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劝学教案

【#范文大全# #劝学教案#】这篇“劝学教案”经我们认真研究值得安利。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教案课件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在收藏夹中保存这篇文章方便日后查看!

劝学教案 篇1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 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三题。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古诗《劝学》(板书课题)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特别漂亮,风格独特他的字被称为颜体。他很喜欢我们班的孩子,据说有一些话要对我们说,你们想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吗?生:“想”﹗想的话你可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了!因为这番话都藏在诗里呢!你们有信心学好么?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古诗大家已经读熟了,在这个情境里字音叫得也很准。现在老师把这里的生字都叫出来,我想看看你们是否还能认得准?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

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教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此,教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三、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系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劝学教案 篇5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先播放歌曲《历史地天空》)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二.孙权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语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补:补充省去的成分。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先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鲁肃: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长者。

④.分角色朗读课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结友而别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

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知识改变命运

七、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勤学、劝学方面的故事,并在班上交流

劝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四.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 举例论证 5、略

劝学教案 篇7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⑶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⑴ 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⑵ “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⑶ “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劝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养成勤学的观念和习惯。

2、掌握文中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一些语句。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来疏通人物对话的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领会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提起三国,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串串熟悉的名字,他们犹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与其中的三个人物有关,他们是孙权、吕蒙、鲁肃。话说孙权手下有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为此很担心,有一天,孙权亲自来找吕蒙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好好读书,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愤苦读,最终是才略大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权劝学。

1.先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2.抽学生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几组对话。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有关孙权、鲁肃的介绍,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三组人物对话。

三.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对话的意思,翻译重点句子并解释重要词语。

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神态。

文中人物形象。

1、学生讨论完毕后,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并归纳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2、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口吻,心理、神态。

孙权: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作思想工作,是一位不仅能识才,更善于培养人才的明君。

吕蒙:性格直爽,机敏精干,有幽默感而又虎虎生风的将才。

⑤.简要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四、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五、当你的一个同学因贪玩不肯好好学习,你试着劝说他勤学,你应该怎么说?(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劝学,如果把这些劝学的理由归结起来那就是学习很重要,其实读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还记得方仲永吗?因不学习从神通而蜕变为凡人,而吕蒙因学习成为一代名将。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衷心的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

六、赠言:

劝学教案 篇9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教案 篇10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求学之道”板块。本文的内容是: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来劝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劝学。本文的特点是:善于用喻,运用高度生活化、丰富并且有角度变化的比喻来论述观点;语言质朴,通过易懂的文言词段来展开全文;观点突出,文章紧紧围绕“劝学”展开,说理透彻,气势浑厚。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选择鲜明的内容,运用平实的语言,善于用喻的表达技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认识能力,加深对学习的思考。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1)能说出内容选择的特点和方法;

(2)能解释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1)能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珍惜和热爱;

(2)能体会作者对学习方法及态度的探索和欣赏。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多,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荀子的世界,看看他对于学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劝学》的学习,点名主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先提问: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并在纸上写下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随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本组思想,进行自评和互评,努力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认识:所谓“文言”,顾名思义,由“文”和“言”两部分组成。其中,“言”是指字词句的音和义,“文”是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形式与技巧。只有先理清字词句的意思,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文章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学习本文应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摆脱对老师的依赖。)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并不深奥,因此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应在自主诵读中自主疏通文本、整理文意,进而独立自主地获得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听取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想法,从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学习。自主诵读时,要入耳入心,保证每次诵读都是对课文的再次熟悉。并且,诵读时要格外注意艰涩的语段,这样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同时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保证每个字词都过关。梳理字词时,要紧密关注页下的注解,若有自己不懂而又未附注解的字词,就及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基本义项中寻找最佳答案;若还是无法确定字词意思,就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独立梳理一遍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共同解决;小组也难以解决的就由组长主动向全班提问,全体同学一起帮忙解决,直到一一过关。

然后进行组内检测。每人各出两三道不同的字词音义题,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掌握全部字词的音和义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放出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班同学一起开口说或动笔写。完成后教师边逐个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诵说一次,以强化记忆、加深印象。本文共有三段,检测时应按课文顺序逐段进行。例如――

