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五、课时练习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_______

写“水”的:_______

2.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一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语句:_______ 。作品:《 》作者_______

3.本文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请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两句描写水的话。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

2.初步学习文章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2.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桂林山水清奇峭拔的神态叫人心醉,而富春江的山水奇丽多姿,更让你“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检查预习

1.结合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老师补充:

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南朝梁武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就封了他一个闲官。吴均也是一位史学家,为人耿直,如实写史,结果得罪了皇帝,书稿被焚,自己也被罢了官。

《与朱元思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书信形式。本文从现代文来看,属于山水游记。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又称“四六文”。

2.学生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不错读、不断读。

(1)结合文中注释,老师补充强调。

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líng)泠

窥(kuī)谷横柯(kē)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散读、学生齐读。

(3)找出文中的骈句,重点朗读,体会其特点。

三、师生合作疏通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重要的字词,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答。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雾;净尽无余;同样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方向并非实指,任船所至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左右、大约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5.水皆缥碧:青绿色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的水;胜过;奔马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耐寒常绿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借;争着;向上;比高远

9.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笔直地;向

10.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形容水声的清越;发出

11.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美丽;和谐之声

1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停;断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情况分析】

1、文本分析: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也是一篇极佳的美文。所以将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侧重在朗读中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对这样的文言文一般是喜欢朗读多于理解。学生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较活跃,部分学生敢于发言。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作品表现出的音乐美。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课前

轮流值日,一学生讲故事,其余学生从内容的选择、表达的流畅方面评价。 常规活动,训练学生胆量;知识积累。

导 1分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然而 ,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青翠的群山间。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板书课题。

营造氛围,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读 6分钟

1、教师范读,配画面、音乐。

要求:记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听教师范读课文。

2、朗读:个人读,再齐读,侧重注意句读。 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学 6分钟 放幻灯片。

讲解重点词句。 自由朗读,对照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就词句和文章内容提出疑问。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

析 20分钟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①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本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你为什么这么认为?②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山奇和水异?(小结,投影:景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读:明辩课文主旨。讨论: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请一小组朗读,再分组讨论。

请两个小组分析作者是如何分别交代山奇和水异的。

其余小组补充。

学生齐读写山奇和水异的段落并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课文,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再讨论。背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

比较 5分钟

投影《三峡》,要求学生比较两篇文章写山、水的异同。

思考作答。

学会自己小结,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

练 1分钟

1、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清刘嗣绾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2、根据课文的意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拿起手中的画笔或用电脑创作一组富春江山水明信片系列,大家共同欣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吴均的创作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导游、演讲把握文中的字词解释,解读作者对山水的喜悦之情。

3.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4.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吴均的生平

2)吴均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吴均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1、美景图片情景导入

2、你去过的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是哪里?

3、美在人的眼中、心里,也在作家的笔下,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

(二)赛一赛:吴均知多少

1、以大组为单位接力介绍吴均的文学常识,每组每次一人,每人只说一句话,选出说得最多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2、学生接力竞赛时教师择要在黑板上板书

3、学生在接力比赛后笔记加横线的内容:

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说一说: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边读边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2、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口头翻译课文一遍,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3)15分钟时间写出导游词。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4)导游技能比赛

学生自愿举手参加导游技能比赛,教师作为评委从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语表达流畅三个方面给小导游打分,评出最五星级导游一名、三星级导游两名,给予象征性的物质奖励。

3、教师小结,点评导游词,学生明确这些句子的大意: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想一想;我对课文最理解

1、教师出示思考题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解读独立完成思考题

3、班级讨论校对,看看哪一位同学对课文最理解,表扬优秀作业

4、提示:允许多元理解,鼓励新的、合理的创见。

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 ,例如“ ”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其中以“ ”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 ,使文章 。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 ,从“ ”可以看出来。

明确: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两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6

成功学习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第一课时

成功目标

要想学的好,目标少不了,让我们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1.熟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快乐自学

目标已明确,方法先行!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开始自学吧!

一、字词解决:生字词是学习的基础,只有把字词解决掉,才能更好的领悟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查找工具书,识记下列生字词: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二、读好课文:读通课文是能力的展现,读出节奏、美读课文是能力提升的标志。请同学们美读课文吧,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三、试译课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走进作者:别忘了,让我们去了解她(他)内心的感受啊!

互帮互学

经过自学,同学们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那么就在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学吧!学时要注意:首先是自测,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交流。

1、我会读下列字词,并给它们加黑的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我会读课文,并读出节奏和重读。

3、我会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4、我积累了一些重点词及它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5、我会翻译课文。

6、我知道题目的意思:

7、我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成功展示

我的课堂我做主。老师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课时

成功目标

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感受江山的奇美和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背诵全文。

互帮互学

1.这篇文章写的非常美,特别是写景句,我会品味写景的妙处。(注意抓关键词或关键句,看谁找的最好)

提示: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话

用“我认为句子写的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了,

从中我还看出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说话。

2.我最喜欢第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下面我能发挥自己的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你看:

3.我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4.我会归纳本文的主旨:

5.我会背诵第几段或者整篇文章。

成功展示

我自信,我成功!

创新质疑

发现问题是最大的成功,敢于质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请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吧,哪怕是一个也好。

一、基础题

1、本文选自《》,作者是(),()文学家,本文题目的意思是(),本文是一篇()文。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奔轩邈转鸢

戾经纶反柯

3、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二、综合拓展题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同是书信,也都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但作者感情却不同,请分别说说不同在哪里。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7

师:“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浙江境内的富春江,有着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富春江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翻开书28课《与朱元思书》,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找出你不理解的、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并做出标记。

(多媒体显示文章标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那么谁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显示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读工具书上有关作者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学习,书上介绍作者情况少,他就查工具书来多了解一些,大家在学习时也要这样做。现在,谁有问题提出来?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个字“邈”念什么?

