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陶行知观后感

表达内心想法是必不可少的,写观后感可以从原作的某一侧面入手谈,重点写自己的感受,一篇优秀的影片观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文的首篇介绍“陶行知观后感”,这篇文章探讨了许多话题相信您能在其中找到您所需的信息!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人生路上作文十九篇

观影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写一篇观后感是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的方式之一。要写一篇优秀的影片观后感,我们可以选择从原作的某一侧面入手展开讨论。比如,可以从电影的剧情、角色塑造、影像表现等方面来展开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们可以提及电影的剧情。剧情是电影的骨架,它贯穿整个故事,是观众关注的重点之一。我们可以写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评论,是否觉得故事情节紧凑有趣,是否觉得情节发展合理等等。通过对剧情的赞美或批评,可以展现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和观点。

其次,角色塑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电影中的角色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性格、经历和成长都是我们可以讨论的话题。我们可以谈谈自己对于电影中角色的喜爱或厌恶之处,是否觉得他们的塑造真实可信,是否觉得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引起共鸣等等。

此外,影像表现也是观众所关注的一点。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它的画面和音效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谈论电影的摄影技术、音乐配乐、场景设计等方面,是否觉得它们与电影主题相符,是否觉得它们的表达方式独特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整篇观后感,对电影的整体印象作出评价。可以提及自己对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或思想的理解,电影给自己带来的感动或触动,以及对电影的推荐或批评意见等等。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影片观后感。但要注意的是,观后感是我们个人观点的表达,没有对错之分,我们需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够帮助您写出一篇出色的影片观后感!

陶行知观后感(篇1)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80多年前提出和研究的问题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最新思想。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新课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民主是创造的最好条件。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首先,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责备、批评和抱怨变成激励、赞扬和鼓励,那将是另一种情况。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以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活泼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模式,独立、生动地发展自己,促进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成长,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得到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教育感染力。教师是社会生活的一员,其职责是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但其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有限。只有不断学习,放眼世界,才能全面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专心学习,提高素质。

另一方面,学生是生气勃勃、走在时代前列的新鲜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做以人为本、民主的教师,营造和谐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用真挚的教育之心,在实践中慢慢诠释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

”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有效性的教度看: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以生命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命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亡教育。生活教育是在从生活实际出发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单纯的知识教育是对立的。

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人生教育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给了我一点震撼,既震撼了他的精辟和深邃,也有些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命即教育”并不意味着“生命即教育”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存在。生命教育源于人的生命,并随着人的生命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

第三,“生命即教育”是一种与生命相一致的终身教育。但这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

杜威的“教与做合一”的“做”与“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的“做”是指“努力工作”,反对劳苦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

“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

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

”“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做中学活动中老师还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例:

在“盐水让胡萝卜浮起来”的实验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到胡萝卜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这一现象,于是让孩子将胡萝卜放进调制好的盐水里,实验结果都一样,实验看似成功,其实不然。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往沉有胡萝卜的清水里一点点地加盐,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发现,盐加少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悬在了中间,加盐比较多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结论:盐一点点的加入,胡萝卜会一点点地浮起来,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4、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陶行知观后感(篇2)

虽然已经推出素质教育近二十年,但放眼当下中国教育依然没有挣脱“急功近利”的绳索,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旧把持着中国的教育方向,学生的升学率、考试分数、学科竞赛获奖名次等等指标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一所学校好坏、优劣的直接标准。许多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将大把大把的钞票送进了补习班;为了让孩子上公办幼儿园,他们日夜排队送礼。。。公立主义教育绑架学生,劫持教师,误导家长。当下的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形教育,长期如此导致了目前学生性格形成受压抑,扼杀学生的天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兴趣缺乏,创新能力差,学生走出校门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足等“学校病”。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但显然目前的诸所学校早已迷失在应试教育的圈套中,没有任何的改变。以至于悲剧在频频上演:曾经在辅导班做兼职时与一名三年级小学生聊天,竟然从孩子的嘴里听到“活着没意思”的话,我只记得当时的自己惊恐万分,过后又感到无名的哀伤;2011年在我的高中母校发生高三女生跳楼自杀的惨剧;幼儿园中幼师虐待儿童,竟用针扎孩子······太多太多的悲剧不断地在警醒着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做出必要的改变,学生的心灵亟须壮大!

