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寓言两则课件

寓言两则课件 篇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课件 篇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

寓言两则课件 篇3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两则课件 篇4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2、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学习《揠苗助长》

初读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如:

5、游戏巩固识字。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如: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寓言两则课件 篇5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寓言两则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着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识字:妻、虱。

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着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讨论。

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着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扩展阅读

寓言二则课件十四篇


趣祝福编辑十分认可“寓言二则课件”这篇文章强烈推荐您阅读一下。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教师展示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如果你认为这个小技巧很实用不妨把它分享给你的同事和朋友!

寓言二则课件(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碰响发

掩耳盗铃掩伸偷

没想到碰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待遇吹竽鼓腮帮捂着装腔作势

齐缗王继承溜走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渎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盗零滥竽装腔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两则寓言,在教学第一则寓言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读通读懂寓意联系实际。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然后质疑,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刻。

寓言二则课件(篇2)

教学分析: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顺其自然。

学习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处处理:

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教学、教具准备:

资源包:(检索到的教案、课件、课利用的资料信息,推荐学习资料。有关庄子墨子的资料。准备搜集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教学内容:东施效颦反复诵读,疏通词义,明确寓意。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等。

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庄子写的《东施效颦》。你了解庄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先读读译文。

2、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再读读译文。

反复朗读,把文章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读懂寓意。

1.西施和东施的对比,也是美与丑的对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2.出示课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1)读了句子你体会到什么?结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资料来说一说

(2)西施可真美,用个词来夸夸她吧。

3、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仍赏心悦目,东施也来学学吧!她美吗?从哪看出来的?

4、出示课件:

东施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2)能用个词来形容一下东施的样子吗?

(3)再读句子,试着读出东施的丑

(4)你想对东施说什么?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2、班级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指导点拨: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五、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读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作业:

背诵《东施效颦》

寓言二则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语,熟读古文言文。

能力目标:背诵,默写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情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并巧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古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朗读中感受寓意。

教学方法:

自学加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老师讲寓言故事〈〈狼、狐狸和农妇〉〉(冯雪峰)

2、读题质疑并板书〈〈刻舟求剑〉〉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借助译文试读课文

2.教师范读古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涉遽契曰吾惑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7、学生用小模型来演义故事内容,理解含义。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的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

8.再次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四、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告诫人们办事情要学会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寓言〈〈刻舟求剑〉〉。

1、全班齐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初读寓言〈〈郑人买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并借助译文试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履度置反遂持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

7、学生表演话剧〈〈郑人买履〉〉并理解寓意。

8.再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鞋。

三、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告诫人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

寓言二则课件(篇4)

一、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⑵师:什么叫寓言?(指名回答)

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⑶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⑷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和课文。

二、新授:

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①排场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

②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指名答。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

③本段最后一句话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⒉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

①他看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指什么?(指名回答。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

②待遇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

③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根据这两句话,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南郭先生吗?这句话生动的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做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

④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的混了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指名回答。客观: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主观:他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

⒊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永久的这样混下去吗?我们接着看课文的三、四两段。(指名读。挨读āi)

①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指名回答。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②脾气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性情好恶)

③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指名回答。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⒌师生共同小结:没有真正才干而不会装会、弄虚作假、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他的真面目终究会暴露的。

师: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作业:

⒈课后熟读课文;

⒉抄写生字词。(也可安排拓展内容)

四、板书设计: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有机可乘:齐宣王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欺骗成功

真相暴露: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只好逃走

五、拓展内容(机动安排)

⒈成语滥竽充数的三种日常用法:

①用来比喻没有真正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

例: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的人,终有一天回露出真面目的。

②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近义词:以次充好鱼目混珠

例:小王买了一箱苹果,只有最上面一层是好的,底下全坏了,他生气的说:这个黑心老板真会滥竽充数!

③有时也用来自谦,表示谦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滥竽充数。

例:王老师经常受邀参加一些讲师团到各个学校作报告,可每到一地他总是谦虚的很,常常说:我哪是什么讲师?我是滥竽充数的。

⒉以后你们可能会有不少人走上领导岗位,你不仅自己不能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还要想办法不要给南郭先生那样的人机会,让他空子可钻否则就不是混碗饭吃那么简单,有可能会给国家、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在就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让南郭先生们无机可乘?

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一、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⑵师:什么叫寓言?(指名回答)

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⑶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⑷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和课文。

二、新授:

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①排场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

②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指名答。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

③本段最后一句话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⒉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

①他看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指什么?(指名回答。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

②待遇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

③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根据这两句话,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南郭先生吗?这句话生动的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做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

④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的混了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指名回答。客观: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主观:他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

⒊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永久的这样混下去吗?我们接着看课文的三、四两段。(指名读。挨读āi)

①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指名回答。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寓言二则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的2、3、4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1、由一个寓言故事导入:

(1)学生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4)我国古代的寓言

2、简介韩非及《韩非子》(投影)

3、学习《郑人买履》: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小组成员互读;圈出文中不明白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重点字字音;小组成员互译。教师巡视指导

附:字音:履度

词义:欲置坐反遂无

辨析:先自度其足宁信度,无自信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投影)

(2)小组间就以上内容互相提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郑人和卖鞋人的一段对话

(5)展示自己的设计,其他人进行评议

(6)小组讨论交流: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投影)

4、总结:

5、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能熟读成诵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学构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以上三点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1)、(2)、(4)

2、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上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1)、(2)、(4)、(5)、(6)

3、情感价值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以上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3)、(6)

寓言二则课件(篇6)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寓言二则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默读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四、作业建议:

1、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三百人:充

一听之:逃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寓言二则课件(篇8)

设计理念:《古代寓言二则》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六组(这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组课文)的一篇课文。本课有两篇古代寓言,一篇是《矛与盾》,一篇是《郑人买履》。