师:谁知道?

生(齐说):“miao”

师:那一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个字“柯”念什么?

生(纷纷说):“ke”

生:“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如何翻译?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稀疏的枝条交错在一起,有时可以看见阳光。

师:看来许多同学读的很认真,解释的非常准确,真棒!不过有个词我想问问大家,第一行最后一个词“东西”怎么讲?

生:偏向东、偏向西。

师:好,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词现在指方向,过去会用作动词“偏向东、偏向西”。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生:(认真地听。有的小声跟着诵读)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段练习一下。

生:(主动地读一段,三个人依次完成)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在今后朗读中一定要加强练习,同时注意重音和停顿。我们由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说一说它写了什么?

生:山水景物。

师: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师:它美在哪里?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再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自由快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讲一讲理由。

生:我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因为现在这样清的水很难看到了。

生:我也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我看到了水很清澈,非常美。

师:再仔细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碧绿的江水,缓缓地流着,还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种颜色的鱼游来游去,鹅卵石是那样洁白。

师:想象力很丰富,画面很美,如果你看到这样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悦

师: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说呢?

生: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因为它写出了山中的声音。好听,景色也美,就觉得它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美景,而且联想丰富,听到了声音,非常好。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它在劝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平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会的人,看到优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记返回。

师:让人有颗平常心,会工作也会休息,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得好,山中泉水叮咚,小鸟争相鸣叫,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般。

师: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遍,让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略带感情地读一遍。)

师:好,体现了一点轻松愉悦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位同学也想说一说,请。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流之急,水花很大。

师:还有仿佛听到了。

生:哗哗哗哗的水声。

师:大家一起来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说一说,行,你说吧。生:“负势竞上,互相轩藐”这句我比较喜欢,因为现代人就应该有竞争精神,而且这一句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写出了两岸高陡和高。山

师:很好。许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那几句?

生:(齐)想。

师; 一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写出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心情和性格,而老师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一句老师喜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正是有了这一句,它很重要,总写景物的特征,才有下面的分写,分写了什么呢?

生:下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这一句还是过渡句。

对,和老师想得一样。谁还有?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共同体会一下。

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出山高山陡两岸的山距离很近,山上树木茂盛,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句,而且是一个特写镜头给人更深的印象,光线从明到暗,很有立体感。(齐读全文)

师:说得很全面,我不由想到一句诗“曲径通幽处”。文中的奇山异水,美不胜收。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欣赏美景的路线和角度,

生:先是未到的时候,远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峡中,低头看水,然后平视看山,最后仰观山上横柯。

师:作者很会看景,还很会写,作者描绘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览一番,不过现在是不能去,我们不妨来一次画中游。(显示图片)

生:(投入地看)

师:大家看得时候,试着用文中句子描绘一下每一幅风景。

师:展示画面,学生联想句子。请大家边看边试着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师: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背一段。(流利的背诵)请大家先把喜欢的背下来,再背全文。

生:(练习背诵)

师:今天的作业是(显示屏幕)

结束全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8

要点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古代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佳作。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先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再转笔描写异水,用夸张手法写其秀美,用比喻手法写其壮美。接着从不同角度展现奇山之美:视觉角度,以山树之奇来衬托山高峰峻,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景毕现;听觉角度,泉声、鸟鸣、蝉噪、猿啼,更显山林之幽静,又添奇山之生趣;心理角度,陶醉山水、流连忘返,侧面着笔衬托山之雄奇、幽美;最后以写景收结,又显奇山一美──谷深、林密、景幽。

(二)学法点拨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语言积累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皆缥( )碧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校园里piāodàng( )着欢乐的歌声。

②骄傲自满会成为你进步的zhàngài( )。

③这条河险滩多,水流tuānjí( ),水路交通极不方便。

④互相xuānmiǎo( ),争高直指。

⑤泉水激石,línglíng( )作响。

⑥空山幽谷,莺啼鸟啭;鸣声yīngyīng( ),和谐动听。

⑦他虽有满腹jīnglún( ),但直到今天尚无机会施展抱负。

⑧机器轰鸣,zhòuyè( )不停,噪声扰民,亟须治理。

3.解释加点字,再写一个含有此字(同义)的成语(熟语)。

①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 成语: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成语:

③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 成语:

④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 成语:

⑤蝉则千转不穷( )。 成语:

⑥猿则百叫无绝( )。 成语:

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成语:

⑧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 成语:

⑨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 成语:

4.参考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达成共识( ) ②松声竹韵( )

③龙舟竞渡( ) ④鸢飞鱼跃( )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6.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描山画水的妙语佳句,请你从课外阅读积累中,择取三个相对工整的对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文阅读理解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根据这个句子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开始他的富春江之行的?为什么风烟俱净能使天山共色?

答: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4.文中直接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侧面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写高山还是写寒树?为什么?

答:

6.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色的对偶句各一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视觉:

听觉:

表达效果:

7.作者笔下的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对表现山水美景起到什么作用?

