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鲁迅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都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向专业化教学迈进的必要步骤之一,每天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编写教案课件。对于教案课件的编写,你是否感到困扰呢?趣祝福为大家提供了关于“鲁迅《雪》教案”相关资讯的全面总结,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本文!

鲁迅《雪》教案 篇1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鲁迅《雪》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准备】: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过程】:

鲁迅《雪》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读一读“明朝会”,你能理解此刻的海婴吗?这段文字读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这样?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

片段练习。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 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 风趣的智者 尊敬 爱戴

回忆鲁迅先生

可敬的长者 热情的主人 深切 怀念

无畏的勇者 坚强的病人

鲁迅《雪》教案 篇4

一、检查复习。

1、指名用自己话说说各段小标题。

2、1~3段各段主要讲的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

1、分主角朗读1~7自然段,思考:

①伯父和爸爸是怎样救车夫的?

②车夫走前,伯父又是怎样关心的?

2、读后讨论:重点体会伯父的动作、行为。

3、默读下文,思考讨论:

"我"问他车夫这么冷的天为什么拉车的问题时,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同时又深深叹气呢?

(伯父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明白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痛苦,脸色变得严肃;伯父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叹气,深表同情。)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证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证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鲁迅《雪》教案 篇5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萧红,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2、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乐观开朗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敏捷果断

3、“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这些词语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4、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热情、和蔼、有耐心。

5、“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这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6、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的形象高大。

鲁迅《雪》教案 篇6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课件出示)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鲁迅《雪》教案 篇7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 既然鲁迅先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 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伟大情怀。

5: 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 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鲁迅《雪》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教师将设计设疑讨论、情感交流、自主汇报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语文有更深层的理解,并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领域,追求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鲁迅先生的挂图。

2.收集鲁迅先生生前的资料。

3.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师:看来每个人眼中的鲁迅先生都是不一样的,老师也想来来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如果你认为还有补充,请说出来。(补充略。)

师: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字救国救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位在世人面前的“战士”,在生活中又呈现了怎样的一面呢?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周晔眼中的伯父是怎样一个人。首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师: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哪件事让你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把这种感觉说出来?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好,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伯父”鲁迅,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要精品细读,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从这一件件的小事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自主调整以下顺序。)

(一)说《水浒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

2.在读书方面,作者听到了鲁迅先生说的什么话?(“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谈碰壁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怎样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三)救治车夫

1.情景表演。

2.鲁迅先生救治车夫后,为什么脸上“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四)帮助女仆

1.指名读。

2.女仆说的话表现出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人?

3.从女仆和车夫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师:现在大家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通过这些事,谁来总结一下,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些时间,请小组内的同学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小结。)

四、总结全文

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说一说你的收获吗?

鲁迅《雪》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1.谈话导入: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出示学习要求。

(1)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自学生字、理解词语:吊唁、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饱经风霜

2、反馈: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品质

1、阅读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问题1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问题2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出示学习要求: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事使“我”惊异?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问题4“囫囵吞枣”:指读书急于求成,随便读一下,笼统地接受。

问题5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问题6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问题7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出示第二段学习要求、讨论。

4、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5、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6、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7、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四:小结

反馈:鲁迅先生是一个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的人。

小结: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五:作业

1. 抄写生字。

2. 熟读课文,预习课文后面三个故事的内容。

鲁迅《雪》教案 篇10

一、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概括事件。

2.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3.精读课文,学写批注。

二、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文题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四、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学学习单之一

预习检测单

标题

作者

会读红色的字揩舀咳嗽调羹绞肉薪金校对草率

疙瘩深恶痛绝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

2.自学学习单之二

自读思考单

要求:

1.自主阅读,整体理解。

2.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找出词句来,用笔画上波浪线。

3.概括每个片段的.主要事件。

在课文中找出表示人物、事件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鲁迅先生开玩笑

……

3.自学学习单之三

品读思考单

要求:

1.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归纳。(写在课本上)

语句特点

萧红眼中的鲁迅

许先生眼中的鲁迅

海婴眼中的鲁迅

读者眼中的鲁迅

4.自学学习单之四

细读思考单

要求:

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写批注。(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写在课本上)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十一

片段十四

鲁迅《雪》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人们对鲁迅的怀念以及鲁迅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鲁迅” 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鲁迅。

师课件出示以作小结。

2、补上“先生”,然后齐读,说说你怎么理解“先生”。

4、补全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这个课题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5、介绍作者。

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 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 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 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 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从课文的哪一部分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尊敬?(课文的第一部分)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区分理解“追悼”和“吊唁”、 “爱戴”和“爱抚”

3、指导朗读。

4、什么事使“我”惊异?

(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

“那时侯”指什么时候?那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还有这个疑问吗?你可以从课文的哪一句话中看出来,并把它划下来。

(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这个“别人”联系一下课文,你觉得可能会是哪些人?(亲友、佣人、陌生的穷苦劳动人民……)

5、看着这么多人为伯父送行,想到自己再也见不到伯父了,作者的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了下来。齐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四、学习第三段

1、 默读这一段

1)、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出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伯父?

2、交流讨论:

出示图片,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救护车夫)。

b)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伯父是个怎样的人?(同情人民)

c)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父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

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① 老师请一位同学把它读一遍。

② 想想这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③ 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④ 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朗读一遍,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

⑤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 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课件出示)

2、伯父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

3、我当时问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4、当时作者觉得伯父回答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那你想象一下伯父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呢?

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神情)

4、当我再次问他时候,伯父为什么不回答我了,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然后深深叹了一口气,从这个动作和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

5、这一段中还有许多环境的描写,找出来读一读。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解决词句疑问。

7、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四、总结回读

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第一部分,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生齐读)。

鲁迅《雪》教案 篇12

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呐喊:大声喊叫助威。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布置作业1,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第二课时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延伸阅读

鲁迅《雪》教案9篇


假如"鲁迅《雪》教案"这个主题引起了你的注意,那么你可以查阅下面提供的资料,文章内容丰富,定能满足你的需求。教案和课件可视为是教师教学的启动点,每个教师都应根据规定进行教案课件的准备。精心策划的教学教案及课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鲁迅《雪》教案【篇1】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状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这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这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评与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打破文章的结构,首先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展开学习。教师直扑末段中心句,再学习二、四、五段,之后再由易到难,学习难点段落三段,这样用一个中心句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这一篇教学设计将单元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现代诗《有的人》纳入了本次学习,另外,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也体现得十分好,课外资料的应用恰到好处。推荐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前,必须要让学生充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鲁迅《雪》教案【篇2】

一、复习导入

指名分段读课文,体会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助车夫的?

出示自学提示。

2、汇报学习成果。

3、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⑴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以读的形式汇报。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伯父这样关心穷人,因而必然会得到人们的爱戴。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1、出示问题。

2、汇报学习成果:

⑴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什么?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理解它?用它可以造个什么句子?

⑵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

3、师:“谈《水浒传》”这件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默读,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小组内质疑,讨论。

3、班内交流:

⑴ “碰壁”是什么意思?

⑵ “四周围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

五、朗读第一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爱戴?揭示中心。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鲁迅《雪》教案【篇3】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

(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

(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鲁迅《雪》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认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写回忆亲人"文章基本方法。

4.感受小时候伯父的和蔼可亲与长大后认识到伯父鲁迅的非比寻常,体会周晔对伯父的敬仰和怀念,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读课文,完成定向预习题,教师随堂了解学情。

第二课时

一、理解题目,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深入学习课文前,谁起来回答预习题二的问题。请大家认真的读一读课题,然后再认真地想一想,周晔为什么要在"我的伯父"后面还要加上"鲁迅先生"呢?直接用"我的伯父"为题,不是更简洁明了吗?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称谓(俗称"叠语称谓")。这里"鲁迅"是核心,"伯父"是表明了我和鲁迅的关系,"先生"是我对伯父的尊敬。你看,简短的八个字,不但明白了课文写谁(鲁迅),而且清楚的表明了我和鲁迅的关系,同时还表达了我对伯父的敬意。一读课题,我们就知道周晔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回忆自己的伯父。这种称谓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

二、整体感知,学习鱼骨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知道,这是伯父去世9周年的时候,周晔写的一篇纪念伯父鲁迅的文章。我们来看看几位同学的课文结构鱼骨图。预习题三(课前收几份,指导学生如何填鱼骨图,首尾照应)

(1.伯父去世2.谈《水浒传》3.谈"碰壁"4.救助车夫5.关心阿三)

三、细读文本,感受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走近鲁迅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伯父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你想过没有,在10岁小周晔的眼里,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她知道伯父是伟大的文学家吗?小周晔眼里的伯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伯父呢?

我们分组汇报预习题四:

(1)伯父去世--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人。(集体学习)

伯父去世的时候,周晔感受到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伯父。"我"从哪里看出大家对伯父的爱戴?

"失声痛哭"是怎样的哭?

在那样庄严肃穆的场面,看到伯父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虽然都不愿意当众哭喊,但是还是有许多人顾不得这些,情不自禁地大声哭泣。这种场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对伯父的--

请学生齐读相关的句子。()

(2)谈《水浒传》--伯父是个慈祥的人。

伯父受到各色各样的人爱戴(板书"受人爱戴")。请第二组来汇报第()题,在和伯父谈《水浒传》的时候,小周晔感觉伯父是个怎样的伯父?从哪一句知道的?

多么善解人意的伯父哦!明明知道我读书囫囵吞枣,不但不出我的丑,临走的时候还送我两本书。伯父去世9年了,我还保存着这两本书,保存着这两本书,其实就是在保存我的面子,所以,从此以后,我读什么书都不敢再马马虎虎了。小周晔明白了伯父是个很会给人面子的伯父。

(生齐读"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谈"碰壁"--伯父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伯父就是这样慈祥,这样善解人意。下面请第三组来说说"谈碰壁",周晔明白伯父是个怎样的伯父?

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来扮演一下伯父和周晔,老师来读引号外面的叙述语。怎么样?要不要先准备一下?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一次的对话地点是在伯父家的晚餐桌上,是边吃饭边聊天,女同学要注意你们是才10岁的小周晔,男同学要注意你们是幽默风趣的伯父。明白了吗?

