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勾股定理教案

首先,一个优质教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案课件不仅是老师备课的重要参考材料,更是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要写好一份教案,首先需要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安排。

其次,教案的结构要合理规范。一份好的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部分。每个部分都要明确、详细,使教师能够清晰地领会教学的整体思路和重点把握。

同时,教案中的内容要简明扼要,精确准确。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避免使用过多的生僻词汇和繁复的句子结构,以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案的设计要注重启发性和互动性。教师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案还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总之,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学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学有方、教学有序、教学高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启发,期待您能够写出一份出色的教案!

勾股定理教案(篇1)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它将形和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的教育教学价值就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m.zf133.CO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然所精神。

3、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们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但活动经验不足,所以

本节课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和运用它。

教学难点:分割,补全法证面积相等,探索勾股定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溶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先从学生们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图形数学化,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是学生们自己的课堂。

学法:我想通过“操作+思考”这样方式,有效地让学生们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来发现新知,同时让学生们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三、 教学程序设计

1、 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们学习兴趣。

牛顿,瓦特的故事,让学生们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内容:

①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②边长为3、4、5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③学生们画两直角边为2,6的直角三角形,探索三边的关系

④三边为a、b、c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证明)

⑤勾股定理历史介绍,让学生们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过程。

3、新知运用:

①举出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讲解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 B=90° ,AB=6,BC=8,求AC.

③要做一个人字梯,要求人字梯的跨度为6米,高为4米,请问怎么做?

④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4、小结本课: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补充: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多思考。 勾股定是数学史上的明珠,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它。

勾股定理教案(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7章第二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来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以及原命题为真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过程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

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

尽管已到初二下学期的学生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但思维的局限性还很大,能力之间也有差距,而利用“构造法”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生第一次见到,它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学生的智能状况,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又是本节的难点,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是本节重点

重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样注重社会实践和体验,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我采用的教法学法如下:

在教学中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为形式,采用“提问引导法”,通过“提出疑问”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本节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体现学习自主性,从不同层面发掘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纸片、直尺、圆规等

3、对学生事先分组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数学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能说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吗?

问题2:若一个三角形三边具有a2+b2=c2,能否确定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观察猜想

探究一:分组做实验

第一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3cm、4 cm、5 cm的三角形;

第二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2.5 cm、6 cm、7.5 cm的三角形;

第三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4 cm、7.5 cm、8.5 cm的三角形;

第四组同学每人画一个边长为2 cm、5 cm、6 cm的三角形。

问题1:观察这些三角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呢?并测量验证

问题2:前三个三角形三边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题3:结合三角形三边长度的平方关系,你能猜一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与三角形的形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动手、观察、测量、思考、猜想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猜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又体验了数与形的内在联系。

(三)实践验证,归纳证明

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1:对于一个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否也为真?学生举例说明。

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是否也正确?怎么证明?

问题2:三边长度分别3cm,4cm,5cm的三角形与以3cm,4c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得到的?(出示纸片)

问题3:你能否借鉴问题2的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分组讨论,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证明,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设计意图:把“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方法的获取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参与发现的愉悦,有效地突破本节的难点。

勾股定理教案(篇3)

本节课设计力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具演示,营造一个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证明过程,从而锻炼思维、激发创造,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做到有传统的教学课堂像实验课堂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首先让学生阅读赵爽的弦图相关知识让他们体会中国古代科学的发达。在课堂上紧密结合前面已学的知识进行导入。如提出问题:你见过这个图案吗?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你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遵循什么规律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激起学生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然后顺利进入探究。本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除具备前面的性质外还有什么新的特征。

①初步感知定理:这一环节我选择了教材的图片,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发现用砖铺成的地面,其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创设感知情境,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学案出示)使问题更形象、具体。

