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天平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我们竭尽全力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天平的课件”服务,确保您满意度达到最高。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部分,现在正是撰写最佳教案和课件的时候。教案是推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必要途径,我们相信在本文中您一定会获益颇丰!

天平的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千克和克(教材78页--79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难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具准备

天平、梨、玻璃弹球、文具等。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用天平比较了两个物品的轻重,这节课我们继续利用天平学习。

二、自主学习

1.教师出示梨和玻璃弹球,请学生掂一掂梨和弹球。

2.教师演示

(1)一边放梨一边放玻璃球,学生观察用语言表述。(梨比1个玻璃球重,梨比2个玻璃球重等。)

(2)直到天平平衡,学生观察汇报并用语言表述。(1个梨和个玻璃球同样重。)

3.小组活动,用一个玻璃球重作单位,试着测量语文和铅笔盒等文具各有多重。

(1)学生拿出文具自己掂一掂,猜测有几个玻璃球的重。

(2)小组活动测量。(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和学生一起活动。)

(3)每组选一样文具,板前测量汇报。(注重语言的表述。)

三、课堂小结

四、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做,全班交流。

2.实践活动,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估测。

(2)实际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综合练习

天平的课件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1、出示95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一个同学汇报。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在纸上写一下)

一个同学汇报。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和实验。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1、第96页第1题:

解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看图说一说: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学生尝试解方程:

4x=400

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能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天平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使用天平。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托盘天平时,经历参照说明书学习调试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2、体验使用天平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2、养成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的习惯、养成细心、耐心、认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调节和使用天平。

教学难点会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用具天平烧杯?粉笔

导入新课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结构。老师现在给你一个小石块,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

要想知道小石块的质量,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旅程。

(学生回忆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自主探究

1、天平和正确使用规则是什么?

2、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你知道托盘天平上”最大量程””感量”的含义吗?

(结合目标,学生阅读课本“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及“学习使用量筒或量杯”部分。发现疑难,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合作探究展示提高

知识点:学会使用天平

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对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使用顺序

⑴”放”。应怎样放置天平?

⑵”调”。游码应放在什么位置?怎样调节天平?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⑶”称”。物体与砝码分别放在哪个盘里?

⑷”记”。天平平衡时,怎样计算物体的质量?

⑸”收”。测量完毕,怎样收回砝码?

2、保养

⑴所测物体的质量与天平的量程有什么关系?

⑵怎样加减砝码?

⑶怎样保存天平和砝码?

⑷使用完毕游码与砝码应怎样?

⑸天平与砝码发生氧化腐蚀或其它问题,应怎样处理?

小结:明确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同时强调:”调”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称”必须是左物右码,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问题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测量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然后进实验收集证据(师巡视并收集解决出现的问题)

⑴用天平测出一支粉笔的质量。

⑵用天平测出50ml水的质量。

分析与论证:每一小组的读数是否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强调:实验完毕要整理器材。天平是较精密的仪器,使用它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要有细心和耐心。

问题三:一个小曲别针的、质量很小,你有办法利用托盘天平测出它的质量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佳方案。利用”积累”法可测出质量过小的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自学“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部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小组代表发言汇报)。

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展示其方案。

学生利用天平测粉笔和水的质量。

学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明确测杯中水的质量的合理实验步骤。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代表发言。

同时介绍托盘天平“感量”的含义。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问题四:要测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引导分析讨论:

A、把一个曲别针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测量。

B、测量一个曲别针和一块铁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C、测量100个曲别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

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学生分析讨论测量方法,小组代表展示方案。

学生进行测量

反思完善依据板书提炼主要知识,回扣目标。

解答疑难总结方法,谈收获,提出新问题。

达标测评指导学生过关训练,对反馈问题进行补偿学生独立做题,互纠、互评,师抽批?

天平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②认识目标: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时间】 ( 1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二)互阅作业

(三)自学与互帮

1.内容一:探究影响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

自学方法:

1.称橡皮泥的质量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 ,标 尺上的分度值为 ;

②把游码移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然后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是否改变了?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 (有关/无关)

生活经验:当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他们的质量是否改变?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状态 (有关/无关)

科学研究还发现:物体的`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 。

综上所述:物体的质量不随 、 、 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2.自学 内容二: 6.2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

实验序号 回形针数量/个 总质量/g 一个回形针质量/g

① 1

② 20

③ 40

方法:当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 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按照下表要求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空格内。

3.自学内容三:6.3测量烧杯中水的 质量

(1)、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A、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

B、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C、测量烧杯的质量

(2)将测量步骤和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

序号 测量步骤 质量/g

(四)练习

1.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 )

A.物体的形状 B.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C.物体所在的位置 D.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和它的形状

2.用天平称 一粒米的质量,下列方法中相 对比较简便而又正确的是 ( )

A.先测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B.把一粒米放在一只杯子中,测出其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

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仔细测量

D.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反复测量,再求 平均值

3. 某同学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按照常规操作步骤如下:

a.将天平放于水平桌面上;b.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0点,调节平衡螺母;

c.将被测物体放在右盘中,用镊子在另一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

d.计算盘中砝码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则为被测物体质量;

e.整理器材.

以上步骤中有一个步骤有遗漏,有一个步骤有错误,请在下列括号中填上该步骤的字母代号,并在横线上补充和改正.

①有遗漏是步骤( ),补充:

②有错误的步骤( ),改正:

(五)知者加速

1. 小明使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某个 零件的质量,该天平配置的最小的砝码的数值是1kg.

(1)小明按正确方法测量时,测得零件的质量为39.70g,则小明在天平的 盘放了 砝码,其质量数值由大到小依次是 .

(2)若小明使用这架调好的天平测量一个物体质量时,误将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右盘,按正常方法读出物体的质量为32.40g,则这个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

(六)因人作业(适度作业量,知者加速)

天平的课件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各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学校和公司为满足此需求,现已制作了大量的课件,但有的人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在探索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的制作经验说一说其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技巧,希望能给你一丝启发。

一个课件的制作和一个软件产品的创作相似,为了提高效率,避免不别要的重复劳动,应以软件工程的观念去开发和管理。因此一个课件从无到有应该包含以下过程:1、问题的定义;2、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4、编码和测试;5、维护。下面我就对每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思路和技巧作一介绍。

一、问题的定义。

在软件工程中有明确的定义,但相当复杂。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做什么?,即我们制作课件的主题。比如,《天平》就是课件的主题。有些刚搞课件的老师不知做什么,而等别人做出时第一感觉就是好!,我怎么想不到?,实际上,他(她)不是想不到,而是没有去想,或者说没有一个正确思路去指导想。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思路主要有两点:

1、按课本章节逐一思考,寻找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由于是按章节做的,很适用于课堂教学,易于提高课堂效率。目前,象这样的物理课件已经比较齐全,但其它学科还不齐全,其它学科的老师可以就此多做一些文章。另外,新教材不断的推出,也可以让我们老师多抓住一些主题。再者,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度、方法上制作别人作过的主题。《天平》就是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在我制作此之前,也看过别人做的,但我换了一个角度(模拟测量过程)又重做它,这不,这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三等奖。

2、综合几章几节内容,寻找一个专题式的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很适用于复习课或学生的自学,便于学生知识面的加深与拓展。我曾经看过这样的课件《大陆板块漂移说》,它就是从历史、地理、生物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课件显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各学科的联系,适应素质教育大潮。

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如果做了,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我曾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位老师制作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仅有几行文字和两幅图片(由以前的挂图扫描得到的),评委看后认为:这个不需要制作课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全可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从本例不难看出,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制作的课件一定要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计算机的优势主要有显示微小的事物、慢放快速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趣味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各位可以参看其它书籍。但我认为制作课件本身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刚才那位评委的评价无可厚非,但各位也可设想一下:一批是一直有传统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批是经常接触那些简单的又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的课件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以后接触计算机时,前一批的学生可能就会感慨地说计算机是什么东西?我还没有见过呢?。而且,那种简单的课件制作又不会花费你太多的时间,到此,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你将采用哪种手段教书育人呢?我想你的答案和我一样:后一种。

总之,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就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只要计算机能发挥一点优势,我们就可以选择此主题。当然,我们也要主意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实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主题和设计课件内容时考虑这一点。

我选择〈〈天平〉〉为主题,制作模拟测量过程的课件,因为两点好处:1、虽然天平的使用是要做分组实验的,但教师肯定要对天平的构造、使用技巧、使用主意点作一些讲解,而往往实验室又很大,天平相对就很小,用实物说明时,后面的学生是看不清的,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本课件,把它和实验有机组合起来,教学效果可以提高很多。2、为了适应未来的网上教学,学生可在网上用虚拟天平模拟测量过程,学会天平的使用。

