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圆锥体积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圆锥的体积课件”相关内容的核心要点,不妨看下文,如果觉得有帮助,就把本页加入收藏吧。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只要老师认真负责地写作,就能够让教学更加有效果。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案制定的水平。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参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圆柱削成最大圆锥)。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2、圆锥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圆柱的体积我们已经知道怎么求,那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同学们知道怎么求吗?让我们一同走进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的知识课堂吧!(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它们是等底等高的。

猜想:

(1)、你认为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

(2)、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和什么图形的体积关系最密切?猜一猜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用圆锥装满水(要装满但不能溢出来)往圆柱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3、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看看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底等高)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倒几次才把圆柱倒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圆柱体积 )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V=1/3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三、教学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计算圆锥的体积

2、判一判

3、算一算

4、拓展延伸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1/3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及练习四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小组倒沙的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教材;

2、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若干个,沙土,直尺,平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做幻灯片中的练习题)

2、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a、出示实物图,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

b、总结圆锥的特征,学生齐读。

二、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一圆锥形沙堆

2、师:操场上,同学们要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怎么计算呢?

引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3、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学习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

(1)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回答)

(2)师:我们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图形来求圆锥的体积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师:有的同学提出了做实验的方法,那么需要哪些器材呢?

学生交流后,幻灯出示实验器材

(4)师:用这些器材怎样做实验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这种方法

(5)学生做实验

A、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柱与圆锥,讨论他们的共同点。(等底等高)

师: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的步骤做实验,并将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教师巡视指导)

B、集体交流实验结论,大屏幕演示结果

C、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要求一个圆锥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明确: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是必备的直接条件。

(6)练习

2、拓展内容

(1)有些情况下,题目中并不直接告诉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如果遇到下列情况,我们该如何求圆锥的体积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大屏幕展示结果

(4)练习:

3、巩固练习

三、拓展知识

1、出示几组不同的情况,指定每组完成一项

2、展示结果

3、练习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3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②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锥的体积。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是最简便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估算能力,评价能力,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不同方法。从而理解计算公式v=1/3sh,并感受到计算公式的简便。

教学难点:能利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物体的体积。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1、个学生一组,每组各有量杯;量桶;一升的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器皿;大米,沙子或水;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

2、教学软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1、首先教师手中拿一圆柱体问:“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你们能帮助我吗?”

(学生踊跃举手说明。可以先测量出圆柱的半径与高。再用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得到底面积,最后乘以高就可以了。)

2、教师表示赞同,并抓住这一契机拿出于刚才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问:“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圆锥体,它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答不)那你们想不想研究呢?(学生齐答想)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测量圆锥体的体积。

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上的工具(量杯,量桶,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容器,大米,沙子,水,1立方分米小方块)测量出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物体是容器的厚度不计。

〈全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互相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呈现小组探究学习的热烈场面。〉

3、分组汇报不同的方法。

〈学生在汇报时可边讲解边示范〉

方法一:可以利用量杯。首先把圆锥体容器内装满水,然后把它倒入量杯内,我们看到水面的刻度就是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锥体的体积。

方法二:利用手中的一立方厘米的小木块进行估算。

方法三:受《曹冲称象》的启示。利用一生的容器。把它装满水后将圆锥体放入,溢出水后拿出圆锥体。这时看容器空出来的地方为长方体,用一立方分米减去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圆锥体的体积了。

方法四:把圆锥体内装满大米、沙子或水,然后将它到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里。发现到了3次正好到慢。也就是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1/3sh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研究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讲解第四个方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在操作此过程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学生再次在小组内操作探究。

(3)汇报结论。

(4)微机演示。

当等底不等高时,当等高不等底时,当底和高都不相等时,出现的结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与微机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关系。加深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4、评价以上各种办法

同学们的结论是用公式计算比较方便。

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一)

1、各小组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时都要保留整数)

2、汇报结果。

先测量出圆锥体的直径,算出底面积。再测量出高,算出它的体积。算式:1/3x[3.14x(10/2)x10]≈262立方厘米(忽略厚度,即把溶剂可看作体积)

(问题二)

1、现知道手中的圆锥体每立方厘米约装0.9克大米,计算这个圆锥体容器可装多少克大米?

2、汇报结果。

用每立方厘米装大米的克数乘圆锥的体积。算式:0.9x262≈236克

3、验证计算结果

用称称一称,比较一下结果。

4、讨论两次结果为什么不同。

由于测量时厚度不计,计算时是近似值。都存在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等环节,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的能力。〉

(问题三)

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

(1)r=2cm h=6cm v=?(2)d=6m h=5mv=?

(问题四)

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或容积。(直说出计算的方法即可)

1、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葫芦能装多少水?

2、胡萝卜的体积怎样计算?

3、不规则的零件体积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及策略,培养创新能力。〉

四、总结全课

说说你的收获,鼓励学生学习知识要活学活用,大胆动脑,勇于创新。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5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6

第25-26页,例2及练习四的第3、4题。

1、通过分小组倒沙的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学生预习教材;

2、教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若干个,沙土,直尺,平板。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做幻灯片中的练习题)

2、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a、出示实物图,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

b、总结圆锥的特征,学生齐读。

二、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一圆锥形沙堆

2、师:操场上,同学们要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怎么计算呢?

引出课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3、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学习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

(1)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回答)

(2)师:我们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图形来求圆锥的体积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师:有的同学提出了做实验的方法,那么需要哪些器材呢?

学生交流后,幻灯出示实验器材

(4)师:用这些器材怎样做实验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这种方法

(5)学生做实验

A、观察自己手中的圆柱与圆锥,讨论他们的共同点。(等底等高)

师: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报告单的步骤做实验,并将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单中。(教师巡视指导)

B、集体交流实验结论,大屏幕演示结果

C、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要求一个圆锥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明确: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是必备的直接条件。

(6)练习

2、拓展内容

(1)有些情况下,题目中并不直接告诉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如果遇到下列情况,我们该如何求圆锥的体积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大屏幕展示结果

(4)练习:

3、巩固练习

三、拓展知识

1、出示几组不同的情况,指定每组完成一项

2、展示结果

3、练习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具学具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五一节放假期间,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

生:我选择底面最大的;

生:我选择高是最高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选择等底等高的一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1、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2、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1、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小组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得到以下公式:圆柱体积÷3=圆锥体积,则v圆锥=sh÷3即v圆锥=1/3sh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

(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五、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s=25.12 h=2.5

r=4, 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

得到了以下信息:底面半径:2米,底面直径4米,底面周长12.56米,底面积:12.56平方米,高1.2米,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v锥=1/3sh

(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活动五: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通过小结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使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四、课后反思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9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老师出示铅锤):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学生发言:(把它放进盛水的量杯里,看水面升高多少……)

(3)教师评价:这种方法可行,你利用上升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就是铅锤的体积,间接地求出了铅锤的体积。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4)提出疑问:是不是每一个圆锥体都可以这样测量呢?(学生思考后发言)

(5)引入:如果每个圆锥都这样测,太麻烦了!类似圆锥的麦堆也能这样测吗?(学生发表看法),那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老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涨地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大胆猜测:

(1)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通过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2)圆锥和我们认识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共同点?(学生答:圆柱)为什么?(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

(3)请你猜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后,课件出示一个圆锥与3个底、高都不同的圆柱,其中一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密切?(学生答:等底等高的)

(4)老师拿教具演示等底等高。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5)学生用上面的方法验证自己做的圆锥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把等底等高的放在桌上备用。)

2、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试验来研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1)课件出示试验记录单:

a、提问:我们做几次实验?选择一个圆柱和圆锥我们比较什么?

b、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试验,做好记录。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

你们的试验结果都一样吗?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

(4)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装红色水演示。

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往圆锥里倒,几次才能倒完?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学生拿小组内不等底等高的圆锥,换圆锥做这个试验几次,看看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学生汇报,有的说我用自己的圆锥装了5次,才把圆柱装满;有的说,我装了2次半……)

(6)试验小结:上面的试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成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

3、公式推导

(1)你能把上面的试验结果用式子表示吗?(学生尝试)

(2)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字母公式:

(3)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等底等高)

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存在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2:现在你能求出老师手中的铅锤的体积吗?(已知铅锤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8厘米)学生尝试解决。

(2)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3)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题:

底面半径是3平方厘米,高12厘米的圆锥的体积。

(2)学生尝试解答

(3)提问: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r2h来求圆锥的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锥的体积。

(1)出示例3: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5)提问

4、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

v=1/3兀(d/2)2h来求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公式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鈥淪h鈥澅硎镜氖导室庖濉?/p>

教具学具: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一些沙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主持学生指名叫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持炫我两分钟,使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本节所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

1.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提问: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出示问题情境

最近老师家准备装修,准备了一堆沙子,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和我一起解决好吗?(出示沙堆图片),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工人告诉我要用6立方米沙子,我不知道我准备的这些沙子够不够?怎样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

三、探究新知

尝试小研究一(课前):了解圆锥的特点

1.观察圆锥形的物体或图片,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的发现

2.圆锥由1个()面和1个()面2个面组成,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3.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用字母()表示。

4.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我的猜想:()

尝试小研究二(课上):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②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拿出来看看:(有圆柱,有圆椎,有沙子,有水)都有吗?

2、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

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在你们的小组长手中,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②学生实验

你想怎么实验?(小组可以议一议)(老师指导:倒一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作好记录,思考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这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思考题)

A: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B: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C: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

(教师指导:为了让实验更准确些,可以用尺子将沙子刮平再倒入)

③、学生交流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小组汇报,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V=1/3Sh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四、解决问题,巩固练习

(一)运用这个公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1、学生试做。

2、对子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二)判断:用手势来回答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一个圆柱,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3、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三)完成教材第42页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把课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3、渗透知识“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并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一对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圆锥和一桶水为一份教具,准备6份。一桶沙子。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课前铺垫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指两名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二)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圆锥有什么特征? 它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 ,获得新知

1。 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教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沙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教师:同学们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只倒一次,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推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动脑动手?

得出用尺子量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里,水高是原来水高的1/3。

小结: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应用巩固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教师板书:

1/3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2、 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3。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这堆小麦的体积吗?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5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4。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

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 a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学习的?