选编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古文,初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初步感受古文遣词用语的凝练、精要之处。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但由于学生是刚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注意指导学生练习读通顺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之一。《矛与盾》——教育人们说话做事不要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教育人们做事情不要教条主义。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初步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了解古文的内容,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意思。

1、在学习之前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告诉学生读古文的一些方法,比如先把不熟悉、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加注拼音,然后尝试着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注释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练习读出古文的停顿。

2、在学习之前,还可以请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查阅一些资料,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古代寓言或古文,在家长的帮助下或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3、再次尝试着读这两则寓言。

1、出示课本中的插图或其他有关的图片。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知道《矛与盾》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请大家说一说。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再默读课文,想想应该怎样做就能读懂。

(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请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方法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2、请同学们再次放声朗读这个故事,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加上动作读,读过之后想一想: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本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卖矛与盾的人一会地称赞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形成了“矛盾”)

三、合作学习,交流分享

1、小组交流讨论,共享收获。

(使学生个体的感受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得到补充或矫正,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习与他人分享,使学习灵动起来)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矛与盾》,先请小组内同学间互相表演,然后在班里表演。

(通过表演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人物的特点,为下一步学习作铺垫)

3、请再次读这则寓言,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瞒自己写下来,小组交流。

(理解寓言的关键在于旁人的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后来,“矛盾”这个词语连用比喻自己的言语、行为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

4、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背诵课文。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来的资讯,办一期小报。可以以《寓言精粹》、《寓言故事》、《寓言小报》等为报名,贴在壁报栏里,以实现资源共享。

今天上完了《矛与盾》,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实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烙上了印记。

那是我设计最后的拓展环节:同学们,如果老师是一个军需处处长,因为战势的需要,要买这些矛与盾,同学们是矛与盾的推销者,你应该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推销这些矛与盾呢?并且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供需要求的呢?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纷纷讨论。三分钟后他们开始了令我震惊的回答:在孩子们积极而热烈的回答中,我提炼出以下几种答案:

1、我打价格战,打五折。(仿佛时下低级服装店中,蹩脚的促销手段)

2、我降价,将生产工艺提高,生产3把矛的原料变成生产5支矛的。

(偷工减料,据说,中俄边境贸易一度异常火爆,廉价的中国鞋、服装很抢手。可是没多久中国的这些商品就卖不动了,且被戏称为“礼拜鞋”、“礼拜服”——只是只是穿了一个星期就出现了质量问题。于是中国的商品成了廉价的“劣质品”的代名词。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中国商品滚出我们的市场的旗号”。因为短期利益的驱使,一味靠廉价作为竞争筹码。所以放眼现在的国际市场,中国的品牌能叫响的的屈指可数。看来孩子们从中学到的也是这中蹩脚的竞争生存之道。)

3、我给这个军需处长回扣20%,我舅舅是个医药代表,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把药卖给了医院的(令人震惊啊。这是行贿受贿啊!难怪药价不下药价居高不下。等他们长大之后,不知道将会用什么方法来演绎将来的社会?)

4、我买二送一,送一盒创可帖(打战的需要——这是一条颇有远见的销售策略,如果孩子的阅历更丰富些,可以有更好的搭配促销内容)

5、我重金聘请吕布做我的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对进行产品进行包装。(虚假广告的自我吹嘘,当然也不排除这种方式树立品牌效应的积极因素。)

当孩子们面红耳赤地将自己的推销方案说出来的时候,我绝对不能放任这种可怕的想法,也没有粗暴的否定。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这种.种推销方案能够让我们建立很好的贸易关系吗?你用这种方法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吗?又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达成了共识——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根本,种.种投机的方法只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只会自毁前程……

课程终于圆满的结束了。但我思考良多:

看来,校园将不再是一块净土。我们的孩子以他们稚嫩的视角去观察审视这这个社会。在将来的道路上,他们模仿、重复着父辈的所为。孩子的心灵受到怎样的影响啊!当前社会大环境不好,加上网络时代“红黄黑”各种信息很多,都在影响我们的学生。社会在不断进步,新鲜事物永远层出不穷,道德标准与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展。面对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浪潮,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

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面对经济失衡、环境破坏、人性尊严及和平所受到的挑战;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环境,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定位?是一层滤网?是一张屏风?

我想如同农业生产一样,我们无力改变大自然,但可以建造一个塑料薄膜的暖棚,使小气候起大作用,也能获得丰收。我们无力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努力争取自己所耕耘的那方小天地获得累累硕果。每天每人都做一点,世界也是美好的春天。

寓言二则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寓意的揭示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只要说得有道理,即使尚未概括也应肯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特点,理解第一则寓言。

第二课时: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二则寓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二、理解关键词语,读懂“南辕北辙”的内容。

三、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1、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2、坐车人为什么不听劝告?

3、结果怎样?

四、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跟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讨论:坐车人错在哪里?你从哪些词里看出来?

教给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和寓意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填写下表。

南辕北辙起因经过结果寓意

五、按表上所填内容,复述《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南辕北辙》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读懂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朗读课文,想想人们常用这个语言故事来比喻什么?

三、续写寓言,深化教训。

以《南郭先生出逃以后》为题,续写《滥竽充数》。

寓言二则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古代的两种兵器矛和盾。并作简要介绍。再出示以矛攻盾的图片,以及课文插图。

问:这个人在干什么?(在卖矛和盾)今天我们就去现场看看,他是怎么夸他的矛和盾的。(板书:矛和盾)

这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这类文章呢?(出示:学习方法)学生齐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配乐朗读,注意听清停顿、重音。

3、生再读课文。尽量模仿范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重音。

4、跟读。以达到朗读效果。

三、理解句意。

1、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出示带注释的原文)让学生弄清每句话的意思。

3、指名说出全文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5、想一想,写一写:围观的人走散了,这个楚国人会怎样?(出示课件)

四、表演这则故事。

这则故事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自相矛盾”。

小结:(出示课件)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说一说。

六、阅读课文。

再读课文,试背课文。

七、阅读材料。

观看自相矛盾的视频材料。

八、总结。

刚才的片段好笑吧。在笑过以后,人们都能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短小故事还很多,被人们收集在《韩非子》里。(出示课件)

寓言二则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教学难点: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字典理解文中一些字的意思,

(一)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作用是什么?