三、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前面我们决定了做什么,这步就是让我们为达到其目标精心设计。

在总体设计上,我主张用功能模块分析法,即思考本课件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而且每一功能又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这样一层一层的细分下去。例如:

在一个功能模块不太好分成几个独立模块时,我们在总体分析上就可以到此为止,下面就用详细分析方法设计这一模块。

在详细设计上,我主张用流程图的方法。由于课件与其它一些软件不一样,它肯定是要以展示画面为主的,因此我们在画流程图之前,先要仔细想一想展示效果,以及如何配合人机交互。

例如:在模拟测量模块中,我们要尽量模拟真实达到这样的效果:1、一架天平,砝码(如上图所示),2、随时点击左盘的物体能改变物体质量,3、随时点击右边木板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盘上,原位置砝码消失,4、随时点击右盘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边木板上,原位置砝码消失,5、随时拖动游码(只能沿横梁),游码被拖到哪里,它就定位在那个坐标位置上。6、做以上任一交互操作,天平随即要根据其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做出不同的摆动。

由于篇幅原因,只能附上简易流程图。

四、编码和测试。

前面我们已经设计好整个课件,这一步就要把我们的设想转化为现实,即把它制作出来。这一步一般又要分四小步:1、收集和制作素材,2、选择一个多媒体编辑工具,来有机组合文字、图片、动画和交互,3、进行测试,看一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4、装潢,即修饰每幅画面,使它给人一种美感。

现在多媒体编辑工具很多,如果功能复杂,可采用Dephi语言、VisualBasic语言或其它面向对象设计的语言,但目前我们常用Authorware多媒体编辑工具。下面针对此工具谈一谈一些常用的小技巧。

1、如何在动画上显示文字。分两步:①打开动画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关掉直接显示到屏幕这一条;②打开含有显示文字的展示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中输入一个比动画层次大的数据,一般输入2以上的数据(缺省是0)。

2、如何在调试过程中及时看到变量的值。分两步:①建立一个新的展示图标,打开图标,用文字工具输入一变量名,同时在输入变量名之前和之后分别加左右大括号,如要显示变量Time时,可用文字工具输入{Time}②打开此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输入一个较大的数据,免得被后面图标遮挡;另外打开自动更新变量这一条。

3、如何正确读出游码的读数。首先,要使游码能沿一直线拖动,可以用两种方法实现:①采用运动图标,并按刻度轨迹运动方式。②采用图标属性框中按轨迹移动。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非常相似。其次,定义轨迹的初末位置坐标,比如本课件中游码的初坐标为0克,末坐标为5克。这样游码在移动时,其相对坐标值就在0克和5克之间。最后,通过系统变量pathposition读取游码所在位置坐标的数值,该值也就大致对应游码的读数,但要注意,其数值可能和实际读数有误差,因此一定要对每一数值测试,不准的要用IF语句加以纠正。

五、维护。

即课件的修正和升级。在后期的使用中发现制作中的Bug,要加以修正;由于某些原因,如教材的更新,这就要求对课件升级与完善。为了便于以后的维护,图标和变量的名称不能太简单,要能反映它所代表的意义。这一点,人们贪图省事,经常忽略。

以上是我多年的一点体验,提供给大家以作参考,由于水平有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愿和大家共同切磋。

天平的课件 篇6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最好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差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操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操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引导,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法会更易于掌握。

天平的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一个框题,通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内涵,本单元重在树立学生公平意识,培养学生正义感,所以这一单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自然延伸和合理提升,同时又是本册书的落脚点,从本课内容上看,它解决了什么是公平及为什么要维护社会公平,为下一课学习怎样维护公平奠定基础,对巩固和提升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成果非常重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难点是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对性。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两极思维,难以理解在公平与不公平之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状态。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相对的。

二、学情分析:

第一:学生在公平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关于公平学生接触较多,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学生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和思考,但对公平及公平的重要性等问题学生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清晰地认识,不利于学生树立公平意识。

第二:部分学生不能客观认识、处理对自己不公平事件的现实。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对自己不公平的事情时,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造成心情郁闷,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自己不公平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做一个追求公平的现代人。

能力与过程目标: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结合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与情景及案例教学相结合,制作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 众说纷纭话公平

1、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公平的角度看在我们的周围,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公平现象,哪些不公平现象,让学生自己列举。并展示事例:某学校给了八年级2班一个外出交流的名额,班王任组织全班投票选拨,给果万兵和李超脱颖而出,但两人所得票数相等。应该派谁去呢?你认为怎祥做才公平?让学生判断这些现象,并且说明做出判断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对公平的认识。

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有着不同的理解。

同学们阅读100页相关链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公平。

2、老师出示事例:考试时有同学作弊,而你没有作弊,作弊的同学成绩比你好,你认为对你公平吗?在以后的考试中你会怎么做?同学们思考后回答问题,共同总结出: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他人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就产生了公平或不公平的感觉。

3、同学们准备小品(教材101页内容),从同学们的表演中反映出同学们对李伟受表彰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归纳出结论。

你可以说,公平是得到自己该做的;也可以说,公平是分担自己该做的。一般的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应得的利益。

4、在我国,还存在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差异,存在侵犯公民权利的现象,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国家应从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 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分析书中《推销员跳槽》一例,设置三个问题:A、最初员工为什么想跳槽?(分配方式不当,多干不多拿)B、公司已经制定了比较公平的分配制度。员工为什么还提出辞职?为什么会乱了套?C、要是你是公司领导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由学生身边的事情拓展到公司的前景再到社会的发展,使学生明确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实现这一点。不公平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结合书中102页内容分析:1)这两件事涉及他们的哪些权利?2)这些权利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他们的公平感受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同学们思考、讨论,老师概括总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老师进一步展示美国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罗尔斯关于公平的三条原则:

(1)每个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权利平等)

(2)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机会平等)

(3)如起始状况(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分配结果的平等)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公平的作用。

六、教学意图:

在当今中国,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社会公平的依托,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将打破,信任危机会摧毁民族的价值堤坝,因此,建构21世纪的社会公平理念,将公平原则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明确公平的重要性,使学生们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七、预想效果:

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现象,同学们会有许多的疑问,老师注意解释与引导,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天平的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材中上面四幅图,左面的两幅图是具体的数,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感知两边加上2克砝码后天平仍是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等式仍然成立;右面的两幅图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两边加上5克砝码后天平仍然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5,等式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下面四幅图的设计与上面四幅图的设计类似,也是通过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处理教材就与初中的有关知识连接了起来,体现了知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经济特区--深圳,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学生的知识面宽,生活中已经初步接触并了解天平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但还不知道解方程的方法。

四、课堂实录

(一)利用天平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规律。

演示一:

现在我们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两边相等,5=5。

师:现在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天平仍然平衡,算式表示为5+2=5+2.

师: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请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别做试验,列算式)

演示二:

师:现在左侧放的砝码质量是x克,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这时天平的状态状况。

生:天平两边平衡,算式x=10表示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师:现在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把天平的状态情况表示出来。

生:天平两边仍然平衡,x+5=10+5.

演示三:

师: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生1: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0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0=10+10。

生2: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2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2=10+12。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同伴互相交流交流。

生: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师: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么样?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

生1:我们推想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一次的试验,5+2=5+2,现在两侧都去掉2克,天平仍然平衡,5+2-2=5+2-2。

生2:我们认为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二次的试验,x+5=15,先在两边都去掉5克,天平仍然平衡。X+5-5=15-5。

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内可以相互的说一说。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18=10中的未知数x。

(二)尝试解答

求出方程x+8=10中的未知数。

生:我们组想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方程两边都减去8,方程还成立。即x+8-8=10-8,x=2。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x=2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求未知数x

x-19=2x+12=20x-12.3=2.8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体会: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3.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调动和发挥,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围绕关键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过教师的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他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此外,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面对出现的错误有三种反应:一是把错题扔在一边,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计算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三是从头查起,找到错误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时间较长。三种反应代表了三种学习品质。第一种学生显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怀着侥幸的心理去碰运气,如果做对了,就过去了,做不对,重新再来。这种学生往往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错误,而不思改悔。这种学生用这样消极、被动的心态面对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多多。第二种学生虽然比第一种学生有进步,能够查找自己的问题,但不求甚解,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说明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因而导致学习效果差。第三种学生比较善于反思,能够从根本上注意解决问题,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在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面对这三种学习状况,身为教师应把握住契机,纠正错误的学习态度,教给正确的反思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采用天平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试验发现的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天平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3.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规律有学生猜测,再加以验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虽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整个思路是由学生形成的,使新方法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直到真正认识并掌握它,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点评人:陈清容(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天平的课件 篇9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导学案

课题: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课型:新授主编人:XXX审核人:初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②认识目标: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二)互阅作业

(三)自学与互帮

1.内容一:探究影响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

自学方法:1.称橡皮泥的质量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标尺上的分度值为;

②把游码移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然后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是否改变了?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无关)

生活经验:当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他们的质量是否改变?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无关)

科学研究还发现:物体的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

综上所述:物体的质量不随、、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3.自学内容二:6.2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

实验序号回形针数量/个总质量/g一个回形针质量/g

①1

②20

③40

方法:当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按照下表要求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空格内。

4.自学内容三:6.3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

(1)、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A、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

B、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C、测量烧杯的质量

(2)将测量步骤和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天平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爱护仪器的品质和认真实验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托盘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教具

教师用:标尺模型。

学生用:托盘天平、墨水瓶(自备)、几个相同的硬币(自备)、盛有水的烧杯(100l)。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托盘天平的用途是什么?

