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秋水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快乐魔法师)以下是我们为您精心整理的“秋水的教案”相关内容。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都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和制作课件,现在又到了老师们开始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老师们在课堂上需要按照教案和课件的内容进行教学。建议您收藏此网页,以便随时查看!

秋水的教案 篇1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秋水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秋水的教案 篇4

一. 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学生现在接触到的事物可能没有那么多,就对课文介绍的美景无法有深刻的体会。可通过观察课文中的配图进行联想,也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图片,通过朗读来了解词语,从而感受水乡的美丽富饶和风土人情,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引发对金秋水乡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情景中识字、朗读、联想,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会本课的7个词语,认识“火”、“欠”偏旁。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金秋水乡的图片或者照片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小朋友,我们生活在的这块地方啊,有青青的山,碧绿的水,蓝蓝的天空,粉红的鲜花,多么美丽啊!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呀!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称呼我们这块美丽的.地方的呢?小朋友,你想知道吗?(板书:水乡)恩,为什么说是水乡的呢?小朋友,你们来猜猜看呢?

我们水乡美,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但是啊,有一个季节是最美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季节吗?(板书:金秋)这是什么季节?(秋天)为什么说是金秋呢?有金色的秋天吗?(农田里稻子熟了,一片金黄色的)

金秋真的是最美的季节吗?老师这有几幅图,大家一起先看看,水乡的秋天都有什么呢?再想想,你会用什么优美的语句来赞美这些景色呢?

二.观察联想,读中感悟

1. 说到水乡就当然要说到水了啊!小朋友,我们来看这幅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板书:芦苇 菱藕 荷塘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他们是怎样的芦苇,怎样的荷塘呢?相机补充板书。(注意“芦”的读音)

2. 仔细观察,引发联想:水乡的荷塘里还会有什么呢?(板书:荷叶、荷花等)谁能具体说说它们呢?(板书:挨挨挤挤的荷叶、千姿百态的荷花等)

3. 碧绿的荷塘中,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小鱼在捉迷藏,千姿百态的荷花盛开着,放眼望去,远远的隐约有几只小船在芦苇丛中飘动。在这烟雾笼罩的荷面上美的就好象是在天上一样,好象我们就在云朵的中间,在仙景中那样飘渺。

秋水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宾短语,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东面而视 脸朝东 东边

于是 介宾短语,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7)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秋水的教案 篇6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秋水的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秋水(节选)》一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外篇”并非庄子所作,但《秋水》一篇所阐述的相对主义思想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该文隶属于高二语文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单元主题为“山水情思”,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宇宙自然,学会思考,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从学科教学与“地球学”有机对接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篇难得的好材料,这样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博大的天地情怀,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营养。之所以选择这一课还有一个考虑,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言”“文”并重。从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言积累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没有必要的文言积累,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乃至现代文的能力必然收到制约;但对于《秋水》这样诸子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如果学生学习过后头脑中只剩下几个字词句,这显然是极大的浪费,因为教材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发挥。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母语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是为学生的成长立根塑魂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面观照和理解文言文教学,不仅注重文言积累,更要积极挖掘教材的育人资源,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并由点到面进行必要的拓展,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化经典,本着古为今用,辨证取舍的原则,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我想,这样的努力应该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精神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取其精华,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2.感受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诗性特征;

3.积累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法和句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庄子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并作出辩证的思考和评价

难点:改变文言文学习只见“言”不见“文”的阅读习惯,文言并举,还原文言文阅读的本来面目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诸子喻山水》取譬设喻的说理方法;预习疏通文章第二段并作整体思考;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新课

教学预设:朗读课文第一段,简要回顾第一段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引出新授课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宏观把握

教学预设:问题:在第二节中,庄子通过海神若之口,想表达怎样的观点?

1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段主要内容,为下文的细读分析作铺垫

三、细读课文,微观分析

教学预设:ppt展示课文,并用颜色、标记突出显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词句,请学生分层口头解释疏通文意(遇到困难可以参看书下注解或工具书),然后再作层次分析和归纳,最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文言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口头解释的具体情况相机解决字词句问题,做到灵活处理。分析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谈谈自己受到的有益的启示,分享收获,难度不大,由学生自由交流。

四、准确理解,思考评价

教学预设:思考讨论:结合《秋水》全文(第一课时已作介绍),谈谈你对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看法

设计意图: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辨证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提升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因难度较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扩大参与面。

五、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问题探究:本文与《诸子喻山水》在说理艺术上有何异同?试举例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诸子喻山水》收录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韩非子、孙子等的言论,本文庄子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海神与河神的对话阐述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这些古代先哲以山水为喻阐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先秦诸子哲学散文的艺术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独特的诗性气质有一个具体初步的了解,对学生阅读古代其它哲学散文著作有一定的帮助。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设计: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浏览诸子散文,任选一例,试对文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并就中国古代哲学散文的诗性特征写一段鉴赏文字(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第一个练习是为了巩固课内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第二个练习主要是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两大方面着手阅读欣赏先秦散文。

【教学后记】

能从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流程设计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规律,没有出现梗阻或流动不畅的现象,教学步骤的推进比较顺畅,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较好达成。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第三个环节教学,让学生口头解释疏通文意时,发现不少学生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够清楚、不够准确,甚至书下有注解的词语的解释也不到位,说明有一部分同学课前没有充分预习,课前预习的环节有待加强落实,高一备课组预习笔记的做法值得借鉴,可以考虑每一节新课课前花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对庄子在文中阐述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表现出看待问题的角度单

一、观点片面,呈现出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模式,虽然课前对这一问题已经有充分的预见,但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看来,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单靠一堂课的方法指导恐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要不断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矫正和提升的目的,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

【典型案例】

在本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反复对学生强调: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既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要充分全面地从中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当代青年,面对这样的浓缩着深厚哲理内涵、闪烁着耀眼智慧光芒的古代文化的精华,如果读过文章之后脑子里只剩下片言只语,甚至于只是记住了几个字词句,那是何等的浪费,这无异于走进金山却空手而归!知识固然重要,但智慧岂不是更加重要!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面对宇宙自然,发出那样的奇思妙想,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无比的智慧,真是启人心智;古代先哲精彩的论述,形象生动的表达,真实耐人寻味,让人回味无穷。认真学习古人的智慧,感悟古人的天地情怀,学习古人的生动的语言,在学习中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那才是我们要寻的真正的宝贝!

学习了《诸子喻山水》和《秋水(节选)》两篇课文之后,我布臵了一篇随笔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在先秦诸子中任选一位,读一篇文章,找到一段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好像第一次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样,对先秦诸子的深刻思想极其佩服,有几位同学洋洋洒洒一千多字,谈古论今,挥笔纵横,不能自已。由此看来,我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从中我也得到一个启示,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妨放开一些,少一些急功近利,脑子里不要老是惦记着高考高考,更不能把本该是高三的教学内容硬生生地塞进高二,让学生囫囵吞枣,急功近利可能导致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面目可憎。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不光有用,而且有趣,甚而至于还有些可爱!

秋水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高中文言知识表解》)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范读、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

教学要点

了解庄子及他的哲学思想,学习课文,整理和归纳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1.庄子简介(多媒体显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2.检查预习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

明确: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明确: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之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师问: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什么形式来后人传达?你对《庄子》一书感兴趣吗?

明确:寓言故事。

教师:对。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媒体展示)

故事一: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教师: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教师: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教师:这个故事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小结庄子思想:

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点评;闻一多先生对于庄子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忙里偷闲读庄子》,其中这样形容庄子: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教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秋水》一文。

三、学习课文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望洋向若而叹睹子之难穷也

旋其面目则殆矣

明确:“秋水时至”的“时”读作“shí”指“时令、季节”。“百川灌河”的“灌河”读作“ɡuànhé”,“灌”是“注入”的意思,“河”指“黄河”。“泾流之大”的“泾流”读作“jīnɡliú”,指“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的“涘”读作“s씓渚”读作“zhǔ”。“涘”是“水边”的意思,“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读作“wànɡyánɡ”,“若”读作“ruò”。“望洋”是“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指“海神名”。“睹子之难穷也”中的“难”读作“nán”是“难以”的意思。“旋其面目”的“旋”读作“xuán”,是“掉转”的意思。“则殆矣”的“殆”读作“dài”,是“危险”的意思。

2.诵读文本,整体感知(多媒体显示:)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板书:骄傲自满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书:人的认识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设喻

④这篇文章的寓意的启示

明确:《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秋水》一文的启示我们:有限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3.三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

(1)整理归纳下列各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④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语气助词。)

⑤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了行为的对象。)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比较。)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表修饰被修饰关系。)

而②性贪而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中间,表并列关系。)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尔”,当作“你”讲。)

(2)与“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厌之有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国人莫敢言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明确:第(2)题答案是A项。因为“莫己若”与“未之有也”均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莫己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莫若己”,译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译为:没有这种情况。B项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应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介宾倒置,“何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可译为:凭什么。D项中没有宾语前置的情况。第(3)题答案是B项,“少仲尼之闻”的“闻”当作“见闻、学识”讲,“少仲尼之闻”可译为:小看孔子的学识。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学海导航》“语段精炼”)

板书设计

秋水的教案 篇9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听老师朗读。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⑥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见:表被动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四、自主探究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六、布置作业

秋水的教案 篇10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秋水的教案 篇11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澹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澹毫桨丁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小编推荐

水的变化教案十一篇


导师每一学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表,每位导师都需要将教案课表设计得更加完善。编写出色教案课表,可以避免导师忽略重要内容。本文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水的变化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水的变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应用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铺垫

师:同学们,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对对子”。老师说前半句(1只青蛙1张嘴),大家说后半句(2只眼睛,4条腿)。比比谁对得又对又快。

(师生对对子)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为什么对得这么快?

引导说出青蛙的只数与眼睛数、腿数都存在的倍数关系。

(预设:1只青蛙有2只眼睛4条腿,所以青蛙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根据青蛙的只数与眼睛数的倍数关系,请你们快速地算出6只青蛙有几只眼睛?60只青蛙呢?600只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6 = 12

2×60 = 120

2×600= 1200

师:我们再来根据青蛙的只数与腿数的倍数关系,快速地算出5只青蛙有几条腿?10只青蛙呢?20只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4=80

10×4=40

5×4=20

2、导入新课

师: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规律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3、围绕课题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游戏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 研究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题,并借助老师提供的自探提示,比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课件出示自探提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温馨提示:如果你觉得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同学一起研究。

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与思考,根据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完成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

2、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二)归纳规律

1、分层概括概括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演示对比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演示对比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说明0除外。)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整合概括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 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读规律,把关键词加重着读。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自探提示展开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三)验证规律

师:学生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一起来验证一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45×20 = 900 12×5=60

45×10 =( ) 12×20 =( )

45×2 =( ) 24×5=(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师 :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让我们一起自豪地把这个规律再读一读,注意把关键词加重着读。

【设计理念:通过两个练习,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四)小结探索方法

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四、运用拓展

师:下面我们就要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一次数学大闯关,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火眼金睛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 ( )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

第二关:灵活机智

2、根据8×50=400,直接说结果。

16×50=( ) 8×25=()

( )×50=1600 80×500=()

第三关: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小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水的变化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教学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学例3时,直接出示两组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因数变化了吗?积变化了吗?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猜想的?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感受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创设猜想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2.注重规律的概括、总结与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规律从现象上升到文字表达。在此基础上,及时举例验证,强化规律理解,这样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破了思维和认知的障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校组织同学们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学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为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需要多少钱?买20盒、200盒呢?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师: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生3:积也扩大了。

3.揭示课题。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例题算式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3)请学生说说所观察到的变化。

(4)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第1小题和第2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20,12×10=12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2:第2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0×10=200,120×1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3:第1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0=200,12×10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水的变化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科技的进步,热爱科学。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画面并配解说。(寒冷的冬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彩色的棉花,纺出五彩线;无土的水中,栽培着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却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2、你们知道这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1、语境认读,在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发挥想像,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戏,摘到水果的同学带领大家识记。

4、叫音出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a)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b)分段指名读。

c)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这样指导理解:(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a)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突破教学重点。)

b)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六、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后挂图,清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循序渐进,设计有坡度,便于学生感悟。)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设计:

34、农业的变化真大

杂交水稻

先进的科学技术大棚

彩色棉花

无土栽培

水的变化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赛导入:

1、课前轻松轻松,进行地理知识竞赛,顺势导入黄河的相关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了解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3、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她的过去、现在、共同设计她的未来。学生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过渡:要了解黄河,有什么好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

阅读课文时先学习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

1、齐读。

2、开火车读。

二、了解黄河的过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

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4、出示20xx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朗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这样的摇篮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黄河边变了,她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 学习黄河的现在。(现状和原因)

1、学习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

2、学生纷纷汇报。(注意引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回答)

3、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

4、同学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5、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

过渡: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你们希望我们的黄河继续这样狂躁不安吗? 你想她以后……

四、共同设计黄河的未来。(学习最后一段)

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

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

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

五、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

1、 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

2、 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

3、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呼吁写在卡片上,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4、检查个别呼吁词。

六、小结。

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水的变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获得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能灵活地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

学校组织同学们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款,四(1)班同学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请你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需要多少钱?买20盒、200盒呢?

