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北固山教案

通常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老师自己花时间编写。教案需要符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经过栏目小编精心挑选,为您搜集了“次北固山下教案”,非常感谢您光临我们的网页,希望您能够参观并提供宝贵意见!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护士培训心得(精选6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说到家这个词,古往今来都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远在他乡的游子更甚。古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有齐豫:“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字远方”。思乡念家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思乡念家名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一:知人论世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温故知新:

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分(五绝)和(七绝).律诗可分(五律)和(七律).

格律诗的特点:句子必须是双数,如四句、八句、十二句、十六句等。讲究平仄、用韵和对仗三个方面。而平仄又包括粘对、避孤平、避三平调等。

律诗分为四联:

首联(1,2句)

颔联(3,4句)

颈联(5,6句)

尾联。(7,8句)

二:读一读

节奏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

三:译一译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

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

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

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

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四:考一考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五:小结

六: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段话。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3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执教者:独山第二中学罗绍坤

班级:七年级(2)班

时间:2016年9月23日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

2、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这个衔接阶段真的是很难适应的,初中的知识链接,教法的改变,让很多学生一时间转不过弯来,特别是古诗的知识深度,教法、学法,让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本地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语言的感悟能力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即便是理解诗的内容了,却很难去把握诗歌的写作特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情感,需要教师从诗题,到作者生平,从诗的创作背景到诗的内容,从诗的意境到诗的感情,从诗的主题到诗的写作特点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学法,那要循序渐进的。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2、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

3、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4、诗的特点:语言精练,饱含感情,富于想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四、朗读明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自主把握,合作交流。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六、师生互动,感悟诗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七、问题探究:出示诗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合作交流。你从诗歌当中看到了什么?(每人写一到两个,把答案交小组长,由小组长回答。)

▲参考答案:

(1)我看到了山,河岸两边连绵的青山。

(2)我看到了水,在山和草的映衬下有些发绿的水。

(3)我看到了船,帆高高悬挂着的船。

(4)我看到了江,看不到两岸的江。

(5)我看到了风,轻轻吹着的风。

(6)我看到了天开始亮了,太阳刚刚露出来。

(7)我看到了大雁,正在往洛阳方向飞。

(8)我看到一个诗人,站在船上,看着大雁飞往洛阳,他想念家乡。

注意:注意“客路”一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从陆路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二)(自主思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参考:古代交通不发达,船行缓慢,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三)(自主思考)那些诗句是写景?那些诗句是抒情?

明确: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简单介绍诗歌的“情景交融”。

(四)(自主思考)名句赏析,体会诗情。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独立思考。)

参考:春潮上涨,放眼望去,江面显得很开阔,似乎与两岸平了;和风顺畅,船帆高高直起,仿佛悬挂在半空。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

提示:黑夜未尽,太阳已从海平面露出半个头,时令还是冬天,已经能看到春天的绿色了。(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b)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小组讨论)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年也将过去了,很快就到春节,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家,怎能不产生淡淡的乡愁呢?

(五)(合作交流)

从《次北固山下》过渡到对比阅读。

诗人在隆冬腊月的时令看到江南的春景,感叹时间的流逝,自己却久不能归,引发了他淡淡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能体会当中的情感吗?

八、能力提升。

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江南意》——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从来:向来。惟:只有。偏:独特。

(3)介绍背景知识

这两首诗写于不用的时期。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王湾在高陵县做官,年底得到机会漫游江南。他长期生活在洛阳等地,早就希望能到南方一游。隆冬腊月,洛阳一带一片萧条,可江南却是另一番景象,《江南意》正是写于王湾第一次游江南途中。可是第二年,王湾又一次来到江南,这次可能是有事,逗留的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九、作业:

课后练习:

1、第三、第五题。

2、默写古诗。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律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朗读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一些旅居在外和外出做官的人常常会有故园之思,“乡愁”

渐渐地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二、解释题目: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的意思。泊舟停靠在北固山下。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北边,三面临江,地势先要,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三、作家简介:

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跟着朗读视频读两遍,体会五言律诗朗读时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读两遍,然后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有关律诗的知识,学生做相关笔记。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成一个意思的表达,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字数固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个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少。律诗歌讲究押韵平仄,一般情况下,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在意思、句法、词性、音律等方面相对,因此这两联又叫“工对”。

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予以标记,然后师生交流明确诗歌大意。

5、学生个性化表述诗歌大意,教师适时予以点评指导。

行人旅居的小路还在青山之外,我乘坐的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啊?希望北飞的鸿雁能给我带回洛阳。

6、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五、赏析探究:

师:你觉得这首诗歌哪一联写得最好,试着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学生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也与尾联“乡书”、“归雁”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字炼得好,因为“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船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同时,“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的“江春”做了铺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

师:大家想一想,“海日”和“江春”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问一答,卒章显志,借鸿雁传书,诗情画意般的传达出了对家的深切思年,为全诗歌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乡思愁绪。同时,与首联遥相呼应,整首诗收放自如,整饬统一。

六、背诵诗文:

学生展开背诵竞赛,教师予以点评。

七、学生作业:

默写诗歌两遍,任意选取角度,鉴赏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八、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铺垫下文,呼应结尾

颔联:炼字精当,铺垫下文

颈联:拟人手法,蕴含哲理

尾联:卒章显志,照应开头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教师小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浣溪沙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他一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体会《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深深的惆怅,体现了作者性格内敛含蓄的一面,也使全词更显意犹未尽的魅力。

名句鉴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句中夹杂着无限的眷恋、怅惘、恬淡、幽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帮大家整理的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7篇,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盛唐诗人王湾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环境的描写逐层把情感推向高潮,其对时间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颇具盛唐诗歌特色,意境开阔,眼界独大,充满生机。另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为世人所推许,残夜孕育着朝阳,江春的新气象闯入旧年,其中的“生”和“入”两个字特别能体现唐诗炼字的特点,气势雄浑,也是本诗的重点,值得学生们体会。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式接触诗歌还不久,了解尚不多,以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为主,细节研究为辅,通过对“生”和“入”的具体讲解,初步体会唐诗景和情的联系及其炼字的特点,再加以适当讲解诗歌常识及诗人生平,对学习本诗会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词中炼字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诗歌中壮丽景物所隐含的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作者所描绘的壮丽景物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

体会炼字的表达效果。

(四)方式方法

文本研读法、朗读法、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

安排一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45分钟)

第一环节:导入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五言律诗,一起念课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二环节:介绍诗歌的四联及五言律诗。

(明确:诗歌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点到即可)

整体感知阶段

第三环节:朗读全诗。

听老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标好注音。同学自由朗读诗歌。齐读。

第四环节:初读诗歌。

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说说你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性字词去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次,客路,乡书,归雁,指导学生按思路回答:1.这个字的意思;2.分析所在句的表达效果;3.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归雁也是作者自比。)

重点研读阶段

第五环节:描绘画面。

诗词中一个字词,有着丰富的含义,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站在作者的立场来品味诗歌。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以下两联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提示:从景物的特点,色彩的变化,远近的角度,创设情境,运用修辞等方面入手。)学生分两个部分,南面两组写首联,北面两组写颔联,动笔写。

第六环节:体会关键词的情境和心境。

如果你站在船头,你会感到________?

杜甫晚年流落江湖,国破家亡,一个人行船在浩瀚的江面上,倍感孤独凄凉,写下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千古名句,似乎自己就是天地中形单影只的一只沙鸥。苏轼大半生贬谪在外,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来到赤壁之下,行舟江上,想要羽化登仙逃离现实。但是王湾是怎样的呢?抓住“阔”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作者心胸也为之开阔。所以一个“阔”字,一语双关,那老师说把“阔”字改成“失”字,行不行?不行,没有写出作者的内心的感受,所以诗词中的某个字是否用的好,不仅要生动形象的写出当时的情景,也要契合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

第七环节:再读诗歌,读出豪迈。

第八环节:体会炼字的效果。

请一位同学来说说颈联的意思,那是否可以换成“海日升残夜,江春换旧年。”(明确:生:孕育。入:闯入。黑暗的残夜孕育着红日,红日将驱散黑暗。萧索的旧年被新春闯入,新春将赶走寒冬。这两句将“海日”、“江春”拟人化,凸显出初春早晨所象征的新生命的力量。)

这是一句写景的名句,却被一位宰相挂在堂中。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唐玄宗时宰相)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殷璠《河岳英灵集》

新兴事物不可阻挡的力量,恰好反应了盛唐之时气概豪迈,社会普遍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盛唐气象

第九环节:体会思乡感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也暗写了时间流逝,新的一天到来,新的一年到来,而诗人却仍然漂泊在外。心中不免升起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淡淡的思乡。

第十环节:总结。

区别这首思乡与其他思乡诗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总结全文内容:《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给人积极向上的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总结炼字手法: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五、作业巩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好在哪里?

“悦”是使……愉悦,“空”是使……消除,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愉悦,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体现了作者从山水中感到的欢欣,心中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个人、小组学习。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

学习第一首诗词:

一、【原文】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

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四、【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探究:

4、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首学习:《赤壁》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二、诗的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

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1、诗的小结:诗的前两句借折戟这一历史遗物

引发对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叹

,这是交代兴感之由。

后两句议论,提出假使不是“东风”帮了周瑜的忙,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式将完全改观。

诗人在感叹历史上英雄成名机遇的同时,也在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施展。

2、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3、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第三首: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一、诗的分析:

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二、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三、预习布置:;泰戈尔诗三首的预习

四、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

2、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3、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课外作业

1、完成课本P21~P24页的注释的整理。

2、熟读背诵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折戟沉沙铁未销,(兴感之由)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议论感慨)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伤今】

三、上阕(写景)兰芽浸溪;路静无泥

暮雨萧萧;子规轻啼(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徒发衰老之叹。)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9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后发出“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海上优美的景色,运用大雁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解释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 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第二,能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游走在外的人男的才能回一次家,于是,思乡便成了旅人们的一大特色,

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次北固山下》,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王湾的思乡之情吧。

第二步、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那部分写景,那部分抒情?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

第三步、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解释全文。再请2-3位学生说说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在这只环节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

第四步、三读,体验语言之美

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从写景的三句诗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和相应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表达的能力。

第五步、精读,背诵体悟

再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由背诵,然后小组抽背,再全班齐背。教师进行适当点评。目的是考察学生这节课的情况和对诗歌的掌握度。

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余光中的《乡愁》。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诗人李白讲述思乡的诗。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小组合作,寻找优胜)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小组合作解析,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采撷诗歌的优美的花朵,让文化的美好粲然绽放。

小编推荐

次北固山下教案经典9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xx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附:音乐背景《送别》)

(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2

学习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主题归纳,领悟诗情。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等,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那么,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明确: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请你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

八、板书。

首联——旅途之景

颔联——江水之景

颈联——江春之景

尾联——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诗词美读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秒。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唐诗《次北固山下》(板书、明确学习目标)

资料助读

1、诗歌知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龟虽寿》。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首联叫颔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联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它们相同的韵母为所压的韵。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绝句是四句两联,律诗是八句四联。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停泊在北固山下。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走进作者:王湾是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时,写下了这首诗《次北固山下》。该诗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

1.听录音范读。(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所压的韵。)

明确:韵脚为“前、悬、年、边”

所压的韵为“an”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展示

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5、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

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4、竞赛法(提高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自主学习,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四、小组交流,讨论疑难:

诗句中景物的特点与思想感情

五、展示点拨: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4、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靠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六、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七、当堂训练:

背诵这首诗,并试默写。

八、板书设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景:(描述画面)

情:乐观、积极、向上

理:时序更替,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7

教学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难点: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小结。

通过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

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

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

“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本册书还选录了这样一首诗,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内容表述: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诗人余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余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课外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次北固山下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中国诗歌中的思乡旋律,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

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再创造,再现诗歌中优美和谐的画面,体会即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意思及诗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诗人李白讲述思乡的诗。其实,思乡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名篇——《次北固山下》,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王湾的深情吟诵能否拨动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根思乡之弦。

二、解题及简单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因为这首诗使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个别朗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教师范读;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教师巡视,或参与一组)不能解决的难点在班上提出,由其他学生举手回答。(小组合作,寻找优胜)

6、请同学讲述诗歌内容。(小组合作解析,允许想象加工)

四、感悟抒情

1、在理清诗歌思路,把握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2、朗读指导:把握“诗眼”(如“平”、“阔”、“正”、“悬”等)的重读和韵脚响亮、悠长(如每句最后一个字);

3、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A、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吗?

