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问题教案

倍比问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潜力。

3、透过生活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并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明白我们这天要学习什么资料吗?

生:植树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明白的哦?

好,这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问题。植树问题中蕴涵着许多搞笑的数学问题。你们喜不喜欢?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操作感悟,探究规律

1、请看大屏幕:

(1)想一想:

那里有一条线段,我们把它看作一条路,这条路长20米,如果要在这条路上种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要了解什么信息?

①每棵树之间相隔几米?(间隔)②是不是两端都种呢?……看来同学们思考问题还很全面呢!

(2)猜一猜:

如果告诉你每隔5米种一棵,种几棵比较适宜?

生1:5生2:4生3:3

(3)画一画: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验证你的想法?(画图)

哦,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把你的想法简单地画出来呢?

(教师先介绍画树的方法,学生画图,教师巡视)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2、展示、汇报

①选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②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只种一端: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③选另一学生的示意图展示、汇报。

两端都不种:电脑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把学生画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3、写算式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表示的思维过程能不能用个算式来表示?

①只种一端:你是怎样想的呢?谁能来说一说。

20÷5=4(段)=4(棵)

棵数和段数一一对应。

②两端都种:20÷5+1=5(棵)

20÷5表示什么?加“1”是什么意思?

③两端都不种:最后一种用算式怎样表示呢?20÷5-1=3(棵)

每间隔5米是这样的,假如每间隔是2米,分别能种几棵呢,列出算式(不要画图了,要画就画在脑子里)

20÷2+1=11(棵)20÷2=10(棵)20÷2-1=9(棵)

4、小组讨论:

我们刚才在这条20米的路上,每间隔5米和每间隔是2米分别种多少棵树都做了,仔细看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先独立思考,想好后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向老师汇报。(告诉你总长度、间隔长,要你求种多少棵树,是否有简单的方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只种一端:棵数=段数

②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③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那么段数(间隔数)怎样求呢?

所以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确定它是怎样种的?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还是两端都不种,再分别根据以上数量关系来解决就能够了。

6、象这样,这天用植树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思考的,平时生活当中的问题还是否有?(摆花、锯木头、站队……)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看看那里有植树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并说明为什么属植树问题)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我们刚才透过猜测、验证、推理,摸索了植树问题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能不能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一)基本练习:我能行!

1.从头至尾栽了10棵树,那么有个间隔。

2.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次。

好,两道题都做对的对老师笑一笑。哇!我从同学们灿烂的笑脸中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自信!老师为你们加油!

(二)综合练习:我挑战!

1、林木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①6×36=216(米)

②6×(36-1)=210(米)

③6×(36+1)=222(米)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①10÷5=2(米)2×8=16(分钟)

②5×8=40(分钟)

③(5-1)×8=32(分钟)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①12÷1=12(个)

②12÷1+1=13(个)

③12÷1-1=11(个)

(三)拓展练习:我智慧!

四、再次梳理,总结提高

这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倍比问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中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模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2)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快乐。

教学重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如下文)。

一、课前谈话

1.手指游戏

师: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明白吗?请举起右手像老师这样做,五指伸直,并拢再张开。看着张开的手,你从中想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明白它指的是什么吗?(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时有几个间隔呢?3个,2个手指时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间隔数+1=手指数)

[设计意图:以趣激学。从学生最熟悉的教学资源“手”入手,在简单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2.导入课题

师:我们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5根手指有几个间隔;爬楼梯要几层;栓广告牌要几个柱子等就是数学中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这天咱们主要来研究“两端都栽”的规律。(板书:两端都栽)

二、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从中你了解哪些信息?

②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3)讨论交流

师:我这样认为,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你们觉得呢?有了答案后与同桌交流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后得出结论,这种说法不对。就应是:

100÷5=20(段)20+1=21(棵)(板书)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师:把双手举起来叉开手指,能够看到10根手指共有9个间隔,如果把手指看成树苗,10棵树有9个间隔。

课件演示:每5米一棵,种到第100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两端都要种)

问:100÷5=20(段)20表示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20+1=21(棵)20段为什么不是20棵,而是21棵呢?

我们把这条小路平均分成20份,其中的每一份(或者说每一段,每一个空)就是一个间隔,在这道题中,间隔指什么?共有几个间隔呢?也就是说,如果两端都种,种的棵树=间隔数+1

透过这个例题,你明白了什么?(棵数与段数有关,求棵数得先求段数。即段数=总长÷间距)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十分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间隔数(段数)=全长÷段长

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全长=段长×段数

[设计意图:导之敢学。在决定、计算、验证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透过讨论交流,发现植树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我们一齐来看一看下面几个问题。

①刘怡瑶从家到校园乘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3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②张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12个台阶,共走了36个台阶,你明白她去几楼的教室吗?

③广场上的大钟3时敲3下,8秒敲完。11时敲11下,需多长时间?

师:这些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设计意图:乐中求学。把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各种现象糅合在一齐,加深对植树问题模型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再次探究,构建模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咱县新开张的德克士为了进一步宣传,要在全长50米的店面前沿插彩旗,请按照每隔5米插一面的要求设计方案,并说明理由。

2.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师:能够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再设计方案。把你们设计的方案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择优录取哦!

(生动手摆学具,画线段图,动手算,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前沿分成几个间隔?(10个)插了几面旗?(11面,10面,9面)

师:为什么同样的长度,同样的要求,插的旗数却不一样呢?你们的方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1:我设计分成10个间隔,插11面旗,两端都插旗(投影展示线段图同时师五指伸直手势表述)。

生2:我也分成10个间隔,插10面旗,一端不插旗。(投影展示算法师拇指弯曲其余伸直手势表述)

生3:我10个间隔插9面旗,两端不插旗。(投影展示学具摆法后师拇指和小指弯曲其余手指伸直表述)……

4.师小结

同一个要求,同学们却设计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真有创造力!看来你们都有成为设计师的资格。

五、精彩回放,画龙点睛

1.用手势表达植树问题的模型并考察同桌的掌握状况。

2.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穿越时空,展望未来

有20棵树,若每行4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七、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10-1=9(个)……(间隔数)

9+1=10(棵)……(棵数)

倍比问题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长(米)

每两棵树之

间的距离

(每段长)

间隔数

(段 数)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习。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平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习。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解放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解放碑的大钟及题目。

解放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倍比问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透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借助学具,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3、透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潜力。

2、渗透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2、渗透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出示光头强砍树的画面)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光头强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乱砍树,破坏森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进行爱绿、护绿的德育教育)

(出示熊大、熊二抓光头强的画面)

师:它们也不喜欢呢!瞧、

(出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

师:其实,保护森林,不仅仅仅是熊的职责,更是——

生:人的职责

师:那我们就应说——

生:“保护森林,人熊有责”

师:这天,就让我们跟熊大、熊二一齐来植树吧!

二、建模探究,总结方法

1、探究“两端都植”的状况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小路的一侧植树(两端都植)

引导孩子们认识“一侧”“两端都植”。

在教具上,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

游戏:小组植树比赛

师:听我口令,看哪个小组行动最快!

师:两端都植,间隔长为5厘米时,间隔数和棵数分别是多少?

师:间隔长为10厘米呢?15厘米呢?

师:休息会儿,看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树(强调“两端都植”)

出示练习巩固:熊大、熊二要在长100米小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要植),需要多少棵树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习纸一中

100÷5=20(个)

20+1=21(棵)

2、探究“一端植”的状况

师:突然,发现路的一端是光头强家呢!(引导学生说“只能植一端”)

师:也是这个规律吗?赶紧在你的60厘米小路的最左端安上光头强家,填一填学生报告表格一,并填出你们的发现。

(小组内分工合作:栽树、填表)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棵树(强调“一端植”)

出示练习:熊大、熊二在长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栽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端是光头强家),需要多少棵树呢?(那两侧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习纸二中

100÷5=20;(20×2=40)

3、探究“两端不植”的状况

师:这时,又发现路的另一端是吉吉国王的猴山呢!

(引导学生说“两端都不植”)

师:那到底需要多少棵树呢?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

学生汇报: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强调“两端不栽”)

出示练习:熊大、熊二在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总共植了20棵(一端是光头强家,另一端是吉吉国王家),这条路多长呢?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赶紧做到你的练习纸一中

(20+1)×5=105(米)

师:熊大、熊二就这样一条路一条路的植树,有一天它们又想在一个圆形的池塘身旁植树。

出示:熊大熊二要在圆形池塘周围植树。池塘的周长是120米,如果每隔10米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呢?(引起孩子们思考)

师:这种状况,又会是什么状况呢?我们下节课之后研究。

师:这就是我们这天研究的不同状况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跟植树问题类似的问题呢,比如xxx(引导孩子来说)

马路问题、楼梯问题、钟表问题、公交站问题、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

四、小结:

出示:“完美生活,从我做起”(播放欢快音乐)

师: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吧!

倍比问题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问答,认识“间隔”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

2、 把你的手放好,我们进行快速问答:五个手指几个空?4个手指几个空?2个手指几个空?3个手指几个空?一个手指几个空?

3、 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跟间隔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最近我们的学校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新修建的操场旁有一条小路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来绿化、美化我们,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你对自己有些信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多媒体出示题目:学校操场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并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3、从屏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解释什么是两端吗?

(总长20米两端都栽间距相等)

4、在分组探讨前,请先商量好准备每隔几米栽一棵,然后动动手、动动脑,看用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探讨新知:

1、谁能展示一下你的设计才能,注意说明白你是每隔几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你是怎样获得这个结果的?

