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加法认识教案

加法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 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教学交流意识。

3、 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观察现实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学准备:

情境图,磁扣。

教学过程:

(一) 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 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加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好了,同学们说的都不够准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什么叫做加法。

2、 出示情境图

教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演员,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就是4个气球。)

教师:让多名学生反复说,说意思完整的同学,全班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3、 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① 摆一摆

教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过程借助磁扣到前面来演一演吗?(黑板上磁扣演示如下图磁扣面贴彩图)

○○○●

② 画一画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同学的表演气球图,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合并)。

教师:你能不能画一幅图把它表示清楚,让别人看明白?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

教师:这幅图能很好地表示出合并的意思。

(二) 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

教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用加法。(语气加重,重复几遍)。算式是:3+1=4

板书:3+1=4

教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读一读:3+1=4)。

教师:3表示什么意思?(3个红气球,3个磁扣)。

教师:1表示什么意思?(1个蓝气球,1个磁扣)。

教师:“+”你认识吗?表示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

教师:你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3+1=4表示什么意思吗?

(三) 巩固练习

1、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课本24页做一做)

教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多名学生反复说,说意思完整的同学,全班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2+2=4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说清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合并的意思。

(四) 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了?

(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加 法

○○○● ○○○●

3 + 1 = 4

读作:3加1等于4

教学反思:

加法认识教案 篇2

教学内容:p23~24,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实践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数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圆纸片和2个三角形,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2、看图填数字:

3、出示数字卡片,读数(开火车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形式)。

4、按顺序填数: 1()3()5。

5、抢答:看卡片说数,复习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师在黑板上先贴1张圆纸片,然后再贴2张圆纸片,指名上来在图下写数字,合起来是几? (同样请小朋友上来也可以)

2、从图象抽象出数字,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板书+

3、引导学生说出1+2是多少,用数字表示是多少?边说边写1+2=3

4、我们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课题:加法)

5、读一读加法算式(可跟教师读、小组内互相检查读、指名读等)可边读边做手势。

6、教师引导学生,这幅图还可以怎么列式?让学生看图说一句话,并列式。

7、再举个例子,学生自学。

8、小组内学习,动手摆摆,边说边做手势,全组一起说等于几,并把式子写下来(要求每人都摆一次:1+2,2+1,1+3,3+1)

9、我当小老师:举个例子,给大家出加法算式题。

三、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了什么新朋友?

四、练习:

1、P23做一做,学生边动手摆边说式子和得数。

2、教师指导做P24做一做第1、2题。

教学反思:

加法认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3.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

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

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

生:也就是1和1组成2.

(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

学生看图回答.

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

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知

1.建立加法概念

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

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

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

生:是2.

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学生练习读算式.

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

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

(1)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

生: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

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摆圆片: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是3个圆片,1+2=3.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加法要根据什么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巩固练习

1.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解答。

2.看算式,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再写得数.

1+1=2+1=1+2=

3.游戏:找朋友(详见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加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设计】

注:主题挂图(后称主题图)内容就是课本上每个知识题目下的图画.也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

【应用说明】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演示充分感知加法的内涵讲述:1和1合起来是2,合起来还可以说成加起来,1和1加起来,可以在1和1的中间写上+(板书+),+是加号(板书加号).相加后得几,可以先写上一个符号=表示,=是等号(板书等号).

教师总结:这道题是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起来,问一共是几个气球;我们知道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我们说这道题是用加法计算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加法.(板书课题:加法)

加法认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3.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

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

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

生:也就是1和1组成2.

(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

学生看图回答.

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

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知

1.建立加法概念

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

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

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

生:是2.

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学生练习读算式.

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

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

(1)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

生: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

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加法认识教案 篇5

一、1.我们先来做手指谣吧,准备好,速度快一点

拍拍手做游戏、几和几组成4。

《拍手算数》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考一考数组成,出示题卡。

同学们的手越来越灵活了,牢记数的组成对我们学习数学很重要,我们还要经常练习呀!

二、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内容。看老师这有两个神奇的盒子(出示)。猜猜里面有什么?(展示什么都没有)。

2.没有吧。(变魔术掏出苹果)。这个盒子里有什么?这盒子里苹果的数量用几来表示?1板书

这个盒子里有什么?这盒苹果的数量用几来表示?板书2。

3.(放盘子里)。老师把苹果怎么样了?

4.你知道吗?把这两个盒子里的苹果合起来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呢,什么算式?

1+2=32+1=3

像这样的算式就叫加法算式

5.对!怎么读啊?板书1加2等于3

指+这是什么啊?板书加号,=是什么?板书等号

6.1+2就是把1和2合起来。

7.你会摆一摆吗?没有苹果用学具来代替。比比谁的动作又轻又快。把学具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请你在左边摆1个,右边摆2个。现在把它们合起来,看看是几啊?

8.你是怎么摆的?谁愿意到前面说说?最后一人用苹果图片摆。5人(左~右合)

9.你刚才说的就是1+2=3的含义。1+2=3的意思就是把1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起来。

10.计算把两个数合起来就要用加法来计算。

三、1.回忆一下,刚才你是怎么算出来1+2得3的呀?

①我是数的。我们一起数一数。

②1和2合起来是3。利用数的组成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加法,因为1和2组成3,所以1+3=45人

③接数。接着数就是,2、3

2.哦!计算1+2可以有这么多种方法呢。

①可以数

②根据数的组成来算

③接着数

3.2+1得多少啊?方法是一样的。我最喜欢用数的组成来算题。

4.经过刚才的学习,你以后再遇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时,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出示气球,先3个粉,再1个蓝,用一句话说说,老师手里是什么?(合起来是多少?)连起来问一问会列式吗?

3+11+3

五、在花瓶里插2朵花,再插3朵,用一句话说说,再提一个问题,把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会列式吗?

六、P23做看图、说图、列式。

七、P24做看图、说图、列式。

八、看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九、比赛1+11+23+24+12+21+4

加法认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知道加法的意义,能够熟练地口算3以内的加法。

(二)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三)初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3以内的加法。

课前准备

(一)教具:计数器、气球图、游戏图、小猫图。

(二)学具:小圆片、小鹿卡片各3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拨珠说数的组成。(老师拨珠学生说)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指名回答: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

2.出示小黑板,说数的组成。

学生说,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通过直观演示,引入新课:

师说:请同学们从铅笔盒里拿出1支铅笔放在桌子的左边,再拿出1支放在右边。现在请把这2支铅笔合并在一起,(让学生做合并的动作)一共是几支铅笔?(一共是2支铅笔)

师说:对,1和1组成2,一共是2支铅笔。

1.教学1+1=2

(1)出示:小朋友拿气球图(一)。

引导学生看图后回答问题:

小朋友左手有几个气球?(小朋友左手有1个气球)(板书1)

小朋友右手有几个气球?(小朋友右手有1个气球)(板书1)

(2)出示图(二):

师问:把这两个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几个气球?(一共有2个气球)(板书2)

指名学生叙述图意:小朋友左手有1个气球,右手有1个气球,把两个气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2个气球。

(3)出现加法算式:

师说: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就是要把两个数(指1和1)加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先写1(指板书1),表示左手的1个气球,再写1(指板书1),表示右手的1个气球,求一共是多少个气球,在两个数中间写加号(板书加号)。写加号时,先写一横,再写一竖。1+1得2,最后写等号和2.板书:

师说:这个加法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指名读加法算式,齐读。

指名说:算式中的两个1和2各表示什么?

2.教学2+1=3.

出示游戏图。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同学们在做拍手游戏)

你们看图思考: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小朋友?

要求学生把这3个问题连起来回答。

先自己小声练习回答以上3个问题。

指名回答:原来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学生边说,老师边画上集合圈)

师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要把这两个圈里的小朋友合并在一起,(在三个小朋友的外面画一个大圆圈)也就是把2和1加起来,算式怎么写?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2+1=3

谁能把这个算式读一读?

谁能说说2,1,3在这个算式里各表示什么?3是怎么得来的?(3是2和1合起来的。)

师说:因为2和1组成3,所以2+1=3.(指名说)

3.教学1+2=3.

(1)出示小猫图。

引导学生看图,然后用三句话叙述图意:(原来有几只小猫?又跑来几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先自己小声练习说,再两人一组互相说,最后指名2~4人说图意。

师说:原来有1只小猫,又跑来2只,要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算式?老师板书:

1+2=3

师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就是把1只和2只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指名读算式、指名说算式中的1,2,3各表示什么?

(2)师问:我们不看图,计算1+2时,怎么想得数?(想1和2组成3,所以1加2等于3)还可以怎么想?(想2加1等于3,1加2也等于3)

师说:你们说得对,计算加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想得数。刚才我们看过的图都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想它的得数。

加法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能力目标

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

3、情感目标

养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和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桌上依次摆出2根小棒,3个三角形,5个圆片。边摆边说一说用数字几表示,并在学具下面书写。

2、将摆好的三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再把5个圆片分成两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和5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全班交流。

师引导说:把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放在一块儿,左手和右手放到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反复说几次)让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它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1、学习加法算式

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

板书:3 + 1 = 4

: ∶

加号 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教师演示,让学生在算术本上写下规范的写法。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强调:加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1呢?4又表示什么?学生读算式。

3、结合第24页的气球图,进行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的含义。

4、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表示。

三、巩固发展

1、第24页做一做。要求一边看一边说过程。

2、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先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说明图意,然后在方框里填得数。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加法认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3.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

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

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

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

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

生:也就是1和1组成2.

(继续演示动画“”)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

学生看图回答.

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

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

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学习新知

1.建立加法概念

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

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

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

生:是2.

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学生练习读算式.

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

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

(1)继续演示动画“”

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继续演示动画“”

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

生: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

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摆圆片: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是3个圆片,1+2=3.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加法要根据什么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巩固练习

1.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解答。

2.看算式,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再写得数.

1+1= 2+1= 1+2=

3.游戏:找朋友(详见探究活动)

【板书设计 】

注:主题挂图(后称“主题图”)内容就是课本上每个知识题目下的图画.也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

【应用说明】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演示充分感知“加法”的内涵——讲述:1和1合起来是2,合起来还可以说成加起来,1和1加起来,可以在1和1的中间写上“+”(板书“+”),“+”是加号(板书“……加号”).相加后得几,可以先写上一个符号“=”表示,“=”是等号(板书“……等号”).

教师总结:这道题是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起来,问一共是几个气球;我们知道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我们说这道题是用加法计算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知识: 加法.(板书课题:加法)

探究活动

游戏:摘苹果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3以内的加减法.

游戏准备

一棵“苹果树”,一些写着算式(如下)的“苹果”,一些标有数字(1、2、3)的筐.

1+1= 1+2= 2+1= 2-1= 3-1= 3-2=

游戏过程

1.将“苹果”挂在“苹果树”上,筐放在树下.

2.学生摘下“苹果”放到相应的筐里.

3.谁摘得多谁就获胜.

加法认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能养成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设计意图:

1、 注重培养学生看懂图意,会用语言表达清楚图意。

2、 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但要找到自己最简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同时还伴随着清脆的鸟叫声。

教师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个别、集体数一数)

课件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看到这些,你能提些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画面提出问题,教师给予鼓励,然后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抽出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的问题:“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接着让学生思考:求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可以怎样列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小鸟图的下面显示:4+1= )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是怎么算的。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

2、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有看图得出的,有数数得出的,有扳手指得出的,还有是用学过的数的组成来算的。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显示得数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4和1可以组成5,5可以分成4和1这个办法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也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引导学生想数的组成知识,使依赖直观图进行计算的学生逐步脱离直观,过渡到应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算式;3+2=5,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四、联系生活,丰富联想,巩固深化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加法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也许已经不是初步认识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上过学前班或幼儿园大班,特别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讨家长的欢心都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已经把计算训练得很快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有些是机械化的,学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加法,什么又是减法,有些学生还很天真地说:“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学过加减法了,老师说多了就加,少了就减。”有些会说:“怎么一年级和幼儿园教一样的东西?”他们进入学校学数学的最初兴趣就这样被破坏了,非常可惜!

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节课是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既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开始,也是应用题的启蒙。上这节《加法的初步认识》,我想了很多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小鸟从美丽的大森林飞到草原上,落到草地上吃草”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鸟,课件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你想到了,让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删选学生的问题,保留“一共有几只小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对加法有了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接着我把学生引入“气球图”,看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然后指名说一说,让学生带这任务去观察,既培养的学生的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也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道串连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新课标需要新理念来支持,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我们在积极实践的同时,又要不断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精神,落实好素质教育。

这节课明显的缺陷:(并分析原因)

改进的措施:

加法认识教案 篇10

0的认识及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前面,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安排为:认识0的两种含义,正确书写0,会做与0有关的加减法题。

在教学安排上,我先复习旧知,口算5道加减法题,目的是提高学生5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接着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出示小兔拔萝卜的课件。

一、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没有

1、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在干什么?