在伯父面前,小周晔是那样的天真可爱,在小周晔的眼里,此时的伯父是那样的幽默风趣,是那样的和蔼--父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伯父。(板书"和蔼可亲"。)

(4)救助车夫--伯父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下面我们再来听听"救助车夫"这一组同学眼里的"伯父"。

乐于助人的伯父。富有同情心的伯父。(板书"富有同情心"。)看到车夫冬天都没有鞋穿,伯父的心里真难受呀。

(5)关心阿三--伯父是个善良的人

最后一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伯父是个怎样的伯父?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写文章不要命的人。伯父一生写下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尤其是到了晚年,他还常常带病熬夜写文章。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同学们,在10岁小周晔眼里,伯父是受人爱戴的伯父,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伯父,是富有同情心的伯父,是写文章不要命的伯父。伯父就是伯父。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教师板书:伯父就是伯父

第三课时

四、深入探究――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

伯父去世9年了,当年和伯父一起生活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九年来,周晔也从十岁的小姑娘长成了l9岁的大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晔也慢慢的知道自己的伯父就是鲁迅,就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回想起和伯父生前在一起的幸福快乐生活,周晔心头盛满了无限的伤感和不尽的怀念。

1.学生齐读课题!--体会周晔对伯父的思念和怀念!

此时,周晔脑海里的"伯父"难道还是9年前的那个"伯父"吗?

2.请大家汇报预习题五,伯父去世9年之后,回想起当年的一件件往事,伯父的哪些言行是当年周晔根本就没有弄明白的昵?

先让学生每个小组汇报一下,然后先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不明白问题",然后集中一下两个问题的研讨:

两个重点:

(1)伯父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还要深深地叹息一口气呢?

先放开让学生自由的说说,然后集中引导学生齐读"伯父和父亲救助车夫的情形"和"伯父回来一脸严肃的情形"那两段话,感受伯父的"深深叹息"。

周晔当年不明白"伯父为什么要一脸严肃地深深叹息"?他现在明白了吗?

伯父仅仅是为车夫担忧吗?仅仅是为车夫光着脚拉车而叹息吗?请大家细细读读这个故事的第一段。

车夫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街上的行人个个都怎么样呢?

伯父为这些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的人叹息吗?叹息什么?

(冷漠无情)

同学们,当初年幼的周哗听不懂伯父深奥的话,如今,周晔终于明白伯父那一声深深的叹息--是对车夫的深深同情!是对面对这样的受伤者,大家视而不见不叹息。为什么我们这么多行人不能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不能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呢?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伯父深深叹息――

齐读"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生读。

一个人受伤总是难免的,贫穷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人和人之间互不关心。这才是伯父的深深叹息。孩子们,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他绝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缺乏互相同情的民族,是一个永远被别人轻视的民族。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壁"真的是"墙壁"吗?

当年伯父和我谈碰鼻子问题的时候,我是恍然大悟,相信了伯父的话――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伯父把鼻子碰扁了。那么,19岁的周晔,她还是认为伯父的鼻子是碰墙壁碰扁的吗?难道仅仅是为了逗我一笑吗?

老师问你,你知道鲁迅的原名吗?鲁迅是他l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用的笔名。你知道鲁迅一生有多少个笔名吗?

在我们中国一般有所成就的文学家、作家,都习惯于给自己取个好听有个性的笔名,比如舒庆春的笔名叫老舍,李尧棠的笔名叫巴金,谢婉莹的笔名叫冰心,但是像伯父这样一生拥有120多个笔名的,中华5000年来恐怕只有伯父一个人。伯父为什么要不断地更换笔名呢?我们还是来看看伯父使用得最多的几个笔名吧。

板书笔名之一:隋洛文,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伯父就取名隋洛文,以示讽刺;笔名之二:封余l931年至l932年间,有人攻击伯父是"封建余孽",他即取"封余"笔名以反讽。笔名之三:康伯度有人在上海《大晚报》上发表《论花边文学》暗骂鲁迅为"买办",鲁迅就用此名,"康伯度"德语意为"买办"。)

了解了伯父的笔名,你觉得伯父的碰的还是墙壁吗?

伯父生活的年代1881-1936,正是中国历史上政府最无能,老百姓最遭殃的时候,就像车夫的生活一样悲惨,伯父就常常拿起手中的笔,揭露腐败政府的罪行,就常常遭到腐败政府特务的跟踪和迫害,所以这里的"碰壁"不是墙壁,而是特务们的枪口和尖刀,但是伯父没有胆怯害怕,伯父的笔名就达l20多个。所以有人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伯父的笑谈碰壁吧--老师读周晔的,大家齐读伯父的。好吗?(师生分角色朗读)

笑谈之中,却有着腥风血雨,刀光剑影,这样的伯父还是一般的伯父吗?还是那个跟任何人的伯父都一样的伯父吗?伯父就是不一样的伯父,这样的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都不一样。生齐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五、重回文本――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

同学们,在周晔10岁的时候,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和蔼可亲;在周晔l9岁的时候,周晔开始明白伯父是不一般的伯父,跟任何的伯父都不一样,面对敌人,伯父是世界上骨头最硬的伯父。如今,"伯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但是"伯父"的音容笑貌却依旧留在我们的心间。预习题六

(1)每当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两本书,我的耳边就会想起…

(2)每当我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

(3)每当我看到风雨中那些奔跑的疲惫不堪的车夫,我的脑海就会浮现…

(4)每当我遇见阿三老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同学们,如今,70年过去了,"伯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周年了,我们没有忘记"伯父",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无所畏惧,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乐于助人,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痛恨人们的自私和冷漠。"伯父"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

鲁迅《雪》教案【篇5】

设计意图:

教师将设计设疑讨论、情感交流、自主汇报等多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语文有更深层的理解,并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领域,追求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领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鲁迅先生的挂图。

2.收集鲁迅先生生前的资料。

3.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鲁迅先生挂图)同学们,有一位名人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让我们感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他、了解他。他是谁?(生答。)

师:对,他就是鲁迅先生。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师:看来每个人眼中的鲁迅先生都是不一样的,老师也想来来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如果你认为还有补充,请说出来。(补充略。)

师: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字救国救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一位在世人面前的“战士”,在生活中又呈现了怎样的一面呢?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周晔眼中的伯父是怎样一个人。首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解决。

师: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哪件事让你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把这种感觉说出来?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好,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伯父”鲁迅,我们再读一遍课文。这一次要精品细读,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从这一件件的小事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自主调整以下顺序。)

(一)说《水浒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

2.在读书方面,作者听到了鲁迅先生说的什么话?(“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谈碰壁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怎样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壁碰扁的吗?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三)救治车夫

1.情景表演。

2.鲁迅先生救治车夫后,为什么脸上“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四)帮助女仆

1.指名读。

2.女仆说的话表现出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人?

3.从女仆和车夫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师:现在大家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通过这些事,谁来总结一下,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些时间,请小组内的同学自由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小结。)

四、总结全文

师: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能说一说你的收获吗?

鲁迅《雪》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三、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四、教学相关资源:小黑板或课件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深刻的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真情回忆,感受鲁迅对孩子们的关爱。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生2:是一个说话含蓄、幽默,教育孩子很讲究方法的人。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小黑板1)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痛哭流涕,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生1:周晔会想到曾经和伯父相处的那些美好的日子。

生2:小周晔会想起伯父以前送给她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

师:《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读物。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如今,孩子们失掉了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出示小黑板2)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指名读、体会小声抽噎的意思,齐读这段话。)

二、救护车夫,感受鲁迅对劳动人民的爱怜。

1.师:是啊,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帮助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那么,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83页,自由朗读《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2.请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写出你的感受。(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3.指生交流。

生:第18段最让我感动。

师:请你读出来。(出示小黑板3)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4.指生谈自己读了这一段的体会。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动?

生:鲁迅先生给车夫包扎好伤口后,还送给他一些钱和剩下没用完的药,也让我很感动。

5.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一幕,请看图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交流)

生:“半跪”这个动作让我感动,然后引导咀嚼“半跪”。

师:引导学生看课文84页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

师: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请大家快速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生寻找后交流:小周晔手和脚都麻木了。)

师: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生:不,不是!

师:其他的人是怎么做的 ?

生:街上的人,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师: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举动,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

生1:怜爱之心。

生2:同情之心。

生3:关爱之心。

师:总之,一个字,印证了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爱”。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6.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故事确实非常感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什么地方使你的心为之一颤?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小黑板)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7.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弄清两个“清清楚楚”的含义。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看见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亲情景。

生: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地记得伯父严肃的表情。

师:小周晔她“清清楚楚”的难道仅仅是伯父严肃的表情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

生:她还“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了伯父那颗对劳苦人民的怜爱之心,对旧社会的憎恨之心。

师:(指名读、齐读。)

9.师:就是这样一位为劳苦大众着想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巴金为我们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出示小黑板4,师读这段文字)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指名读这句话。师引读这句话。)

三、关心阿三,感受鲁迅对身边佣人的体贴。

1. 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 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想着先生曾经给予她的关怀,她也暗自神伤。

生:读这句话,并体会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

四、拓展延伸,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

1.师:我们要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才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板书设计:

18 我伯父鲁迅先生

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对旧社会的憎恨之心,

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

鲁迅《雪》教案【篇7】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鲁迅《雪》教案【篇8】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鲁迅《雪》教案【篇9】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述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资料。)(明确目标)

[评:透过复习描述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样明白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忙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资料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评:透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潜力,帮忙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证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评: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鲁迅的雪教案通用


或许"鲁迅的雪教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鲁迅的雪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文章,由于经历和文学底蕴不同,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文章中疑难问题也较多。这样的文章对于第—次接触鲁迅先生文章,且不了解他的写作风格的初一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干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进行自学,要求大家将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写下来。为了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只有将课文读透了,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二、合作探究

1、教师(配音乐)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⑴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行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⑵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

① 亲情。

② 自我解剖。

③ 封建教育。

④ 科学思想。

⑤ 宽恕别人。

④ 儿童教育。

2、教师点拨:

点拨: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且都围绕着这一主题选材。但文学作品是一种形象性的语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强,就不只一个主题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虹楼梦》的主题就有多种解读,因为个人的经历不同,读解出来的主题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当初写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分析文章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

3、探究问题。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⑴ 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⑵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

⑶ 看到“远处有一;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⑷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

⑸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⑹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看到的是真理,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⑺ 对于早年的过错,“我”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为什么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⑻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有什么意义?

⑼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什么含义?