木直中(zhòng)绳/虽有(yòu)槁暴(pù)/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ì)明而行无过/吾尝(qì)而望矣/假(jiǎ)舆马者/君子生(xìng)非异也/不积跬(kuǐ)步/骐(qí)骥(jì)一跃/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不舍(shě)/金石可镂(lòu)。

劝(劝勉、勉励)学/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名词,靛青)取之于蓝而青(形容词,深)于蓝/故木受(经受)绳则直,金(金属类的刀剑)就(接近、趋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检验)省(反省)乎己/吾尝(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须臾之所(……的东西,代词)学也/而见者(的人,代词)远/声非加疾(快,这里解释为宏大)也/而致(到大)千里/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泛指,不是特指长江黄河)/善假(借助)于物(外物)也/不积跬(半步,跨出一脚)步(一步,跨出两脚)/锲而不舍(舍弃,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寒于(比)水/不复挺者(的原因;并表停顿,引出判断),使之然也(表示判断)/参省乎(相当于“于”,对)己。

于: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善假于(向,对)物也。

而:取之于蓝而(可是,表转折关系)青于蓝/君子博学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不译,表相承关系)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地,表修饰关系)思矣/吾尝而(来,表承接关系)望矣/积善成德,而(因而,表因果关系)神明自得/蟹六跪而(又,或不译,表并列关系)二螯。

日:君子博学而日(每天,状语)参省乎己/吾尝终日(天,名词)而思矣。

水:冰,水(水液,名词)为之而寒于水/非能水(游泳)也。

之:青,取之(它,指靛青)于蓝而青于蓝/不如须臾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所学也/蚓无爪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利。

焉: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一:骐骥一(一次,量词)跃/用心一(专一,形容词)也。

(设计意图:对文章的字词音义掌握,铺垫好学习的`基础,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字词进行主要攻破。)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边诵读句子边梳理句义,将全文逐字逐词翻译一遍,不能漏译或跳读;翻译要求以直译为本,忠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切忌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所加需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方可意译,但也要尽量保留原来的意思;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才能参阅手头资料,这样还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标示;时间8分钟左右。

独立梳理一遍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共同解决;小组也难以解决的主动向全班提问,全体同学一起帮忙解决,直到一一过关。

然后进行组内检测。每人各出两三个不同的句子翻译题,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最后教师检测。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掌握全部句子的意义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放出课前准备好的句子,全班同学一起开口说或动笔写。完成后教师边逐个亮出答案边诵说一次,同时解释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例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但)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又)符合圆规(的标准)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和)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却能横渡江河。】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因此不积累(每一个)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不汇集(每一条)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雕刻(东西)放弃(了),(即使)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但)雕刻不停止,(即使)金属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是)往上(能)吃到(地表的)尘土,往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检测完成后,教师还要记得提醒学生,翻译靠的是知识与自信,而非资料书,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掌握每个句子。

(设计意图:掌握文章的句子,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句子的一些特点进行探究。)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边认真诵读课文边自主梳理,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先用一句话概说中心论点,再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并写在纸上,尽量细致而深入;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进行自我完善。随后教师随即抽点同学概括,让全班同学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用几句话分说各段内容就是――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接着让每人对本文的“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观点,感想、评价、疑问皆可;要求都是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汇总深刻、新颖的观点与全班分享。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与学生交流讨论――

本文在学习方面谈了许多观点,即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关于学习的意义,也就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这个观点具有超时空性。关于学习的作用,作者主要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善假于物”两个观点,都非常重要,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实践、懂得最佳利用各种条件。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提出,要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三条都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一定对它们的作用深有体会。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坚持锻炼我们的学习意志,专心提高我们的做事效率,正是这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使许多同学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最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现场讨论:怎样的人性观使作者“劝学”?本文所劝之“学”,与今天的学习内容完全一致吗?请同学们联系文本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成员交流,以求启发与补充;随后教师随即抽点几人在全班介绍本组观点,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荀子“劝学”,是基于“人性本恶”的人性观。第一段中,作者认为,木头要经过拉直的墨绳检测才能变直,金属要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可见在作者看来,人也是如此,生来本性是恶的,所以要通过后天学习来提高修养、改造自我,最终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正人君子。第二个问题,本文所劝之“学”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致在于二者都包括知识的学习,不同在于本文更侧重品德修养的学习。如第一段中讲究“参省”与“行无过”,第三段讲究“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整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同学们认真梳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欣赏本文表达上的美感;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量细致、深入;梳理的同时,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从而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每人所说不少于1分钟,不多于2分钟。再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观点。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以深化学生的理解――