答:

8.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含标题),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组句子的理解。

答:

9.回忆《三峡》一课的内容,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A.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9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编辑推荐

与朱元思书课件十二篇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德育点: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感受江山的奇美,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知识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能力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先总后分、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通过诵读训练,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观?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1、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作者简介。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导读解析

1、读课文,正音正字。

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1段。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⑵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4、学习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⑵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⑶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⑷ 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⑵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⑶ 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情感目标: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黑体字要求学生掌握)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独自读文,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⑴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⑶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 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详见教参P401)

5、词语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2)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

中轩敞者为舱:高,形

形容词。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副词。

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阻隔,隔绝。(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群响毕绝:消失。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

【从】从流飘荡:随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依从。

【见】千丈见底:看见。

才美不外见(《马说》):表现。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3)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1、师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师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师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归纳鉴赏本课的写景特点。

1、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

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2、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3、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4、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特的山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学生整理归纳描写景物的方法

1、关注描写顺序观察有序,写作才有条理,这是状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写的层次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进行的,不能杂乱无章。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就是开放五官,打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界限,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注重主观感受的一种描写方法。

3、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之美。

4、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5

状物的'文章在于写形传神,寄托情和意。这样就必须把理融入生动而形象的具体画面中,以景作为载体,做到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并以情染景,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三、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字词的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

2.初步学习文章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2.反复诵读,争取当堂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桂林山水清奇峭拔的神态叫人心醉,而富春江的山水奇丽多姿,更让你“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检查预习

1.结合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老师补充:

吴均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南朝梁武帝非常喜欢他的文章,就封了他一个闲官。吴均也是一位史学家,为人耿直,如实写史,结果得罪了皇帝,书稿被焚,自己也被罢了官。

《与朱元思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书信形式。本文从现代文来看,属于山水游记。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又称“四六文”。

2.学生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不错读、不断读。

(1)结合文中注释,老师补充强调。

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líng)泠

窥(kuī)谷横柯(kē)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散读、学生齐读。

(3)找出文中的骈句,重点朗读,体会其特点。

三、师生合作疏通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重要的字词,对学生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答。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雾;净尽无余;同样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方向并非实指,任船所至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左右、大约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5.水皆缥碧:青绿色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的水;胜过;奔马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耐寒常绿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借;争着;向上;比高远

9.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笔直地;向

10.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形容水声的清越;发出

11.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美丽;和谐之声

1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停;断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4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5

【教学方法】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学生读,配乐《平湖秋月》)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想!)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景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富春江的风景画片)

(三)尽述其美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同学们大饱了耳福,也大开了眼界,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那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品游记,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写出两者相映照的句子。

1、 急湍甚箭,猛浪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则百叫不绝。

(八)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六、布置作业

1.背熟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附板书: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 “看” (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习一份

一、音形互写

水皆缥( )碧 互相轩miǎo( ) 泠泠( )作响

急湍( )甚箭 kuī( )谷忘反 yuān( )飞lì( )天

嘤嘤( )成韵 横kē( )上蔽 千转( )不穷

好( )鸟相鸣 经lún( )世务 叔庠( )

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人。

2、文中的“ ”一句点名明了旅游的路线,全文的景色可用文中的一个词“ ”来归纳。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 ) 2.负势竞上 ( )

3.互相轩miǎo( ) 4.任意东西 ( )

5.猛浪若奔 ( ) 6.横kē上蔽 ( )

二、古今异义

yuān飞lì天者 古义: 今义:

经lún( )世务者 古义: 今义: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天山共色( ) 争高直指( )

从流飘荡( ) 泉水激石( )

天下独绝( ) 泠泠作响( ) ( )

一百许里( ) 好鸟相鸣( )

水皆缥碧( ) 望峰息心( )

急湍甚箭( ) 横kē上蔽( )

皆生寒树( ) kuī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千转不穷( )

在昼犹昏( ) 百叫无绝( )

疏条交映( ) ( ) ( ) 有时见日(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

6.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

7.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

译: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教具:多媒体、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背景: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隐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文体知识介绍:《与朱元思书》从应用范围和标题形式看,属于书信;从文章内容看,属于游记;从语言特点看,属于骈文。骈文主要特点:句式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则注重藻饰和用典。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读文并疏通文字:(略)[关键词会解释,重点句会翻译]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内容的安排。

(一)问题导学: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从哪些方面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选一人朗读课文,组员边听边思考答案,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指定发言人展示小组意见,别组点评。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读第二段,体会富春江的奇丽多姿,体会多层次写景方法。

(一)问题导学:

1、异水“异”在哪些方面?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吗?

2、奇山“奇”在哪些方面?写奇山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吗?

3、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仕途不如意,寄情山水排解苦闷,以致产生厌世隐居的想法”,你怎么看待这种处事方式?

4、由上可知,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在组长指导下探究,先各自默读独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在组内讨论,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分组按序展示探究结果,找5个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别组点评。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听一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探讨下边问题。

(一)问题导学: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2、赏析下面两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听朗读探究结果,讨论形成共识。(提示:注意对两句进行比较来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组展示探究结果,别组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理解了文章结构内容,学会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等写景方法,作者写作本文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达标检测(60分

1、填空(10分:

(1)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

(2)富春江的 水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 山 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题。(20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富春江水什么特点?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能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学习重难点

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 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2、 出示目标,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大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流利的朗读全文。

2、同桌互读课文,读准节奏。

要求:3分钟完成,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自学检测:读准下列划横线的字

缥 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 飞 戾天

参照示例,看看你画的节奏对吗?

大屏幕出示节奏的划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三、合作交流: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互译课文,有问题在书上做记号。分两次翻译,先翻译第一段,而后再翻译第二段。

自学指导: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1、大屏幕出示第一段重点字词,学生对照翻译,请4号同学翻译,其余订正。最后出示正确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2、大屏幕出示第二段重点字词,学生译完后4号同学翻译,其余同学订正。最后大屏幕出示正确译文。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而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质疑探究:

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小结检测:

(一)课堂小结:

文言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二)当堂检测:(每字6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的字。

(1)水皆缥碧

(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

(4)泠泠作响

(5)横柯上蔽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10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与朱元思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朱自清春教案


趣祝福编辑特别推荐给您的文章是“朱自清春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而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老师还需要花费一些心思。教案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体系的关键因素。希望我所分享的内容能够鼓励您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朱自清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解思路揣摩品味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3

教法教具:

诵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开始第三单元的学习,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说话练习)

1说话练习:我最喜欢的季节是__,因为__。

(按照这个形式来说话,给你们几分钟时间互相说说看,等会我请同学站起来说)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都发现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它不同的特点

比如在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到处都鸟语花香,

而夏天呢,虽然天气炎热,但是绿树成荫而且正值暑假同学们可以做很多户外活动像游泳等等,

秋天就更不用我多说了,我们把秋天说成是丰收的季节满眼的金灿灿,

冬天万物凋零但是下雪的时候到处银装素裹)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就是一篇描写季节的散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

我们来一起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板书:春朱自清

3先来介绍一下作者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板书:字佩弦,号秋实《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朗读感知课文

1先请一个同学把导读部分读一下

从导读中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天啊?