(二)盾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

(三)课文写了关于矛和盾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课文写了古时候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由于片面地夸大了盾和矛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的故事。

3.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要首次学习一种既古老又新奇的语言——文言文。大家还记得吗?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接触过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大家回忆一下:那些名言警句的语言和我们现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之处?

全文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有一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盾与矛。

第二层: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一)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矛、弗”2个生字,会写“矛、盾、弗”3个生字。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展示课件第五至十六屏)

(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审题质疑,初知矛和盾的感性形象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为下文的顺利教学和自主学习扫清障碍。)

1.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将怎样夸耀你的盾?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3.演一演:假如你就是那个楚人,你又将怎样夸耀你的矛?请你模仿一下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的样子。

4.议一议: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展示课件第十七至十八屏)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前后要一致,不能自圆其说。)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3、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1)谁画蛇?为什么要画蛇?

(2)蛇有足吗?为什么要给蛇添上足?

(3)课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教师小结:课文写了楚国有个人在祭祀后赏赐给下人一壶酒,下人商量通过画蛇比赛决定怎么喝酒,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的故事。

(6)过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从中我们明白了寓言这种体裁一般都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那么,《画蛇添足》这个寓言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1.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指点纠正,

3.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楚国有个人在祭祀的时候,赐给他手下的人一壶酒。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先画完蛇的人又给蛇画上了脚,结果没喝到酒。

(1)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会认“卮、遂”2个生字,会写“祠、遂”2个生字。

(2)观察课文插图,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展示课件第二十一至三十一屏)

(3)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故事的起因有几句话?

2.他们为什么要画蛇?

3.“蛇先成”的那个人为什么要给蛇画上足?他那时的表情怎样?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把它换个说法,且意思不改变吗?

用自己的话给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

(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2.分小组把这则寓言故事编成一个小品,表演给大家看。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比喻有人自作聪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了。)

教学反思:整堂课的教学,就在师生的读读,说说,演演中轻松有趣地进行着,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将文中没有具体阐述的内容也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了。让学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处事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结束前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大多谈得比较到位。可见,学生不仅读懂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些收获都是学生在自读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会真正地深入其内心世界。

寓言二则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3、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4、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5、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6、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二则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课题:《矛与盾》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观看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课题:《鹬蚌相争》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学生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寓言二则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新闻两则课件


通过精心整理,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整合了“新闻两则课件”。老师在上课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是对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现在正是编写课件的时候。编写优秀的教案课件可以帮助老师避免遗漏重要内容。然而,这些解决方案仅供参考,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新闻两则课件【篇1】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其次学习本文。

1.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本篇消息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2.新闻电头如何写,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新闻电头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一篇新闻的开头,包括:通讯社名称、发电报稿地点、时间和记者姓名。本篇通讯是由新华社发搞,发电地点:“长江前线”,时间:“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电头里写明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和记者姓名都是表现真实性的手段。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新闻,就要注意一个“新”字,它在反映现实的速度方面居于各种文体之首。在当今世界上,消息的时效性是各国通讯社特别注意的问题,往往事件发生后的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就立即通过广播或报纸向全世界发布。因为时效是消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则消息写得再好,失去时效等于废品。为了说明时效,本篇在电头里,不仅注明日期,而且还注明了时间,用来强调报道的是截至二十二时所发生的事件。

3.本篇的导语是什么?导语在新闻报道中有什么作用? 本篇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它概括告诉读者三个情况:一是参战部队及数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二是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三是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一般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二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点明消息最主要的事实,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导语使读者了解文章概貌,可以激起读者有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的欲望。

4.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些。21日下午5时起至22日22时已渡过20多万人,余下三分之一,预计23日可渡完。写到受阻情况时,交代了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删去这句,对报道西路情况无损,而前面对中路受敌情况就要加上“毫无斗志,抵抗微弱”之类重复的话。把相同的情况合并起来写,详略分明,用语更为简洁。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度已十分明朗。

5.我军所遇之敌,抵抗力量甚微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如下: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而国民党部队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政府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6.这篇报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7.“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一句中“丝毫”的含义是什么?

“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新闻两则课件【篇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①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②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 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③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吾。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文的要素,只要把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两则课件【篇3】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

1、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 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 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 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 ,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 道,此处简略交 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 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 在 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而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 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 无可挽回。

[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课件【篇4】

【教学目标】

①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②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愉洁的语言。

③体会磕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②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准备能反映课文内容的纪一录片或故事片;学生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每人收集一则新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篇经典课文。学习本文要注意的六要素和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同时,还要探究本文语言方面的特色。

导入新课

①播放反映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段(例如《开国大典》等))。

②介绍时代背景。可先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渡江作战的历史背影,然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③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导人。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

出示下列问题: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b.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

c.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研讨

①有关新闻的知识。

阅读一篇新闻,首先要注意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刚才同学们在课文中圈点标记的记叙文的六要素。其次,学习新闻还要注意新闻的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②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b.本文的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c.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题目。

提问,教师小结:

a.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b.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度过三十万人”;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第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层:开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并列;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揣摩语言

①齐读课文(读出对胜利的自豪感),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看看哪句好,并说说理由。

A、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B、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A、竿界郭李于士下早那丁零,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义被我军突破了。

第一组注意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第二组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质疑释疑

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解决。(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总结巩固

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三中有关本文的题目。

②熟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

新闻两则课件【篇5】

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

师:对。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

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想不想“一读为快”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

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

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

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

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

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生: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

生: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渡江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

生: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 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

师:对。从渡江人数、时间、三路大军都要渡江来看,说得不够全面,但这种积极发言的精神应该发扬。我们再看第一种说法是否准确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

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全说出来,只能简明地说出主要内容。什么人?(人民解放军)多少?(百万)什么事?(渡江)从记叙的要素考虑,他说的这段话还差什么内容没交待清楚?

