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数学课件

数学圆课件 篇1

第一章第三节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六)概括升华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 ); (2). cos(-204000).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数学圆课件 篇2

一、课题:圆的周长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难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学具

教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

五、教学方法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教师给予合理引导,巧妙、适时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你们都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你们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生:

1、圆的周长是怎样得到的?

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3、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圆的知识盲点进行整理,提出疑问,激发探索热情。)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有圆,也离不开圆。

(1)请同学们从你的身边或学习用具中,找出一个圆形的物体来。

(2)请同学们先研究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同学们讨论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比划一下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2、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后,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也可能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你用什么办法能够测量出你们手中的圆的周长。

3、展示、交流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办法和测量结果,并且点名请个别同学上前板演所使用的方法与过程。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1)滚动法。

(2)绕线法。

教师强调:

1、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做好标记。

(2)不能滑动,要滚动。

(3)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2、用绕线法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测量的是打结处之间的长度。

(2)一定要将绳子拉直再测量。

师:无论是用滚动法还是绕线法,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变曲为直)

3、介绍圆周率

教师指出: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教师板书: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计算时,圆周率(π)的值通常取3.14,即计算时,凡没有具体规定的π都取近似值3.14。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师: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圆的周长=直径×π。)

师:如果用C来表示周长,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

5、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示例: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m?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c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多少周?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独立算出后,学生讲教师板书,并提醒书写格式。

根据C=πd,3、14×20=62、8(m)

3、14×0、5=1、57(m)

62、8÷1、57=40(周)

答:花坛的周长是62、8m,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数学圆课件 篇3

教材分析:

《沏茶问题》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新课标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求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虽然它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但四年级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例如生活中他们会注意怎么做会省时些,只是更多的是无意识的,要实现从经验到数学方法再到实践的跨越有些难度,所以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简单事例出发,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启发,唤起生活中的经验,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合理快捷的方式解决沏茶这一简单的生活问题,懂得在同一时间内,所做的事情越多,效率就越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3、情感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我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2、学习难点:我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六个步骤的卡片

学习过程:

一、快乐的早上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明。这节课我们跟随小明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看看他的星期天是怎样渡过的吧!

师:星期天,小明快乐的早餐是泡一包方便面,快乐的工作是扫地。你们猜:聪明的小明会怎样合理安排这两件事情呢?

生:我猜他会在泡方便面的时候去扫地,扫完地了,方便面也可以吃了。

师:能说一说你这样安排的理由吗?

生: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师:(竖起大拇指)你和小明一样聪明。

师:这时,小明妈妈的好朋友李阿姨来了,妈妈让小明去给李阿姨沏杯茶,你们想知道爱动脑筋的小明是如何解决沏茶问题的吗?

生:想~

师:(边说边板书)沏茶里面可是有大学问呢!(板书:沏茶问题)

二、快乐的招待客人

1、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沏茶前都要做些什么准备共工作呢?

多媒体出示沏茶六步骤。

2、小组内交流:

出示探究要求:

(1)小组讨论,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省时间?用流程卡摆一摆。

(2)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3、小组汇报交流

让学生去黑板上摆一摆流程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说出烧水的时候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并算出所用的最少时间是11分钟。

多媒体展示:

洗茶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1分钟)(1分钟)(8分钟)(1分钟)

找茶叶

洗茶杯

4、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像沏茶这样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例如:我在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可以去打扫房间)

5、师:想一想: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呢?

沏茶问题并不难,

弄清顺序是关键。

同时干的同时干,

加快速度省时间。

(多媒体出示沏茶问题童谣,并解释:同时干的同时干,在等待的时间里,同时做的事情越多越节省时间。)

三、快乐的午餐

1、师:同学们非常快速的帮助小明解决了沏茶问题,中午到了,小明想要做一顿美味的午餐来招待李阿姨,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做美味午餐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出示:做饭时需要做的事情:

洗菜 洗锅 炒菜 放米和水 切菜 煮饭

3分钟 1分钟 12分钟 2分钟 5分钟 20分钟

2、你能设计出一种最省时的方案吗?

请你用流程图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并计算出所用时间。

3、找学生订正,边说边演示

洗锅 → 放米和水 → 煮饭

(洗菜、切菜、炒菜)

列式是:1+2+20=23分钟。

师:同学们,小明做丰盛的午餐最快需要23分钟,你们做对了吗?请做对的同学用红笔打钩,做错的同学进行修正。

四、快乐的下午,帮助同学,我最棒!

1、师:招待完李阿姨,小明下午去找同学小红玩了,哎呀,小红生病了。

小红:“我感冒了,吃完药后要赶快休息”小红请小明帮忙安排时间,看看怎样最快吃完药去休息呢?

我们来帮小红安排以上事情,最少要用( )时间。请画出事件流程图。

五、课堂小结

我们和小明同学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看看小明还有什么问题吧?

1、同学们,你们和我一起 学习开心吗?

2、你有什么收获呢?和我一起分享吧!

师:听到同学们的回答,就知道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特别扎实,爱迪生曾说过: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老师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六、板书设计

沏茶问题

洗茶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1分钟)(1分钟)(8分钟)(1分钟)

找茶叶

洗茶杯

1+1+8+1=11(分钟)

数学圆课件 篇4

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教学重点】

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2.我们学会了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那么你能根据一些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吗?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P(2,4)

(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3)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如何变化?