~江南

我们都知道江南水乡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么,导读中告诉我们江南春天是什么样的?

S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

2那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春天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分别请三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发音,语速还有语气,其他的同学在下面要认真听我会叫同学来评价指出站起来朗读的三位同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第一位1-4

第二位5-6

第三位7-10

(纠正读音: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润rùn嫩nèn眨zhǎ脆cuì笠lì)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思考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3全班齐读。回答问题:这篇文章应分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

板书:盼春(1)盼,来,近

绘春(2-7)

赞春(8-10)

4通过分析这篇课文分为三部分,重点是哪部份?

~绘春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绘春这部分也就是文章的2-7节,看看这一部分分别描绘的春天的哪些景物?

春草图——草报春3

春花图——花争春4

春风图——风唱春5

春雨图——雨润春6

迎春图——人迎春7

6根据上面的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熟读课文

2 P54词语注音写在作业本上

朱自清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描写。

②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

③反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学习从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中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

2、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

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

3、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展示课件)

二、作者介绍: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朱自清

2、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醒学生看P64注解①)

3、(展示课件)补充介绍。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件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找写在作业本上)

朱自清春教案【篇3】

教学内容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

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过程方法 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小组合作完成问题探究。

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学过的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

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其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初中课文选入的有散文《春》《背影》。

教师分发《春》导学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完成学程单1-3题。

四、整体感知课文,感受语言美。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要领。

2、分组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一组朗读得最好!并思考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

3、课文都描绘了春的哪些景物?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4、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由此看来,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完成学程单第一部分第4题。

五、精读分析课文。

1、师生互动,分析第一部分。

(1)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2)首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品读课文绘春。

春草图:(1)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2)第三段写人在草地的活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段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春花图:(1)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4)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体现在哪些原词上?

(5)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了什么修辞?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

(3)“卖弄”一词如何理解?

(2)“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好在哪里?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不是写春雨,能否删去?

(4)这一段的写景顺序怎样?传达怎样的气氛?

3、分析颂春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这三个句子可否调换位置?小组合作完成。

六、妙笔生花 运用你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描绘出屏幕上的这幅画。 教师展示,学生描绘。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作业布置 1、第11课学程单、小练习册和大练习册。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朱自清春教案【篇4】

1.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深沉父爱。

2.抓住细节,品味真情,让学生树立“微生活、大情感”的写作理念。

3.关注阅读,学会“着眼全局、突破重点”的学习方法。

可以安排两课时。在学生熟读文章,理清字词的基础上,首先充分交流预习所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与主旨。然后明确阅读方向,引领学生以第六自然段为突破口,立足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父爱。最后,诗意表达,迁移生活,指导写作实践。

1.合上书本,凭借记忆,用下列词语(2个以上)复述文章有关内容。

2.将以上词语现场规范抄写两遍。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明确:父爱。体现在哪些具体事情上?(要求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列举如下:踌躇再三,决定亲自送我;照看行李;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翻越站台买橘子;惦记我和我的孩子。

简要分析:父亲事忙,本无暇送我,但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相送,唯有此才能让他自己放心。

和脚夫谈价,挑选座位铺好大衣,嘱托茶房。这些生活小事,出行细节,父亲都亲自一一包揽。不是孩子幼小(当时我已二十岁,在北京读大学),缺乏独立能力,而是在父亲的心里孩子永远是需要呵护的,他习惯了这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坚决不让孩子去,一定要自己穿过铁道,爬上站台,满身泥土地为孩子买来橘子。这是一种父爱的惯性,更是离别时的一种不舍和祝福。

即使老境颓唐、心境不佳,但还是无法控制对我和我孩子的思念,总是惦记着。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生命不息,思念不止。

1.学生自我朗读第六自然段。

3.自由交流阅读感受:这段文字中,你感触最深的或是对你触动最大是哪一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感想或体验(调动学生个性的生活体验)。

示例1:父亲的话语。“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当时我已二十岁,已在北京读大学。可在父亲的话语中,我似乎就是个会走失会迷路的孩子。在父亲的心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他总要保护着孩子,这是他的生活惯性。这就是父爱的本能、天性。

示例2:父亲的细节。“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几步、回头、叮嘱,无比的不舍与眷恋。回首之际、叮嘱之间,我读懂了父爱的深沉与柔情。

示例3:父亲的细节。“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孩子买来了橘子,即使历尽艰辛,即使满身尘土,那也是一种快乐与满足。这就是父亲,一个为了孩子的快乐自己吃苦受累反而感到满足的人。

示例4:父亲的动作。“我看见……攀……缩……倾……”。这些动词尽情地表现了父亲行动之艰难。如此之艰难,却快乐地坚持地做着,这便是父亲,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示例5:我的眼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在这之前我还暗笑父亲的迂,而此刻却泪眼阑珊。这就凸现出父爱的感人力量。泪水里有感动,有心酸(那是一个刚失去母亲还穿着黑色孝服的男人),有愧疚(之前还暗笑过父亲的迂)。

……

4.改变人称,配乐齐诵,感动父爱。

将文段中的第三人称“他”改为第三人称“你”,配乐齐诵(背景音乐:杰奎琳的《觞》)。

5.诗意表达,吟颂父爱。

父亲是这样的伟大,父爱是这样的感人。我们应该写一首小诗来吟颂他,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教师首先示范一句,让学生沿着思路共同完成。

