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中学语文教案

【#范文大全#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教师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因此编写教案绝不能草率对待。教案是课堂教学规范的体现。编者用心挑选并整理了最新的“中学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请务必记得收藏此页以备下次使用!

中学语文教案(篇1)

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对学生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把这一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内容里,但是,那一次的课堂,我忽视了一颗天真的心。

那天,在讲授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狮子》这则故事,课堂教学步骤由整体感知内容到分析故事情节再到探索寓意,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蚊子被蜘蛛网黏住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的陷入思考中,一分钟后,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生1:“当蜘蛛看到有猎物落网了,一下子高兴过头,一不小心掉到地下了,蚊子趁机挣脱了。”

生2:“蜘蛛很高兴看到有蚊子落入了蜘蛛网,当它爬到蚊子身边,准备要大吃一顿的时候,但是由于它平常太懒了,不去修补蜘蛛网,导致蜘蛛网破旧不堪,不胜蚊子的挣扎,一下子就断了,蚊子飞走了。”

生3:“当蜘蛛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蚊子就告诉蜘蛛它刚刚打败了强大的`狮子,因此赢得了蜘蛛的尊敬把它放了,并且结成了联盟,在动物界横行霸道。”

生4:“当蜘蛛正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刚好树上滴下了松脂,把蜘蛛变成琥珀了,蚊子也就捡回了一条命。”

听到以上这四个学生的回答我含笑点头,以示赞许,课堂的气氛也到达了最高点,再扫视了一下,看到还有一名女生仍在举手,让她回答,她站起来说:“蚊子看到自己很快就成为蜘蛛口中的美餐,不甘心,就跟蜘蛛说要唱首歌给它听,于是蚊子就唱起了催眠曲,结果蜘蛛睡着了,蚊子趁机逃走了。”我一听到这,心中马上就想:怎么这么幼稚的想法?她话音落下后,我就说:“这太幼稚了,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想的那样。”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红着脸坐下了。

课后反思,我很快意识到我当时说那女生的想法太幼稚是一个失误。回想当时她的回答为什么会让我认为太幼稚,是因为与前面四个同学的答案相比,她好像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好像是讲着宝宝听着妈妈唱催眠曲甜甜地睡着了的故事。仔细回味,那并不是幼稚,而是她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是那颗童心让她不愿蚊子就此死去,不愿蜘蛛成为残忍的屠夫,想到了蚊子会像妈妈一样唱催眠曲,蜘蛛就是听催眠曲的宝宝,这是一颗如水般透明的童心,这颗童心让她的回答是多么的天真。实际上,蜘蛛过于兴奋掉到地上让蚊子能趁机逃走,蜘蛛太懒了使到蜘蛛网日久失修让蚊子得以逃生,蚊子打败了狮子得到了蜘蛛的尊敬等,这些回答不也是很天真吗?正是因为天真,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财富,智能是财富,天真也是财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天真是想象力的胚胎,有天真才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沃尔特·迪斯尼因为天真,创造了一只米老鼠,于是建造起为全世界源源输送欢乐、输送天真的迪斯尼王国。安徒生因为天真,写下了《安徒生童话》,一个个经典的童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把一代又一代人儿时的梦想装饰得更美丽。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活着的爱因斯坦”霍金因为天真,在65岁时还写下了儿童科幻小说《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他说科学应像科幻让人兴奋,他用童心划亮了自身,照耀着孩子们在科幻世界里上天入地。如果没有天真,就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迪斯尼,没有安徒生,没有霍金。同样,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现在,我懂得了,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学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要呵护他们的童心,他们的天真。我想,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童心,是成长的前因,是发展的定金。有了这些,才能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知,去开拓,无止无境,无穷无尽。

中学语文教案(篇2)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00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 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深爱,所以,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是爱恨交加,既痛苦又无奈。好,除了刚才这位女生说的这一段,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是中国官员对中国的文化一点也不爱惜。

师:作家的情绪怎样?

生:很失望,同时也很愤怒

师:他们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讽刺

师: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四部分(读)从中,我体会到了敦煌研究者内心的辛酸

师:很好,你不觉得作家的情绪在这里也有变化吗?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在想想,作家的情绪一路行来,这里有没有变化?

生:有,以前的中国官员对文化不重视,而现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却很重视,作者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师:所以说,作者一路沉重之后,这里略微有了一点

生:好转

其他的学生笑起来了)

师:激昂。好,请坐,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读至“他满脸困惑不解”)我觉得,作家在这里有对王道士的愤怒,他从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时空穿梭机,他肯定要去阻止。

师:说的不错。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把这个段落读完,你会对作家的情感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把握。所以你刚才说到,作家是愤恨,作家仅仅是愤恨吗?如果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会到了那个时代,又会怎么样了?你先坐下来。范读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生:无奈

师:无奈。世间诸多情感,唯有无奈二字最让人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不是无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无奈,比之于余秋雨的这种无奈,那一种无奈更令我们伤痛一些?

生:后者

师:所以,刚才我们的同学们说,如果有时空穿梭机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时空穿梭机,我们又能怎样呢?对于这样的中国,这样的民族,正如我们在后文看到的那样,当时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当时运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为了交差,他们把这些珍贵的敦煌文书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后才凑了八千多卷交上去。这样的民族和国家,我们能怎么样了,作家又能怎样呢?(停顿)还有其他的吗?

师:我们的这篇文章很长,应该说充满了感染力的语言比比皆。当我们一遍遍的读着《道士塔》的文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苍凉悲怆的心境,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的车队,最终却无能为力,而我们也跟随着作家时而愤怒,时而痛苦,时而忧伤。这一切感情的源头,都只因为那个王圆录。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叙述)(出示他的照片)这就是我们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脸上似乎还有几分

生:笑容

师: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一片哗然)

生:对于这样无知而麻木的中国平民,我对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我们中国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对这样的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

师:好,我们再请一位女生,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你会不会对他说点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师: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请一位

生:我想让他住手,不要再破坏中国的文物

师: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实,我的心情,好,请你说吧

生:我想说,我们换换

师:你是说,让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想尽办法,四处化缘,凑足运费,把它运到(停止了)

师:运到哪?运到哪?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是向哪里?

生:运到现在,运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师:哦,你还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学的时空穿梭机,运到现在,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无处可去。坐下来。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着他,我会和第一位同学说的那样,尽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以正言辞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生:没有

师: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我想我会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因为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那么,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是谁?

师:王道士有没有责任?

生:有

师: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他出卖了我们宝贵的文物。还有谁有责任?

生:官员

师:官员怎样?腐 败,还有什么?无能。无能我们已经知道了,连运到京城的文物都保护不好,那么腐 败何以见得?从课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

生:茶香缕缕与股股炊烟

师:好,王道士有责任,官员有责任,还有谁有责任?

生:外国的考古家、学者

师:其实,他们是一群文化强盗。现在就让我们见识一下这些文化强盗的嘴脸。(出示照片)

现在我们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经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骗取了藏经洞中大部分文物。现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点特殊,他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的学者,他曾经在这个藏经洞里呆了整整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阅读了整个藏经洞里的所有的文书。每一张纸片他都翻过。他一边翻阅,一边把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两白银的价格换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在所有盗取敦煌文物的外国强盗中,以斯坦因盗取的数量最多,以伯希和盗取的价值最高。这些文化强盗是怎样的?

生:贪婪

生:无耻

师:贪婪我们已经了解了,无耻在哪儿?在课文当中找

生:读“他们时常暗示,是他们的努力,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好,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无知,中国官员腐 败而无能,外国强盗贪婪而无耻,这三个原因才导致了我们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站在现实的舞台,远眺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它的眼中,他的笔下,难道仅仅是写一次文化大流失吗?

生: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师:是的,它反映出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段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破败,一个民族的衰微。当一个国家如果连主权都不能保存,保护文化,保护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种奢谈。同样,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过这道士塔前,听到日本学者用沉重的语调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你们认为,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大家齐读最后一部分。

(下课铃响)

师: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给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些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王道士的塔就象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分明是历史要我们听懂他的这一声长叹啊!大家听懂了吗?下课!

当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时候,道士塔还有保留的必要吗?

1、没有必要:他本来就是一个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儿,就意味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仅仅是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历史吗?他对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意义吗?有,他还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要重视文化文物的保护工作。

1、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重镇,其境内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更是闻名世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两件文物是今年8月发现的,是原随州市博物馆的一名干部勾结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这个案件只是许多盗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阳古城墙:至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襄阳长达58米的古城墙拆了可我们拆的又何止这一点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

古城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而历史文脉却不能隔断,正如两院院士吴良镛所呼吁的那样:历史文化的保护永远不会太晚。

中学语文教案(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捡落叶),为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秋天来啦!秋风轻轻地把落叶送到了大地上(板书课题)。你们前几天都去捡了落叶。你们捡到了什么样的落叶,请你们都来欣赏一下(学生拿出各自捡到的落叶交流、欣赏)。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落叶和其它季节的树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比较得出落叶枯黄的特征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部分形状不一的落叶贴在课题周围,组成一幅漂亮的落叶图。

二、初读课文,进入情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指名分节读,纠正字音,并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此时,教师问:读完课文,你们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告诉老师,这幅图上应该画上什么,我们把它们画下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好吗?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作简笔画。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读课文入手,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寓于说话训练之中,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又训练了说话能力,同时还创设了故事情境,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可谓一举多得。

三、入情入境,深入感悟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结构相似,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有利于句子训练。教学中可结合一系列的句式训练,通过朗读达成目标。

1、第一自然段

课件演示一片一片的树叶慢慢从树上落下的情景,学生看后说一句话。教师出示句式辅助:

①树叶落下来。

②树叶从()落下来。

③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重复演示课件,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练习朗读句式③,指句读后对照课件评议,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一片一片。在此基础上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①自读,明白树叶落在哪里。

教师提问:树叶落在哪儿呢?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答案。

交流时出示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树叶落到了。

树叶落到了和。

树叶落到了、、、和。

换句式说:树叶落到了,落到了,落到了,还落到了。

在句式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比较沟和河,可借助简笔画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地方水多,哪个地方水少。

②再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师导入:树叶儿慢悠悠地落下来,小动物们发现了,它们可高兴了!哪些小动物在这里?(指名答,教师贴画)它们十分喜欢这些落叶。请你们自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动物很喜欢这些落叶?

学生自由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相关的自然段朗读。

学生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交流。

交流重点:

第二自然段:先指名读,再出示句式()把落叶当做()练说。

理解躲的意思,用黑板上贴的小虫与落叶演一演。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读出小虫的喜欢。

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指导当的读音。

练说句式(同上)。指名表演蚂蚁把落叶当做船。

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指名表演(师取一片落叶):谁愿意做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

指句读。练说句式(同上)。

练习感情朗读,说说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用躲,这儿用藏。

第五自然段:师问:小燕子在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放录音)你们听清了吗?谁来告诉我?指名读燕子的话。

评议读得怎样。评的过程中理解电报、催、低声,并用这几个词语指导感情朗读,练读,指名读,情境表演。语感就是像这样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练说句式。

齐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迁移:还有哪些小动物这么喜欢它们,小动物们把落叶当做什么。

四、扮演角色,复述课文

落叶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难怪小动物们喜欢它们。你们想不想扮成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说给对方听。

学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表演(学生的表演源于课本,但又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音乐起)师述:大自然真是奇妙,每到秋天,总会为我们送来一片片的落叶。让我们一起一赞美秋天,赞美落叶

五、课外延伸,培养兴趣

1、阅读补充材料:《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

2、总结: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学会仔细观察,一定会找到许多乐趣。/PP

中学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社戏》教案设计7。

二 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二 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社戏》教案设计7》。”(《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 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

(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

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 指导学习课文。(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

中学语文教案(篇5)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复述,加以想象,培养故事复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续写,深入解读文本,培养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纯洁的人格和心灵。

【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形象,揭露童话所反应的社会本质。

【教学难点】

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法】

看图复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他的160余篇童话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

2、关于童话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主题: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读文本

1、看图复述故事

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3、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5、迅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分为五大段,并且给每一段取一个小标题。生:引子(1)爱新装开端(2~4)做新装发展(5~22)看新装高潮(23~31)穿新装结局(32~36)展新装

6、你觉得上当受骗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生:“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2、跳读课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的形象?从哪里得知?

3、大臣、骗子、百姓、小孩子分别是怎样的人,你能概括出来吗?

4、第1段中,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说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写皇帝“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6、当皇帝已经感觉到了老百姓受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幅更骄傲的神气”,想“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8、整个过程中,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真话,这是为什么?

9、你觉得文中的哪一处人物描写最传神,说说好在哪里?

10、小结

一场闹剧,围绕“新装”,通过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五、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中学语文教案(篇6)

下面我结合《氓》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现和创新”的理解:

1、首先,只有有发现和创新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

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发现和创新应该是学生课堂生活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学生的主要课堂活动。新课程重视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纬度来重建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思维发生过程、知识发生过程、情感发生过程的教学,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这实际上把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创新教育的理念来审视,教育的本质任务是要通过催生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智慧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发现和创新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并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写作,力求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方法、得出新结论。学生的发现和创新首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说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例如教学《氓》这首古诗,就应该以学生自学自读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和探究疑难问题,自己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而不能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各种结论告诉学生。

2、学生的发现和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发现和创新,不一定是原创性的:

对于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发现的问题,只要学生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出的,也应该是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这实际上就是指的课堂教学是智慧的复演。例如《氓》一诗在语言运用上的叠词和复沓手法,是前人已经论述过的,但是,只要是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和感悟发现了这一现象并能探究其妙处,而不是直接从资料上或者教师的讲解中获得的,这也应该是发现和创新。

3、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更可以是别人没有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学生原创性的观点,只要是合理的,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例如,我在教学《氓》时,让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命运来探究本诗给人的思想启迪。《教师用书》对此是有分析的,但是其中的“士之变心说”“年老色衰说”,只是分析了表面现象,“社会制度说”是有道理的,但缺少文本自身的支持。我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并用诗的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发现和创新教学过程,学生得出了一些言之有理的新颖观点。有的学生根据诗歌第一节对氓的描写提出,女主人公在人生的关键问题上选择不慎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氓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这启发我们认识一个人应该看内心、看品性。有的学生根据诗歌一到三节对女主人公的描写提出,女子沉溺于爱情,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认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人生的幸福;这启发我们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是高中阶段不能早恋……

4、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课上学生的发现和创新的方向和范围,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必须以语文学习尤其是文本学习为原则:

例如学习《氓》,就应该坚持以诵读为主要学习活动,在诵读中发现和创新,在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上提高诵读的水平,始终把握住文本,这样的发现和创新才是语文的发现和创新。绝不能在课堂上脱离了文本,或者背离了文本的本意,进行断章取义的所谓“创新”。例如教学《氓》,如果把课堂的大量时间用于让学生讨论中国女性的命运,就是不可取的,或者把女子的悲剧说成是咎由自取,也是不可以的。

中学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 成功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指导学生了解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 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教学设想:

一 以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为教学重点。

二 采取阅读、讨论、讲解、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写作能力。

教学要点:

一 进一步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梳理结构。

二 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教学过程 :

一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投影幻灯出示词语,给加点的字注意: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二 补充注释:(可先让学生查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三 结合预习分段,归纳段意。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为依据,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其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到“各自回去了”)“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第二层:(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小伙伴们愉快地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第三层:(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第四层:(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到全文结束)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四 作品在组织材料上做到了有详有略,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揣摩。

(一)教师提问:小说的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不写这些内容行不行?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摘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这部分写了三个内容:1.“我”跟随着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这里不仅能免读《诗经》之类的书,还能看到社戏。2.这里有与“我”年纪相仿,不拘行辈,嬉戏玩闹的小伙伴们(正是这些小伙伴实现了“我”看社戏的愿望)。3.平桥村这块乐土上可以钓虾、放牛、无拘无束、趣味无穷。

然而以上这些内容都是略写,虽是略写,却又不能不写,因为这些内容跟看社戏有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为看社戏做了有力的铺垫。

(二)教师提问: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一些波折,这里是详写的,为什么?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摘出遇到了哪些波折,然后回答详写的原因。教师明确: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叙事非常详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三)教师提问:在看社戏的途中,作者详写了什么?各采用了怎样的笔法?