因为自己也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下走过来的,所以深知其中的苦辣酸甜,也被老师区别对待过,成绩也被父母拿来和同学比较,可能是实习时对当下中学生感受到的无奈与同情让我对教育方面的书籍颇感兴趣。中国的教育家中,我欣赏叶圣陶和陶行知二人,读陶老先生的部分作品,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教育思想,而众多的教育思想中最触动我心绪的是先生提出的“生活及教育”和“教育即生活”(“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对“生活即教育”的理解,它是相互的,既有教育源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本应有的而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生活”包罗万象,仿佛一个终身都汲取不完的“知识”殿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能听懂话语并且可以模仿行为时,就已经在学习了:

我们从父母那里知道,我们在交流中应该真诚、温柔、有礼貌;对待老人要尊敬,孝顺;我们从父亲那感受如山父爱也懂得何为责任;从母亲身上了解到温柔、坚毅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朋友那里,我们学会了与人分享,真诚待人;学会朴实无华,不虚荣攀比。从路过的行人身上看到助人为乐的善良品行;施予路边乞讨者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温暖即使被欺骗;当发生**海啸等自然灾害时,我们为灾民祈祷,尽可能多地捐钱捐物,看电视报导流下或感动或伤心的眼泪;当我们置身在大自然中感受春日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陶醉于夏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惋惜于秋日的“枯藤老树昏鸦”,置身于冬日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如童话般美景中,大自然的馈赠不也是在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吗!

当然还包括教育即生活,这和陶老先生的“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经读美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其中的第三条“对学生真诚相待、富有幽默感,力争公道”,第八条“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第十二条“不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让我感慨良久,相比中国教师职业道德守则中的六大项,我个人觉得西方的更加充满人性化,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举些通俗的例子:

老师是否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性格,学生犯错误时,能否综合考量,还是不了解状况就批评罚写检讨;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只是机械地教授知识,没有生活化的感悟更没有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只是一味地强调考试点,甚至将学生划分等级,进行教育冷暴力;如果老师讲课只是靠语言讲课讲述一大堆道理,可是他的实际生活并不那样,他讲的话也不会对学生起多大的作用,或者讲了什么是不好的,可是他的生活里就有那种不好的成分,那就会给学生很坏的影响。老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心灵的教育,教会学生乐观积极、真诚地面对社会与人生,能时刻保有一颗纯洁不失本质的心灵,远比教给他们知识或者拿到一百分的成绩更有意义,所以说教师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我们看到近些年一些新闻报道,母亲发生意外,生命进入弥留之际,家人为让孩子专心考完试,不惜隐瞒孩子,这是怎样的歪曲,要知道失去至亲却不能在最后时刻陪伴在身旁,会给孩子留下永久的悔恨与痛苦,这是对人性怎样的遏制!近些年学校里频发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而放弃花样的生命,他们有的受被戴过“绿领巾”,有的被罚穿过“红校服”,有的甚至被老师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默默无闻,面对周围同学异样的眼光、面对家人的评头品足,面对老师漠视的眼神和学校入地狱般的校规校级,他们弱小的心灵终于承受不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花样的生命从冰冷的教学楼上坠落,那样的决绝,是无声的反抗吗?我想在刹那间他们也许有留恋和后悔,有很强的“活下去”的意愿,只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的制度给活泼幼稚的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在图书馆和自习室毫无顾忌地偷窃;对社会上的弱者投以鄙视的眼神,就因为学校教给他们竞争意识、“败者为寇”,他们拥有知识却成为麻木不仁的“冷血机器”;他们逃避责任。他们工作不够努力,不能承担责任。然而,他们责怪父母是平民,没有权力;面对琳琅满目的名牌服装、包包、手机,他们甚至卖肾卖血,对便衣学生另眼相看;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时,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求煊赫一时的名誉,视朋友为利益工具,把父母遗弃在角落里,不闻不问只是定期寄钱到家,在父母离开人世时还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人生中最爱自己的两个最重要的人······我们的老师该反思,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人格完全的人,拥有“真、善、美”的心灵。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看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虽然许多教育思想都是能启迪人生的、改进当下教育的,但由于许多因素,我国教育体制与观念仍然“狼狈为奸”,连转变的尝试都只是“浅尝辄止”,学习真得成了学生的精神负担,对一名老师而言,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挫败感,然而不可否认,许多老师并不以此反思自身,反而变本加厉。学生责任不应该专读书,而学习人生之道,什么是人生之道,我觉得就是最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陶老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我们学生要力求学做真人。

