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小班科学课件

小班科学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盖子与瓶子的关系,乐于参与找瓶盖、盖瓶盖的操作活动。

2.能去观察瓶盖与瓶子的大小、形状、有无螺纹等特点,并且进行一一配对。

3.尝试拧紧盖子,掌握按、旋转灯方法来盖紧瓶盖。

活动重点:能观察瓶盖与瓶子的特征来进行一一配对并尝试拧紧盖子的方法。

活动难点:能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自制音乐瓶两个(小兔和小熊)

2.各种瓶子、大小积木若干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音乐瓶,导入活动。

1.感知动物音乐瓶中的声音来源

2.发现盖子与瓶子的关系,引出找盖子活动。

二、观察瓶子与盖子的特征去找盖子并进行一一配对

1.交代要求:每位幼儿拿一个小兔、一个小熊瓶子去找合适盖子

2.幼儿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流操作过程

三、拧紧盖子

1.要求:把盖子和瓶子紧紧地抱在一起,不掉开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你是用什么动作把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的

四、玩游戏:小兔和小熊走

1.尝试打开的方式

2.幼儿去装积木并拧紧盖子

3.听音乐游戏

小班科学课件 篇2

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区别物体的多与少

2、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几个装有不同数量,不同颜色糖果的红色,蓝色塑料盒子和分别贴有小牛,小青蛙头像的纸袋。

活动过程:1、说出好吃的糖果

——小朋友们,小眼睛看老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朋友最喜欢的一样东西——糖。

——小朋友喜欢吃糖吗?糖有什么味道?

——小朋友之所以喜欢吃糖,是因为糖是甜的。

2、摸摸纸袋,比比多与少。

(1)——现在老师将糖分别放在贴有小牛,小青蛙头像的纸袋里,我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猜一猜哪个纸袋里的糖多,哪个纸袋里的糖少,摸完的小朋友先不要说话,等其他小朋友摸过之后再告诉老师。

幼儿轮流触摸后提问——哪个纸袋里的糖多,哪个纸袋里的糖少。

(2)之后展示给幼儿看哪个纸袋里的糖多,哪个纸袋里的糖少。

(3)小结:当我们的小手抓不住全部的糖的时候就是多;当我们的小手一下子抓住糖的时候,就是少。

3、听听轻响,比比多少

——看,老师又将糖放进哪里了?

——现在小朋友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闭起来,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听老师摇塑料盒子时的声音不同,猜一猜哪个盒子里的糖多,哪个盒子里的糖少,猜出来的小朋友先不要说话,等所有小朋友都听过之后再告诉老师。

——如果有的小朋友实在听不出来,我们可以打开盒子,将糖果倒出来,看看多和少。

小结:当我们听到声音响的就是多,听到声音轻的就是少。

4、小结

幼儿可以通过小眼睛、小耳朵、小手来区分物体的多与少。

5、一起分享糖果

许多糖果,可以分给每个小朋友一粒糖果(下课后)

活动延伸:1、家长和幼儿一起聊聊糖果的颜色,名称,形状。

2、家长可以利用家中的物品来和幼儿一起比多少。

小班科学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团圆的方法搓小元宵,初步了解元宵的制作过程和煮熟后元宵的变化。

2.通过和成人一起搓元宵,体验和感受与家人一起劳动的快乐。

3.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活动准备:

1.事先和好的糯米团、糯米粉和各种元宵馅(豆沙、果酱、芝麻等)。

2.碗、勺,有条件的可以准备1个电饭锅(便于现场煮元宵)。

3.桌子摆放成环行,幼儿围坐在桌边。

4.活动室事先布置成“庆祝元宵节”的氛围,邀请家长(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参加。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根据桌上的材料猜测活动内容,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请小朋友一起看看,桌上是什么?

2.教师:你们猜一猜,我们将要用这些材料做什么?。

3.你们吃过元宵吗?元宵是什么形状的?知道什么节日我们要吃元宵呢?让幼儿知道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4.想一想,你们吃过哪些馅的元宵?(芝麻、豆沙、果酱等)

(二)家长介绍元宵的包法,幼儿自由尝试。

1.教师:元宵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做呢?我们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教我们吧。

2.请一个家长示范搓元宵的方法。

3.幼儿和家长一起做元宵,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元宵。

(三)引导幼儿猜测元宵煮熟过程中将会发生的变化。

1.教师:你们知道怎么煮元宵吗?。

2.教师:怎样才知道元宵煮熟了?(沉在下面的元宵浮了上来。)

3.教师:尝一尝,你们吃的元宵是什么味道的?元宵吃到嘴里是什么感觉(香香的、甜甜的、软软的、粘粘的等。)

(四)大家一起品尝元宵,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分享。

1.请幼儿自由询问有关“元宵和元宵节”的事情,家长或教师给予解答。

2.请家长讲一些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和故事。

3.幼儿与家长共同品尝元宵,感受小元宵和有馅的大元宵的区别。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娃娃家提供橡皮泥及餐具,引导幼儿自由的玩游戏“搓元宵”“下元宵”。

2.游戏活动:在娃娃家提供面团,幼儿自己包元宵。

3.家园共育:给幼儿讲有关元宵的故事,引导幼儿欣赏元宵节的花灯。

小班科学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一)认识、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二)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新产品“魔术贴”鞋子的优点。

(三)讲述、绘制自己喜欢的鞋子,感受创意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各种各样的鞋子若干(皮鞋、布鞋、球鞋、绑带鞋);“魔术贴”鞋子若干。

(二)“小鞋店”的环境布置(鞋柜、鞋架)。

(三)绘画工具(画纸、蜡笔、剪刀、浆糊等)。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鞋子

1.教师讲述故事“会唱歌的鞋子”引出课题。

2.讨论问题。

(1)你们穿的鞋子是什么样的?

(2)鞋子为什么会唱歌?声音从哪里发出来?

(3)你喜欢唱歌的鞋子吗?为什么?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并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发言的机会。

4.教师小结鞋子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活动(二)“鞋子的一家”

1.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子让幼儿辨认,并说出鞋子的特点及用途。

2.让幼儿讲述不同的鞋子的不同特点及不同作用(布鞋、皮鞋、球鞋)。

3.讨论问题:

(1)布鞋、皮鞋、球鞋的异同?

(2)球鞋在什么时候穿最合适?

(3)下雨天怎么办?穿上布鞋会怎么样?

4.“小鞋店”游戏,幼儿扮演角色,进行鞋子归类的游戏活动,巩固对鞋子的认识。

活动(三)“我最喜欢的鞋子”

1.让幼儿自己选择最喜欢的鞋子,体验和享受穿不同鞋子的不同感受。

2.投放魔术贴鞋,让幼儿感受鞋子的优点:方便、美观、舒适。

3.讨论问题“将来我们穿什么样的鞋子”。

4.让幼儿讲述,绘画。启发幼儿的创意,设计一双更好看、更有新意、更适用、更方便的鞋子。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小班科学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尝尝、玩玩,了解水的性质。

2、知道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相关领域:语言、科学

适用对象:小班幼儿

教学方法:游戏、观察、操作、讨论

活动准备:

1、清水、糖水、盐水每组各一杯,每人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盆清水,弹子、发夹、硬币、小石子、玩水用具等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水的性质。

1、猜谜语:“用刀切不开,用手抓不起,煮饭少不了,洗衣要用它。”老师说谜面,请小朋友猜猜它是谁?