分析:

(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

(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

(2)如果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1,y2的大小.分析:

(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

(2)因为点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y2.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

数学圆课件 篇5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深有感触。这本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书中不仅谈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反思等,而且还谈了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来龙去脉。原本以为教学设计仅仅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的一项功课,没想到这项功课却包含着许多的艺术。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的喜爱程度。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是围绕让学生知晓一个个的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探索,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既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也可能有意、无意地拒绝教学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

一、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变,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度过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或数学家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自学态度等。比如:可以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儿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

三、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然后,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圆课件 篇6

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我园课题研究《智育爱》中的《分类游戏》这节课,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制定出符合幼儿发展的目标;运用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和ipad的游戏功能,通过多次情景化的活动引导幼儿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类。从而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我班幼儿处于中班阶段,部分幼儿有简单的分类经验,但是对双维度的分类接触的很少。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设计了这次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分类游戏提升幼儿的分类经验,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2、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3、体验分类游戏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事物的的差异。

难点:鼓励幼儿尝试学习按一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简单分类的经验

物质准备:课件,操作单,不同颜色的衣服和头饰。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玩电子互动地面游戏《打地鼠》,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观察图片,简单分类

1、师:小老鼠家有很多的孩子,它邀请中一班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玩,看一看,它们带我们来到了哪里?

2、教师播放白板课件,利用聚光灯的功能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猜想后教师退出聚光灯。

4、师:啊,真是小老鼠的家,在它家里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

5、小老鼠家里很乱,鞋子满地都是。于是,妈妈买来了一个鞋柜,让它们把鞋子进行分类摆放,这下可难住了小老鼠们了,咱们小朋友们来帮帮它们吧,看一看应该怎样

摆放?

6、幼儿观察讨论后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帮助小老鼠摆鞋子。

7、教师根据幼儿情况观察指导。

(三)观察图片,复杂分类

1、师:鼠妈妈要带小老鼠去游玩,因为孩子很多,所以要分坐几辆车,小朋友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颜色的汽车和哪些司机。

2、幼儿观察大胆表述。

3、教师讲解坐车的规则:小老鼠穿xx颜色的衣服,身上有yy小司机的标志,就坐yy小司机开的xx颜色的汽车。教师结合白板课件反复讲解游戏规则。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ipad进行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教师利用白板小结活动结果,对了播放鼓掌声,错了播放哭声。

(四)操作活动,巩固分类

1、师:嘟嘟嘟,小老鼠们坐着车来到了科技管的儿童乐园,工作人员提出了一项任务“搭建城堡”。

2、小朋友们观察城堡房顶和房间的颜色,寻找房间颜色和房顶颜色的分类组合来搭建城堡。

3、教师讲解搭建规则后幼儿操作。

4、一名幼儿到白板上操作,其他幼儿利用操作单进行活动。

(五)游戏活动:小老鼠找朋友

1、幼儿头戴不同颜色的老鼠头饰,身穿不同颜色服装。教师利用白板播放音乐,音乐一停,出现一个小人,幼儿穿的衣服和戴的头饰和白板上的小人相同的抱在一起。反复听音乐游戏。

(六)活动延伸:将本节课的内容发布到安康家园网或新浪博客,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帮助幼儿练习分类。

活动总结

在这次数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白板的拖拽、声音动画链接、聚光灯、画笔等功能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通过多个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交流——感知——操作,了解、感知从简单分类到复杂分分类的过程,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成果,整个活动充满了自然、和谐、创造、快乐。幼儿在积极有效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幼儿变被动学为自主学,变接受性学为发现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好地达成了目标。

不足之处:在活动之后我们发现了不足,教师在给予幼儿玩小老鼠找朋友游戏时,时间不充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周全细致地考虑,继续进步。

数学圆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

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40×4=240(千米)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答:4小时能行160千米。

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240÷4=60(千米)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

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180千米要多少小时?

180÷60=3(小时)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答:行180千米要3小时。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

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

(一)模拟表演

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

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

(师: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

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

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

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

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

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

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面包车所行路程

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

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60x+40x=50

100x=50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

x=0.5

40 χ =40×0.5=20(千米)做完之后要检验

还可以这样解

(60+40)x=50 →(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X=0.5 (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

或这样解

50÷(40+60)

=50÷100

=0.5(小时)

40×0.5=20(千米)

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并检验;

④写答案。

四、练习巩固,训练提升

1、巩固练习: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

解:设他俩Χ分钟后相遇。

54X+52X=530

106X=530

X=5

或者530÷(54+52)

=530÷106

=5(分钟)

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

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χ天。

6χ+5 χ=165

11 χ=165

χ=15

算术方法:165÷(6+5)

=165 ÷11

=15 (天)

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15天。

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平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平均每分跑250米,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

解:设经过χ分他们会相遇。

(200+250)χ= 900

450χ= 900

χ= 2

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

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学习相遇知识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2、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六、课后作业

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

扩展阅读

数学说课课件精品


这是趣祝福小编在网络上搜索到的一篇题为“数学说课课件”的文章,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肯定,使我们的分享更有价值。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同时,编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了解教学意图。

数学说课课件【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页例2。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过加法计算,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为后面学习连续退位的减法作好铺垫。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乡村学生的特点,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这样的目标定位既是对知识的探究,也是对学生自身技能的培养,同时,通过具体语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伴随着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在教学前我准备录音带和配套的画面,以增强直观形象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且学生之前已学过加法计算,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这些情况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法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蓝猫”这个让孩子们心动的形象的出现,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学法

