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范文大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趣祝福编辑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文章建议一读,我相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您增加销售额。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3~55《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互动”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平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习,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我设计了2个伸缩式的习题:第一题是,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是十拿九稳,我们这样的班集体真是百里挑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简直是十全十美。用抢答式说联想到分数。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第二题: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以整十数的乘法。

2、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

3、能熟练正确地口算。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以整十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地进行口算。

学具准备: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小组内快速口算,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10×5 100×5 30×2 300×2

90×9 80×4 12×2 24×3

指名展示自己的口算结果与过程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

活动:探究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观察例1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平均每天送300份)

(1)列式:____________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300×10怎样计算?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各组的算法)

2、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

(1)列式__________(平均每天送60封)

(2)先口算再说说自己的口算过程

3、邮递员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1)列式:_________

(2)先独立口算,组内说说,讲清自己的算理

4、邮递员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1)列式:_________

(2)指名说口算过程

5、小结算法:

将其中一个因数先看作_____位数进行计算,再扩大相应的( )数,或将两个因数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再扩大_____________.

测评训练:

1、分组抢答,说说算法。

80×10 60×20 50×40 24×10

50×60 80×20 12×30 11×70

2、完成答题卡,每组派一代表参加比赛

60×60 60×300 40×90

50×30 80×70 23×20

3、总结归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知道了哪些口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

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1)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名称比较

()计时法

()计时法

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

(2)理解24时计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

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近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水和空气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谁也离不开它。今天有一位好朋友要和大家见面,你们看它是谁?

小水滴:大家好,我是你们真诚的朋友小水滴。(兔博士网站)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中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据医学专家介绍,一个健康的人,如果4天喝不到水,就会有生命危险。爱护水资源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同学们,在你周围有这种不好的现象吗?学生发言。

以小水滴可爱的形象来引起讨论的话题,亲切自然生动,学生乐于接受。

通过小水滴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浪费水现象的思考,为新知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在浪费水的话题上学生可能会提到身边发生的小事,例如:水笼头没有拧紧,总是滴水浪费的现象。老师应适时引入例题。

学生讨论适可而止。

二、自主探索教学新知

(1)教学例题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算,2个月要浪费多少千克水?

(附3、4月份的月历表)使学生了解2个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在此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方法:

1、1231=372(千克)

1230=360(千克)

372+360=732(千克)

2、31+30=61(千克)

1261=732(千克)

12

61

12

72

732

答:2个月要浪费732千克水。

学生交流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时,关注用竖式计算方法,并让学生生讨论:这个7是怎样算出来的?帮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

(2)情感培养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喝一瓶矿泉水才500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笼头两个月要浪费掉732千克水,够我们一个人喝1000多瓶水了。多可怕的数字啊!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节约用水呢?

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谈一谈如何节约用水。

小水滴发出号召:朋友,让我们一起节约用水!

三、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让我们一起到神秘的海洋世界去游览一番吧!你能解决可爱的小鱼背后的题目吗?

请选择题目试一试吧。

(1)校园小主人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2)计算小能手

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说一说验算方法和验算时出了哪些问题。

(3)小小超市

让学生自己计算、填表,再交流。

P41页练习13题。

四、知识窗

介绍古人计算乘法时用的一种巧妙方法格子法。

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在相互交流中解除困惑,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探索活动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关注学生竖式计算的方法,通过讨论百位上的7是怎样算出来的,帮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身边小事作起增强节水意识。

通过情境创设,设计三道练习题,了解学生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个性化的计算方法时,可能还会出现以下方法:

1、把两个月都看作30天。

302=60(天)

1260=720(天)720+12=732(天)

2、把两个月都看作31天。

312=62(天)

1262=744(天)

744-12=732(天)

老师应及时鼓励算法多样化。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会遇到进位的问题,可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计算方法。

在练习小小超市一题中,3631这道题中出现三次进位,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并酌情进行点拨引导。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联系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指导练习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三、集中练习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教学目标: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3页例2及P116页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5、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喜欢)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师:好朋友见面,握握手。(聪聪、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不管谁先跟谁握手,都是同是两个人)

师:对,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那我们赶紧进影剧院吧!(课件出示影剧院门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师:(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讨方法

师:那么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请大家拿出数字卡片,小组合作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

①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比一比哪组最快。

学生活动、汇报。

师:你们找出来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谁愿意那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组的摆法。(可多拿几个不同顺序的,然后让学生说。)

引导学生说:排列的时候,先确定百位上是3,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7、9就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再确定百位上是9,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7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最后确定百位上是7,分别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3、9又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一共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这6个三位数分别是379、397、739、793、973、937,这样按顺序排列,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同学们刚才听了几位同学的方法介绍,你觉得谁的更好些?(比较发现重复、或遗漏或无顺序排列,从而引出按一定顺序排列较好)

学生发言。

3、引导学生小结:

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指导看书质疑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P113页例2,边看书边自己说说书本上是怎么摆的?

学生活动

师:谁看懂书本上的想法,给大家讲一讲。(强调方法)

师:密码到底是哪一个呢?你认为是几?好,那请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码大声地喊出来吧!(课件演示密码转动过程)

是:739,猜对的举手,yes!我们可以进去了,向前冲,嘿、嘿、嘿!

三、实践应用,开放练习

1、创设情境,完成P113页做一做

师:哇!这影剧院真漂亮!同学们赶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场表演什么?(西游记)嘿!很熟悉。谁来说说你对西游记的认识有多少?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图中的四师徒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学生说大意,注意说完整)

师:你觉得同学说得怎样?师傅说: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课件出示)那交换三个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师:那请大家在小组里面排一排,照一照,并说说你是怎么排的。

小组活动

小结:引导学生说出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页第5题

师:西游记好看吗?下一场表演什么呢?(课件出示小红帽)这个故事你们听过吗?好,谁上来给大家讲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同学讲故事真好听,你们有留意到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红帽,猎人,大灰狼)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时,扮演过猎人的小朋友说: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干什么?(想变换角色,他不想演猎人,想演大灰狼了。)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学生活动

师:哪组愿意上台演一演。

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表演的同学真棒,一下子就把6种不同的角色变化都找出来了。

3、完成书本P116页第4题。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觉得有点饿,这样的天气去吃点什么好呢?你们想吃什么?

学生发言

师:你们的介绍也不错,不过天气越来越冷,我想吃点辣的来暖暖身子,你们怕辣吗?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这三个字共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请大家用练习本排一排,再读一读看一共有几种读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

师:不怕辣的同学,放学后可以建议你的父母去吃一顿麻辣火锅。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师:在回来的路上聪聪、明明要考一考我们。我们看题目。(课件出示题目)请拿出数字卡片动手摆一摆,要注意可以随意摆放的,看一共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谁来说说你找出几种不同的三位数。

学生活动、汇报,师板书。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觉得自己、同学和老师表现得怎样?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 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 “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编辑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设计新校园(课本第106~10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学重点: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在课前教师要先让学生为本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以调查形式写出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调查的内容,可以用平面图的形式画出,也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最好要说明位置。

2、教师要准备一些平面图。

(1)小组设计时用的。

(2)教师讲解时用的。

师:同学们,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校园的小主人,你喜欢自己的学校吗?相信你们对学校的每个地方都很熟悉,校园这样设计你满意吗?你想让校园的那些方面得到改进和完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设计一下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美,更有特色,富有生机。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板书课题)

2、让学生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你满意吗?你还有什么建议?