生:小兔,拔萝卜。

师:第一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一个,还剩3个

……

(出示空地)师:第四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四个,一个也没有了。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一个桃子也没有,用数字0表示。

2、听一听,猜一猜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小茶叶桶,使劲摇,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生1:是硬币

生2:是色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众说纷纭,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我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这时,我揭开谜底--硬币

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呀,学生有说1个的,有说2个的,还有说3个、4个的,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我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师:用数字几表示呀?生:用2表示。

我转过背去,将硬币取出,再摇,没有任何声音。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0个。

在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中,对0表示"没有"的含义已经都能接受了,这时板书课题:0的认识。

3、说一说,做一做

(1)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一只也没有了。

师:谁会列式?

生:3-3=0

师:谁能说说这里的3、3、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1个3表示原来的3只小鸟,第2个3表示飞走了3只小鸟,0表示一只也没有。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与0有关的事件。

生:妈妈给我买了3个苹果,我全吃光了,就是0个了。

生:妈妈给我买了5块手表,都坏掉了,就是0块了。

师:小朋友,他说的对不对呀?

引起争论,同桌互相讨论,说对的占多数,这时,老师就要指正错误了,分析为什么不对。5块手表都坏了,但是手表还在那,只是不能用了,所以还是5,如果说手表都掉了,那就是0块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举例说:桌上有3只苍蝇,老师用拍子打死了3只,桌上有几只苍蝇?

生1:0只

生2:3只

师:还是3只,

苍蝇死在桌子上,并没有飞跑呀。

二、学习和0有关的加减法

1、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它自己;

2、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它自己;

3、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0

三、揭示0的第二层含义:起点、开始

本环节,学生在做为尺子标数字的题目时容易出错,第一个刻度容易写成"1",这是由于前面学习数数的时候,都是从1开始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固势。我出示课件--长尺子,告诉学生,第1个刻度数字是0而不是1;运动员跑步比赛的起跑线也是从"0"开始计算距离的。

四、教学生正确书写"0"

0不能写成字母"o",在这里我先教笔划顺序,一笔写成,从上到左,再从下往右,最后拐到上与起笔汇合,要圆滑,不能有棱角。为使学生形象记忆,可以教学生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加法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加深对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数学知识的过程,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通过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生经历整理加法算式发现其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感受到加法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不同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找朋友”游戏。

游戏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7、8或9)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8或9)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7、8或9。

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游戏中得到了乐趣又巩固了6、7、8、和9的组成。你能写出不同的数的组成吗?(教师随机说出容易出错的数的组成让学生写出)

如:[设计意图]

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和日常生活之中,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二、探究体验

师: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咱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同学学得好!

(一)基数和序数的复习

1、猜一猜:投影出示P78第1题的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师:(依次出示三个孩子的对话内容)他们都说了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谈话的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几层?小女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说说x层和第x层的区别吗?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预设]家住在哪条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不符合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我们学的数字。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学生说的数(1——10)。

(二)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1、引导一: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这样排列,你们有什么感觉?

引导二:怎么排列比较好?

2、整理加法表

师:请每个同学想一想,你准备按什么顺序排列这些加法算式。(可在此节课之前引导学生对1—5的加减法进行整理。

目的是让学生对5以内的加减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提前经历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3、研究加法表。

师:这是老师整理出的加法表,仔细观察,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快的记住它?

4、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

(三)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1.出示减法表

师:表中写出了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么排列的,然后按这个顺序把其它的减法算式写出来。

请小组长负责,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填写算式。可以采取一人填一道,开火车填的方式。

教师巡视指导。

2、研究减法表。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3、计算: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得数。说一道加法,让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四)看图列式

教师:看图你能列出几个算式?(引导学生选择画面,列算式。)

[设计意图]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同时,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继承了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方法应用

1、基础练习:

2、看图列式:

3、拓展题: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你认为我们班,谁的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精选阅读

认识数字3的教案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4”;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发现“4”的存在。

2、了解“4”的组成,初步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苹果的大图片和小图片各四张。

3、香蕉的大图片和小图片各四张。

4、两个小兔头饰(小兔欢欢和小兔佳佳),各四张图片。

2、情景表演:小兔欢欢和小兔佳佳帮妈妈买苹果,第一次买了四个苹果,欢欢拿了一个,佳佳拿了三个;第二次又买了四个苹果,欢欢拿了两个,佳佳拿了两个;第三次还是买了四个苹果,欢欢拿了三个,佳佳拿了一个。引出数字“4”。

3、让幼儿回忆故事中小兔欢欢和小兔佳佳每次买了几个苹果,并且每次每人拿了几个,加起来是几个。老师将图片分别贴在小兔欢欢和小兔佳佳的图片下方。

4、引导语:“兔妈妈说,佳佳、欢欢,家里的苹果已经有很多了,你们去买四只香蕉吧。小兔欢欢和小兔佳佳又来到了水果摊前,买了四只香蕉,怎么拿呢?”让幼儿给小兔欢欢和小兔佳佳出主意,看看他们可以有多少种拿法,并请幼儿将分出的香蕉图片分别贴在第四组小兔欢欢和小兔佳佳的图片下方。

5、幼儿的操作:

(1)说出我们身体上的“4”,例如两只眼睛加上两只耳朵是“4”,两只眼睛加上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巴是“4”,两只手加上两只脚也等于“4”,还有我们的纽扣,我们的手指头都有很多的“4”。

(2)说出我们生活中的“4”,例如走四个台阶,其中包括一个台阶、两个台阶、三个台阶;桌子的四个脚和四个边;四扇窗户;四个碗等等。

6、老师引导幼儿复习“4”的几种组成方法。

四、活动延伸:

1、户外活动:马兰花的游戏,即老师和孩子一起一边念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一边走成一个圈,然后老师说,开4个花瓣的.花,孩子们自由组合抱在一起,看看谁开的花的花瓣数量是对的。

2、可以进一步进行数字5的认识。

3、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教学的自由活动、蒙氏活动中进行生活中的数字教育。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2】

目的:

学习5以内的数字的组成,初步认识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就越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促进小朋友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难度:

重点: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初步理解组成的意义。

难点:概括5以内各数组成情况,初步体验发现数越大,组合的方法越多。

准备:

学具(操作分合学具出现不同结果的记录纸、房子图10张,人手2套1-5的数字卡、宝贴)

教具(大房子图一间2层、数卡“1”3张,“2”2张、“3”一张,表示分合意思的符号四个)

过程:

1、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认识表示数的分合的符号“”,理解组成的意义。老师引导小朋友出示房子图,将相应数字布置上去,如屋顶上是2,下面2个房间里分别是1和1;将房子拿掉,请小朋友讲讲2、1、1是什么关系,该怎么念,引出“”:分开、合起来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幼儿园的组成。体会3有2种分法。

2、在前一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整理5以内各数的组成的经验,并用数字表示。老师指导小朋友在上次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房子图里有数字表示

3、整理有关5以内各数的组成经验,老师有序排放5以内各数的组成卡片。指导小朋友体会把一个数分成2份,这2份合起来还是原来的数。在结果出来后,引导小朋友观察,列出每一个数字分的方法记录情况,询问小朋友记录每个数字分的方法从2-5有些什么变化?

总结:

有关数的组成的一些经验,激发小朋友下次活动的兴趣;肯定活动中有进步的小朋友。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4,知道它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大小的差异进行4以内数的排序。

3、要求幼儿能听清老师的指示语,并能按指示语活动。

活动准备:

1、数字卡:1、2、3、4。

2、贴绒卡片:四头牛

3、黑板上提前贴好四朵花,四个苹果等等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对数字1、2、3的认识。

1、教师出示数字卡,玩一个“看数拍手”的游戏。

师:今天,老师想跟小朋友玩一个“看数字拍手”的游戏,好不好?

2、介绍游戏玩法。

老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先读出数字,在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拍手,要求幼儿听口令:预备—拍!幼儿才能拍。

3、教师出示数字1、2、3,进行游戏。

(教师可加快举卡的速度,培养幼儿的敏捷性。)

二、感知4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4,知道它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1、学习4的形成。

师:嗯,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表现真好!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草地上来了一群牛。我们先来数一数,有几头牛呢?(3头牛)

师:有三头牛,这头壮壮的牛是牛爸爸,这头更小一点的是牛妈妈,还有他们的牛宝宝。他们正在草地上吃青草呢!

师:哞~哞~咦!又来了一头牛,小小牛,啊!原来是牛小弟。他最小了,走起路来比较慢,没有跟上爸爸妈妈。那小朋友现在草地上有几头牛啦?(四头牛。) 师:四头牛!是怎么来的?

师、幼:3头牛再添上1一头牛是四头牛。

2、认识数字4。

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草地上来了四头牛!那四头牛,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教师出示数字卡片4。)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个数字4长得像什么?

(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4像红旗迎风飘

师:数字4可以表示4头牛,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幼儿观察教室或联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小结:数字4可以表示所以数量是4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

让幼儿观察黑板上的物品,然后提问;

1、黑板上还有那些东西?分别数字几来表示?

2、幼儿数一数并说一说数字寄来表示。

3、师生一起总结。

四、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真棒!回家以后看一看你们家那些东西和数字4有关系?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配合的很好,每个环节链接在一起。尤其是刚开始玩的拍手游戏特别合适中班小朋友们的特点,教具准备的也特别周到。基本上成功的一节课。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认识数字6。

2、学习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活动准备:

PPT课件、1—6的数字若干、小橘子树图片每人一张、音乐幸福拍手歌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数字6。

1、秋天到了,果子熟了,老师今天带你们去参观橘子园好吗?听音乐拍手走进教室。好了,橘子园到了,这么多的橘子树,树上还结了这么多橘子,好馋呀!孩子们,你们在心里默默数数有几棵橘子树?数完了悄悄告诉老师。你们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得出一共有6棵橘子树。我今天还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教幼儿读两遍,你们看看6像什么?6的本领很大,所有是6个的事物都可以用6来表示。

2、数宝宝玩游戏

数宝宝6想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你做的动作必须和6有关,如:我说拍手,你要拍六下手。我说跺脚,你们就跺六下脚,如果你做错了,数宝宝6就消失了,听明白了吗?好,游戏开始。

二、找数字(操作材料)。

1、玩游戏了,今天还有一个任务,每个小朋友要认养一棵小橘子树,快看那边有许多小橘子树,你们快去挑选自己喜欢的`橘子树,(孩子们挑选橘子树)啊,你们真棒,都挑选到了自己喜欢的橘子树,现在请你们数数你的橘子树上结了多少橘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的橘子树结的橘子多。提问个别幼儿:你的橘子树结了几个橘子?

2、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橘子树,可是你们还必须给他们找一个与橘子数量相同的数字朋友,找到后贴上去,数字朋友已经在那边等了很长时间了,赶快去找吧!

3、与幼儿共同检查。

三、拣橘子(PPT)。

1、橘子园里有许多橘子熟透了,农民伯伯来不及摘掉落在了地上,孩子们,我们帮农民伯伯拣橘子好不好?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盘子,盘子上有数字,你拣的橘子数量要和盘子上的数字相同哦。

(请幼儿上来操作,老师引导幼儿操作。)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拣了几个橘子。

孩子们,你们真能干,我们来给自己棒一个:棒棒冰,棒棒糖,伸出拇指棒!棒!棒!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品尝橘子了,但今天还来了这么多客人,我们请客人和我们一起品尝好不好?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静听教师讲述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比较完整地说出“故事的名字叫xxxxx”。

3.知道吃东西时,要想到别人。

活动准备

1.桌面教具小猴、大象、小猫。

2.一棵用树枝做成的桃树。

活动过程

1.以启发性提问导入活动。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附后)

3.托儿在桌面教具的演示下,了解故事的内容。

活动三:数学游戏“认识前、后”

活动目标

1.初步辨别以自我或他人为中心的前与后的位置关系。

2.学说短句“xx在xx的前面”等。

活动准备

各种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以小动物做客的形式来导入活动。

2.认识前、后。

(1)给小动物排队:托儿感受并说说以他人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引导托儿集体说:“xx在xx的前面。”或“xx在xx的后面”。

(2)小朋友排队,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前后方位。鼓励托儿自由地说说“xx在我前面”或“我在xx后面”。

活动四:游戏活动“我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观察自己的影子。

2.感知夏天的太阳是火辣辣的。

活动过程

1.带托儿到户外,玩找影子的游戏。

2.观察太阳照成的影子,托儿尝试改变自己的阴影(如做多种动作、转动身体等)。

3.互相摸摸同伴的头顶,说说有什么感觉。

4.师生来到大树下,感受树荫带来的凉爽。

附:故事:《贪吃的小猴》

一只小猴蹦蹦跳跳地出来玩。玩了一会儿,他觉得肚子饿了,就想找东西吃,抬头一看,前面有一棵大树,树上结了许多桃子。小猴高兴极了,他很快跑到树下,蹭、蹭、蹭地爬上桃树,摘了一个大桃子,没几口就吃掉了。他又摘了一个,大,大口地吃完了。小猴子肚子已经吃饱了,可是它还摘、还吃,摘一个桃子,吃一口,扔到地上。再摘一个,吃一口,又扔到地上。小猴往地上扔了许多桃子。树上的桃子生气了,对小猴说:“不许你再碰我们,我们要留给别的猴子吃。”小猴说:“我偏要摘。”桃子说:“你要摘,就叫你肚子疼。”小猴不听桃子的话,刚伸于去摘,肚子就疼起来了。小猴“哎哟、哎哟”直叫。大象伯伯走过来,问小猴:“你怎么啦?”小猴说:“我不听桃子的话,肚子疼死了。”大象伯伯看了看树上,又看了看地上,问小猴:“你吃了几个桃子?”小猴说:“我肚子饿,吃了好多好多。”大象说:“你肚子疼是因为桃子吃得太多了。再说,你扔了这么多桃子多可惜呀!”小猴点点头说:“大象伯伯,我懂了,下次再也不贪吃了。”大象说:“懂了就好。小猴,你骑到我的背上,我送你回家吧。”说完,小猴爬到大象的背上,大象把他送回家了。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6.7的认识教案。

(二)在六、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三)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6和7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个数、顺序、位置、大小等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小棒、图片、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数。

我们已经学了0到5,谁能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指名数、齐数、开火车数)

2.出示0——5六个数字卡片,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第42页的主题图)请同学们看,图上有什么?