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让学生“活”起来,是优课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创造的机会,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如:同学们,你们看过《蓝猫淘气三千问》吗?你最喜欢谁?又如:“蓝猫”得知我们同学学习了很多知识,今天它来到我们教室考考同学们,大家有信心吗?等等。巧妙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问题,借助“蓝猫”这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自然地进入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中来。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播放录音带,出示配套的画面和题目:“蓝猫”说:“谁能就题中给我们的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长此以往,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了估算的方法。可是,如果“蓝猫”想知道一个精确数,你们说怎么办?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如:用竖式计算;把相同数位对齐等等。此环节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最后平台展示。不但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接着听录音,从“蓝猫”的录音中,你学到了什么?(先跟同桌说一说,再发言汇报。)

生1:我知道了用竖式计算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生2:我学到了笔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生3:我还学到了在计算时,别忘记加上进位的1。如此,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数学知识编成学生感兴趣的“蓝猫”小故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

3、自主练习,体验成功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几个“蓝猫”图片,想要吗?(出示“蓝猫”图片,你答对了图片后面的题,“蓝猫”图片就属于你。)此环节利用游戏形式出现,再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为能得到“蓝猫”图片,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六、说板书设计

连续进位的加法376248=376248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

反思:整个教学环境,学生自始自终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蓝猫”的每次出动都牵动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致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老师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聆听“蓝猫”录音的过程中,更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整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说课课件【篇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节《笔算乘法》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部分的学习,是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的,同时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主性不强,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并能用笔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所得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上的数对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会设置生活情境: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并提问学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并尝试表达。学生分析得出:每套书14本,12套书,单位量

数量=总量,并列出算式14×12。此时抛出疑问“这个算式和14×5、14×10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来顺势引入课题。

导入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自然链接新知。

数学说课课件【篇3】

一、说教材

1。本课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减》这节课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 必备的知识储备。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

②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二、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以“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类比归纳——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 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归纳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问题 1: 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 3 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问题 2:20xx 年,20xx 年,20xx 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 S1,S2,S3,20xx 年与 20xx 年相比, 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老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共同研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两个问题情境,引入分式的加减运算,既体现了分式加减运算的意义,又让学生经 历从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模型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环节: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则,你能归纳出分式的加减法则吗? 老师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并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并多举类似例子进行类比,而后,小组发表意见,说明自己的推测。 在学生通过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础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做一做”的题目,加以验证和领悟,法则的形成打下基础,并导出分式加减运算法 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老师活动:引入习题“做一做”,适当纠正学生的语言,并板书法则 学生活动:通过个体练习,领悟规律,再小组交流,形成法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运算方法,大胆猜想分式的加减法则

(二)主动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想一想:(1)异分母的分数如何相加减?如:1/2+2/3=?:1/2—2/3=?。 (2)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如:1/a+2/b=? 老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类比得到异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方法 学生活动:参与交流、讨论、归纳异分母分式加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类比思想;同时通过讨论解决分式的通分,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三)例题教学

第四环节:解决问题

(1)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s3 ? s 2 s 2 ? s1 1 1 ? 问题一: ( ? ) s2 s1 n n ?3 问题二:

(2)例题 1:计算(课本 P81 页) 老师活动:出示习题,巡视、引导、纠正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能力

(四)随堂练习

第五环节:巩固深化

老师活动:巡视、引导 学生活动:个体练习、板演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提高认识 老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简单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六)作业布置 第七环节:反思提炼 课本 P27 第 1、2 题 五、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数学说课课件【篇5】

《鸡兔同笼》是师大版的教材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郭**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教学时直接引课,在列表解决问题前先鼓励学生猜想、尝试、猜测,通过学生的经验猜想可能的情况,并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借势再设计表头进行列表。让学生经历猜想、列表、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的优点有:

1、数学思维缜密。

在教学过程中环环想扣,引导学生思维有序,在列举完猜想情况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应该有序排放,列举后让学生观察发现排列的规律,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熟练地应用规律。

2、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的思维活跃,老师课言和谐幽默,印象最深的一句“说的好不如做的好”,充分利用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时应战,达到了运用多种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将多种列举方法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

教学建议及改进措施:

1、课堂评价学生的方式再多一些形式,多一些学生的互评和自评,树立学生的信心。

2、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让学生自已列举出一些现象,全班判断,学生可能会更好地掌握“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可能会好一些。

本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操作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高一数学课件


高一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的概念,和一一映射的概念.

(1)明确映射是特殊的对应即由集合 ,集合 和对应法则f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知道映射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是多对一和一对一的对应;

(2)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映射, 把握映射与一一映射的区别;

(3)会求给定映射的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了解求象与原象的方法.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一一映射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且函数也是特殊的映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如图:

由此我们可从集合的包含关系中帮助我们把握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映射和一一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①映射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初中所学对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对应集合 中的唯一这点要求的理解;

映射是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对应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应本身就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集 合A和集合B及对应法则f,由于法则的不同,对应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其中只有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能构成映射,由此可以看到映射必是“对B中之唯一”,而只要是对应就必须保证让A中之任一与B中元素相对应,所以满足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就能体现出“任一对唯一”.