2、学生交流汇报(画线段图法、计算法)

3、 教师介绍讲解概念:总长、间距、段数、棵数(并随机板书)

4、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的推理过程。

在设计方案、交流方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画线段图,而是直接列出了算式,他们一定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是什么。

总长20米,间距10米,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5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4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2米, 有几段几棵。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棵数总比段数多1,段数总比棵树少1。

总长÷间距=段数段数+1=棵数

6、当总长是20米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解决,当路段变长是1000米、20xx米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就需要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7、 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了解题目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8、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手指数和间隔数分别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数量呢?生活中不止是植树问题包含着间隔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锯木头、路灯、表面上的间隔和数字……)

9、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①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②李老师从一楼去某班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李老师去几楼吗?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③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应该设置几个车站?(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④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听老师读题你自己再读一读,你发现这道题与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词语?(2千米 两旁)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方法。

四、拓展例题,训练思维:

1、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

(1)了解题意,解决问题。(21-1=20段20×5=100米)

(2)学生质疑:为什么用21-1=20 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我们所解决的这个问题跟刚才我们解决的例1有什么不同?

(不论是要算出棵数还是总长都要先知道段数,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2、思维训练:

①第一个同学到第二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1米,那么,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出示刘翔的图片,展示刘翔竞赛的过程引出问题: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12、2米,请你们算出从第一栏架到最后一个栏架有多少米吗?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谈一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 ,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倍比问题教案 篇6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7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今天小红打的去离家3600米的少年宫学习舞蹈,6分钟就到了少年宫,汽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口答列式:3600/6=60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一小时共行115千米,其中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读读 议议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

提问:你知道相遇的时候,小明行了多少米?小红行了多少米?

如果只知道: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你能求出什么?

460/5=92(米)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7(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经过5分钟相遇。”改成“经过4分钟相遇。”,其余条件不变,仍然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解法一:

分步计算:两人每分共行多少米?

460/4=115(米)

小红每分种走了多少米?

115-60=55米

综合算式:460/4-60

=115-60

=55(米)

解法二:

分步计算:相遇时小明行多少米?

60*4=240米

相遇时小红行多少米?

460-240=220米

小红每分行多少米?

220/4=55米

综合算式:(460-40*4)/4

=220/4

=55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练一练 第1题

比一比 哪一种方法简单一些?

2、变式练习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经过10小时正好完成。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一练 第2、3、4、5

精选阅读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实用6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案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步,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相关的文章推荐,相信经过这页的阅读后你会对此有所了解!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篇1)

1、30占40的百分之几?

2、40是50的百分之几?

3、80比50多百分之几?

4、15比20少百分之几?

四、你知道吗?

1、出勤率=( )×100%

2、合格率=( )×100%

3、出粉率=( )×100%

4、优秀率=( )×100%

5、达标率=( )×100%

1、六一班有学生50人,某一天出勤人数是48人,求这天的出勤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500克水中加入50克盐,求盐水的含盐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村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村小学原来每月用水180吨,开展节约活动后,现在每月用水160吨,节约了百分之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把50000元存入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是3.5%,到期时妈妈可取回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套服装现价480元,比原来降低25%,原来这套服装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学生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新授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早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早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方法二:14121.167=116.7%116.7%-100%=16.7%

(4)小结解题方法: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5页例1及练习二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习新课

1.把复习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习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学习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学习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习,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能谈谈学习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作者:湖北省武汉市西大街小学彭娟)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这是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了加强百分数的应用,教材还在例2之后列举了小麦的出粉率、产品的合格率、职工的出勤率等几个工农业生产和统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求百分数的例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能通过练习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学习本节知识时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比,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

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小麦出粉率约85%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油菜子出油率约38%芝麻出油率约45%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补充(点评)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篇5)

在反复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在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尝试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以前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引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导语:“同学们,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示课件一)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现在,人们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做了很多的努力,植树造林就是其中之一(出示课件二),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瞧!在另一个植树造林示范乡试验站,一位记者正在采访植树工人(出示课件三),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植树工人的介绍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1、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

4、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个别汇报后集体评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醒学生注意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有关植树造林的情境图,了解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关心。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自主参与,新课探索。

1、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说说你是怎样理“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在全班交流后,出示课件点拔,让学生明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再组织交流自己的方法。出示课件组织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及板书。

(设计意图:在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使学生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学生很可能会回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6.7%”,教师暂不作评价。启发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此前的回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比较、计算、验证,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让学生举例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本节课的知识,并知道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三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另一个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学习解答较难一点的百分数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情境,独立尝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或百分之几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引入、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可以解答什么样的问题。

设计用意,好问是学生的天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很快抓住学生,使他们大脑迅速运转,回忆旧知,切入正题。同时也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a、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b、因为此节课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分数乘法、除法基本应用题基础上再学习,又是学习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一“顺向思维”的知识,所以在练习中给出了一些变化,第一题条件变化了“今年比去年减少了05%”;第二题是让学生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三题的已知条件:海龟产下约900只海龟蛋,孵化率在40%—60%之间求这些海龟蛋可以孵化出多少只小绿海龟?这样练习的设计,既要巩固所学的基本解题方法,又要通过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一节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比例应用题教案实用10篇


针对“比例应用题教案”这个话题,笔者特意准备了一份详细的介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并收藏。每位老师在备课前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只要在课前把教案和课件准备好,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案是帮助老师贯彻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样测量和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去测得中信广场的一些数据。现在请这些同学跟我们汇报一下。

(2)能用这些数据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吗?

(3)小组合作编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解答的步骤怎样的呢?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三元坊小学梁智丹

教学内容:人教版23页至24页例1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新课之前,先考考大家对广州的认识。你知道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处?

2、对于这座广州最高的建筑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怎样测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刚才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测量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正比例应用题,学完后,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计算中信广场的大概高度。看谁学得最棒。

二、新课教学: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应用题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题目

(2)这道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让学生自己解答,边订正边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励引新

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讨新知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联系。

(3)______行驶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学生自学例题后小组讨论。

3、组间交流:小组代表把讨论结果在班内交流

4、学生尝试解答后评价(指名学生板演)

5、怎样检验?把检验过程写出来。

6、概括总结

(1)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确解题步骤。(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

1.分析判断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

3.设未知数列等式

4.求解

5.检验写答语

[NextPage]

四、练习提高

1、基本练习

(1)例题改编

①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②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③小结: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1的条件和问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联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出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页做一做: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请几个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2、变式练习

3、理论运用

(1)汇报数据:刚才我们上课时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联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联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联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4】

一、情景再现:

课上,我先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然后出示:

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让学生说对3:2的理解。

学生有说男工比女工多一份的;也有说男工是女工的,女工是男工的;男工是总人数的,女工是总人数的;职工共有5份,其中男工3份,女工2份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随机画图如下:

男工3份()女工2份()

接着出示:共有职工60人。

问学生:可以求出什么?学生说可以求出男工和女生的人数。于是我把题目补充完整成例题: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共有职工60人,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让学生尝试解答。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本,无一例外的进行了如下地解答:

3+2=560=36(人)60=24(人)

我问学生: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一阵沉默。预想中的多种方法因为学生的预习而没有如期出现,怎么办?自己出示其它方法还是继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继续看线段图,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答?一阵沉思后,学生终于有所收获,学生的手陆续地举了起来。

一生说:可以先求出每一份的人数,60(2+3)=12(人),再算男职工和女职工,123=36(人),122=24(人)。

另一生说:可以用方程解,2X+3X=60,X=12,122=24(人),123=36(人)。

把这些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结果,学生都倾向于第一种方法: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而在我看来,这种方法在解决一些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变式题时,如已知两个部份量的差求两个部份量,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思考过程明显较之归一法先求一份数,再求各部份量要来得复杂。学生往往会照搬总量乘几分之几的方法去解答,导致错误。但学生已经形成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教师该怎么办?听之任之,不利于后续发展;想怎么算就怎么算的说法更易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混乱;教师规定用哪种方法当然更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稍做思考后,我决定让学生解答几道变式题,希望通过变式题的解答来体验各种方法,进而对解题策略作出自己合理地选择。

变式题一: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男职工有36人,女职工有几人?

变式题二: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女职工有24人,共有职工几人?

变式题三:某单位在植树节组织职工植树,男女职工人数比是3:2,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2人,男女职工各有几人?

面临第一个问题,学生经历了短暂的困惑后,然后出现了三种解法:

生1:36=24(人)。我问:为什么这样解?他说:由男女工的比是3:2可知,男工是女工的,男工有36人,就是已知女工的是36,求女工是多少,用除法做。

生2:36=24(人)。我同样让他说说理由,他说,由男工女工的比是3:2可知,女工是男工的,求女工,即求36的是多少,用乘法算。

生3:可以先求出一份数,再算女工人数。3632=24(人)

如果说生2、3的解法是我预料中的话,生1的方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看来随着探索活动的深入,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同时,我也更加担心学生会更无从选择。但是后面两题的发展情况消除了我的这种担心。先看第二题的解答:

生1:先求出一份数,再求总人数:242=12(人),12(3+2)=60(人)

生2:从3:2中可知,女生是总人数的,已知女生有24人,求总人数,用除法。24=60(人)

学生在这一题中没有用分数乘法来解,我想可能是学生很难会去想全部职工是女工的,而上述两种思路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正所谓择善而从之吧!第三题的解答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先求一份数:12(3-2)=12(人)

再求男工和女工:123=36(人)

122=24(人)

在一次次的体验和反思中,学生选择了他们的方法。

二、思考:

这节课的进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最初的单一的方法,到多样化,再到认识上的分歧,再到统一的选择,学生经历了一个问题探索优化的数学活动过程,最终达到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平衡。

1、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出现,需要教师给予支持。

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很多,在学习新知前往往已经对新知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定势,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另一方面也会阻碍学生更好地发展。怎样打破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促使学生去追寻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出现算法多样化呢?这需要教师给予支持。

(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还可以怎样算,培养学生学生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与态度。本课在实施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思维上的惰性,对教材呈现的方法一致认同并接受,不出现别的方法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似乎到此也可,可以直接进行下一环节的练习。从单纯的解题要求来讲,似乎已经达到要求了,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必然有所欠缺。因此,笔者在此采取了继续等待的策略,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继续思考: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不单单是为了达成笔者所希望的多种方法出现的目的,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当能够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想一想:还有别的策略吗?这是对学生终身有益的。

