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数学优秀教案

【#范文大全# #2024数学优秀教案9篇#】请看以下趣祝福编辑为您收集的“数学优秀教案”相关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老师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希望您能从我的经验中学到一些东西!

数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晋城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吗?

师:旅游中最需要准备的是什么?(钱)

师:通常我们把旅游用的钱统称为旅游费用。(板书:旅游费用)

师:旅游费用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同一个景点花费也会不同。聪明的人往往会利用智慧节省很多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吧。

二、 研究探讨

(一)单选方案问题探讨

1、解决淘气一家的费用:4个大人,1个小孩

师:淘气一家人听说我们晋城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也想到这边来,来个“晋城一日游”。出发之前,旅行社为他们推出这样的两种优惠方案:(出示)

A: 大人每位160元 B: 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师:从旅行社推出的这两种优惠方案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团体5人以上,每位100元”是什么意思?

师:淘气一家人有4个大人,1个小孩(出示卡片),究竟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

(1)小组交流。

(2)学生把想法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板演、汇报。(师把淘气一家人数卡片移到B方案下)

(4)小结思考过程。(板书:计算 比较 选择)

2、解决淘气三个老师的各家费用。

出示卡片: *家: 2个大人 4个小孩

王老师家: 3个大人 2个小孩

张老师家: 1个大人 6个小孩

这三个老师又该选择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来帮帮他们吧。

(1)小组分工合作,一人选择一个老师家,自己完成任务。

(2)学生汇报。(把各家人数卡片移到相应方案下面)

3、观察各家的人数与相应的方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随学生汇报板书:小孩多 大人多)

(二)组合方案问题探讨

1、那如果去6个大人3个孩子,又该怎样选择最划算呢?

2、如果去4个大人7个孩子,怎样选择最省钱呢?

(学生小组交流、计算、汇报后,把人数卡片移到A和B方案之间)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不仅掌握了基本方法,还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各种方案。

(三) 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 ,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太明白可以提问?

生:什么是每车限乘40人 ?

师;就是最多座40人。还有疑问吗?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可使用计算器)。

大客车(辆)

小客车(辆)

乘客(人)

租金(元)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书本练一练第2题。

2、回家向家长讲一讲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理财本领,并允许我们参加家庭理财活动。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计算 A B

比较 小孩多 大人多

选择 2大4小 4大1小

发现 1大6小 3大2小

运用

灵活

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同号两数来相加,绝对值加不变号。 异号相加大减小,大数决定和符号。 互为相反数求和,结果是零须记好。

【注】“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符号法则

同号得正异号负,一项为零积是零。

合并同类项

说起合并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 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

去、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或添括号,关键要看连接号。 扩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解方程

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要靠移完成。 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

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乘两数差,等于两数平方差。 积化和差变两项,完全平方不是它。

完全平方公式

二数和或差平方,展开式它共三项。 首平方与末平方,首末二倍中间放。 和的平方加联结,先减后加差平方。

完全平方公式

首平方又末平方,二倍首末在中央。 和的平方加再加,先减后加差平方。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变号要记牢。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还没好。 求得未知须检验,回代值等才算了。

解一元一次方程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还没好,准确无误不白忙。

因式分解与乘法

和差化积是乘法,乘法本身是运算。 积化和差是分解,因式分解非运算。

因式分解

两式平方符号异,因式分解你别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两式平方符号同,底积2倍坐中央。 因式分解能与否,符号上面有文章。 同和异差先平方,还要加上正负号。 同正则正负就负,异则需添幂符号。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 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 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 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

【注】 一提(提公因式)二套(套公式)

因式分解

一提二套三分组,叉乘求根也上数。 五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 对症下药稳又准,连乘结果是基础。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先想完全平方式,十字相乘是其次。 两种方法行不通,求根分解去尝试。

比和比例

两数相除也叫比,两比相等叫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等积可化八比例。 分别交换内外项,统统都要叫更比。

同时交换内外项,便要称其为反比。 前后项和比后项,比值不变叫合比。 前后项差比后项,组成比例是分比。 两项和比两项差,比值相等合分比。 前项和比后项和,比值不变叫等比。

解比例

外项积等内项积,列出方程并解之。

求比值

由已知去求比值,多种途径可利用。 活用比例七性质,变量替换也走红。 消元也是好办法,殊途同归会变通。

正比例与反比例

商定变量成正比,积定变量成反比。

正比例与反比例

变化过程商一定,两个变量成正比。 变化过程积一定,两个变量成反比。

判断四数成比例

四数是否成比例,递增递减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数一定成比例。

判断四式成比例

四式是否成比例,生或降幂先排序。 两端积等中间积,四式便可成比例。

比例中项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会遇到。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少不了。 比例中项很重要,多种场合会碰到。 成比例的四项中,外项相同有不少。 有时内项会相同,比例中项出现了。 同数平方等异积,比例中项无处逃。

根式与无理式

表示方根代数式,都可称其为根式。 根式异于无理式,被开方式无限制。 被开方式有字母,才能称为无理式。 无理式都是根式,区分它们有标志。 被开方式有字母,又可称为无理式。

求定义域

求定义域有讲究,四项原则须留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指是分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满足多个不等式。 求定义域要过关,四项原则须注意。 负数不能开平方,分母为零无意义。 分数指数底正数,数零没有零次幂。 限制条件不唯一,不等式组求解集。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1”有讲究,同乘除负要变向。 先去分母再括号,移项别忘要变号。 同类各项去合并,系数化“1”注意了。 同乘除正无防碍,同乘除负也变号。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大于头来小于尾,大小不一中间找。 大大小小没有解,四种情况全来了。

同向取两边,异向取中间。

中间无元素,无解便出现。

幼儿园小鬼当家,(同小相对取较小) 敬老院以老为荣,(同大就要取较大) 军营里没老没少。(大小小大就是它) 大大小小解集空。(小小大大哪有哇)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首先化成一般式,构造函数第二站。 判别式值若非负,曲线横轴有交点。 a正开口它向上,大于零则取两边。 代数式若小于零,解集交点数之间。 方程若无实数根,口上大零解为全。 小于零将没有解,开口向下正相反。

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异号两个平方项,因式分解有办法。 两底和乘两底差,分解结果就是它。

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两平方项在两端,底积2倍在中部。 同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平方,方正倍积要为负。 两边为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 一平方又一平方,底积2倍在中路。 三正两底和平方,全负和方相反数。 分成两底差平方,两端为正倍积负。 两边若负中间正,底差平方相反数。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要用公式解方程,首先化成一般式。 调整系数随其后,使其成为最简比。 确定参数abc,计算方程判别式。 判别式值与零比,有无实根便得知。 有实根可套公式,没有实根要告之。 用常规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左未右已先分离,二系化“1”是其次。 一系折半再平方,两边同加没问题。 左边分解右合并,直接开方去解题。

该种解法叫配方,解方程时多练习。用间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已知未知先分离,因式分解是其次。 调整系数等互反,和差积套恒等式。 完全平方等常数,间接配方显优势

【注】 恒等式

解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没有一次项,直接开方最理想。 如果缺少常数项,因式分解没商量。 b、c相等都为零,等根是零不要忘。 b、c同时不为零,因式分解或配方, 也可直接套公式,因题而异择良方。

正比例函数的鉴别

判断正比例函数,检验当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有没有。 若有再去看取值,全体实数都需要。 区分正比例函数,衡量可分两步走。

一量表示另一量, 是与否。 若有还要看取值,全体实数都要有。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正比函数图直线,经过 和原点。 K正一三负二四,变化趋势记心间。

K正左低右边高,同大同小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 ,一大另小下山峦。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图直线,经过 点。 K正左低右边高,越走越高向爬山。 K负左高右边低,越来越低很明显。 K称斜率b截距,截距为零变正函。

反比例函数

反比函数双曲线,经过 点。 K正一三负二四,两轴是它渐近线。 K正左高右边低,一三象限滑下山。 K负左低右边高,二四象限如爬山。

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零换y,二次函数便出现。 全体实数定义域,图像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有对称轴,两边单调正相反。 A定开口及大小,线轴交点叫顶点。 顶点非高即最低。上低下高很显眼。 如果要画抛物线,平移也可去描点, 提取配方定顶点,两条途径再挑选。 列表描点后连线,平移规律记心间。 左加右减括号内,号外上加下要减。

二次方程零换y,就得到二次函数。 图像叫做抛物线,定义域全体实数。 A定开口及大小,开口向上是正数。 绝对值大开口小,开口向下A负数。 抛物线有对称轴,增减特性可看图。 线轴交点叫顶点,顶点纵标最值出。 如果要画抛物线,描点平移两条路。 提取配方定顶点,平移描点皆成图。 列表描点后连线,三点大致定全图。 若要平移也不难,先画基础抛物线, 顶点移到新位置,开口大小随基础。

【注】基础抛物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

直线射线与线段,形状相似有关联。 直线长短不确定,可向两方无限延。 射线仅有一端点,反向延长成直线。 线段定长两端点,双向延伸变直线。 两点定线是共性,组成图形最常见。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共线反向是平角,平角之半叫直角。 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直平之间是钝角,平周之间叫优角。 互余两角和直角,和是平角互补角。 一点出发两射线,组成图形叫做角。 平角反向且共线,平角之半叫直角。 平角两倍成周角,小于直角叫锐角。 钝角界于直平间,平周之间叫优角。 和为直角叫互余,互为补角和平角。