师:这个校园与本校相比,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要改善的地方?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

开展小组活动:

1、小组交流: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了解到其他校园的情况。(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叙述。)

3、小组讨论:我们的学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三、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

提示:根据新规划画出新校园的平面图。为了把图画得美观、合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各建筑、设施在图上的方位(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注意各建筑、设施在图上的大小,比例要适中。

(3)先用铅笔画,再涂上合适的颜色。

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来描述。)

1、各小组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个设计的优点和不足,再说一说你喜欢那一个设计,为什么。

2、板报展示每人的校园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评出最优秀校园设计奖。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谈谈你的收获?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小组进行学习。

11、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2、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3的倍数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甲:28-19=9

8、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8=6……,求被除数是,最小是。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平均数×份数=总和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这七个月是31天,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是闰年。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数呢?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

师:

晓丽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4分,成绩单上写着平均分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

现在我们分成3各小组,第一个个小组分给了8只蝴蝶,第二个小组分了4只蝴蝶,第三个小组分了1只蝴蝶,你觉得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

师:这里面我们把12个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师:知道了总数量和总分数,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即可求出。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总分数能不能求出总数量呢?

题目:班里有5个小朋友,老师给每人都发了2个苹果,老师一共带来了多少苹果?

师:现在同学们分小组来探索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题目:

现在有16个苹果,如果每人拿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

师:同学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题目:

1、我们班有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女生平均体重为45Kg,那么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2、小花中午吃饭3次拿了12个苹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个苹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几个苹果?

师:

同学们再来看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钟,小花用了45分钟,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多少米?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数计算过程和原理。

1、小明参加了三次化学竞赛,总平均分为83分,后两次的平均分为81分,第一次的分数为多少?

2、小明个同学们分苹果,12个男生总共分了36个苹果,8个女生总共分了32个苹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几个苹果?

3、总共有20个数,8个数的平均数为25,后12个数的平均数为30,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多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1.简介作者安徒生。

2.板书课题:丑小鸭(其中“鸭”字写在田字格中,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生书空。

1.用开火车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夏季的田野,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小鸭子们一只只钻出蛋壳,最后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慢慢地裂开,钻出一只“丑小鸭”。除了鸭妈妈,谁都讨厌、欺负丑小鸭,他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在树林里,丑小鸭被小鸟讥笑,他只好来到湖边的芦苇里,却被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把他带回了家。春天来了,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1.出示插图:哪一只是“丑小鸭”?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的样子。

2.课文是怎么写丑小鸭的?默读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写丑小鸭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3.生汇报。

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结合练写“灰”。

4.再次观察插图,仿写句子:

别的小鸭子的毛___________ ,嘴巴___________ ,身子 ___________。

拓展仿写句子。

5.仔细看插图中的丑小鸭,想象丑小鸭心里会想些什么。

现在你就是这只丑小鸭,你在想什么?

带着感受读句子。

(出示天鹅图),丑小鸭长大了,他变成了--白天鹅。美吗?

1、你能说说他现在的样子吗?

2、课文是怎么说的?用“~~~~”划出句子。

仿写:(         )的(   ),(          )的(     ),(       )极了。

5、再读文中词句。

四、总结。多么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究竟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2、到课外找找像“灰灰的”、“雪白的羽毛”这样的词语,把你喜欢的抄写下来。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的对待自己。

通过对安徒生的介绍,让学生对安徒生以及他的童话有了初步的了解。激起学生走近安徒生以及学习故事的兴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并通过不同的语境进行复习巩固要求认识的字,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主要抓住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丑小鸭”外形特点的句子,学习积累和运用句子中的如:毛灰灰的、身子瘦瘦的……

学习课文中描写天鹅的句子,学习积累和运用词语如雪白的羽毛……并结合原著内容,体会天鹅的美。

让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1. 训练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读中感悟,读中欣赏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

3. 体会抓特点描述景物的方法,积累课文中的语言。

1. 了解课文写了珍珠泉的那些特点。

2.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你们看!(出示制作的关于泉水的课件,播放的同时老师做介绍)

2.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欣赏一个泉水,它叫珍珠泉。(板书:4.珍珠泉)

展示了泉水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端摩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珍珠泉那些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也可以和同伴讨论。

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落实学生的自主读书,一读是读通顺,二读是读懂内容。这环节给学生你的读书时间,学生独立地阅读思考。

三.细读课文,研读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那些方面描写珍珠泉?(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2. 提问:你最喜欢课文描写珍珠泉的哪一部分,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3. 珍珠泉所在位置。

(1)提问:那绿色的大绒团是什么?(感受环境的幽静和生机,体会比喻的贴切)

(1)出示句子: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提问;这里描写了泉水的什么特点?圈出绿、深、清。

A.水是那么绿,那么深,那么清。

B.水是那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3)这样的潭水多美啊,我们用朗读来读出它的美吧!

(1)提问: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描写泉水的涌动,你们画出相关的语句,反复地读一读,然后告诉大家你读后的感受。(学生进行说和读,教师及时评价指导,让学生理解更深刻,感受更丰富)

(2)出示句子: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重点指导:扑哧是水泡绽开的声音,扑哧一笑是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

你看水泡多活泼可爱,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吧!

(3)出示句子: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水泡多美啊!让我们来读一读。

6. 体会家乡情怀。

面对这美丽的珍珠泉,作者不由地说了一句--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让我们读出作者的自豪和骄傲吧。以及对家乡无比地热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环节按照作者的思路去指导学生认真地读书,每次读的目的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语言,揣摩表达形成,加强了重点语句的理解和积累,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本板书设计简要展示了文章叙述的顺序就及泉水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掌握较复杂的“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两位数连乘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然后导入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要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

教学教材第5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每箱保温壶有12个,一共卖出了5箱,每个保温壶需45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3.分析与解答。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12×5= 12×5×45=

(1)学生思考。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卖出了多少个保温壶?

再求这60个保温壶一共多少钱?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4.回顾与反思。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小结:知道数量和单价,求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数连乘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弄清数量关系,注意题目要求,同时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种方法列式解答。

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2~5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立刻开始阅读下面的内容了解更多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信息,请您仔细查阅以下内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角》数学教案

一、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自学课本第109页

2、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五、教学结束:

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p11-1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有小括号时,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1枝红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通过上这一单元的学习,请你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指名口答)

2、说明练习内容,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画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解答。

强调:列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划线)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互判。(注意:现算什么用红线划出来)

明确: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先计算,后涂色。

4、(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让学生独立解答。

5、先比较哪种饮料便宜,有3种方法

解法一:12÷6=2(元)解法二:3×6=18(元)解法三: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答:男生买的饮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不用行吗?

a.看情境图,先说说图意,收集数学信息。

b.独立解决问题

c.在小组内交流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7、指导提问:获得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根据画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交流合作)

8、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24点”,游戏前说清游戏规则,先演示,然后分小组进行游戏。

三、总结:第一单元所学的混合运算内容,一定要记清运算顺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1、口算。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二、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_¤_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一、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师:说一说在体育节上可能会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2.比赛项目二:拔河比赛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3+2+1=6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作业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2.完成教材77~78页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的: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老师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时的课堂很安静,老师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老师我马上追问:“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少儿歌手比赛(出示题目)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是我们错了!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师:“噢!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不过呀,在没有看画面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同学们还可以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火车,电梯,缆车,轮船,风扇,钟摆)

(学生认真观察)

师:那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轮船,风扇,钟的指针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移和旋转”。(把课题补充完整)

游戏:

『二』 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你能正确判断出下面的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

(出示课件:判断平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呢?(指名举例)。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学习,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做出来吗?

