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物理复习课件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助手。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这篇“物理复习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希望这些信息提供给您一些思路和借鉴!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娱乐方案8篇

物理复习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第六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量子世界”从热辐射的规律入手,提示经典物理学理论与实验结果的严重背离,阐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初步认识玻尔理论的重要意义,同时让学生认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通过实例,初步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化现象。

【学情分析】

本节学习内容是学生已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的最后一节内容,可能会出现学习不够重视、不够认真的局面。关键是本节内容也比较抽象,相关知识网又没有建立,所以本节内容的讲述和学习可能会流于形式。为了让学生引起兴趣,所以必须补充一些科学发展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普朗克“量子假说”的背景,体会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知道普朗克“量子假说”的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爱因斯坦“光量子说”的含义,了解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到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认识到在科学理论建立过程中猜想和假设的重要性,以及科学争论和自由争鸣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相像能力。

能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到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发奇心与求知欲。体会辩论和质疑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培养有根据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判断大众传媒等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量子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教学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方式、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教师讲授法结合。

【教学建议】

1.本节从世纪之交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紫外灾难”,引出普朗克的“量子假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物理问题的研究往往是从模型的建立和假说入手。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2.认识科学问题的研究总是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践论证→修改理论……最终提示自然规律的过程。

3.关于光的波动性、粒子性及量子理论初步等内容的教学,应强调科学真理发现的道路并不平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中应认真体会辩论和质疑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通过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量子理论的发展如何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理解科学对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4.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史知识,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5.由于本节知识带有科普性质,所以无论是补充的内容还是原来课本的内容,都不宜也不可能讲得很深,尽可能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能达到学生有一定的继续学习的兴趣即可。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阅读全文,允许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并提出问题。(约20分钟)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正面的回答,尽可能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至少20分钟)

3. 预计且建议可补充的内容有:

a:关于黑体的相关知识;

b:光的本性发展简史;

c:光电效应;

d:能级的相关知识;

e:课程资源:

1.普朗克及其对物理学的贡献

2.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

(1)光电效应的规律

(2)经典物理理论对光电效应解释的困难

(3)爱因斯坦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圆满解释

3.玻尔对原子结构学说的贡献

4.光的本性——光的波动说和微粒学之争

5.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观点

本教案设计过程简单,只是给出一个授课过程的框架性建议,以及一些补充建议,实在不是本人想偷工减料,只是因为教材处理灵活,至于要补充什么,第一课时讲到哪里,相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及学情,不应受到束缚。从这点意义上讲,这样的教案设计或许符合课改的精神吧?

物理复习课件 篇2

1.合运动与分运动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两种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叫做那两种运动的合运动,那两种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2.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判断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的关键是弄清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是哪个,则这个运动就是合运动。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是物体相对地面发生的运动,或者说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所发生的运动。

3.相互关系

①运动的独立性:分运动之间是互不相干的,即各个分运动均按各自规律运动,彼此互不影响。因此在研究某个分运动的时候,就可以不考虑其他的分运动,就像其他分运动不存在一样。

②运动的等时性:各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总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经历的时间相等;因此,若知道了某一分运动的时间,也就知道了其他分运动及合运动经历的.时间;反之亦然。

③运动的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的效果与合运动相同。

④运动的相关性: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物理复习课件 篇3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

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对手施了力。

生: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师: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刚才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这些情况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物理复习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

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

教师演示器材:特斯拉线圈+环形灯管+灯泡一套、矿泉水瓶+钉子+笔一套、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实验器材:漏斗+乒乓球+纸巾12套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领略物理之美】

环节1:阅读章首图内容,大海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发现,物理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

环节2:科教微视频:物理学研究什么?

总结:物理学研究内容: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磁、核等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

【板块二:感受物理之趣】

有趣实验一: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1、提出问题:老师也像同学们一样喜欢上网,最近老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

2、让学生猜想是真的吗?

3、将已经通电的特斯拉线圈藏于展示台下面,将灯泡和或环形灯管靠近,灯亮。

4、同学想知道是什么神秘道具吗,老师拿出神秘线圈(特斯拉线圈)

有趣实验二:水不会从窟窿里流出来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环节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针或钉子扎个孔,将针或钉子拔出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流出/不流/流一会不流……..等猜测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环节2:老师在原来上面实验步骤换更粗的笔扎孔,再次实验

环节3:老师在瓶子四周扎孔再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第一次实验现象:水流一会不流;第二次实验现象:水不流;第三次实验现象水仍然不流

环节4:教师打开瓶盖,一个漂亮的小喷泉流出,盖紧瓶盖,喷泉不喷。教师可以打开盖子再拧紧盖子几次,一个律动的喷泉形成。

(设计意图:该实验打破学生已有最常见认知:水会从窟窿流出现象,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简单的现象蕴含着神秘的科学道理,等待他们去探索。老师通过环节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感受物理之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_。)

图1:盖上盖,钉子扎孔图2:拔出钉子图3:换用粗笔扎孔后拔出图4:四周扎多空,打开瓶盖形成小喷泉

有趣实验三:空气压缩引火-----教师+学生参与演示

活动1:老师拆开空气压缩引火仪,给同学展示看构造,让后让一个同学将棉花放入引火仪中,快速按下活塞,棉花燃烧。

活动2:再让其他同学重复实验

(提示注意:该实验现象棉花燃烧时间比较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第一次实验部分学生会没有看到现象,需要再次实验,部分学生击打活塞较慢,不易燃烧,需要改进击打方法)老师借助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改进方法,不怕失败,一定成功。

有趣实验四:吹不走的乒乓球------------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

活动1:四个组同学,用漏斗口向上托起乒乓球,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乒乓球先吹吹出去?