根据文段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写(教师示范):

……

师生互动,形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参考如下(幻灯片):

父爱,是你攀爬站台时艰难的动作和黑色的背影。

父爱,是你抱回橘子时飞扬的尘土和轻松的表情。

父爱,是你分别后不舍的回头和温暖的叮咛。

父爱,是你消失在来来往往人群时,我的潸然泪雨。

1.由文中的父亲,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也一样在为我们做着一切他能做的甚至没能力做的事情,从小到大,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时刻相随。让我们模仿幻灯片中的小诗写一首诗献给我们自己的父亲,以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

2.小诗展示,教师点评。

一次买橘,一场离别,尽显父爱,感人至深。作者正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透过生活的微观发现情感的伟大,从而写出如此动人的美文。这就是“微生活——大情感”。

指导:以你写的小诗为基础,一句话就是一件事。确定一件事为详写,选两件为略写,抒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以“父亲的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朱自清春教案【篇5】

[教学目的]

一、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

四、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引入课题。

1、复习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三、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理解词语“朗润”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朱自清春教案【篇6】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对于朴实的文字,尽管前边已经学过《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等文章,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还不是很强,有可能急于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不去做深入探讨与感悟。不过,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再加上已初步掌握了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一篇课文学习起来并不难理解。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了解散文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1、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清楚连贯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从作品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1.教学重点:通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之爱;教学难点:课文写的虽是小事,却深情无限。

2.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语言--内容--结构--情感”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朱自清,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集《背影》。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1.自由速读,感受内容。

教师:本文写出了至诚的父子之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dèi。

2.掌握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交卸(xiè)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颓唐(tuí)蹒跚(pánshān)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 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学生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寻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1).文章共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各是什么?

(2). 文章几次提到“背影”?分别是在甚么时候?

朱自清春教案【篇7】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方案语文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 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 ,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

语文教学方法

不知不觉,耕耘于三尺讲台之上,一晃已过15个年头,回首这些年的工作感觉努力的同时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虽平凡但却充实。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我们共同感受着语文的美,生活的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我想,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吧!我把平日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做法直白于大家。

一、创造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上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看法。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探求和创造。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就是要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赏识学生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要关注一些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课堂活动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讨论,力争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和老师平等的讨论问题,师生之间是和谐相处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是自己通过思考把问题搞懂了,而不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知识。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内容的难易之间的和谐,使课堂成为教学思想萌发的源泉。

二、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和评价学习效果等。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外来子弟较多,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如:“拜”字右边该四横而非三横等,类似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纠正。又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四、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授课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个人自学,都进入了课堂,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交流信息、互相启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就务必要有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因此,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安排、研究讨论,扎扎实实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字词、背诵紧抓不放;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充分了解学生特点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使之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本学科的了解、对教师的评价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试试:测试、观察、谈心、走访等等。我经常喜欢在课下和学生谈心,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了解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弹奏出和谐之音。

六、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

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室课堂行为与学生学习状态的相互适应的情况,作为教师只要正视课堂现实,保持课堂警觉,就能通过学生学习的反馈,洞察自己课堂行为,进而达到有效调控,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课堂上出现情绪低落、启而不发、缄口无言、反应麻木等状况,教师可通过反思,看问题设计是否妥当,自己点拨是否到位,是否因为超出学生的思考范围,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不感兴趣。据此,教师可从问题设计的角度、形式、内容等方面考虑,多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内部驱力,因势利导,创设出充满生机的学习氛围。当学生情绪浮躁、学习浮光掠影、思考深入不下去时,可通过反思:自己呈示的内容是否因为过于浅表或指导的策略过于笼统不得法,导致学生找不准深入思考的抓手,思维只能浮于问题的表面,回答问题则是不假思考,脱口而出,而又文不对题。据此,教师可调整内容,或示范引导,教给学生抓住关键因素,多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还有,当学生学习被动时,可通过反思,看自已是否摆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否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牵着学习的鼻子走,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探索、个性化体验的空间,据此教师可多给学生提供互动、合作的机会,或加强平等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七、散发有魅力的人格力量

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教学的魅力除了来自语文以外,还来自于教师。教师的个人情绪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有些教师没有耐心,脾气暴躁,心情悲观,把糟糕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因个别学生违犯课堂纪律就怒不可遏;在工作中既缺乏热情又没有激情,使教学课堂气氛沉闷……试想这样的教师,学生怎能喜欢?这些都能够造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和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条件。经常听到一些激情四射的公开课,不禁扪心自问:自己做到了吗?能不能保证在每堂课上都能给孩子们看到一张微笑的脸?上公开课的老师们呢?是不是也能做到呢?不断地去告诉自己吧。当你充满自信面带微笑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好。”“老师好。”这样的互致问候就显得是那样真诚,才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听讲,教师一个示意性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语都在和谐的气氛下悄然进行。

春华秋实,天道酬勤。辛勤的付出,迎来的是收获。那收获,是学生们一张张童真的笑脸,一天天健康的成长;那收获,是那场毕业典礼上,师生离别时留下的真诚留恋的泪水……展望明天,任重道远。

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既应当是培养语言本事的学科,又应当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趣味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进取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异常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仅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应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仅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我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样。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经过联想比较,让他们进取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供给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梦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仅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经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本事和思维本事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到达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春朱自清教案15篇


在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人们会毫不吝啬地送出祝福,祝福是对我们的肯定,祝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所以,祝福的实际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也许下面的“春朱自清教案15篇”正合你意!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春朱自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二、课文欣赏

(一)整体感知:两个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回答: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二)思考讨论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4、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5、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6、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7、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三)思考讨论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四)研究探讨

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这些事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总结: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学生总结: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

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春朱自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体会本文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精选材料、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设想

