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的积极性可以反映教学的吸引力。经过小编持续的努力和磨练我们最终完成了最新的“小学数学设计教案”,如果您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话题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活动设计

I.什么是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首先是活动,为数学而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 活动。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行动的总和。活动由目的、动机和行动三部分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体系。自 1920 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家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A.Н。列昂季耶夫的活动理论对苏联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苏联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2.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数学教育,即“数学+活动”。活动是一种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这些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动手)和概念活动(动脑)。在进行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脑、手、眼、口的使用。各种感觉器官紧密协调,协调活动。画图、拼字、摆秋千、量尺、剪裁、数数等,以“边做边学”、“边做边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快乐、轻松、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相连时,学习就可以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学生身心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经验大致可分为: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②社会科学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经验; ③纯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数学经验。 (《什么是“基础数学活动心得”,张殿洲,赵小平))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现

数学活动包括数学课上的数学活动也需要学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独立或分组完成数学活动。

1.say.通过让学生说话来调动学生的体验。使用熟悉的结识新面孔,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他”。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吴正贤老师注重连接学生的体验数学学习。1天。

老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大一点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怎么定义的?(示范三个球的描述)

师:同学们能描述一下他们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一年、一个月、一天有多长吗?

健康1:从今年春节放烟花到明年放春节放烟花是一年。

生日2: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明年5月7日,我又大了一岁,这意味着又过了一年。

教授3:我爸这个月发工资,下个月又是一个月。

教授4:今天早上8:00到明天早上8:00是一天。

??

课堂上,同学们谈笑风生,回忆人生经历,初步了解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学习“年、月、日”等内容,不像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但可以让学生独立地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出来,形成生动的年月年。一天的经验。

在《认识小时和分钟》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感受1点钟的长度时,他说:时针从1移到2,表示已经过了多长时间旅行?从 3 到 4 怎么办?学生知道那是1小时。老师接着问: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这样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同学们热情地回忆和叙述:

一节课加两节课是1小时;

春游期间从学校开车到长城大约需要1小时;

四集卡通片长约1小时;

课后游泳时间是1小时? ?

同学们在说话的过程中越来越深情地认识了1小时。

在《认识一万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说说一万有多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不仅是生活经验,还有数学学习经验;不仅是事件图像的体验,还有思维体验。在调动经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在整合、整合自己的经验与新学到的内容,更充分地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 对话。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1)辩论

据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开启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平等意识之间互动的特殊形式。在辩论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积极和消极的看法,使学生为学生搭建阶梯,让学生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地方。高处,或者直接把高处的东西交给学生。

在“分数与小数的交换”一课(“将“辩论”引入数学课堂”,李芬)中,学生被问到“如果分母不是 2 和 5,除了 2 和 5,那么最小分数。如果它包含其他质因数,那么它可以转换为有限小数。”其中的“最简单”一词是有争议的。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辩论”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Square:“如果它不是最简单的分数,那么它的分母可能包含其他质因数,所以它不能转换成有限小数。”方格牢牢抓住了关键词“最小分数”。

否定方立即反驳:“比如3/6的分母中还有其他素数,但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怎么解释?”反例出来了,一票否决了对方的观点。

一轮过后,没有赢家,所以进入下一轮。这一次,反面先说:“不管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单的分数,只要它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没有其他素因数,就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情况似乎已经明朗了,但积极的一面还是有人提出了问题:“既然加不加都无所谓,那为什么还要加呢?”学生是真正的水手和潮流引领者。通过辩论,学生明白:如果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没有其他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不管是不是最简单的分数,都可以化简为有限小数。但如果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质因数,则必须将其转换为最简分数后才能判断。因此,不能省略“最简单”二字。学生不仅了解“最简单”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12/32等不是最简单的分数,在不化简的情况下,可以根据32不简化,判断32可以化简为有限小数。包含除了2和5以外的质因数。

是否应该有“最简单”的东西,不是老师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讲的越多,推理越清晰,越清晰论点。

(2) 竞争。

在《平均》的课上,吴正贤老师组织了男生和女生进行了一场球拍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试图建立游戏规则。是全数,还是最后一个人?先一个人,比赛结束后,学生们说:“不!不!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水平!我们再派几个人吧!”决定每组4人与总数进行比较!女队输了之后,吴老师加入了女队,女队赢了。女生脸上露出笑容,男生却立刻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开心队是5个人,所以比赛不公平!”吴老师道:“哦,好像人数不相等啊,总分没法比,哪个队的投篮最好,那怎么办?”同学们觉得用平均值比较公平。

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活动感受方法的公平和不公平。与其多说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不如让学生参与并积极思考?

