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4、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5、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难点:(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

1、我们已经知道蔗糖、冰糖、葡萄糖、果糖也是糖,但你知道淀粉、纤维素也是糖吗?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吗?有甜味的物质都是糖吗?

我的思路:要明确糖类的概念及分类,注意区分生活中的“糖”和化学中的“糖”。

2、淀粉没有甜味,但为什么在吃米饭或馒头时多加咀嚼就能觉得有甜味呢?淀粉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我的思路:淀粉属于多糖,其重要性质之一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最终生成葡萄糖。注意这里“一定条件”的涵义。

3、酯和脂是一回事吗?甘油是油吗?油都是油脂吗?

我的思路: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进行记忆和理解。

4、为什么说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排出体外?

我的思路:蛋白质是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其最终的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而自然界中的氨基酸的种类是有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二、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实验3—5]——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特性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葡萄糖+新制Cu(OH)2

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碘酒

变蓝色

蛋白质+浓HNO3

共热,变黄色

2、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严格地说,淀粉遇到I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IO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

蛋白质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严格地说,浓HNO3只能使含有苯环的蛋白质变黄色。

以上两条,常用于鉴别蛋白质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实验3—6]蔗糖的水解反应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释:蔗糖水解产生了葡萄糖。

2、糖类的水解反应

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或纤维素)葡萄糖

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3、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甘油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吸湿性强,常用作护肤剂。

油脂在动物体内的水解,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

4、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甘氨酸丙氨酸

苯丙氨酸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NH2)和酸性基羧基(—COOH),氨基酸呈两性。

&

nbsp;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1)葡萄糖和果糖的存在和用途

葡萄糖和果糖

(2)蔗糖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蔗糖

(3)淀粉和纤维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淀粉

纤维素

2、油脂的主要应用

(1)油脂的存在:油脂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油脂中的碳链含碳碳双键时,主要是低沸点的植物油;油脂的碳链为碳碳单键时,主要是高沸点的动物脂肪。

油脂肪

(2)油脂的主要用途——食用

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放出热量

油脂是热值最高的食物。

油脂有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油脂能增强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油脂增强人体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过量地摄入脂肪,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1)氨基酸的种类

氨基酸

(2)蛋白质的'存在

(3)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4)酶

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催化剂。

作为催化剂,酶已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4、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

导致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是在有水和无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的:①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转化为生物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聚合物;②以第一阶段产生的单体合成有序的生物聚合物;③对第二阶段形成的生物聚合物进行自我复制。

五、例题讲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

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单糖不水解。A错误。

糖类、油脂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中含有—NH2,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C、H、O三元素外,还含有N元素等。B不正确。

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及油脂都不是高分子,多糖及蛋白质都是高分子。C不正确。

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2】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种物质A、B,且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该物质可能是( )

A、甲酸乙酯(HCOOC2H5)

B、硬脂酸甘油酯

C、葡萄糖(C6H12O6)

D、淀粉〔(C6H10O5)n〕

解析:逐项分析。

A可选:

HCOOC2H5+H2O HCOOH+C2H5OH

46 46

B不可选:

3×284 92

C不可选,因为葡萄糖不水解。

D不可选,因为淀粉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答案:A

【例3】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弱氧化剂,但却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

(1)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KMnO4(H+,aq)褪色。答。

(2)判断葡萄糖溶液能否使溴水褪色。若能,写出反应方程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析:弱氧化剂都能将葡萄糖氧化,溴水和KMnO4(H+aq)都是强氧化剂,自然也能将葡萄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无色离子(MnO Mn2+,Br2 Br—)。

溴水将—CHO氧化为—COOH,多出1个O原子,这个O原子应该是由1个H2O分子提供的,1个H2O分子提供一个O原子必游离出2个H+,所以H2O是一种反应物,HBr是一种生

成物。

答案:(1)能(2)能

补充习题:

1、下列食用物质中,热值最高的是( )

A、酒精B、葡萄糖

C、油脂D、蛋白质

解析:油脂是摄食物质中热值最高的物质。“喝酒暖身”是由于酒精能加快血液循环的缘故,与其热值关系不大。

答案:C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鸡蛋黄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鸡蛋生食营养价值更高

C、鸡蛋白遇碘变蓝色

D、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解析:鸡蛋白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鸡蛋生食,难以消化,营养损失严重,且生鸡蛋中含有多种细菌、病毒等,B错;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不是蛋白质的性质,C错。

答案:D

3、尿素( )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关于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尿素是一种氮肥

B、尿素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

3、基本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C、长期使用尿素不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D、尿素的含氮量为23、3%

解析:尿素施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NH4)2CO3,(NH4)2CO3对土壤无破坏作用。A、B、C都正确。

CO(NH2)2的含N量为:

w(N)= ×100%= ×100%=46、7%。

D错误。

答案:D

4、下列关于某病人尿糖检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H2SO4中和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煮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基本营养物质教案更多内容源自幼儿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解析:葡萄糖的检验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答案:C

5、饱和高级脂肪酸的分子通式可以用CnH2n+1COOH表示。营养学研究发现,大脑的生长发育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密切相关。深海鱼油中提取的DHA就是一种不饱和程度很高的高级脂肪酸。它的分子中含有六个碳碳双键,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则其分子式应是

( )

A、C26H41COOH&nbs

p; B、C25H39COOH

C、C26H47COOH D、C25H45COOH

解析:由“学名为二十六碳六烯酸”中的“二十六碳”可推其分子中应含有26个C原子,排除A、C——它们的分子中都有27个C原子。

C25H39COOH的烃基(—C25H39)的不饱和度为:

Ω= =6

C25H45COOH的烃基(—C25H45)的不饱和度为:

Ω= =3

C25H39COOH分子中有6个烯键,即6个碳碳双键,B对,D错。

答案:B

6、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1)甲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这是因为当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后,加碘水溶液变蓝色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之结论。

(2)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尚未水解。

答案: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淀粉水解后应用稀碱中和淀粉溶液中的H2SO4,然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本方案中无银镜现象出现是因为溶液pH

(3)丙方案: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

结论:淀粉水解完全。

答案: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上述3个方案操作是否正确?说明理由。上述3个方案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7、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从日本进口了数亿吨大豆,用传统的压榨法怎么也提取不出油来。后来发现大豆上都留有一个小孔。请走访1家现代化的植物油厂或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然后解释其原因,并用概括性语言回答工厂里现代化的提油技术是用什么方法。

答案: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取植物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榨油方法

——压榨法。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方法是萃取法:在大豆上打1个小孔,将大豆放入CCl4中萃取。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数亿吨大豆,就是被萃取了豆油的大豆,所以压榨是不会出油的。现在,我国大型企业提取植物油采用的先进技术也是萃取法。

8、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元素的蛋白质,经测定其含铁的质量分数为0。34%。若其分子中至少有1个铁原子,则血红蛋白分子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于Ar(Fe)/Mr(血红蛋白)=0。34%

所以;Mr(血红蛋白)= = =16471、

答案:1647

化学教案(篇2)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内容与范畴,说出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教学难点】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体会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培养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和认识化学。

引入情境,生成新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表演的魔术(实验):(1)白纸显红字;(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3)玻璃棒点燃酒精灯。

想一想: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已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知识)能否解释?

讨论交流:提到“化学”,你想了解关于化学的哪些知识?

自学研讨,生成能力:

1、列举身边生产生活事例,哪些地方体现着化学?

提示:衣服要经过化学处理;农作物丰收要靠农药化肥合理使用;建筑材料用化工产品;出行交通工具与化学密不可分。体现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2、你还能列举出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物品或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吗?

比如:各种各样的玩具,甚至玩具中使用的电池都与化学有关。电池能放电的原因,也与化学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蜡烛燃烧,铁器生锈等。

1、在古代,化学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发现和利用了火,并创造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产品。如简单的工具、造纸术、火药。

2、到了近代,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近代化学:进入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化学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体现在哪些领域?假设没有化学,你想象一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人类发现和制造物质种类繁多,制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假如没有化学,我们将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社会,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

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吗?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3、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4、化学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否相同?

绿色化学并不是只生产绿色物质的化学,而是指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型的产品。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物理学主要研究物体及其运动。

4、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画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C)

①发明指南针 ②造纸技术 ③烧制陶瓷 ④火药的发明 ⑤青铜器的制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⑤

A.会制造劳动工具                B.发现和利用了火

C.原子论和分子论的创立         D.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A.化工厂的烟囱中排放出未经处理的烟尘 B.将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河流中

C.农民焚烧作物秸秆            D.垃圾分类回收,并进行化学加工再利用

【课后作业】课后“练习与应用”习题。

拓展作业:请上网冲浪或去图书馆查阅或者通过报纸、杂志等途径了解更多的内容。那么化学究竟是对人类社会利多还是弊多,请就此开展一次辩论:

3、什么是化学?

初中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建立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角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学习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在新课引入上,表演小魔术:“白纸”变画,事先用酚酞画好画,晾干,学生看到“白纸”,现场喷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色的画和字“化学?”学生很震撼,这时课堂气氛达到第一个高潮。再介绍衣、食、住、行中的化学。从高科技到身边,先从中国的骄傲:“上天”――“天宫二号”与“神州11号”宇宙飞船对接;“入海”――“蛟龙号”潜水器下水;隐形飞机J-21;超级计算机;“鸟巢”“水立方”(聚焦化学家的贡献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引出化学的贡献:新材料、新能源、化学与生命……感知化学的魅力,深深感到化学的重要性。然后了解化学发展历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内涵。最后,了解化学对物质的研究、化学合成产品的应用与开发,进一步认识化学、了解化学,让学生感知化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化学教案(篇3)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甲:[AB液体(AgNO3溶液)。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3、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4、资料“绿色化学”。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化学教案(篇4)

土石坝压实质量控制是土石坝施工中的重点同题.从土的压实机理出发,选取正确的'压实标准,通过击实、碾压试验,确定压实度和最大干密度及碾压参数,经对现场压实质量实时检测,依据施工质评标准,控制压实质量.本文以长江水库扩建工程中主坝后坝坡加高培厚的填筑施工为例,对土石坝压实质量控制中步骤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略分析.旨在正确地应用压实标准,合理探作试验规程,分析试验成果,确保工程质量.

作 者:张国辉 卢学岩 Zhang Guo-hui Lu Xue-yan  作者单位:张国辉,Zhang Guo-hui(吉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吉林,吉林,13)

卢学岩,Lu Xue-yan(大安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公室,吉林,大安,131300)

刊 名:吉林水利 英文刊名:JILIN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10) 分类号:V641.2+1 关键词:碾压式土石坝   压实质量   控制  

化学教案(篇5)

⑵通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活动探究,体验定性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一些知识,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和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应用物质结构理论来指导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是对第一章内容知识的深化。该部分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同时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一节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本节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回忆、思考)在初中你学过哪些能量变化较大的反应?

(自学、思考)化学反应总伴随着热量变化吗?通过课本p32,请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自学、思考)通过分析课本p32的图2-1,请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高低角度分析什么是放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以能量为纵坐标,画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简单示意图。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1,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铝条打磨光,插入装有3ml 6mol/l盐酸的试管中 反应方程式:

(观察、思考)通过观看实验2-2,表述现象,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将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 反应方程式:

该反应为 热反应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 用手拿起烧杯 (思考、讨论)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自学、交流)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在生活、生产、工业与科研领域有何应用?

化学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蕊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并能说出石蕊和酚酞在酸性、碱性和中性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其物理性质。

3.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酸碱指示剂

[问题探究]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有何规律?

【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呈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知识拓展】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二)几种常见的酸

[问题探究]常见的酸有哪些?它们的物理性质是怎样的?有哪些用途呢?

【知识点2】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实验分析】实验10-2

(1)观察盐酸、硫酸的颜色和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并闻气味。

盐酸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透明液体无色油状液体

打开瓶盖后的现象出现白雾无明显现象

气味刺激性气味无味

密度常用浓盐酸(37%~38%)1.19g/cm3常用浓硫酸(98%)1.84g/cm3

【知识点3】盐酸和硫酸的用途:

用途

盐酸(HCl)重要化工用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硫酸(H2SO4)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干燥剂

【知识点4】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分析】实验10-3

将纸、小木棍、布放在玻璃片上做下列实验:

实验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纸上写字处变黑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木棒变黑

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布上出现小洞

【实验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它能夺取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的氢、氧元素,生成的黑色物质炭,该性质称为脱水性。

[问题探究]如何正确稀释浓硫酸?错误的操作会引起什么后果?

【知识点5】浓硫酸的稀释:

【实验分析】实验10-4

1.实验过程: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并用手轻轻碰触烧杯外壁。

2.实验现象: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3.实验结论: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因为水的密度较小,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酸液向四周飞溅。如果不慎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注意】浓盐酸的特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那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故在开启的瓶口处形成白雾。所以应密封保存浓盐酸。

【知识拓展】在实验室中浓硫酸做干燥剂,但只能够干燥中性气体(H2,O2,N2,CO,CH4等)和酸性气体(CO2,SO2,NO2)。

(三)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6】盐酸、硫酸等酸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所以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酸的通性。

【实验分析】实验10-7

实验一:酸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1.实验步骤:在点滴板上分别滴入两份稀硫酸和稀盐酸,再用胶头滴管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分别滴入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稀盐酸溶液变为红色无明显现象

稀硫酸溶液变为红色无明显现象

[问题探究]此实验说明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3.实验结论: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1.回顾第八单元金属与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表:

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

镁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锌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

铁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2.结论: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实验三: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1.实验步骤:在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洗净,观察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2.实验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

①金属氧化物与稀盐酸作用铁钉表面的红棕色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

②金属氧化物与稀硫酸作用铁钉表面的红棕色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

[问题探究]上面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3.实验结论: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注意】铁单质与酸反应,生成物中有Fe2+,溶液中有Fe2+时,溶液呈浅绿色;铁的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当溶液中有Fe3+时,溶液呈黄色。

【知识拓展】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锈时,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因为铁单质也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问题探究]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小结】酸的通性:

①酸能与指示剂作用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②酸能与活泼金属作用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③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作用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

四、教学反思

化学教案(篇7)

名称

基本信息

课题3 制取氧气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目录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氧气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第一种具体的化学物质。之所以把氧气作为第一个学习的物质,是因为氧气不仅是一切人和生物须臾也离不开的重要物质,而且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大气)中,并且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教材分析

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氧气是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物质,故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本实验。本节课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生刚刚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不久,只了解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但对于物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知道了实验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了解了一些简单的、独立的实验基本操作,但如何将单个的学情分析 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连贯起来并制取出具体的物质更毫无所知。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很有限,所以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观察并给予恰到好处的启发和引导。

知识与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认识分解反应,知道氧气的工能力目标 业制法,认识催化剂。

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过程与教置的设计,提高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学方法目标

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学目标

情感态

在设计装置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在实验中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目标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包括方法、反 重点教应原理、仪器装置、检验方法、收集方法等。

学重难难点

两套制取气体装置的使用原理。

本设计计划充分利用多媒体、板书、学生实验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气体学策略的操作能力。首先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激发出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制取氧气肯定需要用“含与 设计氧”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重点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如何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教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以观看图片的形式引入课堂

回答:氧气在我们内容,新颖,易引1.展示图片:氧气用于动植物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起学生兴趣,同时呼吸,医疗等

用途,是不可或缺的物在无形中感受到

了氧气的重要性。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观看,思考

课本未涉及,思考,讨论,回答。

但确实是最重要

自然界中氧气获的制氧方式,培养2.工业上需制取大量氧气,你认为得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开阔孩子们的思怎样制取既方便又经济? 光合作用。维,灵活掌握知识4的能力。

简单介绍工业制氧过程,引导2分思考,讨论。学生利用沸点不同来分离混合物的钟 通过工业制

物理,因为没有新氧过程介绍,让孩方法。

物质生成。子们了解到一种该过程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 分离混合物的方

学生了解到:过氧法。

3.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亲手去制一化氢中加二氧化锰,加瓶氧气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学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明确实验室习一下实验室是如何制出纯净氧气可以制氧气。制氧气的三种方的。法,便于接下来的学生认真观察老学习思路清晰,系说出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师的操作方法,实验现统掌握。法。象并做记录。

培养学生观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在自然界中我们是如何获取氧气的吗?