活动1图活动2图

活动2: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用力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

(提示注意: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以上述实验和活动基础上,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和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好奇层次上,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探索求真的目标前行。

总结: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汽车,登上月球,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着,究竟是什么东西驱动着我们探究着未知的世界呢?人们会对特定的事物感到好奇,一定有某种东西激发着我们,将我们引向各自而着迷的对象-------答案:就是物理,万物之理。

【板块四:认识物理之用】

环节1:微视频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认识物理在生活生产中巨大作用。

环节2:学生交流讨论物理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带来的环境问题,认识到科学在发展过程利和弊,引导学生用科学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STSE思想渗透

环节3:自制玩具:小魔术:手指控制陀螺--------教学方法:教师演示

这个小制作,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物理,让物理为我所用,再次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自制的可自动控制的手指陀螺(目前中学生比较喜好的玩具之一),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励学生要学好物理的愿望,也为下一板块学好物理方法做好铺垫)

【板块五:体会学好物理之法】---------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环节1:阅读课本第5页,怎样学好物理?

环节2:阅读课本第7页,伽利略对摆动研究,初步体会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精神

讨论回答问题:

(1)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摆动,发现值得注意现象?

(2)提出什么疑问?做出什么猜想?

(3)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猜想?

(4)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环节3:视频中学生发明故事:中学生索楠卓玛发明指顶式创可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闻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细细体会科学家探究问题的历程,感受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看同龄学生发明故事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结学习物理方法:

1、实验需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规律总结: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回归应用: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板块六:体验物理之乐】------课后实践活动

1、【查一查】:

(1)查阅资料:物理科学家故事,感受物理学家研究问题方法,物理学家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

(2)查阅资料:物理学发展历程

2、【做一做】:

(1)观察实验:冰棍“冒”出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2)动手实验:技术宅---两分钟科学小实验

(3)动手制作:推荐“技术宅小制作”视频

物理复习课件 篇5

初中物理复习课件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掌握好物理知识点是学生们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为了帮助同学们全面复习物理课程,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详细而生动的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力学


1. 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定义、力的分类、力的性质等。然后会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同学们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2. 运动的描述和运动规律


我们将复习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以及曲线运动的描述方式。然后通过牛顿三定律,让同学们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力和压强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同时,我们会复习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二部分:热学


1. 温度和热量


我们将复习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让同学们掌握温度的计量单位和热量的传递方式。


2. 物质的三态变化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凝固、熔化、蒸发、沸腾等。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们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物理过程。


3. 热量传递


我们将复习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示意图,帮助同学们理解热量传递的方式。


第三部分:光学


1. 光的反射和折射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并通过例题让同学们掌握光线的传播和折射的计算方法。


2. 光的颜色和光的波动性


我们将复习光的三原色和颜色的形成机制。同时,还将帮助同学们理解光的波动性并学会使用光的波长等概念进行计算。


第四部分:电学


1. 静电和电流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静电和电流的概念,帮助同学们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例题,让同学们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2. 电路和电压


我们将复习电路的概念和符号,并通过例题帮助同学们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将复习电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电能和电功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电能和电功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让同学们学会计算电能和电功的方法。


这份复习课件旨在帮助同学们全面复习初中物理知识点。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例题,相信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复习效果。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做好准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小编推荐

物理复习课件优选7篇


课程计划是每个老师在上课前所需准备的教材,按照规定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备课。比如从编写课程计划中,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促进职业发展。有没有感到在编写教案时会遇到困难呢?别担心,这篇标题为“物理复习课件”的网络文章写得非常地好,值得一读。我们还会发布更多此类内容,请大家持续关注!

物理复习课件(篇1)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高三第一轮复习物理教案

物理复习课件(篇2)

作者:李洪烈 作者单位:无 简介:本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在开始画面点击右下角的箭头按扭即可停止音乐,再点击一次此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菜单,注意时间有限,本人只做了第一单元,其他单元有待开发。点击第一单元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体。然后一直点击下一页即可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点击“演示”按扭可动画模拟演示实验,另外还有许多文字按扭在这里不详细说明,大家自己去试吧!当进入原子结构动画演示时,课堂教学已基本完成,点击课堂检测按扭进入检测画面,直接点击选项,然后按提交,即可进行电子评分,对回答较好的同学可以给与鼓励画面(点击“鼓励”按扭),鼓励画面下方的返回按扭可以返回检测画面,另外进入下一页前,请点击“停止背景音乐”按扭,此音乐用来在给学生思考是以便欣赏一边做题。最后进入作业布置,点击提示按扭可以出现动画模拟演示。言毕,说明较长,劳烦了!

相关课件:

物理复习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物理复习课件(篇4)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 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 km/h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 m/s.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 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 00s=8.52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小刚骑自 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 v=s/t.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课本P19 2、5。

1、一个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 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 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 m.

2、一列车长200m,以 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⑴运动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velocity)这个物理量。

⑵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理复习课件(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物理复习课件(篇6)

物理科对于不少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科目,因为它需要较好的抽象思维而又不仅仅依靠抽象思维。下面为大家提供了初三物理其中一课的课件,欢迎借鉴!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1.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4-P75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过程作上记号。

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学的实验探究中,一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同学们猜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答:电阻一定时,电流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只要针对本问题的请给予鼓励)

2.讨论:这个实验涉及到哪些量?为保证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哪些量?