五、开放性作业:

要使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你有什么办法?(生讲师课件演示)

教学反思 :

1、这节课,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水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特别是用不同的方法推到出计算公式,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验证猜想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教师成功地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靠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是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一定的倍数关系;第二次,让学生将圆锥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用沙子实验验证“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4、本课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的适当开放,较恰当地处理好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只是,这节课学生是在教师预设引导中探究。为什么要学的疑念,怎样学的策略,可能还不够突显,有待于探究。"

圆锥的体积课件 篇12

一、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25-26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方法和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 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学生回答。

2 说一说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1)已知 s、h 求 v

(2)已知 r、h 求 v

(3)已知 d、h 求 v

3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又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

(一) 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圆柱---转化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圆柱体公式)

2、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1〉学生独立操作

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实验其他学生观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水。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看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2〉教师教具演示巩固学生的操作效果,cai课件演示

a 屏幕上出示等底、等高

b 等底、不等高

c 等高、不等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

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

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圆柱

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

〈3〉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1/3 (板书 )

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v锥=1/3sh

做一做:

填空:

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 )已知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如果圆柱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

(二)运用公式,尝试练习

1、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要乘 1/3 ?

试一试:

一个圆锥体,底面积是19平方米, 高是12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第四单元 圆 全单元教案六下第一单元 负数 教材分析《圆锥的认识》说课《分数乘分数》教后反思《纳税》教案 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案百分数(五)折 扣圆柱的'表面积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以分数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2、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那些情况?

(如果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如果已知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或直径、周长),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呢?)

练一练

3、求下面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1)底面半径是2 厘米,高3厘米。

3.14×22×3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6分米 。

3.14×(6 ÷2)2 ×6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3.14×(12.56 ÷6.28)2 ×6

2、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如图(单位厘米)

(1)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9分米 (2)底面半径3分米和高7分米

通过公式我们发现计算圆锥的体积所必须的条件可以是底面积和高

a、底面积和高

b、底面半径和高

c、底面直径和高

d、底面周长和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住体积的1/3。( )

⑵把一个圆柱切成一个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

⑶圆柱的体积比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大2倍。( )

⑶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相等,那么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

2、填空

⑴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已知圆锥的体积是 18 立方米,圆柱的体积是( )。

⑵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体积,已知圆柱的高是 12 厘米, 圆锥的高是( )。

⑶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高等体积,已知圆柱的底面积是 314 平方米,圆锥的底面积是( )。

3、拓展练习

工地上有一些沙子,堆起来近似于一个圆锥,通过测量它的直径是4厘米高是1.2厘米,这堆沙子大约多少立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测量沙堆的底面的周长、直径、和高。)

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沙堆两侧,测得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直径。将一根竹竿过沙堆的顶部水平位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编辑推荐

圆锥的课件12篇


圆锥的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 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资源: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2.教师课件演示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1/3=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发散练习、巩固推展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1/3 。

2.做练习四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之后学生反馈。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练习四第3题。

圆锥的课件【篇2】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圆锥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脑、动手,培养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沙、圆锥教具、圆柱教具(等底、等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6.28dm2;(2)底面半径2dm,高与半径相等;

(3)底面直径6cm,高5cm;(4)底面周长6.28dm,高2dm。

二、新授

1、点题、板题:圆锥的体积。

2、体积公式的推导。

(1)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①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②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呢?

(2)出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积与底面积、高的关系。

(3)圆锥的体积需转化成已学过垢物体的体积来计算,转化成哪一种形体最合适?

(4)实验

①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教具,观察特征。(等底、等高)

②教师示范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几次倒满圆柱。

③得出结论(倒3次,圆锥体积等于这个圆柱体积的)

④再次实验(换另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⑤学生动手实验(先做等底等高的实验,再做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提问: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吗?为什么?)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三、巩固应用

1、出示例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2、这个图形以射线为轴旋转后成什么图形?自己动手测量所需数据,计算所成图形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要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一个圆柱形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锥:

(1)加工成的圆锥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2)削去部分与圆锥又有什么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实验探索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地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已有经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以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以实验推导为主线,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

通过亲自操作、对比实验,学生学得活、记得牢,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3、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从应用入手,层层深入,通过深化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关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锥的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在教学中采用放手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让学生在研讨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学过的圆柱知识迁移到圆锥,得出结论。所以对 于新的知识教学,他们一定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2、设疑: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s h )。

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 ? )。

3、回顾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创设问题,实验探究。

准备两个容器,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看看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各有什么关系?

用适量的水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归纳总结试验结论。

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

三、实践运用,提升技能。

教学例题3.

四、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口答题。

2、判断题。

3、拓展运用。

圆锥的课件【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9、30

教学目标:

1、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

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圆柱------(转化)------长方体

2、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你们觉得圆锥体积跟什么有关?

二、直觉感知、操作验证。

(一)直觉感知

1、出示下图

上面上面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2、让学生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二)操作验证

1、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2、生自由发言

3、实验演示

4、引导学生发现。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2)圆锥体的体积可以怎么表示?

5、小结: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脳1/3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脳高脳1/3

用字母表示V=1/3sh

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运用公式完成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评讲时强调170脳12求的是什么?求圆锥体体积时要注意什么。

(二)学生独立完成30页练一练。

(三)练习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体积大。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就是圆锥体积的3倍。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3倍。那么这个圆柱和圆锥一定等底等高。

2、填空

(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如果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厘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圆锥的课件【篇6】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教材第十二册第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长方体水槽(2)水

(3)等底等高以及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模具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从生活中的事物引出研究的问题

师:和路雪公司想征求可爱多的设计方案,A设计师认为做成圆锥体,每个售价3.5元,B设计师认为做成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每个售价为10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路雪公司的老总会采用哪个方案呢?

预设1:因为一个圆锥体的才3.5元,而圆柱体的10元,故此,应该选用钱少一些的。

预设2:因为一个圆柱的体积等于与他等底等高的3个圆锥的体积,故此3个圆锥的体积是10.5元,一个圆柱10元,故此能赚0.5元,我会选择圆锥

师:刚才你是从体积的大小进行分析的,从而得出它们单价之比,看来求圆锥的体积很重要,今天我们要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2、通过测量可爱多的体积,引出排水法

(1)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办法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测量这个可爱多的体积呢?

预设1:我们可以先看这个可爱多没有浸到这个水之前这个水的体积是多少,然后我们把可爱多放到这个水里面,然后我们再量这个水的体积是多少,然后用加了可爱多的体积减去没加可爱多的体积,就是可爱多的体积。

预设2:可以把可爱多放到水里,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可爱多的体积。

预设3:把可爱多掏空,往里面放入沙子,之后再倒入长方体、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的容器中进行测量。

(2)师: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排水法来测量可爱多的体积。那为了研究方便,老师把他刚才叙述的过程用一个课件进行演示。

(3)师:大家一起说如何列式呢?

预设:26x18x(6.3-6)

师:快算一算得多少呢?

预设:140.4立方厘米

3、生活中有很多外形类似于圆锥体的物体,利用排水法存在局限性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排水法求出了可爱多的体积。那么生活中圆锥体的物体很多,不仅仅指咱们吃的这个可爱多。如果说测量的是一个圆锥体的粮仓呢?显然利用排水法就不能实现了。

4、从而引发找到测量圆锥体积的普遍方法,引出本课研究内容圆锥的体积

师:今天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引入,为什么把可爱多制作成圆锥体的,通过测量可爱多的体积从而复习了排水法,又进一步提出来排水法并不适用于解决所有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课

1、直接开门见山找出普遍的方法

师:那你们知道这种普遍方法是什么吗?

预设1:公式法

预设2:之前我们利用什么方法求出圆柱体或者长、正方体的体积呢?

2、直接问孩子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说的真好,那你们有谁知道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预设:V锥=Sh

3、通过孩子已有的知识,从而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知识点

师:那真的有这种关系吗?(板书?),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它。

【设计意图】大胆的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阐述出来,之后进行实验验证

4、通过观察公式,让学生认识到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公式,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系呢?

预设1:圆柱

预设2:师捂住问:这是咱们之前学习过的什么公式呀?预设: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5、通过它们的联系,直接引出本节课需要使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报告单的具体内容以及实验步骤)

(1)师:那正好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具。S代表什么含义呢?h呢?

预设:底面积和高

师:看起来计算体积和立体模型的底和高有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桌上都有哪些实验材料呢?(找一位学生具体说说有什么实验材料)

预设:沙子或者水、一个圆柱体、2个圆锥体模具、实验记录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2)师:那咱们先来一起看一下实验记录单。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二列需要做什么?

预设:圆柱、圆锥底和高的关系

(2-1)师:我们比较的是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什么?(拿出等底等高的模具演示)

预设:底面积和高

(2-2)师:下一列呢?大家一起读

预设:实验结论

(2-3)师:这一行需要填写的是你们通过实验后得出所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填写这个表了吗?实验时每组小组长负责填写实验记录单。

预设:知道了

(3)师:谁来说一说,我们做实验的时候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呢?

师:一会儿你们介绍实验过程时也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汇报。

6、如何避免实验误差

(1)师:同学们我们如何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呢?

预设1:在装水的时候应该装满。怎么叫装满?装水的时候应该溢出

预设2:装水的时候不要让水流出来。

(2)师:咱们比比哪个组实验结果最精确

(3)师:那么下面就按照这个实验步骤来做。注意填写实验记录单,好,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培养学生做事情精益求精的态度。

7、汇报实验结果(4人一组)

(1)请一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把实验都研究完了。那么哪个组愿意到前头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呢?哪一组最勇敢?愿意来试一试?这组(2个人上来,1人演示,1人说报告单),拿好你们的实验用具和实验记录单。

预设1:1人:我们选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具。我们先量出它们是不是等高的。我们把一个(尺子或者纸或者书)平放到它们的上面。看看这个(尺子或者纸或者书)是不是平的,是平的,说明它们是等高的。我们再量一量它们是不是等底。我们把两个摞在一起,它们两个的底都扣在一起了,说明它们两个是等底的。拿下来,用这个圆锥体盛满水往圆柱体里倒。我们正好倒了3次。这个圆柱体就满了。

师:请你完整的叙述一下你们第一次实验后得出它们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实验结论是什么。

预设:第一次实验时,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并且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和他们实验结论一样的请举手预设:举手

师:其他组有没有和他们的实验操作不一样的?

预设1:我们倒了一次就得出结论了。

师:为什么你们仅仅倒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呢?