新闻两则课件【篇6】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1、标出诗歌共有几节,了解每节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从实际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心里有什么话要说?讲一讲。

2、从挂图引入课文。

师:大家对开学第一天的感受很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过开学第一天的。

1、要求圈出生字,认真读一读。

2、讲讲诗歌一共有几节。

1、诗歌一共4节。

2、第一节讲开学第一天师生、同学们见面,十分高兴。

第二节讲我们升入二年级。

第三节讲学校里来了许多小弟弟小妹妹。

第四节讲我向小弟弟小妹妹点头微笑。

(以上内容可以用原诗中的一两句回答)。

1、出示生字卡片。

(1)读对的卡片放一边,折去拼音测读。

(2)读得不准确的贴黑板,予以重点教学。

(3)注意点:

①分清“f”“h”:分(fēn)数(shù)帆(fān)船(chuán)仿(fǎng)佛(fú)

②读好“ai”“ei”音:妹(mèi)妹(mèi)背(bèi)起(qǐ)迈(mài)步

③读好前鼻韵母:灿(càn)烂(làn)鲜艳(yàn)分(fēn)开帆(fān)船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

(2)组词。

抄写生字。

新闻两则课件【篇7】

新华社昨天播发了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全文。温在讲话中强调,要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

温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表示,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温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以上是新闻原贴。看后感触很多。我们痛恨这些无良商家,媒体也一面倒的叱责。却只字不提监管部门的失职,及国家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在目前中国这种“经营成本大于违法成本”的情况下,有多少中小企业不是面临着“倒闭或违法经营”的决择?并不是说它些黑心的经营者值得同情,而是说在“道德”和“生存”面前,没有人会过多的考虑该不该选择“道德”。

新闻两则课件【篇8】

③歼灭( )阡陌( )纤维( ) ④要塞( )阻塞( )塞车( )

(1)关于新闻体裁的结构:

(2)关于新闻的六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也是新闻的要素

(4)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3、课文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4、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5、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1980年5月18日,中国成功地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从中国本土到太平洋海上的测量船队,数百套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设备,精确地测定、记录、报告着火箭发射后每瞬间的情况,电子计算机系统和飞行控制中心,一排排电视屏幕上五颜六色的数码、自动记录仪显示,火箭飞行一切正常。早已到达太平洋预定海域的中国远洋测量船队,布阵在火箭预定落区,各种设备迅速捕捉到火箭的踪迹,纪录下火箭的飞行数据。火箭从中国本土飞越万里长空,准确地落入了预定海域。

1、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3、从文中任选一处,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并说明理由。

新闻两则课件【篇9】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新闻两则课件【篇10】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课件【篇11】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七)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八)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九)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新闻两则课件【篇12】

2、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3、把握战争的主题。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 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时代背 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 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熟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 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1、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 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 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伊索寓言课件精选7篇


伊索寓言课件(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和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实际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考虑,能说话,从实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身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考虑: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方法自身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考虑: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幼稚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由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助(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身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他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考虑: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发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坚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身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只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他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课件(篇2)

读《伊索寓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对比阅读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时主旨。并应用所了解的思维知识,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读书方法。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独特的思维方式,尝试用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分析文学作品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2.训练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做个文明诚信的人。

2.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提出核心问题,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比较自己对寓言的看法与作者的见解有什么区别。

2.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理清寓言故事本义和作者赋予的含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启发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教学难点】

试用多角度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尝试将这种质疑、探究的精神运用到读名著中去。

【课前准备】

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对比阅读的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引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文学著作,捕捉与本课时主题研究的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教学方法】

1.利用网页大容量的优点,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2.提供充分的信息、补充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探究的动机。

3.讨论交流法。利用好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籍使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得以延续,自从有了书,人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又生动,我们可以以读书的方式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可以以读书的方式和英雄对话,和伟人同行。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待我们所看的书呢?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也有一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本著作,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都存在着差异,是什么原因呢?(适当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教师再做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什么是思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曹日昌先生在《普通心理学》中的表述为“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一个心理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而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的过程。”那么对于我们读书而言,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的头脑对作品不同层次的反映。

二、介绍思维方式的基本理论

先让我们看看思维方式有哪几种?

思维有多种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通常根据思维时的凭借物或是载体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

伊索寓言课件(篇3)

教学程序:

一.读书啦!

a.自由朗读,圈出生僻的字和有疑问的地方。

b.接龙读,检查读书情况。

二、.解疑

a.要求: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讨论1:狼来了!狼来了?

b.举手回答关于“笑”的词语。

c.要求: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2:狼来了!狼来了?