答: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电阻、电压、电流三个量。在这个实验中,应该保持电阻一定,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看对应的电流如何改变。

3.怎样测量流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答:将电流表与被测电阻串联来测量流过被测电阻的电流;将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来测量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4.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哪种方法更便于测量?

答:增加串联的干电池的数目;使用电压可调的学生电源;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5.动手做一做:设计好实验电路图,并画下来,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注意:开关要断开,要正确选择电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处等。)(将电路图展示在PPT上)

6.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完成下面的表格。(请在PPT上展示此表格)

7.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完成P75图17.1-1的图象,并分析归纳,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在本实验中,定值电阻能否换成小灯泡?

答:不能,因为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造成实验过程有两个变量,得到的结论是不对的`。

2.讨论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1.保护电路;2.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便进行多次实验。

3.在此实验时,我们虽然多次改变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进行了多次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对这一个定值电阻来做的。为保证实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应该换用不同规格的定值电阻,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看能否得到一样的结论。

完成P76-P77第1题。

注意: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有的数据明显是由于读数粗心或测量时操作错误造成的,对于这些错误的数据,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剔除。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6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实验过程用红笔作上记号。

1.在实验中,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要适合,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造成测量的结果不精确;过小,无法测量,甚至损坏电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写出你的猜想。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会随导体的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2.在本实验中,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

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先将滑片移到某一适当的位置,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再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移动滑片,直到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与第一次相等为止,再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

4.动手做一做:画出实验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闭合开关,记录下对应的数据,完成下列表格:(在PPT上展示电路图与表格)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为了保证实验的结果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1.想一想: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第一次实验有何不同?

答: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1.保护电路;2.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2.在叙述结论时,只能说“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或电阻)成正(成反)比。”不能反过来叙述,“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不能缺少否则结论不严密。

1.完成P76“想想议议”

2.完成P77第2题。

物理复习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初中物理课件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良好的教学课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点和概念。编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一篇有关“初中物理课件”的文章,如果您喜欢本文可以分享给身边朋友喔!

初中物理课件(篇1)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课件(篇2)

1、分析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康琳;(58)

2、职高生如何健康交友、慎重择友之我见刘飞飞;(142)

3、合作学习点滴谈张玮玮;(133)

4、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陈智华;(170)

5、实施尊严教育引领学校发展李洪亮;(29-30)

6、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李秀梅;(70)

7、国学的当代价值及国学教育探讨廖春梅;(14)

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渗透姜希英;(73)

9、浅谈基本乐理知识结构的层次关系张玲;(172)

10、友谊之花悄悄开放曹淑珍;王科祥;刘顺吉;(42)

11、浅谈对“心理问题”学生的转化杨霞;(33)

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黎远平;(59)

13、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分析禚昌凤;杨一坤;(161)

14、浅谈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素质宋东娇;(28)

15、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几点感想王飞;李其美;(7)

16、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关系研究赵伟;(20)

17、第一、开场白以最简的语言,开门见山地点入课题.

18、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王显磊;徐士毅;(100)

19、德育课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米西鹏;(66)

20、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周文军;(128)

21、也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孙志平;(102)

22、浅析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宋姝姝;(148)

23、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作用研究——以面部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为例

24、浅谈初中生物的趣味教学与兴趣培养史凤英;(69)

2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陈爱秀;(72)

26、高中英语应用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浦仕润;(89)

27、教师在中专体育教学中的几点注意王坤;(164)

28、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刘丽燕;王翠霞;(43)

29、浅议音乐教学的策略杜丹;(167)

30、音乐在幼儿体操活动中的特点及设置张建辉;(152)

31、小学德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模式探讨邱涛;(25)

32、刍议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段永雄;段永生;(57)

33、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王岛;(79)

34、学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刘杰;韩胡波;张磊红;(174)

35、点燃品德课堂的“情趣”之火王植胡;(139)

36、小学作文教学心得徐春红;(71)

37、第七、板书板图设计

38、敬告读者(3)

39、城镇化下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以莲塘一中为例进行分析胡丽娣;(55)

40、小学高年级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培养白燕;(169)

41、嵇道鑫;(130-131)

42、第二、教材简介教材简介包括:编者的意图;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所教内容在教学中的作用;教材的特点.

43、三、基本要求充满激情亲切自然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

44、让艺术之花秀出四海亲谊林秀珍;(166)

45、第三、理出教学的目的要求按教学大纲理出教学的目的要求及依据,其中包括:各知识点要求;能力培养目标;思想教育方面。

46、小学数学解题策略分析张优良;(138)

47、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样性探索杨亦松;刘汝兰;(38)

4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与“引”商慧萍;(76)

49、欧姆定律的教学体会蒋慧;(119)

50、历史“材料题”之高效突破法刘顺吉;王科祥;曹淑珍;(135)

51、浅析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黄云霞;(67)

5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点滴体会严云霞;(90+124)

5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案式探究性学习罗一宁;(68)

54、初中英语教学中生本理念的实施张雪飞;(86)

55、本刊声明(4)

56、加强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探究姜悦旭;(44)

57、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李倩;(160)

58、谈发散思维训练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张畅永;(127)

59、用心交流——特殊中职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浅议程骞;(149)

60、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田斌;(118)

61、探究高中地理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阚在波;(74)

62、网络形势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张海英;(85)

63、以尴尬为锲机,因势利导;以学定讲,以学定教许紫英;(32+112)

64、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思考王文;(53)

65、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有效性的策略徐晶磊;王延锋;(150)

66、关于中专学生偷窃事件处理的案例分析钟静冰;(146+154)

67、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兰正强;(75)

68、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其策略张萍;(63)

69、浅议小学班主任工作梁亚培;(47)