1、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2、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四次流泪”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朗读《儿子眼中的父亲》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听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25年10月,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字词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第一次点背影开篇点题

第二次绘背影突出主题

第三次别背影深化感情

第四次念背影深化主题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体会几次流泪包含的感情。

“到徐州见到父亲??。不禁簌簌地流下泪”(伤心难过的泪)

看见父亲爬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激的泪)

父亲背影消失时??我的眼泪又来了。(依依惜别的泪)

读到父亲来信时??晶莹的泪光(相思的泪、饱含辛酸的泪)

4、理解本文朴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他的爱。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六、小结

以歌曲《父亲》作为本节课结束,去深深体会那伟大的亲情。

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水涨Zhǎng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展开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春朱自清教案 篇4

三、赏析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 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②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

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④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⑤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⑥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⑦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⑧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春风图(第5自然段)

①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比喻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春朱自清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感受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通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想象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领悟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连用、兼用、套用,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感受作者营造的春的氛围。

3.了解作者在写景中抒情的手法,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追求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新事物。

【课文提示】

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自称“扬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他的名篇有《绿》《背影》《匆匆》《威尼斯》《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家。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2.《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正音正字】

窠巢kēcháo宛转wǎnzhuǎn蓑笠suōlì

【朗读课文】

《春》的常规修辞颇讲究层层分明,环环扣题,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1.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感受充满情趣的春的画面。

2.体会作者春的赞美,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寻春”)

②(第3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草。

③(第4段)具体描写春天的花。

④(第5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风。

⑤(第6段)具体描写春天的雨。

⑥(第7段)具体描写春天的人。(此段可独立作为一个部分:“迎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可以归纳为“颂春”(或“赞春”)。

①(第8段)赞颂春天的“新”。

②(第9段)赞颂春天的“美”。

③(第10段)赞颂春天的“健”。

春朱自清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自由读写单元,主题仍是“学会读书”,意在让学生“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朱自清的《绿》安排在首篇,从教材的处理可以看出教科书编写者意图以此篇作为“读书动笔”的范例。《绿》是朱自清早期的游记散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二、说目标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将“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列为语文素养基本要素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依据教材对文本的定位,确定如下目标:

1、圈画美词美句,熟读成诵,积累本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和叠词。

2、模仿教材的旁批示例,圈点写批注,学习作者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初步了解作者早期散文的“女性拟人格”写法。

3、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其中目标1、2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领者,应发挥其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本课主要采用点拨法和讲析法。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在点拨中鼓励学生读出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形成对话。

主要采用的学法:

1、诵读法;

2、圈画批注法;

3、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基于文本的特质,教学本文须将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四、说教学时数。教学本文采用一节课时。

五、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忆初一初二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共同背诵《春》的结尾部分,教师归纳朱自清散文“新颖贴切的比喻”的特点,由此切入,进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激活思维,自然切入】

(二)活动一:初读课文,圈画标注,积累妙词佳句。

学生活动:

1、用圈点符号,标注出生字生词,画出你认为的关键句(总括句、过渡句,表明作者观察点变化的句子)、妙词佳句。

2、同座交流,求同存异。

3、集体交流,标画出大家认可的美词美句。

教师活动:指导诵读,小结。

助读资料:PPT显示常用的圈点符号。

【设计意图:根据本文遣词造句的特色,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在交流中丰富积累,为下面的教学张本。】

(三)活动二:再读课文,仿照课文旁批示例,选读选注。

学生活动:

1、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批注,写一段话。可以从内容理解的角度,语言品析的角度,段落结构的角度……

2、集中交流

教师活动:

1、教师示例,出示PPT;

2、巡视指导。

3、教师归纳,PPT集中出示批注的句段,学生齐读。

(1)有开头结尾的呼应艺术;

(2)第二小节的衬托作用;

(3)第三小节的行文思路……

助读资料:孙绍振先生的解读片段。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文本,圈点批注,进行片段写作。这是一个自主赏读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真实有效的训练。助读资料的展示与教师示例相辅相成,教给学生圈画批注的具体方法;最后的教师的归纳和集中展示,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刻和全面。这一环节避免了一般情形下的阅读教学师生的碎问碎答的弊病,形成对话生动有效的阅读教学局面。】

(四)活动三:通读全文,合作探究,理解作品特点。

余光中先生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女性拟人格”的.写法。简单地理解就是朱自清喜欢用女性形象设喻。你从课文中读出来了吗?把你的发现,作一个分析,写一段话。

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写话,完成后与同座交流。

2、班级集中交流。

教师活动:1、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引导诵读相关句子。

2、教师结合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讲解朱自清先生“女性拟人格”的写法,并介绍这一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

助读资料: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评析片段。

【设计意图:我理解的散文教学应把握三个方面,简言之就是:一是作者独特的言说形式,遣词造句的特点;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理解其独特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独特感悟,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以及人生启示。三个板块的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有序推进的,不断引导学生从文字表层走向文字的深意,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的“这一个”。第三个板块,是一个话题探究,是一个延伸拓展。】

(五)师生总结,选读齐读,选择背诵。

六、说作业

一是背诵《绿》全文;二是用本课学到的圈点批注的方法预习《囚绿记》。

七、说板书(略)

八、说效果

在反复多样的诵读基础上,模仿课文的旁批进行圈点批注训练,并用写话的形式,学生应该有较为扎实的收获。最后一板块的合作探究,是对作者写作特色认识的提升,是否有必要对“女性拟人格”这一话题进行探究拓展,还需斟酌。

春朱自清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难点: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5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4名读“绘春”部分,第5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 “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每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明确:

1、“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③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顺序:触觉、嗅觉、听觉

③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质疑: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近”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明确: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3、作者在写春草图时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嫩、绿、多

4、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一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明确: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三、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并模仿写句子。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宣读。

四、《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春朱自清教案 篇8

(落实较高目标)

一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如:听写并解释加线字义:

交卸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赋闲

踌躇 蹒跚 拭干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举箸 晶莹

二 精读有关“背影”描写段落(即倒数第二段),体会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请同学用括号标出父亲爬过月台买桔的背影细节描写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表情朗读一遍。

2.提问:“我为什么看到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背影,会很快地流泪呢?”如果把文中四个动词换成别的词语,还会有让人“流泪”的效果吗?

