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二年级下册课件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是为了满足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老师会认真负责地设计教案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签约仪式方案集合五篇

教案的制作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要达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然后,根据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地组织教学进程,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最后,在教案中要有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包括导入、展示、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课件的制作也需要注意一些要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工具,如幻灯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其次,要注重课件的布局和设计,尽量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要注意字体的大小和颜色,以保证信息的清晰可见。此外,课件的内容要与教案相配合,突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您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帮助您更好地制作教案和课件。如需了解更多教育相关内容,请收藏本网页,随时方便学习。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1】

一、教材简析

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文中的小朋友思考。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画?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理念

倡导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朗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示范读等)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尤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句子,读懂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切身体会到遇事善于质疑、思考、解疑带来的无穷乐趣,并树立起自信,同时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2】

最大的“书”?

刨 底

中午放学了,我和几名同学一起回家,我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位阿姨的芹菜掉了,我赶紧走上前去,把芹菜见捡了起来。旁边的人都夸我是个好孩子。有人说:“这孩子真好。”还有人说:“现在这样的孩子很少见。”我心里美极了。然后,旁边的同学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捡?”我争着说:“我为什么不能检?”“本来我想捡的。”看吧,好事人人都可以做,我们俩不就是个例子?我们俩争着做好事,是不是只得你学习?我希望你也多做一些好事,向雷锋同志学习吧。也做一个见义勇为的好少年吧。

今天,我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一位老奶奶过了马路。

下午,我去新华书店看书。出了家门,我蹦蹦跳跳一路小跑着,不知不觉就到了我们学校西边的十字路口。当我正要过马路时,突然看见一位老奶奶摇摇晃晃地准备过马路,我放慢了脚步,心里想:要不要过去帮帮这位老奶奶呢?嗨!助人为乐嘛,而我又是一名少先队员,应该过去帮帮她。

我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我扶您过去吧!”说着两只手扶着老奶奶的胳膊,趁着绿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过了斑马线。过了马路,老奶奶对我说了好几声谢谢!我摇摇头说:“不用谢,老奶奶您一路走好。”说完我又急冲冲地赶向新华书店。

此时我心里觉得很高兴,因为我做了一件好事。

有一个星期天,我学二胡。在公交车上,看到了一个小弟弟在自己的座位上安安稳稳的坐着,这是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上了车,匆匆忙忙的投了一元钱。投完罢,便慢慢地向中间走去,车刚开动,老奶奶一个不稳,险些摔倒。只见那个小弟弟向那个老奶奶晃晃悠悠地走去,拉了拉老奶奶的衣角,用稚嫩的声音像老奶奶说:“奶奶,这里有座,您来坐吧。”说完便用手指了指那个方向。老奶奶笑了笑:“没事孩子,你去坐吧,奶奶站得住。”说完并用手摸了摸那小弟弟的头。这一个温馨的一幕,让我们都看呆了,等回了神,大家都纷纷给老奶奶让座。我急忙向老奶奶那里走去:“奶奶,上那里做吧,我快要到站了。”待老奶奶在那个座位坐下时,我才放心的到下车口站着。

下车以后到现在,我始终都没见过那个小弟弟,也从来没忘过那个小弟弟。现在我的身边也出现了许多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事情,所以,真的好谢谢雷锋叔叔。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价”等十三个生字,会写“抹、挤、拱和批评”这五个字。

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良好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画家和牧童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题

,比较这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么写?(你说的是他们的年龄大小、名气有大小、地位有高低)

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流利,遇到不会读的,请教伙伴、老师多读几遍。

2、 检查初读:

(课件出示 戴嵩)他的后鼻音读得很到位,我们学着他来读一遍。戴嵩是谁?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戴嵩是画家。——你介绍了他的职业。 戴嵩是著名的画家。——你介绍了他的成就。 戴嵩是一位唐朝著名的画家。——你介绍了他所处的朝代。)

(逐段出示课文,将相关生字显示为红色,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围观的人看了( ),只有牧童( ),戴嵩听了( )。)(学生自由练说,指两到三名学生说。)

三、读中感悟课文

1、 大画家是怎么作画的呢?请大家快速看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你划得和他一样吗,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哪几个词重点描写了戴嵩做画的情景。(将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显红)(出示两幅图画)帮老师判断一下,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将两幅图画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注上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语。你是怎么猜的呢?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他告诉当遇到一个陌生的词语时,我们可以通过猜每个字的意思来猜这个词语,这样也能猜到八九分了。大家看这两幅图,画家在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时,用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哪个重?哪个轻?你能用朗读来表现画家作画时的不同用力吗?(指名读,男女读)再把这两个词放到这句话中,你能把它读好吗?

学习三、四两段

。在这两段话中,同样是夸赞的意思,作者用上了两个不同的意思,可见我们祖国语言非常丰富。能读好教书先生和商人夸赞戴嵩的话吗?

作就是作品,那么“绝妙之作”是怎样的?这么高的评价,谁再来称赞一番。(指名读,小组读)

在教书先生的眼里,戴嵩的就是一位画画的——神仙了。请——再来读读,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话。

如果当时你是一位想找老师学画的年轻人或是一位很有钱的老板,你又会如何夸赞?你也夸赞,我也夸赞,这才叫——纷纷夸赞(将“纷纷夸赞”这个词语显示红色)

学习第五段话

3、 即使是孩子小小的声音,在我的耳朵里却像炸雷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观点——与众不同。

5、 小小的牧童,你知道个啥,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可是戴嵩听了却是怎么做的呢?快找找

小朋友,你喜欢戴嵩这样同你说话吗?你从戴嵩的话中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谦虚、和蔼)

8、 戴嵩的画到底什么地方画错了呢?

(牛尾巴画错了)为什么画错了呢?

(尾巴翘起来了)那不是很好看吗?

(那是驱赶牛蝇时的样子)应该怎么画呀?

(将课题改过来。)

小结:听了小牧童的话,戴嵩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真替他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谦虚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有了错误及时改正。

指导书写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4】

一、谜语导入

1.谈话猜谜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你们猜猜谜底是什么?)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画风》《板书》。

二、激趣学新知

1.发现问题

看到文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谁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怎么画?他们为什么画风?他们画成了吗?)

小结:让我们一起去书中找答案吧!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

(3)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

(让学生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

我是二一班的,我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4)卡片识字“宋、涛、陈、凡、赵、艺”

(方法多样如:①出示卡片练读,指名读,再去掉拼音读。

②做“找宝”游戏,找到的同学领读生字。

③猜字,听老师或其他学生说字,指名认字并领读)

(5)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让学生通过想和找激发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6)识记字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字形)(如:比一比,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

(7)再次认读

(将生字放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认读,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地)。

3.指导书写

(1)出示“我会写”中的“丹、乌、艺、显、涛、陈”(指名认读,也可用常用的字扩词)

(2)重点指导

(师范写学生认为有困难或不易写好的字。在书写笔顺时可要求学生书空。)

如:“丹”字笔顺为“涛”字为左右结构,应左窄右宽。

三、师生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字卡丹乌艺显涛陈

丹笔顺涛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戴、价”等十三个生字,会写“抹、挤、拱和批评”这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良好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画家和牧童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题

1、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教师板书字体较大的“画家”和字体较小的“牧童”),比较这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么写?(你说的是他们的年龄大小、名气有大小、地位有高低)

2、 (补充课题)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95页,自由读读课文,圈出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请教伙伴、老师多读几遍。

2、 检查初读:

(课件出示 戴嵩)他的后鼻音读得很到位,我们学着他来读一遍。戴嵩是谁?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戴嵩是画家。——你介绍了他的职业。 戴嵩是著名的画家。——你介绍了他的成就。 戴嵩是一位唐朝著名的画家。——你介绍了他所处的朝代。)

(逐段出示课文,将相关生字显示为红色,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唐朝有个著名的画家戴嵩画了一幅( ),围观的人看了( ),只有牧童( ),戴嵩听了( )。)(学生自由练说,指两到三名学生说。)

三、读中感悟课文

1、 大画家是怎么作画的呢?请大家快速看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2、 (指名回答,在电脑上划出句子)你划得和他一样吗,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哪几个词重点描写了戴嵩做画的情景。(将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显红)(出示两幅图画)帮老师判断一下,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将两幅图画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注上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语。你是怎么猜的呢?我们要感谢这位同学,他告诉当遇到一个陌生的词语时,我们可以通过猜每个字的意思来猜这个词语,这样也能猜到八九分了。大家看这两幅图,画家在浓墨涂抹、轻笔细描时,用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哪个重?哪个轻?你能用朗读来表现画家作画时的不同用力吗?(指名读,男女读)再把这两个词放到这句话中,你能把它读好吗?

学习三、四两段

1、 读了这句话后,你觉得画家画画的本领如何?戴嵩高超的画技得到了大家的夸赞。夸赞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有两个夸赞的近义词(或随机将学生说到的两个词语显示红色)。在这两段话中,同样是夸赞的意思,作者用上了两个不同的意思,可见我们祖国语言非常丰富。能读好教书先生和商人夸赞戴嵩的话吗?

2、 谁来扮演商人夸赞戴嵩?(将绝妙之作显示为红色,)作就是作品,那么“绝妙之作”是怎样的?这么高的评价,谁再来称赞一番。(指名读,小组读)

3、 教书先生又是如何赞扬的(指名读)在教书先生的眼里,戴嵩的就是一位画画的——神仙了。请——再来读读,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话。

4、 是不是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下划条横线)如果当时你是一位想找老师学画的年轻人或是一位很有钱的老板,你又会如何夸赞?你也夸赞,我也夸赞,这才叫——纷纷夸赞(将“纷纷夸赞”这个词语显示红色)

学习第五段话

1、 而这时,却传来了一个另外的声音——(指名读第五段话。)

2、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你把“画错啦,画错啦”这句话读得很重,为什么呀?(将“炸雷”这个词语显示红色)

3、 即使是孩子小小的声音,在我的耳朵里却像炸雷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观点——与众不同。

4、 听到这意外的声音,围观的人一个个都怎么了?(板书积累词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5、 小小的牧童,你知道个啥,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可是戴嵩听了却是怎么做的呢?快找找

6、 (指名读)小朋友,你喜欢戴嵩这样同你说话吗?你从戴嵩的话中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谦虚、和蔼)

7、 学学戴嵩和蔼的样子读读他的话。(指名读)

8、 戴嵩的画到底什么地方画错了呢?