2.测物体质量之前,应怎样调节托盘天平?

3.如图1是在用托盘天平称固体药品的质量。指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并予纠正。(图中有三处错误)

4.为什么托盘天平的左盘要放物体,右盘要放砝码?

引导学生回答:有两个原因:第一,根据一般人的习惯是右手操作较方便,而砝码常需加减,所以右手用镊子将砝码轻放在右盘上较方便。第二,课本P7使用方法第3点中指出: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可见,托盘天平的构造决定了物体须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上。

5.用标尺模型做读数练习。读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二)实验准备

阅读课本P80第二节的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步骤。

(三)教师讲

1.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如夹取砝码要用镊子,要轻取轻放等。测量时,态度认真,实事求是。仪器放置、操作过程要规范。

2.测量时,怎样才能既准确又快呢?

从两方面启发学生:第一,对被测物体的质量先要估测,减小夹取砝码的盲目性。第二,调节天平使横梁平衡时,或测物体质量使横梁平衡时,是否一定要使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线才行;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两侧摆动的格数相同是否可行?请同学在实验中有意识的加以体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迴视察、指导。着重检查以下几点:

1.爱护仪器的情况。包括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2.是否会调节托盘天平。

3.使用托盘天平是否正确、规范。

4.能否正确读出砝码的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5.能否将测量结果和计算结果正确的记在课本P80上。

(四)学生实验后的讨论

1.请两个实验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并简要探讨测量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2.讨论课本P80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8,习题第1题。

2.制作小天平。做法见书P87的小实验。

编辑推荐

2024天平的课件(系列11篇)


天平的课件 篇1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导学案

课题: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课型:新授主编人:XXX审核人:初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

②认识目标: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天平,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二)互阅作业

(三)自学与互帮

1.内容一:探究影响物体质量大小的因素

自学方法:1.称橡皮泥的质量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标尺上的分度值为;

②把游码移到标尺的“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然后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是否改变了?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无关)

生活经验:当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他们的质量是否改变?

结论:物体的质量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无关)

科学研究还发现:物体的质量不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例如。

综上所述:物体的质量不随、、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3.自学内容二:6.2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

实验序号回形针数量/个总质量/g一个回形针质量/g

①1

②20

③40

方法:当测量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按照下表要求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填入空格内。

4.自学内容三:6.3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

(1)、排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A、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

B、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C、测量烧杯的质量

(2)将测量步骤和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天平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判断哪个物品轻,哪个物品重。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感受物品轻重的过程,知道可以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教学准备:

天平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吃过西瓜吗?谁能说一说,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哪个轻,哪个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做一做

(1)在课前准备一个面包和一瓶饮料,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再让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提出蓝灵鼠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天平会有什么现象。

(3)结合上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天平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

2.用天平比较

(1)可以让学生掂一掂自己准备好的苹果和梨,判断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分别用天平比较。

把学生带来的苹果和梨放在一起,观察哪个梨可能与哪个苹果的质量相等。

三、课堂练习

第一题学生判断后,交流一下各自做的结果。

第二题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天平图作出判断。

第三题是一道推理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五、课堂作业:

补充信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天平的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材中上面四幅图,左面的两幅图是具体的数,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感知两边加上2克砝码后天平仍是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等式仍然成立;右面的两幅图是含有字母的等式,通过天平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两边加上5克砝码后天平仍然平衡的,也就是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5,等式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下面四幅图的设计与上面四幅图的设计类似,也是通过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得出结论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处理教材就与初中的有关知识连接了起来,体现了知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经济特区--深圳,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学生的知识面宽,生活中已经初步接触并了解天平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但还不知道解方程的方法。

四、课堂实录

(一)利用天平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规律。

演示一:

现在我们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两边相等,5=5。

师:现在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天平仍然平衡,算式表示为5+2=5+2.

师: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请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同学们分别做试验,列算式)

演示二:

师:现在左侧放的砝码质量是x克,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这时天平的状态状况。

生:天平两边平衡,算式x=10表示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师:现在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把天平的状态情况表示出来。

生:天平两边仍然平衡,x+5=10+5.

演示三:

师: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生1: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0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0=10+10。

生2:我认为两边都加上12克,天平仍然会平衡,用方程表示为x+12=10+12。

师: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同伴互相交流交流。

生: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

师: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么样?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请同桌两位同学合作)

生1:我们推想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一次的试验,5+2=5+2,现在两侧都去掉2克,天平仍然平衡,5+2-2=5+2-2。

生2:我们认为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我们用的是刚才第二次的试验,x+5=15,先在两边都去掉5克,天平仍然平衡。X+5-5=15-5。

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内可以相互的说一说。

生: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可以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18=10中的未知数x。

(二)尝试解答

求出方程x+8=10中的未知数。

生:我们组想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方程两边都减去8,方程还成立。即x+8-8=10-8,x=2。

师:请同学们检查一下x=2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求未知数x

x-19=2x+12=20x-12.3=2.8

(四)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体会: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3.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调动和发挥,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围绕关键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过教师的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他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此外,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面对出现的错误有三种反应:一是把错题扔在一边,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计算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三是从头查起,找到错误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时间较长。三种反应代表了三种学习品质。第一种学生显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怀着侥幸的心理去碰运气,如果做对了,就过去了,做不对,重新再来。这种学生往往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错误,而不思改悔。这种学生用这样消极、被动的心态面对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多多。第二种学生虽然比第一种学生有进步,能够查找自己的问题,但不求甚解,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说明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因而导致学习效果差。第三种学生比较善于反思,能够从根本上注意解决问题,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在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面对这三种学习状况,身为教师应把握住契机,纠正错误的学习态度,教给正确的反思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1.采用天平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试验发现的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2.教学过程的安排上注意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天平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在思维过程上,有展开,有压缩,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3.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规律有学生猜测,再加以验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虽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整个思路是由学生形成的,使新方法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直到真正认识并掌握它,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由学会型向会学型转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点评人:陈清容(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

天平的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千克和克(教材78页--79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难点

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具准备

天平、梨、玻璃弹球、文具等。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用天平比较了两个物品的轻重,这节课我们继续利用天平学习。

二、自主学习

1.教师出示梨和玻璃弹球,请学生掂一掂梨和弹球。

2.教师演示

(1)一边放梨一边放玻璃球,学生观察用语言表述。(梨比1个玻璃球重,梨比2个玻璃球重等。)

(2)直到天平平衡,学生观察汇报并用语言表述。(1个梨和个玻璃球同样重。)

3.小组活动,用一个玻璃球重作单位,试着测量语文和铅笔盒等文具各有多重。

(1)学生拿出文具自己掂一掂,猜测有几个玻璃球的重。

(2)小组活动测量。(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和学生一起活动。)

(3)每组选一样文具,板前测量汇报。(注重语言的表述。)

三、课堂小结

四、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做,全班交流。

2.实践活动,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估测。

(2)实际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综合练习

天平的课件 篇5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最好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差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操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操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引导,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法会更易于掌握。

天平的课件 篇6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每组一架天平、砝码、标有重量和没标重量的实物若干

2每组准备4个透明盒子、一盒火柴

3练习纸、表格每位同学各一份

盒子数量

火柴数量

方程

每盒火柴数

备注()

4电脑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方程

1活动一:认识等式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桌上有许多实物和一架天平,请用标有重量的实物若干放入天平左右两边托盘里,使天平两边保持平衡,并写出算式。

②组汇报结果

③引导等式,并加深理解

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根据回答(板书:等式)

2活动二:认识方程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每组同学把标有重量的一个实物换成没有标重量的实物,天平发生什么变化?再用砝码去使天平平衡,并写出算式。不知道重量的实物一般用什么来表示?