三、日积月累

A.描写神态的词语

惊慌失措目瞪口呆神采飞扬大惊失色眉飞色舞愁眉苦脸呆若木鸡和颜悦色

1.全班齐读。

2.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这几个词语所表示的神态。

B.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

a.请学生表演朗读

b.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抓住精髓

c.再请学生汇报朗读

C.解读全文

D.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1.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用歇后语的形式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开心时刻

要求:绘声绘色讲故事神态表演添精彩

1.请两组同学上台进行角色表演

五、教师总结本堂课之所学

板书

12.伊索寓言

即牧童村民

欺骗相信

真言不信

害人害己

亮点:1.指令明确,利用课件展示指令,简洁明了。

2.师生互动良好,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积极发言。

建议:1.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回答问题。

2.课件中的“点名”应为“点明”。

伊索寓言课件(篇4)

教学内容分析:

《伊索寓言》属于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中的两篇故事都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的古典时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结构短小精悍,内容博大丰满,既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又有形象生动的艺术性,适宜任何年龄的人阅读本文讲述了三则寓言,紧凑密切,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描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使人读后兴致盎然,从其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教益。《狐狸和乌鸦》讲狐狸吃不到蒲萄发语辞蒲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棍骗乡村居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忙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嘉赞蝉的歌声妙美,但蝉看穿了狐狸的企图,没有上钩。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的成效。

教学流程安排:

一、简介常识

首先以《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几则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介绍作者伊索其人及其寓言的特点。

二、感知大意

通过初读由学生自己找出第一则寓言的词语,扫清障碍,读通读顺课文,弄清寓言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课开始整体感知,给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其整体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 “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真正具有整体的意义,我们就必须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朗读、诵读,让他们自己感知、揣摩、体验、领悟,让他们自己圈划、查阅、讨论、交流。这样,他们就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摸课文整体,把握文本精髓,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整体效益。

三、感受形象

本教学环节,我打算以狐狸的话“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为切入点,围绕“你相信狐狸的话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抓住课文对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空白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积累,挖掘寓意丰厚的内涵,进行浅文深教,短文长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形象,在表演中活化形象,在描述中巩固形象,为学生感悟寓意作好铺垫。

训练一.抓住“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这句话中的“成熟”,并结合插图从色形味描绘葡萄成熟的诱人情景。

预设:“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那葡萄(葡萄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夜明珠、晶莹透亮??)

训练二:针对 “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设计一项填补课文空白的想象训练:这时,一只___________的狐狸看到了,心想:___________ 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预设:一只又渴又饿(饥肠辘辘 四处觅食)的狐狸看到了心想??(哇,好大的葡萄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哇!葡萄成熟了,我又可以美餐一顿了!??)想着想着,口水竟“吧嗒、吧嗒”的流了下来。

训练三:“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狐狸会想些什么办法来够葡萄?可以表演,也可以用语言进行描绘。

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些词:往上蹿 捡起 瞄准 扔 搬 叠 小心翼翼 踮起脚尖 踉跄 四脚朝天

训练四: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脑海中建立了狐狸的初步印象,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我抓住四个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有益于学生情感体验,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在表现,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句子“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中狐狸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有无能为力的沮丧,有对葡萄食之无力,弃之可惜的不舍,还有吃不着葡萄的不甘心,甚至有些恼羞成怒。因此,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的词语,多角度、多层次读句子。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在学生的有滋有味的读中,体会狐狸复杂的心理。

四、感悟寓意

接着我再次回归到狐狸的话:“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开始了感悟寓意的教学,我抛出这样两个问题:葡萄明明是甜的,狐狸也是十分想吃,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现在你想对这只好笑的狐狸说些什么呢?

有了前面对故事形象的感受,紧接着又设计一项说话训练:(预设:狐狸啊狐狸,你明明知道葡萄已经成熟,你却说葡萄是酸的,真是太可笑了。

狐狸啊狐狸,明明是你无能为力,摘不到葡萄,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狐狸啊狐狸,你心里明明十分想吃葡萄,却又吃不到,你却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将学生的思维由现象引向本质。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肯定很自然地便能说出狐狸死要面子,怕人笑他无能;狐狸骗人,可他骗人,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而第二问,将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针对狐狸的言行加以评议,学生或驳斥或讥笑,于嬉笑怒骂中对狐狸的可笑行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寓意的揭示架桥铺路。同时由学生对狐狸肤浅幼稚的评价,转向伊索精辟的点评,很自然地揭示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通过对比及品读体会寓意的精辟,及其讽喻那些生活中和狐狸一样的某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种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真正目的,由此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用智慧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中的人和狐狸一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种种言行,并从中获得教益: 红红今天考试成绩最好,同学都羡慕,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了不起,我认真起来比他好!”真是_____________

东东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也没有和妈妈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溜溜球,他却说_____________,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蹲下来看学生”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教学中两个问题的铺设为学生探究寓意架起了桥梁,水到渠成。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所得用在灵活的语境中,容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五、辨证接受

《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故事众所周知,其实这则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较多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希望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的适应性倾向。就像寓言中的狐狸那样,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在心理学上就称之为“酸葡萄心理”。这种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的机制,已没有了寓言故事中的贬义。

设计意图: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学习拓展

自己试着读读《牧童和狼》,小组交流明白的道理,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有感情地这则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伊索寓言课件(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伊索寓言,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理解寓言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2.揭示课题。

二、认识伊索和伊索寓言的特点

1.简要地介绍伊索。

2.简要地介绍《伊索寓言》。

三、初学《伊索寓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从文中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交流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四、精读《伊索寓言》

1.指名读课文,思考:在这三则寓言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交流。

(1)《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

A.什么是无能为力?

B.哪些语句能说明它无能为力?它可能想了哪些办法?

C.齐读寓意。

(2)《牧童和狼》中的牧童:

A.“一贯”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一贯说谎?

B.两次大叫有什么不同?指名朗读。

C.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不是这些人见死不救?

D.齐读寓意。

(3)《蝉和狐狸》中的蝉:

A.蝉聪明、机智、善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有关句子。

C.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故事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呢?