(2)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有多少桌子、椅子?

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那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量的呢?

师:刚才我们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

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3)数一数图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是多少。

(教师板书:6 7)一起读一读6和7。

3.教学数序

(1)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并说说是几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2)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尺子找一找5.6.7,看这三个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只有0到5的直尺图,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

(3)谁能按顺序数一数1到7,再从7倒数到1。

4.比较大小。

(1)请同学们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请大家看一看:5和6比,谁大谁小,谁多谁少?(师板书:55)

(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6比5大,7比6大。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

(1)出示金鱼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儿一共有几瓶鱼?你是怎么数的?

(2)请大家从左数起,看看第六瓶里有几条金鱼?

(3)仔细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几瓶/

(4)从左起第7瓶,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

6.6和7的组成

①一天,小明在家做玩具,需要六个圆片,于是他在纸上画了六个,教案《6.7的认识教案》。又想:就白色的不好看,怎么办呢?对,给圆片涂上颜色。于是他找了一支黄色和一支红色的笔,给圆片涂上了两种不同的颜色。小朋友,你知道小明涂了几个红色的圆片,几个黄色的圆片吗?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涂?

②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请大家拿出六个小圆片,按照你的想法涂一涂,并把结果在小组里说一说。

请小组选一人汇报你们组的意见。也可以将你们涂的圆片上台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课件展示)

③教师根据涂色结果板书:

(6个圆片可以涂5个红圆片和1个黄圆片,老师把它记成:)

6 6 6 6 6

╱╲ ╱╲ ╱╲ ╱╲ ╱╲

1 5 2 4 3 3 4 2 5 1

④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6的组成了吗?你能独立的填写书本第44页上的空格吗?

⑤教学7的组成

1.知道了6可以分成5和1.4和2.3和3,那你能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吗?你有几种分法?

2.请大家动手分一分,并把分的结果记下来,在小组里汇报。

3.小组派一人向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7 7 7 7 7 7

╱╲ ╱╲ ╱╲ ╱╲ ╱╲ ╱╲

1 6 2 5 3 4 4 3 5 2 6 1

4.读一读7的组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后,教师把后三组擦掉,问,看到这一组,你能想到什么?

5.大家真聪明,我们只要记住1和6.2和5.3和4组成7就可以了,由1和6组成7可以想到6和1组成7,由2和5组成7想到5和2组成7,由3和4想到4和3组成7。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 请四人小组合作,试着用这个方法来迅速记住7的组成,看谁最先记住。

6.你能用这个方法记住6的组成吗?谁能说说怎么记?同桌互背。

(三)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比一比谁答的快: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完成练习七第2.3题。

出示第2题,问学生:有困难吗?请学生完成在课本上。再看

第3题,教师读题目,请学生先独立的在书上完成。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校对。

3.指导书写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数字6和7的形状,说说你觉得6和7像什么?

教师板书演示6和7的书写顺序几在日字格里的布局,请学生观察,书空。

学生在书上描写6.7。

板书设计

6.7的认识

6 7

5

6 > 5 7 > 6

教后整体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小朋友认识6和7,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发现自己最大的缺点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有时候自己所需要表达的意思,没有组织好语言,使小朋友们都不理解。如:我想叫学生拿出尺子找6和7的数字,我用了一句:你们能在自己的学习用品中找6和7的数字吗?结果,很多小朋友说的是实物了。我有6支铅笔,我有6本书等等。这些都是我自身的问题。

2、时间和内容上没有合理安排好。

在情景引入中,占用的时间太多。

内容上,数数安排得太多,因为大部分小朋友已经会数,重点应放在难点上去引导。由于时间和内容没有合理安排好,导致整堂课的效率不高。

3、板书设计

在6的组成中,应有顺序地分排

使学生容易看懂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教幼儿认识1、2,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 养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愉快地参加小组活动习惯。

3. 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图卡1—2、贴绒动物卡1—2若干、数卡1—2、教学挂图等。

【活动过程】

1、以游戏“捉谜藏”引入:幼儿找动物图卡并数一数图卡上有几只动物。

2、出示动物卡、数卡、请幼儿给动物卡匹配数字让幼儿了解数的实际意义。

3、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2,并请孩子想象它们分别像什么?

4、分组活动:

第一组:给数卡排队,匹配实物。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片,分别是…(让幼儿说),请小朋友把他们按顺序排好,排好后按顺序读一遍,再看看是数字几就送几个花片。

第二组:给数卡排队,做点卡。

引导语:请小朋友把这些数字卡按顺序排在操作板上,按顺序读一遍。再用印章在纸张上盖印,做成实物卡,数字是几就印几个,然后按顺序排在各自的数字卡下。

第三组:数物拼板。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和实物卡,当数字卡找

实物卡朋友时,拼起来便会成一个长方形,请小朋友为每个数字卡找对实物卡朋友,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

5、展示第二组个别幼儿的操作卡,引导幼儿检查,看印得对不对,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机地利用环境中的物品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如:一张凳子用数字1来表示,两张桌子用数字2来表示)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1.初步认识数字10,感知10以内的数,。

2.理解10表示的实际意义,学习数字和图片进行匹配。

3.大胆参与数学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每张座位上贴上1-9的数字,每人一张卡(有数量不等的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复习9以内的数量

1.导入:春天来了,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们看一场电影!

2.游戏:找座位,根据胸卡上图片的数量找相应的座位号。

师:看电影要有电影票才能够进场,老师这儿就有电影票。小朋友们看看你的电影票上有什么?有几只?那要去找数字几呢?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动物就应该找几号座位。

3.分别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并相互检查验证。

师:请你用“几只动物找几号座位”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请你们相互检查一下是否都找到了座位。

二、认识数字10

1.复习9以内的数量

师:我们一起来看电影吧!草地上有什么?有几棵? 天空中几只蝴蝶?河里有几只鸭子?分别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2.认识数字10并理解10的实际意义

师:看天上飞来了几只燕子?这时又飞来了一只,合起来有几只燕子呀? 10只燕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10长得像什么?它由哪两个数字组成呢?这样看是不是10呢(翻身)?(提醒幼儿知道10永远1在前,0在后面 )

数字10除了可以表示10只小燕子,还可以表示什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上哪样宝贝正好是10?

3.游戏:连线,

游戏玩法:根据图片上小动物的数量,找到相应的数字,并用线条连起来。

三、游戏:数贴花。

巩固感知10以内的数量,拓展幼儿思维。

1.师:春姑娘今天很开心,说我们小朋友表现都很棒,要送奖品给你们呢!每个小朋友10个小贴花,请你数一数你的小贴花是不是有10个,如果不满10个你就把它贴满。

2.如果超过10个,你就把它去掉。

3.幼儿相互检查或请客人老师检查。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活动的教育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创设法

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春姑娘请客送礼物”这一问题情景,并围绕这一问题情景设置环节,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启发幼儿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2、演示讨论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我采用了演示讨论法。演示就是让幼儿去看,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讨论就是让幼儿去说,更好的发展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述能力。

3.游戏法

新《纲要》指出:“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数字10,知道10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感知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通过本节课积累知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幼儿明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数学来自生活,服务生活.

不足之处:

1.复习数字9以内的数过多。

2.认识数字10这个环节可以再增加些。

3.让幼儿连线这个环节可以让幼儿自己在小黑板上操作一下。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8、9、10并了解其意义

2、认识数字8、9、10,能够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物体匹配。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1—10(2套)2、果树3棵3、苹果8个

4、梨9个5、桃子10个

活动过程:

1、“拍手应数字”复习数字1—7

2、参观果园导入活动,认识数字8、9、10

(1)认识数字8、9、10,,初步感知数量8、9、10。

(2)请幼儿说说水果可以用几表示?例:出示数字8,说出8可以表示什么?

3、幼儿操作练习

(1)请幼儿给相应的水果送上数字。

(2)请幼儿听声音匹配相应数字。

4、游戏:“1234567”

(1)介绍游戏规则:“我们围成圆圈边走边唱歌曲《1234567》,当老师说3个小朋友是一家时,大家就要找三个小朋友,抱在一起组成一个家。”

(2)幼儿游戏3—4遍,教师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找朋友。

5、游戏:“数字蹲蹲”

介绍游戏玩法:老师选4个小朋友分别拿上7—10的数字卡,教师手拿数字卡7,为游戏开头,如“数字7蹲,数字7蹲,数字7蹲完数字9蹲”“数字9蹲,数字9蹲,数字9蹲完数字8蹲”以此类推,直至4位小朋友全蹲完。

6、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认识数字3的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理解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2、指导幼儿听清老师的要求并按要求活动,继续学习用语言讲述自己的活动。

活动准备:

1、磁性数字1-5。2、数量为1-5的实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复习认识数字1-5:教师出示数字1—5,幼儿认读。

2、看数字拍手。我们来做看数字拍手的游戏,老师拿出的数字是几,小朋友就拍几下手。一边数一边拍。

3、看数字拍腿、学动物叫。我们除了拍手,还可以拍哪里呢?我们还可以学学小动物叫,数字几,我们就叫几声,并一起说。如:数字3,叫3声,汪汪汪。

二、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并能理解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1、出示数群卡片: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好吃、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有多少。

2、几个某某东西要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还可以表示什么?

三、通过幼儿操作,加强幼儿对5以内数的认识。

1、在小朋友的桌子上还有许多卡片,请小朋友拿出卡片看看卡片上有几个什么东西,要用数字几表示,并用完整的话说出:几个什么用数字几表示。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描述自己的操作。

3、展示幼儿作业,引导幼儿讲评。

认识除法课件


如果你对“认识除法课件”感到好奇请阅读下面为你准备的资料。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阅读这篇文章后您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认识除法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 ,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 3人 每人( )枝]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A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B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认识除法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

1、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分?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完成。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xx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3页例4:

1: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每盘应放几支?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能表示出来吗?

2:说出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

3:写出的算式怎样读?中间的符号叫什么?