(牛尾巴画错了)为什么画错了呢?

(尾巴翘起来了)那不是很好看吗?

(那是驱赶牛蝇时的样子)应该怎么画呀?

9、 喜欢这样的小牧童吗?为什么?(勇敢 善于观察 有礼貌)

10一起来读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师与几个学生对话,与全班学生对话)

11、刚才上课时,老师把画家写得那么大,把牧童写得那么小,你有什么想说的?(虽然他们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名气不同,但小牧童勇于想大画家指出缺点,其勇气可嘉,他和大画家一样可敬可佩。)(将课题改过来。)

小结:听了小牧童的话,戴嵩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真替他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谦虚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有了错误及时改正。

指导书写

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本篇文章是趣祝福在网络上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框架。请将本网页加入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方便下次访问!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第四教时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第五课时 几百几十的加、减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4、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以及相应的估算。

2、使学生更加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要与实际情况相符。

3、渗透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计算几百几十的加、减。

2、能运用正确的估算策略进行加、减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相关练习题的情景图,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式卡。

教学过程:

一、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3题。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大屏幕出示第4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读题。说一说题中说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2)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0—150=150(度),教育学生要保护自己的视力。

2.独立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第10题。

三、技能训练。

1.完成练习二十第11题的估算。

(1)完成练习二十第8题、12题

四、练习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建立验算的意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验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验算是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挂图

学生学习过程:

一、进行导课。

同学们,今天蜜蜂王国的国王要进行查账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样进行查账的,好吗?

二、新授

1、出示图片,看图,谁能来说说这幅图?(引导学生把图说完整注意图中的数学信息)

(蜜蜂王国里蜂王派他的属下小蜜蜂,去检查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的情境。)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随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吧。

1)蜜蜂生产记录对吗?怎样检查?

小组讨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2)算算试试。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交流算法:

a 把573和318交换位置

b 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等于另外一个加数

你认为那种算法更方便呢?

三、游戏巩固

1、大树生病了,哪位啄木鸟医生可以为大树治病呀?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解决,教师巡视。

四、练习巩固

1、“我来逛商店”

快看,有这么多的商品,你想买什么呀?(限两件)

生提问题,全班解决

同位间提问题,互相合作解决

2、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验算的。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介绍:

3、“火车提速”

出示课件:可按谁在相同时间内,计算的算式最多,最准

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解决你想解决的其他问题。

验算练习:

209+198 298+403 354+214

4、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检验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那些知识?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吗?

作业设计:

完成自主练习中的相关题目;

把今天所学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信息窗4——国王查帐

573 318 891

+ 318 验算: + 573 - 318

891 891 573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使学生认识简单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口算方法。

1、口算下列各题。

48+3154+1225+44

48+3554+1825+45

口算后提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74-2355-3543-12

74-2955-3740-12

要求学生先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出得数。

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

3、做练习一第8题。

(1)做第一组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2)第一题是怎样算的?最后一步为什么40加12?在什么情况下是进位加?

(3)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第二组题,然后指出: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个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

(4)学生练习第三、四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一第7题。

2、做练习一第9题。

先指导学生估算方法,再要求说出每题结果各是几十多,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可以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方法。

3、做练习一第10题。

(1)提问:第一行两道题先算什么?第二行两道题先算什么?

(2)分两组练习,每组做一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尽量用口算。

4、做练习一第11题。

(1)指名学生读题,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2)指名口答第13题算式,老师板书算式、答案。提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5、先让学生在第12题()里填数,然后口答校对。

四、课堂。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8题。

教学随笔: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平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36)。

学习过程:

1.按顺序背乘积不大于36的2~6的乘法口诀。

2.二( )得八 二( )一十 ( )六十二 三( )得九 ( )三得六 三( )十二

3.读出下面各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9÷3=3 8÷4=2

12÷3= 4 l2÷6=2

4、让学生观察练习五的第1题,并独立完成后,再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2题请学生先从鸽子归巢的情境图中收集信息,完成填空。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填写除法算式。

6、第3、5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7、第4、7题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练习。

8、第6、9题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

9、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第8题。四人小组说说题意,并提醒学生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计算。

10、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再填写。如:要算12除以2等于几怎样想?用哪句口诀?在口诀的括号里应填什么?商是几?那么,12除以2等于几?在此基础上独立做"12÷ 6=□"。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集体订正。

11、第11题,教师说明题意,并带着学生先做。做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边计算边小声说一说思路,或说出用的是哪句口诀。如果想不起来用哪句口诀,可以看除法算式上面的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要让学生说是怎样想的。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说口诀,不必再说"想几和几相乘得几"这一步,以简缩学生的思维。

12、第12题是“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口述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信息数据,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

13、师生共同总结本练习课的内容。熟练总结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反思: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还应让他们按照先想乘法,再想口诀,最后得商的方法。使他们切实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教学反思:看图写算式不是很难,但是学生对于说理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的透彻的学生先说,然后让其他学生理解记忆,加深印象,达到掌握的目的。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学习目的:1.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 识除法的含义。

2.带着复习已学的乘法口诀,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苹果和12块饼干的图片,若干张乘法口诀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5÷3=5 10÷5=2 12÷3=4 8÷2=4

2.分别说出上面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新课

1.用圈一圈的方法来教学例题。教师出示6个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口述题目:6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实际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分。今天我们学习用圈一圈的方法分物品。

教师演示圈的方法;把两个苹果圈起来,表示2个一份。然后提问:继续往下分,该怎样分?(再把2个苹果圈起来。)教师在黑板上再圈2个苹果。让学生注意教师是怎样圈的。

2. 让学生打开书,看课本21页的第6题的蝴蝶图。教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刚才讲得方法,自己在书上圈一圈。并在圈的基础上,在方框里里填入适当的数。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学生做完以后,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说怎样想的。 一共圈了几个圈? 每个圈里有几只蝴蝶?(5只)

圈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15只蝴蝶,每4只蝴蝶一份,分成了3份。) 算式是什么?(15÷5=3)

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每5只一份。) 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表示分成了3份。)

3.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例2。教师出示12块饼干图,并口述题目: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几份? 提问:用图一圈的方法该怎样分?

学生口述,教师把前3块饼干圈起来。让学生说一说题意.然后让学生按照圈的方法分分看。教师巡视。

学生分完以后,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每圈里有几块饼干?(3块。) 圈了几个圈?(4个。)

也就是分了几份?(4份。) 看图说一说圈的结果。(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分成了4份。)

12块里面有几个3块?(因为分成4份,所以12块里面有4个3块。) 12里面有几个3呢?(4个3。)

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是什么?(板书:12÷3=4)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还可以表示什么?(12里有4个3。)

教师小结:把12个按照每3个一份夹分,分成了4份,也就是说12里面就有4个3、这种问题也要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

四、小结(略)

教学反思:通过操作,使学生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案背景:

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避免生活里的角干扰数学里角的概念的形成。为此,教材所联系的实物都是很薄的,它们的厚度不会引起注意,便于学生在实物的一个面上寻找并指出角。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以及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能创造性使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作角. 教学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活动角的模型;制作角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工具(纸若干张、剪刀、扇子、钟面、毛线、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活动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孩子们猜图形图案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从袋里取出图形,但只露出这个图形的一小部分,请你猜猜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形?依次出示(边猜边贴在黑板上)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形!

师:这个呢?

生:正方形!(注意此处只出示含有角的图形,圆形等不参与讨论)

师:小朋友们,再看看这是什么图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生:这是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生:因为它有3个角。

师:你能上来指给小朋友们看吗?(学生上讲台指指出3个角。)小朋友们可以跟着一起数。她指的对吗?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它就是刚才我们所认识图形当中的共同的组成部分——角!

3.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感知,自主建构。

(一)抽象角——观察感知,建立表象。

1.师: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多啦,你能找出哪些物体上有角吗?找找看!(出示课件,辅助学生找到剪刀上的角,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以及红领巾上面的角)

2.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并画在纸上,就成了下面的图形。(多媒体抽象出角)师指出:像这样的一些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角。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看到这么多角,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摸一摸?这位同学你上来摸一摸。(学生摸角的顶点和边并说出摸的感觉)。师板书画出角。

师:同学们啊,通过认角我们发现了角的一些共同点,谁能帮助老师总结一下角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对!同学们说的很好!角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并出示课件)要求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句话。顺势指出尖尖的顶部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并板书。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5.现在大家闭着眼睛想想角形状。

(二)判断比较,深化表象;

听说我们今天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呢,那它们到底是不是角呢,请看大屏幕。插入小练习,下列图形是角的在( )里画笑脸,不是角的画哭脸。

1.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对于反例只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

2.继续看,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三)自主探究,动手画角;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角呢?这位同学你上来画。(老师给出提示:先画顶点,后画边。伴随同学画角的过程,老师点出画角的`口诀: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并引导同学们熟记此口诀。点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再板书一次。

2.插入小练习:下面各图中有很多角,请同学们数一数有几个角。

(四)提供材料,操作内化;

1.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个角?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材料:小棒、皮筋、钉子板、吸管、彩条、圆片??请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做一个角,并指一指它的顶点和边在哪里,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看哪一组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的多,做的好。

2.全班展示交流: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角,顶点和边在哪里。并鼓励学生心灵手巧,想出了各种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角。

3.提出疑问:这些角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引出角是有大有小的。

4.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活动角有什么特点?如何把角变大变小?通过把角变大变小,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

什么样的关系?

5.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让学生举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实物的角也是利用活动角的特性制成的。

(五)比大小——自主探索,意义建构。

1.请同学们也用你的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角,放在桌上,和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哪一组来汇报?(先选一组差异大的)问: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再选一组差异小的)问: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老师也不知道了。怎么比呢?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把它们合在一起。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我们可以把两个角重合在一起,看张口大的角就大,张口小的角就小。

2.多媒体出示四个钟面

师:看,四个钟面中时针和分针争论起来了,他们都说自己形成的角大,小朋友,你们觉得呢?指名学生口答。(媒体放大显示)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剩下的这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你想怎样比较?动动脑筋,打开钟面作业纸,在小组里讨论。

师巡视指导。

4.哪一组先来汇报你们研究的结果?跟大家说说你们这组是怎样比较的。学生演示,教师用媒体演示。

5.你们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有什么意见吗?再问: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比较方法?