三、归纳总结

《风筝》中包含着兄弟之间的亲情,也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时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种思维来解读的。其实这篇文章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它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语言也别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之三。

鲁迅的雪教案(篇2)

一、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渎、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

二、设计思路

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吗?叶老反对,他说:“语文教师把讲解作为主要任务的,不乏其人。”“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那么,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根据叶老的观点,我私下认为,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探索做人的本领。因此,教师的本位是导而不是讲。导者,就是多方设法,但不是设计教学程序。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破陈旧、落后、繁琐、低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模式,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爱上、学生会上、学生越学越聪明的一门课程。如果说认知解决了“会不会”的问题,那么情感就解决了“愿不愿”的问题。如果你解决了他愿不愿的问题,何愁他学不会。这样一来,老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又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的自学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研究性学习,自主读书是最重要的。当教师创设好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通过加强默读、自渎自悟和加强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读通了读透了,这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水到渠成。写本课教案时,我没有精心设计我怎么教,而是花了许多心思在“我怎么让学生主动来学”上,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有无法预约的精彩,所以我的教案也只有那么几个板块,再也没有在上课该说哪一句话上斟酌衡量废时间了。

(一)、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背景:“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的哪一个音容笑貌?”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小专题,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专题是学生自主确立的,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二)、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重点句导入。

投影出示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老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

(二)、提炼研究主题。

1、出示一个填空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往事一点一点地浮上心头,此时此刻,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伯父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音容笑貌。

(生自由阅读有关伯父生前的小故事,圈画重点词句。)

2、找到你认为印象最深的一处音容笑貌了吗?那怎么读出你的理解呢?先练习一下吧。

(朗读指导略)

3、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很好。那从伯父这些音容笑貌中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父呢?

(师出示研究主题:你觉得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伯父。)

(三)、小组研读。

1、提出研读要求。①这个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接下来大家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可重点选择伯父的一处音容笑貌,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资料库,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话可自由上来查阅。②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③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一下。

2、小组研读。

(四)、交流反馈。

1、现在我们进行集体交流,你们小组研究什么?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地点拨:

A:请大家圈出一个最让你触动的神情或动作,再仔细读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和你的同学议论一下吧。

B:是呀,课文中的车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与磨难,可仅仅是这些吗?请同学们闭上眼,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一下,你仿佛又看到这个车夫在经历什么痛苦与磨难?

C:同学们了解得还真多,在这样不公平的社会里,过着悲惨生活的只是黄包车夫吗?伯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还在叹什么?

D:同学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伯父的神情,谈得如此深入,真让老师感动。还有研究伯父动作的吗?

E:同学们紧扣伯父的神情动作想象得入情入理,伯父想得可真多呀。从中你感觉到了一个怎么样的伯父?(在这个句子旁加上批注。)

同学们对伯父品质的不同归纳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个善良的伯父;

一个希望下一代幸福生活的伯父;

一个一心替劳苦大众着想的伯父;

一个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的伯父;

(五)、回读重点段。

1、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对黑暗的旧社会十分憎恨,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的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对下一代特别慈祥的伯父,逝世了。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时他才56岁。从此,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见不到他的慈祥的面容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又一次出示投影片上的一段话,师动情地范读。)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2、同学们,请你们再一次读这一段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六)、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等名著,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另外也可看看《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七)、学会运用。

1、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讲,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

2、学生练写。

3、交流反馈。

鲁迅的雪教案(篇3)

教学总目标:

1、初步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资料了解周晔与鲁迅。

3、概括文中五段的段意。试着给各段加小标题。

4、在文中印象深刻的地方做批注。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2、文题中的“我”指的是谁?(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3、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4、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1.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2、出示词语,理解意思。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1)速度课文,说说文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

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2)加小标题。

(1)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

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 一、深切的怀念或沉痛悼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四、学习第一部分(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五、课堂小结

1.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了。(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PPT)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 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鲁迅的雪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资料。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述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说明文字以及学习推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同学们,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相机板书:我的伯父)

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必须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课件出示学习推荐: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群众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从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婉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能够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帮忙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交流“碰壁”。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学生明白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后,教师讲解社会背景,启发学生自己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可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资料进行体会。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会他的爱憎分明。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的氛围,帮忙体会感情:北风怒号,天色阴暗,车夫在痛苦地呻吟,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态度是那么亲切。救助后,伯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让学生透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透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者是透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够读全文,也能够读你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赏析)

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会加小标题

为体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各部分资料;指名读)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全班交流,理解问题(理清课文安排的五个材料及其关系,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为总分的关系)。

2、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师:根据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就是小标题,有时也能够从每段摘出最能表达主要资料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几个材料,能不能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试试看。

3、学生练习写小标题。群众交流。

4、教师小结。(投影出示优秀小标题: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师生评价。

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述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取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鲁迅的雪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悼逝餐枣搞冠

骂嚼悟摊奥咳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父伯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板书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自由读体会。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鲁迅的雪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二、重点:理清文章脉络。

难点:试加小标题。

三、教学过程

1、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吗?

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

2、初读感知。

(1)自学全文,思考:

A、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思考;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反馈。

(3)根据五件事来分段。

(4)你觉得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围绕“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中心句来写。)

3、学习生字新词。

(1)师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自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了解部分词义。

(4)再读。

4、学习第一段。

(1)师简单介绍单元提示。

(2)根据单元提示要求,学生读第一段。

(3)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4)你理解“爱戴”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划出句子,读。

(5)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段中解决了吗?(没有)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在课文的哪部分中?(二至五段)

在二至五段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6)理清第一段与二至五段之间的“果因”关系。

(7)在这一段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学生谈谈。

(8)朗读本段。注意最后一句话的递进关系。

(9)小结本段。

5、小结。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追悼鲁迅 讲“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

为什么伯父得到 救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

这么多人的爱戴? 关心女佣

果 因

附:说课

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所写。主要是通过回忆有关鲁迅先生的五件小事(追悼鲁迅、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来反映伯父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本文可以按自然空行形式分为五段,也可以按事件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一件小事。全文以围绕结尾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展开,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在具体的叙述方式上,第一件事主要是场面描写,第二件事主要是作者的叙述,第三件事主要是对话描写,第四件事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为主,第五件事主要是女佣阿三的讲述,以侧面描写为主。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叙述方式,这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

2、学会生字7个,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在部分词语会造句运用。

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

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本节课是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清文章脉络。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试加小标题。

教学这一节课,我采取“整体认知”入手,先理清课文的结构,然后再教学第一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以“自学--小组讨论--反馈评议”为基本教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读了课题之后,读懂了什么?在具体的操作阶段,我预测了学生可能的几种回答,并据此进行教学。例:

A、若学生讲本文主要是写鲁迅先生的,则相机介绍鲁迅先生(请学生介绍)。

B、若学生讲本文的作者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关系,则介绍“周晔”。

C、若学生讲本文是一篇写人文章,则复习写人文章的写法。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A、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B、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可以说,以上两个问题是本文的“教眼”。因为教学本文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然后逐题解决,达到了整体认知,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对本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再次,在教学第一段时,我也以重点突破为主。在学生读了以后,让学生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抓住这个关键句子,理解“爱戴”的词义,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懂得了场面描写,又明确了第一段与第二至五段的“果因”关系。接着,发挥学生主动,谈谈在这一段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读懂了什么?同学间交流评议(这种方法好就好在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那种一问一答的单调乏味感,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学生学得认真、透彻,教师上得轻松,又何乐而不为呢。)最后,朗读本段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最后,进行本堂课的小结(让学生小结为主),并进行作业练习。

在板书的设计上(见教案),我也注重简单,但又不失清楚。在看了板书之后,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总之,在具体的上课操作之后,教师本人的自我感觉好,达到了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对课文两方面的整体认知: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知;二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在教法上,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性,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既节奏紧凑又不失快乐的课堂中,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鲁迅的雪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鲁迅的善良、有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齐读题目,了解鲁迅和周晔的关系。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让我们跟随周晔的思绪走进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放声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板书:扎绷带夹出咳嗽饱经风霜

2、课文写了几件事?能不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追悼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3、通过初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晔而去了。周晔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多媒体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得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是周晔的泪,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车夫阿三)

他们为什么悲痛,为何流泪?请同学们默读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件事,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读,再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开始默读批注。 2交流读书的感受

预设:文章第18自然段,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描写,没画下来的建议大家都画下来,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插图看看这段话你还有什么体会?预设:从学生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很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天气很冷?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他给谁半跪着?你还有什么体会?

体会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带着这些感受再来读18自然段。接着交流:你还对哪些语句感受最深?预设:第22自然段鲁迅的表情很严肃。

鲁迅严肃的表情下,联系课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先生可能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

预设:

1、他救助了饱经风霜的车夫,联想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鲁迅对车夫的同情。带着同情读读这句话。

2、鲁迅想给更多的人斗争,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鲁迅对自己的鞭策,请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3、先生可能会想今天他救助了一个车夫,但还有千千万万的像车夫的人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中挣扎,更加重了他对社会的憎恨,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好,我们现在带着这种新的语气来读读。

作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仅仅是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吗?

(他对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的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忧国忧民的责任)

4、同学们以后读写人的文章就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书上及时写下来,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鲁迅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热情帮助的女作家萧红就曾经这样回忆,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车夫、阿三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想到——

6、这是车夫和阿三的泪,快速浏览阅读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他们都曾得到先生无私的帮助,得到先生温暖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他们怎能不悲痛,不流泪呢?读——

7、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同时也是我们的泪。

四、课堂检测选词填空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

2、我想到今后再也得不到伯父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深奥深刻

3、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早已变得浅显。

4、在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今天是20xx年11月1日,整整81年,这位文学巨人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我们应该秉承和牢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一个少年的角度来观察和回忆的,易于拉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处理教材

怎样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从文本出发我分析了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谈读书表现了他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这两件事都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而后两件事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学生理解起来也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我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学习后两件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二课时学习谈读书和谈碰壁这两件事。体会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博爱。然后弄清第一部分和后几部分的因果关系,领悟作者围绕中心用多件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以情契入循序渐进

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篇好例文,尽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考虑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设下了重重困难,课堂怎样契入又成为一个关键。本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周晔写下的真情回忆“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这是周晔痛失伯父的所感所想,也是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由周晔的泪入手,以情契入,在看到周晔痛失伯父的泪之后,然后阅读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女佣阿三的内容。借周晔的所感所想体会车夫阿三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自然看到车夫和阿三的泪,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形象自然而然走进学生心中。

三、引导读书扎扎实实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比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插图和背景资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加深理解的引导。

当然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预设生成的欣慰,更有教学中的遗憾,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鲁迅的雪教案(篇8)

教材分析

《我的伯父鲁先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陆续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课文题目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对课文内容有大概了解。(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

2、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并加小标题。

课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并加小标题。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他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

3、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理解课文,学习第三、四段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学习第四段救助车夫,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①边读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②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A、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语句,想想这一段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a请同学朗读。想想这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动作)

b请大家在书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C(课件出示)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脚里的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扶、洗、敷、扎等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d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B还可以从哪些从地方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a(课件出示)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悦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b你准备抓住那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c这一段话是从那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④老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作者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一起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习第三段笑谈碰壁,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①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想:笑谈碰壁这件事反映了鲁迅怎样的品质?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②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

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③老师小结。

(3)学习第二和第五段。

自主学习第二和第五段,同学交流。

学习第二段谈论《水浒传》,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A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态度不认真)

B哈哈!还是我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听受?