3.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拓展阅读,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1.结合本课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概括《伊索寓言》的特点。

2.在你读过得伊索寓言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3.读故事,补充寓意。(《贼和他的母亲》《大力士神和车夫》《池边的鹿》)

4.再读寓言,体会写法

伊索寓言里有几则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说说你的发现。

寡妇与母鸡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叼着肉的狗

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婪的人。

读了这几则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整本书——《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 时机不成熟

牧童 一贯说谎 无人相信

蝉 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伊索寓言课件(篇7)

教学理念:

1、“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我快乐”(爱读书)。

教学目标预设: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订立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种程度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设计读书计划表样表,读书卡样卡。(样表、读书卡附后)

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课内外)(已读或未读的),准备汇报自己的读后感。

2、讨论:我们应如何读书、设计读书计划表、读书卡、准备交流。

3、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的资料。

教师导引

民间俗语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流传着许多含着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龟兔赛跑、老鼠与青蛙、叼着肉的狗、狼与小羊、熊与狐狸……这当中不少是来源于《伊索寓言集》。

问题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吗?

师生互动

交流

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生:………………

(掌声鼓励)

师生点评或补充:

生:我觉得………………

师:………………

生:……………………

……………………(掌声)

…………………………

………………………………

(掌声)

教师小结: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讨论:

1、你所读过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点呢?举例说明。

提示:从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结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双方的情况……多方面去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班级汇报。师生小结。

2、你都是怎样去读所读的故事的?你建议同学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讨论预设: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导入读书要求---------

(1)读书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是别人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

(2)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积累,而且给自己留下特别愉快的回忆。

(3)整本的书怎样读?

寓言四则教案9篇


每当一个特殊的日子来临,我们能够会去心底的祝福成一句祝福语向别人说出,祝福语让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进了,快向你的朋友们表达内心的美好祝愿吧,你经常使用哪种类型的祝福语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寓言四则教案9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寓言四则教案 篇1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内容备注

20xx.9.11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

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

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

3.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寓言四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小李捡钱”的故事导入——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李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们看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否就绝对呢?

让我们先一起看看塞翁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展示课件一(板书课题)

展示课件二:

课文选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

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抽学生读,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3、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4、展示课件五:屏幕上投出抽掉标点的故事原文,请同学们朗读。让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三.再读——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 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展示课件六:强调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2、析情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分为几个情节。 展示课件七: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复述故事(创造性的复述),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评析的标准:a、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 b、口齿清楚,表达流畅。 c、态度自然大方。 d、讲得具体、生动、形象。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展示课件八)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总结: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由此引申出成语 “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展示课件九)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集体诵读。

2、积累成语。

频道小编推荐: |

寓言四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3、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2、学习编写寓言

一、导入

看图片,猜成语。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长廊,去领略一下世界《伊索寓言》的美好。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朗读寓言,感知故事

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请注意语气、带上动作,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

四、分析品味课文(请君对学)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方法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入手分析)

智谋得当,轻便灵活,抓住狮子的弱点――以已之长克敌之短。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在文中哪里看得出他骄傲、得意忘形(“吹”、“唱” 动作描写)

3、寓意:诫人讽刺了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告们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应谨慎行事。

三、大胆想象、完成创作(任选其一)

1、给开头,写寓言:

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被正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乌龟看见了,他也渴望飞翔??

??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2、给题目,写寓言:

嘴和眼睛的对话;树和斧子;蜜蜂与苍蝇

一个人来到森林里,请求树给他一根木做斧子柄。树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他一根小树枝。他用小树枝做成了斧子柄,完好的装在斧子上,斧子上,接着抡起斧子砍起树来。他很快就砍倒了森林中最贵重的大树。一棵老橡树悲伤地看着同伴被砍毁,无能为力,他对身旁的柏树说:“我们是自己先葬送了自己。如果我们不给他那根小树枝,他就无法砍伐我们,也许我们能永久地站立在这里。”这是说我们不能帮助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对象,那怕是一个小小的帮助。

3、给寓意写寓言: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

寓言四则教案 篇4

第7课时《寓言二则》(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

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编创课本剧“郑人又买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改编

小组合作编演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寓言二则》(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

背诵,默写

2

组织学生默读新课

默读课文

3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4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交流

寓言四则教案 篇5

教学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它转身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希腊寓言故事,看看它们讲了什么故事,又蕴涵怎样的哲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预习:

知识拓展: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勾画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3、完成自学检测项目。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骑

此独以跛()之故,堕()而折()其髀()

2、读准节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丁壮者/引弦而战

自学展示:提问学生演板

合作探究:

二读课文——深层感知

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自由诵读,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3、品味关键词语:一“笑”、二“想”、三“问”,理解他的性格。

五、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注意语气、语调)

①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②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给人以巨大反差,是手法的巧妙运用。

3、师生一起概括寓意:

4、集体诵读。读出语气、语调。

(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自由朗读,读顺文章。(提醒学生多音字“粘”字的读音)

2、指名朗读,并请学生评点。

3、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4、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5、蚊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6、师生一起概括寓意:

课堂小结:

同学们,寓言就是这样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们读寓言的时候就要想一想:它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当堂检测:

1、识记课后字词。

2、完成基训第1、2、3题。

第二课时

学习《智子疑邻》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预习:

一读课文——读准确,读通畅。

自学指导: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2、朗读中不添字,不漏字,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自学检测: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对照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

2、解释下列词语、句子意义:

(1)智子疑邻。智:

(2)不筑。筑:

(3)其邻人之父亦云父:

(4)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果:亡:

3、翻译寓言。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自学展示:提问学生演板

合作探究:

三读课文——美点赏析(理解寓意)

1、小组讨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呢?

课堂小结:

生活中是否有“智子疑邻”的现象?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谈。

当堂检测:

1、背诵、翻译《智子疑邻》。

2、理解寓意。

第三课时

学习《塞翁失马》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预习:

一读课文——读准确,读通畅。

自学指导: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2、朗读中不添字,不漏字,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自学检测: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对照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自学展示:提问学生演板

合作探究:

三读课文——理解寓意

1、分组讨论探究。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2、师生一起概括寓意: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课堂小结:

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吗?