师: 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它的,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楼在现实中会平移,旋转吗?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会,有的说不会;下面老师就领着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工程师们是如何让整栋大楼平移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上海音乐厅,始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的一流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上海市政府决定对它整体平移,20xx年从原址向东南整体平移了约66米,使得上海音乐厅终于重放光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的过程。

师:同学们,听了这件事,你们说神奇不?

师:是啊,真是太神奇了!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要我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让我们也来研究研究平移吧!

『三』: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认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情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要给图中的这座房子搬家,请同学仔细的观察小房子是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向哪边平移的?(右边),你们能判断一下这小房子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吗?

师: 好的,同学们,先别说出答案,请你拿出你们手中的这两张卡片,自己动手移一移,移动一格,数一格,然后说出这个房子是向右平移了几个格呢?也可以两个人商量商量看,好,现在开始。

师:同学们小房子向右移动了几个格子。(6个)

师:同学们,其实要看一个房子平移了几格,你看的这个点不能变,你不能说一会看这个点,一会看那个点。

师:同学们看老师来演,我们先在原来小房子上找到一个定点,然后在移动后的小房子上找到这个点,这个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好的同学们,这个问题咱们搞明白了,如果给你一幅图让你来判断它们分别向哪平移几格,你能准确的作出判断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移一移,数一数。

【四】.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来演示。

师: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师:请大家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画出来,自己用刚才的方法画画看

(学生动手画图)

『五』总结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课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一下有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丽的图案,去感受一下平移和旋转带来的艺术之美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的体现,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趣祝福编辑为您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将会告诉您一些重要的知识,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5及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使学生敢于、乐于和他人交流。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常要用到方位知识,谁来和大家说说?

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也会用到。

二、进入情境,运用新知

1.出示第9页例5彩图。

这幅图画了些什么?

2.通过指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说说各场馆所在位置。

同桌互相问答。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结:我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先辨别方向,再弄清楚要去的场馆和设施在什么方向,然后前往。如果有人问路,要把行走路线说清楚。

三、巩固运用

1.第9页“做一做”。

2.小游戏:问路(第11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12页第5、6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所有学生基本数学学习状况;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到黑板上完成习题,表现优异者有小奖品;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内容;

3、以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出示商品标价牌,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请同学举例其它整数的例子,以及小数的例子(两双手,一个鼻子;身高:1.65米价格:12.3元田径比赛中的成绩:12.91秒)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4、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角分

4.504元5角

0.707角

0.656角5分

3)完成课本中的习题,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5、测量一位学生身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8()9()

4.54米=4()5()4()

(2)填适当的数

0.56米=米=()厘米

0.89元=元=()角()分

6.18米=()米()厘米=()厘米

7、对同学的错误之处进行讲解,归纳易错点

教学难点(预期):

1、小数的读法,元角分的画法,长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问题及分析:

1、在划分单位时不熟悉,容易做错,尽量讲慢一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4、7、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提高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80÷4?40÷2?6000÷2?90÷3

2。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2)学生独立列式,提示:120÷3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反馈学生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①40×3=120,120÷3=40。

②12÷3=4,120÷3=40。

③通过摆小棒看出:把1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根。

教师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2。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2)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60÷3=20,6÷3=2,20+2=22。

②通过摆小棒可以看出: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指名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练习三第4题。

4。完成练习三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2)

例2:方法一:40×3=120??方法二:12÷3=4

120÷3=40?120÷3=40

例3、66÷3=22

60÷3=20

6÷3=2

20+2=2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握了以下两点:

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教学时特意对学生说明,计算时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体育中的数学是通过研究体育中体操队列与安排比赛场次的问题,将基本的数量关系与组合问题融合在一起。通过体操队列的变换队形,探索行数、每行人数与总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突出表现为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安排比赛场次来研究组合问题,探索运用图示、列表、计算、连线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有序思考。

教材将两个知识点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获取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师: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要到了,体育节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在体育节上有出色的表现,我们先来解决一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年级体操队彩排时的队形,如果要变换队形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从队形可以看出,这个体操队有6行7列,总人数为67=42(人),要站成4行每行人数应为424=10(人)2(人),每行可以站10人,另外两个人可以在前面领操。)

(2)如果站一个方队(正方形队伍)可以怎样做?

(队伍有6行7列,要站成方队,可以去掉一列或是增加一行。观察图片。)

(3)为了出场时的队形是方队,我们只出场36名队员,他们可以站成一个几行几列的方队?

(方队的行列相等,因为66=36,因此所站成的方队是一个6行6列的正方形。)

(4)在表演过程中要不断变化队形,这个方队可以变成哪些长方形队伍,请你找一找?

(因为无论怎么样变化,总人数36不变,136=218=312=49=36,所以可以站成1行36列、2行18列,)

(5)把结果整理填写在书中的表格内。

(1)四年级的1,2,3,4班要进行几场拔河比赛。

(1班和2班,1班和3班,1班和4班,2班和3班,2班和4班,3班和4班。)

(2)能不能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来表示。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

(3)提供列表格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1.如果我们班的学生要站成方队,可以怎样做。

研究体育中的数学问题,目的就在于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让学生经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体操表演中,要站成4行后又余2人,我请学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与生活中的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怎样站才能更美观呢?学生设计出让这两个人领操,给人感觉此举很有意义。在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突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内在潜力是无限的。在比赛中列表格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偏难,但通过呈现方式的改变,将表格放手交给学生,请他们来分析这种方法的道理,在探究表格意义的同时,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解决搭配问题,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篇


趣祝福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整合了一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完整指南,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自豪感。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防止老师忘记重要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三、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生1:111101111共有9人。

生2:4+1=5人,5+4=9人

生3:5+5-1=9人

师:有人提问吗?

生:第2位同学,4是哪来的?1是哪里来的?生解答:4是A同学前面的人

数,后面的4是后面同学的人数,1是A同学。

师:大家一起看第3位同学写的算式,5+5-1=9人,大家有问题吗?生:为什么减1?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

师:算式中第一个5在图中哪儿表示?第2个5在图中哪儿表示?

生:(板演动手,在图中圈出)

师:那你们发现什么?

生:前5位同学中有A同学,后5为同学中也有A同学。

师:但是咱们的A同学只有一个人,所以减1。

师:这个排队的问题,我们通过画图,圈图,列式计算成功解决了。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师:今天咱们在排队的基础上探索一个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老师说一个报兴趣班事情,根据老师大致了解,班里有5人参加合唱组,7人参加美术组,那这两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生:12人。

师:咱们用1个数字代表一个同学的学号。

师:报合唱组和美术组的同学,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新情况?