预设:因为2条红线正好把圆柱平均分成了3份,一份正好是圆锥体的体积。所以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预设2:把圆柱体中倒满后正好倒了3个圆锥的体积。

师:那你们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预设: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师:虽然他们得出的实验结论表达方式上不一样,但是他们表达的意思是?

预设:一样的

预设2:1人: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我们把圆柱和圆锥的底扣在了一起,完全重合,说明它们是等底的,肉眼一看就是不等高的。用这个圆锥体盛满水往圆柱体里倒。我们正好倒了三分之二。

师:应该说是大约,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严谨。

2人:师:你来完整的汇报一下你们的第2次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说明圆锥体的体积大约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二。

师:其他组在第2次实验中,没有得出这个关系式的请举手?

预设:都举手

师:那为什么你们都没有得出这个关系式呢?

预设:因为它们不是等底等高的关系。

师:也就是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关系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吗?

师:刚才他们在汇报时用的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而且研究的很细致。咱们给他们鼓鼓掌。

(2)老师利用课间演示等底等高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等底等高的实验过程(出示PPT)

师:通过你们的实验,验证了这个关系式了吗?

预设:验证了,把?擦了。

(3)引出等底等高的条件,圆柱体和圆锥体才存在这样的关系

1、师:这样写就可以了吗?

预设:还需要补充等底等高的条件

2、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圆柱和圆锥是什么样的?

预设:等底等高的

师:那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师:当圆锥和圆柱存在(板书:等底等高)等底等高的关系时,那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才会固定存在。如果没有等底等高的关系那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不固定的。那谁愿意具体说说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预设1: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预设2:谁来把这个关系式换一种说法?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师:那么V锥=Sh就是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到前面演示,再通过一个同学重复阐述,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才存在这个关系式)。

8、回顾圆锥体积的求导过程,并对可爱多求体积

(1)师: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在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首先我们利用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知道了它们的体积之间具有这样的关系,接着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关系式是正确的。最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那现在你们找到计算可爱多体积的新的方法了吗?那谁来说说,我们要想计算可爱多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

预设:需要测量它的高和底面半径

(2)师: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可爱多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数据。请你们在纸上计算出可爱多的体积。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呀?

(3)求可爱多后,计算结果为什么会出现423.9cm3的原因

师:我们看一下这个同学计算的结果,和你们的一样吗?

预设:一样

师:有个别同学的结果是423.9cm3,和她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存在什么问题?谁发现了?

预设?因为它们没有乘1/3

师:如果不乘1/3,得到的是谁的体积?

预设: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

师:还是我想求的可爱多的体积吗?

预设:不是

(4)注意观察数据特点,能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预设1师:说明可爱多的体积应该是141.3cm3,请你观察她的计算过程,谁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预设2:直接黑板上的结果就利用了约分。他先用(9或者15)乘1/3做什么呢?

预设:(9或者15)乘1/3可以直接约分。

师:如果可以直接约分的我们就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这样就达到了计算的简便。他是一个善于观察数据特点的学生,非常好。

(5)通过学习圆锥体体积的公式,得出制作成圆锥形的可爱多节约2/3的成本

师:刚才我们通过排水法和公式法分别计算出了可爱多的体积,利用排水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显然公式法最准确。现在你们知道和路雪公司的老总会选用哪种方案了吗?

预设1:A方案设计成一个圆锥体的

师:为什么呢?

预设1-1:因为能从中赚取更多的钱

师:如果从用材的角度考虑呢?

预设1-2:能从中节约的成本。

预设2:B方案设计成一个圆柱体的

师:为什么呢?

预设:从薄利多销的角度进行考虑

师:我觉得你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但是做成一个圆柱体显然一般人吃不了,那势必就造成资源浪费了,而且对于身体也没什么好处。

(六)练习题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进一步拓展等底,圆锥高是圆柱高的3倍PPT)

师:我看有些同学还存在一些困惑,那正好老师做了一个课件,明白的同学再看一遍,不明白的同学要认真看、认真听。

2、实际应用

(1)在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的容器中,放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零件各一个(如图),容器内的洗涤液上升0.3分米,圆锥形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小明想用一段长2分米,宽2分米,高3分米的木桩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锥陀螺,你能帮他算算削成后陀螺的体积最大是多少吗?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圆锥的体积,通过今天的学习,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利用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知道了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这个关系式是正确的,最后总结归纳出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今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方法用在研究其他问题上。

板书设计: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锥=1/3V柱

3.1433151/3

=3.1433(151/3)

=3.14335

=141.3(立方厘米)

答:可爱多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

圆锥的课件【篇7】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圆锥的课件【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第二课时《圆锥的体积》。本次说课包括五个内容: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上节课初步认识了圆锥,本节教材内容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公式以及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圆柱、圆锥、三角尺、直尺、水桶等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教师要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习、探讨、商量、研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新课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1)多媒体展示圆柱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回答并计算)

说明:V圆柱=1/3V圆锥=1/3Sh,先复习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抓住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铺垫

(2)多媒体演示圆柱体的一个底面逐渐变小直到剩一个点为止这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怎么得来的,怎么求它的体积?(学生回答教师并书写课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情况:(及时给于学生鼓励)

说明: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1)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教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小组进行动手操作探讨体积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室中来回走动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及脸部表情,及时给于指导)

(2)教师提问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

学生回答情况两种:三倍与三分之一的关系,如果没强调等底等高教师要及时补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班内交流,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题方法

(3)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完整的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板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柱=1/3V圆锥=1/3Sh

3、巩固练习

(1)让学生先来解决刚开始的那个由圆柱体转换而来的圆锥体的体积

说明:学生最先求过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转换成的圆锥这个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让学生学会了转换思想。然后继续出练习题

(2)多媒体展示出三个图形:一题是书上的例题告诉底面直径和高的

二题是告诉底面周长和高的

三题是告诉底面半径和高的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把教材前后知识相串联用活教材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教具中圆锥的体积并说出你的测量方法

说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调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德高)教师走动引导学生,学生测量底面直径、底面周长的情况

5、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纵观整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等活动中,亲身经历实践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圆锥的课件【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锥的体积”。下面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过程,发展学生操作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身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渗透转化的数学思候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法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爱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装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合作交流、归纳推理、浓度尝试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结合教法、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有:

1、多媒体教学软件

2、多个空心圆柱、圆锥容器

3、装有水的水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发现

1、(电脑出示)一个圆柱体,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电脑演示)把圆柱的上面逐渐缩小,一直缩小成一点,这时圆柱体就变成了一个圆锥体。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和想法?

3、板书课题

本环节由复习提问开始,以旧引新。电脑演示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了变化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推导圆锥的体积起到铺垫作用,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创新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验操作”

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学习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实验中。

1、各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和A、B、C、D四个圆锥体(其中只有A、D与圆柱等底等高),分别用四个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倒满,并把实验情况做好记录。提示思考“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A、D两个圆锥所用的次数不定时,设疑:A、D两个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得出AD两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再次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圆锥都是正好用三次就倒满面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呢?从而进入第二层实验。

2、各学习小组再拿大小不一、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两对,用两个圆锥装满水后分别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察各要几次正好倒满。

3、这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既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没有像教科书那样直接给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是因为那样操作,学生只是按现有程序演示了一下书本上的结论而已,既无发现,更无创新,反而容易忽视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没有用沙土而用水做实验,因为沙土颗粒之间有空隙,结果不十分准确。我设计的实验操作过程,与科学研究相类似,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学生操作自由度大,有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第二步:推导公式

1、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V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并突出教学重点。

第三步:尝试解题

1、学生阅读教科书刊42页内容,找出关键句、划出重点词。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答例1、例2,指名学生板示解题过程,集体订正。及时把探索到的新知应用于实践,教师从中得到教学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体验到“再创造”与“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三)应用深化

这个环节是把已抽象化了的概念应用到新折情境中去,是概念的复现和深化,主要以练习形式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

(2)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

(3)圆柱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4)一个圆柱体积是45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5立方厘米。()

(5)教科书43页“做一做”的1、2题。

2、综合练习

(1)一个圆锥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底面积是12056平方厘米的圆锥体,这个圆锥体的底面积是多少?

3、思考讨论题

(电脑演示)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沙堆。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练习设计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伸到思考题,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练习过程中训练了学生装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回归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里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2、对自己和别人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能强化自信、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3、布置作业:教科书44页第3题。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板书设计:(略)

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显示了具体的解题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圆锥的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锥的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1、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四的习题。

2、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能力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操作法。

2、尝试练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并认识了圆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吗?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a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b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c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d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说出圆锥体及计算公式。

(3)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2和例3。

①课件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的吗?看书总结和质疑,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答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在完成了书上的基础练习之后,设计了三个发展练习,分别是知道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周长和高;求体积,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体积》一课的说课,如有不妥望各位老师给予帮助指导。

圆锥的课件【篇12】

1、情境导入,引出课题:(3分钟)

首先我会让每个小组,抽出一个代表给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圆锥体,这样做不仅给本课的讲解创设了情境,更让学生体验到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我会追问学生:圆锥的体积到底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2、读讲结合,自主探究(15分钟)

此时我会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了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然后提问以下几个问题:1,这两个容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谁的体积更大?3。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多少呢?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这时候,肯定要有一部分聪明的或者已经预习课本的同学会说:“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或水,在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这时候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他们的猜想。

教师只需要做最好总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就能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1/3Sh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0分钟)

多媒体出示:一个铅锤高6cm,底面半径4cm。这个铅锤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00.48(立方厘米)

答:这个铅锤的体积是100.48立方厘米。

你能计算出铅锤的体积吗?同时提问一个程度比较好的同学进行演板,演板完毕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其做出评价,同时强调做题格式。然后,进行一题多变:1。改变题中的半径和高的数值2,把半径该为直径3,把半径改为高,从而起到进一步巩固公式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煤厂有一堆近似于圆锥的煤,煤堆底面周长18.84米,高1.8米。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煤堆的底面积:

煤堆的体积:

1.4 16.956÷5≈5(辆)

答:需要5辆车。

学生自主解决,同组交流解题的心得。

4、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多媒体展示)(2分钟)

5、运用公式,体会新知(多媒体展示)(5分钟)

6、质疑问难,总结升华(3分钟)

在此环节中,我会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是怎样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的公式的。

7、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2分钟)

圆锥的认识课件


圆锥的认识课件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圆柱体(用一个圆柱体外壳套住一个圆锥体)

师:这是一个圆柱体,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生:……(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体遮住(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这个圆柱体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这个圆柱体将变成怎样的一个物体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生1:下面大大的,上面尖尖的。

生2:下面是圆形,上面是一个顶点。

生3:下面是圆形的,上面是尖尖的,旁边是一个曲面,从上到下慢慢变大。

师:你们能在本子上把这个物体的形状试着画下来?(叫一生到黑板上画)

生:(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锥体)

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体变成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

(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体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体)

师:像你们说的或画的那样吗?