3.表演。通过直观的表演,学生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可以让数学题更容易理解。

(1)模拟操作

在“遇到问题”课上,吴正贤老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来理解概念。学生不了解距离,但通过“驾驶”可以看到距离学习工具;学生不了解遭遇,但学生经历了“遭遇”。利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的好方法!

在“行程问题”课上,吴老师用桌子作为桥梁,用铅笔盒作为汽车,并演示现场拍摄了“汽车”经过“桥”的场景。通过模拟操作,唤醒学生对“旅行问题”的体验。

在一堂“遇到问题”中,吴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上台表演“遇到”。她一个接一个地握住,让他们互相碰触,笑道:“这就是见面,中间有一段距离能算见面吗?”全班都笑了。随后,她让同学们继续表演“相对”、“同时”、“对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演和交谈。这时,全场师生都笑了起来,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吴老师通过模拟操作,唤起同学们对“距离”和“相遇”概念的理解,引发同学们思考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以现场“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体验,让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清晰、有趣。

在“理解负数”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刘翔的跑步表现受风速影响,要求学生模拟当时的场景。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刘翔,一个扮演冯。风顺时,“风”推动“刘翔”前行;逆风时,“风”阻碍“刘翔”前进。

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直观地思考问题。如果我是相反方向的风,我该怎么办?完成后,学生对反义量的理解更加透彻,概念更加清晰。

(2)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易坠入爱河,通过积极的感受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

①社会角色扮演。

在“设计包装盒”的课程中,一家纸箱厂想要设计一个牛奶包装盒。问学生如果你是乳品厂的经理,你想怎么设计?如果你是一家纸箱厂的设计师,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应该如何设计?让学生进入角色去思考问题,能更好地进入问题的内部,而不是肤浅。

在“初步了解统计”这一课中,我想帮助公路局张局长统计一个路口的各种车辆的交通流量。如何进行统计?学生进入角色,帮助张主任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进入被信任帮助他人的角色,具有使命感,更专注于迎接挑战和完成任务。

老师在了解了元教粉之后,安排了店内购物的实践活动。让组长做初级经理和收银员,其他学生做顾客。一年级小学生进入角色,在活动中不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

②虚拟角色扮演。

一年级“比较”讲座中,赵雪莉老师设计了拔河比赛的数学活动。

简介:黄蓝两队将进行拔河比赛。现在我们必须从我们的同学中选出两支球队的队长。

谁想来?

(赛区提供黄蓝队成员贴纸,黄队成员9人,蓝队成员7人)

问题:假设这些是你可以分配的球员,您打算如何分配它们?人们?为什么要派这样的人?

默认:两个队长都在关注对方,一个队长选一个球员,另一个队长也选一个球员??每次体验都是一样的。

结果:黄队7人,蓝队7人时,黄队还剩2人

老师问黄队:这两个人还派吗?为什么?

默认:

情况一:否,因为发送的人数会不一样。现在两支球队都有7名球员,所以这是公平的。

情况2:说馅饼,蓝队不服气。说这个比例不公平是不公平的。要么蓝队增加2人,要么黄队人数减少,变成和蓝队一样多。 .

在拔河比赛的选人过程中,让学生对看不清的量进行操作,体验等量。虽然情况不平等,但因为学生们关心公平,他们更有可能变得坚强。

也有同感。这种情况“拉长”和“放大”了“一一对应”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在一个微妙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含蓄而有价值的“一一对应”。

朱玲老师(《论角色扮演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朱玲)在教《理解除法》,让学生玩《孙悟空》放8个桃子给猴子们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在教授“时、分、秒”时,让学生玩一个小闹钟自我介绍,加强学生对钟面的理解;在讲授“统计学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按照小狗、小猫和猴子的顺序排列,形成排序的想法。

③数学对象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玩角色扮演数学对象、玩数字、图表、操作符号等。比如,刚认识“>”和“”和“” “,我张开双臂,嘴朝前,尖屁股朝后,我前面的数字更大,我后面的数字更小。然后让两个学生选择两个不同的数字,并选择正确的位置排成一列。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立即接受了数学符号“>”,并将其形象和功能烙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4.操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使学生经历了做事的过程,思考有了载体。