(提示:讲你最欣赏的一个画面。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诗歌中描绘的优美景象,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B、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提示:前三联写景,后一联直接抒情。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提示:1、时间临近春节;2、看到大雁;3、古代交通不便,久不得归。)

五、拓展达理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曾留下思乡名篇。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学生发言,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一些其他的思乡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刚过,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的思想之情。

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夜里的春风吹动我归乡的梦,梦中的我又随着春风回到故乡洛阳。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返回家园?

作业:课外搜集、阅读其他的思乡诗歌。

六、背诵体味

七、结束语

乡情、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穿越千年,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采撷诗歌的优美的花朵,让文化的美好粲然绽放。

小猴子下山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声誉,优秀的课件教案怎么写?收集了不少精品的“小猴子下山教案”相关文章分享给您,我们提供这些资料以供参考和使用愿它们对你有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2】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自由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4】

一、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目的,有始有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这课书的生字,还要练习朗读课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要有语气,有感情。

三、学习生字。

(一)认读生字卡片。要求:读得正确,声音宏亮。

(二)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1.笔画易错的字。“非”,笔顺是这样:。“片”,最后一笔横折要一笔写成。练习用“片”口头组词。“瓜”,第三笔是竖提,不要忘了点。“兔”,第六笔的撇要一笔写成,不要写成一竖一撇。“真”,中间是三个横,不要写成2个横,下面是八字底。

说一说这些字怎样记,易错的地方是哪儿?指导书写并板书这些字。

2.与旧字换一部分组成的字。“常”,与“党”上面相同,下面不同。“非常”就是特别的意思。“着”,与“看”下面相同,说说哪一样,哪不一样。读轻声zhe,区分和“这”的用法:“这”一般用在一句话或一个词的最前面,而“着”用在词的后面。“圆”,说一说与“园”的区别。组词。

指导书写并板书这些字。

3.“得”,怎样记这个字?在课文里读de,它还是“得到”的“得”。“可”,写时注意第一笔的横稍长。

指导书写并板书这些字。

三、熟读这些词。

板书设计:

8.小猴子下山

(用田字格黑板板书这些字)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会写“空”。

2.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4.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自读全文。

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读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路线图。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再走到一棵(),接着走过一片(),最后看见了一只()。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随机学习:掰、扛。

3.练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2.3.4段!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汇报。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4.练读2.3.4段。

(三)学习第五段,得到启示

1.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兔子也没有追上,你想想现在小猴子的表情?

2.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空”。

2.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图文结合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满瓜,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非,常,空”三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非:独体字,注意强调笔顺,两边的横要对称。

常,空: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接着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掰玉米图摘桃子图摘西瓜图追兔子图

猴子图空手而归

扛扔捧扔抱扔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习运用

最新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八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好坏可以在教案和课件里看出来,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我们为您提供这份“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非常自豪,希望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建议你将其保存起来!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1)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 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 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 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1)猜一猜。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 ,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 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 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两个三角形具备三个条件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得到 三角形全等的另一判定方法。

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连结另

两个端点所成的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例如,图中ΔABC与ΔAB'C不是全等三角形。

但如果把另两个端点也用螺栓固定在第三根木条上,那么构成的三角形的形状、

大小就完全确定。

现在我们考虑这样的问题:如果将两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ΔABC能唯一确定吗?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ΔABC,使AB=4cm,BC=6cm,∠ABC=60º.将你画出的三角形和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 进行比较,它们能互相重合吗?由此你得 到了什么结论?

一般地,有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如图,若∠ABC=∠A'B'C',AB= A'B',BC=B'C',则ΔABC≌ΔA'B'C'。

例1:如图,为了测出池塘两端A,B的距离,小红在地面上选择了点O,D,C,使OA=OC,OB=OD,且点A,O,C和点B,O,D都在一条直线上。小红认为只要量出DC的距离,就能知道AB的距离。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1、如图,把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卡钳,在图中,要测量 工 件内槽宽AB,只要测量什么?为什么?

2、如图,点D,E分别在AC,AB上 . 已知AB=AC,AD=AE,则BD= CE.请说明理由(填空)。

3、如图 ,已知AC=BD,∠CAB=∠DBA.请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

(1)ΔABC ≌ ΔBAD;(2)BC=AD,∠C=∠D.

4、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B=∠C,求 证:∠A=∠D.

∴BE+EF=CF+

即 =

在△ABF和△D CE中,

∴△ABF≌△DCE( ).

∴ =

5. 如图,已知:AD∥BC,AD=CB,AF=CE.求证:△AFD≌△CEB.

在△ 和△ 中,

∴△ _≌△ (______).

1. 如图,已知:AD∥BC,AD=CB,AE=CF.求证:∠D=∠B.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10~11页;是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教法: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指导法”,把“有意义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思维”放在教学首位,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探,导入新课。

如:(1)、用哥德猜想引出课题。

(2)、结合自然数1—20的因数具体说说。(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为学生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件很快找出1~20各数的因数,铺垫探底。然后讨论怎样给这些数进行分类,怎样分比较合理?(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于有意义的思考。)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按偶数、奇数分的,有按2、3、5的倍数分的、也有按10以内、10以外的数分的等等,对于学生的分法,教师给于了鼓励,引导学生看书上怎么分的,观察因数的个数,以 “因数个数”的多少来分,学生很快以“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因数”分为三类。教师及时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相应的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像2、3、5、7、11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质数的因数特点概括出质数的意义,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质数的意义自己找出一些质数,找准确了说说找质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样道理,合数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让学生看一个因数的数是谁?书上是怎么给它下定义的?然后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判断正确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判断方法,为什么又对又快?(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把1~20这20个数按照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分类,分类完成之后互相交流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2、出示闯关题,有填空、选择、判断、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制作100以内质数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制作方法

(2)小组交流方法

(3)动手制作

(4)汇报展示。

4、课件出示100以内质数表,学生熟记。(便于今后的应用。)

5、 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猜想之一: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数(或素数)之和。并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得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可惜离成功只差一步便离开了人世。听完后谈感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5)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百分数的认识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教学反思: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主要教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学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对问题的解加以解释,即航模小组有3人。

4、进一步小结。

三、练习。

1、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练一练。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让学生先独立分析题里等量关系试,然后交流。

列式完成。

3、数学故事:学生独立完成。

四、评价总结。

五、课外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xx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案精华14篇


这篇文章将为您展现“小猴子下山教案”的魅力和内涵,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密不可分。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自由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l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l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捧、瓜”等5个生字,会写“往、瓜、进、空”4个字,读准多音字“只、空”的字音。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分类复习,小组练习

1.巩固识字。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扛、扔、摘”)

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上面的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2)读一读,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小组练习,用“掰、扛、扔、摘”各说一句话。

板块二分组合作,自主学文

1.回顾前文,总结方法。

课件出示:

一块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一棵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

总结: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文章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先说地点,然后描述小猴子看到的东西,接着写小猴子的动作和结果。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把文中第3~5自然段的关键词语找出来吗?

2.分组学习,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

一片瓜地里又大又圆扔摘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树林里不见了空着手

(2)每组派一个代表用上面的词语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3、插图4、插图5。

课件出示:

学生分组学习,分组演一演小猴子在这三幅图中的动作和情态。

3.方法指导,聚焦识字。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又大又圆)

像这样的词语文中有几个?请找出来。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说一说。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捧、瓜”)

学生口头练习组词。小组练习小猴子“捧桃子、抱西瓜”的动作。

(3)认识兔子,唱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抱、蹦、追”)

让学生做动作,记住这3个字

板块三指导朗读,探究原因

1.揣摩心情,指导朗读。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

思考: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心情如何?——非常高兴。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好第3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当小猴子看见小兔子时,它的心情又如何?——兴奋。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同桌相互读。

(3)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只、空”)强调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此时的小猴子心情又如何呢?——后悔,沮丧。你能安慰一下小猴子吗?

2.明确原因,拓展延伸。

(1)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呢?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总结:认准目标,做任何事都不要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能满载而归,半途而废只能空手而归。

(2)想象一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情境呢?

(3)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板块四集中写字,练习提高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往、瓜、进、空”)

(2)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及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往: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三横距离均匀,长短不一,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双人旁。

(2)瓜:第一、二笔均为撇,两撇方向不相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一捺起笔在竖提的下方,不与撇相连。

(3)进:“井”字位置稍靠右,第二笔横位于横中线,第三笔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横中线起笔。最后一笔平捺要舒展。

(4)空:上下宽窄、长短较一致。第一笔点与第七笔竖都位于竖中线,使整个字中心对正。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只小猴子下山来了,一路上,它看见山下有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可爱的小兔子,感到非常高兴。可是当它回家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跟着这只小猴子来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一块”“非常”“往前”“西瓜”“蹦蹦跳跳”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猴、瓜”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学习“掰、扛、扔、摘、捧、抱、蹦、追”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块、常、往”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块(石块)--快(快乐)--诀(口诀)

常(经常)--赏(欣赏)--裳(衣裳)

往(来往)--驻(驻足)--炷(一炷香)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地”“土”作部首时,末横变提。

“非”横间距均匀,两边最下横稍长。

“常”上宽下窄,“巾”的竖在竖中线上。

“往”“主”的三横长短不一。

“瓜”第一画是短撇,要写得平一些。

“进”写“辶”的捺时,要写成平捺,托住被包部分。

“空”““稍扁一些,”工“的上横短、下横长。

易错提示:

“往”左部是“彳”,不要写成“亻”。

“瓜”不要漏写点,不要写成“爪”。

“空”上部是““,不要写成”宀“。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土:地(土地)--场(场面)--坏(坏人)

扌:扛(扛起)--扔(扔掉)--摘(采摘)--捧(吹捧)--抱(拥抱)

彳:往(向往)--行(行走)--街(街道)

量词归类示例:

块:一块玉米地一块糖一块石头

棵:一棵桃树一棵青松一棵白菜

片:一片瓜地一片树叶一片月光

只:一只兔子一只袜子一只小船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猴子下山,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明确: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小猴子这一路上看见了哪些东西?

明确: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这可都是好东西!可是,小猴子不仅没有满载而归,反而一无所获。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寻找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课文,教育学生把道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①课堂作业本。

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二)朗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带“一”的词语,指“一”的变调:

一天一只一块一斤一片

(2)指名朗读:小猴子看见好东西时,“非常高兴”,应满脸带笑地读,动作词要读清楚,最后一节要读出小猴子懊丧。伤心的心情。

(指名读--小组轮读一一齐读)

(三)讨论

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联系实际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像小猴子这样的事吗?以后打算怎么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

:在我们的学习生括中,不要喜欢一样就丢掉另一样,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有明确目的。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获。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①,照样子把句子说完整。

(2)练习用“又......又......”说话。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x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读下面词语。

非常高兴又大又圆可爱一片

西瓜真好小兔儿

二、指导书写,教师要点拨重点。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党”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非常:表示不一般,十分的意思,比如:非常美丽,意思是不是一般的美丽,是十分美丽了。正如非常高兴,非常爱吃等。常常,经常,常来常往。

瓜:笔顺瓜,第一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小猴下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大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四幅图,分别与二、三、四、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但由于课文内容是叙述性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太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及图、文、声、响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图在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根据学生认知、情感、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做事要专一的道理。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不同的差异中得到发展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文法定为:

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

3、迁移法。

三、教学过程

我将此过程设计为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心理学表明,当视听感观并用时,能使学生入景入情,能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因此,我安排了这样的导入:课件出示小猴下山的动画片,这个导入给学生再现了故事的生动情节,面对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孩子们一定会被猴子淘气、顽皮的形象所吸引。紧接着,学生读了课题后,我又以"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心潮澎湃,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憧憬。如此激趣导入,使学生听觉、思维、想像多渠道协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情节后,就进入重点环节由扶到放,学习课文。此环节又分为五步:扶-引-放-演-悟。也就是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然后转入最后一自然段,由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出问题:"最后小猴为什么双手空空回家去?"引出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再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二、三、四自然段,然后学生通过表演,最后悟出道理。分析第一自然段时,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按看-说-读-填的方法学习,看就是让学生看图,说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心理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叫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二、三、四自然段,把课堂教学引入高潮,帮助学生学习,突破重难点。

此环节的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会实现学生思维的个性化,激发他们学习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促进了主体的发展,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了做事要专一的道理,顺利突破重难点。

三、拓展练习,发挥想象

学生悟出道理后,标志着重难点已经突破,此时教学已接近尾声。我又出示小猴子画面,请孩子们思考:"小猴子明白自己错了以后,它又会怎么做呢?"把课堂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抓住时机我让孩子们带着"小猴再下山"的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界时,孩子们将会沉浸在小猴再次下山的情景之中,体会出小猴这时的动作、神态、想法,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会情不自禁的畅谈自己的想象,那真是回味无穷。

这样设计富有弹性,遵循了模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总结全文,背诵儿歌

当然,教学进行到此,可谓水到渠成、功德圆满了,为了让学生记住故事内容,吸取教训,我又把课文编成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加深应象,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本文语句生动明快,正是我运用了多个相应的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受教育的同时,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智育与德育的巧妙结合,达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从故事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块、非、常”3个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交流。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就请来一位动物朋友,它聪明、伶俐、会爬树、爱吃香蕉,你们猜猜它是谁?