6.插入小练习: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三、学生总结角的特征。

四、展示生活中的角。多媒体展校园里美丽的角。

五、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课外作业:

数学书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l—4题。并完成《随堂练习》后的相应内容。

七、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我先引导观察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再利用课件演示将物体上的角抽象为数学上的角,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过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体化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对角的特征的理解。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写在哪一位上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这种计算较之上学期所学乘法复杂得多,因此要讲清算理,注重训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板书课题(住新房)生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住新房,同学们想去参观他的新家吗?(想)但是淘气说去他家必须闯数学关,有信心吗?(有)那我们马上出发吧!

二、算法探究。

1.课件出示主题图,闯第一关。发现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

2.生提问题这栋楼共能住多少户?并齐读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或1214。

3.观察比较这个算式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4.探索计算方法。

5.个性算法展示

口算:1410=140

214=28

140+28=168)

如学生说不出口算,师可做如下引导:

同学们看,1412他表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吗?怎样写算式?14+14+14+14

师:还有没其他方法?同学们看这条加法算式,12个14连加,我们可不可以先算10个14再加2个14怎样列出算式?学生口头说,师板书:1410=140

142=28

140+28=168

6.竖式算法讨论

师指着算式提问,把它写成竖式应该怎样写呢?同学们先看老师写,写的时候注意数位要对齐,个位对齐个位,十位对齐十位,用尺子画横线。接着应该怎样计算呢?接着自己试做,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练习(正确错误各一)

集体订正:和老师一起演示做竖式,先用东西遮住十位的1,演示214,接着再让学生去发现十位1表示什么?他和14也要相乘,得出的积应该是14,写到28的下面。4对齐十位,最后把他们两个的积加起来,得168。同学们看他们两个谁做对了?一起订正错误的竖式,边说计算顺序。

师:同学们现在明白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了吗?现在我们再来认真看一遍他的计算顺序。(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得真认真。

谁来再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数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再把他们两个的的数加起来。)

师:你真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现在请你打开书26页,把书本的算式和答补充完整。再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问老师或同学。(提示0)

三。拓展应用

1.生闯第二关:(课件出示问题)大门的密码是1323的积,你

能算出是多少吗?(299)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接着我们来闯第三关,(课件出示问题:知道我们家的房号是多

少吗2412把它算出来就知道了。学生公布结果是288)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淘气的数学关没有难倒我们。但是淘气

的爸爸妈妈说要进他们家还得过他们那一关呢!有信心闯好这最后一

关吗?(有)

3.课件出示第四关问题:你能准确计算下列各题吗?

(3112242122431313)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课件

演示准确答案。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辛苦了。赶紧进他家吧!(课件出示陶气家的

布局图片)

四。小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五。深化提高,欣赏数学美(规律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淘气家,同学们都惊叹他家很美。其实我们数学也蕴含着美的,同学们,请你们计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然后告诉老师听你有什么发现?

111111141117

111211151118

111311161119

(课件出示题与学生汇报的结果)此题不做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就好。

板书设计

住新房(两位数乘两位数)

这栋楼共能住多少户?

1412=168(户)

口算:1410=140竖式:

142=28

140+28=168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实用12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3.会解释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流体压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4、45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流体?怎样能使流体流动?举例说明。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3.在相同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速度较小,它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原因。

●小组讨论

1.小试验: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或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边做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通过我们的试验探究,我们验证了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思考一下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呢?

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飞机静止在地面,能否自动腾飞?不能;

飞机加速前进时,机翼上下方空气的流速关系是:上方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空气流速;

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飞机上下方压强的大小关系是:下方压强大于上方压强;

由此,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重力时,飞机就腾飞了.

3.观看龙卷风视频,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吗?

4.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三节直径不同的塑料管联结在一起,然后与抽气机相通。将三个气体压强传感器分别放入管内,将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当抽气机抽气时,观察计算机上三个位置气体的压强值。分析是不是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教师点拨

1.飞机前进时,机翼与周围的空气发生相对运动,相当于有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气流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

2.气体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液体也遵守“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的规律。

●跟踪训练

1.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如图所示,那么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B )

A.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B.乒乓球不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C.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大

D.乒乓球会下落,因为其上方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

2.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撑一把雨伞行走在雨中,如图所示,一阵大风吹来,竖直方向伞面可能被“吸”,发生形变。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B )

A.伞面被向下“吸”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C.伞上方的空气流速等于下方D.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

3.把一根长约250px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轻轻吹气,会看到A管中液面上升,这是因为A管上方空气流速增大,使压强减小而造成的结果。

4.打开自来水龙头,使自来水流过如图所示的玻璃管,在A、B、C三处,水的流速较大的是B处,压强较小的是B处(填“A”、“B”或“C”).

5.火车站台边缘处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易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线以内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以上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山东日照)如图所示,舰艇护航编队在较近距离时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流体流速大压强小,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2】

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你的测量结果,看看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C、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D、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时,水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水桶和水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有用功W有用=______,总功W总=______,额外功W额外= ______,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则泥桶上升_____,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

3、如图,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

4、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6、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车厢底板高度h=1.5,斜面长度s=3,用力F沿着斜面把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多少?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7、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3】

3.机械效率总小于1,且无单位,结果使用百分数表示 三类常考机械效率问题: 1.斜面:??

注意:1、做功:W=Fs 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2、知道功的原理是一切机械都遵守的普遍规律。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功的原理是对所有机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7】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50克、100克和15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1千克=9.8牛顿 ?

这是错误的,千克是质量单位,牛顿是重力单位,是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g=10牛/千克。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人直立或睡觉时重心都在身体上,但跳水运动员的重心就不在身上了

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作出二力平衡的图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愉快中具有更强力的探索问题的。

教学难点

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具准备

弹簧、铁架台、钩码,课本图2-22的装置、细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以师生谈活式形式进行)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有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这两个物体中,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你能否准确地分析。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和力的方向是怎样?①粉笔盒的重力。②手把粉笔盒提起来的力。③用手通过绳子在桌面上水平拉小车的力。④人推墙壁的力。以上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各人把答案写出来,再教师分分析,同学有错进行订正。

二、讲授新课

1、边演示边问

①用手拿起一只钩码,然后放开,钩码就往下落,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由于钩码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②演示再将这只钩码挂在固定的铁架台的弹簧上,问学生,钩码现在还受到重力吗?为什么不落下来?启发学生分析此时钩码的受力情况,再把同学位正确的分析结果填在下表中。

力的名称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力的方向 受力物体的状态

重力 地球 钩码 竖直向下 保持静止

拉力 弹簧 钩码 竖直向上 保持静止

2、根据上表,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分析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泡的受力情况。

3、再要学生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的受力情况。

4、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上几个例子并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二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

1、问题:

(1)只要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就能平衡对吗?

(2)只要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就能平衡,对吗?

(3)只要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就能平衡对吗?

(4)只要两个力同时满足上面的任意两个条件就能平衡,对吗?

2、按书本图2-22演示

(1)在静止的小车上加上两个大小相等的水平同方向的力,看小车的状态有无变化。

(2)在静止小车的一直线上加上方向相反的大小不同的力时,小车的状态怎样。

(3)在小车上加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然后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则小车的状态怎样变化?以上实验问学生看到小车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转动)。

(4)再演示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加上二个力时,小车仍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力具有什么特征,共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举例

(2)电灯泡用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下列叙述中是平衡力的是——,不是平衡力的是——-;原因是什么?

a.灯泡的重力和电线的重力。

b.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电线的拉力。

c.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

d.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e.灯泡对电线的拉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二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二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对吗?为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再次二力平衡条件。要特别强调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必须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一不可。

4、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作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①F1的作用是什么?②F2的作用是什么?(是阻碍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所以小车仍然作匀速成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1.5牛顿?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请作出这些力的图示。

2、在书图2-22的演示中,除了水平方向的二个力外,还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共有几对平衡力?请用力的示意图将小车受到的力都表示出来。

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400千克的货物,当货物以0.4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当货物以0.2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绳对货物的拉力为多少?

四、布置作业

1、课本30页第①、②、③题。

2、作业本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3、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通过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认识,解释飞机升力的产生,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现象。

教学工具

乒乓球、白纸、注射器、小船、漏斗、烧杯、吸管、自制连通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三个容器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图1所示是一个连通器,连通器里装入同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是,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水从B端流出)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不相同)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粗管处的水柱高、细管处的水柱低)

分析: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h,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

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水是否流动)

同学们,请继续看另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我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请看(说完,松开手掌),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掉下来)

现在我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乒乓球没有掉下来)

分析:乒乓球为什么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我们分析看看,乒乓球能在漏斗下方不会掉下来,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竖直方向除了受到重力以外,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未吹气时没有这个现象,当吹气之后才产生这种现象,同学们再猜一猜,想一想,这个压力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吹气就是气体在流动,压力于气体的流动有关)

液体和气体,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且我们已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按照班级分组情况,给每个小组配备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要求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请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交流展示: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估计学生会回答到的几个情况:

(1)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三个图,选择用大号注射器一支,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作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可观察到两只船向中间靠近。

(2)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一个图,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3)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二个图,我们选择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互向中间靠近。

(4)我们这一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实验装置第四个图,我们把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折成直角的饮料吸管,一端插入水中,向管中间吹气,我们可看到水雾从切口处喷出。我们认为管中间被我们吹气,因此切口处压力变小,底下的大气压就会产生一个力把水往中间压。因此,我们也认为: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

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播放关于飞机得视频,提出问题:

飞机为什么能上天?是谁给飞机提供升力的?它又是如何提供升力的?