(1) 摇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放置学校工具的过程也是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在“双重理解”的课上,很多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设置学习工具的方法。一只猴子的 4 个桃子用 4 个圆盘表示。 3只猴子有多少个桃子?怎么表达?有的同学一共放了12个;有的同学也排成一排,但每4个之间有间隔;有些学生简单地放置了 3 行,每行 4 个。在布置校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停地种花,展示自己的布置,并说明理由。学生不仅认识时代观念的结果,而且通过直观的教具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时代、创造时代。

一位日本老师曾经来北京讲一堂“地区”的课。课堂内容是区域,活动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放置图形和学习工具来比较两个“土地”的大小。学习用具是由木块制成的不同颜色的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六边形。它可能看起来离该地区有点远,但学生们很喜欢它。特写镜头后,学生们在比较两个地块的大小时开始使用等式替换。原来,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物的面积是相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梯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三倍,六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六倍。从每边取两个平行四边形,从左侧取一个梯形,从右侧取 1 个平行四边形和 1 个三角形?各种比较方案出现。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等价的替代、密度,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对领域的理解。

(2) 采取措施。

在《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中,刘政老师着重让学生测量中学的面积。对于两个一目了然大小无法区分的长方形,可以用手帕量一下图形的大小,但要使用同样大小的手帕。最好用标准的毯子,逐渐导致以面积为单位来测量图形的大小。沿着区域单元的生成之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了解区域和区域单元。与其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单位,倒不如在测量方法的选择上建立面积的概念。

(3) 把它们放在一起。

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上,孙贵和老师给了学生一个16厘米长的纸条,让学生们把纸条剪成三个边围成或不围成三角形。三角形。在剪拼的过程中,学生是在演戏,其实是在思考。活动结束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总和是16厘米,为什么有的能组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学生在汇报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在“理解长度和立方体”这节课中,老师让学生们把长方形的立方体分组排列。学习工具是小棒和磁珠。小棒可以用来做边,磁珠可以用来做顶点。有的组拿了6根4cm的,4根7cm的,2根8cm的,但是他们不能做一个立方体。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4根为一组,每组长度相同,需要3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

(4) 画一幅画。

在《6的乘法公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在课前就已经记住了乘法公式,所以有的老师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用这个思路来证明几句话。公式的正确性。

在“相交与平行”中,很多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画出平行线。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尝试完成轴对称图形。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让学生画出各种数量关系图来解决问题。

(5) 去做。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工具,如位图、方格纸、指甲板、橡皮筋、剪刀、不规则的纸等,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长方形。

学生知道“年月日”就可以制作年历卡片,学生可以在钟表教学中制作表盘。学生还可以在 24 小时计时教学中制作表盘。这时,很多学生制作了内外两种读数的表盘,并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写在表盘上。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似乎在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这时候数学内容也掌握得很好,掌握得很好。

5. 活动整合

(1) 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活动方法。在一堂数学课上,往往会整合并开展多项数学活动。在活动设计中,兼顾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活动的暗线直接指向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素数与合数”的课上,李宁老师组织了两个活动,让学生放置长方形或正方形。首先,这是一个学生会感兴趣的活动,而在安置的过程中,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 ,希望他们能设计出更多的节目,在学生活动之后开展次要活动,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每组选择一个数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更好地理解素数和合数。越来越指向问题的本质。

课文说明:

老师说他为每组准备了一些小方块。学生能用所有的小方块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并让学生比较哪一组设计方案最多,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表中。

记录单个

总块数

每行块数

行数

学生分组工作,学生分组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发思想的碰撞。学生想到的解的数量可能与总块数的大小有关,是奇数还是偶数,或者是总块数的因子个数。老师问:“那这个计划有多少和谁有关?刚才老师提供的学习工具不公平,要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第二个活动又开始了。老师给出了提供的积木数量46、25、59、32、36、51,让学生仔细思考,也可以和同组的同学讨论,想的时候来拿它。教师在安排学生汇报时,尽量从错组或想换组入手,排除奇偶的影响。老师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对刚才的三个观点有什么新的想法吗?通过讨论,大家意识到,因素的数量是影响节目数量的决定性因素。