讨论,总结: 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1.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1.常温下过氧化氢分方法 解缓慢 通过实验探

究法引出催化剂,按照课本38页实验步骤 2.加入二氧化锰后过培养学生实验探

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 究能力和科学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析能力。

3.二氧化锰可重复使从二氧化锰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观看多用,归纳出催化剂的概念及特点 媒体视频图片,更

4.二氧化锰自身不能生动直观的了解 指出概念,强调重点词汇意思。产生氧气 到二氧化锰在化

工生产中的重要

1、“改变”是加快或减慢物质的化交流二氧化锰在作用。学反应速率 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了

解到什么是催化剂 试着学会归

2、“质量、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

纳总结知识。

有发生变化”是指催化剂没有发生知道催化剂能改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催化剂没有参变(加快或减慢)化学提高分析问 加化学反应。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题的能力。

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总结催化剂特点为“一变两不没有发生改变。通过对比法 变”更容易地认识了

观看,了解催化剂分解反应,同时也多媒体演示催化剂 作用 学会了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化学写出过氧化氢制氧反应的文字正确写出该文字知识。表达式 表达式。设问:实验室又是怎样用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氧气的呢?

通过交流反

认真观看,记录 思有利于巩固所

学知识

认真观察实验现

练习反馈,加深理解,查漏补缺 实验探究,引导观察

利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看到高锰象 酸钾和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的状态和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记录并记忆 演示实验:将混有二氧化锰的根据描述试着写氯酸钾混合物放入小试管中加热,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文字表达式

指出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是催认真记忆,回忆各化剂,并在板书中写出该反应的文个步骤的实际操作方字表达式。法

演示实验:将适量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点燃

讨论

根据实例理解概描述:高锰酸钾加热后会放出念 氧气,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两

通过讨论得出结种物质。

论:

指出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中的同属于化各个步骤与要点,总结为“查、装、相同点:定、点、收、离、熄”对应谐音“茶学反应中的基本类型 庄定点收利息”

不同的:化合反应

而分解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特点是多变一,反应特点是一边多。法,分析对比,发现规律

交流并整理本堂提问:通过对以上三个反应文字表达式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共课知识点 同点,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积极思考,认真完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后得出,该成 反应属于分解反应,并在板书中写出分解反应的定义

引导学生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作对比,得出它们的相同的与不同的。课堂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练习册对应题目 板书设计

本节课基本能按课前设计落实了各项目标。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过程中,时刻想着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我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教到了困难,如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不清楚时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学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我及时介绍了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反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想我会充分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思 课上通过汇报预习结果的形式来代替老师的讲解。

通过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本节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当时听课的老师认为我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做的很到位,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化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疑导入] 铁在空气中呢?

[展示]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与观察]

[分析与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 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 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分组实验]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启发点拨]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展示]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启发点拨]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小结与概括]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想想议议] 由上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 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诱导归纳]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 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练习与反馈]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 溶液的质量有无变 化?为什么?

[创新应用] 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化学教案(篇9)

[ 学习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 、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教学重点:

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 学习过程 ]

一、 溶液的组成与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 .

(小结)。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2)、将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3)、将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4)、原溶液减少溶质,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5)、原溶液蒸发溶剂,其溶质、溶剂、溶液的是否改变

(小结):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的组成

每一份

加水

蒸发水

加入溶质

减少溶质

二、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如何

(提问)怎样理解

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某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解释其含义

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讨论):下表中的数据:

硝酸钾溶液

KNO3固体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克

96克

200克

10克

150克

16%

100克

25克

(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关键是

(阅读)课本例题1和例题3以及解题格式。

(讨论)找出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练习)蒸干20克食盐溶液得到1.5克氯化钠。计算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 当堂训练

1 、将10克蔗糖溶于90克蒸馏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小于10%

B等于10%

C大于10%

D无法判断

2 、从200毫升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10毫升。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A . 0.2% B . 2%

C . 10% D . 20%

3 、将6克食盐溶于94克水中,多少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

1)若将溶液分为二等份,每一份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答:。

2)取一份,向其中加入10克水,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3)向一份中加入2克食盐,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四、 反思评价:

1、我能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吗

2、我能说出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关键吗

3、我掌握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格式吗

化学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4)关于钢铁制品生锈及防锈措施的内容,在本节课的一周以前,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钢铁制品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的探究”。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引发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防锈措施和锈蚀条件的关系。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树立珍惜资源,合理、正确使用资源的观念。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

A.指导学生学会认识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

B.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学教案(篇11)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 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 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 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 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 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 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 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 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 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 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 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 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 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 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 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 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 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 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 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 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 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 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 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 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 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 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 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 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 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 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 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 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 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 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 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 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 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课时安排】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课时 物质的量

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1课时 【教学方法】

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 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 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

化学教案(篇12)


公开课教后感年级   高三           学科   化学           开课老师   徐伟   2011年11月25日,我校开展了一个主题为“学生主体参与,构建活力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所教授的一节课── “有机推断与合成” 有幸得到了同行们的现场指导。以下是我所讲授内容的课例及课后反思,敬请各位同行指正。“有机推断与合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五的内容。高考考试说明上对这一节的要求是:能利用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设计合理的路线合成简单的化合物。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整节课围绕如何使学生掌握合成的方法,解题的规范和设计合成路线上。 本节课亮点简述如下:1.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强化了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案导学,布置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学案上的材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框图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图形的分析、描述能力。课堂上引入了历史上的合成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学会了合成的基本方法,自己总结出解决合成题的思路。2.以问诱思,任务驱动。在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我都设置了问题,使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些问题的设置也能使得教学过程衔接和过渡顺畅自然,问题设置依据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问题设置难度呈阶梯型特点,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真正“面对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另外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3.强化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及时更新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开展探究活动,建构知识,并能将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框图结构解决合成的方法虽然是个新的方法,但是它建立在醇、醛、羧酸、烷烃、烯烃、炔烃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联想,在有难度的地方,给以引导,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本人觉得可以提高的地方虽然听课的领导、教师对这一课的评价很好,但本人对这一课感觉还不够完美,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课堂题量略偏大,还不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高三课堂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自主学习等,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优化。 

化学教案(篇13)

一。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了解化学键、金属键和键的极性。

1、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在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2、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活泼金属跟活泼非金属化合时,都形成离子键。通过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均是离子化合物,包括强碱、多数盐和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易导电。

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其中: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共价键;不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酸(无水)、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物和少数盐(如AlCl3)。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时都不(或很难)导电。

4、在铵盐、强碱、多数含氧酸盐和金属过氧化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叫做金属键。

二。理解电子式与结构式的表达方法。

1、可用电子式来表示:①原子,如:Na?;②离子,如:[:O:]2?;③原子团,如:[:O:H]?;④分子或化合物的结构;⑤分子或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结构式是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化学式。

三。了解分子构型,理解分子的极性和稳定性。

1、常见分子构型:双原子分子、CO2、C2H2(键角180?)都是直线形分子;H2O(键角104.5?)是角形分子;NH3(键角107?18')是三角锥形分子;CH4(键角109?28')是正四面体分子;苯分子(键角120?)是平面正六边形分子。

2、非极性分子:电荷分布对称的分子。包括:A型单原子分子(如He、Ne);A2型双原子分子,(如H2、N2);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的分子(如CO2、CS2、BF3、CH4、CCl4、C2H4、C2H2、C6H6)。对于ABn型多原子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的分子(如SO3、PCl5、SF6、IF7)。

3、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的分子。包括:AB型双原子分子(如HCl、CO);AxBy型多原子分子中键的极性不能互相抵消的分子(如H2O、NH3、SO2、CH3F)。

4、分子的稳定性:与键长、键能有关,一般键长越长、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

四。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理解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2、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点、沸点也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水分子间、乙醇分子间、乙醇与水分子间都存在氢键。

3、非极性分子的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即“相似相溶”规律)。若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则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五。理解四种晶体类型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特点。

1、离子晶体是阴、阳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即所有的离子化合物)。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固态时不导电,受热熔化或溶于水时易导电。注意:在离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小分子。NaCl晶体是简单立方结构;CsCl晶体是体心立方结构。

2、分子晶体是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即非金属的单质(除原子晶体外)、氧化物(除原子晶体外)、氢化物、含氧酸、多数有机物〕。硬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固态和熔融状态时都不导电。注意:干冰是面心立方结构。

3、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晶体〔即金刚石、晶体硅、石英或水晶(SiO2)、金刚砂(SiC)〕。硬度很大,熔、沸点高,一般不导电,难溶于常见的溶剂。注意:金刚石和SiO2晶体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4、金属晶体是通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即金属单质和合金)。硬度一般较大,熔、沸点一般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注意:在金属晶体中不存在阴离子。

5、晶体熔、沸点高低规律是:①不同类型的晶体:多数是原子晶体>多数离子晶体(或多数金属晶体)>分子晶体。②原子晶体:成键原子半径之和小的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③离子晶体:一般来说,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④金属晶体:金属离子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但合金的熔、沸点低于其组成的金属。⑤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式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但分子间形成氢键时,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反常偏高;在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数越少,熔、沸点越高;在含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邻位>间位>对位”。此外,还可由常温下的状态进行比较。

六。注意培养对原子、分子、化学键、晶体结构的三维空间想像及信息处理能力。

七。典型试题。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正确的是H

A.:N:::N: B.H+[:O:]2?H+ C.Na+[:Cl:]? D.H:N:H

3、下列分子的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2 B.PCl3 l4 D.NO2

4、已知SO3、BF3、CCl4、PCl5、SF6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S、NH3、NO2、SF4、BrF5都是极性分子,由此可推出ABn型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经验规律是

A.ABn型分子中A、B均不含氢原子

B.A的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D.分子中A原子最外层电子都已成键

5、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SO2和SiO2 2和H2S C.NaCl和HCl l4和KI

6、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2、KCl、SiO2 B.O2、I2、Hg

C.Na、K、Rb D.SiC、NaCl、SO2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HClO、NaClO B.NH3?H2O、NH4Cl C.KOH、K2O2 D.H2SO4、KHSO4

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A.6、8 B.16、8 C.12,9 D.7,8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双原子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4、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2、H2S B.C2H2、CH4 C.CHCl3、C2H4 D.NH3、HCl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主族金属的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B.稀有气体原子序数越大沸点越高

C.分子间作用力越弱的物质熔点越低D.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失电子

6、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金刚石中,有共价键形成的最小的碳原子环上有6个碳原子

B.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Na+共有6个

C.在干冰晶体中,每个CO2分子与12个CO2分子紧邻

D.在石墨晶体中,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2:3

7、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H H

A.Na+ B.[:O:H]? C.H:N:H D.H:C::O:

8.CaC2和MgC2都是能跟水反应的离子化合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的电子式是[:C??C:]2?

B.CaC2和MgC2中各元素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

C.CaC2在水中以Ca2+和形式存在

D.MgC2的熔点很低,可能在100℃以下

9、根据“相似相溶”的溶解规律,NH4Cl可溶解在下列哪一种溶剂中

A.苯B.乙醚C.液氨D.四氯化碳

10、下列分子结构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l4 B.PCl5 C.PCl3 D.BeCl2

1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Cl2 B.SF6 C.XeF2 D.BF3

12、能说明BF3分子中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的理由是

A.BF3是非极性分子B.B-F键是非极性键

C.3个B-F键长度相等D.3个B-F键的夹角为120?

13、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所克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

A.实验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的熔化

C.碘和干冰的升华D.二氧化硅和氯化钠熔化

14、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熔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15、据报道,近来发现了一种新的星际分子氰基辛炔,其结构式为:

H-C≡C-C≡C-C≡C-C≡C-C≡N。对该物质判断正确的是

A.晶体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不能发生加成反应D.可由乙炔和含氮化合物加聚得到

16、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

C.酒精溶于水D.HCl气体溶于水

17、下列物质的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A.金刚石>晶体硅>水晶>金刚砂B.CI4>CBr4>CCl4>CH4

C.正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D.金刚石>生铁>纯铁>钠

18、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B.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

19、已知食盐的密度为2.2 g/cm3。在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间的距离最接近下面4个数值中的

A.3.0×10?8 cm B.3.5×10?8 cm C.4.0×10?8 cm D.4.5×10?8 cm

20、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建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H2O分子。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关于天然气水合物中两种分子极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种都是极性分子B.CH4是极性分子,H2O是非极性分子

C.两种都是非极性分子D.H2O是极性分子,CH4是非极性分子

(2)若晶体中每8个笼只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CH4?14H2O B.CH4?8H2O C.CH4?(23/3)H2O D.CH4?6H2O

化学教案(篇14)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uel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延伸阅读

化学高二教案范本十四篇


以下是由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化学高二教案”。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提高师生互动质量的有效途径。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互相启发!

化学高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重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业制取原理和过程;

3、认识油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科普教育;

教学用品: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猪油、菜籽油、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教学思路与设想:

由于本节处于高二有机化学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运用旧知的作用。因此,本节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入手,由生活中的现象展开,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多回忆、多思考、多动笔,共同研讨中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油脂的存在组成结构 性质 用途为线索,最后总结重点知识、练习巩固结束课程。

2、甘油与硬脂酸等能反应吗?试与出有关反应方程式。(一个学生板演,教师不作评价)

其它高级脂肪酸也可发生类似的反应。从它们的结构看,应属于 ? 类物质。它们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动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统称油脂。这节课就来探讨油脂的有关化学知识。

·学生书写后,同桌交换指正。

·观察投影订正写法,并与酯的通式比较。

检查对已学知识掌握的准确性。调节课堂气氛。为“油脂”的结构作铺垫。

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吗?一定相同吗?——教师不作评价,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57“油脂的组成与结构”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问题。

·带着疑问默读后,回答:

(1)炒菜时油脂遇水有什么现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样清洗效果好?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等.

向猪油(或菜籽油)中分别加水和汽油的实验;指出工业上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

从油脂的结构看,它们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生活中的感性认识,议论: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过程中挥发——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①溴水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② KMnO4溶液分别与猪油、菜籽油作用

实验现象是 ? ; 这是因为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质。

天然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级脂肪酸的烃基不饱和而呈液态,因此,这样的油脂兼有烯烃的性质。

要求学生试写油酸甘油酯(单甘油酯)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

加成反应主要发生在油酸的烃基上,油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因此称为油脂的硬化,产物称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可以生产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观察实验现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饱和烃基;②猪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层却没有明显现象,表明烃基饱和

·学生静听,把熟悉的知识与现象串联起来,深化认识。

·学生记,分析反应前后的.变化。

·看投影,

听讲述,

记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精神,以及总结结论的表达能力

酯类水解的条件, 要求写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的反应方程式。

C17H35COO-CH +3H2O ……

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怎样才能使油脂的水解进行的非常彻底呢?

