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山水观后感

为了解答您的疑惑小编特意为您准备了一篇非常正规和权威的“山水观后感”,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实用的案例和经验。每当我看到一部有趣的电影情节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展开一场“头脑风暴”,沉浸在影片中,充分感受其中的各种情绪和触动。因此,我相信将自己在观看作品时的心得及时地转化为文字,把观后感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保存内心的感动,还能让更多人分享我的观影体验。

山水观后感【篇1】

高贵而孤独的修行

——读段朝林青绿山水有感

作者介绍

段朝林,国家一级美术师,祖籍河北巨鹿。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结业于文化部首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美协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石家庄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石家庄市画院副院长,授予市文化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石家庄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擅长人物,山水,尤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古扑典雅厚重,既有工细精微之妙,又有水墨酣畅淋漓大家之气,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高贵而孤独的修行

——读段朝林青绿山水有感

魏宪亮

在段朝林近几年的画作中,比较多的是青绿山水,而在如今喧嚣浮躁的画坛,青绿山水却是极其少见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青绿山水费时耗力,一幅画需要十几道工序、十几种颜料,一个月左右才能完工;二是山水本就难懂,而青绿山水更是曲高和寡,许多人于是敬而远之,转而去关注比较大众的写意或工笔画,也由此,青绿山水的'市场价值也就远远低于其本身应有的美学和成本价值。如此费力不讨好、又不赚钱的事情,自然就少人问津了。而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工笔写意功底都非常扎实、而且其藏族人物系列已在画坛颇有影响的段朝林,却在一条本来可以相对轻松且名利双收的路上突然转弯,把自己深深地埋进了青绿山水这个古老而独特的领域里,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绘画语言,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气、坚毅和悟性。

在段朝林的画室里,有一个炉子和不锈钢的锅,有点像大学生宿舍煮方便面的用具,本人初时也以为是他加班晚了做小灶用的,问后才知道,这是他熬制矾胶用的,因生宣熟宣对颜料吸收的效果不同,故而他要自己熬制成矾水将生宣制成熟宣,虽然市场也有卖,但却没有自己制的画出来效果好。他的画室,也很是简陋,除一面高大的画板和一些成品半成品的画作外,几乎再无他物。他就是在这样的画室里,经常把自己关上一个月,去创作一幅青绿山水。联想到现在有些书画家带三五枝画笔、携一二个学生,到处参加笔会、拿润笔费的现象,不觉有些为其鸣不平。段朝林道,别人以为我独处画室枯燥无味,却不知在我的小天地里,胸有丘壑、心如止水、远离尘嚣、为所欲为,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快乐。闻此言,不觉想起一些高僧的苦修,这应该是境界的差异了吧!

画室里,有两幅已画完的青绿山水。关于青绿山水,本人知之不多,知其元之前盛行,元后逐渐没落,画面华丽恢宏,应属于有贵族气的那种。详细信息,大家可问度娘。之前,我看过段朝林的画册,此时近距离站在作品面前,便有了别样的感觉。那飘逸的白云、升腾的烟岚、碧绿的群山、高古的人物,似乎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远离尘世的悠远、幽静和生气,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古老的信念和似梦似幻的精神诉求,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气定神闲的生命自在,看着,你忽然就静了下来,忽然就忘了自己身在何处。由此,似乎有些理解段朝林的修行与快乐了。

山水观后感【篇2】

桂林山水的优秀读后感一读了《桂林山水》以后,我被迷人的桂林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想去桂林,亲眼看一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亲身体会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文中我知道了桂林的水静、清、绿”三个特点。这种“静”赛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清”得直接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粒,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这样的水真是太神奇了。

**的水能同时有这样三个特点呢?读到这儿,我对作者为什么用“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这三个词语来赞美桂林山的水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

从作者叙述中我还知道桂林的山形态上与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同,颜色上与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也不同。那里的山有“奇、秀、险”三个特点。它“奇”在一座座跋地而起、各不相连,”但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上。

我们这里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但是,从平地上拔地而起又有着千姿百态的山,我**见过!桂林的山“秀”在色彩明丽上。桂林的山“险”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上。

我觉得那里的山不一定很高但都很险峻,看了一定会别有趣味。读到文章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时,我想到,这真是一幅十分美丽的图画,来到这里,一定会有置身于仙境的感受。我为祖国有这样美丽的风光感到十分骄傲。

我爱美丽的桂林山水,我爱伟大的祖国!