2、教师出示三杯分别装有清水、糖水、盐水的杯子。

师说:现在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杯水想请你们来尝一尝。

3、小朋友品尝。

每品尝一次都说说什么感觉,然后找出哪一杯是清水,再请小朋友讲一讲为什么?

(1)幼说:小碗里的水是咸的,大碗里的水是甜的,纸杯里的淡淡的。

(2)老师小结:味道甜甜的是糖水,味道咸咸的是盐水,没有味道的那杯是清水。

4、教师出示一盆清水

(1)师说:现在老师又为大家几大盆清水,大家一起来玩一玩,把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东西放进水里,然后仔细的观察一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请个别幼儿讲讲为什么?

(2)幼A:我看到一块钱了。

幼B:我看到小弹子沉到水底了。

幼C:老师我也从水里看到小石头了。

(3)接着老师小结:我们刚才放进水里的东西都能看见,因为水是透明的。

5、请幼儿把放进去的东西拿出来。

(1)提问:为什么东西都拿出来了而水拿不出来呢?

(2)幼A:因为水是拿不起来的。

幼B:因为水会从我的指缝里流走的。

(3)老师小结:对呀小朋友们真聪明,因为水是会流动的,它会从指缝里流出来的,所以我们用手是拿不起水来的。

(二)水有哪些用途

1、我们生活中天天要用到水,水到底有什么用呢?

2、幼A:我们口渴了要喝水。

幼B:我们的手脏了要用水洗。

幼C:我们早上起来要用水洗脸、刷牙。

幼D:妈妈洗衣服、烧饭也要用水的。

幼E:水还可以浇花。

3、教师小结:水的用处非常大,我们每天喝水、洗脸、刷牙、做饭等都要用水,花、草、树木、庄稼都需要水,动物也离不开水,工厂的生产也需要水等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不要随便浪费一滴水,要保护水资源。

(三)玩水。

1、提供玩水用具,让幼儿玩水,在游戏中进一步感知水的性质。

2、最后请小朋友把玩脏了的水去给花草浇水,使幼儿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知道这些水虽然脏了但可以连环使用。

小班科学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2、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掰蚕豆,让幼儿感知蚕豆的特征和用途。

活动难点:

产生操作探索蚕豆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1-2粒蚕豆荚,各种蚕豆食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蚕豆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蚕豆娃娃的指偶:

你们认识我吗?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蚕豆娃娃。

与小朋友们互相问好。

二、认识蚕豆荚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认识蚕豆荚的的形状和颜色。

2、让幼儿摸一摸,体会摸上去的感觉。

3、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叫蚕豆荚,蚕豆荚是绿色的,长长的,两头尖;摸上去有点毛;捏一捏,硬硬的;像小船,像月亮。

三、认识蚕豆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里面的蚕豆的形状、颜色。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4、想一想:蚕豆与蚕豆荚的关系。

四、幼儿操作:掰开蚕豆皮,观察蚕豆瓣。

教师小结:蚕豆荚里面有蚕豆,蚕豆是扁扁的椭圆形,淡绿色,掰开皮,里面有两片豆

五、通过品尝,了解蚕豆的作用。

1、品尝蚕豆食品,知道蚕豆的多种吃法。

2、启发幼儿说说还吃过哪些用蚕豆制成的食品。

娃娃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用蚕豆娃娃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分步进行探索,先从外面的蚕豆荚开始,到蚕豆的外形特征,再到观察蚕豆瓣,让幼儿有层次的探索理解。

通过品尝,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并扩散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编辑推荐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必备6篇)


教案课件是每一位老师都必备的教育工具,每位老师都应当用心地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完整的教案,才能让老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主导权。那么,怎样才能制作出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今天,我们将为您推荐一篇不容错过的“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精华文章,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

2.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3.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4.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组织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组织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独立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

2.组织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组织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2)

《斜面的作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学生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学生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7.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出示卵石实物

问:你见过这种石头吗?在哪里见过?

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卵石)

想一想: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了解风化作用

(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5)小结: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

师: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实验注意: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5)汇报交流: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3、形成结论

(1)师: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问: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4)

詹天佑

教材分析:

本文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抓住重点语句领会人物的高尚品质。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抓住重点语句领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意识。

教学构想: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解决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一、二大段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詹天佑头像:你知道这是谁吗?师简介詹天佑主要经历、事迹。

2、今天我们就来《詹天佑》(板题齐读)

3、通过预习,说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落。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读后评议。

2、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你写下了哪些批注(检查预习作业)

3.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写了修筑铁路的经过?(4-6),写修筑之前的事?(2、3)在此基础上,试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3)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阻挠和任命詹天佑后国内外的强烈反应。

(4-6)具体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7)京张铁路提前竣工,中外人民赞叹不已。

三、导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段共有几句话?(3句)

2、说说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全体生)

3、哪些词语最能概括这三句话的意思?解释杰出(万能超群,出众),这里是说詹天佑是一位才能突出、超群的爱国工程师。(中上生)

四、导读第二段。

1、指名读二、三两个自然段,说说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阻挠、要挟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要挟我们什么?这里对方弱点指的什么?(清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自己的要求是什么?(帝国主义想争夺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3、讨论:(1)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帝国主义要出来阻挠的要挟呢?(师适时介绍当时背景)(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4、轰动什么意思?在国内外引起了怎样的轰动?(1)国内:这下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投影出示句子1:)这里是谁争了一口气?为什么说争了一口气?(2)国外: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投影出示句子2)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5、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段。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组词。

2、抄写书后词语。

板书设计

詹天佑

杰出、爱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三、四段。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前两段主要内容。

2、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任务,他又是怎样修筑的呢?

二、导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

(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

(2)青龙桥附近的山势坡度特别大,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

2、讨论:

(1)第四自然段,毅然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不怕困难,决心为国争光)

(2)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3、指读第五段,想想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方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

(1)自己找出同位讨论,再指名上黑板边画图边讲讲什么是从两端同时向中凿进的办法,什么叫中部凿进法。如有学生讲不出或画不对,再指名或讨论评议。

(2)说说两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两种方法,这样施工有什么好处?

(3)詹天佑为什么能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体会到:1、工作周密,2、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4、指名读第6段,思考:詹天佑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难题的?出示投影抽拉片,学生讨论后自己演示、讲解。

5、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了解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小结:我们了解到詹天佑遇到的困难和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做法,说明他处处不忘为中国人争气,表现他的超人智慧和杰出才干,这些内容都突出了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6、指导朗读这一段,重点朗读三、四自然段。

三、导读第四段。

1、指名朗读,思考: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

2、讨论:

(1)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2)严肃认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3)有敢于创造的才干智慧。

3、赞叹不已什么意思?想想外宾们会怎样赞叹?