方案的可行性——加碱——使生成物中的酸减少,促使反应物完全消失。

C17H35COO-CH +3NaOH  ……

硬脂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盐和甘油。强调该条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应能够进行到底。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议论,果断地做出判断——油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回忆乙酸乙酯在无机酸作用下的水解。两个学生板演,其它学生在下面写后师生共查(系数、连接符号等)。

·设想多种方案,互相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辨别NaOH作为反应物和作为反应条件时反应式写法的不同。

肥皂制取过程的四阶段,并投影讲析(投影内容及讲析内容略):

1、洗涤剂的洗涤原理。

2、油脂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利用。

·阅读课本肥皂的制取,总结制取过程的步骤。

·静听,思考理解有关内容;

·与生物知识相衍接。

1、(1) 和 统称油脂,其结构可表示为 。

若油脂中不饱和烃基相对含量 ,则熔点较高,例如 。

反之,则熔点较低。

2、(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油脂不属于酯类; B 油脂兼有酯类和烯烃的性质; C 油脂的氢化又叫油脂的硬化;D 油脂属于混合物

(2)下列物质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离,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3、某同学说“酯的碱性水解是皂化反应”对吗?

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读题,选择(判断)结论。

一、 油脂的组成与结构 2.1 油脂的氢化副板书:

R1-C-O-CH2 单甘油酯-烃其相同  …… 1、脂与酯的区别

R2-C-O-CH è 混甘油酯-烃基不相同 2.2 油脂的水解&

化学高二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简要而系统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及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B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并从感性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育。

3.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使学生弄清取代反应的确切含义。甲烷的化学性质牢牢掌握,其他可触类旁通。

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通常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很差。甲烷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相区别。

二、教学方法

以实验和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导出有机物的基本性质。从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分析产物,比较说明置换与取代的本质。并且比较浅显的阐述其反应历程即链的引发、链的增长、链的终止。通过对甲烷分子模型的认识,初步让学生有个立体化学的概念。

三、教学程序

▲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状态。导入语可以说:有机化学同学们在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有机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气、石油等。向同学提出问题,请同学初步的讨论有机物的一些性质,

▲ 讲授新知识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说明他是烷烃的最简单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气。请同学指出甲烷的空间模型是什么形状的,指出各个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个键,而后进一步用实验现象导出甲烷的取代反应,分析其与置换的差别。

▲ 练习反馈

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

▲ 小结

小结是目的的是画龙点睛,回归主题,提炼主干,使学生对内容一目了然。

化学高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复习有机合成,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官能团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类有机物的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合成路线的选择或设计。会组合多个化合物的有机化学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精选例题,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已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关键,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抓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重点、难点

学会寻找有机合成题的突破口。学会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有机反应的类型,与有机物合成有关的重要反应规律有哪几点呢?

【追问】每一规律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对学生们的回答评价后,提出问题)

【投影】

①双键断裂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②哪种类型的醇不能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醛或酮?

③哪种类型的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烯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⑤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发生成环反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或补充。

学生活动

思考、回忆后,回答:共5点。

①双键的加成和加聚;

②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③醇的氧化反应;

④酯的生成和水解及肽键的生成和水解;

⑤有机物成环反应。

讨论后,回答。

积极思考,认真讨论,踊跃发言。

答:①双键的键能不是单键键能的两倍,而是比两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较少的能量就能使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

②跟-OH相连的碳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的醇一般不能被氧化成醛或酮;

③所在羟基碳原子若没有相邻的碳原子(如CH3OH)或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如(CH3)3CCH2OH]的醇(或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生成不饱和烃;

④酯化反应的机理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⑤能发生有机成环的物质是:二元醇脱水、羟基酸酯化、氨基酸脱水、二元羧酸脱水。

化学高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化合价的基础上,使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及其判断。

2、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教学难点】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1、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写出钠、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其得失电子的情况,推出钠、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果:

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问题情境]标出2KBr+Cl2=Br2+2KCl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并分析哪种元素失电子,哪种元素得电子,电子从哪种元素转移到哪种元素?

〖学生活动〗

学生探索、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教师活动〗

在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中,溴离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溴原子,溴原子结合

成溴分子,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升高到0;同时氯气分子中的氯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到—1。

在反应过程中,溴离子与氯原子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导致了溴元素与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强调提醒]

a、“e—”表示电子

b、用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学生活动〗

由学生归纳概括总结: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问题情境]

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请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Fe+3Cl2=2FeCl3(2)CaO+H2O=Ca(OH)2

(3)Cl2+H2O=HCl+HClO(4)Fe+CuSO4=FeSO4+Cu

(4)NaOH+HCl=NaCl+H2

上述反应各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如下:

〖教师活动〗[拓展视野]

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一般情况下,得到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氧化性就趆强;失去电子的能力趆强,物质的还原性就趆强。例如:

氟、氯、溴、碘的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F2>Cl2>Br2>I2

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Br—>Cl—>F—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并由学生总结归纳如下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教师活动〗归纳、概括、小结本课知识要点。

〖巩固练习〗《化学1(苏教版)》P45中的[问题解决]:

请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当堂练习,并交流反馈答题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布置作业〗《化学1(苏教版)》P47~48:1、2、3

〖板书设计〗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2、单线桥法

三、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四、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元素得电子总数

化学高二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及

∴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

A.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和

C.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 B. C. 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 NaHSO4、 NaHSO3、 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l-]>[NH4+]>[H+]>[OH-] (B) [NH4+]>[ Cl-]>[H+]>[OH-]

(C) [ Cl-]=[NH4+]>[H+]>[OH-] (D) [NH4+]=[ 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的碱过量 (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 (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化学高二教案 篇6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 (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 ,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2HNO3+ 4N2↑+ 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 HNO3+ 2N2↑+ 9/2H2O ===>5NH4NO3 ===2HNO3+ 4N2↑+ 9H2O

N:+1——→+5 升高4×1

2N:(+1—→0)×2 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 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 观察反应前后 的化合价的变化: 。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 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 计量数为 , 计量数为 ,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 中 为+1价,S为-2价,1个 应当失去 ,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 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 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 -和 。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 和 。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 , 跟 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 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 ,至少需 和 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 6mol,则上述a 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 中的 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 ② 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 ,失电子;从 ,得电子。

所以 完全转化为 所失电子数与 转化为 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 amol

由 守恒, 完全转化为 需 和 。

(3)原热碱液中含 ,则反应①中消耗 。根据反应①、②、③,有 ,所以 。

化学高二教案 篇7

一、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方法

(1)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反应如下:

Fe3++3NH3•H2O===Fe(OH)3↓+3NH+4。

(2)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反应如下:

Cu2++S2-===CuS↓,

Cu2++H2S===CuS↓+2H+,

Hg2++S2-===HgS↓,

Hg2++H2S===HgS↓+2H+。

二、沉淀的转化

1.实验探究

(1)Ag+的沉淀物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变为黄色黄色沉淀变为黑色

化学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AgCl+KI===AgI+KCl2AgI+Na2S===Ag2S+2NaI

实验结论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以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2)Mg(OH)2与Fe(OH)3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实验结论Fe(OH)3比Mg(OH)2溶解度小

2.沉淀转化的方法

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先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3.沉淀转化的实质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两种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转化越容易。

4.沉淀转化的应用

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锅炉除水垢

水垢[CaSO4(s)――→Na2CO3溶液CaCO3――→盐酸Ca2+(aq)]

其反应方程式是CaSO4+Na2CO3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H2O+CO2↑。

(2)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

在自然界也发生着溶解度小的矿物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矿物的现象。例如,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可变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渗透,遇到深层的闪锌矿(ZnS)和方铅矿(PbS)时,便慢慢地使之转变为铜蓝(CuS)。

其反应如下:

CuSO4+ZnS===CuS+ZnSO4,

CuSO4+PbS===CuS+PbSO4。

化学高二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1、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X—的还原性

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化学高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

强碱( )

低价金属氧化物( )

弱酸

( )

弱碱( 、大多数难溶碱如 )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溶液 B. C.液态 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 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化学高二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课标的要求,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转化的本质。

2、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后,再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理论,更好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功能上这一节起着延伸、拓展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作用。

3、教学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零,如Ag2S,难溶≠不溶。以辩证思维为特征,以溶解与沉淀这两个互逆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论证物质溶解的决对性和物质溶解限度大小的相对性,并且在论证物质的“溶”与“不溶”之间更使水溶液中各种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最终得出结论: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的过程。

4、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对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基本知识,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我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5、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溶度积的意义;

【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 、说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难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问题转化→思维方式转化→知识迁移→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教学法。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

学法:主要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引入 ,通过补充实验,回顾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为后面将“有难溶物生成的离子反应”转化为“难溶电解质溶解的问题”来研究作铺垫。

1、实验1:展示室温下NaCl的饱和溶液;并大屏幕显示(1)如何证明是饱和溶液?(2)有何特点?(3)预使该溶液中NaCl析出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

2、实验2:取4mlNaCl的饱和溶液,滴加1-2滴浓HCl可观察到大量白色沉淀。设置疑问,引发思考:沉淀是什么?沉淀产生说明什么?

3、小结:实验和讨论共同证明溶解在溶液中的Na+和Cl-依然存在相互作用,仍然有机会重新结合,甚至形成NaCl“沉淀”析出。(1)这与溶液中有难溶电解质生成的离子反应有极大的相似性。(2)证明NaCl溶解过程是可逆的,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确实存在溶解平衡。

4、引入课题: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学生回答:尽管难溶电解质难溶于水,但在水中也会建立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探究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二环节:思维模式转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作用在于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积极思考,有利于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突破难点。

1、多媒体播放:[思考与交流1]和资料。采用思考、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

1)问题一:对“溶”与“不溶”的理解?

2 问题二:Ag+和Cl-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2)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不能真正进行到底。说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完全也是相对的。(3)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尽管AgCl溶解度很小,但并不是绝对不溶。溶液中三种有关反应的粒子共存。

Ag+(aq) + Cl- (aq) = AgCl(s)

这样可以将生成沉淀的反应转化成固体AgCl溶解的问题,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Cl在溶液中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

AgCl(s) = Ag+(aq) + Cl- (aq)

沉淀、溶解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的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设计意图:问题转化,当需要深入了解事物的变化原因时,常需要摆脱习惯的定势思维模式,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10分钟)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畅谈收获。用平衡理论研究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形成重点知识网络。

学生分组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

1、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通过学生讨论:回顾比较与电离平衡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几种平衡的研究对象和平衡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表达式:

AgCl(s) = Ag+(aq) + Cl- (aq)

学生练习BaSO4 , Mg(OH)2等溶解平衡表达式。

3、特征:“逆”,“等”,“动”,“定”,“变”。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a、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b、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sp)学生阅读【科学视野】,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表达式、意义。

(1)表达式: Ksp =C(Ag+)、C(Cl-)

(2)Ksp 的意义: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离子浓度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但Ksp不变。相同温度时,Ksp越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应用

课堂总结: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的多,完成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通过课后 1、2、5、题的练习,加深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理论的认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五环节:科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研讨,迁移创新。

查找资料:沉淀反应在生产,科研,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写出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理论知识。(见附表)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要抓住平衡的思想来授课。之前学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了这样的基础,应该说对沉淀的溶解平衡,学生感到容易理解,但还是应该对于沉淀的溶解平衡的特点讲解清楚。教学资源利用合理。

七、说教学评价

这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通过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思想。也符合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表达式:

AgCl(s) = Ag+(aq) + Cl- (aq)

3、特征:“逆”,“等”,“动”,“定”,“变”。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a、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b、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sp)

(1)表达式: Ksp = C(Ag+)、C(Cl-)

(2)Ksp 的意义: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离子浓度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但Ksp不变。相同温度时,Ksp越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应用

化学高二教案 篇11

学好化学小窍门

以生活为案例 熟练应用知识

近几年化学占成绩的比例不大,往往使部分学生和家长走入误区,认为化学不重要。但恰恰相反,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与化学紧密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例如,我们的家家户户的燃气灶,燃烧的是天然气、煤气、还是液化气?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如果发生了煤气泄漏,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和家人;如果学生遇到毒气的泄漏事件,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也是中考的主题。所以在复习时要记住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防爆的知识,懂得怎样防火、灭火,遇到紧急情况后怎样救助自己,在学习中学会保护自己。

强化训练 巩固知识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在考察双基的同时,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注重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所以通过做题进行强化训练,是对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见多识广”,多做题,从解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熟练掌握知识;从解题中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不要为做题而做题,要从一类题中学会归纳、总结所用到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在不断的做题中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应试能力,培养自信心。所以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一要限时,提高速度;二要准确,提高质量;三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四要坚持做题后小结,归纳出同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 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 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4NO3 ====2HNO3+4N2↑+9H2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4NO3 ——HNO3+2N2↑+9/2H2O===>5NH4NO3 ===2HNO3+4N2↑+9H2O

N:+1——→+5 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 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 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 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 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 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 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②③④

化学高二教案 篇12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沉淀生成、分步沉淀,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 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

难 点 沉淀的转化和溶解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方法: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C、同离子效应法 D、氧化还原法

(2)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3)意义: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

(4) 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1 直接沉淀法:除去指定的溶液中某种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2 分步沉淀法:鉴别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或分别获得不同难溶电解质

3 共沉淀法:除去一组某种性质相似的离子,加入合适的沉淀剂

4 氧化还原法: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电解质便于分离除去

2、沉淀的溶解

(1) 酸碱溶解法

(2) 盐溶解法

(3)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3、沉淀的转化

(1) 方法: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2) 实质: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新课引入]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控制其进行的方向,沉淀转为溶液中的离子,或者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沉淀反应的应用。

[板书]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探究问题]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会有什么现象?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讲]加入相同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问]以上是存在溶解平衡时的情况,如果不存在溶解平衡,如何生成沉淀呢?

[探究问题]如何处理工业废水中的Fe3+?

[讲]加入含OH-的溶液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OH-的溶液就是“沉淀剂”。还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

[讲]常见的方法是调节PH法和加沉淀剂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FeCl3,使其溶解于H2O,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再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

[板书]1、沉淀的生成

(1)方法:A、调节PH法 B、加沉淀剂法 C、同离子效应法 D、氧化还原法

[讲]1、 沉淀剂的选择:要求除去溶液中的某种离子,又不能影响其他离子的存在,并且由沉淀剂引入溶液的杂质离子还要便于除去。如:沉淀Ag+,可用NaCl作沉淀剂,因为它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沉淀物的溶解度越小,被沉淀离子沉淀越完全。如:被沉淀离子为Ca2+离子,可用生成CaCO3,CaSO4或CaC2O4形成沉淀出来,但这三种沉淀物中以CaC2O4的溶解度最小,因此,沉淀成CaC2C4的形式,Ca2+离子去除的最完全。

2、形成沉淀和沉淀完全的条件:由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存在,在合理选用沉淀剂的同时,有时还要考虑溶液的pH和温度的调控。加入适当过量沉淀剂,使沉淀完全,一般过量20%--50%。要注意沉淀剂的电离程度。如欲使Mg2+离子沉淀为Mg(OH)2,用NaOH做沉淀剂比用氨水的效果要好。

(4)控制溶液PH值,对于生成难溶氢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反应,必须控制溶液的PH值。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等方式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电解质以便分离出去

[思考与交流]P63, 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1、如果要除去某溶液中的SO42―,你选择加入钙盐还是钡盐?为什么?