70、做一名智慧班主任的方法探究王次平;仲伟凤;(52)

71、如何演好主任助理这一角色黄大生;(8)

72、让“猜测”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原点王刚;(81)

73、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对当代初中教育的积极影响徐秀海;(10)

74、杨蕊歌;张小元;(34)

75、中职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就业竞争力关系的个案研究龙波;(141)

76、“建构式生态课堂”下历史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以《宋明理学》一课教

77、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张莹;(126)

78、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分析侯国超;(64)

79、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李晓峰;(159)

80、“米”字式法制教育模式的开发与实施张为芳;(35)

8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赵瑞华;(132)

82、浅谈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李晓辉;(80)

83、关于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建议喻秋云;(92)

84、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段成杰;(104)

85、高中英语教学中头脑风暴法的应用陈珠英;(91)

86、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简介(2)

87、职校美容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贾玉霞;(145)

88、小学体育教学游戏的运用研究高茂林;(162)

89、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肖福卫;(36)

90、法在心中伴我成长——“少年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田正青;(26)

91、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穆晓凤;刘倩倩;(96)

92、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应用于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分析毛琴;(103)

93、目的与作用说课是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阶等主要因素,把备课、上课等主要过程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阐述;安排教学内容与程序,选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94、在化学实验课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冯青翠;(115+131)

95、关于初中后进生教育的创新分析马临武;(22)

96、关于农村远程教育的几点思考傅宁;(11+18)

97、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刘治国;魏春艳;柳占山;(113)

98、第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教材形成特点、结构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及依据。

99、周娟;(110)

100、对课堂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思考王玮;(122)

101、让学生在班会的评价中成长姜卫卫;(51)

102、让数学课堂充满新的活力郑金巧;(120)

10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分析王茜云;(108)

104、QQ群在卫校班级管理中的优缺点分析梁玲俐;(37)

105、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渗透周金凤;(83)

106、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刘倩倩;穆晓凤;(94)

107、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火善娟;(56)

108、培养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李凡;(156)

109、基层党校图书资料室转型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为例佟少武;李悦;(9)

110、中国儿童网(179)

111、浸润在神奇的想象里——《盘古开天地》说课稿岳敏;(39)

112、由于说课中不单要说出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更要从理论角度说出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和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学;所以,说课不仅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增大教研容量,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目前,说课在各层次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评比中,已作为一项主要手段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

113、论化工专业实习中设问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多元化蓝建华;(105)

114、引一泓清泉,演绎别样风景汪延丽;(140)

115、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技巧研究杨阳;(48)

116、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实施浅议黄舒平;(134)

117、试论新课改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邹红卫;(99)

118、英语写作教学反思曹丽伟;(90)

119、教育资讯(175-178)

120、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孙向伟;(101)

121、谈教师如何“演好”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角色”孙艳杰;(155)

122、从细节入手,脚踏实地,抓好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刘龙;(21)

123、以爱维系

124、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刘继雄;(78)

125、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初探周小彦;王晓明;(106)

126、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探究张耀文;(98)

127、探索培训模式,提升基层科级干部培训效果——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卢亮辰;陈亚萍;(31)

128、孩子的性格培养与成功张万雄;(24)

129、基于生活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王永;(136)

130、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喻晶晶;(40)

131、物理说课的基本步骤

132、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路径探析李家梅;(157)

133、浅谈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李乃玲;(109)

134、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的几点工作黄明;(45)

135、中西方学前教育历时性发展对比研究张宇春;(15)

136、初中英语学困生课堂参与探讨陈松玉;(88)

137、多样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杨昌洪;(12)

138、迟开的花儿亦芬芳——对一名小班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和解读张菊萍;(153-154)

139、书法课堂“巧”用多元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裘君君;(129)

140、艺术生管理,不妨重视“组合拳”王科祥;刘顺吉;曹淑珍;(49)

141、让语文课堂教学流光溢彩马涛;(117)

142、论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杨军;(17)

143、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毕晓玲;张雪梅;(121)

144、生本教育对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法的指导张春艳;(84)

145、采撷“普爱”之花沁溢“和润”课堂——基于“普爱·和润”课堂视角下口语

146、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李巧玲;(77)

147、“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导学策略练桂芹;(111-112)

148、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学管理模式探析刘宏清;(19)

149、静待花开会有时刘丽娟;韩志亮;(46)

150、浅谈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杨乐乐;(16)

151、因为有你——图文美韵云空间,美术教学魅力无限郝芸;崔斌;(168)

152、班级管理新说王晓明;周小彦;王科祥;(54)

153、第五、优化出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条件优化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依据.

154、浅谈假期“七巧板”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王煜;(137)

155、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李清菊;(114)

156、浅谈化学复习备考中习题的精编向直三;(123)

157、关于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孟凡祥;(147)

158、中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策略包玉辉;(87)

159、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张宏宇;(125)

160、中职会计专业中实践教学的探讨成春菊;(143)

161、浅析在教学实践中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实现李晓曼;(171)

162、笔性墨情——浅析中学书法教学的理性与认知王亚静;(173)

163、影响高中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王留根;(82)

164、二、内容说课的内容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想和所写的内容,按其内在结构,可分为如下8个步骤.

