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读一读“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您有可能会对这个话题有更全面的认识,烦请您花点时间阅读本文!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幼儿教师课件锦集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习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前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板书课题,释题引入新课。“丰碑”本意是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2、学生自读“自学要求”和“自学程序与方法”,议一议学习本文的学习计划。

自学提示:

1、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那些人物,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型,理解词义。

3、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1、请四生试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议。

2、分别请三生汇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要点如下:

(1)“碑”注意右半部份的写法。“豹”注意左边的写法。

“覆”注意右下角不要写成“复”字。

军需处长:负责办理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质部门负责人。

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本文指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

3、一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划出重点段落,说说各段大意。

一生汇报课文分段的情况:

第三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师提示:借助旁批,逐句读懂课文第一、二段,说说红军行军途中有那些困难。

1、一生说说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出描写严寒的词语。

2、请一生说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及红军在行军途中将会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拨: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说明红军行军的艰难,不得不使将军思索。

回顾本节课时学习过程。说说第一、二段写的主要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呢?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三段、四段,完成自学程序四、五、六。

教师提示:

1、精读第三部份,按“读-思-议-说”的方法自学;

2、找出描写有关老战士的段落,结合旁批和插图理解人物的高贵品质;

3、说说将军神态有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自学第四部份,结合旁批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1、请一生汇报第三部份的'主要内容。

2、一生读描写老战士的段落。

3、生读描写“老战士”神态的句子: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5、生汇报划横线的句子及“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对体现人物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师问: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大家想想,军需处长是负责部队生活的,他没有棉衣穿,说明了什么?

6、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7、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一段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作了细致的描写。他十分镇定、安详,一动不动地好似一尊塑像,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他那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8、生继续汇报将军感情及神态的三次变化。

9、生汇报旁批,说说课文是怎样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体现军需处长的精神的。

教师小结:将军感情发生了三次变化,课文从“愣”、“快步”、“严峻”、“吼”、“愣住”、“湿润”等词语体现了将军当时的心情是由焦急、愤怒、自责、崇敬而变化的,从侧面突出了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

(出示句子)师读句子:“这时,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如何理解?

10、生汇报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中,“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这里比喻不朽的功绩。这一句是比喻句,把军需处长比作石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他的身体,确实象一座石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篇2】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

教学重点:利用形声字特点学习8个带木字旁的生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朗读、背诵儿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桐、枫、松、柏”5个字,会写“杨树、树叶、枫树、松柏”4个词语。

2.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杨树、榕树等树木的特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你家周围、小路旁或者公园里,你经常看到哪些树木?

杨树、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梧桐树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屋前院后栽种树木,人们和大树的感情十分亲密。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就和树有关,题目是《树之歌》。

1.借助拼音朗读儿歌。

2.数一数一共几句话。(4句)指名逐句朗读。

3.每句话介绍的分别是什么树木呢?请你一边读一边圈出树木名称。

一共11种树木,“松柏”指的是松树和柏树。

4.出示带拼音的词卡,开火车认读。

去掉拼音,再次认读。根据学情范读正音,注意“梧桐”连读第二声,“枫、松”后鼻音。

5.到书中插图去找一找这些树木,拿不准的问问旁边的小伙伴。

这11种树木是不是都能在图画中找到呢?帮助有问题的同学确认。

2.这些树名里藏着许多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左右结构,左边都有木字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右边的字和它的读音有关系。

像这样的字,左边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右边的字就提示了它们的读音,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些字右边表音的部分有的和生字读音完全相同,比如“吾—梧”,你还能从中找到这样的字吗?

(“同—桐,风—枫”)“梧、桐、枫”这3个字的读音和它们右边的字完全相同,可以直接“读半边”。

其他几个字的读音和它们右边的字有什么关系呢?

“松、柏、桦”这3个字的基本字和汉字的读音相似,但不完全相同,“松”的右边是“公”,声母不同;“柏”和“白”、“桦”和“华”只是声调不同。大家需要注意生字的字音和基本字的不同。

“杉、桂”这两个字的右半边也是一个表示读音的汉字,“杉”的右边是“彡”读音shān,“桂”的右边是“圭”读音guī。也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娃、蛙”换上木字旁就是“桂”。

1.给树木贴。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图中分别是什么树木呢?答案藏在儿歌里。请你先仔细读读这两句,标画出每种树木的特点,再和同桌合作为它们贴上。

2.全班汇报,解读儿歌。

预设:这棵树是杨树,我在路边看见过杨树,它很高,树干上还有“大眼睛”。教师:杨树生长速度快,高大挺拔。树冠高扬向上,所以叫“杨树”。

预设:右边的是榕树,榕树很粗很壮,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树林。

教师:大榕树从它的树枝上向下生长着许多“气根”,可以独木成林。在南方,田间、路旁大小榕树就像一座座天然的凉亭,是过路人休息、乘凉的好场所。

教师:这儿有一些树叶(杨树叶、银杏叶、梧桐叶、枫树叶、柳树叶等),认一认哪片是梧桐树叶。(学生辨认树叶,比画手掌,指指“手掌”,摸摸“掌心”,“鼓掌”欢迎。识记“掌”字。)

人们历来把梧桐树看作吉祥的象征,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以求“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

预设:我找到了枫树,枫树秋天叶儿红,它的叶子一到秋天就变红了。

教师:正如唐朝诗人杜牧写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预设:这是松树,那是柏树,松树的叶子像一根根细针,柏树的叶子是扁平的,它们四季都是绿的。

教师:所以儿歌中说“松柏四季披绿装”。松树种类很多,你瞧,这是黄山的迎客松、华山的华山松、长白山的美人松……姿态各异。还有,松树的果实松子非常好吃。

再看柏树,这些苍老遒劲、巍峨挺拔的古柏在很多皇家园林,古寺名刹等地方都很常见。这是天坛公园里的莲花柏、螺旋柏、九龙柏,它们和长城、故宫一样,也是十分珍贵的“国宝”。

你们知道松柏为什么“四季披绿装”吗?

松树的叶子呈针状,柏树的叶呈扁平状。这些叶子的表面有一层蜡质,水分不易散失,所以不会落叶,保持四季常青。四季常青的松柏合起来就是“苍松翠柏”。

3.同学们把都找对了,一起读一读吧。

4.这些树木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在朗读时要强调出来。读一读记一记吧。

注意关键笔画:“杨、桐、枫”这三个字的笔画中的横折折折钩、横折钩、横斜钩,“松”的右边撇低捺高。

还有一些树木的名称也带有木字旁,请你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猜一猜它们是什么树,连一连。(课件出示词语及图片)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棉、杉、桂、壮、化”5个字,会写“木棉、水杉、化石、金桂”4个词语。

2.熟练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3.通过读文、看图,了解木棉、桦树等树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教学难点:背诵儿歌,正确书写“壮、化、棉、杉、桂”5个生字。

(一)学习“装、疆”

1.朗读儿歌,注意结尾的字的发音。

结尾的字在发音上有什么规律?它们都是后鼻音(“石”除外),是儿歌中的韵脚,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大家齐读这首儿歌。

2.运用字理学习“装”和“疆”。

“装、疆”是我们要认识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装”是形声字,上边的“壮”表示读音,下面的“衣”表示字义。

“疆”的左边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用弓记步来丈量土地,右边的三横两田表示田地之间的疆域界限,也代表了这个字的意思。“北疆”是我国北部的边疆。

(二)学习“耐、守、银、化”

小组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耐、守、银、化”这4个字。

1.借助语境识记“耐”和“守”。

读句子“桦树耐寒守北疆”,猜测“耐”和“守”的意思。桦树忍耐寒冷生长在祖国北部的边疆,它们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守卫在祖国的最北边。

2.熟字换一换识记“银”和“化”。

“很、跟、眼”的右半边和“银”相同,金字旁和金属有关。

“花”去掉草字头就是“化”,“华”去掉十也是“化”。

“化石”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3.通过组词巩固。

4.把这几个生字放回儿歌中,再读一读。

1.有的树木喜欢暖和的地方,还有的树木能够忍耐严寒——“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看图片,体验“南方”和“北疆”不同的气候特点,感受“喜暖”和“耐寒”的习性特点。资料内容如下:

木棉喜欢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在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地都适合木棉的生长。它在春天开花,花儿又大又美。人们用鲜艳似火的木棉花比喻英雄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木棉花被誉为“英雄花”,木棉树也就成了“英雄树”。

桦树的种类很多,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生长着茂密的白桦林。桦树在寒冷环境下也可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十分耐寒,生命力强,在大火烧毁的森林以后,首先生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

2.请你上下对应看这两句,咱们来对对子吧!