②组汇报结果

③组讨论:两次所写的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汇报结果:第一次写的等式中等号两边的数都是已知的。第二次写的等式等号两边的数有的是未知数(板书未知数)

引导得出方程:这些等式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指第二次写的等式)根据回答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方程)

3活动三: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

①(课件展示)活动要求:随意地把其中一已知重量的实物换成另一已知重量的实物,看天平的变化情况,并写出算式。

②组汇报结果

③理解什么是方程

(二)认识方程的解

1游戏:猜一猜

①游戏规则:每组同学用4个透明容器,其中一个同学将若干根火柴放入若干个盒子中,放好后写出一个方程,再让其他同学猜一猜ⅹ的意义和ⅹ等于几?

②教师示例,边讲边操作,边填表。

(我们用6根火柴平均放在两个盒子里,方程是2ⅹ=6,ⅹ是每盒3根。

盒子数

火柴数

方程

每盒火柴数

备注

2

6

2ⅹ=6

3

③组活动,汇报结果

④实物投影填表

三、练习与反思

1判断题。(是方程的画)

8-2ⅹ=6()6+ⅹ13()

143ⅹ=286()40ⅹ=2()

30-20=10()ⅹ+y=15()

2看图列出方程

3用方程表示

⑴我的岁数加上12是22岁,我有多少岁?

⑵我的岁数的4倍是44,我有多少岁?

四、引导学生小结和质疑

引导: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习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天平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读产品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使用天平。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托盘天平时,经历参照说明书学习调试和使用规则的过程。

2、体验使用天平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2、养成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的习惯、养成细心、耐心、认真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调节和使用天平。

教学难点会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用具天平烧杯?粉笔

导入新课

托盘天平是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结构。老师现在给你一个小石块,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

要想知道小石块的质量,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旅程。

(学生回忆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自主探究

1、天平和正确使用规则是什么?

2、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你知道托盘天平上”最大量程””感量”的含义吗?

(结合目标,学生阅读课本“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及“学习使用量筒或量杯”部分。发现疑难,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合作探究展示提高

知识点:学会使用天平

问题一:请同学们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对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使用顺序

⑴”放”。应怎样放置天平?

⑵”调”。游码应放在什么位置?怎样调节天平?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⑶”称”。物体与砝码分别放在哪个盘里?

⑷”记”。天平平衡时,怎样计算物体的质量?

⑸”收”。测量完毕,怎样收回砝码?

2、保养

⑴所测物体的质量与天平的量程有什么关系?

⑵怎样加减砝码?

⑶怎样保存天平和砝码?

⑷使用完毕游码与砝码应怎样?

⑸天平与砝码发生氧化腐蚀或其它问题,应怎样处理?

小结:明确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同时强调:”调”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称”必须是左物右码,养成读用产品说明书的习惯。

问题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测量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然后进实验收集证据(师巡视并收集解决出现的问题)

⑴用天平测出一支粉笔的质量。

⑵用天平测出50ml水的质量。

分析与论证:每一小组的读数是否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强调:实验完毕要整理器材。天平是较精密的仪器,使用它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要有细心和耐心。

问题三:一个小曲别针的、质量很小,你有办法利用托盘天平测出它的质量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佳方案。利用”积累”法可测出质量过小的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自学“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部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小组代表发言汇报)。

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展示其方案。

学生利用天平测粉笔和水的质量。

学生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明确测杯中水的质量的合理实验步骤。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代表发言。

同时介绍托盘天平“感量”的含义。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问题四:要测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引导分析讨论:

A、把一个曲别针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测量。

B、测量一个曲别针和一块铁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C、测量100个曲别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

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学生分析讨论测量方法,小组代表展示方案。

学生进行测量

反思完善依据板书提炼主要知识,回扣目标。

解答疑难总结方法,谈收获,提出新问题。

达标测评指导学生过关训练,对反馈问题进行补偿学生独立做题,互纠、互评,师抽批?

天平的课件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各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学校和公司为满足此需求,现已制作了大量的课件,但有的人在制作课件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在探索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的制作经验说一说其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技巧,希望能给你一丝启发。

一个课件的制作和一个软件产品的创作相似,为了提高效率,避免不别要的重复劳动,应以软件工程的观念去开发和管理。因此一个课件从无到有应该包含以下过程:1、问题的定义;2、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3、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4、编码和测试;5、维护。下面我就对每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思路和技巧作一介绍。

一、问题的定义。

在软件工程中有明确的定义,但相当复杂。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做什么?,即我们制作课件的主题。比如,《天平》就是课件的主题。有些刚搞课件的老师不知做什么,而等别人做出时第一感觉就是好!,我怎么想不到?,实际上,他(她)不是想不到,而是没有去想,或者说没有一个正确思路去指导想。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思路主要有两点:

1、按课本章节逐一思考,寻找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由于是按章节做的,很适用于课堂教学,易于提高课堂效率。目前,象这样的物理课件已经比较齐全,但其它学科还不齐全,其它学科的老师可以就此多做一些文章。另外,新教材不断的推出,也可以让我们老师多抓住一些主题。再者,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度、方法上制作别人作过的主题。《天平》就是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内容,在我制作此之前,也看过别人做的,但我换了一个角度(模拟测量过程)又重做它,这不,这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三等奖。

2、综合几章几节内容,寻找一个专题式的主题。这样制作的课件很适用于复习课或学生的自学,便于学生知识面的加深与拓展。我曾经看过这样的课件《大陆板块漂移说》,它就是从历史、地理、生物各角度加以说明,这样的课件显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各学科的联系,适应素质教育大潮。

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把它引到制作课件时其含义可通俗理解为如果做了,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我曾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位老师制作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仅有几行文字和两幅图片(由以前的挂图扫描得到的),评委看后认为:这个不需要制作课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全可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从本例不难看出,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制作的课件一定要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计算机的优势主要有显示微小的事物、慢放快速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趣味性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各位可以参看其它书籍。但我认为制作课件本身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刚才那位评委的评价无可厚非,但各位也可设想一下:一批是一直有传统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批是经常接触那些简单的又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的课件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以后接触计算机时,前一批的学生可能就会感慨地说计算机是什么东西?我还没有见过呢?。而且,那种简单的课件制作又不会花费你太多的时间,到此,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你将采用哪种手段教书育人呢?我想你的答案和我一样:后一种。

总之,要想参加课件评比,我们选择的主题就要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素质,只要计算机能发挥一点优势,我们就可以选择此主题。当然,我们也要主意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实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主题和设计课件内容时考虑这一点。

我选择〈〈天平〉〉为主题,制作模拟测量过程的课件,因为两点好处:1、虽然天平的使用是要做分组实验的,但教师肯定要对天平的构造、使用技巧、使用主意点作一些讲解,而往往实验室又很大,天平相对就很小,用实物说明时,后面的学生是看不清的,如果能够很好的结合本课件,把它和实验有机组合起来,教学效果可以提高很多。2、为了适应未来的网上教学,学生可在网上用虚拟天平模拟测量过程,学会天平的使用。

三、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前面我们决定了做什么,这步就是让我们为达到其目标精心设计。

在总体设计上,我主张用功能模块分析法,即思考本课件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而且每一功能又要完成哪几个功能,这样一层一层的细分下去。例如:

在一个功能模块不太好分成几个独立模块时,我们在总体分析上就可以到此为止,下面就用详细分析方法设计这一模块。

在详细设计上,我主张用流程图的方法。由于课件与其它一些软件不一样,它肯定是要以展示画面为主的,因此我们在画流程图之前,先要仔细想一想展示效果,以及如何配合人机交互。

例如:在模拟测量模块中,我们要尽量模拟真实达到这样的效果:1、一架天平,砝码(如上图所示),2、随时点击左盘的物体能改变物体质量,3、随时点击右边木板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盘上,原位置砝码消失,4、随时点击右盘上的任一砝码,此砝码要出现在右边木板上,原位置砝码消失,5、随时拖动游码(只能沿横梁),游码被拖到哪里,它就定位在那个坐标位置上。6、做以上任一交互操作,天平随即要根据其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做出不同的摆动。

由于篇幅原因,只能附上简易流程图。

四、编码和测试。

前面我们已经设计好整个课件,这一步就要把我们的设想转化为现实,即把它制作出来。这一步一般又要分四小步:1、收集和制作素材,2、选择一个多媒体编辑工具,来有机组合文字、图片、动画和交互,3、进行测试,看一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4、装潢,即修饰每幅画面,使它给人一种美感。

现在多媒体编辑工具很多,如果功能复杂,可采用Dephi语言、VisualBasic语言或其它面向对象设计的语言,但目前我们常用Authorware多媒体编辑工具。下面针对此工具谈一谈一些常用的小技巧。

