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勾股定理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魔法少女)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体现了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这是一份趣祝福编辑为您制作的“勾股定理教案”期待让您喜欢,谢谢您的青睐让我们共同提高!

勾股定理教案(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形结合”和“转化”数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本章中,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勾股定理,并学习了如何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介绍了勾股定理的用途;本章后半部分学习了勾股定理的逆定是以及它的应用.其知识结构如下: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和等于_______的平方.就是说,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一定有:————————————.这就是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___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有关线段计算问题的重要依据.

勾股定理的直接作用是知道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求第三边的长.这里一定要注意找准斜边、直角边;二要熟悉公式的变形:

“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为________.”这一命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为根据边的关系解决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定理的证明采用了构造法.利用已知三角形的边a,b,c(a2+b2=c2),先构造一个直角边为a,b的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证明第三边为c,进而通过“SS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定理成立.

3.勾股定理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但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应首先确定该三角形的边,当其余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边的平方时,该三角形才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也可用来证明两直线是否垂直,这一点同学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不仅可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还可以判定哪一个角是直角,从而产生了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新方法: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通过计算来证明,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其中c为边,若,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所以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首先要确定三角形的边.

求:(1) 阴影部分是正方形; (2) 阴影部分是长方形; (3) 阴影部分是半圆.

2. 如图,以Rt△ABC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三个半圆,试探索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例(山东滨州)如图2,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则边BC的长为( )

【强化训练】: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cm,7cm ,则斜边长为 .

2.(易错题、注意分类的思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4、5,则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

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 求斜边上的高.(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其高的积,ab=ch)

例、(09年湖南长沙)如图1所示,等腰中,,

是底边上的高,若,求 ①AD的长;②ΔABC的面积.

例、(09年滨州)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3所示,其中米,,

,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 .

分析: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把折线问题转化成直线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仔细观察图形,不难发现,所有台阶的高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BC的长度,所有台阶的宽度之和恰好是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AC的长度,只需利用勾股定理,求得这两条线段的长即可。

1、小强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2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4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你能帮他算出来吗?

【强化训练】: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4cm,BC=5cm,求CF 和EC。.

例、如右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的正方形的边长为5,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和为

一个是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另一个是正方形的面积与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例1: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1)3、4、5(2)5、12、13(3)8、15、17(4)4、5、6,其中能够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强化训练】:已知△ABC中,三条边长分别为a=n-1, b=2n, c=n+1(n>1).试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若是,请指出哪一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例:如图是一块地,已知AD=4m,CD=3m,∠D=90°,AB=13m,BC=12m,求这块地的面积。

例、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B’C’D’的表面上,求从顶点A到顶点C’的最短距离.

【强化训练】:如图一个圆柱,底圆周长6cm,高4cm,一只蚂蚁沿外壁爬行,要从A点爬到B点,则最少要爬行 cm

1.设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为连续自然数,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

2.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其中斜边上的高为( ).

3.如图,△ABC的三边分别为AC=5,BC=12,AB=13,将△ABC沿AD折叠,使AC落在AB上,求DC的长.

4.如图,一只鸭子要从边长分别为16m和6m的长方形水池一角M游到水池另一边中点N,那么这只鸭子游的最短路程应为多少米?

5.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8.(海南省中考题)如图,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垂直AB于A,CB垂直AB于B,已知AD=15km,BC=10km,现在要在铁路AB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站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

5.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

则该地毯的长度至少是 米。

勾股定理教案(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我来自明光市张八岭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勾股定理》。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沪科版八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第十九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上图案的故事,引入勾股定理,进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解决问题。学好本节不仅为下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奠定基础,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用途也很大。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地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如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也学过不少利用图形面积来探求数式运算规律的例子,如探求乘法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等。在学生这些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探求直角三角形的又一重要性质——勾股定理。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知识链,让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研究分析可见,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的重要定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教学难点为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为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数学史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开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讲解,边操作,边讨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达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

1、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逐步渗透教学法和师生共研相结合的方法。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从不同层次发掘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大教学容量;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反馈训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时长2~3分钟)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枚1955年由希腊发行的邮票,并问学生是否想听这枚邮票背后的故事?

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次参加一位政要人物邀请的餐会,这位主人的宫殿般豪华的餐厅铺着正方形的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瓷砖,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瓷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了一个大正方形,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发现了什么吗?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梳理,总结,可以得到有关三个正方形面积的结论。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标题:19.1 勾股定理(板书)

(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以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让学生观察猜想。本环节体现了人文关怀,并兼顾了教材中的探究,为下一步勾股定理的证明埋下伏笔。)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教学时长15~20分钟)

1、初步感知定理:

(1)用什么方法来探求: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呢?

回忆我们曾经利用图形面积探索过数学公式,大家还记得在哪用过吗?

(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引出.

今天,让我们试一试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能不能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将探求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觉得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并不陌生,增强探索问题的信心.)

(2)展示课本上图19—1和图19—2(1)的图形,观察图中三个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B。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只是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给出书中的定理(板书)并用弯曲的手臂形象地表示勾、股、弦的概念,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达式.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证明结论(教学时长8~10分钟):

出示书中图19—3,与学生共同分析证明并板书过程。通过给出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特殊性到一般性,并对一般性结论进行论证的严谨性。

3、勾股定理简介:(教学时长1~2分钟)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介绍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古人伟大的智慧。

(三)反馈训练,巩固新知(教学时长6~8分钟)

让学生完成两项任务:

任务一:教材练习第一题;

任务二:1,Rt?ABC中,c为斜边,a=3,b=4.,则c=?

2,?ABC中c为最长边,a=3,b=4,则c=?

任务一和任务二中第一题都是基础题,对于任务二中第二题是提高题,对于做错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思考,再告知错误的原因。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数与形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四)归纳小结,深化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五)布置作业,拓展新知(教学时长1~2分钟)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明确新知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它分为三块:一块是复习引入,一块是勾股定理;一块是例题解析。它突出了重点,层次清楚,便于学生掌握,为获得知识服务。

以上内容,我仅从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处理、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方面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勾股定理教案(篇3)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二)动手操作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上述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情况,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于是再利用多媒体投影出P100图19.2.2(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可以同样求出正方形P和Q的面积,只是求正方形R的面积有一些困难,这时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再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就能够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这样设计有利于突破难点,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数学思想及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再问:当边长不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投影例题:一个边长分别为1.5,3.6,3.9这种含有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情形,这样归纳的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这两种表达方式,各小组“发言人”的积极表现,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验证】先后三次验证“勾股定理”这一结论,期间学生动手进行了画图、剪图、拼图,还有测量、计算等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问题解决

⒈让学生解决开始上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⒉自学课本P101例1,然后完成P102练习。

(五)课堂小结

1.小组成员从内容、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进行小结,后由“发言人”汇报,小组间要互相比一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佳。

2.教师用多媒体介绍“勾股定理史话”

①《周髀算径》:西周的商高(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

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其独创。

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六)布置作业

课本P104习题19.2中的第1.2.3题。目的一方面是巩固“勾股定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以上内容,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来说明这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也阐述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勾股定理教案(篇4)

3A Sheet

2Cla______ Name________

一、按要求写单词

1.写出下列单词的同音词:

here___________ high ___________ son__________ know _____________ I ________________by 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单词的单数形式 :

leaves ________ claes________ dragonflies___________ 3.写出同类词:

rabbit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run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pink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park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按要求把下列句子改成否定句 is an insec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n play basketball very we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s a ball under the chai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n write and re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ke eating sweet orang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s the sitting ro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sk is smooth.(否定句并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The pencil is long.(否定句并保持句子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xes_________

勾股定理教案(篇5)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 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 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提出问题:

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从而教师指出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后就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1―1,图1―2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于是投影图1―3,图1―4,同样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但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让学生在预先准备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形,在剪一剪,拼一拼后学生也不难发现对于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的思想,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这对后面的学习及有帮助。

3、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 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 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开头的实际问题,前后呼应,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勾股定理教案(篇6)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它可用边的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分不清哪一条边作斜边,因此在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而出错;另外,在解决有关综合问题时,要将给的边的数量关系经过代数变化,最后达到一个目标式,这种“转化”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及“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前面所学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做类比对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流畅,思维活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说明如下:

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学生将上节课所学习的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书写出来.这里分别找学生口述文字;用符号、图形的形式板书逆命题的内容.所有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估计学生不会感到困难.这样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及能力.