要求同学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写了小伙伴们开船,侧重于写动作:

点、磕、后退、上前、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孩子们的精明能干;还写了春末夏初的夜景,作者侧重人的感觉写;写山,以动衬静地写;写渔火,由远及近地写。这些描写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江南水乡夜景图,读后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四)教师提问:“在赵庄看社戏”这一节中,作者详写中又有略写,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要求学生在书上摘出内容,作比较后回答。教师明确:

详写的内容是:双喜述说铁头老生翻筋斗的本领,“我”喜欢看“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的表演,“一个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挨打的一折,让孩子们厌烦的老旦的踱来踱去不停的唱。总之,作者抓住了孩子们看戏的兴趣和对台上表演的反映进行详写。

在详写中也有略写,如小旦、小生的演唱等等。

详略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根据中心主题的需要,做到详中有略,略中有详,才能使文章多姿多彩。

(五)教师提问:看社戏夜归途中,作者可写的东西很多,却只详写了“偷吃罗汉豆”的情节,应如何理解?

要求同学们能够复述这一段(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然后回答问题。教师明确:

作者浓墨重彩叙写了小伙伴们偷吃罗汉豆,着意刻画了小伙伴这个群体,他们天真、淳朴、热情、聪明、能干。另外,究其实,那夜的戏让小伙伴们看得失望,仅让“我”看社戏的心愿得到了满足;偷吃的罗汉豆,不是珍馐美味,不过是普通的豆,却构成了“我”的极大快乐,这样写又与小说的结尾紧紧呼应起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 布置作业 :

(一)背诵“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二)在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体会。

教学要点:

一 认真学习小说对人物的刻画。

二 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三 检查作业 ,复习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 检查背诵。集体背诵、个人背诵相结合,课上背诵、课下背诵相结合。

中学语文教案(篇8)

一、导入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中学语文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 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 唱和

颔联 用典

颈联 达观

尾联 振奋

中学语文教案(篇10)

一、导入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中学语文教案(篇11)

1. 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第一板块解说:选用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作为导入 新课的引子,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熟悉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渡到不熟悉的小说,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引发遐想和求知欲望,调动内在学习诱因及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为走进文本作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准备。)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生2: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归纳得很好,句式工整,语言准确,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详写的有: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

生: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

(第二板块解说: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

生2: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4: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采起来。

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师: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师:谁来将阅读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师:很好,你从色彩的角度,读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点头,师播放江南水乡月色画面及舒缓的音乐,生轻缓地感情朗读。)

师点头赞许: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朦胧的月夜,好,让我们也一起朦胧一下。

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

生1: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3: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生4: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生5:我觉得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生6:我觉得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觉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生1:写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生3: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师:说得很好,这几段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师:好,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第三板块解说:《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以上板块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发现文本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辅之以教师的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探究的态度,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同时,由句到词,由粗到精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训练了学生的分类摘录、语言品味、口头表达能力,能力训练如登台阶,从中学生掌握了阅读精段的一般方法。)

师: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生1:我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胆大心细,聪明伶俐,比如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计上心来,解决大船的问题,并且找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

师:有理有据,说得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双喜的。

生2:我也喜欢双喜,因为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比如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

生3:我喜欢文中的阿发,因为他纯洁无私,比如午夜归航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欢文中的六一公公。因为他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比如,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轻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

生5:我来补充一下,还有他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师:刚才同学们谈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还有一群没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谁喜欢?

生6:我喜欢,因为他们友爱热情,比如我是远客他们得到父母许可,伴我来游戏。

生7:我也喜欢,因为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生8:因为他们聪明活泼,比如对付细心的八公公,他们议论之后,想出要八公公归还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瘌子的办法。

生9:因为他们很能干,比如他们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很好。

师: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播放船头看戏及一段越剧)

师:很好,这些都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还有从侧面表现戏不好看的吗?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骂、不停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师: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1:这个好,我的理解是有双喜、阿发这样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难忘。

生2:这个好我认为是农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这个好,是国为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骂我们,还送豆给我,表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

师:回答得很好,正如你们所说,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独特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们一齐把最后一部分读一下,感受一下这份人间真情。

(第四、五板块设计解说:针对小说体裁特点,这两步设计简化头绪,优化结构,让学生借助自己阅读的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领悟主题,力求学生的所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师、文本、教参强加给学生的东西,契合新大纲的要求: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师: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么?

生1:我有个这样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个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过暑假,他看我闲着没事,就约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们在一个小沟里捉鱼,我还亲手抓到一只鲫鱼呢,我感觉那段时间很快乐。

生2:我的老家在农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过一段时间,那里有好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们去钓鱼,如果我钓不到,他们总要把鱼分一部分给我,还把他们家地里长的香瓜偷偷摘给我吃,我觉得他们就像阿发一样,对我很友好。

师:看来你俩都有剪不断的农村情结,农村的鱼好,瓜好,人更好!谁来谈谈城市情结?

生3:我们家的对门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时出差,她就让我去她家吃饭,好几次,我父母送东西给她,她都不要,我觉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颗慈爱的心。

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选一个代表做发言人。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丢了钥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应及时归还给我,也就是说,我希望人与人之间要互爱互助。

师:如果你拾到什么贵重东西,你会归还给物主吗?

生1:我想我会的,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上次我的车钥匙丢了,害得我扛了几百米才找到修车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时给我,我会很感激的。

师:为你的这份真情鼓掌。(师生一起鼓掌)还有哪一个来谈谈?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门像农村一样能敞开着,这样相互之间能方便地串串门,聊聊天,不要一进家门就紧闭大门,防贼似的,这样隔绝了别人,也隔绝了自己。

师:说得很好!你们的希望正如鲁迅一样,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这种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们去用心体味,愿我们每位同学能像作品中的阿发、双喜、六一公公一样,有一颗善良、友爱、无私的心!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

(第六板块解说: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本课的第三个亮点,《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应是开放的,本设计旨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进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提升阅读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自选一题):

1、请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2、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写下来给大家看看。

3、利用在线资源(互联网)收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第七板块解说:1、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实行分层次作业 ,便于学生操作。2、《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为此,设计了第3题作业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拓展丰富学生阅读的空间。)

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解说: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内容上进一步简化,遵循求实、求新、求精的原则,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现了美学理论中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线条简约,造型契合文本内容,是文本内容的再创造,是文本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美的情趣,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无意注意,增强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紧扣《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要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教学过程 契合新大纲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要求,简化头绪,优化课堂结构,摒弃烦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长文短教,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3、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大胆表现自己的感悟、心得,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凸现新课标的倡导精神。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延伸阅读

中学语文教案范本十三篇


教案课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而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只有制作好教案,才能打造出完美的课堂教学环境。我们特别为您推荐了内容丰富且有深度的“中学语文教案”文章,建议您把本页面收藏起来,方便随时翻阅!

中学语文教案(篇1)

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体在分段释疑的实活动中,领悟到行人和孩子们助人为乐的品质,体味到文章结尾深刻的含义。

设计特色:

板块研读,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文章大致意思。谁能用在雨中和帮助。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说得真好。

2、能把和提到前面说话吗?(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在雨中帮助姑娘捡苹果。

3、老师把在雨中往前移,把逗号改成句号谁能用在雨中因为什么原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怎样。这个句式说话?(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结果苹果又回到了车上。)

二、研读分段

1、导入:一篇写事的文章,往往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这段话中哪是事情的起因,哪是事情的经过,哪是事情的结果?(在雨中一位蹬三轮车的姑娘打翻了一筐苹果是事情的起因,孩子们和过往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那是事情的经过,最后苹果又回到了车上事情的结果。)

2、大家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研究文章想想该怎么分段吗?老师提醒大家的研究步骤是:⑴认真读一读文章;⑵想一想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哪几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⑶在书上划好标记,然后汇报研究结果。

3、学生交流分段结果,着重请学生说清楚分段的理由。

三、研读释疑

1、提出研读任务:⑴认真研究课文;⑵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课文的三个疑点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大家的研究来解疑;⑶汇报时说清楚横线上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自学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交流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很着急。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以下几点:

⑴眼看汽车马上就要驶过来;⑵苹果红艳艳黄澄澄很可爱;⑶姑娘对工作的责任心。

▲姑娘看到孩子们捡苹果心里十分焦虑。要求学生用姑娘担心_____________。和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担心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姑娘看到苹果又回到了车上心里很感动(内疚、羞愧、感谢、激动、兴奋)。要求学生用姑娘为_____________而感到___________说话。

4、姑娘感动极了,她多想对孩子们说,对司机说,对老人说,对所有过往的行人说,如果你就是那位姑娘,你会怎么说?(师生合作完成交际活动)

5、可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远了,消失在雨帘中了,为什么姑娘会来不及说,为什么人们不等姑娘说声谢谢再走呢?引导学生再一次研究课文明确以下几点:A时间晚了;B天下着雨;C人们着回家;D大家都认为这是应该的,不值得谢。

四、学习结尾研究含义

1、人们走了,只留下(打出课件)

那一筐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2、反复朗读。

3、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练习(出示课件):

那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因为___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读懂了课文,非常了不起,希望继续努力。

中学语文教案(篇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中学语文教案(篇3)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社戏》之美,美在真诚、自然的人性,美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这些皆是在乡愁蛊惑下绘制出的理想故乡的图景,社戏 教学设计AB。本设计旨在通过整体感知一局部探究一整体感知的教学思路,教给学生一种以整体感知为主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2.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探讨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理清文脉,而且可以明了作者处理材料的匠心。其一,本文直接写社戏的文字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跟看社戏有关;其二,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社戏相关联的人与物。

三、局部探究,感受洋溢于全文的自然美(人性美、景物美)

1.跳读:找出文中直接赞美社戏好看的句子。文章写在接近赵庄和离开赵庄的时候,各有一处想象社戏美妙如仙境—般的段落,但船头看戏则并无多大收获。

2.研读: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对文中自然美的挖掘上来。“那夜似的好豆”和“那夜似的好戏”好在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是故乡热情、诚挚的人们和优美的山水所营造出来的,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社戏 教学设计AB》。

3.挖掘人性的美。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在人性美的挖掘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的品析。

4.品味景物的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四、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阅读全文,并整理所讨论的一些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旨意。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童年时代的故乡,那里有质朴淳厚的人们、优美的农村风光、无忧无虑的童年,作者以社戏为依托,表达的是对精神故乡的永久眷念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将他们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本设计意在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预习: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不要受他人观点影响,找一个切入点,独立自主地阅读,并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

二、观点展示:个性化阅读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教师只是把不同的观点摘录下来,并大致作一个分类。

三、分组讨论

教师首先对同学的发言作一个小结,并归纳出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不同思路,然后分小组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或是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讨论。

四、课堂交流

各组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其他组也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

五、教师小结

中学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着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着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中学语文教案(篇5)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课教学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领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在练笔时进一步把握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生活也添上诗一般的色彩。

【教材分析】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山里朋友”的特点感受作者探访山中的“朋友”是的心情,揣摩与“朋友”互诉心声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疏通生字词,摘录好词好句;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一、重温课文,走入新课

(一)欣赏佳句,积累语言

1、齐读标题,重读“访友”。

2、重温课文内容,作者访了哪些“朋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去感知那如诗如画的世界。引导学生积累、交流朗读精彩句、段。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感觉。暗示“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同时点明了方有的时间是初夏的早晨。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比喻,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3)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4)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5)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排比,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6)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是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仪式”指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中、一块石头的轻轻敲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7)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巧妙比喻,使雷雨也随作者的情感,富有了侠客与诗人的豪情逸致。

(8)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恩泽”一词的含义是称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这里作者将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看成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用反问句加强了作者情感的表达,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感恩之情。

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都说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二、学法迁移,训练读写。

反复诵读以上句子,仿照你最喜欢的句子的表达方式,写写你所熟知的景物。

1、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把此段改成小诗一首: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飞流的瀑布!

……

2、仿写: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

你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结课文,课外延伸

1、在读课题,说说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拿出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中学语文教案(篇6)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 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 烈士 暮年 不已 盈缩之期 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30 诗词五首》。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 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 前致词 新战死 长已矣 无完裙 逾墙走 语声绝 泣幽咽 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 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 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

中学语文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将对美的认识融入文字其中,同时也在细腻的描写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心境。

二、学情分析

高x的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将文字和情感联系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语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学将立足在感受语言和情感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课文脉络、基调及大意。

3.寻找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

4.跟随朱自清独特的心境,鉴赏荷塘月色之美、语言之美。

5.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难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体验到的另一个自己。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今天我要将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绘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1923)、散文集《背影》(1928)、诗集《踪迹》(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课文大意、基调和脉络

1.学生再次深入阅读x分钟,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出发地点(家门)和缘由。

第2段:写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从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线索

提示线索:线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间、时间等。

线索:空间和情感。

空间: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颇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整体感知

初步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体——寻找另一个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换一句话说就是与平常有所差别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个平常的自己和一个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们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平常的自己: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爱热闹;爱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说的话。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爱冷静;爱独处。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过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写

朱自清另一个自己享用的是怎样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哪些段落描写荷香月色。根据前面我们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们且来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读,来感受一下。听完之后,请说说你的感受。

美、宁静、朦胧、优雅、清香、有音乐感,生机勃勃。是什么景物让你有这种感觉,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这种景物的特点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讨论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给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景物。

3.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讨论要点:

1.分析如何描写景物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2.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六)明确描写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用典、借代、对偶、通感等。

2.描写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赏析关键的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2.叠词。

(八)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烘托、渲染等。

2.语气(加重、减轻、表达喜爱色彩)、音乐感。

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在颇不宁静之中,走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内心宁静的自己。

(九)简要鉴赏景物描写

1.我们看到了如此美丽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当时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宁静。但是我们在创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处的年代、所处的境况并不如意,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够写出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为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享受之中他也发现了抛开了生活中扰乱心绪的事情,然后尽情欣赏自然之美的自己。

发现了热闹是它们(外界)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许正是这种“没有”的简单才能拥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旧俗——采莲。

3.采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风流、有趣、舒服、欢愉、天真、清新、纯净······

4.这时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自己?

与不宁静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对比,看见了那个未受时代污染、骚扰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娱乐。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较符合朱自清先生寻找自我娱乐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乡,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回归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总结

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宁静”,但是你却可以在繁杂的生活之中,找到适合自己自由灵魂的自由天空,让自己摆脱苦恼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享受精神自由的快乐,享受自我娱乐的快乐。总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隐没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学语文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 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五、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 唱和

颔联 用典

颈联 达观

尾联 振奋

中学语文教案(篇9)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学语文教案(篇10)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中学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o 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 o 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中学语文教案(篇12)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xx,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中学语文教案(篇1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捡落叶),为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秋天来啦!秋风轻轻地把落叶送到了大地上(板书课题)。你们前几天都去捡了落叶。你们捡到了什么样的落叶,请你们都来欣赏一下(学生拿出各自捡到的落叶交流、欣赏)。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落叶和其它季节的树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比较得出落叶枯黄的特征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部分形状不一的落叶贴在课题周围,组成一幅漂亮的落叶图。

二、初读课文,进入情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指名分节读,纠正字音,并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此时,教师问:读完课文,你们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告诉老师,这幅图上应该画上什么,我们把它们画下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好吗?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作简笔画。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读课文入手,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寓于说话训练之中,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又训练了说话能力,同时还创设了故事情境,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可谓一举多得。

三、入情入境,深入感悟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结构相似,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有利于句子训练。教学中可结合一系列的句式训练,通过朗读达成目标。

1、第一自然段

课件演示一片一片的树叶慢慢从树上落下的情景,学生看后说一句话。教师出示句式辅助:

①树叶落下来。

②树叶从()落下来。

③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重复演示课件,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练习朗读句式③,指句读后对照课件评议,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一片一片。在此基础上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①自读,明白树叶落在哪里。

教师提问:树叶落在哪儿呢?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答案。

交流时出示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树叶落到了。

树叶落到了和。

树叶落到了、、、和。

换句式说:树叶落到了,落到了,落到了,还落到了。

在句式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比较沟和河,可借助简笔画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地方水多,哪个地方水少。

②再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师导入:树叶儿慢悠悠地落下来,小动物们发现了,它们可高兴了!哪些小动物在这里?(指名答,教师贴画)它们十分喜欢这些落叶。请你们自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动物很喜欢这些落叶?