从溶解度角度考虑,应选择钡盐

[板书](2)原则: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发生,且进行得越完全越好

(3)意义:物质的检验、提纯及工厂废水的处理等

[讲]生成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是工业生产、环保工程和科学研究中除杂质或提纯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不是方法。

[板书](4) 不同沉淀方法的应用

1 直接沉淀法:除去指定的溶液中某种离子或获取该难溶电解质

2 分步沉淀法:鉴别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或分别获得不同难溶电解质

3 共沉淀法:除去一组某种性质相似的离子,加入合适的沉淀剂

4 氧化还原法:改变某离子的存在形式,促使其转变为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电解质便于分离除去

[随堂练习]为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Cl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D )

A、NaOH B、Na2CO3 C、氨水 D、MgO

[过]既然已经存在沉淀,就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溶解就要从沉淀向溶解方向移动考虑。

[问]结合以前的知识,如果想溶解碳酸钙,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板书]2、沉淀的溶解

(1) 酸碱溶解法

[投影]CaCO3的溶解

[讲]在上述反应中,气体CO2的生成和逸出使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32―浓度不断减小,平衡向沉淀溶解方向移动。难溶电解质FeS、Al(OH)3、Cu(OH)2也可溶于强酸,其反应如下:FeS+2H+==Fe2++H2S;Al(OH)3+3H+ ==Al3++3H2O;Cu(OH)2+2H+==Cu2++2H2O

[过]除了酸之外,某些盐溶液也可用来溶解沉淀。

[板书](2) 盐溶解法

[投影实验3-3]

滴加试剂 蒸馏水 盐酸 氯化氨溶液

现象 固体无明显溶解现象 迅速溶解 逐渐溶解

[思考与交流]1、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释上述发生的反应。并试从中找出使沉淀溶解的规律

分析:对于难溶氢氧化物来说,如Mg(OH)2、Fe(OH)3、Cu(OH)2……,加酸,由于形成弱电解质水促使沉淀溶解。例如Mg(OH)2可溶于盐酸,表示如下:

由于溶液中生成水,OH-离子浓度降低,使Mg(OH)2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促使Mg(OH)2沉淀溶解。

Mg(OH)2、Mn(OH)2等溶解度较大的氢氧化物还能溶于NH4Cl溶液中。表示为:

由于溶液中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使OH-离子浓度降低,Mn(OH)2沉淀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促使Mn(OH)2沉淀溶解。

[小结]上面两个反应中,Mg(OH)2在水中少量溶解、电离出的OH―分别与酸和盐电离出的H+、NH4+作用,生成弱电解质H2O和NH3•H2O,它们的电离程度小,在水中比Mg(OH)2更难释放出OH―,H2O和NH3•H2O的生成使Mg(OH)2的溶解沉淀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直至完全溶解。

[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例如,AgCl可溶于NH3•H2O,银氨溶液的配制过程其实质都是生成配合物沉淀溶解

[板书](3)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4)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讲]如有些金属硫化物(CuS、HgS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只能溶于氧化性酸,通过减少C(S2―)而达到沉淀溶解的目的。例如:3CuS+8HNO3 == 3Cu(NO3)2 +S+2NO+4H2O

[随堂练习]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事实

1、 FeS不溶于水,但却能溶于稀盐酸中。

2、 CaCO3难溶于稀硫酸,但却能溶于醋酸中。

3、 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0.010mol/L硫酸洗涤BaSO4沉淀,用水洗涤造成的BaSO4的损失量大于用稀硫酸洗涤造成的损失量。

[过渡]当向AgNO3和NaCl恰好完全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加入I-,若再加入S2-,会看到什么现象?

[投影实验]向盛有10滴0.1 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0.1 mol/L的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滴加0.1 mol/L KI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的Na2S溶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思考]根据实验3-4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设问]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投影]

步骤 AgCl和AgNO3溶液混合 向所得固体混合物中滴加KI溶液 向新得固体混合物中滴加Na2S溶液

现象 又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 黄色沉淀转化为黑色

[演示实验3-5]根据实验3-4的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步骤 向MgCl2 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 向有白色沉淀的溶液中滴加FeCl3 溶液 静置

现象 有白色沉淀析出 白色沉淀变红褐色 红褐色沉淀析出溶液褪至无色

[板书]3、沉淀的转化

(1) 方法: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讲]沉淀的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板书](2) 实质: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物

[总结]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本质上都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其基本依据主要有: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③加入相同离子,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④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或更难电离或气体的离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随堂练习]

1、将AgNO3溶液依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中都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沉淀,沉淀的颜色变化是 _ ____ → _ _ ___ → ____ _。出现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 _

2、己知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在水中存在下列溶解平衡Ca(OH)2(s) Ca2+(aq)+2OH-(aq),CaCO3(s) Ca2+(aq)+CO32-(aq)。在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为了除去有害气体SO2变废为宝,常常见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熟石灰的悬浊液洗涤废气,反应产物为石膏。

(1)写山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SO2与CaCO3悬浊液反应

②SO2与Ca(OH)2悬浊液反应

(2)试说明用熟石灰的悬浊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的理由

学生回忆、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可以加入含OH-的溶液将Fe3+转化为Fe(OH)3沉淀

化学高二教案 篇13

思路分析: 观察反应前后 的化合价的变化: 。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 和HCN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 计量数为 , 计量数为 ,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 中 为+1价,S为-2价,1个 应当失去 ,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 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 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 -和 。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 和 。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 , 跟 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 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 ,至少需 和 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 6mol,则上述a 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 中的 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 ② 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 ,失电子;从 ,得电子。

所以 完全转化为 所失电子数与 转化为 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 amol

由 守恒, 完全转化为 需 和 。

(3)原热碱液中含 ,则反应①中消耗 。根据反应①、②、③,有 ,所以 。

启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服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要考虑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合理应用。

化学高二教案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3节。初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微粒观和转化观较深层次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与能量打下基础。并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所以这一课时无论从知识性还是思想性来讲,在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2、从分类的角度上来看,前面有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本节内容则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成键方式,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在选修3中再介绍金属键),共价键再分为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前面知识的联系,一是各种化学键与各类物质的关系,二是化学键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课标要求

化学键的相关内容较多,教材是按照逐渐深入的方式学习,课标也按照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本节的课标要求为:“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第三章《有机物》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中要求“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要求“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 的成键情况;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也就是说,在本节教学中,对化学键的要求并不高,教学中应当根据课标要求,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及认知规律,降低难度,注意梯度。在电子式的教学中,不必用太多时间将各种物质电子式都要学生练习一遍,取几个典型的投影出来让学生知道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并且交待学生不要花太多时间去钻复杂物质的电子式,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电子式的书写。要注意本节课概念较多,且概念又比较抽象,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键的概念,知道常见物质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了解形成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简单规律;

(2)知道电子式含义,能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物质及其形成过程;

(3)了解键的极性;

(4)了解共价键的概念,从化学键的变化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1-2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得出感性认识,结合动画从微观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建立离子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的实质;通过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简单归纳出形成离子键的条件。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强化对离子键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通过P22思考与交流,并结合动画模拟演示,建立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共价键的实质和共价键的极性。并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角度简单归纳出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4)通过P22表1-3、学与问等,巩固用电子式表示出共价键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5)通过P23思考与交流,知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并且建立化学键的概念;

(6)通过模拟演示氯化氢的形成,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离子键概念、共用电子对、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物质变化中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

四、课时建议

第1课时:离子键

第2课时:共价键

五、教学流程

1、离子键

提出问题(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物质种类多于元素种类原因)→实验(钠与氯气的反应)→表征性抽象(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的结果得出结论)→原理性抽象(动画模拟氯化钠形成,得出离子键概念)→得出结论(离子键定义)→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

2、共价键

复习离子键及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定义)→用电子式表示共价键的方法→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离子健与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

六、教学片段

第一课时 离子键

[设问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可是这一百多种元素却组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物质,他们共同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子又是怎么形成分子或离子的?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本节课我们从微观上探究物质的构成。

一、离子键

[实验1-2]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

再用滤纸吸干上面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化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

(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

现象钠剧烈燃烧、集气瓶内产生大量白烟

化学方程式2Na+Cl2 2NaCl

[提问]氯化钠是一个分子吗?

[投影] NaCl的晶体样品、晶体结构模型。

与Na+较近是Cl-,与Cl-较近是Na+,Na+ 与Na+、 Cl-与 Cl-未能直接相连;无数个Na+与 Cl-相互连接向空间无限延伸排列就形成了NaCl的晶体。

[思考与讨论]

1、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Na和Cl的原子结构是否稳定?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2、请写出Na+ 和Cl-结构示意图,讨论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时微粒之间的作用力。

[学生活动后投影]

[学生回答] Na+带正电荷、Cl-带负电荷,它们所带电荷电性相反、相互吸引而靠近。

[追问]他们可以无限靠近吗?

[动画展示] 钠离子与氯离子靠近到一定程度时,静电引力与斥力平衡,离子之间有一定间距。

[讲述] Na+ 与Cl-之间的作用力:

①异性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

②原子核外电子之间的静电斥力;

③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当离子之间距离较大时,F引>F斥,离子不断靠近,靠近过程中,F斥逐渐增大,当到一定距离时,F引 = F斥 ,如果继续靠近,则F引 < F斥,将使两离子距离又增大,直到F引 = F斥。所以,氯化钠中, Na+ 与Cl-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达到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稳定的物质——氯化钠。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氯化钠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和静电排斥作用的对立统一体。

[板书]1、定义:带相反电荷离子这间的相互作用(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静电作用:F引 = F斥

[讨论] 1、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是什么?这些粒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活泼性怎样?

2、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您是怎样理解的?

3、NH4+与Cl-、CO32-能形成离子键吗?为什么?Na+与OH-、CO32-、SO42-呢?你还能举出哪些粒子可以形成离子键?根据氯化钠的形成,讨论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成键粒子、本质与形成条件

[归纳小结]2、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成键粒子、本质与形成条件

成键本质成键原因成键微粒成键条件实例

静电作用电子得失阴阳离子

①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即ⅠA、ⅡA和ⅥA、ⅦA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②离子也可是带电的原子团。

NaCl

MgBr2

NaOH

3、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过渡]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物质的形成较麻烦,由于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也体现了原子结构的特点,我们只需要在元素符号周围把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表达出来就可以把原子的结构特点表达出来,这就是电子式。

[讲述投影]二.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 (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 原子的电子式:

H× Na ×Mg× Ca 等

2、 离子的电子式:

3、化合物的电子式

[投影、学生讨论] 下列电子式的书写是否正确,为什么?

[反馈矫正]

1、错误 。如果是氧原子的电子式,就多了两个电子;如果是氧离子的电子式,则漏掉了括号和电荷。

2、错误,Na原子失去了最外层上的电子,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一般不把次外层上的电子表达出来,阳离子的离子符号就是它的电子式。

3、错误,-2表示硫的化合价而不是硫离子带的电荷。

4、错误,硫离子的电子式应该加上括号。

5、错误,应该把Cl-的电子式写在Ca2+的电子式的两侧。

6、错误,应该把Na+的电子式写在O2-的电子式的两侧。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氯化钙的化学式写成CaCl2 的形式,而它的电子式必须写成

这样的形式?

[答疑] CaCl2只表示氯化钙的化学组成和Ca2+与Cl-个数比例关系,电子式不仅表示组成和比例特点,还表示了离子键的特点,它表示的是Ca2+与Cl-以离子键的方式相结合,而不是Cl-与Cl-以离子键结合,如果把两个Cl-的电子式写在一起就容易引起混淆,所以应该把Cl-的电子式写在Ca2+的电子式的两侧。

[讲解、投影]

4、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强调]

1.箭号不是等号。

2.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要注意二标:标正负电荷、阴离子标[ ]。3.箭号右方相同的微粒不可以合并写。4.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小结]

初三化学教案十五篇


教师对于每堂课都要有一套完备的教学资料,对自身教程的谨慎设计,是每个教师每日必做的工作。教程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保障。我在网上发现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初三化学教案”,期望我所分享的可以助你,让你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难题!

初三化学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在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格式,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情境导入】

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人们正在探索一种光解反应器,装载入汽车中,可直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作为汽车能源。那么,同学们能否计算出加满一桶水18千克,能让汽车跑多远呢?首先应弄清楚的是:18千克水能分解产生多少氢气?

【回顾反思】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以上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 ;

(2) ;

(3) 。

【探求新知】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分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 ∶ 。

(2)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过程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水、氢气、氧气之间的质量比恒等于 ∶ ∶ 。

【归纳小结】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各物质的 与相应 乘积之比。

【讨论交流】

1.如果有36g水通电完全分解,可生成多少克氢气

2.如果要生成16g氧气需电解多少克水?

【归纳小结】根据化学方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 ;(2) (3) ;(4) ;(5) ;(6) 。

【实际应用】根据前面你掌握的计算方法,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工业上通过电解Al2O3制金属铝,反应方程式为2Al2O3通电4Al++3O2↑。如果加工一个铝锅需要1kg铝,至少需电解多少千克Al2O3?

1. 氢气是未来理想的汽车燃料,1kg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 km。水是氢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分解水制取氧气。一桶水大约18kg,请你自编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解答。

自编题目:

解答:

【能力提高】饲养观赏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空运观赏鱼是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鱼箱的水中投入过氧化钙(化学式为CaO2)。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若每只鱼箱每天需耗氧气52.8g,则需要投入过氧化钙多少克?

化学素养评价5—4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Fe:56 C:12 Ca:40 Cl:35.5 Na:23

( )1.4克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

A、38克 B、 36克 C、 34克 D、240克

( )2.铁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铁,那么铁 氧气 四氧化铁的质量比为:

A、56:32:232 B、56:16:232 C、56:64:232 D、168:64:232

( )3.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 )4.在4A+5B = 4C+6D反应中,已知34gA与80gB完全反应生成了54gD。若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68 B.34 C.17 D.51

( )5.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6.现有一杯过氧化氢溶液680克,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求含过氧化氢多少克?

7.68克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

8.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可以制氧气,若混合后生成了9.6克氧气,请问需要1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

9.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跟盐酸反应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今要制取4.4克二氧化碳,如用含杂质20%的石灰石作药品,需要这种石灰石的质量为多少?

10.实验室用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跟盐酸反应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现有200克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与500克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1. 100 g稀盐酸恰好跟100 g 16%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求:(1)生成氯化钠的质量:(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2.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某炼铁厂的生铁(已知生铁中的杂质不与酸反应,铁与盐酸能反应:Fe+2HCl= FeCl2+H2↑)现有16克生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了0.4克氢气,试求: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教案【篇3】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初三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初三化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掌握燃烧,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将燃烧现象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谈如何利用有利的,防止发生不利的燃烧。

仪器:蒸发皿两只,铁架台(带铁圈),火柴,烧杯,铜片,蜡烛,制氧气装置。

教学过程:

复习:比较mg、c、s、p、f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共同点。

过渡:为了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我们需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水、酒精分别置于两个蒸发皿中,投入一根燃烧的火柴。

学生活动:总结物质燃烧一般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解释上述烧杯中白磷,铜片上红磷和石灰石不能燃烧的原因,

提问:能否创造条件让它们燃烧:再将铜片放在铁圈上继续加热,发现红磷能燃烧,

过渡: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时就会燃烧,但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同一种物质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的燃烧现象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另一支用玻片置于火焰上方。

发现:当氧气充足时,完全燃烧,肉眼看不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当氧气不充足时,不完全燃烧,能看到小的炭黑颗粒游离出来。不仅如此,还有些碳元素由于氧气不足,还转化成为一氧化碳。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90页,了解一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谈谈冬天室内放燃烧的木炭的火盆,应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完全燃烧时,燃烧得快,放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热量少,可燃物中的元素不能被完全氧化,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课堂小结:学生思考课本p89页问题,回答。复习巩固着火点、燃烧条件等概念。

2、 燃烧条件:①可燃物②要与氧气接触 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o2(充足)===co2        c+o2(不充足)===co

初三化学教案【篇6】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施教策略:通过猜想、实验探索、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来加深学生的认识

施教策略:结合生活实例,教师启发点拨和师生共同讨论来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演示实验、学生边学边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概括总结

教学用具:酒精灯,坩锅,铁支架,酒精,棉花球,石块,纸片,小纸盒,烧杯,热水,白磷,红磷,铜片,简易灭火器。

引导猜想:要发生燃烧这种现象需要有哪些条件呢?(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得出初步的结论:1. 可燃物 2. 温度 3.空气(助燃物)

实验验证: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可燃物,如果不是可燃物,即便有足够的温度和空气,也不会燃烧。

引导: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答:“不会”

提问:第三个条件是空气。先讨论一下熄灭酒精灯火焰的最佳方法?用嘴吹,这种方法具有危险性,应该用盖上酒精灯帽的方法。

问题:白磷燃烧实验。1. 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是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吗?让学生说出热水的温度已达60摄氏度,超过白磷的着火点,是水把空气与白磷隔离了。

2.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让学生说出温度没达红磷的着火点,让学生加深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

说明:白磷放在空气中就能燃烧,我们称这种现象叫自燃。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这类现象,如: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说明一下各自的形成)其实是一种迷信说法,我们发现:科学才是战胜迷信的最好武器。如果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又会怎样?