②而一一映射又在映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建议

牐牐1)在映射概念引入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对应入手, 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然后再举一些数学例子,分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一、一对一四种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是映射,逐步归纳概括出映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在刚开始学习映射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映射的构成,可以选择用图形表示映射,在集合的选择上可选择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法则尽量用语言描述,这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认识映射,而后再选择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比如:__

这种表示方法比较简明,抽象,且能看到三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映射的一般表示方法为 ,从这个符号中也能看到映射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这对后面认识函数是三件事构成的整体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学校可以在给出定义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映射的例子,教师也给出一些映射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发现映射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再从中引出一一映射概念;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学校,则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映射的特点,一起概括.最后再让学生举例,并逐步增加要求向一一映射靠拢, 引出一一映射概念.

(4)关于求象和原象的问题,应在计算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特别是求原象的方法是解方程或方程组,还可以通过方程组解的不同情况(有唯一解,无解或有无数解)加深对映射的认识.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例中去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寻找共性,共同讨论映射的特点,共同举例,计算,最后进行小结,教师要起到点拨和深化的作用.

高一数学课件 篇2


高三数学的学习方法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现在高三的学生已经开始进入一轮复习了,虽然大家已经进入了复习,但是可能还有的学生在某科上面有不足的地方,例如高中数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数学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的学习方法

1.制定学习计划

到了高三,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只有一年的时间来弥补。所以你要明白这一年的时间里,你的数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比如你现在的数学成绩是60分(150满计算),经过一年的努力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成绩,以此作为依据来分配好自己的学习计划。

2.懂得舍弃

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你不可能将全部的数学知识都完全掌握,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懂得舍弃,要做到抓大放小。根据考试大纲,把重心放在基础题目上和分数多的题目上,像是难题和压轴题就可以适当的选择放弃。

3.学习数学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

在提升数学成绩的过程中,暂时看不到进步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泄气,要相信在高考之前,你只要努力就不会晚。对于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分析,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帮自己分析,快速解决,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丧失信心的没状态中”。

高三数学学习注意事项

2、想要学好高中数学的学生,一定要在做题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只要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才能从量变的过程蜕变到质变,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能更有效率的提高自己的成绩。

3、想要学好数学的学生,同样需要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和学习时间,以及自己的学习计划。

给自己规定的白天的任务一定要在白天完成,不要拖到回家,这样会耽误你晚上的时间,而晚上学习的效率一般多少不怎么高的。提高数学成绩的技巧是什么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接受一种新的数学知识,主要实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数学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数学下课之后要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去问,在做作业的时候,先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还要牢牢的掌握公式及推理过程,尽量不要去翻书。尽量自己思考,不要急于翻看答案。还要经常性的总结和复习,把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是必可避免的,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先以书上习题为主,答好基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开拓思路,练习各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应该记录下来,反复加以联系。在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形成习惯,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高一数学课件 篇3

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 在新知识的引入及过渡语的设计方面:

⑴.由熟知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去掉一个点后,提出问题:“过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通过与学生共同画图,借助于《几何画板》的展示,直观的看出,过一点可以作出无数条直线,一点不能确定一条直线。那么,紧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直线的区别在哪?什么地方不同?”,学生通过图片很自然地看出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引入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概念——直线的倾斜角;

⑵.由初中学过的坡角、坡度的概念以及坡度与坡角之间的关系引入直线斜率的概念;

⑶.引导学生思考由两点既然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定了,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就定了,如果直线斜率存在,那么直线的斜率就定了,那么是否能通过直线上任意两点计算出这条直线的斜率呢?并设置练习,已知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求直线斜率,在练习过程中自主发现直线上两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而引入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⒉ 在细节处理方面:注重新知识与旧就知识的联系,注重概念的透彻理解,注重细节的强调。如对倾斜角为 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性的本质理解,它不是规定的,而是由于 的正切值是不存的;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斜率的正负可以推导出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概念的易错点,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在课件上通过展示给了更直观的讲解;在习题的设置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

⒊ 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使概念更直观、易懂,能够更好的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以及倾斜角为 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等,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⒋ 注重归纳小结,注重和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尽管准备的很充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努力改进:

1 对学生的个别关注度还不够,还需加强。

2.时间安排不当。在“斜率存在性的探讨和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斜率的正负可以推导出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的探讨”过程中时间过长,以至于后面讲解直线的斜率公式的推导和例题讲解的时间严重不足和拖堂的遗憾。

3. 教学语言还需要不断锤炼。数学这一门严谨的学科决定了老师的语言必须精确到位,不能含糊其辞,因为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紧张,课堂中出现了说反了的现象。这些细节方面都需要严格把关,平时要反复琢磨。因为说到底,教师是要靠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的。

4. 板书需要提高。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是借助口头语言展示出来,摆在学生面前的板书也是重要的一环。优秀的教师,粉笔字潇洒大方,作图时一气呵成,让学生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教育人生的精彩源于课堂,新课改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提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老师要做有效课堂的引导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体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和超越自己,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可。

高一数学课件 篇4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概念与图象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什么是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形状及画法,其核心是对数函数的图象画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学生已经掌握了指数函数的图象画法及特点,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依据,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的重点是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与画法,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从而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再根据图象特点确定对数函数的一般画法。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及画法。

2,通过具体实例,直观感受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函数图象的画法逐步认识对数函数的特征;

3,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析: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是来源于实践的,能从函数概念的角度阐述其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做到能画草图,能分析图象,能从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值域、定点等;了解同底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能说出它们的图象之间的关系,知道它们的定义域和值域之间的关系,了解反函数带有逆运算的意味;

2,通过具体的实例,归纳得出一般的函数图象特征,并能够通过图象特征得到相应的函数特征,培养学生的作图、识图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类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对数函数,让学生认识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上的一般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类比这一数学思想,即对相似的问题可以借鉴之前问题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的探究容易出现图象不对、归纳不全、有所偏差等情形。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作图能力、识图能力、归纳能力不强。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通过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究,时时回过头看看之前是怎么做的,考虑了哪些问题,得到了哪些结论,让学生类比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主的得出结论,对于出错的地方要让学生讨论,教师做出适当的评价并最终给出结论。

高一数学课件 篇5

作为曲线内容学习的开始,“曲线与方程”这一小节思想性较强,约需三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第二课时讲曲线方程的求法;第三课时侧重对所求方程的检验.