“木棉”对什么?“木棉”对“桦树”

“喜暖”对什么?“喜暖”对“耐寒”

“在南方”对什么?“在南方”对“守北疆”

3.句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咱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加停顿线)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4.同桌一起学习最后一句,先读一读,再说说银杏、水杉和金桂的特点。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对这句话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学生质疑,预设“活化石”。

活化石是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适应了现代的环境。银杏、水杉是植物活化石。动物活化石有国宝大熊猫、中华鲟等。

银杏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三亿年前,后来绝大部分银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保存下来一点点,流传至今,成为稀世之宝。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人们称它为“公孙树”,“公种而孙得食”。银杏的果实叫白果,银杏树又叫白果树。

水杉也是珍贵的“活化石”,俗称“世界爷”,树干又高又直,叶子细小,是世界现存的稀有植物,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银杏和水杉是活化石,都是非常古老的树种。

桂树在秋季开花,金桂花朵金黄,花香馥郁。“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人们把桂花看作吉祥之兆。

5.树木和名称对对碰。

你能看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树吗?学生联系儿歌、生活经验说一说。

预设:桦树皮是白的,银杏的叶子像小扇子,水杉的叶子细小,木棉开红花,开着金黄色花的就是桂树,秋天桂树开花可香啦!

1.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打节奏读,做到正确而熟练。

2.借助填空,结合图片,练习背诵。

儿歌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写出了各种树木的特征,帮助我们了解树木的特点,咱们也来试着编一句儿歌介绍一种树木吧,可以说说树枝、树叶的形状,可以说说花开的样子、香味,也可以说说树木的习性。

(课件出示柳树、槐树、柿子树等图片,学生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桃树、石榴等。)

“化”的右边先写撇在写竖弯钩。

3.请你给下面的树写上名字。

1.不同的树木有自己的特点,在人们心中,树木又常常寄托着悠久深远的内涵。试着读读这3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师适时点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为“培养”的意思,比喻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很不容易,需要很长时间。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意思是说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一般指远离故乡的游子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乡。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意思是说大树若没有树根就不能生长,人要是没有志向就像大树没有树根一样,不能成才,告诉我们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3.熟读成诵,试着背一背。

读读下面这首《树之歌》,你一定会对树木有更多的了解。

榆树高,槐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石榴开花红似火,

桂树花开十里香,

桑树结果紫又甜。

松树四季披绿装,

棕树喜暖在南方,

橡树耐寒守边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日积月累”

小结:课文中介绍了11种树木,这些树木选取的是东、南、西、北有代表性的树木,大自然树木的种类十分丰富,希望你们能到生活中认识更多的树木,并记住它们的名字。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篇4】

一.班机情况分析:

经过三学年的学习,本班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掌握常用汉字1258个左右。知道多音字要根据在词语中的意思确定读音,,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用音序、部首方法查字典,能在教师指导下,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初步学会了独立识字。会读写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能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集中注意听对方讲话,听出别人讲话内容上明显的错误;已初步学会了听懂别人讲述的事和儿童广播,能复述主要内容;能说一段话叙述自己看到的事。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说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总起分述和并列两种连句成段的方法。能阅读程度适宜的儿童书报,了解主要内容。能观察图画和事物,能说语句通顺连贯的话。已基本上学会了用总分和并列句子写一段话。初步学会了写简短的日记。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很好地掌握。

学生了解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流血换来的,树立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了革命导师和英雄模范的故事,已初步养成了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本班中有三、四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学期需要教师加强培养!

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四学年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按照难易程度和四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分别安排在第七、第八两册教材中。从纵向看,教材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训练点排列成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这些训练点组成单元。各单元按教学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前有本单元阅读训练的学习提示,告诉学生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什么,以及某种阅读技能的操作方法。每单元有围绕这一阅读训练点选编的必学课文3篇,第1、3、5、7单元各有1篇选学课文,用△标明。每单元有1次习作训练,第1、3、5、7单元各有1次听说训练。每单元还有1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这样,本册课本共有必学课文24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8次,听说训练4次,单元练习8个。

本册教材的思想教育,有的单元有相对集中的思想教育中心,如第一单元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第二单元认识学习要下苦功夫才能有成果,第三单元教育学生热心助人,在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第五单元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第七单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但课文是按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目标编选的,不一定每单元的课文都围绕一个中心,如本册第四、六、八单元,思想品德教育以课文为单位进行,不强求一个单元的思想教育围绕同一中心进行。

三、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识字285个。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掌握部首查字的几种特殊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学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400个左右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

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学会用毛笔临帖,继续练习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初步养成认真临摹的习惯。

4、初步养成有礼貌地认真听人讲话的习惯,能正确转述别人的话;初步学会完整的讲述一件事,条理比较清楚,语句比较连贯;能听写一段话。

5、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读课文时能注意到文章的题目;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程度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科普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6、初步学会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能条理比较清楚地记叙一件事,语句通顺连贯;初步学会写留言条,学会给同辈写信,掌握一般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初步培养民族自豪感;初步培养勤奋学习、乐于助人、谦虚谨慎、敢于拼搏的精神;初步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地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提示”的教学,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前,强《注意文章的题目》、《读懂儿童科普文章》;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时进行,如《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还有的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巩固、加深认识。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每单元定在10课时左右完成教学任务!

六、达到目标:

希望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从基础知识到阅读,到习作,都能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争取在区质量检测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一、教材分析:课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洞庭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千山万水。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诗句。

2、语文原地内容,通过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五、教学课时: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篇5】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是在学习了课文《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帐单》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爱,体会爱的神圣、无私和伟大。让学生学会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观察生活中父母的操劳,感受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体会的父母辛劳,懂得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父母的爱,让学生学会了解父母,孝敬父母,感谢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培养以多种方式表达情感的能力(练习、口头表达、写作)。

三。学会利用各种渠道了解感恩父母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

1学会使用书籍和互联网来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深刻认识“爱”的内涵,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3、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课前准备:

1、回忆父母爱你的故事。

2. 搜集古今孝敬父母的故事及父母爱孩子的故事。

3、多**课件。

4、学唱《感恩的心》

五、教学流程:

(一)活动导入:

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讲述: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是他们让我们健康成长,给我们无私的爱。是的,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今天,让我们感谢我们最伟大的父母!

(2) 讲故事——感受父母的伟大

1、 无论你身在何方,有一个人,她永远把你惦记,从她成为你的母亲到她老去,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种爱,就叫“母爱”。请听一个来自《亲情故事》的《永远的惦念》。 (生讲故事)

2是的,我们是母亲一生的关心。还有一个人他是你的一片天,无论你走到**,他都是你内心的支柱,是他,让我们在风雨中无惧,一路走好……是他,让我们在任何困难学会不退宿,他的名字叫——父亲。请听《**中的父与子》。

三。主持人:说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5月12日汶川的7.8年级

一生讲汶川大**感人故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7.8级大**。在一次营救中,营救人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一具已经女性尸体,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流泪了。

主持人:你现在想说什么?

(三)话说自己父母的爱,心存感恩

1主持人:为了我们的成长,爸爸妈妈伤了他们的心。的确,父母把我们抚养**,为了不让我们遭受一点不公平,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现在让我们来吹嘘我们自己的父母吧!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父母是多么爱我们。

(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爱我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或小故事进行介绍,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2主持人:听了学生的报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发言)

三。主持人:是的,父母的爱是一艘舒适的小船,载着我们驶向温暖的港湾;父母的爱是一把小伞,给我们一片无雨的天空;父母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了我们一片灿烂的前程。

请听诗歌朗诵:《那个夏天》

那个夏天

好怀念那个夏天

我们被雷雨吓得狂叫过大街

不管在别人眼里有多么疯癫

有多么不体面

那几乎变成生命最珍贵的画面

多可爱的昨天

曾为了电影结局哭了好几天

你为大家做了很丑的鬼脸

都映在那一个夏天

但愿能永远看到你的微笑

因为——

那么甜,那么灿烂!