证等积或比例线段

等积或比例线段,多种途径可以证。 证等积要改等比,对照图形看特征。 共点共线线相交,平行截比把题证。 三点定型十分像,想法来把相似证。 图形明显不相似,等线段比替换证。 换后结论能成立,原来命题即得证。 实在不行用面积,射影角分线也成。 只要学习肯登攀,手脑并用无不胜。

解无理方程

一无一有各一边,两无也要放两边。 乘方根号无踪迹,方程可解无负担。 两无一有相对难,两次乘方也好办。 特殊情况去换元,得解验根是必然。

解分式方程

先约后乘公分母,整式方程转化出。 特殊情况可换元,去掉分母是出路。 求得解后要验根,原留增舍别含糊。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审设列解双检答。 审题弄清已未知,设元直间两办法。 列表画图造方程,解方程时守章法。 检验准且合题意,问求同一才作答。

添加辅助线

学习几何体会深,成败也许一线牵。 分散条件要集中,常要添加辅助线。 畏惧心理不要有,其次要把观念变。 熟能生巧有规律,真知灼见靠实践。 图中已知有中线,倍长中线把线连。 旋转构造全等形,等线段角可代换。 多条中线连中点,便可得到中位线。 倘若知角平分线,既可两边作垂线。 也可沿线去翻折,全等图形立呈现。 角分线若加垂线,等腰三角形可见。 角分线加平行线,等线段角位置变。 已知线段中垂线,连接两端等线段。 辅助线必画虚线,便与原图联系看。

两点间距离公式

同轴两点求距离,大减小数就为之。 与轴等距两个点,间距求法亦如此。 平面任意两个点,横纵标差先求值。 差方相加开平方,距离公式要牢记。

矩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三个直角成矩形; 对角线等互平分,四边形它是矩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叫矩形; 两对角线若相等,理所当然为矩形。

菱形的判定

任意一个四边形,四边相等成菱形; 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互分是菱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叫菱形; 两对角线若垂直,顺理成章为菱形。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初中数学课件》,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数学优秀教案 篇3

1、知识与技能: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的概念、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渗透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本节属于概念教学课、力图体现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经历由数字到用字母表示数家的过程、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出相应关系式、学生探究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单项式的概念。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章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整式是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引进的、本节内容由本章引言中的问题引出、在实际问题中逐步归纳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和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准确指出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内容衔接上循序浙进、让学生乐于接受。

通过实际问题架设学习探索平台、教师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经历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过程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内化、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1: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7月1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海拨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条铁路上有关路程的问题: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问:

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能行使多少千米t小时呢

点示:字母t表示时间、用含有字母t的式子100t表示路程。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乘号、通常将号写作“。”或省略不写。

问题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解答教科书第54面思考题。

a3是a。a。a的乘积。

2。5x是2。5。x的乘积。

vt是v。t的乘积。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课起着过渡作用。

由浅入深、对新知识的掌握起着循序渐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表达。

及时强调让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加完整。

表示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特别的、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如Z、a等。

③让学生举出单项式的例子。

2、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探索。

教师归纳: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交流练习:同桌之间一人举出单项式、另一人指出单项式的系数及次数(教师巡视指导、请各别学生展示交流成果。)

理解概念、为下一步利用概念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在学生形成解题思维之后、手让学生完成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

学生独立解决后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归纳并在黑板上加以规范。

三、练习巩固、熟练技能。

1、教科书第56页练习第1、2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总结、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初一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优秀教案 篇4

1、情境铺垫。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解决航模放飞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你们想不想去看一下他们的发明创造作品(出示情境图,组织观看)

2、读懂图意。看懂了吗?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结合学生的回答,解读活动衣架与移动书签,体会发明创造)

l平均每个活动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l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1、将护栏问题转化为周长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知道需要多长的护栏,必须知道什么,即让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2、探究如何得到花坛一周的长度,初步感知周长。出示探究提示:

l 指一指、画一画。利用学具(花坛模型图片)找出不同形状的花坛一周的长度。

l 量一量,算一算。量出这些花坛的边长,算出他们一周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l 想一想,说一说。你能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

l 探究时先独立思考并尝试,不会的可小组商量。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l 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需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l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求钱的问题,实质上是求什么的问题?

2.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体会多样化与优化。出示探究要求:

(2)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3)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设计意图:探究指导明确方向,所有问题一次性放给学生,为学生探究提供时间与空间)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完成第一次转化。

问:1号蟹池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谁的面积?使学生明确:表面上是求1号蟹池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完成第二次转化。

问: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进行研究。)那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用你手中的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比划比划。(引导学生猜想出可否转化成平形四边形,)

3、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出示探究提示:

l 观察对比三角形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面积、底、高等

l 根据你推出的公式计算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

探究问题: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都能摆成方阵吗?其他数行不行?

出示探究要求:

l 动手做:用棋子或纸片分别代替1、2、3、4、5、6、7、8、9、10、11、12这些数摆一摆(或画一画),在能摆成方阵的数下面作标记。

l 找一找:分别找一找这两类数的因数,看你有什么发现?

1.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小棋子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2.找4、6、8、9、10……和1、2、3、5、7……的因数。

1、绘制条形统计图,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思考:怎样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信息呢?(学生会自觉选用条形图)

(2)出示空白表格条形统计图,看懂图意。

(4)观看条形图,发现从图上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过渡语:看来条形统计图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1998―20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有没有从图上能明显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呢?

(2)师生共同描点。如我们知道日处理能力是300吨,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在横轴找表示19这条竖线(课件闪烁),然后再在纵轴上找到表示300吨横线(课件闪烁),这两线的交点(红点──课件闪烁)就表示1998年日处理能力是300吨。这个过程,我们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描点(板书:描点)。描点后通常要在这个点的一边标注上数字,也叫“标数”。

(3)学生描点。下面请同学们在绘有纵轴、横轴的空白图上描出至年日处理垃圾吨数的“点”,并标上数。

(4)教师示范连线。 把表示数的点,按先后顺序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多媒体把依次相邻的两点分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务必让学生发现并体会:

l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垃圾无害化日处理的吨数,而且能看出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板书 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l 折线统计图与条形图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都由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组成

l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我们作出预测。如从开始,处理能力总体是上升的。因为折线统计图,是能反映事物变化的趋势。所以人们常常根据这种变化趋势,预测后面的发展变化情况。但偶然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预测只是一种预测,决不能当成真实的结果。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1) 结合图示让学生指认各个花坛一周的长。课件分别出示各个花坛,让学生指认并说出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即初步感知周长,初步会表达:长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正方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正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圆形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圆形花坛的周长……

(2) 汇报测量与计算方法与结果。通过长方形花坛、正方形花坛感知4条边相加。通过扇形花坛、圆形可以用绳子围一圈,再把绳子取直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 分析与比较,概括周长的概念。结合汇报,让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围的花坛形状虽不同,但是围的方法却有共同之处:都是沿着花坛的边,首尾相接围了花坛一周,即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请你现在想想一下它们的周长。

l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否拼成平行四边形,你是怎样拼的?学生开始汇报展示(分直角、锐角、钝角进行)学生汇报后,课件演示各种三角形的拼摆情况,体会转化思想。

l 三角形与拼成后的平行四边形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l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地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l 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的?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图形、实物也是一样。周长是一条线,从起点到终点首尾相接。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就是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通过复习,我们再次认识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 可能性小。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表示。

(1)问:观察 1÷3= 1÷4= 2÷9=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中的被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

(2)分数与除法有没有不同?生说后师即时概括: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数是一种数,他也可以表示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3)思考: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即解释: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4)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正负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能不能用今天学过的正负数知识为自己打一个分数?

学生自主发言。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对于正负数,我们的祖先早有研究,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吧!

出示资料。(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则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

小结:看了以后,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想不想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呢?那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共同进步。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三单元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对于还有问题的同学,在课下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还有问题的话,可以请教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把这三个单元掌握的扎扎实实。因为遇到了你,我感到非常的幸福,老师会永远记住,一个个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1、出示研讨的问题,学生个人思考,小组研讨。

l 大家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可能性的哪些知识?

l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l 什么事等可能性?

2、全班汇报。学生先谈论对上面3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组织倾听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最后小结: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可以用分数表示。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知识回顾,板书要点。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总复习,这节课我们将对第一单元“万以上的数”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万以上的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l 怎样读写万以上的数?举例说明。

l 什么是近似数?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医个数的近似数?举个例子。

l 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一样吗?为什么?

1、如何口算78÷6= ? 390÷30= ?

2、怎样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它有什么作用?

4、我们学习了那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问题1: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务必使学生掌握,把被除数分成整数数和较小的两位数,分别相除再相加。对于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可借用乘法口诀,想乘法算除法。

问题2:教师从计算的法则、试商的方法、商的位数判断以及验算等方面进行小结。

问题3:要让学生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除法特有的变化规律,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路程÷时间

一、问题引领,再现新知。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圆进行解读,最后落点在:圆与定点等长的点的轨迹,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2、怎样画一个圆?在同圆内半径、直径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画圆先确定圆心的位置,再把圆规的两脚张开,以针尖为定点,两脚间距离为定长(半径)旋转一周围成的图形就是圆。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3、什么是圆周率?它的值是多少?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认识?