为了使学生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机翼的形状。引导学生利用白纸制作机翼模型,亲身体验飞机升空的道理。(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P92“想想做做”)

播放视频“研究飞机的升力”,加深学生对本段知识的理解,更好的掌握飞机升空的原因。

3、智慧点击

1)气体和液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

2)海军舰艇在为船只护航时,护编队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流体速度大的地方,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容易发生事故。

3)若是机翼装反了,飞机还能上天吗?为什么?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气流偏导器”。

简要介绍“气流偏导器”(通过视频或图片)。有的跑车在车的尾部设计安装了一种“气流偏导器”,它的上表面平直,底部呈弧形凸起,相当于一个倒置的机翼。当跑车高速行驶时,车轮能拿更好地抓紧地面。

课后小结

气体和液体统称流体,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0】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ml烧杯,50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flash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G物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下沉

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F浮G物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业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1】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有/W总=η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7、状态是平衡状态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③则,固体的密度ρ(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③则,液体的密度ρ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16、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第八章、压强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19、压力是:的力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第九章、机械与人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3)机械效率η=(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7、弹性势能由决定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2)(3)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44、提出日心说,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2】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四年级下册课件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课堂氛围调动的重要方法。趣祝福为您特意收集整理了“四年级下册课件”,请您认真细读以下内容!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1

1.欣赏未来世界的影像片断和图片。

2.引导提问:你了解到的未来世界有哪些?说一说。学生畅谈未来。

3.想像一下,明天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理想是什么?

4.引入新课:好好计划明天是每人的理想,引入名人伟人实现理想的事迹。为了实现理想,让我们好好计划明天吧!

课件出示:未来世界影像片断和图片

尝试训练 探索方法

1.欣赏职业人物图片,感受认知职业特征。引导思考:“未来的我”从形象上来说.具体反映在将来的职业上。你了解哪些职业,看看教案频道 /jiaoan/图片中的这些职业人物有哪些特征?

2.尝试与发现。提问:哪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性质?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学生讨论,尝试用线描进行细节表现的练习,展示尝试练习作业,自由评述。

3.画法指导。针对学生的尝试作业指出不足,肯定优点。

4.小结。军人的着装、职业工作用品(通讯兵收发报机、警察的警车、科研人员的实验仪器等)、工作环境等都能暗示出职业性质。提出画法要求。

5.范式分析。获得方法,欣赏三种范式的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是如何表现“未来的我”的职业形象的。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6.小结:三幅作业分别从职业着装、工作对象、工作环境的角度来呈现出作者未来想要成为建筑工程师、高科技人员和医生的理想。一般“未来的我”的形象是画面的主体,细节表现为辅,但不可少。人物活动与环境描绘相统一。

课件出示:职业人物图片

课件出示:暗示职业性质的细节图片归类

课件出示:三种范式的学生作业

学生作业

1.提出要求:计划明天的理想,想像“未来的我”的职业形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作业。

作业展示 自我评述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述说自己的理想,自我评价画面表现教案频道 /jiaoan/效果与要表达的想法。

2.学生互评,评选最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3. 教师评价与鼓励。学生即兴职业角色表演,进行采访等活动。

学生习作

教师小结,提出希望。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2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动起,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1、激趣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同往着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广阔美丽,更是因为它的神秘,在这深邃的大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在许多呢?知道是什么动物吗?

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文后了解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你是从课文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说明文的说明讲究条理,介绍是有序的。一般情况下,一段介绍一个内容。同学们可以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我列提纲的方法来概括

1、你知道哪些说明方法?

2、为了说明鲸的这些特点,课文主要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如“目前已知”“主要”“必须”“总是”……

4、练习朗读。如何读出鲸的这些特点?

这篇课文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如今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对鲸的认识己经愈来愈全面课前老师已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向大家介绍。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3

认知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 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

拓展性目标:

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

教师准备:

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

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

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

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

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以及会徽面世后,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与赞扬。

教学目标

1、认识“徽、韵、协、届、乃、旨、媒”等7个生字,会写“舞、徽、揭、讯、纱、协、乃、旨、致”等9个字,掌握“人头攒动、会徽、揭晓、通讯、韵味、协调、乃至、别致、主旨”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什么样的,以及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从“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中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教具准备

申办奥动会成功的图片

预习题纲

1、初讯课文,识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头攒动”等词语意为。

2、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会徽的图案的。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你对奥动会了解哪些?(学生根据课前的整理资料说一说,可以说奥动会的起源、也可以说奥动会的比赛项目等等。)

2、距离北京奥动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上下都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申办路上的艰辛和喜悦。(申办成功时的奥动)奥动会会徽是每一届奥动会的象征,那么我们的奥动会会徽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5课。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边读边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①认读生字与写字。

②认讯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揭晓:公布,发表。

期盼:期望、盼望。

蕴含:包含。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导语:2008年奥动会会徽同样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请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会徽揭晓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心情。

教师可展示重点句:

“2003年8月3日傍晚,北京天坛公园内人头攒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揭晓仪式,将于今晚在这里隆重举行。人们怀着激动而又急切的心情,期盼着奥运会会徽的诞生。中央电视台也通过电视通讯卫星,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

①请学生个别读。正音:攒动。

②理解“人头攒动”的意思。(形容人非常多)你还能说一说,在哪里见过人头攒动的场面?

③你能感受到什么?(人们的心情是激动而又急切的,同时向全世界直播,可见其隆重。)激动的是什么?急切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国的奥运会会徽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下节课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2、继续搜集有关奥动会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顾,导入新课

1、开火车导词语。

期盼 诞生 浑然一体 信念 媒体 蕴含 篆体 主旨

2、让我们一起重新感受2003年8月3日的那个傍晚。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老师过渡:终于等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人们的欢呼中,2008年北京奥动会会徽终于掀开了她的面纱,展现在全世界人们的面前。

二、品读课文,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会微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

⑴当学生从第3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趁机展示重点句:

名称叫“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一个椭圆形的中国传统印章,上面是一个向前奔跑、舞动双手迎接胜利的运动员的图案。人物造型,一个用篆体书写的新“京”字,寓意新北京、新奥动;这个“京”字又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浓浓的中国韵味。下部分是用毛笔书写的“beijing2008”的字样和奥动五环标志,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①自由朗读。(出示图片)

②小组内互相说说会徽是什么样子的?

③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会徽的样子。师生评价。

④你认为这枚会徽设计的怎样?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⑤男女生分别读。

2、写法指导:第3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先让学生读文发现,然后总结)。

采用了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会徽的`图案的。

3、会徽面世后的反响如何,让我们继续学习第4自然段。

⑴学生读文,小组交流。

⑵学生汇报:先概括地讲“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经面世,就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赞扬。然后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得到奥组委的认可,更说明了“这个会徽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⑶欠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到会的全体委员都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试试说一句话。

⑷会徽的设计成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2008年的北京奥动会必将办成一届出色的奥动会。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信念。齐读最后一句话。

三、拓展训练,总结课文

1、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内容的、写法的、朗读方面的等等。)

2、把你对奥动会的期待化作动力,关注奥动,做奥动知识的传播者。

3、课后收集有关历届奥动会的情况以及对奥动会会徽的了解。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创设研究专题为什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人的眼里不一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研究成果,并迁移运用,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重、难点:

营造研究氛围,以学定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望月》。

2.上节课主要研究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研究了怎么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二是研究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即舅舅和外甥在江轮上望月、谈月、想月,分别写了舅舅眼中月、诗人眼中月和外甥眼中月。)

3.舅舅、诗人、外甥眼中月一样吗?(不一样)他们眼中的月亮到底怎样又为什么不一样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4.怎么研究?大家可以提出建议。

二、自主探索

选择自己喜欢的眼中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研究。(分组合作研究)喜欢研究舅舅眼中月的同学在喜欢自由组合,展开研究。)

(一)舅舅眼中月组织策略。

1.学生汇报(估计学生会说舅舅眼中月很美,我想试试,试着读一读学生评价:我觉得他把舅舅眼中月亮的美读出来了,我也想像他那样读一读或者我认为他基本上读出来了,但还美中不足,我想给他示范一下既然这么美,也让老师来美一下好吗?(好)生评价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月色美景,你看到了吗?出示课件(边看边读边想)此时,作者会想些什么呢?(主要是出来旅行能看到如此美月心里太高兴了。))

2.月色迷人!还有补充吗?(生:像这样的月之美景还有许许多多,我来读一篇给大家听听指名上台实物投影学生自己实物投影并介绍)

3.真是赏心悦目。建议大家再来读一读。有一句诗叫葡萄美酒夜光杯,美的月为大家配点曲(请一生选择)(美,还它个美!)齐读。

4.过渡:刚才这一小组汇报的舅舅眼中的月亮,其他小组呢?

(二)外甥眼中月组织策略

学生汇报(我们觉得外甥眼中的月亮很天真、可爱,我们也像那一组一样把它给读出来(分角色)注意偷偷地、圆圆地、月亮困了生评价直接读外甥话师评:赵丽宏的小外甥(外甥女)来了!很神奇,他好像看到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阴晴圆缺图看着这变幻而俏皮的月亮,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外甥想象真丰富或月亮真是变幻莫测或外甥很天真,月亮也变得可爱了!或想到一句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过渡:妙!说着说着,读也出来了。那么诗人眼中月呢?

(三)诗人眼中月组织策略

1.学生汇报(生读古诗生:我们觉得诗人眼中的月是生:上台借用实物投影谈诗师:能读出来吗?评价师点评《水调歌头》生:除了课文上,我还搜集了演示说解)

(导语:读的时候,假如能把诗人的情感和作者的感受结合起来,那才叫丝丝入扣呢!)

2.分角色体会朗读(教师读旁白,男同学读赵丽宏,女同学读外甥(配乐:春江花月夜))

三、总结成果

1.学生畅谈: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此时此刻,你明白了吗?

2.教师小结:了不起!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清朝大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眼里感受是不一样的。关键看人所处的环境,人的心情如何。

3.导语过渡:你们啊,个个都是小小王国维,究竟合格不合格,还得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考核吗?)