165、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的组建赵守平;韩惠英;(61)

166、浅议指导聋生作文五步曲郭凤侠;(41)

167、Sport教育模式在初中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马金军;(158)

168、浅谈如何进行体育教学尝试田洪华;(163)

169、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做作业郑香阁;(121)

170、教育游戏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探析李现瑞;(13)

171、师德——教师的灵魂陈茹梦;周家忠;(50)

172、如何把英语报刊融入高中阅读教学杨群华;(97)

173、唱好高效课堂五部曲激活小组合作生命力卢玉霞;刘春霞;(65)

174、中学音乐课堂发展性评价研究黄靓;(165)

175、政治教学的六点感悟李思;(60)

176、第八、说课综述物理说课的基本步骤

177、第六、教学程序安排导入新课的方式;新课教学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做法;巩固新课教学的措施;布置作业;各环节时间的安排.

178、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金丽娟;(93)

179、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推动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张伟;(107)

180、浅谈村完校的语文教学肖小云;(116)

181、新课改下职高英语教学反思及对策马羽;(95)

182、如何全面提高学生成绩段丽云;(18)

183、给予特长生“小确幸”,优化个性心理品质马兰;(23)

184、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王亚云;(62)

185、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探究梁迅;黄姝;(144)

186、小学高段“名著有效教学”的尝试研究赵姝;(27)

187、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陈燕虹;(151)

188、山西省浑源中学简介(180)

初中物理课件(篇3)

观察漫画,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引入滑轮。

教师举例旗杆上的滑轮,引导学生分析它的工作过程:轴固定不动,向下拉绳使旗子上升。说明这种滑轮叫定滑轮

再举例起重机吊钩上的滑轮,分析: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说明这种滑轮叫动滑轮。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1、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和方向,还要记录物体运动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运动的距离;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 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 动滑轮省一半的力(同时费2倍的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如果既需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就需要动滑轮、定滑轮一起组装,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应怎样组装滑轮组?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进行组装,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评价得出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并通过实验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

(1)绳子从动滑轮绕起,最省力(F=1/3G),费3倍距离,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绳子从定滑轮绕起,省一半的力(F=1/2G),费2倍的距离,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了解轮轴和斜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它们分别利用什么简单机械,是省力?费力?省距离?费距离?

初中物理课件(篇4)

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⒊认识滑轮的实质。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实质。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除了杠杆之外,滑轮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2节 滑轮。(也可实物或课件导入)师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81-83页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81想想议议,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

2. 参看课本p82图12.2-2,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

3. 阅读课本P82实验,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4. 阅读课本p83,知道什么是滑轮组?理解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5. 阅读课本p83科学世界,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轴_____的滑轮叫定滑轮,轴_____ 的滑轮叫动滑轮,把_____ 和_____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定滑轮的特点是使用定滑轮_______,但能改变动力的_______。(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

3.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____,但不能改变动力的_____,且要多费 _____ 。

4.滑轮组的特点是既节省了_____,又能改变_____,要多费距离。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5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结合课件)

(三)小组合作 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结合课件)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滑轮在使用时,如果它的轴______,这种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能够______,但是不能______,它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的杠杆,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__滑轮.

2.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随物体_______,这种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够_____,但要____.它的实质是 _______杠杆.

3.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滑轮组,使用它既可以_____,又能够__________使用一个滑轮组提起重物时,人对绳子的拉力是80N.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可以匀速提起______N或_____N的重物.

4.把重力为3 N和9 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时,两力臂之比是______.

5.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滑轮组省力多少的规律是( )

初中物理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4)了解半导体及超导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由于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与河床对水流的阻碍或者道路对车流的阻碍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

教师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在前面的演示实验中,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却不同。这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教师提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除了材料还有那些?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高压输电所用电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却不是。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探究方向。

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为了更好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可以将高中所学的公式告诉学生,并对公式进行简单阐述。

教师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 操作(简单表述) 滑动摩擦力大小

1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 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 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 相应练习册;小论文: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馈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 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物理实验课件


一般而言,教师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和课件,他们通常会认真地制定计划。在设计教案时,他们需要注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异。对于这篇值得一读的“物理实验课件”文章,趣祝福强烈推荐给大家,希望你能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知识!

物理实验课件【篇1】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②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烧杯(每组2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五.教学过程:

师:老师这有一杯水,如果我把它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它还是水吗? 生:不是,变成了冰。

师:那我们猜想一下,使水变成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是从同学们最熟悉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始。

师:提起温度,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生活中一些温度比较高的物体和温度比较低的物体?

师:还有那位同学知道一些具体的温度值?例如,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的温度值具体是多少?

同学回答后,请同学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如有错误适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记录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其单位是摄氏度。 师: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数据:-20℃,怎么读呢?

学生读出来,教师给予点评。

师:实际上自然界的温度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77页的小资料,了解一下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值,并试着把空填上,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合作。

师:哪位同学把你们组的填表情况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和同学们一起解决表中数据。

师: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的具体温度的?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我们都很熟悉,有的同学也使用过,那么你们想没想过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

利用小瓶(内装红水)、塑料吸管自制一个温度计。

让同学们利用自制的小瓶来判断另一个烧杯中的水比现在的烧杯中的水温度高还是低? 同学们动手实验,并能得出结论。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物理实验课件【篇2】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也可以沉下去?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沉在水里而且可以浮在水面?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音乐、沙子、(棋子、药瓶、石头、积木已消毒)温水、水箱、皮筋、等、ppt活动过程:

1、什么是浮,认识浮在水面的物品有哪些?有哪些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浮在水面呢?

2、认识沉在水里的物品有哪些?都有什么物品?在放到水里试一试,哪些是沉在水里呢?

1、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

2、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把沉在水里的物品浮上去?