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与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方法(直译法)、步骤及例题探求.

曲线和方程,既是直线与方程的自然延伸,又是圆锥曲线学习的必备,是后面平面曲线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解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曲线”与“方程”是点的轨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曲线”是轨迹的几何形式,“方程”是轨迹的代数形式;求曲线方程是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先导,是解析几何所要解决的两大类问题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坐标法的本质——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求曲线方程实质上就是求曲线上任意一点(x,y)横纵坐标间的等量关系,但曲线轨迹常无法事先预知类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生动展现运动变化特点,但如何获得曲线的方程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同时,本课内容又为后面的轨迹探求提供方法的准备,并且以后还会继续完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

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建模的过程,它贯穿于解析几何的始终,通过本课例题与变式,要总结规律,掌握方法,为后面圆锥曲线等的轨迹探求提供示范.

解析几何的发明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近代数学崛起的两大标志之一,是较为完整和典型的重大数学创新史例.解析几何创始人特别是笛卡儿的事迹和精神——对科学真理和方法的追求、质疑的科学精神等都是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教育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指导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在刚刚学习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后,学生对这种必须同时具备纯粹性和完备性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优越性等已有了初步了解,对具体(平面)图形与方程间能否对应、怎样对应的学习已经有了自然的求知欲望.

理解坐标法的作用及意义.

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坐标系求曲线方程.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曲线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历经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模式,完善认知结构.

通过层层深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深化对求曲线方程本质的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的科学精神.

展现人文数学精神,体现数学文化价值及其在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依据:求曲线方程是解几研究的两大类问题之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高考解答题取材的源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求曲线的方程:一是已知曲线形状时常用待定系数法;二是动点轨迹方程探求,本课的重点主要是探索动点的曲线方程.

曲线与方程是贯穿平面解几的知识,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是几何问题得以代数研究的先决,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数学建模的过程,是课堂上必须突破的难点.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究、发现,让学习过程成为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学生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会在新旧知识联系、策略选择、思想方法运用等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温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旧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共同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等,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给予学生启发和鼓励,在心理上、认知上予以帮助.

这样,在学法上确立的教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思维、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

3.设计理念:

求曲线方程就是将曲线上点的几何表示形式转化为代数表示形式。在这转化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教材,通过对例题的再创造,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度的发展;通过激发兴趣,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地从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当前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几何特性外化的特点,抓住形成轨迹的动点具备的几何条件,运用坐标化的手段及等价转化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创设情景——从感性的轨迹(图形)认识,到解决生活上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迫切一试的认知心理,自然引入坐标法的意义及曲线方程的求法.

例题探求——例题一体现知识的承前启后.通过例题一的呈现,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求获得问题的求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求曲线方程的含义及求解步骤;例题二及变式解决建系难点,建系的开放性,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创造;两个例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因材施教.至此,学生已能初步了解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

归纳步骤——学生亲身经历求曲线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求解的步骤,体现从“特殊——一般”认知规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变式练习——通过对例题的变式,由学生求解、回答变式后的含义,深化对认知结构的理解,初步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与反思的习惯.

反馈练习——利用学生探索而发展来的认知水平,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情景创设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自然顺应,自然释放,是“一般——特殊”的过程.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高一数学课件 篇6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高一数学课件 篇7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向量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有关概念,并能作一个向量与已知向量相等,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1. 意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例:力、速度、加速度、冲量等

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

向量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

2?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向量就成为一套优良通性的数学体系,用以研究空间性质。

4. 两个特殊的向量:

1?零向量——长度(模)为0的向量,记作 。 的方向是任意的。

2?单位向量——长度(模)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例:有几个单位向量?单位向量的大小是否相等?单位向量是否都相等?

答:有无数个单位向量,单位向量大小相等,单位向量不一定相等。

三、 向量间的关系:

任两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一有向线段表示,与起点无关。

高一数学课件 篇8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实际运算的客观需要出发,引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组例题介绍了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本小节内容比较少(求学生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但是本节知识在全章中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作用,二次根式性质的应用、二次根式的化简以及二次根式的运算都需要最简二次根式来联接.

(1)知识结构

(2)重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

Ⅰ.最简二次根式概念

Ⅱ.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把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

重点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但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二次根式化简的最终目标就是最简二次根式;而二次根式的`运算则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怎样判定同类二次根式,是在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节以二次根式的概念和二次根式的性质为基础,内容虽然简单,在本章中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于极度重视,不可因为内容简单而采取弱化处理;同时初二学生代数成绩的分化一般是由本节开始的,分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遇到相关问题不知怎样操作,具体操作到哪一步.

②本节的难点是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与技巧.