康德也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可以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可能现在的处境看来,这一切“美好”都只是空谈和幻想,因为当下的学校不允许,家长不认同,尤其是社会不接纳这样的你,他们无一不向着成绩单向着各项荣誉说话,这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其实教育学生做一个拥有美好心灵的人,做一个道德与人格健全的人,这与学习科学知识并不冲突,只是给教育者,给老师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怎样进行人性化的教育,怎样把老师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教学中,让孩子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他曾提出六个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5、 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够去大自然大社会获得丰富的知识;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学生在获得相对的自由时,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与开发,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主动去获取更多的信息与知识。

当一名老师能真正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那他也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并且受学生敬爱的朋友、师长,这样的友谊是珍贵并且陪伴学生一生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该有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先生说的那样:

“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新教师面临着可能被淘汰的危机,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改变需要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起努力,更加需要国家、**的引领,这是一项事关人类灵魂的重要任务,虽然短期内很难见出成效,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是我们的观念的固化形成了体制而体制的运作又强化了观念,那我们就该携起手来一起努力。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平易近人,珍惜孩子们的每一封信。他一直认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王先生留给我们的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一年级四班张凯红

陶行知观后感(篇3)

今天阅读了《教师人文素养读本》一书,其中有崔永元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崔永元讲到了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见一个叫王友的孩子,正用土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跟他说:“王友,你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赶回来,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两位。陶行知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就接过糖。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哭了,他没有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完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他现在我的糖没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从这个故事中,折射出陶行知爱的教育,教育的艺术。

其一,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错误的行为不放,先阻止,后教育。用“土块砸”貌似乡村孩子间的一种平常的游戏,但究其行为是不正当的。俗话说“小树要修,孩子要教。”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但教师不能对学生错误的行为熟视无睹,应当及时制止,及时教育。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忙忙碌碌于教学工作,疏忽了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治工作,“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那么要落实到行动中,就要把学生当作“小树”一样去修剪,使学生健康成长,因为教师是园丁,是有义务、有责任的。

其二,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循循善诱。“四块糖”四次奖励,每一次的奖励都是挖掘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谋有略,循循善诱,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衷地感悟自己错误的行为。同样是一件平常小事,有的教师或许看见就会当场严厉的批评几句就了事,这样学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斩草要除根”,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彻底的纠正过来,就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这样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用赞许的眼光,用表扬的语气,用奖励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是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比粗暴的指责,效果要好上几十倍,所以说堵不如疏。

其三,陶行知善于抓住了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解学生所需。一块糖在现在的学生眼里是算不了什么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算是孩子心目中的奢侈品。陶行知每一次的奖励,都有奖励的原因,同时每一次的奖励,都给学生一次心灵上的愉悦与震慑,以至于王友“捧着这三块糖哭了”,由此可见收到的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三块糖”的价值。现在许多教师同样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但更多的是有奖励的目的性的。如考试前,教师会说考到什么分数就奖励什么,这种奖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易式的奖励,与陶行知的奖励是不能相提并论,是无可伦比的,陶行知的奖励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生更会铭记于心,而交易式的奖励学生往往有一种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的奖励应适得其需,应适得其所,应震撼学生的心灵。

其四,陶行知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礼有节。“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却能认真地深入到学生中,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作为教师的公正、公平、公开,更让学生激起对教师的敬畏,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凸显了爱的分寸,彰显了爱的魅力。而当前许多教师推脱忙碌缺少深入学生中的时间,缺乏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责,往往会冤屈学生,甚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教师不公正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总之,教育的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的艺术是一个常新的课题,让爱如空气一样,充斥在校园的周围,充满到学生的内心。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只要教师拥有爱,真情付出爱,就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让学生沿着陶行知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成真”的理念健康成长。作文

陶行知观后感(篇4)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人。他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历过风风雨雨,但他始终对中国教育、文化和人民抱有美好的憧憬。读完陶行知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思想和魅力。

陶行知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的理性思维和深刻洞察力。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解决当时教育问题的实践案例,更是对教育、文化和社会的思考。他的思考和洞察力非常独到,对于中国教育的思考也很深远。他很多的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作品,他特别重视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陶行知的作品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实验小学十年》,这本书是陶行知对实验小学的总结和反思。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对于教育、学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力。在这本书中,陶行知搭建了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平台来进行合作研究,从而让学生不仅仅是拥有知识,更是拥有能力。他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度量,分析学生个性和学生的需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适合他的教育过程。

陶行知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非常关注女生的教育,他认为女生的个性将会更加适合和平的社会。他对女性的教育和素养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指出了女性所具备的特殊优势和文化魅力。