生:小猴子。

师:没错,就是聪明调皮的小猴子。你听过哪些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和小猴子有关的故事。

2.导入新课。

(1)导语:小猴子在参加完动物王国的大会以后呀,觉得动物王国有点无聊,所以呢,他就想下山玩玩。下山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猴”)

(3)“猴子”的“猴”是反犬旁,注意观察右边的“侯”里面没有一竖。很多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反犬旁,比如狗、狼、猫……

(4)齐读课题。

板块二明确脉络,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梳理文段。

(1)自由朗读,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都标对了吗?标错的看黑板改一改)

2.图文结合,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后去了哪些地方玩呀?

(2)请同学们再次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并用“”画出小猴子下山后经过了哪些地方。

(3)你看见小猴子去了哪儿呢?指名说。(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瓜地里、树林里)

课件出示:

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块三分段读文,随文识字

1.学习第1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着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学生点评)

(2)教学“块”字。(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

你还会换什么偏旁?指导书写。我们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课件出示:豆腐、蛋糕的图片)

(3)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看!这些就是又大又多的玉米!注意“结”在这里念第一声,它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你能举例吗?例如: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

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的心里——非常高兴。(引读)

①(非常)谁再来读一读?全班一起读。你能给“非常”找一个近义词吗?(十分、特别)

②谁来用“非常”说一句话?

(4)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会读书的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找到了吗?(指名说)

(5)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掰”)

(6)这个字谁会读?(bāi)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做得真形象,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扛”)

一起读好这个字。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7)走,我们也去掰掰玉米!读读第1自然段,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只小猴子的声音真响亮!你把字音都读准了,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棵桃树下)。同桌互相读,读一读第2自然段。

(2)小猴子看到的这棵桃树上有什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满”)

(满树的桃子)表示树上的桃子很多。如果表示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可以说——满天的星星……

(3)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扔”)

这个字不仅是后鼻音,还是翘舌音,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谁来做一个扔的动作?(往低的地方扔)

(4)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摘”)

这个字谁认识?你的翘舌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一读?一起读。你还会摘什么?(摘星星、摘桃子、摘西瓜)

生字宝宝回到句子里,谁还愿意读?(指名2人读)一起读!

(5)男生们,让我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好这一自然段吧!女孩子认真听,学会倾听在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四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要点。

(1)出示课件。(课件出示:用田字格展示“块、非、常”)

(2)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要点。

①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下方,一捺较舒展。

②非: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

③常: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2)教师示范写,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价。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图文结合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满瓜,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非,常,空”三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非:独体字,注意强调笔顺,两边的横要对称。

常,空: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接着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掰玉米图摘桃子图摘西瓜图追兔子图

猴子图空手而归

扛扔捧扔抱扔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做到:

(1)学会8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做到:

(1)能使学生会读、写生字、词。

(2)能朗读课文

任务分析

1、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原有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阅读该课文的一些基本的字、词。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学过《小猫钓鱼》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形成阅读这类文章的模糊概念。

2、教学任务分析:该节课都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新授阶段

1、呈现新教学内容

(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

(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

结jie非常feichang扛kang往wang圆yuan跳tiao追zhui空kong

(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

学生先书空8个生字、词。请两位学生板书。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

结:由糹、士口组成,注意是士而不是土

往:住字再加丿

常:底下是巾字

跳:与脚有关,所以是足字旁。

(4)运用生字、词

非常:提问: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

用非常这个词造句。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高兴。

学生自己造句。

扛:请学生表演扛东西的姿势。然后造句。

(二)巩固与检测

1、根据课后习题第二题,比较区别形近字。

先请学生读这些字,然后给3分钟时间答题,请学生回答,并及时反馈。

2、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抱扔摘扛;

学生表演这四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

学生做习题,校对。

作业

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四。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

(1)能流畅朗读课文。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务分析

(1)在原有知识方面,经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该文的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通读全文。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2)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看见(),就()。)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 出示单字。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 给生字找朋友。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 小西瓜出题。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

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 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板书)。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1)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2)我会说: 又( )又( )。

六、体会结尾,拓展练习。

1.小猴子见到这么多好东西,最后是不是高高兴兴回家了?为什么呢?

2.小猴子为什么空着回家了?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

3.看图复述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套用句式,同桌交流互助。

提示:小猴子下山来。他走到( ),看见( ),非常高兴,就( )。

他走到……

最后,(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学会了什么?

明确:做人不能喜新厌旧,做事情要专一。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5.练一练。

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妈妈对他进行了教育。他又一次下山来了。妈妈对小猴子说了什么?第二次下山,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故事,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七、写字指导——“兔”

1.观察字形,与“晚”的右半部分相近,但多了“、”。可理解为小兔子的尾巴。

2.交流笔顺、扩词。

3.师范写,生练习。

通过小猴子下山图导入,易让孩子产善生直观印象,简单明了的导入新课。

通过多种活动检查预习、巩固生字,夯实基础。

让学生明确本文的线索,使课文体现整体性。

量词的使用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里进一步进行练习。

课文的主要段落的内容、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因此首先让学生一起学习第一段,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其余三段,充分运用自主互助模式。

课文中多处运用“又()又()”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这类词语的特点,并学会运用。

在分析结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并进行拓展——“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做?”为课后续写故事作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书上并没有规定生字的学习,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写字教学,因此我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平时又出错较多的“兔”。

最新三年级英语下教案范本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听懂会说 We have a new friend today. I'm from America.

2、 掌握 I'm from...句型.

3、 认识美国 、加拿大、中国的国旗,并会介绍自己。

教学重点

句型We have two new friends today. I'm from the UK.

教学难点

Welcome的发音。

课前准备

1.教材相关人物的头饰、国家国旗

2.教材相配套的录音带及光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反思

Step1.

Warm up

1.复习第一册所学歌曲“Hello”。

2.对话练习:

T: Hello, A.

T: Welcome back to school. Nice to see you again.

请一些学生做此对话练习,由教师和一名学生来做,过渡到由两名学生来做。

Hello,teacher.

Nice to see you, too.

Step2.

Presentation

1.师生问候: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T: I'm Miss…. I'm from China.(手中举起中国国旗) And you?

鼓励学生说出:I'm... I'm from China.

2.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自我介绍:I'm... I'm from...

3.教师:Class, we have two new friends today. 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

[使用Let's talk A动画课件]教师反复点击对话框中的句子,学生跟读模仿。

4.教师问: What's the girl's name?

Is she from China?

What does Amy say?

让学生模仿Amy说出:Hi! I'm Amy. I'm from the UK.

学生说完此句后,教师说:Amy! Welcome.

5.教师解释并教读单词:welcome

6.让学生表演课文对话,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7.让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Amy,ZhangPeng和Mike上台做自我介绍。

Good morning, teacher.

I'm... I'm from...

学生观看教学课件。

跟读模仿对话

(Amy)

(No)

Hi! I'm Amy. I'm from the UK.

跟读单词welcome

Step3.

Practice &consolidation

1.Pass the balloon.游戏规则:传球,谁拿到气球谁就要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如:游戏开始时,一人拿着气球说:I'm Tom. I'm from China.然后把气球随便传给另一个人,拿到气球的人要继续游戏。(注:在这个游戏中,可以把自己当成其他国家的人。)

2.在Let's talk 的基础上,自编对话并表演。

A:(指着B)I have a new friend.

B:(起立)Hi, I am... I am from...

C: (全班) Nice to meet you.

B:Nice to meet you, too.

3.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我国省、市的名称都有哪些。让学生用I'm from....来表达出他们所喜欢的地方。等等。做完这一练习后,还可让学生找一找班内有没有老乡,如有都是谁。 学生玩游戏,并运用句型I'm... I'm from...

创编对话并展示对话

如:I'm from HaiNan./ShanDong...

作业布置:

1、听录音,仿读对话

2、向家长朋友做自我介绍,巩固会话内容。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2】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各位老师们,下面就是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分别是a good idea和what are these教案,请看:

lesson 11 what are these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eleven到twenty,以及orange, pineapple, egg, cow, bird, frog的单复数形式.

2. 能熟练指认新学名词,进一步熟悉名词复数形式的构成及应用,拓展数词到20以内, 并能熟练运用名词单数或复数句子谈论事物.

重点难点:

1. 数词的记忆

2. 进一步熟悉名词复数形式的构成及应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阿拉伯数字11到20的卡片,英语数字eleven到twenty的卡片,教学图片.

2. 学生自带一些水果,如:梨,苹果,桃子,香蕉,草莓等.

教学过程:

1. 热身

教师可播放lesson 10中let's play部分的歌曲,和学生一起边跳边说唱进行本节课的热身活动.

2. 新课展示

1)师生问答

alice: hello, mr. sun! what are these (指着一堆桔子问)

mr. sun: they are oranges.

alice: are these pineapples (指着一堆菠萝问)

mr. sun: yes, they are.

教师结合一些教学实物或者教学图片进行讲解本课重点词汇eleven,twelve,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nineteen,twenty,orange,oranges,pineapple,

pineapples,egg, eggs, cow, cows, bird, birds, frog, frogs以及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 thay're…; are those/these… yes, they are.的学习:

教师先拿着课前准备好的一个橘子问道:“what's this ” 学生回到说: “it's an orange ” 教师再说出: “yes, it's an orange.”多重复新单词orange,在教学生读会后,再拿出两个或者几个橘子问: “what are these ” 引导学生用 “they are oranges.”接着教师再问 “how many oranges ”引导学生说:“they are two/ three/…oranges.”教师要给学生说明当我们谈论的同一种事物不止一个时,我们用复数形式的句子,而且要用are作为“是”,而不是用is, 回答用they(它们/他们)而不用it(它).

2)其他单词的教学方法同上.

3)贴上教学挂图 (教学 eleven orange , twelve pineapple ,thirteen eggs,)让学生数一数并回答

另外对于数词eleven到twelve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英语里从十三到十九,词尾都有-teen,但是要注意其中小小的变化,如three变成thir-后再加-teen, five变成fif-后加-teen, eight去掉t后变成eigh再加-teen.其他词则直接加上-teen就行了,所以我们只要记住one到twelve以及twenty,就记住了20以内的所有数字了.

3.巩固活动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单词eleven, twelve,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twenty,orange,oranges,pineapple,

4. 课后作业

用英语写出1到20的数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单词: these, those, they.

2.能听懂句子: what are these they are…

3.能熟练掌握句型: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

-are these/those eggs and oranges

-yes, they are.

4. 能用本课句型自如对话.

重点难点:

1. 掌握are/is, these/those/they的区别和用法.

2. 能熟练掌握句型:

-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

-are these/those eggs and oranges

-yes, they are.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阿拉伯数字11到20的卡片,英语数字eleven到twenty的卡片,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1. 复习单词(快速认读,现在要进行数字的训练,教师随意的说一个数字,学生要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相应的卡片,迅速的举起来与此同时大声喊出该数字, 教师要对反应快的孩子进行表扬,对反应稍慢的孩子要多鼓励.当然也可以由孩子们自己扮演小小发令员,看看谁的反应较快.)