(把“探”换成“纵、翻”;“爬”换成“跳、跃”;“攀”换成“抓、拉”;“缩”换成“跨、登”。)

明确:这四个动词准确地描摹出父亲年老体胖而爬过月台时的艰难、笨拙、费劲的情景,从而生动表现出父亲为儿买桔不辞劳苦的至爱深情,因此才有如此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3.把这段动作细节描写再读一遍,然后给一分钟准备,完成背诵。

4.在写离去的背影时,也有一个动词选用很准确。请问:“再找不着了”一句中的“找”可否换成“看”或“瞧”?为什么?

明确:“找”,寻觅父亲的身影,表现了儿子对离别的难舍,想最后再看一看父亲的真挚感情。而“看”,“瞧”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三 课堂训练(片断描写训练)

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限时十分钟完成人物外貌描写。比一比,看谁描写得最准确、最细致。

四 课外练习(课文练习五、八)

春朱自清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配乐),并且思考:

① 读一读,写一写。

朗润(rùn)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宛转(zhuǎn) 嘹(liáo)亮

水涨(zh?ng) 抖擞(dǒu sǒu)精神 应和(hè ) 薄(bó)烟 黄晕(yùn)

捉迷藏(cáng ) 宛转(wǎn zhu?n) 散( s?n )在草丛里 嘹(liáo)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 :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嘹亮: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② 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 (颂春)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③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春朱自清教案 篇10

(落实基本目标)

一 导语 :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

请翻开课文,先看“预习提示”,标划出作者简介,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提示。

二 略读(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全篇结构)

提问:“预习提示”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本文写的是“那一回”的事,这个“那一回”指的是“哪能一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情形?请用三分钟时间快速判断:文章从第几段一第几段都是在写“那一回”的来龙去脉的?

明确:第一段开篇主题,提出难忘“背影”(板书),引出回忆。第二段开始追忆“背影”(板书),展开回忆,具体描写“那一回”事件的详细经过。第三段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那一回”的背影(板书:再现“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 朗读第二部分(或播放音像),熟悉第二部分内容。

四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选材立意。可围绕以下问题殿开:

1.第二部分中写了两处“背影”,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它们各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明确:都发生在南京车站: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板书)

2.“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明确拳拳爱子之心。板书)“离去的背影”为什么使“我”的泪又来了?(明确: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板书)

3.在写南京父子离别之前还写了在徐州随父亲奔丧、家境的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从中你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材料表现了世道艰难,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心境自然不好。把“背影”放在这样特定和环境条件下,写出特定的家境,心境,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才更加哀婉感人。

五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验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六 指导导学生概括全篇中心。

明确:通过一次父子离别情形的回忆,表现了父亲拳拳爱子之心,抒发了作者对父亲不尽的怀念之情。

七 课堂类化训练(口头作文)

读完《背影》,我们都被文中父子那种真挚哀婉的相爱相怜之情所打动,激起我们内心感情的共鸣。其实,我们自己双何尝不是在父母的'般慈爱与呵护中长大?我们又何尝不曾经历过许许多多令人潜然泪下的动人的一幕呢?请打开你记忆之门也向大家叙说你感受最深的“那一回”。

八 课外作业 (习题二、四、七)

板书设计 :

一 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二 追忆“背影”(展开回忆)

买橘的背影──拳拳爱子之心

离去的背影──别离的最后印象

三 再现“背影”(结束回忆)

春朱自清教案 篇11

媒体设计: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欣赏图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还可提供春的画面。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美。

2、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欣赏春天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了这一幅幅画面,你们能用一个字说出你们心中的感受吗?

是的,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

春天这样美丽,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又有怎样的美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一翻,看看会有怎样的收获。

二、诵读之美

(一)听课文的视频朗读,感受课文的美。

(二)诵读课文

朗读要求:

语气温和语调要轻柔、缓慢

声音由低到高,由慢而渐快

语句要清晰自然

1、自由朗读

2、小组展示朗诵

(比一比哪组最能读出《春》之美)

三、品味之美

品读赏析

1、品读赏析的内容:

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或文章内容进行品味赏析。

2、品读赏析的形式:

答记者问(找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好的字词句或内容或结构,反复揣摩,设计问题,向对方提问。比一比,看那组或哪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好、回答得精彩)

问答举例

问:很多的读者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时总认为写得非常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1: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写得很好,它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很旺盛。

答2:“偷偷地”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小草在人的不知不觉中悄悄的长出来了。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

答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问:“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答:——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四、情感之美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惜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爱春:热爱自然,赞美春天

朱自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五、感悟之美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收获呢?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每位同学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眼睛去捕捉事物的特点,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的美,用笔去抒写心中的歌。

六、创作之美

仿照课文最后三个比喻拟人句,运用修辞手法,描写你心中的春夏秋冬中的任何一个季节。

春朱自清教案 篇12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 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 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春朱自清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知识点。

2、掌握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背影图片及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

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面粉谈起。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内容(紧扣“背影”概括。)

回到导入部分,提问:刚才最后的一幅图画是什么背影?