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确: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目前算到了小数点后的6万亿位,做题目一般取3.14,一般人背到3.1415926。

4、什么是圆的周长和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明确二者从概念、公式到单位的区别,板书公式。

5、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中间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策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在圆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是把绕在圆周上的绳子拉直再测量或采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滚动的痕迹。这种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的方法,是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圆面积的推导: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圆(未知)转化成长方形(已知)来进行思考。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现在请回想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l 什么是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l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运用了怎样的策略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柱体占有空间的大小,通过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我们得到计算公式为:V=sh 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可以解决与圆柱体体积相关的数学问题。下面有没有信心来接受挑战呢?好,下面开始练习挑战。

(1) 教材第74页(试一试)第1题。

本题一是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可产生于标准差,二是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可按如下的方式处理

1、出示题目,读题审题,让学生先说-2、+2等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再解读他们的具体含义

2、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为什么?第三袋与第四袋呢?

3、第5袋味精合格吗?为什么?

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找找规律,求出结果。

l 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意,侧重理解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的意思

l 求一共握了几次手?你是怎样解决的?是画图还是计算?

l 这类问题具有怎样的解决规律?

l 如果有100个人,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怎样能快速准确得出结果?

薯片盒规格如图。每平方米的纸最多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要求每平方米的纸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先要求出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侧面积,再计算。注意单位要进行换算,最后的结果要根据实际问题运用“去尾法”保留整数。

在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里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l 最大的圆柱体与原正方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l 削去部分的体积又是多少?

生做后,教师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总结。

数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小棒、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王老师昨天去给班上的同学买写字本,可是商店里一共只有23本,如果每个盒子能装10本,这些本子能装满几个盒子?

2、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引入新课。

1、呈现主题图:因为昨天买的本子不够用,所以,王老师今天又去商店了。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3、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本写字本?

4、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0+2和2+30。

5、点明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你们会算吗?请你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

2、学生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算得的结果是多少?你又是怎么算的?可能会出现:

(1)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

(2)用小棒摆。

(3)用计数器拨。

(4)利用数数的方法往后数。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要加以肯定。

3、共同验证:刚才大家都说这两个算式都等于32,那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是不是要验证一下?引导学生验证:

(1)用数的组成:30+2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2)用小棒验证:3捆小棒加2根小棒,就是把3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结果是32。

(3)用计数器验证:3捆小棒就是3个十,2根小棒就是2个一,先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合起来就是32。

(4)用数数的方法验证:先验证30+2,在30后面往后数两个数。

4、教师质疑:

(1)那2+30我们是不是也要在2的后面,往后数30个数呢?引导学生发现:同样可以在30后面往后数2个数就行了。

(2)那2+30怎么也等于32呢?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管是30+2还是2+30都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组成的数都是32,只不过是两个加数的位置改变了一下。

5、快速抢答:教师出示:50+4、4+50;8+70、70+8;90+6、6+90,让学生快速抢答。

6、发现提炼:

(1)引导学生发现以上所有算式的特点:都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

(2)引导学生提炼方法:不管是几十加几还是几加几十,都是求几个十加上几个一,结果都是几十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汇报交流之后,再引领学生验证,解惑,最后提炼出方法。

(二)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1、提出问题:谁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呈现:

(1)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2本没装在盒子里,剩下的都装在盒子里,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

(2)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30本装在盒子里,没有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

2、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2-2和32-30。

3、说出算法:请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可能会出现:用数的组成、用小棒操作、用计数器操作、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想的、用倒着数的方法等等。

4、选择算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算法,教师给予肯定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之中,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所在,适当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又快的方法。

5、计算接力:53-3、53-50;75-70、75-5;64-4、64-60,89-9、89-80。每组接力,第一个同学写出一题答案后,立刻将答题卡传给下一位同学。

6、归纳小结:

(1)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题目不是几十几减几,就是几十几减几十。

(2)小结方法: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自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对算法多样化的渗透,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对快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P48的“做一做”第1题:做好后,请个别学生说出方法,提示: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2、P48的第2题,“烤玉米”。

3、P49的第1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提醒:如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

4、开火车:P49的第4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基础练习为主,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多样的练习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又对又快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P49的第3题:

(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单位名称。

2、P49的第2题:

(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教师加以引导。

(3)学生独立解答。

(4)集体讲评,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规范格式要求。

3、P49的第5题:

(1)完整呈现题目,学生独立解答。可以有意选取一名解答正确的学生上台板演。

(2)集体讲评,根据学生所列算式提问:小猫吃了8条鱼,为什么还要加上8呢?

(3)教师带领学生审题:特别突出对“吃了”、“还剩下”、“一共”等关键词的理解。

(4)解答错误的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难度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笔头表达能力与逆向思考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一)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二)归纳。

1、师生共同归纳所学内容。

2、提炼计算方法:

(1)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几。

(2)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3、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整理归纳的能力和灵活选择策略与方法的能力。

数学优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感知7以内的数量,能手口一致地正确点数。

2. 在游戏情境中学会按被子特征进行对应匹配。

3. 积极愉快地参与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4.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已认识数字1--7。

2. 物质准备:

教具:

(1)PPT;

(2)展板:一面为草地背景挂有供幼儿"晒被子"的绳子、夹子,草地上有3-7的点卡标记;另一面为5幢房子背景,每间房子分别有不同动物(狗、兔、猫、鸡)、不同颜色(红、黄、蓝、绿)标记,房内小床枕头上有4-7的数字标记;

(3)布袋若干。

学具:

不同数量食物图案的"小被子"(米黄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发兴趣。

1. 观看、交流PPT一,进入主题。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瞧,红红的太阳出来了,小动物们也出来啦,有谁呀?一共来了几只小动物?它们出来干什么的呀?

2. 师小结。

二、游戏:帮小动物晒被子。

1. 观看、交流PPT二---八,学习按一个特征进行匹配。

(1)师:它们的被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狗的被子上为什么是骨头?小狗被子上有几根肉骨头?那你们猜一猜小狗会把被子晒在几号竿上?为什么?

(2)依次帮助其他动物按数量对应找到它们喜欢的竿子。

(3)师幼共同小结。

2. 师交待游戏规则。

3. 个别幼儿示范晒被子。

4. 幼儿游戏,师随机指导。

5. 活动评价。

三、游戏:帮小动物送被子。

1. 出示房子展板,学习按多个特征进行匹配。

2. 个别幼儿示范送被子。

3. 师交待游戏规则。

4. 幼儿游戏,师随机指导。

5. 活动评价。

6. 结束语:X这间房子怎么没有被子呀?想一想为什么?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数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优秀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用数学)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计算来解答,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感受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2.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铺垫

1、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解决愿意吗? 星期天,我和宝宝一起到超市里买了十根香蕉,吃完中饭之后,一看只剩下7根了,你知道被宝宝“偷”吃了几根?(生回答) 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数学问题吗?说说看。(生回答)

2、今天,老师还请到了一些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他们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只要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把小精灵送给你们好吗?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请小朋友身体坐正,看大屏幕,春天来了,花开了,草儿绿了,树叶也长也来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出来做游戏,小精灵也飞过来了(课件出示):“有13个小朋友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

几个人呢?谁来说说看?”“你能用算式表达吗?”(根据回答相应板书)

2、师:小朋友们回答得真好,小精灵请你们再看看这边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你能用几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回答)

课件出示:小精灵说:“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师:这边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看一看有几个小朋友?小精灵也飞出来了:“要有16年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回答得这么棒,小精灵想请你们看一看数学王国里的动物园,想去吗?

A:你们看到了什么?

B:你能用小鸟、小鹿或其他的东西提个数学问题吗?

C:在书上列出算式,想到哪一个就写哪一个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完动物图,我们再去看一看小精灵家喂的可爱的兔子吧!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左边有几只?右边呢?老师是根据左右方向的,你还能看着这幅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这节课,有哪些小朋友得到了小精灵,把小精灵贴在黑板上好吗,你们能看着这些小精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小精灵带来的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小朋友真不简单呀!在生活中我们还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许多问题,只要小朋友们肯观察,肯动脑!

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们,好吗?

数学优秀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①认知目标:利用生活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②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成功,激发学习热情。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启发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说教法

理念支配行为,在上述理念的引领下,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法,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迁移、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由于小数的意义是小学阶段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又运用了讲授法、自学法、迁移法、练习法对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扬长避短,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编推荐

数一数教案9篇


你需要的稿件趣祝福小编为你专门打造了一篇“数一数教案”。在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撰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优秀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如果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到开心,那我就感到非常满意!