二、自我检测

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读一读

12÷3=416÷4=418÷2=9

(二)算一算、说一说。

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

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熊,每个小熊分几个?列式解答。

学生预习和检测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发现问题以待解决。

三、交流问题

1、学生说一说在预习和自我检测中遇到的困惑及不会的问题。

(先由其他学生解答,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2、如学生未有问题,教师结合巡视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问:

什么情况下要用除法列式计算?(平均分时,知道总数,份数,求每份数。)

四、教师讲评明确知识

针对交流进行引导: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2、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针对性作业

认识除法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课件 篇4

主备教师:xxx

执教教师:xxx

教学内容:除法,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xxx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分析: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5的设计形式与例4相同。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的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出“能放几盘”的问题。再由“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除法算式20÷4=5。然后,给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分析:

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一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具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总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新知探究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实践应用

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认识除法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法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上节课的复习题

2、同学们,你们喜欢大熊猫吗?(喜欢)动物园里的大熊猫遇到问题了,我们一起去帮它解决问题好不好?(好)课件出示主题图。

3、同学们你们来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生答

4、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分小组讨论)

5、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6、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生:是

师;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7、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同学们像老师一样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师:在式子中÷读作“除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

师:怎样列除法呢?平均分就是要把总数给分成数量一样的小份小份的。所以我们在列除法算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找准总数和要求分得的小份的数量。 师:所以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的写法就是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

师,在12÷4=3这个式子里,12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3叫做商。指导书写商字。并让同学们练习说

8、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谁。

三:应用,加深理解

9、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10、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积分卡。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我最后总结一下重点。

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表内除法

(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除法”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的,也就是说:“除法”运算是“平均分”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我上这节《除法》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总起来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利用“口答”、“动手摆一摆”手中的学具等形式,巩固课前学习过的知识,为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把这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学生通过动手摆,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来指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主题图利用课 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本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效果不错。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习题的正确处理有待提高。以后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后渐渐自己说。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习。而我这一点做的还不够。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本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认识除法课件 篇6

核心提示:一、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在编排时从...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认识除法课件 篇7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认识除法课件 篇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重要基础。

教材分析:

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平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平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

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

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除法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书第74页的例l,完成试一试的习题和练习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个圆和12根小棒;学生每桌准备8个圆片、12根小棒和12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激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吧?老师讲故事了哦,有一天呀,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灰兔到森林里去采蘑菇,它们呀采到了8只大蘑菇,后来小白兔和小灰兔要回家了。它们决定把这8只大蘑菇分成两份,每人带一份回家。可是它们不会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我们给小白兔和小灰兔帮帮忙,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好)请小朋友们用圆代替大蘑菇,帮它们分一分。(学生操作)

你是怎么帮它们分的?学生汇报,师板书。

提问:这几种分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动手实践,分圆.

①提出要求:把12个圆分成4份,每份要分的同样多。会分吗?分分看。

②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情况.

③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只要是每分分得同样多,允许有多种分法。).分成了4份,每份同样多吗?

像这样把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巩固平均分。看黑板判断哪些是平均分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8个梨和4只盘子,示题: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

(2)提问:一共要分多少个梨?(8个)平均分在几只盘子里?(4只)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就是每盘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

(3)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梨,动手分分看。分后4人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4)请学生口述分的过程,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要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老师先拿4个梨,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还剩下4个梨,再每盘放1个。

问:分完了吗?

问:每盘是几个?(填空)

问:是不是每盘分得同样多?

每盘分得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归纳:把12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出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3.教学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认识除号.

加法里的运算符号叫加号,减法的运算符号叫减号,乘法的运算符号叫乘号。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做除号(板书:)这个就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2)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①把8个梨平均分在4只盘子里,每盘是()个。这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总数是几个?把8写在除号前面(板书:8);把8平均分成几份?(4份)平均分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2),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②教师指着84=2说明:这就是除法算式,读做8除以4等于2,(生跟读)

(3)8表示--,4表示--,2表示--,

整个算式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学生互相说说63=2这个算式的意义.

三、尝试练习

看黑板上的图列算式,说意义。最后一题独立列出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卡片出示除法算式63=2186=3102=5123=4读算式,说意义。

同桌或4人小组互说。

2、P76第三题看图写出算式,做在书本上。

3、根据题意,判断小猴和小猪谁做得对,谁做错了,为什么?

(1)把12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小猴123=4

(2)把12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小猴123=4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知道了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六、机动题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目,要请小朋友们回家去动动小脑筋,好好想一想。

(1)妈妈买来6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到几个?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认识除法课件 篇10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预定了以下几个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操作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思维拓展目标: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4.教具准备: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气球

鲜花

学具:圆片

小棒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如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直观演示法: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3.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学法:

1.动手操作法: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2.观察比较法: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环节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用时大约8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起始阶段的兴趣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视教室,向坐的最有精神的两位学生竖起大拇指(最好是一男一女),并请他俩站到讲台前面。教师奖励的礼物是六个掌声,请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鼓励孩子们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积极大胆的到讲台上进行演示。在分掌声的过程中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此时我就引导学生哪一种分法使两位同学都满意,最公平合理?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拉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上,使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像这种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集体展示,把六个掌声送给表现最棒的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课件出示情景图及例1,让学生观察图片,公平合理吗?是平均分吗?强调小结,并且板书。

设计意图:因为例1比较简单,所以我创设了分掌声这个特殊有趣的生活场景。将表扬学生分配掌声,作为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同时营造了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突出了重点。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用时大约10分钟)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15个圆形代替橘子),教师共同参与活动。(2)交流分的过程。(小组推荐,自由发言,指名回答相结合)课件随机演示。(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4)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引导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最为有效的分法。)设计意图:平均分的分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借助了直观的多媒体演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的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也为下面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积累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完善,这也一种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2.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24瓶矿泉水平均分成4份的任务。

(2)学生完成后让同桌看一看,小组合作在一起说一说自己用的是哪一种分法,并指名汇报。

安排这一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运用平均分。(用时大约15分钟)

练习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先是基础性练习,其次拓展性练习,最后是开放性练习。

1.基础性练习:看谁是火眼金睛?出示生活中物品,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如果不是平均分的要让学生说明理由,并想办法使物体变成平均分。(第一题是图形判断题,第二题联系生活实际,端午节分粽子。第三题侧重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不是平均分的变成平均分。第四题是体操队形题,横行、竖行的人数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此题为后面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这一个判断题具有多种功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既理解了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又熟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巩固了平均分的意义,从而使本课堂的重点得到进一步落实。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列举生活中的平均分做了铺垫。)

2.拓展性练习: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上,老师准备了鲜花还有气球(实物)。你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一分,把教室黑板装扮得更漂亮吗?(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发气球、鲜花卡片,每组卡片的数量是不同的。)

出示操作要求:

(1).小组先商量一下,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2).放到黑板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把袋子里的材料,分一分、贴一贴。

(也可以画一画并涂上颜色)

(4).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选择速度最快的一组用实物到黑板上操作展示。选择漂亮合理的作品贴出来,并检查是否平均分。

反馈:一起来欣赏黑板上已经完成的作品,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贴一贴、画一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缓解了教学的坡度,突破了难点。同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穿插1分钟的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最后一个动作是坐端正,不动声色地把孩子们从激动兴奋的状态中,拉回到课堂。同时也为下面开放性练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3.开放性练习:刚才大家表现的非常棒,老师想把12朵纸鹤奖励给你们,要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奖励给几位同学?每人分几只?

(1).12朵纸鹤,平均奖给两位同学,每人分几只?自由发言与指名回答相结合,并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到讲台上进行展示,课件同步演示。(2).12朵纸鹤,要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奖励给几位同学?每人分几只?

学生同桌或者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请表现优秀的同学上台展示。让学生简单了解:平均分的份数增加了,每份分的个数就减少了。

(3).12朵纸鹤,要每人分得同样多,最多可以奖励给几位同学?每人分几只?学生汇报,一一上台展示,并分发奖品,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一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奖励表现好的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第四环节: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大约用时6分钟)1.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生活中用到“平均分”知识的地方。

(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全班同学共同交流,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言,并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3.课堂延伸回家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人口平均分一分。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图文结合,既清晰明了,又重点突出。因为学生也是板书设计的参与者,所以板书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我相信在课堂中学生一定会给我们创造惊喜。

学无定法,课堂是一门艺术,既让我们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又给我们留下难以释怀的遗憾。正是这些遗憾,促使我在教坛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不断耕耘,不断探索,不断奋进......

认识除法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有两只猫在分4条鱼,你觉得他们可能会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1、3;3、1;2、2

教师指着上面三种分法提问:这三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鱼条数同样多,都是2条。(教师板书:同样多)

(2)请大家继续分(课件),把8个小立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均分)即8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

(3)(课件)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组是平均分?(葡萄3、5;苹果4、4、4、4、;西瓜1、2、3)

二、探索新知(课件)

1、学习例1: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动手实践: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糖动手分。

(2)观看动画演示分梨的过程

请大家用小圆片代表梨来分一分,大家分对了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是怎么分的?

(3)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梨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2)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63=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63=2的意义。

3.如果有把20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颗呢?你是怎么想的?让我们来看看这5位小朋友分糖的过程。(电脑演示)算式该怎么列?板书:

205=4(颗)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先用小圆片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1)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2、看图列出算式:(课件)

(1)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两份。

(2)把8个青椒平均分成4份。

3、看算式,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课件)

(1)15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248=3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四、拓展:(课件)

把12只桃子平均分给几只猴子,正好分完,可以怎样分?

(课件演示说明:点击其中四只会出现手形的桃子,就分别是四种分法,然后再点击按扭回到原来的12只桃子的界面;当点击猴子时就会出现完全的四种分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板书课题),所学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第一种分法(板书),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除法的第二种分法。

南海实验学校黄伟红周莹

20xx年1月

认识除法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其次,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 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三、同时我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师: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出示情境图,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这时,师追问:可以坐几辆车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用学具来代替摆一摆)。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师进行总结: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这样的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示: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师再领大家读一遍。师问:那除号怎么写呢?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坐几人?坐了几辆车?”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换句话说是: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解决完小朋友坐缆车的事情以后,向学生提出疑问:小朋友打算坐缆车干什么去?可能有的学生说去了这里,有的说去了那里,最后师进行揭秘:原来小朋友们打算去熊宝宝乐园,正巧赶上熊妈妈在给小熊们分苹果了。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熊妈妈打算给宝宝们分多少个苹果,每个小熊分几个?分给多少只小熊?师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算式。将个别学生的算式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对做正确的同学给与奖,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集体订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含义。这里,我充分利用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学生体会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提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通过两次解决问题,使学生们的心理有了小小了成就感。这时,应该继续给与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这会更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只是学习的积极性。

师:既然你们已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现在也来替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这里有六枝铅笔,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再找几个小老师代替老师来平均分铅笔,在分的 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给小老师进行嘉奖。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有的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很 可能会说出他们的名称。“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

学生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这时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这些小朋友在这里分铅笔,那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情境图,“原来他们来参加劳动来了”(这里要渗透一些让学生有热爱劳动的意识),

新课标中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把学生的答案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提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讲到这里,除法的两种含义已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示出来了,现在我要通过这两道教学例题进行比对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2=3),老师分铅笔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3=2)。

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四)、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我将课后想想做做1、2题以印在卡片上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 快,最后集体进行订正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现在

认识口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想要更好地了解“认识口教案”我们为您推荐这篇详细的解读文章,我们会持续更新该领域的最新资讯帮助您了解行业动态!

认识口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看,他来了。(大屏幕上跳出一个小熊:嘿,大家好,今天我准备帮我叔叔照看一下钟表店,跟我来看看吧!)

大街上的店可真多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个店是小熊叔叔的钟表店呢?(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钟,钟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1、(出示钟表店门上的一个钟),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说一说)(长针、短针、数字、方格)

2、你能在学具钟上找出时针和分针吗?(同桌相互指一指,再让学生指出老师模型钟上的分针和时针。)

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来表示时刻,那么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呢?有谁知道?

(出示7时整钟),再点击出示一组钟(1时、4时、)让学生认,学生快速认出后,哎呀,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是啊,小朋友们是怎么认出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的呢?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学介绍介绍吧。(一起来交流认识整时的方法。)

小熊: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知道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那下面的钟面各表示几时呢?

配场景的钟8:00(升国旗)11:00(放学)4:00(体育活动)(中的时针和分针在转动)学生认一认,并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数学上说8时,生活中一般说成8点。)

小猫说:“钟真好,我也要买一个。”小熊说:“现在是2时,你能拨出这个时间吗?”小猫说:“能。”

同学们试拨,请一个小朋友到老师的模型钟上拨一拨,并演示拨钟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把分针拨到12,再把时针拨到2。

请小朋友们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干什么。(结合情景进行时间教育)

看着小朋友们又说又拨的,小狗有点急了,它说:“我也要拨一个3时,可是我,我,我怎么拨啊?”我们来看看它的钟表怎么啦?(老师展示一只缺少分针的钟,时针指着3时的钟)看怎么啦?(生:缺少分针)应该如何添呢?请同学到黑板上为它添上分针,(出示3根针,分针、时针、还有比时针还短的一根),让学生在展台上贴针,我们书上也有象这样的缺少分针或时针的钟,同学们也来帮忙添一添吧!(让学生做书85页第5题,为时钟添上分针和时针)做完后选择一些到展台上点评。

去年在我国有一件大事,神舟6号飞船10月12日成功发射,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你们想看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成功发射的情景,感受那激动的时刻吧!

认识口教案 篇2

一、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 出示一个角,让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 认识直线和射线。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这条线的特点吗?