四、教师由课题过渡到4、5、6段,重点突破中心内容

1、决定送我:

第四段抓住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和“再三”以及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去理解和感受。可以把阅读、批注和交流结合起来。

2、进站讲价:

第5段抓住两个“忙着”和“送我”、“拣定”、“嘱我”、“又嘱”等词语去理解和感受。

以上两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铺垫,为学习下一段打基础。

3、买橘送别:

第6段分为前后两部分处理。(以“泪很快流下来了”为界。)

⑴ 望父买橘:

阅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感受父亲攀月台的背影,教师要点拨时令、衣着、体形、年龄、身体状况、月台高度,以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

学生表演:父亲买橘。

⑵ 父子分别:

体会两次流泪有何不同?

五、学生速读并讨论2、3段和7段内容

1、内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共同的作用都是烘托。

3、理解开头的“最不能忘记”和结尾的“又看见……背影”?教师小结:苦难之中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而此时亲情会显得弥足珍贵。泪光之中便是情至深处。

六、迁移训练

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你有没有最难忘的“背影”?请回忆当时的情景,向同学们讲述。

如,父母送菜送钱送衣,走后的情景(风中、雨中、雪中、雾中)。

七、音乐回放《父亲和我》,再次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 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 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春朱自清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做文章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察浓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与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意和表达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生字词检查。

狼藉 簌簌 橘 逛 踌躇 蹒跚 颓唐 琐屑 举箸

四、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五、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四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六、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研讨望父买橘,理解父子深情。揣摩品味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体会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真情真感真文 )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两张桌子。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表演: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五、板书设计:

点题 难忘背影 父

引出 事情经过

背影 刻画 望父买橘 疼 怜

惜别 父子分手 爱 爱

照应 再现背影 子

教学后记: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春朱自清教案 篇15

一、学情分析

在语文能力方面,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体会语言之妙,感情之美。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为90后、00后过渡的这一代学生,他们从小到大备受家庭的宠爱,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忽略了他人的付出和对爱的感知。特别是对父母的付出更是习以为常。适逢青春期,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叛逆的心理,与父母产生情感矛盾,甚至对抗。

二、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境遇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旨在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对父母亲情的理解。

另外,文章语言极为简练朴素自然,通篇运用白描手法。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粗看简单平淡,但细品之下,句句饱含深情。文章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还善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对指导学生写作有所裨益。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字词。

2、品味文章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情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父亲“爬月台买橘”背影的解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通过对“我”的四次落泪,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悔恨和歉意。

难点

对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所渗透出的淡淡哀愁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

朗读法、研讨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无尽的爱与关怀,它们往往蕴藏在一抹微笑、一个拥抱、一份支持、或者是一句呵责中。以致这份深情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误解,直到多年以后,有所经历才会读懂,穿过岁月的阻隔,将那些爱的细节铭记于心。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朱自清记忆中的《背影》。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解决字词

教师活动

播放朗读录音(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布置圈画任务。

预设学生行为

1、将自己读不准的字、不能理解的词语在书上标画出来。

2、画出文中有关“背影”的句子。

设计意图

解决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环节3

教学过程

聚焦背影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

【提问】

1、文章一共写了几次“背影”?都是在什么情形下提到的?

2、重点写的是哪一次?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生动最感人?

3、小组讨论:面对这个背影,“我”为什么哭了?你怎样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

4、同样,文章当中作者几次落泪,请你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一共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难忘记忆中的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父亲为我买橘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告别后,父亲在人群中消逝的背影;第四次是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

2、重点写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留下的背影。(找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六段)妙点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谈:

a善于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了细腻的描绘。“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准确地把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艰难的情景活画出来。

b“蹒跚”“努力”等形容词又恰如其分地形象地展现了父亲的感人情态和执著的心情。

C“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后的轻松与满足,犹见父爱之深挚。

3、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我”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4、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深沉而复杂。

设计意图

通过聚焦解读“望父买橘”的背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擅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特点,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教学环节4

教学过程

再读背影解读父爱

教师活动

【提问】

1、除了给我买橘子,父亲还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2、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3、面对父亲所说所做的这些,“我”当时的态度是怎样的?时隔多年以后,“我”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4、陶潜有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文中作者同样的做法?父母面对你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等。

2、在他质朴简单的话语中也能看出对“我”的关切。

A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B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再三嘱咐,两次“踌躇”,决定亲自去送。

C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嘱来信。

E进去吧,里面没人。——不让儿子送他,催促他回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3、当时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苦心,相反,“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的迂”。时隔多年以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里面蕴含了自嘲、自责、追悔之情。

4、学生会联想到生活中,面对父母的叮嘱、督促而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厌烦的举动。联想文中父亲的苦心,以及作者的自责,会有所触动。

设计意图

通过对父亲再送我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的再次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父爱的体会。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以“我”当时的心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进行爱的教育。

教学环节5

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体会亲情

教师活动

作者在行文中,有不少自责的笔墨。八年前,那么多事他不理解,父亲的体贴、关怀、爱护、他却认为不漂亮,把那些自作聪明处,却认为是体面、漂亮的。八年后,自己也做了父亲,才明白了当年父亲的心,于往事回忆中,蕴蓄了一段深情,有感人的力量。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确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预设学生行为

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品味父母深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及情感,体味亲情。

七、板书设计

父子情深

背影落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三八妇女节祝福诗句子

三八妇女节祝福句子 11-19

最新情话撩人句子优选

情话撩人句子 撩人的情话句子 11-19

描写春节后的说说179句

描写春节说说 11-19

赞美祖国的句子55句

赞美祖国句子 11-19

母亲节聚餐朋友圈说说

母亲节聚餐说说 11-19

亲子日记精选

亲子日记 11-19

长相思课件范文6篇

相思课件 11-19

2023安全承诺书

安全承诺书 11-19

朱洪武豆腐

麻辣豆腐 脆皮豆腐 10-08

会计出纳实习报告(精华十一篇)

会计出纳实习报告 11-19

[优质作文] 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与思路(经典版)

作文素材积累 袁隆平作文素材积累 08-1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