总之,读完陶行知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一位真正关注学生个性和需要的教育家,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且通过学生的各种需求开展教育工作。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对人的尊重、对女性的关爱和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无限信心。

陶行知观后感(篇5)

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是你会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当我第一眼翻看书本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本书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教育而留下的宝贵资料,有种重现当时陶先生为教育事业忧心忡忡的心,也让我们读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亲力亲为。

书里有设计到陶先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的看法、有对如何创办学校的建议、有对发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书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师发展有关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将教师分为三类。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

这种老师把学生当作书架和纸柜,把书中的东西都放进自己的学习头脑中;第二种老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三种教师:

教学生学。这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起源,寻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

对照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这一点学军中学的老师做的甚好,一个学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这么死记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再者是老师也有一定要教学学生如何学习的冲劲,他们也不屑于只教学生知识点,他们课堂贯穿的更多的事知识学习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后我们的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我们该如何操作?

这个需要我们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

学生要学,就要教;学得多,就要教得多;学得少,就要教得少;学得快,就要教得快;学得慢,就要教得慢。陶老师的思想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因材施教”吗?。而我们现今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主要就是为了高考,无法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高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适当的划分几个行政部,让弱的学生接受慢进度的教学,课后完成更加基础的习题,而学习能力好的同学自然是进入快节奏的班级,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渴望了。

在这里我们要跟家长沟通好,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节奏的环境里只是越学越没乐趣,最后丧失学习兴趣,在慢节奏的班级里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个过渡。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使学生经常发现新的理论。陶行知不是说我们今天提倡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知的我们的教师思考。我认为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见解。

陶行知观后感(篇6)

读陶行知《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有感

忘记你的年龄,成为一个完整的孩子,加入孩子的队伍!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快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想我作为一名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应和学生做朋友,摘掉“老教师”的头衔。

在我刚上岗的那段时间里,我总是以一种较严厉的语气和学生交流着,虽然能把他们管起来,但我始终感觉到和学生有那么一点距离感,学生都是以一种比较“客气”的方式来敷衍我,没有真正把他们的心灵夺走,走到学生面前,他们就把我当作一个严厉的班主任,我感觉我的思想好象停留在我小时候的班主任的身上。但后来我慢慢觉得,我们正面临着新一代的是纪。我的思想不应该遵守规则。我应该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差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努力和学生交朋友,在上课之前我会给学生一个笑容,下课之后我会和学生瞎扯,有的学生喜欢明星,我就和他们聊;有些人喜欢军事,所以我会加入他们;有的喜欢玩数字游戏,我就一起参与一下……就这样在每天的接触中,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和我之间那隔阂渐渐消失了,他们投给我的笑容都那么纯真可爱,我也在很多时候控制不住从内心迸发出一种会心的笑,学生有点喜欢上我”,看来我慢慢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许多学生开始向我吐露他们内心的一些心事了。

最令我感到好笑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班级一位胖胖的男生竟然把他曾经喜欢我们班的一个女生的秘密通过小纸条告诉了我,他说现在他们只是普通朋友了,当然我答应他为他保密的。和学生的距离近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老师没有什么“威严”,但此时我说的话在他们心里占的分量远比那种强制性的要有威严,自然管理班级也轻松多了,和学生做朋友很管用,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

陶行知又有这样的话:“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师范学校的同学们!

小孩子变得成功便算毕业;变不成功,休想拿文凭!”可对于我们这些老教师来说,我认为要这样说:“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才配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陶行知观后感(篇7)

他告诉我情感交流,理解相助。在情感交流中,要充分了解儿童的情感。陶行知先生说过:

“要革除体罚,注意启发,使小孩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在应对事情时,应注意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等等违反小孩子心理规律和伤害小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和手段。对待孩子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尤其对潜力还没挖掘出来的孩子不但不能歧视,反而要更加小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要向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和要求,还要同时考虑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

情感交流不仅是儿童的直接面对面交流,而且还是与某些物体作为载体的间接交流。例如以作业为载体。在孩子平常作业的批改中,对做得好的孩子给予些许夸赞,对进步较大的孩子给予几句激励的话语,对有些退步的孩子给予一点提醒;例如以期末评语为载体。

每一个学期接近尾声时,我们都要给每个可爱的孩子写评语,对这个孩子本学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定,给孩子提一些希望。这个时候是一次好好跟孩子说话交心的机会。孩子们和我们相处了一个学期。面对假期短暂的分离,他们会对老师怀旧。

这种情感交流,我们把握,可以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交流,师生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师生之间的感情自然会越来越强烈。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曾赞扬陶行知:“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这份《陶行知文集》值得我们研读一辈子。

陶行知观后感(篇8)

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是我对教师职责和义务的解读,从我踏上三尺讲台,便深感荣幸,同时也明白身上的责任和义务.