学生自由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相关的自然段朗读。

学生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交流。

交流重点:

第二自然段:先指名读,再出示句式()把落叶当做()练说。

理解躲的意思,用黑板上贴的小虫与落叶演一演。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读出小虫的喜欢。

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指导当的读音。

练说句式(同上)。指名表演蚂蚁把落叶当做船。

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指名表演(师取一片落叶):谁愿意做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

指句读。练说句式(同上)。

练习感情朗读,说说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用躲,这儿用藏。

第五自然段:师问:小燕子在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放录音)你们听清了吗?谁来告诉我?指名读燕子的话。

评议读得怎样。评的过程中理解电报、催、低声,并用这几个词语指导感情朗读,练读,指名读,情境表演。语感就是像这样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练说句式。

齐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迁移:还有哪些小动物这么喜欢它们,小动物们把落叶当做什么。

四、扮演角色,复述课文

落叶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难怪小动物们喜欢它们。你们想不想扮成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说给对方听。

学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表演(学生的表演源于课本,但又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音乐起)师述:大自然真是奇妙,每到秋天,总会为我们送来一片片的落叶。让我们一起一赞美秋天,赞美落叶

五、课外延伸,培养兴趣

1、阅读补充材料:《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

2、总结: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学会仔细观察,一定会找到许多乐趣。/PP

中学语文教案范例十二篇


中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复习引入新课

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

板书: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

学生回答:能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中学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中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首词写于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初。当时红军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夹击的困难境地。全词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抱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读这首词,应着重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和深刻的思想。

教学设想:

1、《沁园春·雪》是一首词,学习课文前要对“诗词”的有关知识预习、了解。

2、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在领悟、品评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新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无不与以课文为载体的情感体验有关。设计好授课的导语、结语以及授课的过渡语,对于调动学生体验感受、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诵读、领悟、品评、鉴赏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生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诗人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教学设想: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抗日战争前夜。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的最前线。渡河前,恰逢大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毛泽东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以"“雪”为题的壮丽诗篇。请听课文录音。(放课文背景简介VCD、大屏幕)

三、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四、课文内容学习:

(一)请欣赏课文朗诵(微机、大屏幕、课件)

(二)上阕:

1)课文前三句诗人用哪两个词点出了北国风光的特征?修饰限制“冰封、雪飘”的是哪两个词?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怎样理解?在古诗文中,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现的写法叫什么?试举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互文”的例子?

2)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诗人能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也是站在哪里往下看?文中表示看的词是哪个词?这个词一直控制到哪句?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望”就是一个领字。

3)哪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七句?他读得好在哪里?谁读得比他更好?谁听出她读时给哪些词加了重音?谁能说说这些字加重音的原因?“舞和驰”把山和原写活了,这是什么写法?举个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

4)“望”是领字,读时应稍顿,后边几句应带有“喜悦、赞美”之情去读,“欲与天公试比高”应读得有豪情、有气魄,请齐读这七句。

5)诗人并没有满足于对眼前雪景的描写,而是进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的景色,谁读一读?“晴日”一词有几层含义?说一说这三句的深刻含义?

6)词的上阕以写什么为主?俗语说“景即是情”,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一场普通的雪,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一篇优美的文字,是诗人眼前的景格外美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语文的学习贵在积累,在学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旧的知识,努力让新旧知识浑然一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

2、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领悟诗的内容,在品评诗句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下阕:

1)试分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2)引出的下文中有一个表示感情的词是谁?“惜”一直控制到哪句?共七句,“惜”也是一个领字。读这七句应带有什么感情?生读。

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哪些人?谁能介绍一下?这些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了一个“惜”字?用文中的话回答。“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们的武功尚可,文学才华就差些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诗人心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齐读文章最后三句

4)句中的“风流人物”指谁?这三句话有什么什么含义?谁才是诗人心中真正的英雄?

5)下阕的表达方式主要以什么为主?通过议论赞美了谁?

6)齐读课文。教学设想:

在上阕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下阕,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五、扩展积累

投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诵读。并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雪”的文章或诗文,课后交流。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巩固知识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让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沃土——《变色龙》教学案例让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沃土。

中学语文教案 篇4


如何撰写中学语文优秀教案

教案之于老师,如同大米之于巧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难为无教案之教学。即使是一名在三尺讲台上身经百战的优秀教师,也很难保证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能顺利进行有效的授课,所以对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而言,能否撰写一份含金量高的教案,对其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教案是要根据我们所要讲的课文来撰写的,如果我们不熟悉我们要讲的课文,我们怎么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首先对教材要有个性化的解读。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新意才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气氛。但有个性并不是说脱离实际去谈新鲜,而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知识,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如有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为什么贾母让丫鬟称宝玉为宝玉,而不是叫‘宝玉爷’呢?”他从名字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封建思想中,小孩子取名贱才容易养活,如有些孩子取名为“小猪”、“小狗”。从孩子取名角度来解释,见解独到,有新意。其次要把教材读厚。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简练,特别是诗歌,有许多空白点,我们要把空白补回来: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填补教材中的空白点,充分挖掘文本意蕴和作者写作意图。当我们对课文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教案的写作。

中学语文教案的撰写体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具体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教案撰写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所以深入研究教材是写好教案的第一步。无论是哪一类题材教案的撰写,都需要我们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出新意。

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总目标,即语文教学大纲、高中或初中阶段目标、一学年的目标、一册书的目标、一个单元的目标以及课文学习目标等来制定教学目标。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教案,制定教学目的是借用文章中的两个字“业”和“德”,来表达学习与意志、毅力等思想品德的关系,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符合以上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有:针对性原则,《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中,学习叶老“说明白”艺术,是要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故都的秋》这一教案中,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明确性原则,而《故都的秋》制定进一步掌握散文“行”与“神”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所以可删去。整体性原则,《送东阳马生序》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本文最为显著的写作特点就是把自己青少年求学的情况同当时太学生学习情况加以对比,从而去表现主题。可行性原则,写教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简则简,该繁则繁,

教学设想是在对课文的主要特点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具体来处理这篇课文。如《荷花淀》的教案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还根据课文的要求,仅就“话别”与“探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和设想,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来确定。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

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教学时数则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设想、和重难点来确定。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教案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教案撰写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重点讲解(互动环节)、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或思考)。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导入语的设置是有技巧的,可遵循心理原则来设计,包括激发兴趣和触发情感。如《荷花淀》中的导入新课“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闪现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痛苦嘶叫、鲜血淋漓,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战争则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齐学习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如《景泰蓝的制作》,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先出示景泰蓝的实物或照片,让学生回答有关景泰蓝的问题,有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内容包括解题、作者介绍、整体感知,《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中,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注释和自读提示,了解题目和作者,然后再补充作者的信息,如果能解释课文的体裁“序”的特点,那就更加清楚了。整体感知是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一般在预习完成)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行文脉络,如《故都的秋》;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如《景泰蓝的制作》;而对于文言文,老师就选择范读课文,以提示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意义及句读,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示清楚,以便在讲课时引起重视,如《送东阳马生序》......

重点讲解主要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的形式,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一定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按层次分析段落,分析重点难点,而文言文则要适当解释难理解的字词。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都要经过设计,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该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等都应经过精心安排。另外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问题后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自己解答问题;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创新性,每个人即使在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

课后作业要能帮助学生复习,掌握今天课堂的知识,将知识提升到更高层次。如《东阳马生序》可以布置如下的作业:如何看待作者的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是因为初

稿往往有顾此失彼之处;二是教材研究与教学实施常有灵感产生,出现新的闪光点及时补充进去;三是需要用新材料与新信息对教案进行补充;四是备课不是一次性劳动,一节课的备课也不是一次有效,过期作废,需要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角度补充不足;五是集中备课或教研组活动中从课程之间的衔接上或交叉中获得提示、补充。充实完善不是推翻重来,可以利用备注栏,也可以形成一页纸粘在一角,对照研读。

教案是老师讲课重要依据,要讲出一堂有新意的课,就要求我们要写出一份有新意的教案。教案的撰写要能反映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教案中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一要完整,二要逻辑严密,三要通过创新形成特色。

中学语文教案 篇5

大雁归来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ǐ) 雾霭(ǎi) 窥(kuī)探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滑翔(×iáng) 顾忌(j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提问: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明确: 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六、小结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中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导入(1分钟):

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

破题(4分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到“社戏”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发现题目“社戏”中包含了哪些问题?问题有:什么是社戏?为什么要去看社戏?哪些人去看社戏?什么时候去看的?在哪里看?看的结果怎样?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写,会怎么写?题目为什么不用“看戏”?本文是重在说明什么是社戏,还是记叙看戏的经过?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15分钟)(板书):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

发作业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学生自己打等级。规范作业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课前组织教学:

板书:鲁迅,原名,人,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代表作有。(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导入(5分钟)。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圈在下面),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用“~~~~~”)。

听写(30分钟)。

带上书笔,草稿本,找一个合作伙伴,结成对子,听写。本着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听写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词语,所勾的句子来考对方的积累和听力。

如:我念“八癞子”(这是我喜欢的词语),考对方写得起不,他写不起,我就教他,他写错了,就叫他改――罚他抄十遍。对方也可以反问:“八癞子”什么意思?或,你写得起“大拇指”不嘛?或,你能不能用“八癞子”造个句子嘛?

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两遍,考对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且标点无误。对方也可以请他谈谈喜欢的理由,或,也念一个句子。

争取听写20个词语,5个句子。在合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讨论解决。可以举手求助老师。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听写完后,交换检查,打上等级。必要时加以小结。

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全班或个别对子念些词语或句子。

如:极偏僻,很悠扬,最惹眼,太怠慢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写包票,,中状元,吃炒米,掘蚯蚓(动宾短语),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复句)

课前组织教学:

对对联:老旦出台,扫兴(小丑登场,开心)或,在文中找几个与“极偏僻”“写包票”结构相同的短语

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

请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如“社戏”,从识字角度,可问:你能给这个词语注音吗?“社”字什么结构?共几画?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同样,“戏”字也可以这样问。从语法角度,可问:“社戏”这个词语什么结构?“看戏”什么结构?“戏曲”什么结构?从文学角度,可问:由“社戏”,你能想到哪些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萧鼓追随春社近”)从写作角度,可问:这个题目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这个问题必不可少。把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进行比较,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作文水平。从说明的角度,可问:什么是社戏?从记叙的角度,可问:哪些人去看社戏?好久去看的?在哪儿看?看的经过和结果怎样?

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

如鲁迅,原名什么?哪里人?我们对他是怎么评价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你读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你能不能讲一则鲁迅的故事?

中学语文教案 篇7

分析:er是义务教材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部分第十二课当中的一个复韵母,它也是一个特别韵母。er的字母组成和发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中突出对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兴趣的培养,打好拼音基础。

教学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爸爸妈妈的什么人?

生: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

生:我是爸爸妈妈的儿子。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儿子和女儿当中的儿的拼音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复韵母er.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要同学们帮忙,你们愿意帮我吗?

生:愿意。

师:老师不知道这个韵母和其他的复韵母有什么不同,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我们前面学过的复韵母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这个复韵母是由单韵母和声母组成。

师:谢谢你帮了老师这个忙。可是老师现在又碰上难题了,怎么办?

生:我们帮老师。

师:那谁来帮老师说说这个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呢?

生:先发e的音再发r的音。

师:你会读吗?小组内读读再读给全班同学听,好吗?

师:哪个拼音小能手来读一读?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全班读,教师纠正发音,表扬读对的同学。)

(说明)特别韵母er.非常调皮,和声母谁都做不成朋友,自己独自成音节。下面谁来给它带上四顶小帽子?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标调歌吗?

学生给标上四声。

师:同学们学得真认真,er.看见你们有那么多的小伙伴在一起学习,它觉得寂寞了,也想交朋友了,你能给的四声找朋友吗?

生:r儿子

生:r女儿

生:r.而且

生:r儿童

生:ěr耳朵

生:r二胡

师:同学们,你们给er.找了那么多朋友,它现在可高兴陀说想和你们一起玩游戏,想玩的同学举起你们的手,我们大家一起放鞭炮。

(教师把在红色蜡光纸上写有rzinǚrrqǐertngěrduōrh的卡片卷成鞭炮状发给学生,相应的图画分别发给学生。)

儿歌:来来来,一起来!高高兴兴做游戏,拍拍手,笑嘻嘻,我们把鞭炮送给你。

玩法:手中有图片的学生先站在台上,有对应卡片的同学站到旁边并读出来,读对后其他同学边拍手边喊嘭啪

这个个案较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尝试猜测er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旧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感悟到特别韵母er的发音。

引导学生玩游戏,帮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总结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中学语文教案 篇8

一、 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 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别问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中学语文教案 篇9


中学语文教师述职报告1

本人自________年7月被评聘为中学一级教师职务以来至今已有十年时间了,现在将本人自担任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各方面工作情况作如下的述职。

一、爱岗敬业,乐于无私贡献。

本人一贯以来思想上积极上进,政治上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注意加强师德修养,事事处处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为山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无私的奉献,并在教书育人中做出了颇为显着的成绩教师职称述职报告中学教师述职报告。

二、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更快的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水平,以适应于当前教育形式飞速发展的要求,自己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的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20____年2月又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的学习。自己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继续教育,如计算机初级、计算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等的培训,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中职教师述职职称教师述职报告。20____年中学语文教师述职报告20____年中学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在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学习的同时,我还以勇于开拓、大胆进取的精神,积极潜心钻研教学业务。长期订阅和购买了《甘肃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书籍,了解所教学科的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科研信息,精心研读《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年来,自己积极投入到学校语文科组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苦练扎实的基本功,在二中举行的全体教师基本功大赛(含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中均获一等奖。主动、积极地承担学校及县、市组织的语文科公开课、示范观摩课,在20____年市中学语文教研会上,自己所承担的《明月照古今关于月的积累》教改示范观摩课受到与会老师、领导的一致好评,撰写的教学案例《明月照古今关于月的积累》在市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被市教改课题组选送到省评奖,并于04年6月刊登在《学报》上。特别是在20____年11月,参加市中青年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获一等奖,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教改中青年教师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之一。

正是通过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及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充电,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因此自己不但能完全信任中学语文科的教学工作,而且在工作中能做到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成为我校语文科教学骨干之一,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有从量到质的飞跃。

中学语文教师述职报告2

尊敬的领导:

一学年来,本人热爱教育事业,服从学校分配,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尽职尽责,为人师表,注重身教。回顾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思德教育,培养好的班风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充分利用班会课、品德课,有针对性在开展多形式、生动活泼、丰富的中队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生零钱多,喜欢买零食,吃喝;学习怕苦怕累,无上进心,不想读书,我针对这一现象,认真地组织学生开展“新学年新打算”、“我为集体做贡献”、“家乡的变化”、“爱祖国,勤奋学习”、“跟奶奶比童年”等主题会,引导学生把零花钱用在学习,使学生认识至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他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并用“学生首则”、“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言行,提高全班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二、在班级中开展“自己与自己比”,提高竞争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一些老师往往希望全体学生向的学生看齐,是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实施素质教育首要问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班主任必须关注班中的每一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全体学生是不科学的。试想:在同一次考试中,一名向来低于九十分的优秀学生只得七十五分,而另一名向来不超过六十分的学生却只得七十分,那么,谁更值得称赞?基于这种认识,为了使班中每一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在班中开展“自己与自己比”的教育活动。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基础,智力状况,身体素质,性格爱好的基础上,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奋斗目标,同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客观地、全面地总结自己过去,充分认识自我,然后在思想、学习、纪律、文体劳动、爱好特长等方面确定今后的奋斗目标,并坚持每月小结一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来讲是切合实际,可以接受的。虽然是自己与自己比,但实际上也存在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就是比谁的进步大。这样的竞争是人人都可以争取的,因而,学生谁也没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有进步,就能实现目标。这样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感,经常在他们心中荡漾,班中开展自己与自己比活动,使后进生不再消极、气馁,信心十足地面对每一天,优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三、在班级学生转化工作中