(2)把静态的材料转化为动态的材料,把结论转化为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浙教版的教材编写体系是按照例题+方法+练一练来编写的,教师容易把握,学生能够独立自学,但也容易使师生的思维产生定势。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上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桎棝,影响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本课,教材只介绍了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答的方法,后面的练习题与例题大同小异,缺乏变式练习,学生在不断地强化这种方法后,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遇到形似例题的变式题,也不假思索地套用这种方法,出现错误。要避免这种僵化的学习行为的产生,需要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把静态的例题改为动态生成,把已知结论改为需探索的问题,以此来促使学生去探索,发现不同的解题策略,形成算法上的多样化。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理解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3:2的意思,为后面算法多样化的出现预作伏笔,然后出示总人数60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此基础生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解答方法,努力使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策略。

2、学生算法的优化,是学生在体验与反思基础上的内化过程。

算法多样化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出现多样化的算法后,选择哪一种方法,是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曾几何时: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的说法充斥着我们的课堂,笔者也曾进行尝试,结果学生往往死抱着自己的方法不放,上课之前与上课之后没有区别,学习没有质的提高。如果说,算法多样化是学生数学思维量的积累的话,那么,对算法进行优化,则是学生数学思维质的飞跃。本课,学生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出现了转化为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归一法解等思路,对此如何评价,引导学生作何选择,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就以已知总量及部份量的比,求各部份量的基本题来说,各种方法并没有大的区别,这也是学生在解决基本题后,笔者让他们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时,学生喜欢分数乘法解的原因之一。但在解决变式题,如本课的后三题时,三种方法的思维简捷程度是不一样的,以第三题为例,用归一法的思路,已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2人,由3:2又可知,男职工比女职工多1份,每份人数是121=12(人),男职工有3份,为123=36(人),女职工2份,122=24(人),思路十分清楚;如果要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思路来解的话,则首先应当使学生想到:男职工人数相当于男工比女工多的人数的,女职工相当于男工比女工多的人数的,然后列出算式:12和12;或者是想到全部人数的是12人,先求出总人数:12=60(人),再求相应的男、女职工人数这样一个转化过程。后两种思路,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远不及归一法的思路简捷。但如何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呢?显然由老师进行规定肯定不行,只有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反思,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本课在学生展现各种解法后,老师及时地让学生解答三道变式题,让学生在解决三道变式题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算法,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内化,达到算法多样化基础上的优化,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结束语: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集的发散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归宿,优化才是数学的本质。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反思,自觉进行算法的优化,促进知识的内化。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5】

教学内容:P51-52例1、例2,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目的: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二、导入新课

说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列出等式。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X立方米。

三、学习新课

1、学例1

(1)将导入题中的X立方米改成多少立方米?

(2)讨论:怎样用比例的知识来解这道题止的导入题的想法能给我们启示吗?

(3)试一试:学生练习讲解例题,教师根据情况作点拨。

(4)小结: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

2、数学想一想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并说说列等式的依据。

3、教学例2

(1)出示例2,读题

(2)讨论并试一试: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吗?

(3)说一说:将自己的解法及想法告诉大家。

教师作点拨

4、学习想一想

独立练习后班次讲

5、小结:解题思路

(2)判断比例关系

(3)找出对应数值

(4)列出等式解答

追问:你认为解题关键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练习十第1题

评讲时比较异同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

六、作业

P5354第2题,第10题。

七、课后作业

P53第3题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照这样计算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抽水的总量与时间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习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抽水相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7请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航行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5.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用比例知识列出解题的式子,然后口答,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按过去算术解法都要先求什么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成正比例关系,都列成比值相等的式子来解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未知数,表示的数量不同,在等式里位置也不同)说明;在正确判断成比例关系后,要按照比值相等来列等式解答。列等式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先求什么数量这两题里两种数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按什么相等来列等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第1、2题的解答。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3题。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关系?

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一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积一定。

2、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判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判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出:我们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根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一练第2题第1题。

让学生读题,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关系,要根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一定。

做练一练第2题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想的?成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要根据什么来列式解答?

3、启发学生思考: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

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指出: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如果成正比例,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如果成反比例,根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板书设计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9】

教学内容:课本第91页例4;练一练;《作业本》第39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反比例的意义,掌握用反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学会用反比例解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判断题中哪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列出等积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举例说明?

二、新授:

1、教学例4。

例4:一艘货轮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观察:

⑴、题中有哪几个量?

⑵、从题中可见哪个数量是一定的?

分析:

想:因为速度时间=路程,由于4小时与3小时航行路程相同,可确定行驶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所以两次航行与时间的乘积相等。

解:设每小时需航行X千米。

5X=206

X=2065=24(千米)

X=24

(检验)

答:每小时需盘航行24千米。

2、改条件:5小时到达为每小时行15千米,要求几小时到达应怎样列式?

3、试一试。

(1)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36人,可以站多少行?

分析:⑴、从已知数量可知,哪个量是一定的?

⑵、可利用比例解题,也可利用一般方法解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p39.

比例应用题教案【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P5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

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

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学生解答如下几种:

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

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因此和的是相等的。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

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

140X或140:2=X:5

252X=1405

X=350

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

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

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

3、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4、教学例2(课件演示)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提问:(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3504=87.5(千米)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成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和的是相等的。

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

(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705X=705/4X=87.5

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

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C)它们有什么关系?D)这道题的一定,和成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的是相等的。

(5)变式练习(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

87.5x=705x=4

答:需要4小时到达。

三、归纳总结,揭示意义

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指出: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四、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演示)

请你们按照刚才学习例题的方法去分析,只要列出式子就行。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以上1、2两题,学生做完将鼠标移到看看做对了没有进行自我判断。

3、先想想下面各题中存在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4、四选一,每题只能选一次

(1)体积是30立方分米的钢体重150千克,重1200千克的这种钢材,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d)

a.15030=1200xb.30:150=1200:x

c.150x=301200d.150:30=1200:x

(2)机器厂制造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8分钟减少到3分钟,过去每天生产零件60个,现在每天生产多少个?(a)

a.608=3xb.60:8=3:x

c.608=(8-3)xd.3:x=8:60

(3)机器厂生产一种零件,每制造5个零件需要40分钟,一天工作480分钟,能制造多少个零件?(b)

a.540=480xb.5:40=x:480

c.40x=5480d.40:5=x:480

(4)托儿所给小朋友分糖,原来中班24人每人可分5块,最近又调进6人,每人可分多少块糖?(c)

a.245=6xb.24:5=6:x

c.(24+6)x=245d.(24+6):x=24:5

(5)小红从甲地到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75%,几小时可以走一个来回?(b)

a.375%=2xb.75%:3=2:x

c.75%x=23d.3:75%=2:x

五、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1修一条长6400米的公路,修了20天后,还剩下480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路要修多少天?(6400-4800):20=4800:x

○2工人装一批电杆,每天装12根,30天可以完成,如果每天多装6根,几天能够完成?

1230=(12+6)X

○3农具厂生产一批小农具,原计划每天生产120件,28天可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12028=(120+20)X

六、全课总结,温故知新

解比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一般方法和步骤: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式;

4、检查后写出答案;

5、特别注意所得答案是否符合实际。

七、课后反馈,挑战难题

小明受老师委托,编一些比例应用题,于是他前往数学超市选购了一些条件:

计划每天生产30辆、实际每天生产40辆、计划25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计划一共生产了900辆、实际一共生产了1000辆

小明需要你的帮助,你会怎样编题?

比尾巴教案通用十四篇


比尾巴教案(篇1)

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课《比尾巴》。这是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识字、阅读直观便捷。四节儿歌中一节与二节相对应,三节与四节相对应。两组儿歌结构完全相同,都是由简单的问答式构成,其基本形式是:一节问,一节答。

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课本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读好问话的语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贴一贴等方法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培养探究的兴趣。

三者相互综合与渗透。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2、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一年级教材主张学生在玩中学、主动学的指导下,依据一年级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特征,结合课本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游戏教学法

3、引导发现法

4、情境教学法

以上四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在教学中我把演、说、读、贴、圈等引进课堂。

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资源是生字卡片,教学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从动物王国给你们请来了几位小客人,在我们的教室里举行一场有趣的比尾巴活动,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参加,下面我们就尽情地欣赏吧!

