像,把学生和久远事件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引起对课文人物事件的关注,激发起阅读文章的热情。学生情绪激动起来。对课文语言的感受敏感起来。

3、 教师导语:欣赏着这样盛大的的开国典礼,在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同学们的感受颇深,那我们怎样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呢?作者是怎样把中国人民的自豪、激动之情跃然纸上,凸现语言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2、 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想象科文介绍了那些场面?比比谁用的时间少,效率高?

交流归纳:“群众赶来参加典礼--宣告成立--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3、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你能用200字说出课文的梗概吗?嫌自己连说,再同桌合作补充修改。

学生在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抓住了文章主干的基础上,还要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脑海中丰富为一组组形象具体的画面。

1、 自主品读,初步感受。

(课文通过几个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从中选择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人民自豪、激动的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读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意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思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朗读中体验读书、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乐趣。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资助学习中去,就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

2、 合作评读,点拨深化。

教师的点拨,容易促使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同忧喜,共增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而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读读、说说、议议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中,培养了语感。

(1) 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阅读。

(2) 教师在读中点拨,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A. 如果学生细心观察会发现,在“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使用“欢呼”的句子比较多,让学生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B. 每一个场面中带有“一”的词语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标出来,把前后联系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会场上群众的反应。如,“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可见解放军的队伍是何等整齐划一,作者对解放军的赞美,对人民军队的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便读边评便挑战。学生也由此产生自豪、激动之情,朗读起来情绪高涨、情绪饱满,沉醉于开国大典的情境中。

(本设计失声共同品位精美词句段,感悟语言表现力,不但体味语言的思想感情,而且掌握了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比比谁独得最有感情。

2、 假如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记者,你会选拍那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你拍摄的照片起个名字,并配上文字说明,可以抄写相关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3、 共同评选最佳小作者。

4、 设计有个性的作业:

(4) 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万千,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或写写生活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以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本环节通过“介绍”“仿写”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感悟理解。

[《开国大典》设计思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字与画课件 篇4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字与画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行文如流水,语言诗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值得学生诵读的好文章。它素洁高雅,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值得学生背诵积累。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五月槐乡的景美、花香和童欢。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问题,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主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五月槐乡的景美花香和童欢。

为了配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设计制作了与课文相配套的课件,主要以图片文字和音乐为主要构件。另外,教学前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串槐花。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教学原则和手段:

巧用实物:

鉴于儿童偏于感性认识的特点,我利用槐花给学生架设了一座与文本相通的桥梁。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成为可能。

妙用表演: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在教学本文的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设计成在学生读通文本的前提下,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文本,在表演中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在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重视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槐花并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槐花的美、香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2、板书课题。

、针对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这样一个质疑的过程无疑在学生心里形成一个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初读解疑。

自由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此处鼓励学生能尽量用课文中词和句来说,将字词句的学习与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的学会学习。)

三、检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后师生共同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词的?

、出示课后词语:白茫茫喜盈盈甜丝丝白生生傻乎乎香喷喷,并请学生照样子说几个。

四、再读感知。

、分自然段指名读,及时纠正。

、理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哪一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

、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提出来交流。(此处再次设疑,让学生自问自答检验读书效果。)

五、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

、观察并说说书写要点。

、教师范写。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

通过课件展示槐花开放时的美景,再加上教师的一段精彩的描述,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对槐花的热爱之情,也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景美:

、让学生仔细读第二自然段,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这里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归常态,沉浸其中,再加之动笔画一画动口读一读,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很好。)

、交流阅读感受。

这里主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三句描写景美的句子。

(1)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这一句是整体上对槐乡美景的描写,突出了槐花开放时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能有所感悟我先让学生找找表示颜色的词,然后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这是从远近两个角度来具体描写槐花的样子。我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的展示来让学生理解玉雕的圆球以及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3)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劈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这句话是通过动态的描写,从侧面反衬槐花的美。

以上的每一句话出示以后,我都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体悟其中的感情,最后再有声有色地读一读。

为了在课堂上逐步落实背诵的任务,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出示相关提示语,给学生一个拐杖,分解和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

通过以上三句话的品读与背诵学生自然就感受到了:景美。

(三)花香

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两句描写槐花饭的句子来阅读感悟。

、问:槐花还美在哪?让学生拿出槐花先闻一闻,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然后问:清香、醇香、浓香的位置能调换吗?通过让学生明白这是按照香味越来越浓的顺序排列的,从而领会作者谴词的准确。接下来再让学生想一想省略号省略的香味。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词语积累。

、问:想不想吃槐花饭?这槐花饭怎么做的?

填空:吃咸的______,吃甜的_____。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来填空。你最想吃哪一种槐花饭?想吃哪一种就读哪一种?