2. 新课展示

1)介绍句型what are these/these ( 老师出示三只菠萝)

-they're pineapples.用eggs birds frogs的图片复习

2)介绍句型what are those they are cows.(老师在黑板上画四只奶牛,

站远点指着说:what are those they are cows.用其他词重复)

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讲解those和these, they的区别和不同:these表示“这些”指代稍近一些的事物或者东西,而those表示 “那些”指代稍远一些的事物或者东西;they是 “它们,他们”.与此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这三个代词的掌握程度适时的引入本课的另外一个重要语言点:一般疑问句are these/those… 以及回答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其中否定回答不多做要求.

3. 听录音学习课文,并跟读

1)listen, look and say(ⅰ) (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a: what are these

b: they are pineapples.

a: how many pineapples do you have

b: i have eleven.

2)listen, look and say(ⅱ)(播放该部分的录音)

a: are those eggs and oranges

b: yes, they are.

a: how many eggs and oranges do you have

b: i have twelve eggs and five oranges.

4. 巩固活动

教师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选出学生上台前来,戴上教师事先就准备好的眼罩,用手在一个篮子里摸,边摸边问are these... 如:“are these four eggs ”底下在座的同学回答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

5. 课后作业

1)熟读对话

2)画一幅画,假想自己有一个果园,有各种水果,或农场,有青蛙,奶牛,绵羊等.下节课用来看图说话.

lesson 12 happy new year!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说,读,写单词:happy, new, new year, merry, christmas, father christmas, a christmas tree.以及句子:happy new year!

2. 熟练掌握祝福语:merry christmas! 并能用happy祝福别人,补充其他的节目祝福语.如:

happy birthday!

happy children's day!

happy teachers' day!

3. 能正确运用形容词happy和new.

重点难点:

1. happy new year!的听说读写

2. 能正确运用形容词happy和new.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本年的旧日历和即将到来的新年日历个一本.

2.学生准备自己制作新年贺卡,或者圣诞贺卡要用到的工具,如:硬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 热身

教师可在上课前先播放happy new year!的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题,充分营造温馨欢乐的氛围.

2. 新课展示

1)教师可通过动画片:手偶mr. sun和alice的对话引出本课重点句型和词汇学习.

alice:(翻动日历到元月一日)it's january 1st. this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happy new year, mr. sun!

mr. sun:happy new year, alice!(播放一些过年时候的场景,例如放鞭炮,穿新衣服等等,从画面中要能感受到中国年的气氛)

2) 教师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新一旧的book让学生通过观察,引出本课重点词汇new, 反复领读单词,在学生读会之后,教师拿出本年的旧日历,一页一页的翻着,嘴里要不停的重复new year is coming! this is new year! it's january 1st. this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happy new year! 这时候要刚好翻到新日历的第一页一月一日.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new year的`含义;

3)板书happy new year!并多次反复领读.让学生试着拼读h-a-p-p-y happy

3.巩固活动(小组游戏)

找朋友

教师分别将以下单词写在四张卡片上:happy, new, year, merry, christmas将这5个卡片分别交给来自于不同组的同学,教师在讲台前对底下在座的学生做口型说“happy new year!”拿着happy和new year卡片的同学要迅速的跑到一起并大声重复happy new year!

课后作业

在练习本上抄写

happy new new year happy new year各一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 merry, christmas, father christmas, a christmas tree.

2.熟练掌握祝福语句:merry christmas!

3.了解新年和圣诞节的知识,掌握happy和merry的用法.

重点难点:

1. father christmas, tree. merry 的四会掌握.

2.掌握happy和merry的用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本年的旧日历和即将到来的新年日历个一本.

2. 学生准备自己制作新年贺卡,或者圣诞贺卡要用到的工具,如:硬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3. 教师准备一些中国新年比较典型的实物或者图片,如:鞭炮,对联,饺子等;同时也

教学过程:

1. 组织课堂

放录音,跟唱歌曲happy new year!师生互致问候,开始上课.

2. 新课展示

1)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变化让学生理解happy一词的含义,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送贺年卡的形式引出happy new year!通过送圣诞卡引出merry chritmas!

在此教师要给学生说明:“new”是个形容词,表示新的,new year就是新年,而happy new year!就可以翻译为新年快乐;同时我们可以说happy teachers' day!(教师节 )happy children's day!(儿童节)happy mothers' day!(母亲节) happy women's day!(三八妇女节 )虽然happy和merry都有表示“快乐的”的意思,但是我们习惯上说merry christmas!,

教师可以结合班里孩子们的程度适当为他们介绍相关圣诞节的知识,以帮助他们了解西方文化:人们在圣诞节要用彩灯(christmas lights)装扮房子,在客厅里装扮起圣诞树(christmas tree),树顶上总是放一颗星星(a star),家人都互相送礼物(christmas gifts).他们把礼物包装起来,挂在圣诞树上或凡在树下,全家人在圣诞节这天(on christmas day)早上拆开礼物.孩子们则在床头挂一只丝袜(socking),他们相信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会从烟囱进来给他们送来礼物.其实礼物都是家里的长辈悄悄放进去的.另外在这一天,人们还要一起吃圣诞大餐呢.

2)(激发兴趣) 这里请给出一个西方国家过圣诞节是的场景,其中tom和jerry两个人再国外,遇到了圣诞老人)

tom:(看日历)woo…it's december 25th! it's christmas day today.

jerry:merry christmas!

tom:merry christmas!

father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圣诞节快乐) here you are!(给你)

jerry and tom:thank you father chrismas!(圣诞老人)

father christmas: you're welcome!(不客气)

3)反复领读对话

3. 巩固活动

1)做课堂练习笔写部分习题(用所给字母组句子,学生自己先做后对答案)

2)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let's sing部分的歌曲和学生一起边唱边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3】

单元教学目标:

1、语言功能

用“Are you……?”询问辩人;用“Thank you.”表示感谢;并作出回应“You are welcome!”

2、语言结构

Are you……?

Yes, I am/No, I’m not.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3、词 汇

掌握词汇:water bottle ,thank, welcome, a boy, a girl, a man, a woman, a doll

理解词汇:dog, day, duck, dance, Dino Dinosaur

4、语 音

字母D、d的读音及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

1、“Are you……?”的句型,并能做出回答

2、掌握字母D、d的写法及发音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新单词 water bottle , thank, welcome;

2、能听懂、会说本课对话;

3、能运用“Are you……?”询问辩人;用“Thank you.”表示感谢;并作出回应“You are welcome!”

4、渗透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询问辩人,表示感谢,并作出回应。

难点:创设情境,在情景中寻找物品的失主。

教学准备

一只水壶、单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磁带等。

教学步骤:

Step 1 Warming up

师生问好。

唱英语歌曲“The more we’re together.” And “Hello”

询问学生姓名。

T: What’s your name?/Who are you?

S: I’m……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随意走到学生的面前。

T: Are you Xiao Qing?

引导学生回答:Yes, I am./ No, I’m not.

T: Thank you.

引导学生回答:You’re welcome.

游戏——接龙游戏。

S1:(回头对后面的一位同学说) Thank you.

S2:You’re welcome. (回头对后面的一位同学说) Thank you.

S3:You’re welcome.

……

2、出示书中人物头饰,引导学生提问并回答。

S1: Are you Peter?

S2: Yes I am.

S3: Are you Ling ling?

S4: No, I’m not.

……

让学生练习并表演。

3、教学词组:water bottle /my water bottle

学习课文A部分内容。

听课文A部分录音,复述所听内容。

听课文A部分录音,跟读。

Step 3 Practice

分组练习课文A部分。

分角色表演。

Step 4 Consolidation

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

练习。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 教材分析

Let's act部分通过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熟悉的对话情景来再现1-3单元中所学的会话,使学生能够更自然、更好地对Who's...? He/She is...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How many...? 等句型进行复习和巩固。对话中What's in your box? Let's share. 是没有学过的,教师可在实际的情景中让学生加以理解,单词chocolate, cookie是首次出现,教师可以用实物让学生学会说这两个单词。 总之,在这节课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 教法建议

教师可先通过演唱歌曲、师生对话、让学生小组操练和回答问题等方式复习1-3单元所学的会话并使其综合运用来呈现前四幅图的对话内容。 在呈现后四幅图的内容时,教师可先出示一个空盒子, 让一名学生往里面放东西, 让其他学生去猜的这种游戏方式来导入对话内容:What' in your box? Guess! 之后,教师再拿一个里面装有巧克力和曲奇饼干的盒子,让学生猜:What's in my box? 导入单词chocolate和cookie和How many?这一句型。

第二课时

一 教材分析

Let's chant部分是通过歌谣呈现学生所学的单词:boy, girl及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使学生在说唱歌谣中,增强他们的语感,进一步巩固这些词汇。教师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加以表情和动作,使歌谣更加生动、有趣。

Let's play 部分要求学生听录音、边指数字和字母,并且大声朗读, 教师还可把这一活动当成游戏来做。

二 教法建议

教师可先复习Unit 2/A和B部分的Let's chant.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把收集上来的学生的照片通过实物投影给全体看,复习句型:Who's that boy/girl/man/woman? He/She is ... 最后通过演唱歌?quot; Father and mother"导入新课。在呈现新课时,教师用一张全家福的照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复习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教师手指着照片说:This is a family. Let's all be a family. 教师指着照片中的妈妈说:I play mother. I am mother. 教师分别指着照片中的爸爸、男孩和女孩问:Who plays father? Who plays mother? Who play brother and sister.导出chant的内容。当学生学习了chant之后,可让学生借助道具分组到前面表演这首歌谣

在做Let's play部分时,教师可先把字母卡和数字卡混在一起,让学生认读。然后再听Let's play部分的录音,边听,边指,边跟读。

第三课时

一 教材分析

Make a window card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学会制作卡片。教师可在示范过程中适当用英文做讲解,让学生熟悉一些较常用的词汇。Assessment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对前3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评价,教师可在课堂中用多种形式和学生一起复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要实事求是。Let's sing部分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 教法建议

教师可通过游戏和chant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数字和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再通过游戏和看图说单词、看图做对话等形式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会话部分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做Assessment部分的自我评价。在Make a window card部分,教师可先给学生看一看已经制作好的卡片,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后,教师再示范并带着学生学做window card。对于歌曲,教师也可在学之前,先让学生听一听,然后再学唱。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Recycle 1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让学生将1-3单元的中心语言融为一体,在具体情景中自然运用。

【教学难点】新出现的句型:What’s in your box? Guess. Let’s share.

【教具准备】

1.供学生表演用的人物头饰和实物道具:小盒子、巧克力、曲奇饼干等。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 师生一起唱第一册所学歌曲 “Hello”。

2. 播放本册Unit 1B部分Let’s sing歌曲 “Boy and girll”,把歌词改为:I’m…You are… Do you want to be my friends? (人名可更换)

3. 师生进行对话练习。

T: Hello, I’m…

A: Hello, I’m…

T: Nice to meet you.

A: Nice to meet you, too.

T: Who’s that boy/girl?

A: He/She is …

T: Where are you from?

B: I’m from…

T: Welcom.

4. 鼓励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模仿做对话。

5.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图画,教师提问:How many… can you see? 让学生用完整句子回答:I can see…

(二)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说:Look! I have a box.(教读box)教师把盒子打开对学生说:Look, it’s empty.Who want to put something in it?

2. 教师找一名学生往盒子里放东西,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当这名学生把东西放好后,在让大家把眼睛睁开,引导学生去问:What’s in your box? 再引导那名学生说:Guess.学生每猜一次,教师便和拿着盒子的学生说:Let’s open it and see.学生猜对了,要及时给与表扬。

3. 教师可再找2-3名学生继续往盒子里放东西,重复上面的语言和动作。

4. 教师又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对学生说:Here is a box, too. But it isn’t empty. There are something in it. Guess. What’s in my box?(教师一边摇盒子一边问)

5. 学生猜不到,教师就把盒子递给一名学生,并带领全班一起说:open it and see, please. 学生拿出里面的巧克力和曲奇饼。教师指着它们说:Oh, chocolates and cookies.并教读这两个词。

6. 教师手拿一袋巧克力问学生:How many chocolate? Guess.