这样设计,创设了合理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1、在课文中用“ ”画出要求认识的字。

2、给生字条中的字注音。

3、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本课共识11个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孩子没有识字能力,开学以来,我在教学中逐步渗透以下识字方法:

(1)看图识字。

(2)猜谜语识字。

(3)游戏识字。

(4)生活识字。

(5)组词识字。

(6)部件组合。

学生根据初步掌握的识字方法,小组合作识字,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

4、交流检查。

教师既是主持人,也是参与者,更是指导者,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播指导。

5、游戏激趣,巩固生字。

把字宝宝送到小动物的手里的活动中,通过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巩固识字。

三、读中探索,突破难点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的设置从一年级学生爱探索、喜欢尝试的特点出发,通过动画、声音等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评价比较中发展思维,主动探求问句的读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初读感知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结合两组画面自读、对读,教师指点读。多种读书形式交替使用,既不单调,又不乏味,让生字的读音重复再现。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共有四节,一、二节相对,三、四节相对,由问答式构成,写了六种动物的尾巴。比如让学生速读,提出“儿歌中每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词看谁能很快地把它找出来?”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很快就会找出这个词是“尾巴”,学生自主发现了这个词,实际上也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

(二)细读感悟

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本课内容浅显易懂,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句,1、2节和3、4节的结构相同,重点指导好1、2节。指导过程是

1、老师范读。

范读前,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

2、领读问句。

提醒学生我们读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向上扬,就像问读第二声一样。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

3、练说问句

联系生活实际同桌互相交流说问句。

4、对答练读

可分男女生对读、同桌两人对读,小组比赛读

使学生在对读中掌握问句的读法。

新课标倡导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让学生运用1———2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3 、4节。

(三)熟读成诵

依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的特点,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注意稳定性的提高。在这一环节中,可设计配乐让学生进行朗读擂台比赛,并鼓励学生尽量看图试着背诵课文。擂台比赛充满挑战意味,符合学生好胜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观察这些小动物的耳朵,模仿课文的格式编一编儿歌〈〈比耳朵〉〉

这一作业的设计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开放、更有活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整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兴趣为前提,游戏为载体,朗读为主线,层层推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比尾巴》评课

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上课经常会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李人可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精心营造了“小动物比尾巴大赛”的情境,告诉学生只要认真通过几关(记忆关、拼读词语关等)考查,就能做上这场比赛的小裁判。这样,她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到了课堂学习中,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并因这个情境的贯穿始终而使整节课充满童趣。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如果每节课只是单纯地要学生跟着教师读准字音,听教师来分析字形,这样,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识字的兴趣。这堂课上,李人可教师通过分散识字,采用找反义词、找同偏旁的字等等多种方法,很自然地把要认识的生字一一落实,又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可谓行之有效。

《比尾巴》一文的呈现是以上下篇、问答形式出现的。李人可老师在本节课上重点指导了疑问句的读法。她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练读,强化了朗读训练,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了感情,在读中了解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很欣赏李人可老师在最后写字环节所下的工夫。她注重认识新笔画、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字的姿势以及对学生写的字的评议,也给了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细致、扎实,值得学习。

综观整堂课,李人可老师所引领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目标明确,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从游戏到复习旧知这个环节的过渡不是很自然,教师的引语容易引起误会,分不清是哪一课时。

2、要注意细节。写字教学中要注意间架结构的讲解和教学中有一个学生把“松鼠”都读成平舌音,教师没有注意,后来也有几个发音错误。

总之,李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无比快乐的学习享受。相信做李师的学生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比尾巴教案(篇2)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接触过这首儿歌,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教学思考:

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儿歌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巴”等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

1、兔子、公鸡猴子图片及相关动物尾巴图。

2、学生收集查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文字、图片、玩具或模型等资料,注意留心它们尾巴的特点。

3、认读生字的生字卡片

重点难点: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教学重点;读好书中问句是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猜谜语:头脑聪明,手脚灵活,喜欢爬树,最爱吃桃。(打一动物)

2、是啊,这种动物就是小猴子。今天天气晴朗,小猴子起了个大早,它要去参加一个有趣的动物比尾巴大赛。板书:比尾巴。学生齐读课题,认识生字。

3、同学们你们一定想知道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它们比赛的结果怎么样对不对?赶快打开书本去读一读吧!读的时候注意画记号的生字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书。师相机在黑板上贴上生字。

二、认读生字

1、先出示“松和公”生用拼拼音的方法认读生字,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生字的。(加一加减一减),用相同的方法认读“把和巴”。

2、开火车认读其它生字。

3、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并组词。

4、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5、师领读。

三、学习课文

1、到底有哪些动物参加了比赛呢?打开书读一读并做上记号。

2、指名回答,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上对应的词语。

3、指名认读词语。

4、全班齐读词语。

5、动物们比赛的结果是什么呢?师问生答练习朗读。注意“最”的语气。

6、同学们你们喜欢用这种方法读书吗?赶快和你的学习伙伴一起读一读吧!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老师随机指导。

7、检查读书结果,男生问女生答,反之女生问生答。

8、指名背课文。

9、全班一起背全文。

10、动手完成课后的画尾巴作业,学生分小组互相评比交流

四、练习写字

1、出示要写生字:云、公、车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说每个字的书写笔顺,学生书空

4、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5、老师范写同时提示要注意的问题

6、学生在书上练习

7、同桌间互相交流,评一评谁写的好。

五、拓展作业

课外收集各种动物的尾巴图,并和自己的伙伴说一说

比尾巴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

本文共四小节,分两课时完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会朗读问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和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句。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神奇和新鲜。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比、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课文。

在新课标“以读为本,以读促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引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学习生字。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请大家仔细看老师的动作,听声音,猜猜它是哪个小动物?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这样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学生已兴趣盎然,我马上出示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认读有关动物的几个生字,我会问他们:你还能叫得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吗?小组内先认一认。然后请个别学生认读,再采用带拼音和图片读,去掉图片开火车读,最后去掉拼音读。这样分层进行教学,降低了难度。生字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出现,强化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紧接着我转入了正题:你们知道吗?这群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邀请我们当裁判,大家愿意吗?裁判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这样导入势必会激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比尾巴”。学生自行认读这三个生字,抽读检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步:趣味对读,熟读课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学生走进了文本,对所学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他们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因此,我让学生当裁判,融入课文情境:裁判们,请认真观察动物们的尾巴,呆会儿老师要考考你们喔!然后让学生评动物们的尾巴。如此设计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有了上面观察和练说的基础,学生要读好课文并不难。接下来,我安排了趣味对读:请大家自由选择一个伙伴,你问我答地来读一读课文吧。让他们边读边做动作,然后男女对读、小组合作对读、配上节奏读,抽出几个生字让学生比赛读,再把生字放到句子里检查读。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同形式的读,使全体学生都处于读书训练之中,学生想读、乐读,在读中感知、理解。新课标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亲历体验,积极倡导师生的平等对话。课件出示“我能读好”,由学生自主选择读,重点指导读好问句和轻声词“尾巴”,教师可示范读,和学生竞赛读。师生互动过程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渠道。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同时,也展示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第三步:做“找尾巴”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此时,我安排了一个“找尾巴”的游戏。打开课件,我故作惊讶地说:“你们瞧,这些贪玩的小动物,玩得尾巴也掉了,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聪明的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尾巴吗?”屏幕上出现了尾巴错乱的动物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依据自己的经验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看着板书用“xx的尾巴xxx”的句式说话。通过出示形象直观的课件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兴致高,练习起来积极、主动、轻松,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第四步:知识拓展。

遵循语文教学要开放的理念,适当地在课内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我问学生:谁知道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既拓展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步: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方面,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道:

1、把学过的动物尾巴的样子说给爸爸妈妈听。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我的板书紧扣课题,图文结合。课题板书在正中,所截取的六种动物尾巴的彩色图片张贴在四周,并且在每幅图上都画了个问号。这样不但展示了课文内容,也为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提供了帮助。

比尾巴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松”字。认识笔画“撇折”、“竖勾”,认识三个偏旁“户和“尸”。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b、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激发喜爱动物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松”个字。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问话的语气。

3、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的图片。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谜语热身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几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出示六个谜语PPT。

2、这些小动物今天也来到咱们班了,他们来干什么呢?打开课本P83,来,一起告诉老师,他们来干什么来了?请举起灵巧的右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题)

3、大家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有共同的笔画“竖弯钩”,轻声“巴” 师范读“尾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比赛已经开始了,这么多小动物究竟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呢?狮子大王让他们藏在了课文里面,只有小朋友认真去读才能找到他们,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带上拼音多读几遍(学生回答的同时,师贴上相应的图片)

2、识记生字

(1)通过加一加识记“公松 巴 把”;

(2)识记半包围结构,通过“尸”字头记住“户”字头;

(3)去掉拼音识记生字;

(4)(出示全部生字) a 生练读 b 齐读 c 男女生对读 d 小组对读e生开火车读

(5)(出示生字词)生齐读、开火车读词语。小结识字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问句

1、刚才小动物们偷偷地和老师说,小朋友们表现得不错,还想请小朋友们当裁判呢,想当裁判可得把课文读好了。

2、出示问句,师检查句子的朗读,指导,范读,生展示读。

(二)学习答句

1、现在比赛项目知道了,那比赛结果怎样呢?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指名学生上台贴动物尾巴词语卡片)

2、师生采用一问一答对读课文

3、同桌一问一答对读课文

4、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比赛的场景。(师生合作读课文;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四、游戏拓展。

(出示马、牛、鱼、蛇、鳄鱼、袋鼠的尾巴图),请学生上台贴尾巴。

五、学做小诗人

(出示燕子、小牛、小鱼的图片)用“谁的尾巴()?( )的尾巴( )。”的格式编儿歌。

六、学习生字

1、小朋友们,比尾巴大赛这么热闹,连天上的白云也过来看了,他看着看着就忘了回家了,我们送他回家吧?

2、出示云、公、车,你发现什么?都有撇折

3、昨天,我们已经说了要怎样才能写好这个笔画呢?

4、师范写,生描一描再写一个。

七、课外知识拓展。

师:动物尾巴各有各的特点,他们的尾巴呢各有各的作用,你们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这样的作用呢?