②提出猜想:在活动1的基础上,学生已发现一些规律,进一步通过活动2进行看一看、填一填、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让学生感受不只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才具有这样的性质,学生再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得出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分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③证明猜想: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个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通过活动3我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拼图实验,在动手操中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探究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对学生的做法给予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我创造的快乐,从而分散了教学难点,发现了利用面积相等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④总结定理: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完善之处由教师补充,在前面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容易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数量关系即勾股定理。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达到了什么程度?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的达成情况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设计了一组坡有难度的练习题。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你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教学目标,使知识成为体系。

让学生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下节课展示、交流。使本节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

勾股定理教案(篇4)

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是在前面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一些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几何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打下基础。

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经历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1、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1、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2、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①自制学习卡;

②自制教学工具: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板(两直角边分别为 ,斜边为 )、一块模板(将一块矩形板材中间挖出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再将其背面衬一块底板)。

问题1:在七年级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第三边的长度确定吗?

问题2:如果这两边的夹角为90°,第三边的长度确定吗?如何求第三边的长度呢?

问题呈现后给学生适当思考时间,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直角三角形这一类特殊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从数学问题出发,激活原有知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将学生的原有认知作为新知的生长点,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1(学习卡):(1)请你用三角板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为减小误差,把直角边取为整数)

你发现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你能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平方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吗?

设计意图:①此活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共同分享,培养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交流的意识;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活动2:(1)你能用所给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正方形模板中拼出两个空白的正方形吗?

(2)你能用所给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正方形模板中拼出一个空白的大正方形吗?

问题3:以上拼出的两个图形的空白部分面积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关系式?

设计说明:①通过拼图活动,以动手操作代替枯燥、单一的讲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②此活动过程是在毕达哥拉斯的'证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拼图方法和定理的演绎推理过程得以简化,有效地突破了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

1、介绍定理命名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

2、在西方一般认为这个定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所以人们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而实际上据我国著名《周髀算经》记载:约公元1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发现了勾股定理。这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要早了几百年。

3、世界上许多数学家,先后用400多种方法证明了这一定理。同学们在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了解勾股定理的其它证法。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感受数学文化,增加学生的数学史知识,从而体会到祖国数学历史的悠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例题讲解】已知在Rt△ABC中,∠C=90°,

设计意图:给出范例,让学生了解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的过程性要求,规范解题步骤,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如何将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而得以解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7、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①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勾股定理,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②学会建立方程解决几何问题,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拓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为学生创设交流、反思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引导学生从面积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1、巩固型作业(略);

2、通过翻阅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选择你喜欢的两种方法整理并打印出来(两天内在组内交互,一周内小组交互,选择不同的证明方法在班级展出)。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活动是开放的,它不仅为每个学生搭建了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数学活动的平台,而且给了他们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勾股定理教案(篇5)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第十九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于正确的进行运用。

⒈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⒉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成因】对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数学的思想意识,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突破措施】:

⒈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创设生动、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冲突,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

⒉自主探索,敢于猜想:充分让自己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数学问题的结论,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更是一位参入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环境;

⒊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实行“小组合作制”,各小组中自己推荐一人担任“发言人”,一人担任“书记员”,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可上台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台”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法分析】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到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基本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

【学法分析】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参入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

⒈课件出示课本P99图19.2.1:

观察图中用阴影画出的三个正方形,你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可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老师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SP+SQ=SR(此时让小组“发言人”发言),从而让学生通过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当∠C=90°,AC=BC时,则 AC2+BC2=AB2。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勾股定理教案(篇6)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

A.5≤a≤12 B.5≤a≤13 C.12≤a≤13 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 )组.