(1)要抓得准,做得细,要有恒心,要乐于帮助。准是指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要摸准会出现过错的原因,把准“脉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例如:好心办错事;出于好奇心而干了错事;受人唆使帮助别人打架、偷别人的东西;自我要求不严格而违反纪律;家庭教育不良。为此要仔细分析,找准病症,区别对待,因事因人而异,力求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面发展。细指细心。班级德育工作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提高学生的自学性,帮助他们择善除恶。任何学生都有闪光点,差生也不例外,只要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劳动、班级活动中闪现的亮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恒是指恒心。对转化工作要按计划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不能热一阵、冷一阵、抓一阵、放一阵,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并不断强化。后进生毕竟因其后进,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落下一段距离。为了使这个距离缩短,我还经常帮他们另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来帮助他们。先跟他们谈话,要他们明白老师、家长都希望他们学习进步,都想帮助他们,而只要他们自己加倍努力,老师和家长都相信他们同样会成为好学生。另外在课堂上,对于一些预知的疑难问题,师生共议解决后,我还特别叫他们起来复述,进行难点突破、巩固。而课堂上没解决的,课余再补,利用放学后的十几二十分钟时间,他们进行个别补习。由于长期如此,有些学生乐意配合老师的行动,他们学习也在慢慢地进步。

(2)让学生教育学生。教育孩子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心理,决不从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但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和正确的。大人教育孩子时,总喜欢摆大道理,大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没有触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效。一次有两个学生打架,我很耐心地摆出一些道理和事实教育了他们一番,让他们明白打架的坏处和弊端,我认为这一次教育对全班同学来说是十分深刻的,但没过两天,又有另外两个学生打架。我很气愤,但我认为如果再批评一次也起不了作用。我将前两天打架的学生叫到跟前,让这两位学生将当天打架的情形和感受与他们分享。这两位同学很留心听他们说,听后深有感触,并互相道歉,许诺以后不打架,使这两位同学确实受到深刻的教育。

在教学上,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首先从自己做起,改变观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做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好课,做好课前准备,上好每一节课

二、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谈不上自觉学习,抓学生坚持预习的习惯,学生借助课后思考题,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做到勤检查。培养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修改文章和订正作业的习惯。

三、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语文素质的教育的主阵地,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学期尝试用了多媒体教学,借助网络,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上好实验课。课堂上,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训练为实。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读的过程中,读出适当的语气,重视让学生默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情趣。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吸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因此,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难,解决问题。讨论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一节课就四十分钟不可能让学生一个一个说。于是我就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有同桌讨论,有小组讨论,有师生共论。这样就使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有了说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腾出时间去说、去写,学会探索,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常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巩固读中学到的知识,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课堂上人人动手,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内和课外结合。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可以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鼓励学生读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扩大视野,丰富词汇,增长知识。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___

20____年__月__日

中学语文教师述职报告3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任职以来,我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极其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在教学和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教学工作方面

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此,我十分注重政治学习。我深入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种法律法规。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学校和科组的政治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更加牢固地树立了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职业理想,为培养一代新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重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快速提高了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来,我总是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为了提高教学能力,我不断潜心研习《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等理论专著,汲取名师教法精髓。在教学实践中,我反复探索,积极创新。如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把听说教学放在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定时开展课前1分钟讲演、诗歌朗诵比赛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大胆尝试,变“读一讲—练”的教学模式为“练—读—讲”,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又推陈出新,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我的扶植下,一些文学新秀脱颖而出,一批优秀作品见诸报端。郑树洁的《青春随想》、洪晓丹的《最珍贵的东西》陆续发表在《习作之友》和《潮州学生报》上。

由于理论联系实际,我提高了教学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20____~20____学年度,我所任教的班级,以平均70多分的好成绩,获得了初一语文镇性竞赛第一名。

3、勇于钻研,大大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

几年来,我始终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时常早出晚归,以校为家,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另外,我还经常利用课余及节假日休息时间钻研业务,加强基本功训练,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专业思想牢固、专业知识扎实、基本功过硬的好老师。经过努力,我撰写的教学论文《巧借诗词传道和授业》发表在《潮州教育》上。我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中,才不会一下子干涸。我总是把自己置身于集体这个大熔炉中,不断锻造自己。身为政文组长,我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举行公开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活动,使全组形成了浓郁的科研气氛。在我的影响下,政文组全体老师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教学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近年来,文珍、章树老师的教学论文在县镇多次获奖。在镇性统考中,我校的语文成绩也一直遥遥于同类学校。20____年,我也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凤塘“三十佳”教师。

二、教育工作方面

1、班主任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踏上教坛,我总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荡涤灵魂,把满腔热血和无私的爱倾洒于圣洁的校园之中。担任班主任以来,我极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不仅多次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不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群体意识、道德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我的教导下,很多人成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历年来,我所带的班级也以纪律好、学风好而著称。

2、转化后进生卓有成效。

后进生是荆棘,更是带刺的花。为了转化后进生,我认真研读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不断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教育差生的捷径。在转化后进生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对症下药,相机诱导,成功地挽救和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学生。__原是违纪的专业户,也是班里的大毒瘤。为了教育他,我多次进行了家访。经深入调查,我发现__的篮球打得真棒。于是,我多次和他谈心,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深切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在班际篮球比赛时,我让他代表301班参加比赛。结果他凯旋而归,为班争得了光。我抓住时机,在班里表扬了他。从此,他再也不捣乱了,还成了班里的一名好学生。

辛勤的汗水不会白流。由于我的正确教导,不少双差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20____年教师节我也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潮安县优秀班主任;20____年7月,我被评为凤塘“四十佳班主任”;我的论文《浅谈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在县教师德育论文评比中获奖。

几年来,我风雨兼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艰难跋涉。虽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事迹,虽没有立下汗马功劳,但我愿为蜡烛,燃烧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我愿为春蚕,吐尽蚕丝,织出万丈绸缎。六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在今后,我将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为教育事业增色添辉。

中学语文教师述职报告4

我叫某某,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极其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次述职,谨向上级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职称,现将我近年来的工作向大家汇报。

一、以诚待人。

对待同事,真诚、宽容、乐于助人,我一贯这样要求着自己。我深知一个好的人际环境,对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7年来,我始终保持着单纯的、和谐的人际交往,这样的一份轻松与从容给了我很多的快乐。

对待学生,以人为本。也许是性格使然,我没有铁腕式管理的手段,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想法,我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我更相信师生关系最根本的是朋友关系,更愿意同学生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武断扭曲学生的思想自由、不冒然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有一份温情的怀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把他们当自由的个人,自主的个人,自觉的个人,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二、勤奋敬业。

教书应该是事业,教学不只是技术更是艺术。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在这方面我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我要求课文至少读两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上课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前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研究本课内容、学习重点及要求。

2、听课思考习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思考,老师先扶着走,做好示范,引导培养学生记书间笔记,指导他们做批注点评,提示关键词语得勾画。

3、默读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在小学已经习惯了大声朗读,这样既妨碍了别人,又影响了阅读速度,在我的严要求、勤督促下,改变他们的这一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4、读书笔记。

从初一年级我开展了读书会的活动,利用读书互助会的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我经常和孩子们交流读书的体会,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教给孩子们读书方法,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在教学上有自己的观点、有先进的理念支撑是绝对不称职的。为此,翻看了很多相关资料,多学、多听、多思。在学校领导的影响、指导下,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大胆实践,不断摸索,勤奋钻研、科学施教。特别是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我经常上网浏览信息,并在新浪上建立自己博客,自由发表文章,听取同行的建议和帮助,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并设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取得的个人教育教学成绩。

从教至今,本人兢兢业业,不断进取,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以上是我任中教二级职称期间的述职报告,我希望能顺利通过评审,成为一名具有中教一级职称的教师。不过,不论成功与否,我仍将一如既往,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精力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争取更好的成绩,为学校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谢谢大家!

祝各位工作顺利、阖家欢乐!

中学语文教师述职报告5

我19____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我会要求学生仔细地含咏,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二,填词。我选择了几个素来讲究语言的作家,比如萧红,比如阎连科、蒋韵,从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摘取一些段落,碰到出人意料而又理直气壮的用词,我就留出空白,让学生来补充。等每人都有个大致的想法后,我再推出作者的用词,在激烈的碰撞诱发的欣喜的惊诧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三,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句的格式,写自己的话,最终从模仿走向创新。我的这些努力正在唤起学生语言的新生,我带的两名99级学生,她们的同题文章已经发表,两名____级学生也在海淀春蕾杯征文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虽然现实总是以它的反复无常时不时地打击着我的信心和热情,我还是愿意相信时间的魔力,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管理话题

我是____年8月接手美术班的。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又听多了小班(美术班只有21人)难管的说法,心里那种愁肠百结、忐忑不安的滋味,实在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文、理两极分化,平均学习成绩偏低,相当一部分人与团员称号无缘,这就是班里学生最初给我的全部印象了。

第一步该怎样迈出去呢?前辈们说选拔得力的班干部很重要,可真正选起来,我才感到真是难呀,班里几乎没有人有为官的经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我最后把标准定在是否热心上,提拔了一拨人,现在看来,在尽职尽责这一点上,还都不错。

软性环境稍有起色后,第二步我试图往其中注入一些硬朗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在班级里营造一种你追我敢、力争上游的气氛。在数学几科课代表的提议下,我们建立了分项考察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评估学习品德。总表张贴在教室墙壁上,分表由各科的课代表持有,分列交作业情况、课上主动回答提问、给人讲题、不懂即问、课上表现、抄袭作业几栏,每一栏都有议定的打分标准,最后的总成绩将作为平时成绩参与各科学期成绩的评定。大张旗鼓地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还真有种大浪淘沙的效果,能被煽乎起来的都起来了,个别我行我素的,我观察了好久,发现他们的问题不是在学习上,而是整个做人的思路,普遍表现是过高估计自己,不谦逊,不善于吸收他人良善的建议,缺乏自我反省力。

我接下来的第三步棋就是矫正这些问题人物。一招:严打严办。二招:旁敲侧击。把求进步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来自老师的信任的目光。三招:怒目金刚。所谓“该出手时要出手”,对于屡教不改、感情麻木、神情慵懒的学生,不妨冷处理一段时间,让他在一种风刀霜剑的压力下,先是被迫然后自觉地反省自己。四招:促膝谈心。在我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功谈话中,我深深感到,适当的夸赞,以及营造感同身受的氛围对良性谈话非常关键。除了这些单打独斗的场面,我还接受心理老师的建议,以班会为阵地,开展系列的团体咨询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以5、6个人一组,团团围坐的方式展开的,“戴高帽子”,学生要真诚地说出站在圈中间的人的优点;“我是谁”,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一句关于自己的话,打乱之后,让拿到纸条的人猜猜是谁写的;“自画像”,每个人给自己画一幅像,可以是抽象的、写实的、动物的、植物的,但一定是最能代表自己的;还有火口余生,假设宿舍失火了,你有机会冲进去取一样东西,你会拿什么呢?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意见。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意在促成班级成员之间的深度沟通;一方面,是促进班级成员自我探索的意识,增强他们自觉的能力,以形成健康的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我觉得对学生不能一味地压制,还是应从尊重他们出发,讲究刚柔相济。我现在来到班里,感觉到舒服、自在,那些我“管教”过的学生反倒成了我身边最铁的朋友,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

回想来到清华附中后的点点滴滴,在自己人生的流水帐簿上,我该写下这样几笔:教过两年高一,做过一年班主任,目前正在高二辗转。教学上力求寓教于乐,对语言很在意。班级管理上向往松紧适度,一直把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算是个人本主义的信奉者。

中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完成“我会写”、“连一连”、“背一背”三道练习,培养写字能力,积累词汇。

教学准备:

汉语拼音字母表、大写字母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读小写字母

1、教师按顺序书写小写字母

abcdefg

hIjklmn

opqrst

uvwxyz

2、学生自由读

3、分行指名读,评议。

4、按要求在四线格里写小写字母

二、认识大写字母

1、出示书本中的路标,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2、这些字母与小写字母一样吗?

3、区分大小写,识记。提示学生大小写字母读音一样。

4、练习书写大写字母

三、我会写

1、出示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指名读并扩词。

3、引导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4、讨论: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空笔顺,并讲解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

6、教师板演,强调关键笔画。

7、学生仿写,评议。

四、连一连

1、出示八个数量词。

2、指名认读。

3.学生按顺序认读图片上的事物,,再独立进行连线。

4、指名上台板演,订正。

五、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

2、分句指名读,评议正音。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指导背诵。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看图选句子

1、出示图(1),引导观察说话,判断句子表达正误。

(1)指名说说图片上画了什么?

(2)学生观察说话

(3)评议谁说得对,谁说得好。

出示图片下方的两句话,加以选择。

A、学生自由读句子。

B、指名选择表达正确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选这句话。

C、辨析“已经----快要”意思的不同。

D、:我们在看图说话时,先要看清楚图上画了什么,再就是要认真思考怎样将画面上的内容表达清楚、正确。

(4)同样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图片(2).

二、能说会道

1、教师讲述《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学生边听故事边看插图。

2、谈话:你喜欢故事中的小乌鸦吗?为什么?

3、联系自身,引导说话,启发教育。

(1)你关心过你的爸爸妈妈吗?你为他们做过什么?请先和同桌说一说。

(2)指名反馈

(3)适时指导学生正确表达,并对学生在发言中所介绍的实际行为进行点评。

(4)评一评谁做得对,说得好。

(5)以后你们准备怎么做呢?

三、课时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都需要大家的爱心,比如无家可归的小鸟,没带雨具的同学,迷路的小朋友,要过马路的老爷爷……他们都需要我们真诚的帮助。

中学语文教案 篇1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捡落叶),为谈话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秋天来啦!秋风轻轻地把落叶送到了大地上(板书课题)。你们前几天都去捡了落叶。你们捡到了什么样的落叶,请你们都来欣赏一下(学生拿出各自捡到的落叶交流、欣赏)。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落叶和其它季节的树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比较得出落叶枯黄的特征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部分形状不一的落叶贴在课题周围,组成一幅漂亮的落叶图。

二、初读课文,进入情境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指名分节读,纠正字音,并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此时,教师问:读完课文,你们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告诉老师,这幅图上应该画上什么,我们把它们画下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好吗?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作简笔画。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读课文入手,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寓于说话训练之中,既整体感知了课文,又训练了说话能力,同时还创设了故事情境,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可谓一举多得。

三、入情入境,深入感悟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结构相似,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有利于句子训练。教学中可结合一系列的句式训练,通过朗读达成目标。

1、第一自然段

课件演示一片一片的树叶慢慢从树上落下的情景,学生看后说一句话。教师出示句式辅助:

①树叶落下来。

②树叶从()落下来。

③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重复演示课件,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练习朗读句式③,指句读后对照课件评议,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一片一片。在此基础上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①自读,明白树叶落在哪里。

教师提问:树叶落在哪儿呢?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在文中划出答案。

交流时出示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树叶落到了。

树叶落到了和。

树叶落到了、、、和。

换句式说:树叶落到了,落到了,落到了,还落到了。

在句式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比较沟和河,可借助简笔画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地方水多,哪个地方水少。

②再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师导入:树叶儿慢悠悠地落下来,小动物们发现了,它们可高兴了!哪些小动物在这里?(指名答,教师贴画)它们十分喜欢这些落叶。请你们自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动物很喜欢这些落叶?