(2)在作品的制作中融入多种活动。上课40分钟,可以设计小的数学活动,也可以设计较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作业中完成。例如,李思老师在讲完《认识毫米和分米》后,为学生安排了数学活动。让学生写数学日记:选择一个或几个你喜欢的长度单位并写下来。或者写观察日记,做大豆发芽实验,每天记录发芽芽的生长情况。学生们仿佛每天都在观看大豆的生长,在有趣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学生们也在运用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施宁忠教授表示,未来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将转向更加注重内涵的深化改革阶段:

一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注重程序经验的积累;

第三,注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注重活动表象下的活动内涵,让学生将其付诸思考,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希望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够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 + 活动”。活动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动手)和概念活动(大脑运动)。在做数学的时候活动要注意调动学生动用脑、手、眼、口,密切配合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以“做中学”和“做中学”的形式。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放松、快乐。人格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探索??a圆的面积公式时:

1. 茶她:刚才,我们根据这张圆形纸的面积做了一个估算。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这张圆形纸可以剪裁并组装成一个近似的矩形。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圆形物体的表面并不是像这样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如何求任意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用将圆拼成近似矩形的方法,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黑板题:探究??面积的计算公式。一个圆圈

2。要求学生用老师准备的圆形纸片将它们分成16和32个部分,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近似的矩形。??

老师:每组桌子上有两张圆形的纸。老师将他们平均分为16和32。请群里同学把它剪开,然后用胶水做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学生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并展示学生拼写出矩形的近似矩形。然后,教师使用课件演示剪切和拼写的过程,并标出矩形的长(C)和宽(r)。

老师:好的,哪组学生想给你看你制作的近似矩形?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近似矩形,教师将其贴在黑板上。师:现在老师用课件来演示剪拼的过程。 (教师用课件演示。)

4.让学生观察首先拼出的两个近似矩形,然后说说他们发现了什么。 然后老师问了“想想看”的问题,并达成共识,平均分的副本越多,拼写的数字就越接近矩形。

老师:观察你拼出的两个相似的矩形。你发现了什么?

盛:我发现把圆分成32等份形成的图比把圆分成16份形成的图更接近矩形。

老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圆圈分成更多的部分,也就是平均的部分越多,这个图形会是什么样子呢?健康:平均分的副本越多,图形越接近矩形。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健康:同意。

5.问:长方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清楚后,鼓励学生尝试总结计算圆面积的公式。

老师:我也同意。现在,让学生思考矩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生一: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形的面积。生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度等于圆周长的一半。生3:矩形的宽度等于圆的半径。

老师:现在,我们用C来表示圆的周长,矩形的长度用r表示,矩形的宽度用r表示(边说话边在圆上做记号) ,你能推导出圆的长度面积公式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推导)。

6.交换学生总结的公式,并专注于他们的想法。 然后老师解释推导出S=πr2。

老师:谁能把你的想法完整地报告一下,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所以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因为矩形的面积=长x宽,圆的面积=πr 2:我们已经知道圆的周长等于2πr,所以公式中的C为??圆可以用 2πr 代替,我们得到: =πr 2

边说边写板子:

一个圆圈的面积= =πrr=πr 2 老师:同学们真棒。 我们总结了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就是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矩形。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用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公式怎么用字母表示呢?

学生:S=πr 2 老师:我们总结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那么让我告诉你,你知道什么条件可以找到一个圆的面积?

盛: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2)

设计说明

1.充分运用教材主题图。

对于8和9,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认识,而且也有以往学习其他数的经验,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要充分运用教材主题图,给学生提供数数的丰富资源,让学生先数一数,再说一说校园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事物,并适时根据黑板上“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字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注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本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提出了一些探索性、推理性的问题。如当学生数出主题图中各种事物的个数时,教师马上提问:“你是怎样数的?”又如当比较7、8、9中任意两个数的大小时,教师提问:“从这3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9个布娃娃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谈感受。

2.导入新课。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金星小学一(1)班的同学和老师在世界环境日当天主动承担起校园内花草的护理工作。(课件出示教材50页主题图)

设计意图:结合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世界环境正在恶化,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探索新知

1.教学8和9的基数意义。

(1)数一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数一数,说一说在这幅美丽的校园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汇报:

①校园两旁有8棵树。

②花坛里有8朵花。

③牌子上有8个字。

④牌子前摆放着9盆花。

⑤有8名同学和1位老师共9人在花坛旁劳动。

⑥有9只蝴蝶在花朵间飞舞。

(2)提问:图中有许多种事物,同学们是怎样数的呢?怎么数才能一个不漏地都数出来呢?(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数的,教师适时指导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

师小结:8棵树、8朵花、8个字等,它们的数量都是8,我们可以用数几来表示?(8);而蝴蝶的只数、花的盆数等又可以用数几来表示?(9)

(3)说一说生活中的数。

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说一说,身边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8和9来表示?