2、“实验安全提示”

物理实验课件【篇3】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幼儿园小班组正在开展“蔬果舞会”主题活动,自然角里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水果。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同时省一幼小二班也正在进行该主题的活动,于是我决定借他们班的孩子来开放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幼儿认识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等水果。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条;小篓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儿记录卡12份(卡上画有沉浮标记);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这里有些什么样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

二、猜想活动。

1、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你们愿意吗?

2、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说)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呢?

3、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的猜想记录下来好吗?可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的'沉浮宝宝后面(指导幼儿看记录卡:记录卡上画有沉浮宝宝标记)。

1、你们猜得对吗?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

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浮”来表述。将沉浮两种水果分别放入两个小篓自中,引导幼儿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

四、交流、总结。

现在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了吧,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物理实验课件【篇4】

一,刻度尺的检查 每次实验前都应先坚持测量工具并逐步养成习惯。使用刻度尺前应首先检查以下几点:

1.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刻线是否清晰;

2.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已磨损;

3.弄清相邻两条刻线所代表的长度(即弄清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实验内容与数据记录:

2.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 测量示意图: 表格及数据: ……

3.测量硬币的直径 使用工具:……(名称、量程、分度值) 测量示意图:…… 表格及数据: …… 问题讨论:(实验中我发现哪些问题及我的看法) …… 进一步地研究: 1.黑板上有一段曲线,用什么辅助方法可以测量曲线的长?

2.在只有米尺的情况下,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量出操场的长度,并与步量的结果比较? 3.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测量出炒菜锅的深度。 4.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测量你自己所穿鞋子鞋底的面积。

物理实验课件【篇5】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

广场的声控喷泉.

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

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

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

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

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

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2.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课件【篇6】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各种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相对比较缺乏。虽然在“普实”期间也添补了一批实验器材,但有一部分并不实用,如:器材体积较小,不易观察;器材数量有限,不能分组实验;器材不贴近生活,难于理解等。为了上好物理实验课,使实验过程清楚、现象明显、数据准确、可见度高,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精心设计和制作了直观、形象的实验教具,对原有器材作了加工和改进,大大地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和实验的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在40%左右。“电”虽然贴近生活,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合适的教具,仅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是很难让学生学好电学知识内容的,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家庭电路的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一般会先问:家用电器是怎样接在电路中的呢?我们教室的电灯、开关、电风扇、插座等元件又是怎样连接组装起来的呢?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与电有关的物品,但要想正确地回答这几个问题,却存在一定难度。不过,这也恰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实验室确实也有电灯、插座、开关等实物元件,但如何组装才能使这些元件正常工作,这对于接触电学知识不多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课本上虽然也有这样的组装电路图,但毕竟不是实物,学生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笔者为了把实物组装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买来了一大块木板(长1.2米,宽0.7米),把这些元件逐个安装上去(如图1),仪器装配和布局一目了然。这块电路板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家庭电路的组成,还会在讲解“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电路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时,再次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在演示“电路发生短路”实验时,直接将右端延伸的火线、零线相碰;在演示“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实验时就不断地将电器插入插座,逐渐增大总功率。最终让全班同学亲眼目睹保险丝熔断瞬间的耀眼火花,亲耳听到剧烈的爆炸声等实验现象。这也为教师解释后面的“雷电现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及其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紧密排绕在陶瓷上的电阻丝非常小,而且电阻丝有一层绝缘漆,需要括掉电阻丝与滑片接触点的绝缘层。因此在讲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作用时,很难让学生看清和理解。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过程,深刻理解实验的原理,笔者利用比较粗的带绝缘皮的铝线模似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做成了一个更直观的实验教具(如图2)。这个直观的实验教具让每个学生一看就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尽管也有上级部门配送的一些实验器材,但多数都是好看不好用,可见度低、可操作性不强的器材。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实验器材进行加工、改进或者替换。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实验室已具备了标准的光具座,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需先演示、提醒学生该注意的环节,实验结束后还得演示、总结规律。当我们在演示过程中不断移动蜡烛、光屏时,学生可以粗略地看到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变化,物距、像距的变化,但要让学生找出“像距、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等规律是不容易的,因为光具座上的标尺较小,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哪里是一倍焦距的点,哪里是二倍焦距的点。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在光具座的标尺下方贴上一块长纸板,标注好焦点(F)、二倍焦距的点(2F),透镜的位置(O)(如图3所示)等。通过这样的改进,教学效果直观,明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在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一般情况下,教学流程都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教材是要求用钢球从斜槽上自由滚下,根据木块移动的距离来体现动能的大小。但是本校实验室没有斜槽,并且钢球体积较小,导致座位较远一些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因此,笔者在做这个实验时,就将小球换成小车,斜槽换成了斜面。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只需在小车上加上两个大钩码来改变质量,这样能使全班同学看得清楚,小车运行轨迹容易控制,效果明显。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笔者将从市场上买来了大线槽加工成斜面和平面,用体积相同的铝圆柱体和铜圆柱体代替小球从斜槽顶端自由滚下,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同一个铝圆柱体从不同高度滚下来研究“动能与速度大小”的关系(如图4)。这样能缩短实验时间,减小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器材的.制作、选取及加工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实验效果,关系到教学是否成功。为了做好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生活资源,改进物理实验,制作加工出课堂教学真正需要的实验器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具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意识,进而激发了自主创新和勇于实践的潜能。

物理实验课件【篇7】

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直接感觉它的振动。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其他物质做成长约30-50厘米、直径与音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1.54-2),共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1-2厘米的软木塞,把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1-2厘米)如图1.54-3所示。共鸣箱也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物理实验课件【篇8】

可以说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的影子。初中物理也与生活息息相关。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更要求我们重视实验教学方式的运用,实验本身能训练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的能力,而正确得当的实验教学更能为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那么,该如何完善我们的课堂实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全面分析它存在的问题,再一一对应着给出可行的策略。