八、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文字和图片,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交流

比尾巴教案(篇5)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点击课件)

《尾巴的功能》是义务教育新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通过“我”与动物的对话,介绍了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全诗共有6个小节,每节四句,句式比较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风趣幽默,富有童趣。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规范的要求以和我对低年级小同学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了解,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点击课件)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2)能力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同学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以和自由选择、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热爱动物、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引发同学对诗歌的喜好。

3、说教学重点:(点击课件)

知道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说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分组、生字卡片、头饰、同学收集各种动物尾巴的资料。

二、说教法(点击课件)

为了给同学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亲密、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同学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课件,创设多种情境,带同学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中,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主、合作、探究法: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教育小朋友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相信小朋友和解放小朋友。在教学中,我引导同学自读自悟,合作识字,分角色朗读扮演,合作编诗,自主探究动物世界的奥妙。

3、分角色朗读扮演法:《语文课程规范》十分重视个性化的朗读。我让同学扮演喜欢的角色,在朗读与扮演中加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和对各种动物尾巴功能的体验。

4、仿写法:依照诗歌的句式,鼓励同学大胆的编写诗歌,达到语言积累和能力迁移的目的。

三、说学法(点击课件)

语文学习不只要协助同学学习和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同学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由此我设立“创设情境——朗读感知——自主探究——体验学习——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点击课件)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喜欢听故事,这是小朋友们的天性,一上课我就给同学播放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童话故事。(请看大屏幕)

揭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尾巴的功能》。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里我布置了三次读书,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层层加深,层层提高。

(1) “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2) “生字婴幼儿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再读课文,把句子读连贯。”(3) “哪些小朋友们能正确顺利地朗读课文,请站起来读。”

在自由读课文以后,我把生字卡片发下去,让小组长带领他们那一组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一起学习生字。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同学已经知道课文讲了(点击课件)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我让他们选择自身喜欢的小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阅读。

接着,我播放这四种动物的录像。(点击课件)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同学视觉上的感知,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然后,我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这个“说”的环节,既巩固了同学对四种动物尾巴功能的理解,又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看到动物的尾巴这么神奇,你想说些什么呢?小朋友们顿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个个说得眉飞色舞。于是我让同学自读自悟五、六小节,说说自身感受

最深的那一句。我抓住教学契机,用课件展示一些科学们利用仿生学制造的许多高科技产品。(点击课件)

4、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课文是人和动物的对话,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置,(点击课件)把课文分成五个角色:人、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小组五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扮演。步骤是:(点击课件)我请一组同学上台,给他们戴上自选的角色头饰进行扮演。为了创设情境,我在扮演前设计了一段讲解词.(点击课件,出示扮演的图片)

教师大胆地、富有创意地处置课文,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活灵活现的扮演,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接着,我引导同学从表情、动作、语言、配合等方面对扮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扮演好,为什么?还想给谁提点意见呢?”从而以评促演,精益求精。

在充沛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我让同学运用以往背诵的方法,可以边朗读,边背诵;可以分小节背,再连起来背;也可以同桌互背、竞赛背等。通过朗读,培养同学语感,积累语言。

5、资源共享,拓展延伸。

除了知道课文中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呢?这个问题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小朋友们纷纷把自身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一些动物尾巴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听。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同学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实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生。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尾巴功能的了解,我把自身收集的一些资料展示给同学看。(点击课件)并且,我把上网查到的这篇课文的下载诗读给大家听。最后,我让同学都来当诗人,根据课文的句式,合作编诗歌。这个仿写的环节,既是对动物尾巴功能的一个灵活运用,也是合作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同学迈向文学殿堂的起步。

说课小结:

总的来说,我优秀教案的立足点在于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引领同学运用喜欢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同学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取代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分析,让同学自身的独立考虑取代统一答案,让同学自身独特的感性体验取代课堂的众口一说,千篇一律。整个过程为张扬同学个性、激扬同学灵性服务,让同学的思维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充沛的发挥。

比尾巴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句子讲述四季中小松鼠帮助别人的情节。

2.能根据图片以及教师的语言提示,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3.愿意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图片四幅、人手一份故事的小照片、小篓子6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引出话题。

师:“你们见过小松鼠吗?”

师:“它有一条?”(大尾巴)

2、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知道的小松鼠大尾巴的作用。

●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一说小松鼠的大尾巴的作用。

二、运用已有经验,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1、教师引导幼儿选择一张图片,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图片内容。

师:“小篓子里有三张照片,请小朋友每人选一张照片说一说,小照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讲述。

3、教师出示PPT图片,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照片内容。

●幼儿观察小照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照片内容。

三、仔细观察图片,根据教师的提问,感知理解小松鼠的大尾巴在不同季节的作用。

1、教师示范讲述前三幅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启发幼儿想像故事情节.讲述画面内容。

师:“前面我们说了春天、夏天、秋天,接下来是什么季节?”

师:“在这个季节里,小松鼠会用它的大尾巴做什么呢?”

3、教师用PPT出示第四个画面,启发幼儿看图讲述小松鼠用大尾巴当被子盖的情节。

4、教师完整讲述第四幅图片的内容,引导幼儿理解讲述思路。

●幼儿倾听教师的示范讲述。

四、引进新经验,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述,幼儿能够按照故事中的讲述思路完整讲述故事。

教师再次完整讲述故事,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讲述画面。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采用等待、留空等方法让幼儿填空,讲述图片内容。

●幼儿通过教师的完整讲述学习新的讲述思路。

五、巩固新经验,引导幼儿仿编小松鼠用大尾巴帮助别人的情节。

1、师:“小松鼠的大尾巴真神气!想一想,小松鼠还会用它的大尾巴帮助谁呢?”

2、教师提醒幼儿用上述思路,讲述仿编的故事情节。

●幼儿大胆一起说一说。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讨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幼儿讨论小松鼠帮助他人的心理。

师:“小松鼠帮助了别人,它心里会怎么想?为什么?”

2、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理解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你在什么时候,帮助过别人?帮助了别人,你感觉高兴吗?”

比尾巴教案(篇7)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点击课件)

《尾巴的功能》是义务教育新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通过“我”与动物的对话,介绍了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全诗共有6个小节,每节四句,句式比较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风趣幽默,富有童趣。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低年级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了解,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2)能力目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以及自由选择、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爱好。

3、说教学重点:

知道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说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分组、生字卡片、头饰、学生收集各种动物尾巴的资料。

二、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亲密、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课件,创设多种情境,带学生走进奇妙的动物世界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自主、合作、探究法: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识字,分角色朗读表演,合作编诗,自主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

3、分角色朗读表演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个性化的朗读。我让学生扮演喜欢的角色,在朗读与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和对各种动物尾巴功能的体验。

4、仿写法:依照诗歌的句式,鼓励学生大胆的编写诗歌,达到语言积累和能力迁移的目的。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由此我设立“创设情境——朗读感知——自主探究——体验学习——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们的天性,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童话故事。(请看大屏幕)

揭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尾巴的功能》。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里我安排了三次读书,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层层加深,层层提高。

(1) “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 “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再读课文,把句子读连贯。”

(3) “哪些小朋友们能正确顺利地朗读课文,请站起来读。”

在自由读课文以后,我把生字卡片发下去,让小组长带领他们那一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学习生字。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知道课文讲了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进行阅读。

接着,我播放这四种动物的录像。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感知,使教学更形象、更直观。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这个“说”的环节,既巩固了学生对四种动物尾巴功能的理解,又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看到动物的尾巴这么神奇,你想说些什么呢?小朋友们顿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个个说得眉飞色舞。于是我让学生自读自悟五、六小节,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一句。我抓住教学契机,用课件展示一些科学们利用仿生学制造的许多高科技产品。

4、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课文是人和动物的对话,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课文分成五个角色:人、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小组五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表演。步骤是:我请一组学生上台,给他们戴上自选的角色头饰进行表演。为了创设情境,我在表演前设计了一段讲解词.(点击课件,出示表演的图片)

教师大胆地、富有创意地处理课文,学生们丰富的想象,活灵活现的表演,把课堂推向了高潮。接着,我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语言、配合等方面对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表演好,为什么?还想给谁提点意见呢?”从而以评促演,精益求精。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我让学生运用以往背诵的方法,可以边朗读,边背诵;可以分小节背,再连起来背;也可以同桌互背、比赛背等。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5、资源共享,拓展延伸。

除了知道课文中这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呢?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孩子们纷纷把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一些动物尾巴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听。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实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生。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尾巴功能的了解,我把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并且,我把上网查到的这篇课文的原创诗读给大家听。最后,我让学生都来当诗人,根据课文的句式,合作编诗歌。这个仿写的环节,既是对动物尾巴功能的一个灵活运用,也是合作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学生迈向文学殿堂的起步。

说课小结:

总的来说,我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在于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运用喜欢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取代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独特的感性体验取代课堂的众口一说,千篇一律。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比尾巴教案(篇8)

一、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三个偏旁,一个笔画。会写云、公、车。

二、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学习生字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项特别的比赛,请我们每个小朋友做裁判。它们比什么呢、

2、教师当堂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比尾巴三个生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教师巡视,因材施教,注意读书习惯的培养。)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是否达到了要求。

5 小组比赛,你问我答。

6 、评议、讨论,指导朗读问句。

(三)认读生字、学写生字

1 (课件显红12个生字)这些红色的字,你认识吗?做小老师教教同学。

2 学写云、公、车 。本课写字教学,可让学生在自己描红的基础上,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之处:云字第二笔横要写长一点,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的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丨要压在竖中线上。

比尾巴教案(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6课,这课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课文抓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爱的朋友。共有四个小节,一、二节和三、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是一样的,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本节课的设计,我把整个阅读教学安排在一个生动有趣的动物王国的比赛中来进行,让学生在童话世界中去学习,去探索。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八、扌”。学会写“云”,学习新笔画“撇折”。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情感目标: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激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巩固12个生字,会写3个字和练习朗读课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问号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学生只有读好问句的语气,才能更好地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把读好文中的问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四、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神奇和新鲜。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和富有创新活力的。在一年级教材主张学生在玩中学、主动学的指导下,依据一年级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好玩、好动的特征,结合课本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在巩固识字、朗读课文环节,我主要通过图片、卡片、动画、教师示范等直观的形式来教学;

2.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问号读法的学习中自主探究疑问句的读法,掌握学习方法;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比尾巴”现场,让学生走进情境,加深对动物尾巴的理解

4.举一反三法:学习课文之后,通过拓展练习,模仿说话,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积累语言。

以上四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举一反三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在教学中我把演、说、读、贴等活动引入课堂,使同学们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圈一圈等方法,主动探求新知。

四、说教学方式及手段

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就语文课而言,它一般包括“教案示例、媒体资源、扩展资料”等内容,它把教学时可能用到的资源尽可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们的备课、上课及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流程:

1、课前谈话:猜谜语。

2、比赛开幕,激趣导入。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比赛开始,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1)了解参赛动物,学习生字。

(2)学习第一、二小节。(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一、二两个小节或者三、四两个小节。)

5、复习巩固生字。

6、写字练习。

7、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比尾巴

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好像一把伞。

比尾巴教案(篇10)

一、说教材:

《比尾巴》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近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全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情为基础,以“ 读” 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本课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说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和朗读。

四、说教学难点:读好书中问句,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五、说设计理念及思路:

( 一)。 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导入课题时,我创设了课前谈话:猜谜语。让小朋友参加猜谜比赛,引出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比尾巴的比赛。这既导入了课题,又很好地引领了接下来各环节情境的创设与展开。

( 二)。 随文识字,降低识字难度

本课的7 个生字,我没有集中识字,把生字分散在各个语言环境中,学生在读课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时,相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降低难度,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 三)。 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说话能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并为以后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作好准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们说说来参加比赛的小动物有哪些?请学生指名读句子,培养说话能力。

( 四)。 指导学生充分朗读

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突破难点读好文中的问句。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比尾巴教案(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朗读和认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2、读好问句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哪些小动物?