(4)数一数,摆一摆。

①拿出8根小棒,同桌互相数一数。

②用9根小棒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设计意图:在认识8和9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源情境(主题图),使学生掌握了8和9的基数意义,为后面的数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2.探究8和9的顺序。

(1)生活中有8和9,计数器上也有8和9。(师拿出计数器逐一拨珠,让学生数)

(2)出示直尺图。

师:这是一幅直尺图,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助老师把这幅直尺图填完整?(3 6 8 9)

师:看着直尺上的数,你能向其他小朋友提出几个问题吗?(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在哪个数的前面?9在哪个数的后面?)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培养学生的数感,利用直尺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0~9各数的位置关系,为比较7、8、9的大小做好铺垫。

3.比较7、8、9的大小。

(1)课件出示教材51页点子图。

师:这3幅图上各有几个点?怎样能快速地数出它们的数量呢?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3)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学生的课堂发展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并最终决定和支配学生发展方向和程度。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变化。这种行为变化以教学完成时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为标志。目标的具体界定则应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因此,目标设计应以目标分析为前提,即教师从既定的终点目标出发追问自己,若要达到终点目标,学生必须具备哪些构成能力。

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不能过多追求过程的华丽,追求一节课的完美无缺,事实上,课堂教学本来就具有延续性,教师不仅要考虑本节课的成败,更需要考虑本节课的外延,考虑本节课所蕴含的潜能,也就是对整本教材,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的整体把握,从而使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另外,教学目标的定位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强调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是统一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数学教学多方面的价值。为此教师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三维目标入手,设计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如《长方形的面积》(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①能借助透明方格胶片或带有方格的面积图, 说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理由。②对给予的长方形和实物, 能够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注意教学反思,决定“我们是否达到”

在教学设计中,评价不应该只是一个独立的时间或过程,而应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即在实际活动中应尽量使用形成性评价。同时,评价最好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真实问题解决下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评价注重的是过程而不单单是教学的'结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职表现。这是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当学生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鼓励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案例3x+1等。要鼓励学生作出各种假设,对同一问题赋予更多的含义和理解,这能反映出学生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展现出他们不同的认知风格。

教学设计要抓住重难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明确目标,那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选择上,过分注重知识目标,轻视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造成教学失去整体性。

如果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不够具体、明确,就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在制定时只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很难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果习惯于过去的老方法,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那就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从而在学生身上引起的素质和行为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课堂教学对一位教师最大的考验在于,面对来自于学生的纷繁复杂的反馈信息,教师是否能合理把握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在分析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时,我们会发现,在教学展开伊始,不同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差无几,但一旦学生积极介入进来后,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暴露无遗。显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厘清“学生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后,合理预设教学推进的最佳路径十分重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空

学习是一个不断摸索、研究、推敲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观察、猜测、实验、模拟、推断和验证。

对于乘法分配率,我们更应该考虑学生是如何理解这个数学运算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改善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要对难点逐步分解,慢慢深入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是教师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孩子们开发智慧、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教学目的关键环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关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众多,具体还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与教材内容而定。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难点逐步地分解,教学难度应该要有梯度,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思考,逐步地引导学生们对难点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潜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重视口算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实践,在进行口算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口算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尖子与后进的关系。在低年级开始教学口算时,就要着重在讲算理算法,并辅以其他手段,到中高年级可利用《口算、心算、速算》等教辅小册子,坚持每天一练,定时定量竞赛,并且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开展评口算标兵活动,对口算能力强,正确率高或口算能力有明显进步的同学进行表彰,还可以建立互助组共同提高。

加强估算教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解决问题中把笔算估算有机结合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是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又如:37×53,当学生计算出结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2000,所以37×53≈2000。通过估算比较说明笔算结果正确。

抓好练习训练

巩固练习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雪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累,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5)

一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1.口算下列各题

128+92 34+48 800+750 396÷12 850÷4 57÷2

2.只列式不计算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

20xx年4月20日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

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3.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9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1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三)、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汇报。)

生1: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2: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认为75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75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板书:中间)

师:再观察,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

生1:从大到小。老师用手势指示方向

生2:从小到大

(板书: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2. 中位数的即时练习

完成课本p88试一试

求出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 数的个数是奇数情况

10151825323448(中位数:25)

(2). 数的个数是偶数的情况。(在原题基础上加50)

1015182532344850

指出: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 众数的定义

师:过了一段时间,超市又聘请了两位新员工,请大家看看新的工资统计表。

特点?