判断上述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这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能力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通过勾股定理及以前的知识联合起来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C=

例2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ACD=

以上例题,分别由学生先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完善.(教师做总结)

4、课堂小结:

b、上交作业 :已知:如图,△DEF中,DE=17,EF=30,EF边上的中线DG=8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三个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勾股定理教案(篇7)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 所以

方法三: , ,化简得证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 ; ; ; ;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D.若 a、b、c是Rt△ABC的三边, ,则a2+b2=c2.

2. △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 、 、 ,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1 B.120 C.90 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32 C.42 或 32 D.37 或 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 ,一条直角边长为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 、 、 之间应满足 ,其中 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 、 、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其中 边是 边, 边所对的角是 .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 ,则按角分类它是 三角形.

8. 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 ,最短边长为 ,最长边长为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 ,另外一边的平方是 .

9.如图,已知 中, , , ,以直角边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10. 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 ,面积为 ,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 、宽 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 , , ,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 离点 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 爬到点 ,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 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 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 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勾股定理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华师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总第19章第2节探索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3、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4、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以直角三角形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数学史导入

以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引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认识的基本观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二)实验操作

1、投影课本图的有关直角三角形问题,让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不管是通过直接数小方格的个数,还是将C划分为4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求等等,各种方法都应予于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备这一结论呢?

3、给出一个边长单位为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计算是否也满足这个结论,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三)归纳验证

1、归纳通过对边长为整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再到边长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尽管学生可能讲的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是有益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要好的多。

2、验证为了让学生确信结论的正确性,引导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广泛性。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勾,股,弦”的含义、勾股定理,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数学文化熏陶。

(四)问题解决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完成课本“想一想”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

(五)课堂小结

主要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新知的途径方面先进行小结,后由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习题19.2(1—5)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四、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公式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定理采用了面积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由特殊到一般再到更一般的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这种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3、关于练习的设计,除两个实际问题和课本习题以外,还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另外的证明方法,写出1—2种出来

4、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勾股定理教案(篇9)

1. 的两边分别为5,12,另边c为奇数,且a + b + c是3的倍数,则c应为_________,此三角形为________.

2.三角形中两条较短的边为a + b,a - b(ab),则当第三条边为_______时,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3.若 的三边a,b,c满足a2+b2+c2+50=6a+8b+l0c,则此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形,面积为______.

4.已知在 中,BC=6,BC边上的高为7,若AC=5,则AC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

5.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k,4k,5k(k为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为______,理由是_______.

6.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cm,24 cm,25 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7.给出下列几组数:①;②8,15,16;③n2-1,2n,n2+1;④m2-n2,2mn,m2+n2(m0).其中定能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

8.下列各组数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

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高把这个三角形分成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 ).

10.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的平方为2(m2+1),其余两边分别为m-1,m + l,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11.如图18-2-5,在 中,D为BC上的一点,若AC=l7,AD=8,CD=15,AB=10,求 的周长和面积.

12.已知 中,AB=17 cm,BC=30 cm,BC上的中线AD=8 cm,请你判断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

13.一种机器零件的形状如图18-2-6,规定这个零件中的 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如图(单位:mm),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14.如图18-2-7,四边形ABCD中,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15.为了庆祝红宝石婚纪念日,詹克和凯丽千家举行聚会.詹克忽然发现他的年龄的平方与凯丽年龄的平方的差,正好等于他的'子女数目的平方,已知詹克比凯丽大一岁,现在他们都不到70岁.请问,当年结婚时,两个人各是多少岁?现在共有子女几人?(在西方,结婚40周年被称为红宝石婚,且该国的合法结婚年龄为16岁)

16.有一只喜鹊正在一棵高3 m的小树的树梢上觅食,它的巢筑在距离该树24 m且高为14m的一棵大树上,巢距离大树顶部1m,这时,它听到巢中幼鸟求助的叫声,便立即赶过去.如果它飞行的速度为5m/s,那么它至少需要几秒才能赶回巢中?。

17.给出一组式子:32+42=52,52+122=132,72+242=252,92+402=412,

(1)你能发现关于上述式子的一些规律吗?

(2)请你运用规律,或者通过试验的方法(利用计算器),给出第五个式子.

18.我们知道,以3,4,5为边长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称3,4,5为勾股数组,记为(3,4,5),类似地,还可得到下列勾股数组:(8,6,10),(15,8,17),(24,10,26)等.

(1)请你根据上述四组勾股数的规律,写出第六组勾股数;

(2)试用数学等式描述上述勾股数组的规律;

19.(福州市)如图18-2-8,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m,一棵树高13m,另一棵树高8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______m.

勾股定理教案(篇10)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备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 “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领,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精选阅读

勾股定理的课件十一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勾股定理的课件”,请欣赏这篇令人惊艳的文章。教案课件在老师上课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因此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案课件是课堂教学规范化的具体体现。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的宋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百度一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备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领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 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 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2】

1. 的两边分别为5,12,另边c为奇数,且a + b + c是3的倍数,则c应为_________,此三角形为________.

2.三角形中两条较短的边为a + b,a - b(ab),则当第三条边为_______时,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3.若 的三边a,b,c满足a2+b2+c2+50=6a+8b+l0c,则此三角形是_______三角形,面积为______.

4.已知在 中,BC=6,BC边上的高为7,若AC=5,则AC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

5.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k,4k,5k(k为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为______,理由是_______.

6.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7cm,24 cm,25 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7.给出下列几组数:①;②8,15,16;③n2-1,2n,n2+1;④m2-n2,2mn,m2+n2(m0).其中定能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

8.下列各组数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

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高把这个三角形分成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 ).

10.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的平方为2(m2+1),其余两边分别为m-1,m + l,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11.如图18-2-5,在 中,D为BC上的一点,若AC=l7,AD=8,CD=15,AB=10,求 的周长和面积.

12.已知 中,AB=17 cm,BC=30 cm,BC上的中线AD=8 cm,请你判断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

13.一种机器零件的形状如图18-2-6,规定这个零件中的 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的尺寸如图(单位:mm),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14.如图18-2-7,四边形ABCD中, ,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15.为了庆祝红宝石婚纪念日,詹克和凯丽千家举行聚会.詹克忽然发现他的年龄的平方与凯丽年龄的平方的差,正好等于他的'子女数目的平方,已知詹克比凯丽大一岁,现在他们都不到70岁.请问,当年结婚时,两个人各是多少岁?现在共有子女几人?(在西方,结婚40周年被称为红宝石婚,且该国的合法结婚年龄为16岁)

16.有一只喜鹊正在一棵高3 m的小树的树梢上觅食,它的巢筑在距离该树24 m且高为14m的一棵大树上,巢距离大树顶部1m,这时,它听到巢中幼鸟求助的叫声,便立即赶过去.如果它飞行的速度为5m/s,那么它至少需要几秒才能赶回巢中?。

17.给出一组式子:32+42=52,52+122=132,72+242=252,92+402=412,

(1)你能发现关于上述式子的一些规律吗?