四、拓展延伸

1.想象选择:《望雨》

(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________________;(愁雨)清明时节雨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_____________________;

(霉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________________

2.启发谈话:

选择自己喜欢的做一做,慢慢地,相信同学们都会成为学习的研究者。

(此课为溧阳市综合性学习研讨活动观摩课)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6

教材简析

《海的女儿》是一篇童话故事。主人公小人鱼是一个舍弃了安适的海底生活,在海上大风暴中,义无反顾地拯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追求爱情的形象。她美好的心灵打动着每一个读者。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着小人鱼向往人类世界、渴望得到王子爱情的动人故事。小人鱼善良、执著、勇敢的精神品质,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本课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有很高的情感教育价值。

设计理念

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学中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行发现,自主感悟,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通过朗读和复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3.认识生字“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著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 (课件出示美人鱼的铜像)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铜像既不是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是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 ——“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

过渡语:说起安徒生,同学们并不陌生,说说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出示课件指两名学生分别读课件作者简介及有哪些主要作品)

3.过渡语:安徒生一生中共写了170多篇童话故事,读过的每个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话世界——《海的女儿》(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师同时播放课题课件)

二、汇报预习情况

师:同学们已经回家预习了,下面就来汇报下预习情况吧。

出示课件:师读问题指学生回答后再出示答案

(1、“风暴”的含义

2、什么是人鱼?

3、童话的定义:)

【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丰富、共享资源。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下面的阅读做准备。】

过渡语:通过同学们的预习,我们对课文里相关知识已经有了简单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童话故事。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浏览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读书后汇报交流,教师相机与学生共同梳理:

(二)汇报字词(出示课件)

我会认“娶”(注音、组词(娶亲)(迎娶)、解意:把女子接过来成亲或男子结婚)

词语卡片:近义词辨析“忍受”、“忍耐”

(三)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

师: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故事梗概)

(1)小人鱼憧憬人间——序幕

(2)小人鱼救了王子爱上王子——开端

(3)小人鱼忍痛变成人形——发展

(4)小人鱼爱情失败没有加害王子——高潮

(5)小人鱼化成泡沫——结局

(6)小人鱼牺牲了自己——尾声

(四)概括童话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是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空间U图形”中新设置的一一块教学内容,也是较过去教材相比新增的个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牛第ˉ学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口第学段教学中,学牛学习了对个物体进行前、后、左、右观察(二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六上),对」L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董下)的基础上进行的o

本教学内容是在原有观察物体的的基础上,通过对由一些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物体上添加小正方体所组织的物体进行正面、侧面和上而观察而形状不变的观察教学n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个或6个问样火的正方体摆成的不问物体的正酣、侧血和上凹多着到的形状。

2、使学牛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问样大的正方体摆山柑应的物体,体会物体拣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甘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o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5、 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不同的面,丰富学生的观察经验。

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口

(一)复习导入:

1、接学生用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物体,敦师再课件出示4个问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口

2、让学牛观察,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学牛再上黑板用纸片摆山看到的形状,并课件出示相应的视图。

(二)学习例题:

1、分组,先取4个正方体,按照例题的样子摆一摆添1个正方体,从止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

分组操作c

在操作中,思考:你有几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

(1)正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老师随学生回答画一画:

(2)你有哪几种摆法?在摆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闪为从正面看到的是3个横着的方块,多山来的这一个,可以分别在前面依次添1个,也可以在后面依次添1个,所以共有6种摆法。)

请学生上来利用投影演示。

〔3)课件展示

2、从上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学生分组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几种摆法?怎么摆能较快地摆出多种摆法?

全班交流:

先要清楚从上面着到的形状:从上血看,形状不变,多出来的1个应该和己有的重合,所以可以分别添在

这4个的上血。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教师在课间演示口

3、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呢?

学牛继续分组操作口

再交流:先随学牛问答,画出从侧面看到的形状:多山来的这王个可以分别在前面添在己有的2个前面,也可以分别在后面添。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的形状,在某个角度看,可能会有问样的结果……)

(三)巩闹练习: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再观察,然后再连线。

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立体图来说说hI以怎样找到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口

2,先照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着一看口这土个物体从正酣看到的形状相问

3、用5个问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分别摆摆。

1、数— ˉ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再摆摆。

谈谈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年级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5、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教学难点: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朗读理解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一个新的自然风景区:东北大森林。(大屏幕出示大森林的配乐图片)东北大森林不但森林覆盖面积大,而且在森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宝库。今天,让我们去走进东北大森林,看看那里的动物和植物们吧!

二、欣赏大森林的美景。

(出示课件中的“课文初读”,让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三、朗读课文。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时纠正错误。

四、学习生字生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自己解决不了的询问同桌或查工具书。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学完后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学习效果。(出示生字课件)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什么?

问题引导:1、这句话在哪一段?(齐读第一段)

2、你从这段中读出了作者对大森林什么样的感情?

3、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相机点拨“沉浸”、“奇妙”的意思。)

六、总结:

东北大森林是奇妙的海洋,它奇妙在哪里呢?为什么会让人沉浸其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奇妙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四季的东北大森林各是一个怎样奇妙的海洋。我们先去看看冬季的东北大森林。(切换到冬季的画面。)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欣赏画面。

2、全班交流:冬天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提出要求:这段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勾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生默读交流)

4、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拨“飞舞”的妙处和比喻句的作用。

5、课件出示:冬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补充句子)

6、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冬天的大森林的奇妙。

三、学生自主学习,品读其它三段。

1、导语:冬天的大森林是如此奇妙,你还喜欢其它三个季节中哪个季节的大森林呢?带着你的喜欢,去读一读你喜欢的季节吧。(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要求学生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

(1)这个季节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这段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勾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师相机点拨“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

4、课件出示:春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夏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秋天的大森林是的海洋。

(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补充以上三个句子。)

四、再次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随着作者走过大森林奇妙的四季,让我们再欣赏一下这美丽的大森林吧。(播放课件)

五、总结

从东北的大森林回来,你觉得大森林美吗?但它只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冰山一角。我们祖国还有更多美丽的地方需要大家用科学知识去发现、去探索。

六、布置作业

1、试着背诵课文

2、观察春天的田野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去东北大森林看了看,你觉得东北大森林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是什么结构?

3、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东北大森林的?

三、写作指导

1、回顾《颐和园》的写作顺序。(出示课件)

2、本文的写作顺序和《颐和园》一样吗?如果这篇课文和《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一样会怎么样?(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发言,师总结点拨:写景的文章采用什么写作顺序是由景物本身决定的。

4、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这段中,作者都是从哪些角度观察景物的?

5、学生发言,师总结点拨:⑴观察景物要多角度观察。⑵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四、说一说,写一写

1、春天到了,田野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田野里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把你的所看、所听、所闻、所想,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吧。让他听听你观察得细致不细致,想象丰富不丰富。

2、把你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吧。

3、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作品?(生朗读习作)

五、总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收获大不大?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发言)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小。徐霞客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长见识,还得多读书,多出去走走。愿大家都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板书设计:

17、东北大森林

冬天——树上白雪—熊————松鼠

春天——到处开花———蜜蜂—黑熊————小鹿————蚂蚁

夏天——浓雾弥漫—小鸟

秋天——松柏————山果————松鼠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实用11篇)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掌握以下单词: rain, windy, cloudy, sunny, snow, weather.

Moscow. Toronto. Boston.

掌握以下句型:—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t's sunny.

2) 能用所学的知识描述不同城市的天气情况。

教学重难点

1. Key points:

1) The vocabulary and useful expressions.

2) —How’s the weather?

—It's raining/ windy.

2. Difficult points:

运用目标语言来对不同城市的天气进行描述问答。

教学过程

...

课后小结

1.本节课我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并在自学中善于质疑,探究,以及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这一过程的实施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现了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 另外利用课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掌握知识。如在学习描述天气的句型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通过这些图片机械模仿,以便能形成初步的语言感知,然后利用一副天气预报地图,并让学生做主持人来预报天气,这一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2. 本节课的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时间分配还不够合理,有些环节用时较多,以致其他环节用时较少。其次,本单元主要谈论天气,可以结合地理方位,国家名称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活动方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完全发挥。最后,在学生探索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技巧,在教学机智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积累。

课后习题

Filling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words.

1. ---How is the weather in Zhumadian?

---It________(rain)now.

2. Do you like ________(wind)days?

3. Today is _______(sun).Let's go shopping.

4.______it________(snow)in Moscow now?

5. What _____the people_____(do)in the picture?

6._____it often____(rain) here in summer?

7. Look! There are lots of ______(cloud)in the sky.

板书

Section A (1a-1c)

1. —What's Uncle Joe doing?

—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2. —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It's sunny.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 掌握部分有关电视节目以及表示装饰的词汇,如:soap opera, sitcom, sports show, host, super, agree, hair clip, key ring, belt, wallet etc. ◆ What do you think of,,? 句式在不同人称中的使用及其几种不同的答语方式,并能简单陈述理由。 ◆ 掌握运用love,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恰当表达对有关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2、能力目标

◆ 学会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 学会谈论自己的喜好。 ◆ 谈谈流行文化,了解各类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名称。 ◆ 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描述对其喜好程度。

3、策略目标 利用不同媒体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4、情感目标 ◆ 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 ◆ 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 正确认识流行文化。 ◆ 了解中西文化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存在很大差异——我们比较委婉,而西方人则更直接一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及掌握陈述自己的看法,意见及喜好的词汇和基本句型。

2、难点 正确运用What do you/does he/she think of,,?及I love/like/don’t like/don’t mind/can’t stand ... He/She loves/likes/doesn’t like/doesn’t mind/can’t stand ...等句型结构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评价。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学生观看Movie。 观看Movie,引起学生的兴趣,促 使学生尽快进入英 语状态,同时也作 为一个lead in的活动。

Step2 Presentation(1)

1,由Magic English的观看,提出“Do you like Pluto’s music?”及” What do you think of Pluto’s music?”引出话题。

2. 在多媒体上呈现电影“Harry Potter”等学生们熟悉的电 影Posters,谈论对这些影片的喜好,句型结构如下: What do you think of ,,? I don’t mind it. I don’t like it. I can’t stand it.

