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涉江教案

【#范文大全# #2024《涉江》教案#】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教案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您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向您推荐“《涉江》教案”,我建议你看看或许能收获一些!

《涉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方法指导

1、熟读成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正确解读来领会整首诗的含义。

3、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更誉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足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涉江采芙蓉》,感受其炉火纯青的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新课探究:

1、《古诗十九首》简介:

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题解:

3、诗歌头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1、“芙蓉”: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引入诗歌:

(1)、《爱莲说》/周敦颐

(2)、《如梦令》/李清照寓意:

以君子之花喻品质高洁、圣洁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以荷花的寓意分析其构成的意境:

提问:“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一般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诗歌开头即以“芙蓉”为意象,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鉴赏评析:

(一)、品析“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的妙处。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的身影,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路途遥远,归家无望。这两个词,通过动作和画面,传达出微妙的情感。抒情主人公愁苦忧伤之情溢于言表却又不说破。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二)、问题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三种看法:

女子采芙蓉女子还顾男子在故乡女子采芙蓉(想象)男子还顾女子在故乡

男子采芙蓉男子还顾女子在故乡

引入:《赏析》/朱光潜

(三)、“对写法”修辞手法讲解:

1、引入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对写法:

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即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怀想。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3、好处:

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2)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含蓄之美。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三是“对写法”的运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5篇《《涉江采芙蓉》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涉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3、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潜力。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这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1、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述“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述,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完美。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完美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能够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能够寄托对亲朋的完美祝愿。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能够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但是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情绪,还能体会到什么?

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能够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2、说说同学们明白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完美的情感。

《涉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五、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作业:完成导练

《涉江》教案 篇4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上面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涉江》教案 篇5

一、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二、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学目标:

①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

①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②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六、教具、课时安排:多媒体课件一课时。

七、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过程:

(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来象征爱情或相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王维《红豆》一诗,解析红豆是思念的象征,所以人们采撷它寄托相思之情。借以引出在古诗中,诗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去体会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西汉)古诗,皆在其下。”(注:教师要对此进行浅析,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

(三)一种深情的朗读(主要解决下面两个任务),初步把握情感。

1、文意疏通,引导学生翻译诗歌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直接抒情的词或句。

明确:忧伤

(2)诗中谁在忧伤?(启发学生从多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明确:

A游子在忧伤——这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歌。

(首句说游子采摘香花芳草欲送给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即:采莲人、送莲人、思乡人同为一人——游子

B一种相思、两地忧伤

闺中女子采摘芙蓉想要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思念自己,他发出“长路慢浩浩”欲归不得之叹。这样理解与下文“同心而离居”一句相应,相思是两个人共同的感受。即:采莲人与送莲人为女子,思乡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游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种相思、两地忧伤”的情境,可做相应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让学生明确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小结:诗中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想象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浓郁。

教师总结: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来深入品味诗歌的情感。

(四)一类人、景、物关系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两个任务),深入掌握主旨。

1、物与人的关系

(1)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芳草

(2)这些意象有何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意象的特征,可以引出相应的实例。)

如:“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物(意象)人

兰————孔子

芙蓉————屈原

莲————周敦颐

小结:这些意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人物的内在品质相关。由此也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质也存在着联系。

教师归纳:诗歌中意象的总体特征是美好的,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是高洁的。

我们把这种借助意象传达内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传情。

为了巩固学生对此的理解,可做相应拓展。赏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陈毅的《青松》。让学生明白咏梅、咏松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从而认识到主人公借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欲传达出其美好情怀。

2、探究事与情的关系

问:由诗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采摘芙蓉这件事,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借助采摘植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做——借事传情。(可举相关例子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类似的采摘植物表达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别表达的是自己对亲人的留恋、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达的是对人的相思、祝愿之情。还可引入《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来对比阅读,体会这种手法)

(五)一项诗歌特点的赏析,感悟诗歌的本质。

1、赏境

问:诗歌构筑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了何种意境?(让学生用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构筑出的画面,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归纳:这是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画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纯洁、高雅的意境。

2、赏情

朱光潜在评论此诗歌时说它看起来很直率,但实际上很曲折。而这曲折恰恰体现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该如何理解?

采芙蓉(热情、欣喜)——欲遗谁(伤感)

望旧乡(希望)——路漫漫(惆怅)

同心(幸福、喜悦)——离居(绝望)

小结:实质上,诗歌虽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内容无限。小诗中常常能孕育丰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闺情》让学生体会此诗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并以此启发学生写作避免平铺直叙。

(六)总结

引古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来总结全文,让学生了解其深远的艺术价值。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胡应麟《诗薮》

“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

(七)作业布置

把此文改写成一篇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芙蓉采芙蓉

借物抒情借事传情

采芙蓉(欣喜)——所思在远道(失落)

望旧乡(热切)——长路漫漫(忧伤)

同心(欣慰)——离居、终老(绝望)

跌宕起伏

九、教学反思:

巧妙地从情感切入,强化诗歌的诵读,注重优美语言的诠释,紧扣诗歌的意象,补充拓展诗歌的内容,不仅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抽象问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涉江》教案 篇6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

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

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写出最真实的人性。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了人生最动人的感觉与经验,而这种纯粹的自我之情是让我们普通读者最感动的地方。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无疑是最好的诗人。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为彷徨失意、离愁别恨以及人生无常。某种程度上看,有些消极,但关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与体验,抒发了人生普遍的情感与思绪,更好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并且在艺术成就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长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写也更细腻深沉。