(2)请你运用规律,或者通过试验的方法(利用计算器),给出第五个式子.

18.我们知道,以3,4,5为边长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称3,4,5为勾股数组,记为(3,4,5),类似地,还可得到下列勾股数组:(8,6,10),(15,8,17),(24,10,26)等.

(1)请你根据上述四组勾股数的规律,写出第六组勾股数;

(2)试用数学等式描述上述勾股数组的规律;

19.(福州市)如图18-2-8,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m,一棵树高13m,另一棵树高8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______m.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在学生掌握勾股定理及一般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用前面学习的勾股定理及三角形全等证明逆定理是本节课的关键步骤,同时本节课又丰富了三角形的性质,是后面几何问题的基础理论性知识。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处于由几何内容的初级向高级行进的过程。他们的几何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对几何题目具有一定的分析、想象、概括能力,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和探求欲。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能力的不成熟,教学中鼓励与引导并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应用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理解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关系及二者真假性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得出猜想、推理证明的过程,提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几何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以适量的教师讲解和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采用复习旧知与创设情境相结合的导入方式。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复习勾股定理并明确其题设和结论,为后面提出逆命题、逆定理做铺垫。接着提问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三角尺或量角器。此时我会要求学生不能用绳子以外的工具,借助学生的困惑,给出古埃及人利用等长的3、4、5个绳结间距画直角三角形的情境。以古埃及人所用方法中蕴含何道理为切入点引出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奠定好基础,同时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展开教学。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新授环节。

请学生思考3,4,5之间的关系,结合勾股定理的学习经验明确

出示数据2.5cm,6cm,6.5cm,请学生计算验证数据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并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三边换成其他满足上述平方和关系的数据,如4cm,7.5cm,8.5cm,画出相应边长的三角形检验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在得到肯定结论后,引导学生基于以上例子大胆猜想得出命题。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4】

1.13;直角三角形 2. 3.直角;6 4.8.4 5.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6.184 cm2

11.周长为48,面积为84. 提示: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 为直角三角形,故AD BC,再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D=6,从而可求解.

12. 为等腰三角形.

理由:在 中,AB=17cm,AD=8 cm,BD=15 cm,

为直角三角形.

AC=17 cm,

为等腰三角形.

13.符合.

14.连接AC,得 ,由勾股定理知AC=5,

AC2+CD2=52+122=169=132=AD2, ACD=S四边形ABCD=S ABC+S ACD== 6+30=36.

15.詹克21岁,凯丽20岁,现在共有11个子女.

16.如图,由题意知AB=3 m,CD=14-l=13 m,BD=24 m.过A作AE CD于E,则CE=13-3=10 m,AE=BD=24 m.在中,AC2=CE2+AF=102+242=262 m2, AC=26 m, 265=5.2 s, 它至少需要5.2 s才能赶回巢中.

17.(1)①每个等式中的三个底数都正好组成一组勾股数;

②每个等式中的最小的底数恰好是连续的奇数;

③最大的底数比第二大的底数大1;

④第二大的底数是偶数,最大的底数是奇数;

⑤这些等式中的底数都是代数式m2-n2,2mn,m2+n2,当m和n取不同正整数时得到的数.

(2)第五个式子应当是m=6,n=5时,所得的三个底数的平方和,即112+602=612.

18.(1)(48,14,50).

(2)设n2,且n为整数,勾股数组的规律为 (n2-l,n2,n2+1).

(3) (n2-1)2+(2n)2=n4-2n2+1+4n2=(n2+1)2,

以n2-1,2n,n2+l为三边长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5】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6】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在公元前1000多年,据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又称“商高定理”。在公元前7至6世纪一中国学者陈子,曾经给出过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斜至日。

1、勾股定理是联系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两个对象——数与形的第一定理。

2、勾股定理导致不可通约量的发现,从而深刻揭示了数与量的区别,即所谓“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

3、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证明与推理的科学。

4、勾股定理中的公式是第一个不定方程,也是最早得出完整解答的不定方程,它一方面引导到各式各样的不定方程,另一方面也为不定方程的解题程序树立了一个范式。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7】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的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们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

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老师们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步情境导入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请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什么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追溯历史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推陈出新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习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

(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

(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温故反思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采用“七巧板”代替教材中“毕达哥拉斯地板砖”利用我国传统文化引入课题,赵爽弦图证明定理,符合本节课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这一设计理念,展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璀璨的历史,激发学生再创数学辉煌的愿望。

以上就是我对《勾股定理》这一课的设计说明,有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大家。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9】

一、教案背景概述: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勾股定理,难点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学生分析:

1、考虑到三角尺学生天天在用,较为熟悉,但真正能仔细研究过三角尺的同学并不多,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能非常简单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本质。

2、以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为背景展开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本教案以学生手中舞动的三角尺为知识背景展开,以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让他们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运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面积割、补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发展合理推理能力,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用多种割、补图形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国热情。

4、欣赏设计图形美。

学生准备:正方形网格纸若干,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彩笔、直角三角尺、铅笔等。

老师准备:毕达哥拉斯、赵爽、刘徽等证明勾股定理的图片以及其它有关人物历史资料等投影图片。

同学们,当你每天手握三角尺绘制自己的宏伟蓝图时,你是否想过:他们的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探索这一小秘密。(板书课题: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1、取方格纸片,在上面先设计任意格点直角三角形,再以它们的每一边分别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图1

设网格正方形的边长为1,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观察并计算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填写下表:

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时,是否一定成立?

1、指导学生运用拼图、或正方形网格纸构造或设计合理分割(或补全)图形,去探索本结论的正确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在学生所创作图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割、补图,展示出来交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说理:

师介绍:(出示图片)毕达哥拉斯,公元前约500年左右,古西腊一位哲学家、数学家。一天,他应邀到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一进朋友家门就被朋友家的豪华的方形大理石地砖的形状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立刻找来尺子和笔又量又画,他发现以每块大理石地砖的相邻两直角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等于以这块大理石地砖的对角线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的面积。于是他回到家里立刻对他的这一发现进行了探究证明……,终获成功。后来西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发现,将这一定理命名为“毕达哥拉斯定理”。1952年,希腊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特别选用他设计的这种图形为主图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见课本52页彩图2―1,欣赏图片)

师介绍:(出示图片)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并运用这个结论。早在公元前左右,大禹治水时期,就曾经用过此方法测量土地的等高差,公元前1100年左右,西周的数学家商高就曾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他们对这一结论的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多年。公元200年左右,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曾构造此图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的这个证明,可谓别具匠心,极富创新意识,他用几何图形的割、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相等关系,既严密,又直观,为中国古代以“形”证“数”,形、数统一的独特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他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证明这一结论的数学家。我国数学家们为了纪念我国在这方面的数学成就,将这一结论命名为“勾股定理”。(点题)

20xx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当时选用这个图案作为会场主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见课本50页彩图,欣赏图片)

师介绍:(出示图片)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证明在数学史上屡创奇迹,从毕达哥拉斯到现在,吸引着世界上无数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数学爱好者对它的探究,甚至政界要人――美国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也加入到对它的探索证明中,如图是他当年设计的证明方法。据说至今已经找到的证明方法有四百多种,且每年还会有所增加。(若有时间可以继续出示学生中有价值的图片进行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索……

四、总结:

1、继续收集、整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的探索问题并交流。

2、探索勾股定理的运用。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0】

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

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交流探索猜想。

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通过计算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由此猜想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学生每人课前准备若干张方格纸。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来说,判断它们全等的条件有哪些?对于直角三角形呢?