生:可能一位同学2个兴趣班。

师:如果其中有2位同学既报合唱组又报美术组,假如是4号和5号同学。

9人。师:请两位同学把参加合唱组和美术组同学的学号对号入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其算法。

2.2 教学难点:

理解并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6.1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数呢?有没有听说过平均数?

生:

应该有整数、小数等。

师:

晓丽期中考试语文考了92分,数学考了94分,成绩单上写着平均分为93分,你知道平均分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

师:

现在我们分成3各小组,第一个个小组分给√白话文★√了8只蝴蝶,第二个小组分了4只蝴蝶,第三个小组分了1只蝴蝶,你觉得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

生:

不公平。

师:现在来看看我这样分公平吗?(多媒体播放动画)

第一步:把发出去的蝴蝶先收回来。

第二步:每个组一只挨一只发,直到发完为止。

生:这个方法很公平。

师:这里面我们把12个蝴蝶平均分成了三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6.2探究新知

一、求平均数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刚才的问题?(出示示意图)

师:知道了总数量和总分数,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即可求出。

生:举手发言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问题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学生通过这个简单的问题,提高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问题解析:

解: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86÷2

=93

答:晓丽的平均分为93分。

师:

结论: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二、求总数量

师:如果我们知道平均数和总分数能不能求出总数量呢?

题目:班里有5个小朋友,老师给每人都发了2个苹果,老师一共带来了多少苹果?

师:现在我们来集体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思考

师:

讲解计算原理(多媒体展示)

问题解析:

解:2×5=10

结论: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二、求总份数

师:现在同学们分小组来探索一下下面的这个问题?

题目:

现在有16个苹果,如果每人拿2个,可以分给多少人?

师:同学们分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问题解析:

解:16÷2=8

结论: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6.3巩固提高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看看平均数的应用? (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1、我们班有12名男生,8名女生,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0Kg,女生平均体重为45Kg,那么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多少?

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理清思路,细心解题。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

总数量=12×50+8×45

=600+360

=960

总份数=12+8

=20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960÷20

=48KG

答:整个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48Kg

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

2、小花中午吃饭3次拿了12个苹果,下午吃法2次拿了6个苹果,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几个苹果?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解析:

中午总数量=12

中午总份数=3

下午总数量=6

下午总份数=2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中午平均数=12÷3=4个

下午平均数=6÷2=3个

4-3=1个

答:上午比下午平均多拿了1个苹果。

师:

同学们再来看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

3、小明和小花去爬山,山路一共有1600米,小明用了40分钟,小花用了45分钟,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多少米?

解析:

总数量=1200

小明总份数=40

小花总数量=45

解: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小明平均数=1200÷40=30

小花平均数=1200÷45=27

30-27=3

答:小明比小花名分钟多走3米。

7 方法总结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课后小结

这堂课同学们通过学习了平均数的意义,探索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平均数计算过程和原理。

课后习题

1、小明参加了三次化学竞赛,总平均分为83分,后两次的平均分为81分,第一次的分数为多少?

解:

83×3-81×2

=249-162

=87

答:第一次的分数为87分。

2、小明个同学们分苹果,12个男生总共分了36个苹果,8个女生总共分了32个苹果,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几个苹果?

解:

32÷8-36÷12

=4-3

=1

答:女生比男生平均每人多分了1个苹果。

3、总共有20个数,8个数的平均数为25,后12个数的平均数为30,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多少?

解:

(25×8+30×12)÷20

= (200+360)÷20

=560 ÷20

=28

答:这20个数的平均数为28。

板书

第1节平均数

平均数计算: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3、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根据课前我对教材的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概括、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高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活动教学法,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自学辅导法等。

四、说教学准备:为了辅助教学各环节的有效的进行,我的课前准备有:

2、学具:两张长方形卡纸,绳子,正方形、圆形等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说课的中心环节,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手操作、交流汇报等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中畅游,在挑战和愉悦兼容的学习的平台上展翅飞翔。』

这个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到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第二个环节:充分感知,引导建构。这一环节我通过五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

(出示课件)让学生认一认、指一指、比一比。

『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通过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认识了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以上环节让学生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通过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方形卡纸。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然后提供学具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在学生操作完之后进行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方便。

『这个环节,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的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3、74页内容。然后分层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以“教”为主;通过(找——想——比——画——量)各环节强化认识“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1平方分米” “扶”为主; “1平方米”以“放”为主。

『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促使学生认识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再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不相同等。

『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这样不但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技能,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达到从“线”到“面”的真正飞跃,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我是公正的小法官。

3、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教室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4、有关各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总之,本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从而建立正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说课完毕,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

2、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知识,探究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出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

3、能用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

4、估算初步。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算法思维、对不同算法的分析。

师:我们先来口算几道题目,看题在答题纸上写答案,开始!

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口算,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学习一些新的本领。

师:今天小胖来玩具店准备买两样玩具,他买了什么呢?看!

你们能估算一下大概要花多少钱?

师:那么到底38+25等于多少?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

师: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利用手中的位值表,想想,圈圈,用一些方法来解决。

师:这两种方法很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呢?你们可以再圈圈,试试?

师:真了不起,你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口算出38+25的答案。这些内容在书上也有,我们看书上有3种方法,你们想出的方法比它还要多。仔细看看,看得懂吗?像这样在位值表上圈圈,画画有什么好处?

(本着“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对协作能力,在汇报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我们现在从这个玩具商店挑两件玩具,你看38+29挑的是什么?34+28又是什么玩具,那么该付多少钱?你能很快口算吗?拿出练习纸,想想,把答案写下来,如果有的同学有困难,也可以在下面的位值表上先圈后写。

师:现在如果给你两样玩具,你会怎么选,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学生在这一节课里将不再是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学会了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能力目标: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3.情感目标: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相片一张,药盒、树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幼儿园要举行涂色比赛,请你帮帮聪聪小朋友,他该选哪张纸?(出示三张大小不一的纸片),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所说的“大”是指纸片的什么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请大家看一看放在你们面前的有哪些物体?

(课桌、铅笔盒、课本、练习本、药盒、树叶)

(2)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再摸摸课本、练习本等物体的面。(3)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4)物体都有它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哪是物体的表面?

(5)比一比,课桌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桌面和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练习本的表面和药盒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5)(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表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表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重叠)

(6)刚才我们用观察和重叠方法,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2.平面图形的大小。(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2)这些平面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3)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哪部分?(指名学生摸)(4)明确: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3.概括面积含义。

(1)根据板书整理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整理完成面积概念板书)

(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开解释为: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2)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3)阅读课本概念。4.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谁的面积大?为什么?(3)同一格子标准:(发给三名学生每人一个画好格子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他们各自手中长方形内的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展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这个统一的标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3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完成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给下面物体的面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数学书封面()操场()黑板()教室门()邮票()文具盒()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比划一下)2.先观察、欣赏75页数学游戏:图案设计大赛。

3.课后作业:设计比赛: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五、课堂作业: 1.填空: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教室面积大约是48()书签面积约有60()手帕面积4()球场面积400()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3.选一选。(1)()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①指甲②粉笔盒底面③课本封面④方凳面(2)度量操场的面积应选用()作单位。①平方厘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4.判断对错。

(1)课桌面的面积约36平方分米。()(2)床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3)方桌的桌面大约有1平方米。()