(4) 采取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1、小品导入:

主持人:爸爸妈妈不仅要工作挣钱,还要做家务照顾我。它不容易!

请听相声:《我不再是小皇帝了》

2、主持人:是啊,父母的爱孕育了我们的生命,父母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的历程,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此时此刻,我们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爸爸妈妈,我们爱您。

主持人: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下这样一句诗:(齐诵)

“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

3、主持人:妈妈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爸爸教我们学会走路、做人,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步脚印都有爸爸妈妈的汗水和眼泪,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去爱你的爸爸和妈妈呢?(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组汇报活动展示:

主持人:当我们回忆起父母给我们的爱时,很多小组同学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父母。

(1)请听第一小队的“父母我来夸”: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关爱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2)第二小队小品:《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

一名同学扮演爸爸,一名同学扮演妈妈,下班回家时,做到椅子上,很累,孩子帮助爸爸妈妈把拖鞋准备好,让爸爸妈妈换上,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

主持人: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学生做的对吗?我们还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盛饭、为父母过生日、节假日送上祝福语……)

(3)第三小队:手抄报展示

(4)第四小队:感恩卡展示

(5) 第五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读我自己的话)

(5) 倾听父母的心声,升华感恩

主持人: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表现来看,我们都成长了,进步了。为此,我们的父母感到非常高兴!在这次活动中,很多家长也看到了我们的进步,请家长们听好!(录音**)

主持人:听了我们父母的话,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六)、总结感恩,传递感恩

师:正是因为他们给我的爱,给我们的帮助,才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让我们用这颗感恩的心把爱传递下去!

我们不仅要感谢父母,更要感谢身边的人和大自然!最后,让我们用唱歌来结束这节课。(齐唱《感恩的心》)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昨天已经让大家对戏曲进行了相关的了解,今天在开课前老师就想请大家来听听戏,看看大家能分辨出是什么戏吗。(川剧、豫剧、越剧、京剧、黄梅戏)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比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叫“藏戏”(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的来接触这神奇的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1.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3.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20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咱们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每场藏戏开演前,雄谢巴都会先从戏神讲起;今天这出《藏戏》,当然少不了“雄谢巴”。谁来担当“雄谢巴”向观众们来介绍藏戏的形成。

那时候(关键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船只被掀翻在江流中,百姓也不能过江。年轻时唐东杰布发誓:要为百姓架桥。

于是(关键词),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结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等,换来人们的善心和造桥的钱财。

就这样(关键词),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他成为藏戏的戏神。

其实,这三个词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

3.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4.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下面就让我们融入这藏戏之中,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自主研读8-20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2.通过1-3自然段,总结出藏戏的特色。

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3.藏戏除了“演出时间长”和“没有舞台”外,最大特点就是面具了。(面具图片)

看着七彩斑斓、风格迥异的面具时,请大家多读几遍课文: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

(1)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写面具的?(排比)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手法?(一目了然,个性鲜明)

(2)通过这几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现在老师就让大家看一段藏戏,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感觉。

4.看,作为观众的我们乐在其中,根本不在乎这出戏是否有舞台。请大家来完成一道填空题: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5.填完词后,你们有没特别的感受?

6.对照开头,体会写法。评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8.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

[藏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编辑推荐

人教版小学课件


想要了解关于“人教版小学课件”的详细信息请继续往下阅读。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希望这些信息能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课件 篇1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小朋友们开心吗?

师:那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踏步练习,好吗?

生:随音乐节拍练习原地踏步、原地拍手踏步、双手*腰踏步、四面转*腰、拍手踏步。

师:跟随音乐示范自编节奏操,用语言和优美动作感染同学练习。

生:随音乐练习节奏操(头部、肩部、兔跳、体侧、扩胸、两腿蹲伸、青蛙跳)

研讨:课的导入非常自然。将原地踏步和自编节奏操用一段音乐连贯起来,这是保守、优秀的开课方法。原地踏步的形式不单一、不枯燥,有音乐和多种动作的变化。节奏操的编排,动作简单、优美,适合儿童,并将青蛙和小兔跳的动作融入其中,为下面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师:小朋友们的操做得棒极了!在刚才的节奏操中,出现了两种小动物,谁知道是什么?

师:你能模仿一下青蛙和小兔的跳吗?看谁模仿得最像。

师:刚才小朋友们跳得都很好!现在老师要奖励小朋友一个故事,高兴吗?

(同学围到老师的身边,教师出示大黑板,黑板上画有清清的湖水和几片荷叶,荷叶上粘贴着一只可爱的青蛙)

师:有一年的夏天,我来到玄武湖,湖面上有大片的荷叶,有一只青蛙正半蹲在一片荷叶上,我正想慢慢靠近它看个究竟,青蛙猛的一跳,又轻轻地落到了另一片荷叶上。我想这么大这么肥的青蛙,为什么落在荷叶上,荷叶却一点也没有破呢?

研讨:教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引领同学学习,贴近儿童。语言幽默、风趣,表情生动、富有激情。在讲故事时,利用挂图演示过程,直观形象,有讲、有动、有思。

师:青蛙跳跃的身手这么大,却能轻轻地落在荷叶上,小朋友能不能像青蛙一样用力地跳,轻轻地落呢?

师:同意用前脚掌先着地的站左边,同意用脚后跟先着地的站右边。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和你们的想法一样,用脚后跟先着地,再过渡到全脚掌,这样落地又轻、又稳,对吗?

师:小朋友,我们也来进行青蛙跳荷叶的练习。这儿有个大池塘,各小组将荷叶任意放在池塘里,可跳进去,跳出来,也可学青蛙游回来。要跳得远,落地轻噢!

(同学分成四组,每组有两片“荷叶”(自制荷叶),由组长带领进行自学、自练)

研讨:教师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从设疑(怎样用力地跳,轻轻地落地?)逐步引导同学自学自练,从而解疑(用脚后跟先着地)。并在跳荷叶的练习中加强练习。同学学得生动,学得积极。

师:小朋友两片荷叶太不过隐,再加一片大荷叶怎么样?

(教师给定器材----两片“荷叶”、一个体操垫、一根牛皮筋,“荷叶”可用来跳,垫子和皮筋可以自由想象进行发明练习。)

研讨:教师给定器材,让同学展开想象发明性的进行练习,使同学有发展的空间,有意识的培养同学的发明意识和发明才干。

师:小朋友们,我们练了这么长时间,想不想比一比呢?

(男生一列横队向前跳,比一比谁跳得既远又轻。女生一列横队向前跳,比一比谁跳得既远又轻。)

师:老师也想和“青蛙大王”比一比,小朋友给我加油!

师:老师和两位“青蛙大王”差不多呀!他们只要再练一练,一定能超越我。今天的“大王”,不表示就是明天的“大王”我们每位同学都来争取,有信心吗?

研讨:通过评选“青蛙大王”来对同学的学习进行评价,并且教师也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同学练习的积极性。教师一番鼓励的话语,又增加了同学的自信心。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青蛙跳,平时你还见过哪些不同的跳法?