难点分析

化简二次根式,实际上是二次根式性质的综合运用.化简二次根式的过程,一般按以下步骤:把根号下的带分数或绝对值大于1的小数化成假分数,把绝对值小于1的小数化成分数;被开方数是多项式的要因式分解;使被开放数不含分母;将被开方数中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后移到根号外面;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约分.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这一过程容易出现符号和计算出错的问题.熟练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③重难点的解决办法是对于最简二次根式这一概念,并不要求学生能否背出定义,关键是遇到实际式子能够加以判断.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对概念本身采取弱化处理,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熟悉这个概念;同时教学中应充分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理解后应用具体的实例归纳总结出把一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在观察对比中引导学生总结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

另外,化简运算在本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简洁性和准确性上都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多要求学生观察二次根式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分析运用哪条性质、哪种方法来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多要求学生注意每步运算的根据,培养学生的严谨习惯.

2.教法建议

素质教育和新的教改精神的根本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一个学生想学、爱学、会学。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情感因素,使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

⑴在复习引入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反映,对预备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要用适当的方式给于表扬,掌握差一些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导,使每一个学生愉快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⑵学生自主学习时段,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学生的层次采取适当的方式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帮助,中上等的学生可以启发,中等的学生可以与他探讨,偏后的学生可以帮他分析.

高一数学课件 篇9

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税收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比例关系,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之,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3)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

(1)偷税:是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

(2)欠税:是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3)骗税: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4)抗税:是纳税人抗拒税法规定的违法行为。

高一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会利用定义判定简单函数的奇偶性。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非凡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爱好,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定难点是对概念的熟悉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机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的另一个性质。从什么角度呢?将从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的性质。对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在数学中也能发现很多对称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所学的内容中,非凡是函数中有没有对称问题呢?(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数值上的对称问题,等,也可能会举出一些图象的对称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函数具体化,如和等。)结合图象提出这些对称是我们在初中研究的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问题,而我们还曾研究过关于轴对称的问题,你们举的例子中还没有这样的,能举出一个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的吗?学生经过思考,能找出原因,由于函数是映射,一个只能对一个,而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故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关于轴对称。最终提出我们今天将重点研究图象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从形的特征中找出它们在数值上的规律。二、讲解新课2、函数的奇偶性(板书)教师从刚才的图象中选出,用计算机打出,指出这是关于轴对称的图象,然后问学生初中是怎样判定图象关于轴对称呢?(由学生回答,是利用图象的翻折后重合来判定)此时教师明确提出研究方向:今天我们将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学生开始可能只会用语言去描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函数值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比较得出等式,再令,得到,详见课件的使用)进而再提出会不会在定义域内存在,使与不等呢?(可用课件帮助演示让动起来观察,发现结论,这样的是不存在的)从这个结论中就可以发现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成立。最后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给出定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予以提示或调整。。(1)偶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偶函数。(板书)(给出定义后可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如等以检验一下对概念的初步熟悉)提出新问题: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它的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的数值规律是什么呢?(同时打出或的图象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可类比刚才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给出奇函数的定义。(2)奇函数的定义:假如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都有,那么就叫做奇函数。(板书)(由于在定义形成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故可以先作判定,在判定中再加深熟悉)例1、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1);(2);(3);;(5);(6)。(要求学生口答,选出12个题说过程)解:(1)是奇函数(2)是偶函数(3)是偶函数前三个题做完,教师做一次小结,判定奇偶性,只需验证与之间的关系,但对你们的回答我不满足,因为题目要求是判定奇偶性而你们只回答了一半,另一半没有作答,以第(1)为例,说明怎样解决它不是偶函数的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解决问题,指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说明与不等。如即可说明它不是偶函数。(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再次熟悉到定义中任意性的重要)从(4)题开始,学生的答案会有不同,可以让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做评述。即第(4)题中表面成立的=不能经受任意性的考验,当时,由于,故不存在,更谈不上与相等了,由于任意性被破坏,所以它不能是奇偶性。教师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这个题目,你发现在判定中需要注重些什么?(若学生发现不了定义域的特征,教师可再从定义启发,在定义域中有1,就必有1,有2,就必有2,有,就必有,有就必有,从而发现定义域应关于原点对称,再提出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什么条件?可以用(6)辅助说明充分性不成立,用(5)说明必要性成立,得出结论。(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板书)由学生小结判定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在刚才的几个函数中有是奇函数不是偶函数,有是偶函数不是奇函数,也有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那么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呢?若有,举例说明。经学生思考,可找到函数。然后继续提问:是不是具备这样性质的函数的解析式都只能写成这样呢?能证实吗?例2、已知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求证:。(板书)(试由学生来完成)证实: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证后,教师请学生记住结论的同时,追问这样的函数应有多少个呢?学生开始可能认为只有一个,经教师提示可发现,只是解析式的特征,若改变函数的定义域,如,,,,它们显然是不同的函数,但它们都是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由上可知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4)函数按其是否具有奇偶性可分为四类:(板书)例3、判定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板书)(1);(2);(3)。由学生回答,不完整之处教师补充。解:(1)当时,为奇函数,当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2)当时,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当时,是偶函数。(3)当时,于是,当时,,于是=,综上是奇函数。教师小结(1)(2)注重分类讨论的使用,(3)是分段函数,当检验,并不能说明具备奇偶性,因为奇偶性是对函数整个定义域内性质的刻画,因此必须均有成立,二者缺一不可。三、 小结1、奇偶性的概念2、判定中注重的问题四、作业略五、板书设计2、函数的奇偶性例1、例3。(1)偶函数定义(2)奇函数定义(3)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例2。小结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4)函数按奇偶性分类分四类探究活动(1)定义域为的任意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你能试证实之吗?(2)判定函数在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实。在此基础上试利用这个函数的单调性解决下面的问题:

高一数学课件 篇11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熟悉。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本质,把握单调性的证实。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实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实,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实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熟悉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熟悉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实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轻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一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__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系列


你是否对“小学数学说课课件”存在一些疑问,不妨查看小编为你准备的材料,或许会对你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编写教案和课件是教师需要认真准备的任务,我们必须精心打造每一份教案和课件。详细规划教学方案能够有助于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失误。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1

教学分析:

这一课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学重点:

1、 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 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网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多媒体)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多媒体、网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创设情境:“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打靶飞镖的游戏。”根据学生打出飞镖的数量提出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15-9= 这一问题。”由此导入新课在这里我改变教学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买铅笔的情景,设计成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打靶飞镖游戏,把游戏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亲身参与,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终这一情景设计的改变在教学反实践中达到了课堂气氛更为热烈突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探索十几减9、减8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借助网络的教学探讨让小组合作具体化,组内交流不流于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算法依次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的时候,提出了具体要求,交流时注意:(1)说的小朋友尽量说清楚,让每个人都听懂你说的意思(2)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过的方法就不要重复等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四种重点方法,在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但做出正确的引导,即体现教师主导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最终形成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练习15-8=?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

这一环节,是以一个小兔把萝卜的故事贯穿始终通过“小兔背萝卜” “送小兔回家” 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17-9)的基本应用训练、拓展思维训练等。

既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让他们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多媒体整合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情境,一环接一环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动画片吸引着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理解新知。

网络整合点:我请了几位教学资深的领导、老师来帮助我审核这堂课,但由于地域、以及平时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们真的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这确实让我感到棘手,后来我利用了我们和平区教师博客进行交流研讨,在这里我发表了我的教学设计,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回复点评,这样棘手的问题几乎不成问题,而且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后来我经过三次试教,多次网上研讨,多方面改进,终于今天承载着众多老师的智慧走到了全国大赛。

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整合:本课我选择的不是网络运用自如,很有网络发挥空间的特殊课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态不过的计算教学课,而它所体现的整合作用却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视野。

在此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

过程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活动完成后再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五、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找次品问题(板书课题),这里有3个螺冒,其中有一个是次品,它比合格品稍轻,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

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介绍天平原理

出示天平、说说怎样利用天平来找出这个螺冒呢

学生回答后小结:可以把其中的2个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如果天平平衡则没放上去的是次品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翘起一端的托盘中所放的那个次品。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例1前,先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找次品"的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从5个螺冒中找出轻的那个次品、(合作要求:用手模拟天平,用5个学具、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组长负责作好记录、)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平衡:11次

5(2,2,1)

不平衡:2(1,1)2次

5(1,1,1,1,1)1次或2次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考虑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观察板书的图示法,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引导学生在理解"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的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第三,探索最优策略

在9个零件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2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2名同学分析填表、)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每份的个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活动前先在小组内进行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让学生摆学具而不再使用天平,并尝试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并板书:

指名汇报,投影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

引导观察,感知规律: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与少的只相差1、

[设计意图:设计待测物品数量为7、8、9个,带领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感知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但考虑到学生独立用图示法分析仍有难度,因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并要求小组内选方法时"组内不重复",这样能提高探究的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几种情况都分析到、]

第四,拓展提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外1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少可以几次找出这盒饼干?

第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了如何找次品,那找次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同学们这节课上得不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知识。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章“年、月、日”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小学阶段接触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在本单元以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后,学生将会把它们用于实际生活,小学阶段不要求对时间进行再拓展。因此此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本课,学生将认识时间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特殊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及其判断方法。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时间单位年、月、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判断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天数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经历动手操作,搜索资料,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提高观察、判断、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突出重点:采取大月歌和左拳记忆法,把抽象的知识概括成有趣的顺口溜与点拳头。简单,学生易于接受。

突破难点: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是本课难点,必须让学生独立去观察、猜想、归纳,才能顺利内化成自身的知识。

5、学情分析

在低年级,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接触了离他们生活较远的时间单位,如年、月。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越来越多地积累关于较大的时间单位感性知识,“六一”儿童节、每年的生日、元旦、国庆、植树节等让孩子建立年月日的初步时间观念。这些知识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此课的基础。“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较为繁多。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出现混乱。

二、说教法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开放观察研究”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新课标理念之下,教师应扮演主导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思考,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教法上,我是采用“开放观察研究”的方式进行,放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教育素材。通过对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年历进行观察、统计、思考、总结,同时在学校生活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数学交流与数学表达的能力。新课标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具有浓厚现实意义的年历入手,本章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前调查成果”建立“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特殊月、判定大小月的方法、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等等的知识使本课知识密度相对较大。本课在知识连贯性方面稍微欠缺。与单位“时“的联系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显得并不紧密。所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处理上我采用观察研究方式,唤醒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同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形成新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3、动画、游戏、比赛多种形式调节课堂学习气氛

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运用多种形式调节课堂气氛很重要。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动画、游戏和比赛,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对知识规律的运用,加深印象。

(二)教学准备

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家里和亲戚朋友家里的年历,找出其中连续四年,观察数据并完成“课前调查成果”纸。

2、教具:年历卡、PPT幻灯片。

三、说学法

课前,学生搜寻资料、观察、概括、对比、思考,把生活的数学进行归纳、总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课上孩子以儿歌和游戏为桥梁,把客观规律内化成为自身知识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后,大月歌、左拳记忆法等作为知识的载体,将帮助学生解决来自生活和学习的诸多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连续四年的年历,完成“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手中的“课前调查成果”如下

年份天数

1月31

2月28/29

3月31

4月30

5月31

6月30

7月31

8月31

9月30

10月31

11月30

12月31

全年365/366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一年有几个月?