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内容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是教学民主的表现。

总之,这部分通过闻一闻、谈一谈、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花香

(四)童欢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描写小姑娘和小小子的两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飘和大大咧咧来展开教学。

出示: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问:哪一个字最能表现小姑娘欢快愉悦的心情?

.出示: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问:哪一个词写出了小小子的可爱和调皮?

、在学生充分感情朗读完之后再分角色朗读。

、演一演。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表演,然后再推荐大组交流。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表演中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会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准确,达到语言的吸收和内化。

学生在纵情表演过程中自然会体会到:童欢。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配乐,齐读课文。

、槐乡,我们就要跟它再见了,此时,你想说些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口语训练的点来让学生诉说对槐乡以及槐乡孩子的喜爱之情,借以深化主题。)

(六)作业

、摘录文中你喜爱的、你认为美的句子。

(让学生积累文中的美段佳句,并能初步运用也是本节课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各位尊敬的评委,下午好!我来自永安中心小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槐乡五月》,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下面我就来先说说教材。

接着说教法学法。

最后说教学程序。

我简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首先说第一课时。

接下来重点说说第二课时。

这课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各位评委,我在设计上这一课时候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在琅琅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还能感受再现文章的情思意境,让学生在思维与情感的强烈震撼中感受语言的美,体验生活的美!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字与画课件 篇6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小学语文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萧伯纳、莫斯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课文中出现的道理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新课标中对于中年级的要求,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萧伯纳知错就改和小姑娘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

3、从萧伯纳的话中懂得不能自夸、永远谦虚的道理,学会做人。

其中目标2和3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作好准备。开头我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安排题目切入、读中感悟,学议释疑、拓展升华这几个教学环节,在读懂每一自然段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上课伊始产生的问题。以达到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目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宽广胸怀。

上课伊始我以题目切入,了解感知娜塔莎的小姑娘形象,与大作家萧伯纳形成鲜明对比,并进行人物肖像写作方法的积累。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读中感悟,学议释疑。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因此我将以问题“肖伯纳为什么称小姑娘是自己的老师?”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的品读。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其中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最能凸现两人的性格特点是课文的重点。我将进行这样的预设。第一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这段对话,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引导学生抓住“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万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第三步、透过萧伯纳对小姑娘说的、想的,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到萧伯纳是在和孩子玩了好久,在临别时才亮出了身份不过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但同时也确实存在自夸的嫌疑。第四步、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第五那小姑娘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体会他的严于律己。第六步、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意义深刻,是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这样的预设。

1、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说说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2、想想课题为什么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题,以此进一步认识到他谦虚严于律己。第三个环节学完课文,下面进入拓展升华。先让学生在回到课题,重新认识课题的意义,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最后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关谦虚的名言。

最后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谦虚的名言和故事,和写写学课文后的感受。

反思:

课已上完感觉有许多遗憾之处,在对小姑娘勇敢自信的形象认知上如果能把问题设计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再让学生换位思考相信学生一定可以更好的体会出,如果自己再放手些再大胆些相信学生的表现可以更出彩,改改急脾气,耐下性子多钻研教学。

字与画课件 篇7

很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去旁听了林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鲸》是一篇说明文,由福建特级教师来执教,她是一个清爽年轻的女教师,“这么年轻就成为特级一定很了不起”,大家都在寻思着。她的课堂一开始,我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真不可思议,林老师的课这么活泼、这么劲爆、这么热闹,找到一个可以很适合评价的词语就是:很港台。林老师的课堂确实很港台,一个语文说明文的课堂,成了孩子们欢笑的课堂,成了孩子们辩论的课堂,成了孩子们演说的课堂。在热闹中,孩子们体会说明文的准确性,在热闹中孩子们复述文章的内容,在热闹中孩子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了不起的港台课,了不起的老师。林老师动用了一些技巧,那是上课的技巧,那是自成一派的技巧。有趣的招呼,美妙的歌声,激将的语言,挑战的活动,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其中,乐不思蜀。

一、设疑激趣,观察导入——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开课问候,活跃课堂气氛。以“孩子们?”“诶。”为一问一答的方式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使课堂不再死板教条,让同学们一直清楚:老师和你们在一起。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林老师以视频的方式更形象的讲鲸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并鼓励学生提问,引出课文。主要是通过课件演示和教师谈话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进行海底游览。在她的课堂中,笑声代替了种种谨慎。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教师用有些夸张的表情、语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二、让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世界”的平台上——生字教学