A.13,12,12 B.12,12,8 C.13,10,12 D.5,8,4

勾股定理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知识结构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认知结构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转化成数量关系,架起了几何与代数之间的桥梁;勾股定理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以我国数学文化为主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限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突出重点,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师利用几何直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探索,设计实验让学生进行验证,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学法指导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国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了使学生感受其传承的魅力,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首先,情境导入古韵今风

给出《七巧八分图》中的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两组七巧板进行合作拼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它们围成了怎么样三角形,反映在三边上,又蕴含着怎么样数学奥秘呢?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追溯历史解密真相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依照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我设计如下三个活动。

从上面低起点的问题入手,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发现,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关系。巧妙的将面积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边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发现虽然直观,但面积计算更具说服力。将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会想到用"数格子"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适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割"和"补"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积,为下一步探索复杂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缚,探索在一般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一结论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教师给出边长单位长度分别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避免了学生因作图不准确而产生的错误,也为下面"勾三股四弦五"的.提出埋下伏笔。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有效地分散了难点。在求正方形C的面积时,学生将展示"割"的方法,"补"的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新方法教师应给于表扬,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以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使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改变三边长度三边关系不变,当∠α为锐角或钝角时,三边关系就改变了,进而强调了命题成立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以上三个环节层层深入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命题1,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感性认识未必是正确的,推理验证证实我们的猜想。

第三步推陈出新借古鼎新

教材中直接给出"赵爽弦图"的证法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图活动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勾股定理。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在相互学习中完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对于不同的拼图方案给予肯定。从而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会发现两种证明方案。

方案1为赵爽弦图,学生讲解论证过程,再现古代数学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为学生自己探索的结果,论证之巧较方案1有异曲同工之妙。整个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由表面到本质,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发掘过程,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对比"古"、"今"两种证法,让学生体会"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喜悦,感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豪感。板书勾股定理,进而给出字母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对"勾、股、弦"的含义以及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个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勾股树动态演示,让学生欣赏数学的精巧、优美。

第四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我按照"理解—掌握—运用"的梯度设计了如下三组习题。

(1)对应难点,巩固所学。

(2)考查重点,深化新知。

(3)解决问题,感受应用。

第五步温故反思任务后延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四基"的要求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进而总结出一个定理、二个方案、三种思想、四种经验。

然后布置作业,分层作业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勾股定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察、猜想)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1) (2) (3)(4)

学生很容易算出:情形(1)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2)中A→B的路线长为:AA’+πd/2所以情形(1)的路线比情形(2)要短.

学生在情形(3)和(4)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4)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4)最短.

如图:

(1)中A→B的路线长为:AA’+d;

(2)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3)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4)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π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米,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

1、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第六 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

作业:1.课本习题1.5第1,2,3题.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教案(篇9)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学生在学习数的开方和整式的乘除后的一段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后面解直角三角形的作好铺垫,它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它将形和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的教育教学价值就具体体现在如下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然所精神。

3、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逐步养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但活动经验不足,所以

本节课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掌握和运用它。

教学难点:分割,补全法证面积相等,探索勾股定理。

二、说教法学法分析:

要上好一堂课,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溶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图形数学化,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数学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学法:我想通过“操作+思考”这样方式,有效地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来发现新知,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三、 说教学程序设计

1、 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牛顿,瓦特的故事,让学生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四个内容:

①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②边长为3、4、5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③学生画两直角边为2,6的直角三角形,探索三边的关系

④三边为a、b、c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证明)

⑤勾股定理历史介绍,让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的过程。

3、新知运用:

①举出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讲解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 B=90° ,AB=6,BC=8,求AC.

③要做一个人字梯,要求人字梯的跨度为6米,高为4米,请问怎么做?