1、如何在动画上显示文字。分两步:①打开动画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关掉直接显示到屏幕这一条;②打开含有显示文字的展示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中输入一个比动画层次大的数据,一般输入2以上的数据(缺省是0)。

2、如何在调试过程中及时看到变量的值。分两步:①建立一个新的展示图标,打开图标,用文字工具输入一变量名,同时在输入变量名之前和之后分别加左右大括号,如要显示变量Time时,可用文字工具输入{Time}②打开此图标的属性对话框,在层次一栏输入一个较大的数据,免得被后面图标遮挡;另外打开自动更新变量这一条。

3、如何正确读出游码的读数。首先,要使游码能沿一直线拖动,可以用两种方法实现:①采用运动图标,并按刻度轨迹运动方式。②采用图标属性框中按轨迹移动。这两种方法是等效的,非常相似。其次,定义轨迹的初末位置坐标,比如本课件中游码的初坐标为0克,末坐标为5克。这样游码在移动时,其相对坐标值就在0克和5克之间。最后,通过系统变量pathposition读取游码所在位置坐标的数值,该值也就大致对应游码的读数,但要注意,其数值可能和实际读数有误差,因此一定要对每一数值测试,不准的要用IF语句加以纠正。

五、维护。

即课件的修正和升级。在后期的使用中发现制作中的Bug,要加以修正;由于某些原因,如教材的更新,这就要求对课件升级与完善。为了便于以后的维护,图标和变量的名称不能太简单,要能反映它所代表的意义。这一点,人们贪图省事,经常忽略。

以上是我多年的一点体验,提供给大家以作参考,由于水平有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愿和大家共同切磋。

天平的课件 篇9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之三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天平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出示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二、提出假设,验证规律: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讨论与实验。

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在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书本91页。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天平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一说: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二、学生尝试解方程:

4x=380

三、巩固训练。书本92-93页。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猜数游戏

教学目标:1、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方程

通过淘气和笑笑做猜数游戏,引出用方程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探索方法。

1、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猜数游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鼓励学生探索游戏的奥秘,列方程解决。对于解设和答题,只要能说清楚即可。

2、如果淘气想的数为x,那么2x+20=80,x=30

也可以这样写:

解:设这个数是x

2x+20=80

2x=60

X=30

三、解决问题。书上95页。

四、质疑与总结。

平面的课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知识,教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而在编写教案课件时,教师还需要投入一些心思。毕竟,教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平面的课件”的各个方面,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启发!

平面的课件【篇1】

各位领导、老师好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一、小学复习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二、下面就结合我的这一节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三、一些困惑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4、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往往成了习题课。

平面的课件【篇2】

【摘要】本文对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平面设计在西方有较久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则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该学科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审美和视觉方面的专业基础,还要同时对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有所涉猎,因此,只有满足一定专业素质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该科目。

随着开设该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使得目前社会上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陷入刚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同时,在目前国内各高职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中,往往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足够的考虑,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在毕业后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平面设计教学进行改革,将其与市场需求更好的结合,保障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达到使学生在毕业后可立即进行工作的目的,实现学校与就业市场的密切对接,保障学生的就业。

在平面设计中,所要求进行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大的操作实践性,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高职学校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教学原则,将实践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重视学生的实训情况,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等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这对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第二,自学能力。

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在迅速增长的'时代,各种新科技新理论等层出不穷,唯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保证自身的发展,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当进入工作后,我们所能请教的专业人才较少,大多数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互联网检索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式来进行解决,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平面设计工作也属于变化非常迅速的职业,唯有在学校中掌握在该方面的自学能力,才能使自己在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平面设计工作所需具备的极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平面设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引入新思路或者采用新方法的问题,从而制造出具有独创性的、更加实用和巧妙的产品,因此,创新的意识是平面设计工作的实质和核心,它对于产品质量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相应地制度,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创新性思维和采用创新性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锻炼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有更多的解决思路和实践方法;第二,培养联想思维。

通过运用联想思维,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强化已掌握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第三,培养收敛思维。

通过将已获得的各种材料和想法进行罗列,使得自己在思考时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属于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方法;第四,培养逆向思维。

通过将问题进行解剖,尝试从其对立面去找寻答案,改变问题的解决方式,该种思维往往带来突破性的成果。

目前的教学制度已不再适应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平面设计教学工作,例如,传统制度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评价机制上也主要是以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主,而并没有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涉及和关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将改革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的方向上,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容易地找到适合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就业。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影响很大,在目前的大多数高职学校中,由于缺乏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使得教师队伍素质正逐渐降低,大多数教师不能很好的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就业后用处不大,给学生带来较大困扰。

因此,学校相关部门有必要定期组织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保证教师及时地获取市场发展状况,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采用更加适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

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实现学校与工作单位的良好对接,极大地保障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对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高职平面设计教学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客观详细地探讨了改革的措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梁顺成.关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王云,汤波.平面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张晔.浅析高职平面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才智,(2).

平面的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剑声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正确描述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对基本几何体进行分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本课我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此,在本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激励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加工教材,设计了四大环节,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欣赏

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通过观看未来世界的轻建筑,直观感受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看图之后让同学们说出看到了什么几何图形,让学生交流作答。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是几何中研究的内容,而颜色、质量、材质等性质,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

(二)过程与体验

本环节通过观察比较:由下列实物你能抽象出你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共同发现有以下熟悉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发现”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时出示问题:如图是一个包装盒(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各面是长方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从而进行归纳:各种几何图形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进而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数学的抽象思想.

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下图中出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特征进行探究和归纳,发现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模型,进一步学习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同时提示学生们是否还有未归纳到的几何图形,它们又是什么特征呢?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形成对平面图形概念的认识,在思考观察活动中选择我们身边熟知的物体说一说包含的基本平面图形,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再通过练一练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三)拓展与应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本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延伸和拓展。

(四)归纳与提升

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同学们概括、总结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前再一次播放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视频,激发学生对后续数学知识探索的欲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的框架。

整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向各位评委和老师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在座的各位初中数学界的精英对我的这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平面的课件【篇4】

一、设计意图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20xx、20xx两年的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手册上,都把应用题列为考试要点,而且,事实上近几年中考都考到了这一点。

但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善于甚至不会作运动后的图形,对解动点的综合性题目更摸不着头脑,造成盲目答题的后果。分析其原因大致有这样二点:(一)因为学生用运动的观念,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二)因为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训练,特别是序列训练。基于这两个原因,并借助这次课堂评优活动,我就上了“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这堂专题复习课,作为尝试。

二、教学过程

现对于这节课的安排,我作个简单的说明。本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导入、例题赏析、小结、布置作业。

在“导入”部分,我问学生今天是几号,还问在做数学练习卷时你们最怕哪些题目。我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紧张起来,明确我们现在是做中考复习,为中考做准备。另一方面,引出本堂课的课题,然后由学生上讲台用肢体语言来复习图形的几种运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例题赏析”这一环节,我出了一个图形提了三个问题,问题1是图形的翻折运动;问题2是图形的平移运动,由于符合条件的情况不唯一,要进行分类讨论;问题3是图形的旋转运动,这个问题能力要求较高,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作出图形,然后让学生回家花一点时间去完成。作出运动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只有有了图形,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正确答题。问题2要进行分类讨论,学生不全面。所以,我尽量在引导他们。

在“小结”这一环节,我问了一个好同学,通过这堂课你的收获?希望他回家完成问题3,给他信心。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我就把剩下问题3作为家作,以达到对这堂专题课的提升。

平面的课件【篇5】

1.Photoshop模块的教学必须重视知识点及学习主线的设计,控制好学习难度

Photoshop模块在知识含量,综合能力要求较以往学习的其它模块都要高得多,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设计一个较好的学习主线,并选择合适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是本模块教学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学习其它一些老师的Photoshop模块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整体的学习主线不清,知识点繁杂,老师什么都想讲,但结果却是什么都没讲清楚。虽然某一个部分的教学设计可能比较精彩,但从整体上并没有构建一个合适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深一脚浅一脚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畏难的情绪,最终把Photoshop当成了一件对图片随意恶搞的工具。基于这个考虑,自己在这部分主要围绕层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整体学习难度并不高,最深的内容也不过是蒙板的基本应用(让人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层的混合模式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涉及)。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能让学生的'知识框架更系统,容易让学生掌握图像美化的基本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易得到保持,为以后Photoshop更深次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Photoshop模块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素材;