4、齐读课文,读出自豪、赞叹。

四、回顾课文,总结中心。提问: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紧紧围绕杰出爱国,介绍了社会、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以及他对待困难的态度,怎样设计、施工的,讲提前两年竣工,体会到他的杰出、伟大和爱国。)师再详细介绍一下詹天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必做)

2、练笔:我看伟大的工程。(选做)

板书设计:

勘测线路

詹天佑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铁路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5)

《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解决难点:

在让四边形框架稳定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适机辅导。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教学过程

一、认识框架结构

1、课件出示国家体育场的图片,问:你了解国家体育场的那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

2、请同学们观察建筑物的图片。

课件出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给学生观察。

3、、图片中的这些建筑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科学里,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框架这一课。板书:做框架

5、框架结构有什么优点?生自由回答。

二、做简单框架

1、请大家再来观察图片中的这些框架结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师说明框架结构一般是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板书:三角形,四边形

2、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呢?

3、那怎样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呢?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分组汇报。

4、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制作材料。

5、学生分组制作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教师巡视,适时提示,发现优秀作品。制作完毕,展示作品,给予评价。

6、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

学生感受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发现它们的不同,小组汇报。小结:三角形框架稳定、不容易变形;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容易变形。

7、四边形框架不稳定,那如何使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实践验证、感受加斜杆是否变得稳定了。

8、四边形框架加斜杆后是否变得稳定了?

9、为什么四边形框架加斜杆后变得稳定了?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汇报。课件演示斜杆的支撑作用。

三、做正方体框架

1、我们刚做的简单框架都是平面框架,现在我们来做复杂的立体框架。课件出示正方体框架。

2、正方体框架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3、我们怎样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4、我们来进行制作比赛,要求是要做到稳定、美观、材料少。学生分组制作坚固的正方体框架。教师巡视,适时提示。学生展示作品,给予评价。

5、老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框架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1、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生自由回答。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6)

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 蜗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科学课的课件模板6篇


科学课的课件【篇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要使孩子学好科学课,我们的起点就是立足于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它,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方式。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游戏”便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要善于将教学中的内容或问题,设计到“游戏教学”中去完成,莫将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现创造,探究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提示、点拨,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启发、引导,激活内容,激活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何时把游戏引进科学课堂,寓学习于快乐的探究之中呢?

一、课前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一堂课的开头,学生精神还处于高度兴奋阶段,人虽进了课堂,但心里还想着课间的活动,教师若这时就导入新课,那未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在这时应用科学游戏,让孩子们在课前几分钟品尝一下小小的“游戏点心”,既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活他们的思维,又可以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采用游戏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巧妙地接触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导入,轻松自然,直奔主题。例如教科版《光》这一单元第一课《光和影》教学中“影子游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光和影之间关系的学习,同时从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我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操场玩踩影子游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即能够呈现影子的物体,如墙面、地面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而且这个游戏为整个单元的学习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教科版《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在“引入新课”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们推荐出班上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和一个力气小的同学,两人各压住木棍的一端,看谁能使对方的一端翘起。但是,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木棍一端,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木棍一端,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几次都轻易获胜。这样的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他们质疑:“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并在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发展。通过游戏,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

二、课中游戏调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为了调节课堂的沉闷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将科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科学课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例如:《运动与摩擦力》的教学中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推手掌的游戏,请大家跟老师做动作:将手掌放在桌面上向前推,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师:当你的手掌用力压住桌面向前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阻碍手掌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手掌离开桌面在空中向前推进,你感觉到摩擦力了吗?

师:手掌放松地贴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们能感觉到摩擦力吗?

生:手掌要接触桌面,还要向前推,才能产生摩擦力。

师:对,两个物体的表面必须互相接触,而且相对运动才能产生摩擦力,我们称它为摩擦力。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学生玩推手掌游戏,亲身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知道摩擦力的产生须具备的条件,从而准确理解摩擦力。

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好动力。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然而“此玩非彼玩”能将科学知识巧妙地渗透在玩中,玩出内容,玩出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教师一开始便向学生提出要求:今天研究的是米饭,大家要先将手用碘酒消毒,再用消过毒的手每人数出l0个饭粒,千万注意别弄脏了饭。学生们的兴趣可浓了,非常小心地数着,但是结果人人手中的饭粒都脏了。他们好奇极了,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提出了“饭粒为什么变色”的问题,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抓住机会,要求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为什么消过毒的手拿了饭粒,饭粒都变了色?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这变色的物体到底是什么?他们经过认真探究讨论,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变色,而是含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才会发生颜色反应科学道理。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科学教学才能得以完美的提高。

在将要下课时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加强当堂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愉快心情结束“课尾”。同时,他们又将迫切期待着下一堂科学课的到来。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游戏,能迅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浓厚的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如杨晓林老师的《光的传播》教学片段中。

师:同学们学习了一节课,既动手又动脑,现在一定很累了,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好吗?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谁还能为大家演示出更多的动物?

生:因为手是不透明的,它挡住了光,于是在手的后面形成了影子。 生:手影的形成与光有关,没有光就没有影子。

生:手影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从手的周围透过去,照在银幕上,形成了光亮部分;一部分光不能通过手照射过去,于是在手的后面有一片黑暗部分,手的影子就是这样形成的。

评析:手影游戏直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兴趣高涨。

儿童虽然天性好奇、乐于探究,但是对于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不会有兴趣的,只会应付了事。而手影游戏直观生动,对这节课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个主要内容学生记忆深刻,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课外游戏活动,延伸时间和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处处皆科学,即使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也渗透着许多科学。

“玩”科学小游戏有“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磁铁游戏”等,这些小游戏都是常见的,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再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滑轮组》中的“有趣的游戏”。

科学课的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分析:

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

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

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

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

(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6、活动延伸:“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

活动反思:

在进行了上次活动《灯的秘密》之后,孩子们对电的有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电灯、电线、钨丝等相关知识。的确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一次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次活动中97%的孩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从活动目标的制定来看:有两点优势,其一与以前相比目标制定得更加清晰,层次分明,其二目标的制定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由于本班幼儿从小班开始一直进行着科学实验活动,运用着各种实验方法,所以本次活动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又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开始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活动过程的制定和实施来看:暴露出以下几点不足:

1、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环节进行的还不够透彻。比如在幼儿拆开手电筒之后还应该引导幼儿全面的说出手电筒的材料,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而活动中却漏说了手电筒了还有开关、玻璃片等。

2、应该在吃透孩子上多下功夫。活动前设想的是孩子们会把手电筒完全拆开却没有想到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做,导致了后面的安装手电筒这一环节进行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想的后果致使75%的孩子并没有操作安装手电筒的过程。

3、活动进行中的灵活性还应该再加强。看到孩子们没有把手电工拆开就应该及时的提醒孩子们或进行正确的示范加以引导,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问题。

4、心理素质和对待活动的认真态度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本次活动较之以前相比也有进步的地方:例如活动的层次清晰了,更注重观察在科学活动中的分量,能把一节电池单拿出来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的观察,为后面的引导幼儿观察两节电池相联的方法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科学课的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指导瓶子和瓶盖的作用,能选择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选择适当的瓶子。(重点)

2、尝试拧紧瓶盖,获得用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的动作。(难点)

【活动准备】

1、手偶巧虎。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来了谁啦?巧虎妈妈带着巧虎要去旅游了,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放在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都没有了,这下怎么办?没有了瓶盖,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瓶盖,东西会掉,不卫生,不方便)

二、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选择瓶盖。

1、我们一起来帮帮巧虎妈妈吧,帮她的瓶子找到合适的瓶盖。

2、幼儿操作完交给巧虎妈妈检查是否正确

3、提问:怎么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呢?为什么这个瓶盖刚好盖在这个瓶子上呢?(找一个没有配对成功的,你的瓶子为什么没有找到好朋友盖子呢?再试试,这个可以吗?为什么不行呢?