2、 出示教材场景图。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这样的线是比较常见的。你瞧这些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像手电筒射出的这种光线,我们把从一点出发射出的光线叫做射线。(板书)

3、 学生试画射线,教师巡视。

交流: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再将一端端点擦除将其延长。

4、 体会射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借助手电筒的光线,问:这段光线上截了一个点就形成了线段。如果大家想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阻挡物呢?

引导学生体会射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5、 认识直线。

师: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学生试着画直线。

学生画时,体会直线的无限延长。

6、 比较直线、射线、线段。

集体交流,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集体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认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①让学生通过一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

②让学生通过两点画直线,学生体会到只能画一条。

③ 结合生活实例,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光盘出示教材场景图,引导学生理解,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8、认识两点间的距离。

光盘出示:书本第17页想一想图,引导学生得出: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这条线段在所有连接线中是最短的。

进一步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②根据老师的演示,练习画角。

③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④体会角的两边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但角的大小是不变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角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认识口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和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师准备

学生准备: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用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用出示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看到了公鸡在叫,小朋友起床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墙上有作息时间表,还有……

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甲:我看到大公鸡在叫。

学生乙:我看到……

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面,认识整时、几时半

(一)观察钟面

师:互相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略。

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钟表。

用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这些钟表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它们的形状不同,样式不同……

学生乙:有的钟表有12个数,有的没有。

师:这些钟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表示什么?(时间)它们靠什么表示时间呢?(指示电子钟)这种靠什么表示时间?(数字)(指示剩下的钟表)那这一类呢?(指针)

放大显示一个钟:师介绍时针、分针后,学生进行拨针小比赛。

(二)认识整时

1.认识7时

显示77页例1的三个钟面,放大显示7时钟面。

师:看看这个钟面的`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板书:看分针、时针。)

学生:这个钟面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师:议一议这个钟面表示多少时间。(板书:议。)

如果学生能说出是7时,则鼓励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并明确告诉

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如学生不能回答,则直接告诉这是7时,并出示电子表显示的时间。

师:看看早上7时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起床)想想(板书:想。)每天早上的7时你经常干什么?

学生甲:我在起床。

学生乙:我开始上学了。学生丙:我开始……

师:再想想你周围的人,每天早上7时经常做什么?

学生甲:我爸爸在洗脸、刷牙。

学生乙:我奶奶在……

师:如果没有钟表告诉你是早上7时,你怎样判断大约是早上7时了呢?

学生甲:如果我听到公鸡叫,天也亮了,我想可能7时了。

学生乙:如果我看见小朋友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会觉得大约是7时了。……

师:这样学会用周围的环境来判断时间,小朋友们每天都能准时上学了。

2.认识12时、4时

用显示12时、4时的钟面。

师: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第二、第三个钟面分别表示多少时间,教学过程基本与认识7时相同,但主要以学生认识为主。

3.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的7时、12时、4时都是整时。你会认整时了吗?请小朋友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再组织汇报。

学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对)师也赞同他的意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整时?它们的分针指在哪里,时针又指在哪里?

请学生说一说,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

(三)认识几时半

显示9时钟面。

师:这是几时?(9时)请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显示: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9与10之间)这时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分针转到6,时针转到了9与10之间。

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还是整时吗?(不是)像这样的钟面还有两个。(显示3时半、8时半的钟面)

师:请小朋友们用我们刚才认识整时的方法

认识口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认识口教案 篇5

复习巩固6时整,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认识口教案 篇6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知道角有大小,理解与角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辨认角。

【教具学具】大三角板、学具袋(三角板、绒线绳、剪刀、图钉、折扇、硬纸条)。

1、(出示4幅建筑物的图片)找出与其它三幅图不一样的地方,并说出理由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1. 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议一议生活中角的特点。

是角的画对号,不是角的画错号。

(1)、给一条射线,画一个角。

6、 唱一唱: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7、摆一摆:

(1) 从学具袋中寻找材料,看谁最快摆出一个角。

(2) 同桌合作,把你们准备好的绒线变成一个角。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

3、反馈检测结果。

四、课后拓展:

课后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是一个小小角》

认识口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感知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介绍物体

(1)个别介绍物体。

“小朋友,你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各种各样形状的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在玩之前,谁愿意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学生介绍)

生1:我带来的是一个球盒子,它长长的,有一个面是圆圆的,还有两个面是圆形的,平平的。

生2:我介绍的是一个药盒,它的形状是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还有8个尖尖的角。

生3:我手里的这个是魔方,它是方方正正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8个尖尖的角。

生4:我带来的是一个球,它是圆圆的,能滚来滚去。……

(2)同桌介绍物体。

“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想来介绍自己带来的物体,那你就看一看、摸一摸,然后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听。”

(学生活动,同桌介绍。)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分类。

“刚才通过小朋友的介绍,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老师从小朋友当中拿了几个,也带了几个,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

这么多的物体,你们能根据刚才观察物体的方法,给“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谁来分分类?(学生分类)为什么这么分?

2、出示名称。

“每类形状的物体,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3、抽象成几何图形。

“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这四类形状的物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现在我们脱去它们的花外衣,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谁来给它们找找自己的家?”

(4名学生分别把图形贴到黑板上)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四种形状。”

4、举例欣赏。

“请你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呢?先说给同桌小朋友听听,看谁找得多、说得多?(反馈)”

生1:空调接近长方体的。

生2:日光灯的灯管是圆柱;吊扇的杆子也是圆柱。

生3:篮球、乒乓球都是球。

生4:魔方、骰子形状是正方体的。……

归纳:“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随处可见,用处可大了。”

(课件欣赏)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生活举例,进一步认识物体,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三、反馈完善,深入感知。

1、你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2、下图中有哪些图形?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

圆柱有( )个,球有( )个。

3、猜一猜

圆圆鼓鼓小淘气,

滚动起来不费力。(球)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正方体)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长方体)

4、总结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认识口教案 篇8

认识公顷

教学内容:课本第81-82页例1,练习十四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 = 10 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了解公顷,感知1公顷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 感知1公顷的大小。教学用具: 课件(PPT)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板书用符号 cm² dm² m²

课前复习:(师: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你能比划一下吗?

生:大约和我们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差不多大。

师:1平方分米又有多大呢?

生:大约和我们的手掌心差不多大。

师:1平方米又该有多大呢?

生:比划。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想想看,填上合适的单位。)

师:你能用所学的这些面积单位将下面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早晨7:30,小明离开了面积是90(平方米)的家来到实小,上楼走进教室,按下了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日光灯开关按钮后,坐到自己的座位前把铅笔盒放到了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课桌上,手捧起语文书和同学们一起早读。(师:大家想想,如果在90后面填平方厘米会有什么感觉?如果在2后面填入平方米有什么感觉?所以我们在填写面积单位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预设生:一定要心中根据具体的大小而定,不能乱填)很好,继续往下看。)

下午5:10,伴着放学铃声,小明欢快的迈着大步离开了占地面积约3()的学校向家里走去。

这里该填什么单位呢?你会选择这三个面积单位吗?为什么?

(预设生:我不会,因为黑板上的这三个单位太小了,最好要选一个比平方米还要大的单位)

师: 谁来说说应该填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公顷),你是怎么知道公顷这个单位的?(生发言)。真不错。预设师2:当没有学生说出公顷,那老师说:当占地面积很大时,再用平方米作单位就有些不合适了,这时我们要用到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公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公顷。

二、新授

(一)认识公顷

公顷这个面积单位的用处可大了,瞧,这些地方都用到了公顷。(课件出示课本第81例题1.)

(1)看了这些图片和文字,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地方都很大; 生:公顷是很大的面积单位; 生:公顷是土地面积单位。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课件出示)公顷可以用符号“hm²”表示。(课件显示)(2)你能用手在空中把公顷的符号写一遍吗?(3)你还想到了什么?(4)生:北京中华世纪坛很美;(5)生:台湾的日月潭风景秀丽。(6)生:这些地方都很大。

(7)师:是啊,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秀美!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二)感知1公顷的大小

1、师:公顷是用来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那1公顷到度有多大呢? 请把书打开,自己找找看-----多媒体显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师:请学生算一算,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

生:10000平方米?(请学生说一说理由----是100乘100得到10000平方米)师:板书 1公顷=10000平方米

师:从这个公式上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生: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

2、师:1公顷究竟的多大呢?让我们下面来实际的感受一下。(科学研究证明的人二手臂长和人的身高是相同的)7位1.4米的同学站成一排,大约长10米,那么由28位同学围成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面积是100平方米

多媒体显示:我们知道有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学生齐读)想一想: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就是1公顷?

3、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公顷的大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公顷有多大吗?(生先同桌互讲,指名回答)

三、练习

1、我们已经认识了公顷,你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吗?(生:能)来试一试: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用计算器计算)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做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2、一个足球场,长是110米,宽75米,这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1公顷吗?(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

3、同学们真聪明,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吗?

多媒体出示:阳高县新建路明德学校占地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你能用公顷来描述一下吗?

4、师:现在我们一起放松一下,一起欣赏两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1)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是400000平方米,合()公顷。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平方米。

5、回答的真好,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不许计算哦(抢答)。6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公顷 0.8公顷 =()平方米 9000平方米=()公顷 师 :大家这么快就算出来了,有什么“秘诀”?

(把公顷化成平方米是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它们的进率10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就可以了。把平方米化成公顷是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的进率10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就可以了。)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一定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如果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四、总结

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课本练习十四(第3题)

2、课本练习十四(第4题)

认识口教案 篇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92页。

本节课是认识时间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情景作为学习的线索,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大部分孩子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他们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时间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让学生容易掌握。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空白钟面,指针,颜色笔,小钟面。

1、教师讲故事《喜欢钟表的国王》。请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了钟表滴答滴答国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重要吗?它有什么作用吗?

(1) 师:小朋友,张老师也像滴答滴答国的国王一样很喜欢钟表,今天我也把我收集到的钟表带来了,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点击课件,出示钟表图)

(2)师:这么多漂亮的钟表,你喜欢吗?钟表的作用很大,在它们漂亮的外表身上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 你仔细看看这些钟表,都有些什么?

(1)师:都看清楚了吗?想不想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个呢?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1号纸,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一起动手来画一个钟面吧!

(3)让学生上台展示钟面并汇报。

认识时针和分针:

(4)师:请你给同学们指一指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它们长的是什么样子?同学们怎么才能区别它们呢?

(5)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比划一下。

(6)师: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你怎样记住它们的位置呢?

(7)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两个数字中间还有什么?(大格)我们一起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让学生纠正自己画的钟表图,再认一认时针和分针吗,记一记它长什么模样?和你的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1)师:同学们对钟面已经有认识了,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钟面。(课件出示):

师:对,不过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是7时。

师:说得真好,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这个时间就是7时。

(2)师:除了7时,你们还会认钟表上的其他时间吗?出示三个钟面的时刻

全班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几个钟面针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谁来说说怎么看整时呢?

(1)师:同学们都会认钟表了,那老师想考考你们,老师拨一个时间,你们来认一认 。

(2)师:现在由老师来说一个整时,你来拨一拨,看谁拨得对。

学生拿出小钟面,拨出下列时刻:5时、9时,12时(说一说12时时分针和时针是指向哪里的?)

4、用两种方法记录时间。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已经学会认整时了,那你们会把时间记下来吗?

教师讲解:第一种方法是普通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几的后面写上一个“时”,如2时写作2时(教师板书:2时)第二种方法是电子计时法,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数字几,中间写两个小圆点,右边写两个“0”。(板书:2:00)

请全体学生把黑板中三个钟面上的时刻写下来,写在练习纸上,并互相检查。

东东的一天都在干些什么呢?(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早上、中午、晚上这些词语,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要肯定。)

2、连一连:小朋友,你们能找到小明每一项活动的准确时间吗?

3、猜一猜:下面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钟表,你能说出它们的时间吗?

4、想一想:小朋友,你们知道下面三个钟表再过2个小时后,是几时吗?

1、师: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节课很快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师:时光一去不复返,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

认识口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 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1、谈话: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线段)

学生讨论、交流。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研究: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认识口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应用面积公式和换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数感。

教、学具: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硬纸片若干。挂图或投影。米尺一把。

课前体验:围一围100平方米,走一走1公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唤醒:

1、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说一说它们具体的大小。

(橡皮1个面的面积、课桌面、教室地面面积)

2、贴图:知道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

3、演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二、新课展开:

1、读收集的信息:

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400平方米。

冈东小学的面积约2公顷。

中华世纪坛的面积约4﹒5公顷。

常州天目湖占地约4000公顷。

读了这组信息你有什么体会?

(面积大一点的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2、1公顷有多大?结合课前步测来体会描述。

板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算一算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学生算)

板书:100×100=1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书上是怎么说1公顷的?(学生自学后交流)

4、想一想:

①用1平方米的纸去铺1公顷要多少张?

你是怎么想的?

②课前我们围的边长1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头脑里想出来了吗?