数一数教案【篇1】

课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一数》

教材分析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今后,它们将概括为同一个乘法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本班有70%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力强,20%的学生课堂参与能力较弱,10%的学生理解力较差。

2.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会数数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以提高学生数数的能力,并会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数一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对学生的思维将是一个考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情感与价值观: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结合数一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

数一数教案【篇2】

1、通过操作活动形成区别单双数的技能。

2、(3)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上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

3、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4、二、重点与难点

5、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6、教学准备:

7、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8、(2)讨论如何知道某组物体是成双还是成单的,如班上的小朋友数是单还是双?让幼儿了解区别单双数的操作定义,即“两个两个数,……”

9、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10、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1、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12、●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13、每个幼儿1、2点卡各一张。

14、游戏:摸一摸,这是多少?事先把长短不一、大小不一的文具和积木放在盒子里,让幼儿不用眼睛看,从里面摸出1、2件东西,摸好后未拿出来时要说出:所拿物体的名称、数量和特征,如:我拿的是一块大(小)积木或一支长(短)的铅笔。

15、能从许多物体中取出数量为1、2的物体。

16、通过讨论理解如何确定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17、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18、﹙贴对了,发给小红花给予奖励﹚。

19、先让幼儿在每个数字下贴上相应的水果或动物卡片,然后用操作定义去证明。

20、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21、多种感官感知1、2。

22、(4)通过迁移活动培养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

23、积木及各种文具,纸盒子1个,有一面留一个洞,能伸进一只手。

24、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25、(2)让幼儿在活动室里找成双和成单的物品。

26、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27、﹙2﹚引导幼儿数数老师有几个鼻子﹖有几张嘴巴﹖幼儿边说,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1。

28、﹙3﹚让小朋友观察,1、2、3这3个数的长相不是一样的,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

29、能区别10以数的单双数。

30、教师小结:

31、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2、3宜昌市兴山县黄粮幼儿园————金忠连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

32、教师将一块积木放在桌子上,问幼儿:桌子上有几块积木?然后手里拿一支铅笔,问幼儿:我手里的东西和桌子上的积木一样多吗?都是多少?教师手里拿两块积木,问幼儿:老师手里有几块积木?

33、分组操作

34、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35、幼儿区别和理解10以内数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各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两个数,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第三运用上面的技能区别10以内数的单双数。如6个物体先用数字6表示,然后通过操作知道6个物体是成双,即确定6是双数。经过这一过程,幼儿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10以内的单双数,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36、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37、幼儿根据点卡上的圆点数,分别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应数量的实物。

38、一、活动目标

39、活动过程:1、活动准备:游戏、﹙1﹚小朋友一起拍拍手、转转手、搓搓手。

40、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41、五、活动流程

42、幼儿再数数老师有几只眼睛﹖几个耳朵﹖幼儿边说,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2。

43、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44、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45、﹙2﹚手指游戏、一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咬!二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咬!三只猴子在水边,看见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咬!咬!咬!﹙幼儿边做动作,边伸手指头﹚。

46、(2)讨论为什么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47、●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48、继续引导幼儿数数教室里有几张奖状﹖幼儿边说,师一边出示数字卡片3。

49、四、设计思路

50、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51、(3)让幼儿操作教学角里的材料,区别盒子里的物体是双还是单,贴上相应的汉字。

52、●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53、各种贴绒水果、动物、教学卡、汉字卡……。

54、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55、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56、(1)出示1~10的数字让幼儿将数字分为单数和双数两类。

57、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58、活动目标:

59、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60、为幼儿提供超10的物体,让幼儿区别单和双。

61、(3)让幼儿说出大自然中成双或成单的物体。

62、感知――操作――理解――迁移

63、活动重难点:让幼儿知道数字宝宝和水果宝宝的数量一一对应的关系。

64、教学目标:

65、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66、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67、分别出示画有1个、2个实物的贴绒图片,让幼儿说出其数量,教师将其放在贴绒板上,让幼儿分别在实物上方贴上相应的点卡。

68、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69、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作出正确判断(该环节着重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70、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71、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72、在教学角里提供木珠、雪花片等操作材料。

73、活动过程:

74、通过寻找活动感知单和双的含义。

75、在活动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76、师:﹙4﹚新年快到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水果宝宝,送给你们,喜欢吗?老师说出水果的名称和数量,幼儿将水果的数量粘贴在相应的数字下面;反之根据水果的数量粘贴相应的数字。

77、活动与指导:

78、活动开始:师:﹙1﹚幼儿用手指表示1、2、3,这些数就在我们身上,在我们的教室里,在我们玩具中,我们不仅要会读数,而且要认识数,以后逐步学会写数。

79、●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80、活动准备:

81、设计思路:

82、教师敲击琴键1次、2次,幼儿根据发出的声音次数,举起相应数量的圆点卡片。

83、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84、(1)让幼儿找出自己身上成双和成单的东西。

85、(1)教幼儿认识汉字:单、双。

86、集体游戏

87、:活动结束:﹙1﹚师幼一起跳数字舞,一个小孩手摸地,二个小孩颠颠脚,三个小孩转又转……(2)小朋友回家以后数数你家里有几头猪?几只羊?几只鸡?明天讲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听听,好吗?

数一数教案【篇3】

教材第2~5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1、第2题。

1、通过数数,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初步教会学生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爱科学和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

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美丽的校园”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同学们,你们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数数。

集体交流:先请几个会数数的同学数给同学们听,再请不会数的同学试着数几次。

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先出示一位老师,再出示两位学生(学生:“老师好!”同时敬礼。老师:“同学们好。”),接着陆续出示一组一组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在干什么。然后出示从天边飞来7只鸽子(伴有哨音或鸟叫声)及美丽的校园。

“学校。”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这里有什么,数量是多少呢?”

先让学生自由地观察。

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最后全班交流,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当学生每说完一种时,老师启发提问:“还有什么?”

2、数图中事物的数量。

老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说,按数目从小到大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数数量是1的人和物。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位老师并加上圈。

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1”?

老师引出:像这样,一面国旗,一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课件同时在图的左边出示数字“1”。学生自己读一读,认识数字“1”。

(2)数其他数量的人和物。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老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同学到前边数给大家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然后让学生自己再指一个数一个,重数一遍。注意口、手要一致才能数对。

(3)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老师逐一板书出1~10各数。

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

同桌互读。

集体交流,先找学生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游戏结束后老师指一个数学生读一个数。

还可以拿1~10的10张数字卡片玩“儿童读数”游戏:把卡片背面朝上拿好,然后翻一张,看谁很快认出是几,这张卡片就先归谁,最后谁得的卡片多,谁就是获胜者。游戏结束后把卡片归还。

3、数身边的实物。

刚才这幅图中有数量是1的,是2的,是3的……

你身边的人和物哪些是这些数量呢?请仔细观察,看谁说得多。

老师引导: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几支铅笔?一组有几名同学……

可引导学生这样叙述:我有3支铅笔,用3来表示;一组有5名同学,用5来表示……

1、练习一的第1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再认真数。

2、练习一的第2题。

先让学生数一数上面四幅图中小动物的个数,再数一数下面四幅图中小圆圈的个数,然后把上、下相同个数的图片连起来。

数一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都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重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难点: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前往后数一数我们班的课桌,一共有几排?每一排坐几个小朋友?再从左往右数一数,课桌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

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习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境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3.再请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数的,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数法所对应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4.教师板书,表示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区别:

6+6+6+6(有4排,每排6个)=24(个)

4+4+4+4+4+4(有6列,每列4个)=24(个)

活动三:数一数有多少个方格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怎样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认真观察我们列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活动四:数一数苹果有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3页第4题。

2.把问题引申,进一步要求学生写出计算6盘、10盘、15盘苹果的连加算式并算出结果。

3.就怎么计算15盘苹果有多少个,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3+3+3+3+3+3+3+3+3+3+3+3+3+3+3=?

算法1:从左到右,逐次加3,得出45。

算法2:从第一个3开始,3,6,9…3个3个地跳着数,数到最后一个3,得到45。

算法3:3个3是9,15个3就是5个9,9+9+9+9+9=45。

算法4:5个3是15,15个3就是3个15,15+15+15=45。

(如果学生没想到算法3与算法4,教师可以介绍,它们的特点是简化了原来的连加算式。)

4.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表示原来的算式有没有比算法4更简捷的方法呢?这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说的一句话:“用乘法表示就方便了。”

(制造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三、总结:

1.根据教室里座位排列(6排8列),在本子上列出计算全班人数的加法算式。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做个象征胜利的手势,鼓励一下自己。

2.让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资源,让孩子通过数一数体会列和排的区别,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数熊猫和圆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数和交流各自不同的数法,再次深入地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教师适当地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数熊猫时,教师先逐步引导学生列出横着数的加法算式:5+5+5=15,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竖着数的连加算式。在数圆片的活动中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数学课本中的两种不同方法,使得很多孩子都能从跳着数进一步发展为只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只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在最后的数苹果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设计构思发生了偏离,大部分学生只能想到算法1和算法2,当老师想介绍算法3,算法4的时候,有部分超前学习的孩子叫嚷着用乘法来计算。本来设想用智慧老人的话设置一个悬念,可针对当时的情况教师只能改变设想,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节课的引导和铺垫。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有技巧地抓住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案例点评:

1.学生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是抽象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基础。本课教学设计注意到教材中在处理4个数数活动时的区别:数熊猫时是跳着数的,数圆片时方法有所不同(数一排几个,有几排;或者数一列几个,有几排);通过这两个活动,体会不同的数法都有相应的算式表示。数方格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交流。

2.数苹果的活动设计有新意。让学生探索计算15个3相加的算法,发现实施分组计算的策略,可以减少连加算式中加数的个数,使算式简化,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算式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下一节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数一数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数一数。

课时目标:

1、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 初步经历用点子图表示物体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事物并提出问题,渗透应用意识。

4、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初步对数学产生好奇。

设计新意: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玩中体会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乐趣,最终掌握认数技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儿童乐园情景图。折纸游戏用彩纸。

教学过程:

一、亲切交谈,导入情境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好。别看你们年纪小,玩的地方去的可不少,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我想,小朋友一定很爱去儿童乐园,今天我们再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二、经历场景,自主探索

1、 观察与交流

(1)乐园里有些什么?