7. 不论学生回答的对不对,教师说:OK. Let’s count together.全班一起数。

8. 教师说:Oh, so many chocolates! Let’s share! OK? 引导学生说:Good idea!

9. 看对话录像。

10.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Who’s that boy?

Who’s that girl?

What’s in the box?

How many chocolates?

11. 播放动画课件Let’s act 的内容,模仿跟读课文对话。教师要注意纠正chocolate, cookie, Let’s share 和good idea的发音。

(三)趣味操练 (Practice)

1. Let’s act.

3人一组进行课文对话表演。选出小组和男、女演员奖。

2.Play a game.

3人一组做guess的游戏。内容如下:

A: Look! I have a bag.

B: What’s in your bag?

A: Guess.

B: Books.

C: Pencils.

A: Pencils. You are right. How many pencils?

B: 12.

C: 17.

B: 15.

A: Open it and see.

B,C: Let’s count. Oh, … pencils.

注:划线部分可替换。

3. 传话。每一纵排为一组,全班分成若干组。教师分别发给每一组最后一排的学生一张纸,上面写一句话,在教师说“开始”后,最后一排的学生即用耳语说纸上的话告诉前面的学生,这位学生再把听到的话告诉前面的学生…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一排的学生把所传的话说给大家听,看一看那组同学最后的答案与老师写在纸上的句子相同或相近。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运用1-3单元所学句型及单词自编新对话并表演出来。

【板书设计】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5】

(一)知识目标:

1、能听懂、会说并认读单词:enough, every,everyone ,give, them,careful。

2、能听懂、会说并认读句子:There are ten pencils in the blue box. There are enough pencils. There aren’t enough pencils.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There are…There are enough… There aren’t enough… 向他人表达物品数量及是否充足,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能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知识的的迁移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善于运用知识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获得英语学习的兴趣及成功体验。

2、能够运用所学表达对他人的'关爱。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听、说并认读单词:enough, every,everyone ,give, them,careful。

2、听、说并认读句子:There are ten pencils in the blue box. There are enough pencils. There aren’t enough pencils.

3、在情景中运用There are…There are enough… There aren’t enough… 向他人表达物品数量及是否充足。

(二)教学难点:

1、careful、them等单词的发音

2、在实际情景中运用There are…There are enough… There aren’t enough… 向他人表达物品数量及是否充足。

六、教学过程

(一)热身启动:

1、Sing a song《How many do you want ?》

2、Free talk

T:Our classroom is beautiful.There are twenty desks . There are two windows in the wall . There are twenty chairs .学生也举例子。

(二)单词呈现:

1、(1)师手拿4本书,问: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in my hand? 学生回答: There are four.

(2)师再问: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this group?学生回答:There are four.

2、师给这4个学生分书,并说:I give one book to every child. 分完后说:There are enough books.让学生猜什么意思。

3、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学习There aren’t enough books.

4、让学生练习读句子There are enough.... 和There aren’t enough....并给读得好的学生发铅笔:give a pencil to you.或give you a pencil.让学生猜give的意思。

5、学习单词“give”。

小游戏:让学生传递卡片,体会“give”的意思。

6、学习词组“give out”。

(1)师说:I have gotmany work book. I want to give out these work books.

并告诉学生“give out”是分发的意思。并说:Who can help me?

(2)找4个学生帮忙分卡片。

(3)分完后,问发卡片的学生:Are there enough work books?

(4)学习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Yes, there are. / No, there aren’t.

(5)练习句型Are there enough works books? Yes, there are. / No, there aren’t.

(三)学习课文:

Yesterday Ms Smart bought some pencils to her children.

1、听第一遍录音。回答问题:What did Ms Smart buy yesterday?

2、学生回答。

3、听第二遍录音。并解决How many pencils did Ms Smart buy?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这两个问题。

4、学生回答。

5、听录音跟读课文,解决背景单词。并问How many pencils did John have?

(四)巩固练习

1、分组练习对话

2、Activity 3:point and say 练习There are enough... 及There aren’t enough...

(五)Homework:

读课文,小组表演。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6】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方法,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3.记忆、背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会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做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七律长征1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1课时

老山界1课时

草1课时

《长征》节选2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长征事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的记述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的是电视剧本,逼真的再现长征途中的某一幅情景。读读这些课文,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真正的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因此,本单元教学的过程之中应当注意运用种种方法让学生对长征身同感受,对长征能够起到思想上的理解与共鸣。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回顾、总结与展望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回首初一的学习听讲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七年级中你语文学会了什么?七年级中你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七年级语文学习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展望新学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讨论:我期望中的八年级的语文学习。进入八年级,我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与进步思考

2了解学生的需要与渴求交流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初二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浏览课文、目录明确任务

2巡回指导浏览课文、目录

3布置讨论:新的语文课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课本中的第几单元或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你准备如何学习初二语文讨论

4边引导边总结,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老师的要求和看法交流

教学反思

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内容:1.你知道自己在七年级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成功与不足吗?2.本节课你发言了吗?3.对于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你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和目标么?4.从别人的发言中,对自己的语文学习都有哪些启发?自我反馈

2自我小结小结

教学反思

第2课时《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体会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课前学习:

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复习《沁园春雪》,自我朗读《七律长征》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倾听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播放录像观看长征录像,了解历史

3范读全诗听教师朗诵全诗

4倾听、引导自主质疑,合作释疑

5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6教师指导朗诵学生试读

教学反思

二、掌握学习方法,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备注

1介绍“四字学习法”听讲

2巡回指导“译读悟诵”运用“四字学习法”,小组合作进一步精读课文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4创设问题情境: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听讲、思考

5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6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思考,讨论

7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反思

1播放录音听《七律长征》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读《长征》

2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学唱长征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体会红军的钢铁意志

2.学习文章的高度概括和用词准确生动

3.巩固“四字学习法”和朗读技巧,在体验中加深学习方法的掌握。

课前学习:

自由朗读《长征组歌》两首,体验表达感情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新课:由《七律》导入复习《七律长征》

2播放《四度赤水》、《过雪山草地》片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历史,体验革命豪情观看记录片段,体验革命豪情

3指名朗读自由阅读

4及时正音学生朗读

教学反思

二、运用方法自学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提问复习“”四字学习法回答问题复习

2巡回指导小组合作,用方法来自主学习

3组织交流、及时释疑质疑、赏析、交流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播放视频《长征组歌》观看欣赏视频,在音乐欣赏中回味歌词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老山界》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给课文新建一个标题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创设情境: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想象思考

4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没吃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一起来看一下。(引导到作品的描写和主题的把握)发表观点

5组织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二、理解分析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任务: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阅读课文,思考

2引导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办法绘图、交流

3创设问题情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四难”,战士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完成表格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三、播放视频,再度体验红军精神

课后学习:

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第5课时《草》

学习目标:

1.理解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学习文中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前学习:

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复习《一面》、《柳叶儿》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由《柳叶儿》导入,柳叶儿好吃吗?不好吃,作者为什么还觉得好吃?草好吗?文中的草能吃吗?不能吃,主席为什么还要吃?回顾、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3围绕文章的题目,请用几个含“草”的小标题来概括文意阅读课文,思考,交流

4组织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中的疑难交流

2导入,请学生划出对阳光和副主席描写的语句阅读、勾画

3问题创设:作者重点描写了主席的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组内交流,讨论

5作者通过描写展示了主席的哪些人格魅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6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副主席的伟大人格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讨论:结合《草》、《柳叶儿》,以“说吃草”为话题,说说你的看法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

2.学习使用文中的手法,写一个150左右的片断,主题不限

第6课时《长征》节选

学习目标:

1理解基本的剧本情节

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请学生分别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四个场景阅读剧本,思考

2引导交流评价,注意事情的要素发表观点,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选择场景、创作剧本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课文节选了四个场景,哪个场景最使你感动,为什么?阅读、讨论、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组织志同道合的同学,准备下节课将它进行表演。小组的分工,进行选题

4巡回指导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剧本的再加工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小组进行表演的彩排,分工合作

第7课时《长征》节选

学习目标:

通过自身的表演,进一步体会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课前学习:

反复阅读课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彩排。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观看学生表演按小组分工合作表演各自的剧本

2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结合课文,从多个角度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价

3播放《长征》片断观看电视剧《长征》24集

4引导学生合理评价对比电视剧,进一步比较差距,反思自己的表演

教学反思

第8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网上学习《长征》

学习目的:

1.结合网页中的相关资源,进一步体会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能完成相关专题作业。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新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

课前学习:

搜集有关的长征的网址

网络教学环境:

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和新浪、百度搜索引擎。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复习《长征》导入学生畅谈学过《长征》后的感受

2师生共读《长征》学生感情朗读《长征》

3明确任务:运用网络资源,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长征,颂扬长征。①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工农红军遇到了哪些自然环境的挑战?②红军长征时进行过哪些重要的战役,发生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③你最佩服“长征人物”中的谁?为什么?明确任务

4巡视、指导上网搜索、下载、

5组织交流资料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查找的内容随机交流自己的收获

6教师总结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9课时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学习目标:

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能够发挥自身特长主持大方自然。

课前学习;

搜集一部分名主持人的主持节目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引导自学”自学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2交流谈自学体会

3播放视频观看央视“挑战主持人”或其他著名主持所主持的栏目

4引导、点拨结合电视加深主持人要求的体会,交流体会

5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同学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完成一次虚拟的节目主持,将串连词在班级交流

第10、11、12课时写作

第10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写作指导口头完成习题二,口头讲述“一个有关我的故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准备一个有关自己的故事

第11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提供参考题目:“一个有关我的故事”、或“我们班的新鲜事”等学生讨论自定也可以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3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涉及的人物,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7】

摘要:

本设计是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教材、学情,模式,媒体,评价,教学过程,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研版)第二册第四模块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把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学习谈论并询问自己和他人的喜好 的 语 句 呈 现 出 来 。 由 于 第 二 单 元 主 要 是 学 习 谈 论 他 人 的 喜 好Does he (she) like……?在学习本课新句型之前,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会了句型 I like…… I don?t like……Do you like……?因此,本课的主要句型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模仿能力强,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远离生活的抽象事物难以理解。要理解,他们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和表象的支持。三年级学生的注意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学习,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授课模式(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等活动中会说英语句子并能加以应用。因此,根据本课语言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本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进行听力训练,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为主,活动教学为辅,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采用游戏法、竞赛法、观察法、分组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相关的食物图片,借助多媒体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交际教学的原则,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如有节奏地朗读单词、句子,用相关语句回答老师的问题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媒体设计:

总共 24 张幻灯片。第 1 张用于出示课题,第 2 张用于歌曲导入,第 3 张用于热身复习,第 4--5 张用于学习生词及小组用学过的生词问答,第 6--13 张用于巩固单词,小组自主问答,第 14--18 张用于课文学习,第 19 张用于谈论并询问他人的喜好,第 20 张用于游戏,第 21 张用于教学评价,谈收获,第 22张用于布置作业,第 23 张用于课的结尾。

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谈收获的方式。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单词 apple ,banana ,pear ,orange 和句型 Does he like……?Yes, he does. (No, he doesn’t.), 以及 Does she like……? Yes, she does. ?No, she doesn’t.?

2、技能目标, 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同时,动脑思考,在思维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在图文或场景下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表演。

3、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学习的精神。让学生们在说、玩、 演中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观察思考、实践操作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 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有兴趣听、说英语,敢于开口,乐于模仿。使学生经历词句的朗读以及口头表达句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英语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英语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增强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Important points(教学重点):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the sentences.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The students can use the sentences patterns to as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

The Teaching aids(教学准备):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 some objects (table tennis, skipping rope, bananas, pears, oranges, apples.)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

(一)Lead to new lesson.歌曲导入 :

T: Do you like the ABC Song? Let’s sing the song.

Ss: Sing the song.

T: Today we learn a new lesson. 课件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 ?

(二)Warmer:

1、 出示实物乒乓球、 跳绳等。 T: Do you like …? Ss: Yes, I do. No, I don’t.

2、课件出示 noodles, meat, fish, rice.

Revision: A: Do you like …? B: Yes, I do. /No, I don’t.?