(3)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勾股定理的课件【篇1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理解并会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知道什么叫勾股数,记住一些觉见的勾股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和证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数学思维以及合情推理意识,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这样就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中,通过巧妙而自然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与几何知识结构之间筑了一个信息流通渠道,进而达到完善学生的数学认识结构的目的。

(一)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有关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提出了与本节课关系密切、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可探索却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去提示本节课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桩钉如图那样的三角形,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出现马上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待研究知识的认识冲突,引起了学生的重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

造了我要学的气氛,同时也说明了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包括难点突破)

因为几何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初二学生来说选择适当的时机,让他们从个体实践经验中开始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在具体的实践中观察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直观感觉上是什么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验证猜想。

这样设计是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是不容易想到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动手画出了一个两直角边与所给三角形两条较小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操作验证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显示了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还孕育了辅助线的添法,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论证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个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个定理。从动手操作到证明,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它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顺利作出了辅助直角三角形,整个证明过程自然、无神秘感,实现了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亲身体会了动手操作——观察——猜测——探索——论证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使学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

在同学们完成证明之后,同时让学生总结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关系,并举例指出哪些为互逆定理。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本把证明过程严格的阅读一遍,充分发挥教课书的作用,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组织变式训练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了两个例题。(演示)第一题比较简单,让学生口答,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二题则进了一层,不仅判断是否为直接三角形,还绕了一个弯,指出哪一个角是直角。这样既可以检查本课知识,又可以提高灵活运用以往知识的能力。例题讲解后安排了三个练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了学生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利用率。让学生知道勾股逆定理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采用讲、说、练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巡视、谈话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反馈,调节教法,同时注意加强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

(五)归纳小结,纳入知识体系

本节课小结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注意总结思想方法,培养能力方面,比如辅助线的添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并

告诉同学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亲手实践发现并证明的,这种讨论问题的方法是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好方法,希望同学在课外练习时注意用这种方法,这都是教给学习方法。

(六)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的思维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我安排了两题作业。第一题是基本的思维训练项目,全体都要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题适当加大难度,拓宽知识,供有能力又有兴趣的学生做,日积月累,对训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为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和培养创新活动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发现、操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

此外,本节课我还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联系学生现有的经验和感性认识,由最邻近的知识去向本节课迁移,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本节课遵循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争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力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

勾股定理课件汇总十三篇


趣祝福的编辑费尽心思打造的“勾股定理课件”一定会让您感到印象深刻,欢迎阅读我们网页的内容我们将为您提供最好的服务。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勾股定理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进行分析和欣赏。理解数

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感悟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通过拼图活动,尝试验证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计算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成功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难点: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拼图,探求验证勾股定理的新方法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动手实践能力也比较强,在班级上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班风,估计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自主探索归纳勾股定理。

四、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介绍勾股世界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首先发现了勾股定理,因此在国外人们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为了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1955年希腊曾经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

(二)讲解新课

1、探索活动一:

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1)观察图1

正方形A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B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C中含有

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

个单位面积。

(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3)请将上述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吗?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图1

9

9

18

图2

4

4

8

2、探索活动二:

(1)观察图3,图4

并填写下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图3

16

9

25

图4

4

9

13

你是怎样得到上面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2)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3、议一议(合作交流,验证发现)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我们怎么证明这个定理呢?

教师指导第一种证明方法,学生合作探究第二种证明方法。

可得:

想一想:大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表示?

想一想:这四个直角三角形还能怎样拼?

可得:

4、例题分析

如图,一根电线杆在离地面5米处断裂,电线杆顶部落在离电线杆底部12米处,电线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解:∵,

∴在中,

,根据勾股定理,

∴电线杆折断之前的高度=BC+AB=5米+13米=18米

(三)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从边的角度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又一个特征.人类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在西方,勾股定理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驴桥定理”等等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

五、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做一做

勾股定理

议一议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a2+b2=c2)

六、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实验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还没有普及与推广,实际上,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归纳证明等活动,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也让学生感觉数学是可以动手做实验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欲高的特点,在充裕的时间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归纳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让实验走进了数学课堂,真正体现了实验的巨大作用。

勾股定理课件 篇2

一、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1.求面积

例1:如图1,在等腰△ABC中,腰长AB=10cm,底BC=16cm,试求这个三角形面积。

析解:若能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面积。而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联想作底边上的高AD,此时D也为底边的中点,这样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02-82=36,所以AD=6cm,所以这个三角形面积为×BC×AD=×16×6=48cm2。

2.求边长

例2:如图2,在△ABC中,∠C=135?,BC=,AC=2,试求AB的长。

析解: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可考虑过点B作BD⊥AC,交AC的延长线于D点,构成Rt△CBD和Rt△ABD。在Rt△CBD中,因为∠ACB=135?,所以∠BCB=45?,所以BD=CD,由BC=,根据勾股定理得BD2+CD2=BC2,得BD=CD=1,所以AD=AC+CD=3。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D2+BD2=32+12=10,所以AB=。

点评:这两道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没有现成的直角三角形,都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妙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里蕴含着数学中很重要的转化思想,请同学们要留心。

二、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状。

析解:由于所给条件是关于a,b,c的一个等式,要判断△ABC的形状,设法求出式中的a,b,c的值或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相等与否)等,因此考虑利用因式分解将所给式子进行变形。因为a2+b2+c2+338=10a+24b+26c,所以a2-10a+b2-24b+c2-26c+338=0,所以a2-10a+25+b2-24b+144+c2-26c+169=0,所以(a-5)2+(b-12)2+(c-13)2=0。因为(a-5)2≥0,(b-12)2≥0,(c-13)2≥0,所以a-5=0,b-12=0,c-13=0,即a=5,b=12,c=13。因为52+122=132,所以a2+b2=c2,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利用勾股定理说明线段平方和、差之间的关系

例4:如图3,在△ABC中,∠C=90?,D是AC的中点,DE⊥AB于E点,试说明:BC2=BE2-AE2。

析解:由于要说明的是线段平方差问题,故可考虑利用勾股定理,注意到∠C=∠BED=∠AED=90?及CD=AD,可连结BD来解决。因为∠C=90?,所以BD2=BC2+CD2。又DE⊥AB,所以∠BED=∠AED=90?,在Rt△BED中,有BD2=BE2+DE2。在Rt△AED中,有AD2=DE2+AE2。又D是AC的中点,所以AD=CD。故BC2+CD2=BC2+AD2=BC2+DE2+AE2=BE2+DE2,所以BE2=BC2+AE2,所以BC2=BE2-AE2。

点评:若所给题目的已知或结论中含有线段的平方和或平方差关系时,则可考虑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问题。

勾股定理课件 篇3

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 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 学习。

教学重点:了结勾股定理的由,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

的图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 题)

1。探究活动一:

内容:(1)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观察:

(2)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 方形的面 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2。探究 活动二:

(1)观察下面两幅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 、 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gou-gu theorem):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 、 ,斜边长为 ,那么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

地面10m处折断倒下,

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1、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 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1。这一节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

② 面积法;

③ “割、补、拼、接”法.

② 数形结合思想。

2。《读一读》——勾股世界;

3。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 .

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课件 篇4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备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 “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 “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领,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勾股定理课件 篇5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01、在直角△ABC中,斜边AB=2,则AB2+BC2+CA2=.

0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4cm,9cm,则它的周长为cm.