生: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提问: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20;2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变成200。

生3:积也扩大了。

2.揭示课题。

师: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出示例题时,不要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要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活动1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组内交流所观察到的变化。

4.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第1小题和第2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20,12×10=12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2:第2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0×10=200,120×1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3:第1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0=200,12×10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5.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小结: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活动2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的变化规律

1.完成“课堂活动卡”。(见本书160页)

2.总结规律: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这组算式都是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即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活动3举例验证,理解规律

1.刚刚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吗?以17×12=204为例,保持因数17不变,把因数12分别乘10、乘100,看积是不是也乘10、乘100;以26×48=1248为例,保持因数26不变,把因数48连续除以2,看一看积是否也连续除以2。

2.学生通过计算验证。

3.学生自由举例验证。

4.小结:当我们从一些实例中初步发现一个规律时,一定要举例验证,当这个规律在各种情况下都成立时,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数学规律,我们就能应用这样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操作指导

在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算式、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板块三应用规律,及时巩固

1.巩固基础。

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24×50=32×50=64×5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积的变化过程)

2.练习提升。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读题理解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针对重点予以强调)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1、2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例3 (1)6×2=12

6×20=120

6×200=1200

(2)20×4=80

10×4=40

5×4=2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水的变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巧导新课。

1.口答题: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2)把7扩大9倍是()

(3)把56缩小8倍是()

2.找规律写一写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

——————————————

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就是111111111的几倍?)从这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积的变化是和谁有关系?(因数)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规律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组题,算一算,再观察这组题里面的三个算式里面的因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1)出示题目

6×2=

6×20=

6×200=

(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3)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不同的学生汇报)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4)出示题目

20×4=

10×4=

5×4=

算一算,比一比,这组题目又是怎么变化的?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除以0可以不?(板: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就除以几)

(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再汇报。

2.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适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5)汇报

三、巩固拓展,巧用规律。

1.根据8×50=400填空

16×50=()8×25=()

()×50=12004×()=200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倍。积扩大8倍。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4)两数相乘的积是20,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也扩大a倍,积就是20×a。()

3.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2)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3)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4.51页2题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了什么?

4×6=245×10=50

(4÷2)×(6×2)=24(5÷5)×(10×5)=50

(4×2)×(6÷2)=24(5×5)×(10÷5)=50

四、课堂小结

孩子们,短暂的40分钟过得很愉快,你们开心吗?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2倍,积会()。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会()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积______________因数

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水的变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2、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明度变化。

教学难点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

二、新授

1、复习学生的色彩知识。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再出示新课内容。

出示较普通的.蓝色、示较淡的蓝色、较深的蓝色请学生辨别。

2、指导:得出结论是不同深浅的同种颜色。

3、问学生如何使同种颜色变深或变浅。

加白加黑还可以加水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解释色彩明度概念)

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色彩的明度。得出结论,变淡可以涂上本来就淡的颜 色。

4、教学生调色,提出要求。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大胆练习,先用原色、间色来进行调配,再尝试用复色等进行练习。

四、讲评学生作品。

课后反思:

水的变化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和两位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习简便运算作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习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发现商随着被除数或除数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等活动去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为了完成以上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多元化互动,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学生一方面尝试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归纳出商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设计:

从四个环节进行,首先,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在这环节没有创设情景,我认为这种探究规律课,直接进行探究要好些,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如果创设过多情景,可能难以上完。所以我直接安排学生快速抢答九道题,然后由学生分类,教师顺势提问:你是怎么分类的?由学生说出: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分类。这样直接为后面探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规律,建构新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要强细讲解,先要学生整体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从上往下变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变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变小了,商反而变大了。然后再详细讲解从上往下怎么变化,由学生总结规律;从下往上又怎么变化,又由学生总结规律。最后要求学生把以上两个规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及时练习,在这我设计了231÷11=21 231÷33= 231÷77= 这组题学生不可能直接口算,必须要用以上学习的规律才能简便运算,所以,计算后要学生说理,这有利于突破难点。另外,实物展示,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知识,编成学生亲身经历富有情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创新要求,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先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然后练习巩固。在这我也设计了一组练习: 132÷12=11 264÷12= 1320÷12= 做题过程同上。

3、商的不变规律,完全由学生先猜测规律,然后自己用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同时乘几(或除以几),乘的数字或除以的数字一定要相同,并且问一问这个数字能不能是“0”?为什么不能为“0”?最后也象前面两规律一样练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应用练习,拓展提升。这环节有三题: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一共3题都是整十整百,设计此题有利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简便运算。也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谁是它的朋友。学生通过计算就会发现320÷80与160÷40、3200÷800,1800÷600与180÷60是好朋友,而360÷60没有朋友,孤零零的请同学们帮助它找到朋友。开放性习题要开放性的练,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找朋友习题的设计一改以往“一对一”形式,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开放题的实质——不对应,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这样“找”,为每个学生都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伴随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思考题,填空。即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尤其是第四小题,可以同时填乘也可以同时填除以,后面正方形中可以填不为“0”的任何数。设计此题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每个学生,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在上新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能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该课的教学让我真正感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收获希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水的变化教案 篇9

片断

“角色”学习,自读自悟

一、范读(或听录音),感知课文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2、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我们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爷爷立了大功。”

“这种棉花/在吐絮时/就有红、黄、绿等不同颜色,棉纺厂/可以直接用它/纺出五彩线,织出五彩布。”

3、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书自己明白了什么。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老师依次出示挂图,请学生给它们配上相应的文字,配得好的就选为“最佳讲解员”。

四、小组互助,自学生字

五、积累词语

请学生在每段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并模仿课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点读读记记课后列出的四字词语。

水的变化教案 篇10

一、聚焦“摇篮”

1.知道什么是摇篮吗?一提到摇篮,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景象?给你什么感觉?[温馨、舒服、留恋……]

2.曾经有人说,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你想到些什么?

3.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那摇篮一般的感觉。

二、检查预习,明确自学任务。

1.正音:*媲美 繁衍 侵蚀 开垦 *折腾 不折不扣[多音字正音规则记少不记多。]

2. 自由读课前连接语,提炼主要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启示?实践活动。

三、提炼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谨严的思路。

1.呵呵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默读圈画,写感受

2.1 自然段

(1)数字背后,你仿佛看到怎样的黄河?( )的黄河

(2)每一次决口,多少房屋良田被毁,每一次改道,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又是怎样的黄河?

(3)数字的背后藏着苦难啊!齐读。

3.5自然段

(1)感受对比手法。

(2)想象:高出10米,几乎相当于3楼的高度,逐年升高的黄河,需要不断增高堤坝,对百姓来说,什么感觉?苦遇上决口,黄河两岸的百姓就更苦了,他们会怎么说?这就叫——叫苦不迭啊!

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此时的黄河吗?

板书——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发现这句话,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板书忧患:曾经令人心驰神往,此刻却让人心惊胆战

小结:这样的总起句和过渡句,抓住了就可以把课文的内容提炼出来。

4.67自然段

(1)——黄河变化的原因与对策这两段也可以通过提炼关键句的方式说得更简练学生自读。

(2)提炼: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科学家设计了多种方案治理黄河。

(3)结合板书4个关键句,说说课文浓缩文。

四、细读6自然段,感受启示。

1.曾经的黄河是美丽的摇篮,哪里温馨,温暖,可后来竟成了忧患,魔都圈画写出祸患严重的句子,读读,说说启示。

2.汇报:

(1)对比“4000吨”“550万亩”与“许多吨”“许多亩”的区别,感受原文的准确,更好地写出黄河忧患的危害之大。

(2)“越”句式特点的发现。

师生配合读。

能向后推推看吗?

究竟谁是背后的黑手?

五、创设情境,说说启示。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呼吁。假设你作为其中一位,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变化,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

水的变化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到计算中。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建立知识结构,学会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5、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59页练习九的内容。本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上几(或除以几)积也乘上几(或除以几)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到计算中。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法与学法:

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的城市在市政府的治理下,环境越来变得越优美。各生活小区地面种上了花和草,路面铺上了水泥砖。发挥你们的才智,贡献出你们的一份力量。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块水泥砖6元,2块水泥砖多少元?40块呢?200块呢?……谁先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为了方便把上面的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

如果把(1)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式相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选代表来说一说。

(在汇报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

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来观察的发现了积的这样的变化,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具体应该怎样比?你的发现是什么?

学生自由来说,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谁能把刚才大家的研究总结一下?积的变化与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作最后的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三、质疑、巩固新知。

刚才我们找到的变化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个特点哪?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哪?(我们可以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这个特点。)

同桌相互出题,共同验证。(数大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

汇报验证结果。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师:你们说的太棒了!祝贺大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那就跟我走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8×150=

4×50=

2、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

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5679×18=

12345679×27=

81×12345679=

12345679×( )=444444444

12345679×( )=666666666

3、59页2题

4、59页5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乘几 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积

除以几 除以几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水的大班教案实用十篇


作为教师,撰写教案和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完成,一定要格外留意。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千万不要错过我们推荐的“水的大班教案”,这篇文章非常出色。非常感谢您的关注,请密切关注我们的网站!

水的大班教案 篇1

大班社会活动《我的本领》

一、教材分析

《我的本领》选自山东省编教材大班主题《我就是我》中的次主题二《能干的我》。通过前面的研究,孩子们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大班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大不相同。

因此,帮助孩子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本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游戏激将法,不仅说出自己也说出漫画人物的特征及本领,也清楚认识自己的本领,建立自信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本领。

二、幼儿分析

幼儿期是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是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学习本领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2能力目标:能够自信自信地陈述自己的外表特征,展现自己的能力,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目标:学习技能时感受周围人的关心和鼓励,树立自信和自豪感。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外表特征,展现自己的能力

困难:学习技能时感受到身边人的关心和鼓励,树立自信和自豪感。

五、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活动的目标,我在活动前做了以下准备。

了解每位幼儿的本领,并请幼儿准备才艺展示。**、**、摄像设备等。

六、教法学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运用电教法、视觉法、游戏法、观察法、问题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完成活动目标。

七、活动过程

接下来,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过程,详细介绍如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解决重点难点,完成活动目标。

1、导入部分

采用游戏激趣法,引导幼儿说出漫画人物的外形特点及他们的本领。

2、基本部分

采用交流展示法和赞赏激励法,引导幼儿大方、自信的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展示自己的本领,感受自己很棒,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1) 利用“快乐大搜索”小游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

(2)鼓励幼儿自信的说出自己的本领。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展示本领。

3、采用观察分析法和设疑提问法,通过**《鹰爸爸和小鹰》的动画**,引导幼儿懂得学习本领需要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成功,同时也离不开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1)分三段**动画**。

第一段重点提问:小鹰为什么要学飞?它学会飞了吗?为什么?

老鹰神父对小鹰做了什么?为什么要把小鹰推下去?爸爸把小鹰推倒了。怎么搞的?

第三段重点提问:这次小鹰为什么会飞了?

为什么这次老鹰能勇敢地跳下去?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学习本领时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得到过谁的帮助和鼓励。

4孩子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对帮助过他们的人表示感谢。

(1)**录像,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懂得妈妈在学本领中对自己的期望。

(2)鼓励幼儿充满自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情,鼓励幼儿学好本领,树立自信!