师:小朋友说的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试一试这些跳法。

研讨:教师巧妙布置将所学的东西加以联想,使所学的身手得以拓展和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朋友们,今天回家以后把学到的身手展示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综合研讨:本课是一节极好的“三化”课,教师用心在教育同学,语言活泼,情感投入。教师以激发同学兴趣为切入口,培养同学自主学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教学有层次,教法有新异,运动量和运动技术含量优,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在课中均能有所体现,同学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人教版小学课件 篇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年级这些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三、课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 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 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人教版小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懂得心理活动描写就是要写出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

2、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在叙事性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方法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时的感受和发考卷时的感受。

2、师小结得定义:心理活动描写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用文字描绘出来。

1、学生将课前准备的精彩片段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揣摩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巡视。

2、教师出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对索比的一段描写:

索比对自己的马甲从最下一颗纽扣之上还颇有信心,他修过面,上衣也还够气派,他那整洁的黑领结是感恩节时一位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属于他了。他露在桌面的上半身绝不会让侍者生疑。索比想到,一只烤鸭很对劲——再来一瓶夏布利酒,然后是卡门贝干酪,一小杯清咖啡和一只雪茄烟。一美元一只的雪茄就足够了。全部加起来的价钱不宜太高,以免遭到咖啡馆太过厉害的报复;然而,吃下这一餐会使他走向冬季避难所的行程中心满意足、无忧无虑了。

学生读后师引导:这段描写让你感受到了索比什么样的心情?(急切希望去监狱、为自己的计谋得意、胜券在握)比较一下,这样写和直接写“索比是多么希望能去监狱啊”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3、在以上基础上小结心理描写的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也能为主题服务。

例:《一夜的工作》中“我”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例:《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前的一段描写,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说,有说为了两个人的,有的说为了两件事的,有的说为了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到:“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着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担心浪费的心理,也使他“吝啬”的形象跃然纸上。

例:《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几次写小女孩擦燃火柴看见奶奶的幻想,突出表现了小女孩渴望温暖、关爱的强烈愿望。

例:《羚羊木雕》中“我”被父母从好朋友万芳那里要回贵重的羚羊木雕后,走在路上,觉得月光都是冷冷的,表面写景,实则写“我”极度难过的心情。

以考试后发卷时自己的紧张为例,试用以上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心理描写。写后交流,点评。

反思:

现在,不少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无话可写,为完成任务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也是干巴巴的。这节课我结合教材例子的分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了解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因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积极主动,气氛活跃。通过赏析名篇名段,学生感受到了心理描写在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方面的作用,收获挺大的。

人教版小学课件 篇4

英语里面的句号是实心点.汉语里面的句号是空心点。英语里的省略号是三点…汉语里的省略号是六个点……

英语里不使用顿号,而使用逗号汉语里要使用顿号英语中书名号用引号汉语使用书名号

选用易懂常用的词,如写某人的职业时,尽量不用worker,而用farmer,doctor,teacher,cleaner等具体的词,如描述某个人时,尽量不用good,而用friendly,kind,smart,clever,warm-hearted等。

选规范贴切的词,如read,see,watch,look at来表示看,但具体搭配如:Let’s go to see the movies

How many children like watching TV?

我可以借用一下你的电话么?

错误may I borrow your telephone?

正确may I use your telephone?

Borrow的意思是从别人那里借入某物并保证还给别人,借出之物由借物人带走,用一段时间再归还。

这些杂志能借多久?

错误How long may these magazines be borrowed?正确How long may these magazines be kept?

Borrow是非延续性动词,不能与表示延续性的时间状语how long用在一个句子中,原句中的借多久实际上是借回去能保留多久

Please是一种礼貌用语,他的后面不能接宾语加动词不定式的复合结构,这句话中的请的真实含义是请求,要求,请求某人做某事,英语当中通常用ask sb. to do sth.表达

There be+主语有…

There are many trees on the hill.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人教版小学课件 篇5

本节教材中的Let’s learn 部分以词汇教学为主,学习actor, actress, writer, singer, artist, TV reporter等表示职业的单词;运用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He is/She is a……询问他人的工作情况。Group Work部分运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m going to be a……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做一语言交流,展开交际活动。

本课的词汇贴近学生的生活,色彩鲜明的图片与词汇配对,使学生更易理解学习内容,Group work的设计更是深受儿童的喜爱。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中,既了解了如何介绍任务职业,又对自己将来的人身目标做一定位,并能树立为此目标而奋斗的人生信念。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能够听、说 、读、写六个新授单词actor, actress, writer, singer, artist, TV reporter能听、说、认读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He is a ….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 do?He is … 来询问和回答他人职业,并能使用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I’m going to be…来询问别人和表达自己的理想。

3、情感目标: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用英语表达的习惯,以及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掌握6个四会单词和两个句型。教学难点是单词singer的语音教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利用视、听、说相结合的方法和合作学习法,采用课件的艺术形象来教学新授容。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口,采用多听、多说的学法,使他们在爱学、乐学中愉快地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实现从“我学会了”向“我会学了“转变。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同时采用了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Let’s sing..

在热身时让学生一起唱四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歌曲My Father Is a Doctor,这首歌曲与本课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放在课前作为热身活动,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2)Rean and guess.通过阅读一段简单的文字来猜教师的一位新朋友来导入新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Guessing game: What can Mr. Cat do?,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词汇教学;第二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难度比较低的游戏,考虑到六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害羞怕出错的心理,我认为这样一个低难度的游戏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1)本课六个新授词汇我都以Mr. Cat邻居的身份导入。其中我在部分单词的出现方式上稍做变化。以不同形式的猜谜方式引出,其中通过阅读文字引出赵薇actress的教学,以听歌曲的猜人物的方式引出周杰伦singer的教学,以看图片猜人物的方式引出杨红樱writer的教学,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每个单词新授后我都安排了一个同样的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各个职业的一些名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并通过动态演示的直观效果,一一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学生乐学且易学。

(1)Guessing game: What does Mr Cat’s father do?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这六个新单词的学习。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对于这种比较刺激的游戏都特别感兴趣,我把这个游戏设计成小组竞猜的形式,在此不仅复习了单词和句型,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理。

以活动为载体,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并进一步掌握新知。

(2)Let’s chant一步巩固本课重点句型的学习。

(3)Group work:我把书本上的形式稍做了改变。通过Mr Cat提问的方式导入,Which job is the most popular now?让学生通过调查来帮助Mr Cat解答问题,其中在调查前我让学生做一个预测,如果预测是对的每人可以得到一张书签作为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分发调查表格给全班学生,让学生运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和I’m going to be a/an….句型走动调查,完成表格,并通过汇总,找出全班学生最欢迎的职业。

创设活动,体验交际,在不断运用中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品质。

(1)听录音跟读,把自己的理想说给爸爸妈妈听。

(2)完成抄写本上的练习。

人教版小学课件 篇6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针对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使学生能认读单词:fine, OK, bird, pig, fox, hen

I’m fine. I’m OK.

Thank you. And you?

2、语言技能目标:

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背歌谣,做游戏,敢于开口,乐于模仿,在鼓励性评价中树立自信心。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合作,从而意识到交流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4、文化意识目标:

能够恰当使用英语中与人问好的问候语,了解在英语国家中熟人见面相互打招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见面问好的句型:How are you? 和他的各种回答方法由简单的回答到复杂的回答及反问。

教学难点:(1)How are you? 与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等问候语的用法区别。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树立自信心。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在大量阅读中编辑选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欢迎浏览我们的网页了解更多信息!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1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二)会用排列约数的方法和集合圈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渗透集合思想。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

(二)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出24的全部约数;请将24分解质因数。说一说24的约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教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找一个数的约数和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它们都是研究的一个数的约数,今天要研究两个数的约数。

(二)学习新课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1)板书例1,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是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8的约数有(1,2,4,8)。

12的约数有(1,2,3,4,6,12)。

8和12公有的约数有(1,2,4)。

8和12的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有(4)。

教师:下面用集合图表示。(出示活动抽拉投影片)

(2)教师:第二幅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8和12公有的约数,4是最大的。)

教师:1,2和4是8和12公有的约数,我们称它们是8和12的公约数,(板书:公约数) 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板书:最大公约数。)

教师:说一说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针对上述概括中“两个数”提问;有时我们要找的不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可能是三个数,四个数等,那怎么说更准确?(把“两个数”换为“几个数”。)

请学生再次口述什么是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师:我们研究两个数的约数,主要研究它们的公约数,尤其是最大公约数。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它。(板书课题:最大公约数。)

2.练习。

(1)口答填空:(投影片)

12的约数是( );

18的约数是( );

12和18的公约数是( );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63页的例1及做一做题和练习十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策略。

2、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的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2×3=42×2=15×4=

12×30=42×20=15×40=

师: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下面的题请大家拿出草稿纸做一做吧!23×756×4

师:前两天老师在新华书店看中一套12册的连环画,每册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接着问“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生:不够,少了,付的钱数应比200元和240元都要多。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师:采用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3)小组交流与讨论。

(4)汇报交流内容。

②生2:先算出10本书的价钱240元,再算出2本书的价钱48元,最后将240元和48元加起来就是12本书的价钱了。算式是: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

③我先按一本20元算,再算加一本4元,最后加起来就是12本价钱算式是12×20=240(元)、12×4=48(元)、240+48=288(元)

④我把12分成9和3,先算24×9=216(元),再算24×3=72(元),最后216+72=288(元)

师:“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1)同们真聪明,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笔算方法计算2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让学生根据竖式结合24×2=48、24×10=240、240+48=288说出竖式计算的原理,在这里是这样引导的:这个48怎么来的?这个1×24相当于什么相乘,所以这个乘出来的积末位4要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把这个0和“+”空着,可以写吗?(让多个学生对着竖式说说)

(3)师:请同学们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对照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啊,估算也是一种检验计算结果的方法,在今后的计算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它来检验计算结果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练习十五的第1题的第2、3、4组。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4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

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

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

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

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

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等于360°.