师小结:瓶子和瓶盖正好是一样大小的。

三、幼儿尝试拧、盖的的方法去盖瓶盖。

1、师:我们换种方法,把瓶盖盖紧瓶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2、幼儿操作。(请一位该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盖住了吗?怎么用小手把它盖住的?)

3、提问:你们发现瓶盖与瓶口之间的额小秘密吗?里面一圈圈的是螺纹,有螺纹的要用拧。

4、请一位盖的小朋友。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那你是怎么盖上的?没有螺纹的瓶子不用拧的方法,用盖。

四、游戏:送回家

现在小朋友们帮巧虎妈妈的瓶子都找到了瓶盖,我们先把它们送回家吧。巧虎妈妈谢谢各位小朋友。

科学课的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棉花、香烟、瓶子。

2、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源的录象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二、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方法是先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自制电脑教学软件《人体上半身内部器官透视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向幼儿展示实验结果--瓶子一部分棉花被熏黄了,请幼儿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三、学须知"环保小卫士"

1、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幼儿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出污染空气的行为。如果选择正确,背景天空会变成浅蓝色,并出现红色""图案;如果选择错误,则背景仍为灰色,并出现"×"图案。

3、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等。)活动延伸: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科学课的课件【篇5】

【活动目标】

通过对豆豆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豆豆被泡大了。

(2)豆豆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试一试。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说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数一数,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想一想,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科学课的课件【篇6】

一、活动目标:

1、能运用谈话、统计等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车并与同伴交流。

2、认识车的品牌,会区分客车、货车和特殊车辆,了解车的基本功能。

二、活动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带来幼儿园。

三、活动过程:

1、让幼儿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与同伴交流,说说自己喜欢哪些车并说说为什么?

2、请一些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汽车。

3、出示统计表格,介绍统计表格的填写方法:(统计表格附后)

将自己喜欢的车的图片或照片剪下来贴在表格的第一栏,颜色一栏可直接用涂色表示,品牌一栏可用绘画的方式或直接将品牌标志剪下来贴上,在车的类型一栏,可直接进行选择,红色表示特殊车辆,蓝色表示客车,黄色表示货车,车的功能一栏可用绘画或剪贴的方式。

4、幼儿各自填写自己喜欢的车的档案。(可为每个孩子提供3张表格。)

5、档案展示。

小学体育课课件6篇


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找到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小学体育课课件”。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每位教师对于制作教案课件都很熟悉。教案是备课过程中的必要工具。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有用,请收藏起来以便日后阅读!

小学体育课课件 篇1

教学任务:

1.学会低单杠的屈腿悬垂摆动动作,发展上肢和腰腹力量。

2.发展跑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齐步走一跑步一立定一齐步走。

(1)动作:两手正握杠与肩同宽,两腿用力蹬地,收腹屈腿上举。借蹬地力量主动积极前摆,当摆至最高点时,大腿稍向后压,使身体回摆,后摆至最高点时,拉臂两脚落地成站悬垂。

(2)教师讲解示范。

2、从一脚蹬地。一腿屈腿前摆开始做屈腿悬垂摆动。3、屈腿悬垂后由教师或学生辅助做屈腿悬垂摆动。

(4)注意事项:1、保护与帮助:一手握练习者手腕,另一只手托臂,当摆至与杠垂直部位时。加助力说明摆动。2、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1)方法:参加游戏的分成人数相等的四队,每队成一路纵队在圆圈内指定的位置,排头站在圈外的起跑线后。游戏开始,各队排头按逆时针方向沿圆圈跑出后,各队下一个人接着站到起跑线后并与跑回的排头击掌后跑出,排头快速站到本队排尾。各队依次进行,以先跑完的队为胜。

(2)规则:1、跑动中,被超越的人不得有意阻挡超越者2、准备接力的人不得有意阻挡其它队的队员。3、超越别人必须从右侧进行。

要领。2、严格遵守规则、纪律。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4、下课。

小学体育课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省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主要教材为放松跑和游戏(快快跳起来)。

本课从教材性质出发,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以保证学生饱满地精力去学习、掌握新授内容,把激烈的竞赛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练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

(1)、学生了解放松跑的技术概念和要求。

(2)、学生了解游戏对发展身体的重要意义。

2、技能目标:

(1)、能做出放松跑的动作,做到自然、放松,并能有效地改进跑的技术。

(2)、能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跳的正确动作,提高基本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

(1)、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能动脑学练。

(2)、能遵守纪律、互相配合、协同一致地进行游戏。

本课重点:(1)、学会放松跑动作,跑的自然、放松。

(2)、熟练地掌握规定跳的动作。

本课难点:(1)、跑动中动作正确并有所改进。

(2)、动作轻松、协调。

三、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枯燥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采用了示范法和对比法,讲解发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运用了尝试法、对比法和观察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后通过观察、比较好与不好之间地区别,从中悟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和方法,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常规教学:

(1)、体委整队

(2)、报告人数

(3)、师生问好

(4)、宣布本课内容

2、队列练习:原地踏步、齐步走

(二)、准备部分:

(1)、绕场慢跑

(2)、徒手操第1——8节

(三)、基本部分:

1、跑:放松跑教法:

(1)、组织学生原地摆臂和原地高抬腿的辅助练习,提示动作自然放松。

(2)、提问:从字面上理解“放松跑”的动作要求,学生回答。

(3)、再听教师讲解并示范,理解放松跑与慢跑的区别,建立以中等速度为主的放松跑的节奏概念。

(4)、组织学生一路纵队鱼贯地沿对角线跑进的放松跑,体会以中等速度为主的放松跑的节奏感。

(5)、请教好的学生进行示演,教师小评,提出存在问题并进行改进。要求跑的自然、放松。

(6)、组织学生再次改进练习。

(7)、教师小结。

2、游戏:快快跳起来教法:

(1)、教师讲解游戏名称、方法和规则。

(2)、请一组学生试做,教师强调规则,注意安全。

(3)、分组试做,教师巡视指导。

(4)、分组比赛。

(5)、教师小结。

3、素质练习:俯卧撑(略)

五、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原地轻跳、甩腿,要求放松、协调。

2、课堂小结。

3、课外作业。

4、师生再见。

5、收回器材。

本课的平均心率:125~130分钟

本课的练习密度:40~45%。

小学体育课课件 篇3

认知目标:

通过学习走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走的正确姿势,提高学生走的正确能力,促进下肢和内脏器官的发展。

技能目标:

学会简单的韵律活动,发展学生工作的协调性、节奏感,提高审美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走时上下肢的协调,放松、抬头、挺胸、自然大方。

2、布置本课学习内容。

师生以对话的形式边说边有节奏地模仿动作走,如:

2、体验各种不同方位的走。

3、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走的正确姿势。

①启发学生大胆地思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几种常用的行走姿势?”的问题,如:向前走、后退走、侧步走等。②让学生回答:在什么情景中用后退走?什么场合用侧步走?怎样才能表现出“行如风”的姿势?