把它2个、3个、4个……10个拼起来拼成多少,够不够1公顷?

5、找一找,议一议:

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公顷?

1公顷大概相当于几个教室的大小?多少个篮球场大约是1公顷?

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三、练习拓展:

1、82页试一试、练一练。

2、用合适的单位填空(口述)

橡皮上面的面积约6()冈东小学的面积约20000()

黑板的面积约4()天安门广场占地约4()

3、广告真实吗?

绿阳小区面积12公顷,公共设施1﹒5公顷、绿化5公顷,聪聪估房屋75幢,每幢长80米,宽10米。

四、总结作业:

练习十四1、2、3、4题

认识口教案 篇12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1.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 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 认识钟表 练习拨钟 课堂总结3. 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2.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1.认识闹钟。

2.谈谈闹钟的作用。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2.认识整时。

教师:你看它的分针都指向几?都朝上指着几?生:12整理归纳: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几,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15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准备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要做的工作。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那么,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算是优秀的呢?如果你需要按照某些要求进行教案设计,那么建议你阅读本文并收藏“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本文提供给您参考。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的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对数字没有概念,只会简单的唱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数字,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数字课,让幼儿能把数字与图像一一对应,从而对数字有初步的认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数字1——5,能够指认数字并与图卡一一对应。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数字宝宝与图卡一一对应。

2.初步认识数字,幼儿容易混乱,采用儿歌形式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图卡及1——5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5只猴子荡秋千》,让幼儿有数字1——5的印象。

二、1.教师:

“小朋友们好!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啊?在认识他们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要不他们会生气的,就不跟我们做好朋友啦!”

2.教师戴上写有数字1的头饰,用有吸引力的声音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好!我的名字叫:“1”,很高兴认识你们,我要和你们做好朋友,好不好?”(好)教师:小朋友,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啊?(1)出示图卡1,让幼儿记住。然后用同样的方式介绍出数字2、3、4、5,(介绍时可以打乱数字顺序,这样避免幼儿只会数数而不认识数字。)

3.把数字1——5的图卡拿出来让幼儿复习认识,拿出图卡“1”,问小朋友“1”像什么?让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1”像铅笔能写字。同样的提问方式并总结出: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三、游戏:

请几个小朋友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并读出图卡上的数字。然后再请几个小朋友也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其他的小朋友唱《找朋友》这首歌,拿图卡的小朋友在歌声中找到相对应的数字,成为一对好朋友。{可以多请几组幼儿玩这个游戏。}

四、结束:

送数字宝宝回家。教师:今天很开心,数字宝宝们也很开心,他们玩累了,要回家了,我们给他们说再见吧!幼儿:“1”再见,“2”再见,“3”再见,“4”再见,“5”再见。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数字1——5。大多数的幼儿能把数字和图卡相对应。但游戏部分不是很精彩,没有做游戏的幼儿积极性不高。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培养想和省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是学生正确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自觉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小棒、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你们数数的本领特别强,是这样吗?那我们来一次数数比赛好不好!(请同学们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师:同学们,你们数数的本领真的很强。但是,我们学习认数,不但要掌握数数的本领,而且还要学会有关数的很多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主题图教学

师: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

课件显示:(1)

哎,这是什么地方?

谁知道,马路上这一条条的白线是什么标志?

学生自由回答。

师:说得对。它提醒人们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这样才能保证人身安全。师:你们看,这位老师正带着几个小学生过马路,他们多么遵守交通规则啊!请大家在心里默默地数一数,过马路的有多少人?(10人)

再看一看周围还有些干什么的人?(略)

让我们一起接着10的后面继续数,看看一共有多少人。(师指屏幕示意:先数马路这边的,再数马路那边的。)

问:马路上一共有多少人?(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19人再添上一个人是多少人?

谁知道多少添上1是20?

学生回答。(19个人再添上一个人是20个人。)

师: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上还有什么?(树、汽车、自行车)师:赶快数一数有多少棵树?自行车呢?有几辆汽车?

师:刚才我们一齐数了图中所有的人和物,大家数得非常准确。小精灵听说你们数得这么好,也想和你们一块儿学数数,看一看它要和我们数什么呢?

2.教学例1

出示课件3

(全体学生随着课件显示过程,一根一根地数小棒。)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问:一捆小棒有几根?它表示几个十?

学生回答。

小结:一捆小棒有10根,它表示1个十。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4-7

(全体学生接着“10”后面继续数,数到“20”。)

问:图中有几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学生回答:有2捆小棒,这是2个十。

问:2个十是多少呢?(指名4人回答)

学生回答:2个十是20。

师:请同学们学着小精灵的样子,迅速地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数10根也捆成一捆。(生动手操作)

3.教学例2

课件出示8

生动手操作,照样子数小棒。

问:1捆小棒表示几个几?1根呢?(让学生思考后在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一捆小棒表示1个十,1根表示1个一。

问:这些小棒是几个十和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根小棒?(告诉你的小伙伴)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十一。(生齐读“11”)

问: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答略)课件出示9

师:同桌互相说说这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课件出示10:数字卡片13.15

教师: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学生回答: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

教师: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学生回答:15里面有1个十和5个一。

课件出示11:数字卡片:20

师:谁会读这个数?20是几个十组成的?几个十是20?

师:下面请大家先读数再摆小棒,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课件12依次显示各数:18、12、14

(同时指名到实物投影上摆)

4.教学例3

电脑显示课件13:

问:图上的数字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齐读:0——20、20——0。

问:10的后面是多少?(悄悄地告诉同桌小朋友)

问:谁知道,排在15和17中间的是哪个数?

学生回答。

师:你们回答得非常准确,那么大家知道20前面一个数是多少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19)

三巩固练习

1.用你的小棒摆一摆。

课件出示14的数字卡片。同桌位之间可以合作。

2.猜数游戏。课件依次出示15-20.

注意:第二十张课件让学生仔细看有什么错误?

3.从1到20,按顺序把点连起来。

课件订正:第87页练习十四第2小题

4.翻书游戏。课件出示21.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分组交流)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3)

活动目的:

1、提高数概念。

2、1——5数量对应学习。

活动重点:了解1——5数量对应关系。

活动难点:让幼儿掌握1——5数量的对应。

活动准备:背景音乐、各种小动物、数字卡、大树、搭建材料等。

活动过程:

一、感官游戏:手指谣:《猴子荡秋千》

5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4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3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2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1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二、数学心智:

播放轻音乐,以故事的形式开启幼儿的数学心智。

1、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有好多好多大树,其中有一棵结满了果子,小朋友看一看这是棵什么树?(苹果树),那谁能说一说有几颗苹果树?(一棵)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1)

2、这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有红的成熟的了,就从果树上落了下来,谁知道有几个苹果成熟了、落下来了?(2个)用数字几来表示呢?(数字2)

3、秋天就是个丰收的季节,不但苹果成熟了,大树下还长出了好多又大又红的萝卜,谁能说一说长了几个红萝卜?(3个)用数字几表示?(数字3)

4、熟透的苹果和红萝卜可香了,引来了好多小蜻蜓,谁知道飞来了几只小蜻蜓?(4只)用数字几表示?(数字4)

5、有好多小动物闻着苹果和红萝卜的香味也跑来了,谁能说说有几个小动物来了?(5个)都有谁?用数字几表示?(数字5)

6、老师总结数量对应关系:

a、1棵树用数字1表示。问:1棵树用几表示?

b、两个苹果用数字2表示。问:两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

c、3个萝卜用3表示。问:3个萝卜用几表示?

d、4只蜻蜓用4表示。问:4只蜻蜓用几表示?

e、5只小动物用5表示。问:5只小动物用几表示?

三、游戏:建房子

小动物们太喜欢这片森林了,有果树、还有红萝卜,于是它们决定在这里搭建一座小房子,一同在这里快乐生活,小熊(1)开来了车,里面装了好多建筑材料,小羊(2)扛来了木头,小马(3)背来了板子,小兔(4)带来了砖头,小猫(5)叼来了管子,大家一起齐心合力,不一会儿房子就搭好了,它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你们看它们现在又围坐在一起玩起了“抽数字学小动物的叫声”以及“手指操”的游戏。

附:手指操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手指点点点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手指剪剪剪。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手指弯弯弯。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手指插插插。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手指开了花。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大拇指是兄弟,见面点点头。

小拇指是姐妹,见面拉拉勾。

食指、中指、无名指,

样样事情离不了,

我们都是好朋友。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9的形成,并认识数字“9”

2、初步掌握9的实际意义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

1、1——9数字卡片、图片一幅、录音机、歌曲磁带、多媒体课件

2、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9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形状。

3、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数字娃娃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变个数字娃娃?你们想做个数学娃娃几?你们就戴上几的头饰。

2、现在你们都变成数字娃娃了,你告诉我,你是数字几?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幼儿回答。

3、孩子们,你们变的数字娃娃真可爱,我也想变成数字娃娃,老师想变成数字几呢?看完老师变的魔术就知道了。

4、操作课件:

飞出7只蜜蜂,后来又飞出一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蜂?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9只蜜蜂。9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9)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依次播放花,苹果,汽车,飞机等让幼儿说。

5、老师刚才变的蜜蜂是几?老师想变成数字几?(9)9像什么?

6、9能表示9只蜜蜂、9只花篮、9还能表示9颗星星等,9能表示好多好多是9个的物品。

7、闯关拜见黑猫警长,正确判断“9”以内的数量。

(1)第一关,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有9个礼物的卡片送给黑猫警长比一比,谁找得礼物又对又多。(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礼物,它们的数量是几,

(2)第二关,说出数字“9”像什么?请小朋友从数字卡片中找出数字“9”,念一念。

(3)第三关,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图片)。请根据老师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桌子上。

9、游戏《捉老鼠》,巩固对9数量的正确判断。

活动室里藏了许多老鼠,请大家去捉身上有9个圆点的或者有数字“9”的妖精,比一比,谁的本领大,捉的老鼠又对又多。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播放歌曲《黑猫警长》)

四、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捉了这么多老鼠,现在我们和黑猫警长一起到外面去玩一回吧。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4,5,知道他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大小的差异进行排序。(数量在5以内)

3.要求幼儿能听清老师的指示语,并能按指示语活动。

活动重,难点:

认识数字4,5

能按物体差异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能表示1—5的实物卡,只求若干,排序材料若干。

方法与手段:

游戏法,示范法,自主探索法。

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

一:帮助幼儿复习数字1,2,3,引出幼儿玩游戏。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1,2,3这3个数字的认

本节课的主题。识,并且为让幼儿认识4,5做铺垫。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邀请你们和

我做一个看数拍手的游戏,好吗?仔细

听游戏规则,老师说数字几你就拍几下

手并且要在拍完之后说:数字几,我拍

了几下。准备好了吗?

2.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些卡片上都有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

什么呢?它们各有几只?老师请一个小

朋友来按动物数量的多少给它们排队,

想一想,谁排在最前面呢?

二:认识数字4,5幼儿寻找数字。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找出4,5,认识4,5可

1.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数字中哪些以让幼儿有更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小动物

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呢?他是几?他长得找数字朋友让他们知道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

什么样子?请你把它找出来,好吗?量。

2.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小帮动物找数字朋友。

动物,所以老师想要请小朋友们帮助

这些小动物找到它们的数字朋友,小

动物有几只就是几数字的好朋友,老

师希望你们可以一边送一边说:几只

..就送数字几给你做朋友,好吗?

三: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更深刻地按照教师的规则进行操作。通过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数字大小的

感知5以内的数字。差异并能进行排序。

1。师:现在我们来比比赛,好吗?请

小朋友们听好游戏规则,我请1,2,3,

4组的小朋友看数字贴纸球,如果这张

卡只上印有数字几我们就在数字下面的

格子里贴几个纸球。请5,6,7,8组的

小朋友按照物体的大小来排队,排好后

说一说是怎样排的。

四:教师总结,展示幼儿的活动结果。一同检查是否正确。感受自己动手操作的快乐,并从教师的鼓

1.师:现在小朋友们都完成了,你们都励中增加信心。

很棒,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检查,看看

你们到底做得对不对,好吗?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6)

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数字1——5,能够指认数字并与图卡一一对应。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数字宝宝与图卡一一对应。

2、初步认识数字,幼儿容易混乱,采用儿歌形式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图卡及1——5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5只猴子荡秋千》,让幼儿有数字1——5的印象。

二、介绍:

1、教师:

“小朋友们好!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啊?在认识他们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要不他们会生气的,就不跟我们做好朋友啦!”