从这则寓言中概括下列成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当堂检测:

1、背诵、翻译《塞翁失马》。

2、理解寓意。

教后反思:

寓言四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情节;体味蕴含在寓言中的寓意;

2、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寓言,领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把握寓言故事情节,体味蕴含在寓言中的寓意

2、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难点:

1、多角度提炼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寓言,领悟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对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

总结:寓言往往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那么如何从故事中提炼出寓言的寓意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一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起探究。

二、人物介绍

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以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希腊神话中的大人物,为什么说是大人物呢?我们且来听听他们的大名。一个叫宙斯,还有一个叫赫拉。有人认识吗?介绍宙斯、赫拉、赫尔墨斯的地位及各自的职责。

宙斯:众神之王,至高无上的主神天神

赫拉:宙斯妻子,掌管婚姻,是生育及婚姻的保护者,她代表女性的美德和尊严。

赫尔墨斯:在奥林珀斯山担任宙斯和诸神的使者和传译,又是司畜牧、商业、交通旅游,偷窃,狡猾,撒谎体育运动的神,还是小偷们所崇拜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字词读音、朗读节奏、语气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复述寓言故事内容。

4、总结寓言寓意。 (课文最后一句话)

四、抓住联系,深入体悟

1、找出课文中表现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语句,并演读

(想知道-问道-笑着问道-心想-问道;为什么先问宙斯和赫拉的?看见?还是特意找的?如果连赫尔墨斯的雕像都没有会怎么样?笑着问道,笑背后的内心在想什么?)

3、多角度提炼寓言寓意。

先总结“《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寓言的最后往往用一句精练的话点名寓意。”再引出白山先生的话,“但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启发学生要多角度从故事中总结道理。如:

⑴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自己。

⑵在一个岗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⑶人的价值不是通过地位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看一个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 ⑷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

五、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寓意来源于故事,那如果故事的结尾不一样,那寓言的寓意会不会改变呢?思考:赫尔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能算“饶头”,白送后,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并思考寓意是否发生变化

六、拓展延伸/作业

寓言四则教案 篇7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2.探究人物形象,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编写寓言,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课时: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刚才放的这首歌,好听吗?同学们以前听过没有?张韶涵的“寓言”。

寓言故事总是很受大家的喜欢。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寓言吗?学过哪些?

2.什么是寓言?同学们知道吗?

二、文体介绍。

1.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2.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还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一、作家介绍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二、朗读课文。

三、思考:文中的赫尔墨斯是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角度刻画的?

他是一个爱慕虚荣、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人。

语言描写:赫尔墨斯的三次问话。(与最高神进行比较——狂妄自大)

心理描写:1.“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爱慕虚荣)

2.“赫尔墨斯心想他身为神使......会更尊重些”。(自以为是)

神态描写:赫尔墨斯笑着问道。(狂妄自大)

四、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寓意: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蚊子和狮子》

一、朗读课文。

二、思考:文中蚊子是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角度刻画的?

聪明机灵但又骄傲自满。

语言描写:故意激怒狮子。(聪明机灵)

动作描写:1.“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没毛的地方”——懂得扬长避短(聪明机灵)

2.“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得意忘形、骄傲自满)

三、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寓意: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四、关于寓言创作的一点思考:

1.分析寓言的寓意,关键是看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而创作寓言

首先需要根据提示,选定故事的主角(形象鲜明)。

其次需要确定一个寓意(具有讽喻、劝诫效果)。

最后需要创设一个简单有趣,能凸显寓意的故事(篇幅短小)。

2.例文展示:《蜜蜂与花朵》

蜜蜂为了酿蜜,经常在花丛之间往返。有一支花朵看到蜜蜂为了酿蜜,要从自己身上取东西,就很生气:“我为什么要帮助你呢?”于是拒绝蜜蜂来访。不久,其它的花朵慢慢凋谢后,结成了果实。而那支拒绝蜜蜂来访的花朵枯萎后,什么也没留下。蜜蜂叹息说:“其实你帮助了我,也就是帮助了你自己啊!”

这个故事告示我们: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双赢的,但在此这前,我们必须付出。

五、拓展思维:自编寓言练习(任选一个)

1.嘴和眼睛的对话

2.树和斧子

3.筷子和勺子

4.画笔和颜料

5.猫和老鼠

六、总结:

寓言就像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看起来很小,却能取出各种有趣的好东西,而这些东西通常要比口袋本身大上好几倍。打开这个口袋,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一个新奇的世界,透过它,我们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也能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希望大家能重视寓言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人生启示和教训。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

寓言四则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相信我们同学都是极其聪明的,今天就请同学来当侦探,破一宗很久前发生的案子。当然,我们首先得先明确一下破案需要了解哪些情况?

(同学发言),明确需了解:

失窃原因 案发时间 所失物品 犯罪嫌疑人

现在让我们来到遥远的战国时期,这里有户人家失窃,请你帮助破案,找出失窃原因、案发时间、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

(环节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学习《智子疑邻》

1、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朗读,提出翻译有困难之处,大家一起解决。

而后老师指出重点要落实的关键词:

父fǔ:老人 雨:下雨 暮:晚上

大亡其财:丢失大量财物

(疏通文意的环节一定要落实,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可克服学生初学文言时的胆怯心理。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或直接告知,或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总之有疑处,教师要及时点拨。对文中重点要落实的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2)在读懂的基础上,请几位学生复述故事,加深理解。

(3) 请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失窃原因、案发时间、所失物品和犯罪嫌疑人”,并说明理由。

①失窃原因:天下雨,墙坍塌。(理由:“天雨墙坏”)

②案发时间:暮:晚上

③所失物品:丢失大量财物。(理由:“大亡其财”)

④犯罪嫌疑人 ? (无法确定)

2、深入探究,理解寓意。

①以我们同学的聪明才智,都找不到犯罪嫌疑人,但那个富人却怀疑上了自己的邻人。他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邻人知道他家墙坏,且邻人叫他筑墙。

②进一步追问:文中好像没写到他邻人知道他家墙坏,且邻人叫他筑墙啊?