04、一块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为800m2,则它的对角线长为m.

05、△ABC的三边长分别是15、36、39,这个△ABC是三角形.

07、三边之比为3:4:5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4cm2,则它的周长为cm.

08、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cm,底边长为12cm,则其底边上的高为cm.

09、△ABC中∠C=900,∠B=300,b=2cm,则c=cm.

10、如图,AB=AC=10cm,AD⊥BC,∠B=300,则BD2=.

12、在长为3,4,5,12,13的线段中任意取三条可构成个直角三角形.

13、两条直角边为6cm,8cm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为cm.

1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比一条直角边多2cm,另一条直角边为6cm,则斜边的长为cm.

15、如图,AB=AC=10cm,CD⊥AB,∠B=150,则CD=cm.

三、解答题(共50分):

16、一块长方形土地ABCD的长为28m,宽为21m,小明站在长方形的一个顶点A上,他要走到对面的另

17、在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现在要向顶点B处爬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BC=1cm,

18、有一块四边形草坪,∠B=∠D=900,AB=24m,BC=7m,CD=15m,求草坪面积.(8分)

19、小明想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他发现旗杆顶上的绳子BD垂到地面还多CD=1米,当他把绳子的

下端D拉开5米到后,发现下端D刚好接触地面A.你能帮他把旗杆的高度求出来吗?(10分)

20、圆柱高8cm,底面半径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3)(8分)

21、小琳家的楼梯有若干级梯子。她测得楼梯的水平宽度AC=4米,楼梯的斜面长度AB=5米,现在

她家要在楼梯面上铺设红地毯。若准备购买的地毯的单价为20元/米,则她家至少应准备多少钱?

余弦定理教案10篇


经过搜索,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关“余弦定理教案”的相关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晚。在编写教案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阅读后,记得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余弦定理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全日制中等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数学第一册中第六章平面向量第六部分。余弦定理是欧氏空间度量几何的最重要定理,是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定理,是整个测量学的基础。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可用解析法、向量法等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主要能解决有关三角形的三类问题:

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2)、已知三边求三个内角;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以及相关的证明题。

二、说教学思路

本着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让数学服务于专业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我不是将余弦定理简单呈现给学生,而是创造设情境,设计了与机械相关联并具有爱国主题的二个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强化了数学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身专业中的能力。同时通过任务驱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所设计的两个任务具有爱国主义题材,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前,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并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任务驱动法

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提升解决实际总是的能力,并极大的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发现法、观察法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观察和三角形直角的相关变形,学生从中受启发,发现余弦定理,并证明它。

3.归纳总结法

学生通过前期的探索研究,自主归纳总结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及判断三角形形状的相关规律。

4.讲练结合法

讲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知,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学法

学生学法主要有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去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培养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品质。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

2、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1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本专业范围内熟练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余弦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六、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七、教学难点

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从而突破发现余弦定理,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八、教学过程

教学中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引导探究、发现定理;

完成任务、应用迁移;

拓展升华、交流反思;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

1、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二个任务,做为贯穿本课的主线和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钮带,通过完成这二个任务,达到掌握余弦定理并学会应用的目标。

2、通过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引出余弦定理(快乐起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合理猜想来发现余弦定理。

(二)、新课

3.证明猜想,导出余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变形

经过严密逻辑推理证明得出余弦定理,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4.解决二个任务

5.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6.小结:

通过学生口答方式小结,让学生强化记忆,分清重点,深化对余弦定理的理解。

7.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要部分,为再现知识体系,突出重点,将余弦定理知识体系展示在板书中,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求知欲;知识点学习则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培养了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余弦定理教案(篇2)

人教版数学必修5§1.1.2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解析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

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定理,了解从三角方法、解析方法、向量方法和正弦定理等途径证明余弦定理。

3、在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中,通过联想、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比较证明余弦定理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能用余弦定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通过前一节正弦定理的学习,学生已能解决这样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而在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另一边和另两个角的问题上,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这就迫切需要他们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另一种定量关系。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上。

2、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学生认知比较单一,对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也比较单一,而本节的教学难点就在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经过联想、类比、转化多角度地对余弦定理进行证明,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生在解三角形中,如何适当地选择定理以达到更有效地解题,也是本节内容应该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时,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能理解两种方法的利弊之处,从而更有效地解题。

三、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放在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上,所以本节中复杂的计算借助计算器来完成。当使用计算器时,约定当计算器所得的三角函数值是准确数时用等号,当取其近似值时,相应的运算采用约等号。但一般的代数运算结果

按通常的运算规则,是近似值时用约等号。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①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问题,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

②余弦定理的证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余弦定理的证明,或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定理的证明。

③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教学情景: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现有卷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请你设

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学校生物岛边界上两点的最

大距离(如图1所示,图中AB的长度)。

【设计意图】: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

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师生活动: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方案尝

试解决。

学生1—方案1:如果卷尺足够长的话,可以在岛对岸小路上取

C一点C(如图2),用卷尺量出AC和BC的长,用

测角仪测出∠ACB的大小,那么△ABC的大小就

可以确定了。感觉似乎在△ABC中已知AC、BC的长及夹角C的大小,可以求AB的长了。

其他学生有异议,若卷尺没有足够长呢?

学生2—方案2:在岛对岸可以取C、D 两点

(如图3),用卷尺量出CD的长,再用测角仪测出

图中∠

1、∠

2、∠

3、∠4的大小。在△ACD中,已知∠ACD、∠ADC及CD,可以用正弦定理求AC,同理在△

BCD中,用正弦定理求出BC。那么在△ABC中,已知AC、BC及∠ACB,似乎可以求AB的长了。

教师:两种方案归根到底都是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能否也象正弦定理那样,寻找它们之间的某种定量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②求异探新,证明定理

问题2:在△ABC中,∠C = 90°,则用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c2=a2+b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最简单入手,从而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特殊入手,用已有的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而寻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定量关系。

学生3:在△ABC中,如图4,过C作CD⊥AB,垂足为D。

在Rt△ACD中,AD=bsin∠1,CD= bcos∠1;

在Rt△BCD中,BD=asin∠2, CD=acos∠2;

c=(AD+BD)=b-CD+a-CD+2ADBD

= ab2abcos1cos22absin1sin

2=ab2abcos(12)

ab2abcosC2222222222

AD图

4学生4:如图5,过A作AD⊥BC,垂足为D。

则:cADBD

22222bCD(aCD)

ab2aCD

ab2abcosC22222A图

5学生5:如图5,AD = bsinC,CD = bcosC,∴c=(bsinC)+(a-bcosC)= a+b-2abcosC

类似地可以证明b= a+c-2accosB,c= a+b-2abcosC。

教师总结:以上的证明都是把斜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化一般为特殊,再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并且进一步指出以上的证明还不严密,还要分∠C为钝角或直角时,同样都可以得出以上结论,这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首先肯定学生成果,进一步的追问以上思路是否完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师生活动:得出了余弦定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联想、类比、转化,思考是否还有2 22 2 22 22 2

2其他方法证明余弦定理。

教师:在前面学习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种,我们用向量法比较简便地证明了正弦定理,那么在余弦定理的证明中,你会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生6:如图6,记ABc,CBa,CAb则cABCBCAab22(c)(ab)

22ab2ab

222即cab2abcosC

cab2abcosC222A

图6

教师:以上的证明避免了讨论∠C是锐角、钝角或直角,思路简洁明了,过程简单,体现了向量工具的作用。又向量可以用坐标表示,AB长度又可以联系到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你会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由向量又联想到坐标,引导学生从直角坐标中用解析法证明定理。学生7:如图7,建立直角坐标系,在△ABC中,AC =

b,BC = a.且A(b,0),B(acosC,asinC),C(0,0),则 cAB22(acosCb)(asinC)