3. 借助2中的Posters,运用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及What do you think of,,?练习复数状态下的结构。

话题贴近学生生 活,学生能运用已 有的知识进行交 际,并自然地运用 新的知识点交际。 导入由易而难,遵循语言习得的规 律Learning by doing第一层次的 机械操练。

Step3 Practice

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些现象,如随地吐痰、打架、乱扔废纸、排队候车等等,进行巩固练习。 操练,同时进行了一次有效的moral education。

Step4 Presentation(2)

1,由社会现象进入周末活动的谈论,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当有学生谈到watch TV时,开始介绍电视节 目的种类,播放电视节目的片断或图片。表达对各种电视节目的看法,可供选择的电视节目有: Talk shows, game shows, sports shows, soap opera, sitcom

2. Do 1a and 1b

新的语言点不集中在一起呈现,把他们分散开来,有助于学生掌握。

Step5 Pair work

就电视节目谈论彼此的观点,做pair work前,老师要先给学生一两个model,然后学生有准备过程,再进行pair work show。 练习的面广,给一般的同学创造安全的课堂。

Step6 Guessing game

(可用各种不同的计时方式) 老师陈述TV shows的情景,如:

1.A man is playing basketball.(sports show)

2.A funny show. The people on TV do or say things that make TV watchers laugh.(sitcom) 调节气氛,缓和学生的视觉及听觉疲劳,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信息的捕捉能力。

Step7Task

TV shows survey 学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其他同学,完成表格,再进行report。

Report: My friend,,likes,,. He/She also likes,,. But he can’t stand,,

Step8 Homework

1,Copy the new words and new sentences.

2.Make your report better. 课堂任务活动向课外延伸,同时课外作业贴近学生生活,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3. Survey what your family think of different TV shows, and make a new dialogue about that with your partner.

课后习题

一,选择适当的单词完成句子。

with, of, for, to, about

1. My father works in the bank. How

______ your father?

2. Thanks _____showing me your nice

photos.

3. Hello, everyone! Welcome ____ our

school.

4. What does she think ____ the new

movie?

5. Ms Chen agreed ________ what I said.

二,翻译

1. - 你认为情景喜剧怎么样?

- 我非常喜欢它们。

2. - 他认为肥皂剧怎么样?

- 他无法忍受它们。

3. 布朗夫人不介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4. 这些女孩喜欢用英语唱这首歌。

5. 我无法忍受做饭。

板书

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

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 shows?

I don’t mind them.

What about game shows?

I love them.

Do you like sitcoms?

Yes, I do.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 newspaper, use, soup, wash, movie, just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② —What's he doing? —He's using the computer.

③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listening to a CD.

④ —This is Jenny. —It's Laura here.

2) 能掌握语法: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人们正在干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词汇、词组搭配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能用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形式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

2) 能掌握现在进行时态及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组搭配,如: doing homework, using the computer, watching TV, eating dinner… 等

2. 教学难点:

现在进行时中现在分词的结构及读音,能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Ⅰ. Warming-up and Lead in

1. Greet the Ss and check the homework.

2. Watch a video program.

Ⅱ.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Present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Ss watch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3. Give Ss some time and try to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4.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perform the actions.)

e.g. T: What are you doing?

S: I am doing homework. (Help him/her to answer)

T: What is he /she doing?

Ss: He /she is doing homework.

Teach: watching TV, cleaning, reading a book, eating dinner, talking on the phone...as the same way.

5. Work on 1a. Ss read the activities and look at the pictures. Then match the activities with pictures.

6.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Ⅲ. Game (guess)

1. T: Now let's play a game. What's she/he doing? You must watch the big screen carefully.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quickly) Let Ss guess what's he/she is doing?

2. Ss watch and guess the actions.

3.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pictures.

—What's he/she doing?

—He's/She's …

Ⅳ. Listening

1. T: What are Jenny, John, Dave and Mary doing?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find out the right activities from 1a.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wice.

3. 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the numbers from 1a.

Ⅴ. Pair work

1. Ask the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s in 1c with a partner. Then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1a. And conversations about other person in the picture.

2. Ss make conversations by themselves and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Ⅵ. Listening

1. Work on 2a;

T: Jack and Steve are talking on the phone. What are they doing now?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s and match the answers with the questions.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carefully. The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match the answers with the questions. )

Check the answers.

2. Work on 2b.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2b first.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s twice.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in the blanks.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If necessary, press the Pause button to help.)

Ⅶ. Pair work

1. Now,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s.

2. Let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

Ⅷ. Role-play

1. Ask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2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

① Are Jenny and Laura talking on the phone?

(Yes, they are.)

② What's Laura doing now?

(She's washing her clothes.)

③ What's Jenny doing?

(She's watching TV.)

④ When do they meet at Jenny's home?

(At half past six.)

2.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ve.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4. Let Ss work in pairs and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Homework:

1. Review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

2.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3. Make five sentences on what are you doing now.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4】

一、Teaching aims (教学目的)

1.检查考完试后所学的单词,巩固学习新单词。

2.学习几个日常交际用语,where,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二、Key points (本课重点)

1. Words:pen pal,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 the United Kingdom, country, Sydney, New York, Paris, Toronto, Tokyo

2.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 from Australia.Where does he live? He lives in. Paris3.Where is John‟s pen pal from ?

三、Teaching aids (教学方法)

Using what you know, deducing。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四、Teaching procedures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 S:… T: Let‟s start now.

Step 2 Presentation

1.教师让学生合上书,认真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找一名学生与自己对话T: Good morning ! What countries and cities do you know? ( Ss can speak in Chinese.)S: ………Learn the new words.Countries:China,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SingaporeCities: Shanghai, Sydney, Tokyo, Toronto, Paris, New York, London, Singapore

2.同样的方法,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出新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 I am from China . Where „s your pen pal from? He is from ……

2 Step 3 Practice

1.同桌两人练习,并交换角色操练

2.老师在班内进行连锁式提问,看看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情况,随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Step 4 Consolidation

1.Listen and circle the countries in 1a , 2b,2c.

2.Play a game: Find the right cards with countries and cities .

3.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人一组编对话,然后表演。

S1: Hello S2: Hello S1: My name is xxx. Where are you from ? S2: I am from xxx. Oh, where are you from ? S1: Where do you live ? S2: I live in ……Where do you live ? S1: ……S2:……Step 5 Summary

1.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2.预习下一节(Section A 3a—4)Homework:

1.熟练运用本堂课所学内容。

2.自编对话,下堂课表演对话。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Match the vocabulary:New York City,Central Park,exam.

2. Master and use:Where did you/ they /he / she go,vacation? I / They /He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New York City\beach\summer camp.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Yes,I did.No, I didn’t.

过程与方法

通过例子Who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引出动词go的过去式went,从而引出一般过去时态。大面积操练,采用学生提出间题,学生解决问题,借助媒体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l. The vocabulary:New York City, Central Pads,exam.

2. Language:Where did you/they/he/she go on vacation? I/They/He/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New York City/ beach /summer camp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Yes,I did. No, I didn’t.

难点

Use the language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Organization1’

Organize Ss by saying hello to each other.

Step 2Free talk(2’)

Ask the question:

Who is on duty?

Is everyone here today?

Step 3Section APresentation

la 1.(Ask questions about what students

did last Saturday)

(1)Who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

(Point to one student who raises his or her hand.)

Sara went to the movies last Saturday.

(Repeat.Write this sentence on the board. Underline the word went.)

(2) Ask:Who visited a friend last Saturday?

(Point to one student who raises his or her hand.)

Carlos visited a friend last Saturday.

(Repeat.Write this sentence on the board. Underline the word visited.)

2.(Point to the words went and visited in the sentences on the board.)

Say,We use these words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Write these pairs of words on the board:go--went, visit --visited)

Ask: Can you point out the words that talk about the past?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Step 4Practisela3’

1.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Ask:

What at can you see?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Went to the mountains,went to New York City, went to summer camp,visited my uncle,stayed at home,went to the beach,visited museums.

2.Point to the numbered list of activities.Say each one agai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3.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Say,Write the letter of each picture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e 2.B 3.D 4. c 5.a 6.F 7. g

step 5Listening(lb)(6’)

Presentation This activity gives students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spoken conversation.

1.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ay, look at Picture A,Where did Tia go on vacation? Yes,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Ask,What did the person do in each scene?

2.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3.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ay,There are three conversations.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they did on vacation.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in the picture.

Please write only 5 numbers.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next to the picture showing went to the mountain.

4.Correct the answers.

ANSWERS:

(1) went to the mountains

(2)visited my uncle

(3)stayed at home

(4) went to New York City

(5)went to summer camp

Tape script:

Conversation 1

Xiang Hun: Hey, Tina.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ina: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Xiang Hua: Cool.

Tina: Where did you go, Xiang Hua?

Xiang Hua:I went to New York City.

Conversation 2

Girl: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ally?

Sally:No where. I stayed at home.

Girl: And where did you go, Brad?

Brad: I visited my uncle.

Conversation 3

Boy 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om?

Tom: I went to summer camp. It was great.

Pronunciation note

Write to play---played, visit ---visited on the board.Say,We studied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se --- ed endings in Unit 5.

They are both spelled --- ed,but we pronounce one /d/ and the other /Id/.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se pairs:play-played,visit一visited.

Step 6 Pair work 1 c(task 1)3’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1. Point out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2. Say,Now work with a partner. You’r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ictures.

3. Say the dialogue in the picture with a student,Do a second example to the class.

4. Hav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ir work.

Offer language or pronunciation support as needed.

Step 7 Consolidation(4’)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2c, group work

(Task2) 1.Say, Get into getups of three. One of you will he Nancy,One will be Marco, and one will be Julie. Ask each other about the vacations. You can talk about the activities from the chart in 2b or about any other activities you like.

2.As Ss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 conversations and offering support as needed.

3. Have a group of Ss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Step 8Test 4' Loot at test

Step 9 Summary Grammar Focus4’

1.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2. Revie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ular –ed past tense verbs (stay –stayed, visited). Then say the past form sentences with the form below.

I go to the summer camp

They go to New York City

He stay at home

She visit her uncle

Go to Central Park

Step 10Homework

Practice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n Page 1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ocation?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6】

教学目标

Key words: short, curly, long, tall, straight hair, a medium build, thin, heavy, bald;

brown, blonde;

glasses, hair, beard, mustache.

New language:

What do you look like? I’m short. And I have curly hair.

What do they look like? They’re medium height. And they have short hair.

What does he look like? He’s heavy and he wears glasses.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he’s thin and she has long hair.

教学重难点

Importance: Describing people. Such as tall or short… and who has long hair and short hair…

Difficulties: use the sentences correctly to describe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III. Teaching Steps: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Step 2 Ask some students to name some ways of describing people. Start students off with examples such as tall and short. Point out various students in the class and ask students to say if they are tall or short.