欢迎您的**,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于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方案、学习课件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水的大班教案 篇2

大班健康教育活动说课稿篇1故事的景物让人一目了然,构图简单而清新,画面充满童趣,符合幼儿的阅读、欣赏特点。故事讲述的是小兔们都想要得到胡萝卜,但大家互不相让,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最后终于找到了分萝卜的好办法。故事中的老爷爷慈眉目善,小兔子的形象天真可爱,他们只知道快乐地拥有,却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不懂得分享和谦让,这也是中班幼儿的真实写照。

最后,当兔子们有序地排队领萝卜时,小兔子们感受和体验到了排队拿东西的快速和快乐:“排队拿东西真快啊!”故事蕴含了教育意义,帮助孩子们知道,在集体中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要学会谦让。

孩子进入中产阶级后,自我意识增强,但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幼儿的一日活动有很多环节需要大家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人多时有序地排队盥洗、饮水;活动结束时,有序地摆放物品。

在集体中学习和交流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活动,始终在实践中。然而,我们发现,儿童在与他人的有意交往中,或经常出现一些不服从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安全感的开始。

《小兔子分萝卜》这个故事通过简洁、生动的情节,给大家讲述了一群可爱的小兔子从争抢萝卜,到有序排队分萝卜的事情,它让幼儿知道集体生活中要有初步的规则意识,要遵守规则。于是我想通过执教“小兔子分萝卜”这一绘本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排队的游戏让孩子懂得谦让、遵守规则,使得孩子们自然感受从“乱成一团”到“井然有序”的快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同时打开多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本次活动我运用观察法、猜测法、提问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在看、听、说、想、玩的轻松氛围中帮助幼儿学习。

整个活动的设计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教师主导,儿童主体,问题引导为主线。

2教师经常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学习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指导。

三。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做到重点明确、相互渗透。

在活动中,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一开始对环境和老爷爷的讲述可以慢点,随后,争抢萝卜时的语气稍稍急促与紧张,与前面的安静祥和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孩子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充满期待。而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我又根据故事的进行随时穿插问题,引导孩子观察、思考、理解一些词汇,帮助孩子们感受故事中的内容,也鼓励孩子在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氛围下学习。最后,兔子们依次取萝卜,并在学习谦卑与对话的过程中,从句子中让孩子们感到稳定、和谐、快乐。

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秩序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活动中我还设计了简单的排排队的游戏,使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游戏,并进一步了解故事的主旨:在集体中要懂得谦让,要遵守一定的秩序和规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集体活动的幸福和秩序。

大班健康教育活动说课稿篇2《变变变》是我设计的大班综合活动。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生活进行,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的对象”。

在儿童世界里,人们对自然本身有着强烈的兴趣。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动物,植物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综合活动《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青蛙,蝌蚪,种子是怎样变化的。

生长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指南》中提出:“大班幼儿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他人讲话。能根据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兴趣所在及他们的知识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的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的过程,他们都有了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年龄特点,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听,看,说,想。

全方位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由于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教师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个别辅导。

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特点制定以下活动目标,分别为:

1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蝴蝶、青蛙和种子的神奇成长过程;

2、学会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三。体验**的乐趣,培养对语言的热爱。

根据活动目的,活动的重点是了解蝴蝶、青蛙和种子的生长过程

难点为:幼儿学说“小时候我是…..过了几天……又过了几天我变,变,变,变成了……“这样的句式,并学会续编;

为了使活动更顺利地进行,我做了以下准备:

青蛙、蝴蝶和种子生长图

**《想变成一颗树》

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讲解、示范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孩子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谈话法:主要体现于****后请幼儿说一说动物,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对话方式促进了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围绕着目标渗透儿童合作意识的培养。

观察:儿童充分了解成长过程

1用色彩的混合变化引导课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让孩子通过观察其变化过程产生好奇心,激发好奇心。问题:颜色是怎么出来的?把问题留给孩子,让他进入问题的下一个链接。

2图集展示,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图册的展示是通过生长过程讲述的,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话语中了解和感受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倾听能力。学会听他人说话。同时,让孩子了解成长的过程。

3、谈话·续编

**后,请幼儿自由的说一说,你所看到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大胆说,想说,愿意说!鼓励孩子们的主动交流,同时引申:茁壮成长,破茧成蝶!

两个字,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能力强的孩子可以继续编辑,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4、**结束:《想变成一颗树》

《想变成一颗树》是一首旋律十分优美,歌词充满美好心愿的童声歌曲。我整合了这首歌曲在这节活动中作为结束,是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世界,自然是美丽的。我相信大自然的美丽变化和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一定会点燃他们的爱!

水的大班教案 篇3

根据儿童生理机能的规律,准备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利用**的辅助,带领幼儿随着**节奏做一些基本的动作。在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同时,重点拉伸幼儿的下肢肌肉,为第二大环节的开展充分的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练习跳跃过河

老师和孩子将前后排的椅子面对面躺在地上。先让幼儿选择一种自认为安全的过河方式,发现幼儿过河的基本方式为跳跃,再将此动作重点讲解,摆动双臂带动身体,跳过河后轻轻落地。然后逐渐加大过河宽度,并抬高椅背增加高度。

本环节为活动的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使幼儿了解并练习正确的跳跃过河的动作要领,遵循幼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活动过程中逐渐增加难度,使孩子在重点锻炼下肢的基础上,注意动作技能的要领。

(三)挑战和比赛

第二次难度增加,通过降雨,河面拓宽了场景,提高了跳江的难度。我在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个别能力较强的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这一环节是活动的教学难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第三次游戏:增加游戏色彩:快速跳过小河,走过椅子独木桥,到终点插上红旗,从外围回来于下一位小朋友击掌,依次进行游戏。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巩固学习成果,提高锻炼效果。孩子活动的情绪会在激烈的**声中因为队员的出发和回归达到高潮,兴奋点比较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组织过程中,游戏开始阶段我特意讲清楚来去活动路线,避免出现面对面的碰撞事故。

(四)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选择轻**,每个孩子都会拿回凳子进行游戏,自由选择场地坐好,并注重放松下肢肌肉。最后由全体幼儿一起将椅子拿回教室,结束活动。

四、活动讨论修改部分

1.热身运动进行了取舍:之前有一个热身运动是去亲吻凳子,目的是为了拉伸腿部力量,但在热身环节显得突兀又不实用,因此就选择了一些在椅子上适合的拉伸运动。

2.比赛的道具进行了更改

比赛前是送球,孩子们抓着球越过障碍物,最后把球送到对方篮筐,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在比赛的过程发现孩子为了保护手上的球,就完全忘了规则,需要跳跃过小河路段的,都会不自觉的跨过去了。因此,将道具换成旗子,让孩子们在比赛过程中集中精力掌握跳跃过河的动作要领。

五、活动反思

活动中使用的设备是一把日常使用的小椅子。根据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创设椅子热身活动和跳江活动。活动中始终突出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先自由探索如何过河,再进行练习,遇到有挑战的难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过河,最后自由组件比赛队伍,一改往日教师早已安排的红蓝队等等,自主权一直在孩子手上。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体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孩子的个性,大大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当然,这些活动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前还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学情了解,一张椅子的宽度对于大班孩子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因此第一次自主选择方法过河时直接就可以放置两张椅子,然后依次增加难度。

2.在进行练习时,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记得有两个女孩子过三张椅子时是自由选择了简单的方式过河,而我却在她们过去后再次要求按照跳跃的方式过河。这样的刚性要求可能会切断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所以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的。

3.最后的比赛环节,因为教学活动和孩子之间竞赛存在的失误,两次竞赛都是在老师说以打平的方式结束,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否该给孩子明确的分出胜于负呢。但回头想想孩子只要在过程中是快乐的,技能也掌握了,在还不尽公平的环境下分出的胜负对于孩子而言和打成平手得到的效果应该是一样的。

当然我知道活动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希望在做的领导和老师能多帮忙提意见,以期让活动变得更加完善,谢谢大家。

水的大班教案 篇4

一、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运动量较大,喜欢动手探索新事物,其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纸板箱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针对幼儿爱探索、好动好玩的特点,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并且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的集体合作意识,掌握了爬、钻、跑、跳的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我和纸箱做游戏这一体育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上述理由,我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三条目标:

1、知道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纸板箱的游戏。

2、能够借助箱子进行自主活动,综合发展爬、钻、跑、跳的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感受和纸板箱做游戏的乐趣。

三、说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空旷的场地

空旷的场地为活动过程中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激起他们的活动兴趣,宽松的环境是必要的。

2、纸板箱若干

经验准备:

1、幼儿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纸箱,玩过纸箱的游戏的经验。

幼儿在生活中玩过纸板箱的经验,这对目标的达成有极大的支持作用。

四、说活动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知道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纸板箱的游戏。

把它作为活动的重点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根据大班幼儿身体发展规律的特点,丰富幼儿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游戏。

2、内容是幼儿能够掌握能够接受的,孩子的发展水平能够接受的方式,能够和生活经验结合。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过程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利用纸箱做准备活动

第二环节:幼儿自由探索与交流分享

第三环节: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第四部分:结束部分

第一环节通过利用纸箱做走、跑的动作,活动身体各个部分,让幼儿自由发挥玩耍。教师带领幼儿自由站立,师幼一起做运动操。

第二环节教师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比如观察到的幼儿把纸箱当汽车开着玩,进行提问“刚才我看到小朋友把纸箱当成汽车玩,还可以怎么玩?”鼓励幼儿想出更多办法,让幼儿知道纸箱还有不同多种玩法,教师让幼儿自由玩耍练习。自由玩耍后,教师引出幼儿分组游戏,分四组,进行平行游戏,设置成三个障碍。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要跨过小山坡(纸箱),钻过山洞(纸箱),再开着小汽车(纸箱),再沿着原路回来,用时最短的一组获胜。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了问法、操作法等方法。

第三个环节教师交代任务,让幼儿进行分组的游戏,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对于个别有能力问题的幼儿,给予帮助和指导。因此采用了观察法、指导法。

第四环节播放音乐,放松身体,结束活动。

六、说预期效果

本次活动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够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纸板箱的游戏,体验和纸箱做游戏的乐趣。

七、说活动的延伸

教师可以在教师创设材料区,放各种大小、形状、材质不同的纸箱,让幼儿自己探索、玩耍,和同伴说说自己的玩法,共同交流、分享。

水的大班教案 篇5

大班综合活动讲义:有趣的影子

导读: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对象。

”大班幼儿好奇心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欲望。而且,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影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一、说教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小朋友在平常都喜欢互相嬉戏抢着踩着别人的影子,或者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影子跑,对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对象。

”大班幼儿好奇心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欲望。而且,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影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此外,他们还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能够与同龄人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

因此,我设计了涉及科学、艺术领域的综合活动《有趣的影子》,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自我**、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并及时给予适当地指导,努力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指导作用。我觉得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紧凑、精练、突出教育性”的原则,依据教材内容与幼儿情况的剖析,吸取人本主义的理念,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纲要》精神以及科学、艺术领域的总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几点目标:

1有阴影形成的欲望,了解阴影形成的原因。

2他们对**的影子活动感兴趣,并享受他们得成功。

三。与同龄人合作制作简单的皮影戏并表演,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力。重点: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

难点:与搭档合作制作皮影道具。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幼儿通过对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此,我提供了以下准备:

1体验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影子,观察影子,一起寻找影子形成的秘密。

2材料准备:各种皮影材料。

三。教具准备:皮影表演制作**。

四、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原则,引导幼儿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感知事物、**事物。主要流程有“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讨论影子的形成——制做简单皮影——玩皮影游戏,制造影子”。现在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让孩子**玩皮影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问孩子们欣赏后:1、你知道这是什么表演吗?2、这种表演是怎么产生的?

(时间约三分钟)在这个环节让幼儿通过皮影戏来发现影子,既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能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影子形成的活动做了铺垫。

(2) 谈谈经验,讨论阴影形成的原因(这是关键部分)

问题:1。你什么时候看到影子的?

2、影子有什么特点?

3、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总结: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让孩子发现皮影戏也运用了这一原理

产生的。

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影子进行讨论,幼儿便把自己与父母一起获得的有关影子的秘密说给大家听,让彼此获得更多对影子的认识。在这里,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他们互相讲述他们的发现。同时,它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在同龄人或集体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活动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的原则。(这里约8分钟)

(三)制作简单皮影

老师:皮影戏也是根据皮影形成的原理产生的。你会作皮影道具吗?这里在幼儿讨论后,教师让幼儿**制作皮影的录象。

这是整个活动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说出制作方法,然后让孩子们制作**。看完后,让孩子们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皮影(活动时间约15分钟)。

(4) 玩皮影游戏创造阴影(设置游戏场景,鼓励孩子勇敢地表演)

1、制作完之后,请幼儿合作进行表演(同时也制造出影子)。此时,幼儿可

根据自己的作品,合作表演的角色,孩子们在那里获得成功,经验被渲染,活动达到高潮。(时间约7分钟)

2.教师对孩子的活动进行评估。

(5) 活动延伸:将儿童作品带到该地区,让儿童继续自由的艺术创作。

五、说活动特色:

1、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我让幼儿**短暂的皮影表演,激起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及兴趣,通过提问自然地引出“影子”这一主题。在这里我注重了“导”的精彩,因为导入时教师的方式及语言对幼儿的**兴趣的强弱起着很大的作用。

2、在活动中运用了多**,使幼儿在比较形象、直观地学习和欣赏,激起了幼儿学习的兴趣,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3、在活动中始终把幼儿放在主导地位,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活动中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4、在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活动的过程,使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运用语言、思维、操作、动作来丰富经验,积极表现。

5、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中学”的理念,这一理念也早就被我们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在活动中我始终坚持让幼儿在“做中学”,通过操作去发现、去理解。比如:

在让幼儿学习制作皮影道具时,教师请幼儿先来说说制作的方法,再让幼儿**制作的录象,没有示范,让幼儿在自己与同伴的合作操作中去学习,这样幼儿获得的经验会更丰富。

6、整合的理念:在《有趣的影子》中我把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获得影子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再动手制作皮影制造影子,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地想象、创造。教师对自己的想法和创造给予肯定,并分享他们的快乐。

水的大班教案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一、说教材

(一)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要求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让幼儿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操作法和电教法为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二)目标定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确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分为了三大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方式。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2、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3、技能目标:让幼儿能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过动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并结合自己以有的经验,得出结论。

(三)重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幼儿了解过冬的不同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幼儿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幼儿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探索的乐趣。为幼儿播放录像《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观察,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二、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开展,让幼儿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以电教法、直观法为主辅以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根据《新纲要》的指导,培养幼儿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物过冬》录像,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从讨论中体会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四、活动流程

(一)导入部分:以儿歌《小动物过冬》导入活动,提升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为以下问题作铺垫:“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冬天的时候我们是怎样过冬的?”“那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通过层层的提问,根据幼儿具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二)展开部分:

1.放幻灯片《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分组进行讨论和讲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操作,巩固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认识,给幼儿分发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先让幼儿进行自由讨论,讲述图片的内容,然后用一个小游戏。当老师说:“冬眠的动物”后,让幼儿在卡片中找出并举起,比一比谁举的又快又准。最后,请幼儿将动物分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问题。并通过讨论,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让幼儿分类操作,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过冬的动物方法不同。提出启发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动方法?”“假如这些动物不想办法过冬,那将会怎样?”