师生问答,小组进行问与答

(三)New words:

1.出示事先准备的水果橘子、苹果、梨、香蕉实物,看学生能否说出这些水果的英文名称。

同时尝试与学生进行问答

T: What’s this? Ss: It’s a an …。

T: What color is it? Ss: It’s …。

T: Do you like …? Ss: Yes, I do. /No, I don’t.

2.课件出示香蕉图片。(小组进行问与答)

A: What’s this? B: It’s a banana.

A: What color is it? B: It’s yellow.

A: Do you like bananas? B: Yes, I do. No, I don’t.

3.?以相同的方式复习巩固新单词?pear, orange, apple. ?

(四)New lesson:

1.课件出示香蕉图片,对一位女生说?Do you like bananas?该女生回答?Yes, I do./No, I don’t.接着教师指着该女生,问全班学生?Does she like bananas?引导全班学生回答 Yes, she does./No, she doesn’t.

2.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出示不同的水果,带领学生继续操练句型?Does he/she like…?及其回答?Yes, he/she does./No, he/she doesn’t.

3.课件出示 SB Unit2 活动 1 的图片,让学生听 SB Unit 2 活动 1 的录音。请学生听一听,课文录音针对哪些人物哪些水果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听、指和说。

4.放第二遍录音同时出示课件,每个问题后停顿,看学生是否记得答案,让一个学生回答。然后继续放录音,让所有学生检查该生的回答是否正确。 ?

(五)Revision:

课件出示图片复习巩固 Does he/she like …? 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

(六)任务完成:

Play a game.

课件出示游戏的对话模式,提醒学生注意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单数的转换。同时出示一些水果类的图片,便于学生做替换练习。请学生三人一组开展游戏。

A: I like…。Do you like…?

B: Yes, I do. /No, I don’t.

C: Does he/she like rice?

A: Yes, he/she does. /No, he/she doesn’t ?

(七)谈收获:

句型?Does ______like _______?

Yes, _______ does.

No, ________ doesn’t.

单词?banana, pear, orange, apple. ?

Homework:

听录音,朗读 SB Unit 2 活动 1 的课文,并试着背诵。 ?

欣赏歌曲:

课件出示另一首 ABC Song,学生随唱,结束课。

教学反思: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认为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会学得很好,讲课中学生的气氛非常活跃,从学习效果看大多数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但是在谈收获这一环节中,个别学生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淆了,我将在下节课中引领学生掌握这一句型。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8】

作业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2、Read the sentences

教学后记:学生对单词学习较有兴趣,学得较快。

教学内容:Unit Two My family (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Learn the new words

2、Try to listen and touch

教学重点:the new words

教学难点:Let’s do

教学用具:Tape/recorder/pictures/things

教学过程:Step1: Revision

1、Greetings

2、Introduce someone

Step2: Learn the new words

1、Look at new pectures.

2、Learn the new words

3、Listen to the tape

4、Read the new words

5、Guessing game

Step3: Let’s do

1、 Look at the picture

2、 Listen and do

Step4: Summary and homework

板书设计:

Unit 2 My family

Who’s this man?He’s my father.

作业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2、Read the words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Let’s read部分,并能判断短文后的句子是否正确。

2、能够理解C Str tie 的故事。

3、帮助学生建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并了解不同国家交通规则的异同。

教学重点

理解句型:In China/the US, drivers drive n the …f the rad.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中国和美国等国家车辆靠右行驶,在其他一些国家车辆靠左行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加波等。

教具准备

Z zip plicean的头饰,录音机和磁带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Step 1 、热身(War-up )

(1)教师说口令:If u g b car , b bie r n ft, u ust watch traffic lights and nw the traffic rules. Red! ellw! green!学生听音做动作,“Stp! Wait! G!

(2) 教师说动作词,学生说出相应的交通灯的颜色。比如:wait –ellw stp—red g—green .学生之间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快!

step 2、预习(Preview)

教师举起左手,说:This is left hand. Shw e ur left hand! Then, shw e ur right hand.确定学生能够区分左右之后,请学生上台做动作:Turn left, turn right, turn bac.

step3、新课呈现(Presentatin)

Let’s read

(1)教师站在课前画好的分道线的右侧,往前走,边走边说:Nw I’ waling n the right side f the rad. I nw the traffic rules. D u thin s? 教师重复该句并板书:Wal n the right side f the rad.教师再沿路的左侧往前走,请一名学生描述:u are waling n the left side f the rad.教师板书句子:Wal n the left side f the rad.组织学生讨论:Which is right and which is wrng?

(2)教师接下来说:In different cuntries, traffic lights are the sae, but the traffic rules are different .请学生打开书本第九页,教师问: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 pictures? Which picture is abut China and the US? Which ne is abut England and Australia? 教师引导学生从短文中找出答案:….教师领读句子。

(3)学生阅读短文,完成文中的判断题。

(4)教师放Let’s read部分的录音,学生跟读。

Str tie

教师播放C str tie 的录音,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Where d Z and Zip want t g ? Hw d the g there?”

学生打开课本第十三页,教师提问:Wh dn’t the g b taxi? Wh des the plicean stp the? 学生读故事回答问题。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故事,然后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Step 4:巩固和延伸(Cnslidatin and extensin)

学生分组戴头饰表演A.B 部分的对话和C部分的故事。

完成本部分活动手册的配套练习。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10】

《荷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有关要素一览表

知识点 学习内容 学习

水平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事实 概念 原理 观察 推理 识记 理解 应用 投影 电脑

花 1、学会14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 √ √ √ √ √ √

1、掌握生字词。

2、体会荷花的美,了解“我”以为自己是荷花的原因是荷花太美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 √ √ √ √ √ √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 √ √ √ √ √ √ √

二、教学结构流程图

三、教学过程说明

㈠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导:让我们和小女孩一起去公园赏荷花吧(出示课件:赏荷花)

㈡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问:小女孩为什么要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2、你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美)它美在哪?想知道吗?

㈢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荷花美在哪?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读。

2、指名学生说,并出示相应的句子理解(出示多媒体课件)

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A、指名读,理解句子 B、小结(荷叶美)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出示课件)理解“冒”,师小结(颜色美)

③荷花开放的姿态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

指名学生说、齐读、师小结(姿态美)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4、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想?齐读这句话后理解,“画家”指谁?

5、师和生共同表演读第二、三自然段

㈣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看着看着,作者又是怎么样了呢?自由读。

2、(出示课件)拓展想象: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发挥想象说,齐读。

㈤总结全文

㈥画荷花,把你心中的荷花画下来?(出示课件)

㈦板书设计

闻   清香

荷叶美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看     颜色美   白   冒

荷花                          刚开的

姿态美    全开的

将开的

[《荷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11】

Ⅰ.Brief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Unit

This unit mainly tells us the difficulties that the disabled people may face.The text“Disabled? Not me!”shows u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Zhong Xiaowen,who could only move around in her wheelchair,could overcome lots of difficulties,and finally succeeded.From her success,we learn something important.There is nothing difficult in the world if you stick to it.When you meet with difficulty in your life and study,please don’t lose heart.

The teacher should train the students’ mental and moral character of taking pleasure in helping the disabled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help the disabled to build up the spirit of “being stronger,independent and equal to normal people in activities”.Of course it is necessary for students to mast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in this unit.Meanwhile we should review the usage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

Ⅱ.Teaching Goals

1.Talk about disability.

2.Practise talking about ability and inability.

3.Review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

4.Write an argumentative essay.

Ⅲ.Background Information

1.Will Inspired Life

The little country schoolhouse was heated by an old-fashioned,pot-bellied coal stove.A little boy had the job of coming to school early each day to start the fire and warm the room before his teacher and his classmates arrived.

One morning they arrived to find the schoolhouse engulfed in flames.They dragged the unconscious little boy out of the flaming building more dead than alive.He had major burns over the lower half of his body and was taken to a nearby county hospital.From his bed the dreadfully burned,semiconscious little boy faintly heard the doctor talking to his mother.The doctor told his mother that her son would surely die-which was for the best,really-for the terrible fire had devastated the lower half of his body.

But the brave boy didn’t want to die.He made up his mind that he would survive.Somehow,to the amazement of the physician,he did survive.When the mortal danger was past,he again heard the doctor and his mother speaking quietly.The mother was told that since the fire had destroyed so much flesh in the lower part of his body,it would almost be better if he had died,since he was doomed to be a lifetime cripple with no use at all of his lower limbs.

Once more the brave boy made up his mind.He would not be a cripple.He would walk.But unfortunately,from the waist down,he had no motor ability.His thin legs just dangled there,all but lifeless.Ultimately he was released from the hospital.Every day his mother would massage his little legs,but there was no feeling,no control,nothing.Yet his determination that he would walk was as strong as ever.When he wasn’t in bed,he was confined to a wheelchair.One sunny day his mother wheeled him out into the yard to get some fresh air.This day,instead of sitting there,he threw himself from the chair.He pulled himself across the grass,dragging his legs behind him.He worked his way to the white picket fence bordering their lot.With great effort,he raised himself up on the fence.Then,stake by stake,he began dragging himself along the fence,resolved that he would walk.He started to do this every day until he wore a smooth path all around the yard beside the fence.There was nothing he wanted more than to develop life in those legs.Ultimately through his daily massages,his iron persistence and his resolute determination,he di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stand up,then to walk haltingly,then to walk by himself-and then-to run.He began to walk to school,then to run to school,to run for the sheer joy of running.Later in college he made the track team.Still later in Madison Square Garden this young man who was not expected to survive,who would surely never walk,who could never hope to run-this determined young man,Dr. Glenn Cunningham,ran the world’s fastest mile!

2.Helen Keller

Helen Keller(1880~1968) was a famous author and educator.She was stricken at the age of 19 months with an illness that left her deaf and blind.She became mute shortly thereafter.Her parents in 1887 got her a teacher Anne Mansfield Sullivan from the Perkings School for the Blind in Boston.A remarkable,close relationship developed between teacher and pupil.Within two years,Miss Keller was able to read and write in Braille.She graduated(1904)from Radcliffe College,where Miss Sullivan had spelled the lectures into her hand.

Helen Keller devoted her life to publicly aiding the deaf and blind.With the aid of a translator,she toured the world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persons similarly afflicted.She wrote numerous books,including“The Story of My Life”(1902).

Ⅳ.Teaching Time:Four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Phrases:deal with,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Sentence Patterns:

If you were in a wheelchair,you wouldn’t be able to…

If I were blind,I would need a/an…

2.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3.Improve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by describing,talking and discussi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2.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s and describe the pictures freel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

Teaching Methods:

1.Liste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with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2.Individual,pair of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a tape recorder

2.the multimedia

3.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ings and Lead-in

T:Good morning/afternoon,everyone.

Ss:Good morning/afternoon,Mr/Ms.

T:Sit down,please.First I want to ask you some questions.Have you been to some places of interest?Have you climbed the mountains?

Ss:Yes.(Students may have different answers.)

T:How can you get there?

Ss:We can get to…by bus/by train/on foot…

T:Now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The teacher shows a picture of a wheelchair on the screen.)

How do you say it in English?

Ss:Wheelchair.

T:What kind of people uses it?

Ss:People with disabilities/who couldn’t stand up.

T:Good.Now,tell me if you were in a wheelchair,would you be able to get to some places like tall buildings,high mountains?

Ss:I can go to…by myself,because there’s no step.It’s easy for me to get there.

T:Who has different answers?

S1:I can go to…with the help of my friends.They can carry me up there.

S2:I can’t go to…,because it’s high on the top of the hill.What a pity!I can only look at it from far away.

Step Ⅱ Warming up

T: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Unit 17“Disabilities”.(Bb:Unit 17 Disabilities The First Period)

First let’s look at some words.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disability n.

ability n.

sidewalk n.

escalator n.

elevator n.(=lift)

(Teacher teaches the words and explains them,then let the students look at the first four pictures on Page 49.)

T:OK.Now I want you to discuss the first four pictures us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Sentence Patterns:

(1)If I were in a wheelchair,I would…

(2)If I were blind,I wouldn’t…

(Write them on the blackboard)

Yeah,please discuss them in groups of four.After a while,everyone is asked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s.Is that clear?

Ss:Yes.

T:OK.Please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imagine what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you might face.