C完成填空练习伯父是一个(关心下一代)的人

D小结

②默读第五段关心女佣,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A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鲁迅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B默读本段,完成填空练习。

伯父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C小结

请大家再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总结伯父的品质

(三)学习第一段深切的怀念

1、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了解什么事使我惊异。

2、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3、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因此人民爱戴他。

(四)总结全文。

1、出示填空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爱下一代、同情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受人爱戴)

2、说说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鲁迅的雪教案(篇9)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准备】: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 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了鲁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鲁迅先生送给小周晔《表》《小约翰》两本书。

师:《表》是前苏联作家写得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得童话,这两本书和许多儿童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今知道永远失去了一位关心、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位叫巴金的青年,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恭敬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二、 人民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救助车夫

1、 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让我们走进“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请细细读一读,把最能够拨打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话时,师生作为重点研读。

(1)、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通过读哪些词感受到的?(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3)、九个动词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这副画面描述丰满。

(4)、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的心?(跪)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咀嚼“半跪”。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看出鲁迅先生已经跪了很长的时间?

(5)、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北风怒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

(6)、在这人情冷漠的旧社会,在这寒冬腊月的夜晚,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助这位车夫,印证了他一颗怎样的心?

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3、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能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地出来吧!(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段话中的哪个词你感受最深刻?(清清楚楚)

(2)、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在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除了伯父的脸庞,还有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了。(齐声读)(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板块二:关心女佣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学生谈体会。

2、当女佣阿三回顾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对话中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三、心声流淌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教师范读)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他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2、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我们的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3、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朗读藏克家的《有的人》。

【探究活动】:

1、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2、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3、课外阅览《阿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等作品。

鲁迅的雪教案(篇10)

教学设想: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就是一篇以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的散文。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2)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2、能力培养点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问题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掌握生字词,品味文章语言,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体验点

(1)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2)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在误解和冲突中所透出的亲情。

2、难点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放《风筝》歌曲,出示放风筝的影片。)

你能读出这首歌词里面某些词语的深层含义吗?请你仔细品味,写出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提示:谈出类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设计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子”,由此引发学生对风筝进行深层的思考,为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好铺垫。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出示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出示多媒体课件)

(1)字音

(2)词义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工具书,注重掌握和积累词语,为朗读、分析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中年读书后很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4、梳理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过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题。作者是怎样引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的?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件?通过风筝事件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第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体现了作者一种心头的悲切,凄凉。

设计目的: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归纳提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先在小组之间相互复述故事的内容,小组再派代表在班上复述故事的内容。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复述故事的内容时,老师要提示: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

2、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年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有关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简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说说使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为“胜利”,当年对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后来的看法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产生变化的原因:偶尔看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设计目的:通过复述课文内容,锻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内小结

文章关于风筝往事的联想,其感情线索,有两条: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绪发展为主线。兄弟俩围绕着对风筝的好和恶,而产生出两种尖锐对立的情绪,以致发生了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这一幕”。“我”在“这一幕”以胜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续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认识到“胜利”的空中楼阁是用对儿童“精神虐杀”的悲哀的砖块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责、内疚组成的悲哀的网便蒙罩着心头。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三。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风筝——故乡春天的象征,给“我”的只是“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和“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回忆的悲哀更加重了现实的严冬的肃杀。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临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没有畏缩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而是积悲成愤,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设计目的:唤起学生的记忆,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同学共同研讨归纳。

相关问题预设: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2)“我”对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之意,竟然“惊异地笑着,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我”的心沉重着,怎样看待“我”的自责、补过?

(4)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先在小组内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小组之间如有不同的观点,小组再派代表在全班举行一个小辩论赛。

(此题系拓展性学习,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看法,学生只要说得有理就应给予鼓励。)

3、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学生活动:文中第3段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文段在对小兄弟年龄体貌特征的介绍时,虽然简洁但很形象;文段又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程度,试从文段中找出这些准确、形象的词语,并在小组内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边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观。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又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这“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练习:

1、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讲述你与祖辈、父辈、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感人的一幕,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2、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语句,你能写出一、二句吗?

鲁迅的雪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

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谈谈小说》)在阅读课文时,掌握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写好人物小传的重要方面;而写人物的小传,又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为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奠定了基础。在写本文中的人物小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变”是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如对闰土,就可作这样的分析:闰土是一个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阅读《故乡》,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应该是不同的;评价人物,发表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展示。读这篇小说,评价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个单元学过了议论文之后,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法的一种实践。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人物,还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许多闪耀着创新光芒的见解,要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下面的示例供参考: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学习:关于本文主题的探讨。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强求一致,对人物的理解是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也是这样。除了课后练习中列举的四种以外,还有: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见茅盾以郎损为笔名发表于1921年《小说月报》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对这些认识,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还可能另有自己的见解,应给予鼓励。

6.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7.教学效果巩固:

①课下收集有关研究本文的资料,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参照,加深理解课文的效果。

②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鲁迅的雪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认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写回忆亲人"文章基本方法。

4.感受小时候伯父的和蔼可亲与长大后认识到伯父鲁迅的非比寻常,体会周晔对伯父的敬仰和怀念,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读课文,完成定向预习题,教师随堂了解学情。

第二课时

一、理解题目,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深入学习课文前,谁起来回答预习题二的问题。请大家认真的读一读课题,然后再认真地想一想,周晔为什么要在"我的伯父"后面还要加上"鲁迅先生"呢?直接用"我的伯父"为题,不是更简洁明了吗?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特有的称谓(俗称"叠语称谓")。这里"鲁迅"是核心,"伯父"是表明了我和鲁迅的关系,"先生"是我对伯父的尊敬。你看,简短的八个字,不但明白了课文写谁(鲁迅),而且清楚的表明了我和鲁迅的关系,同时还表达了我对伯父的敬意。一读课题,我们就知道周晔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回忆自己的伯父。这种称谓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

二、整体感知,学习鱼骨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大家知道,这是伯父去世9周年的时候,周晔写的一篇纪念伯父鲁迅的文章。我们来看看几位同学的课文结构鱼骨图。预习题三(课前收几份,指导学生如何填鱼骨图,首尾照应)

(1.伯父去世2.谈《水浒传》3.谈"碰壁"4.救助车夫5.关心阿三)

三、细读文本,感受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走近鲁迅

同学们,在我们眼里,伯父鲁迅先生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但是,你想过没有,在10岁小周晔的眼里,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她知道伯父是伟大的文学家吗?小周晔眼里的伯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伯父呢?

我们分组汇报预习题四:

(1)伯父去世--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人。(集体学习)

伯父去世的时候,周晔感受到伯父是个怎样的人?

伯父是个受人爱戴的伯父。"我"从哪里看出大家对伯父的爱戴?

"失声痛哭"是怎样的哭?

在那样庄严肃穆的场面,看到伯父的遗体,大家都很悲伤,虽然都不愿意当众哭喊,但是还是有许多人顾不得这些,情不自禁地大声哭泣。这种场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对伯父的--

请学生齐读相关的句子。()

(2)谈《水浒传》--伯父是个慈祥的人。

伯父受到各色各样的人爱戴(板书"受人爱戴")。请第二组来汇报第()题,在和伯父谈《水浒传》的时候,小周晔感觉伯父是个怎样的伯父?从哪一句知道的?

多么善解人意的伯父哦!明明知道我读书囫囵吞枣,不但不出我的丑,临走的时候还送我两本书。伯父去世9年了,我还保存着这两本书,保存着这两本书,其实就是在保存我的面子,所以,从此以后,我读什么书都不敢再马马虎虎了。小周晔明白了伯父是个很会给人面子的伯父。

(生齐读"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3)谈"碰壁"--伯父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伯父就是这样慈祥,这样善解人意。下面请第三组来说说"谈碰壁",周晔明白伯父是个怎样的伯父?

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来扮演一下伯父和周晔,老师来读引号外面的叙述语。怎么样?要不要先准备一下?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一次的对话地点是在伯父家的晚餐桌上,是边吃饭边聊天,女同学要注意你们是才10岁的小周晔,男同学要注意你们是幽默风趣的伯父。明白了吗?

在伯父面前,小周晔是那样的天真可爱,在小周晔的眼里,此时的伯父是那样的幽默风趣,是那样的和蔼--父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伯父。(板书"和蔼可亲"。)

(4)救助车夫--伯父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下面我们再来听听"救助车夫"这一组同学眼里的"伯父"。

乐于助人的伯父。富有同情心的伯父。(板书"富有同情心"。)看到车夫冬天都没有鞋穿,伯父的心里真难受呀。

(5)关心阿三--伯父是个善良的人

最后一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伯父是个怎样的伯父?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写文章不要命的人。伯父一生写下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尤其是到了晚年,他还常常带病熬夜写文章。伯父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同学们,在10岁小周晔眼里,伯父是受人爱戴的伯父,是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的伯父,是富有同情心的伯父,是写文章不要命的伯父。伯父就是伯父。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教师板书:伯父就是伯父

第三课时

四、深入探究――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

伯父去世9年了,当年和伯父一起生活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九年来,周晔也从十岁的小姑娘长成了l9岁的大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晔也慢慢的知道自己的伯父就是鲁迅,就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回想起和伯父生前在一起的幸福快乐生活,周晔心头盛满了无限的伤感和不尽的怀念。

1.学生齐读课题!--体会周晔对伯父的思念和怀念!

此时,周晔脑海里的"伯父"难道还是9年前的那个"伯父"吗?

2.请大家汇报预习题五,伯父去世9年之后,回想起当年的一件件往事,伯父的哪些言行是当年周晔根本就没有弄明白的昵?

先让学生每个小组汇报一下,然后先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不明白问题",然后集中一下两个问题的研讨:

两个重点:

(1)伯父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还要深深地叹息一口气呢?