学生自由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相关的自然段朗读。

学生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交流。

交流重点:

第二自然段:先指名读,再出示句式()把落叶当做()练说。

理解躲的意思,用黑板上贴的小虫与落叶演一演。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读出小虫的喜欢。

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指导当的读音。

练说句式(同上)。指名表演蚂蚁把落叶当做船。

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指名表演(师取一片落叶):谁愿意做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

指句读。练说句式(同上)。

练习感情朗读,说说为什么第二自然段用躲,这儿用藏。

第五自然段:师问:小燕子在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放录音)你们听清了吗?谁来告诉我?指名读燕子的话。

评议读得怎样。评的过程中理解电报、催、低声,并用这几个词语指导感情朗读,练读,指名读,情境表演。语感就是像这样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练说句式。

齐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迁移:还有哪些小动物这么喜欢它们,小动物们把落叶当做什么。

四、扮演角色,复述课文

落叶是那么美,那么可爱,难怪小动物们喜欢它们。你们想不想扮成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说给对方听。

学生自由练习后,指名表演(学生的表演源于课本,但又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音乐起)师述:大自然真是奇妙,每到秋天,总会为我们送来一片片的落叶。让我们一起一赞美秋天,赞美落叶

五、课外延伸,培养兴趣

1、阅读补充材料:《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

2、总结:大自然有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学会仔细观察,一定会找到许多乐趣。/PP

中学语文教案 篇12

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对学生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把这一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内容里,但是,那一次的课堂,我忽视了一颗天真的心。

那天,在讲授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狮子》这则故事,课堂教学步骤由整体感知内容到分析故事情节再到探索寓意,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蚊子被蜘蛛网黏住后还会发生什么事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的陷入思考中,一分钟后,有好几个学生举手了,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生1:“当蜘蛛看到有猎物落网了,一下子高兴过头,一不小心掉到地下了,蚊子趁机挣脱了。”

生2:“蜘蛛很高兴看到有蚊子落入了蜘蛛网,当它爬到蚊子身边,准备要大吃一顿的时候,但是由于它平常太懒了,不去修补蜘蛛网,导致蜘蛛网破旧不堪,不胜蚊子的挣扎,一下子就断了,蚊子飞走了。”

生3:“当蜘蛛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蚊子就告诉蜘蛛它刚刚打败了强大的`狮子,因此赢得了蜘蛛的尊敬把它放了,并且结成了联盟,在动物界横行霸道。”

生4:“当蜘蛛正准备要吃蚊子的时候,刚好树上滴下了松脂,把蜘蛛变成琥珀了,蚊子也就捡回了一条命。”

听到以上这四个学生的回答我含笑点头,以示赞许,课堂的气氛也到达了最高点,再扫视了一下,看到还有一名女生仍在举手,让她回答,她站起来说:“蚊子看到自己很快就成为蜘蛛口中的美餐,不甘心,就跟蜘蛛说要唱首歌给它听,于是蚊子就唱起了催眠曲,结果蜘蛛睡着了,蚊子趁机逃走了。”我一听到这,心中马上就想:怎么这么幼稚的想法?她话音落下后,我就说:“这太幼稚了,好像幼儿园的小朋友想的那样。”其他同学也跟着笑了起来,那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红着脸坐下了。

课后反思,我很快意识到我当时说那女生的想法太幼稚是一个失误。回想当时她的回答为什么会让我认为太幼稚,是因为与前面四个同学的答案相比,她好像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思维,好像是讲着宝宝听着妈妈唱催眠曲甜甜地睡着了的故事。仔细回味,那并不是幼稚,而是她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是那颗童心让她不愿蚊子就此死去,不愿蜘蛛成为残忍的屠夫,想到了蚊子会像妈妈一样唱催眠曲,蜘蛛就是听催眠曲的宝宝,这是一颗如水般透明的童心,这颗童心让她的回答是多么的天真。实际上,蜘蛛过于兴奋掉到地上让蚊子能趁机逃走,蜘蛛太懒了使到蜘蛛网日久失修让蚊子得以逃生,蚊子打败了狮子得到了蜘蛛的尊敬等,这些回答不也是很天真吗?正是因为天真,他们才会有这样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财富,智能是财富,天真也是财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天真是想象力的胚胎,有天真才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沃尔特·迪斯尼因为天真,创造了一只米老鼠,于是建造起为全世界源源输送欢乐、输送天真的迪斯尼王国。安徒生因为天真,写下了《安徒生童话》,一个个经典的童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把一代又一代人儿时的梦想装饰得更美丽。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活着的爱因斯坦”霍金因为天真,在65岁时还写下了儿童科幻小说《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他说科学应像科幻让人兴奋,他用童心划亮了自身,照耀着孩子们在科幻世界里上天入地。如果没有天真,就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迪斯尼,没有安徒生,没有霍金。同样,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现在,我懂得了,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习惯地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学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要呵护他们的童心,他们的天真。我想,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童心,是成长的前因,是发展的定金。有了这些,才能去发现,去探索,去求知,去开拓,无止无境,无穷无尽。

教学教案范文


趣祝福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教案”或许能够启迪您思考,祝你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到学习和工作中。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每一个详尽的教案都需要有理有据。

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

2、理解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说出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字理识记 5 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学过哪些诗?(指名答,齐背《锄禾》)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许多诗人留下了优美的诗句。其中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诗人叫李白,他的诗以精巧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成为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请看有关李白的动画。

(CAI演示,师口述:冬天,李白和他的亲人们在自家庭院里喝洒吟诗。春去秋来,李白告别亲人,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秋意越来越浓,李白望着风雪,望着那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诗。

(CAI 出示不带课题的全诗,师念诗)

二、分析字理,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读一读,找节奏,初步感知 。

⑴ 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⑵ 师范读,生注意听,找出节奏。(指名答,CAI 用“ / ”画出各句节奏,如“床前/明月/光”)

⑶ 生按节奏练习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及节奏。

2、字理识字,赏析词句。

同学们掌握了读好诗文的方法,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⑴ 教学第一行诗。

① 教学“床”字。

(CAI出示第一行诗)这行诗里有个生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床”字及读音)齐读正音,怎样记“床”字?(提示:“床”是什么结构?偏旁是什么?)

(CAI演示“床”字各部分的分解与组合,师提示字理:古时候,用广字头表示房子,广字头下面是个“木”字,表何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床不完全用木头做,还可以用各种金属和材料制成,方便又舒适。)

用“床”扩词(提示:“床”还可用做量词,如一床被子)

② 师示范解释诗意:床指木床,前指前面,明指明亮,月是月亮,光指光芒。把这几个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这行诗的意思。

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提示:诗人在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样的月光?)明月发出的光是怎样的?(银白色)

小结:翻译古诗时,把大概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这行诗可以翻译成“诗人在床前看见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AI 出示诗意,齐读)

⑵ 教学第二行诗:诗人把月光当成了什么?(CAI 出示第二行诗,齐读)

① 教学“疑”字

(CAI 出示田字格内的“疑”字及其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音节?什么结构?“疑”字笔划较多,怎样记住它?可把它分成四部分( CAI 演示分解的四部分及其象形)左上方是匕首,左下方是一支箭,右上方是长予,右下方是一名士兵。为了书写方便,右边实际取的是“矛”字的上半部分和“走”字的下半部分。(板书 矛 走)

(师讲字理:古代打仗面对强敌时,是用“匕首”短兵相接,还是用“箭”远射?是举着长矛向前冲杀,还是干脆一走了之?真让人疑惑不解。所以“疑”的本义是指怀疑)( CAI演示兵往右走,四部分再合成一个疑字)在这首诗里是好比、好像的意思。

(齐书写“疑”,师范写,生跟写一个)

② 学“霜”字

“霜”也是比较难记的字(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霜”字及其读者音)齐读正音。谁能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霜”字?(师提示:声旁“相”的读音和“霜”的读音是不一样的,雨字头表示霜从天上洒落下来,凡是以雨字头作偏旁的字一般都表示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还学过哪些雨字头的字?(板书 雷)什么是霜呢?在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的空气中含的水汽在小草、树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师范写“霜”字)写“霜”字时,雨了头要写得扁一点,宽一点,下面相字不要写得太长,注意把字写得紧凑些(生跟写一个)“霜”还可以用来比喻白色,如有的老人头上长满了白发,我们说他是一头白霜。诗人在这里把什么当成了霜?为什么会把月光当成了霜?(提示:它们什么地方相同?)

谁能把两行诗连起来说一说?(提示:诗人看见什么,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这两行诗写在安静的夜里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用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达了诗人独在他乡的孤独心情。

(板书 看 疑霜)

⑶ 教学第三行诗:(CAI出示第三行诗)师读。

① 举头是什么意思?(抬头)诗人抬头干什么?(看月亮)

(CAI出示 举头望明月 比较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望”举头看明月)不用“看”?(因为“望”字上面有个月亮,月亮高高挂在天上,要看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东西方,用“望”字比较好)

② 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板书 明月)(指名答)

⑷ 教学第四行诗: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CAI出示第四行诗)齐读。

① 教学“思”字

“思”是本课生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思”字及读音)齐读正音。它是什么结构的?为什么是心字底?“心”上面是个田字?(师:古代农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心里想着怎样把田种好,田放在心上就是“思”。)“思”是何意?(想,思念)用“思念”说话。

② “故乡”指什么?(家乡)“思故乡”是什么意思?(思念家乡)谁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③ 除了思念家乡,还会思念什么?(亲人)亲人包括哪些人?谁能把诗人思乡的感情吟诵出来?(自练,集体点评:语调要低一些,慢一些)

④ (CAI出示后行诗)

小结:这两行诗写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板书 望 思乡)

⑸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识内化,给诗取名

⑴ 写诗人在安静的夜里思念家乡,根据诗意,谁能给这首诗取名?(板书:6静夜思)这就是第6课,齐读。

⑵ 教学“静”字

(CAI出示田字格内的“静”字及读音)它是什么结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没有声音)不争吵,就安静、清静了。(扩词)师范写:“静”第五笔是竖,不要写成撇。(生跟写)

⑶ 扩展想象

(CAI回到原图,包括题目)诗人看着这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这可能是什么节日?(中秋)小朋友们可能在与父母干什么?(吃月饼,看月亮)但诗人却一个人在外地,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白,一个人在外地,你会做什么?想什么?

⑷ 感情配乐读文

4、课堂练习(随机)

⑴ 填写诗句,说出带点字的意思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⑵ 根据意思,很快说出诗句

① 诗人看见床前地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

② 好像地上结了霜。( )

③ 抬头望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 )

④ 低下头思念起家乡。( )

⑶ 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6、静夜思

(看)月光──凝霜

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培养概括能力。

2、抓住刻画人物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2、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诵读法、激疑探究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让我们一起领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俯瞰()一泓()斑斓()争奇斗妍()扣人心弦()充塞()漱洗水()挪()胳膊肘()气喘吁吁()

2、齐读两遍

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板书:画窗)

2.文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板书:靠窗病人、不靠窗病人)

3.透过这扇窗,两位病人各自看到了什么?(板书:美景、秃墙)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开端(1—3段)关系融洽发展(4—7段)心生嫉妒

高潮(8—12段)见死不救结局(13—15段)只见秃墙

探究分析

1、结合下列句子分析,不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起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后来:①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

②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③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①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②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③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④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板书:不靠窗病人——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寝食难安、心胸狭窄、阴险狡诈、冷酷无情、嫉妒心膨胀、卑劣无耻、灵魂丑陋、令人发指……

2、与之相比,靠窗病人每天利用上、下午仰坐各一小时,给不靠窗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其目的是什么?(消遣时间、解除痛苦)可见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靠窗病人——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小结:透过这扇窗户,折射出人物的灵魂。一个利人,一个利己,原来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窗之隔。可见,这不是一扇普通的窗户,这是一扇打开心灵的窗户。(板书:心灵之窗)两个病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板书:对比)

拓展延伸

1、佛曰:心中有佛,眼里就有佛。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窗”

是心灵的窗口,“美景”是人性的良知,“墙”是道德的丰碑。你觉得窗外应该是“美景”,还是“墙”?请说说理由。(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①有墙无美景:窗外根本就没有美景,原先靠窗的病人为了帮助病友解除寂寞,而想像出来的,更反映了他的心灵美。

②有墙有美景:只是后来挪过去的病人丑陋的心灵遮蔽双眼,或视点太低,让墙挡住,看不到美景。

③无墙有美景:作者有意安排,损人利己、心灵肮脏的人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小结:窗外,或许有墙无美景,或许有墙有美景。由于两个病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心灵美好的人能够透过那堵墙,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心灵丑陋的人只能被墙挡住双眼,不配享受美好风光,只配看到光秃秃的墙。

2、故事新编:假如一位新的病人进来,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想象,

续编故事。

课堂小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美丽的“风景”!

布置作业

文章结尾在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思索。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特点。

教学教案(篇3)

一、要求:声音自然.均衡.顿音要唱得短促。

二、教学步骤:

1、学生说出练习曲的拍子和曲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

2、用牧童笛自学曲谱.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三、学习新课

1、学生听歌曲范唱,听后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然后由学生起歌名。(音像带)

2、揭示课题再听范唱,并说出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的“白帆”象征什么?(少年儿童对生活的美好理想,鼓起生命的风帆,在生活的海洋上搏击风浪)

3、学习曲谱的教学步骤

(1)让学生先浏览全曲,然后再找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节奏和不熟悉的音乐记号

(2)又学生们自己先解决难点,然后教师再做补充。

(3)学生用乐器自学歌曲曲谱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齐奏曲谱(一声部),然后学生再随琴唱谱。一声部旋律学生掌握熟练之后学生再练唱二声部的曲谱旋律。

4、学习歌词:学生随琴自填歌词。

5、歌曲处理:学生在演唱中按歌谱上的力度及速度唱,然后在演唱中要想象歌曲的意境,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6、演唱形式:采用领唱.齐唱的形式

四、教师小结

6、学生通过复听来回答问题(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ABA')

7、分析每一乐段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8、师生共同总结歌曲的曲式段落及不同乐段所表现的不同情绪乐曲是由带再现的三段体构成(ABA')第一乐段由两个大乐句组成,形象地展示了长江从雪山出发一泻千里的浩荡之势及奔腾咆哮的宏伟气魄。第二乐段是对长江的赞美,曲调抒情优美与前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由衷地表达出了对长江的爱。

9、再听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0、师生共同完成书后的听听想想练习:此练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

教学教案(篇4)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再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这个指导者自然也乐不可支。

教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泉城》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特色的自然景观。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4、背诵全文。

重点和难点:

理解掌握生词。

体会济南泉水的美丽、神奇。

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的发自心的赞叹和热爱。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教学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那儿的环境特别美,让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泉城。(齐读课题)

同学们读的真响亮啊!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关于泉城的资料,下面我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看看你对泉城了解了多少。

(小组合作交流)

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看来课前下了一番苦功。

现在谁能告诉我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疑问,一同走进泉城去看一看,读书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了课文,谁来试着读一下黑板上的生字?

读得真好,谁还想来试一下?

真不错,下面我们开火车读生字。

这一排的同学都会了,那我们齐读生字。

看来同学们对生字词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可以和作者一起去游览泉城了。

三、精读课文。

我们所了解的泉城如此美丽,作者笔下的泉城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到泉城去游一游。

1、指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仔细体会:通过课文,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试着说一下,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1)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

由于白浪上下滚动、翻腾,所以看起来像银花盛开一样。说明泉水非常美丽。

2)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谁来为我们模拟一下虎啸狮吼呢?

模拟得逼真吗?让我们为他逼真的拟声鼓掌!

3)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秋雨绵绵,秋风萧瑟,写的都是秋的凄凉,秋天容易让人感觉悲楚,情绪低沉。秋天的雨尤其如此。谁知道秋天的雨声有什么特点呢?