④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4、小结本课:

学完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补充: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多思考。 勾股定是数学史上的明珠,证明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它。

反思:

教学设计主要是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探索问题的设计上有点难,第二个问题应加个3,3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分割或者补全,这样过度,降低3,4为直角边的探索探索;在2,6为直角边时,这个问题可以不用设计进去,就为后面的练习留足时间。探索时间较长,整个课程推行进度较慢,练习较少。

对学生的启发不够,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能及时想出来,没有及时很好的引导,启发,应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并及时交给思考的方法。学生反应不是太好,能力差,也或许是因为问题设计的较难,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探究。

预期的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勾股定理,但探索热情没有点燃,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索精神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

勾股定理教案(篇10)

例1(P83例2)让学生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2(补充)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2(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1。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80m后,又走了60m,再走100m回到原地。小强在操场上向东走了80m后,又走60m的方向是。

2。如图,在操场上竖直立着一根长为2米的测影竿,早晨测得它的影长为4米,中午测得它的影长为1米,则A、B、C三点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3。如图,在我国沿海有一艘不明国籍的轮船进入我国海域,我海军甲、乙两艘巡逻艇立即从相距13海里的A、B两个基地前去拦截,六分钟后同时到达C地将其拦截。已知甲巡逻艇每小时航行120海里,乙巡逻艇每小时航行50海里,航向为北偏西40°,问:甲巡逻艇的航向

勾股定理教案(篇11)

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4章第二节内容,是在掌握勾股定理的基础上对勾股定理的应用之一。 勾股定理是我国古数学的一项伟大成就。勾股定理为我们提供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间的数量关系,它的逆定理为我们提供了判断三角形是否属于直角三角形的依据,也是判定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些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习,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勾股定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正确使用。 教学关键:在现实情境中捕抓直角三角形,确定好直角三角形之后,再应用勾股定理。

1。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置如下: 一。回顾问: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授课例1。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它的高AB等于4厘米,底面周长等于20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C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多少?(课本P57图14。2。1)

①学生取出自制圆柱,,尝试从A点到C点沿圆柱侧面画出几条路线。思考:那条路线最短? ②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C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得对吗? ③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C点处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思路点拨:引导学生在自制的圆柱侧面上寻找最短路线;提醒学生将圆柱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兴趣高涨,气氛异常的活跃,他们发现蚂蚁从A点往上爬到B点后顺着直径爬向C点爬行的路线是最短的!我也意外的发现了这种爬法是正确的,但是课本上是顺着侧面往上爬的,我就告诉学生:“课本中的圆柱体是没有上盖的”。只有这样课本上的解答才算是完全正确的。例2。(课本P58图14。2。3) 思路点拨:厂门的宽度是足够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察当卡车位于厂门正中间时其高度是否小于CH,点D在离厂门中线0。8米处,且CD⊥AB, 与地面交于H,寻找出Rt△OCD,运用勾股定理求出CD= = =0。6,CH=0。6+2。3=2。9>2。5可见卡车能顺利通过 。详细解题过程看课本 引导学生完成P58做一做。 三。课堂小练 1。课本P58练习第1,2题。 2。探究: 一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是否能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四。小结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紧紧抓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透勾股定理的具体应用,那样就能很轻松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勾股定理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解决问题:①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②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情感态度:①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发学生发奋学习。

②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本课的教学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可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基本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归纳验证问题解决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七部分。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首先提出问题1:你知道下图所表示的意义吗?创设问题情境,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通过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提出问题2:你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的意义吗?此问题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关于评改读后感教案

读后感关于森林 关于家乡读后感 09-28

大学生理想演讲稿(精选8篇)

大学生理想演讲稿 07-04

植树通知7篇

植树通知 07-04

公司发展心得(必备4篇)

公司发展心得 发展心得 07-04

[教案分享] 实习的证实

实习证明 实习证明范本 08-11

医院述职报告度(必备5篇)

医院述职报告 07-04

班长开家长会的演讲稿

班长家长会演讲稿 家长会演讲稿 07-04

小学老师年终工作计划范文14篇

小学老师年终工作计划 小学老师工作计划 07-04

民办幼儿园招生工作方案(精选8篇)

民办幼儿园招生计划 社区民办幼儿园招生计划 07-04

标准工程委托合同(分享15篇)

标准工程委托合同 工程委托合同 07-04

最新父爱的句子汇集92句

歌颂父爱的句子 父爱抒情的句子 07-0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