(After a while,teacher asks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s.If time permits,teacher may ask more students to answer.)

T:Now time is up.Who wants to say first?

S1:Picture 1.If I were in a wheelchair,I would not go to the public buildings because there were so many steps.

S2:Picture 2.If I were blind,I might fall down when walking on the sidewalk as it’s not flat.

(Or:There are some blocks.)

S3:Picture 3.If I were disabled,I wouldn’t go to the toilet,for the equipments are not fit for the disabled.

S4:Picture 4.If I were in a wheelchair.I couldn’t ring in public places,because the public telephone is too high for me to reach.

T:How hard they are!We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m in our daily life.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conditions.Let’s see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Please discuss in groups.In the meanwhile,we should notice the two phrases:deal with,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Teacher writes the following on the blackboard.)

2.(1)deal with

e.g.How shall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

(2)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fter a while,teacher asks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last four pictures.)

T:Now.Any volunteer?

S1:We should provide an entrance suitable for wheelchairs on the ground floor.

S2:We should build a special sidewalk for the blind,and fix some feeling equipment.

S3:We must provide suitable toilet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fixing two handrails.

S4:We should set the public telephone in a proper place so that people in a wheelchair can reach it.

T:They hope to lead a normal life as we do,so we should help them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Step Ⅲ Listening

T:Now please turn to Page 50.Let’s do some listening.You are going to hear John talking about his life.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for you to answer.You need to listen carefully.Is that clear?

S:Yes.

T:OK.Let’s begin.

(Teacher plays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Then play for the second time.During this time,teacher may pause for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Play some parts of the tape more times if necessary.Finally teacher checks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Ⅳ Speaking

T:Please look at Speaking on Page 50.Now imagine you are disabled.Choose two of the situations below and discuss how you would deal with them.You may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s.

(Show the structures on the screen.)

I probably couldn’t…

I’m sure I would be able to…

If I…,I would be able to…

I would need help to…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I would try to…

T:OK.Please begin to discuss them.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and listens to their discussions,then chooses several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in different ways.)

Who can describe Situation 1?

S1:I’ll try.If I were blind,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me to get there.But I would try my best.First I would walk down the familiar sidewalk with the aid of a walking stick.When crossing the street,I would ask others for help.Or I probably could get there by taxi.

S2:Situation 2.If I were deaf,I would not be able to hear other players’ words.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us to work together.I would have to read their facial expressions and gestures.

I think I’m more lucky than Helen Keller,for I can see.I should learn her spirit of studying,and try to imitate by looking at their mouths.I’m sure I would learn English well.

S3:Situation 3.If I were in a wheelchair,I’m sure I would be able to go shopping,eat at a fast food restaurant and then go to a cinema with the help of my friends.First I would do my best to get to the steps of the building by myself,and then they could carry me up to the entrance of the lift.I’m sure I would be able to get there and have a good time.

Step Ⅴ Summary and Homework

T:In this class,we’ve done some listening and speaking.We’ve also talked about the situations of the disabled.Of course,we’ve learned some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After class,practise more talking about disability in English.Master the useful sentence patterns,(Teacher points to the blackboard.)and preview the reading material“Disabled?Not me!”.So much for today.Goodbye,everyone!

Step Ⅵ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7 Disabilities

The First Period

1.Sentence Patterns:

(1)If I were in a wheelchair,I would…

(2)If I were blind,I wouldn’t…

2.(1)deal with

e.g.How shall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

(2)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he Second Period

Teaching Aims:

1.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get around(=get about),fair,guidance,gifted,assist,cooperate,recognition,sympathy,encouragement,productive,visual,impair,motivate,disappointing,adjust to,get used to

2.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3.How to get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useful expressio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Mast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 structures:

1.…studying together with their disabled classmates is both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Living with disability is frustrating and challenging.

2.I am and get used to the fact that while I may not be…

Teaching Methods:

1.Discussion to help the students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disabled.

2.Fast reading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3.Questio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the whole passage.

4.Pair work or individual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a tape recorder

2.a multimedia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ings and Revision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T:Yesterday we learned what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the disabled might face and how to help them in our daily life.Imagine you are disabled.Who’d like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If you were blind/deaf etc.)and tell us how you would deal with them.

S:I’ll try.…

(All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T:Well done.No matter what difficulties he may meet with,we all hope he can enjoy himself.

Step Ⅱ Lead-in and Pre-reading

T:Yeah.We know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ay have lots of difficulties in their lives,but many of them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 difficulty.Please look at the thre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and discuss them in groups.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1.Do you know anyone who is disabled?

How does he or she deal with the disability?

2.Do you know of any famous people who are disabled?What do they do?

3.Should disable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go to college?Should they get any extra help?Why or why not?

(Teacher gives students five minutes to discuss and collects their answers.)

Suggested answers:

1.Yes.I know a person with disability.He has learnt to do many things without help.He can take care of himself at home,but getting around in the city in a wheelchair is often frustrated.He loves reading stories of young disabled people who have overcome great difficulties.

2.Yes,I do.Beethoven was a great musician,Helen Keller was a great American writer,and Zhang Haidi is also a writer.

3.Yes,they should.Because there are many gifted disabled students,they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They should get some extra help in their everyday activities.

No,they shouldn’t.Because they need recognition,more than sympathy and help.

Step Ⅲ Reading

T: we’ll read a text “Disabled?Not me!”and know something more about it.I think you are interested in it.Please turn to Page 17.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Teacher shows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1.What’s the trouble of Zhong Xiaowen?

2.How does she get around?

3.What’s the teachers’ aim in the special college?

4.What do the articles in Literature of Chinese Blind Children talk about?

5.How does Zijie like the magazine?

(Teacher gives students enough time to read the text and collects their answers.)

Suggested answers:

1.Xiaowen was born without the ability to use her legs and she has no feeling below the waist.

2.She uses a wheelchair to get around.

3.Their aim is to help disabled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they can play a valuable role within society.

4.The articles are often about disabled people who have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and learnt to live a meaningful and productive life.

5.He loves the magazine very much.He think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m to know that someone far away is also struggling as they are.

T:Now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try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

Step Ⅳ Study for Language Points

T:Now you’ve known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I’ll explain something to you.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a.treat vt. treat sb. well(badly)

e.g.Don’t treat me as a child.

Which doctors are treating her for her illness?

b.ability n. the ability to do,a man of ability

e.g.Man has the ability to speak.

c.make a contribution to

e.g.We must do something useful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d.launch vt.

①launch a man-made satellite

②launch a new enterprise

③launch threats against sb.

e.play a …role(in,within)

e.g.He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a film.

f.both…and…

e.g.Both you and I are students.

He both fears and hates at once.

g.…studying together with their disabled classmates is both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Living with disability is frustrating and challenging.

In these two sentences,gerundial phrases are used as subject.

e.ing with him is a great pleasure.

h.…I am and get used to the fact that while…Here that-clause is used as appositive clause,expressing the fact.

e.g.The fact that he came here was known to us all.

(Write important phrases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T:(After explaining the language points.)

Do you have anything you don’t understand?If you have,please tell me,I’ll be glad to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

(The teacher answers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students.)

Step Ⅴ Listening and Consolidation

T:Let’s listen to the tape.I’ll play the tape twice.When I first play it,just listen.When I play it for the second time,listen and repeat it.Are you clear about it?

(The teacher plays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While the students read,the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to correct the students’ mistakes in pronunciation,intonation and stress.)

T:Now turn to Page 52.There are five questions for you to answer in Post-reading.Try to find the answers in the text.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and 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read your answers.

(A few minutes later.)

T:Are you ready?

Ss:Yes.

T:Now let’s begin.

S1:They have to use wheelchairs to get around and it often takes them a little longer to do everyday things,such as getting out of bed,getting dressed and going to class.

S2:They not only learn how to assist disabled people,but also learn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ng to reach their goals in life.

S3:They help disable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at they can play a valuable role within society,and inspire many of them to believe that they can realize their dreams.

S4:Today there are more opportunities like the special Olympics for disabled people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live a richer life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Because people understand that they can play a valuable role within society,and that they need recognition,more than sympathy and help.

S5:People must make sure that all of us should have equal access to all areas and facilities.People should treat me fairly.

Step Ⅵ Summary and Homework

T:Today we have learned the passage-Disabled?Not me!From the success of the disabled student-Zhong Xiaowen,we learn something important.There is nothing difficult in the world if you stick to it.When you meet with difficulty in your life and study,please don’t lose heart.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help th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help the disabled in our daily life.

And we also learn some phrases.After class,you should work hard and master them.

Step Ⅶ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7 Disabilities

The Second Period

1.Important Phrases:

treat sb.,the ability to do,make a contribution to launch,play a …role,both…and…,get used to

2.Difficult Sentences:

…I am and get used to the fact that while…

I may not be able to walk,there are many other great things I can do.

The Third Period

Teaching Aims:

1.Review the words and phrases learned in the last two periods.

2.Learn and master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How to guess the missing word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entence.

2.Master the interchanges of position on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 in the sentence.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Master the changes of the prepositions in the interchange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

Teaching Methods:

1.Review method to consolidate the words learned in the last two periods.

2.Explanation and inductive methods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interchange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

3.Individual,pair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the blackboard

2.the multimedia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Step Ⅱ Word Study

T:In the last two periods,we have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disabilities.As we all know,we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the disabled.We should help and respect them.And we must make life easier for them.All these include some useful and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Now let’s review them.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53.Look at Word Study.Part 1: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right words.Part 2:Use the correct form of the words in the box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things or people.You are given ten minutes to do them.Read first,then fill in them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Is that clear?

Ss:Yes.

T:OK.First do it by yourself.Then discuss them in pairs.After a while,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begin to do it.After a while,teacher checks their answers.)

Suggested answers:

1.①waist ②guidance

③sympathy ④physical

⑤potential ⑥gifted

⑦meaningful ⑧limit

⑨overcome ⑩adjust

2.①frustrated ②challenging

③disabled ④motivated

⑤encouraged ⑥disappointed

⑦rewarding

Step Ⅲ Grammar Study

T:Now I want you to translate two sentences into English.Look at the screen.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1.请把盐递给我。

2.请给我们演奏一些民间乐曲。

T:Here I tell you how to say“民间乐曲”in English-folk music.Now can you translate the two sentences?Who wants to try?Yeah,Zhao Nan,you try the first one,please.

S1:Pass me the salt,please.

T:Good,sit down,please.Now we can also say:Pass the salt to me,please.

(Write the two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Now the second one.Who wants to try?OK.Peter,you try,please.

S2:Play us some folk music,please.

S3:We can also say:Play some folk music for us,please.

T:Very good,sit down,please.

(Write the two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Look at the blackboard,the verbs“play”and“pass”are followed by two objects.In English,there are some verbs that can be followed by two objects.Who can tell us what they are?

S4:I’ll try.They are send,buy,get…

T:Right.You’ve known some of the verbs.Now I’ll give you a summary.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Common verbs that take indirect objects:

①give,show,send,bring,offer,read,pass,lend,leave,hand,tell,return,write,pay,throw,wish,teach,promise,owe,refuse ect.

e.g.I’ll lend you something to read.

Remember to write us a note when you get there.

②make,buy,do,fetch,get,play,save,order,cook,sing,find ect.

e.g.I hope you’ll do me a favour.

Let’s get the children something to drink.

T:Now please notice there are two groups in the diagram.In Group 1,most of the indirect objects are transformed into “to-phrase”.And in Group 2,most of the indirect objects are transformed into “for-phrase”.

(Write the following on the blackboard.)

Compare:

Is that clear?

Ss:Yes.

T:But not all the indirect objects can be replaced like this.

e.g.“Do me a favour”.We can’t transform it into:“Do a favour for me.”

OK.Now let’s do some exercises.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54.Look at Grammar-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Look at Part 1.Tick the right answer.First do it by yourselves.Then discuss it in pairs.Finally I’ll show you the answers.

(After students finish it,teacher shows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Suggested answers:

1.√Because his mother bought him a computer.

√Because his mother bought a computer for him.

2.√Do me a favour.Please lend me one 珁uan.

3.√Please take these exercise-books to my office.

4.√Give me the check,please.

√Please give the check to me.