8、(1)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向一条直线引垂线,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1)什么是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

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10)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

在等腰三角形中,与其它两边不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1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底边上两个相等的角叫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1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叫三角形的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1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1)什么是四边形?

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什么是平等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高。

(4)什么是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什么是梯形的底?

在梯形里互相平等的一组边叫梯形的底(通常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6)什么是梯形的腰?

在梯形里,不平等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7)什么是梯形的高?

从上底的一点往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8)什么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1、什么是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

12、什么是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看被省略的尾数位上的数是几,如果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1)什么是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2)什么是加数?

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

(3)什么是和?

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4)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它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14、什么是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5、什么是被减数?什么是减数?什么叫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被减数,减去的已知数叫减数,所求的未知数叫差。

(1)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2)什么是因数?

相乘的两个数叫因数。

(3)什么是积?

因数相乘所得的数叫积。

(4)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5)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

(1)什么是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2)什么是被除数?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被除数。

(3)什么是除数?

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除数。

(4)什么是商?

在除法中,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商。

20、乘法各部分的关系:

21、(1)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常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的数叫名数。

23、什么是单名数?

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单名数。

24、什么是复名数?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复名数。

25、什么是小数?

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

26、什么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基本性质。

27、什么是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有限小数。

28、什么是无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

29、什么是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叫做这个数的循环节。

30、什么是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小数第一位开始的叫纯循环小数。

31、什么是混循环小数?

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2、什么是四则运算?

我们把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3、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4、什么是解方程?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35、什么是倍数?什么叫约数?

如果a能被b整除,a就是b的倍数,b就叫a的约数(或a的因数)。

36、什么样的数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37、什么是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

38、什么是奇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39、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40、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1、什么是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

42、什么是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43、什么是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44、什么是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45、什么是公约数?什么叫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公约数。其中的一个叫公约数。

46、什么是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

47、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什么是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2)什么是分数线?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3)什么是分母?

分数线下面的部分叫分母。

(4)什么是分子?

分数线上面的部分叫分子。

(5)什么是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数单位。

49、怎么比较分数大小?

(1)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2)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子比较大。

(3)什么是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4)什么是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

(5)什么是带分数?

由整分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带分数。

(6)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7)什么是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数叫做约分。

(8)什么是最简分数?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什么是比的前项?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

(3)什么是比的后项?

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4)什么是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5)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1)什么是棱?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2)什么是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3)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4)什么是正方体(立方体)?

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或立方体)。

(5)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6)什么是物体体积?

(1)什么是圆心?

圆中心的点叫圆心。

(2)什么是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什么是直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什么是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叫圆的周长。

(5)什么是圆周率?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

(6)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7)什么是扇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8)什么是弧?

在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弧。

(9)什么是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圆心角。

(10)什么是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53、什么是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

(3)什么是比例外项?

两端的两项叫比例外项。

(4)什么是比例内项?

中间的两项叫比例内项。

(5)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什么是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7)什么是正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比例关系。

(8)什么是反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

(1)什么是圆柱底面?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圆柱的底面。

(2)什么是圆柱的侧面?

圆柱的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什么是圆柱的高?

有很多同学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背诵不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要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看例题,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老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例题或者习题,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差是数学运算的一种,特指两个数的减法的结果。和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同属性的事物相加所获得的新事物,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两个数相加所得的结果。和的产生:加数+加数=和。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5

2.直接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和4 6和24 13和39

18和1 17和19 14和15

15和30 9和10 16和18

3.说出上题中哪几组是互质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

2.作业:课本69页练习十四 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约数、质数、分解质因数等基础上进行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在学生通过排列约数的办法认识后,又用集合图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集合思想,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两个概念的理解。在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后,利用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认识互质数的特点,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互质数中的最常见的三种情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互质数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判断互质数的能力,最后安排了对容易混淆的质数与互质数进行对比区别,再次加深了对互质数概念的理解。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共分两层。通过排列约数和集合图,理解认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归纳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是练习巩固新学概念。

第三部分学习互质数。分三层。认识互质数;掌握常见的三种情况;区分质数与互质数。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噶关信息的方格图。教师先示范描一两个点(边讲解边示范),你们会描点吗?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象判断一下,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描点。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追问:你是怎样判断打750个字用多少分钟的?估计7分钟、10。5分钟呢?打450个字、625个字各用几分钟?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知道今后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吗?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1.基本练习。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8

(2)把15和18的约数、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同学们填在书上66页,请一两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

3.认识互质数。

(1)教师板书:请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约数:

5和7(1) 8和9(1) 1和12(1)

9和15(1,3) 7和9(1) 16和20(1,2,4)

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每组后面标出公约数。

教师:观察板书,根据公约数的情况,可以把这几组数分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在公约数只有1的几组数下划上红线。并板书出:公约数只有1。

教师:(指着划上红线的几组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将前面板书补充完整)如7和9就是互质数。

教师:请说一说这几组数中谁与谁互质(或谁与谁是互质数)。

教师:请举出两组互质数。

(2)请同学们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任意写两个质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②任意写出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③任意写一个自然数,看它与1是不是互质数?

学生讨论后,肯定上述三种条件下得出的都是互质数。

教师: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判定它们是互质数的?(要求说出自己的'具体例子)

教师:你们所举的例子,都采用找它们的公约数的方法来判断它们是不是互质数。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需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质,掌握了这三种情况下一定是互质数,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快作出判断。但是要注意,互质数不止这三种情况,如7和9,所以在作判断时最根本的方法是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不是只有1。

(3)想一想,以前学过的质数,与今天学习的互质数有什么区别?(质数所指是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本身,互质数所指是指两个数,它们的公约数只有1。)

教师在板书“互质数”的“互”字下面标出红色的符号,问:这“互”字如何理解?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次提示,说互质数一定要说出谁与谁互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4的约数是( );

36的约数是( );

54的约数是( );

24,36和54的公约数是( );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9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交叉并行。主要内容包括:点、线、面的游戏、橡皮泥塑、绘画、手工制作、纸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同学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同学的生活经验,强化同学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保守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充沛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身的感受;启发同学感受并表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协助同学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同学表达自身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同学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发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同学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资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同学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沛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耐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耐久兴趣;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发明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和间色的概念。

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并请同学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

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三:

1、请同学也来变变看。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看看变成什么颜色?

2、发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发生的颜色的深浅。)

4、请同学再做练习。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活动六:

1、调—调、画—画 发明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 感受魔幻的色彩。

请同学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活动七:

拿出自身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札记:

其实对于三原色以和原色、间色之间的关系,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接触过了,但用原色和间色来进行色彩调配练习时,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许多小朋友把颜色调得很厚、很脏,或是没有计划的胡乱调,作业效果一团糟。所以我在指导时具体引导同学发现调色时毛笔蘸水的.多少,调色时毛笔怎样转动调得匀,涂色时笔触怎样……这些虽然不是教学重、难点,却是决定绘画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这些细节,同学作业时就简单多了。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依照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同学: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同学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同学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同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身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札记:有一位同学在画的时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样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我和时肯定了这种方法,小朋友们纷纷效仿,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了作业。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示的万花筒,引起同学兴趣。

请同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身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同学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示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资料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讨论)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资料来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札记: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好。有一位同学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们十分羡慕。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小朋友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效果还真不错。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示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示画面中的大与小。

活动一:

1、请同学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3、请同学用自身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1、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烘托它的大或小?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札记:以前同学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

活动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师从构图和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学习探讨的。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计算课,学生学习有兴趣。学习前,学生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会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口算的基础上,尝试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包括自我检查、互相改错)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投影

出示主题图。

1、你得到哪些信息?生汇报交流。

2、生理解题意,列式。

4、怎样才能知道正确答案呢?