4)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泉水就像珍珠一样晶莹透亮,闪着光亮。我仿佛听到了珍珠落地的清脆的声音。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

通过对这一段的学习,现在你对济南的泉水有什么印象?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书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美丽,神奇,把体会融于课文的朗读之中。

2、济南的泉水是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一下济南的四大名泉,谁来为我们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余的同学仔细体会:泉在哪儿?泉水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我们现在到了哪儿了?

珍珠泉在哪儿呢?

珠泉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看来珍珠泉的泉水非常得清,清到什么程度呢?

哦,泉水就像珍珠一样。为什么泉水就像珍珠一样呢?珍珠有什么特点?

泉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是怎样流出来的?

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现泉水的流动特点,是哪一个字呢?

“涌”字说明什么呢?

正是因为泉水有生命力,才体现出泉水的神奇。

珠串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哦,珠串一会儿聚在一起,仿佛形成一颗大的珍珠,有时又分散开,仿佛珍珠散落了满地;有时又断断续续地,有时上升得快,有时升得慢。说明珠串的变化非常快,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现出珠串得变化特点?

写到这儿,作者仍决觉意犹未尽,“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形象,谁能告诉我是哪一个字?

谁能为我们演示一下“拎”?

拎高一点,速度快一些,再来一遍。

现在明白什么是“拎”了吗?

那么谁能告诉我“拎”么意味呢?,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珍珠泉,我们现在站在珍珠泉岸边,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呢?

指读课文。

3、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玩了珍珠泉,回顾刚才我们游珍珠时,我们先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再谈体会。

接下来我们要游览另外的三大名泉,同学们先自渎课文,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再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泉,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样子。一会儿我们请几个同学领我们到另外的三大名泉游览一番。

现在我们来到了五龙潭,谁来为我们导游一下五龙潭呢?其余同学对照课本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五龙潭在什么位置?

五龙潭是怎样形成的?

同学们注意了,这儿有一个词表现了泉水的流动特点

为什么同样是写泉水的流动,珍珠泉用的是“涌”而五龙潭却使用“汇注”呢?

谁能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把五龙潭的特点读出来呢?

4、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黑虎泉,请黑虎泉的小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其余同学看图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黑虎泉在哪儿?

泉口是怎么形成的?

泉水是怎样流动的呢?

喷吐说明什么?

泉水不仅急,水量大,他还有什么特点呢?

5、我们现在又来到趵突泉,请喜欢趵突泉的小导游领我们去游览一番好不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本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清到什么程度呢?)

水确实很清,从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是怎样形成的呢?

冒字说明了什么呢?

泉水是什么声音?

同样说明了泉水的力度大,像三对白雪一样。

趵突泉这么美,有那位小导游能为我们再读一下,其余同学再仔细体会一下。

我们将要离开趵突泉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趵突泉说呢?

现在明白趵突泉为什么位于七十二泉之首了吧?

6、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完了济南的四大名泉,要给这次旅行做一个总结的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和本文的作者一样,都说出了对济南壮丽景观赞美和热爱。

那么同学们,你们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么美的泉吗?

因为济南的泉水是独一无二的。

课文中哪个词体现了独一无二?

所以说人们称济南为泉城。现在明白济南为什么叫做泉城了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找料或者上网的方式查阅关于泉城的一些信息,回去办一份手抄报,看看谁的内容新颖。

五、板书设计:

珍珠泉

五龙潭

8、泉城黑虎泉天下闻名

趵突泉

教学教案(篇6)

【教材内容】

《鲸》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 语文 第九册第三单元 第9课一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初步了解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

2、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点】

领悟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鲸的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有回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2、教师也收集了部分鲸的资料,下面一起看看。(教师介绍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关于鲸的哪些知识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是刚了解的,哪些是有疑问的?做一做标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小建议:

(投影出示)

1、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3、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检查自读情况

1、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如:鲸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重的动物,分齿鲸和须鲸两类;还介绍了他们的进食、睡眠、呼吸等。(教师随机板书。)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取想研究的内容,按选的问题分组进行学习:

用投影出示合作学习小要求:

⑴ 个人充分自读有关的段落。

⑵ 组内充分交流个人自读后对这一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作者说明介绍的方法。

⑶ 共同设计生动有趣的汇报方式,来讲清楚鲸这方面的知识。在组内分工,进行模拟汇报。

五、全班交流,全面认识鲸

1、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并完成板书。

2、鼓励学生用文中的说明方法。

3、指导朗读。

六、回归整体,突破难点

想想老师刚才讲的那个故事,说说你认为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不是鱼,是哺乳动物)原因:

1、进化。

2、用肺呼吸。

3、胎生,吃母鲸的奶长大。

七、创设情景,渗透教育

1、今天,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了解,对鲸的认识越来越全面。

(展示图片并说明。)

2、出示图片教师介绍虎鲸,以虎鲸口吻作介绍:

了解“鲸自杀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

(至今,鲸鱼集体上岸“自杀”的原因仍旧是个谜,近年来“自杀”数量越来越多。除了地球磁场转变说、寄生虫染病说、捕食说,科学家又提出,全球变暖,影响鲸鱼长途迁徙路线的环境,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3、出示“人杀”与“污染”的图片,认识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八、学生谈收获

(自由谈。)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段:

⑴ 让学生看软件,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⑵ 出示习题一:

最大的鲸有__重,最小的也有___。我国捕获捕获过一头___的鲸,有___长,一条舌头就有___大肥猪那么重。

要求学生口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按出答案,并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大的好处。

⑶ 学生朗读以上的句子。

⑷ 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这个特点,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习第二段:

⑴ 设问:大家看,鲸的身体十分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那它为什么不叫“鲸鱼”呢?

⑵ 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⑶ 指名生回答。

⑷ 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

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请看鲸的进化过程──(软件显示)。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出示习题二:

在___,鲸的祖先生活在___。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近陆地的___里。又经过了_____,鲸适应了____的生活。

学生填空。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⑸ 把习题齐读一次。

⑹ 学生看软件提示练习复述“鲸的进化过程”,再指名学生复述。

3、学习第三段:

⑴ 指名读第三段。

⑵ 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4、学习第四段:

⑴ 自由读第四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并给段落分层。

⑵ 学生回答:

(从吃食、呼吸、睡觉、成长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⑶ 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两种鲸吃食的方法、过程。

⑷ 前面课文提到,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哪些习性可以说明?请认真看书找一找。

① 用肺呼吸:

看软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② 胎生:

这一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了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胎生情况和寿命之长。)认真读读有关句子。

⑸ 鲸睡觉时有什么特点?轻声读读课文,找出鲸睡觉最明显的特点,并画下来。

挑选画得好的,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来,再出示软件,使学生更清楚鲸睡觉的特点。

二、指导朗读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声母bpmf,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拼读声母bpm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正确拼读音节词。

4.会认四个生字“八马米木”。

教学重难点

学习声母的发音要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领悟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喜欢玩玩具吗?乐乐的爸爸出差回来了,给他带回了好多玩具呢,乐乐别提多高兴了!(贴出情境图)你们看,都有哪些玩具呀?小火车经过了哪些地方?(重点说出“菠萝”“上坡”“大门”“大佛”,通过教师重读“菠”“坡”“门”“佛”四个音,使学生初步感知单韵母bpmf的发音。)

2.这些玩具中就藏着四个声母宝宝,板书:bpmf。学会了声母就可以自己去拼音,去读书了。

二、学习声母bp的音、形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字母卡片及菠萝图)教师示范b的发音(注意把菠萝的“菠”的音发得轻短)。学生观察模仿,自由试着发音,指名发音。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b这个声母宝宝的样子呢?(可用书中半个菠萝来记,也要鼓励其他的好办法)

(二)学习声母p的音、形

1.(出示p字母卡片及火车图)小火车在爬——坡!(师引导生发p的音,强调声母的音要发得又轻又短)谁来试试?指名发音,齐练几遍。

2.怎么记住p的样子呢?让学生自由说。

(三)辨bp发音的不同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发的纸来,像我这样挡在嘴前,先发b音,再发p音,你们试一试,看看在自己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发b音时,纸基本不动,发p音时,纸有明显的颤动。)

一起来读bp,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声母宝宝发音的不同。

(四)辨bp形的不同。

我们再来做个游戏,摆一摆。快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竖条和半圆(老师举起竖条和半圆),就用竖条和半圆把我们今天刚认识的两个声母宝宝摆出来,自己试试吧。

学生拿出小竖条和半圆,做好准备。教师巡视。

好,准备好了,注意听!我发哪个声母的音,你就摆哪个。

(同桌检查)

三、课间休息

游戏玩得不错,请大家拿出小头饰,喜欢哪个字母,就把它贴在头上。(拿出半个菠萝和火车爬坡的图片)看!头上是b的小朋友来和菠萝玩具交朋友,头上是p的小朋友来和火车玩具交朋友。

学生先动手把字母贴头上,然后找一个和自己贴得一样的同学,手拉手来到不同的玩具图前,跳圆圈舞。(音乐起)……(音乐停)同学们,你们瞧瞧好朋友头饰上的字母贴得都对吗?学生检查,帮助贴错的同学改正。继续跳舞。

四、学写声母bp

1.让学生观察声母bp在四线格里的位置。

2.教师范写b,提醒学生注意b的笔画和笔顺。学生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3.教师范写p,引导学生试着说出p的笔画和笔顺。学生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

1.出示音节。教师出示:bd。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

教师范拼: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示意图:乐乐把两张卡片往一起推,表示把b和a碰到一起就可以拼出ba(b——a——ba)。

相机介绍拼读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反复实践,体会要领。

2.带调拼读

教师范读ba的一二三四声。指名顺着读,指名挑着读,全班顺着读四声,再指哪个读哪个。

出示pa的一二三四声,指名试读,学生领读。

3.玩游戏练习其它音节:课前教师做好四个大花盘,四组音节。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许多花盘,有喇叭花,牡丹花,梅花,灯笼花。还有一些音节(举起花瓣)写在花瓣上,如果小组同学都练会了,就可以把花瓣一个一个贴在花盘上。(分配喇叭花小队,牡丹小队……学生小队认真练读音节,逐一贴花瓣。教师巡视。)

贴完后,教师检查一个小队。再由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检查另几个小队。

教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此句中诗人把XXXXXXXXXXXXXXXXXXXXX比作XXXXXXXXXXXXXXXXXXXX。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教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①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

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

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古诗两首》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教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会读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的aoe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

4、激发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a、o、e的四个声调

2、能直接读出带声调的aoe的音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学会a、o两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学习使用四线格,培养良好的的写字习惯。

一、导入新课

1、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有一天,她来到了河边,看到了天鹅在湖面上照镜子,小鸟在唱歌,小女孩觉得开心极了,就唱起了歌“a——”,她的歌声很动听,大公鸡听见了,也伸长脖子,“ooo”地唱了起来,几只可爱的小黄鸭听到了这些歌声,都游过来,准备看看热闹。(课件展示图片)

二、学习单韵母a

1、请同学们看书本的第六页,你能从中找出a吗?

2、教师师范读a:发音时嘴巴要张大,读音要拉长些。(出示卡片a,板书a)

3、学生跟读

4、指名读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a的样子

6、读儿歌:圆圆脸蛋扎小辫儿,张大嘴巴a、a、a。

三、学习单韵母o

1、看图,指明说图意。

2、(公鸡喔喔地叫),我们要学的第二个单韵母和公鸡打鸣时发出的“喔喔”声很像。

3、(出示单韵母o的卡片)指导发音:嘴唇要拢圆,范读,齐读,指名读。

4、说一说你怎样记住o的样子?

5、念儿歌: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

四、认识四线格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四线格)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讲授:四线三格最上面的一条线叫第一线,第二条线叫第二线,第三条线叫什么线?第四条线叫什么线?

3、教师告诉学生上格、中格、下格。

五、指导书写

l.学习a的写法

(1)教师示范书写:a占中格,先写左半圆,再写竖右弯。

(2)学生边写边念儿歌:“大家一起来写a,半圆在中格,右竖在中格,a的家在中格,a— a— a”。

(3)学生拿出练习本,并在练习本上写三个a。

(4)指名上黑板写,师生互评互议。

2、学习o的笔顺

(1)教师示范书写:o也占中格,一笔写成,学生书空,并在本上写三个o。

3.学习e的笔顺

(1)教师示范书写:e也占中格,先在中格的中间写横,然后连着写左半圆。注意:e是一笔写成的。学生书空,在本上练习。

4.小结:a、o、e都占中格,并要占满格。

5.学生拿出《生字抄写本》练习书写。

六、作业布置

请回家把ao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单韵母e,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声调的aoe音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ao这两个单韵母,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其他的单韵母。

二、学习单韵母e

1、翻开书本第六页,你能从图片中找出e吗?

2、教师师范读e,学生跟读

3、学生自己练习读

4、请一个小组的学生当小老师,来带大家读一读。

5、读儿歌:“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三、学习四个声调

1、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上汽车的走势,谁能分别说一说汽车是怎么走的?

2、第一声:ˉ汽车平地走 第二声:ˊ汽车上坡 第三声:ˇ汽车下坡又上坡 第四声:ˋ汽车下坡

3、我们先给a戴上一声的帽子,读1(板书:1)范读,指名读,一声要读得很平,记住:一声平。

4、出示二声符号)这是二声,把它戴在a上,读2(板书:2)范读,指名选,二声要往上扬,记住:二声扬。

5、(出示三声符号)这是三声符号,戴在a上后,a要读成3(板书:3)范读,指名读,三声发音时要拐旁,叫“三声拐弯”,再指名读,齐读。

6、(出示四声符号)这是四声符号,a戴上它后就读4(板书:4)范读,指名读,发四声的音要向下降,叫做“四声降”,指名读,齐读。

7、齐背儿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四、巩固练习

1.出示a、o、e的卡片,复习发音。

2.出示a、o、e的四声卡片,依次读,打乱顺序读。

五、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的第一课,认识了三个单韵母a、o、e,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四声。你能边做手势边把这些带帽子的单韵母娃娃读一读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能直接熟练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一、回顾知识

学生看课件展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树上的苹果里都有一个带声调的aoe音)

1、 这里有好多苹果啊,我想请你们来摘一摘。只要你读对了苹果里的拼音字母,你就能拿到这个苹果了。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摘得多。

2、 学生练习拼读

二、书写练习

1、上节课我们学了四个声调,我想请同学来黑板上写一写,注意写在四线格里。

2、学生在写完之后,大家来评价同学写得好不好。哪里写得好。

3、请其他同学拿出练习本,边读边动手写一写,带声调的拼音字母每种写一个,学生一边写,教师一边进行巡视,对于写字姿势不正确或者拼音字母写的不规范的学生进行及时纠正。

三、小游戏

1、请学生拿起任意一张拼音卡片,去找一个你的朋友

(例如:我是a,请问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下面的同学喊“a的朋友在哪里”,其中一个同学站起来说,“a,我愿意做你的好朋友。”)

3、 先请学生与自己的同桌共同进行游戏,然后将请5个同学上台进行表演。

四、读儿歌

a头上戴小帽

读音不同要记牢

一声平

二声扬

三声拐弯

四声降

五、作业布置

读《课堂作业本》第一页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发现字母的发音要领,同时采用讲故事、编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字母。我认为自己在课堂中应该多给学生发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教案(篇11)

【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极力体现框架设计的理念。整合“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与“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变过去的“教学程序”为“学习活动程序”。

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考虑,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运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了解信息,感悟到情的含蕴。本文教学的着力点就在于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中去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得到情的熏陶。文章教学主要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拿普通难民的表现与年轻人的表现进行对比,突现出年轻人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内化为自己生活的风向标,指引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通过把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比较,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自尊的品格。

3、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体悟哈默的品格,明白“自尊者自立”的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意,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得到情的熏陶与共鸣。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味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得到人文思想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大意

1、直接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关于“尊严”的问题。板书,请生读题。

2、初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年轻人,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

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逻辑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了说主要内容的练习,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深读,感悟人物

1、图文对照,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难民的饥饿与疲惫:

⑴ 出示难民图。请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图文对照:

请大家默读课文,看哪里写出了难民的饥寒交迫。

① 理解“面呈菜色”:

菜色是一种怎样的颜色?(毫无血色)理解“疲惫不堪”。“堪”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看到这样的难民,你心情怎样?指导读出感受来。

②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指导理解带点词“连……也……就……”、“狼吞虎咽” 中包含的意思。指导读好。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学习过程还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学生对逃难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以图促悟,使文本语言变得鲜明可感,再作用于朗读,得到情的烘托。

2、感悟“例外”与“不例外”,表层解读年轻人:

⑴ 请学生读课文,看看这个年轻人有什么是例外的(预测学生会说到:他却没有拿到食物就吃,他与大叔进行了三次对话,他成了大叔的工人,他成了大叔的女婿等等。允许学生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做过高要求)

⑵ 了解年轻人的“不例外”。(预测学生能了解到他也一样饿,一样疲惫。)

交流理由,说说从哪里发现的。

①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

引导学生读懂饱受饥饿渴望食物,并指导朗读

②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指出也是“狼吞虎咽”!毫不例外!