但执鞭教学不能靠幻想主义,在日常教学中,也总是出现各类形式不同的问题,令我自己也觉得非常苦恼.通过对 《陶行知文集》 的学习及领悟,我从自己的言传身教出发,结合本书的内涵,就不断自己的教学立场、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措施、丰富自己的教学观点、强化师生共同进步等方面的感受,以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为例, 谈谈自身的感受.

国家教育部就加快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及素质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并就农村小学建设及投入力度做出了强有力的部属,为推动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尽管国家逐步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但相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教育水平、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 加上教育方法、措施的影响,造成了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提升的制约因素.放眼教育未来,农村小学教育将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影响到人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因此,我们要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升加以特别的关注.

通过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综合进前农村小学素质就教育面临的问题,从农村小学的发展来说,就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而言,存在着两个主要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及教育方法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提升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就这个层面来说,当前一些就职于农村小学的教师多数来自于城市或者独生子女家庭,所处的背景和经历对于其本人自身而言,融入农村小学并专心致力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观意识不够好,因个人情绪或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工作不够热情,不够投入的现象客观存在,从而在人为因素上形成了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提升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素质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做了一定的努力,但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如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保养更新不够及时,相应的教学器材及设备不够现代化等,这些基础性建设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提升.

其次,农村家庭背景及区域性人文意识的差异造成了对素质教育提升的影响.在农村小学中,因各种因素出现的辍学、退学等现象依旧存在,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家庭经济发展意识的误区造成的,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对于促进农村家庭入学、成长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由于一些家庭对经济发展的错误学现象的产生,尽管学校做了一定的努力,但依旧不能改变实际面临的情况,这就需要地方**及有关部门实施一系列的好措施、好方法加以改进.

就当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提高的可行性措施而言,首先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投入力度.作为小学校长,要想进一切办法,采取各种合理的措施,促进地方**及有关部门对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就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逐步完善,塑造良好的学习娱乐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能的全面进展;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育和鼓励, 引导入职的年轻教师安心教学,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提升做出贡献.同时,要就失学、辍学、退学孩子做出分析和引导,并切实给与帮助,扶持这些孩子继续就读.

其次要提升管理能力,加强教职工的履职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这是我对教师职责和义务的解读,而就个人职务而言,要强化落实有关教育的规章制度,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落实有关的措施方案.一是要就教职工管理做出合理的规划,通过强化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教职工的意识建设,推进良好的素质教育基础平台建设;二是尽可能的开展各类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动,如读书活动、技能竞赛、演讲比赛等,进一步激学安全,并通过良好的宣传,构建平安建设氛围,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心理变化, 确保教职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切实加以疏导,实现校园和谐建设.

陶行知观后感(篇9)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6)

肖秀锦对于教育工作者陶行知思想耳熟能详是是先生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不仅倡导科学教育,利润教育和生活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生活的教育。在他看来,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人,是一切教育的永恒目标。“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正如他在年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中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的爱包括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也是其倡导的**教育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教、学生学、做的有机结合。“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等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和理解能力,把教、学与做结合起来,“在劳力上劳心”使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的真知。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陶行知所热切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才能培养一大批对改造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手脑并用”的真正的人才。

他的思想让我不断的反省,不断的醒悟,使我懂得知识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把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无穷力量。我从陶行知身上看到了光明:学会追求。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读《陶行知》有感——学陶子扬陶思做阳光教师

2011-10-30 16:01:32 |分类:默认分类|字体订阅

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其**远瞩的教育理念,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科学而具有开创精神的教育策略,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开拓性,即使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切实的指导性。

平时,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时间阅读练习的思想。此次借培训之际,又恰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及我的同期学员们在南京陶馆汤翠英馆长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所谓随便聊聊的介绍中,被“教育大家”伟大的人格、创造的精神和崇高的师德折服了。汤翠英馆长对陶先生八大教育思想如数家珍,字字珠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们只得人手购了一本“陶书”回去研读了。