2222 ab2abcosC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平面几何知识、向量法、解析法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余弦定理,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③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余弦定理及推论的构成形式,思考用余弦定理及推论可以解决那些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例1:①在△ABC中,已知a = 2,b = 3,∠C = 60°,求边c。

②在△ABC中,已知a = 7,b = 3,c = 5,求A、B、C。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及推论解决两类最基本问题,既①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三边,求三内角。

④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的证明,从平面几何、向量、坐标等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究,得出的余弦定理无论在什么形状的三角形中都成立,勾股定理也只不过是它的特例。所以它很“完美”,从式子上又可以看出其具“简捷、和谐、对称”的美,其变式即推论也很协调。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数学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造化之神奇,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掌握公式特征、结构及其他变式。

⑤作业

第1题: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设计意图】:继续要求学生扩宽思路,用正弦定理把余弦定理中的边都转化成角,然后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推导证明。而这种把边转化为角、或把角转化为边的思想正是我们解决三角形问题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第2题:在△ABC

中,已知abB45,求角A和C和边c。

【设计意图】:本题可以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求解,让学生体会两种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上的利弊。运用正弦定理求角可能会漏解,运用余弦定理求角不会漏解,但是计算可能较繁琐。

余弦定理教案(篇3)

正弦定理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是在学生学习了必修④基本初等函数Ⅱ和三角恒等变换的基础上,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得出正弦定理。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由实际问题出发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愿望。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学法:开展“动脑想、严格证、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 养学生“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

整堂课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原则,突出: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教师指导、循序渐进。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证明——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由特殊到一般,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正弦定理及证明过程。

(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

(4)巩固练习——深化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并结合辽宁数学高考理科17题文科18题,巩固新知。

余弦定理教案(篇4)

一、单元教学内容

运算定律P——P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在经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发现过程中,体验归纳、总结和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

5、在经历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形成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6、经历简便计算过程,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理解和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运算定律10课时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一、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P17——P18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自行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师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你看,这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获取信息。

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

3、师小结信息,引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 探索加法交换律

1、课件继续出示:“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出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你能用等号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40+56=56+40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独自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出的等式,互相检验

写出的等式是否符合要求。

2、观察写出的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全班交流。从这些算式可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可以用文字来表示:甲数十乙数=乙数十甲数。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又可以怎样来表示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a+b=b+a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4、初步应用: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6=36+( )305+49=( )+305b+100=( )+b 47+( )=126+( ) m+( )=n+( ) 13+24=( )+( )

第二环节 探索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2情境图。

师:从例2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生交流后提出问题:要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先算出“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 88+(104+96)=88+200=288(千米)

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

(88+104)+96=88+(104+96)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小组讨论。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在小组里说说你有

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确:三个算式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运算的顺序变了,它们的和不变。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可以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a+b)+c=a+(b+c)

教师指出: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初步应用。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5+36)+64=45+(36+) (560+)+ =560+(140+70) (360+)+108=360+(92+) (57+c)+d=57+(+)

(三)巩固发散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写,组织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律填写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1)470+320=320+470

(2)a+55+45=55+45+a

(3)(27+65)+35=27+(65+35)

(4)70+80+40=70+40+80

(5)60+(a+50)=(60+a)+50 (6)b+900=900+b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知道了如何用符号和字母来表示发现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例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 +96 88+(104+96) 56+40=96(千米)=192+96 =88+200=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a+b=b+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六、教学后记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余弦定理教案(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⒈知识与技能:

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

⒉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三)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和学法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⒈复习引入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环节⒉应用举例

在本环节中,我将给出两道典型例题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环节⒊练习反馈

练习B组题,1、2、3;习题1-1A组,1、2、3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环节⒋归纳小结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环节⒌课后作业

必做题:习题1-1A组,6、7;习题1-1B组,2、3、4、5

选做题:习题1-1B组7,8,9.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教案(篇6)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教案(篇7)

《余弦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课时安排说明

参照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本节内容安排两课时,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3.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三. 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确定了本节课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四. 教学方法

1.教法分析: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

2.学法分析:

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温故知新—探究新知—巩固提高—反思体验。

1.在第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解决的解三角形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定理没有解决的解三角形问题。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在第二个环节中:通过铁路规划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出技术人员的方法后,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然后我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利用平面几何法,向量法,解析法探究余弦定理.设计意图: 从各个不同的方向探索得到余弦定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共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得出余弦定理公式,归纳总结定理特点,树立知三求一的思想.3.在第三个环节中,首先带领学生解决之前的实际问题,树立学生信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然后设置了三道例题: 例1:已知两边及夹角,巩固新知

例2:已知三边求最大角;由学生思考得出余弦定理推论,带动学生思考,观察推论,再次明确知三求一的思想;例3: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引导学生发出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正,余弦定理两种方法求解.这样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最后加以总结.接下来通过一道口答题,使学生回忆起勾股定理可以解直角三角形,引发学生思考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关系.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强化特殊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知识的外延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通过抢答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4.在最后一个环节中,通过知识树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认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六.教学理念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照抄。教无定法,关键是学生能不能有所思,有所得。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本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推理等过程建构新知识,并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同时,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设计可操作的数学活动,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从而带动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体验发现探索的快乐,感受合作交流的愉悦。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我们在抒写着历史,愿我们的优质课竞赛成为丰富盟校教学,提升成绩的一个契机,通钢一中数学教师姚艳玲愿在这一活动中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余弦定理教案(篇8)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

②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定理,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定理,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从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两类三角形出发,揭示勾股定理特点,说明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不完备,还有用正弦定理不能直接求解的三角形,应怎样解决呢?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引出课题。

(二)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定理,回顾分析,形成结论,再认识结论,总结用途。变形延伸,培养发散,对比特殊,认知推广。落实定理,构建定理应用体系。

(三)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回顾余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四)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审题确定条件。

2、明确求解任务。

3、确定使用公式。

4、科学求解过程。

(五)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两种表达。

3、两类问题。

(七)思维拓展,自主探究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即余弦定理的推论。

余弦定理教案(篇9)

凤凰高中数学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1.2 余弦定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跃红

教学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难点是余弦定理的推导和证明.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要开凿隧道将一

段山体打通.现要测量该山体底侧两点间的距离,即要测量该山体两底侧A、B两点间的距离(如图

1).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学生身边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其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余弦定理,自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2.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提出的方法有,先航拍,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利用等高线量出距离等;也有学生提出在远处选一点C,然后量出AC,BC的长度,再测出∠ACB.△ABC是确定的,就可以计算出AB的长.接下来,请三位板演其解法.

法1:(构造直角三角形)

如图2,过点A作垂线交BC于点D,则

|AD|=|AC|sinC,|CD|=|AC|cosC,|BD|=|BC|-|CD|=|BC|-|AC|cosC,所以,|AB||AD|2|BD|2|AC|2|BC|22|AC||BC|cosC.

C

法2:(向量方法)

如图3,因为ABACCB,22 所以,AB(ACCB)

22ACCB2ACCBcos(C),即 |AB|AC|2|BC|22|AC||BC|cosC.

法3:(建立直角坐标系)C建立如图4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AC|cosC, |AC|sinC),B(|BC|, 0),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AB|(|AC|cosC|BC|)2(|AC|sinC0)2,所以,|AB|AC|2|BC|22|AC||BC|cosC.

活动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板演.