生:像。

师:这个物体叫圆锥体。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圆锥体的有关知识。(师边说边板书:圆锥的认识)

二、探索研究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举例(陀螺、漏斗、沙子、小麦等堆在地面时的形状等)

(一)圆锥形状的认识。

引导观察特征:

(1)取出自己准备的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面:2个   底面(圆) 侧面(曲面)

(3)同桌互相指着说一遍。

师讲解并示范画: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二)圆锥大小的研究

1、师:同学们,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

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你又发现了什么?(一个高、一个低,圆锥体的大小与高有关)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2)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师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生回答的基础上,电脑显示,闪烁顶点和圆心,再连起来画一条虚线。进一步明确圆锥的高的概念: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5)在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3、圆锥高的测量

(1)刚才我们在透视图上找到了圆锥的高,那像这样的物体(出示圆锥体实物),它的高看得见吗?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你们小组测出来是多少?你们呢?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你们是怎么测的?来,上台演示一下。大家是这样测的吗?

(3)师问: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

师:那么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尺子必须竖直、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为什么垫板要放平,尺子要竖直?(其实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把看不见的高平移到圆锥外面来测了。师在透视图上作图演示。)

(5)师:用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以及注意点再测红色圆锥体的高,看这次我们测的结果是否一致?(生合作测量,并汇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4、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1)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生答。

(2)验证:究竟谁说得对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指导学生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扇形。

师:对,我们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圆锥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教师把侧面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5、对圆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1)出示一个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如图所示:

(2)转动小旗,看一看转出来的形状。

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

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旗,验证自己的猜想。

(3)小旗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一时回答不上来的,可以先同桌交流一下。明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

圆锥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4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认识圆锥

(1)出示生活中的圆锥图(书p23):说说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2)找生活中的圆锥形物体: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是圆锥体或近似圆锥体的?(如果学生举例有限,可出示图片: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等)

(3)观察圆锥形实物的特点:

a.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名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

明确: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b.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c.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d.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强调: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4)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2、测量圆锥的高

问:圆锥的高我们看得见吗?怎样才能看见圆锥的高呢?

我们无法看见圆锥的高,但我们可以间接测量它的高,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学生练习测量圆锥的高。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提问:测量圆锥的高时应注意什么?(尺子放平、零刻度的处理)

3、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顶点(1个)

面:底面、侧面(曲面 )

高(1条)

圆锥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23—24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

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用教科书图样做一个圆锥的模型,并让学生收集一些圆锥形的实物,教师准备一个圆锥形物体,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知识点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

教师示出圆锥体铅锤实物、圆锥型漏斗实物。

指出这是圆锥体实物。

同学们能指出生活中的圆锥体吗?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注意出现的圆锥体的镜头。同学们举手抢答出圆锥体物体。

感受圆锥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

认识近似圆锥实物和模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结论:

圆锥体东西好像不多,只有铅锤,漏斗,沙堆,铅笔尖等。

学生找出了:煤堆;粮堆;帐篷;削好了的铅笔尖;金字塔像,但不是圆锥;圆锥形凹槽。

二、探究新知

(一)圆锥的认识

1、演示动画“圆锥的形成”

(1)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

(2)多媒体演示直角三角形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是一个圆锥体。绕另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的轨迹也是一个圆锥体。分别闪烁底面半径和高。

2、教师提问:

(1)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

3、学习圆锥体。

提问:

(1)圆锥体有哪些特征?

(2)什么叫圆锥的高?

4、教师小结:

(1)(演示动画“圆锥体的认识”)

(2)测量圆锥的高。

①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②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巡回参与讨论,指点方法,关键解两个三角板的位置问题。

教学圆锥体的特征:

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学生回答圆柱特征。

学生观察、触摸圆锥体模型,感受圆锥体有几个面。学生指出侧面、底面、高、顶点、底面圆心。

学生讨论并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总结方法:用大小两个三角板,保证高与桌面垂直,标高线与垂直三角板垂直。还要注意减去没有刻度的0。5厘米。

三、巩固反馈

1.请你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2.请你说出圆锥的特征.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圆锥各部分名称.

学生讨论后汇报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圆锥体的特征

学生总结圆锥体和圆柱体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认识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锥的基本特征及各部份的名称,认识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的认识》这部份内容有: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圆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圆锥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有很多,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圆锥入手,概括中圆锥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的认知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2.教材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份名称。

3.教材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前边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头脑中几何表象较丰富。在教学中,突出“观察、对比、操作、分析讨论,大胆探索,总结规律”的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策略及教学法设计

本节课主要通过网络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主动的教学情境中,集体讨论归纳出圆锥的特征。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圆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首先和同学们玩个游戏: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把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高速旋转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

出示:圆形、长方形、梯形、直角三角形

学生大胆猜测后,教师用准备好的教具演示。

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圆锥。(板书课题)

圆锥的认识课件 篇5

借助《圆锥》这一教学内容为载体,我有机会实践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基于教材的`深入探索与研究。课改以来,新的课堂十分活跃,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相关课,十分重视操作、实验等活动,课堂一派热闹。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我觉得数学课应该更“数学”一点,应该体现出数学的严谨性。所以,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活而不乱”的课堂,让操作活动的背后更有知识的含量。

首先,为学生提供的扇形纸片、橡皮泥、跳棋、圆铅笔、卷笔刀等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动手制作圆规,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的认识。而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一部分,我不仅仅让学生单纯的去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圆锥体物品,而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使用的原理是什么。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一部分,我努力寻求“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用空心圆柱、圆锥进行实验。但是,学生怎么会一下子想到做实验呢?做实验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吗?如果开始就做实验,虽然形式上是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于是,我设计让学生先去猜一猜,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与什么有关。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借助已有的一些图形进行割补,探求底面积、高的关系等方法。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圆锥体、量筒、水槽、细沙等工具,让学生自由实验,独立去探究体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反思这一系列的活动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生活知识也应该融于课堂。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课上,要有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维,要从理性的思考角度入手,让学生有操作活动,更要有归纳、推理和思考。让培养空间观念的数学课更“数学”一点。

圆锥的认识课件 篇6

“认识周长”是新课标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测量”的内容。在此,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也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周长也有一定了解。本节课主要通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研读文本】

问题:中高段小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周长和面积时很容易混淆两者计算。

根源:可能同周长教学的起始课有关,即在第一课时过早地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周长计算概念化、形式化、公式化。学生在尚未充分感知情况下,一味去记住周长的计算公式,而不是真正理解、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或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形、数学书的封面、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旨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活动,体会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周长,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在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长含义的充分感知难点:描出组合图形的周长并计算 【抓核心词】一周(沿着边线从任何一点出发又回到这点)长度 【提大问题】

1.周长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边线的长度) 2.怎么求周长? 【教具准备】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五中的操场。钟老师喜欢跑步,每天至少会跑一圈。你们猜猜钟老师跑一圈是哪里到哪里?谁来指一指? (师现场在黑板上画个操场后,请3个学生指)

师:哇!一圈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呀!它们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 2.路线图

师:有时,我也喜欢到我们家旁边的小公园走上一圈。

大家再猜猜,这一圈可能是哪里到哪里?(请2个学生指) 师:哦!原来这一圈可能是大圈,也可能是小圈。也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

小结:同学们,像刚才沿着操场跑一圈,绕着公园走一圈,这一圈也叫一周(板书:一周),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又回到这个点上)。我们今天就要研究这样的知识。(贴“认识周长”) (二)物体的边沿线(摸、描周长) 1.镜框的周长

师:瞧,像这个镜框,它的一周在哪里?拿出你的小手试着指一指?

师:聪明的你能找到这片树叶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生: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点。

这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

师:请大家快速拿出桌上的树叶,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师:孩子们,这一周的边线你能否把描下来呢?

请你拿出绿色水彩笔描一描,比一比,谁描得又快又好! 师:(学生描完后)描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师:这张扑克牌它的一周又在哪里?请你用红色水彩笔,快速把它描下来,

这条红色边线的长度就是这张扑克牌的周长。

师:看着大家描得这么好,调皮的周长跑出来了。我们看看去。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如果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请看这些图形,你认为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说说你的想法?

师: 1、3、4、5这4个图形有周长,这些图形从一个点出发又能回到这个点,这样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像2号、6号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 师:(再加一条线)现在有周长吗?

小结:这些是生活中熟悉的一周(出示图片并板书“生活中的一周”) 这些是物体的边线(出示图片并板书“物体的边线”) 这些是封闭图形的一周(出示图片并板书“封闭图形的一周”)像这些生活中一周的长度,物体的连线的长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都是它们的周长。 二、再次感知 (一)测量图形 1.情境创设

师:看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蚂蚁和瓢虫也来了。赶快看,它们在干么?

哦,原来它们在比赛谁爬得更远?

你觉得蚂蚁和瓢虫谁爬得更远些?(要知道一周和长度才能比较)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量一量,算一算?

A.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 (如果测量遇到困难,欢迎找老师帮忙) B.量一量:具体分工,合作完成。

C.记一记:测量的数据记录在卡片上。(取整厘米) D.算一算,比一比:一周有多长? 2.同桌动手测量后反馈:

师:你用什么工具,测量树叶形卡片的周长? (1)曲线图形的周长 生1:用卷尺绕着量

操作演示,用一条毛线绕树叶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线段同。 师:用一条毛线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 这条线段测得长度大约是18什么?(厘米)

师:这18厘米表示的是什么?(树叶的周长,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沿着边线,线拉直后再量) (2 )直边图形的周长 师:2号图形怎么量?

生:先量三条边的长,再把这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 小结:刚才我们在合作操作,你收获什么?