在过去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实例中的素材图片以外,自己曾要求学生准备自己的图片素材(或通过网络搜索获得相关的素材图片)进行处理,但感觉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准备自己的照片进行处理,搜索的图片也是各式各样,缺乏明确的主题,部分甚至把时间浪费在搜索及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所以此次教学过程,我针对不同的实例,向学生还提供了多张与制作主题相关的图片素材,如数码照片处理课例时,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多张数码相片让学生美化;在海底魔方课例中,提供了世博及奥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世博(奥运或其它主题)魔方的制作,如此,学生不但学习兴趣得了加强,且制作作品的丰富度也有所提高。因此,在下一轮教学中,现在有素材的数量仍需进一步充实完善。

3.Photoshop模块的教学必须重视操作演示课件的制作;

由于PS模块的操作性较强,操作步骤复杂,在老师完成相关的操作演示后,很多学生在操作时仍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老师一一作解答,不但耗时耗力,而且难以照顾到全体学生。因此,在本轮教学中,自己对于操作步骤较复杂的几堂课都制作了演示课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操作问题。课件的制作使用是Captivate软件,相较于其它软件,Captivate在制作演示性类课件时不但时间少(一个课例加上相应的交互及文字内容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而且学生的操作也使用十分方便。

另:Captivate5在中文的支持上比以前的版本好了许多(希望能尽快看到5.5版本下载),操作也更加顺手。

4.Photoshop模块的教学必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如何将学生系统性学习PS过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本模块设计的难点,自己个人感觉只是把Photoshop一些非常酷的功能介绍给学生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帮助(除了让他们发出惊叹之声以外),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Photoshop的实际应用,具体到教学设计上,我首先在以往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数码照片处理一节的内容,重点介绍了如何对一般数码照片进行处理,并适当介绍了一些摄影的基础知识;另外,在相关知识介绍完后,在学生进行不同实例操作时,尽量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相关知识完成对自己照片的处理。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仍有几点问题亟待解决:

本轮教学中,学生普通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甚至对于数码图像的基础理论知识。本次教学自己尝试以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理论部分进行学习,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如何激发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兴趣的问题仍需思考。

Photoshop模块的学习实际上对学生的美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美术素养普遍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审美能力的不足,学生对于作品往往是凭个人主观的好恶进行评价,而很难说出作品具体的优劣。其次,学生缺乏对美术知识的主动运用意识。与学生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在美术课中已经学过一些画面表达的知识,但在图片处理时却将它们付之于脑后,完全没有想到去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如何将美术知识融合在在Photoshop模块的教学中仍需思考。

本学期,学生文理分科教学以后,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动力下降明显,上课的投入程度减弱。究其原因,大概有二,第一,主科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的学习精力无法顾及本学科;第二,学科没有真正的评价方式。

平面的课件【篇6】

《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广播电视大学广告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技能和方法。

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使学生对广告设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把握设计方法,通过优秀平面广告设计案例赏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品位,经过大量的设计作业练习,加强学生接触实际、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平面设计的一般理论与规范,熟悉平面设计软件Photo shop等的基本操作,基本上能够掌握平面广告等设计程序与方法.熟练掌握Photo shop在平面设计中各项实际操作。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许多相关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美术中的造型、色彩、图案、构成等,还与广告策划,广告创意,计算机基础等学科有关系。

(四)、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Photo shop平面设计典型商业案例》作为主教材,并使用其它辅助教材。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理论,教师电脑演示操作,学生上机练习的方法,教师应先讲解软件基本操作,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实例练习。

二、大纲主要内容和教程安排

第一章 掌握必要的行业知识

(一)、教学内容

1、平面设计基础。

(1)图形设计

(2)色彩设计

2、Photo shop的基本操作。

3、印前知识。

(二)、教学要求

了解印前知识。

掌握平面设计基础知识(造型、色彩等)。熟练掌握Photo shop各项命令操作。

第二章 书籍装帧设计

(一)、教学内容

1、书籍装帧设计知识。

2、文史类图书装帧设计。

(二)、教学要求:

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知识。

掌握图书装帧电脑设计技能。

第三章 广告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广告设计知识。

2、各种类型广告设计。

(二)、教学要求:

了解广告设计知识。

掌握电脑广告设计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 杂志版式设计

(一)、教学内容

1、版式设计知识。

2、各种杂志的设计。

(二)、教学要求:

了解版式设计知识

掌握各种版式电脑设计方法。

第五章 包装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包装设计知识。

2、各类包装设计。

(二)、教学要求:

了解包装设计基础知识。

掌握包装电脑设计方法。

三、考试考查

期末采用统一命题进行考试的方法。

以上信息是由武汉卓意设计职业培训学校整理并上传,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

平面的课件【篇7】

(一)任务驱动

1、帮妍妍找位置。

开学了,老师把坐位重新调整了,妍妍迟到了,找不到自已的位置。同学们是怎样帮助妍妍的呢?同学们的话能帮助妍妍找到位置吗?(从三位同学的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分步骤一个一个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人的描述无法准确找到妍妍的位置,两个人的加起来才可以说明每个人的表述还不够完整。

2、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怎样描述才完整呢?

3、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探讨确定位置的学问。[板题:定位置]

(二)活动:说说自已的位置

1、说说你周围的同学在你的什么方位?(先小组内练习说,再请2至3名学生示范说)

2、说说你在周围同学的什么方位?(先小组内练习说,再请2至3名学生示范说)

3、能说的远一些吗?比如说(指一名相距较远的同学)你在这名同学的什么方位?可以说的再准确一点吗?(意在引出学生使用表示距离的词语)

4、“火炬”接力游戏

流程:出示欢欢——引出火炬接力——示范游戏方法——开始游戏——中途分别引出“方位”和“距离”并板书

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参照物)注意判断下一个同学(参照物)是否站对了再传递火炬

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距离有多远。

5、 应用:家长会帮爸爸妈妈找位置

1、提出问题:学期末的时候要开家长会,老师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心的小主人。通过写一张便条纸帮助爸爸妈妈尽快找到你的位置。假如现在我们坐的位置就是要家长会的地方,你现在坐的位置就是你的爸爸妈妈要坐的位置,你会借助哪些物体,怎样描述自已的位置?

2、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互相质疑。

旨在引导学生比较出借助固定的物体比借助其它同学描述好,利用行和列可以更准确的描述位置。

4、书写便条纸(伴奏音乐约三分钟)

5、创设情境,检验便条纸描述是否准确

收上每个小组的便条纸,随机抽取一个小组的便条。请一个小组做检验员,扮演家长。

6、 质疑

为什么琪琪、波波和彬彬的话不能帮助妍妍找到位置呢?让我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琪琪、波波、彬彬在描述妍妍的位置时那些地方不完整呢?我们来把他们的话补充完整。

琪琪的话:缺少距离,应说我后面一排的第二个位置。

波波的话;缺少距离,应说在我前面的一个位置。

彬彬的话:缺少距离,应说在我左边第二列的第二个位置。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借助一个人或物体,通过描述与这个人或物体之间的方位和距离,来确定另一个人或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通常你会借助什么样的物体来确定位置呢?让我们来看看顽皮的波波遇到了什么难题。

7、 拓展

再现生活中常见的场面:和爸爸妈妈逛街时走失了,如何借助合适的物体描述自已的所在的位置。

有一天波波和爸爸妈妈逛商店时,不小心与家长走失了。波波应该借助什么物体来说明自已的位置呢?(行驶的汽车,路边的小树,还是背后商场的标志)

平面的课件【篇8】

平面设计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二维空间内充分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创作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按照形式美法则创造一种视觉上和知觉上的美的关系,它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对平面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平面设计教学理念,培养更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平面设计人才,促进平面设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最初诞生于德国人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Bauhaus),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艺术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引进了包豪斯学院(Bauhaus)的设计教育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应用型设计人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体系一般分为基础课(通常所说的三大构成和素描、色彩以及图案等都属于基础课程的范畴)、专业课和实践课三个层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基础教学体系逐渐显露出诸如各门基础课程都在各自的空间中独立运行、缺少连续性和协调性,照搬纯艺术教学模式以及缺少对平面设计教学独立性的思考等弊端。