学生回答,要求说完整的话,带表情。

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有6个小动物要比赛,哪6个小动物呢?老师贴画,学生认,说出动物名称。

它们要比什么呢?板书课题。

学生读课题,老师指导轻声的读法。这6个小动物想让小朋友去做裁判,谁愿意做?小动物说做裁判有个条件,那就是谁能借助拼音朋友以最快的速度读一读,记一记这一课的生字,就让谁做小裁判。小朋友们快行动吧!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舞台上发挥自已的优势。)

二、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认字。

3、(出示课件)生字检查。( 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指导难认字,易错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因为重点是借助生字学课文,所以生字只要求会认即可。)

三、学习课文

过渡:小动物说你们真棒!可以做小裁判了。

1、指导疑问语气的读法小裁判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比赛的项目吧?师贴出带拼音的六句问话: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

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

学生拼读。个别学生读。

认识问号。指导疑问句的读法。

2、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评委了。要当好评委首先要对评判的动物有所了解。所以我们现在要带着这六个问题仔细观察一下这六个动物,看一看它们的尾巴有哪些特点。(学生观察对比,小组内讨论)哪位代表先发言。(学生说尾巴的特点,形状、颜色。老师及时指导,肯定个别学生的不同思维。)

3、贴图游戏比赛结果出来了,选六个代表当小裁判,把动物图片贴在相应的问句后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后训练,使语言能力在说练中得以提高。)

4、朗读课文:个别读。一问一答。

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四、拓展

1、小鱼、小牛、老鼠、燕子、袋鼠、壁虎、大象等尾巴的特点。

2、仿课文说句子总结: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你便能发现动物的尾巴不仅各有各的形状,而且各有不同的用处。

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评委了。我们来仔细瞧瞧动物们尾巴的特点,哪位代表先发言。(学生说尾巴的特点)

比尾巴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比尾巴》一文抓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和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情感目标: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激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

三、学情分析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校门,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稚嫩,语言也不丰富。因此,课堂上不能死板的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起学习欲望。教学中,以游戏“为动物做裁判”活动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强课堂情趣。

四、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课堂一开始就创设情境导入,设计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情境,把学生置于活动中,这为老师引导学生识字、诵读课文做好了准备,各教学环节都从兴趣入手,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境中识字具有层次性,运用多种方式复现生字。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识字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对生字的认记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在课堂中,要采取多种识字方式,从向生字打招呼,读拼音识字,再到去掉拼音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认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对生字的认记得到了巩固。

迁移学习成果,发展、积累学生语言。课中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阅读、识字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说话练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中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音律美、语言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启儿童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昨天动物王国的狮子大王给李打了个电话说要邀请小朋友们到动物王国去参加一场有趣的比赛,还让我们去当裁判呢。看,小动物们早做好了准备,连牌子都竖起来了,赶快拼拼吧!课件出示森林动物大会的音乐,出示带拼音的‘比尾巴’。”鼓励学生为比尾巴动物当裁判,从而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比尾巴”。强调“巴”读轻声。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认识参赛选手,自主识字

在这里,我设计了在课文里面找参赛选手的环节,先读文找选手,再和动物打招呼,去掉动物图片读汉字,然后去掉拼音读字,并且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字的。

第三,认识比赛项目,朗读问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当裁判要了解有哪些比赛项目,在了解比赛项目的时候识记生字。采用自由读——师范读——指名读等,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第四,评比比赛结果。

首先让学生在课文里面找到各项冠军,然后给动物颁奖。用“我认为……的尾巴……”在评比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短”、“扁”、“弯”、“好象一把伞”、“最好看”的意思。并通过颁奖,检查了生字的认读能力。出示比赛结果(六个答案和图片一起出示)

第五,给狮子大王汇报比赛结果。

采用师生演读,同桌对读,指名上台演读的方式,让学生达到巩固课文的目的。

第六,拓展训练。

为了配合学校《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在这个环节里设计了读其他动物比尾巴的儿歌。

最后,我又安排了写字的练习。“同学们各个都是出色的裁判员,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现在该乘车回家了,咦?这儿怎么有几个迷路的字宝宝啊?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同时出示“长、比、巴、把”这四个字。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在纸上描红,再试着写一写。从而体会规范写字带来的乐趣。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设计中我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手、动脑、身心愉悦,实现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比尾巴教案(篇13)

一、教材分析: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十课。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课文抓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认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八、鸟 ”。学会写“云”,学习新笔画“撇折”。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3、情感目标: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激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

三、学情分析: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校门,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稚嫩,语言也不丰富。因此,课堂上不能死板的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起学习欲望。教学中,以游戏“为动物做裁判”活动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强课堂情趣。

四、教学理念:

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写字、朗读为主,培养阅读能力。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各种游戏,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激发学习热情。课堂上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的自渎、朗读、对读??让学生在读中认字,感悟理解课文,理解字词,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针对学生喜欢游戏这一特点,我创设了去动物王国为小动物做裁判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多种读、认的形式,使学生学会自学。同时,设计了游戏“猜一猜”,让学生在玩中学,从中巩固12个生字的认读。

本课教学难点是读好问句。教学中,我首先范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让学生模仿读,从中体会问句的读法。当通过各种形式认字,确定学生已经扫清生字了,我再引导学生认识问句,体会问句的读法,最后达到读好问句的目的。

为了使“为小动物做裁判”这一情境贯穿始终,在结尾处我设计了为跑掉尾巴的动物加上尾巴,说说动物尾巴的作用,说出比赛结果这些环节,使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主人,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欲望。

五、教学流程:

第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启儿童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要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比尾巴,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参加,大家想去吗?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怎么个比法吧!鼓励学生为比尾巴动物当裁判,从而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比尾巴”。强调“巴”读轻声。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出示六只小动物图片,使学生说出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比赛。这时教师板书主要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谈一谈“你眼中这些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上面观察和练说的基础,学生要课文就不难了。为了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我首先进行课文的范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文,圈画出生字。当学生对生字已掌握了,就检查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指名读、领读、开火车读、抽读??使全体学生都处于读的训练当中。再让其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同时教学新偏旁“八”“鸟”达到认字的目的。

第三、边读边悟,加深理解。这一环节开始,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鼓励说:“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现在老师把生字宝宝放进课文里,请你们用百灵鸟那动听的声音再读一读课文。”首先让其练读,再指名读、两名对读。让学生评一评。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结构:三问三答式,知道问句的读法,读好问句。通过师生对读等形式培养朗读能力。

第四、拓展训练 ,发散思维。出示课后“读读画画”图,给六种丢了尾巴的动物画上

尾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当学生画完喜欢动物的尾巴后,在进一步引导其说出动物尾巴的作用,达到联系生活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六、本课小结,布置作业。今天,同学们参加了小动物们的比尾巴活动,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形状特点,但是你们知道动物耳朵的作用吗?下课后请同学们再找找这些动物的有关尾巴作用的资料,下一节课再和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认字、识字、写字和朗读训练为一体的教学目的。

比尾巴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重点;

1、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认字、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

设计特色:快乐学习

教具准备:小黑板、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喜欢比赛。比谁坐得端正,比谁写字漂亮。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看到小朋友们比得这么有劲,也想开展比赛活动,还邀请我们当评委呢,你们愿意当小评委吗?那老师当大评委。

2、 那么他们要比什么呢?揭示课题、板书、读题。

3、出示卡片,认读“比、尾、巴”。读准“巴”的轻声。

二、 参赛队员登场(看图识字)

1、让我们一起去见见今天赶来参加比赛的队员们吧!

2、出示卡片,看看他们是谁呀?

(1) 出示猴子图,贴图至黑板上。出示卡片,认读“猴”

(2) 你们瞧!是谁正蹦蹦跳跳地向我们走来呢?出示兔子图,贴图

(3) 接下来要出场的是?出示公鸡,认读“公鸡”,认识“八”偏旁。

(4) 再看看第四位是谁呀?贴图,认读“松鼠”

(5) “嘎嘎”听!他是?出示图及卡片,贴图认读“鸭”,认识“鸟”偏旁。

(6) 最后还有一位,会是谁呢?出示孔雀图,贴图。美吗?

3、比赛快开始了,不知道队员到齐了没有,我们点一下名吧。抽读动物词卡、再比赛抢读字卡。

三、比赛开始(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尊敬的评委、亲爱的队员们,现在宣布比赛项目,请看黑板(出示课文)。

2、自由读一读。读之前,大评委想问问小评委们,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该怎么办呀?(拼拼音,多读几遍)好,开始读吧!