(弯边:绳绕再拉直测量,直边:直接测量再可相加) (二)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1.口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1)正五边形(乘法)

师:这个五边形,大家不用测量,老师给你们测好了数据,你能口算它的周长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五条边的长度和就是这个五边形的周长。 (2)一般的四边形(加法)

师:这个四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10厘米表示什么? 师:如果这四条边用a.b.c.d表示,聪明的你会列式吗? (3)八边形、N边形

师:更多边的图形,会算吗?要知道什么?怎么算?

小结:多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 2.方格纸上(移补) (1)正方形与缺角的正方形

师:请看第二次蚂蚁和瓢虫谁爬得更远些? 师:有的感觉是相等,有的觉得不相等。怎么办?

师:学数学可不能光凭感觉,还需什么?(科学的验证:算一算)。 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格子图,每一段是1厘米,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还有没有更快的比较方法?(平移法)课件演示。 A引出只需要比较不一样长的两条小边。 B把缺角的正方形也平移成一个正方形。 C得出结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2)再多加一个缺口,让学生说周长。(还是一样长) (3)再多加两个缺口,让学生说周长。(还是一样长) 三、整理对周长的认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你有什么收获? 生:周长的概念 生:如何求周长? 四、生活中周长

【课后作业】测量自己的头围、腰围。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录微课的旁白:

生活中周长,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如果要给这幅风景画镶上边框,就需要知道这幅画的周长。 瞧,这是我们常玩的沙坑,如果要在它的四周铺上木板,也要算出它一周的长度。

姐姐要买新裤子了,就要测量一下她的腰围。 农民伯伯要给菜地围上篱笆,就要知道这块地的周长。 李叔叔想知道这个南瓜的大小,也要测量它最大圈的长度。 人造卫生绕地球转,也是运用到有关周长的知识。

同学们,希望你也能运用周长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圆柱与圆锥课件汇总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的制定是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必须元素之一,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趣祝福小编细致地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圆柱与圆锥课件”,想了解更多信息吗请查看我们的网站!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1)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

2.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

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

2.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3.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

4.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圆柱的形成手段和圆柱的轴、母线、高等概念及其特征;

(2)会用展开图的面积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2.难点:对侧面积计算的理解.

3.疑点及解决方法: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为什么是底面圆的周长有疑虑,为此教学时用模型展开,加强直观性教学.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小学,大家已学过圆柱,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圆柱形的物体,涉及到圆柱形物体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问题如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7.2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要研究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圆柱是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的几何体,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在小学已具有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用矩形旋转、运动的观点给出圆柱体有关的一系列概念,然后利用圆柱的模型将它的侧面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并能将这矩形的长与宽跟圆柱的高(或母线)、底面圆半径找到相互转化的对应关系.最后应用对应关系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幻灯展示生活中常遇的圆柱形物体,如:油桶、铅笔、圆形柱子等),前面展示的物体都是圆柱.在小学,大家已学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出圆柱有哪些特征?(安排举手的学生回答: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面,这两个圆相等,侧面是曲面.)

(教师演示模型并讲解):大家观察矩形ABCD,绕直线AB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圆柱).大家再观察,圆柱的上、下底是由矩形的哪些线段旋转而成的?(安排中下生回答:上底是以A为圆心,AD旋转而成的,下底是以B为圆心,BC旋转而成的.)上、下底面圆为什么相等?(安排中下生回答:因矩形对边相等,所以上、下底半径相等,所以上、下底面圆相等.)大家再观察,圆柱的侧面是矩形ABCD的哪条线段旋转而成的?(安排中下生回答:侧面由DC旋转而成的.)

矩形ABCD绕直线AB旋转一周,直线用叫做圆柱的轴,CD叫做圆柱的母线.圆柱侧面上平行于轴的线段都叫做圆柱的母线.矩形的另一组对边AD、BC是上、下底面的半径。

圆柱一个底面上任意一点到另一底面的垂线段叫做圆柱的高,哪位同学发现圆柱的母线与高有什么数量关系?(安排中下生回答:相等.)哪位同学发现圆柱上、下底面圆有什么位置关系?(安排中下生回答:平行)A、B是两底面的圆心,直线AB是轴.哪位同学能叙述圆柱的轴的这一条性质?(安排中等生回答:圆柱的轴通过上、下底面的圆心)哪位同学能按轴、母线、底面的顺序归纳有关圆柱的性质?(安排中上学生回答:圆柱的轴通过上、下底面的圆心,且垂直于上、下底,圆柱的母线平行于轴且长都相等,等于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圆平行且相等.)

(教师边演示模型,边启发提问):现在我把圆柱的侧面沿它的一条母线剪开,展在一个平面上,观察这个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安排中下生回答,短形)这个圆柱展开图——矩形的两边分别是圆柱中的什么线段?(安排中下生回答:一边是圆柱的母线,一边是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大家想想矩形面积公式是什么?哪位同学能归纳圆柱的面积公式?(安排中下生回答:底面圆周长×圆柱母线)大家知道圆柱的母线与高相等,所以圆柱的面积公式还可怎样表示?(安排中下生回答:)

幻灯展示[例1]  如图,把一个圆柱形木块沿它的轴剖开,得矩形ABCD.已知 ,求这个圆柱形木块的表面积(精确到 ).

矩形的AD边是圆柱底面圆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直径.)题目中的哪句话暗示了AD是直径?(安排中上生回答:第一句,“把一个圆柱形木块沿它的轴剖开,得矩形ABCD”.因圆柱轴过底面圆的圆心,矩形过轴则意味AD过底面圆圆心,所以AD是圆柱底面圆直径.)cm是告诉了圆柱的什么线段等于30cm?(安排中下生回答:圆柱的高等于30cm)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哪位同学知道?(安排中上生回答:圆柱侧面积与两底面圆面积的和.)同学们请完成这道应用题.(安排一中上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在练习本做)

解:AD是圆柱底面的直径,AB是圆柱母线,设圆柱的表面积为S,则

答:这个圆柱形木块的表面积约为 .

幻灯展示[例2] 用一张面积为 的正方形硬纸片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求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精确到0.1cm).

请同学们任拿一正方形纸片围围看.哪位同学发现正方形相邻两边,一边是圆柱的什么线段,另一边是圆柱底面圆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一边是母线,另一边是底面圆周长.)

此题要求的是底面圆直径,所以只要求出正方形的什么即可?(安排中下生回答:边长.)边长可求吗:(安排中下生回答:可求,因为已知中给了正方形的面积.)

请同学们完成此题.(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完成,其余在练习本上完成)

解:设正方形边长为x,圆柱底面直径为d.

则 ,依题意 (cm)

答:这个圆柱的底面的直径约为9.6cm.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学习了圆柱的形成、圆柱的概念、圆柱的性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及其面积计算.

然后按总结顺序;依次提问学生,此过程应重点提问中下生.

布置作业

教材P.187练习1、2;P.192中2、3、4。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使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了解圆锥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2.使学生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或全面积。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圆锥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圆锥的面积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

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圆锥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实践出真知”的观念;

2.通过应用圆锥展示图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3.通过圆锥侧面展示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

4.通过圆锥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进一步完整对几何美的认识,提高美育层次.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圆锥的形成过程和圆锥的轴、母线、高等概念及其性质;

(2)会进行圆锥侧面展开图的计算,计算圆锥的表面积.

2.难点:准确进行圆锥有关数据与展开图有关数据的转化.

3.疑点及解决方法: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用扇形一定可以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有疑惑,为此安排学生课前或课上或课下自己动手剪剪看或围围看,通过实践解决疑点.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小学,同学们除了学习圆柱之外还学习了一个几何体——圆锥,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圆锥形的物体,涉及到这些物体表面积的计算.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表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就是本节课“7.21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整体感如

和圆柱一样,圆锥也是日常生活或实践活动中常见物体,在学生学过圆柱的有关计算后,进一步学习圆锥的有关计算,不仅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好处,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用平面几何知识可以解决立体图形的计算,为学习立体几何打基础.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不仅用于圆锥表面积的计算,而且在生产中常用于画图下料上,因此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首先在小学已具有圆锥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用直角三角形旋转运动的观点给出圆锥的一系列概念,然后利用圆锥的模型,把其侧面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并能将圆锥的有关元素与展开图扇形的有关元素进行相互间的转化,最后应用圆锥及其侧面展开图之间对应关系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幻灯展示生活中常遇的圆锥形物体,如:铅锤、粮堆、烟囱帽]前面屏幕上展示的物体都是什么几何体?[安排回忆起的学生回答:圆锥]在小学我们已学过圆锥,哪位同学能说出圆锥有哪些特征?安排举手的学生回答: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边演示模型,边讲解]:大家观察Rt ,绕直线SO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是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圆锥.]大家观察圆锥的底面,它是Rt 的哪条边旋转而成的?[安排中下生回答:OA]圆锥的侧面是Rt 的什么边旋转而得的?[安排中下生回答,斜边],因圆锥是Rt 绕直线SO旋转一周得到的,与圆柱相类似,直线SO应叫做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轴.]大家观察圆锥的轴SO应具有什么性质?[安排学生稍加讨论,举手发言:圆锥的轴过底面圆的圆心,且与底面圆垂直,轴上连接圆锥顶点与底面圆心的线段就是圆锥的高.]圆锥的侧面是Rt 的斜边绕直线SO旋转一周得到的,同圆柱相类似,斜边SA应叫做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母线.]给一圆锥,如何找到它的母线?[安排中上生回答:连结圆锥顶点与底面圆任意一点的线段都是母线.]圆锥的母线应具有什么性质?[安排中下生回答:圆锥的母线长都相等.]

[教师边演示模型,边启发提问]:现在我把这圆锥的侧面沿它的一条母线剪开,展在一个平面上,哪位同学发现这个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安排中下生回答:扇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回答:1.圆锥展示图——扇形的弧长l等于圆锥底面圆的什么?扇形的半径其实是圆锥的什么线段?[安排中下生回答:扇形的弧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即 ,扇形的半径。就是圆锥的母线]由于 ,圆锥半径已知则展开图扇形的弧长已知,圆锥母线已知则展开图扇形的半径已知,因此展开图扇形的面积可求,而这个扇形的面积实质就是圆锥的侧面积,因此圆锥的侧面积也就可求.当然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也可求.