Step 3 Some new words about this part

(1a) This activity introduces the key vocabulary.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list of words. Point to the letters next to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At last, check the answers.

(1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listen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then , play it again, this time, students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speech bubbles.

Correct the answers.

Language points: 1.He’s the tall boy with the curly hair.

(1c)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n hav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their work.

Language points:

2.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你的朋友长得什么样?

look like “看起来像,看起来是……的样子”like 作介词,意为“像….”

eg. What’s he like?

Jack is very like his father.

look like 看起来像 The girl look like her mother.

look 看起来 后加形容词作表语 His sister looks happy.

look the same 看起来很像 The twins look the same.

(2a)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listen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oint to the list of nice phrases and ask a students to read them to the class.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And complete the answers. Then correct the answers.

(2b)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s and write the words in the correct column after each person’s name.

(3)Writing practice: Have students do the activity individually. Offer help as necessary.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Point out: ①does, goes-----you, they do, go--------he, she.

②I’m, they’re, he’s and she’s -----height

(3a)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a student read the first description. Check the answers.

Language points:

3.She has a medium build, and she has long hair. 她体格中等,留着长发。

①medium ,adj.中间的,中等的,普通的 a man of medium height medium size

②build 多用作动词,但在句中是名词,意为体格。

His uncle is a man of strong build.

They are building a new school.

③hair 常用作集合名词,“头发,毛发”

Mr Green has blond hair.

His mother’s hair is turning gray.

如果侧重指(一根一根的)头发,有其复数形式hairs.

My father has quite a few gray hairs.

4.She’s good-looking but she’s a little bit quiet. 她很漂亮,但是有点不大爱说话。

①a little bit 常用于口语中,“稍微,有些,少许”相当于副词。接近于a little.

It’s a little bit cold today.

I feel a little tired now.

This shirt is a little too large for me.

②quiet 是形容词,“寡言的,稳重的,温顺的”

His daughter is a quiet child.

③good-looking, beautiful, pretty与handsome

good-looking 常用于指容貌美,beautiful 表示接近和谐理想的美; pretty并非表示完美无缺的意思,而是着重表示“可爱,令人怜爱”;handsome 指容貌端正英俊的,形容女性时,作“健美的”。他们常用于一些特定的人或事物。

项目-词汇 beautiful pretty good-looking handsome

women(女性) √ √ √ √

man (男性) × × √ √

child(小孩) √ √ √ ×

bird(鸟) √ √ × ×

flower(花) √ √ × ×

village(村庄) √ √ × ×

picture(画) √ √ × ×

dress(服装) √ √ × ×

voice(声音) √ × × ×

5.Xu Qian loves to tell jokes .俆倩喜欢说笑话。

①love 在本句中为“喜欢, 热爱”常可用于“love+doing/ to do”的结构中。

His brother loves jazz.

Miss Read loves her ca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ey all love to dance .

love 作动词还常表示为“爱,疼爱,爱惜”

They both love each other.

②tell jokes 意思为“说笑话”,类似的短语还有 tell a story, tell a lie, tell the truth.

6.She never stops talking.他从来都是喋喋不休的说。

①never 是副词,意思为“决不,永不,从未,一点也不”

never 通常置于一般动词之前,be动词、助动词之后。

I never get up early Sunday morning.

She is never late for school.

有时置于句中特定词(短语)之前,以强调该词的否定意味。

They spoke never a word to each other.

never 可依置于命令动词之前。

Never eat too much.

②stop doing / stop to do

stop 后接动名词,表示停下动名词所指的动作; stop 后接不定式,表示停下其他事情,去做不定时所指的动作。

He stopped drinking water. 他停下(不再)喝水。

He stopped to drink water. 他停下(停下手)来喝水。

7.He likes reading and playing chess. 他喜欢读书下棋。

①read 多指看文字性的东西,“看”实际上就是“读”,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

Children usually like reading picture-books.

Don’t read in the sun.

②look 为不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时,需用介词at,表示看的过程,强调有意识的动作,多用来唤起别人的注意。

Look! Who’s the man under the tree?

③see 能用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着重于看的结果,“看到,看见”

但不一定是有意识的。由于see强调的是结果,所以一般不用于进行时态中。

Can you see the kite in the tree?

固定搭配:see a doctor see a film

④watch 为及物动词,用来指非常仔细的、有目的或特意的动作,表示“注视、观看、监视”。

My parents often watch me do my homework..

The teacher often watch them playing games.

注意:看电视,看比赛 习惯上多用watch表示,即:watch TV, watch a game.

⑤play chess 意思为下棋,play常可作“比赛,竞赛”等,但要注意,play 与比赛、游戏用在一起时,比赛游戏前不加冠词。

Let’s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Look! They are playing cards under the tree.

(3b)Practice the target language.

Have two students read out the example dialogue in the speech bubbles. And then have several pairs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to the class.

(4)Ask some students to describe a person while their classmates guess who it is.

Step 4 Do some exercises to practice.

Step 5 Blackboard design

Step 6.Homework.

① Read all the words and remember the key words and can use freely.

②Say some sentences about one person’s appearance.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7】

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

1. 学习祈使句的否定形式。

2. 学会使用祈使句表示规则。

3. 能够熟练使用can和can’t表示许可。

4. 能和同学谈论校规。

教学重难点

Language points (语言点)

1. 词汇:1)名词n. rule, hallway, hall, fight

2) 动词v. arrive, listen, fight, wear

3) 形容词 adj. sorry, outside

4) 词组 be on time, dining hall, listen to…

2. 句型:What are the rules? We can’t …./Don’t …/We have to …

Can we … ? Yes, we can./No, we can’t.

What do you have to do? We have to …

Difficulties (教学难点)

1.祈使句的否定形式。

2. 如何谈论规则。

教学过程

Teaching steps (教学步骤)

1. Warm-up and revision(课堂热身和复习)

(1)Greet the class.

(2) Listen to a song.

T: Do you like this beautiful song?

Can we listen to it in class?

T: Can we listen to music in the classroom?

What can we do in the classroom?

What can’t we do in the classroom?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听歌曲来导入本单元的主要话题——规则。让学生自由谈论在教室里可以做的事情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培养秩序感。

2. Presentation (呈现新知识)

(1) Present the new words: classroom, hallway, dining room, fight, arriv e late for class.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new words on the screen. Have Ss read these words.

classroom, hallway, dining room, fight, arrive late for class

(2) Flash some pictures quickly on the screen. Have Ss say the words according the pictures as quickly as they can.

(3) Show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activities that are happening in the school.

Help Ss understand the school rules.

T: Can you run in the hallways? Don’t run in the hall ways.

T: Can you fight? Don’t fight.

T: Can you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 Don’t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

T: Can you eat in the classroom?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

You can only eat in the dining hall.

T: Can you arrive late for class? Don’t arrive late for class.

You must be on time.

【教学设计说明】图片教学法是呈现新知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图片,能更价值观的理解新单词的含义。此环节重点在新单词及词组的意思和发音上,所以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张口说,必要的机械操练是必不可少的。

3. Drill (练习)

Show the pictur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Have Ss say the new words. Then use the new words to make conversations.

T: Let’s play a game. Please say the new words as quickly as you can. Then make a conversation like this:

A: What are the rules?

B: Don’t …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为机械操练,使不同层次学生初步掌握目标语言。机械操练是英语初始阶段教学必不可缺的部分,学生要先从模仿到初步掌握,最后才能熟练应用。机械操练时应注意着重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机械操练比较简单,因此是激发后进生兴趣,培养后进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4. Work on 1a (完成1a)

(1) Which rules are these Ss breaking? Write the number of the rule

next to the student.

(2) Talk about the picture with Ss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1a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新单词。和学生一起谈论图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使祈使句表示规则。

5. Work on 1b (完成1b)

(1)Listen. What rules are these Ss breaking? Write the numbers after the names.

(2) Student A is a new student. Student B tells Student A about the rules.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

A: What are the rules?

B: Well, we can’t arrive late for class. We must be on time.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着重是听力训练。让学生在听对话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汇,由于前面已做了一些训练,因此学生听起来比较容易,让他们都有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6. Work on 2a & 2b (完成2a和2b)

(1)T: Please turn to page 20. Look at the activities in 2a and read them aloud.

(2)T: Listen. Check the activities Alan and Cindy talk about.

(3)T: Can you get the answers? Listen again and check your answers.

(4)T: Listen again. Can Alan and Cindy do these activities? Circle can or can’t.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进一步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通过反复听读,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生词。帮助学生掌握情态动词can表示许可的用法。

7. Work on 2c (完成2c)

Student A is Alan and Student B is Cindy. Talk about the rules in 2a.

A: Can we listen to music, Cindy?

B: We can’t listen to music in the hallways, but we can listen to it outside.

【教学设计说明】此环节既能充分练习学生的目标语言,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率.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巩固一些有关食品的名称;了解面条及其配料。

noodles beef mutton chicken cabbage tomato potato special

2.掌握would like (‘d like)的用法及句型What kind of…would you like?(你想要什么种类的物品啊?)

3.初步培养学生有关“订餐”的交际能力;能自配美餐。

培养学生养成爱惜粮食、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Teaching Key Point)

运用目标语言订购食品:

---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I’d like beef and tomato noodles.

教学难点(Teaching Difficulty):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

Step 2 Show the learning aims. Meanwhile explain some words using real objects or pictures.

Step 3 Leading in Course

Show students a toy dog and ask them if they like it.

Ask students: What kind of animals do you like ?

Students answer: I like …

Ask students: What kind of animals would you like?

Students answer: I would like…

(Tell students “would like” is similar to “want”. But “would like” is more polite than “want”.)

Step 4 New lesson

1.Show students a screen with some more animals. Ask each animal’s name . Then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kind of …would you like? I’d like …”Finally, pointing to any animal, get boy students to ask and girl students to answer.

2.Show students another screen with some vegetables. Do this task as the former step .to help students consolidate the structure.

3.Show students a screen with some kinds of food. and continue to practice the structure.

4.Show students a screen with some different kinds of meat. Students practice the structure.

(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生活:了解人体每天对几种主要营养的需求量,学会健康饮食)

5.Pair work

Students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to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What kind of …would you like?