桂林山水的优秀读后感二今天,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学完以后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写出了桂林山的静、清、绿、的特点。桂林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桂林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桂林的水真绿呀,绿的仿佛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描写了荡漾在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抒发了对漓江山水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桂林山水的优秀读后感三《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它记叙了桂林的那一带风景如画的山和水,让人们对美丽的桂林更加向往。

文章主要以静、清、绿来体现了漓江的水,又着重地把桂林的山的特点奇、秀险写得多姿多彩。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惊叹桂林的山水风光,也被作者的精彩作文所感动。人们读起来就像走进一幅连续的图画。

桂林的山和水让我非常喜欢。桂林的山和水让我非常喜欢。桂林的山,形态各异,怪石嶙峋,好像你一不注意就会栽倒下来,让人感觉非常惊险。

而且,桂林的山,形态比其它的山更多,像巨象,像骆驼,像象鼻,像老人……让我更加喜欢桂林的山;桂林有一条漓江,漓江的水很漂亮,像一块透明的镜子,又像一条清白的纱裙,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一只鱼鹰飞到水面上,它的脚碰到水面,它会立刻激起一圈水线。多美的景色啊!

我攀登过又高又险峻的华山,那里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石头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一条涓涓的小溪在山路的两旁欢快地流着,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小溪显现出五颜六色的光彩。但读了《桂林山水》后,让我更加喜欢桂林的山水。桂林的山水,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明丽的鲜花,水平如镜的漓江,半倒半立的怪石,还时不时传来声悦耳动听的鸟歌,看见小巧玲珑的鸟儿……这种情景真是诗情画意!

桂林的风景真的很美。我希望桂林能变得更加诗情画意!就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观后感【篇3】

桂林山水读后感【一】我十分喜欢《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读后,我不禁对桂林山水的美丽赞叹不已,产生了向往之情。

当我读到文章中写漓江的时,我十分的惊讶!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多像一块绿色的玻璃,这使我不由想起东海的水,那儿的水是蔚蓝的,不过是翻动着的,像一块蓝色的绸布。那里有一处景色最令**连忘返,你就是——珊瑚群。

在一块大石头下面,透过清澈的海水,你可以看到离海大约两米远的珊瑚,海水是多么清澈!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句话正说明了桂林这一带山的险峻。

我2006年去峨眉山,有过这样的经历。蹬上“金顶”,人呀,物呀,景呀,全沉浸在浓雾中,而且站在山崖边有一种眩晕的感觉,只看见脚下千万丈的深渊和几棵长在峭壁上的红叶似火的枫树。只要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

多么险的山

这篇文章描写了桂林上水,也充分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使我感到自豪,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祖国的名胜风景,丰富,开阔我们的视野,以后为祖国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桂林山水读后感【二】今天,我读了《桂林山水》以后,我就被那迷人的桂林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要去桂林,看一看那山那水,亲身体会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文中我知道了“静、清、绿”三个特点。这样的水真是太神奇了。读到这,我对作者为什么用“真静”、“真清”、“真绿”三个词来赞美桂林的水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

我还知道桂林的山友“奇、秀、险”的特点。它“奇”在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但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上。它“秀”在色彩明丽上。

我和奶奶去山上看枫叶。从远处望去,它们像火一样,却没有鲜艳色彩的感觉。一定很好。它“险”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上。我觉得山不一定高,看了一定会有趣味。

文章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加上山间绿树红花,真是美不胜收”我真为祖国有这样的风光而骄傲!

从书中,我还知道了桂林山水怎么来的,因为桂林一带雨水充足,山大都是石灰岩进过地壳运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我爱桂林美丽的风景,爱伟大的祖国!