学生来到课堂上,已带来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映象的独特感悟。教学中,如果无视这些存在,课堂则会陷入走“教案”的状态,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应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课前真实地展示自我学习水平,林老师的生字教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大屏幕的形式。让学生把“腭、肺、肚、胎、鳍”写在鲸的各部位上,这样不光了解了“腭、肺、肚、胎、鳍”在鲸的部位,又水到渠成地渗透了识字方法。又运用了“生字小转盘”这一新颖的概念,让同学们在识认汉字的同时讲解生词,寻找规律与特点。如“肉月旁”的生字,并强调了“肺”的最后一笔是竖。

三、适时捕捉鲜活的生成性资源,构建开放的课堂——围绕齿鲸、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

与传统教学封闭、机械、呆板的设计相比,本课的设计不仅是弹性化的,而且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力求为学生敞开无数扇自由之门,打开无数条自由之路,力争做到少干预,多扩大探究学习、个体感悟和合作沟通的空间。如在探究部分,用“文中哪些描写你感受最深,为什么?”这一问题,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同时给课堂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仅动起来,而且动得主动、尽兴,动得酣畅淋漓。同时,在“动”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出现“新东西”,从而还课堂以真实、以生命。

林老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这是高标准的口语实践活动,这种辩论,不是死读课文,而是将自己重构包装后的语言展示出来,让听众、读者感到清新、生动。这要求辩论语言通俗、生动、形象,促使学生化难懂的知识为浅显的知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辩说能力。

四、让目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教学手段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学术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体验性知识,都力争在学生的探索中自主建构,课上着力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涵盖量较大,需要深入钻研文本的问题或任务,如创设情境“远处游来一头鲸,那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运用已掌握的鲸的课内外知识及说明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自然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鲸的大;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么多形容“大”的词,作者用了吗?那他是怎么写的?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用比较、数字、假设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大。并重点提出了“动词串串烧”这一概念,具体而生动,让同学们试用这一方法写一篇有关鲸的小片段,从而突出这一写作首发的重要性。

在同学们熟悉鲸的特性之后,又运用了招聘小导游这一独特的形式,使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使书面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与组织能力。

五、让平实的课堂充满诗性的回归

“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朱永新)作为夯实人的精神基础,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的语文课,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更需要浓浓的诗意。最后林老师在同学们欣赏鲸的图片的同时,并为之附上了生动而又形象的旁白,带领同学们更进一步的接触与了解鲸,真正的遨游在海洋中。

泛娱乐时代,课堂也娱乐,娱乐精神已经随着新生代的老师弥漫到校园和课堂当中来了,而今天林老师把娱乐精神为教学所用,幸而用得恰到好处。一个灵气智慧的林老师,一个百变激情的林老师。

字与画课件 篇8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师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其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自我的思想和见解。教材将本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终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必须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本事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所以,我将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本事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本事。同时研究到不一样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本事目标:根据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资料,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特将知识与本事目标拟定如下:

①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

“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③学习掌握并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本事。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教法的选择要看对象,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本课教学将采用情景导入——朗读吟诵——提问——文本探究的方法:

①情景导入:经过成语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

②诵读指导法:经过熟读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揣摩文意,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③提问法:经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④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老子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本事。

⑤归纳指导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标指出,应当“经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构成自我的思想”,所以设立了如下目标:

经过课文的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鉴赏本文说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本事。

正反比较论证是本文的一大论述亮点,故将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此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进取运用。

难点: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知识的积累一向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也是文言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继续引领学生攻破此难点。

3.教学方法: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实际,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情景导入法、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指导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4.课时安排:鉴于本文为自读课文,且学生已经具有必须的文言阅读本事,故将本文课时安排为1课时。

5.教学用具:为了扩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增加文言学习的生动性,特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1.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⑴导入新课(2分钟)(此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吸引学生注意)

以“程门立雪”的故事导入,引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讲小故事的方式导入能够在课堂之初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注意力集中,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将本文的写作背景融合于导入中,方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⑵作家简介(3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韩愈,在此过程中强调两点,①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a.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苏轼称其为“文起八代之衰”;b.古文运动的倡导者;②经过“韩潮苏海”的介绍了解韩愈的散文风格。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⑶整体感知(5分钟)(此环节采用诵读法、提问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①注意字音,齐读全文。

齐读之前,首先在课件上显示难读、异读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a.本文是为谁而作,从哪里能够看出?b.作者为什么要为此人写下这篇文章?读完后再根据学生朗读情景进行字音点拨指正。这样能加深学生印象,使他们牢记其字音,避免误读。

②解题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韩愈的《马说》,并结合题目《师说》对“说”这一议论文体作简要讲解。

③明确中心论点

从题目可知本文为议论性散文,引导学生回忆议论文的三要素并请学生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一过程既使学生明确了本文中心论点,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同时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经过问题的设置“本文是怎样围绕此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

⑷分析课文(30分钟)(此环节结合使用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指导法,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①第一自然段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意义,由学生借助文本注解自行疏通文意(逐句进行)。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本事,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文意理解后,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法来加深对本自然段的理解。问题包括:a本段的中心论点是?b教师的职能是什么?c证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d择师的原则是?