先放开让学生自由的说说,然后集中引导学生齐读"伯父和父亲救助车夫的情形"和"伯父回来一脸严肃的情形"那两段话,感受伯父的"深深叹息"。

周晔当年不明白"伯父为什么要一脸严肃地深深叹息"?他现在明白了吗?

伯父仅仅是为车夫担忧吗?仅仅是为车夫光着脚拉车而叹息吗?请大家细细读读这个故事的第一段。

车夫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街上的行人个个都怎么样呢?

伯父为这些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的人叹息吗?叹息什么?

(冷漠无情)

同学们,当初年幼的周哗听不懂伯父深奥的话,如今,周晔终于明白伯父那一声深深的叹息--是对车夫的深深同情!是对面对这样的受伤者,大家视而不见不叹息。为什么我们这么多行人不能伸出援助之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不能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呢?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伯父深深叹息――

齐读"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生读。

一个人受伤总是难免的,贫穷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人和人之间互不关心。这才是伯父的深深叹息。孩子们,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他绝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缺乏互相同情的民族,是一个永远被别人轻视的民族。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壁"真的是"墙壁"吗?

当年伯父和我谈碰鼻子问题的时候,我是恍然大悟,相信了伯父的话――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伯父把鼻子碰扁了。那么,19岁的周晔,她还是认为伯父的鼻子是碰墙壁碰扁的吗?难道仅仅是为了逗我一笑吗?

老师问你,你知道鲁迅的原名吗?鲁迅是他l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用的笔名。你知道鲁迅一生有多少个笔名吗?

在我们中国一般有所成就的文学家、作家,都习惯于给自己取个好听有个性的笔名,比如舒庆春的笔名叫老舍,李尧棠的笔名叫巴金,谢婉莹的笔名叫冰心,但是像伯父这样一生拥有120多个笔名的,中华5000年来恐怕只有伯父一个人。伯父为什么要不断地更换笔名呢?我们还是来看看伯父使用得最多的几个笔名吧。

板书笔名之一:隋洛文,1930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伯父就取名隋洛文,以示讽刺;笔名之二:封余l931年至l932年间,有人攻击伯父是"封建余孽",他即取"封余"笔名以反讽。笔名之三:康伯度有人在上海《大晚报》上发表《论花边文学》暗骂鲁迅为"买办",鲁迅就用此名,"康伯度"德语意为"买办"。)

了解了伯父的笔名,你觉得伯父的碰的还是墙壁吗?

伯父生活的年代1881-1936,正是中国历史上政府最无能,老百姓最遭殃的时候,就像车夫的生活一样悲惨,伯父就常常拿起手中的笔,揭露腐败政府的罪行,就常常遭到腐败政府特务的跟踪和迫害,所以这里的"碰壁"不是墙壁,而是特务们的枪口和尖刀,但是伯父没有胆怯害怕,伯父的笔名就达l20多个。所以有人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伯父的笑谈碰壁吧--老师读周晔的,大家齐读伯父的。好吗?(师生分角色朗读)

笑谈之中,却有着腥风血雨,刀光剑影,这样的伯父还是一般的伯父吗?还是那个跟任何人的伯父都一样的伯父吗?伯父就是不一样的伯父,这样的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都不一样。生齐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五、重回文本――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

同学们,在周晔10岁的时候,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和蔼可亲;在周晔l9岁的时候,周晔开始明白伯父是不一般的伯父,跟任何的伯父都不一样,面对敌人,伯父是世界上骨头最硬的伯父。如今,"伯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但是"伯父"的音容笑貌却依旧留在我们的心间。预习题六

(1)每当看到伯父送我的《表》和《小约翰》两本书,我的耳边就会想起…

(2)每当我看到伯父遗像上那又扁又平的鼻子,我的眼前就会浮现…

(3)每当我看到风雨中那些奔跑的疲惫不堪的车夫,我的脑海就会浮现…

(4)每当我遇见阿三老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同学们,如今,70年过去了,"伯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周年了,我们没有忘记"伯父",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无所畏惧,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乐于助人,没有忘记"伯父"是那样的痛恨人们的自私和冷漠。"伯父"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

鲁迅雪的教案6篇


鲁迅雪的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苏教版语文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意欲通过本文教学,从本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七——九年级阅读课的课程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点: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标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据此,我确定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

(一)快速抢答,激趣导入:

模拟幸运52擂台赛的抢答题,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

(文章虽不长,却秉承了鲁迅的一贯风格,深沉冷峻,寓意深邃,文字较难理解,因此,我在导入环节中直接以作者简介为切入点,紧扣文本,以节省课堂时间。)

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唯一一位位列世界十大文豪的作家,他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斗士、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热风》等16种,其中,我们学过《呐喊》中的三篇小说《孔乙已》《故乡》《社戏》,学过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两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名篇《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出本文的生字词。

2.交流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词,老师纠错、正音。

3.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是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从本质上来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它又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对于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美的散文诗,大家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明确:

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4.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感知意境。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朗读所描绘的画面。

5.请同学们谈谈从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

你认为鲁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

两幅画面: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旋升腾的江北雪景图。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同桌合作探究,以“我更喜欢的是_____的雪,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一种_____美。”的句式互相交流自己对两个地方的雪的看法。

3.班级交流,同桌两人一人作感情朗读,一人用刚才的句式作赏析。其他学生和老师作点评。

老师明确:

南雪,滋润美艳之至,是一种温情宁静的柔美。但不长久,略有遗憾。

北雪,冰冷坚硬孤独,旋转升腾,是一种大气磅礴的壮美。

这两种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朗读时要把这两种不同的美用自己的声音给表现出来。

4.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北雪?为什么?(提示:可结合课后本文的写作时间谈谈当时的写作背景)

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四)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1.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描写雪吗?

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这种感情我们在朗读中如何体现出来呢?

2.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来指导学生美读课文。

南雪:语调舒缓,语气轻柔;北雪:语调激昂,语气铿锵有力。

3.重点诵读描写南方雪野和朔方雪景的语句,然后选择图片给配解说词.(此环节是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而设,使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五)同题写作,拓展延伸:

1.雪是鲁迅的爱物,也是古代诗人们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雪花飘飘洒洒,显尽风流。请打开你记忆的长河,从中撷取几朵美丽的”雪花”吧。

学生交流写雪的古诗词。

2.鲁迅在本文中写了雪中塑雪罗汉的情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一段雪地捕鸟的文字,你在雪地中做过其他的游戏吗?请用一段文字把自己游戏的情景描绘出来。

(六)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在《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优美的歌曲中共同领略北方雪的壮美吧!

自我评价:

本课案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品味和赏析文章,重在感悟和体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都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进行同题写作,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鲁迅雪的教案 篇2

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二、 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学生活动设计

1、 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关于《呐喊》和《彷徨》

2、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1)序幕 写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景象

3、 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

再到鲁镇,情况怎样?

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

4、 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

二、总结与引申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三、作业 布置

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四、板书设计

情节特点:倒叙

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导入 新课

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

2、 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

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

3、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

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 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二、总结与引申

1、 封建压迫的体现(四权)

2、 对比电影和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的区别

三、作业 布置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四、板书设计

祥林嫂之死

根源: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观念。

解救办法: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鲁迅雪的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资料。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述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说明文字以及学习推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同学们,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相机板书:我的伯父)

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必须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课件出示学习推荐: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群众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从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婉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能够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帮忙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交流“碰壁”。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学生明白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后,教师讲解社会背景,启发学生自己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可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资料进行体会。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会他的爱憎分明。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的氛围,帮忙体会感情:北风怒号,天色阴暗,车夫在痛苦地呻吟,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态度是那么亲切。救助后,伯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让学生透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透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者是透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够读全文,也能够读你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赏析)

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会加小标题

为体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各部分资料;指名读)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全班交流,理解问题(理清课文安排的五个材料及其关系,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为总分的关系)。

2、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师:根据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就是小标题,有时也能够从每段摘出最能表达主要资料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几个材料,能不能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试试看。

3、学生练习写小标题。群众交流。

4、教师小结。(投影出示优秀小标题: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师生评价。

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述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取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鲁迅雪的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学情分析】:

由于鲁迅先生离孩子们比较远,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孩子们接触鲁迅地作品也比较少,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地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对话、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研读本文。

3、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文章所讲述的几个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要着力打开学生的视野,从而了解和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心灵。

【教学准备】:利用远程资源下载有关鲁迅的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揣摩、感悟和表达,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展开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

一、 回顾鲁迅,情感延续。

师: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抢!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同学们,他是谁?(鲁迅)(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了鲁迅。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鲁迅先生送给小周晔《表》《小约翰》两本书。

师:《表》是前苏联作家写得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得童话,这两本书和许多儿童作品,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如今知道永远失去了一位关心、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位叫巴金的青年,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令人心碎的时刻。(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恭敬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起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二、 人民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救助车夫

1、 除了孩子们,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让我们走进“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内容,请细细读一读,把最能够拨打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学生读到“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话时,师生作为重点研读。

(1)、读了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通过读哪些词感受到的?(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

(3)、九个动词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这副画面描述丰满。

(4)、在这一系列动作中,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的心?(跪)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咀嚼“半跪”。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看出鲁迅先生已经跪了很长的时间?

(5)、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北风怒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但是他们都……

(6)、在这人情冷漠的旧社会,在这寒冬腊月的夜晚,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助这位车夫,印证了他一颗怎样的心?

请你再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

3、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能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地出来吧!(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段话中的哪个词你感受最深刻?(清清楚楚)

(2)、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

(3)、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4)、有了这样的体会,同学们在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除了伯父的脸庞,还有什么?

——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现在不一样了。(齐声读)(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板块二:关心女佣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学生谈体会。

2、当女佣阿三回顾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程”,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充分地揣摩、感悟和表达。因此,我着重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对话中读中疑、读中思、读中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主要阅读本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节选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来参读,通过对照融合,从而引出小孩的泪 青年的泪 老人的泪,形成这样一条感情主线,提升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对“博爱”之情的更深理解。

三、心声流淌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教师范读)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他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2、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我们的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3、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4、朗读藏克家的《有的人》。

【探究活动】:

1、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2、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3、课外阅览《阿Q正传》《狂人日记》《祥林嫂》等作品。

鲁迅雪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7~12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概括出各个故事的小标题,并通过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色。

【教学难点】

对于文章中部分词语和段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PPT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同学们,给你们一个小小的挑战,你们敢接受吗?