2、教师戴上写有数字1的头饰,用有吸引力的声音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好!我的名字叫:“1”,很高兴认识你们,我要和你们做好朋友,好不好?”(好)教师:小朋友,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啊?(1)出示图卡1,让幼儿记住。然后用同样的方式介绍出数字2、3、4、5,(介绍时可以打乱数字顺序,这样避免幼儿只会数数而不认识数字。)

3、把数字1——5的图卡拿出来让幼儿复习认识,拿出图卡“1”,问小朋友“1”像什么?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1”像铅笔能写字。同样的提问方式并总结出: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三、游戏:

请几个小朋友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并读出图卡上的数字。然后再请几个小朋友也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其他的小朋友唱《找朋友》这首歌,拿图卡的小朋友在歌声中找到相对应的数字,成为一对好朋友。{可以多请几组幼儿玩这个游戏。}

四、结束:

送数字宝宝回家。教师:今天很开心,数字宝宝们也很开心,他们玩累了,要回家了,我们给他们说再见吧!幼儿:“1”再见,“2”再见,“3”再见,“4”再见,“5”再见。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数字1——5。大多数的幼儿能把数字和图卡相对应。但游戏部分不是很精彩,没有做游戏的幼儿积极性不高。

教师评语:

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此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效果好。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

2、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8数字卡片,水果图片若干幅,歌曲磁带,ppt

2、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8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形状。

3、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数字娃娃的游戏,你们想不想变个数字娃娃?你们想做数学娃娃几,你们就戴上几的头饰。

师:现在你们都变成数字娃娃了,你告诉我,你是数字几?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幼儿回答。

师:孩子们,你们变的数字娃娃真可爱,我也想变成数字娃娃,老师想变成数字几呢?看完老师变的魔术就知道了。

二、操作课件,让孩子初步感知8以内的数量。

花园里,飞来了7只蜜蜂,后又飞来了一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蜂?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8只蜜蜂。8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8)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依次播放花,苹果,汽车,飞机等让幼儿说。

师:老师刚才变的蜜蜂是几?老师想变成数字几?8像什么?

师:8能表示8只蜜蜂,8朵花,8还能表示8辆汽车等,8能表示好多好多是8个的物品。

三、游戏:闯关拜见黑猫警长,正确判断“8”以内的数量。

第一关,请小朋友们从盒子里找出有8个水果的卡片送给黑猫警长,比一比,谁找的水果宝宝又对又多。(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水果,它们的数量是几,

第二关,说出数字“8”像什么?请小朋友从数字卡片中找出数字“8”,念一念。

第三关,考考你们的眼力,(出示图片)。请根据老师的问题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桌子上。

四、巩固游戏《捉老鼠》,巩固对8数量的正确判断。

师:活动室里藏了许多老鼠,请大家去捉身上有8个圆点的或者有数字“8”的小鱼,比一比,谁的本领大,捉的老鼠、小鱼又对又多。

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播放歌曲《黑猫警长》)

结束:小朋友们真能干,捉了这么多老鼠,现在我们和黑猫警长一起到外面去玩一回吧。

活动反思:

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8”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认识数字6,知道它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2、让幼儿知道5添上1是6,6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6的物体。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小动物磁性教具

数字卡片5和6

玩具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出示小动物)

老师:小朋友们好,现在冬天来啦,外面可冷了,有一些小动物在外面都要着凉了,我们请它们来教室里面吧!请小朋友们跟小动物们打个招呼吧!

(幼儿跟小动物打招呼)

老师:好了,我们看看都有谁来啦,每一种小动物来了几只呢?

(幼儿点数动物数量)

老师:哦,刚刚小朋友们说了,有六只小鸭子,六只小兔子,那你们知道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吗?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认识数字6)

老师:刚刚啊,小朋友们说了六只小兔子可以用数字六来表示,咦,还有小动物来了呢,我们看看是谁?

(出示蝴蝶)

老师:哦,原来是蝴蝶姑娘飞来啦,我们也请它们跟我们做游戏吧,蝴蝶有1、2、3、4、5,有5只蝴蝶,那5只蝴蝶也是用数字6来表示吗?那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幼儿思考并回答)

老师:哦,蝴蝶有五只,它要用数字5来表示。那如果我们也要用数字六来表示蝴蝶的数量要怎么办呢?

(幼儿回答)

老师:请XX小朋友来说一说,我们看看他说的对不对。如果要用数字六来表示蝴蝶,那么蝴蝶的数量也要有六只,现在我们有五只蝴蝶,那再添上一直蝴蝶的话我们就有六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六来表示啦!

三、活动结束。

老师:那小朋友们你们觉得6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幼儿回答)

老师:原来啊,6可以表示所有物体数量是6的东西。你们记住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都挑出6片玩具,我们来看看你们挑对了没有呢?

(请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来取出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9)

活动名称:认识数字8

活动班级:中班

活动时间:

活动目的:

1、通过自选各种形式的材料,用幼儿自己的方是来表达对数字8的认识。

2、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幼儿对树字8的感性经验,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18数卡、数字8的火车头饰、课件(8的组成)、投影仪、开火车音乐。

学具:印有数字8的纸、作画工具(油画棒、棉签、毛笔)大小颜色不同的塑料圆片几盘、操作材料8种。

活动过程:

师生对唱,复习8以内数数。

1=c2/4

534|534|515|534|534|

师:小朋友们仔细听,几只(青蛙)

365|xxxx|2224|62|

在唱歌?(呱呱呱呱)快快告诉我吧,

1535|321||

幼:(4)只青蛙在唱歌。

(注)括号中的内容由老师随情况改动。

二、认识数字8

1、8样东西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2、请幼儿从一对数字中挑出8并观察数字8。

3、8还可以表示什么?

4、提问:数字8像什么?

三、数字想象画。

1、发给幼儿每人一张印有大大小小数字8的纸和绘画工具。(油画棒、棉签、毛笔等)

2、幼儿自选作画工具。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把8像什么表现出来。(例如像葫芦、像望远镜、眼镜、轮胎、肉串、不倒翁、扳手、娃娃等)。

四、8的形成与组成

掌握8的形状。

请一名

幼儿拿7个圆片(大小、形状不同),然后再添上一个。

问:现在你有几个圆片。

表述自己的动作(7个填上1个变成8个)。

看看自己拿的圆片有什么不同,并告诉旁边的伙伴。

预知8的组成。

看课件a(不同的颜色)

a老师把你们摆的圆片搬进了电脑,看,这里共有几个圆片。(请一个小朋友带领大家一起数后,老师点击出现8)。

b、它们有哪些不同,(幼儿回答后老师点击出现颜色标记)

c、红色的有几个?绿色的有几个?(幼儿回答后老师点击后出现相应的两个数字)

d、共同归纳:8里面藏着的.小秘密被我们发现了,原来8里面藏着2和6,2和6合起来是8。

(2)看课件b(不同的大小),同上步骤。

(3)看课件c(不同的位置),同上步骤。

五、自选操作,巩固对8的认识。

1、老师介绍材料和方法:

(1)橡皮泥作8。

(2)连线1—8(结果变成数字8)。

(3)给数目是8的一格涂上颜色。(结果变乘数字8的形状)。

(4)插塑玩具拼数字8。

(5)排序8—1。

(6)给5、6、7、8数字卡印点子。

(7)火柴棒拼摆数字8。

2、幼儿操作教师重点指导一些新的操作类型。

3、老师找朋友的形式,邀请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在投影仪里展示。

六、开火车游戏

1、老师介绍游戏玩法:数个幼儿头戴数字8的头饰分别做火车头,其他幼儿来乘火车,但是一辆火车连火车头的幼儿一共是8人。

2、师幼共同随音乐游戏,并不断交换火车头的幼儿。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和整理材料。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中的动物卡片:1只猫、2只兔、3只鸡;1~3数卡。

2.幼儿用书第1页1~3的数卡,小玩具(2组),幼儿用书第20页《认识数字1、2、3》以及第5页《数物拼版》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按相应树立排列卡片。

1.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卡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2.引导幼儿按序排卡片。

教师:请小朋友按动物数量的多少给它们排队,最少的排在最前,最多的排最后。

3.师幼集体验证是否按数序排列卡片,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列的(1只猫,2只兔,3只鸡)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对3以内数量感知的不错,卡片上的不同数量的小动物一眼就能看出其数量,也能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认识数字1、2、3。

1.教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只猫呢?(在1、2、3、4几个数字中让幼儿找出数字1)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整理儿歌(1像什么,2像什么。。。)

2.教师逐一引导幼儿为2只兔、3只及匹配数字,并引导幼儿观察数字2、3的字形。(方法同上)

(评析:现在孩子家教也比较早,很多孩子在家里已经认识过1、2、3的数字,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能将数量和数字进行很好的匹配,也能正确认出1、2、3 三个数字,还能正确的说出数字1、2、3像什么,并能正确匹配。在个别交流中,我特意请了对数字不是太敏感的孩子来回答,是出现了两三个宝宝不能正确辨认出数字,其他孩子还是不错的。)

三、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1.教师:数字1除了可以表示1只猫,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2除了可以表示2只兔,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3呢?

(评析:在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刚开始对这个问题不理解,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的缘故吧?不过当几个孩子回答后,再加上我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慢慢的明白其中的意义了,就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举起了手,对此,我给予他们回答的机会,让每个举手的孩子都来说一说,充分体现了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孩子学习的主体性。)

四、幼儿分组操作。

1.第一、二组,给数卡排队,匹配实物。

教师:请小朋友把数卡按顺序插在分类盒上,再给数卡送小玩具,数字是几就送几个小玩具。

2.第三组,看数字摆积木。

教师:数字是几,就在下面的空格里摆上几个积木。

(原教案是让孩子们看数字画点子,在这我改了看数字摆积木,一是孩子们刚升入中班,从没画过点子,于是就想用积木代替点子,让他们由积木慢慢的过渡到有自己来画点子,于是就改了摆积木。)

3.第四组,看数圈画

教师:数字是几,就圈上几个实物。

(这一操作材料,我把它放到了延伸部分,由于这是第一教时,以前也没接触过这样的练习,于是就放了和第三组一样的材料,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再完成这一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4.第五、六组,数物拼板。

教师:请小朋友为每个数字找到实物卡并把它们拼在一起,拼对了就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拼好后再说一说“几个XX用数字X表示”。(活动结束后将数物卡片整理好)

五、交流与评价

展示第三、四组幼儿的操作单,引导幼儿进行集体验证并说说操作理由(数字是几,所以就画上几个点子等),并关注其作业整洁度。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随时渗透数量的学习内容,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对数的认识。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很早就在生活中接触到数字,所以看到数字1、2、3都能很容易认出来,读出来,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要对数字1、2、3真正有所了解,特别是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联系起来,涉及到理解这一层面,有的宝宝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了。

在本次活动中,数物匹配是重点,理解数字1、2、3的实际意义是难点。在小班时,孩子们已经接受过数物匹配,所以这一重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攻克。于是我们就把认识数字1、2、3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在观察数字时,我们问了一个问题“1像什么?”,本来以为孩子们会回答1像铅笔,像小棒等,没想到有一位孩子说出了一句完整的话:“1像铅笔会写字。”这让我灵机一动,要求孩子也说这种完整话,这个环节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自由地说出了“2像鸭子嘎嘎叫,2像天鹅升脖子,3像耳朵听一听”等话,为孩子们学习认识这些数字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学习起来很感兴趣。如果能够及时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更形象地理解,学习效果肯定会更好。

在操作活动时,因为这是小班升入中班后的第一次数学操作活动,对于操作的要求,及材料的整理,我讲得很详细,而且加以示范,孩子们完成的效果很好,但也有个别孩子表现出一窍不通的样子,连操作的习惯也相当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对实际物品的操作,理解8的实际含义。

2、运用目测、动手操作材料,感知数量8、体会数学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理解8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8’的数字卡片,邀请8位大班幼儿,设置小超市—内置书、盒子、牙刷、笔、(物品图片),幼儿练习本,教师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任意数

1、为幼儿介绍超市,他们是来邀请大家去超市参加活动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超市中任意物品的数量’,把数数结果展示在展板。奖励一个星!

二、分享自己的发现,感知‘8’

1、幼儿相续说说自己的发现—例3把勺子、4见衣服、5个小铃———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发现数量的

2、在超市里发现那么多的数量为的’8’物品,请问幼儿有谁认识’8’的?

出示数字卡片8,一起说说8像什么?