(三)活动小结

在活动的结尾,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本次活动的知识进行小结。让幼儿了解小动物过动的不同方式和动物生活的习性。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学区中投放过冬的图书,在操作区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和操作。

水的大班教案 篇7

大班科学活动讲座稿:乌鸦喝水**:来自网络2009-12-10 21:33:38

[标签:说课稿活动]幼教精华资讯免费订阅导读:《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我们都知道事实:在瓶子里加石头可以提高水位,乌鸦可以喝水。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我们都知道事实:在瓶子里加石头可以提高水位,乌鸦可以喝水。

然而,很少有人尝试过。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小,既使加了石头,乌鸦也不能喝水,以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因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这项具有较强可操作性、探索性和试水性的科学活动。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要知道,在装有水的瓶子里加入石头和沙子可以提高水位。

2通过积极探索,找出乌鸦能否饮水与饮水量的关系。

三。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同龄人交流。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

砂体实验勘探→对比实验结果差异→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一问题对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在这里,我也明确表示,两个人一起工作。这对孩子们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孩子们明白必须结对进行。

要求不能落在桌子上,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 用石头和沙子做实验并记录。

在这两个环节中,我用了三种不同颜色的瓶子,让孩子们更容易找到相应的颜色网格进行录制。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观察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教师需要改进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所以我展示了一堆剪纸石头和沙子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砂体实验勘探→对比实验结果差异→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

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一、教材分析《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写景散文,描写了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诗一般的韵味.《春雨沙沙》一课通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展现了春天的美景.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体会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象,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课文的语句优美,字字句句洋溢着春的气息."沙沙,沙沙"的雨声更是奏起了春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轻快步伐.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体贴边》,正确理解课文中的9个新词,积累9个单词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4个左窄右宽的字;能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迷人景象.

三。情感目标:体验春雨中乡村的迷人景色

三、教学重点:

1能用多种方法记忆9个生词,积累9个单词

2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的感受

四、教学难点:

1在春雨中体验乡村的迷人景色

2用一两句话,谈谈春天的迷人景色

五、教法学法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因此,除了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我采用视听唱玩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充分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和**熏陶帮助他们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

2根据“先行组织者”的理论,本文采用将困难摆在孩子面前的方法,从孩子们熟悉的雨声入手,引导他们感知文本。

三。根据儿童活动年龄的特点,运用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文教学中来。

教学活动是老师和幼儿共同表演的舞台,而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表演"以及活动中所呈现的一切都必须为孩子自然的学习服务。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学习和体验,采用体验学习法和多种感官参与法,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学习,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学习课文。

6、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谈话。(* *内容:在春季,柳树刚刚发芽,种子睡在土壤中,沙下有小雨)老师问:什么季节?

幼儿答:春天到了。

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幼互动的关键是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主动回忆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在此问题中,暗含了文本的内容。 借助* *显示的图像,孩子们可以理解和熟悉文字。同时,也为孩子们熟悉课文铺平了道路。

(二)感知课文第一小节1、在小学**教材中,有一首《春雨沙沙》的歌曲.可以用2分钟预备铃的时间,放给学生听一听.烘托氛围.

2、教师提问:"听!沙沙声,沙沙声,那是什么声音?“欣赏这首歌的第一段,老师唱了一个问题:刚才,你听到谁在说话?它说些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是不同的,他们的答案可能是不同的。如何提高孩子对春天的认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积极而有意义,需要教师灵活机智的引导。

问题:您最喜欢哪句话?请你来读一读。

一下子学会一篇课文是很困难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在熟悉课文之后,阅读他们最喜欢的句子并不难。另外,中产阶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做个小老师吧。他们会互相竞争,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当然,如果孩子的阅读不是很准确,老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尽量用情感引导他们阅读。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尤其是能励和勇气较差的孩子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机会。

3、教师与幼儿用问答的方式练习课语文第一小节。

(3)全面学习课文1.用几种不同的朗读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男女阅读、同桌阅读、小组竞赛、教师主导阅读、儿童跟读;教师和幼儿互相接读;边做动作边读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美.

而且这一节文质兼美,语言生动,读来琅琅上口,适合背诵,于是我又采用了教师引读等形式,鼓励学生当堂背诵。

儿童对一种表现形式的兴趣并不是很持久,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用不同的阅读形式来学习课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变化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同时,在学习课文第一段的基础上,让孩子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感知,并能迅速跟随老师的阅读。

2小组阅读文本(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小雨和种子)问答文本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在这环节中,我先采用老师与幼儿问答对读的方式(老师扮春雨,读:"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

孩子扮种子,读"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呀呀,我要发芽。"再请幼儿自由分组进行对读,随后请个别幼儿与集体对读……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朗读过程中体验课文愉快的情绪。《纲要》中指出,老师要培养幼儿大胆的表现自己情感和体验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课堂表现活动,所以我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幼儿参与课堂,这是孩子领会课堂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

水的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的思维能力,理解反义词,丰富幼儿的词汇。

2.体验游戏的愉悦感,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简单的反义词。

活动准备:

1.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瓶子,并装有黑,白色的水。

2.音乐《我真的很不错》。

3.挂图“红星棒”

4.字卡:长---短,软---硬,热---冷,胖---瘦,快---慢,高----矮。黑---白, 多---少,粗---细。

教师:小朋友们好!来把你漂亮的小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吧!

2.理解“反义词”

教师:小朋友拍手拍的真好,老师拍的都好,那哪个小朋友记得我们第一次手是在哪里拍的呢?(上面),那第二次手是在哪里拍的呢?(下面)。对,上和下就是一对反义词,游戏中还有没有反义词呢?谁能告诉老师呢?

3.丰富幼儿观察力。说出身体部位的反义词。

教师:我们身体上有没有反义词呢?请小朋友找一找,看一看告诉老师,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小结:原来我们身体上也有这么多反义词啊!对,相反的词就是反义词。

4.丰富幼儿想象力,观察力,同一物体说出多组反义词。

教师:其他地方还有反义词吗?我们一起找一找,寻找:(出示两个瓶子),哦,这有两个瓶子。

(2)提问:请小朋友说说看这两个瓶子中有反义词吗?认真观察看谁说的最多。

(3)除了这几组反义词外你还知道其他的反义词吗?说说看。

小结:小朋友都说的很好!但是不知道那个小朋友是最棒的呢?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好吗?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呢?先给自己加加油,鼓鼓力吧!

规则:(1)举手回答问题,正确的奖励一个红星,错误的不奖励,得到星星最多的那一组就是冠军。

(2)介绍:记录表,才赛队员分4组,两轮比赛,总结哪一组得星最多拿组就是冠军。

水的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了解挂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一些挂历上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尝试用较清楚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欣赏过许多挂历上的图案,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挂历上有许多数字,产生了解读的兴趣。

2、各种台历和挂历

3、五角星粘纸

活动过程:

▲看看找找,了解数字

1)前几天我们阅读欣赏了许多的挂历、台历,有山水的、有动物的、还有各种建筑的。我们在看挂历台历的时候,你们还发现上面有许多的数字,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今天,你们知道了吗?

2)幼儿在讨论和集体指认中了解表示月份、日期、星期数字特征。

3)教师设疑,指认表示节假日的颜色不同的数字。

▲自主辨别,寻找节日

1)一年里有哪些节日?(幼儿自主寻找节日看看讲讲)

2)师幼共同小结:挂历有什么用?挂历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在挂历上找到许多的日期。

3)在台历中寻找日期

寻找当天的日期,在台历上贴上粘纸。

元旦是几月几号?请一名幼儿在挂历上圈圈找找1月1日,感知是红色的,数数还有几天?

▲迁移经验,愉快表现

1)你们这几天在忙什么?是怎样迎接新年的?(用多元方式表现)

2)新年即将到来,你们想不想设计一本自己的挂历?

水的大班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我是好帮手》是主题“冬季幻想曲”中社会领域的内容。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动手参与家务的意识较弱,而这些不经意的小事正是我们的教育契机,因此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给幼儿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机会,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也是社会活动的根本所在。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满足了平时想做而不能做到的愿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感知、不断调整、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当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充满自豪感,会加倍珍惜。

我将本次的活动目标定为:

1、给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

2、在操作的过程中能不断感知,不断调整,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

3、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充满自豪感,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做以下准备:

1、幼儿做家务事的各种图片。

2、积木、衣服、碎纸条及垃圾袋装在大篓子里。

3、活动前通过调查知道一些幼儿的“特殊”技能,并约好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演。

4、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难点是:能认真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知道爱惜劳动成果。

二、说教学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观察、讨论及操作等多种方法,通过故事的形式导入,给幼儿创造喜爱做事的情景,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活动过程:

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勤劳的小姑》,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

二、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会帮助大人做哪些事。

师:在家里,你是像小姑一样,还是像大姑一样呢?

师:那你们会做哪些事情呢?

师:结合挂图,幼儿回答。

师:教师依据回答逐一指出挂图上的相应图片。

师:除了图上讲的这些,你还会做哪些事情呢?

师:请约好的那几位幼儿进行表演,比如擦皮鞋、晾衣服等。

二、“家务事小能手”大比拼。

师:你们会做的事情可真多,现在我们进行一个比赛,看谁是做事的小能手。

师:将幼儿分成六组,每组六人,教师下令后,六人同时做三件事情。

1、将篓子里的衣服折好放桌子上。

2、将积木整理整齐放篓子旁。

3、将篓子里的碎纸装进垃圾袋里扔出去。

师:做得又快又好的小朋友进入第二轮比赛,最后选出前三名,(在比赛间隙,教师点评幼儿好的或者不妥的地方,并且教幼儿最佳的做事方法,如折衣服时要摊平,先将袖子折进去,最后将衣摆往上折。)

三、教育幼儿爱惜劳动成果。

师:我们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看着整齐清洁的家心里真高兴。如果有人翻乱了我们的衣服,弄脏了我们辛苦拖过的地板,你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我们要爱惜劳动成果,不论是自己做的,还是别人做的,都要保持,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里,会让大家觉得很舒服。

水的净化的教案通用14篇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净化》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

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准备:

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

2、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过滤实验中代用品;

3、准备肥皂水、硬水和软水。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

从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

讲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明矾)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结合教材P5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

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板书:一、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⑵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并实验:

1、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2、制作过滤器

3、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板书:二、除去不溶性杂质

⑴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⑵蒸馏(后面补充)

讲解并实验:

出示热水瓶中的水垢

硬水软水的`概念。硬水和软水如何来区分呢?请设计方案

小结:检验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不易产生泡沫的硬水。

出示图片了解硬水的危害。有什么办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硬水变成软水呢?我们刚才所用的软水是蒸馏水,它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蒸馏是重要的实验操作,它不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杂质

通过实验来制取蒸馏水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教学拓展

反思

教师先给学生一种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上升到理性认识时,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借鉴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寓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最后又将理性知识应用于分析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从生活、生产实际产生,化学知识又服务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学生的探究活动层次明确,对于重点内容教师采用探究与再探究相结合,正向提问方式与逆向提问方式相结合,特别精道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最后提出应用性的系列问题,学生以专家的身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一直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学习就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2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是中学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在使用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教学做了初步尝试与课后调查,感触颇多。

笔者在探究《水的净化》的两周前,将后续课题4“爱护水资源”内容提前,让学生进行上网调查、实地考察、工厂参观、汇报交流等课外研究,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试图在爱护水资源人文精神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其寻找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的兴趣,发挥其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精神的教育。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一、社会调查,课外研究,合作交流,提升责任

1.上网调查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中国和广州市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与危害、爱护水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细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自订节水措施,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2.实地考察

小组合作,在居住地长洲岛的深井河涌、上庄池塘、下庄池塘、珠江长洲码头、深井码头、农田、制衣厂沟渠、酒店下水道、深水井等调查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情况,并采集水样,从颜色、气味、悬浮颗粒大小、油状物观察对比,找出水样呈浑浊的原因、水样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居住地长洲岛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3.工厂参观

带领学生参观广东太古可口可乐生产线,了解水及二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参观广东太古可口可乐公司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的处理流程与方法,了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对空气污染物如甲烷的处理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为水的净化教学提供感性认识。

4.汇报交流

形式:爱护水资源多媒体文本展示、手抄报、墙报、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会、长洲岛各处采集的水样样品展示和分析,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水的净化》的探究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5.提出课外研究性问题