1.教师“重理论,轻实验”,忽视实验教学。物理理论知识比较多,涉及的知识体系比较广。迫于教学任务,跟进教学进度,教师们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课堂实验作为必要的教学环节。直接用单纯的讲解、全盘的知识灌输来代替,或者借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匆匆带过,没有现场的实际操作。在传统的以分取人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不少教师还是把重心放在掌握概念和做题训练中去了,这也导致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被重视。还有的教师因为自身疏于实验的训练,无法切实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学校为了避免学生破坏仪器设备,出于对实验室的保护,不愿意提供机会给学生动手实验。这样导致教师一个人在实验,实验经过甚至包括现象原因的分析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完成,这样学生容易产生依赖的心理,动手能力日渐退化。另一方面,因为物理的综合性比较强,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也就缺乏科学质疑精神和研究态度。再加上物理实验分组合作的性质,虽然强调团队完成整个实验,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流程,害怕动手,这样实验由组长完成,其他人就失去了尝试的机会。

3.物理实验器材和场地配备不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室,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及时实验,实验设想再好也无济于事。目前普遍的实验教学现状是将学生四五个人分成一组(农村或偏远乡镇情况可能比这个还严重),集中到一个实验室里进实验操作,没办法给每个学生一台仪器,还有的不能保证设备的更新,非常不利于实验教学。

1.提高教师的实验意识,加强实验教学。教师首先要有勤于动手的意识,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进行实验教学,多数是因为对实验操作不熟练或不专业。因此要对初中物理教师加强物理实验培训,培养教师教会学生动手的能力,这样就能打破教师一味依赖教材的习惯。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实验教学中要树立巧用素材,灵活施教的观念。如对于比较复杂困难甚至危险的实验,就不要让学生做。而对于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则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实验既是检验知识的手段,也是激发灵感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物理知识和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例如,在教学《汽化与液化》这一章内容时,在实验前进行启发性提问:生活中晾衣服的时候,人们通常把衣服摊开晾在有阳光、通风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衣服上的水在蒸发的时候又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学生带着好奇心,通过猜想,用相同的两块玻璃片来对比和分析,就能顺利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高低、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的结论,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完善实验设备,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实验场地和器材的投入,尽可能地为学生完善实验平台。给教师教学提供便利。其次,教师要学会合理运用课堂的小器材,生动教学。如可以用尺子测量纸的厚度。再次,如果在室内现成的正式的仪器实在是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自由去操作。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筋测力计,还可以制作探究“水的沸腾”的仪器,自己制作简易杠杆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可知,尽管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们要明确对它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结合学生情况,创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慢慢得到提高,使初中实验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八年级物理课件


根据您的需求,趣祝福编辑为您整理了“八年级物理课件”。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 学生反应可以提供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契机。为了日后快速查看您可以将本文收藏哦!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 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 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空气中的声速: 15 ℃ 时340 m / s ; 25 ℃ 时 346 m / s 。 真空中: 0 。

(四)、声波的频率:

1、产生声波的振动频率: 10- 4 12 ~ 10Hz 。

- 4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0 ~20000 Hz 。 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 低于20 Hz (10~20 Hz )。

12 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 高于 20000 Hz 。(20000 ~ 10Hz )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 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 音,叫做回声。 (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 . 1秒以上。 (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 . 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 . 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 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 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 混 响 。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 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 清楚。(弊)

(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 —— 燕子泥形状,就是 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

3、本质: 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 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 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 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 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 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 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 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 分贝 ,符号为“ d B ”。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

(三)、噪声的危害:

1、 污染环境: 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 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 外: 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 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 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 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2

§ 4.1 温 度

一、温度的概念

1. 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2.作用: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3.常用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

②构造 玻璃泡:水银、酒精、煤油等适量液体

刻度: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0℃:冰水共存物的温度

①规定 10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1℃:在两者间均分100等份后的每一等份

②读法:5℃读作“5摄氏度”;

-5℃读作“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三、常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

(1)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2)放:玻璃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不接触容器底、壁。

(3)读:玻璃泡不离被测液体片刻后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四、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 最小刻度:0.1℃

2.特殊构造:

①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细弯曲管道(可离开人体读数)

②玻璃泡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准确到0.1℃)

3.使用: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回家作业

完成P19实验报告及练习1

课后小结:

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试图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实验和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现实验学科的基本特点。冀此探索老教材的新用法,为迎接二期课改的到来做一些铺垫和积累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3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1、指导学生做图13.2-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看课文第55页图13.2-2从高处拍摄的蹦极照片。

问题:为什么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

还有为什么水总是向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教师:人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吸引产生的。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2、、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平面镜成像原理。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完成课本后习题。

教学后记: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3、物体的颜色: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4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可行,但误差大(分析:将水倒出时烧杯内仍有少量液体,测量m杯结果偏大,导致m水结果偏小,这种测量方法对牛奶、油等黏性液体来说误差更大,所以不可取。)通过学生积极讨论、

分析、总结、概括,

不仅调动他们积极

性,而且培养了他

们的分析、归纳能

力.

让学生自由猜想,培

养学生发散思维.并

对猜想内容,根据所

给的实验器材或自制

器材进探究设计,并

进行分组实验.学生

带着问题实验始处于

一种主动的获取状态

,他们全心投入,手

脑并用.学生共同协作,记录

数据,培养实是求事

的科学态度,增强合

作意识.