桂林山水读后感【三】读了《桂林山水》以后,我被迷人的桂林风光深深地吸引住了,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我想去桂林,亲眼看一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亲身体会一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从文中我知道了桂林的水静、清、绿”三个特点。这种“静”赛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清”得直接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粒,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这样的水真是太神奇了。

**的水能同时有这样三个特点呢?读到这儿,我对作者为什么用“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这三个词语来赞美桂林山的水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

从作者叙述中我还知道桂林的山形态上与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同,颜色上与红叶似火的北京香山也不同。那里的山有“奇、秀、险”三个特点。它“奇”在一座座跋地而起、各不相连,”但又“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上。

我们这里的山都是连绵起伏的,但是,从平地上拔地而起又有着千姿百态的山,我**见过!桂林的山“秀”在色彩明丽上。桂林的山“险”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上。

我觉得那里的山不一定很高但都很险峻,看了一定会别有趣味。读到文章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时,我想到,这真是一幅十分美丽的图画,来到这里,一定会有置身于仙境的感受。我为祖国有这样美丽的风光感到十分骄傲。

我爱美丽的桂林山水,我爱伟大的祖国!

山水观后感【篇4】

上到第6课了,我又从头往后看了一遍,应该预习好了吧!于是,我就从第1课看着走,应该算是温习.

当我读到桂林的水的时候,先拿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较,赞美了漓江的水;接着用了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绿.清的特点;还用翡翠做比喻,形象地突出了漓江水的"绿";最后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来近一步映衬出漓江水的"静".读到这儿,仿佛我就是作者,我来观赏了桂林的山水.

在看看桂林的山,先拿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再一次作对比,突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奇在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秀在青翠葱郁,色彩明丽;险在危峰兀立,使人望而生畏,多美的桂林山啊!我忍不住要歌唱你.

我仿佛饱吸着山上的新鲜空气,坐在船上荡漾着,把我引进了仙境,我多想纵情高喊桂林山水:我爱你!

山水观后感【篇5】

《丰子恺散文山水间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漫画家,其散文作品中以山水题材最为著名。他将生活点滴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完美结合。下面,我将从丰子恺散文中感受他的山水间的生活。

第一篇:山水之中的生活

早春的时候,丰子恺来到了珠峰。这里的山水之美令人心旷神怡。他对着这座雄伟的山峰感到敬畏和惊叹。珠峰的山体高耸入云,直插天际,仿佛逆天气势摧枯拉朽。

丰子恺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山水之中,每天早上他会在珠峰山下挖空一洞作为住所,每天按时出门打水、洗掉饭团,煮饭做饭等。生活虽然简单,却每天都让丰子恺感到充实和快乐。

夏天时,丰子恺又来到了五岳之一的泰山。没有了冬天的严寒,泰山的山峰之美让人惊叹。清晨的烟云缭绕,云海翻涛,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时,丰子恺会在山腰处搭起帐篷,享受山间的生活。

秋季,丰子恺又到了森林里看红叶。这里的山水之美让人流连忘返。丰子恺感觉在山水之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也因此变得充满了乐趣。

冬天,丰子恺到了冰天雪地中的长白山,这里的风光之美超越了那些早已曝光的名胜。丰子恺对长白山的山石雪水进行了绘画,他写道:“我就像是从奇特的光景中走来的一个人,带着一副色彩鲜活的画做见证,说我来过这里”。

丰子恺生活在山水之间,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山水之间有生活,生活之中有山水。这也是丰子恺散文的特色,将自然山水与生活结合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篇:从山水到诗意

“我不让我的诗歌离开四季,丰子恺的诗就像美丽的风景一样,将人带到了山水之间。在他看来,每一个景观不仅有美的形态,还蕴含了诗意。

丰子恺在山水之间走一走,寻一寻,总能找到采风的灵感。对于他而言,每一个自然的景观都是一首诗。在他心中,诗与画、自然与人文都是相辅而生的。他深爱山川,钦佩自然之美,将这些美景转化为他的灵感源泉和创作动机。

丰子恺的诗韵仿佛跟随着山水,将他的感受抒发出来。丰子恺说:“我的诗歌是热情的,我的文字是浪漫的,我注重光影与质感的对比,我喜欢挖掘文字中的美感”。他将自己的内心真正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转化为诗的艺术形式。在他笔下,每一枝花、每一颗叶、每一滴天上的露水,都成了一幅诗的画。