在这本汤版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全面深刻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阐释了“阳光教师”的特质。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学习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感悟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蹲下来看孩子”、“艰苦奋斗、抬头乐干”等教育工作思想,让光明留守的花朵也灿烂开放,更加美好等!让我们感受陶行知思想的深刻性和时代价值,激励我们,激励我们,造福我们。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的目的是什么,学的目的又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真”,做个“真人”,真正的人。教师应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不仅是要在课文上下功夫,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理解,在灵魂的激励下学习。要更加注重学科整合、学科合作、社会、学校、家庭的亲切联系,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心灵。通过家访、谈心等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才能对症下药,打赢每一场仗,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自然,走入生活,感受教育,也是更好地接受教育。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开辟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和家长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学生茁壮成长。

如果是一个经常吵架、骂人的家庭,一个经常看不起学生的课堂,学生又怎会有成就感,心理又怎能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各具特色,让学生得到熏陶。

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教人求真”,联系各方面力量同心协力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他是这样的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可见“爱”对于教育有多么重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尤其对“学困生”更应当充满“爱”。爱的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逐渐消除学习困难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而是要树立求进求发展的自信。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宽容是对学生个性和自尊的理解和特殊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就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是的,花有花的风格,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爱的应该是根源。

三、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创造

陶行知先生提出只有“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创造是陶行知的人生之柱,陶行知一生的教育信仰、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无不渗透着他对创造的向往之情。可见,创造性思维是陶行知教育哲学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深刻的内容。

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创新、确立、创新、倡导新教育,构想了新的蓝图。

强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行动的教育”必然产生创造的活动,教育与创造是一脉相承的。

每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都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并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将自身的创造本能和欲望很好地得以培养和发挥。而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教育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和创造表现,使得原本富有生气、活力,充满好奇的教育变得呆板木讷、唯唯诺诺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教学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不是盲目的工作,也不是盲目的行动。它必须具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观的出现。

而这三个特征的集合便构成了关于“创造”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时,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时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我感慨颇多,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课堂革新不就是要解放教育对象的身心,塑造其创造力,使他们得以自然、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吗?

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在这六个解放中,陶行知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我想这将是陶行知创作思想中最辉煌、最宝贵的精华,永远贯彻教育史册。

四、从平民教育看均衡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差别从何而来?从根本上保障和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是主要阵地,应该做该做的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儿童,教师首先要具有开拓进取、不懈创新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好老师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负责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要负责学习。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主张他不仅要向学生学习,还要创造新的学生。他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发展,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持和依赖。

为了使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的因素不容忽视。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人。

他们要创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先生”。

陶行知观后感(篇10)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两只口袋》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读者。该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指导,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人生的启示。

《两只口袋》由陶行知在1939年所著,是一本充满教育智慧的儿童读物。整本书以两只口袋为主线,通过描述两只猫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探讨生命、性格等方面的问题。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而教育者应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启示。

在书中,猫妈妈的两只口袋分别装着“赞美”和“责备”两种石头。赞美石头是光滑的,责备石头是锋利的,每当猫宝宝有所作为,那么就会从猫妈妈的“赞美口袋”中拿出一颗石头来表扬猫宝宝,反之亦然。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生命中每个人都会拥有好与不好的两面,我们需要在正确的时候选取相应的面去面对。

另外,在书中,猫妈妈用赞美来引导猫宝宝成长。赞美的感觉会让人兴奋、自信,而责备则会引起自闭、失落的情绪。陶行知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表明了他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个体”教育理念。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孩子们会有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加独立,更具有创造力。

此外,书中也展现出了小猫宝宝的勇气、坚韧和耐心。在不断获得妈妈的赞美时,小猫宝宝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迎接着困难和挑战,而他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机会,走向成功。这个故事诠释了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遇到的艰难时刻是可以克服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争取更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两只口袋》向我们阐释的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人生态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非常有价值和深远的,它启发了很多教育者的心灵,并激励着他们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贡献。无论对于家长、老师、还是孩子们,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受欢迎和有益的读物。因为它是教育人的,同时又充满着对生命的深刻体悟和对人性的理解。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每个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成长和变得更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最新员工周记(分享6篇)

员工周记 12-27

早安情话唯美句子(分享40句)

早安情话唯美句子 早安情话句子 12-27

幼儿园生活小班教案13篇

幼儿园生活小班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 12-27

精选: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陶行知合集

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 勤奋的名言 04-15

元旦问候语(优选200句)

元旦问候语 12-27

最新微信早安祝福语文案汇总28条

早安祝福语文案 12-27

工作检讨

工作检讨 12-27

劳务合同书

劳务合同书 12-27

踢同学的检讨书十一篇

同学检讨书 12-27

陶行知观后感范本

陶行知观后感 12-27

请示公文写作十篇

请示公文写作 12-2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