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对二维平面空间进行视觉体系的构建和信息传达以及创新思维的运用等研究上,这种研究建立在对心理学、生理学、符号学、色彩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学科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又具备更多的对传统思维和视觉的颠覆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含了知觉过程、探索过程、思维过程以及理解过程等。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纯艺术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平面设计的造型基础教学中来,势必要放弃设计教学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当我们面对一群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的青年学生,传统僵化的基础教学思想和体系无疑是对他们创作激情的抹煞。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种传统造型基础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呢?关键是要从改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不管是美术学院还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和色彩是学生进入一年级所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平面设计造型基础教学沿用了纯艺术的一套教学模式:从几何石膏训练到静物写生到石膏头、半身像、人像再到人体写生。这种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体系从一开始就没有体现设计教学的独特性。造型基础教学固然重要,可在平面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中最关键的还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平面设计中的基础训练不应该以“画得像”为目标,而应该添加进更多的形式美的训练在里面。比如,素描课不再以“三面五调”的形式出现,而应以创意速写的形式存在,用线等形式来表现素描,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将构图、透视、肌理等知识渗透到造型基础教学中,从一开始就注意学生形式美感的培养。那么,在色彩的基础教学中,也应该一反传统的色彩教学以注重对象形体、明暗、虚实、空间等关系,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色彩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大胆运用各种色彩语言去表现对象带给自己的第一感觉。因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的造型基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1.学生在造型形式语言内容的选择上,经常搞不清应该选和选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进行作品的设计,或者作品中包含的形式语言内容过于简单和单调。2.在单项构成形式语言组合中,更多的是注意构成自身的形式要求,缺乏主动利用多种形式语言元素去指导和完成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创意思路难以展开,形式语言比较单一。3.在作品效果上,缺乏利用多种形式语言来表达自我情感的办法,作品效果难免显得单调乏味。

从这些存在的现象中,经过分析和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形式语言教学过于简单所造成的。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形式语言教学的多样性创造探求,和与此带来的知觉快感在平面设计教学中首先应当得到积极评价。平面设计的教学目的是要启发独立性,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包括了对事物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直观判断能力以及提高基本形式的表现技巧。

那么,解决形式语言教学简单性问题有哪些途径呢?

一个好的平面设计教师不但需要掌握视觉语言表现手段,更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一方面要以动手能力为主,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在熟练的'技术背后要有综合素养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就是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制作技巧上形式语言的多样性。故而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形式语言的规律,掌握美的法则,进而拓宽设计思路,采用多种形式语言创作作品,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现。在前期练习中从点、线、面这些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语言要素入手,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方面进行观摩、分析、训练,而后总结,并得出结论。形式语言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是对形式语言基本元素的设计,如利用点、线、面等基本设计语言设计出新颖的基本形。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鼓励学生探究范围中的基本形式的设计方法,尝试着去制作,而对于特别复杂的图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只有在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元素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形式语言丰富的设计作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好作品,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唱“独角戏”,用以往的经验教学讲理论,然后就是学生的制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各种新事物、新现象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师强调作业工整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制作技术层面上,几周的时间绘制大量作业,而忽视了对作品创作过程中思维创意的体现,扼杀了创造力和审美标准的培养。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做构想草图快速表达作业训练,因为草图包含了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所有的思维过程的提炼,能够把头脑中闪现的优秀创意以最快的方式体现、记录、表达出来,是学生以往的知识加上想象力共同碰撞出来的火花。

要解决教学过程中思维创意呆板性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平面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学生在分析范图的设计思路、思维创意时,做出判断后利用各种绘图软件通过实践进行体验,这种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意分析能力,自行总结学习经验,还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认识到思维创意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地避免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维创意呆板性问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平面设计教学主要建立在一定的实践训练操作上,这其中还包括了对设计理论研究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来完成对思维创意的理解和应用。为此,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利用本课程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应用性,让学生多接触了解各种新的思维创意、生活和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资料的查阅,感受生活并收集整理分析,根据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具体的设计。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手段都需要进行优化改革,以往只由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和教科书构成的传统设计教学手段,和以教师为中心,单方面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都已经显露出它的种种弊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教师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对教学作进一步研究,以期营造出一个和谐、积极、气氛活跃的课堂。

平面的课件【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

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

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实物图形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得观察、猜想、讨论与分析一起进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六、作业设计

p143课后练习相对容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但课后练习2,要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组讨论。如果感到有难度,可以适当启发引导。

平面的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已经系统的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并且前一节课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做基础,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更好的理解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节点生长”型。

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是一棵树上两个一级节点,而退位是其发展下的二级节点,不退位减法完全可以迁移到退位减法中来。因此,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及时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重点也是难点。

(2)重视发展学生的“活动指导策略”。

教材安排了摆小棒的图,要学生从中解决退位减法的突破口,不同的操作,会得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合作,提倡算法多样化。

(3)“用数学”与“计算”融会贯通。以往的计算教学都是计算与应用想隔离,此处没有将“用数学”单提出来,而是将实际的情景作为先导,牵出我们需要研究的算式。这样的安排可以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的生活性与有用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指向策略:引导矛盾。

在已有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经验上,再用原来的办法就绝不了了,强调“6—8不够减了,怎么办?”

2.过程教学。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解题的思维价值,突出体现“自主性思维性”。

本节课让学生主动体验摆小棒的过程,在其中感悟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口算思维。

3.方法渗透。

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分析(此处要明白退位减法的算理),才能把数学讲懂、讲活、讲深,才能使学生头脑形成一个具有“活性”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4.问题解决。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现代教育的又一原则,注意设置问题情境,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数学的思维”。

(二)学法

1.迁移、推理。

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堆积——压缩”的过程,是在纷繁的数学知识中抽取精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灵活的应用、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基础上,有了更大数的概念,积累了“不够减怎么办”的经验,从而推想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过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能动性。

2.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法是新教育理念一直倡导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对学生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几个先决的条件,如:

(1)激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活跃思维,创造参与的全体性。

(2)活动本身必需的物质材料。

(3)展示机会。

(4)及时鼓励和评价。

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已有知识基上,通过形象的动手操作,清晰退位减的过程,突破重点难点,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课件、小棒。

设计理念: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部分第二课时。本课作为计算的一种类型,属于《新课标》四个领域之一“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数学的学习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教师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从重视认识向重视发展转变,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流的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题,教师要在万变中“扶植”课堂进行顺畅,以变应变。

以下几点体现了“发展”的教学观:

1、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

布鲁姆说:“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在讲述新的计算类型之前,要正确且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对于这点的处理,可以在提问的环节不压抑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真思考,还可以顺势复习旧知,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式学习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师将大家带入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矛盾“6减8不够减了”,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在推理和思考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倾听,进行体验,激发更多的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新教学理念积极倡导的,也是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瞬间迸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比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计算36—8时可以生成很多的算法,是一个方法创新的好机会。另外创新是在活动中生成的,要提供给学生活动的充足条件,这是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可能性的前提。

平移课件


平移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平移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平移课件 篇2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情绪及心理素质不稳定,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以及合作创造的能力不强,但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教学内容:

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课文第18页的内容即19页的“折一折”、“说一说”)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2、借助实际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教具准备:

水彩笔、长方形纸、方格纸、纸制的小鱼、一副三角板、纸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互相平行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18页,我们来看一看、

师:象这样的两条线或一组线(永不相交的直线)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平行线

板书、:平行线

师:老师这里有几条线你看是平行的吗?

生1:第一组不是,一条是斜的,一条是直的。生2:如果延长的话他们会相交,所以他们不是平行的。

(师用尺子把直线延长,验证结论)

生3:第二组不是平行线。

生4: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是,这是两条直线,如果延长我们就看清楚了,两条直线用不相交,距离相等。

师:他说的对吗,很完整,大家鼓励他一下。(全班一起鼓掌)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格子纸和你手中的笔,把笔在格子纸的线条上平移,看看平移前后的两根线条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安排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图形的观察与分析,引出了平行线。)

生:永不相交,距离相等。师:像铅笔平移前后的两条线条我们把他们叫做互相平行。

师:那怎样的线才是互相平行呢?

生:永不相交,距离相等。

生:我认为还要在一个平面内,象这两只笔演示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但也不是平行的)

师: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板书)

师: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平行线,、你还能举例子说说生活中互相平行的线吗?生1:把灯棍看成是直线,他们就是平行的

生3:两个墙角所在的直线也是。

(强调说清楚“两条边”“一组”“互相平行”)

二、找平行线

师: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一起看一看。

(课件出示:象棋盘,五线谱,房子)

师:在象棋盘中你找到了哪几组平行线?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引导发现: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师: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的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先同桌讨论,再汇报)(注意线段的读法)

3、既然我们知道了平行线,那现在考考你的眼力。

三、画平行线

师:生活中有了平行线,变得更加美丽了,你会画平行线吗?翻开书本自学画平行线的方法,你可以边看边画。(学生动手画)

师: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三角板的直角板靠紧,按住直尺)

(边总结注意点,教师边在黑板上示范)会画了吗?下课后,画一组平行线。(通过前面的移一移,找一找,这时的孩子们对平行已建立了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利用自己对平行线的认识,去创造平行线,让知识在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折平行线

师: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接下来我们来继续学习。现在我们来做个折纸游戏。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根据这两条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重点交流延长后交叉还是平行,再次强调互相平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你们的折纸情况。

生1:我的折法是这样的(见图1),我发现折出来的两条折痕交叉在一起。

生2:我折出来的折痕没有交叉在一起(见图2)。

师:如果把这两条折痕延长的话,这两条折痕会交叉在一起吗?