丰子恺之所以能在山水中创作出诗意盎然的散文,是因为他对自然有深刻的感悟。他用自己的眼睛看自然,从中寻找灵感,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对自然的表达,从而创作出了那些美丽的诗意散文。

在山水之间生活,把自然的美景作为灵感来源,在自然的灵感沐浴中进行写作,这是丰子恺散文的典型特色。他把山水中的生活融入诗的形式之中,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感受自然之美。

总之,“丰子恺散文山水间的生活”让我领悟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让我认识到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思想被散文所感染,悄然开放了,融入了自然的美景和人文的韵味。这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我们要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动力,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在自然之美中创作实践。

山水观后感【篇6】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阅读了《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和《徐霞客游记》,我阅读了李白的《望天门山》《东鲁门泛舟》和《独坐敬亭山》,杜甫的《白帝》和《禹庙》,徐霞客的《游天台山日记》《游恒山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大理日记》和《游武彝山日记》,还读了老师要求以外的刘长春的散文集《天台山笔记》还看了许多恒山、大理的**。看完之后,我不仅感受到了这些文学大师的文风和文学霸权,也领略到了他们作品中所描绘的风景之美。下面是我读完这些作品后的感受。

李白的诗歌总是充满了霸气。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表达了他缺乏天赋和情感与周围景物相呼应的效果。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种丰富的联想:天门山原本是一个整体,挡住了滔滔江水。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对峙,当浩瀚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狭窄的河道时,激起一阵旋风,形成汹涌的景象。如果说最后一句话是用山势写出汹涌的水波,那么这句话就是利用水来衬托山势的非凡危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这首诗中 “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炼的非常好,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面对夹江的天门山,似乎正在向自己走来,向江边的游人表示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伟大而险峻的天门山,我孤帆在这里,今天终于见到你了。

东鲁门泛舟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似山阴雪后来。

“日落沙明天倒开”。第一句写景就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

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

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

这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

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象泛着月光而行。这让船陶醉了,忘记了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着溪流找到路,信流而去。

“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故事,予以形容。事出《世说新语。

任诞》,说的是东晋王徽之居山阴时,在一个明朗的雪夜,忽然思念住在剡地的好友戴逵,便连夜乘舟造访,隔了一宿才到达。王到后,却不入见,反而掉过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何以如此,他答道: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

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这里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不特因为写景入妙。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似乎一群山鸟的声音被消除后,感觉特别安静;滚滚浓云消失后,感觉特别安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后半部分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诗人对敬亭山的热爱。鸟儿飞走后,只有诗人和敬亭山。诗人凝视着美丽的敬亭山,敬亭山仿佛在注视着诗人,一动不动。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杜甫的诗总是那么忧国忧民。

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这首诗的第一副对联,就是用民歌的反复句法,书写峡江水云雨的奇异险恶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

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

“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

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行渐远,雨幕稀疏,诗人面前雨后有一片沮丧的田野。颈联即是写所见:

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

虽然没有必要拉车种地,但它的命运不是很悲惨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

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多少忧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

“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象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象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变是安史变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禹庙禹庙空山里, 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 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 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 疏凿控三巴。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

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

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橘子柚子和龙蛇给古宅带来活力和动感。“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

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

这里 “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

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

三巴是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

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 “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法官助理转正工作总结

法官助理转正工作总结 法官转正工作总结 12-06

净水器售后服务协议

净水器合同模板 净水器代理合同 01-03

委托协议书15篇

委托协议书 12-06

冬青树作文

冬青树作文 12-06

领导班子工作总结12篇

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12-06

酒吧合同经典10篇

酒吧合同 12-06

培训通知其六

培训通知 外出培训通知 12-22

我真棒小学作文优选

我真棒小学作文 12-06

儿子考试发朋友圈句子142句

儿子考试句子 12-06

2023活动过后活动总结集合

活动过后活动总结 过后活动总结 12-06

结婚祝福妹妹句子23条

结婚祝福妹妹句子 12-0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