二、探索尝试,找寻方法。

1、用你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1)先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学生评判优劣。

(2)学生多种方法中,师生共同优化出一种(拆数法):

先独立思考,书写再练习本上,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在投影仪中一一展示算式,学生评判对错,说出每一步的由来。

3、研究笔算的方法:

抽学生口述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师板书,重点说算理。

先( )和( )相乘,再( )和( )相乘,最后两个乘积相加。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书写数位要对齐;乘法口诀准确;加法计算准确。

(2)投影仪展示,学生评判。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抽生板演,先自我检查,再其他学生上台评判对错,错误要改正。

2、森林医生:

针对学生易犯错误,判断对错,找出原因,并改正。

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

投影仪展示作业,学生评判对错。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四、归纳梳理,总接收获。

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提醒大家什么?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篇11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及精密的思考能力,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参与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潜能和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向40分钟要质量,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    小学生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中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和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集合14篇


我们在阅读《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时深深感受到了最优秀的阅读感受。学生们享受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这离不开老师辛苦策划的教案。在编写教案时,老师需要费心思确保它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信您在阅读本文之后也会有所收获!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

ban deng yin shua xiong tang qiu ling shan yao hong long

wan shang jiao xun shu ying jia ruo tiao xin duo cang

漫:a、水满流出来了; b、到处,遍布; c、随便,不受约束。

(1)漫不经心( ) (2)漫山遍野( ) (3)杯里的水漫出来了( )

(1)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昆明湖静得____________,绿得___________。游船、画舫在湖面______________,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池底长着许多石笋 ,有的像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6)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8)请各写一句你喜欢的歇后语和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谚语。(4分)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或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 熟)读书,一面帮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ben ben)走于当(dang dang)铺和药铺(pu pu)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 鲁迅上学迟到了 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 历)地对他说 以后要早到 鲁迅(默默地 静静地 悄悄地)回到座位上 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 ,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 豪)不松(弛 驰)地奋斗了一生。

5、这段话写了“早”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用“||”把这段话分为三层。(3分)

6、“坚定的信念”是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劲儿真大,把一粒花种子丢落在一堵大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株小花苗。大墙阴影的外边,好多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小花苗,你哭什么呀?”蜜蜂飞过来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吧!”小蜜蜂用力推起来。可是哪里推得动啊!小蜜蜂叹口气,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噢,是墙顶上的小蜗牛在说话。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儿,这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终于,在一天上午,它爬过了高高的墙顶。“啊,阳光下多么温暖!”在阳光照耀下,小花苗长得可快了。它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株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

1、填空。

(1)短文按( )顺序写,先写小花苗在大墙的阴影里长得又瘦又小,再写小花苗在蜗牛的鼓励下( ),最后写孩子们夸小花苗( )。(3分)

(3)在大墙的阴影里, 小花苗( ); 在墙顶上, 小花苗 ( )。(4分)

2、回答问题:

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景物最美?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要写出景物的特点。题目自拟。要求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标点正确。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2

《采山》是一首活泼、轻快的少儿歌曲。歌词形象地描绘了乡村孩子在雨中采山的形象,歌中描述了小朋友在蒙蒙细雨中去采山的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小朋友光着小脚丫采山灵巧的身影,灵活的手指,采来蘑菇、木耳、野果、山菜丰收的喜悦香甜在心中的感受,连梦中都需要笑出声来。

1、让学生感受采山这种愉快的劳动乐趣,能随乐进行身势律动。

2、能准确掌握重难句的节奏型,并能利用节奏更好地学习歌曲。

3、能认真倾听和学唱歌曲,能完整、准确、连贯地演唱完歌曲。

4、能在演唱的同时加上身势动作的律动来配合表演歌曲。

5、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使孩子懂得了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指导学生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符的掌握和运用。

2、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的把控。

2、让歌曲告诉你,播放《采山》音乐,学生聆听。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调动情绪,带着愉快的情绪开始音乐课。同时,初步感知歌曲。

1、播放音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采山。

2、再听音乐,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3、老师有哪些收获?(播放《采山》)学生回答。

4、老师采了这么多东西,心情怎么样啊?你们用表情和肢体告诉老师好吗?(播放《采山》)

【设计意图】让学生视听结合,体会歌曲情绪。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反复聆听和感知歌曲。

5、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唱一唱好吗?生唱,师及时给予表扬。 (二)学唱歌曲

(2)将节奏连起来读一读拍一拍。

采呀采蘑菇0| 采呀采木耳0|采来山菜 | 嫩又鲜0||

花呀花满篮0| 果呀果满篮0| 彩裙飘飘 | 也带甜0||

【设计意图】进行节奏训练,为后面的十六分音符打基础,从而降低歌曲的难度。

(1)师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2)齐读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歌词的理解,更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为学生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1)跟音乐哼鸣,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2)用“噜”随音乐唱,加强发声练习。

(3)用“啦”随音乐唱,进一步加强发声练习。

(4)放慢速度,跟琴轻唱歌曲。

【设计意图】学生跟琴轻唱、自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跟歌声旋律轻声感受。

(6)师生接龙,并对学生所学进行指导纠正。

(1)画旋律线,引导学生准确完整演唱全歌。

1、师问生答。歌中小朋友帮妈妈采山,你们放心后帮妈妈干什么呢?(扫地板、洗衣服等)我们把它编到歌曲中试唱

2、我们把它编到歌曲中试唱。(背着书包回家走,小小脚丫跑得欢,扫呀扫地板、洗呀洗衣服、我帮妈妈做家务,等着妈妈回家来,妈妈脸上笑哈哈。)

【设计意图】充分给予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同学们表演得真棒!通过你们的表演老师能感受到采山的快乐和这种劳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热爱劳动,要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自立、懂事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好吗?(随音乐走出教室)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3

在简介了林海音后,我让学生确定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后,就进步文本的学习。抛出一个大问题: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从哪一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感受?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落展开学习。

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能了解这种方法并会运用。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弄明白作者借了哪些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开始,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来回答,我点了几个表达能了强的学生以第3、4自然段的教学为例,告诉学生怎样体会这种表达方法,在后面部分的学习中,基本上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完成。在学完文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知道怎样借景抒发自己了感情了吗?大部分学生能从文中受到一点启发。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了一篇练笔《家乡的一景》,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写法尝试写篇小习作。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i u ü三个单韵母和y、w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2、掌握iu、ü、yi、wu、yu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3、利用教材的情景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字母的音、形和音节。

教学重难点:

iu、ü、y、w及yi、wu、yu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准iu、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模仿、反复练读来学习发音。在教学字形时,采用了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抓住图画与字母形的相似点来记忆字形。

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拼音卡片。 讲: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 (书写时要注意,圆点不要点得又大又黑,否则作业显得又脏又乱)

1、老师带小朋友去冬冬家,(出示情境图)喜欢吗?为什么喜欢?

2、谈后导入,冬冬家真美。你看,冬冬住的房屋多漂亮啊!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冬冬正在河边给鱼喂食呢!院子的周围种着树,乌鸦飞来树上做窝。冬冬的妈妈多勤劳呀!她在做什么呢?