5.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数一数,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平方厘米()平方厘米()平方厘米

6.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把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涂上颜色。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十一第4~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0.670.031.282.033.40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米4厘米=()分米8厘米=()米12厘米-()米

1米6分米=()米2米30厘米=()米6米3厘米=()米5分=()元

2元5角=()元4元6分=()元20元4角5分=()元3米1分米5厘米=米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13.60元8.8元

(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13.60元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中国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

(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

(3)说一说,睨视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小刚小王小芳小红小明

1.081.100.980.97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实践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3页例2及做一做。

在直观理解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例2通过比较四名男生跳高成绩的活动,教学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教材在呈现成绩表后,利用师生对话图,提出“排名次”的要求,引出了比较的需求,并通过男生和女生的对话,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二)核心能力

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过程,能正确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体会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多角度思考的意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填数,猜数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四)学习重难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五)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

(1)举例说明整数比较的方法。

(2)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中分别表示出0.3和0.6,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1)比较每组数的大小,再说一说比较整数的方法。

16○1228○38286○3841029○978

(2)整数有大小,小数也有大有小,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

出示课件,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强,跳高场地上激烈的角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小明小刚小强小林

成绩(米)0.81.21.10.9

(2)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设计意图】呈现四位同学跳高的成绩,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读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认读小数的复习过程。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在学生回答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方法。

①小刚第一。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所以1.2米比1.1米高。

②在米尺上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120大于110。

③验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拉住米尺,请全班同学观察,找到1.2米,和1.1米进行比较。

小结: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转化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米尺的设计使比较既直观可视,又能够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先将这些以米为单位的量化成以分米或厘米为单位的量,并在米尺上找到他们的位置,便于学生直接看出数的顺序,比较出大小

(5)还可以怎样比,能快速得出结果呢?

先观察整数部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1.1和1.2比,1.2大于1.1,再观察0.9和0.8,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比较出0.9大于0.8,这是四个数的排列顺序:1.2>1.1>0.9>0.8。

教师适时板书:

0.8

0.9

1.1

1.2

这种排列方法有什么特点和好处?(小数点对齐了,同一数位上的数字比较时看的更清楚了)

他们的名次应该是: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

姓名小刚小强小林小明

成绩1.21.10.90.8

总结:比较时把小数点对齐,先比较整数,整数部分大的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这样比较更简便。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整数大小的比较经验,很容易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在师生对话中掌握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3.巩固练习。

(1)看图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2)这三种茶叶,最贵的是()茶,的是()茶。

(3)在下图中找到8.5和9.2的位置,并比较它们大小。

(4)请把这些小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课堂总结

一位小数比较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数,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三)随堂小测

1.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答案:>,

解析:[考查目标一]-----利用面积模型为比较两组小数的大小提供直观支持,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表象。

2.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身高是1.4米、1.7米、0.3米、1.5米。已知甲比丁高,但又比丙矮,丁比乙矮,甲比乙高。你知道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身高分别是多少米吗?

答案:甲1.5,乙1.4,丙1.7,丁0.3.

解析:【考查学习目标一二】----根据甲比丁高,甲比乙高,但又比丙矮,可以判断出丙是的,其次是甲,再根据丁比乙矮可以知道丁是最低的。

3.用数字卡片、、、和小数点卡片可以组成哪些没有重复数字的一位小数(每张数字卡片都要用到)?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答案:75.1>71.5>57.1>51.7>17.5>15.7

解析:要有顺序地思考,先确定位上的数7,再确定个位上的数5,然后把1放在小数点后第一位,接着位不变,调换5和1的位置;依次类推。

75.1

71.5

57.1

51.7

17.5

15.7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实际调查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二、说教法

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通过现场调查学生对“吃鱼和吃肉”的喜欢情况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名单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

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选择的空间,唤起“主角”意识

先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喜欢吃鱼还是喜欢吃肉的现场调查,并讲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集合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模拟的生活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对教材做了改动,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吃鱼、吃肉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而且让三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场调查,情况肯定多样,如只喜欢吃鱼,或只喜欢吃肉,或两样都不喜欢,亦或两者都喜欢。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鱼还是吃肉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我在指导贴纸条时有意说“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目的是为了使生成资源出现重叠现象,为下一环节设置冲突作伏笔。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完成调查后,让学生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各选项数据。我将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并引导学生质疑:一组实际人数是10人,怎么会有13人呢?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里。适时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我设想首先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先独立思考,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后面的交流中思维产生碰撞,真正领悟所学知识。

2、重新排列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已初步打开,我就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说一说两样都

喜欢的有哪些人,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重新调整姓名卡的摆放位置,使学生既能看出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又一眼就能发现重叠现象。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重叠的现象。进而讨论这家张重叠的姓名条该如何处理?学生应该很自然地认为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我就指名让学生将相应的纸条拿走。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点一点、说一说、拿一拿,直观形象引出重叠问题,同时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4、画集合图

人数确认后,就让学生来分别指一指喜欢吃鱼的和喜欢吃肉的以及两样都喜欢的。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笔圈出喜欢吃鱼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表示出喜欢吃肉的同学。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集合图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让学生画圈,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

5、各部分的意义

讨论各部分的意义。重点是让学生说清楚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知道那些数学信息。喜欢吃鱼A喜欢吃肉B只喜欢吃鱼a两样都喜欢b只喜欢吃肉c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集合思想的表象形成,为算法的引出作好伏笔。

6、掌握算法

在理解各部分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重点是要学生利用意义来说请每个数字的含义。方法一:喜欢吃鱼+喜欢吃肉-重复人数;方法二:只喜欢吃鱼+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肉。方法三:喜欢吃鱼-重复人数+喜欢吃肉;方法四:喜欢吃肉-重复人数+喜欢吃鱼。方法五:只喜欢吃鱼+喜欢吃肉方法六: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等。方法重点是对一、二两种方法的指导学习。

由于先前经历了“把重叠的人名拿走”的操作,又对集合图各部分意义的反复

阐明的过程,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解题策略上,我要求:数、形、语言结合,如:A-b+B,A-b表示只喜欢吃鱼的,再摸一摸,图中指哪部分。当学生对集合有清晰的认识后,最后进行算法的探究,并要求他们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方式的意义,或借助图形阐述自己的算式,如:B+A-b=?人,喜欢吃鱼的A人加喜欢吃肉的B人,多算了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b人,所以要减b;B-b+A,只喜欢吃鱼的(B-b)人加喜欢吃肉的A人就是一共的人数,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算法多样化便水到渠成。

7、归纳揭题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书本108页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重叠圈,帮助理解。

(三)学以致用,积淀“主角”意识

1、继续从学生身边寻找练习的素材。

2、看例题1

师:请同学们把数翻到108页。我们一起来看例题1。这道题目你现在看得懂了吗?请你说说这张图各部分的意义和下面算式的含义。如果你还有不同的解法,请你写在边上。并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解法。

3、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师:动物王国要进行动物奥运会了,有10种小动物要报名参加200米游泳和100米飞翔两个项目的比赛,你能帮它们报个名吗?出示习题1。学生独立解决。交流反馈。个别订正。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在课堂总结时,让学生回顾今天遇到的数学问题的共同特征。用了什么解决方,并寻找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即生活,生活皆数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有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课外吸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梅4=答案280梅7=答案300梅6=答案540梅9=答案24梅2=答案84梅4=答案

问:24梅2时是怎样想的?