[教师边演示模型,边启发提问]:如图,现在将圆锥沿着它的轴剖开,哪位同学回答,经过轴的剖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安排中下生回答: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与底分别是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腰是圆锥的母线,底是圆锥的直径.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高也就是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高].这个经过轴的剖面,我们称之谓“轴截面”,在轴截面里包含了有关圆锥的所有元素:轴、高、母线,底面圆半径.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我们称之谓“锥角”,大家不难发现圆锥的母线、高、底面圆半径及 锥角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给定旋转一周得圆锥的那个直角三角形,当然给定半径、母线;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的面积、圆心角可求、因此可以说有关圆锥的计算问题,其实质就是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幻灯展示例题:如图,圆锥形的烟囱帽的底面直径是80cm,母线长50cm,(1)计算这个展开图的圆心角及面积;(2)画出它的展开图.

要计算展开图的面积,哪位同学知道展开图扇形的弧长是圆锥底面圆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周长.[展开图形的半径是圆锥的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母线.]

请同学们计算这个展开图的面积.[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完成,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解:圆锥底面圆直径80cm,∴底面圆周长 cm,又母线长50cm  ∴展开图扇形的半径50cm,弧长 cm。∴ 

哪位同学到前面计算一下这个扇形的圆心角?[安排一名中下生上前,其余在练习本上做]

解: 且 , ,∴  (度)。

同学讨论一下这个扇形怎样画?[安排一中上学生回答:首先画一个半径为50cm的圆⊙S.然后用量角器作出72°的圆心角,则 为弧的扇形,r就是所要画的展开图.]

幻灯展开例题:图中所示是一圆锥形的零件经过轴的剖面,它的腰长等于圆锥的母线长,底边长等于圆锥底面的直径,按图中标明的尺寸(单位mm),求:

(1)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l;

(2)锥角(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

(3)零件的表面积.

图中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哪些尺寸?[安排中下生回答:高40,底边长34]哪位同学会计算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l?[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其余同学练习本上做][答案: mm]锥角 打算如何求?[安排一中等生回答:解Rt 求出 , 的对边DB,邻边SD已知∴选 的正切.]请同学们求出 .[安排一中等生上黑板,其余在练习本上做],[答案: ]

零件的表面积等于什么?[安排中下生回答:圆锥的侧面积加上底面圆面积.]计算圆锥侧面积所需条件已具备了吗?计算底面圆面积所需条件呢?[安排中下生回答, ]

请同学们把表面积求出来.[ ]

(四)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知识?[可安排中下生相互补充完整:1.圆锥的特征;2.圆锥的形成及有关概念;3.圆锥的展示图;4.圆锥的轴截面。]

布置作业

教材P.191:练习1、2;P.193中5、6、7、8。

板书设计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3)

教学内容:

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

(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只有一条高。)

(2)做第29页第1题

二、圆柱的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

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底面的周长脳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三、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底面积脳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脳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脳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用底面积脳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1/3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3、做第29页第2题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一个圆锥形沙堆,度面积是28.26平方米,高是2,。5米。用这堆这堆沙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4、有块正方形的木料,它的棱长是4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若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呢,它的体积又是多少立方分米呢?

5、右图是一个粮仓,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一个圆柱形,如果粮仓墙壁的厚度不计,这个粮仓的容积式多少立方米?上面圆锥的高是3米,圆柱的高是5米,底面直径8米。(图略)

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本计划在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引导学生想像:随着将圆柱的每一份分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窄时,所拼成的长方体的长会逐渐变成一条直线,拼成的也将不再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进而渗透极限思想。但这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被忽略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改进。如

怎样把握复习与新授的关系?

圆柱和圆锥分别有哪些重要的面?有什么比较关键的线?有哪些比较特殊的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来对圆柱和圆锥从表面到内部的特征进行再认识。这样就打乱了教材中的设置的对这两个立体图形的研究顺序,这样的再认识是不是有新授的痕迹?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复习的意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包含这么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能一一达成,是不是有贪多嚼不烂的可能?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4)

预设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什么特点?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上半题。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⑴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⑵做第91页第2题的第⑴、⑵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3、圆柱的体积。

⑴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上半题求圆柱体积部分。

二、复习圆锥

⑴圆锥有什么特点?

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⑶小题。

2、圆锥的体积。

⑴教师问: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下半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

四、创意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5)

教学内容:

练习二第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7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集中分析评讲。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0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

(3)学生自主完成。

(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

5、练习二第11题

(1)学生读题。

(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6、练习二第12题

(1)学生读题。

(2)引导思考。

(3)集体练习

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6)

第七课时圆锥和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5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八第15题。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5.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29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7)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底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

5、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6、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脳2即S表=S侧+S底脳2或2蟺r脳h+2脳蟺r2

7、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脳高即S侧=Ch或2蟺r脳h

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底面积脳高,即V=sh或蟺r2脳h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9、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10、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11、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12、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Sh或蟺r2脳h梅3

13、常见的圆柱圆锥解决问题:①、压路机压过路面面积(求侧面积);②、压路机压过路面长度(求底面周长);③、水桶铁皮(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④、厨师帽(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通风管(求侧面积)。

第一课时: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2鈥?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面的旋转的特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

2、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2、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的铁路,雨刮器刮过的车窗,旋转门。

3、用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4、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5、找一找:请你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二: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

1、圆柱与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2、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找一找下面的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4、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5、下面图形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6、想一想,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7、看图算出箱子的长、宽和高。

请学生想象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说说你的发现。

转一转并观察,然后再连线。

指名请学生说。

请完成书上的练习,说说书上的图形分别是什么?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

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与同桌进行交流并汇报。

自己独立完成。

连一连。

自己独立算,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第一节)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

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鈭弐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说说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说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说出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指名说。

生:就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包括: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圆柱的底面积容易求出,但侧面积该怎样求呢?

你能想办法说明吗?同桌两人合作,试一试,说一说。

四人小组讨论。

试着在作业本上写一写,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

自己试独立计算。请同学上黑板板书,然后全班讲评。

请按步骤计算,写出小标题。

自己先试做,然后重点指导:已知底面周长,要先求出半径,才能计算表面积。

第三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第二节)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第二节)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鈥?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复习,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2、侧面积怎样计算?

3、表面积怎样计算?

4、一个圆柱,底面周长94.2厘米,高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5、一个圆柱,半径3.2分米,高5分米。求表面积。

活动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图,压路机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请看着书上的图,说说压路机前面的圆柱,底面在哪?高在哪?

求压路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2、一个圆柱形水池,水池内壁和底面都要镶上瓷砖,水池底面直径6米,池深1.2米,镶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是指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3、制作一个底面直径20厘米,长50厘米的圆柱形通风管,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

通风管有什么特征?

计算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圆柱的的什么?

4、油桐的表面要刷上防锈油漆,每平方米需用防锈油漆0。2千克,漆一个油桐大约需要多少防锈油漆?(结果保留两位油漆)

求需要多少油漆就是求圆柱形油桐的什么?

注意: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一般都采用进一法进行保留。

5、薯片盒规格如图,每平方米的纸最多能做多少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先求侧面积)

再求什么?(再求1平方米里面包含了几个侧面积)

指名请学生说一说。

说出计算的公式。

自己试计算。

指名请学生说一说。

压路的面积是指侧面积,请试着计算。

仔细读题,想一想,镶瓷砖的面积包括什么?

请根据书上的数据,自己独立计算。

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自己试计算。

理解题意,自己进行计算。

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自己进行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换算单位,除不尽时,应当用四舍法求近似数。

圆柱与圆锥课件(篇8)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圆柱圆锥的启始课,安排在圆柱表面积等课之前,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重要的一课,所以此节课中的设计应多下功夫,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青岛版教材《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和原教材相比,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新教材集中认识圆柱和圆锥,而原教材圆柱和圆锥是分别认识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更好的进行对比,通过两种形状的联系加深对两种形状的认识。教案设计过程中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通过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度”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使我深深的意识到这节课留下了不少遗憾之处:

再次,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太少。比如: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从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角度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就暴露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问题,缺乏评价性语言。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是呀!一次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有时没有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虽然本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教育路上我是一名旅者,行进速度慢但会走的很远,相信凭着对教育的热爱,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以使我的教育之旅越走远。

圆柱和圆锥课件10篇


趣祝福的编辑精心整理了关于“圆柱和圆锥课件”的一系列资料,如果您能感受到本文所传递出的信息那就是我的目的。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自主整理,能够清晰的了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即特征、表面积、体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复习,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复习中,通过小组合作、精巧的练习设计等,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的表面积、体积复习及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圆锥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并自主整理

1.揭示课题:复习圆柱和圆锥

师:请同学回忆一下,在圆柱、圆锥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有序的将它们整理吗?。

出示整理要求:

(1)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有序的整理在练习纸上。

(2)整理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以及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2.指名汇报整理结果,使用展示

(1)学生分别汇报圆柱、圆锥的特征。

(2)圆柱表面积怎样计算?(板书)生活中还有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制作油桶多少铁皮,通风管等[这是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计算公式)出示自制的长方体通风管,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铁皮?

(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怎样推导来的?

(4)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又是怎样推导来的呢?(生口述推导过程)这里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有怎样的关系,缺少这样的联系,能够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吗?

圆柱的特征:

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V=sh

圆锥的特征 :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二、巩固知识 分层训练

师:正所谓学以致用,能用整理的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吗?

(一)填空

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它的高是( )厘米.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120立方厘米,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大( )立方厘米

3. 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是5厘米,它一的侧面积是( ),表面积是( )。

4.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地等高,体积和是60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3倍,它的侧面积比原来扩大( )倍,增加( )培.体积比原来扩大( )倍,增加( )倍.

6.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

以上练习采用学生口答的形式。

(二)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的体积大于圆锥的体积.( )

3.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缩小2倍,它的侧面积不变.( )

4.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2/3.( )

手势判断,并说明错误原因。

(三)选择

1.冬天护林工人给圆柱形的树干的下端涂防蛀涂料,那么粉刷树干的面积是指( ).

A.底面积 B.侧面积 C.表面积 D.体积

2.甲乙两人分别利用一张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纸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围成一个圆柱体(接头处不重叠),那么围成的圆柱( ).

A.高一定相等

B.侧面积一定相等

C.侧面积和高都相等

D.侧面积和高都不相等

3.一个圆柱形水池的容积是18.84立方米,池底直径是 4米,水池的深度是( )

A.3 B.1.5 C.4 D.3.14

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 )立方米.