理解“亦”的意思 。

③富人的儿子也知道他家墙坏,且也叫他筑墙,为什么就不怀疑自己家的儿子呢?

请大家用儿子和邻人的语气将“不筑,必将有盗。”这句话告诉富人。可以添上必要的动作或者称呼。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体会儿子、邻人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导致了富人为什么智子而疑邻。)

④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参考: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不能胡乱怀疑别人,因为这样可能冤苦了好人,让坏人逍遥法外……)

3、请学生归纳这则故事的寓意,说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收获。

参考: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4、老师小结:

请大家仔细,看课题,题眼是哪个字——“疑”。

不知道大家以前怎么理解“疑”这个字,但在我看来,老祖宗造这个字是用心良苦——左上是个“匕”,左下是个“矢”,似乎是在警示我们,正确的怀疑,能直刺敌人心脏;而无端的错误的怀疑也可能冤

枉了好人,所以我们该客观、公正、理智地待人处世。我想,这也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给人留下的深刻启示了。

5、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选》,了解 买椟还珠、守株待兔等故事,理解他们的寓意。

寓言四则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注音

赫拉hè宙斯zhòu庇护bì粘住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与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

赫拉hè宙斯zhòu庇护bì粘住zhān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扬长避短胜狮子:抓

蚊子:吹、唱骄傲自满败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4.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论语九则课件


老师都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时,要注意老师的教学态度和风格。趣祝福编辑为您根据需求准备了一份详细的“论语九则课件”,建议收藏此链接,以便方便阅读!

论语九则课件(篇1)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教学要点: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2.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特殊文言句式总结;3.《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找出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说说理由。

2.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3.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文言词语用法、意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一)通假字:

论语九则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 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传不习乎?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论语九则课件(篇3)

论语课件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化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以《论语》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读物。为了更好地传播和理解《论语》,课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本文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论语课件》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一教学工具。


一、课件的使用价值:


1. 丰富的内容展示:《论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课件的运用,可以将这些内容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其中的内涵。


2. 提升学习效率:课件可以将《论语》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和划分,形成系统化、层次分明的学习内容。通过点击课件中的链接,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跳转到相关内容,提升学习效率,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


3. 个性化学习:课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例如增加关键词高亮显示、添加扩展知识链接等。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重点和拓展内容,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二、课件设计中的要点:


1. 简洁明了的界面:课件的界面应尽量简洁大方,布局合理。背景色和字体颜色要区分明显,方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同时,界面的元素要根据学习层次进行划分,便于学生按需选择。


2. 清晰的知识结构:课件应有清晰的知识结构,将《论语》中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可以采用标题、图文、章节等方式,突出主要知识点,并辅以适当的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3. 多媒体元素的运用:课件中可以加入多媒体元素,例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这些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诲和思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重点难点的处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需要通过课件的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精选的案例、引用的名言名句等方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三、案例分析:


以《论语·学而篇》为例,设计一个高中语文课件。课件的布局简洁大方,采用白底黑字的主题色调。主要分为导言、知识点解读、案例探讨和思考建议四个部分。


1. 导言部分:简单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点解读:对《论语·学而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解读。包括孔子的思想观点、言行方式以及他对学习的要求等。通过多媒体元素展示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案例探讨:选取几个经典案例,如“听课”的故事和“吃饭”的故事,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引导他们思考孔子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4. 思考建议:总结本节课的要点,提出学生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可以给出一些问题供学生写作或小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结尾:


通过课件的设计和运用,《论语》的教学将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也能更直观地了解、体验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课件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效果。相信,在课件的帮助下,孩子们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论语》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论语九则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 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

论语九则课件(篇5)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九则课件(篇6)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完成教学目标①)

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找错释疑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编写的,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1、

明确:《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3、补充: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教学目标①前一步)

重点词语:

说yuè愠yùn罔wǎng

殆dài焉yān逾矩yújǔ

朗读节奏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挑战自我,尝试背诵(完成教学目标①后一步)

抽背三人,适当放低要求

3、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义。(完成教学目标③)

方法:学生结组讨论,结合注解翻译课文,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重点词语:(注解中有的除外)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而: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然后”“就”“并且”。

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可是”“但是”。

分析课文中“而“字的用法。

顺接: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六则

三、学习小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诵读,反复进行,当堂完成。

四、作业:

1、背诵、翻译。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教学后记:

论语九则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3.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四、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1.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

3.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接力赛运动会加油稿11篇

接力赛运动会加油稿 08-12

悬崖之上观后感(模板十四篇)

悬崖之上观后感 08-12

技校自我鉴定(汇集11篇)

校自我鉴定 08-12

写一篇暑假记事作文(合集17篇)

暑假记事作文 关于暑假的记事作文 08-12

[参考心得] 励志故事:励志的小故事两则含感悟其四

励志小故事感悟 励志小故事及感悟 10-25

幼儿运动会加油稿10篇

幼儿运动会加油稿 08-12

古典伤感说说(合集200句)

古典伤感说说 08-12

感人至深的亲情句子(分享75句)

亲情格言 亲情语录 08-12

怎么写自我鉴定收藏

自我鉴定 08-12

大学实习客服总结(锦集5篇)

大学实习客服总结 实习客服总结 08-12

伊索寓言的作者名言(示例)

初中英语作文示例 描写春天的佳句示例中学生 03-2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