③从“人们的行走姿势是否一致?”等问题入手,老师做示范动作,让学生懂得不正确的走姿会给人流下不好的印象,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④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练习向前走、后退走、侧步走等动作。⑤分组由小组长带领练习。

第一条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并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

2、小结本课优缺点。

课的设计思路:通过各种形式的行走练习,可以纠正错误的行走姿势,养成行走的正确姿势和习惯,从而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体能。

小学体育课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快快集合的游戏提高集合的速度和准确性。

2,技能目标:经过反复练习立正,稍息来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使动作做到协调性。

教学重难点:

掌握立正稍息的做法,集合时的反应能力。

课堂常规检查: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服装情况,进入课堂。

(2)发出“解散”口令后学生分散到指定的区域内自由活动。或者有老师带领做模仿动作,当听到“集合”的口令或哨声,立即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以快,静,齐的对为胜。

教与学的方法:

(1)教师简单讲解并说要求。

(2)学生听指挥练习。

(3)教师反馈给学生l练习的情况,针对不足加以纠正。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解放军叔叔集合时的场合吗?他们立正时站得像一棵松树一样挺拔,不动摇;稍息时也一样站得不错,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伟大的人物。

(2)讲解立正稍息的做法,并做示范。

(3)学生听指挥练习,然后分组练习。

(4)教师观摩学生练习情况,并及时进行纠正。

(5)集合队伍,进行小结。

游戏方法:把学生分成四队,每队选一名学生做“老鹰”,排头的学生做“母鸡”,并张开双臂保护“小鸡”,其余学生做“小鸡”,拉住前面一个人的衣服,灵巧地躲闪,不让“老鹰”拍着。

游戏规则:

(1)“老鹰”不能从“母鸡”的翅膀下面钻过去拍“小鸡”,只能从侧面绕过去拍队尾的一个,也不能和“母鸡”相互推,拉,撞,扯。

(2)“小鸡”在躲闪时不要掉队。

2,整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小学体育课课件 篇5

玩法:把一个沙包高高扔起,在沙包落下之前把桌上的若干个沙包抓到手里,然后用同一只手接住落下来的沙包。

好处:沙包能锻炼孩子们的小肌肉,能训练手眼的协调以及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沙包对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一定的益处。尤其对微机工作者,颈椎病患者,长时间低头工作者,都能起到一个非常缓解的作用。

游戏玩法:两个以上的人玩。和着沙包歌,用固定的方法抓沙包(攫、放、夹、抛等)。包括母沙包,共需5-7个沙包。母沙包要做得比其他沙包(子沙包)大或用色彩稍微鲜艳的布做,以示区别。

活动内容:踢沙包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腿部力量,培养幼儿的竞技意识。

2、学习沙包的多种玩法。

【活动准备】

每幼儿一个沙包、录音机、音乐磁带。课前布置好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整队进入活动场地。听音乐活动一下身体各个部位。(简单的热身运动)

2、每人到筐子里拿一个沙包。

二、基本部分:

1、让幼儿自由玩沙包。

老师:小朋友,现在我们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个沙包,请小朋友自己练习一下,你是怎样来玩沙包的,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呆会我们一起跟着学一学,好吗?(好),加油!

老师注意观察孩子们的`玩法,并随时给以指导。

2、让孩子们轮流当老师,一起玩沙包。

刚才,小朋友们的玩法还真多,快告诉老师,沙包有哪些玩法呢?(拍手抛接沙包、顶沙包、拖沙包、夹沙包跳、跳房子、扔沙包、手心手背抛接沙包等)好,现在请小朋友轮流当老师,我们一起练习一下,看哪个小朋友学的最认真。

3、孩子们小结沙包的玩法,你学会了几种玩法,还有什么玩法呢?

4、听老师的口令,集体进行沙包的多种玩法。

5、刚才,小朋友们都做的很好,今天,老师再和小朋友们做一个玩沙包的游戏,名字叫:《踢沙包》,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怎么样就是踢沙包呢?(孩子们自由发言并示范做一做)

老师:哦,原来光踢沙包,小朋友就想到这么多种玩法啊,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玩的踢沙包是把沙包放在脚面上踢出去,好,听老师告诉你们。

老师介绍玩法及规则:

玩法:在场地上画直线一条,幼儿每人持一沙包,五人为一小组。玩时,将沙包放置脚面上,然后用力踢出,在沙包落地处画一记号,比赛谁踢的远,多组幼儿同时进行即可。

规则:踢沙包时脚不能过线。

6、老师示范做动作。

7、幼儿自由模仿练习。

8、请几位模仿好的幼儿做示范动作,小朋友们给予掌声鼓励,激发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

9、先分两组进行比赛。(目的让老师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挥,并及时给予指导。)

10、多组进行比赛,幼儿自己当裁判。

11、听音乐,幼儿自由练习沙包的多种玩法。

三、结束部分:

1、整理场地,把沙包放回原处。

2、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四、活动延伸:

回家跟爸爸妈妈继续探讨沙包的多种玩法。

沙包是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学体育课上用以练习投掷的一种器材,一般在用厚布织成的小袋中填入干黄沙,体积稍大于棒球。 沙包游戏,不仅是一项体育游戏,而且可以通过说、唱、画、捏、数等认知活动来进行各种领域的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又可培养幼儿热爱民间艺术活动的情感。

“丢沙包”曾经风靡南北,是一个经典的群体性游戏,极受男孩子欢迎,也有不怕痛的女孩子参与,但大多数只有做观众的份。

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是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制作方法

沙包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家中常用的五谷类以及沙子、米等,均是用来塞入沙包的好材料。只要先缝好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布袋,将沙子或五谷放入布袋后缝住袋口就可以了,但不要塞太多。沙包的大小依自己的喜欢而定。

小学体育课课件 篇6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水平三六年级的学生,全班56人,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及较强的模仿力、好奇心强且自我约束能力差、精神不易集中的年龄特征,对于相对直观、易模仿的体育课兴趣较高。本次课以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达到身心两健;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陶冶情操,发扬精神,并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一、指导思想: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宗旨,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出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在认识、情感和态度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同时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力求给学生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2、发展学生反应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四、组织与教法:

组织:本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只要运用集中、分组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游戏法及小组合作

五、教学流程:

课堂常规———篮球操———双手胸前传接球———四人传接球———游戏:抢截空中球———放松操———小结———师生再见(下课)

双手胸前传接球单元教学计划课次:第一课时班级:六(4)班班人数:56人课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课

1、通过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2、发展学生反应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2人双手胸前传接球

4、4人双手胸前传接球

5、游戏:抢截空中球集体练习分组练习

6、按教师提示,尝试双手胸前传接球。

7、运用所学的技术,进行4人快速传接球练习。

8、遵守游戏规则,认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9、教师讲解示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领。

10、组织学生模仿练习,交流体会。

11、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和规则,组织参与游戏活动。

第二课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动作技术。

2、通过移动传球让学生感受比赛的状态,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素质。

3、通过抢截球练习,提高学生的传球的准确性、发展学生的反应、灵敏及协调性。

4、复习2人双手胸前传接球。

5、2人一组,传球后做后转身往返跑再接球。

6、做四角移动传接球练习。

7、2传1抢练习集体练习分组练习自由组合

8、按教师提示,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9、积极参与2人移动传接球练习,提高控球能力和转身跑技术。