生:发现有3个员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都是600元。

师:说明60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众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4. 探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小组交流

(1)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2)可以用众数600元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5.反馈交流情况。

师: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众数没有影响。中位数650元,众数600元,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6.点名课题

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四)、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在10、16、48、20、17、50、40中,中位数是( )。

(2)在52、60、48、60、41、72中( )是众数,( )是中位数。

(3)在1,2,3,4,4,3,2,1中,众数是( )

指出:中位数是唯一的数,而众数不是唯一的。

(4)红星电子配件厂第一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组数据求出这些工人日产

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提出: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是相同的数。

【提高练习】

1. 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2. 某商店销售5种领口尺寸分别为38cm,39cm,40cm,41cm,42cm的衬衫,

商店统计了某月的销售情况(见下表)。 (五)、联系生活 突出现实意义

2008年8月8日,北京举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28大项,302小项的运动项目中,跳水比赛是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那你知道跳水比赛是怎么打分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 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面积换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2、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尺子、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及实物投影。

a、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     )

b、常用的面积单位有m2、 dm2、cm2    m       (     )

c、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     )

a、一块手帕的面积约是4(    )    [①dm2  ②cm2   ③m2]

b 、一座5层楼高13(     )            [①m、② dm、③cm]

c、度量正方形的边长要用(   )    [①面积单位②长度单位③分米]

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1m2、1 dm2、1cm2大约有多大?

2、师对复习情况进行简单小结,随之出示投影P50“铺地面”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小明是怎样回答的?他非常自信地说:“我还以为什么难题呢?不就是5×5=25只要一块就行了。”

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要引导他们:小明的回答是不对。因损坏的方砖的面积是5×5=25(dm2)  每块方砖面积 是25cm2,,同是25但他们的单位不同。

引出课题:看来“单位”在数据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省略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单位间的进率,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问题。

(无论学生猜测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要忙于下结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验证)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

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可以分组,也可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出现:

b.以“厘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0×10=100cm2 从而得出

4、出示投形进行理论验证: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一摆(拿出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卡片和1平方厘米卡片若干个),

先让学生猜一猜一横行能摆多少个面积是cm2正方形?能摆几排?

师:全摆满共多少个面积1cm2的小正方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全摆满能摆10×10=100个,也就是1 dm2 =100cm2  )

师:通过同学们测量计算验证和摆方格验证同学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指板书: 1 dm2     =100cm2

6、用同样的方法探究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前面小明没有解决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①1、5×5=25(dm2  )             ②5×5=25(dm2  )

25dm2 =2500cm2                  1dm2=100cm2

2500÷25=100(块)            100÷25=4(块)

①P51练一练。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间的关系,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2、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2    1dm2  1cm2 各是多大?(生比划)

3、出示:课本50页铺地面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2、让学生拿出面积是1dm2  卡片和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4、集体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一横行摆10个,摆10行所以,10×10=100(个))

师出示:2dm2  =(    )cm2     25dm2  =(    )cm2

可用同样方法让学生探究1m2 与1dm2的关系。

500厘米2=(    )分米2        400分米2=(  )米2

2、学校办公室地面是用边长是50cm的方砖铺成,共用144块地板砖,请你算出办公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数学目标:

1、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面积就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测绳。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面积单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师: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我们的操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到操场去认识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认识公顷。

①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四组。

②每组组长负责分工测量、记录。测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学生均匀站在每条边上。

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调整学生活动中的误差。

④完成后让学生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估一估有多少个1平方米?告诉同学们这么大的面积就是1公顷。

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让学生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100×100=10000m2           1公顷=10000m2

①出示课本情景图片,它们的面积是3公顷,让学过想象一下它有多大?合多少平方米?

②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天安门就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40公顷合(  )平方米,想象有多大?

出示故宫图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故宫,占地70平方米,合(   )公顷,想象有多大?