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最大特色是运用比喻,使“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且文中所用比喻有三个特点。一是生活气息浓郁。所用比喻都是熟悉的、常见的:如青取于蓝、冰水为之、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以及蚯蚓和螃蟹的习性等等,无不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人感到平易亲切,而且可信度高。二是比喻丰富,如第1段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意义,第2段用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3段用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是比喻角度有变化。如第3段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论述了注重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这三种学习方法和态度。讲“积累”,先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以此类推到人,“积善成德”,自然就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再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反对照,鲜明地突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讲“坚持”,采取正反设喻交替的方法,“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是反面设喻,“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是正面设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是反面设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正面设喻,使论述十分新鲜灵动;讲“专心”,也是先正面设喻,蚯蚓“用心一”,所以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再从反面设喻,螃蟹“用心躁”,所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可见“专一”效果之显著。除此之外,本文多有成对出现的排比句,使文气磅礴,文辞整齐,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于学习的议论文自古皆是,多用比喻的议论文也层出不穷,可是能将比喻用得如此通俗形象、把道理说得如此透彻明了的的作者,实在极少。我们写作时,往往追求用语的艰深奇警,追求比喻的瑰玮诡谲,实际上,真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比喻,才具有超时空性,才拥有非凡的生命力。若非如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怎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呢?

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形式还有不同的见解或疑问,都可以当堂提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教师尤其应该鼓励那些有一定道理的新见解。

(设计意图:对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进行探究,掌握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写作特点的了解。)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再让全班齐读课文。读出自我的感受与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形式的领悟,更要读出气势与氛围,把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读完后,让学生进行现场背诵与现场默写。

(设计意图:对文章好的句子或段落进行积累与掌握,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点,以深化学习并提升认识――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荀子著文长于譬喻,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又善用排比,或以韵

语描写,增强了气势,协调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有进一步的深入的了解,对写作特点进行总结。)

下课前,每人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要求收获准确、全面,启示深刻、读到。用一句话简练地写在纸上。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学生自主发言,再由教师抽点后排几位同学,力图让课堂效果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减少学习上的弱势群体。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比喻是我们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但要用好它却不容易。因此我们见过的比喻不胜枚举,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很少。在平常的写作中,我们要增强语言意识,思考本文的语言何以优秀,从而受到启发,使自己的比喻更加新鲜灵动,富有生命活力与个性魅力。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有助于下次更好的学习。)

语文的学习,不仅需要课堂上老师的引导,更需要课后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探索及实践。在此推荐两类文章:一是评价《劝学》的文章,如《/span>劝学>赏析》(李建强)、《从《/span>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胡格非);二是荀子的《劝学》未删节的完整文章。希望同学们课后进行阅读,进一步感受荀子文章的特点,可写些简短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进行了解,对比阅读,进行积累,同时加深对本课文的学习。)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孝心演讲稿精品九篇

孝心演讲稿 03-04

我的外婆优秀作文十九篇

我的外婆优秀作文 03-04

定做承揽合同六篇

定做承揽合同 03-04

优秀事迹报告(实用十篇)

优秀事迹报告 03-04

爱人早安说说65句

爱人早安说说 03-04

护士个人述职

护士述职 03-04

大学讲座心得

大学讲座心得 讲座心得 03-04

劝学教案模板

劝学教案 劝学优秀教案 01-29

新手学做菜哪个软件最好用

菜谱软件哪个最实用 新手学做菜哪个软件最好用 11-02

少年已阳光作文5篇

少年阳光作文 少年作文 03-04

英语作文万能句子大全15句

英语作文万能句子 03-0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