(2)你最爱看什么?最爱玩什么?(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3)总结描述美丽的乐园。(风景秀丽:植物与动物。活动丰富)

2、数一数

(1)乐园里有花、鸟、滑梯、秋千、木马等很多好看的和好玩的,现在如果我想知道每一种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办呢?

(2)乐园里有些物体的个数比较多,怎样数才不容易错呢?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顺序数,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3、总结:怎样数数又对又快?(学生汇报)数数时要按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如果图在纸上,可以用笔作记号,也就是数一个点一个,不点作其他记号也行,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

4、一一对应

下面的回答看谁反应快,在图中,用1、2、3表示的东西有哪些?(出示10幅片段图)指名说图意。

5、使用点子图

(1)刚才有的小朋友数数时用笔作记号的发生点者数的,我们就可以用点子等简单符号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2)如果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同步出示片段图),那么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呢?为什么?(同步出示)木马、飞机、蝴蝶、小鸟的个数怎样表示?(出示)

(3)思考:在这个儿童乐园里有什么物体的个数能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呢?

(4)气球的个数怎样表示?请大家在书上画一画。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玩中学习与巩固

1、数一数画一画做《同步试卷》第4页第一题。

2、找数。儿童乐园里的数真多,我们身边的数可也不少,不信我们来找找。(1)找自己身上的数,说给同桌听。

(2)找找自己所在大组里的数,集体交流。

3、折纸游戏。

(1)每人折1个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写上姓名。

(2)根据老师黑板上提供的点子图,很快和其他同学站在一起,使大家手中的折纸的总个数能用黑板上的点子图表示。

(3)教师先按顺序给出点子图,再选一些数,最后出示2个点子,请站在一起的两位小朋友交换礼物,互相感谢彼此合作结束活动。

四、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希望你们和数学要象和身边的同学一样很快的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作业设计:

《同步试卷》第4页第一题,找一找自己家里的数。

数一数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2.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个数。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

教学难点:从具体实物过度到抽象的点子图。

教具准备:主题图、光盘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师:谁能告诉老师,今天来了多少小朋友?你认识几位小朋友?

2、你想和谁坐?你喜欢坐在第几排?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数。

二、创设情境,感受位置。

课件出示:(暑假里,小朋友们去儿童乐园玩,有的滑梯,有的荡秋千……,玩得可高兴啦!)看了图,你想到了什么?能说说吗?

数一数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复习1、2的点数。

2、能在三个物体中找出1、2的物体。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DVD一台、一只灰太狼头饰、两只灰太狼图片、两只喜洋洋图片、数字1、2、1-3的各种水果图片(若干)、实物:苹果3个、橘子3个、实物:玩具(若干)、小筐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放歌曲“喜洋洋歌曲”,出示灰太狼头饰:“谁来了?”“干什么的?”

2、出示图片。

一只灰太狼和一只喜洋洋,领幼儿数数,有几只灰太狼,捉到了几只喜洋洋?(引导幼儿用数数用数字1表示)比较每只灰太狼都捉了几只喜洋洋。

3、出示图片。

两只灰太狼和两只喜洋洋,带领幼儿数一数,有几只灰太狼,几只灰太狼,(引导幼儿用数数用数字2表示),比较每只灰太狼都捉了几只喜洋洋。

4、按物点数。

灰太狼捉喜洋洋真辛苦,它的肚子饿了,请幼儿拿水果给它吃,每只灰太狼只吃一个水果,来了几只灰太狼,就拿几个水果给它吃。

教师分别出示、一只灰太狼、二只灰太狼,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一个水果、两个水果、三个水果,并检查对错。

实物:三个苹果、三个橘子(让幼儿点数,教师说出数字几,幼儿拿出相应数量的水果)

5、游戏“灰太狼捉喜洋洋”。

(1)学本领:老师当灰太狼,幼儿当灰太狼宝宝,灰太狼拍一下手,幼儿拍一下,灰太狼拍两下、三下,灰太狼宝宝也拍相应的下数。

(2)实物:玩具

教师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小筐的玩具,幼儿听教师说的数字,从小筐中拿出相应的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6、活动结束。

让幼儿在我的数学《水果数一数》作业中在三个物体中圈出1、2的物体来。

数一数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能力目标: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各数。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

难点:从具体实物过度到抽象的点子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儿童乐园里玩吗?老师前几天就去了儿童乐园,还带回来一张图片呢,你们想看一看吗?(出示图片)

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教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数图上的物体个数

同学们,儿童乐园里非常热闹,在照片中,你能看到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谁能告诉大家,照片中有些什么?(引导学生在表述的时候说清各种物体在图中的位置。)

总结: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师启发:小朋友,你能说出XXX有几个吗?(对于说的又快又准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学生喜欢先数什么就让他们说什么,不要限制先数哪一种,保持学习热情。对于比较难数的数目,要引导学生有次序的数,防止重复或遗漏。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我们再来数一数图上物体,看谁数的最快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吧!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一个一个让学生完成)

三、联系生活,进行实践

1.送小礼物

说明:只要完成纸上的题目就能得到一个小礼物。

题目: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多少个数?

过渡: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他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今天回家就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数一数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重难点 :

能正确数出生活中的事物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有用的知识。这节课是数学课,我们要学习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 新课

1、出示彩色挂图,教学数数。

( 1 )质疑:教师:“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 2 )小组学习:先让学生观察,在小组内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 3 )汇报学习情况: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人或事物的个数。(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如果是在书上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点着数,或用笔做记号以保证不重不漏。)

(如:能用“ 1 ”表示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能用“ 2 ”表示的有:两个同学向教师敬礼、两个同学浇花; 3 个同学在踢球;有 4 朵葵花;宣传栏上有 5 个大字;花坛里有 6 朵花;天空有 7 只鸟;楼边有 8 棵树;校园里有 9 个学生; 10 个人等)。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

2、 找一找,数一数:我们也有一个美丽的校园,我们也可以数数在我们校园里、教室里看到的东西。(比如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有多少把椅子,有几扇窗子,有几盏灯,有多少个同学,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孩子观察的内容。)

师 : 谁能把你自己观察到的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3、扩展训练:

(1) 关于方位的认识:

提问学生,某某前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后边一列有几个同学?左边一行有几位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位同学?

告诉你的同桌,你的左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一行有几个同学?前面一列有多少的同学?后面一列有多少个同学?

(2) 动脑动手:

1. 你喜欢画什么,就在右面的空格里画什么,要画得和左边同样多 .

2、练习 2 第一、二题

三、 小结:

数学课有趣吗?你们喜欢上数学课吗?今天的数学课,同学们表现得很踊跃、很认真。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今天这样认真的学习数学知识。

四、课外观察作业

1、数一数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并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2、准备 5 个圆形、 5 个三角形、 5 个正方形。

板书设计: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通用9篇


以下是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收集的关于“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的信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准的载体之一。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0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少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

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专题性的活动,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旨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具体表现如下:

1.在数与代数中,重视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及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2.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在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探索中,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认识复式统计图,并从图中尽可能多次获取信息。

4.学生在从事专题性的活动时,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拟采用以下教学措施:

1、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口算做到算得对算得快,笔算做到计算仔细,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2、把教学应用题做为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来抓,特别是圆柱、圆锥和比、比例方面的应用题,着重教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会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重视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画图,发展学生动手能力。

5、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力。

6、通过单元检测掌握学生巩固知识的情况,若发现缺漏现象及时补救,课外作业做到精心设计,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改正。

7、通过以优带潜、以优促潜、以优帮潜的活动,使优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潜能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去追优、赶优,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教学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操作练习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四、活动结束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3)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

(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

(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

(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一、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行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2、第2题: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我又长高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

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再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

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

完成后核对。

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这堂课你感觉学什么最难。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四、五课时: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

(3)门的高是---米-厘米。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物体,掌握测量的方法。

2、尝试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

3、能积极参加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活动准备】筷子,铅笔,吸管,粉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小朋友看,我们这里有台电脑,可是在不用的时候,它会有很多的灰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做套子要知道它的长度,那我们应该怎么样知道它有多长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测量员吧。

二、幼儿尝试进行测量活动。

请你取出我给你们准备的东西,来试着量一量你坐的小椅子的边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么样量才是最正确的呢?(幼儿尝试用铅笔进行测量活动)

提问:你是怎么样进行测量的?你量出它有多长?