1、师:刚才我们实际测量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同学样想象一下100个那样大的正方形有多大?

师:这么大的面积就是我们这一节所学的另外一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同时板书:1千米2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边长1000米正方形的大小。

3、实践应用。

(1)出示中国地图:

问:谁能说出我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想象有多大?

(2)出示: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

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

(4)开垦一块边长是200米的正方形荒地,这块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合约多少平方千米?

1、一块正方形的稻田周长是2400米,这块稻田面积有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植物园占地35公顷,它的边长是700米,宽是多少米?

1、调查所在城市广场占地多少公顷。

2、调查所在城市占地多少平方千米。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7)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5加法

活动目标:

1.让孩子掌握5的加法

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2.培养孩子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5张数字卡,一组“+”和“=”。对象:苹果、香蕉、橙子和梨各 5 个。动物图片:老虎、大象、猴子、长颈鹿和乌龟各 5 只。

1.手指节奏

2.展示老虎的图片并引出主题

老师:老师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小朋友,看看是谁(展示老虎的图片)有多少那里?引出5的加法。

三、讲故事的引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师:五只老虎在做什么?他们想通知动物们参加在森林王国举行的比赛。孩子们想知道哪些动物参与了吗?让我们来看看。

2. (出示大象的照片)说,大象来了,数字是多少? 1 表示。 过了一会儿,又有 4 头大象(显示 4 头大象的图片) 数量是多少? 4 说。一共来了几个?我们用加法表示,在黑板上写1+4=5

3。用同样的方法展示猴子、长颈鹿和乌龟的图片1

表示加法,写出公式:2+3=5 4+1=5 3+2=5

4.跟着老师念公式,用手指展示一下

第四、巩固练习

老师问:小老虎去哪了去?它去为运动员准备水果。让我们看看它们是什么水果?用水果巩固和练习算术

5.教师总结与评语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或一般情况的统计量有哪些?(学生回忆)

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有所遗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十优比赛,接下去我们学校还准备举行校园集体舞比赛,各个班级就要开始积极准备了。学校规定每班选10名队员,所以班级要先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或有舞蹈天赋的。

○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这样组成的舞蹈队形才会整齐、美观。

师: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参与我们五二班的选拔,好吗?(课件出示例一主题图)

出示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但也要为学生所接受。由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优比赛引出集体舞比赛,从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引入,即自然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符合新课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讨论,每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我们选平均数或中位数不行吗?

学生再次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做出决策(学生自由交流,得出结论):

平均数是1.475m,中位数是1.485m,身高接近1.475m或1.485m,虽然也可以,但与1.52m比较以后,还是发现1.52m较好。因为用这个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很好。你们说出了老师的想法,上面这组数据中,1.52m出现的次数最多,以1.52m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美观!那像1.52m这样的数叫什么呢?

1.52是这组数的众数,因为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课题:众数)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不仅是能求众数,还要理解众数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对众数的认识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生已找到1.52m为标准时,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发现众数是最佳方案,也为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三个统计量:

区别:描述的角度和使用的范围不同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居中的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助中进一步认识钟面,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初步掌握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初步掌握时与分之间的进率。

2、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实践去主动建构新知识。

3、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教具时钟,每组一个时钟,篮球,跳绳。

师:是钟表帮助我们记住了这个美好而难忘的时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手中的钟表,把你们观察到的给你的小伙伴说说(小组观察讨论,老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钟面知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有分针,时针,秒针,还有大格和小格)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三根针,是时针、分针和秒针。

生1:最短的是时针,比较长的是分针,最长的是秒针。

生2:最细的是秒针,较细的是分针,最粗的是时针。

生3:走的最慢的是时针,走得不快不慢的是分针,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这个同学说的大格子,小格子是什么呢?(请学生上台拨一拨钟面说一说)

生:数字和数字之间的是大格子,大格子里面的是小格子。(学生边说边演示)

看一看:

师:孩子们,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

生:钟面上有12个数字,所以钟面上有12个大格。(老师用课件动画演示12个大格)

师:请同学们在你们的钟面上任意选一个大格并数一数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师: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钟面上还有十二个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有5个小格,从12到1有5个小格。(课件动画演示)那么从12到3有多少个小格,为什么呢?