---I’d like …

6.Design a scene:

“I work in a restaurant. I am selling several kinds of noodles. (Some specials) A costumer comes to order noodles.”

(1).Show the specials to students and explain the ingredients of each special.

(2).Get students to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and choose one of the specials the costumer orders

(3).Students work in pairs or in groups to practice conversations, trying to order food.

7.Exercise

Order some sentences to form a conversation.

8.Summary of this lesson

9.Self-assessment

Get students to finish the self-assessment chart

10.Homework

Dispense a healthy lunch for yourself.

Make a bowl of noodles for your parents when you get home.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I’d like some noodles.

noodles What kind of …do you like?

beef I like …

mutton What kind of …would you like?

cabbage I’d like…

potatoes

tspecial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9】

unit3 last weekend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不规则动词go的过去式以及有关环保的一些常见标志。本课时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free talk带领学生一起巩固前几节课的动词短语过去式和句型;然后,通过教师介绍自己昨天的活动引入不规则动词read及go的过去式,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都是有关go的过去式,因此,教师可以只向学生介绍其中一个短语的过去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并举一反三;最后,通过看图讨论一些重大发明来进一步巩固过去式短语及句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

听、说、读、写短语: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听、说、认读句子: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went hiking.(二)能力

能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以上短语及句型。

能够理解并会唱 “At the Zoo”。

能够熟悉Good to know中的标志。

(三)情感

通过熟悉Good to know部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短语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的听、说、读、写。

难点: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形式。

四、教学媒体

1.Let’s learn部分短语图片及Good to know部分四个标志牌的图片。

2.录音机和本课时的磁带。

4.有关重大发明挂图。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Daily Greeting

2)Free talk

T: What day is today?

A: Today is…

T: What day was yesterday?(强调 yesterday)

B: Yesterday/ It was…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C: I(did)…yesterday.(用前几课时已经学的词组)

3)教师播放歌曲本单元歌曲 “At the Zoo”,让学生欣赏。

2.呈现新课

1)Let’s learn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T: Who read a book yesterday?(教师做出读书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分别说句子:I often read a book in the evening.I read a book yesterday.让学生去发现两个句子中read发音的不同。

教师一张张呈现go to a park, go swimming, read a book, go fishing, go hiking的图片,让学生先复习这些动词短语原形。

教师让学生看课本P31 Amy和Bai Lin的对话:

教师扮演Amy,让一名学生扮演Bai Lin,进行对话:

S: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T: I went hiking.教师重复两边I went hiking.教师让学生发现went与go的关系。

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练习:假如以上提到有关go的动词短语是学生昨天的活动,教师进行提问

T: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学生任选以上go短语进行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对went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

2)Let’s play

将学生分组,4-6人一组,按照Let’s play部分自制表格,人物为该小组的成员。边对话边记录,然后做成表格再进行对话练习。

最后,教师鼓励各个小组将表格内容进行整体表述,形成一篇小短文,并进行表达。

3)Let’s sing

T: I went to the zoo yesterday.What did I see? Do you want to know?

Ss: …

T: Ok, let’s sing the song and let’s see what saw at the zoo.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听录音哼唱两边后跟录音齐唱。

然后,男女生对唱或按座位分组对唱。

4)Good to know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各种标志牌,请学生讲讲各标志的含义(本部分的四个标志牌分别表示:No fishing, No swimming, No dogs peeing, No dogs pooping),和学生一起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下自己设计一些标志图,下节课带来全班一起传阅。

3.趣味操练

活动:看图讨论

活动目的:练习运用一般过去时陈述过去的重大发明。

活动准备:一幅呈现着多种发明的大挂图。

活动过程:将挂图张贴在黑板上。将学生分成四组来分别讨论,并简单地用英语来陈述挂图上各种发明的时间、地点及发明人。然后向全班同汇报。看哪一组同学知道得多,陈述得准确。

4.课堂评价

完成本课时活动手册的相关练习,评价学生对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形式的掌握情况。另外,教师在学生完成Let’s play任务及看图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

5.课后作业

练习本课时的重点词汇,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 谈论规则

2. 祈使语气

3. 表示允许

4. 能够用口头或书面描述规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祈使语气的用法,包括表示允许的Can及其当情态动词用的 have to do;以及各种可以用在表述规章制度的动词和句型。难点在于情态动词的用法,以及祈使句与它的应答。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Task One:

Talk about school rules to “feel” Imperatives

Goal:Get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to express rules

Step 1: Talk about the school rules they know / remember

Step 2: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read the rules in Section A – 1a, tel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s

Step 3: Add more rules to your school, which you think necessary

Task Two: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Ss can do and what they cannot

Goal: Try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by listening

Step 1: Listen to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activities and find out what students can do and what they cannot do

Step 2: Listen to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activities and find out what Alex and Christina can do and what they cannot do→Section A (2a / b)

Step 3: Listen to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activities and find out what rules students break

→Section A (1b)

Step 4: Listen to the different rules that different people have to follow→Section B (2a / b)

Task Three:

Learn to read the signs for rules

Goal: Learn about the rules by reading the signs

Step 1: Learn about the rules by reading the pictures→Section B1

Step 2: Learn about the rules by reading the signs→Section B (3 b)

Step 3: Talk about the similarities or the differences about the signs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Task Four:

Write rules for libraries, labs, computer-rooms, and swimming pools etc.

Goal: Learn to take care of public things

Step 1:

Read the letter →Section B (3 a)

Find the rules in the letter

Write them down

Step 2:

Talk in pairs about the rules for public places, such as libraries, labs, computer-rooms, swimming pools, etc.

Discuss in groups about the rules for these public places

Write down what have been talked about / discussed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篇11】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教案作者:思全英语辅导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教案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祈使语气的用法,包括表示允许的Can及其当情态动词用的have to do;以及各种可以用在表述规章制度的动词和句型。难点在于情态动词的用法,以及祈使句与它的应答。

1.表示规则的句型:

*---Don't run in the hallways.

---Sorry,Ms Mendoza.

*Don't watch TV after school.

*Don't go out on school nights.

1.思考、谈论规则。

*Don't talk loudly.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Practice your guitar every day.

引导、启发、教授需学内容。

2.Can for permission,such as:We can do….

We can't do….

Can we do…?

*---What are the rules?

---Well,we can't arrive late for class.

*---Can we listen to music,Alex?

---We can't listen to music in the hallways,

but we can listen to it outside.

2.听录音,回答问题。

*---Can we eat in the classroom?

---No,we can't.

*---Can students wear hats in school?

---Yes,they can.

放录音;启发、提示问题及答语。

3.阅读→迁移(读、写、文化差异)。

阅读/认图标;阅读信件→根据其信息找出规则→写出规则。

3.引导、提示图标含义;提示文化差异。

4.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描述规则。

4.利用本单元所学祈使语气的用法,包括表示允许的'Can及其当情态动词用的have to do,根据常识或观察,为图书馆、生化实验室、语音室、机房、健身房、游泳馆等公共场所制定规章制度或使用规则。

4.检查学生讨论制定规章制度或使用规则情况--句型、短语、动词形式是否正确;指导并落实学生写作情况。

Talk about school rules to“feel”Imperatives Goal:Get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to express rules Step 1:Talk about the school rules they know/remember Step 2:Look at the picture and read the rules in Section AC 1a,tel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s Step 3:Add more rules to your school,which you think necessary Task Two: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Ss can do and what they cannot Goal:Try to understand the rules by listening Step 1:Listen to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activities and find out what students can do and what they cannot do Step 2:Listen to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activities and find out what Alex and Christina can do and what they cannot do→Section A(2a/b)

Step 3:Listen to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activities and find out what rules students break

Step 4:Listen to the different rules that different people have to follow→Section B(2a/b)

Task Three:

Learn to read the signs for rules Goal:Learn about the rules by reading the signs Step 1:Learn about the rules by reading the pictures→Section B1 Step 2:Learn about the rules by reading the signs→Section B(3 b)

Step 3:Talk about the similarities or the differences about the signs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Task Four:

Write rules for libraries,labs,computer-rooms,and swimming pools etc.

Goal:Learn to take care of public things Step 1:

Find the rules in the letter Write them down Step 2:

Talk in pairs about the rules for public places,such as libraries,labs,computer-rooms,swimming pools,etc.

Discuss in groups about the rules for these public places Write down what have been talked about/discussed

任务型课程的设计要自始至终体现任务的要求与特点,尤其要确保任务的设计与完成是从简单重复逐步过渡到真实或接近真实。基于这一要求与特点,本课的四个任务先以谈论有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话题,初步感受祈使句,以及如何表达规则;然后听(通过听那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事儿,体会情态动词can和can't的用法)、认(通过认图标,说出规则,并把说出的规则写下来),最后根据常识或观察,为图书馆、生化实验室、语音室、机房、健身房、游泳馆等公共场所制定规章制度或使用规则。这样,通过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既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描述规章制度,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对公共场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守公德、爱护公物的美德。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会发散思维,以扩展知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也可随之提高。

二、课后反思:

不足之处:图标展示得不够;还可通过图标渗透中外文化差异。

可取之处:全方位的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案点评:

本设计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设置四个任务先以谈论有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话题,初步感受祈使句,及如何表达规则;然后通过听,体会情态动词can和can't的用法,通过认图标,说出规则,最后为图书馆、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制定规章制度或使用规则。通过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既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描述规章制度,又渗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二年级作文素材(8篇)

二年级作文素材 01-05

矿长个人述职报告汇编10篇

矿长述职报告 01-09

因病简短辞职报告(范例11篇)

辞职报告 01-09

祝结婚最经典的句子200句

最经典的结婚祝福语 最经典的表白句子 01-09

2024简历里自我评价怎么写

简历里自我评价 01-09

作文铁架子二年级精选(3篇)

作文铁架子二年级 铁架子二年级 12-28

公司年度述职报告三篇

公司年度述职报告 年度述职报告 01-09

幼师实习个人总结7篇

幼师实习总结 01-09

大学纪检部演讲稿五篇

大学纪检部演讲稿 纪检部演讲稿 01-09

2024西药师工作总结精华9篇

药师工作总结 01-09

豆芽的生长日记十篇

豆芽生长日记 豆芽日记 01-09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