3、全班交流遇到了哪些字宝宝,请小老师带读。

(1) 小老师带读

(2) 认读“短、扁、最、把”(出示生字卡片)

(3) 开火车读有拼音的字卡。

(4) 读句子。字宝宝又跳进了句子里还会读吗?

4、指导读好问句。

(1) 仔细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有问号)

(2) 对,这个叫问号。我们遇到这种有问号的问句时该怎么读呢?谁来说说,读读?指名读。

(3) 试读

(4) 指名读

(5) 齐读

5、小评委们,现在你心里有比赛结果了吗?谁的尾巴长?谁的?(边做动作)

6、请同学们打开书,你们看可爱的小动物们也来到了我们书里呢。

大评委读第一节问句,你们读回答。第三节问句你们读,我回答,大评委和小评委比赛读,小动物们评好吗?(师生对读)

7、男女生对读。

四、宣布比赛结果,再读课文

五、 游戏巩固识字

1、同桌互读认识的字(遮掉拼音),再互评。

2、齐读生字

3、游戏巩固生字:登山夺红旗

(1)出示小黑板

(2)说游戏规则

(3)计时开始游戏

(4)公布比赛结果

五、比赛后记(作业)

今天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来到我们班参加比尾巴大赛,可高兴了。这些天天气变冷,小马小牛和小鱼他们都感冒了,没赶上今天的比赛。明天才能赶到,这样吧,同学们课后先去想想他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教案课件(通用6篇)


感谢阅读编辑为你整理的教案课件,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学生反应在教学改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重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3、预习新课。

教案课件(篇3)

活动目的: 1、了解百合花的含义。

2、能够运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百合花。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活动重、难点:

了解百合花的意义并能制作百合花。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卡纸等工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百合花图片让学生欣赏

你们认识这些花吗?这些花漂亮吗?

指名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制作百合花。

2、板书课题:百合花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讲解怎样制作百合花。

2、教师演示制作过程:? 1)、准备一张正方形卡纸 2)、在正方形卡纸上先画个像扒开的香蕉皮 3)、再在两个分叉上画上三个叉,像花朵了。 4)、花朵中间画天线,接着画花梗两个竖线 5)、最后画上长长的叶子 6)、用剪刀把画好的花朵剪下来粘贴到卡纸上。 7 )、再在卡纸上装饰些其它的小制作,这样一幅完整的小制作就做好了?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要求:1、制作新颖、独特。

2、保持地面干净、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3、作品展示、点评

将做好的作品放到讲台上,大家互相点评,选出最佳奖。

4、教师总结? 百合花表示伟大的爱,希望今天咱们把自己制作的百合花送给你们亲爱的妈妈。

教案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我从以下几个部分逐一产开分析:

一、说教材: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7—9)年级《体育与健康》,第X章第X节。通过本节课学习,提高同学们(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促使同学了解和掌握关于XXX的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自信,拼搏的良好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二、说学情:教学对象为X年级学生,该阶段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快。但是对于单调而又枯燥的运动项目往往学习兴趣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针对本节课,我采用以游戏方法为主线贯穿。课堂中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敢于想象的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要求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增进健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知识目标:了解XXX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掌握XXX技术,提高XXX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拼搏,坚持的良好品质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

重点为:XXX技术中的XXX动作。

难点为:该动作整体协调连贯,一气呵成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游戏法”为主导,并配合以“讲解法”“分组法”“比赛法”等穿插使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伴随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及师生评价等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2、引导讲解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队列队形练习(“弹钢琴”游戏)[队列队形练习为大纲要求内容,通过练习,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振奋的精神];

2、“听数报团游戏”[该游戏把单调的跑步与游戏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身体机能进入运动状态做准备]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老师讲语言导入教学内容,讲解示范XXXXX技术动作

2、学生友情分组,由小组长领导进行模仿练习,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3、学生进行“小刺猬回家的游戏”(XXXX游戏,简易讲解一下游戏玩法),从而提高学习集积性。

4、创设“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XXXX游戏,简易讲解一下游戏玩法),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学生之间相互放松。2、课后总结,师生互动

3、收回器材4、师生告别

教案课件(篇5)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我是这样理解的,《猫》是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本文层次清晰,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这篇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总分段式。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表现猫的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个性解读、多元感悟课文“爱猫,猫亲人”的感情主线,从而体会人与猫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为我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三、目标达成策略与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法、圈点勾画品读法、学生朗读表演法等。

四、重点目标达成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并学会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大猫和小猫的性格。

第二课时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是准备这样导入的,以学生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紧接着问同学们,谁家养过猫呀?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

(一)回顾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非常喜欢猫的,回忆一下,作者都写了什么样的猫以及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汇报:大猫————古怪小猫————可爱

(二)重点研读1———3自然段

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质疑:大猫的性格特点到底怎么古怪呢?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儿?找出描写古怪的关键词语。

生汇报:

1、老实

学生汇报:猫的老实表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2、贪玩

学生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猫的贪玩,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它已经跑出去一天一夜还没有回来,此时老舍一家人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想象老舍一家人师怎样呼唤猫回家的。这就叫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在这句中,让学生多朗读几遍,并找出关联词语“任凭…。。也…。”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说明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

3、尽职。

学生汇报:猫的尽职表现在哪儿。

学生体会“屏息凝视”的意思。指有意识的抑制呼吸,聚精会神的看。

师:猫屏息凝视时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说

学生结合自身遇到过的事情谈屏息凝视。

课件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它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自然段。

接着研读第2、3自然段,继续体会猫古怪的性格。

学生们自由的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描写猫古怪的词语。

汇报: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出示问题:温柔可亲表现在哪里?

学生汇报:

1、用身子蹭你的腿,要你给它抓痒

2、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3、丰富多腔的叫唤

4、给自己解闷。

紧接着质疑: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一下蹭的动作?大猫在蹭主人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在出示句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改成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好不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踩印一个个小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第二句把脚印比作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

课件出示:“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冷漠的表现。)

表现猫古怪的词语还有哪些?

学生汇报:什么都怕——勇敢。

学生想象猫的各种叫唤:当猫遇到蛇的时候,它会勇猛的叫一声——————————喵

当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会心满意足的长叫一声—————————喵

当猫听到主人的叫唤,它会干脆利落的应一声————————喵

当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会粗声的吼一声—————————喵

当猫不想叫了,它就会——————————————咕噜咕噜

这就是老舍先生所说的丰富多腔的叫唤。

指导学生朗读

师总结猫在高兴时与不高兴时的表现和胆小与勇猛的矛盾性格,让我们了解了它性格中的古怪,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把这些特点写得细致、真切,可见作者对猫的亲近与喜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方法来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加强对学生学法的迁移。并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小猫的可爱和淘气

玩鸡毛、线团,“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设计意图:此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

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了的猫性格古怪又可爱,简直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将猫的可爱展现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能不能按照这种方法描写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呢?

作业:作文写一篇观察日记《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老舍

大猫古怪:老实

贪玩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尽职胆小勇敢

小猫可爱、淘气

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案课件(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火烧云》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准备、教学环节设计及其意图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叙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火烧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五组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讲述故事,都充满了大胆想象。《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重点写“上来”部分。先写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柔和明亮的霞光中,万物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在渲染了色彩之后,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下去时则恍恍惚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学习本组课文,学生要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学习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中的表象表述出来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设计本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并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是:经历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读中感悟等过程体会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感悟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逐步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火烧云》课文本身的选编意图,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大胆想象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经过半年多的由重点识字、词的训练过渡到阅读能力训练,加之是母语的学习,他们大多数已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并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情体会有一定的基础,能较为容易地融入课文当中。而且在十岁左右的孩子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

三、教学准备:

1、提前两周布置学生时常观察傍晚时分的天空景象。

2、教师准备多幅火烧云的彩色照片,钢琴曲《彩云追月》,并制成。

四、教学环节设计及其意图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本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引入,感知“美”。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搭建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初读感受,再现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如:开课伊始,师生可以在谈话中了解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这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了火烧云上来了,然后写火烧云变化着,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课文中所写的霞光照射下的大地万物以及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太美了等等。教师此时引导归纳:看得出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课文,过一会儿把自己感觉最美的地方告诉我们好吗?这样从学生众多的感受中提炼出一个既能够统领全文、利于突破重点,又引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主线:精读课文具体感受“美”。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这样设计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强有力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精读理解,感悟“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互读、互说、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的主要渠道,使学生在群体互补中学有所得。

这一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学生在初读感知到“美”之后,深入读文寻找自己心中的具体“美”,激发学生的兴趣,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去体验,静下心来读自己想读的内容,主动去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然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拓展、想象。真切体会到充满了神奇想象的霞光映照下万物之美和火烧云的颜色、形状的变化之美,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引导学生感受霞光映照下的景物美。

⑴抓住动物的变化感受美。

⑵通过人物的变化感受美。

⑶透过霞光下事物的变化,体会人们喜悦的心情。

如理解霞光映照万物之美时,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美,学生可能说:你看,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金色的公鸡多漂亮啊!大白狗变成红的了,全身血红的皮毛这样的狗我还真得没有见到过,多么神奇呀!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多么像是鸡中的“皇后”。小白猪变成金的了,金光闪闪多漂亮。并利用表现普通事物在霞光映照下变美的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大自然(霞光)的神奇。

2、感悟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美妙神奇。

引导学生从“红通通”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多”变化 “快”的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感悟。

3、理解体会火烧云形状的神奇。

⑴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快。抓住“一会儿、忽然、接着又来了”等词语理解。

⑵感悟火烧云形状的神奇。抓住描写“马、狗、狮子”的句子体会。

⑶展开大胆想象。利用悠扬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4、教师展示课下搜集到的火烧云的精美图片。目的是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最后,指导朗读,在读中再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