过渡: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那么,灭火的方法会是什么呢? 1.降低温度,2.隔绝空气(助燃物)

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建筑物着火时,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降低温度。

2.书籍、文件、精密仪器着火时,喷射干冰灭火。(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极易升华,升华要吸收大量热量,起到降温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油锅着火时,可采取的措施? 端锅、泼水、盖湿的被褥、盖锅盖、洒沙土----(最佳盖锅盖)

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可采取的措施?

引导:发现火情时,你无法自己控制,如果暂时对你没有威胁,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报警,对,你知道火警电话是多少?119 ,很好!有的人看到火灾,心慌意乱,只说了我们这里起火了,快来呀!就放下电话,结果接警的人什么信息都没得到。你会报警吗?

初三化学教案【篇7】

知识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间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能看懂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复习提问】

1.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3O4,据此你能知道关于Fe3O4的哪些信息?铁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义?

(1)2H (2)H2O (3)2CO2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过渡]

原子的质量很小,故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质量仍然很小,又如何表示呢?

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教材84-85页知道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模仿练习]

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请A、B、C三同学演板。

⑴氢氧化钙[Ca(OH)2] ⑵CuSO45H2O ⑶5P2O5【总结】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即相对分子质量。

[设问]从化学式MnO2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设问] MnO2中锰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思考,并回答问题。

倾听,思考。

阅读教材

[自学交流]1、 说出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2、怎样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完成练习。

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

[讨论得出]1、组成的元素 2、原子间的个数比;3、原子的总个数;

学生活动

通过习题回顾学过的重要知识,加深理解。

通过旧知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结论。

设 计 意 图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2:元素间质量比的表示方法。

[模仿练习]投影:计算下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请D、E、F三同学演板。

1、水(H2O) 2、二氧化碳(CO2)

3、硝酸铵(NH4NO3)

[设问]知道元素间的质量比的表示方法,我们还能知道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指导自学]教科书P85例3:并强调什么叫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表示出来?注意解题格式。

[模仿练习]投影: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试计算:⑴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⑵氧化铁中铁、氧两元素的质量比;⑶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⑷如有1000t氧化铁,则可生产多少吨铁?请G、H两位同学演板。

[分析纠正]: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G、H两位的解答并强调解题方法。

[指导观察]:展示几种药品的标签,请I、J、K等同学描述组成药品成分和纯度,纠正上述三同学描述中的错误信息。

[投影展示]:展示部分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

[拓展应用]:投影:

配料表:食用盐、碘酸钾 食用方法:待食物烹调好后再放入碘盐 储存方法:密封贮藏防潮湿 产品标准号:GB5461

碘元素(符号为I)具有预防和治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人体缺碘时易患粗脖子病。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食盐,简称碘盐。所谓碘盐就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所以食盐中常含有一种补充碘元素的盐。如图4-5所示为湖北省盐业公司专营的云鹤牌精制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已知碘在碘酸钾中的化合价为+5,由此可猜想碘酸钾的化学式为

相对分子质量为 ,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巩固练习

自主学习,明白什么是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去求。

按照解题格式完成练习

结合自身答题情况,整理规范的答题方法。

观察标签,回答问题。最终学会认识标签,并理解标签上各个量的含义。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模仿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创设新题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

及时点拨、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收集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

培养读题、审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设 计 意 图

⑵假设某1000g碘盐中含20mg碘。

①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

A、碘单质 B、碘元素 C、碘原子 D、碘分子

② g碘酸钾中含有20mg碘。

③已知成人每天约需0.15g碘,假设这些碘主要是从碘盐中摄取的,则成人每天需要食用碘盐 g。

[整理归纳]: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1、教科书P87页7、8、9、10

2、各实验小组从P87页11题中任选一种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按题目中的要求完成任务,下次课进行交流。

完成练习。

自己完成归纳总结。

课下完成练习和实践活动。

改编习题,抓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学习,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提高。

归纳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通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采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4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和

2、计算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比:

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个数之比

3、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个数/相对分子质量

初三化学教案【篇8】

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

[板书]: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

[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 [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

[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 [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

[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①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②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

[总结板书]: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 [板书]:四.溶解曲度线

[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1。

[学生活动]:根据表7-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 [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

[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

初三化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 班 组 组长 组内成员 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 ,说明 。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 ,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 1.977 g/L,空气密度为 1.293 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5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6.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篇10】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 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②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③分别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⑤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初三化学教案【篇11】

重点难点:

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2.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铁的两种合金。

3.铁生锈的条件及防护。

4.石灰石的存在和检验;

5.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演示实验。

5.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6.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7.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三种物质及对应的俗称。

[知识结构]简要地介绍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存在和用途常识,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

① 密切联系实际,围绕金属的性质、冶炼、防腐、用途、合金和石灰石的利用等内容,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信息。

②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用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认识物质和化学反应的简单分类。

③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实验,对实验事实的归纳获取相关的知识结论。

④注意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又接触了一些金属及矿物的知识;一方面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因为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等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习作准备。

第一节 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材分析:

从金属和氧气、水、稀硫酸的作用,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特点。铝、铁跟硫酸的反应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这样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学习目标:

1、初步比较常见金属的活泼性的强弱,为今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2、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铁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4、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成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五章金属与矿物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

教学重点:

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讲解式等。

教学过程

常见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忆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方程式:3Fe + 2O2 = Fe3O4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探究金属物理性质时,除了课本上的探究实验外,可以适当引导、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造房子用的钢筋、在氧气中燃烧的铁丝、封防盗门的铁皮,说明铁具有延展性。锅、铲、勺的把柄为木材或塑料,家用电线、电工工具的把手用橡胶或塑料将金属包裹起来,说明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谈金属的应用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化学性质时,可增加金属镁,引导学生观察四种金属(镁、铝、铁和铜)与氧气、酸反应的快慢,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准备。

做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可适当补充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历史。

置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反应类型,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结合起来学习,并强调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三、常见的金属矿物

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金属与金属矿物,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都有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本节从常见金属的用途引入,通过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分析、归纳出金属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点。通过对常见金属性质的探究和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了解金属矿物资源的价值,认识合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四、参考资料

1、金属通常可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锰和铬以及它们的合金,主要是铁碳合金(钢铁),有色金属是指除去铁、锰和铬之外的所有金属。

有色金属大致上按其密度、价格、在地壳中的储量和分布情况、被人们发现以及使用的早晚等分为五大类:

①轻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下的有色金属,包括铝、镁、钠、钾、钙、锶、钡。这类金属共同点是:密度小(0.53~4.5g/cm3),化学性质活泼,与氧、硫、碳和卤素的化合物都相当稳定。

②重有色金属:一般指密度在4.5g/cm3以上的有色金属,其中有铜、镍、铅、锌、钴、锡、锑、汞、镉、铋等。

③贵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金、银和铂族元素(铂、铱、锇、钌、钯、铑。)由于它们对氧和其它试剂的稳定性,而且在地壳中含量少,开采和提取比较困难,故价格比一般金属贵,因而得名贵金属。它们的特点是密度大(10.4~22.4 g/cm3);熔点高(1189~3273K);化学性质稳定。

④准金属:一般指硅、锗、硒、碲、钋、砷、锑、硼、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⑤稀有金属:通常是指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分布稀散、发现较晚,难以从原料中提取的或在工业上制备和应用较晚的金属。这类金属包括:锂、铷、铯、铍、钨、钼、钛、镓、铟、铊等稀土元素和人造超铀元素。

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大多数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善于导电的金属也善于导热,按照导电和导热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常见的几种金属排列如下:Ag Cu Au Al Zn Pt Sn Fe Pb Hg 。

金属的延展性:金属有延性,可以抽成细丝。例如最细的白金丝直径不过(1/5000)mm。金属又有展性,可以压成薄片,例如最薄的金箔,只有(1/10000)mm厚。

金属的密度:锂、钠、钾比水轻,大多数其它金属密度较大。

金属的硬度:金属的硬度一般较大,但它们之间有很大差别。有的坚硬如铬、钨等;有些软如蜡,可用小刀切割如钠、钾等。

金属的熔点: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但高低差别较大。最难熔的是钨,最易熔的是汞和铯、镓。汞在常温下是液体,铯和镓在手上受热就能熔化。

2、金属之最

展性最强的金属--金。 延性最好的金属--铂。 导电性性最强的金属--银。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铝。 熔点最

初三化学教案【篇12】

,又可生成CO,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质,是内因,而‘O2充足与O2不充足’是一个外在条件,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

学生的回答

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探究——碳的还原性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讨论,猜想

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对猜想提出假设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1.实验设计:

(1)实验装置(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

反应装置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相同。

(2)检验产物(CO、CO2)

CO2——石灰水;CO——点燃。

实验装置如下(图一)

1.C与CuO均为固体,C在常温下稳定,此反应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所以应选择与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类似。

2.检验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可用点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颜色。

探究实验装置

上图有不足之处吗?

(图二)

很多学生发现试管口应堵棉花,当看到老师提供的仪器时时会选择如图二的装置。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3)操作步骤

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氧气制取的操作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评价总结并点播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操作步骤:

①气密性检验

②装药

③如图连接固定

④打开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⑤实验结束——关闭止水夹,同时停止加热。

培养学生动脑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实验探究

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验论证,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黑粉末逐渐呈红热状态,有无色气体产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处所出气体不能燃烧,冷却后,试管内留有光亮的紫红色固体。

对各种假设进行论证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3.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过实验验证了哪一条假设是正确的?

3.碳与氧化铜反应

C + 2CuO △ 2Cu +

初三化学教案【篇13】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需要吃食物,同学们知道食物中有哪些成分吗?

【学生回答】糖、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引出新课】这些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常吃的糖和蛋白质有什么样的奥秘。

【PPT展示】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代表物的化学组成。

【提出问题】根据表3―3,分析单糖、双糖、多糖在元素组成和分子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分组回答】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式完全相同,但分子内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和麦芽糖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也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纤维素由于组成分子n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提出问题】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却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结构不同,结构决定性质。

【教师过渡】根据结构不同,引起了不同的糖类有不同的性质,前人根据这些物质的不同性质找到了一些特征反应,通过现象的不同可以验证这些物质的存在,因此特征反应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葡萄糖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是最重要的一种糖类,它有怎样的特征反应呢?

【学生实验】取2g葡萄糖固体加入盛有5mL水的试管中,充分溶解,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在溶解的葡萄糖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后,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出现砖红色沉淀。

【视频展示】葡萄糖的.银镜实验。

【教师总结】葡萄糖在碱性、加热的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还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这些方法可以检验葡萄糖。

【提出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食物都含有大量淀粉,因此淀粉的来源很广泛,我们可以直接用淀粉含量高的土豆进行实验,看看淀粉有哪些特征反应。请大家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将碘酒滴到一片土豆上,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土豆变蓝了。

【提出问题】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酶、肌肉、毛发中,因此课堂上我们用鸡皮来观察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请大家取一小块鸡皮,置于蒸发皿中,滴加3―5滴浓硝酸,在酒精灯上微热,观察鸡皮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回答】鸡皮变黄了。说明浓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

【教师总结】浓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常用来鉴别部分蛋白质。蛋白质也可以通过其烧焦时的特殊气味进行鉴别。

【教师引导】请举出生活中你见到过的关于鉴别蛋白质的实例。

【学生回答】用电吹风吹头发的时候,头发不小心卷进去会闻到一股烧焦羽毛的味道,所以头发也含有蛋白质。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的糖类和油脂有什么特征反应,都有哪些应用。

初三化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1)是混合物。(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4.CH4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初三化学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 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 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 混合物

2、 焦碳、煤焦油、煤气

3、 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

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

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化学教案12篇


化学教案 篇1

①浓盐酸一般为12 l/L,密度为1.19g/L,稀盐酸不能发生该反应.

②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该反应具有以下特征:

可见宜采用固—液加热制气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固一液加热制气装置.首先选择反应容器,由于盐酸必须在反应中保证一定的浓度,所以用量较大,因而宜采用容积较

大的圆底烧瓶而不宜用大试管;其次,对于添加液体的容器,采用分液漏斗(不用长颈漏斗)能有效地防止Cl2逸出,且便

于控制盐酸的用量;对于圆底烧瓶,通常用酒精灯加热而且需放上石棉网,以防止圆底烧瓶受热不均而炸裂,圆底烧瓶中液

体的盛装量,一般以液体占圆底烧瓶球部容积的 ~ 为宜.实验装置如图4-8所示.

气体净化装置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主要成分和杂质成分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装置来除去杂质.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取氯气时,氯气中混有HCl和H2O(g)等杂质,除去氯气中的HCl可用饱和食盐水洗气(如图4-9Ⅰ所示);除去氯气中的H2O(g)可用浓硫酸洗气(如图4-9Ⅱ所示)或用干燥的CaCl2.

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必须考虑气体和被排对象(如空气、水)的性质和欲收集气体的纯度要求,由于Cl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与空气反应,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图4-10Ⅰ);又因为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所以可以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如图4-10Ⅱ),但此法收集的Cl2中含有水蒸气;还可将Cl2直接收集在橡皮球囊中.

化学实验中,凡是有毒或易燃的尾气,都要进行适当的尾气处理,使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形成安全隐患.对于Cl2,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而除去(如图4-11所示).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加热制取Cl2,并收集干燥纯净的 Cl2,可采用如图4-12所示的装置.

①“连”——将所需仪器按图4-12所示的顺序连接.即如图4-12所示,依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仪器,组装成制取气体装置.

②“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F中加水至浸没玻璃导管,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玻璃导管内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玻璃导管内液体回流形成一段液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必须在连接装置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通常包括“形成水封→微热并观察→冷却并观察”三个步骤.

③对于气密性不合格的仪器或装置,要查出原因,修复或更换.若橡皮塞不密封,可涂上少量凡士林后再重新检查气密性.

③“装”——装药品或试剂.将装置拆开,分别向B、C、D、F中加入适当的药品或试剂,重新连接后,再向分液漏斗A中加入浓盐酸,然后塞好玻璃塞以防止盐酸挥发.

④“制”——加热制气.用分液漏斗向圆底烧瓶内加入适量浓盐酸,点燃酒精灯加热,使反应平稳地进行.要通过观察装置C、D中的气泡产生的快慢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并通过控制浓盐酸的用量或利用酒精灯来调节反应速率,使反应连续、平稳地发生.

⑤“集”——收集气体,当装置E内充满黄绿色气体时,表示氯气已收集满,可更换集气瓶继续收集,收集满氯气的集气瓶要盖严,瓶口朝上放置.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当装置C、D中无气泡冒出时,将装置F中的玻璃导管取出,装置B、C中的氯气可向其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除去,装置D中的氯气可用空气将其“吹”入NaOH溶液中除去.

①当实验室没有MnO2时,可用MnO4和浓HCl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O4+“HCl(浓)=2Cl+2MnCl2+5Cl2↑+8H2O.

此反应较剧烈,需将浓盐酸缓缓地滴到MnO4固体上,不需加热.