10、积极参与四角移动传接球及2传1抢练习,团结合作、勇于拼搏。

11、组织学生复习。

12、讲解示范移动传接球的要求,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

13、讲解示范脚2传1抢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巡视辅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动作,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

2、发展学生反应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场地器材篮球场一个篮球39个教学内容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游戏:抢截空中球重点难点传球:伸臂、翻腕、拨指的动作方法。接球:伸臂、迎球、接球后引。

传球:蹬地、伸臂、翻腕、拨指的有机结合。接球:迎球缓冲的有机结合。

教学流程课堂常规———篮球操———双手胸前传接球———四人传接球———游戏:抢截空中球———放松操———小结———师生再见(下课)顺序时间达成目标学习内容教师活动与学生学习组织与方法12集队做到快、静、齐,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风气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老师)组织整队。

2、报告出勤人数,师生问好。

教师检宣布本课内容并提出要求,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四列横队。

○○○○○○○○○○ ○○○○○○○○○○ ×××××××××× ×××××××××× ▲

1、培养学生养成运动前热身的良好习惯。

2、防止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准备活动篮球操练习:

A、双手持球体前屈、体侧屈练习

B、双手拨球练习

C、左右伸展练习

D、单手左右侧绕环

E、单手直臂向下抠球

F、双手抛接球练习

G、脚绕球练习

H、胯下8字绕球球操练习

A、教师语言提示,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练习。

B、学生动作到位,节奏准确。

要求:

1、认真模仿、动作到位,做到充分热身。

2、主动组织:四列横队。

○○○○○○○○○○ ○○○○○○○○○○ ×××××××××× ×××××××××× ▲

练习体验,大胆表现自我。

1、初步认识体会双手传接球技术。

2、引导学生通过练习、交流达到自我提高及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双手胸前传接球:

传球:双脚前后站立,双膝微屈,双手持球于胸前,双肘自然下垂,五指张开,大拇指成“八”字形,掌心空出,传球时后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同时前臂向传球方向伸出,当球离手瞬间用力下压翻腕,手指用力拨球,把球直线传到对方的胸前。

接球:两眼注视来球,双臂迎球伸出,双手自然张开,双手成半圆形,触球后迅速后引缓

1、教师讲解示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领。

2、组织学生模仿练习,交流体会。

3、找动作规范的学生进行示范。

4、练习中相互交流体会动作技术。

5、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冲,双手持球于胸腹之间。

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及巩固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四人传接球练习:

1、四人传1球。

2、四人传2球。

3、教师讲解、示范动作。

5、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组织: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站立,如下图:

○ ○ × × ○ ○ × ×

1、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和控球能力,掊养学生拼搏、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使学生掌握传球、接球、抢截、摆脱等基本技术。

游戏:抢截空中球方法:

1、在场上画4个直径6米的圆圈。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选派两人到圆圈内做抢球人,其余站在圈外做传球人。

2、各组传球人利用小篮球互相传球、接球,抢球人则积极抢球,只要抢球人的手接触到球。抢球人即与失误的传球人交换位置,由失误者做抢球人。

规则:

1、传球人不得持球跑。

2、传球人在传球时球落地为失误,失误者与抢球人互换位置。3、抢球时不得用头顶球、用脚踢球,只能用手去抢。

1、教师讲解、与学生共同示范游戏的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游戏练习,游戏时注意安全。

组织:四小组分别在指定的位置进行游戏,组织如下图: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放松,调整呼吸,恢复身心的平静。

1、组织学生跟随音乐做放松运动。

2、小结本课的情况。

3、安排学生收器材。

4、宣布下课。

1)教师提示学生在上一个游戏的位置站好,转身面向老师,模仿老师进行放松操的练习。

2)指出本课优点与组织:学生站在上一个游戏的位置,面向老师进行。

不足:

预计运动负荷平均心率:

103次/分±5预计练习密度:

60%±5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达到了课前的预期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首先在开始准备活动阶段,我结合本课的主要内容设计了篮球操的练习,让学生多接触篮球,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活动身体,培养兴趣;通过球性展示,让学生增强了自信,在跟老师学的时候更努力,更认真了。其次在学习新知识阶段,我非常重视教学的层次、序列。本课以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学习为主线,采用集中学习及分组练习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团体合作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抢截球游戏进一步巩固主内容的学习,思路清晰,层层递进。不过在一些环节我还是没有处理好,如学生拿球及放球的过程不够顺畅,没有用上音乐,还有如果在课的基本部分再加多一个内容可能整节课会更好。

小学科学课件范例


小编为您精选的这篇“小学科学课件”文章是值得您一读的好文章。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方式。欲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小学科学课件(篇1)

颜萍我校有48个班,从三到六年级开设科学学科。每周两节课,有专职老师和有经验的科学老师担任。与以往的科学教学相比,我们的教师、学生和教材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改变是喜悦的,下面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通过引入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科学这门课有了一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很期待上科学课,在自主合作的课堂上就会很活跃地积极思考、交流等等。因此,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在保持学生求知欲和激情的基础上,激发和鼓励学生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的顺利发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上进行导入环节的处理上,应该注意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气氛,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的身心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堂上来。

二、通过“学”、“展”、“纳”,鼓励质疑现象

在顺利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之后,我们就要创设合适的情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求知欲去思考、探究,发现,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学”。因此,我们要尽量保持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巧妙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重点上,使他们在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发展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理科班的学生难免会对老师或书本的知识产生一些疑虑。在这个时候,如果学生提问的出发点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保护学生的行为,表扬他们。因为有很多教育实例表明,很多学生善于提问,也善于学习和提高自己。

我们的科学课不需要平静的课堂气氛。有时,我们需要的时学生强有力的表现行为,包括提问。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期待这种现象。学生只有在现有知识点与新知识点发生冲突时,才会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和渴望,知识培养和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发自内心,主动要求学习新知识,与现有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想象力比课本知识更为重要,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力来推动他们自身去自觉地合作学习、交流信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无论他们的言语是对是错,只要是核对数据和思考得结果,就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态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通过重实验课堂,加大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是吸引学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动手操作,将书本知识或教师的口头知识和一些莫名其妙的知识一一呈现出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能够自己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也绝对比纯粹的“纸上谈兵”效果更好!

但是,在实验操作时也不能忽视几个问题。

1.实验安全的保障

虽然大部分小学的科学实验不是很危险,但我们的老师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在实验前应该进行明确的安全教育,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不要作出危险行为。

2.实验室安静环境的保证

由于小学生对初中生的知识面很窄,为了使小学生对实验的效果有更直观的感知,所以很多小学科学实验都有明显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但小学生的积极外向性格使他们看到或听到实验的结果,往往很快就展示给其他学生,这会在课堂上引起噪音甚至混乱。因此,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进行实验创造一个安静的实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实验效果记录的完善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及时、完整、准确地填写相关实验记录。而且,教师不仅可以看到实验记录表的完成情况,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组织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经验需要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他们在各各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细节,提炼精华,注重拓展,努力提高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科学课件(篇2)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科学课件(篇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

保太完小: 杨勇 陈江富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地指导。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有效教学

一、增加教学趣味性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认为,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科学课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这一课,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魔术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观察酚酞溶液遇碱变红,又遇酸变无色的的变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例如,上课时,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在学生活动中,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践。例如,设计活动方案、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没有自信,如何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这很重要。