1、 衣服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

2、 示范发音 (牙齿)对齐i (开口度小两唇d) 呈扁平形) 顺口溜:牙齿对齐i i i

5、指导书写i范写, 生书写。

6、 生描红, 仿写。

7、 i读四调īǐ,告诉小朋友:小i有礼貌, 标调就摘帽。 生读→打乱顺序读 齐读→个别读

1、方法同 i “u”音的顺口溜, 嘴巴圆圆u u u(开口度小,双唇拢圆) ü的顺口溜:翘起嘴巴ü ü ü

2、u、ü的四调组词、说句子。

认清形,怎么记住u、ü?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6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多义词。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1、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重要文言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7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8

设计说明

《大还是小》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同时富有教育意义。文章通过“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的比较,使孩子们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懂得如何“变大”。本课设计凸显以下三个方面:

1.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伙伴互相评议、小组合作探究、师生感情对读等。

2.激趣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

3.突出“读”的作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借助拼音自主朗读课文,预习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拼读生字,记忆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启发质疑

1.出示字卡“大”。

师:同学们,请大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大)

师: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生答:小)

2.出示字卡“小”。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师:请小声地读这个字。(生读:小)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同时出示字卡“大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大小)

3.质疑:你认为自己是大还是小呢?能说说为什么吗?(指名回答)

师: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板书课文题目)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师生梳理出主要问题)

5.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一。

温馨提示一: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拼读课前圈画的生字,要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6.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我会读

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 觉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点儿

(注:“时、候、觉、得、穿、衣、服、自、己、很、快”要带拼音。)

①指名开火车朗读,师生正音。

②齐读。

③自主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④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我会认

①这些词中有些生字需要我们记住,瞧,它们已经从词中跳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时 候 觉 得 自 己 很 穿 衣 服 快

②识记生字:

接下来在小组中相互读一读本课的这些生字,并选择你喜欢的生字说说记住它的办法。(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在各组中巡视,解答疑难。)

③我来考考大家:

“我在洞穴里发现了一颗牙。”(穿)

这是我们的识字办法之一——编谜语,猜谜语。接下来要看你们的本领了,说说你们的识字办法吧!(学生自由选择生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④小结:识字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但要注意编的字谜要合理。

⑤指名认读,齐读。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特别注意趣味性和方法性,这一环节,我设置了猜谜语识字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三、写字指导(自、己)

1.交流谈话。

师:你觉得在这十一个生字中哪个字最简单?(己)组一个词好吗?(自己)现在我们就来写好下面这两个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自、己)

师:听,这两个字宝宝在说悄悄话呢!它们正在问大家:“我们有相似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发现了,它们都是独体字)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读帖、描红、仿写、评价是学生自主写字的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所有的策略均以学生为主,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并写了两个生字。

教师出示自探提示二。

温馨提示二:

(1)再次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书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样回答的,标出相关语句。

(2)练习读好这些句子,为朗读展示做准备。

2.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在小组内展示朗读。教师巡视。

3.指名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中,儿童最大的需要就是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表演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发掘了个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展示读,变“讲台”为“舞台”,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更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

五、再次质疑

师:课上到这里,请同学们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弄明白了吗?你有新的疑问吗?

预设: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师:这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课堂是学生的,就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

六、课堂总结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一节高效的课不仅要有有趣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这叫“善始善终”!良好的课堂小结能产生“课虽终,趣犹存”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

时候 觉得 穿衣服 自己 很小 快点儿

(1)指名读。用“自己”说一句话。

(2)开火车读。

(3)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复习并掌握好已学的生字。

2.回顾问题。

师:请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

(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自己大,一会儿又说自己小?

(2)“我”到底是大还是小?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以问题引入,“上节课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什么问题我们没有解决?”意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探究中去。

3.出示自探提示。

围绕这两个问题,仔细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____”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2)“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用“ ”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并找到答案。以“画一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动手画一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有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精读感悟,解决疑惑

1.根据自探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相机引导。

(1)“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①“我”觉得自己很小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2)“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①“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大?(因为“我”能做很多事情,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的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觉?(高兴)

③请你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话。

(3)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很大?(指名回答)让我们一起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的最高境界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入情入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情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情感朗读。

三、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衣。

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生字,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生字的?

预设:“衣”字可以用字理识字法记忆,也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2.书写生字。

(1)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生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衣”是独体字。)

(2)请同学们看好这个字的笔画顺序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好吗?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跟着书写。重点强调笔顺,要先撇后捺。)

(3)学生描红、写字,教师指导点拨,提示书写姿势。

(4)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字形,了解汉字正确的书写笔顺,感受汉字的间架结构;然后通过描红,仿写练习,学会正确书写汉字。强调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四、总结,再次质疑

1.此时你能解答一下课前的两个问题吗?(指名解答)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问题预设:

“我”为什么有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启发表达:

“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候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的学习习惯,避免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文意。

五、欣赏歌曲,结束课堂

最后,让我们在歌曲《快快长大》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歌曲《快快长大》)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大还是小

觉得自己很小 觉得自己很大

够不到按钮 自己穿衣服

怕雷声 自己系鞋带

希望自己不要长大 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1.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让学生朗读了课文,朗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指名读、齐读、带着感情读,更有声情并茂的表演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通过朗读,孩子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分别用“____”“ ”等符号画出相关词句,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思想,同时利用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理解课文,感悟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9

1、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法。

2、掌握“五读”和“三步”的含义。

树立信心——“我能行”“我能做”“我会做”。

1、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2、保持平静的心态,重视方法和技巧。 【教学手段】PPT演示 【教学步骤】

高考诗歌鉴赏是拉开考生分数的一个关键题,虽然只占6分,但关乎全局!如何做好这一题?我以为应该采用“五读三步赏诗法”。

1、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折柳曲的寓意”,即“惜别怀远”,或“折柳赠别”“柳谐音留”“表示留念”“离别”等,给2分;

②“本诗的思乡之情”,即答出“思乡”“故园情”“回忆故乡”等给2分; ③“折柳的关键作用”,即“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或“由写笛声转入写曲中闻折柳,引出故园情”、“从听笛到思乡过渡的关键”、“诗的前两句写春夜闻笛,然后由折柳引出思乡”等,给2分,若答“折柳”的关键作用为“点明主旨”“诗眼”之类的,可给1分。注意: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的考生极少,若遇到此类答案,与复查员共同讨论判分。

2、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3、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1、什么是“五读”?有什么作用? (明确)顾名思义,“五读”就是读诗题,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读题干。“五读”的好处在于:

(1)读诗题,可以明白咏唱描写的对象、地点,从中可以确定诗的类别,诗的体裁。如:“渭城曲”“凉州词”等就是告诉读者是边塞诗。再如:“如梦令”就告诉读者是词。 (2)读作者,可以了解该诗歌的风格。如 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风光 闲适、恬淡 王之焕 王昌龄 高适岑参——边塞风光、雄奇 苏辛——豪放 李清照——婉约 陆游——爱国

(3)读诗句,可以具体感知诗歌内容,诗歌的写作特点,可以辨别诗眼及其特色。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读注释,可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特色的理解。如:“作于安史之乱”等。

(5)读题干,可以搞清命题的要求、意图、答题的角度,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什么是“三步”?有什么要求? (明确)“三步”就是下笔做题的三个步骤,简而言之,第一步就是解释诗眼句字面含义,第二步点明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第三步总体评价诗眼的好处、作用。一言以蔽之:含义、手法、好处。“三步”的要求是准确、精练、规范。做题,可以是三层若干句话,最好是分条各用一句话。

[例如]——①写了------,②“这两句用了-----的手法,③表达了-----,产生了---效果”。

3、“五读三步赏诗法”要具备哪些基本功? (明确)①具备相当的古代文化常识基本功。 作家 作品 体裁 流派

②具备相当的古代诗歌常识基本功。

意象:如:月亮 江河 花草树木 高楼 亭台 古庙 道路等等。 语言:

清新自然--如王维山居秋瞑平淡质朴--白居易《村行》 民歌风味--孔雀东南飞

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岑参的悲壮雄奇、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表达技巧(分类织网):

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表现方法: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篇章结构:

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作于安史之乱。

1.全诗描写了几种景物?它们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2.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这首诗所写的海棠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是作者漫游西涧后写下的一首绝句,有人说该诗句句写雨,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有争议。有人说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却话巴山夜雨时”,夫妻团聚,话巴山夜雨时的什么?