②第二自然段

首先是文意的疏通,方法同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本段论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段中,比较论证的使用手法是教学的关键。分析论证方法之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此自然段,找出文段的中心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我将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比较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经过细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本事。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比较关系一一找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经过每一组比较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比较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③第三自然段

首先还是用上述方法疏通文意,然后让同学找出本段的中心论点。之后对本段论证方法进行分析。这一段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当勤学好问、不耻下问。

④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不做重点分析,强调一下重点字词,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

⑸小结新课(2分钟)(此环节采用点拨法,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本文表面上是写给李蟠的,但实际上是写给当时士大夫的,强调从师之尚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写给今日的我们。当今社会上也存在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能够看出本文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这样以强调从文目的,并联系生活实际小结新课并点拨学生,能够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

⑹布置作业(2分钟)

①背诵全文。经典是需要被传诵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理解和感悟。

②结合前面所学《劝学》和本篇《师说》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谈谈

自我有关学习的感悟。这样的小作文训练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了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2.板书设计及其理由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为了做到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我的板书按文章的段落来设计,如下所示:

师说

韩愈

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古圣人—今众人

批判耻师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圣人无常师

写作缘由

(正面)(反面)(正面)

字与画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同学们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同学们,这个年龄段的同学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同学们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同学们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同学们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同学们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同学们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同学们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同学们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同学们谈感受。

设计意图: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同学们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同学们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同学们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同学们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同学们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同学们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

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

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 2)请同学们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

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同学们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同学们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 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

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同学们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同学们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

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同学们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同学们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散步,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亲情之美,既符合本课的主题,又使同学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同学们发现亲情,感受亲情,珍爱亲情。最后,让同学们谈学习本课的收获之后,赏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让这节课在温馨动人的氛围中结束。

散步

莫怀戚

母亲——爱幼

我、妻子——尊老

儿子——懂事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要让同学们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一个好的板书的设计是不可缺少的,好的板书设计既要简洁、形象,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为这堂课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字与画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理发师》。

2、能主动地参与到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从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并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教学重点: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适当的表演

教学难点:感受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内容:表演并演唱歌曲《理发师》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谜语:手

二、聆听

1、初听,老爷爷在做什么?出示课题

2、教师范唱,剪发时都发出了哪些声音?都是什么发出的?用动作模仿出来。

3、再次聆听,教师表演

4、学生动作模仿:当音乐中出现这些声音时用动作模仿出来。

5、读歌词,感受歌曲节奏及音的强弱。

三、学唱歌曲

1、随音乐模唱歌曲旋律

2、解决歌曲中的字音及”哎”字的情绪。

3、完整演唱歌曲

4再次完整演唱注意声音的控制

5、表演唱,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老爷爷此时的心情

四、音乐实践活动

1、个人表演

2、师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4、小结

五、总结

字与画课件 篇11

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环境情景剧”的形式,力图使生活再现,同时分析平时生活中的行为哪些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并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本课是对前两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将科学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将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行为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

2、能正确分析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并能对自己的分析说明理由。

3、能提出3条以上具体保护周围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对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环境情景剧的表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从中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与环境情景剧相关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每天,我们都要做出许多决定,例如早餐吃什么,上学穿什么,几点开始锻炼等等。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有些看似平常的决定和行为正影响着大环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行为是怎样影响大环境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环境情景剧

1、提出任务:教材P58有4个情景,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景,将本组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表演出来。

学生阅读资料,探讨角色分配。

2、表演。

3、讨论:从情景剧中我们须得到哪些启示?

4、交流: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造成什么影响?今后再作决定或采取行动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向人们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提建议并交流。

5、阅读科学在线。

讨论:为什么说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小行为大环境

行为影响环境:

(1)节约用水,使水不受到污染。

(2)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有致命危害。

(3)农药和汽车尾气污染大气。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姐弟合照文案精选38条

姐弟合照文案 09-18

转正期个人总结通用15篇

转正总结 09-18

热门课件: 《画》说课稿范文

大班音乐老鼠画猫说课稿 《画》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02-04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报告分享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报告 空巢老人实践报告 09-18

表演主持词(合集八篇)

表演主持词 09-18

呼叫中心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呼叫中心年终工作总结 09-18

【课件参考】 《画》教案

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鸡蛋教学设计 09-19

薪酬绩效方案集锦14篇

薪酬绩效方案 09-18

中秋节朋友祝福短信集合

中秋节朋友祝福短信 09-18

愿孩子考试文案200句

孩子考试文案 09-18

警辅辞职报告(通用四篇)

警辅辞职报告 09-1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