A. a÷3 B. 2a C. 3a D. a⒊

5.把一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A.6.28 B.12.56

C.18.84 D. 25.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解决问题

1.一个圆柱形的木棒,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在地面上滚动一周后前进了多少米?压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分米, 分成4个相等的圆柱体. 表面积增加了18.84平方分米,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1.把一个底面直径为8分米,高3分米的圆柱形钢材,熔成一个直径为12分米的圆锥形,能熔多高?

2.星期六笑笑请6位朋友来家做客,她选用一盒长方体包装的牛奶招待好朋友,给每位好朋友倒上一满杯后,她自己还有牛奶喝吗?

四、总结知识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找学生谈一谈。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

圆柱的特征:

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V=sh

圆锥的特征: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V=1/3sh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2)

第二课时

圆柱和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1)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8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形体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学习方式以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实验导入。

1.将一只土豆放入装有水的圆柱体的容器里。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请解释这一现象。

2.揭示课题。

二整理和复习

1.提问:看了课题后,你们准备复习哪些内容?

2.出示目标:

(1)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板书:

三应用发展

(一)自主练习

1.(1)要求学生根据下面表格进行研究。

(2)教师巡视,抽查投影演示。

(二)综合练习

2.(1)出示判断题:

A.电线杆上下两个底都是圆,所以电线杆是圆柱。()

B.一段圆柱形木材,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是原体积的1/3.()

C.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也同时扩大2倍,圆柱体积就扩大8倍。()

(2)出示填空题:

A.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以短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到一个()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B.把一根9分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4平方分米,这根圆柱形钢材原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C.(课件显示)一个铁皮制成的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形的礼品盒,捆扎时,底面成十字形,打结处用去绳子18厘米,共需塑料绳()厘米,做一个礼品盒至少要用()铁皮,这个礼品盒大约装()立方厘米的礼品。

(三)实践活动

3.(1)出示课前实验的土豆。怎样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

(2)向学生提供不同立体形体的容器,并要求学生根据下列表格进行实验。

(3)投影展示实验结果。

(四)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5)

单元总目标: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单元难点:(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原因:学生可能对概念、公式记忆较熟,但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下用错公式。主要还是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够。

解决策略:(1)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充分复习好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借助实物多让学生感知概念的意义,不能死记硬背,要能用自己话说清楚。特别对中下生应多结合实物或图形指出问题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推导过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给学生。

(4)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每节课的新课铺垫、例题教学、或是练习讲评都借助于具体的实物,让学生一边口述、一边指着实物来说,加强感知。

单元策略:基于本单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获得公式或经验。如:圆柱体展开图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错例的估计和采集:概念辨析题:(1)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2)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3)做一节铁皮水管,要多少铁皮是求水管的()(4)给个圆柱体的花瓶包装在盒子里,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

分析及策略:这些属于概念不清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易混,因此教学中重点在新授中注意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还要在综合练习中加强对比,沟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解决问题:(1)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0.5米,如果每立方米是800千克,这堆沙子一共多少千克?写出基本关系式再解答

(2)有一个礼堂内有8根直径是50厘米、高5米的圆柱形的柱子,用了8千克的红色油漆粉刷,每平方米需用多少油漆?写出基本关系再解答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的错误主要是公式用错,原因还是对概念不清,解题思路不明,因此,教学中在保证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让学生讲思路、强调解答步骤的书写要有条理。

有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混合题:(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体积的(),圆柱体体积比圆锥体体积多(),圆锥体积比圆柱体少()。

(2)一个圆柱体积是9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它们体积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圆柱体积比圆锥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题的错因主要是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只是一个圆锥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通过实验过程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弄清楚。因此这个推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把两种几何体的体积关系,能反说、正说、比多少等都能说清。

练习题的分析:重点讲解的题目:39页第10题(重点说明生活中常说的圆柱体的长也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圆柱体的高)。40页的13题(体积公式与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利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成正比例的关系来确定两个圆柱体体积的比,求出第二个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求出它们的差。)45页的第6题(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第8题(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题(由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那么现在它们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说明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2倍,于是圆柱的高是9.6。实际上是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1、圆柱的认识31页至33页及例1

2、圆柱的表面积33页例2--例3

3、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36页例4及补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题。

4、认识圆柱的容积37页例5

5、圆柱有关公式的对比练习39页8、9(增加不同位置类型的圆柱体)39页7、10

6、圆锥的认识41页

7、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42页至43页例1

8、圆锥体积的应用43页例2

第三课时课例教案:天河区华阳小学杨海英

第三课时:计算圆柱体的体积36页例4及补充例题(已知R求V)

目标:1、使学生知道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公式计算圆柱体体积。

2、再次培养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探索新知的意识。

重点: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和学具:教师准备课件一个,投影仪,学生准备圆柱形的橡皮1~2块。

重点包含要素的分析:1、让学生能从知识间或图形的联系的角度想到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研究它的体积。逐渐培养学生科学的猜想能力。

2、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且掌握转化前后两种图形各个量间的关系,也是灵活运用公式的关键。

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掌握V=SH是解决有关求圆柱体的体积或容积基础,同时也是下一步学习圆锥体体积计算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1、回忆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利用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圆柱体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猜想:圆柱体能切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激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有前面的推测,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实物(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操作,验证猜想,探索体积的计算方法。

3、补充一个已知R求V的例题进一步突出求V必须先求S。突出V=SH的基础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体积的概念

2、我们学过求哪些几何图形的体积?怎样求?

(为学习圆柱体的体积的意义做迁移,并为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填充新知做好准备)

3、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圆柱体的体积吗?

4、想知道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的计算方法。-----出课题

二、新课探索:1、;以前我们所研究过的几何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时,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如: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接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演示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堆成一个圆柱体)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思想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几何图形?

2、转化成什么图形,小组讨论。(猜想)

3、汇报猜想的结果。

4、动手实践:把圆柱体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5、思考讨论: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各个部分有什么联系?

6、汇报,全班交流。

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高=圆柱体的高

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体的底面积

7、根据以上过程请在小组内对照图形讲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汇报如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8小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V=Sh

三、公式的应用:1、教学例题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1)带领学生画图。(培养学生会画图帮助分析的能力)

(2)让学生讲方法,尝试列式。教师板书过程。

2、补充例题:已知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茶叶筒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讨论方法汇报,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3、小结:对比以上两个题的解题过程,你觉得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一定要根据条件先计算什么呢?(明确只要不是直接给出底面积,那就必须先由条件求出底面积。并补充V=лr2h)

四、巩固练习:38页1、2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6)

一、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还直观认识了圆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圆柱和圆锥,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全单元编排了5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例1、练习五,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

例2、例3、练习六,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例4、练习七,圆柱的体积;

例5、练习八,圆锥的体积;

整理与练习综合应用全单元的知识,实践活动扩展知识、开拓视眼。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线索,分别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学生认识几何体一般先整体感知形状,再仔细研究结构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描述,建立形体概念。

例1先教学圆柱的特征,再教学圆锥的特征。这是因为学生对圆柱已有直观感受,对圆锥比较陌生。圆柱和圆锥的形状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有圆形底面、弯曲的侧面。先认识圆柱,有利于认识圆锥。

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例题在图画里呈现许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形状物体,告诉他们有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还要回忆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体会这两种形状的物体是比较常见的,为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搜集了丰富的材料。

观察交流,分别描述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教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和圆锥,发现它们的特征。圆柱的特征突出三点:从上到下始终一样粗;两个底面是相同的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圆锥的特征也突出三点;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现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图文结合指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些都是与形状特征有关的概念,还是继续教学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必需的基础知识。

圆柱与圆锥的高都是特定的概念,圆柱的高是它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圆锥的高是它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教材在圆柱和圆锥的几何图形里用虚线画出了圆柱两个底面圆心间的线段,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还在图形外面标注高,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分别是这两条线段的长,还暗示了测量圆柱、圆锥的高的方法。

通过识别加强形体概念。第19页练一练找出圆柱形或圆锥形的物体,进一步突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加强形体概念。有些物体的底面是多边形,不是圆形;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但大小不同;有些物体的两个底面虽然是相同的圆,但两底之间不一样粗,它们都不是圆柱形的物体。

在练习里发展空间观念。练习五第1题巩固有关圆柱、圆锥特征的基础知识。第2题指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体会从正面、侧面看到的形状要用平面图形来表示。第3、4题体会形旋转成体,形的尺寸决定体的底面大小和高的长短。第5题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制作圆柱、圆锥,体会侧面是平面图形卷成的曲面,学会测量底面直径和高的方法,计算底面周长和面积,复习圆的知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制作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展开圆柱的侧面、表面、研究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2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样安排,符合知识间的关系,突出侧面积是认知的重点。

指导展开圆柱侧面的方法,理解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在问题情境里,学生知道商标纸是围到圆柱侧面上的,于是产生把商标纸展开的愿望。教材指导沿着接缝剪开,接缝的长是圆柱的高,沿着接缝剪就是沿着高剪,展开是一张长方形纸。学生在围-剪-展-围的活动中,体会了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指点方向,探索侧面积的算法。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是长宽,怎样利用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计算侧面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教材让学生研究这些关系,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圆柱的侧面积就可以通过底面周长高计算。得出侧面积算法是推理的结果,在推理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培养。

画出表面展开图,研究表面积的算法。学生有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经验,知道表面积是物体各个面的面积总和。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创造已有知识、经验迁移的氛围,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圆柱的展开图。为了能顺利地画图,例题的第一个问题是沿高展开侧面,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几厘米?指导学生应用圆柱侧面积知识,先画出侧面的展开图。第二个问题是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指导学生根据圆柱立体图形里的底面直径,画出两个底面圆。通过画图,看到圆柱的展开图是一个侧面(长方形)和两个底面(圆形)组成的,由此得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要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二要根据已知的圆柱的有关条件,说说侧面积与底面积的算法。由于圆柱表面积计算比较复杂,一般分步解答。

灵活应用侧面积、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六是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实际应用,解答问题要重视数学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计算侧面积、底面积或表面积的数学问题。如第1题求铝皮面积是计算圆柱形队鼓的侧面积,计算羊皮面积是求圆柱形队鼓的两个底面积。再如通风管是没有底面的,彩纸糊的灯笼只有下底和侧面。另外,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经常要进行繁琐的乘法运算。为此,本单元提倡学生使用计算器,把精力用于数学化上,用于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上。

3.应用转化策略,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是解决新颖问题的常用策略,也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表现。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运用了转化策略,分三步进行。