当实验室没有浓盐酸时,可用NaCl和浓H2SO4替代浓盐酸与MnO2制取Cl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2NaCl+3H2SO4 2NaHSO4+MnSO4+2H2O+Cl2↑

②盐酸和MnO2反应时,盐酸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表现还原性的标志是-1价的Cl--变成了。价的Cl2而如何判断酸在某些反应中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是否表现出酸性呢?主要标志是生成物中有无酸根离子.若有酸根离子就说明除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外,还表现出酸性,如:

au+2H2SO4(浓) CuSO4+SO2↑+2H2O H2SO4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

b.NaClO3+6HCl=NaCl+3H2O+3Cl2↑HCl既表现出还原性,又表现出酸性.

③验满方法:a.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斌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b.也可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则证明氯气已收集满了.

1.怎样根据反应原理设计气体发生装置?试举例说明.

点拨 固体+固体 气体(实验室制取氧气);

块状固体+液体→气体(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

粉末状固体(或液体)+液体 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

2.工业上如何制Cl2?

点拨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Cl2:

2NaCl+2H2O 2NaOH+H2↑+Cl2↑

例如: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来制取氯气,主要操作有:

①将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把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确定铁圈的高度,固定铁圈放好石棉网;

③用药匙向蒸馏烧瓶中加入MnO2,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浓盐酸,并将导气管放人集气瓶中;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在蒸馏烧瓶上装好分液漏斗,连接好导气管.

化学教案 篇2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1)反应现象: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 ,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习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习。

2、认真听讲。

3、做好作业。

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

【总结】

化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巩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 、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要点,并学会运用该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阿伏加德罗定律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2 、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

1 、什么叫气体的摩尔体积?

2 、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多少?

3 、外界条件(T 、 P)对一定量气体的体积如何影响?

当T 、 P相同时,任何气体分子间距离是相等的,分子的大小可忽略不计,故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板书] 二、阿佛加德罗定律(建议稍作拓展)

1.定律: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①使用范围:气体

②四同:同温、同压、若同体积则同分子数

③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该定律的特例。

2 、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分子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

= =

V 1 n 1 N 1

例:相同物质的量的Fe和Al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式量之比

= = D

d 1 M 1

D为相对密度(气体1相对气体2的密度为D)

例:同温、同压下,CO 2与CO的密度之比为

H 2 S和C 2 H 4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

CO 2与CO的混合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14.5倍,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

当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气体的体积之比=式量的倒数比

当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的质量比=式量比

[讨论]当给蓝球打气时,忽略弹性形变和温度变化,则打入的气体分子数越多时,球内的.气体压强是越大还是越小呢?

③同温、同体积,气体的压强之比=分子数之比

判断:

A 1LCO 2与1LCO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

B 2 g H 2比2g O 2在相同条件的体积小。

C标况下,2 mol H 2和O 2的混合气的体积约为44.8L

D 0.5mol H 2比0.5molCO所含分子数相等,所占体积相等。

[板书]

三、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气体的体积跟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密度和气体中的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指导学生看课本例1和例2,例2为标况密度法计算气体的摩尔质量。

[板书]有关式量或摩尔质量的计算。

1,标况密度法:M = d × 22.4L · mol -1

2,相对密度法:

= = D

d 1 M 1

[提问]课本P53,例2还有其它方法吗?

M =

[板书]3概念法:m总

例:将(NH 4)2 CO 3固体加热,计算在150 0 C时,所得混合气体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倍

4公式法:

M= =

m总M 1 · n 1 + M 2 · n 2 …

n总n总

= M 1 × n 1 % + M 2 · n 2 %+…

= M 1 × V 1 % + M 2 × V 2 %+…

例:某水煤气中H 2和CO的体积分数都是50%,求平均式量,若的质量H 2和CO的质量分数都是50%,求平均式量。

[ 总结 ]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通过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计算出气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其次,可以计算出一定质量的气态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第三,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气态物质的体积。

在利用这一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必须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22.4 L是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因此在非标准状况时不能使用22.4 L·mol-1 。

(2)只适用于气态物质,对于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来讲是不适用的。

(3)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22.4这个数值专指标准状况而言的。如果温度或压强有所变化,则要根据气体状态方程进行换算。气体状态方程将在物理学中学习。

作业:P54 2 、 3 、 4

化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常见仪器及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

2、过程与体验:通过观看幻灯片,使学生体验到实验过程,经动手操作领悟出实验技能。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实验技能,将依据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积累原形动作知识,铺垫模范动作基础,完成整合动作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仪器

药匙、烧杯、坩埚钳、酒精灯、胶头滴管、铁架台、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导气管、镊子、蒸发皿等

<二>药品的取用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准确送到试管的底部,以防洒落或粘到试管壁上。

2、块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块状药品容易打碎仪器,取用时必须严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实验仪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液体药品的`取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略取用;一种准确取用,

粗略取用时打开试剂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手心、瓶口相互紧靠。

准确取用时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齐平。

4、胶头滴管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1)胶头滴管使用一般专管专用,垂直滴加。且与试管口齐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时先调平,药品放置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加取,顺序是先大后小。

<三>、练习提高。

<四>小结:

1、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胶头滴管的使用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五>作业:

配套练习:填空题

化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点击下载全部“沪教版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的饮用水”

化学教案 篇7

现代汉语中的“为期”可以是词组,也可以作为一个动词.如果作为一个词出现,是个动宾式动词,经历了由“为+期”到“为期”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过程.“为期”的`词汇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限期”功能的弱化在主语上表现出来;带有特征成分做主语或核心动词“以”主语的缺失又使“以”消失,同时促使“以...为”格式消解,使“为期”趋紧;最后时段成分由“为期”前向后移动做宾语,使“为期”完全词汇化.“为期1”作为述宾词组,构造“时段+为+期”形式;“为期2”作为动宾式动词,构造“为期+时段”形式.其中“时段+为+期”形式中的时段成分可以作为话题,而“为期+时段”形式中的时段成分不可以作为话题.

作 者:王世凯 袁艳华  作者单位:王世凯(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13)刊 名: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1) 分类号:H042 关键词:为期   语法化   生成  

化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掌握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3、知道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教学重点]

1.饮用水的净化

2.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节生活中的饮用水

一、生活中的饮用水

1.水的概述

[引导阅读]水的分布及水与生命的关系(P10)

[归纳小结]

根据所含盐分的差异,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水是人体内的六大营养物质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工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水,世界上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需要水2.5kg。水是优良的溶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以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

[问题讨论]

地球上70%覆盖着水,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的危机?

[例题一]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包括()

A.冰川及冰盖B.河流C.地下水D.内陆海

点击下载全部“沪教版高一化学教案:生活中的饮用水”

化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2、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老师想请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教师引导】对,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空气的组成的相关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成分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主要成分氩气,约0、934%)、二氧化碳约0、034%和其他气体0、002%。

【教师补充】二氧化碳含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教师引导】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那怎样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渡性问题,不需回答。)

【教师提问】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学生回答】燃烧一定量的空气,测量消耗掉的气体的体积即可。

【教师活动】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

【教师提问】有硫、木炭、磷、石蜡、铜等实验材料,我们在消耗氧气时,该选用哪种?为什么?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可以选用磷、铜。因为硫、木炭和石蜡均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气体,会影响要测量的氧气的体积;而磷和铜在与氧气反应时没有气体生成,直接测量即可。要选择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且产物为固体的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测量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学生回答】在密闭装置中,注射器前进的体积即为消耗掉氧气的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实验探究4-1的演示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红色物质逐渐变为黑色,注射器内的活塞往前移动了。活塞前移的体积为所用空气总体积的1/5,即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此时需要老师提醒,所用空气的体积包括硬质玻璃管的容器、气球内气体的体积及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教师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就是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铜。那这一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该如何写?

【教师介绍】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教师提问】其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请以化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原因:①铜丝量较少,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漏气;③加热时间太短,反应不充分;④反应完毕后,没有冷却至室温便观察读数。

避免方法:①可以加入过量的铜丝;②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至固体颜色不再发生变化;④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教师提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能否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组分?

【学生回答】可以,因为反应消耗了氧气之后还有气体剩余,所以空气不是单一组分,是混合物。

【教师提问】请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及课本资料总结,我们是如何达到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的?

【学生回答】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在不引入新的气态杂质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哪些事实能够说明空气中含有下列成分:①氧气;②水蒸气;③二氧化碳。

【解析】①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铜丝在空气中加热会变成黑色。

②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干硬的饼干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软。

③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表面出现一层薄膜。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通过阅读科学家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并写一篇小论文。

化学教案 篇10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4∶1 B.1∶4 C.1∶5 D.4∶5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1.B 2.A 3.B 4.B 5.C 6.C7.人体作物8.保护环境污染源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B.21%C.0.94%D.0.03%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1.掌握灭火原理,了解灭火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2.认识有害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及危害。

3.加强环保教育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电化结合;2.讲、议结合,

三.教学过程:

:火,是大家熟悉的,火既能造福于人类、然而一旦失去控制,火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烧水时随意把燃着的火柴梗丢弃,造成失火,同学们惊叫,立即用简易灭火器扑灭。

:幸亏同学们及时发现火情,否则会酿成大火,为了安全用火,今天学习燃烧与灭火这节课。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观察实验,思考回答。

:1.为什么是放在金属板上的白磷先燃烧?

2.怎样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化学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会分析水的电解实验。

2.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点难点】

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说明】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题1,努力识记概念,然后合起课本,独立完成学案(展示时要求脱稿)

2.自学完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实验部分完成

3.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集中讨论解决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你能你说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质?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吗?

【自学指导】

一、结合课本P46-47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①通电后,两极上都有_________;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___,体积比大约是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产物检验①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是_____;

②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实验结论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前后________不变。

2.思考与讨论:

(1)实验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开始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识链接:

氢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_______。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__火焰,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必须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发出____________表明氢气不纯,声音_____表示氢气较纯。

化学教案 篇12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引言]今天我们来认识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板书]1、钠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活动]分组 ①观察存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②把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观察其物理性质、表面的氧化膜。

[归纳并板书]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存放方法。

[板书]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金属钠放在空气中易被氧化,那么对金属钠进行加热又将如何?

[学生实验]钠的燃烧。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

[设问] 生成物是氧化钠吗?

[学生回答]不是,生成物呈浅黄色,而氧化钠是白色固体

[讲解]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钠的另一种氧化物---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

[板书] 2Na + O2 Δ Na2O2

淡黄色固体

[投影]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潜水艇供氧剂。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2Na2O2 + 2CO2 == 4Na2CO3 + O2

[板书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要求学生写出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剂、还原剂)

[引言]初中我们学习过铝在氧气中的燃烧,若铝在空气中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呢?

[板书]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不滴落

[讲解] 铝的熔点 为665℃ 氧化铝的熔点 为20xx℃ ,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落下。

[引言]如果我们去掉氧化膜再加热,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实验]用坩埚钳钳住一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

[描述实验现象] 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磨去氧化膜的铝片在空气中很快又形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板书小结]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回顾]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图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设问]能否看出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有什么关系?

[小结]可以看出: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易进行(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金属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发生反应时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俗语说“真金不怕火炼”就说明金在加热条件下不与氧气反应。

[总结]请学生根据今天所学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金属反应条件 (常温/加热)反应 现象氧化物 的颜色化学方程式钠铝铁铜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的保存及其物理性质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加热 2Na + O2 Δ Na2O2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纯氧中:

空气中:

[小结]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致密氧化膜而稳定存在于空气中

[总结]钠、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

化学教案10篇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教案”这个话题,欢迎您来阅读我们的网页,希望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通常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所以需要老师自己花费一些时间来撰写。教案是为了深化课程内容而采取的重要手段。

化学教案(篇1)

说明:初中化学教师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中化学教师反思篇一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会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初中化学教师反思篇二

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反思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重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从实践过程中,我觉得新教材在实验内容安排上,高估了初三学生现阶段的实验能力,也高估了普通中学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下面我以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性质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经历为例,谈谈本人对这方面的反思。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多么丰富,实验能力多么强,都难以想象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什么问题。

(一)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只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以防在盐酸挥出发HCl,混在CO2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但是,如果浓度太低了,将会使反应速度太慢,二氧化碳的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特别是对于象我们学校来说,实验室中长颈漏斗和锥形瓶太少,只能直接用较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以我的经验看来,3~4mol/L比较合适。

(二)学生虽然看过老师演示倾倒二氧化碳灭火的实验,但仍然会有1/3的学生不能成功完成这个实验。原因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是倾倒时集气瓶口没有向下,只是横放,这样会因为蜡烛火焰的热气流将二氧化碳带走,使二氧化碳根本就没有进入烧杯中,从而使蜡烛熄灭;有的则是先把集气瓶上方的玻璃片取开,然后拿起集气瓶再往烧杯中倾倒,这样做往往由于学生动作粗鲁,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甩掉了;有的则是由于收集守二氧化碳后放置时间太长,二氧化碳已经跑掉了一部分;有的则是由于蜡烛太高,火焰高于烧杯。总而言之,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有很多会超出老师的想象,而老师们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由于初三学生才接触化学不久,很多实验还是要先老师演示,再让学生模仿,至少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来说,学生实验还是以模仿为主,如果没有演示和讲解,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往往会使实验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和兴趣。

(三)新教材中在探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这个实验中,使用石蕊小花和集气瓶,其实操作十分不方便,原因有二。一是按学生的《实验报告册》上的安排,总共要收集三瓶二氧化碳,花费时间太多,所以应该把集气瓶改为试管;二是实验室自制的石蕊小花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制花成本太高,最好改为蓝色石蕊试纸。如果我们不作这个改进,将会使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制备二氧化碳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其它实验,而且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来说,实验课中还是要以模仿为主要教育方式。原因有如下几点:

(1)如果你没有把实验过程演示一次给学生看,很多学生就会不知如何下手。

(2)如果你没有布置他们预习实验,而是要求学生自己边阅读《实验报告册》边做实验,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要做哪一个实验。他们甚至懒得问。我发现一些学生收集了两瓶二氧化碳后,竟然不知道这两瓶气体是拿来做什么的。

(3)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他们就会有的人用太多药品,有的人用太少药品。

(4)如果你不反复督促做好实验记录,他们就不会想到要做记录。

 初中化学教师反思篇三

有一种差生,纯粹是因为他没有能力集中精神来理解一个完整的问题,或者说,要求他自主地持续10分钟关注一个问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种差生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缺少主动自我纠正的能力,他没有纠正自己在学习上所出现的各种错误的动机,错了就错了,好象和他无关一样。

这个同学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其实都很好,但学习十分被动。当我教会了他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后,要求他做一道类型题给我看,他总是显得有些不耐烦。当他每做完一步后,他总是要问你下一步如何做,总是不愿自己通过模仿刚刚做过的那道题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如果你不在看着他,他就不愿意做下去。

化学教案(篇2)

主题: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化妆品、洗涤用品、医药品到日常食品,化学无处不在。本篇主题旨在探讨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洗涤用品中的化学成分

洗涤用品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要使用的日常用品。例如洗发水、护发素、肥皂、洗衣粉等。这些洗涤用品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清洁、防腐、保湿、调节PH值等。以洗发水为例,其主要成分是:硫酸盐、蛋白质、植物精华等。硫酸盐是其主要清洁成分,能够去除头皮上的污垢和油脂,而蛋白质则能够让头发更加光滑、柔软。

二、药品的化学成分

日常生活中,药品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药品中的化学成分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退烧药中的乙酸酚、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等。乙酸酚能够降低体温,通过促进人体的汗腺分泌,让身体散热。水杨酸则能够缓解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三、食品中的化学成分

日常饮食中的食品也包含着许多有机化学物质。例如,酒精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能源等领域。其中白酒中含有的酒精,就是由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分解糖分产生的。酸奶中的乳酸是另外一个例子。乳酸能够帮助维持肠道内良好的菌群平衡,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无处不在。从洗涤用品、药品到饮食,化学成分的作用很重要。当我们了解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后,我们会更加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些化学产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让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化学教案(篇3)