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成分主要有什么不同?请从颜色、气味、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有毒物、细菌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这些水能直接喝吗?怎样才能变成能喝的水呢?水净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寻找能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

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接经验,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扩展了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空间,又增添了人文内涵的深度,更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反思评价,领悟方法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过滤)采用两个探究过程,重视三性:即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水如何净化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过滤实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视角、全方位地认识水、利用水,在实践中探究、分析、归纳\迁移,发展探究能力,促进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1.汇报课外研究性问题的研究结果

(1)小组展示河水和我们能喝的水的成分的对比结果,得出水净化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除去有毒物和有害细菌。

(2)展示生活中过滤液体的材料并探究归纳材料的特点。一学生上台汇报,受制作豆浆过滤豆渣的启发,演示用自带的一层医用纱布、倒置的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过滤自带的泥浆水,发现泥水浑浊度有所降低,但依旧浑浊,医用纱布表面有少量黄色泥砂小颗粒。她认为纱布对泥砂小颗粒的吸附力不够,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是纱布空隙太大,导致小颗粒泥砂通过。

于是该生将纱布反复叠加,叠成较厚的一层,重新过滤,发现泥水浑浊度比前次降低,其他学生也用自带的材料如棉花、袜子、洗碗布、海绵、吸水纸巾、细纱网等进行过滤操作。经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只有当过滤材料结构的空隙比泥砂颗粒的小,才能达到将泥水澄清的目的。

由上可见,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得的过滤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片面性,只有在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中才能不断得到完善而发展;而自找材料,自做过滤器,既紧密联系了生活与化学,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科学技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应用价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2.从生活经验迁移、探究实验室操作的方法

由于实验室过滤操作方法与学生已有的过滤经验不太一致,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用滤纸和漏斗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

(1)自主探究,暴露问题

教师分发滤纸,要求学生观察滤纸与一般的纸有何不同,选用实验室中仪器进行自主探究过滤操作。在整个自主探究过程中,两个组成员之间、组和组之间,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兴趣盎然。

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课前已布置练习,但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学生看教材,而是在观察滤纸后,拿起滤纸、漏斗就操作;学生的操作五花八门,滤纸有平放在漏斗中的,有窝成一团堵住漏斗口的,有折成锥形、花形的;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倒泥水的方法更多样,大部分都是一学生手把住漏斗下端,另一学生将泥水悬空直接倒在滤纸上。学生的操作暴露了许多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有限,预习方法没有到位;二是学生以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完全是按照生活中过滤的经验,或者是前面实验造成的惯性思维行事。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

(2)欣赏成果,反思评价,表达交流,探究正确操作的方法

笔者以为,只有通过学生互相搜集证据来评价比较,设法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其认真反思,自己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的局限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本质,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操作,补充完善得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最终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探究曲折与乐趣的目的。

①收集事实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发现只有四个小组的滤液是澄清的。

②评价与交流:四个成功小组满怀成功的喜悦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陷入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几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③修正与归纳:在互相评价交流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初步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④点拨与顿悟:在概括、领悟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高涨,为自己的发现欢欣鼓舞,为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而喜悦,但是仍然没有人想到操作仍有不足之处。于是教师点拨:“做实验时,你们用手拿着漏斗累不累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累呀。”“怎样将手解放出来呢?”学生才恍然大悟,在实验桌旁寻找可替代物,找到了铁架台、铁圈或铁夹来支撑漏斗。

⑤结论与验证:趁热打铁,教师说:“能否使用你们刚才归纳的过滤操作的要点,得到澄清液呢?”学生洗涤漏斗,重新过滤,澄清的滤液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他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至此,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的探究过程达到了高潮。

三、自我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10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3

【目标】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重点】

生物净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污水处理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时】

1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 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2)富集作用(3)降解作用

3.生物净化污水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教学反思】

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污水处理为主题,带领同学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调查当地水的净化情况,也可以对城市的某处治理成功的水域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对某处污染水域进行调查,尝试提出治理方案,并将建议提交环保部门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选择植物的净化作用为主题,就可以对学校和小区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查阅资料,评价目前选择的树种和栽种密度是否适合,提出方案,并向学校或环保部门提交建议等。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4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

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1、仪器药品: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肥皂水、浑浊水、井水和纯净水。

2、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水有哪些物理性质?观察一下讲台上的两瓶水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如何能把浑浊的污水变成澄清透明的水啊?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那么如何把水库和河流中的水净化为我们家里的自来水?

[投影讲解]自来水厂净化过程,重点讲解明矾的净水原理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投影]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取水 → 沉淀→ 过滤 → 吸附→ 消毒→ 配水

齐答水的物理性质。

回答:一瓶浑浊,一瓶澄清透明。

听讲、思考。观看投影,并记录。

复习旧课,利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加深学生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知识,引入水的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如何把浑浊的水变得澄清透明。

【演示过滤实验】

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教师的操作步骤以及玻璃棒使用的几种作用。投影“一贴二低三靠”的具体内容。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观察,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第一次使用是引流;第二次是搅拌;第三次是防止液体飞溅。学生分组进行过滤实验。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问:现在很多家庭中用的饮水机中就有净化水的装置,,哪位同学仔细观察过净水装置?

拓展提问:我们在野外野炊时,没有清水了,只有浑浊水,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水变成清水呢?

看书P56图3—18,自由回答。思考,讨论,回答:可用空饮料瓶、小卵石、沙、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提问:水壶经常盛开水为什么会产生水垢?

[解释]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水垢,说明水厂净化后的水(自来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不是纯水。水垢产生的原因是该地区的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在水加热或长久放置时,这些化合物生成沉淀(水垢)。

提问:1、什么叫硬水?2、什么叫软水?。

[过渡]水有软硬之分,我们如何通过实验加以区分呢?

【演示实验】

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提问: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思索,看书齐回答。

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回答:井水中的泡沫少,纯净水中泡沫多。总结: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思考,回答:浪费洗涤剂;浪费燃料;使一些器具节水垢;造成安全事故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树立安全意识。

[解释]硬水有很大危害,如果我们除区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投影如下两幅图并介绍装置仪器名称和操作过程。

观看,蒸馏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结本节课内容,并要求课后完成课本家庭小实验。

齐答。

巩固本节知识。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方法: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

2、过滤的要决:“一贴二低三靠” 。

3、硬水:

4、软水:

5、硬水和软水区别方法:

6、硬水的危害:

7、常用的硬水软化方法:煮沸和蒸馏。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5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际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自来水净化的过程,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准备

2烧杯(50毫升)3只,河水(浑浊)、明矾、玻璃棒;

3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100毫升)1只、铁圈;

4烧杯(100毫升)2只、肥皂水、硬水、软水、玻璃棒;

5铁架台(2)、铁圈、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酒精灯、沸石;

6酒精灯、石棉网、单孔塞、试管、烧杯(100毫升)、铁架台(带铁夹)、沸石;

7品红、活性炭、氨水、漏试管。

三课堂程序

1、思维联想

⑴哪些是天然水?

⑵天然水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你随时可以饮用的纯净水的呢?

2、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A、阅读书上图3-15,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

B、做活动与探究

观察现象,比较三杯水的清澈程度

现象

结论

自然水

加明矾静置的水

加明矾又经过过滤的水

过滤时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二低

三靠

讨论: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3、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A硬水与软水,检验方法(做实验3-3)

硬水:

软水:

检验:

B硬水的坏处

a

b

c

C硬水的软化处理方法

D自制蒸馏水(做实验3-4)

1、对蒸馏瓶等仪器,不能直接加热,要垫。

2、蒸馏瓶内体积为容器容积的之间。

3、温度计的位置应在。

4、应加几粒沸石(或碎瓷片)目的。

5、冷凝管内冷水应是口进,口出,使。

6、开始蒸馏出的液体,应。

E蒸馏水与水蒸馏前的检验

F讨论并比较蒸馏和过滤的异同

实验操作

共同点

区别

蒸馏

过滤

四、课后完成书上55页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试验它的净水效果。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6

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净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2、举例说明生物净化。

3、尝试搜集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重点

生物净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污水处理的原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师:教师用展示资料介绍“从社会中来” 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东战争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机烃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科学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细菌来分解废油。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净化污染。

提问:什么是生物净化?

学生回答:生物净化:是指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阅读教材98页,试分析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气中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有害气体。

在浓度较低时,植物可以吸收SO2(阔叶树比针叶树能够吸收更多的硫);橡树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学烟雾;柑橘可以吸收低浓度的HF;而夹竹桃、芒果、细叶榕等树种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物质

每平方千米山毛榉林可以一年中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达68吨

3、分泌抗生素等物质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微生物有哪些净化作用?

1、降解作用: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降解有机污染物。

2、共代谢:是指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基质,但是确不能利用这种基质作为能源和组成元素的现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过转化、降解、矿化、聚合等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请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回答,生物净化应用实例有哪些?

1、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净化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

(1)遏制风沙灾害,减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气污染

2、植物可以净化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

(1)吸收作用

(2)富集作用

(3)降解作用

3、生物净化污水

目前人们常常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综合运用,以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

随堂练习

1、位于某大城市风景区的一个湖泊,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生活废水的严重污染,出现了“水华”现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发生“水华”的水域适量放养一种鱼,不仅可以解决“水华”问题,而且可以收获大量的鱼。那么,放养的这种鱼应该是()

A、捕食浮游植物的链鱼

B、捕食浮游动物的`鳙鱼

C、捕食水草的草鱼

D、捕食各种螺狮的青鱼

2、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处理污水时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磷是生物的营养元素,不必除去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C、过量的含磷污水会导致水体藻类增殖,水质恶化,必须除去

D、磷对人体无害,除去与否无关紧要

3、生物净化的原理是生物通过(),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有害成分转化、分解,直至消失的过程

A、自身的代谢

B、生存斗争

C、变异

D、种间关系

4、下列叙述不是体现绿色植物净化作用的是()

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

B、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C、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

D、将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

5、下列生物中能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的是()

A、月季

B、丁香

C、山毛榉

D、圆柏

答案:ACADD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

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植物的净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侧重选择其中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污水处理为主题,带领同学参观污水处理厂,或调查当地水源的净化情况,也可以对城市的某处治理成功的水域进行分析、总结,也可对某处污染水域进行调查,尝试提出治理方案,并将建议提交环保部门等。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果选择植物的净化作用为主题,就可以对学校和小区的绿地面积进行统计,查阅资料,评价目前选择的树种和栽种密度是否适合,提出方案,并向学校或环保部门提交建议等。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8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重点: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难点: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

实验准备:药品: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明矾肥皂水,活性炭,

仪器:烧杯、漏斗,玻棒,滤纸、铁架台,铁圈,烧瓶,酒精灯,冷凝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

展示:河水,井水、雨水、自来水,纯净水,蒸馏水

讨论: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回答:A:河水较浑浊,而其他水较澄清。

B:自来水与纯净水比较,纯净水更澄清。

说明: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过渡:自然水怎样才能变成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水的净化。

2、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

讲解:通过自来水厂净化的过程,我们知道水中的杂质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

一、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板书)

1、静置(板书)

[演示实验1] 将一杯泥水静置一段时间

现象:水中杂质沉到水杯底部,上层水较澄清。

提问:经静置后,水中的杂质能全部沉到水杯底部而水特别澄清吗?

回答:不一定,这与时间长短有关,与杂质种类有关。

[演示实验2] 在泥水中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

现象:静置的时间更短,上层水更澄清。

说明:明矾有吸附作用,明矾溶于水后产生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2、过滤(板书)

多媒体展示:过滤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总结:过滤的注意事项是:一贴二低三靠。

学生活动:活动与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内容]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活动情况,适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力争使每个小组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活动:各组派代表陈述实验结果。(略)

思考: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

第二课时:

二、除可溶性杂质(板书)

1、吸附(板书)

回忆:在自来水厂净化过程中,曾说到“活性炭吸附池“,这个池是做什么的?它起到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3] 往一杯带有红颜色的水中加入少量活性炭。

现象:红颜色褪去。

讲解:活性炭吸附池也起到除杂质的作用,因为活性炭有吸附性,它可以除去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如带颜色的小颗粒、气味等。

提问:经过静置、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相当澄清,所得的水是纯水吗?

讲解:经过静置、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变得相当澄清但所得的水不是纯水经过这些手段后只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和异味,但水中还有许多溶解的杂质。

介绍:硬水和软水(板书)

定义: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提问:硬水和软水有何区别?

[演示实验4]:取两只烧杯,分别盛有硬水和软水,把肥皂水分别加入这两只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及结论:盛软水的烧杯出现了非常丰富的泡沫,而盛硬水的烧杯中则没有泡沫出现,所以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硬水和软水。

提问:硬水有哪些危害?

回答:略

提问:如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让它变成可供我们使用的软水呢?

讲解:除去硬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这样就可以使硬水变软水。

思考:软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呢?

讲解: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生活中可通过煮沸水也可降低水的硬度,达到软化水的目的。

设问: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又能够降低水的硬度呢?