师:请说出下面这句话的下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看来你们个个都是小勇士啊!那你们知道这是谁说的吗?生:鲁迅先生。

师: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能够认识他是我们的荣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认识鲁迅,了解鲁迅。我们将通过这篇课文认识鲁迅(出示PPT《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请大声地说出课题。(指示课件、书写课题)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这个课题你们能知道哪些信息呢?

师:对,这是写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从课题你能知道鲁迅和作者的关系吗?

师:鲁迅是作者的伯父,也就是说作者是鲁迅的侄女。确实是这样的,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既然他们都是伯父和侄女的关系,那为什么作者称呼其为伯父以后还要称呼为鲁迅先生呢?(先生是对于一个人尊称。)

师:是的,“先生”是对于一个人的尊称,作者已经称呼了伯父,再称呼为鲁迅先生,在这里是表现了作者对于鲁迅先生除了是侄女对伯父的那种尊敬以外,在此基础上还有着更深的尊敬之情。

二、学习生字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鲁迅先生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们觉得比较难的字和词。勾画完毕的同学请快速的读一遍你勾画出来的这些词语,一定要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三、理清脉络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一起去看看那些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的往事吧!请快速浏览,作者一共回忆了几件与鲁迅有关的往事?(5件)我们能够如此迅速地说出本文一共写了五件事,是因为本文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隔行分段,一个版块就是一件往事,一目了然。以后同学们写文章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一共讲了5件事,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每一件事,认真思考以后来说一说都是哪五件事呢?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两件事分别是什么呢?

生:第一件事是说作者和伯父谈论《水浒传》这本书,临走时,鲁迅先生还送了作者两本书。师:概括的很好,那你能给这件事取一个小标题吗?(谈读书)

师:不错,确实是谈了读书这件事,并且还送了书,对不对,那我们就把这件事概括为“谈书送书”。继续说第二件事讲的是什么呀?你概括的小标题又是什么呢?(大家谈论鼻子和碰壁的事情,“我”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概括的小标题是谈鼻子。)

师:说得很准确,那我们就把这件往事概括为“谈鼻子说碰壁”。这位同学概括能力还是很强的。接下来的三件事就比较简单了,有没有同学想来试一试的。(第三件事是说放烟花,伯父很愉快。)

师:那你能把它说得更简洁一些,用小标题概括。(看烟花。)

师:很准确,就是“看烟花”,继续说吧,如果你已经概括成小标题了,那就直接说小标题吧!(第四件事是伯父和爸爸一起救助车夫,第五件事是关心家里的女仆阿三。)

师:说得很好。那第四件事我们就把他概括为“救助车夫”,第五件事就是“关心阿三”。是的,文章写了“谈书送书”“说鼻子谈碰壁”“看烟花”“救助车夫”“关心阿三”一共五件事情。但是文章一开始就写了“谈书送书”这件事吗?(不是。)

四、研读课文

师:不是的话,那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赶紧再看一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鲁迅先生去世了,有很多人来追悼他。)师:确实,很多人来追悼他,说明鲁迅先生……用原文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受人爱戴。)

师:那大家又是如何来表达这种爱戴的呢?从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师:这两句话里的有些词语更是把“爱戴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你们找到了吗?(失声痛哭,数不清,挂满……各色各样。)师:(出示PPT)是啊,失声痛哭说明人们对于鲁迅的死真的是悲痛至极啊!数不清、挂满、大大小小、堆满、各色各样说明来追悼的人很多很多,而且人们都纷纷通过花圈和挽联来表达对于鲁迅的爱戴之情。作者也是其中一人,当她想到(出示PPT)。(我永远……掉下来。)

师:因为伯父的爱抚,所以作者十分的爱戴伯父。那爱抚和爱戴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爱戴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爱抚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师:确实爱戴指的是敬爱并且拥护。而爱抚指的是关怀体恤,疼爱抚慰的意思。

第2课时

一、再读课文,分别分析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已经给每一件往事都概括出了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这五件往事,看看每一个故事里的鲁迅先生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分析出来的呢?不要忘了分析人物的时候,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请同学们边读边进行批注,现在开始吧!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完成了,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选择你最喜欢或者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来进行交流吧!

师:想必每一个人都已经有了最喜欢的那件往事了。现在就让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吧,说到你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发言哦。

(一)谈书送书。

师:首先看看“谈书送书”这件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的读书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我读《水浒传》不过看一遍,只注意……,那些……,那些……,全搞不清楚。”(紧张动人的情节,好汉的个性,复杂的内容。)师:用原文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囫囵吞枣。)师:“读书的时候,甚至还会……”(把一个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师:用原文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张冠李戴。)

师:所以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注意有些文章里写了一个不容易理解的词语以后,还会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如果大家像作者一样囫囵吞枣地读书是一定不能发现这个规律的。那听了作者乱说一气以后,伯父的反应是什么呢?(“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师:伯父这样说,说明囫囵吞枣的读书对不对呀?(不对。)

师:那伯父认为什么样的读书态度才行呢?(认真、仔细,不马虎。)

师:对,这是读书的态度,鲁迅先生就是这样认真仔细的读书,认真仔细的写文章。这就叫作:治学严谨。

伯父说完“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以后的效果又是什么呢?(“听了伯父的这句话,我又羞愧……马马虎虎了。”)

师:伯父说这句话,其实是在委婉的批评作者这样的读书态度是绝对不行的。说明他关爱晚辈,指正晚辈的错误,让晚辈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伯父对于作者的关爱还没有到此为止。当作者要走的时候,鲁迅先生还送了她两本书。分别是什么?(《表》和《小约翰》)

师:《表》是著名作家班台莱耶夫所写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曾译过这本书。《小约翰》是鲁迅上个世纪翻译过的经典童话。作者凡伊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最受读者喜爱、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下去找来读一读。因此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位治学严谨、关爱晚辈的一个人。所以作者一想到(PPT),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治学严谨、关爱晚辈)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二)说鼻子谈“碰壁”。

师:鲁迅先生不仅治学严谨、关爱晚辈。我们还可以从说鼻子谈碰壁这件事里看到不一样的伯父。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伯父呢?(我看到的伯父是一个幽默的人,因为他说他的鼻子扁平是因为碰壁的原因。他是在开玩笑。)

师:很好,你看出来鲁迅是一个幽默的人。那你觉得“碰壁”是真的碰上了墙壁吗?(不是。)师: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的“碰壁”不是真真正正地碰上了墙壁,那又是什么呢?我们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大家有没有搜集到这方面的信息呢?(当时的社会十分的黑暗,政府专制,当时的老百姓都过着艰难的生活。)

师:是的,当时的社会很黑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艰苦,所以鲁迅写的很多文章都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强烈讽刺和批评,以此警醒世人,而那些旧社会的拥护者把鲁迅看作敌人,想尽办法阻挠他,甚至想要迫害他。所以你明白“碰壁”的含义了吗?(这里的碰壁应该说的是受到的打击和不幸吧!)

师:你理解得不错,我相信你们对于碰壁的理解,一定有了新的收获。但是可能没有很深刻,不过没关系,随着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以后,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很好地理解“碰壁”的意思。可是作者当时理解的碰壁就是碰上了墙壁,他还以为自己明白了“碰壁”的含义。她真的明白了吗?(没有明白。)

师:是啊,作者并没有明白,却以为自己明白了,于是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既然我们已经读懂这件事,现在请三个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故事,看能不能原原本本的复原当时的场景。一个旁白,一个是鲁迅先生,一个是作者。

师:鲁迅先生用“碰壁”来形容旧社会对于他的打压,你们能想到吗?(不能。)

师:那是不是说明鲁迅先生的语言一针见血,十分尖锐和准确呢?

生:是的。

师:那我送你们一个词语,就是“犀利”,犀利就是说话很厉害很尖锐的意思。是啊!这样一位幽默犀利的伯父就这样离开了作者,所以,他一想到……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幽默犀利)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三)看烟花。

师:鲁迅先生不仅有严肃的一面还有慈祥的一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看烟花这件事里,对于鲁迅有一个神态描写,就表现了他慈祥的一面。谁知道?(“我突然注意到……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师:是啊,鲁迅先生一直都是冷峻严肃的,微笑慈祥的样子我们都很少看见。你们想看看鲁迅先生微笑的样子吗?(想。)

师:看完鲁迅慈祥的样子,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热爱美好的东西。)

师:是啊,鲁迅先生对于美好的东西也是喜爱的、欣赏的、追求的。可是,这样的慈祥的伯父我永远也见不到了,所以作者一想到……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向往美好)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四)救助车夫。

师:是啊,鲁迅先生的笑脸多么不容易看到啊。这样的笑脸却稍纵即逝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这里对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是怎么写的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他们把那个……扎好绷带。”)

师:请画出里面的动作。(蹲、半跪、夹、洗、敷、扎)

师:当时的鲁迅可是北大的教授,他却不顾自己的身份,半跪着给车夫这样的劳苦大众洗伤口,敷药,扎绷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一个善良、不顾自己身份真正关心百姓的人。)

师:确实,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且最后还给车夫钱、药和绷带,说明伯父还是一个细心的人。伯父和爸爸回来以后,我问伯父为什么这么冷,拉车的还光着脚在路上跑呢?伯父的话我没听懂,但是我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也清清楚楚地记得。记得什么……(他的脸上……叹了一口气。”)

师:伯父又恢复了严肃和冷峻,你想想这个时候伯父在想什么呢?是啊!这么冷他在光着脚在工作,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什么时候他们才能摆脱这样艰苦的生活啊,我能做些什么呢?

师:这里也是鲁迅先生关心劳苦大众的表现啊。正因如此,他才会变得那么严肃,那么冰冷啊。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这些劳苦大众是何其的艰苦。谁能找出来?

师:他的脸……(饱经风霜。)

师:现在就请大家展开想象,用两三句话来写写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到底是长成什么样的。现在请同学说说你看到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

师:几根白发凌乱地从帽子里钻出来,白发下的额头布满了皱纹,眉毛紧锁,眼睛凹陷,颧骨突出,嘴边长满了黑黑硬硬的胡须,嘴里还在大口的喷吐着白色的气雾,一脸痛苦,不言而喻。看着这样一张脸,鲁迅先生怎能不变得严肃,怎能不去想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脱离这样的艰苦生活啊。所以啊,作者一想到……

生: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善良细心、关心劳苦大众)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里。

(五)关心阿三。

师:鲁迅先生不仅救助车夫,在家里也是十分关心这些劳苦大众,比如女仆阿三,鲁迅先生是怎么关心阿三的呢?阿三是怎么说的呢?(“周先生……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鲁迅先生自己生着病还在忘我工作,却关心女仆,叫她多休息。

这就是鲁迅先生,他为自己,为他人。(想的少,想的多。)

师:所以作者一想到……(我从此永远见不到忘我工作还关心他人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通过这五件往事,我们认识一个……的鲁迅先生。(治学严谨、关爱晚辈、幽默犀利、向往美好、善良细心、心系百姓、忘我工作。)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一共写了五件事,那你们觉得我可以把这五件事的顺序换一换吗?(不能)

师:为什么呢?