此外在本环节,为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理解的自然景物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次次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机会,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的描写方法即创作之美。如,在理解火烧云颜色美的同时,通过颜色多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利用从文中体会到的句式练说表示颜色的词语,如葡萄灰,即像葡萄一样的灰色。学生仿照这种句式说出自己头脑中的颜色,学生可能说出:苹果绿、石榴红、杏黄、桃红、海蓝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出概括火烧云颜色多的词语,进行词语积累,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瑰丽无比等等。在理解火烧云形状美的时候,透过文中可爱、有趣的形状,激活学生想象的欲望,利用从文中体会的写法,按照“出现……。样子……。。 变化……。消失……。。”的顺序大胆进行仿说仿写。学生很容易想到他们心中喜欢的事物:如,葫芦七兄弟、西天取经、八戒背媳妇等等。这样水到渠成的就达到了课标要求的读写结合。

(三)回顾整课,收获“美”。

板书,是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体会中心。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环节我让学生看板书,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火烧云的。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从学习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三方面来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不但从课文内容中收获了自然之美,更从写作方法上收获了创作之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美”。

结束语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领略了火烧云这一壮观的自然景观,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遇到更神奇的自然景观,只要我们多用心观察,并将这些内容积累下来,我们的习作便会有源源的材料。

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是以“课外乐园”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1、背诵你自己喜欢的部分;2、摘抄你认为最美的语句;3、拿起手中的画笔,结合课文内容,画出你心中的火烧云美景;4、读有关自然的书籍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意在体现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让学生将心中的“美”延续、拓展。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的大语文观要无时无刻地向学生渗透,让他们逐步懂得从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以上是我对这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公倍数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和参考,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盼望这份"公倍数教案"能够为您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指导,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拓展您的视野!

公倍数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找最小公倍数。(课本第81-8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

由圈数活动开始,找出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自然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让学生圈出各数的倍数,再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生感受用列举法可以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数字表、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

乐乐就要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3天休息一天,爸爸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西湖公园玩。(出示:七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乐乐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妈妈的休息日:

4、

8、

12、

16、20、

24、28爸爸的休息日:

6、

12、

18、

24、30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12、24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4的倍数。(教师顺势把板书中“妈妈的休息日”改成了“4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是在30以内的数中,依次找出了这些4的倍数,如果继续找下去,4的倍数还有吗?有多少个?(学生举例,教师在4的倍数后面添上了省略号。)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6的倍数有多少个?(把“爸爸的休息日”改成“6的倍数”并添上省略号)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吗?(把板书中“他们共同的休息日”改为“4和6的公倍数”。)

师:刚才我们从30以内的数中找出了4和6的公倍数有12、24,如果继续找下去,你还能找出一些来吗?可以找多少?(学生举例,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后面添上省略号。)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4的倍数:

4、

8、

12、

16、20、

24、

28、?? 6的倍数:

6、

12、

18、

24、30、?? 4和6的公倍数:

12、

24、??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教师谈话: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出示集合图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1页看例子,填一填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

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

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生说,师写(列举法)[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和5 4和9 9和11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6,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 2和7 6和8

四、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1)“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6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正好分完。五(2)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列举法倍数关系较大数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两数的乘积

公倍数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公倍数。

2.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 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学号吧,我叫到学号的同学请起立,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出示: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是6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哪些同学站起来2次?请站起来两次的同学再次起立,依次报出你们的学号。

师: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

生:因为他们既是4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公倍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报数游戏,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

(一)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 回忆学习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是怎样研究公因数的?

生:先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从这些因数中找出相同的因数就是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游戏中4和6的公倍数问题。

2. 自主探究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找出4和6的公倍数。

3. 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间互相讨论。(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4. 小结概念,课件演示集合图。

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公因数,这里让学生通过迁移的方法,很快地认识到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师:请用你想到的方法找出6和8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方法有:

①列举法: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例如:6 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 的倍数:8,16,24,32,40,48,……

6 和 8 公倍数:24,48,……6 和 8 的最小公倍数:24

②用集合图表示也很清楚。

③6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8 的倍数呢? 或者8 的倍数中有哪些是 6 的倍数呢?

师: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通过观察,想一想:①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8和24 15和25

三、课堂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3 和 6 2 和 8 5和 6 4 和 9 3和9 5和10

交流你的发现:若两数互质,两数直接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若两数含有倍数的关系,较大数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独立作业:数学书71页2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生: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等等。

板书设计:

公倍数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难点: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 学 流 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

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课堂探究

自主

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交流

展示

4、明确意义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铺成边长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铺成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通过刚才的报数和铺正方形的过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韦恩图上怎么表示?

5、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4、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反馈拓展

拓展

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

检测

公倍数教案 篇4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教学公倍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倍数。如例1安排了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12厘米、18厘米、24厘米,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最后让学生说明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学以致用。教学例2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6和9的公倍数,学生说了三种方法,一是先找9的倍数,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二是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有的倍数;三是先找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9的倍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6和9的倍数和公倍数,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倍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多媒体。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 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公倍数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习五第12~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弄清公倍数和公因数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础训练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在书上完成连线后汇报方法。

你是怎样找出24和16的公因数的?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2.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3.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交流各自方法。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完成思考题。

(1)小组讨论方法。

(2)指导解法。

把46块水果糖分给同学后剩1块,也就是同学们分了多少块糖?(46-1)38块巧克力分给同学后剩3块,也就是分了多少块巧克力?(38-3)每种糖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这个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要求小组最多有几人,就是求45和35的什么?(最大公因数)(45,35)=5因此这个组最多有5名同学。

5.阅读“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重要方法————辗转相除发法,以及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四、课堂

大家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公倍数教案 篇6

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习、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准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

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

一、仍然是将预习前置。

二、动手操作,想象延伸。

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

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

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思考: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三、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先用“列举法”教学“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在学生相对较熟练的时候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公倍数与公因数;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后面的阅读知识,但不要求学生使用。

四、在教学了用“列举法”“求两数公倍数与公因数”的知识之后,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将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合并训练。通过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扩倍法等其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给学生结合题目中两个数的特点,自主选择方法的空间,学生比较喜欢,掌握较好。

公倍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难点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目标导学《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汇报交流《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引入

1.你能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3和86和1113和26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采用列举的方法,分别找出6和8的各自倍数,再分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采用列表的方法,将6和8的倍数分别列成图表,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6和8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式并指出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2×2×2

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

(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3、教学例3:

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

(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

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拓展应用

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72页10、12题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公倍数教案 篇8

1、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及求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判断、推理、分析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3、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学会欣赏他人。

独立完成,一人板演,集体订正。

(评析: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堂引入环节,实实在在,利于学生再现原有知识结构,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做好了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生2: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公倍数可以是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数公有的倍数。我认为应改成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师:太好了,谁能再说一遍。

生说完师出示,齐读。

(评析:有了最大公约数的认知基础,学生很容易通过迁移实现对最小公倍数这一概念的自主建构。因此教师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补充完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oh,你会吗?(生摇头。受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的影响,直觉让他有

公倍数教案 篇9

《最小公倍数》是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教学内容,是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约数以及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例1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6的倍数、9的倍数与它们公倍数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了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学会用列举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在于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公倍数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

3、会求存在互质和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培养学生观察、迁移、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

5、经历探求新知的过程,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会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以及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我们学习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那些知识?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倍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大家的自学,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比较合理?

我们试着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研究。

1、 研究含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还有其他理解吗?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

6和9最小的公倍数是( ),6和9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2、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数,那么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呢?

以30和40这两数为例。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1)交流反馈例举法。

(2)交流反馈分解质因数法。

30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 ) m和n的最小公倍数是( )

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为了简便,通常求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短除算式的?

分别提问:各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对于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你还有不理解或者还有什么建议?

20和30 7和9 5和8 6和12 3和24

交流反馈:

具有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任意选择两个数组成一组,并说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判断:

有一袋果糖,无论分6人,还是分5人,都正好分完,这袋果糖至少有多少粒?

通过自学和交流反馈,你有什么收获?

公倍数教案 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是通分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采用“找”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趣的学习环境。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体会、探索、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小公倍数一课是数学的基础课,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列举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整合点:

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他们的方法。作为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信息技术的的应用,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把大容量的信息呈现给我们的孩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趣激疑、引出课题

通过体育课上报数的形式,感知有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存在,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交流

通过四个步骤达到探索交流的目的。

1、体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我首先对教材的情境图进行了加工,从学生喜爱佩服的阿凡提帮工人讨工资的故事引入,目的是通过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常识,采用日历上圈一圈,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找到阿凡提取钱的日子,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探索,汇报,发现巴依老爷的休息日实际上就是4的倍数,账房先生的休息日就是6的倍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数。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在集合圈里用省略号表示出来。除此以外,还可以用线段图的方式表示。形象直观的演示,一方面突出了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然后,我又把教材中的情境教学作为动手实践的内容出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时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

3、归纳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感知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归纳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

4、看书质疑。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质疑。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首先出示书P90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总结规律。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从而明白实际情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依据。

然后是打电话游戏。

这个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教学要与学生现实密切联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四)、课堂小结、总结归纳

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都学到了什么?谈谈这堂课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运用这单元学习的知识,也给你的朋友编一个谜语,让他们猜猜你们家的电话号码。

这个环节通过新知的运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放松学生的心理,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思维,充分体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理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学会。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是比较枯燥的内容。本节课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谢谢!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有关书的名言必备200句

有关书的唯美句子 有关书香的句子 11-27

实习支教日总结集合

实习支教总结 实习支教 11-27

一年级识字5教案范文

一年级识字教案 一年级教案 11-27

创业培训总结五篇

创业培训总结 11-27

倍比问题教案汇编8篇

问题教案 11-27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4篇

认识教学反思 05-22

文明出行标语

文明出行标语 出行标语 11-27

描写心情的句子汇集

描写心情句子 11-27

最新励志说说精品200句

说说励志 11-27

早安晚安心语短句大全

早安晚安短句 11-27

员工活动总结精华10篇

员工活动总结 11-2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