生2:肯定会交叉在一起。因为这两条折痕是斜的,所以延长后它们就会交叉。

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我折出来的两条折痕就是延长也不会交叉在一起(见图3)。

师:这个同学的折法很特殊,如果把这两条折痕延长,会交叉在一起吗?

生:不会。师:那么这两条折痕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这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师:下面我们能不能用纸再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呢?(学生再次开始折纸。)

师:谁来介绍你的'折法。

生4:我的折法是竖着折的(见图4),这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生5:我的折法是斜着折的(见图5),这两条折痕也是互相平行的。(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折法。)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折两条平行的折痕的方法,那么你能验证它们一定是互相平行的吗?

生:可以用铅笔一点点移,就能发现是否互相平行。师:这个办法好,但在移的时候注意铅笔不能偏离方向。

生:我有一个办法,在纸上画小方格,然后再数一数小方格就会发现它们是否互相平行。

生1:我有一个更方便的办法,只要量一量两条折痕的长度,如果一样长,那么它们也是互相平行的。

师2:看上去这是一个好办法,对所有的情形都适合吗?……

师:同学们介绍了很多验证的方法,下面请你们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验证,然后再进行交流。

(折一折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一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与平行(补充课题)

(1)你有没有什么收获?

(2)你还想了解哪些和线有关的知识呢?

平移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平移。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方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智慧星,想得到吗?注意只有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希望内为同学都能得到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今天带来些游乐园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片。学生看着图片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组织讨论。

师: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类吗?先同桌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指名说。

生:有些是直直的,有些在转圈,

(相机奖励智慧星)

4、揭示课题。

师:像缆车、滑梯、小火车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

师:而像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板书:旋转)

做一做:要求学生做一个平移和旋转的动作。也可以由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如:向上平移、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1、学生动手操作。

师提要求:将你的数学书在桌子上平移,你能把书怎样平移呢?

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对的给予奖励)

(1)师: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你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课件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时通过展示物体运动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朋友小白兔搬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把家搬到哪?

课件出示小房图

2、判断方向。

(1)提问。师:小白兔的家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小组讨论。

(2)汇报。指名说并说出

(3)小结:箭头是用来指明图形平移的方向。

3、判断距离。

(1)设疑。师:小房子平移了几格?指名说

师:你同意刚才谁的意见?先小组交流。

(2)合作交流。

(3)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出自

(4)小结: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在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数一数它平移了几格,这整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平移后的图形形状不变。

3、强化练习。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结合平移运动的特点,设计小白兔搬家的故事,将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两部分知识串联起来。】

(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试一试”。第三题

师:你们也想试一试吗?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确定画法。

(2)学生独立画,两名学生台上画。

(3)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4)集体判断画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参与到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学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三)、延伸拓展探究图形的平移

1、数一数:数方格

(多媒体出示小鱼移动)

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多快乐呀!

那么请同学们,在格子图上找出小鱼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可以看某一个点,鱼头移过了几格,小鱼就平移了几格,也可以看尾巴。)(多媒体演示,点住某一点闪亮,往前移)

2、试一试:同学都会数方格了,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在方格图上怎样画图形。

3、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先出示三角形图,再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请学生上台操作先找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接。多媒体演示三个点移动,再连接)

4、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学生独立画在方格本上)

四、拓展训练赛一赛:快速营救大熊猫行动

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请大家去执行,大熊猫保护者在深山发现了一头病重的大熊猫,发来信息,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前往营救。路线图是这样的:从营地出发,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左平移2格。

生:小朋友们想参加营救活动吗?好,现在让我们两人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到达,成为第一组营救者。给于一定的时间。

师:让做完的同学到站台上展示(对错暂不管)

(这两位小朋友,合作默契,反应灵敏,最先到达了目的地,为挽救大熊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授予他们英雄奖章)

师:对没有完成的同学,以示鼓励

(同学不用灰心,相信有你们的热情参与大熊猫会很快好起来的)

师:多媒体显示大熊猫图所在地和同学做得对照,做错的同学找原因。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运动,如: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步骤,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使学生认识、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去比较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而判断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设计疑问,练习,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到理解和共识,同时做适当的演示,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平移课件 篇4

1.准备练习: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的风车。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其他同学请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到了什么?(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2.出示尝试题:教师出示钟面图,学生自己理解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并一起用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中,我们可以说,风车在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势比划出来。

3.自学课本: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平移,旋转得到的,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那我们就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第五页,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通过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到一些知识,有了一些发现。

学生讨论:小组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形状、大小都不变)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问:旋转了多少度?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度的呢?(有什么办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的边,标出旋转的角。测量这个角的度数,图B可以看作是图A绕点0顺时针方向选转90度得到的。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图形A到图形C呢?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逆时针方向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4.尝试练习:理解平移和旋转,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来,我们试一试。第一题先观察图形是怎样变换的,在与同桌进行交流。

5.学生讨论:图形的变换方式,过程,师总结。

6.教师讲解: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观察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多少度。

7.第二次尝试练习:请大家拿出七巧板摆一摆,用旋转与平移相结合的方法试一试,并与同桌说一说变换的过程。师: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你能用七巧板通过旋转在摆出更多的图形吗?课后试一试吧。

课内练习:做一做1、2题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四题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平移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精美图案。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这组图中我安排商标、沙发、壁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或是分别由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实践活动

在动手实践部分,我又设计了“感受”“设计”“欣赏”三个环节。

感受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图形特点进行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在点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画出已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平移课件 篇6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中“平移与旋转”一节。

一、说新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致力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唱好活动这台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感触很大,它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习“图形与几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学生利用方格纸数出平移的距离。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建构主义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我采取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策略和观察与分析两种方法,这节课设计了如下十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知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课件出示游乐场图片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2、多媒体辅助,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体验本质特点

(多媒体演示)请大家仔细观察,判断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讲述:刚才大家找出了许多平移的现象,看来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小朋友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也是平移的?

3、分类

你能把这些游乐项目,按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为什么?

4、揭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运动,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旋转)像这样的运动方式呢?(平移)

5、举例

除了游乐园和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是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6、实践体验,培养直观区别两种运动现象的能力

请同学们试做动作,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吗?请同学站起来做个表示平移的动作,再做个表示旋转的动作。(鼓励做的好的同学)通过观察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中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体验。

7、语言概括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运动是平移?怎样的运动是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绕着一个点转动。)

8、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现象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示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

师:现在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出示课件)与讲述同步。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港口出发了。

师: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那怎么样才知道船平移了多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出示格子图)请大家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个格子。生:争论

师: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来数一数,1、2、3、4、5船重合的,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子?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师: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怎么回事?想知道吗?

生:在同一条船上的淘气和蓝猫都说自己刚才走的路要比对方远一点。

师:同学们1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谁经过的路长一些?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说的对?我们这样,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同步出现两次)集体交流,你们数的各是多少格?

师: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将具体船模变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中线段的连接点上画上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选择点,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多媒体演示移动情况)同时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发现。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个格,点平移的格数正好是我们的船平移格数。你们说呢?生:回答

师:既然一样,那么我们今后要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可以巧妙的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只要数清了点平移的格数,就很快地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

9、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师:现在,蓝猫的好朋友恐龙大哥,最近搬到新家了,他遇见头痛的事,需要小朋友来帮忙,你们愿意吗?生:回答

师:他想把房子安在离大树向上平移5格的位置且向右平移7格房子靠近石头边的位置,都找好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来帮忙参谋一下。生:回答

师:如果建议房子分别安在这两个位置,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格呢?生:回答

师:是这样吗?演示。瞧!蓝猫送我们一颗智慧星,答对了

10、课堂小结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五、说媒体运用和板书设计

媒体运用:在初步感知新知环节运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场图片,在再次感受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媒体辅助,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举例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环节,运用多媒体呈现去智慧岛船移动现象,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都运用到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在药店的社会实践报告汇集

药店社会实践报告 药店实践报告 06-28

小学记周记(范本13篇)

小学记周记 06-28

2023天鹅课件

天鹅课件 05-03

人生座右铭警句

人生座右铭警句 座右铭警句 06-28

大学学校工作总结(推荐13篇)

大学学校工作总结 06-28

三八妇女节祝福语朋友圈文案汇总24句

三八妇女节祝福语文案 06-28

有关时间的名言集锦165句

时间名言 06-28

客户经理心得体会(必备11篇)

客户经理心得体会 06-28

七夕节作文4篇

七夕节作文 06-28

保安月述职报告通用6篇

保安述职报告 06-28

[课件]元旦领导致辞稿之一

元旦领导发言致辞稿 元旦发言稿 11-2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