【教后感】:测液体质量时,同样也存在着从一只烧杯倒入已称好质量的空烧杯引起倒不干净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 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1024kg=6。O×1024×10-3t=6。0×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 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课文第32页作业第12题。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电流和电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内容。以往初中物理教材多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后,认为力学是学习物理的基础,而电学内容比较抽象,应该放在力学之后学习。但是“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培养目标上走向多元化。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材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的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把电学放在力学之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知识跟自己的生活很贴近,而且很有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电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具有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而本节中的电流、电路、电路图的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因此,掌握好本节的知识和技能,对今后电学内容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②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从电路的组成认识开关的作用;能画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③结合小灯泡、电子门铃等电路的实际连接;学会按实物电路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规律的方法,知道用电器符号、电路图可把具体的电路连接情况简洁明了地概括性表达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认识电路组成,研究各元件的作用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不但贯穿电学部分的始终,而且是本章的核心,电路的连接是初中学生实验操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它摸不着,看不到。本节又是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连接;第一次进行物理作图,对于八年级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重要。能否会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电学各章的学习。因此,认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电”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电流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电路的连接是电学实验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的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转换法、引导法、类比法等。

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习来认识电流与电路的关系,电源和用电器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指导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培养学生的兴趣、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电学实验习惯,提高认识电路、连接电路、画电路图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验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用录音机播放节奏感强的一段音乐,让学生看到突然断开录音机电源,音乐声停止。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不到音乐声?从而引入了“电”,并且结合演示实验(如图)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演示实验,突破难点

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电流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实验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通过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等方法得出电流的概念。

(三)分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1、利用课本中“想想做做”的器材和要求让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动手连接电路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科书中的实验警示“!”,并对他们示范:如果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此时通过导线的电流会很大,会将电源烧坏。在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科学的实验习惯,必须有正确的实验操作,先结合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操作,利用挂图告诉学生什么是短路、断路和通路以及短路的危害。电流的方向以及形成条件的教学采用学生实验分析归纳、观察,教师类比、引导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出电流的方向和形成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2、在电路的构成的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容易分析归纳电路的组成:用电器、开关以及导线的作用,对于电源的作用,可结合课本103页的小资料进行讲解,以加深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平时的观察,列举知道的用电器、电源、开关、导线,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对初学电路的学生,正确画电路图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本功,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1、让学生认识课本104页图5.2—8中的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为画电路图打下必要的基础。2、进行规范的画图示范,结合元件符号的特点,针对学生容易马虎的地方,提出画好元件符号的要求。并结合同学们的分组实验,让同学们把实物连接电路画成电路图(可在课后让同学们练习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小小比赛)学生经过训练,认识电路、连接电路和画电路图的能力会有较快的提高,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0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题。回家动手练习,实验。

六)、板书设计

二、电流和电路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了形成电流。

电流方向: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

形成电流的条件:(1)有电源(2)电路闭合

电路: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和开关等连成电流的路径。

电源和用电器:

(1)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等。

电路图:用元件的符号表示出电路连接形成的图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7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s=3.0×108/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s=3.0×108/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2)、大小:1光年=Ct=3.0×108/s×365×24×3600s=9.46×1015。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8

了解生产、生活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信息,使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前预习及各组按照不同分工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说出你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二)观看相关的录像;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把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波纹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去掉罐头盒两端的盖子,给一端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财长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摆动吗?

③检测钢板是否有缺陷,并控制生产。

1、动手动脑学物理作业要求写一篇无声的世界的论文。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然后与同学们共享。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9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熟记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也就是在使用温度计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重点:认识各种温度计、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难点:温度计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温度计的度数练习。

二、学习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实际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来准确测量温度的高低?

【任务一】阅读课本47-48页,填写下面的问题:

1、温度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和生产中常用__________作为温度的单位,符号是______。

2、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1-1)

【任务二】观察课本48页图3.1-2几种常见的温度计,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是怎样划分的?

3、0℃是如何规定的(注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如何规定的(注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______和______之间分成_________,每个等份代表__________.

例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读作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读作_________。绝对零度(77页小资料)是_________读作_________或_________。

【任务三】阅读课本49-50页,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4、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看清它是_______,然后看清它的______,还要特注意__________。

例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_______和认清它的_______。小明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了四个烧杯中液体的温度,请你帮他读出这些液体的温度值:

甲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档光板、白光屏。

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2、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比较哪组表现的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

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

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

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基色(课本图4—37)。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

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4、颜料的混合

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

学生分析总结出红、黄蓝为三原色。

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学生分组做实验,体验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不同。

课堂小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二、色光的混合

三基色:红、绿、蓝

三、物体的颜色

四、颜料的混合

三原色、红、黄、蓝

布置作业

做一做“水三棱镜”和“七彩陀螺”。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1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基本没有物理基础,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部分内容综合性比较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的究能力。

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⑷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⑴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十岁成长仪式作文二十篇

十岁成长仪式作文 十岁仪式作文 02-03

文明礼仪作文7篇

文明礼仪作文 02-03

小学六年级第五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单元作文 小学六年级作文 02-03

生日祝福妈妈幽默句子

生日祝福妈妈幽默句子 生日祝福幽默句子 02-03

护士年终述职报告课件

护士年终述职报告课件 护士年终述职课件 12-07

辅警辞职报告10篇

辅警辞职报告 02-03

认真复习备战期末演讲稿7篇

复习备战期末演讲稿 复习备战演讲稿 12-25

高三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高三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02-03

2024童年读后感实用

童年读后感 02-03

2024财务经理工作总结(集合9篇)

财务经理工作总结 02-03

大学生发言稿十一篇

学生发言稿 02-0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