初三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就要考试了,希望我的问候短信会为你送去一份轻松清爽的心情,不要太紧张哦!不然可会把答案忘掉的!我在这里支持着你,鼓励着你,为你祝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下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活性炭放进冰箱内除去异味 B.被蚊子叮咬后涂抹肥皂水

C.用醋酸除去热水瓶内壁上的水垢 D.食品放置一段时间以后变质了

2.科学饮食是健康的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⑴ 维生素和无机盐都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 ⑵ 豆腐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

⑶ 锌、硒等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应大量服用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

⑷ 骨头汤中含有钙元素,青少年应经常食用以防患佝偻病

⑸ 为预防甲状腺肿大,在食盐中添加大量的碘元素

A.(1)(2)(4) B.(2)(4)(5) C.(1)(3)(4) D.(1)(2)(4)(5)

3.右图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氯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均可分

D.能助燃的物质不仅只有氧气,氯气也可以支持氢气的燃烧

4.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红同学对一些知识归纳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

A.现象与解释: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B.家庭卫生与相关原理:水中加入洗洁精去油污——溶解油污

C.实验操作与安全:稀释浓硫酸——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D.环境问题与相关物质:温室效应—— CO2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固体遇稀盐酸有气泡放出,则固体可能含碳酸根 B.水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一种营养素

C.合金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耐腐蚀 D.饱和溶液析出 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6.小刚用pH试纸测得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下表:在没有除锈剂的情况下,可以用来代替除锈剂的是(

)

物质 厕所清洁剂 洗发精 洗衣液 厨房清洁剂

pH 1 8 10 13

A.洗衣液 B.洗发精 C.厕所清洁剂 D.厨房清洁剂

7.下列鉴别物质所使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和CO2—— 看颜色,闻气味 B.氧气和氮气 —— 燃着的木条

C.硫酸铵和氯化钾 —— 加水看溶解性 D.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 ——酚酞溶液

8.2011年4月6日,日本东电公司宣布用“水玻璃”封堵受核辐射污染废水排放成功,标志着治理核辐射向前迈进了一步。

“水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Na2SiO3),则硅酸钠中硅的化合价为()

A.+4 B.+3 C.+2 D.+1

9.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形成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减少的是(

)

A.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 B.氢氧化铜和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 D.Zn和稀盐酸

10.下列有关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

A.某物质与酸反应生成气体,则该物质一定属于碳酸盐 B.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与碱溶液反应

C.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D.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计 16分)

11.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请按要求填空。

(1)2个铁离子 ,

(2)空气中含量的元素,与地壳中含量第三位的元素化合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12.为抵抗去冬今春华北地区大旱,党中央组织各级政府积极打井汲取地下水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饮用遭到污染或硬度大的地下水不利于人 体健康。为此我们还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1)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下水经过沉淀后,还 必须对其进行消毒。我们通常使用漂白粉,其有效成分次氯酸钙可

发生如下反应: 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 。

13.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实验室制取CO2所选用的实验装置是 ____ (填字母);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制氧气时,使用B装置比A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析、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1)小东用“三”总结化学知识如下:

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是:生成沉淀或生成气体或生成水;

②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有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和 。

③铁生锈的三种反应物质是:铁、和 ;

(2)在C+ 2CuO 高温 2Cu + CO2↑与CO+ CuO 加热 Cu +CO2两个反应中,C和CO都是将CuO还原为Cu的物质,故在该反应中作还原剂。

① 分析并归纳上述两个反应中还原剂的化合价变化规律: 。

② 根据你的规律,判断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中的还原剂是 。

15.请分别写出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少量的杂质的化学方程式(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来

(1) NaOH ( Na2CO3 ): ;

(2) Cu (CuO ): ___ 。

16.右图是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从该图中你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 ;

(2)要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只填一种);

(3)在t2℃时, B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C物质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小于”或“相等”)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2分)

17.(3分)2011年3月12日,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松河乡已公告关闭的金银煤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共造成19人死亡、15人受伤,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

(1)请从燃烧的条件着手分析这次爆炸发生的原因。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简要的说说如何预防矿井内瓦斯爆炸。(答出2条即可)

18.(3分)(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为什么具有一些相似的性

(2)某学生做实验时,不小心将稀硫酸溅到了衣服上,他认为不是浓硫酸,没有大问题,但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衣服上出现几个小洞,这是为什么?

(3)硝酸铵、碳酸氢铵等铵态氮肥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19.(3分)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依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请按要求写出

NO3- SO42- OH-

K+ 溶 溶 溶

Na+ 溶 溶 溶

Cu 2+ 溶 溶 不溶

化学方程式。

(1)反应中伴有发光、放热现象

(2)加热某种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

(3)根据右表写出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20.(3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

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能说明二者确实发生反应的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2)某同学对上述实验设计产生了质疑。请简述他质疑的依据,并在原有实 验基础上,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反应。

四、综合应用题(共12分)

21.金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人类每年从自然界提取大量的金属,其中提取量的是铁。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和一氧化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可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钢铁年产量的1/4,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一批铁质螺丝钉已经开始生锈,你能用化学方法除锈,并做防锈处理吗?请简要写出你的做法及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3)亮亮同学用稀盐酸和另一种溶液,验证了Mg、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依次减弱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亮亮所用的另一种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

② 说明Mg比Fe活泼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_。

③ 说明Cu比Ag活泼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在金属冶炼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冶铸黄铜。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它可以用来制造机器、电器零件及日用品。现为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含量,取该黄铜样品10g,放入100g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烧杯内各物质的总质量为109.8g。试计算:

(1)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2)反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 2、A 3、B 4、D 5、D 6、C 7、B 8、A 9、A 10、B

二、填空题

11、(1)2Fe3+

(2)AlCl3

12、(1)

用玻璃棒蘸取水样滴加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得pH (2) CO2

13、(1)B和C

;(2)2H2O2 2H2O+O?2↑ ; 操作简便易行,无需加热。

14、(1)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氧气、水 ;(2)①还原剂在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 ②铁

15、(1)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2)CuO +CO 高温Cu + CO2(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6、(1)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等

(2)升温( 加C物质或蒸发溶剂)(3)大于

三、简答题

17、(1)

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当它与氧气混合到一定程度,一遇明火,使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它就在矿井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体积迅速膨胀,从而发生爆炸。(1分)

(2)保持矿井内良好的通风;(1分)矿井区严禁一切烟火(1分)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8、(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在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1分)

(2)稀硫酸中的水会慢慢蒸发,日久后会变成浓硫酸,从而腐蚀衣服(1分)

(3) 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氨气,从而降低肥效。(1分)

19、(3分)(1)4P+5O2

点燃 2P2O5 (1分) (2)2KMnO4 △ K2MnO4+MnO2+O2↑(1分)

(3)CuSO4+2NaOH= Cu(OH)2 ↓ + Na2SO4 (1分)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0、(1)塑料瓶变扁。

(0..5分) 2NaOH + CO2 === Na2C O3 +H2O (1分)

(2)依据:CO2能溶于水(CO2溶解在水中从而导致塑料瓶内压强减小) (0..5分)

实验:向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若有气泡生成,则说明二者肯定发生了反应。(还可将实验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为水,重复上述实验,比较瓶子变瘪的程度)(1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四、综合应用(共12分)

21、(1)

3CO + Fe2O3 === 2Fe + 3CO2 (1分) (2)H2O 和O2 (1分)

用适量的稀盐酸浸洗铁钉至铁锈消失,然后用水冲洗干净,干燥后涂上黄油从而防锈。(1分)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分)

(3)①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银溶液) (1分) ②与酸反应镁比铁剧烈 (1分)

③无明显现象(或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 (1分)

(4)(5分)解:生成氢 气的质量为:10g+100g – 109.8g = 0.2g ……………………1分

设黄铜中锌的质量为x,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Zn + 2HCl = ZnCl2 + H2 ↑ ………………………………1分

65 73 2

x y 0.2g

x=6.5g , y = 7.3g ……………………………………1分

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100%=35% ……………………1分

需要36.5%的浓盐酸质量为 ×100%=7.3% ……………………1分

答: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35%,所用的稀盐酸质量分数为7.3%。

化学教案(篇4)

化学单纯的靠死记也是不行的,我们还要经常去化学实验室多看一下老师做的化学实验,如果自己能够动手那就更好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化学怎么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怎么学习

1、自行绘制物质转化框图——一定要自己书写。

比如说,我通过一周的学习,老师把碱金属这一块差不多讲完了,我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自己在纸上画一边碱金属这一块所有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把铝单质、氢氧化铝、氯化铝等等我自己能够想到的物质都写进框图里,并且思考每一步转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条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复习了一遍重要的方程式,又从整体上对这一元素有了全局性的了解。

2、上课:自己记录常考点——克服侥幸心理。

元素化学虽然知识点碎内容多,但是在考试中高频率出现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常考点。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会强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这样一来,学习元素化学的时候上课效率就很重要了,因为老师上课特别强调的,往往就是考试常出的。

3、做题:总结高频考点与易错考点——做过就忘等于没做。

很多同学问过小简:对于高一刚开始接触的化学来说,元素化学这一块需不需要做很多题?我的答案是:有时间多做题绝对是好事,但是重要的不是题目做的多少,而是做过后你从这些题中收获了多少。

一直以来,我对“刷题”这种方法都是持中立的态度的——有的学生题目做的很多,但是有些类型的题目仍旧是每次做每次错,那你做那么多题目的意义在哪里呢?

元素化学这一块,如我上面强调的那样,虽然知识点多,但是每种物质常考的考点与题型也就那么几类。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一是要对做过的题目有印象,二是要对自己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

提高化学成绩的方法是什么

一、着眼新课标教材高一知识举足轻重

明年起我省将采用新课改后的模块高考模式,新教材要求高一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即高一将会涉及到高考化学所有基础知识要点。由此可见,高一化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基石。

二、立足知识体系学习才能游刃有余

纵观历年高考趋势,化学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核。何为能力考核?就是在考卷中出现学生完全没有见过的反应,无机化学和有机推断中都有呈现。但只要建立了完整的高中化学知识体系,这些题目都能举一反三。

故而学生应在名师引导下,从高一开始理解和掌握化学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明白所学到的知识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从而进一步领会教材每一章节的编写意义何在,甚至预测每章节考试的重点。

三、树立起步信心三年学习倍道兼进

1、抓住假期傲人一步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必修一中有元素部分的知识同初中化学内容有联系外,其他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原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等内容都将是高中进行系统学习的要点,如果抓住初高中的这个暑假起步在先,那么将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化学的自信心,三年的学习将倍道兼进。

2、名师引路少走弯路

名师是稀缺资源,即使进入了理想中学,也不能保障配备的都是名师。不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学习可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高中如何学好化学

提高化学成绩其实比提高物理成绩是简单一点的,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在高中学习化学的方式就不会相同。对于一些在初中没有学习化学的同学,在高中学习化学可能会困难一点,学习的时候,需要把初中的知识学习一下,先把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清楚之后,才能学习高中的化学。

而对于初中的时候化学成绩还不错的同学,但是高中成绩不是很好,这样导致成绩不好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放松了,或者是刚上高中没有适应高中的学习,这种状况,只要你想提高化学,还是比较容易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化学成绩不好,我们都是先要在上课的时候把老师讲的内容先消化一下,我们不可能老师上课讲的所有内容我们都不会,我们只要听会一点点也是有收获的。如果自己的化学基础实在是太差,我们可以把重点的内容都记在一个本子上,最重要的就是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在可利用的时间内,去背一下化学的相关知识。

化学单纯的靠死记也是不行的,我们还要经常去化学实验室多看一下老师做的化学实验,如果自己能够动手那就更好了,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就不用死记了。

化学教案(篇5)

知识目标:

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二肽、多肽的概念。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蛋白质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的实验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意目标:与同学合作调查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在人体内变化的过程等相关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多角度感受化学科学为人类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先学自研】

一、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 1.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氨基酸可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H被_______取代后的产物,因此氨基酸分子中既含有_____,又含有______ ,天然氨基酸全为_______________,其通式可写为_____________ 。

常见的α-氨基酸有:

甘氨酸 谷氨酸 丙氨酸 苯丙氨酸 2.氨基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溶剂溶解性水强酸或强碱乙醇、乙醚

(2)化学性质 (1)两性

在氨基酸分子中,_______是酸性基团,________是碱性基团. (2)成肽反应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一个分子的________和另一个分子的_________ 间脱去一分子水, 缩合形成肽键(

)的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

1、 组成和结构

组成元素: 还有少量的 是高分子化合物

2、 化学性质 (1) 水解

条件: ,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肽类化合物,最终水解得到 (2) 盐析

定义: 。盐析是 过程。 目的:采用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 。 (3) 变性

物理因素包括: 等 化学因素包括: 等。 蛋白质的变性过程是 的过程。

(4) 颜色反应:含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变 。 (5) 灼烧:

三、 酶

酶是一类有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所数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核酸

核酸是一类含磷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NA:大量存在于 中,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

RNA:大量存在于 中,根据DNA提供的细细控制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互动探究】

1、在你学过的物质中, 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NaOH 溶液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举例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1)金属:

(2)两性化合物: (3)两性氢氧化物 (4)弱酸铵盐:.

(5)多元弱酸酸式盐:

(6)氨基酸:

2、尝试分析,甘氨酸和丙氨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形成几种二肽?写出二肽的结构简式并与同学交流。(提示:能形成四种二肽。)

3、某蛋白质的结构片段如下:

它水解后产生几种氨基酸?分别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要点一】

1、氨基酸的两性

氨基酸分子中的—COOH能电离出H+,显酸性,—NH2能结合H+,显碱性。 作为碱:RCH(NH2)COOH+H+→RCH(NH3+)COOH 作为酸:RCH(NH2)COOH+OH-→RCH(NH2)COO-+H2O

2、氨基酸的缩合 (1)两分子间缩合

(2)分子间或分子内缩合成环

(3)缩聚成多肽或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缩合机理

脱去一分子水后形成肽键(

),肽键可简写为“—CONH—”,不能写为“—CNHO—”.

【互动探究】

1、 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如何检验蛋白质?

2、当发生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要求中毒者服用生鸡蛋、牛奶或豆浆?

3、请根据蛋白质的性质讨论,医用酒精、84消毒液、过氧乙酸等能杀菌消毒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要点二】 蛋白质盐析和变性的比较 【实验探究】

1、盐析:鸡蛋清中加入硫酸铵溶液

实验现象: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后,有 _______析出,再转移到蒸馏水中时,_______. 实验结论:一些无机盐的浓溶液可以降低蛋白质的______ ,从而使蛋白质从溶液中_____. 用途:盐析是可逆的,可用于蛋白质的_________.