3.追踪成果,提出猜想.

师:回顾刚刚解决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在△ABC中,a,b,c是角A,B,C的对边长,则有c2a2b22abcosC成立.类似的还有其他等式,a2c2b22cbcosA,b2c2a22cacosB.

正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中边长与角度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因为与正弦有关,就称为正弦定理;而上面等式中都与余弦有关,就叫做余弦定理.

问题2:刚才问题的解题过程是否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作为定理要经过严格的证明,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学生活动:经过思考得出,若把解法一作为定理的证明过程,需要对角C进行分类讨论,即分角C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进行证明;第二种和第三种解法可以作为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师总结:证明余弦定理,就是证明一个等式.而在证明等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般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还可以构造向量等式,然后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将其数量化;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借助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来解决,等等.

4.探幽入微,深化理解.

问题3:刚刚认识了余弦定理这个“新朋友”,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反过来也可以说,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当角C为锐角或钝角时,边长之间有不等关系 a2b2c2,a2b2c2;c2a2b22abcosC是边长a、b、c的轮换式,同时等式右边的角与等式左边的边相对应;等式右边有点象完全平方,等等.

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一个等式时,就如同观察一个人一样,先从远处看,然后再近处看,先从外表再到内心深处.观察等式时,先从整体(比如轮换)再到局部(比如等式左右边角的对称),从一般到特殊,或者从特殊到一般(比如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问题4:我们为什么要学余弦定理,学它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余弦定理的必要性.同时又可以得到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三角形所满足的条件,以及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让学生体会在使用公式或定理时,不但要会“正向使用”还要学会“逆向使用”.

学生活动:解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夹角的三角形;如果已知三边,可以求角,进而解出三角形,即

b2c2a2a2c2b2a2b2c2

cosA,cosB,cosC. 2bc2ac2ab

5.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练习:

1.在△ABC中,若a=3,b=5,c=7,求角C.

2.(1)在△ABC中,若b1,c6,A450,解这个三角形.

(2)在△ABC中,b,B600,c1,求a.

学生活动:练习后相互交流得出,解答题1时,利用的是余弦定理的变形形a2b2c2

式cosC;而题2既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 2ab

思考: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你能用正弦定理证明余弦

定理,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余弦定理教案(篇10)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选自高中数学第一册(下)中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二部分解斜三角形的第二节。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为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及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有密切联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应用很多。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这堂课,我并不准备将余弦定理全盘托出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创设情境式教学,通过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并发现余弦定理。

根据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余弦定理两种表示形式,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3)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体会形数美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掌握余弦定理,教学难点设为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

2、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学法指导:巴甫洛夫曾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学法上指导学生:

①如何探究问题②遇到新的问题时如何转化为熟悉的问题③做好评价与反思。

4、教学手段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和直观的演示,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探索并发现余弦定理。对证明过程和知识体系板书演示,力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学具是:纸张、直尺、量角器。

三、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导探究、获得性质;

应用迁移、交流反思;

拓展升华、发散思维;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五个层次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过程省略。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再现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渗透结构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样设计板书。性质的证明和习题解答是学生完成的,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发现错误可及时纠正;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展示到黑板上,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正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独立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 “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

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385400km,你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问题2:在现在的高科技时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没必要亲自去量,只需水平飞行的飞机从山顶一过便可测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交通警察是怎样测出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的速度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学好本章内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书课题《解三角形》)

[设计说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识与问题的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兴趣。

(二)特殊入手,发现规律

问题3: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老师想试试你的实力,请你根据初中知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这个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边和角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类比归纳,严格证明

问题4:本题属于初中问题,而且比较简单,不够刺激,现在如果我为难为难你,让你也当一回老师,如果有个学生把条件中的Rt⊿ABC不小心写成了锐角⊿ABC,其它没有变,你说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设计说明]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觉自己解决有困难,学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结组研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没有用向量的学生,教师引导提示学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证明。

正弦定理教案(篇2)

课前放映一些有关军事题材的图片,并在课首给出引例:一天,我核潜艇A正在某海域执行巡逻任务,突然发现其正东处有一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朝北偏西40°方向航行。经研究,决定向其发射鱼雷给以威慑性打击。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问怎样确定发射角度可击中敌舰?

(二)启发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用几何画板模拟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问题:

从而抽象出一个雏形:

3、测量角A的实际角度,与猜测有误差,从而产生矛盾:

定性研究如何转化为定量研究?

(三)引导学生用“特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

提出问题:

1、如何对以上等式进行检验呢?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筛选出能成立的等式。

2、那这一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用刻度尺、圆规、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四)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探寻理论证明的方法。

提出问题:

1、如何把猜想变成定理呢?使学生注意到猜想和定理的区别,强化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怎样进行理论证明呢?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你能找出它们的比值吗?借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以上的研究思路。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找到比值,突破难点。

4、将猜想变为定理,并用以解决课首提出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同时,考虑到这是一节探究课,授课前并没有告诉学生授课内容。学生在未经预习不知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的前提下,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中,一步步发现了定理并证明了定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视为一种信息载体,一种知识产生的背景。本节课数学情境的创设突出了以下两点:

1.从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设计数学情境。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探究的心理。因此,本教案紧紧地抓住高二学生的这一特征,利用“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这一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材料,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2.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数学情境的设计处处以问题为导向:“怎样调整发射角度呢?”、“我们的工作该怎样进行呢?”、“我们的‘根据地’是什么?”、“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吗?”……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

(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从问题情境的创造到数学实验的操作,再到证明方法的发现,都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和拓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数学实验走进了课堂,这一朴实无华而又意义重大的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给了学生成功的快乐;这一思维模式的养成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一些遗憾:由于这种探究课型在平时的教学中还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往往以一种观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主动探究意识不强,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足够的提升。但相信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

一些感悟:轻松愉快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天地,是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主阵地,是思想教育的好场所。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舞台!

正弦定理教案(篇3)

正弦定理证明方法

作直径BD交⊙O于D. 连接DA.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 所以c/sinC=c/sinD=BD=2R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证明: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作CH⊥AB垂足为点H

CH=a・sinB CH=b・sinA ∴a・sinB=b・sinA 得到a/sinA=b/sinB

同理,在△ABC中, b/sinB=c/sinC ∴a/sinA=b/sinB=c/sinC

在直角三角形中,在钝角三角形中(略)。

证明:记向量i ,使i垂直于AC于C,△ABC三边AB,BC,CA为向量a,b,c ∴a+b+c=0 则i(a+b+c) =i・a+i・b+i・c

=a・cos(180-(C-90))+0+c・cos(90-A)=-asinC+csinA=0 ∴a/sinA =c/sinC (b与i垂直,i・b=0)

证明:在△ABC中,设BC=a,AC=b,AB=c。作CD⊥AB垂足为点D,作BE⊥AC垂足为点E,则CD=a・sinB,BE= c sinA,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AB・CD=AC・BE

即c・a・sinB= b・c sinA ∴a/sinA=b/sinB 同理可得b/sinB=c/sinC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正弦定理:三角形ABC中 BC/sinA=AC/sinB=AB/sinC

例如,用BC边和经过B的直径BD,构成的直角三角形DBC可以得到:

听说能用向量证,咋么证呢?

三角形ABC为锐角三角形时,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向量AB,则j 与向量AB夹角为90,j与向量BC夹角为(90-B),j与向量CA夹角为(90+A),设AB=c,BC=a,AC=b,

|j||AB|cos90+|j||BC|cos(90-B)+|j||CA|cos(90+A)=0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证用余弦定理:a^2+b^2-2abCOSc=c^2 COSc=(a^2+b^2-c^2)/2ab SINc^2=1-COSc^2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证

4

步骤1.

