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平均数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勇敢的心)根据您的要求我们为您搜集了一些优质的资讯“平均数的课件”,希望这个建议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请分享给你的朋友。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写好教案,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平均数的课件【篇1】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找准问题与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相对应的关系,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灵活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观察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时有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规律,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媒体教学

运用微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再结合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内化。

四、教学过程

1.复习较简单的平均数问题

出示复习题。

求平均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

把复习题稍微改动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2.学习例题①

(1)指名读题。

(2)启发提问。

①例题①的已知和问题与复习题的有什么不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③怎样求全班共投中多少个?

怎样求全班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平均数?,

(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

3.学习例题②

(1)指名读题。

(2)启发提问。

①例题②与刚学过的例题①有什么异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③怎样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人?

怎样求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平均数?

(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

(教师应告诉学生,求得的平均数有时不能恰好除尽,这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就可以了。这道题中已知数只有一位小数,因此得数取一位小数就可以了。)

(4)例题①与例题②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再次强调例题①与例题②的区别,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死套公式。)

4.完成书后“做一做”

五、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填空。

(1)平均数=( )÷( )

(2)( )×( )=总数量

(3)总份数=( )÷( )

2.选择题。

(1)五年级两个班为希望工程捐款,一班42人共捐168元,二班45人共捐210元,平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正确列式为 ( )

A.(168+210)÷2 B.(168+210)÷(42+45)

(2)一个工厂前3天烧煤4.8吨:后4天烧煤7.8吨,这个工厂一星期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吨 ( )

A. (7.8+4.8)÷(4—3) B. (4.8+7.8)÷(4+3)

●综合练习

1.劳动实践。

(1)同学们在校办工厂里糊纸盒。第一小组10人,平均每人糊7个;第二小组8人,平均每人糊6个;第三小组5人,平均每人糊4个。三个小组平均每人糊多少个?

(2)春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领来白杨树苗140棵,梧桐树苗60棵,桑树苗25棵,共分给5个班种,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2.下表是四年一班各组同学寒假阅读课外读物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看多少本课外读物?(得数保留整数)

各组人数

12

14

13

12

平均每人阅读本数

6

4.5

5

5

●实践与应用

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绩如下:

第一次:语文92.5分 数学100分

第二次:语文88分 数学97分

第三次:语文94分 数学98.5分

第四次:语文98.5分 数学100分

第五次:语文99分 数学97分

先分别算出五次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分,再制成统计表。

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绩统计表

年 月

板书

求平均数

①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综合算式:(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②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各组人数

12

11

10

平均每人投中数

2.5

3

3.2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2+11+10=33(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95÷33≈2.9(个)

综合算式:(2.5×12+3×11+3.2×10)÷(12+11+10)≈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平均数的课件【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浙江版试用)73~75页。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②小组活动讨论。

③汇报交流。

生l。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移多补少)真形象!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不是)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数。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数了?

生: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式子吗?(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 = 5,所以 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94大,比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生1:李x’,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李x,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148,147,149,…… )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1.应用一。

①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②交流反馈。

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1: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我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2.应用二。

师: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生l:我认为不会。因为小丽身高134厘米,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差了8厘米。

生2:我反对。水平均深126厘米,并不是所有深度都是126厘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不到126厘米,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126厘米,甚至超过134厘米,所以我认为小丽会有危险。

生3:我反对,既然有的地方不到126厘米,小丽可以在浅水区学游泳,我也这样学游泳的,很安全。

师: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2.师: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1.重组现行数学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而现行教材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实际,且呈现过于形式化。如本节课教材编排从新授到练习都是应用题形式,”显得枯燥、重复,而且与第一教时简单的统计联系非常少。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地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他自己来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通过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估算的加强,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多种求平均数方法),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课件、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平均数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 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l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l将被录用?

B的平均成绩为 (分).

C的平均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巩固练习二:

1.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元;

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1. 到校医那里收集本班同学左眼视力检查结果,计算本班同学左眼视力的平均数.

2. 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平均数”方法来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值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

B的平均成绩为 .

C的平均成绩为 .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教学目标 :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平均数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

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 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平均数的课件【篇5】

在学习中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讲解、自己动手、自己小结的思想,培养他们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创造精神。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求某一种相关数量的平均数。

2、  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知道平均数这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      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春秋旅行社组织的鹿鸣山风景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行社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

鹿鸣山风景一日游门票价格:

3.      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理解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买票?

二.  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1.      出示例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案。

让学生回答问题,引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先尝试发表意见,初步知道选择买票的方法不同和参加旅游的人数有关。

二、引导探索,优化选择。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    成人7位,小孩3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2)    成人3位,小孩7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

2.首先,你要明白这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团体购票与个人购票)

3.怎样计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

4.如果按甲方案购票,下列各种组队情况平均每人多少元?

请大家独立完成作业 纸上的'表格一。

5.怎样比较两种方案?

7.除甲乙两种方案以外,还有什么另外的方案吗?

三.  巩固练习,应用规律。

完成练习纸作业 。

四.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      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

2.      根据给出的优惠措施,买票时一般情况下要考虑哪些因素?(总人数及团体的构成)

3.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体会?