三、讨论测量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种测量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方法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示范测量黑板: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测好一段就用粉笔做一个记号,首尾相连。最后数一数就知道我们测的东西到底有多长了。

四、幼儿自主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粉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并将测量结果进行记录。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除了刚才我为小朋友准备的东西?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跨步

现在我们一起来用脚大跨步的走,测一测从我们坐的地方到门口有多少距离吧。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分析;通过学习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材的编写特点: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指南针

2.年历卡

3.24时计时法的钟面模型

4.面积单位卡片

5.简易天平

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除法…………………………………3课时左右

二、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设计校园………………………………………………1课时

九、数学广角(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前 后 (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 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暂停演示)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

让学生看图答 三、 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

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 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科学活动《排一排》。

下面,我将从说幼儿、说教材、说目标、说准备、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延伸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幼儿

科学活动的内容具有启蒙性、探索性和生活性。它重在操作,以实物吸引幼儿的兴趣,在学习中显得更加轻松,幼儿更加愿意主动探索,让整个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排一排,让幼儿在积极主动地体验过程中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为发挥排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能够按照形状特征进行分类与排列,小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不仅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很适应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说目标

首先要对幼儿进行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因此,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二点尝试。

1、运用变“魔术”的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用看不见的瓶子引起幼儿的兴趣,用串好的扣子逐渐引导幼儿注意珠子的排序。

2、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动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它们都是图形宝宝,并能细细地,有顺序地操作。所以该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总结,对此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以下该活动的目标;

(1)、初步感知图形排列的规律,并进行ABAB间隔模式的排列。

(2)、能仔细观察排列的规律,清晰的进行表达。

(3)、对排序活动感兴趣,愿意并积极的参加操作活动。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3个目标,幼儿能够按形状特征进行分类与排列,能积极参加到操作活动中。

四、说准备

穿好的扣子教具不同颜色图片(小动物图片)

各种图形若干(圆形)

重点: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难点:按一定顺序排序。

五、说教法

(一)、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之外,还从中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示范法

通过示范把各种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排成一横排,引导幼儿观察说出他们都是怎么排列的。

2、游戏法:

以游戏的形式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把几何图形按形状分类。

六、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角,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更多的探索活动,这不仅提高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七、说过程

1、游戏“开火车”

在游戏中,让幼儿观察说出它们都是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巩固学习三种几何图形。

2、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圆形图形分类排一排。

八、说延伸

益智区中,提供木珠,各种塑料雪花片,图形片,可供{色、形状、大小进行ABAB间隔模式的排列。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教师小学数学教案(篇9)

一、活动背景:

时下,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造型各异的高层建筑已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发达与否的标志,并到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幼儿所熟悉。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选择了这一幼儿易于表现的事物――房屋。让幼儿在认识和熟悉一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图形的不同组合、拼贴等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几何体的简单知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通过做做、玩玩、讲讲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认识房屋建筑的外形特征,运用几何形组合,拼贴出各种简单的房屋平面造型。

2、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力,表现力,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进行初步的建构和创造。

三、活动准备:

1、房屋展览图片四幅,小动物形象图片若干。

2、泡沫板两人或三人一块,几何图形片若干,水盆若干。

3、请一位老师扮狮王形象,熟悉对话。

4、录音机及有关录音。

四、活动过程:

(一)丰富幼儿对房屋外形的认识,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房屋简单的外形特征。

1、老师幼儿一同参观房屋建筑展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狮王出现)讲话:听说娃娃城新建了许多漂亮的城堡,小朋友我们一起去参观好吗?

2、分析了解房屋的基本结构。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样的房子?房子上面的部分是什么?(屋顶。)下面呢?(墙。)墙上有什么?为什么要有门和窗?

3、激发幼儿为小动物建造房子的欲望。狮王作伤心状。老师问为什么这么伤心?(狮王说:前一阵森林里发生了水灾,把小动物们的房子都给淹没了,小动物们没房子住可伤心了。)老师安慰狮王:“狮王别着急,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助你们好吗?”“小朋友你们愿意吗?”

(二)幼儿尝试个别操作,了解幼儿拼贴建构情况,鼓励幼儿创新大胆想象。出示许多小动物及建筑材料(吹塑纸片),请个别幼儿上前尝试操作,根据情况老师和幼儿及时评价。

(三)幼儿分组建构。

1、想一想你想给小动物构造什么样的房子?帮谁造?

2、要求,造的房子要牢固,方便进出,让小动物们满意。

全体幼儿两人合用一块泡沫板,进行建构活动。鼓励幼儿为小动物造一座、两座或更多的房子,并且造得不一样。在此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四)讲评。

1、相互参观,说说哪座房子造得好?为什么?

2、把房子送给小动物。

3、狮王代小动物致谢,与小朋友共舞。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区域活动中继续用图形建构房屋或其他物,也可提供立体积木让幼儿进行立体构造。

六、效果分析:

活动中幼儿想象丰富,思维开阔。他们不但能将长方形的纸片横摆,而且还将它竖排成并列的几间房子,而且对门、窗所装位置也掌握得很好。还有的小朋友想象更大胆,将梯形的图片斜放当作房子上的滑梯,将长方形竖放当电梯。总之,这次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哪块木板厚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哪块木板厚

有益的学习经验:

认识物体的厚薄,感知厚薄的相对性。

准备:

1.长宽相同,厚薄明显不同的木板3块。

2.长宽相同,厚薄不同的积塑每个幼儿3块。

活动与指导:

1.同时出示两块较薄的木块,让幼儿各种角度观察木板尺寸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把两块木板并放在讲台上,请幼儿说出它们的不同。在他们说出一块木板“高些”,一块木板“矮些”后,告诉幼儿:小朋友的眼光不错,已经把它们的区别找出来了。不过,由于它们都太矮,所以我们不用高矮,而用厚薄来区分它们。分别在板子上作标记1和2让幼儿说出2号板子厚些,1号板子薄些。

2.拿出另一块板子标记为3号,与2号板子比较,启发幼儿说出:3号木板厚些,2号木板薄些;把3块木板两两相比后,引导幼儿说出3号木板最厚,2号板子薄些,1号板子最薄。

3.把木板按从薄到厚的规律排序。

4.发积塑给幼儿,让幼儿区分它们的厚薄并按厚薄排序。

5.按教师指令,举出相应的积塑。

2024小学数学教案分享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而内容的设计与完善则需要老师自行负责。一份出色的教案需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呢?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推荐一篇文章,题为“小学数学教案”。如需随时查看,请将本页添加到书签列表中。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 设计思路 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现,天空有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 学生举手,教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 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注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四、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生1:电影院的座位号分奇数号和偶数号;

生2:上体育站队报数。

2、观察数列,初探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按要求写出奇数和偶数。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写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现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 (出示题目:6、25、1、47、0.01)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在圆圈里填上奇数偶数。

4、数字游戏。 (学生手中拿着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牌根据老师口令做游戏)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呀?(学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这有一道拓展练习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拓展练习:教室里有一盏亮着的日光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8下开关。聪明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判断,这盏灯是否还亮着?如果拉9下呢?拉100下呢?)

师:看来,自然数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义。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减法问题并解答。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培养学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智慧老爷爷请王老师带来5个智慧星,请看,他说呀,想把这5个智慧星送给咱们一(8)班会倾听,能观察,肯发言,专心思考聪明孩子。想得到这些智慧星吗?看大家的表现吧!

一、创情导入、引入新课笑笑家的苹果成熟了,她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大家想去吗?

二、操作探究,理解意义

(一)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1、大家仔细观察,这棵苹果树上一共有几个苹果?现在发生了什么?掉下了几个苹果?现在树上还剩几个苹果?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3个苹果。)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原有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多少个?)

3、师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还剩下多少这一类的数学问题。

4、摆一摆。师:刚才我们讲出了这个数学故事,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用我们手上的学具摆出来。

请同学们拿出5个圆片来代替5个苹果,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

(先摆5个圆片,拿走2个圆片,还有3个)

5、你是怎么摆的'?又是怎样知道还剩下3个苹果的?引导学生说出:是从总数5里去掉2个,就是少了2个,还剩下3个。

6、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二)还剩下几块奶酪?

1、数一数,一共有几块奶酪?看,小老鼠干什么呢?你能把这个数学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有3块)

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故事能完整地表达出两个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5块奶酪,搬走2块,还剩几块?)

3、摆一摆。

同桌互说你能把图中的意思用圆片摆出来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4、板书贴图。

强调: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剩下的。

5、画一画。

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画下来吗?师引导:数学故事不仅可以讲出来,摆出来,还可以画出来呢,我们可以用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代替奶酪,怎样把5块奶酪,拿走2块又怎样画下来,思考一下,把这个过程画在本上。

6、交流汇报。

师引导把表达与操作,形与数结合,体会减法的意义。

三、抽象理解,认识减法

1、谁愿意再来说一说这两个数学故事。

2、我们把这个两个数学故事用算式表示出来,怎么表示?板书:5—2=33、你知道每个数都表示什么意思吗?让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

3、认识减号,读算式这里的—是减号,表示去掉的意思,像这样的有减号的算法,叫作减法,补充课题,认识减法师:这个算式怎么读呢?(5减2等于3)从左往右读,能把减号两边的数交换吗?