在锐角△ABC中,设BC=a,AC=b,AB=c。作CH⊥AB垂足为点H

步骤2.

证明a/sinA=b/sinB=c/sinC=2R:

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交⊙O于D.

连接DA.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

所以c/sinC=c/sinD=BD=2R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平面向量证法:

∴c^2=a・a+2a・b+b・b∴c^2=a^2+b^2+2|a||b|Cos(π-θ)

∴c^2=a^2+b^2-2|a||b|Cosθ(注意:这里用到了三角函数公式)

同理可证其他,而下面的CosC=(c^2-b^2-a^2)/2ab就是将CosC移到左边表示一下。

做AD⊥BC.

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b^2=sinB・c+a^2+cosB・c^2-2ac*cosB

b^2=(sinB^2+cosB^2)*c^2-2ac*cosB+a^2

正弦定理教案(篇4)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正弦定理:三角形ABC中 BC/sinA=AC/sinB=AB/sinC

例如,用BC边和经过B的直径BD,构成的直角三角形DBC可以得到:

听说能用向量证,咋么证呢?

三角形ABC为锐角三角形时,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向量AB,则j 与向量AB夹角为90,j与向量BC夹角为(90-B),j与向量CA夹角为(90+A),设AB=c,BC=a,AC=b,

|j||AB|cos90+|j||BC|cos(90-B)+|j||CA|cos(90+A)=0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证用余弦定理:a^2+b^2-2abCOSc=c^2 COSc=(a^2+b^2-c^2)/2ab SINc^2=1-COSc^2 SINc^2/c^2=4a^2*b^2-(a^2+b^2-c^2)^2/4a^2*b^2*c^2 =[2(a^2*b^2+b^2*c^2+c^2*a^2)-a^2-b^2-c^2]/4a^2*b^2*c^2 同理可推倒得SINa^2/a^2=SINb^2/b^2=SINc^2/c^2 得证

正弦定理教案(篇5)

正弦定理证明

步骤2.

证明a/sinA=b/sinB=c/sinC=2R:

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交⊙O于D.

连接DA.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

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b^2=sin^2B*c^2+a^2+cos^2B*c^2-2ac*cosB

b^2=(sin^2B+cos^2B)*c^2-2ac*cosB+a^2

下面在锐角△中证明第一个等式,在钝角△中证明以此类推。

由勾股定理得:

c^2=(AD)^2+(BD)^2,(AD)^2=b^2-(CD)^2

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强有力的工具,关于这两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方法.人教A版教材《数学》(必修5)是用向量的数量积给出证明的,如是在证明正弦定理时用到作辅助单位向量并对向量的等式作同一向量的数量积,这种构思方法过于独特,不易被初学者接受.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证明正、余弦定理从而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定理,进一步体会向量的巧妙应用和数学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a2=b2+c2-2bccos A.

AD=bsin∠BCA,

BE=csin∠CAB,

CF=asin∠ABC。

=casin∠ABC.

AD=bsin∠BCA=csin∠ABC,

BE=asin∠BCA=csin∠CAB。

的直径,则∠DAC=90°,∠ABC=∠ADC。

因为AB=AC+CB,

所以jAB=j(AC+CB)=jAC+jCB.

因为jAC=0,

jCB=| j ||CB|cos(90°-∠C)=asinC,

jAB=| j ||AB|cos(90°-∠A)=csinA .

过A作 ,

法一:证明: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A=(0,0)、B=(c,0),又由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C=(bcos A,bsin A),以AB、B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C′,则∠BAC′=π-∠B,

∴C′(acos(π-B),asin(π-B))=C′(-acos B,asin B).

根据向量的运算:

=(-acos B,asin B),

= - =(bcos A-c,bsin A),

(2)由 =(b-cos A-c)2+(bsin A)2=b2+c2-2bccos A,

又| |=a,

∴a2=b2+c2-2bccos A.

同理:

c2=a2+b2-2abcos C;

b2=a2+c2-2accos B.

,设 轴、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分别为 、,将上式的两边分别与 、作数量积,可知

化简得b2-a2-c2=-2accos B.

正弦定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并推证正弦定理。会初步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正弦的比值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猜想,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化未知为已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

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②了解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情况不唯一。

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当你仰望夜空,欣赏这美好夜色的时候,会不会想要知道:那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究竟有多远呢?16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首次测出了地月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5400km,你们想知道他们当时是怎样测出这个距离的吗?

学习了本章《解三角形》的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㈡ 新课学习:

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的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⒉解决问题:

,sinC=1。

(引导学生首先分为两种情况,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然后按照化未知为已知的思路,构造直角三角形完成证明。)

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

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作AB边上的高,交AB的延长线于点D,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ABC中,

成立. 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接着给出解三角形的概念: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问题2:你能否从方程的角度分析一下,解三角形需要已知三角形中的几个元素?

问题 3:我们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解三角形问题呢?

(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

问题4:你发现运用正弦定理解决的这两类问题的解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㈣ 布置作业:

1.思考: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情况可能有几种?试

从理论上说明.

[人教版数学正弦定理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案(篇7)

1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正弦定理在高考中的应用,熟悉高考题型。

2. 引导学习探索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观察、归纳、猜想、探究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提升数形结合与转化思想。

正弦定理的熟练运用,提升正弦定理的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

3.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A+B+C=π; A>B则a>b; a+b>c;

4.直角三角形中A+B=90°;勾股定理 ;

5.斜三角形ABC中的边角关系如何表示? 三角形中的大边对大角,正弦定理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适合于任何三角形;

(2)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比值相等;即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

(3) 等价于 , ,

①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边;,如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他的边和角,如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三.正弦定理的应用:

1. 在△ABC中,已知B= ,C= ,c= ,求b;

2. 在△ABC中,已知 c=1 ,求 ;

题型二 正弦定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运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应用题,一般步骤: 分析,图解,求解,检验(高考题型)

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际生活。

思考题:

例4(高考题)在一条由西向东流的大河北岸,有建筑物A和B,其距离无法直接测量,于是间接测量如下:首先,在南岸C点处,测得A位于正北向,B位于北偏西 的方向上;然后,沿河岸向正西方向移动100m,到了点D,观察到A位于北偏东 的方向上,B位于北偏西 的方向上,试求建筑物A和B的距离(参考数据 )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则 , ,

6)如何解决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问题?

7)正弦定理表示了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准确量化。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两类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 ,求另一角和其他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 ,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他的边和角。

8)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 。

1. 在△ABC中,已知B= ,C= ,c= ,求b;

2. 在△ABC中,已知 c=1 ,求 ;

3. 在△ABC中,已知b= ,A= ,B= ,解此三角形.

在容桂A处正东方向1412米处取点C,

则高赞大桥AB长度为多少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队伍口号191句

队伍口号 03-24

总监工作计划

总监工作计划 03-24

最新律师个人工作总结1000字汇总

律师工作总结 03-24

怎样美白祛斑饮食篇

怎样美白祛斑方法 怎样美白祛斑的方法 12-09

最新绿化工程合同合集

绿化工程合同 03-24

2024成功教育读后感(优选十篇)

成功教育读后感 03-24

心脏的课件

心脏课件 03-24

行政的工作计划分享十二篇

行政工作计划 03-24

2024给学生评语集锦十篇

学生评语 03-24

婆媳关系勾股定理:团结公公“对付”婆婆

婆媳情感美文 对付男人恋爱技巧 12-02

会计主管个人工作总结

会计主管工作总结 03-2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