小结:可见,他和其他难民一样需要──(食物来充饥);需要──(食物来补充体力);需要──(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所以,他也毫不例外,经受着极度的饥饿、极度的疲惫,他极度虚弱!

3、赏析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深度了解年轻人:

师出示:三次对话内容。

⑴ 请学生仔细读读他每次说的话,想想他在想什么?作下批注,写出年轻人每次说话前的想法。

⑵ 交流:

①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A、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不干活就吃别人东西是接受施舍,因为自己有力气,却接受别人无偿的帮助,那就是接受施舍)你还从哪里读懂了这样的想法?(联系第二句对话)

引出:这样他就会失去自尊。板书:自尊

点明: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取食物,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成果,我们把这个叫做什么。板书:自立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对话。读出坚定的态度来。

B、从“称呼”中深入感悟年轻人的品质:

出示杰克逊大叔的话:“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指名说大叔讲话时是怎么称呼这个年轻人的。(您)让学生体会杰克逊大叔也对年轻人产生了尊敬之情。读好大叔的话。

②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A、这句话中你又读懂了他怎样的想法?(必须先劳动,后得报酬,才能吃饭)板书:自强

B、指导读好对话。

4、感悟其他的例外:

请大家拿他与其他难民比一比,看看课文,还有什么地方哈默是例外的。(如果学生已交流,可在上课时改为:几句话对话后他被例外留下了,仅仅是几句话吗?──尊严)

⑴ 唯有他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赏识:

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指名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运用:“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 ”的方式进行引读,联系前面加以提升。齐读。

⑵ 唯有他白手起家,成了举世嘱目的石油大王。

指名说说他为什么能成为石油大王,板书:尊严。

三、拓展,震撼心灵

出示名言请学生读。

请学生也写一条格言来激励自己或别人。

【板书设计】

副板书 主板书

自尊 尊严

自立 尊严

自强…… 尊严

教学教案(篇12)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知识要求:不认识的字词通过、词典自己解决;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导入

2、 板书课题:尊严

二、 什么叫尊严,请大家讨论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 理解词语

款待、疲惫不堪、惬意、狼吞虎咽、羡慕

五、 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读课文,每人一段,你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事吗?

2、 读第一自然段,从哪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

3、 读二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4、 小组内讨论

5、 全班讨论,把握两个方面:年轻人的饥渴和一定要劳动后才吃饭的原因。

6、 哈默把尊严看得非常重要结合理解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是个百分之百的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句子的理解从前后半句进行。得出结论: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7、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有感情读全文。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九篇


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会成为您的学习良师。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点。这篇文章有很多值得收获的地方!

高中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1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2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中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高中数学教案(篇2)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诱导公式的应用。

多媒体。

1. 诱导公式(一)(二)。

2. 角 (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3.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 )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已知 由

可知

而 (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 (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 角 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1.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 (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很荣幸大家来听我的课,通过这课,我学习到如下的东西:

1.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对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书设计,注重细节的东西,语速需要改正

3.进一步的学习网页制作,让你的网页更加的完善,学生更容易操作

4.尽可能让你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的思考,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上课的生动化,形象化需要加强

1.评议者:网络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态大方,作为新教师,开设校际课,勇气可嘉!建议:感觉到老师有点紧张,其实可以放开点的,相信效果会更好的!重点不够清晰,有引导数学时,最好值有个侧重点;网络设计上,网页上公开的推导公式为上,留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来思考。

2.评议者: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发挥,教学设计得好;建议:课堂讲课声音,语调可以更有节奏感一些,抑扬顿挫应注意课堂例题练习可以多两题。

3.评议者:学科网络平台的使用;建议:应重视引导学生将一些唾手可得的有用结论总结出来,并形成自我的经验。

4.评议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探究。

建议:课件制作在线测评部分,建议不能重复选择,应全部做完后,显示结果,再重复测试;多提问学生。

(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语调相对平缓,总结时,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语言更好

( 2)这样子的教学可以提高上课效率,让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

( 3)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存在问题:1.公式对称性的诱导,点与点的对称的诱导,终边的关系的诱导,要进一步的修正;2.公式的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怎么用,学习这个诱导公式的作用

( 4)给学生答案,这个网页要进一步的修正,答案能否不要一点就出来

( 5)1.板书设计要进一步的加强,2.语速相对是比较快的3.练习量比较少

( 6)让学生多探究,课堂会更热闹

( 7)注意引入的过程要带有目的,带着问题来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 8)教学模式相对简单重复

( 9)思路较为清晰,规范化的推理

高中数学教案(篇3)

1. 你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比较端正,课堂上你也坐得比较端正。如果在学习上能够更加主动一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

2. 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所以大家都喜欢你。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不够刻苦,有畏难情绪。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掌握知识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习成绩比上学期有一定的进步。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学习时间,各科全面发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会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学生。

3. 你性格活泼开朗,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你能与同学友爱相处,待人有礼,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大多数的时候你都能遵守纪律,偶尔会犯一些小错误。有时上课不够留心,还有些小动作,你能想办法控制自己吗?一开学老师就发现你的作业干净又整齐,你的字清秀又漂亮。但学习成绩不容乐观,需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希望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开动脑筋,遇到问题敢于请教。

4. 你热情大方,为人豪爽,身上透露出女生少有的霸气,作为班干部,你会提醒同学们及时安静,对学习态度端正,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少了点耐心,试着把心沉下来,上课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走出你自己绚丽的人生!

5. 学习态度端正,效率高,合理分配时间,学习生活两不误,善良热情,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周围同学相处关系融洽。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记忆力好,自学能力较强。希望你能更主动地学习,多思,多问,多练,大胆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注意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6. 作为本班的班长,你对待班级工作能够认真负责,积极配合老师和班委工作,集体荣誉感很强,人际关系很好,待人真诚,热心帮助人,老师十分欣赏你的善良和聪明,希望在以后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带领全班不仅在班级管理上有进步,而且能在学习上也能成为全班的领头雁,在下学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7. 身为班委的你,对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性格和善,与同学关系融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太张扬的你显得稳重和踏实,在学习上,你认真听课,及时完成各科作业,但是我总觉得你的学习还不够主动,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若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应该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啊!加油!

8. 你是个懂礼貌明事理的孩子,你能严格遵守班级纪律,热爱集体,对待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课下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你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若能做到学习时心无旁骛就好了,掌握知识也不够牢固,思维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老师相信你会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9. 你为人热情大方,能和同学友好相处。你为人正直诚恳,尊敬老师,关心班集体,待人有礼,能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有集体荣誉感,乐于为集体做事。学习刻苦,成绩有所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认真做好笔记。今后如果能注意分配好学习时间,各科全面发展,均衡提高,相信一定会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学生。

10. 记得和你说过,你是个太聪明的孩子,你反应敏捷,活泼灵动。但是做学问是需要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去钻研的,容不得卖弄小聪明和半点顽皮话。要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望你下学期重新抖擞精神早日进入状态,不辜负关爱你的人对你的殷殷期盼。

高中数学教案(篇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

所以s==(40-x)x(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研究过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为约束条件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线性规划问题。那么是否有多个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呢?又什么样的问题不用线性规划知识来解决呢?

高中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

(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

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

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

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

三、教法建议

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

ab,ac,ba,bc,ca,cb,

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表示排列数。

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

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叫不同排列。

在定义中“一定顺序”就是说与位置有关,在实际问题中,要由具体问题的性质和条件来决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这也是与后面学习的组合的根本区别。

在排列的定义中,如果有的书上叫选排列,如果,此时叫全排列。

要特别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本章不研究重复排列问题。

③关于排列数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课本上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先推导,,…,再推广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讲法,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导出公式后要分析这个公式的构成特点,以便帮助学生正确地记忆公式,防止学生在“n”、“m”比较复杂的时候把公式写错。这个公式的特点可见课本第229页的一段话:“其中,公式右边第一个因数是n,后面每个因数都比它前面一个因数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共m个因数相乘。”这实际是讲三个特点:第一个因数是什么?最后一个因数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连续的自然数相乘。

公式是在引出全排列数公式后,将排列数公式变形后得到的公式。对这个公式指出两点:

(1)在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具体的排列数的值,常用前一个公式,而要对含有字母的排列数的式子进行变形或作有关的论证,要用到这个公式,教材中第230页例2就是用这个公式证明的问题;

(2)为使这个公式在时也能成立,规定,如同时一样,是一种规定,因此,不能按阶乘数的原意作解释。

④建议应充分利用树形图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比较直观,便于理解。

⑤学生在开始做排列应用题的作业时,应要求他们写出解法的简要说明,而不能只列出算式、得出答数,这样有利于学生得更加扎实。随着学生解题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降低这种要求。

高中数学教案(篇7)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复习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比较。

【提问】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设问】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投影)用有一小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结】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种分散系――胶体。

不同点: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设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那么,二者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从而引出胶体概念。

观察实验,叙述现象。

现象:在加入硝酸银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不发生变化。

思考后回答:氯化钠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胶体?

讨论,回答:淀粉胶体、土壤胶体、血液、云、雾、Al(OH)3胶体等等。

【指导阅读】课本第74页最后一行至第75页第一段,思考胶体如何分类?

看书自学,找出答案。

了解胶体分类。

【指导实验】强调:1.制备上述胶体时要注意不断搅拌,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产生沉淀。2.在制取硅酸胶体时,一定要将1mL水玻璃倒入5mL~10mL盐酸中,切不可倒过来倾倒,否则

会产生硅酸凝胶。

【提问】如何证实你所制得的是胶体?请你检验一下你所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

分组实验:

用烧杯盛约30mL蒸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

在一个大试管里装入5~10mL1mol/L盐酸,并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硅酸溶胶。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

思考后回答,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然后检验。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激发兴趣。

【提问】请学生写出制取三种胶体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写在黑板上,然后追问:这个同学书写是否正确?

高中数学教案(篇8)

一、复习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二、复习重点

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回家做作业。其具体步骤是:相应知识的系统梳理;典型例题的摘录;搜集平时作业,测验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错误;提出针性训练的练习题;准备思考题,以及家庭作业。学生的准备可以从中选择一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选。

2.学生可以分为出题组、答题组和归纳组(每组3~4人),三个小组又可构成一个大的探究组,各小组的角色在其过程中可以互换;教师从旁引导,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最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和表达最完整的归纳展示给学生。

出题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出题意图后,可以自编或在课本、资料中寻找适当的例题。

答题组:迅速给出题目答案或解题思路步骤(由学生自己讲解),同时确立该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和方法,并互相讨论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容易忽视的问题。

归纳组:对照相应的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以书面的形式给出,可充分利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3.教学中教师按上述环节顺序,让每一环节准备相同内容,学生自己选择一人担任主讲,其余同学组成评议组,主讲讲解完后,由评议组补充、完善或评价、矫正……。

4.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

5.在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复习环节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的精选题例题的讲解,同样采用启发讨论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

6.课尾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结(由学生自己完成),并评选本课“主讲明星”与“评议”。

四、案例分析及其反思

1.让学生走上讲台,既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满足其表现欲,尝试成功感,又让学生亲历知识掌握的构建过程。

2.由于要自己完成课前的准备作业和讲解内容,迫使学生进行章节的全面复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这一复习环节,却真正达到了学生自觉地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培养了学生口才、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促使学生的个性达到良性的发展。

4.由于改变了课堂的传统座位排法,学生得到了互相帮助的机会,学习较差的学生能直接得到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调动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互帮互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打破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单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变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对一类问题有根本性地掌握,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以组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联想,探索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背景,领会问题的实质,进而找到相应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进一步完善、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教学模式恰当,引人入胜

“探究讨论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本课探索“向量的应用”却颇有难度,尤其是几何与代数之间的问题转化。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复习旧知识,预备铺垫,接着设计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代数求值问题。教师在思想方法上的点拔,思维层次上的递进,让学生分享自己成果的乐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层次转换自然,点拨及时,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6.体现先进理念,合作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知识的重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二期课改成败的要害。本课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者适时点拨,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精神。从轻易混淆的性质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出现迷惑,接着,对向量平行充要条件的研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概念的辨析,使学生对向量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推出综合应用题,过渡自然,符合认知规律。同学探究,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攻克难点,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到爱好盎然而布满探索求知的愿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熟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好说难做。如何落在实处,本课做了有益的尝试。案例的设计,具有时代气息,以问题为先导,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境界。教案的设计说明,体现了教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变单一的传授方式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

复习课上都有一个突出的矛盾,那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教师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例2和例2的变式1的探究,因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在两种方法会得出两个相反的答案这一点上搁浅受阻(这一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这里教师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交流“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

高中数学教案(篇9)

高三数学复习课一般采用对复习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例题讲解、变式巩固、归纳小结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和考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基础之上,优势在于知识系统性强、能突出复习的重点和便于操作,但也存在学生自主复习、主动探究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本身就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系统了解,更不可能主动去整理每章节的知识要点和重点,只能依靠教师去总结罗列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高三数学复习课模式应该体现在:第一层次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简单再现;第二层次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得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加深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第三层次解决相应问题中“容易出错和被忽略的问题”,加深印象,尽量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和避免类似的错误。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教师有意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易犯的错案→学生自己评价判断、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样的“三部曲”就很好的避免了教师主观以自己手(口)展现学生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积极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防止教师的“包办”和“灌输”。在这样的课堂上复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复习”,它不是把上过的课再上一遍,让学生体验到的也不是把走过的路再走一遍,而是有所创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似曾相识的新路,并从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它是一个达成新知的连接点,用前瞻的眼光去回顾和总结“过去”,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一、复习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二、复习重点

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回家做作业。其具体步骤是:①相应知识的系统梳理;②典型例题的摘录;③搜集平时作业,测验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错误;④提出针性训练的练习题;⑤准备思考题,以及家庭作业。学生的准备可以从中选择一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选。

2.学生可以分为出题组、答题组和归纳组(每组3~4人),三个小组又可构成一个大的探究组,各小组的角色在其过程中可以互换;教师从旁引导,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最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和表达最完整的归纳展示给学生。

出题组: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出题意图后,可以自编或在课本、资料中寻找适当的例题。

答题组:迅速给出题目答案或解题思路步骤(由学生自己讲解),同时确立该题所考察的知识点和方法,并互相讨论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容易忽视的问题。

归纳组:对照相应的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以书面的形式给出,可充分利用投影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3.教学中教师按上述环节顺序,让每一环节准备相同内容,学生自己选择一人担任主讲,其余同学组成评议组,主讲讲解完后,由评议组补充、完善或评价、矫正……。

4.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并有机、适时地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部分作相应的释疑。

5.在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复习环节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的精选题例题的讲解,同样采用启发讨论式,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

6.课尾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结(最好由学生自己完成),并评选本课“主讲明星”与“最佳评议”。