建立等底等高概念,形成等积猜想。例4教学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出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锥,图文结合指出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后推导的,学生需要形成等底等高概念。然后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底面积高计算,得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相等。由此猜想,圆柱的体积也与等底、等高的长方体相等,形成了研究圆柱体积算法的思路。

割、拼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是否与等底、等高的长方体相等,要看它能不能转化成相应的长方体。学生有圆转化成长方形的经验,以此为基础,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里讲近似,是因为拼成的物体的长是8段弧组成的曲线。由此想像,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的长越来越接近线段,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在切、拼操作以及想像中,实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通过推理,得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切、拼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还要通过推理得到。教材先指导学生研究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的关系,看到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再体会底面积高既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也算得了圆柱的体积。由此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便于记忆和应用。

4.估计-验证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就小学生现有的知识,把圆锥转化成体积相等的其他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

认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估计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例5图示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指出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从图画直观,学生能确定圆锥的体积比圆柱小,教材让学生估计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这里的估计不要求准确,也不要求全体学生有相同的答案,说成、或其他分数都允许。估计要经过验证才能确认或修正,估计-验证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首先准备器材,找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各一个,教材图示了比较底面积和比较高的方法。然后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空的圆柱容器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从倒沙子实验得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确认或者修正原来的估计。

利用圆柱体积算圆锥体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上面实验的结论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通过底面积高计算,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编排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的专项练习。掌握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关键在理解和应用等底等高圆锥、圆柱的体积关系,即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练习八里有这方面的专项训练,如第2题、第4题、第5题等。第2题在圆锥容器里注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容器,水只占圆柱容器空间的。因此,水面的高只是圆柱高的。第5题里的圆锥只与底面直径9厘米、高4厘米的圆柱的体积相等。圆锥与底面直径3厘米、高9厘米的圆柱的体积不相等,因为圆锥的底面积不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

5.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生活中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如何测量?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解决这个问题。

转化成圆柱算体积。把土豆放入存水的圆柱容器,能测量体积。教材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先测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以及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再把土豆放进去,测量放土豆后的水面高度。学生能够从水面上升,体会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进行这项活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圆柱容器的里面测量它的底面直径和水面高度,并算出底面积。二是帮助学生理解水面高度变化与土豆体积的关系。

利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算体积。同一种材料,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比重)是一定的,物体的质量除以比重的商是物体的体积。如铁的比重是每立方厘米7.8克,一块质量为780克的铁块的体积是7807.8=100(立方厘米)。这次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应用这种关系算体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用测量土豆体积的方法分别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用天平称出这两块铁块的质量。第二步把两块铁块的体积和质量填入教材设计的表格,分别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发现比值是相同的。第三步用天平称出另一块铁块的质量,通过质量除以比重求出体积。开展这项活动也要注意两点,一是先测量的两块铁块的体积要尽量准确,否则,得不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质量除以比重的商是体积。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7)

教学内容:教材18-1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

2、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3、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作业

做练习五第4题:

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8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实例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2.根据特征总结出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特征,总结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请同学们列举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和用到的圆柱、圆锥的物体

2.分类板书

3.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4.请同学们介绍圆柱的特征。

5.板书,同时课件显示:

6.请同学们整理归纳。

7.课件显示辨析练习题:

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里

(1)下面物体的形状,不是圆柱体的是()

①日光灯管②汽油桶③粉笔

(2)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不能得到()

①长方形②正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梯形

(3)圆柱的高有()条,圆锥的高有()条

①1条②4条③无数条

二总结出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们根据整理出的圆柱的特征,分别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分别进行板书:

底面积S=蟺r2

侧面积底面周长脳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脳2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显示:

(1)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是20米,深2米

①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②在池内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水泥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柱形罐头盒,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

①做这个罐头盒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②这个罐头盒上的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总结:联系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求哪个面或哪几个面的面积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9)

第一课时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练一练、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8页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2、知道什么什么样的形体是圆柱和圆锥。

3、在课本上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练习五的1-4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你预习的两个立体图形,分别叫什么?

2、剪下第125、127页的图形,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3、反馈练习五的完成情况。

二、合作探究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

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3、讨论“练一练”。

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

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2、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3、做练习五第4题。

教学反思:(略)

圆柱和圆锥课件(篇10)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圆柱,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例1先教学认识圆柱,再教学认识圆锥,要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圆柱从识别圆柱形的物体开始,因为学生已有这样的能力。例1的图片里,有些物体是圆柱形的,有些物体的一部分是圆柱形的,也有些物体不是圆柱形的。而且,在圆柱形的物体中,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厚,有的薄,这就为认识圆柱提供了丰富的具体对象。

认识圆柱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圆柱,发现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而且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前两点学生容易注意到,第三点往往会疏忽,在交流的时候,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练一练”里,教材安排了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不同的杯子和木桶,两个底面虽然相同但两底之间粗细不同的腰鼓,还有底面是正六边形的盒子,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都不是圆柱形,从而加强对圆柱特征的体验。在学生交流圆柱特征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指出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侧面,及时出现圆柱的几何图形,在图形上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这是建立圆柱概念的重要一步。同时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并在圆柱的几何图形上标出高,既直观地表达高的意义,又能使学生想到测量圆柱高的方法。

例题引导学生把认识圆柱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认识圆锥上来,在观察圆锥形物体的基础上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在交流圆锥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顶点、底面和侧面。圆锥的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圆锥的高是圆锥内部的一条线段的长。教材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并在圆锥的几何图形上用虚线画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段,帮助学生理解圆锥高的含义。

练习五的设计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都是动手操作的习题。第2题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曲面与平面的相应转化,加强对圆柱、圆锥特征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第3题把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形成圆柱,把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形成圆锥,把半圆绕它的直径旋转形成球,让学生在动态中感受这些几何体,使已有的圆柱、圆锥概念得到深化。第5题利用教材附页里的图形做圆柱和圆锥,体会圆柱的侧面是长方形卷成的,圆锥的侧面是扇形卷成的,再次经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的过程。同时,做成一个圆柱要两个相同的圆,做成一个圆锥只要一个圆,再次体会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测量做成的圆柱、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能巩固高的概念,培养测量能力。计算圆柱、圆锥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复习了圆的知识,为继续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做好准备。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为此,教材先在例2里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再在例3里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例2计算圆柱形罐头盒侧面的商标纸的面积,这个素材容易引发把商标纸剪开后看看、算算等教学活动。教材指导学生“沿着接缝剪开”,经历展开商标纸的活动,体会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要研究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让学生在侧面展开成长方形和长方形卷成侧面的活动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例3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材先让学生思考底面直径2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是多大的圆,再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思考的过程能帮助正确地画图,画图则有助于体会表面积的含义。“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既是表面积的概念,也是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样,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列出公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避免了记忆公式的负担。由于圆柱的侧面积已在例2教学,计算底面积是旧知识,因此例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并独立计算。

练习六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2题的练习重点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求队鼓的铝皮面积就是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求队鼓的羊皮面积是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之和,求做一个铁桶用的铁皮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第3题有整理知识的作用,通过计算既能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的算法,又能整理三者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第4~9题是灵活应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要联系实际判断所求问题需不需要计算底面积,要算几个底面积。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例4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这些目的要在思考和讨论例题中第(1)、(2)两个问题时实现。第二步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在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探索思路后,展示转化活动。学生可以看教材里的插图,也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明确转化的方法与过程。第二,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拼成的是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物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物体越接近长方体,渗透极限思想,发展想像能力。第三,让学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圆柱的关系,体会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高也没有变。用“底面积乘高”算得的既是转化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也是原来圆柱的体积。这是形成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活动。

例5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教材首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直观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进行这个估计是形成一个猜想,如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确定的倍数关系,就可以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然后验证估计,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例题把验证活动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指导学生选择实验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左图把圆锥形容器放到圆柱形容器的上面,容易比出底面积是否相等。右图把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靠近着放在同一桌面上,容易比出高是否相等。第二步指导倒沙活动:在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形容器。从“3次正好倒满”证实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3倍,也就是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1/3。第三步进行推理,把实验的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猜想—验证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常用策略,教材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设计成鼓励猜想—引导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态度。

练习七和练习八里应用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要进行乘法计算。从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计算学生经常出现错误。对此,教学应采取三点措施:一是营造良好的计算氛围,每次作业的题量不宜过多,给学生的时间要充分,在心理负担较轻的状态下能减少计算错误。保持安静,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心计算也能减少错误。二是较繁的计算使用计算器,通常情况下,三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采用笔算,位数更多的数的乘法计算可以用计算器。如果让学生进行过繁的四则计算,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必要。三是指导简便计算,在半径(或直径)的长度数是5、15、25,高的长度数是2、4、8时,经常可以应用乘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4.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都有计算公式,生活中还有大量不是这些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怎样测量呢?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研究这个问题。

把土豆或铁块放入盛水的圆柱形容器里进行测量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把不规则形体转化成规则形体,利用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通过质量除以比重(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求体积也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没有把两种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想到和理解这些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要依次测量圆柱容器的底面积、放入土豆前的水面高度和放入土豆后的水面高度,直观体会容器中水面上升所形成的那段圆柱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感悟“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利用这种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以后,还要再测量两个铁块的体积,为第二种测量方法积累数据资料。对于第二种方法,两个铁块的体积已经测得,再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就能填表。通过计算发现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和另一个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等。如果测量和计算都正确,这个比值应该约是7.8。要让学生理解这个比值的具体意思是“1立方厘米铁块大约重7.8克”,这样,第三个铁块的体积就可以称出质量后用除法计算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父亲节教案

父亲节教案 05-25

“圆锥的体积”教学实录与评析

幼儿园教案与评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1-27

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作文

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作文 05-25

同事生日祝福句子收藏(60句)

同事生日祝福语 送给同事的生日祝福 05-25

晒宠物发朋友圈的文字(精选92句)

晒宠物文案 朋友圈晒宠物的文案 05-25

友谊抖音很火的短句(热门52句)

友情的文案 友谊的暖心句子 05-25

[课件]端午的放假通告

端午放假通知 学校端午放假通知 03-27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心得体会分享

始终坚持至上心得体会 05-25

迎接建党节手抄报

迎接建党节手抄报 05-25

表扬孩子拾金不昧的句子(必备86句)

拾金不昧的句子 拾金不昧的短句 05-25

六一结婚祝福语大全(合集74句)

六一结婚祝福语 05-2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