生:从12到3有15个小格,因为从12到3有3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就是3个5相加,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得到的。

师:这个小朋友真会思考,运用到了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向他学习,认真思考。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从12走一圈再到12有多少个小格,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12走一圈再到12刚好了走完一个钟面,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老师动画演示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师:请同学们再拿起你们的时钟,拨一拨,想一想,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多少时间?

师:时针从数3走到数4是多少时间?数6走到数7是多少时间?时针从数10走到数11呢?

师: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走几个大格就是几时。时针是用来表示几时的,“时”也可以用字母“h”表示。(板书:时 h)

认识分:

师:时针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分针每走一小格是多少呢?(课件动画演示)

生:因为分针走了一圈走了60个小格,所以分针走了一圈走了60分。

师:分针走一个小格的时间就是1分,走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分针是用来表示几分的,“分”也可以用字母“min”表示(板书:分 min)

认识1时=60分:

师:同学们拿起时钟拨一拨,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小组内和小朋友说一说(教师巡视并作出指导)

师:同学们再用时钟拨一拨是不是分针走一大圈,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师: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两针同时指着12,从12到1,让它们同时转动,同时停止),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那么时针走一大格和分针走一圈的时间相同吗?

生:因为一圈有60格小格,60个小格就是60分。

(课件显示: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是()小格,也就是()分?)

师:同学们会填吗?打开书翻到106页,把它填在书上。填好的孩子可以自己读一读。(老师巡视并作出指导)

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分

师:请小朋友们再仔细观察(课件),现在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

师:他们同时走,同时停,他们经过的时间相等,所以1时=60分。

(二) 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今天小朋友表现的非常出色,为了表扬大家,下面我们来做感受1分钟的活动,感受一下1分钟到底有多长?你们说好吗?(准备1分钟长的电影和歌曲并课件显示出来)

师:刚才我们在优美的歌曲和好看的电影中感受了1分钟,那1分钟感觉怎么样?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下面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把手轻轻地放在鼻子前面,咱们一起体验一下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下?(课件显示钟面,钟面设定为1分钟提示。)

活动:一分钟,你能从1数到几?(课件显示钟面,钟面设定为1分钟提示。)

师:1分钟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过去了,但别小看一分钟,好好利用一分钟也能做很多事情。打字员一分钟能打70个字,一条流水线1分钟能生产一台彩电,1分钟工人叔叔能印刷1000多份报纸。

(三) 一时有多长?

师: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一分钟很短。一时可长多了,昨天孩子们回家体验了一小时,谁给大家汇报一下一小时你能干什么事情?

生:1小时可以写作业,1小时可以玩游戏,1小时可以看电视。

师:其实呀,在我们每天学习生活中,也有1小时的学习时间(课件演示)第一节下课后,孩子们课间休息用去的时间是10分钟,第二节上课孩子们专心听讲,认真回答问题,又度过了40分钟,第二节下课后,孩子们做游戏,拍皮球,又度过10分钟。

生:从第一节课下课到第三节上课,一共经过了1小时。

1、1分钟活动比赛,1分钟内谁拍皮球的次数最多,一分钟内谁击掌最多?1分钟跳绳的次数最多?

2、今天同学们体验了一分,一小时的3时间长短。下面老师考考你们会不会正确使用时间单位时和分(课件)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学到了什么?你们最感兴趣是那里?有哪些地方自己表现的最棒?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的认识了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我们还认识了1时=60分,同时还体验了1分钟1小时的长短。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生命,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0)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平)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习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习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

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

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

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

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

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

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

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中位数?

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15、19、23、5

2、5、13、15、19、23、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2,15,30,18,30

40,35,62,40,99,62

1,2,3,4,5,6,7总结求众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祝福快乐说说(优质65句)

祝福快乐说说 03-03

校运会作文汇编七篇

校运会作文 03-03

口腔实习周记(锦集九篇)

口腔实习周记 03-02

失去的一天读后感经典5篇

失去的一天读后感 03-03

最新感恩文案(必备159句)

感恩文案 孝顺感恩文案 03-03

我是小小设计师教案1000字精选7篇

小小设计师教案 01-07

孩子的考试祝福语121句

孩子考试祝福语 03-03

2024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必备十二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03-02

小学数学活动方案设计汇总

小学数学活动方案设计 小学数学方案设计 07-08

狐狸的下场作文10篇

狐狸下场作文 狐狸作文 03-03

心理协会工作总结1000字

心理协会工作总结 03-0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