2、蒸馏 (板书)

[演示实验5] 蒸馏硬水,并检验蒸馏后水的硬度。

现象:实验后得到的蒸馏水硬度较低。

总结:可见通过蒸馏,,既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又能够降低水的硬度。

思考:通过学完本节以后,你想到了什么?请谈谈

回答:略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1、昌平练习册

2、自制简易净水器

3、除去家里荼壶、热水瓶、烧开水的壶等底部的水垢。

课后反思: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 水的净化。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2)· 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2)· 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1、准备好一杯浑浊的河水;

2、准备过滤、蒸馏所用的仪器、药品以及过滤实验 中代用品;

1、 准备肥皂水、硬水和软水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趣导入

出示一杯混浊的河水,一瓶矿泉水

从 物质的分类上,这两种水属于哪一类物质?里面有哪些物质?

海水呢?井水呢?自来水呢?

小结: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

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

思考回答:属于混合物

讨论分析河水、矿泉矿泉水等的的组成成分

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小组交流组织讨论了解原理

同学们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化学教案《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3 水的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请到过自来水厂的同学介绍自来水厂的净水设备(看图)

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学生介绍自来水厂的净化设备、净水的过程。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2、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活动探究锻炼技能学会方法

让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水的净化过程和过滤操作的要点

1、 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2、 制作过滤器

3、 过滤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操作要点。

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

思考

加入明矾后静置,现象如何?

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

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代用品

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

出示热水瓶中的水垢

硬水软水的概念。

硬水和软水如何来区分呢?请你们设计方案

小结:检验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不易产生泡沫 的硬水。

思考水中的杂质,有没有去除干净;

思考 :水垢形成的原因,了解硬水和软水的特点。

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各种方案,如可以把水煮沸,洗衣服看泡沫多少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化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出示图片了解硬水的危害。

有什么办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使硬水变成软水呢?

观看图片对硬水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考虑并回答:生活中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刚才所用的软水是蒸馏水,它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而蒸馏是重要的实验操作,它不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杂质,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杂质

通过实验来制取蒸馏水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了解蒸馏是净化程度较高的一种操作

学会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

初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阶段,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使学生减少抽象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教材“水的净化”主要围绕水的净化方法及它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主题而展开,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学生的许多个人认识及生活经验都可以联系到,这与“学生需要有用的化学,需要有趣的化学”的心理需求是相适应的。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2、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过滤和蒸馏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我们的学校旁坐落在美丽的长滩河旁,我这里有一杯长滩河的河水,你喝吗?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他只能从池塘中取得一些泥水。这些泥水可饮用吗?

他能否从中提取洁净的饮用水?

讲解: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杂质,微生物等。在某些乡村没有自来水,只能饮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变成生活用水呢?

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净化。下面,我们来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水的。(结合教材P5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大体上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

其中过滤这步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板书: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除去不溶性杂质;

2.吸附沉淀:既能除去不溶性杂质;也能除去可溶性杂质;

活性炭层不仅可以过滤掉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利用它的强吸附性,吸附气体和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

3.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过滤可以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

一贴,二低,三靠

讲解并实验:

a、向混浊的河水中加入明矾;

b、制作过滤器

c、过滤,过滤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是什么?可以什么物质代替实验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经过上述净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较澄清了,但这水是纯净物吗?教材P55图中的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

想一想:1、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那些?

2、河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要除去水中的下列杂质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⑴水中的泥沙:。

(2)水中的有色有味物质:。

3.要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后的残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有以下几步操作可供选择,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蒸发溶液;②过滤;③溶解;④水洗;⑤烘干;

A.③②④① B.③②⑤④ C.③②④⑤ D.③②①④

4.我们的饮用水是由河水净化所得,已知明矾能将水中的悬浮物凝聚而沉淀,氯气可杀菌。则家庭饮用水的正确净化过程是( )

A.河水→过滤→加氯气→加明矾→沉淀→净水

B.河水→加氯气→过滤→加明矾→沉淀→净水

C.河水→加明矾→加氯气→过滤→沉淀→净水

D.河水→加明矾→沉淀→过滤→加氯气→净水

课外作业:制作《净水器》

想一想:鲁滨逊利用自制的过滤柱过滤泥水,然后把已经过滤的水煮沸。

鲁滨逊制取的水可以喝吗?

讲解:大部分微生物都在煮沸時被杀死,但还有可溶杂质,可能对人有害。生活中的问题:

1、用有些地区的井水、河水或泉水洗衣服,放很多肥皂粉,衣服仍洗不干净?

2、用井水、泉水烧水时,常有水垢?

3、什么是硬水,如何检验?

4、硬水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5、如何把硬水变为软水。

硬水和软水

硬水和软水的定义:

硬水的危害:

⑴生活中的危害:长期饮硬水有害人体健康;洗衣洗不净。

⑵生产中的危害:锅炉烧水,水垢过多浪费燃料,引起爆炸。

3、硬水和软水的检验:

①肥皂水法;

②蒸发法。

4、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得到蒸馏水以降低水的硬度,

③在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法来得到软水。

5、蒸馏

看图:蒸馏的操作方法

小结:净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板书设计:一、水的净化常用方法

1、静置沉淀法:简单除去水中沉淀。

2、吸附沉淀法:除去水中悬浮物及沉淀

3、过滤法:较好除去水中不溶杂质。

4、蒸馏法:较好除去水中可溶杂质。

二、硬水与软水

1、定义:硬水——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比较多的水。软水——不含或含钙、镁化合物比较少的水。

2、区别方法:肥皂水法、蒸发法

3、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离子交换等

练一练:

1、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

A.酒精和水;B.食盐和泥沙;C.食盐水;D.铁粉和铜粉;

2、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A.沉淀;B.过滤;C.吸附;D.蒸馏;

3、下列方法能区别硬水与软水的是( )

A.观察颜色;B.加入明矾;

C.溶解食盐;D.加入肥皂水;

4、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水和二氧化锰;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D、泥沙和食盐水;

5、能除去河水中的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A、沉淀;B、蒸馏;C、吸附;D、过滤;

6、下列净化水的操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过程的是()

A、沉淀;B、消毒;C、过滤;D、蒸馏;

7、下列净化的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静置;B、吸附;C、过滤;D、蒸馏;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11

一、教学设计

本课题从纯水与自然界的水在视觉上的差别引入水的净化问题,以自来水厂净化水过程为例,将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将认识水的角度从社会转入化学学科。

本课题中的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同时,过滤操作的学习将为第十一单元粗盐提纯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水与自然水、自来水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3)初步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黄河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了解净化水的方法;

(2)通过自学和平台软件的过滤的介绍,学会过滤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水的净化过程,感受爱护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对水的净化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等净水方法,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微视频 +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播放壮观的黄河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生长在黄河入海口,是喝着黄河水

长大的,但是直接从黄河里取出来的水都能饮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很脏、有泥沙、有污染物等等(学生有各种奇怪的回答)

【引起思考】黄河水不能直接饮用,通过什么方法你能将这瓶黄河水净化为自来水?

板书:课题2 水的净化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课

【展示实物】黄河水、自来水、蒸馏水各一瓶,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学生回答】可能有杂质

【引导总结】自然水中主要含有三类杂质: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微生物细菌。

【演示实验】实验4-1:向盛有黄河水的烧杯中加入3药匙明矾,搅拌,过滤

【播放视频】明矾净水的过程,便于观察沉降的过程,理解吸附沉降的目的是使水中的悬浮物加快沉降。

(三)、生活启示,认识过滤

【提出问题】怎样使这些沉淀跟谁进行分离呢?

【学生回答】过滤

【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过滤操作呢?生活中,你见到或使用到哪些过滤?

【思考回答】沥水盆、地漏、茶壶、漏勺等等

【生活启示】展示生活中使用到的过滤的图片,启发学生思维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我们使用什么进行过滤呢?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5实验4-2

【讨论交流】

1、过滤用于分离什么样的物质?

2、过滤用到了哪些仪器?

3、怎样制作过滤器?

4、过滤中有几个操作关键点?

五、归纳总结

过滤操作的关键点:

一贴二低三靠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泥土的净化及环保作用,培养保护、爱惜泥土资源的意识。

2、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将泥土从水中分离出来。

3、能积极参与,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两周前和孩子们一起到厨房、幼儿园里收集果皮、青菜、各种碎石块等废物埋在土里,并组织谈话:请孩子们预测这些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

2、滤水材料:小毛巾、棉花、海绵、窗砂纸、过滤纸等。

3、滤水用具:漏斗、透明塑料盒、小水杯(人手一份)

4、清水若干盆(两到三个幼儿一盆)、玩沙的小铲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到户外,并安定幼儿情绪。

师:我们和泥宝宝做朋友好长时间了,我们知道了泥宝宝的本领很大。今天老师又要带你们一起来和泥宝宝作游戏了。

二、幼儿观察泥土中的填埋物的变化并进行讨论。

1、师:上次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收集了幼儿园里的垃圾,把他埋在泥宝宝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东西都变怎样了?

提出要求:A、不要把泥土扬起。B、使用铲子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搓到别人。

(幼儿观察讨论,这些东西都哪去了?接触新词腐烂)

2、师简单小结:是的泥宝宝有许多的本领,今天我们又知道了他的另一个本领能净化环境,是环保的好帮手。把菜叶、苹果皮橘子皮等垃圾埋在土里经过一段时间会慢慢的腐烂,最后变成泥土的营养,可以使花和树长的更好。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爱护这些泥宝宝。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13

1、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如果不能,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得到我们饮用的自来水

学生回答:”可直接饮用的有泉水,井水。而河水,海水却不能直接饮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推进新课

提问:浑浊的河水在静置一些时间后有什么变化?

回答:底部有沉淀,上面的水相对清,但仍有一些悬浮物存在。

3、实验演示

净化桌上的一杯泥水(由于加了红墨水而显红色),加入明矾

分析: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使其沉降到底部,称为絮凝剂 。

提问:如何将这些沉淀和水分开?举出生活中将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

提问: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析:实验室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开

现象:悬浮物沉到底部,水变得更清

思考:井水也可用明矾净化

回答:用沙漏将饺子和汤分开,用滤布将豆浆和豆腐渣分离等

回答:都是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加深认识絮凝剂的作用

4、学生实验

分析过滤操作的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或错误

提问:比较过滤前的过滤前和过滤后有什么变化?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清?

过滤后的水仍为红色,为什么?如何将色去掉?

展示: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能吸附水中的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除去色素和异味

设问:自来水厂是如何将江水河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的呢?

展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提问:经过以上处理后的水,清辙透明,是不是纯净水了?为什么?

分析: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和装水的开水瓶结有一层水垢,这是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的钙和镁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就会生成沉淀——水垢,像这样含有较多可溶性

的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的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提问: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提问:硬水有哪些危害?

分析:其实硬水的危害还不止这些,比如长期饮用硬水不利于健康,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如人们说的“水土不服”。

过渡:如果我们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的钙和镁化合物,就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同时起到杀菌目的,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请同学们观看“蒸馏水的制作”过程

实验演示

分析: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成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

提问:不同的水质不一样,水的软硬程度也不一样,长期饮用硬水不利健康,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是否会对健康有利?

学生实验操作

回答:过滤后的水较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这些小石块,沙层时起到过滤的作用。

学生动手将活性炭加入过滤后的水中

回答:不是,水中还有细菌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回答:加一样多的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总结:1、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服2、锅炉里结水垢有爆炸的危险。

学生观察

回答:对健康不利,虽然纯净,但少了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加深认识过滤的作用

明白一杯净水来之不易

加深认识硬水的危害

5、课堂练习

1、活性炭净水器能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什么?

2、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操作,(1)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2)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是:

(3)综合运用上述4项操作净水最好的是:

……(略)

学生认真完成......

巩固知识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天然水(水 + 不溶性杂质 +可溶性杂质)

↓ 去↑除 去↑除

净化方法(静置→沉淀→过滤 )→ 吸附→消毒→自来水

自来水(水 +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

用肥皂水 ↓检验

———————————————————————

↓ 生活:煮沸 ↓

硬水 —————————————————→ 软水

(泡沫少)实验室:蒸馏 (泡沫多)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知识评价:选择适当的试题类型和评价作业。

2、实验评价:将浑浊的水净化,视操作情况评为优等,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水的净化的教案 篇14

课题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并学会用肥皂水检验硬水与软水。初步了解硬水的危害及硬水的软化方法;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杯浑浊天然水进行净化的实验探究,认识净化水的各种方法与净化程度;

(2)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方法从实验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一杯净水来之不易,树立珍惜水、爱护水的思想;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过滤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样(河水、自来水、蒸馏水)、明矾、活性炭、肥皂水。

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片、滤纸、火柴。制取蒸馏水装置一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展示学生收集的水样:自来水、纯净水、河水(受污染的水,带气味、颜色),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区别。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导入二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如果不能,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得到我们饮用的自来水?

推进新课

水的净化

[提问]浑浊的河水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变化?