2、竖式计算

8梅4=答案25梅5=答案64梅8=答案65梅9=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编一除法应用题。

2、出示板书例1,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3、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5、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6、师讲解竖式除法的步骤和关键。

7、试一试(抽学生黑板上做)

36梅3=答案68梅2=答案84梅4=答案78梅3=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例1中,侧重于让学生了解除法笔算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可太注重书写格式,把对算理的理解教学放的弱了点,有些孩子对这样的书写理解比较模糊。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2,小数比大小,北京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供大家阅读。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理解小数含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2.体会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多样性,能通过应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难点: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T:你会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吗? S:16>12,28<38,286<384,1029>978 T:判断得既快速又准确,表扬你们! T: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整数大小的? 预1: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的数从高位比起。

T:总结得非常到位,给你点赞! (预2:1029是四位数,978是三位数,所以1029大。

T:很好,要是声音能够大一点就更好了。

T:比较整数大小时,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高位比起。)

T:四月月假的时候,小明想买直尺,他逛了两家文具店,仔细观察,去哪家买更划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图中的哪些数学信息? S:齐齐文具店的元、丁丁文具店的元。

【板书:0 . 8元 0 . 5元】 T: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大眼睛,请坐! T:判断哪家文具店直尺便宜实际就是比较元和元的大小。

【板书:○】 T:这两个数是整数吗?(不是)那是什么数?(是小数)

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 探究新知 T;

那元和元到底谁大谁小呢?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画一画! T:我说停!(我就停!)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们组认为可行的方法记录下来! T: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方法一:小数的意义 预1:0=0,8>5,元>元。

追:为什么0和0比?8和5比呢?(0在整数部分,8、5在小数部分)

追:那8表示什么?(8角)5又表示什么呢?(5角)

追:谁能够完整的说一说? 预2:元就是8角,而元就是5角,8角比5角贵,所以元>元。追:你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吗? 【板书:8角 5角】 预3:就是十分之八,就是十分之五,十分之八大于十分之五,所以>。

方法二:作图 预1:线段图 T:通过作图我们可以直观的比较出小数的大小。

方法三:直接比较 S3:小数部分的8比的小数部分5大,所以>。

追:那你就是比较了8和5的大小,那8和5表示什么呢? T:8和5都在小数点后第一位,表示几角。所以单位相同时,可以直接用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来比大小。

T:真是一群会思考的孩子,给你们小组加一颗星! T:回到文具店,哪个店的文具盒更便宜?要解决这个问题是拿哪两个数据比大小呢? S:元和元。

T:哪个店的文具盒更便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7 . 9元○8 . 1元】 预1:元=79角,元=81角,79<81,所以元<元。

T:表达很完整,你真是我们班的小小数学家!谁能像***一样再来说一说。

S:元表示79角,元表示81角,79角<81角,所以元<元。

T:讲得真好,为你的认真倾听加一颗星! 预2:元表示7元9角不足8元,元表示8元1角,比8元要多,所以元<元。

【板书:7元9角 8元1角】 T:估算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思想,你能学以致用,真不错! 预3:我认为两家店的价格一样,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不适用角票了。

T:你真是一个生活细致的孩子,那你精确地判断出两个价格的大小吗? S:元表示7元9角,元表示8元1角,8元比7元贵,所以元<元。

T:哪家店的书包更便宜,你是怎么想的?谁来说一说? 【板书:元○52元】 S:元不够51元,51<52,所以元<52元。

T:也就是元表示50元?(9角)所以元<52元。

T:解释很到位,真是一名合格的小老师,请坐! T:现在请用你们的火眼金睛仔细观察上面三组数据,你有什么方法能快速直接地比较出几组数据的大小吗? S:整数部分大的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小数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较大。

T:你具有成为数学家的潜质!单位相同时,直接比较小数大小应数位对齐,从高位开始一位一位比起,也就是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等时,再比较小数点后第一位! 三、 巩固练习 T:学了这么久,请同学们拿出习题卡,完成上面的三个习题! T:完成好了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课件上的思维拓展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总结 T: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一下就过去了,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下课!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初步认识,北京版,(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整理数据,北京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闰年,北京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因数,北京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公倍数,北京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一、口算题

560÷4= 28+37=

26×3= 88÷22=

160×5= 640÷8=

80+520= 720÷80=

670-250= 0×85=

二、竖式计算

59×95= 73+982=

671-289= 729÷9=

6.71-2.89=

三、脱式计算

10+12÷3+20 (80÷20+80)÷4

70+(100-10×5) 5011-43×85

2100-21×53+225

四、应用题

1. 12千克的苹果价钱等于8千克草莓的价钱,一千克草莓6元,一千克苹果多少元?

2. 一个长方形菜地, 宽27米, 比长少17米, 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3. 一间房子长12米, 宽6米, 用面积9平方分米的方砖铺满地面, 共需这样的方砖多少块?

4. 小华有一张边长4分米的手工纸, 小伟的一张正方形手工纸边长比小华的短12厘米, 小华的手工纸比小伟的大多少平方厘米?

5.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长48厘米, 宽24厘米, 如果把这根铁丝重新围成一个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3】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1

一、填空题:(14分)

1、一个六位数,它的千位上的数字是位上的数字的7倍,个位上的数字是千位上的数字与位上的数字的和,其他数位上的数字是0,这个数是()。

2、小红晚上9:15分睡觉,第二天早晨6:05分起床,他睡了()小时(

)分。

3、381分=(

)小时( )分 144个月=( )年

12日=( )时 336时=( )日=( )星期

4、一个数是七位数,它的位是(

)位,一个数的位是千万位,这个数是( )位数。

5、六千零九万零五十写作(

),80704030读作( )

6、1600年,1900年,1982年,1992年中,平年有(

),闰年有( )。

7、除数=(

) 被减数=( )

二、选择题:(4分)

1、写数时要(

)

①先写个级,再写万级。 ②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30708020这个数应读(

)个零。

① 1 ② 2 ③ 3

3、华光小学有640人,要平均分成32个小队做好事,每个小对有多少人?设品均每个小队有X人。

正确的答案是( )

①640÷32=X ②X÷32=640 ③X×32=640

4、三千零五十万写作(

)

① 300500000 ②3050000 ③30500000

三、判断:(4分)

1、85000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85。

( )

2、39□984≈40万,□里可填5-9中的任意一个数。

( )

3、口算3600÷200时,可以看作求36个百里有多少个200。

( )

4、如果X×12=60,那么X÷60=12

( )

四、计算:

1、口算:(10分)

6×300= 1800÷200= 22×200= 150+600=

4200÷600= 12×60= 11×600= 8800÷400=

900-600= 5000÷500=

2、估算:(4分)

20×39 343÷49 403×58 2090÷31

3、简算:(12分)

19×4×5 810-199

25×28 680+97

4、求未知数X。

(12分)

X×34=2924 186×X=2604 X+73=1280

8670÷X=15 X÷28=147 7083-X=3465

5、脱式计算:(6分)

2000-45×24 (854+938)÷14

6、列式计算:(9分)

(1)从160里面减去一个数得55,减去的数是多少?(两种方法)

(2)920减去6300与45的商,差是多少?