T:OK.In fact,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me special cases.Especially when the direct object is shorter than the indirect object,or when we emphasize the indirect object,we often use such patterns,“Subject+Predicate+Direct Object+to/for+Indirect Object”.

e.g.I took it to the policeman on duty.

Mother bought the ice-cream for you,not for me.

(Write them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re are two special cases you should notice.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1.We must use prepositions before the indirect object following the two verbs “explain and suggest”.

e.uld you explain your point of view to us?

I suggest a way out to her.

2.Some verbs are followed by either direct object or indirect object,or both of them.

e.g.I asked John.

I asked a question.

I asked John a question.

The similar verbs are:teach,tell,owe,pay,show

As to this,you should remember them.Is that clear?

Ss:Yes.

T:OK.Let’s deal with Part 2.

(Teacher begins to read the following and explains it if necessary.Summer is coming.You decide to have a different vacation this year.Use the words in brackets to explain what you will do differently this summer.)

Now you are given five minutes to do it.First do it by yourself.Then discuss it in pairs.Now please begin.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to check their writing and explains some new words that students meet with and ask.As to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teacher and students can discuss together.At last,teacher shows the answers on the screen.)

Suggested answers:

1.This summer,I want to make my parents less trouble by staying at home.

2.This summer my grandpa wants to buy some books for me.

3.This summer my friends want to send short messages to me.

4.This summer my aunt and uncle want to bring candy to me when they come to visit.

5.This summer I want to teach English to my 6-year-old niece.

Step Ⅳ Practice

(The teacher shows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Change the position of the direct object and indirect object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I’ll lend you some.

2.He gave his wife a camera for Christmas.

3.We’re going to sing some songs for the heroes.

4.Bring me the book.

5.She made a coat for me.

6.He bought flowers for his teacher.

T:Look at the screen.Let’s practise the interchanges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

(Give th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practise them,then teacher may check their practice.)

Suggested answers:

1.I’ll lend some to you.

2.He gave a camera to his wife for Christmas.

3.We’re going to sing the heroes some songs.

4.Bring the book to me.

5.She made me a coat.

6.He bought his teacher flowers.

Step Ⅴ Summary and Homework

T:In this class,we’ve reviewed some new words and mainly done some exercises about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After class,review the content,and remember the verbs that can be followed by double ’s homework:Preview the integrating skills.That’s all for today.Goodbye,everyone.

Step Ⅵ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7 Disabilities

The Third Period

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

1.Pass me the salt,please.

→Pass the salt to me,please.

Play us some folk music,please.

→Play some folk music for us,please.

pare:

3.“Subject+Predicate+Direct Object+to/for+Indirect Object”

e.g.I took it to the policeman on duty.

Mother bought the ice-cream for you,not for me.

The Fourth Period

Teaching Aims:

1.Review the useful expressions learnt in this unit by making sentences with them.

2.Review the common verbs that take indirect objects.

3.Train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 by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by reading the material.

2.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skills-reading skill and writing skill.

Teaching Methods:

1.Fast-reading and read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Practice and pair work or group work to have every student master what they’ve learned.

Teaching Aids:

1.a tape recorder

2.the multimedia

3.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Ⅰ Greetings and Revision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T:Yesterday we learned the grammar-Direct and Indirect Objects.We know there are some verbs that can be followed by objects.Who can tell us what they are?

S1:They are “give,show,send,read,lend…”.

S2:And “make,buy,do,get…”.

T:Right.Sit down,please.We should also notice the usage of “to” and “for” when we interchange them.

Step Ⅱ Test

T:In this unit we have also learned some useful expressions.Have you remembered them?

S:Yes.

T:OK.Now let’s review them together.I speak Chinese,you speak English.

(Teacher writes the following on the blackboard when students say them.)

share with,treat…as,deal with,the ability to do,play a…role,realize one’s dream,get around,adjust to

T:Now I’ll give you a test to see whether you’ve mastered them or not.Look at the screen,please.

(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Com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1.I__________my lunch__________(分享) him yesterday.

2.The police__________his death__________(把……看作) a case of murder.

3.How shall we__________(处理) the problem?

4.The boy has__________(有能力)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

5.The teacher__________(起重要作用) in teaching.

6.In order to__________(实现梦想),they worked day and night.

7.The policemen__________(四处走动) and tried to find the thief.

8.It will take you some time to__________(适应) the new surroundings.

Suggested answers:

1.shared,with 2.treated,as

3.deal with 4.the ability to

5.plays an important role 6.realize their dreams

7.got around 8.adjust to

Step Ⅲ Fast Reading

T:We’ve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disabilities.They hope to lead a normal life as we do,so we should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isabled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and let them live a richer life and make a contribution to society.We should help them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Today we’re going to read a material“The special Olympics”.Please turn to Page 55.Read the text fast and try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Step Ⅳ Reading

T:Now read the text again.Read it carefully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with your partner.Write your answers on a piece of paper.In a few minutes,I’ll ask some pairs to give us the answers.

(Teacher shows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How often is the Special Olympics held?

2.Why do many Special Olympics athletes think that “taking part in the Games is a victory”?

3.How do events like the Special Olympics help mentally disabled people?

4.Where was the first Special Olympics held?

5.Why do you think the Special Olympics are becoming more popular?

6.When will the Special Olympics be held in Shanghai?

(The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joins in the students’ discussion and answers the students’ questions.)

(A few minutes later.)

T:Have you finished?(Ss:Yes.)Give us your answers,please.One student,one question.Any volunteer?

S1:1.Every two years.

S2:2.Because each athlete had to train for many years and overcome fear and hardship to reach the Games.For them,winning isn’t to be the first one across the finish line or scoring the most goals,but the best you can be.

S3:3.By preparing for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Special Olympics,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 and adul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move,improve their health and gain greater self-confidence.The Special Olympics is also a good way to make friends.

S4:4.In Chicago.

S5:5.Because interest in the Special Olympics has spread across the world and many cities are now competing for the honour to host the event.

S6:6.In .

T:Now look at the screen again.I’ll explain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text so that you can use them freely.Please listen to me carefully.

1.every two years=every second(other)year

e.g.He comes here every three days/every third day.

2.Athletes at the Special Olympics are fighters in more than one way.

e.g.The travel to Beijing is more than sightseeing.

He has more than twenty yuan with him.

3.fail vi. & vt.

e.g.I failed in persuading(to persuade)him.

Don’t fail to ring me up.

Time failed me to finish my talk.

nsider +n./pron./doing

e.g.He is considering changing his job.

consider+sb.+(to be)+n./adj.

e.g.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very important.

5.participate=take part vi.

e.g.I participated(took part)in the game.

pete in;compete in a race;compete for;compete with sb. for sth.

e.g.Cities in the world are now competing for the honour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T:Do you have anything else you don’t understand?If you have,please tell me.I’ll be glad to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

(The teacher answers any questions asked by the students.)

Step Ⅴ Listening and Reading Aloud

T:Let’s listen to the tape.When I play it for the first time,just listen to it.When I play it for the second time,please listen and repeat.Then read the text aloud.Are you clear about it?

S:Yes.

(The teacher plays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Then when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the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and corrects the students’ mistakes in pronunciation,intonation and stress.)

Step Ⅵ Practice

T:Now let’s do an exercise.You should do it like this:try to find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and make sentences with them in groups of four.One student,one sentence.Do it by turns.Are you clear about it?

S:Yes.

(A few minutes later)

T:Now 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make sentences.One sentence at a time.S1,please give us your sentence.

S1:I’ll make a sentence with the phrase“every four years”.

The Olympic Games is held every four years.

T:Please go on.

S2:fail to do

He failed to pass the English exam.

S3:more than

More than one person has made the suggestion.

S4:consider

We don’t consider Tom to be our best friend.

S5:take part/participate

All the students took part/participated in the sports meeting in our school.

S6:compete

He competed with other players for the champion.

Step Ⅶ Writing

T:Now you’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disabilities.I think many students will show their love to the disabled from now on.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them in our daily life?

S7:If we are organizing an event,we must imagine tha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may want to come to it.So we must make sure that they can enter and use all parts of the building.

S8:When we design a building,we should provide an entrance suitable for wheelchairs on the ground floor,as well as lifts,suitable bathrooms and toilets.We must also make sure that signs are clear and easy to read.

S9:…

T:OK.It’s very kind of you!After class,please conduct a survey of the public places where you live in.Start with your school:how easy or difficult is it for a disabled person to get around?Visit other public buildings and find out if they are accessible or in pairs or groups and make a checklist for your survey.Use the results to write an essay.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 way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Suggested writing:

After several days’ survey,I found that the government paid a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disabled and spend much money on new buildings.There is no special road for the blind.The buildings have many steps,and it’s difficult for the disabled to get into them.

A new government programme has been designed to help disabled people.More special schools will be built.Not only will help be given to people to find jobs,but also medical treatment will be provided for people who need it.But the truth is that everyone should take care of disabled people,not just the government.If everyone shows love to them,their life will be much better.

Step Ⅷ Summary and Homework

T:In this class,we’ve reviewed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learned the text“The Special Olympics”.We practise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on disabilities.After class,go over all the important points learnt in this unit,and write an essay.Prepare for next unit.Class is over.

Step Ⅸ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7 Disabilities

The Fourth Period

Important Phrases:

share with,treat…as,deal with,the ability to do,play a…role,realize one’s dream,get around,adjust to

Record after Teaching

三年级英语下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基本能听懂会说:Hello, Hi, Goodbye, bye- bye

2、学会运用句型I’m…进行自我介绍。

3、初步感知本册书中的主要人物: Sam,Amy,Lingling , Daming,并注意Sam和Amy的正确发音。

教学重点:

1、学会并运用Hello,Hi进行相互间问好打招呼。

2、引导学生使用I’m …句型进行自我介绍。

教学难点:

1、要求学生注意I’m中m的发音,不要吞音,发音要到位。

2、强调Goodbye和Bye-bye的正确发音。

教具准备:

单词卡片、头像图片及姓名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Warmer

1、 Listen and sing the ABC song .

2、 Say the letters one by one.

二、New lesson

1、Tell students: From today, we begin to learn our books. First, let’s meet our friends in the book. Look, they’re coming.

(教师带上不同的头饰,跟学生打招呼)

Hello, I’m Daming.

Hello, I’m Lingling.

Hello, I’m Sam.

Hello, I’m Amy.

(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及声音变化让学生明白意思,并着重强调Sam和Amy的发音。)

2、Practice

教师将句型:Hello, I’m __________.写在黑板上,教学发音,着重强调I’m的发音。然后让学生仿照句型作自我介绍。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3、Text

告诉学生:开学的`第一天我们的四个小朋友在校门口相遇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他们是如何相识的吧。

Listen and point,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n Sam said: Hello, I’m Sam. What did Daming say?

When they went home, what did they say?

(用汉语翻译一遍)

(强调读书方法--指读,要求作到眼到,手到,口到,心 到,体会其英语句意。)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answer the two questions, and teach:

Hi (介绍和Hello的联系与区别)

Goodbye/Bye-bye

板书并针对两词进行分组和个别操练,以矫正发音。

Listen point and say for three times

Read in pairs,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it out.

三、Practice

Part 3. Ask students to say Hello say Goodbye to their partner.

Then ask some pairs to act.

四、Summary

1、 Meet the four friends again, revise their names.

2、 Point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and lead to read again.

五、Homework

1、 Read the words and remember their Chinese meaning.

2、 Listen and read the text for 5 times ,then recite it.

板书设计:

Hello, I’m________. ------ Hi, _______.

Goodbye,_______.------ Bye-bye______.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农艺师工作总结

农艺师工作总结 12-27

[教案分享] 一次考试换来大智慧其八

第一次洗碗 第一次经历 08-21

乡镇创先争优活动总结9篇

乡镇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创先争优活动总结 12-27

画枯树作文

枯树作文 12-27

酒店前台收银工作总结实用9篇

酒店前台收银工作总结 前台收银工作总结 12-27

安全团队口号38条

安全团队口号 12-27

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简短实用

教师试用期工作总结 12-27

咨询顾问工作总结合集

咨询顾问工作总结 12-27

营销部述职报告

营销部述职报告 12-27

教育机构开业宣传句子43条

教育机构开业宣传句子 教育机构开业句子 12-27

科学轮子教案

科学轮子教案 轮子教案 12-2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