师: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治学严谨,所以他才有底气、有能力把笔当作他的武器和敌人战斗,在这个过程中他“碰壁”了,遇到了阻挠,所以有了第二个故事,即使碰壁他也没有放弃对于美好的追求,于是有了第三个故事,观赏焰火,追求美好,那追求美好就要从身边事——关心劳苦大众做起,于是便有了救助车夫,除此他还需要回归以笔为剑,忘我工作,这才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这位伟大的人物说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感受他的文字的犀利和威慑力。

二、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伟大的“战士”鲁迅先生去世了,在当时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件。很多作家都纷纷写了文章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课后大家可以去阅读萧红写的《海外的悲悼》,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郁达夫写的《怀鲁迅》,藤野先生的《谨记周树人君》,去感受名家们对于鲁迅先生去世的震惊和惋惜。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教育孩子

说鼻子谈“碰壁”顽强斗争

看烟花欢乐时光

深切怀念救助车夫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教学反思】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我还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学生不难体会到了后面几个部分用鲁迅先生的生活中的几件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找准了文眼,以“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切入点学完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懂得鲁迅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伟大的人格魅力啊!先生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铭记在了学生的心中。

鲁迅雪的教案 篇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通过回忆周晔伯父鲁迅先生生前为别人做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从“四周黑洞洞的”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他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敬爱之情。不妨看看人教版六年级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练习列小标题。

3.通过学习“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笑谈“碰壁”,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3、看资料袋及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练习加小标题

四、读第一段“深切的怀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2、感情朗读

五、回忆往事,品味关爱

自由读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一)交流讨论“谈论《水浒》”、部分.

重点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相机理解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交流讨论“笑谈“碰壁” 部分

结合时代背景,重点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相机理解:词语“恍然大悟”

六、引入资料,为爱升华

1、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

2、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内容。

3、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沙河小学 何凤茵

教学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能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准备:

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为 “爱”起航

1.小周晔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2.鲁迅先生关爱把爱给予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当孩子们知道如今要失掉一位爱护他们的长者进,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呢?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3.其实在每一个在灵堂上痛哭流泪的人都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爱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二、救护车夫,为 “爱”呤咏

1.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把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

相机出示片段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说体会。

(1)默读,边读边把表示动作的词画下来。

(2)想象当时场景。

(3)鲁迅先生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

(4)品味“半跪”含义。

(5)小结:这“半跪”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深的爱。归纳抓住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6)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片段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体会。

(1) 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境下,为谁叹气?

(2) 鲁迅先生在想些什么?

(3)小结:先生的痛心、先生的愤怒、先生的焦虑,那是因为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

(4)指导朗读。

4.配乐引读“救护车夫”部分

5.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也或许根本跟鲁迅素不相识。

出示《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朗读

三、关心女佣,为 “爱”感动

1、谈谈阿三说的一段话的体会。

2.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片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为 “爱”抒写

1.对于鲁迅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

2、齐读最后一节

3、如果你当时就在吊唁现场,面对着鲁讯先生慈祥的面容,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4.交流

五、总结全文,为“爱”纪念

让我们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节选部分作为我们本课的结束,让我们共同深情地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推荐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现可以通过反应得到体现,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为您提供有关“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的一些重要内容栏目小编有备而来,为了避免遗失建议您将本页网址收藏好!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1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自己读课文。

2.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朗读全篇课文。

2.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

1.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念给大家听一听。

3.师生共同评价。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初步感知: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

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3.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青年人和热爱祖国、勤勉工作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4.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片段一(1),明朗的笑声。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断二(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断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断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断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片断六(24~26),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7.片断七(27~30),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片断八(31~34),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9.片断九(35~40),写看电影。

10.片断十(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11.片断十一(43~54),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片断十二(55~60),写吃鱼丸的事情。

13.片断十三(61~63),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到整整齐齐。

14.片断十四(64~67),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1.语言朴实。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2.详略得当。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有详有略。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神情姿态: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工作习惯:不同寻常,忘我精神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日常琐事:严谨认真可亲可敬热爱感念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因为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这些能力,也正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我采用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认真探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3

萧红是一位多产型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回忆鲁迅先生》便是当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研读价值的一篇,这篇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清新的独特的鲁迅形象:即平凡的普通长者、伟大的文坛尊者及鲁迅对青年人的深沉的爱,从这些形象的塑造中显现出萧红细腻的女性视角和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主席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板书:

神态笑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琐事待人接物爱护青年支持革命

休闲娱乐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读书写作博学广识克已待人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3. 全班同学交流一下,说说写了哪几件事。

4. 自己再读一读,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学习

1. 先学到鲁迅先生家做客这件事。

①找出写这件事的相关段落。写了作者几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学习作者两次到鲁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况。(这两次做客反映鲁迅先生同样的性格)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这不仅仅是性格的问题,而且还涉及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问题。

2.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青年人写信的问题。

①找出文中哪几段写的这件事。

②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③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 学习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读课文,找出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③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讲这个故事。

④师生一起探究鲁迅不怕鬼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的性格。

⑤师生共同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前三段

1. 自己读课文。

2. 勾出自己认为写人物外貌写得好的地方。

3. 读一读传神的外貌描写,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回顾全篇,深化认识

1. 朗读全篇课文。

2. 讨论一下,自己认识的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 老师补充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全面认识鲁迅先生。

五、拓展应用,以读代写

1. 写一写熟悉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断。

2. 念给大家听一听。

3. 师生共同评价。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5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当我步入教室时,我的语文老师已经准备好黑板并开始上课了。我们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作家,但他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先生。他教我们了很多关于鲁迅的课程,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所称为“鲁迅先生七下”。

我们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部分,因为鲁迅先生的七下不仅仅是一本名著,而且还包含了许多他的生活与文学黄金时期的故事。他的七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这个人以及他的创作背景,而这个背景也相辅相成地作用于他的作品。

我们老师开始讲述一些关于鲁迅的人生经历,遗作,以及一些他的课外读物。我们了解到鲁迅是一个文学大师,但即使当他成名时,他仍然不停地钻研筛选出更好的写作技巧。我们也了解到,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戏剧性的事件,包括战争,流亡和家庭变故。这样的经历对鲁迅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与此同时,我们课堂上也阅读了一些关于鲁迅生活的故事以及他的作品。我们读了《狂人日记》,理解了鲁迅的思想值观和对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的态度。这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是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

在课堂间隙中,我们还讨论了其他许多鲁迅作品,例如《阿Q正传》,《药》,和《孔乙己》等。 通过了解这些作品,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鲁迅的思想,风格和文化价值观。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我们对这位文学巨擘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他是一个对民众关注的深刻,对社会现实抱有热情的人。他的作品传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这些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并激励着我们。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2、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 的散文。

2、读完课文,鲁迅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3、文章记述了鲁迅的那些小事? 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可用文中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4、从这些生活小事中,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5. 除了写鲁迅,还写了其他什么人?写他们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6.鲁迅是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是细致记述了鲁迅的生活、工作中的琐事。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 )诚 紊( )乱 肋( )膜 抽屉( ) 解剖( ) 遭殃( ) 踌躇 ( )( )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一阖眼睛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 ,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 、,等,她被 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这句话妙在哪里呢?文中记述了好些鲁迅说的话,再举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7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是我们中学生活中最珍贵的时刻之一。每当我们谈起这些课件时,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地感动着,仿佛看到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才华横溢、思想敏锐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鲁迅先生的七下课件不仅是我们对鲁迅先生这位文化巨匠的敬仰和赞美,更是一种对时代的反思和对历史的追寻。

首先,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我们不禁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学问和思想。无论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还是《呐喊》,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充分展示着鲁迅先生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的杰作。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更是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的深刻揭示。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种种现实问题表露出来的愤怒和不满,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无奈。这些经典的作品凸显了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向其学习和效仿。

其次,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青年人的关注和期望。鲁迅先生一再强调青年人要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他认为青年人是社会变革和创新的重要力量。他的讲课时会不时地呼吁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拼搏。他更是呼吁我们“自觉自强起来,不要天真烂漫”,唯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鲁迅先生的这些话语不仅是对我们德育教育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是对我们坚持信仰不断前进的鼓励和帮助。

最后,回忆鲁迅先生的七下课件,令我们铭记的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和缅怀。鲁迅先生是一个伟人,他为中国文化、艺术和思想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崇尚的人 Classy,革命家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深深地牵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对鲁迅先生的生前和逝世,更加深刻地缅怀和回忆。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忆和重温,更是对我们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总之,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不仅是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回忆,更是我们对文化、人性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悟。鲁迅先生的七下课件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伟大、卓越和思想深度。我们要传承和发扬鲁迅先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其精神延续到未来,让其精神永不死亡。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从文题《回忆鲁迅先生》可以看出这是一篇 的散文。

2、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写出四个即可)

3、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

4、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

二、合作研讨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练习案

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 )诚 紊( )乱 肋( )膜 噢( )的一声 抽屉( )解剖( ) 遭殃( ) 踌躇( )( ) 喘( )着 窘( )迫 鉴( )赏 阖( )

2、识记作者。

本文作者是 ,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 、 ,等,她被 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3、分析下面加点动词所表现的人物特征。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4、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选做题

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9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面,对于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让我们再次认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并且带领我们重温他的思想和精神。

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始终关注着社会民生的问题,揭露着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无奈。他的剖析性视角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批判性和反思性。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事新编》等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的迷茫和人性的扭曲。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不是制度或者个别的问题,而是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因此他倡导了新文化运动,以期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鲁迅先生的精神面貌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他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自己被流放的日子里,他并没有被困难所打垮,而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继续写作和思考。他用笔尖武装起来自己,发出了强烈的呼声。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锐利的目光,不断地探寻着人性的真相。他的精神面貌,让人感受到了文化人的尊严和品格。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的空前贡献。他的思想和作品令人深思,他的精神和人格令人敬佩。在鲁迅先生的岁月里,他不断地批判现实、探求真理,不谋求个人利益而抱持坚定的信念。他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铭记和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将其发扬光大。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10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朱莉萍