[分析]底部有沉淀,上面的水变得相对澄清,但仍有一些悬浮物存在。

[实验]净化桌上的一杯泥水(由于加了红墨水而显红色),加入明矾。

现象:悬浮物沉到底部,水变得更加澄清。

[分析]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使其沉降到底部,我们把它叫做絮凝剂,在一些农村饮用的井水就是通过加明矾净化的。

[提问]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

[回答]用沙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提问]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分析]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提问]比较过滤前和过滤后有什么变化?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回答]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过渡]过滤后的水仍为红色,如何把颜色去掉呢?

[展示]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除去色素和异味。

学生动手将活性炭加入过滤后的水中。

[设问]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江水、河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的净水过程。

[提问]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为什么?

[回答]不是,水中还有细菌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分析]通过沉淀、过滤的方法只除去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可溶性的杂质。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经常用来烧水的水壶或装水的开水瓶结有一层黄色物质——水垢。这是因为水中溶有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加热或放久了,这些化合物便会生成沉淀——水垢,像这样含有较多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提问]如何区分硬水和软水?

[回答]加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总结]硬水的危害:1.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服。2.锅炉里结水垢有爆炸的危险。

[分析]其实硬水的危害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人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它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另外,很多工业部门像纺织、印染、造纸、化工等部门,都要求用软水。

[过渡]如果我们除去硬水中钙和镁的化合物,就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生活中一般通过煮沸水降低水的硬度,同时也能达到杀菌目的。工业上常用离子交换法和药剂软化法来得到软水,实验室中通常用蒸馏的方法以降低它的硬度。下面请同学观看“蒸馏水的制作”的过程(实验演示蒸馏水的制取)。

[分析]蒸馏的原理就是将液态的水加热变为气态水,再冷却为液态的水,这样水中溶解的物质就被除去了,使硬水能变为软水。

[提问]不同地方的水质是不一样的,水的软硬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长期饮用硬水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那么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呢?

[回答]对身体健康不利,虽然蒸馏水是安全卫生的,但缺少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不少微量元素。

[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

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

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

2.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A.导电性B.传热性C.吸附性D.氧化性

3.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①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②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_______________;③综合运用上述4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C3.①蒸馏、吸附、过滤、静置②蒸馏③静置、过滤、吸附、蒸馏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2.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3.过滤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58习题1、2、3、4

2.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A.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物B.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十分危险D.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3.下列不属于净化水的措施是()

A.吸附B.过滤C.电解D.蒸馏

答案:2.D3.C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备课资料

1.悬浮物的清除

(1)沉降法为了清除原水中的泥沙、尘土、胶体等悬浮状的杂质,通常先采用沉降法,通过静置,借助重力使较大颗粒的悬浮物沉降,加以清除。

(2)絮凝法对于细微的悬浮物,单靠沉降无法快速分离除净。要加入适当的絮凝剂——能使溶胶等细微的悬浮物变成絮状沉淀的凝结剂,通过吸附作用,使细小颗粒的黏土、胶体等聚集起来;再经过化学黏结使聚集体变大,进一步形成絮状体,呈绒毛状,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共沉降,通过澄清或过滤而清除。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当作为絮凝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和悬浮微粒相接触时,絮凝剂的一个或多个基团吸附于悬浮粒子的表面,絮凝剂分子的其余部分留在溶液中。当一个絮凝剂的分子同时以多个基团吸附悬浮粒子时,把悬浮粒子聚集在一起,并因重力作用而沉降。

(3)过滤法通过各种方法沉降后的水,流过由细沙和活性炭等所组成的过滤池,滤去沉降下的固体。

2.硬水的软化

硬水经过技术处理使硬度降低或转变成软水的过程称为硬水的软化。

硬水软化的主要方法如下:

(1)加热法把硬水加热,使溶于水的Ca(HCO3)2、Mg(HCO3)2转变为难溶的CaCO3、MgCO3从水中沉淀出来而清除。

Ca(HCO3)2====CaCO3+CO2↑+H2OMg(HCO3)2====MgCO3+CO2↑+H2O

(2)蒸馏法把水加热蒸馏,除去水中的钙镁离子,同时除去其他杂质。

(3)石灰苏打法加入石灰水或苏打(Na2CO3)中和碳酸氢盐,使钙镁离子转化为碳酸盐沉淀除去。

(4)离子交换法用离子交换树脂(磺化煤、沸石、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等)除去钙镁离子。

3.纯水的制备

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各种杂质的水为纯水。

离子交换法主要去除水中的强电解质离子。水中还有弱电解质、溶解气体、各种胶体、有机物、微生物等杂质。

纯水生产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a.前处理包括絮凝、沉淀、过滤等使较大颗粒的杂质先行清除,减少后续处理工序的负荷。

b.离子交换处理用离子交换技术除去水中溶解的离子性杂质。

c.超滤膜处理清除水中微生物、有机物等杂质。

d.半透膜反渗透处理除去溶解于水的蛋白质等极细的杂质。

初一历史教案通用十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不能随意草率地撰写。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关键,优秀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知道预期学习的内容和能力。

- 教学步骤: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步骤,包括引导、讲解、练习等环节,确保教学过程有层次、有逻辑。

- 重点难点: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重点讲解和解答。

- 教学资源: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辅材料、多媒体等,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展示与使用。

- 评估方式:明确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如作业、测验、小组讨论等,以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改进。

根据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初一历史教案”,相信这些指南可以帮助您成为更出色的团队领导者!

初一历史教案【篇1】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1)退避三舍;

(2)秦晋之好;

(3)问鼎中原;

(4)卧薪尝胆。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初一历史教案【篇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的民族关系。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宋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岳飞抗金的评价:“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在朝廷下令班师回朝时,如果你是岳飞你会怎么办?”“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初一历史教案【篇3】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1、讨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准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初一历史教案【篇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1)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和侵犯。“

初一历史教案【篇5】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了解议会制由来;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发展的基本脉络。

2、了解君主立宪制度和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努力做到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学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任何新制度的出现都要经过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代议制度的确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

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

②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并建立共和国;

②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也决定了原本就已经存在的王权和议会的斗争更加激烈。

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当时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革命中,查理一世于1649年以叛国罪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当政时期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于1653年成为“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而后英国经历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在王权和议会的斗争中,英国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辉格党联合一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这就是英国历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内容:以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2)作用: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代议制:教师分析:由于各个等级的利害不同,议会从1343年起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骑士和市民之所以同在一院,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已渐趋一致了。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后来英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逐渐联合,他们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教师分析:内阁制是17世纪英国革命的间接产物。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份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内阁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教师分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掀起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的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使富有的农民和城镇工商业者获得选举权;同时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为选区。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学生分析讨论,小组展示,教师总结点评。要点如下:

(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3)首相是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

(4)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5)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6)实行分权原则。

2.作用:

(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②地位: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

(2)议会:

①产生: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国家立法机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3)首相:

①产生:国王任命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②职能: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②地位: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在构思本节课的教学时,我觉得需要拓展的内容很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世界近代划时代的事件,对此史实的透彻理解有助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未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目的是聚焦知识核心,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课后练习及谈话收集的反馈信息看,基本上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提醒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滥用不如不用,有效、高效才是运用它的目的。

初一历史教案【篇6】

复习目标:

识记:辽、宋、金、西夏政权的并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理解: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

史实:农业:南方逐渐超北方 占城稻传入 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 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 纺织业发达 造船业局世界首位

商业:商业都市多尔繁荣 出现“瓦肆” 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 北宋时“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四川出现

4、民族关系的发展:①、新民族——回族的形成 (前提:国家统一)

八、当堂效果检测: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了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5、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发展不相关的是( )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D、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初一历史教案【篇7】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

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 小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

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对照地图记住。

初一历史教案【篇8】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__”的人,了解__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部)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初一历史教案【篇9】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了解,终身学习的意愿,并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进行更新。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了解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含义、对学习主体的要求,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理解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养成积累知识、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型社会,理解学习型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知道终身学习的含义。结合前一课的学习,深化对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和教育的认识。

重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关于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1、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同时也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这里,前者是从纵向上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叫和学习模式也内在地发生了改变。这从终身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

3、可将终身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传统教育仅把教育对象局限于中小学,忽视了中小学学习与幼年期学习、成年期发展的联系;把教育等同与学校教学,没有充分关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从社会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出发,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传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掌握各个领域的黄钻们知识,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内容上,集中于抽象的知识,忽略了知识与生活、与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教育功能上,强调筛选功能,忽视人的素质的充分、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从外部施加,忽视了对学习主题个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激发。终身教育则与此相反。

4、做终身教育的实践者,这就是中社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做到对教育和学习活动持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同多自己的提高对社会生活持积极态度。具体就是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养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个学习的习惯,学会观察、倾听,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要能够热闹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并对自己的学习和手到的教育进行评价。要组到使自己置身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注重方法和原则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某些显证结论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会利用不同的学习条件,作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结合起来。学会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发展自己。

教学资源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民主性。终身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众都能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②形式多阳性。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作为与此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来说,也必须是多氧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的总和。③连贯性。终身教育所要求的饿是各种教育的连贯性、一直性,是从整体上来看待和组织相互以来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在任何能够一种概念中,教育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自己的地位,将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基于这样概念,现在把各类各级教育活动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绝的学多障碍加以消除,让位给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终身教育尊重没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习者自主、自发地持续性发展,它不仅使学习内容多氧化的范围更加扩大,而且教育、学习的技术、方法也进一步扩大化,学习者可以自主得从多种内容和方法中进行选择。

潜能

一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是已经具备的能力,知识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时微度第亿外部表现;还指这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没有获得开发的机会,尚未变成一种可以损失有效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终身学习

1.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会发展也使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3.国家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教学反思

对单纯理论的教学应该注重多和实际相联系,我尽量这样去做了,可是我觉得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他们似乎对窗外的世界一无所知,让我一腔热情都被浪费了。

初一历史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通用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没有阅读过“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的朋友肯定不应该错过这篇文章,分享能够让你的朋友们更好的了解你也可以增加你之间的联系!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1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主题:一次函数的概念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 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发现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一次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先通过简单故事、情境或问题,引起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 定义介绍(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上的点、坐标的概念,并引出一次函数的定义。通过例题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总结。

3. 性质探究(15分钟)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性质,并进行总结。包括线性增长与线性减少,满足函数定义等。

4. 应用实例(20分钟)

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比如购物优惠活动中的打折策略、汽车燃油消耗的模型等。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5. 实例讲解(15分钟)

选取一些典型的一次函数的实例,对解题过程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解析实例,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6. 练习和巩固(20分钟)

设计一些小组讨论、个人练习和问题解答等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情况,以及利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或实际问题供学生解答,检验其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介绍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函数这一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有一些学生还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模糊。下一次教学中,我将更注重概念的讲解和例题的引导,加强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实例,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际意义。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2

【一次函数教案】

相关主题范文

一、教学设计背景

在高中数学中,一次函数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概念。它是数学习中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其他函数类型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次函数教案,引导学生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与运用。本教案的设计面向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引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一次函数在实际中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正确区分一次函数的常见表示形式。

学生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其中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一次函数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图表展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

T: 同学们,这是一张图表,表格中列出了一天中的时间和相应的温度值。你们能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关系吗?

S: 温度是随着时间变化的。

T: 很好。这种关系是否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呢?

S: 可以。

2. 知识讲解与引入(15分钟)

T: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什么呢?

S1: 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函数。

T: 除了最高次数是1这个特点,还有哪些表示方式呢?

S2: 一次函数可以用线性函数的形式表示,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表示。

T: 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谁能说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呢?

3. 性质讲解(10分钟)

T: 一次函数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分别是线性关系和比例关系。我们先来看什么是线性关系。

(教师用具体例子解释线性关系)

T: 那么,比例关系是什么呢?

(教师用具体例子解释比例关系)

4. 实例讲解(15分钟)

T: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实际问题,并运用一次函数解决。

(教师出示一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随后进行讲解)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T: 现在你们可以尝试自己解决一下这几个问题。

(学生个别或分组完成练习题目)

T: 时间到,哪些同学有解答的?

6. 拓展与应用(15分钟)

T: 那么一次函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学生自主思考和列举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展示)

7.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T: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了一些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希望你们能够巩固这些知识,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和拓展。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二次函数,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中的讨论、练习和解题展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在学生的展示环节,可以看出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3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函数式;

3. 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单调性、零点、解析式的推导;

4. 初步掌握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利用函数式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3. 初步掌握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函数式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2. 如何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问题导入一次函数的概念。

例题:小明参加长跑比赛,比赛开始后,小明每分钟的速度保持不变,用一次函数来描述小明的速度变化情况。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最高次项为一次的代数函数。

2. 函数式与图象的关系。

给定一次函数的函数式y=ax+b,其中a、b为常数,我们可以通过给定不同的a、b的值,来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三、图象练习(20分钟)

1. 根据函数式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例题:已知函数y=2x-3,求该一次函数的图象。

2. 给出图象反过来确定函数式。

例题: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下,请写出该一次函数的函数式。

四、性质探究(15分钟)

1. 单调性。

一次函数的单调性与其斜率有关,当a>0时,函数递增;当a

2. 零点。

一次函数的零点就是使得函数取0值的x值,要求解y=ax+b=0,即可得到零点。

3. 解析式的推导。

给定一次函数的图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函数值和点的坐标来推导函数的解析式。

五、应用问题(20分钟)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巩固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力。

例题1:某电视机厂商每天制造电视机的成本是4000元,每台电视机的售价是5000元,问厂商每天卖出200台电视机时的利润是多少?