4、这两个数学问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呢?引导归纳: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

5、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用减法来计算的例子,我们还是以5—2=3为例子,它还要可能讲的是什么数学故事呢?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比如5颗糖,吃了2颗,还剩下3颗。有5元钱,花了2元,还有3元钱。

四、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1、画一画,算一算引导学生读懂图意,尝试练习,汇报交流。

2、练一练第1题。

先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出算式,集体汇报。

五、评价小结,拓展运用利用智慧星讲评,老师想把智慧老人带来的智慧星奖下去,如果从这5个从一次拿走1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这个过程,算式5—1=4,如果我一下子拿走2颗呢?5—2=3如果我一下子拿走3颗呢?5—3=2如果我一下子拿走4颗呢?5—4=1如果我一下子拿走5颗呢?(全部拿走)5—5=0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得数是0的减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么认识减法的?减法有什么意义?附板书设计: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图15个苹果掉下2个,还剩3个图25块奶酪拿走2块,还剩3块5—2=3减号读作:5减2等于3。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与梯形的分类;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4、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平移和旋转等。

教学资源: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把几个还没有复习的单元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单元没有整理过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统计。)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引入:接下去,我们来复习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复习,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复习升与毫升

1、整理与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启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对升与毫升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1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想法,进一步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1升=1000毫升,以及相关的换算方法。

3、小结:升与毫升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整理与复习第16题

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交流正确的画法,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的`正确认识。

2、整理与复习第17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在图中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3、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别围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的理解,分别回答有关的问题。

4、整理与复习第1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小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复习平移、旋转与统计

1、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在方格图在分别画出轴对称图形,并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交流画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把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90度的方法。

2、整理与复习第21题

(1)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优点?

(3)讨论交流:某位同学一至四年级身高增长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较合适?

(4)独立完成统计图;

(5)小组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据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结:平移、旋转与统计的重要知识点。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复习,迎接考试,以取得另自己满意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从我们学校到中山公园可乘坐A、B两种车,A车大约每隔400米设有一个车站,B车大约每隔600米设有一个车站。天气越来越热了,我们少先队员开展送爱心活动,在这条线路上摆几个慰问点,为驾驶员、售票员送上毛巾擦擦汗、送上凉水解解渴。现在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慰问点设在哪里可以同时慰问两条线路的司售人员,并且要说明你的理由。

2、在这里,我们找A、B两车的车站就是运用了有关倍数的知识,那么,你是否知道同时有两个车站的这几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公倍数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

这一个是最小的,我们又称它为什么?

补充课题:最小公倍数

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二、探究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在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请学生写在纸上,并贴到黑板上。

2、四人一组合作解决1--2个问题,举例说明,组长笔录。可以翻书请教,在P69--P71。

3、成果汇报:(由学生任选一种方法)

(1)公倍数有多少个?

(2)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①枚举法:根据学生举例填写集合圈并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内容(参见下左图):

②分解质因数:如:12与30的最小公倍数(见上右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之因数的乘积。

[12,30]=2×3×2×5=60

从这两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里你能看出12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参见下左图。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

短除法:如求:36和45的最小公倍数,参见上右图。

讨论:与求最大公约数比较有什么异同之处?

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任选一种方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一组必做,其它可任选,看谁做的又快又多又正确):

16和20;65和130;4和15;18和24。

得出两个特殊情况: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4、总结:今天你们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每个人的研究都非常成功,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三、回家作业布置(感兴趣的同学做)

世纪大道是浦东新区最为壮观的轴线大道,它横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起于东方明珠电视塔,止于花木行政文化中心,全长4200米。请你当一位设计师,在大道的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香樟,在大道的另一旁每隔()米种一棵银杏,那么,每()米一棵香樟和一棵银杏正好面对面,这样的情况共有()组相对的树木。

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是要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教师的职责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帮他们把好舵。讲台不是老师的,而是师生共同的,谁都能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在被肯定、被信任的时候,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习(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习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分数与有限小数的关系》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中的例3,原教材安排与例1、例2合并成一节课,教学例3时,先把3/4等5个分数化成小数,接着把5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发现并归纳出结论。如果按照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平淡、枯燥、抽象,无法突现出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这个关系的规律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缺乏灵活性和探究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节课我只安排例3这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一个最简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规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解分母的的质因数及结论中“一个最简分数”的出现不会感受到突然,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掌握住的规律才是“牢固的规律”,才是“理解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 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灵活、熟练地进行判别。

2、 发展性目标: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本节我选用了“猜想――探究――发现――引伸”的教学模式来教学。以猜想提出为起始,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动”,检验――质疑――发出1――举例――质疑――发现2――最后引伸。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亲历性”,即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掌握规律,还学会数学的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小班数学教案范例9篇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排队游戏

活动目标:

1、喜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律的存在和美感。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项链一串,有规律的事物,幼儿在拉排序方面有生活经验和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教师出示穿好的一串项链,进行提问:

1、这串项链漂亮吗?为什么?

2、在项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3、他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如果你来穿你会怎样穿?

二、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是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除了我们的下面互联有规律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2、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的?

三、幼儿尝试利用多种材料排序,体验创造与表现的乐趣。

1、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排队的,那今天我们也来玩排队的游戏好吗?(幼儿在教师中任选喜欢的材料为他们排队,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合作完成。)

2、在做之前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排?你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3、提示幼儿:如果你的排队方法很多,怕记不住,可以自己去一张纸把自己的排队规律记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幼儿间相互交流,教师和幼儿有目的的一起参观有重点进行排序的讲解与评价。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涵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的知识。

活动名称:

我们去郊游

活动目标:

认识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

1、积木围成的`池塘,池塘里有一条大鱼,许多条小鱼。一只青蛙,许多只小蝌蚪。

2、树模型一个,树上挂着一只大鸟,多只小鸟,多个苹果。

活动与指导:

1、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教师与幼儿一同统计活动的人数,让幼儿明确知道只有一个老师,有许多个小朋友。)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3、池塘里有什么?(鸭子、小鱼、青蛙、小蝌蚪)有多少只大鸭子?(1只)有多少只小鸭子?(许多只)有几只青蛙?(1只)几只小蝌蚪?(许多只)然后继续启发幼儿进行观察,想一想池塘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个和许多来表示。

4、小朋友围坐在大树下休息,引导幼儿观察并且说出树上有一只大鸟、许多只小鸟;一棵上有许多只鸟、许多片树叶、许多个苹果。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

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数学活动:

五色花

活动目标:

1.会一一对应地摆放物体,学习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2.大胆尝试,在操作的基础上讲述自己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白色的颜色标记各一个(画有各种颜色小花的树),红色小花5个、黄色小花4个、蓝色小花3个、绿色小花2个、白色小花1个。

2.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红色雪花片5片,黄色雪花片4片,蓝色雪花片3片,绿色雪花片3片,绿色雪花片2片,白色雪花片1片;画有各种大树的纸一张)。

3.黑板一个,小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家”。(学习对应)

1.小朋友们现在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小花都开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小花,请你们猜一猜、认一认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红色)这是什么颜色的小花?(红色)数一数老师带来了几个?(5个)

3.(出示黄色)这是什么颜色的小花?(黄色)再来数一数它有几个?(4个)

4.依次出示蓝色、绿色、白色小花将出示完的小花一次摆在前面的地上。

5.小朋友们真棒,都认出了老师手上拿的小花。可是小花说:“我想回家,回到大树妈妈的身边。”那小朋友想不想送小花回家?

6.现在我们先送红色的小花回家,回到开红色花的大树上。(老师一边放小花,一边引导幼儿跟着一起数1、2、3、4、5)

7.接着送黄色的小花回家,回到开黄色花的树上,怎么送呢?我们把黄花的第一个和红花第一个对应整齐,黄花第二个和红花第二个对应整齐,第三个、第四个。(教师的方法同上。)

8.现在我来请小朋友们送小花回家,谁来送蓝色的小花,看你能不能送对?依次绿色和白色同上。)

二、游戏“送小花回家”。(操作对应——重点)

1.现在我请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把你们桌面上的小花像刚才那样把它们送回家。要注意先送红花,把红花送完再送黄花,接着蓝花、绿花、白花;一朵颜色的花下面对应另一朵颜色的花,一一对应种整齐。

2.在送小花回家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如果你在那里玩小花,那么它回不到树妈妈的怀抱就会死掉,你们想不想让小花死掉?好,现在看谁最安静、最迅速?