小组合作,分开计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集中在一起,交换检查,观察对比,想想各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案省钱。

引导学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

练一练的题目,先让学生判断各种应采用的方案,再计算。

平均数的课件【篇6】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数学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

平均数的课件【篇7】

(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掌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5)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和等号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认识习惯,进一步渗透变量和常量的哲学观;

本节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一个重要的不等式: ,根据这个结论,又得到了一个定理: ,并指出了 为 的算术平均数, 为 的几何平均数后,随后给出了这个定理的几何解释。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掌握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时积有最大值,积为定值时和有最小值的结论,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平均值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值.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单方面强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尝试,注意到平均值定理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发现使用定理求最值的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缺一不可,才能大大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定理的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全面深刻地掌握平均值定理求最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公式 以及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 和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 都是正数。

例如 成立,而 不成立。

(2)这两个公式都是带有等号的不等式,因此对其中的“当且仅当……时取‘=’号”这句话的含义要搞清楚。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当 时取等号,其含义就是:

仅当 时取等号,其含义就是:

当用公式 , 证明不等式时,应该使学生认识到:

它们本身也是根据不等式的意义、性质或用比较法(将在下一小节学习)证出的。因此,凡是用它们可以获证的不等式,一般也可以直接根据不等式的意义、性质或用比较法证明。

应用定理时注意以下几个条件:

(1)两个变量必须是正变量;

(2)当它们的和为定值时,其积取得最大值;当它们的积是定值时,其和取得最小值;

(3)当且仅当两个数相等时取最值.

即必须同时满足“正数”、“定值”、“相等”三个条件,才能求得最值.

在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还要注意进行恰当的恒等变形、分析变量、配置系数.

在应用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注意;

(1)先理解题意,设变量,设变量时一般把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量定为函数;

(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1)导入新课建议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为背景,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得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自然且合理.

(2)在新授知识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引导、启发,让学生逐步回忆所学的知识,并应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有关概念使学生理解准确,尽量以多种形式反映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到深刻理解.

(3)教学方法建议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一系列思维活动完成,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严谨、深刻等良好思维品质.

(4)可以设计解法的正误讨论,这样能够使学生尝试失败,并从失败中找到错误原因,加深对正确解法的理解,真正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

(5)注意培养应用意识.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客观世界并反作用干客观世界.为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平时教学中就应适当增加解答应用问题的教学,使学生不禁感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推导并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

2.理解定理的几何意义;

3.能够简单应用定理证明不等式.

上一节,我们完成了对不等式性质的学习,首先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由上述性质,我们可以推导出下列重要的不等式.

说明:。┪颐浅 的算术平均数,称 的几何平均数,因而,此定理又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 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求 都是实数,而后者要求 都是正数.

#“当且仅当”的含义是充要条件.

3.均值定理的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以长为 的线段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上取点C, .过点C作垂直于直径AB的弦DD′,那么

这个圆的半径为 ,显然,它不小于CD,即 ,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 时,等号成立.

在定理证明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应用.

4.  例题讲解:

例1 已知 都是正数,求证:

(2)如果和 是定值S,那么当 时,积 有最大值 证明:因为 都是正数,所以

上式当 时,取“=”号,因此,当 时,和 有最小值 .

上式当 时取“=”号,因此,当 时,积 有最大值 .

说明:此例题反映的是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的方法,但应注意三个条件:

(1)函数式中各项必须都是正数;

(2)函数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是常数;

(3)等号成立条件必须存在.

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均值定理的应用.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应用它证明一些不等式,但是在应用时,应注意定理的适用条件.

……                )    ……         练习

#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均值不等式定理;

2.会应用此定理求某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上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定理内容及其适用条件.

利用这一定理,可以证明一些不等式,也可求解某些函数的最值,这一节,我们来继续这方面的训练.

例2 已知都是正数,求证:

分析:此题要求学生注意与均值不等式定理的“形”上发生联系,从而正确运用,同时加强对均值不等式定理的条件的认识.

例3  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 ,深为3m,如果池底每 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 的造价为12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分析:此题首先需要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即建立函数关系式,然后求函数的最值,其中用到了均值不等式定理.

解:设水池底面一边的长度为xm,水池的总造价为l元,根据题意,得

因此,当水池的底面是边长为40m的正方形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297600元.

评述:此题既是不等式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应注意数学语言的应用即函数解析式的建立,又是不等式性质在求最值中的应用,应注意不等式性质的适用条件.

为了进一步熟悉均值不等式定理在证明不等式与求函数最值中的应用,我们来进行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掌握利用均值不等式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函数的最值,并认识到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均值不等式                  例2 §6.2.2      例3         学生

定理回顾                    ……           ……

……                        ……           ……         练习

……                        ……           ……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祝三八妇女节的祝福语精选32条

三八妇女节祝福语 04-22

正能量中文句子97句

正能量中文句子 04-22

月考的日记7篇

月考寄语 月考后的家长寄语 02-22

写清晨的优美句子简短

清晨优美句子 04-22

清明节名人名言大全摘抄20句

清明节名人名言 04-22

[写作]加权平均数 文章素材

平均数课件 平均数教案 02-12

买卖合同(精选十二篇)

买卖合同 04-22

饭店开业对联46条

饭店开业对联 开业对联 04-22

母亲节怀念妈妈的简短句子精选38条

母亲节怀念妈妈句子 母亲节怀念句子 04-22

设计师实习总结必备

设计师实习总结 04-22

初中数学述职报告

初中数学述职报告 04-2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