例题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的距离是200公里,已知该汽车每行驶一公里的油耗为0.05升,油费每升4元,如果汽车油箱容量为60升,问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多少油费?

六、小结(5分钟)

通过对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函数式与图象的关系,以及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答,我们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思考并写出一道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并尝试解答。

以上是一次函数的教学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4

标题: 探索数学一次函数的教学方法——基于实践和应用

引言: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而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且广泛应用的函数之一。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案旨在通过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得当。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能够正确地利用一次函数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函数的应用拓展。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提供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案例;

2. 准备足够数量的练习题或实际问题;

3. 准备计算机和互联网,以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概念

1.通过PPT展示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形式:y=ax+b,解释其中a和b的含义。

2.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行驶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等。

步骤二: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

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零点、图像和解的唯一性等。

2.请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一次函数性质的相关实例,并与小组分享。

步骤三:应用案例分析

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涉及一次函数的应用,如购物满减、公式推导、简单经济模型等。

2.学生个别或小组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答案的意义。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并相互评价。

步骤四:拓展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应用进行拓展,如勾股定理、简单抛物线模型等。

2.学生独立或小组进行相关拓展应用的研究,并展示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3.学生评价他人的拓展应用,并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

四、教学拓展:

1.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资源和相关教材,深入了解一次函数的不同应用领域。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参观和实践活动,如调查房价与面积的关系等。

五、教学评价:

1. 根据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2. 通过小组和个别展示、讨论和评价,评估学生对于一次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结合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于一次函数应用拓展的能力。

结语:

通过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中,进一步拓展和应用一次函数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次函数的图像》,所选用的教材为华师大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8年级(下)第18章第3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第18章,既是学生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作为本节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的基础上,对函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的理解

难点确定为: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对函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四、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五、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画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y=-1/2x;(2)y=-1/2x+2;(3)y=3x;(4)y=3x+2.

教学说明:

第一步、对于函数(1)应结合以前函数图像的作法详细讲解。特别注意学生在列表取值,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正方向、单位长度,描点的正确性等学生作图的易错点

第二步、学生自主完成函数(2)的图像。

第三步、同学们观察并互相讨论,并回答:你所画出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通常又称为直线y=kx+b(k≠0).又因为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所以今后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两点,过两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第四步、学生用两点法作出函数(3)(4)的图像。

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发现它们都是直线.请同学举例对他们的发现作出验证.

设计意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作函数图像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探究归纳

再观察上面四个函数的图象,也就是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1)y=-1/2x+2是由直线y=-1/2x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而直线y=3x+2是由直线y=3x分别向上移动2个单位得到的.

(2)y=-1/2x+2与y=3x+2的交点在同一点,是因为两条直线的b相同;即直线与y轴的交点纵坐标取决于b.

由此得出结论,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有共同点: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0)向上或向下移动得到;

不同点: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

而当两个一次函数,b一样,k不一样时,有共同点:它们与y轴交于同一点(0,b);不同点:直线不平行.

补充说明:由于上述函数只有b>0的情况,不能体现将正比例函数向下平移,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了b<0时的图像以利于学生理解图像向下平移的情况。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例1

注意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及时反馈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更多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六、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6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1.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b.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自信心。

2. 教学重点

a. 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b. 如何应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3. 教学难点

a.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模型,并解答问题。

b.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a. 导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发现自行车速度与骑行时间成正比。”教师以教育性发问的方式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成正比吗?成正比的关系可以用什么函数来表示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于一次函数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b. 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小明骑自行车到学校的总路程是否与骑行总时间成正比?如果是,你们能用一次函数来表示这种关系吗?”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现一次函数的特征。

c. 引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讲解。“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值域为实数集,且函数的表达式为 f(x) = ax + b (a ≠ 0) 的函数。”教师重点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斜率和函数值的关系。

d. 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如:“小明骑自行车平均速度为25km/h,他骑行2小时,请问他骑行的总路程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并将其转化为一次函数的模型。

第二节 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a. 实际问题引入

教师提供一个关于商品销售的实际问题引入,如:“某商家的销售经理发现,每天销售额与广告投入成正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一次函数来描述销售额和广告投入的关系,并解决相关问题。

b. 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模型,并解答问题。如:“某商家的每日广告投入为3000元,销售经理预测,如果每天的广告投入增加500元,销售额将增加多少?”引导学生构建一次函数的模型,并求解问题。

c. 拓展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如果某商家每天销售额为3000元,销售经理希望提高销售额,他该如何调整广告投入?”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引导他们构建一次函数的模型,进一步解决问题。

5. 教学方法

a. 提问法: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b.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深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c. 问题导向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

6. 教学评价

a.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b. 针对学生在课后的作业和习题做出评价,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c. 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指导,促进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7. 教学扩展

a. 组织学生开展实际调研,以探索更多的一次函数应用实例,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b. 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函数应用的创新设计,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一次函数的应用领域。

c.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活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通过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他们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和习题的评价、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7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能够通过给定的一次函数方程的图象,写出该函数的解析式。

3.能够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的图象。

4.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一次函数的数学模型,用函数来描述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3.建立一次函数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次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 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例如:小明去超市买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都是5元,那么小明购买n个苹果的总价格可以表示为f(n)=5n,其中f(n)表示总价格,n表示数量。这样的关系就是一个一次函数。

2. 引入定义

教师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函数可以写成y=ax+b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且a≠0,则该函数为一次函数。”

3. 讲解表示方法

教师通过板书和示例,讲解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y=ax+b

4. 练习

让学生找出一些实际问题,然后用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来描述问题。

第二节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解析式的相互转化

1. 导入新知

教师给出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图象的特点,并根据图象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2. 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练习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一次函数方程的图象,写出该函数的解析式。

第三节 一次函数的数学建模

1. 导入新知

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小明去超市购买图书,图书每本价格为10元,小明共计购买了n本图书,求小明购买图书的总花费。

2. 建立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中的关系,建立一次函数的数学模型。

3. 计算

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计算小明购买图书的总花费。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一次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能够通过给定的一次函数方程的图象,写出该函数的解析式。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一次函数的数学模型,用函数来描述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1. 将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写成解析式:y=2x+3,y=-3x+5。

2. 设一次函数y=ax+b,图象通过点(1,3),(2,7),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六、拓展延伸

1. 请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请尝试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你身边的其他实际问题。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8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分辨一次函数的图象。

2. 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能够准确地表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 学会利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掌握一次函数图象和解析式之间的转化方法。

2.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模型进行求解。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道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小明在一家商场买了一件T恤衫,原价120元,现在打8折出售,问小明应付多少钱。鼓励学生思考,快速解答。

2. 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以板书形式呈现一次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 = ax + b (其中a和b是常数,并且a ≠ 0),那么它就是一次函数。然后,教师对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自变量、因变量、解析式和函数图象等。

3. 性质探究(20分钟)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一次函数的性质。例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必定是一条直线,当自变量为0时,函数值为常数b,当自变量每增加1时,函数值增加a。

4. 图象绘制(20分钟)

教师给出一些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如y = 2x + 1,y = -3x + 4,引导学生绘制对应的函数图象,并让学生探讨函数图象与函数解析式的联系和特点。

5. 实际问题解决(2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一次函数模型,如某电影院票价与购票人数的关系,某商场日销售额与顾客数量的关系等,鼓励学生运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6. 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挑战性的扩展问题,例如:如何通过两点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如何通过一次函数图象推断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7. 小结归纳(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利用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一次函数相关的习题。

2. 思考并总结自己在学习一次函数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但是在实际问题解决环节,有些学生仍存在困惑,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指导。下节课将加强实践环节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次函数的应用。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9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案背景

数学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一次函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 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图像绘制方法;

- 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 能够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 能够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图像绘制方法;

3. 一次函数的运用:实际问题解决;

4. 一次函数的性质:数学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如某超市的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

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一次函数的特点。

3. 图像特征和图像绘制方法

介绍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直线、斜率、截距等,并通过示例讲解如何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

4. 实际问题解决

给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某公司的销售额与广告投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析并建立函数模型。

5. 数学推理和证明

通过一些简单的推理题目,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并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证明。

6.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和应用一次函数的知识,如与其他函数类型的比较、一次函数的线性规划等。

7. 归纳总结

让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

2. 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

六、教学资源和评价

1. 教学资源:教材、黑板、多媒体;

2.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作业、平时表现等。

七、教学反思

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学生反思: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份关于数学一次函数教案的示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班级和学生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祝你教学顺利!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10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必须掌握它的定义、性质和应用。本教案将以如下主题进行讲述: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又称为线性函数,是形如y=ax+b的函数,其中a和b为实数且a≠0。其中,a被称为斜率,它表示了函数图像的倾斜程度;b被称为截距,表示了函数与y轴相交的位置。

二、一次函数的图像

1. 当a>0时,函数图像是一个单调递增的直线,斜率越大,图像的倾斜程度越大。

2. 当a3. 当a=0时,函数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表示函数的值不随x的变化而变化。

三、一次函数的性质

1. 零点:一次函数的零点是使得函数值等于0的x值。对于一次函数y=ax+b,它的零点为x=-b/a。

2. 增减性:当a>0时,函数是递增的;当a3. 最值:当a>0时,函数无最小值,有最大值;当a

四、一次函数的应用

1.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一次函数可以表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其中a表示速度的增长或减少速度,b表示起始的位置。通过求解函数的零点,可以得到相交点的时间。

2. 成本与产量的关系:一次函数可以表示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其中a表示单位产量的成本,b表示固定成本。通过求解函数的最小值,可以得到最优产量。

3. 直线描绘:一次函数可以用来描述和描绘直线,通过给出两个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的方程。

4. 运动轨迹:一次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通过给出物体的起始位置和速度,可以得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通过以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对一次函数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灵活地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

2. 掌握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学会对一次函数进行简单的变换。

3. 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建立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

2. 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3. 对一次函数进行简单的变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新课,通过示例展示一次函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每天做遛狗生意,每天的收入与遛狗的数量有关系。我们可以用函数 f(x) 来表示他的收入,其中 x 表示遛狗的数量。如果当天遛了 3 只狗,那么他的收入就是 50 元,我们可以写出一次函数 f(x)=15x+5,其中 15 就是他每遛一只狗的收入,5 则是他该天必须支付的固定成本。

2)由此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是指函数图象为一条直线的函数。

3)展示不同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进行简单分析。

2. 讲解

1)介绍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y=kx+b。

2)讲解一次函数中各变量的含义。

例如:k 表示斜率,是函数图象与 x 轴正向所成角的正切值。b 表示截距,是函数图象在 y 轴上与原点的距离。

3)通过示例介绍如何求解一次函数。

例如:已知函数图象通过点 (3,7) 和 (1,3),求解函数表达式。解法:利用两个点的坐标,可以求得斜率:k=(7-3)/(3-1)=2。然后带入任意一个点,可以求得截距:7=2×3+b,解得 b=1。

4)介绍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

例如:直线斜率的正负性对应函数增减性,截距的正负对应函数的零点和位置等。

5)介绍一次函数的变换。

例如:垂直平移、水平平移、关于 x 轴的翻折和关于 y 轴的翻折。

6)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对一次函数进行变换。

3. 实践

1)让学生练习求解一次函数表达式。

例如:已知函数图象通过点 (2,5) 和 (-1,1),求解函数表达式。

2)让学生练习对一次函数进行简单的变换。

例如:请对函数 y=2x+4 进行一次变换,使得其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3)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

例如:物品的租赁费用与租赁时间有关系。小华要租一台电视机,租费为每天 5 元,那么如果他租用 10 天,应该支付多少租金?

4. 总结

1)复习本堂课的重点内容。

2)展示一些关于一次函数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在班内进行讨论。

3)鼓励学生对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思维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演示法:通过不同的实例进行讲解,并引出一些重要概念。

2. 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问题的解决和讨论。

四、教学难点

1. 手工绘制一次函数图象。

2. 对一些函数变换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 尽可能使用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

2. 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使其熟悉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和变换方式。

3. 课后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作为下节课的准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忙着结婚娶别人的句子93句

结婚别人句子 12-12

经理年终工作总结(15篇)

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12-12

廉政述职

廉政述职 12-12

感激一个人的作文

感激的作文 12-12

副总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汇总8篇)

副总年终工作总结 12-12

工信局述职报告热门

工信局述职报告 12-12

礼的经典名句通用四十一条

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关于礼貌的经典名言警句 07-22

十一月优美文案摘抄锦集

十一月优美文案 07-03

个人自我鉴定自我评价通用七篇

12-12

听课后心得(分享九篇)

听课心得 12-12

黄山奇石课件十二篇

黄山奇石课件 12-1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