(3)一个数的74倍是5106,求这个数。(列含有未知数X的方法解答)

五、应用题:(25分)

1、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孙子岁数的6倍,孙子多少岁?(列含有未知数X等式解答)

2、米店原有大米120袋,每袋大米25千克,卖出一半后,还剩多少千克?

3、老五屯今年修了4条水渠,总长1608米,等于去年修的3倍。

今年比去年多修多少米?

4、三年级同学做间操,排成16行,每行站15人,如果每行站20人,可以站几排?

5、“五一”期间,学校将组织同学们游园,准备让30人参加,一共要付900元入场费,还要租一辆车要付15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平均每人要交多少元?

思考题:

1、如果2003年9月10日是星期三,那么2004年9月10日是星期几?

2、一根木头长24分米,要锯成4分米长的木棍,每锯一次要3分,锯完一段休息2分,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2

一、请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22分)

1、2016年是闰年,1900年是(

)年。

2、地图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绘制的。

3、一年有(

)个月,其中31天的有( )个月。

4、要使□64÷5的商是两位数,“□”中能填(

);

要使664÷□的商是三位数,“□”中能填(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 )周年。

6、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时( )分。

7、小明奶奶今年打算在小明家连续住两个月(共62天),这两个月分别是(

)月和( )月。

8、2008年一共有(

)星期( )天。

9、把相同的时刻用线连起来。

上午9时 晚上8点半

下午5时 中午12时差5分

11:55 17:00

20:30 9时

10、除数是7,商是6,余数是4,被除数是(

)。

11、面向东方向右转,你的后面是(

)方。

二、请你判一判。(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共10分)

1、被除数中间有0的,商的中间一定有0。

( )

2、125÷2的商是三位数。

( )

3、在除法中,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 )

4、310÷6=50……1 ( )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 )

三、请你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共10分)

1、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开幕,这一年有(

)天。

① 365 ② 366 ③ 367

2、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人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在(

)结束。

① 22:15 ② 22:05 ③ 21:05

3、算式:4008÷8商中间(

)0。

①1个 ②2个 ③没有

4、阳阳晚上9时分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

)小时

① 7 ② 9 ③ 8

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③小华说:“我爸爸2月30日才从温州开会回来。”

四、请你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每小题1分,共10分)。

30×4= 1500÷5= 4×21= 400÷5= 20×20=

96÷3= 34÷2= 100×20= 0÷(54-45)= 297÷6≈

2、列竖式计算。

(共18分)

3442÷8 = 5228÷6 = 1840÷3=

901÷7 = 8204÷9 = 156×27 =

226×22 = 408×45 = 199×34=

五、解决问题。(2分+3分+3分+3分+3分+3分+3分共20分)

1、光明小学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

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2、小冬家去年第四季度(10-12月)每月用电情况分别是:10月份120度,11月份128度,12月份142度。

小冬家10-12月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

3、三年级学生到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

4名学生分成一组,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4、有90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桌子,如果把这些桌子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那么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5、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人数的2倍,如果有大人458人,一共有多少人参观科技馆?

6.一架客机上午11:30从厦门飞往青岛,下午2:30到达青岛机场。

已知厦门到青岛的航程有2250千米,问这架客机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3

一、填一填,我能行!(16分)

1.早晨,面对太阳,这时我们的前面是(

)方,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

2.要使□64÷8的商是两位数,“□”中能填(

);

要使564÷□的商是两位数,“□”中最小能填( )。

3.在○里面填上“>”、“

6×72○415 505÷5○550÷5 32+30○32×3

4、390是6的(

)倍,( )的6倍是1200。

5、口算35×20,可以算35与2个十相乘得(

)个十,也就是( )。

6、李老师带490元钱去体育用品商店,买了6个小足球回来,每个小足球大约(

)元。

7、一个数除以6商是23,余数是(

),这时被除数是( )。

二、请你来当小裁判。(对的打“√”,错的打“×”)(6分)

1、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 )

2、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

( )

3、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三位数。

( )

4、312÷3=14

( )

5、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有可能是两位数。

( )

6、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 )

三、快乐手拉手。(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公园在学校的东北方向,那么学校就在公园的(

)方向。

A、西南 B、东南 C、西北

2、得数最接近80的算式是(

)。

A、235÷3 B、473÷6 C、561÷7

3、一只老虎重500千克,一只斑马的体重是老虎的2倍,一只大象的体重是斑马的5倍,求这头大象的体重,列式为(

)

A、500×2÷5 B、500÷2÷5 C、500×2×5

4、要使□2×23的积是三位数,□填(

)

A.5 B.4 C.3

5、一个数除以8,商和余数都是6,这个数是(

)。

A.48 B.44 C.54

四、我是小小神算手(共37分)

1、直接写出得数。

(8分)

3000÷6= 0×69= 23×30= 8100÷9=

130×30= 96÷4= 148÷5≈ 602÷6≈

2、列竖式计算,带★号的题要验算。

(14分)

844÷4= 379÷9= 36×78=

37×54 = ★ 846÷4= 840÷8=

3.脱式计算。

(9分)

32×43-56 552÷8÷4 (902-284)÷3

4、列式计算(6分)

1、48的18倍是多少

2、628是4的多少倍?

五、用数学。(4分)

请你标出它们各自的家。

“从公园回家,明明先向北走,再向东走到家;

丽丽先向南走,再向西走到家;鹏鹏先向南走,

再向东走到家;慧慧先向北走,再向西走到家。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1、2、3题4分,其余各题5分)

1、农场养了86只兔子,养鸡的只数是兔子的43倍。

农场养了多少只鸡?

2、每箱矿泉水有24瓶,每瓶矿泉水2元,买了5箱,一共多少元?

3、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已知每个方队有5行,每行9人,4个这样的方队有多少人?

4、一堆货物有360吨,用6辆同样的卡车各运了6次,可以全部运完,每辆卡车平均每次运多少吨?

5、啄木鸟一天能吃685只害虫,青蛙8天能吃848只害虫,啄木鸟一天比青蛙一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6、环保小卫士,如果每人每天收集两个塑料瓶,,我们班46个学生,3个星期能收集多少个塑料瓶?

7、下面是三年级某班本学期体检视力统计表。

视力

人数

性别

4.2以下

4.3—4.6

4.7—4.9

5.0以上

男 4人 4人 6人 14人

女 2人 5人 7人 17人

(1)视力为( )的人数最多,有( )。

(2)视力为4.3-4.6的人数是( )人。

(3)5.0以上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有( )人,你想对这些同学提出什么建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4】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再依次类推,用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和除数相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2、要将前一步计算后的余数写出来和下一步的数合起来再除。

3、每次计算后的余数都要同除数进行比较,不要忘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4、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则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1位。

5、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除数,则商的位数同被除数的位数相同。

6、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A)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B)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速算绝招:

(A)60 / 3=『』,可以把60看成6个十,6除以3得2,所以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即20.

(B)240 / 4=『』,可以把240看成是由200和40组成的,百位上不够商1,就把240看成24个十,因为24除以4得6,所以24个十除以4得6个十,即60.