3、小结:8除了可表示超市里的那些物品外,请孩子来说说还可以表示其他物品?(还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

4、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目测图片上的原形—分别依颜色将图形分类,出数量是8的图形。

三、运用自己的认识,作业’8’

1、感知,了解了8的含义后,请幼儿完成相关作业练习;

2、教师讲评,提醒幼儿:凡是数数合起来有8样(种)的物品,饰件都可用’8’表示;

3、活动结束后可找找在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是可用8来表示的;

活动延伸:

1、依班级幼儿能力表现,设置相关作业投置益智区,供幼儿练习;

2、家园配合:利用生活,游戏等,帮助幼儿充分理解8

活动反思:

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8”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6、7,知道他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目测感知7以内的数量,学习按数摆放实物。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感知7以内的数量,知道他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1、教具:7只兔,7根胡萝卜。

2、学具:幼儿画册第21页,彩色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字1--5游戏:看谁拍得对师:深秋了,秋风一吹,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都落了下来,老师去捡了好多树叶。

老师分别出示树叶(背后有数字),请幼儿读出数字或拍手数字,巩固认识数字1--5。

二、认识数字6、7,感知其所代表的数量。

(1)认识数字6。

秋天还有很多水果都成熟了,让我们一起去果园里看看。

教师出示两棵树6个苹果、6个梨子,提问:树上有什么?他们各有几个?可以用数字几个表示?

了解数字6的外形特征,知道其含义。教师出示数卡6,提问:6像什么?6除了可以表示6个苹果、6个梨子,6还可以表示什么呢?6条狗、6条鱼、6只鸟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2)认识数字7。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在图上添上一个苹果。让幼儿说说: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6个苹果是怎么变成7个梨子呢?

在幼儿面前添上1个梨子。启发幼儿说出6个添上1个就是7。6个梨子添上1个变成7个梨子。

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认识数字7。教师可以这样说:7个苹果、7个梨子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7,引导幼儿观察:数字7像什么。(像一根小拐杖。)数字7除了可以表示7个苹果,7个梨子还可以表示些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各种数量是7的事物。7支笔、7个小朋友、7张小椅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三、幼儿连线操作,巩固认识6、7数量1、师:果园里还有好多水果,要请我们小朋友帮忙运到水果超市去,几个水果就送到几号水果超市。(出示标有4、5、6、7数字的水果超市,幼儿按照水果多少与相应的水果超市连线。)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作业情况,个别幼儿说说:我把几个什么水果送到了几号水果超市。

教师根据操作情况提出问题,幼儿集体回答,鼓励和表扬操作材料整洁的幼儿。

【评析:教师可以直接拿孩子的作品来讲解,并根据活动的侧重点来讲评,不需面面俱到,但要针针见血。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如图)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分。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讨论中,对线进行颜色、粗细、质地、长短的分类。

2、教师和标记的引导下,学习自己设计简单的统计表。

3、语言表达操作的情况,使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得到发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线若干。

2、纸、笔每人一份。

3、统计示范图。

活动过程

1、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线,请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学会初步的分类技能。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好多不同的线,待会就请你们自己去观察,看看能不能分清这里一共有多少种线?

幼儿听后就三三两两的在各种线前观察,对线产生了兴趣。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能让幼儿自己先去观察,比较,给了幼儿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让他们尝试分类,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按颜色、粗细等不同特征来分类。

师:刚才我听到有小朋友说,可以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我们来试一下。

幼儿尝试按颜色分类,把相同颜色的摆放在一起,全部分好后再数数各有几种。

师:还可以按什么来分呢?除了颜色不同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不同的特点了吗?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

师继续引导幼儿,让幼儿在发现、比较下不断地想到分类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长、短和用途来进行分类,并做好分类记录。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教师起启发性作用,主体还是幼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说出来,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老师在后,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把幼儿观察、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自己设计统计图来记录。

a、幼儿看记录进行操作活动,把所有记录的结果统计出来。

b、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各种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我把小朋友所说的都记录在黑板上了,现在就要你们想想,帮我设计一个最漂亮的。

幼:老师我可不可以设计两个。

教学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提出要求,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老师只是个观察者,在巡回的观察着幼儿的工作,如果不是幼儿有求必答,老师都不去打扰他们,充分体现出幼儿是主体,不再受老师的影响。

4、教师小结,并找出不同范例,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统计方法,让大家学习。

师:这是谁的,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每个幼儿的回答都会不同,有的会说得很好、很多,说得很完整,有的却不知道怎样表达,但都要进行鼓励表扬,因为要肯定他们的设计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活动评价:这个活动设计充分抓住了幼儿心,小朋友面对这么多样的线都很好把它分清楚,也记得快,所以教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从生活中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材料准备的很充足,教师的语言简而少,很具有启发性,而且也留了时间让幼儿充分的认识探索,是一节充分以幼儿为主的课。

6、重要词汇:质地、用途、统计。

活动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透明小量杯(果冻壳),水彩笔、记录纸。人手一份。

2、操作材料:

①黑枣、蚕豆、、花生、圣女果、桂圆若干。

②实物图片三张。

3、一瓶绿茶,两杯一样多的橙汁、绿茶,乌鸦一只,数字翻牌卡2个。

活动过程:

一、量一量。

(一)介绍。

1、冬天到了,乌鸦准备了许多过冬的粮食,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吧!

2、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并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卡片。

3、(出示量杯)看,这是什么?(小量杯)你们猜一猜,装满这只小量杯,需要放几颗黑枣?(幼儿估计、猜测)如果装的是蚕豆,需要放几颗?会不会一样多?

4、请你们动手量一量,看看哪种粮食装的多,哪种粮食装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二)、幼儿自由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学着记录。

教师指导:

1、数出同一种粮食装入量杯。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大胆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

(三)、小结:

幼儿展示记录,讲评测量结果。

提问:

1、你在量杯里装了什么粮食?能装几颗?(教师把结果记录在粮食的图片上)

2、谁量了花生?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的时候要把粮食压压紧,结果才会准确。

3、为什么同样大的量杯里,黑枣只能放一两颗,花生能放十来颗?(引导幼儿推理出粮食数量与粮食大小之间的反比关系)

小结:在一样大的量杯里,越大的粮食装的越少,越小的粮食装的越多。

4、请幼儿根据推理的结果把粮食图片按大到小排列。

黑枣蚕豆花生

二、竞赛游戏:乌鸦喝水

(一)乌鸦怎样才能喝到饮料

1、出示乌鸦:现在,乌鸦口渴了,找来找去找水喝。哇,这里有一瓶绿茶,乌鸦真高兴呀!(出示一瓶绿茶)可是瓶太高,饮料太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小朋友们,快帮帮乌鸦吧!(引导幼儿想出用粮食投入水中,让水面升高的方法)

2、想一想,用哪种粮食放到水里可以让乌鸦最快喝到绿茶?为什么是黑枣?对,的粮食只要几颗就能让水位升高得最快。(演示:把枣子投入瓶中)

(二)比较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

1、小乌鸦喝了绿茶,又感觉有点饿了,它又找来了两份点心,一份是圣女果,一份是桂圆,可它说不出它们谁大谁小,谁知道?

2、“谁来帮小乌鸦区分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请幼儿想办法并提供两只一样大的大量杯)

3、用量杯测量不出它们的大小,那我们能不能用乌鸦喝水的方法来比比圣女果和桂圆究竟哪个大呢?我们分成两对来接力赛,一边是圣女果队,另一边是桂圆队。你认为圣女果大,能让乌鸦先喝到水,就把椅子搬到圣女果队。你认为是桂圆大的,就加入桂圆队。

4、幼儿竞赛。

教师讲解规则:每次向瓶里放一个果子,然后翻自己队的数字卡一张,下一个小朋友必须在前一位小朋友拍一下自己的手才能出发。比一比哪一队用最少的果子让饮料满到瓶口。

5、宣布圣女果和桂圆的比较结果和获胜组。

谁来说说,哪组的小朋友猜对了,是什么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原来有的东西看上去大,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大的,这就要我们多动脑筋,用聪明的方法来比较。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并运用按颜色或形状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的规律。

2、引导幼儿幼儿主动、专心地进行操作活动,并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有兴趣地参加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珠子(颜色和形状各异)、绳子、展示架2块、教师自制的项链一条(按颜色排序)、贴绒彩色卡片(与事先穿好的项链相对应)、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教师戴一条自制的珠子项链(按颜色排序),引起幼儿动手制作项链的兴趣。

教师交待制作项链的要求:每个小朋友穿一根项链,先把绳子的一头打个结,保证穿好的珠子不会掉,然后一个一个珠子往绳子上穿,这时要动脑想怎么穿才能使项链更漂亮,珠子不要穿得太多,最后把两头打结在一起。

幼儿分组制作项链,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同时也穿一条按形状排序的项链。

2、幼儿各自将自己制作的项链挂到展示架上,教师将脖子上戴的项链和刚制作的项链都挂在展示架上。

请幼儿比一比谁制作的项链最漂亮。

3、教师将幼儿认为漂亮的项链挂在另一展示架上,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它漂亮?它的排列有什么小秘密?”

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按颜色、形状排序)每当幼儿说出一种排序的方法,教师就出示一种排序贴绒卡片标志,与幼儿一起分析排序规律,并进行接龙。

教师小结:哦,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项链漂亮,原来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穿起来的,有颜色的变化、有形状的变化。现在请小朋友按颜色的变体规律或者按形状的变化规律再来穿一条项链,看看是不是比原来的更漂亮些了,好吗?

4、幼儿动手自制项链(幼儿可根据自己能力选用一种或两种方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适当提问:“你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

幼儿穿好后,小朋友之间互相观赏,并对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穿的,并和原来的项链作以比较,让幼儿感到按一定的规律穿的项链更漂亮好看。

5、幼儿带上自制的项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结束:

“小朋友,谢谢你们,为我们加工了这么多漂亮的项链和腰带,下次,我再请你们帮我加工好吗?”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的。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对实际物品的操作,理解8的实际含义。

2、运用目测、动手操作材料,感知数量8、体会数学活动的快乐。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重难点:

理解8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8的数字卡片,邀请8位大班幼儿,设置小超市内置书、盒子、牙刷、笔、(物品图片),幼儿练习本,教师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任意数

1、为幼儿介绍超市,他们是来邀请大家去超市参加活动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超市中任意物品的数量,把数数结果展示在展板。奖励一个星!

二、分享自己的发现,感知8

1、幼儿相续说说自己的发现例3把勺子、4见衣服、5个小铃---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发现数量的

2、在超市里发现那么多的数量为的8物品,请问幼儿有谁认识8的?

出示数字卡片8,一起说说8像什么?

3、小结:8除了可表示超市里的那些物品外,请孩子来说说还可以表示其他物品?,!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还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

4、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目测图片上的原形分别依颜色将图形分类,出数量是8的图形.

三、运用自己的认识,作业8

1、感知,了解了8的含义后,请幼儿完成相关作业练习;

2、教师讲评,提醒幼儿:凡是数数合起来有8样(种)的物品,饰件都可用8表示;

3、活动结束后可找找在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是可用8来表示的;

活动延伸:

1、依班级幼儿能力表现,设置相关作业投置益智区,供幼儿练习;

2、家园配合:利用生活,游戏等,帮助幼儿充分理解8

活动反思:

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8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班《认识数字7》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感知数量8和9,认识数字8和9。

2、理解8和9的实际意义,学习用它们来表示事物的数量。

配套课件:中班数学课件《认识数字8和9》PPT课件

活动准备:

1、配套多媒体资源《认识数字8和9》

2、配套幼儿操作材料。

3、幼儿每两人一份材料:一盘干蚕豆,点卡和数卡。

活动过程:

二、认识8和9的实际意义

1、教师放多媒体资源中的图片,请幼儿大声数数有几朵花,可重复几遍。

2、用同样的方法呈现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数字9。

三、找包含数量8和9的物品

1、请幼儿两人一组,共同商议,找出自己身边数量为8和9的物品,如8个指头、9支铅笔、8粒蚕豆、9的点子卡片等。

2、引导幼儿进行分享,请幼儿说一说本组找到了什么物品,有多少个,其他幼儿评判对不对。

四、认识数字8和9

1、教师播放多媒体资源,呈现组图,请幼儿说说是什么数字,然后呈现组图中花朵的数量变化,请幼儿一起数一数、说一说。

2、教师小结:这是数字8和9,表示数量为8和9的物品。

五、操作练习

打开幼儿操作材料,教师指导幼儿按要求做练习。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扶贫日主持词10篇

扶贫主持词 05-28

父亲节演讲稿(精选9篇)

父亲节演讲稿 05-28

中考加油打气的话(必备69句)

中考加油打气的话 05-28

小学毕业祝福语八个字(推荐66句)

小学毕业祝福语 小学毕业寄语 05-28

副总辞职报告必备5篇

副总辞职报告 05-28

海边景色的作文4篇

海边景色的作文 海边的作文 05-28

改变自己成为抱负国旗下讲话

改变自己国旗下讲话 05-28

《吨的认识》教案之二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吨的认识教案 01-23

【报告收藏】 认识见习报告之三

07-06

重口味搞笑说说摘抄49句

口味搞笑说说 05-28

森林防火宣传标语推荐

森林防火宣传标语 05-2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