*本课被人教社定为示范课,并被刻录为光盘附于部编版教材下发,供广大教师学习使用。

总的说来,朱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具有高度示范意义,体现了很高教学水平的语文课。

——陈尔杰(人教社博士)

朱老师执教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节很符合新教材自读课文教学新理念的课。

——徐敏(宜昌市五中教师)

在朱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引领下,我们感受着鲁迅先生为人师、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友的爱与情怀。

——李伊纯(宜昌市二十五中学生)

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做批注,自主学习课文,表达个性感悟

2、体会人物传记的特点,理解凡人小事中蕴含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着眼“会意”,抓住关键段、句、字揣摩品味精彩,学会从细微之处把握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貌,理解作者的深挚情感。

教学难点:

对鲁迅先生不同身份的转换认识,感受鲁迅形象的生活化、真实化丰富化。

教学过程

巧导入,比较身份引思考

1、比较作品,引出作者与鲁迅的关系

(屏显)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看到这段文字,同学们都很熟悉,这是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的片断。有一个人也写了我家的后花园,有鲁迅作品的影子。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后花园、祖父和我》)

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中写下:

(屏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这个人也写下了类似的文字:

(屏显)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萧红《后花园、祖父和我》)

看来这个人受鲁迅先生影响很深,她就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萧红。

比较作品

比较作品

2、作者简介:(屏显作者简介、作者照片)

萧红:原名张迺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鲁迅先生的关爱和帮助下来到上海,与鲁迅一家结下深厚情谊。她是鲁迅先生精心培育的文学青年之一,受鲁迅影响很大。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在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就是我们今天要阅读的文章。(屏显课题)

说起鲁迅先生,(屏显鲁迅图片)他的身份很高大尚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么生活中,鲁迅先生还有没有别的身份呢?

萧红撷取了多个与老师一家朝夕相处的普通生活场景,在她的笔下,鲁迅先生又会以哪些身份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呢?

>

抓关键,字斟句酌品人物

(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人物身份

在萧红笔下,鲁迅先生是一个(     )

明确:父亲、丈夫、男人、老师、长者……

小结:原来,鲁迅先生还拥有这么多身份,生活中的鲁迅先生是充满爱与温情的。那么文章是如何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来展现鲁迅先生这些身份的特点呢?需要进一步品读。我们还是运用做批注的方法品读感悟。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招做批注的好方法——抓关键。(PPT)

归纳身份

(二)分享批注好方法——抓关键

大家注意到,并不是文章每处都有批注,那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批注呢?(学生回答)

陶渊明先生给了我们答案:

(屏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之处,便是值得批注之处,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段落、一个精妙的句子或者一个精准的字词。它往往含义丰富、表达巧妙。尤其在人物传记里,就是展现人物风貌、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之所在。今天的学习我们就着眼于自己的“会意”之处,在关键的段、句、字的品味批注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批注方法

(三)着眼“会意”,阅读精彩,感悟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活动一:爱的纪念册

1、那我们就先从关键段开始吧。前面说到鲁迅先生的这么多身份,你对哪个身份最感兴趣呢?文章哪些段落表现这个身份的特点最充分?如果我们要编辑一本“爱的纪念册”,你会选哪个画面拍成照片并为它命名呢?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身份来讨论。

活动一:自由跳读最能表现鲁迅先生某个身份的片断,选择印象最深的画面把它拍成一张珍贵的旧照片,并为它命名。时间5分钟

学生可能选取:

(1)朋友——先生的笑(明朗、顽皮、会心)、对朋友的热情等);

(2)亲人:温馨的家(对妻子的依赖尊重、对孩子的疼爱理解、对弟妹的谦让、);

(3)老师、长者:关爱(嘱咐坐小汽车、吃东西给面子、读青年的信等);

(4)战士:灯下背(剪)影(工作、用手中的笔唤醒民众、独自在黑夜奋斗,却把光明留给我们等)

老师小结:同学们选的照片都不错,命名也很有特点。表现鲁迅先生身份的片断故事也许很琐碎,但读着这些故事,就仿佛翻开了一本爱的纪念册,鲁迅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也更清晰鲜活起来。

活动二:“爱的留言板”

2、在这本“爱的纪念册”里,字里行间蕴含作者着对先生的真切感情。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很有意思,先生的个性品质也许就体现在一个句子里,作者的情感也许就体现在一个字里。透过细节品读关键字句,你会有更多新发现。

老师批注示例(PPT):

第12段:“我再吃几个吗?”(老师范读)

批注:鲁迅先生好给萧红面子哦!同时又表达了对妻子的尊重和依赖,真是一个可爱的人!

第45-48段:(老师范读)

批注:一个“坐”字——极言工作时间之长,先生在黑夜里孤独而坚韧战斗的雕塑般的身影,正倔强地迎接着黎明。“坐”字里有敬仰、有爱戴,更有学生对师长的心疼、担忧之情。

活动二:同学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二处进行批注,可以是一句精彩的话,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字。重点透过细节品味鲁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

①批注写在留言卡上,时间5分钟。

②和编者的批注可以“英雄所见略同”,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按类自由组合,交流发言,时间5分钟。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并张贴批注。

关键句的学习批注,学生可能批注的内容:

明朗的笑,走路的轻捷,开玩笑的风趣,天晴的温馨和乐,读青年的信,关爱萧红,家庭的民主等。

关键字的学习批注,学生可能批注的一个字:

“笑”——多处涉及,表现鲁迅先生的爽朗、平易近人,表达亲近、爱戴、回报分享之情和发自内心的喜爱。

“冲”——表现鲁迅先生的爽朗、好客,作者亲近、信赖、敬仰之情。

“扣”“伸”——崇敬、缅怀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必”——对先生的敬仰、亲近之情。鲁迅先生把其当作一家人的关爱之情。

“亮”——缅怀悼念之后的信念、决心。亮是鲁迅“睡”的背景和衬托,寓意我们会沿着鲁迅先生的步伐继续前行,迎来光明的世界、明亮的未来。

“正”——崇敬、热爱、向往。细微之处的方正、认真,是一辈子要学的。

……

3、全班交流展示,朗读精彩句段,品味深意妙处

老师小结:透过细节,我们字斟句酌,揣摩与品味让我们走近了鲁迅,认识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真实可爱、富有人情味的一面。看似零散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细小琐碎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原来在萧红眼里,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

一个疼爱了解孩子的好父亲、一个尊重体贴妻子的好丈夫、一个热情好客、朋友众多的主人、 一个温和宽厚、风趣睿智的长者、一个要求严格、教诲耐心的老师  ……

深拓展,走进作品悟丰富

在其他人眼里,鲁迅又有着怎样的身份呢?我们来听听大家的看法。

1、拓展链接:大家眼中丰富的鲁迅(视频)

众说鲁迅

2、拓展练习:我们眼中的鲁迅

老师小结:鲁迅不只是我们心中的神,他更是有温度的、真实的人。我们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只有走进他的作品,(屏显鲁迅作品)才能深入认识他,让我们一起多读点鲁迅吧,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我们将开展为期两周的鲁迅作品读书活动,请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下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11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他的一生为文学献身,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无限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这些在他的后人。而他的七下讲义,更是他传颂不衰的声音。

当我看到鲁迅先生的七下讲义时,我深深地被这些简单而又深刻的文字所吸引。七下讲义是鲁迅先生在1935年的教学讲义,共有七篇,主要讲述了他对于文学和社会的思考。这些讲义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每篇都是鲁迅先生的思想的大全。

让我最深刻的篇章是《中国文化及其命运》,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深入探讨了我们国家在文化上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命运问题,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却让人又感到非常受启发。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审视,即要让人们认清文化的价值,意义和使命,从而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生存与发展。这些也是我们现在所需要思考的,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遭遇了很多的挑战,我们需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文化。

在鲁迅先生的七下讲义中,他教导我们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文学的灵感。他深刻思考后,认为文学有两种面向,一是高层次的艺术,一是平民化的文学。他重视平民化的文学,认为它是立足于人民,又为人民所需要的文学,它在字里行间中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神与智慧,更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

鲁迅先生在七下讲义中还谈到了他对文学批评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是以人的形式呈现的,即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人格以及学识气度等进行的综合批评。这种批评在现代时代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对于现代的文学研究和评价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七下讲义,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文学思想中蕴含的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在他的笔下,最普通的人也能被呈现出最耐人寻味的内涵和丰富的人性。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对于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文学态度、深刻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也必将影响着未来的几代人。

回忆鲁迅先生的七下讲义,我深刻地理解到了一名文学家对于文学、生命、社会的宏大规划。他的思想和观点激励着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生存的时代,向他所提供的方向前进,寻找到最适合我们的自己的生存方式,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12

回忆鲁迅先生七下课件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人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曾经有幸听过鲁迅先生的七下课件。这次听课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对我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鲁迅先生的七下课件是我在大学里听到的。当时我正在忙碌的学业中挣扎,对文学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然而,当我听到鲁迅先生的讲话时,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的思想深度和对事物的洞察力让我感到震惊。他的语言直接而真实,让我对自己的存在和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课件中,鲁迅先生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弊端和时代的黑暗。他的语言和态度让人感到强烈的情感缩影,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处境。他还从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了很多例子,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狂人日记》,这个短篇小说中描述了一个由于被压迫而疯狂的人的心理变化,让我感到人类自身的恐怖和无奈。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强调了独立思考和自由的重要性。他的这个观点在当时的中国是何等重要,当政府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不断增加时,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呼吁人们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光明和努力的方向。

最后,我想说,鲁迅先生的七下课件对我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启示。它让我认识到了文学的重要性和人类自身的尊严。我会一直致力于学习和发扬鲁迅先生的思想,用我的成长和个人力量来帮助和影响我们的社会和人类。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督导整改报告(优选7篇)

督导整改报告 12-18

银行年终总结(4篇)

银行年终总结 12-18

「教案参考」 《雪孩子》大班教案模板

《雪孩子》大班教案 大班语言教案《雪孩子》 12-06

医院科领导述职报告系列

医院领导述职报告 医院述职报告 12-18

早操检讨书(收藏6篇)

早操检讨书 12-18

护理年终工作总结(范本5篇)

护理年终工作总结 12-18

[教案]《江雪》教学思考之五

江雪教学反思 江凡教学反思 05-21

广告公司实习周记

广告公司实习周记 12-18

小学一年级美术课件汇集

小学一年级美术课件 小学一年级课件 12-18

红的味道作文

味道作文 12-18

调皮辞职报告

调皮辞职报告 12-1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