2、变性:鸡蛋清加热或者加入乙酸铅溶液

实验现象:加热后或者加入乙酸铅溶液后,鸡蛋清_________,再加蒸馏水,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加热和加重金属盐,都可以使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失去生理活性,且为

________过程

用途:______________

关键:(1)稀的无机盐溶液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2)浓的无机盐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

(3)盐溶液中含有重金属离子时,不论其浓度大小,均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典例分析】

【典例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半胱氨酸属于α-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化合物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与NaOH溶液加热时可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2、下列关于蛋白质性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任何盐溶液,都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氨基酸

C.微热条件下,有些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会显黄色 D.蛋白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随堂训练】

1.(20__·启东高二检测)某期刊封面上有一个分子的球棍模型图,如图所示。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键。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

A.氨基酸

B.醇钠

C.卤代羧酸

D.酯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生吃鸡蛋比熟吃好 B.蛋白质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鸡蛋清中加入食盐,会使蛋白质变性

D.天然蛋白质中仅含C、H、O、N四种元素

3.要使蛋白质从水溶液中析出而又不改变蛋白质的主要性质,应向其中加入(

) A.饱和Na2SO4溶液

B.浓NaOH溶液 C.少量NaCl

D.浓BaCl2溶液 知识点三:酶和核酸

4.(20__·郴州高二检测)下列有关核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是高分子化合物 B.核酸中肯定含有磷原子

C.核酸可以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核酸和酶一样属于蛋白质

5.克隆生命体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找到一些特殊的酶,它们能激活普通体细胞,使之像生殖细胞一样发育成个体,下列有关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酶催化作用的特点是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等 C.高温或重金属盐能使酶的活性丧失 D.酶的结构较为简单,不能再水解

6.(20__·杭州模拟)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而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最简单的氨基酸的结构简式是______;该氨基酸形成的二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将该氨基酸溶于酸性溶液形成的微粒的结构简式是______;将该氨基酸溶于碱性溶液形成的微粒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训练内化】 1.(20__·南京模拟)20__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钱永健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一种蛋白质,简称GFP)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下列有关GFP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遇到CuSO4溶液会发生盐析 C.水解后可以得到多种氨基酸 D.可用于蛋白质反应机理的研究

2. 下图表示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图中A、B、C、D标出分子中不同的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断裂的键是(

)

3.酶是蛋白质,能催化多种化学反应,下列表示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中,以酶作催化剂的是(

)

4.(20__·北京四中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 是(

) A.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蛋白质析出,再加水也不溶解 B.氨基酸既可以与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所以误食重金属盐会中毒

D.浓硝酸溅在皮肤上使皮肤呈黄色,是由于浓硝酸和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

5.下列物质中,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还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①Al(OH)3

②氨基酸 ③NaHCO3 ④淀粉 ⑤蛋白质

⑥纤维素

⑦(NH4)2S A.①②⑤

B.③⑤⑦ C.④⑤⑥

D.①③⑦

化学教案(篇6)

高一化学怎么学的方法

一、抓主干

研究下高中化学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其实化学教材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元素周期表中的5个纵行〔Ⅰ,Ⅳ,Ⅴ,Ⅵ,Ⅶ〕,反应类型,平衡,有机。还是我前面多次提过的那个思想,得对化学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个大体的概念,才能在现在已经算很较短的时间内有个更快更大的进步。还有前面在讲数学时说的玩数学的方法,也可用在化学上的。

这样的目的,是要抓住主干。只有主干知识过硬才不怕考题有多灵活,这同样在数学和物理中也很重要,再罗嗦下,完全空中楼阁式靠大量练题而产生对各种题做法的认知,试图借以弥补或代替夯实基础的作用,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也很容易出问题。

但并不否定练题的必要和重要作用,练题也是提高应试能里的最重要途径。用一个数学语言来解释,基础和练题都是提高成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二、记零散

我当时是遇到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就抄下来,有点记点,记忆也讲方法把有颜色的沉淀溶液什么的归纳到一起记,其实说起来真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却只有真的在坚持的人才能看到效果。

三、针对应试

分析试卷考点安排,提炼常考考点。由于各地试卷考点安排和常考考点不同,我就拿四川卷为例,8个选择题,一般考点分别为:化学在前沿科学的应用,实验,离子共存或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周期表与周期率,化学计算,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每年的题都是如此安排的〔除地震那年特殊〕。发现了这个就可以在第二轮复习中找到重点了,后面的4个大题也一样相当的有规律。

高一化学的学习对策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化学的考试反思

一、月考战略思想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我月考的目的是以考促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新课改的贯彻实施,使学生重视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现在就化学月考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

二、考后学生情况调查

考试过程由学校统一组织,严格认真地进行。考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跑来给我说:考题太难,学会的化学式和实验又忘了。卷子批改后,分数不理想,学生情绪低落,但经过老师实施心理教育以后,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学习兴趣提高。

三、考卷的侧重点

本次化学试卷侧重于考查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和方式。其本质是知识点的变形应用。

四、听取学校教研意见

我校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化学科教师重任在身,要把分数提起来,要提高学习兴趣,多做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五、调查学生后的分析及对策

1、化学式和化学计算是学习上的重难点,如果化学式扎不牢,化学计算将难以开展,更影响到第五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综合性地运用知识来分析某一问题的能力上,要求学生加强学习,探究和应用。找出分析问题的思维切入点,找出运用知识点来解决新问题之间的‘着陆点’、‘桥梁’和‘纽带’。形成新旧知识的重建构造,有机化合,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所见题型太少,要通过练题熟练地掌握一些基础题型,然后再拓展一定层次的综合性和难度的题的训练。

练题可以增长见识,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本领。

4、面对全体学生,实施了思想心理充电。

主题是;面对事实,振作精神,科学探究,继续行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若不能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能提高分数了。

5、展开几种辅导工作:1指导同学们购书,展开课外阅读,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带着不懂的化学问题问老师,问同学,学问结合。2理出课外学习计划表,劳逸结合。

六、开发评卷教学的功能

1、评卷教学的功能认识

评卷教学,应是课改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课题。如何开发化学评卷教学领域的思想教育价值,化学智力教育价值,化学美育教育价值。如何在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根据学生的化学语言、文字表达折射出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之间联系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掌握状况。既给我们老师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素材和源泉,教学相长。也为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2、通过评卷教学,实现化学计算的归类整理,复习应用,开发学生智力资源。

采用归类题型评卷教学的方法,逐类旁通。在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计算的基础上,对综合的化学计算题所涉及到的几个公式间联系,每个公式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加以比较,会灵活应用,综合考虑。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题来训练,一点就通,一通百通,使学生从练题中发现,头脑灵活。

强化一定量的题型训练,在求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质量分数、化合价、化学式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换算公式推导应用,是最先开始的基础化学计算。再经综合性的习题训练。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的理性思维能力。这里必须强调题型的归纳总结,提升知识,抽象认识化学原理规律。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如何突破学生学化学式这个难点

1、要在掌握常见常用的化学元素符号的基础上,学习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

要区别元素符号和单质的概念意义上的不同和联系。

2、具体学习1——4章涉及的物质的化学式。

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元素符号和原子个数不好记忆,要帮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

3、在实验中学习化学式。

把实验药品拿到课堂上或在实验室中学化学式。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这种强烈的直接的刺激感官,学生爱不释手,此种方式学生最容易学化学式。有少数学生记忆不准确,再反复观摩学习。

4、通过化合价的学习来指导掌握化学式。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化合物里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子个数与化合价关系密切。

5、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分散——集中——分散学习方式。

不宜一开始就集中学习化学式,学生会失去信心,宜分散到练题讲新课中来学习。每章结束后集中复习、检测。每章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在每章小结时一个一个力争突破学习它。

6、印发1——4章化学式。

分成单质、化合物两大类学习,既可以加深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牢固地把握。采用对化学式的进行抽问、检测、考试,纠正错误,强化知识。反复学习。

八、综述月考认识

月考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经验积累,学生科学探究的认知过程。考试和评卷教学为交与学双方提供了因材施教和基础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成功平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的认知过程。提高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

化学教案(篇7)

初三化学教师述职报告1

一、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研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____年5月参加了滨湖区党校的学习,成绩合格。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积极主动。20____年度考核为“优”,并获“嘉奖”。

二、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

1、化学教学工作:

在化学教学中,能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并将其贯彻于平时教学中。平时能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方取经,虚心向老教师讨教。课堂上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中考复习中,广泛收集试题,研究中考命题走向,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现状,夯实基础,注意试题间的联系和知识系统的归纳,提高复习效果。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20____年末顺利通过市青年教师业务达标考核,20____年被评为校级教学新秀。历年来,所带班化学在中考中均能取得较理想成绩。如20____届的初三(4)和(10)班在中考中化学班均分均名列同层次第一名。在学科竞赛中,能悉心指导学生,所辅导同学经常在竞赛中得奖,为学校争得荣誉。如20____年的省初中化学竞赛中,有2人获得省二等奖、3人获省三等奖,另两人获市级奖项。

2、班主任工作

连续三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培育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队伍,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平时和任课老师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力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指导。工作之余,经常采用电话联系、家庭走访、家校联系本等方式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所带班级学习气氛良好、凝聚力强,学习成绩均在原有水平上取得一定提高。如20____届的初三(4)班,中考中获得了总分第七的好成绩(较__时提高了5个名次)。该年度,本人也获得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3、教学研究和业绩

本人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能积极参加各类业务能力竞赛。如20____年,获校多媒体课件设计优秀奖。20____年,获市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评比三等奖及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案评比二等奖。20____年,获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教案评比二等奖,以及校级优秀公开课奖。20____年,先后两次参加市评优课比赛,先后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20____年,获校优秀公开课奖及多媒体课件优胜奖。

重视教学研究,及时将自己教学经验反思总结。如20____年,论文《谈情境教学法》获校论文评比三等奖。20____年,论文《新课程下的中考化学命题走向》获校论文评比二等奖。20____年,论文《化学新课程中创新教育初探》获市中学化学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4、继续教育

为了提高教学理__底,丰富教学手段,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如20____、20____、20____年暑期,参加市电化教育馆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20____年8月,参加基础教育初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20____年8月,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市级通识培训。20____年9月,完成公修课《创新原理与方法》的学习。20____-2004年,完成“信息技术与教育”三轮模块考核初中化学教师述职报告4篇工作报告。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本人虽然取得些进步和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改进和继续努力!我将一如既往,踩着时代的节拍,脚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我深爱的教育事业。

初三化学教师述职报告2

本学期,我由初二调至初三教学,从刚接手时师生相互间的不够适应到逐渐相识到互相融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顾半年来的教学,作出如下总结:

一、课堂教学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考查对象在学生上。学生能否充分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是物理教学的直接问题。只有学生能行,老师的教学才是对的,不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就能行。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考点、研究学情,精心备课,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学生的参与度高。

二、课堂教学上注重物理思维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学会自己分析、学会自己整合、学会自己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实践证明,经过长期的有的放矢,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遇到烦难问题敢于挑战。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为了做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坚持 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我总是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这节课要落实什么?你打算怎么落实?这么做能有效落实吗?为了做到这些有效性,我坚持六研究:研究 教材、研究考点、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指导、研究例题设置、研究教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四、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情感、实验态度、物理价值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动机有多种途径,物理教学中能注重物理情感、物理价值的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觉学习物理。由于我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大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浓,而且也互相感染,省了不少做个别心理辅导的工作。

五、注重物理双基教学、双基训练。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不打好基础,如何提高?教学中、训练里我时刻提醒自己注重双基,再说,现在考查的内容虽然范围较广,但深度较浅。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公式的识记与运用、基础常识的了解,时刻落实进行中。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师生间从心底里能互相谅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本学期的物理教学在课堂纪律的组织上,学生作业的查改上、教学反思与改革上都存在不足,今后要扬长补短,使自己成为名师。

初三化学教师述职报告3

在敬德初级中学担任化学教师,主要的工作为初中化学教学和化学实验管理。现将本人工作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充满热情。同事间相互关心,相互团结,教育教学上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绝对服从上级和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任劳任怨,诚诚恳恳,在工作中慢慢体会教书育人的意义

初三化学教师述职报告

二、化学教育教学及实验管理方面:

任职以来,我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我知道要在教学中有所建树,必先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我首先要求自己在言行举止上,做学生的表率,关爱每个学生,把自己对教育的爱迁移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爱,用自己坚强而执着的追求去默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不断改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为了帮助每个学生学好化学,我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严抓学习常规管理,特别是课后环节的管理,抓紧课后辅导不放松,作业及时批改讲评,对部分有需要的同学坚持面批。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我认真做好每个实验,采用边讲、边议、边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边做实验,边学习新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在化学实验及准备工作中,我坚持实验程序的一丝不苟,杜绝化学实验的不安全因素,积极做好实验药品的分类、储藏等琐碎工作。为广大学生搭建好化学探索的平台。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因刚踏上工作岗位,缺乏经验,因此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多参加学校或教育局开展的活动,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加强教研能力,多研究中考试题,多看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取其精华,尽量把教学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我决心继续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及各方面的能力,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富强、为民族的昌盛作出贡献。

初三化学教师述职报告4

今年我担任初三123三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本地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另外,由于没有晚修等辅导时间,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制定并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很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它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初三化学教师述职报告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期末。为了在以后的工作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半年的工作。

本人担任3(1)、3(2)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出全勤,干满点,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和业务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学工作者。现本主要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认真分析和研究近三年的考试说明,研究三至五年的中考试题以及各地的模拟试卷。

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中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如:①注意解题格式的训练。很多学生格式混乱,方程不规范,满篇数学符号等,这些问题都及时纠正,否则造成会做而丢分的现象。②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有深度,一环套一环,逐渐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即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利用学生对因果关系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思考,提中课堂效率。③不完全放弃教材,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是热、光、原三部分要强调学生看书。④加强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要编成动画,这样可以提中效率,降低难度。⑤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满堂灌。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

现在中考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验能力的考查。每一章节都有这样的题目,本人注意挖掘,特别是电学部分,这样的题目较多,中考考查的比率也较中。

4.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对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学生能力的中低。考试说明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考查学生五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总之初三物理复习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更好地提高初三物理的复习工作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化学教案(篇8)

九年级政治资料  上册

第一课 第一框   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促发展

1、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       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3)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4)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历史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      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改革开放促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使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中国腾飞谱新篇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的表现。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1)中国的腾飞证明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拓展】请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1)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5)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知识拓展

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注意: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主体、唱主角的是:公有制。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4)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5)集体经济的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发展,扩大就业。

(7)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态度: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成就:(1)经济方面: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政治方面: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坚持依法治国;(3)科技方面: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天宫一号,嫦娥卫星成功发射;(4)文化方面:世博会、残奥会、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

4、展望未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祖国的美好蓝图。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更加优美。

化学教案(篇9)

初三化学教案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工具。教案的编写精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对一堂初三化学课的教案和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案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次教案的主题是“原子与分子”,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熟悉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并能进行相应的运用和分析。教案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导入、知识点讲解、实验探究和作业布置。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引出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自主提出了关于原子和分子的问题,为接下来的知识点讲解打下了基础。

在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解释了他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的概念。同时,教师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不同物质的分子中找出共性和差异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实验探究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次教案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通过混合不同物质,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最后,教案还布置了一些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小组讨论等。这些作业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同时,教案还给出了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教案的作用与意义。一个好的教案,既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做到在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紧密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思维。

然而,本次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的语速偏快,有些学生可能跟不上。下次我应该放慢讲解的速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记忆时间。其次,在实验探究环节,时间安排过短,导致有些学生没有完全进行实验。下次我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和空间。最后,在作业布置环节,我没有给出足够的扩展题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下次我应该多提供一些深度和拓展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本次初三化学教案和教学反思,我对如何编写和改进教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要有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化学教案(篇10)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校园安全教育警示语(分享69句)

校园安全宣传标语 关于校园安全口号 03-07

律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3500字锦集

律师年终工作总结 03-07

自我介绍作文指导教案10篇

自我介绍作文指导教案 自我介绍作文指导 01-25

[收藏]化学专业实习报告(汇总6篇)

化学专业实习报告 03-21

对自己好点的心情句子(摘录49句)

对自己好点的句子 爱自己的句子 03-07

不能言明的想念的句子(摘录86句)

想念却不敢打扰的句子 想念不敢打扰的说说 03-07

2024师徒结对心得体会

师徒结对心得体会 结对心得体会 03-07

护士工作总结(集合九篇)

护士工作总结 03-07

保护眼睛的简短文案(最新53句)

保护眼睛的宣传语 保护眼睛的标语 03-07

拉拉队口号大全(分享40句)

拉拉队口号 拉拉队霸气助威口号 03-07

关于打工人的休息的说说(分享47句)

打工人休息的朋友圈文案 打工人休息发朋友圈的句子 03-0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