四、案例分析及其反思

1.让学生走上讲台,既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满足其表现欲,尝试成功感,又让学生亲历知识掌握的构建过程。

2.由于要自己完成课前的准备作业和讲解内容,迫使学生进行章节的全面复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这一复习环节,却真正达到了学生自觉地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培养了学生口才、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促使学生的个性达到良性的发展。

4.由于改变了课堂的传统座位排法,学生得到了互相帮助的机会,学习较差的学生能直接得到学有余力的同学的帮助和指导,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调动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互帮互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打破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单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变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对一类问题有根本性地掌握,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通过以组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联想,探索习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背景,领会问题的实质,进而找到相应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进一步完善、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教学模式恰当,引人入胜

“探究讨论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本课探索“向量的应用”却颇有难度,尤其是几何与代数之间的问题转化。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复习旧知识,预备铺垫,接着设计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代数求值问题。教师在思想方法上的点拔,思维层次上的递进,让学生分享自己成果的乐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层次转换自然,点拨及时,自然流畅,引人入胜。

6、体现先进理念,合作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知识的重组或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二期课改成败的要害。本课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者适时点拨,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精神。从轻易混淆的性质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出现迷惑,接着,对向量平行充要条件的研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概念的辨析,使学生对向量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时推出综合应用题,过渡自然,符合认知规律。同学探究,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攻克难点,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感到爱好盎然而布满探索求知的愿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熟知,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好说难做。如何落在实处,本课做了有益的尝试。案例的设计,具有时代气息,以问题为先导,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的境界。教案的设计说明,体现了教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变单一的传授方式为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等学习方式。

复习课上都有一个突出的矛盾,那就是时间太紧,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教师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例2和例2的变式1的探究,因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在两种方法会得出两个相反的答案这一点上搁浅受阻(这一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这里教师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交流“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

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范文


以下的“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主题相关内容,是小编特意整理的。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忘记重要内容。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尝试用多种方法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3、引导幼儿对探索影子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活动准备

1、空间较大的暗房和室外活动场地;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2、录音机、音乐磁带;布娃娃、粉笔。

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在暗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

(1)引导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

(2)引导幼儿在暗房找影子:先不开灯--没有影子

开灯---有影子

教师开灯、关灯,幼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知道有灯光的地方会有影子。

(3)听《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做手影游戏。

2、在阳光下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阳光下什么东西有影子,幼儿结伴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1、创设游戏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1)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怎样的?

A、幼儿在阳光下站立不动,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B、幼儿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的,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

2、比较娃娃和它的影子的不同。

布娃娃漂亮--金色的头发、花裙子、大眼睛……

布娃娃的影子不漂亮--黑黑的、看不清它的大眼睛、也没有花裙子……

3、观察比较自己和自己影子的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如:我衣服上有扣子,影子上没有;我头上有汗,影子上没有……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三)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1、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2、找一找,阳光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帮他们画影子,如:书、玩具、楼房等。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游戏"踩影子":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追捉玩踩影子的游戏,进一步丰富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在有趣的游戏、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五、活动延伸

1、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2、教师或家长给幼儿提供绳子、布、透明胶、椅子、纸等物品,引导幼儿试一试,能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分开?

3、画影子:请幼儿分别把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影子的形状、位置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幼儿也喜欢玩有关影子的游戏。活动中我不断的以问题游戏的情节贯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自我发现,通过自己的探索、比较、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感受科学探索游戏的快乐,养成喜欢探究的好习惯。

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电线可以随意弯折扭曲的特性。

2.运用多种方法玩电线,并尝试造型。

3.能积极探究,大胆想象和表达。

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电线的软硬适合幼儿操作。

2.课件“好玩的电线”(电线弯折成的太阳、大树、花朵、飞机、汽车等),音乐《欢乐舞》,电线弯折的跳舞小人。

3.幼儿经验准备:有认识弧线、螺旋线与波浪线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请来的小客人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猜猜会是谁呀?这个小人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2.师(举起一把彩色电线):电线宝宝来到我们班,小朋友要热情一点哦。

(采用情景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感知电线宝宝

1.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根电线宝宝,把它找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比一比,再跟好朋友说一说你的电线宝宝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2.师:你在哪里看到过电线宝宝?它有哪些用途?废旧的电线宝宝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强调“废旧的电线”)

(幼儿在这一环节逐步感知、了解了各种电线的特点,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了经验准备。)

三、用电线宝宝变魔术

1.教师用电线宝宝表演魔术。

师:老师想为你们表演魔术,你们想看吗?

请幼儿闭上眼睛,一起数到“3”睁开,教师将电线扭一扭成波浪线形状,提问:电线宝宝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教师分别用彩色电线变出弧线和螺旋线,边变边说出变的方法,让幼儿能够观看清楚。

师:谁能说一说刚才老师用电线宝宝变出了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你可以用手比画比画。

小结变波浪线、螺旋线和弧线的方法:电线宝宝扭一扭,变出一个波浪线宝宝;电线宝宝弯弯腰,变出一个弧线小宝宝;电线宝宝绕圈圈,变出一个螺旋线宝宝。

2.幼儿操作尝试。

师:电线宝宝非常想和你们一起玩变魔术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布置任务:那就请你们用电线宝宝绕一绕、弯一弯、扭一扭,变出自己喜欢的线宝宝吧。变好的小朋友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变的是什么线宝宝,它们还像什么。

3.和电线宝宝一起舞蹈。

师:我们变出了这么好看的线宝宝,和它们一起跳个舞吧。(师生随音乐自由舞蹈)音乐停时,摆成各自电线宝宝的造型。

(用提问和变魔术两种形式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掌握了电线的各种玩法。随音乐舞蹈既活跃了气氛,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四、电线宝宝变变变

1.师:电线宝宝真好玩,能变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形状。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电线变的图片,你喜欢哪幅图?是用几根电线变出来的?

2.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变出更好看的东西呢?可以去找好朋友一起商量着变图形哦。

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并将变好的图形拍照。

3.观看照片,启发思考。

师:看,这是我们刚才变的图形,你觉得它们像什么?还像什么?

(幼儿边玩边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既发展了想象力,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五、游戏“我是电线小宝宝”

玩法1:单独游戏

幼儿扮演电线宝宝,教师出示变好形状的电线,要求幼儿用身体变出这个形状,并说说变的是什么。如教师出现一个圆圈,幼儿用手臂、身体、手指等做出圆形,并说出自己变的是太阳、气球、包子等。

玩法2:合作游戏

先分组合作游戏,再全班合作游戏,如变成长长的火车。游戏数次后,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废旧电线投放到活动区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尝试与同伴合作进行电线造型,并根据这些造型创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展开活动。活动过程中以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中,提升了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整个过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

我觉得在活动前还应再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幼儿操作的时候,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并肯定他们的每一件作品,让全体幼儿都有小小的成就感,这样就更能激发每一个幼儿探索和操作的兴趣。

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对皮球的动态——蹦、跳、飞产生兴趣。

2、通过观察、比较、理解空气对皮球运动状态所起的作用。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故事课件《谁住在皮球里》。

2、充足气的皮球若干、瘪皮球一个、气针一枚。

活动重难点

重点:对皮球的动态产生兴趣。

难点:知道皮球里面装的是空气。

活动过程

1、出示皮球,说说并玩玩会蹦、会跳、会飞的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问:你们喜欢玩皮球吗?谁来说说你平时会怎样玩皮球呢?(拍皮球)师:嗯,你会拍皮球,那你能上来拍一下皮球给大家看好吗?师:你们说这个皮球除了可以拍之外,还可以怎样玩呢?谁来说说?分别请小朋友来说并演示皮球的不同玩法。刚才这些小朋友都很会玩皮球,真不错!

(2)启发幼儿说出玩皮球时,皮球的运动方式。

这些小朋友在玩皮球的时候,你们观察到皮球它是怎样动起来的呢?这时老师可以边拍边问?引导幼儿说出皮球会蹦,会跳,会滚,会转等。哦,皮球能跳,能滚,能飞……

(3)请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用你的身体来模仿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跳,蹦,转)的.动作吗?让我们一起学学皮球运动的样子。问:皮球什么形状的?(圆形)来,让我们把自己变成一个皮球,现在我们先来学学皮球跳的样子,再来学学皮球滚。分别让幼儿模仿。

2、欣赏故事《谁住在皮球里》。

师:刚刚小朋友模仿的真好,可你们知道为什么皮球会蹦,会跳,会滚,皮球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在里面,究竟是谁住在皮球里呢?

现在我也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吧,播放故事课件《谁住在皮球里》

(1)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师问:现在故事看完了,你们说说皮球里到底住着谁呢?

(2)师:皮球里真的住着兔子、轮子和喜鹊吗?教师启发幼儿互相讨论,幼儿之间互相讲述皮球里住着什么?

3、了解是空气住在皮球里。

(1)猜测、验证皮球里住的是空气。

启发幼儿用多种方法探索皮球里住着什么?幼儿互相想办法,讲述自己想的办法并做给其他幼儿看。

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用挤一挤、敲一敲、听一听、闻一闻、看一看、摇一摇等方式,探索皮球里住着谁?

请部分幼儿讲讲自己的探索过程。

教师将气针插入气门芯,将皮球里的气体放出来,保持适度距离并朝向幼儿脸上,问幼儿感觉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刚刚我们放出来的就是空气。

(2)将充满空气的皮球与瘪皮球进行比较,理解空气与皮球运动状态的关系。

师问:如果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么样?请幼儿猜想。

教师出示瘪皮球,演示拍、滚、踢皮球,验证幼儿的猜想。

(3)教师总结:原来皮球只有充满了空气,才能运动起来,它就像兔子那样蹦,像轮子那样滚,像喜鹊那样飞起来。空气真了不起!

4、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玩球,感受皮球的运动状态。

教学反思:

程序上出现错误,但幸好有图片教具,后面的提问环节达到预期效果。在刚讲故事时孩子们提出的各种想法没能很好的利用是一失误。目标的定制对本版孩子稍浅了些,应可以在提问为什么兔子住在里面时还可增加除了兔子会跳还有谁会跳等,扩散孩子的思维,对孩子的认知效果更好些。在后面看书的环节,前半部分还好,后半部分因没能提前交代,孩子们在自己看书时直接看了下一篇的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没能巩固加深,又是一失误。总体上本课时的目标预期效果都达到了。但在过程中对孩子没出现的不在预期中的反应利用与操作得不是很好。

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秋天的树叶,感受树叶的多样性。

2、学习、比较树叶的异同,并进行分类。

3、乐于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活动准备:

各种秋天的树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呢?

2、教师: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幼儿自由谈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3、教师: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很多都会变颜色,有的变成红色,有的变成黄色。等到深秋的时候,秋风一吹,叶子就会随秋风飘落。

二、引导幼儿观察树叶,大胆地说出它的外形特征

1、教师:小朋友,你们把自己带的树叶拿出来吧!

2、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树叶的形状特征,认识它们的名称。

教师:小朋友,你们认识你们拿的这些树叶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觉得你们的树叶像什么呢?

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树叶的名字。

3、教师让幼儿摸一摸这些树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再闻一闻,它又有什么样的味道。

4、请幼儿交换观察树叶

教师:这片树叶和你刚才摸的树叶有什么不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等来说一说。)

三、认识树叶的名称

1、教师:你们都知道这些树叶的名字吗?

枫树的树叶像手掌,银杏树的树叶像扇子,松树的叶子像针,白桦树的叶子像颗心。

2、游戏:教师报出树的名字,幼儿能很快地举起它的树叶,并说出它的形状。

四、游戏:树叶找朋友,巩固认识这些秋天的树叶

1、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我说到什么树叶或者是说到什么形状的时候,拿了这个树叶的小朋友就站出来。然后找到跟你拿一样树叶的好朋友握握手。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

3、教师进行,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领域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等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糖果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知道糖果里含有糖,糖是甜的是人体必需的营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幼儿吃糖果要适量。

【活动准备】

1、各种各项的糖果若干,画上五官,富有表情。

2、请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两种糖果。

3、情景剧《小熊拔牙》的有关道具及场景。

【活动流程】

游戏导入——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给糖果宝宝找家——情景剧《小熊拔牙》——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戴上大糖的头饰,做大糖妈妈,带领幼儿到“甜甜大世界”去发现寻找糖果世界的秘密。

大糖妈妈: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对,在上次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已经认识我了,我是麻渠大糖妈妈,今天我要带领小朋友到我们糖果类的大本营“甜甜大世界”去,在那里你们会认识更多的糖果,发现糖果世界的许多秘密,下面让我们快乐地出发吧!

二、看一看

大糖妈妈带领幼儿到“甜甜大世界”去参观,请幼儿认真观察各种糖果的不同形状、颜色和包装。

大糖妈妈:小朋友,“甜甜大世界”到了!你们看,我的糖果伙伴们正在向你们微笑呢!快去和它们做朋友吧?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糖?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他们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幼儿自由分散的观察,教师个别引导)

提问:你刚才看到了哪些糖?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以前吃过吗?是什么味道?它和别的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三、尝一尝

让幼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亲自品尝糖果的味道,加深幼儿对各种各样糖果的认识。

大糖妈妈赠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礼物,请小朋友每人挑选一块糖果进行品尝,并说出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四、说一说

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什么糖果?吃过什么糖果,什么形状、颜色、味道等?

五、给糖果宝宝找家

请幼儿根据不同的要求给糖果宝宝找家:

1、按照颜色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红色、黄色、绿色、白色、棕色等)

2、按照形状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圆、方、椭圆、半园、三角等)

3、按照软硬程度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棉花糖、橡皮糖;冰糖、水果硬糖)

4、按照味道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如菠萝味、桔子味、奶味、巧克力味)

六、表演活动:情景剧《小熊拔牙》

请幼儿观看情景剧,知道吃糖果虽然有利于健康,但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利。

看完表演后提问:

1、小熊为什么要拔牙?

2、你看了这个表演,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糖妈妈小结:糖是我们身体里面必需的营养,但是不能多吃,要适量。吃多了不仅会伤害牙齿,还会造成肥胖。所以吃糖要讲究科学,不能无节制地乱吃。吃完糖后一定要漱口或刷牙,晚上睡觉前千万不要吃糖。

七、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离开甜甜大世界,到美工区利用糖果包装纸去制作精美的手工制品。

故事《小熊拔牙》

熊妈妈去上班,小熊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临走前,妈妈对爱吃甜食的小熊说:“妈妈不在家,你要洗洗脸,刷刷牙,不自己拿饼干,不自己吃甜瓜……”。小熊痛痛快快的答应了妈妈的话。小熊洗了洗脸,理了理头发,就是不想刷牙,不刷就不刷吧。小熊想起家里甜甜的饼干,可是已经答应妈妈不吃它。找到一罐甜甜的蜂蜜,好象妈妈没说它,果酱呢,也可以尝一下。小熊拿出了盘子,盛一盘蜂蜜,盛一碗果酱,一口一口的吃干净。啊!好甜啊!甜到舌头根底儿,甜到牙齿跟儿!咦?怎么变酸啦?哎呀呀!甜变酸,酸变疼。哎呦!疼得小熊直叫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it实践报告集合六篇

实践报告 12-28

[精]中学语文教学总结反思通用

中学语文教学总结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04-22

玩雪发朋友圈的句子精选79句

玩雪发朋友圈的句子 玩雪的句子 12-28

对待生活的态度的句子精选

对待生活态度句子 对待态度句子 12-28

新教师年度工作总结锦集

新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12-28

孝心心得体会(集锦八篇)

孝心心得体会 12-28

2024家长演讲稿

家长演讲稿 12-28

销售心得(必备五篇)

销售心得 12-28

九九重阳给长辈祝福语精选

九九重阳长辈祝福语 12-28

圣诞节情话短句子

圣诞节情话句子 12-28

沙漠玫瑰嫁接方法图文教程

花卉沙漠玫瑰 花卉沙漠玫瑰培育 07-1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