2、一个月有多少天?

3、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

4、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课堂教学环节

(一)汇报课前调查结果

同学们,在上个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年历,观察连续4年的年历中的天数。同学们的结果怎样?有什么发现?下面请一个同学来把他的调查结果汇报出来。

学生汇报如:

1、一年有12个月。

2、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30天,还有29天和28天。

3、有31天的月份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有30天的月份是四、六、九、十一月,

有28天或29天的月份是二月。

4、二月有28天或29天。

有的年份全年365天,有的366天。

(二)学习新知

1、月份和年份

有31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小月”。对于天数会改变的、最特殊的二月,我们称它为“特殊月”。(边板书大月、小月、特殊月)

二月如此与众不同,这里面一定藏着小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请数学小博士为我们解释清楚。

PPT幻灯片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动画,并响起数学小博士的声音:“地球总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实际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四年就与标准时间相隔将近一天。人们就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多加一天。就是366日了,这样的年份我们称为闰年”

2、月份的记忆方法。

要记住大月和小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提问)

学生介绍自己记忆的方法,可能是单双数记法、大月歌记法、左拳记忆法等等,只要符合规律,都予以肯定。

①单双数记忆法:七月以前单月是大月,八以后双月是大月.

②大月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③左拳记忆法:从拳头边沿开始数,凸起来的地方是大月,每个月31天。凹进去的地方是小月,每个月30天,。二月除外。

3、读一读、赛一赛

①全班同学用左拳记忆法一起边做边念。

②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熟练最响亮。

③全班同学读大月歌,且考考哪个小组记得最牢。

④数学活动。活动要求:当老师说月份数,是大月时全班男生起立,是小月时全班女生起立。老师依次说出三月、十一月、七月、九月、六月、八月、一月、十二月,二月。

4、判断平年和闰年

我们已经学会辨别大月和小月的方法。那么,平年和闰年又怎样区分呢?

我们仔细想想,闰年就是当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所以,我们只需要看二月份的天数,就可以判断出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了。请翻开书本49页“做一做”,把闰年圈出来。观察闰年的年份数字,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如下:

①每四年就出现一个闰年。

②都是双数。

③都是4的整倍数。

总结规律:把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我们用发现的规律,猜一猜20xx年之后的下一个闰年。(xxxx)把它除以4检验一下。再找出xxxx年的年历检验一下。

5、练习反馈,引出疑问: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1864年、1963年、xxxx年、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6、平年闰年判定的补充规定。

1900÷4=475没有余数,可是它是平年,为什么呢?请听数学小博士的解释。

PPT幻灯片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动画,并响起数学小博士的声音: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加了44分56秒。看起来误差很小,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多算了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该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做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因此科学家又做了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判断题①五月是大月。()

②十一月是大月。()

③20xx年是平年。()

④xxxx年的二月有29天。()

⑤20xx年的.一月有31天。()

(四)全班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5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然后《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资料,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资料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明白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景,然后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然后明白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本事目标:经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构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本事和口头表达本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然后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然后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本事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后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样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样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经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我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能够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一样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一样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必须会创造出不一样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明白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忙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一样,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经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能够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能够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能够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终借助一组练习题,经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那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必须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一样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一样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所以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资料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经过自我的思考,到达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到达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头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头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教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教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贴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②知道自然数还可以分成质数、合数与1三类。

(2)过程和方法: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习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说学情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理解难,易混淆。学生通过对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约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照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分类归纳的数学意识和品质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因此,我在设计这个教学内容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让学生从1到20中随意挑选5个数写出这5个数的约数,然后通过汇总整理归纳,使学生发现自然数还可以按约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与1。

第二层次:接着通过判断一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及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

第三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制作一张质数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就设计了4张数表,让学生通过对数表的选择,来感悟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方法的应用是有影响的。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今后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选择最方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找2到50中的质数这一环节,我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学习方式就变得多样化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掌握了学习方法。整个过程,从思维的形式上说,是有联系的,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动脑”的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第四层次:在制作完质数表后,我安排学生用质数表来判断质数和合数,使学生体会到质数表的优越性。

第五层次:最后安排了一个小游戏,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到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游戏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学生都乐于积极参与,在收到巩固的最佳效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2.判断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2、3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格林童话读后感十篇

格林童话读后感 12-06

圆的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 12-02

祝愿情人节文案159句

祝愿情人节文案 12-06

演出主持词十一篇

演出主持词 12-06

大学班长个人工作计划

大学班长工作计划 12-06

眼保健培训总结(热门12篇)

保健培训总结 12-06

2024内务长检讨书

内务检讨书 12-06

采购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优选

采购试用期总结 采购工作试用期总结 12-06

微笑心得体会6篇

微笑心得体会 12-06

描写晚霞的唯美文案(精选40句)

描写晚霞的文案 描写晚霞优美的句子 12-06

圆床风水真的不好吗 圆床风水怎么破

室内装修床 装修风水知识大全 06-0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