3.(老师在一旁观察、指导幼儿发现一一对应的排列规律。)

三、游戏“亮眼睛”。(学习比较,讲述——难点)

1.现在小朋友们都送小花整整齐齐、一一对应地回家了,小花说谢谢你们。那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亮眼睛”。

2.谁来说一说,红色小花多黄色小花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来一起数一数,红色5个,黄色4个,那红色比黄色多了几个呀?(一个,老师引导幼儿回答。)

3.依次比较黄色和蓝色,蓝色和绿,绿色和白色。(引导幼儿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四、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学习了一一对应送小花回家的新本领,还比较出了哪种颜色小花多,哪种颜色小花少,真棒!那在我们自主性游戏时间,我们来和小花一起拼搭玩具,看谁能用五色花拼出漂亮的玩具好吗?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学习比较 5 以内数量的多少。

运用搓揉包等方法制作胡萝卜,发展小肌肉的动作的灵活性。

通过情境游戏,发展自然跑双脚平稳自然跳跃等动作,促进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力量。

活动准备

旧报纸橙色玻璃纸。

活动过程

形式:小组

1. 请幼儿说出兔子最爱吃什么食物。

2. 请幼儿把旧报纸搓成萝卜状,用橙色玻璃纸把旧报纸包着,制作成一个“胡萝卜”。稍后可利用幼儿制作的 “胡萝卜”玩游戏。

3. 幼儿分组玩运送“胡萝卜”游戏,每组最多 5 人,每次由两组进行比赛,在指定时间内,幼儿扮演兔子把胡萝卜运送回家从场地一边走/跑/跳到另一边(距离的长短要适合小班幼儿)。

4. 把胡萝卜横排放在地上,请幼儿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看看哪一组运的胡萝卜较多,哪一组较少。

活动评价

比较5以内数量的多少。

能比较灵活地进行跳跃。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学习按数量多少排序,并匹配实物。

活动准备:

动物卡片,(一只鸡,二只鸭,三只兔,四只虎,五头牛),背景图,1-5的点卡人手一套,操作练习

学习重点:

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说出总数。

学习难点:

按数量从少到多的排序

活动过程:

一、实物分类计类 (感知5以内的数量)

1、逐一出示四张动物卡片,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草地上玩。看看草地上有谁?数数每种动物有多少?指黑板上的动物,"谁来说说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有多少?"

2、请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做拍手数数的游戏,看看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给一只动物拍手一下,边拍边数。(验证结果)

数完以后两手合拢,说说:几只动物我拍手几下。"答:**动物有1只。集体进行拍手数数,最后出示五头牛,学习使用单位量词"头"。

二、乘火车 学习1~5的排序

1、出示方格,小动物要去乘火车了,谁会帮小动物找座位。数数小动物谁最多谁最少?把最少的动物放在火车头后面的那节车厢里,最多的动物放在最后面。

(想一想,谁放在最前面,谁放在中间?谁放在最后面呢?)

2、请幼儿个别来操作,验证结果,小动物们都找到车厢了,请你说说它们是怎么坐的。引导幼儿说出按数量排序的顺序:一只***,二只***……

三、小组活动。送点卡

1、出示点卡 给小动物送点卡。

卡上的圆点有几个,(数数点卡上的数量)它会和谁做好朋友呢?

按照点卡数量与动物数量相同送,要说:几只**我送你**个点。

2、给点卡排队。

"它们也想排队了,请你从小旗这里开始排,要从少到多的排队,指导幼儿在实物卡下面摆上相应的数量的点卡

四、游戏:点数排队。

请5位幼儿上来,挂上1-5的点子卡片,到老师前面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好队。

小班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已经初步学习了4以内数的数数,为了使幼儿能手口一致的准确点数,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数数,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中,我选择了小班幼儿最熟悉、最喜欢的小动物,以小动物过中秋节为主线,展开一系列活动来学习4以内的数数。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4以内的数数。

2、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已经初步学习了4以内的数数。

2、情境创设准备:小动物们一起到大公鸡家过生日。

3、活动道具准备:PPT课件、小黑板、动物图片、棒棒糖、纸箱。

活动重难点:

重点:会手口一致的数4以内的数,准确点数。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以“一起到大公鸡家过生日”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是中秋节,八月十五,但是刚好这一天也是大公鸡的生日。大公鸡今天很高兴,因为它要过4岁生日了,今晚它准备了一个晚会,所以它请了好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晚会,小朋友们看看都有谁?

2、播放课件可爱的.小动物,幼儿看课件回答。

(1)有几只小狗?(1只小狗)

(2)有几只小兔?(2只小兔)

(3)有几只小鸭?(3只小鸭)

(4)有几只小花猫?(4只小花猫)

小动物们给大公鸡带来了好多生日礼物,大公鸡很高兴。请大家参加它的生日宴会。

3、情境游戏:快乐的生日宴会

(1)出示生日蛋糕,让幼儿说出是大公鸡几岁的生日。

(2)请小朋友看一下这个蛋糕上怎么有那么多的洞洞呀。

(3)美味的月饼。(纸箱上贴动物的图片)幼儿说出都有哪些好吃的东西,练习用不同方法来数数。

①1个月饼。

②2个月饼。(竖着数)

③3个月饼。(环绕数)

④4个月饼。(不规则物体的数法)

按小动物特征,请小朋友给小动物喂食物。(小狗、小猫、小兔、小鸭的家)

小动物们都吃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去参加大公鸡的生日晚会吧!

活动延伸:游戏快乐抱一抱。

玩法:音乐开始,幼儿听着音乐跳舞,音乐停下后小朋友自由结伴抱一起。

规则:音乐停,幼儿能说出是几人抱一起的。

小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地将相同颜色的夹子与色卡进行匹配。

2.初步学习按卡片上动物的颜色数量匹配相应颜色数量的夹子。

3.喜欢参加活动,愿意和同伴讲述自己活动的过程。

活动准备:

1.黄绿蓝塑料夹子若干。

2.动物卡片若干。

3.色卡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玩夹子。

1.教师出示夹子,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这些夹子一样?哪里不一样?

师:你们知道夹子宝宝有什么本领吗?

2.幼儿玩游戏夹夹子。

二、夹子与色卡匹配。

1.引导幼儿学习将相同颜色的夹子与色卡匹配。

师: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老师听到夹子宝宝说肚子饿了,这该怎么办呢?

2.幼儿尝试操作

三、按动物颜色数量匹配相应夹子。

1.学习按动物颜色数量匹配相应夹子。

师:老师的夹子宝宝吃饱啦!它想找好朋友一起出去玩。我们一起帮它们找朋友吧!

2.集体操作:夹夹子。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成果展示,教师评价。

请几个小朋友上来说一说是怎么帮助好朋友的。

小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2.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按点卡匹配相应数量食物的图片。

活动准备:

彩色小口袋、发卡,供幼儿装扮毛毛虫。

与故事内容相应数量的食物小图片若干,1~5点卡。

根据故事制作的PPT,欢快的音乐伴奏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 师:可爱的毛毛虫们,今天大家都很漂亮,我们到草地上来玩游戏吧! (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模仿毛毛虫快乐地在草地――绿地毯上爬行、嬉戏,教师不时地用头轻轻触碰幼儿的头或用脸轻轻地贴近幼儿的脸,并大声地招呼:“你好!”“你真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幼儿也快乐地相互碰碰头、贴贴脸,整个气氛轻松、快乐而友好。)

二、寻找食物――感知5以内的数量1.师:虫宝宝们玩累了,肚子有点饿了吧?我们去找些东西吃。

师引导幼儿在草地上边爬边寻找食物, (一个苹果→两只梨→三个李子→四颗草莓→五个橘子)。食物卡片散布在垫子四周。

2.(引导幼儿坐下)提问:你找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数数有几个? (教师通过集体、个别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并手口一致地点数图片中的食物数量,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3.师:赶快把这些好吃的食物放到小口袋里吧。将图片放进胸前的口袋里。

三、欣赏故事――拓展对数量的认知1.师:我们能干的毛毛虫宝宝们都找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还有一只有趣的毛毛虫,它也出来找东西吃,它找到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想知道吗?2.师幼共同欣赏PPT,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数数、猜猜中,巩固对数量的认知。 (色彩鲜明、富有童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幼儿,教师适时的提问――“毛毛虫找到了什么”“有几个”“一起来数一数”不断引导着幼儿去观察和思考,让幼儿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点卡找朋友――匹配相应数量的食物1.师:毛毛虫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出去找东西吃,为了让大家看的很清楚,我们用点子卡片来表示。星期一用几个点子表示呢?(逐一出示点卡,点子数代表第×天)

提问:毛毛虫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找的东西是不是都一样呢?找了哪些水果,找了几个?(星期一找了什么水果,找了几个苹果?一个苹果就贴在一个点子的下面)2.操作活动。

师:老师为大家也准备了点子卡片,请毛毛虫们仔细看看水果卡片上的水果数量是几个就贴到一样多的点子卡片的下面。(幼儿每人取一张点卡,将口袋中的小卡片,按数量匹配到卡片中相应点子下面的空格里。)

五、毛毛虫变蝴蝶――感受快乐

活动评价:

贴完的毛毛虫把卡片送给老师,操作正确的小朋友在其额角上贴上毛毛虫贴画以示奖励。

毛毛虫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我们也变成蝴蝶飞一飞吧。音乐声中,师生一起挥舞着“翅膀”飞出活动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青春的名言

青春名言 03-22

蒜的发芽过程日记(收藏十四篇)

发芽过程日记 发芽日记 03-22

大班学习计划(推荐五篇)

大班学习计划 03-22

猫城记读书笔记(经典十四篇)

城记读书笔记 03-22

安慰女朋友姨妈语录28句

安慰女朋友姨妈语录 03-22

签拆迁申请书系列

拆迁申请书 03-22

乡镇纪委工作总结收藏

乡镇纪委工作总结 纪委工作总结 03-22

数学活动教案反思精选9篇

数学活动教案反思 数学教案反思 05-09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经典

八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03-22

晚安朋友圈的晚安句子精选35句

晚安句子 03-22

[感悟]小学数学听课学习心得优秀范本

数学学习心得 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12-0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