三、师生互助,形成共同体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存在谁决定谁,或者谁是主导的问题。不是“学”围绕着“教”、或“教”围绕“学”的关系,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四、善于倾听

科学课堂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一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认真仔细地对待学生的发言,专心地全部地接纳学生的一个个发言。“倾听学生发言机为,如果打个形象比喻,好比是教师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础。”

五、恰当选择探究材料

科学材料的准备、选择与控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材料本身可以成为老师的一种指导性思维:材料出示的次序就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性,材料的典型性暗示性意味着材料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要思考怎样用材料去驾驭学生的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材料呈现的次序,控制材料的收发节奏,是发挥材料作用的有效手段。科学课中让学生应用各种材料开展探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但材料在课堂上也是一种不利的因素。材料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就会引发学生操作的冲动。学生的冲动会产生两个后果:要么乱**玩,要么细察深究,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利用材料让学生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六、注重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现在的实验课,有的教师觉得学生实验就是应该热热闹闹,这样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也能反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实验中小声交流,互相不干扰。事实上无论是科学家的真正研究还是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环境嘈杂会造成实验者心绪不宁,很难有条有理地进行实验活动,更谈不上在实验探究中思考。如在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有的小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强,有恰当的实验分工,这样学生能静心观察实验结果,能够更好地在实验中贯彻教师的实验指导,成功率自然会有提高。吵吵嚷嚷的环境只能是小组成员间手忙脚乱的进行实验,轰轰烈烈开场,草草收场。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下有利于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经过充分思考的结论。

七、有效引导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就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往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研究的开始。在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让学生学会提真问题很重要也很必要,在科学探究的“观察、提问、猜测、验证、结论”等研究过程中,真问题的提出是关键环节,事实上,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

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学习发展得快,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要体现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等情况相当重要,包括他对科学的原有概念。知道他的底了,我们就知道在这个底上去发展。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是半对半错甚至是错的,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找到一个点去纠正他原有的错误。

小学科学课件(篇4)

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通过作者记述自己童年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四组:

这一组的优点是从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一幅美丽的画”“一幕快乐的剧”“一首自由的诗”来设计文本的,

五组:

这一组从“谈趣事”“品趣事”“写趣事”完成教学活动。他们把“点”落在了“事”上,也为下面的训练定了目标。他们品词析句后抓住动词的连用开始训练。我觉得他们舍得了,没有面面俱到,一课一得,一课一练就不简单了。定准了自己的目标。

他们定的目标中有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练习写话,而活动中是欣赏园子、介绍园子等,这些活动能达到目标吗?

七组:

这一组从理解文意、品读语言、体趣悟情来完成设计的。我觉得这些还是在学课文,而不是学语文。他们说情到极致,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情到极致吗?让学生怎么写?怎么读?怎么学?

他们想让学生在留白处练笔,如12段,她还能怎么“闹”?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有田园“闹”的

九组:

从说文意、品快乐、学表达来完成教学的设计。她们也把目光聚焦在了“动作”的训练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从这些地方体会出她和它们的自由,她的快乐。但是这个组的亮点是他们的写作训练有扶手。

学生自己写趣事时,老师这样“帮忙”:

小时候,我很喜欢模仿。妈妈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妈妈洗碗,我就洗碗;妈妈拖地,我就――;妈妈――,我就――;妈妈――,我就――;――,――、、、、、、

最让我感到有趣的是、、、、、

这样有扶到放,从易到难,老师的引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写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十组:

这一组老师的而设计跟前面说做的差不多。

通过这十组的展示,我发现了大家都关注了“写”的训练,有了这种意识,有了意识就会或多或少的有行动。这几天的教授讲座中也都提到如今的老师们应该有“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从“非本体”到“本体”,从“教过”到“

今天的活动让我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就是“线不理不直”“理不辨不明”。每一种设计都有他们的理念,他们的优点,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这都是最正常的。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完美,只能是在不断地完善,趋于完美。

还有很佩服各组的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自己组的方案,这是各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

每一个上台展示的老师更让我佩服。他们讲的头头是道,每个人都措辞有度,落落大方。

真的收获挺多的。

小学科学课件(篇5)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精心筹备,海勃湾区档案管理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介绍一下与会人员情况。报名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属及驻区各单位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业务人员。应邀到会参加今天开班仪式并在台上就座的领导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市档案史志局副局长、公司总经理、市xx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市档案史志局综合业务科科长区档案局主任科员。此次培训得到了市档案局的大力协助和区政府领导的充分重视,也获得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区部分重点企业的热心支持、配合,特别是两位企业老总在百忙之中能够亲临我们办班现场,充分体现了我区企业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令我十分感激。

会上刚才三位领导分别为我们做了开班讲话和重要发言,它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这也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们的讲话对我们广大档案工作者寄予厚望,对于我们办好这次培训班乃至今后开展各项档案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务必要深刻领会,牢记在心,并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各自的具体工作之中。

下面我们就要进行授课了,在开课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老师。担任本次培训授课任务的是今天台上就座的刘宝桐和王岚两位老师。两位同志在我们市区档案界都多年从事档案工作,具有丰富的业务指导和授课经验,是在座全体档案人员的良师益友。我希望学习期间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同志都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按时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勤学好问,积极用心操练,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学而能用,尽早成为各自单位档案业务的行家里手。

为确保我们顺利完成这次培训任务,请大家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每天要保证按时到场,提前都把各自手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遵守课堂培训纪律,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勤。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随便请假。其次要听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安排,注意保持会场卫生清洁,轮流搞好值日,完成卫生清理、打开水等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6)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近几年我常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对比性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为了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结果小球下落得快。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小铁球质量大,下落快,因而得出下落加速度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①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快。②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开始下落,可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得快。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钱毛管”实验。先观察抽成真空的“钱毛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接着打开“钱毛管”上的开关,让空气进入“钱毛管”里,再把“钱毛管”倒立起来,这时可以看到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同的,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分析,突出了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中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我设计了如下浮力消失和产生的对比实验,把一块蜡块的底面紧压在平底的玻璃器皿的底面,使之紧密接触,然后缓慢地注水于容器中,使整个蜡块都浸没在水中,蜡块并不浮起。如果将蜡块与器皿底接触处推开一道小缝,让水浸入,蜡块则很快就浮起来。通过对比,学生对浮力产生的本质原因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小学科学课件(篇7)

摘要:

物理学是理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而大学物理实验是辅助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传统物理实验不便于搬入课堂这一缺点, 讨论了虚拟仿真实验和传统课堂结合的可能性。基于MATLAB软件作为开发平台, 可以在课堂上以虚拟仿真实验为基础介绍大学物理理论, 使得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物理; 虚拟仿真; 物理实验;

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 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 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 也是一门实验科学, 这就要求物理学要以实验为依据, 同时也要接受实验的检验。物理实验能够直观形象的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对于大学物理的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传统的物理实验由于受到实验空间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限制, 不适合搬入到理论课堂中。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虚拟仿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教学中, 现在各个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普及, 将虚拟仿真实验引入到理论教学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习的能动性。