2.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苏轼(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⒈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⒉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⒊全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作者为写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作者构思奇特。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作简要分析。

一、1.分别写了草、水、树、鸟四种景物:丛生的野草、任其流淌的泉水、花自零落的芳树、无人欣赏的啼鸟,它们共同构成了荒芜、冷漠的意境。

2.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二、1.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

2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一、二句中,“涧边”、“深树”已多少带出了晚潮的雨意,第三句“春潮带雨”、末句又用一“急”字,给人以音响,似闻雨声。因有雨至,故“野渡无人”,潮来而“舟自横”,写得合情合理,贴贴切切,用意造字工精。

2.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情怀。

四、1.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及旅途见闻,思念亲人的种.种情思。 2.孤寂思乡(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情。

五、

1、层层铺垫,云尽月光寒,银河托明月;动静相衬。

2、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3.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六、1.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七、1.欲扬先抑的手法。

2.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描写的美好而有灵性。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0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年龄一般在9—10岁之间,学生是由周围的 组成.因此,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同学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们聪明好学,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映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后进生的学习。

经过三年多的语文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和独立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学习态度逐步端正,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多数学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这是他们学好语文的有利因素。由于孩子们大多数来自农村,部分学生能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信息。少数学生除教科书外,几乎没有能力再阅读其他书籍。再加上家长的文化底蕴较浅,在家庭辅导和家庭教育方面跟不上。这是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曾担任过中、高学段的教学工作 .但与其他老师相比,还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致使学科成绩不很理想。这正是本学期有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刊物太少,不能满足孩子们阅读的需求,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本套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四年级下册保持了一、二、三年级教材特色,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走发展语言的路子,突出母语教育的特点,贯穿现代教育理念,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具有“综合识字、早期阅读、自主实践、和谐发展”特色的教材体系。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1、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和谐发展奠定基础。2、正确把握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3、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留下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4、教学内容的编排注意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结构清晰。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本册教材在每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的内容和情境图。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图中人物的语言,既有课文内容的提示,又向课外拓展目的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习后面的课文奠定基础。

本册教科书继承了前六册教材选文形式多样的特点。除了常见的诗歌、散文、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又增加了说明文、科学小品、剧本等新的体裁,使课文的体裁更加丰富。

注重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1.教材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教材注意了课文的导学设计,在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泡泡图框的形式,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2.教材采取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主要表现在:一是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二是每篇课文之后都设有“词语花篮”栏目。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

3.密切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随着学生会认、会写字的增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动笔写话的愿望会日益增强。本册安排了5次小练笔。

4.听说读写各项内容整合编排,注重各种能力整体推进。本册教材以主题为线索,围绕单元训练重点组织单元内容。

重视文化的熏陶,注意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改进“语文百花园”的形式,丰富“语文百花园”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体现整合,本册编排了“语海畅游”栏目,将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部分进行综合,接着是“积少成多”、“阅读平台”、“笔下生辉”及“语文大课堂”。其中“语文大课堂”属综合性学习,使语文百花园的内容更丰富有趣。

本册教科书继前七册之后,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他们依次是:成长的足迹、秀美的山川、科学与环保、爱国精神、人间真情、故事的启示、人与自然、中外文化。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面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8个“语文百花园”。每个百花园由4----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三个固定的栏目:“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的“语文大课堂”交叉安排。“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各安排6次, 分别排在第1、2、、5、6、8单元。“语文大课堂”安排2次,在第3、7两个单元。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学习相关词语。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 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大概意思,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几个特点和太阳和地球及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太阳的相关资料,用一句话描述太阳。预习课文。

1、谜语:一个球,圆溜溜,雨天无,晴天有。早从东方起,晚在西山落。

3、师:从古到今人们对太阳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会怎样描述太阳呢?(指名学生说师适时指导)

4、师:同学们描述得真好。太阳的奥秘是无穷的,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说明文,去了解太阳更多的知识。

1、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生字,读词语。指导重点生字的写法。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正音。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用简短的话概括(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3、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你能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主要讲什么?(指名回答)板书: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指名一学生扮演太阳公公)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引导提出:“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找出每一段的重点句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4.汇报。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小黑板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

(2)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图画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3)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说明太阳“热”的特点还用了什么方法?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里也有一种说明方法,你能试着说出来吗?学生可能会说出比喻,可以适时指出,在说明文中,这应该叫打比方。

5、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2

1、以不同的阅读方式,读懂课文内容,学习阿玲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2、边读边想,合作探究,在阅读中与文中人物沟通交流,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深入领会人景情交融的美。

3、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CAI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大象知识的资料。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大象的信息后,放教师收集的大象活动情况录像(课件1)入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有音节的字多读几遍,课文读通顺。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内容做上记号。

4、交流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小象拉车,洗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象是怎样拉车洗车的呢?(课件3和课件4)课文做了怎样的描述呢?找出相关段落。

2、自由读6。7段中小象拉车洗车内容,把小象动作的词打上圆点。

3、评价读,男女生挑战读。

4、小象这么乖巧聪明都是水谁的功劳啊?哦,阿玲指挥小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相关内容(第5自然段),边做动作边读,并把阿玲指挥小象的动作做上记号。

5、齐读5段。

6、如果把阿玲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可能是几句什么话,小组讨论,交流。

7、美丽的曼谷有美丽的阿玲和小象,美丽的景色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你认为景美的句子找出来读给你的同桌听。

8、你喜欢阿玲和小象吗?为什么?

四、赏读课文,升华情感。

1、课件5,学生闭目听录音,感受情景交融的美。

2、课件6,感受小象和阿玲助人为乐后的愉悦心情。

3、学生再次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自由赏读课文。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抄下来。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收集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及各民族风俗习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课件激趣

(课件出示傣族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简介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师:你参加过泼水节吗?想亲身经历、感受泼水节吗?现在我们就去参加一次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识字。

①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借助字卡,生字条等。

②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③游戏检查识字。夺红旗──抢摘丰收果──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参加泼水节。

4.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得通顺。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自愿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来,感到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当时人民的心情。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前几句要做好声音和感情铺垫。

四、写字练习

1.重点:思、寿、凤、凰。凤凰二字第一笔要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品,学生互评互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出示生字卡,组词。

2.摘苹果游戏,检查词语。

二、细细品读,感情升华

1.学生自由朗读四至八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品读思考,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傣族服装?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③你觉得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④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3.朗读指导,边读议边想象,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结尾感叹句要情绪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4.小结全文。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三、拓展

1.将收集到的周总理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中国民俗我知道。由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

四、写字

1.出示其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学生互评互议,评小小书法家。

(民族街小学刘冬梅)

小学语文人教版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学习相关词语。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 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大概意思,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几个特点和太阳和地球及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太阳的相关资料,用一句话描述太阳。预习课文。

1、谜语:一个球,圆溜溜,雨天无,晴天有。早从东方起,晚在西山落。

3、师:从古到今人们对太阳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会怎样描述太阳呢?(指名学生说师适时指导)

4、师:同学们描述得真好。太阳的奥秘是无穷的,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说明文,去了解太阳更多的知识。

1、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生字,读词语。指导重点生字的写法。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正音。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用简短的话概括(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3、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你能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主要讲什么?(指名回答)板书: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

(指名一学生扮演太阳公公)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引导提出:“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找出每一段的重点句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1)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小黑板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

(2)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图画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3)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说明太阳“热”的特点还用了什么方法?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里也有一种说明方法,你能试着说出来吗?学生可能会说出比喻,可以适时指出,在说明文中,这应该叫打比方。

5、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壹篇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01-14

最新教师自查报告通用

教师自查报告 09-04

竞聘者自我鉴定

竞聘自我鉴定 09-04

2023故事大全读后感(汇总15篇)

故事读后感 09-04

幼儿园大班毕业老师寄语简短34句

幼儿园大班老师寄语 09-04

春运拥挤优美句子(大全20条)

春运拥挤优美句子 春运拥挤句子 09-04

最新长效长方案(模板十一篇)

长效方案 09-04

作业安全方案

作业安全方案 09-04

联建筑员工转正个人总结

转正总结建筑员工 转正总结员工 09-04

[优质写作] 作文:高一语文作文人生价值其二

高一语文作文范文 人生价值范文 10-14

十年徒步中国读后感(实用十四篇)

十年徒步中国读后感 09-0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