统计

(一)简单的数据分析:在画条形图时要先利用格尺找准数量,做好标记后再画。

(二)求平均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平均数 = 总数量 / 总份数

总数量 =平均数 × 总份数

总份数 = 总数量 /平均数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这个“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是趣祝福特别为您准备的,希望您尝过后会喜欢。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好好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地筹备。教案是推动教学目标实现和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持。希望在您阅读完本文章后还能够继续收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习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习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习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习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习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习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习,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习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练习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除法内容。教材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难点,教材分散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方法,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设计理念】

1、由于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先求出除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数位商。教学时先以这主题图导入课题,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试商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展示课件“草莓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水滴滴的草莓,喜欢吃吗?

(生:喜欢)平时,妈妈买回来的草莓,你们洗干净后,就可以吃了,对吧?

(生:对)今天,老师见到一只猴子,看着草莓非常着急地跺着脚!为什么呢?原来是猴妈妈买了许许多多草莓回家,要小猴子按照妈妈的要求,分在盘子里,还要回答出妈妈提出的问题才能吃草莓,这个可难倒小猴子了,他不会解答妈妈的问题啊!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分一分吗?

(生:愿意)好啊!你们比比看,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解答猴妈妈的问题,也能解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给你点赞,或者获取一个大草莓(图片),喜欢吗?

(生:喜欢)那我们一起去分草莓吧!

2、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童话式的故事情节引入新课,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融入课堂教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索试商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a .出示课件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谁来说说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55个草莓。

生2:一共有8个盘子。

生3:要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真厉害!找到了数学信息,现在谁知道猴妈妈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提出问题)

b:列出算式

师: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题呢?(分组讨论,交流

意见)

生1:用除法去解决。

生2: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生1:55÷8

师根据学生的说法进行板书。

师:谁能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根据除数意义,列出算式)

(1)引导学生如何试商。

师:估计一下每盘放几个草莓?

生1:6个

生2:7个

(设计意图:合理估商,培养估算能力)

师:你怎么知道放6个呢?说说理由。你们都是先看哪个数?用谁的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口诀加盟,探索试商的方法)

(1)怎样判断估算得对不对?

生1:看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小,商就对了.

生2:余数比除数小,商就对了。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初步建立试商模型)

师根据学生初步试商的过程,进行板书。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

55÷8=6(个)......7(个)(余数)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4)引导学生加深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是6.

ɑ、通过对列出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出试商方法。

师:同学们,回顾刚才竖式计算试商时的过程吧。

生1:先看除数8

生2:再想8的乘法口诀。

生3:除法8和6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商是6。

生4:7×8=56,比55大,不行。

生5:6×8=48,比55小,商是6。

出示课件:

55÷8=6(个)......7(个)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梳理,让学生更加明确试商的方法)

(5)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生:5×8=40,比55差远了。

生2:商和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除数小,余数才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交流,反复比较,更加肯定余数要比除数小)

2、小结试商的方法

一看、二想、三比较

试商时先看被除法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比较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除数小,商就是谁。

(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试商方法的记忆)

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运用刚才试商的方法,看谁能去解决猴子妈妈提出的下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如果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式解答:

师:同桌合作学习,

ɑ、说说如何列式?

说说如何试商?

又出示情景图

师:6个放1盘呢?

ɑ、学生独立思考

b、指名说说试商过程

集体订正

再次出示情景图,进一步激趣学生的求知欲。

师:看,猴子十分开心了,他说也会答问题啦,请同学们帮他判断对错吧?

ɑ、大家畅谈自己的判断见解。

指出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尝试应用,强化了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能否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呢?

出示有关的两个问题。

师:(1)独立思考,找出数学信息,并解答。

集体订正。

出示:最大能填几?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否帮老师解决以下问题呢?

ɑ、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

出示“森林医生”。

师:鸭妈妈医生在到处寻找啄木鸟医生,因为树长虫子了,可找不到!聪明的同学们,看看树究竟怎么啦?帮治治吧?

师:认真观察每棵树,独立思考,虫长在哪里?病因在哪?怎样医治?......分别把正确的答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在开展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放飞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教材第9页第3题,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练习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验证计算,消化试商方法,加深余数比除数小的记忆)

回顾知识,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学习了分草莓这一节内容,你们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学到了除法竖式计算时,要先看除数,再用除数的口诀试商。

生2:学到了商乘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

生3: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4:学到了试商的方法。

师:你们真棒!你们要用今天学到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更多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新知,分享收获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8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注意:余数

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课本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以前学习的课本中除法主要是探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探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应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童话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试商中,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探索试商方法。通过试商过程,总结出“一看,二想,三比较”的试商步骤,并在学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并验证了余数比除数小。

在学习解决问题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投影片、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课外小组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午饭后到小小图书馆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看,它们正聚精会神地学知识呢!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看一看。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你们知道小小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吗?(出示统计表。)谁能说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

先独立思考,再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算一算。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①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②指名汇报,教师板书236-118=

③看算式,试着估算出得数的范围。

④指名说说估算的过程。

⑤进行计算。236-118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汇报、交流。

(2)提一提。

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求两种书的差 的问题。

①根据藏书情况表,你能提出哪些求差的数学问题吗?

②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③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出来。

④指名汇报的数,并说出计算过程。

3.试一试。

探索减法验算的方法。

(1)出示前两幅图,说出图意。

(2)结合实际讨论:找回32元对不对?

(3)总结减法验算的两种方法。

(4)完成教材第57页的试一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4.议一议。

探索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1)讨论300-97怎么算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最简便。?

(2)各小组间交流、汇报。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出计算过程。

(3)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4)看黑板,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再来说一说。

5.想一想。

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笔算减法的法则。

(1)自己结合学过的百以内数的比算减法法则,试着总结出万以内数的笔算减法法则。

(2)在小组内交流,完善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3)班内汇报: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4)在下面记一记。

(5)运用笔算法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独立完成第58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并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6.议一议。

讨论加法算式验算方法。

(1)出示747+87=?独立计算出来。

(2)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呢?与同伴互相交流。

(3)汇报验算方法。

学中做

1.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1)通过动物卡片游戏,练习三位数的减法。

(2)还利用这四个动物卡片,练习列出三位数的加法。

做中得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3题。

先让学生判断这三道题的对错,然后再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 ) 六九( )

( )八五十六 六八( )

( )八三十二 九九( )

( )九四十五 ( )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 ÷6=( )

30 ÷5=( ) 24 ÷6=( )

18 ÷6=( ) 8 ÷2=( )

3 ÷1=( ) 12 ÷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 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 )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 )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 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 (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 B、7×9 C、36÷9 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 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2023心理健康培训总结合集

心理健康培训总结 08-15

总务处年终工作计划汇集11篇

总务处年终工作计划 总务处工作计划 08-15

品牌方案通用

品牌方案 08-15

极端化心得体会(精品5篇)

极端化心得体会 08-15

便民春风行动工作总结精选10篇

便民春风行动工作总结 便民春风工作总结 08-15

教师节快乐文案50句

教师节快乐文案 08-15

上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04-07

小学三年级感谢信其三

小学三年级感谢信范文 感谢信范文三年级 06-29

伤感爱情说说心情短语23句

伤感爱情说说 08-15

线上营销方案15篇

线上营销方案 08-15

护理部述职精品十一篇

护理部述职 08-1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