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是选取了一个物理系统或者抽象系统的一些特性, 再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表现它们的特性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在有很多的.软件可以实现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 例如MATLAB软件, 可以实现很多光学现象等的虚拟仿真;LAB―VIEW软件功能比较强大, 在虚拟仪器构建方面能力较强, 主要被应用在物理虚拟设备方面;或者采用FLASH技术或者3D MAX技术, 都具有较强的人机互动性能。特别是FLASH技术, 可以采用IE的内嵌技术使得FLASH发布的相关作品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播放, 实现物理实验的一些动画设计。其中MATLAB软件功能最为强大, 它不仅仅可以用来处理一些图像, 对于数据处理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好, 是各大高校使用率较高的软件之一, 所以这里以MATLAB软件为例, 介绍大学物理中虚拟仿真做实验的制作方法。

由于物理理论各个部分特点不同, 所以在使用演示实验配合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也应该根据工具软件的特点, 制作出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 保证仿真实验能够在大学物理理论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效果。

MATLAB软件是由美国Math Works公司推出的一套具备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由于MATLAB可以将矩阵运算、图形显示、信号处理以及数值分析集于一体, 构造出的用户环境使用方便、界面友好, 因此MATLAB受到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欢迎。

以大学物理中波动光学的内容为例, 基于各种衍射现象的理论, 借助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使用MATLAB软件, 并且基于该软件内嵌的GUI技术, 设计出的夫琅禾费衍射仿真系统界面如图1所示。在仿真系统中,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先选择衍射类型, 然后输入合适的参数, 最后点击执行仿真按钮, 即可查看需要的衍射结果。

例如在上图中选择矩孔衍射, 输入各个参数的具体数值, 最后点击执行仿真按钮, 宽度和长度均为0。5mm的矩孔仿真结果。

若以大学物理中振动波动的内容为例, 基于各种情况下的多振动合成理论, 使用同样的方法, 也可以设计出基于GUI的振动合成系统, 设计好的振动合成系统界面。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待合成振动的数目和合成模式, 再输入分振动的各个参数, 如果输入有误, 还可以通过点击数据清空按钮重新输入, 若无误, 可直接点击合成按钮。

若选择合振动个数3个, 模式为同方向, 再分别输入三路振动参数如图3所示, 最后点击合成按钮, 合成结果如图4所示。

使用各种软件设计好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以后, 利用各大高校已经建设好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可以将MATLAB设计好的各种仿真实验系统移植到课堂教学的计算机中, 由讲授教师在课堂中操作, 并在授课的同时, 演示给学生,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边学习物理理论知识, 边在仿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 使用学习到的理论去分析该现象的产生原因和产生过程,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除此之外, 还可以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修改仿真实验的一些数据, 自行总结出条件改变之后, 仿真实验结果的改变规律。

也可以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通过在线教学的模式上传至相应的教学网站, 由学生在课前预习, 或者课后复习的时候自行操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大学物理的理论教学是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的, 所以物理的演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堂的演示实验, 可以使具体的物理理论形象化, 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化。但是基于传统物理实验的一些局限性, 使用虚拟仿真实验代替传统实验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 使用MATLAB软件作为仿真平台, 基于GUI技术设计出的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 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 形象生动直观的给学生们展示出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 使得不具备MATLAB技术的学生也可以轻松掌握, 并可将理论和实际现象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麻华丽, 霍瑞娜, 曾凡光。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探讨。管理工程师, (1) :68―70。

王金玉, 赵言诚, 孙秋华, 等。浅谈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论坛, (5) :208―209。

肖瑞, 刘敏。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的扩大建设与管理。实验室科学, 2018 (2) :184―186。

刘丹, 张进, 于晓燕, 等。大学物理实验中仿真实验研究。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4) :15―22。

武艳玲。基于Flash技术的虚拟近代物理实验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8 (4) :21―24。

尹君驰, 刘克毅。基于MATLAB的PID控制系统参数调节。电子测试, (3) :98―99, 114。

小学科学课件(集锦4篇)


看到必看的“小学科学课件”相关高质量文章,与大家分享,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老师的工作范畴之一是制作教案和课件,大家可以开始着手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学科学课件(篇1)

【摘要】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身边问题。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如果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如果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它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大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件(篇2)

20xx年xx月xx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科学研讨活动。听了《液体的热张冷缩》、《探索宇宙》、《一天的垃圾》三节精彩的课,第四节有三位老师精彩点评。下午,仓老师还作了题为《探究——科学课之魂》的专题讲座。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反思。尤其是下午仓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这次活动给我传达了当前科学课的教学要求。

既要改变以前常识课中的重知识轻过程的教法;也要改变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过程轻知识的现象,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没有掌握方法,也没有学到科学知识。教师误以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拼命进行探究,抛弃了知识的传授,结果得不偿失。

二、教师要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

老师要做到立足教材,不拘泥教材,变教材为用教材,发现、搜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课本只是教学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媒体。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来充实课文的内容,从而对教材有所拓展。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本次活动中教师的课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总之,本次活动所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使我获得了课堂教学的许多实用经验。

小学科学课件(篇3)

小学科学课教具制作设计方案

摆的研究

原实验器材存在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 “时间的测量”单元中《摆的研究》一课:学生需要对摆的速度(与摆的轻重、摆线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进行分组研究,我在教学中发现,采用教材中的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在向用回形针做的钩子上逐个增加钩码时,当加到2个以上钩码时,由于钩子不够长,在摆摆动过程中,钩码容易掉下来,并且摆的重心会偏移,对学生实验有一定影响,并且在改变摆锤时,学生有的竖着挂,这样数据对研究问题有影响。

2、在改变摆线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直尺来测量线的长度,要想测量准确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我对教学的6个班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完成一次摆线长度更改需要1.5分钟左右,累计三次需要5分钟,并且测量的摆线长度存在偏差。

3、在学生证明摆幅大小实验时,对于摆幅的改变,只能变摆线与摆锤的角度,在记录上也是模糊的数据,这与科学的精神不相符合,不能以科学数据说明问题。自制教具说明: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器材提出了以下改进方案:

1、采用生活中的“乌鸡白凤丸”的药盒子来当摆锤,可以通过打开盒子,往里加螺帽方便的改变摆锤的重量,并且将其他干扰因素最大化消除。

2、用PVC塑料管,将摆线通过小孔穿过塑料管,在塑料管上量出10CM一段并作标记,在塑料管上夹上“凤尾夹”,根据移动距离等长原理,可以简单的通过移动“凤尾夹”,使它对应数字,就能得到相应的摆线长度,只要用几秒时间就能解决更改摆线长度这一难题,大大提高了效率。

上述器材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使用,能节约大量时间,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科学。

小学科学课件(篇4)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老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里本可以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

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雇佣合同6篇

雇佣合同 09-10

[推荐感悟]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学设计:感受冷与暖打印版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 托班科学教案 10-21

鉴定报告自我评价范例

鉴定报告自我评价 鉴定自我评价 09-10

英语学习计划(分享14篇)

英语学习计划 09-10

描写军训唯美句子系列(5篇)

描写军训唯美句子 军训唯美句子 09-10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学工作总结7篇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总结 05-18

会员活动策划方案

会员活动策划方案 会员策划方案 09-10

聘用员工合同汇编十二篇

聘用员工合同 09-10

生产管理工作总结

生产管理工作总结 09-10

自我介绍简单大方十一篇

自我介绍大方 09-10

合同承诺书(系列9篇)

合同承诺书 09-10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