2、他人评论。

南朝刘勰:“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

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古诗,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读是我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的最直接途径。老师先来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教师诵读《涉江采芙蓉》)现在请大家大声地自由诵读《涉江采芙蓉》两遍。读完这首诗,你是怎样理解的?现在,请根据你的理解来做一个填空题。

(屏显)。

这是一首的诗。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特点、阅读感受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说明,合理即可。

预设:

内容: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两人相思;情感:忧伤、哀怨……。

语言:含蓄、蕴藉、朴素、平淡;

阅读感受:美好的,动人的,引人思考的……。

(此环节为诵读感受,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内容、语言等。)。

二、品读诗歌,感受含蓄。

(屏显)。

悬想,也叫对写,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含蓄蕴藉,有“诗从对面来”的效果。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唐诗、宋词中均有使用。请说明一下《月夜》中“对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的。

(屏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环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品读诗歌,探讨交流,认识“对写”这种手法,体会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

三、延读诗歌,拓展提升。

明确:“而”是转折,同心离居的重重困难、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种种无奈尽在其中;“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因为相爱,我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一字千金”可见一斑。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心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的好诗,只读其中一首两首是不行的,大家要把十九首都读一下。

(此环节,从钟嵘评价入手,由本诗扩至《古诗十九首》,引领学生课外延伸阅读。)。

明确:爱人、故乡——理想、希望(一切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种期待,一个信念——它是那么美好、纯洁,就像彼岸的一朵芙蓉花,静静地绽放在那里,但或许,终我们一生,都无法抵达。纵然如此,我们仍然要奔向它!

(此环节,拓宽诗歌的情境,由课内跳到课外,引领学生将阅读和人生相结合,涵养学生心灵。)。

重新整理这节课,将自己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梳理一下,觉得除了诗词欣赏以外,这首诗在写作上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涉江》教案 篇7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理解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

(总)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堂解析(教学案)――课后复习(考点练兵案)

(分)朗读(多样式)――解读(问答式)――研读(答问式)――小结(归纳式)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听过?那么我们品读一下这首诗:看到大屏幕上。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感受: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指导及要求:这首诗,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目标之一)

2、“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目标之二)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同学们可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并思考这个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根据是什么?

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下面我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 还是女子呢?

男生同学示范朗读一遍(包括诗题、内容,注意断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读顺畅,解其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一)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2、找意象,品意境。

本诗的主要意象就是芙蓉,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轻快! 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

3、依景情,析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

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我们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有什么作用?

A、 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 长路

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两句,我们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们再接下来看第七八两句。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么整首诗读完了。我们还是围绕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问题,再来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两者皆有可能。所以无法判断究竟如何。我们就从两边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么涉江者的是男子,环顾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环顾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这名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声叹息也有了回声。这么一想,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

“悬想”。是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营造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是从内容、感情上来推断的。其实还可以从常识去推断。游子求仕应当上京,东汉京城在洛阳,怎么会走到芳草胜放的江南江畔呢?况且江南民谣中惯用双关语,“芙蓉”谐音“夫容”,环顾望旧乡的人是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见面的爱人。

因此,从两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从女子的角度去想,还可以引出我们更多的理解。

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分析完了,之前我们说这首诗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然后我们来看一看马茂元先生的相关评论: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这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于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总结:《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横亘于历史时空之中,《涉江采芙蓉》的文字绝没有浮躁的华美,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

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一下这首诗。

1、背诵课文《涉江采芙蓉》全文。并准备默写。

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收集曹操相关的资料。

1、 要善于抓诗歌的“诗眼”。

2、 要善于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3、 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4、 要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艺术手法。

语文课是读书课。要重视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分析、评论、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涉江》教案 篇8

同学们,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很好,大家都知道。但是,这句诗不过是整首诗的开头,接下来的几句,有没有同学听过?那么我们看到大屏幕上。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而经过老师的补充,我们应该有更深的了解。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隔着亘古的时空,要听清这声叹息可能不易。但是同学们可以通过体会这首诗的感情,自己读出这声感叹。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没有生字词,也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第一,注意字的读音;第二,仔细体会诗中的感情。

很好,声音很大。但是,这首诗,我刚刚说了,就好像一声叹息,叹息应该是轻轻的、缓缓的。同学们的节奏稍微快了一些。但是不要紧,读出感情是读诗的高层境界,也许在学习这首诗的内容之后,我们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感情。也希望在这堂课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这首诗背出来。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总集,总共是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并非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作者也都不可考。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年代所作的。钟嵘评价这组诗“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可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造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被放逐的臣子,被抛弃的妻子,久未见面的好友,流落他乡的游子。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可喜之事还是可悲之事?为什么会如此呢?

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这首诗,刚刚我提到了,《古诗十九首》的诗题都是以诗的第一句为题,那么我想请每位同学做一回小诗人。这首诗读了一遍,如果按照诗的内容或是诗的感情来看,可以给它起个什么题目呢?

很多同学这个小诗人做的非常尽职,按照自己的理解起了诗名,比如说: 我再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个的主人公,你们认为,是男子还是女子呢?根据是什么?

好,既然同学们都认为是男子/女子,我们就从男子/女子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各执一词,而且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那么我们暂且还是称它为主人公。边分析这首诗,边探讨,到底是男子 还是女子呢?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就是莲花,我们在哪篇文章中学过莲花的?大家反应很快。《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莲代表的是什么?高洁的君子之风。还有没有?其实我们还学过一首诗,只是里面荷花换了个名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在很多情况下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原来我跟大家说了,读诗要抓什么?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时候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轻快

好,这一句,主人公踏过江水去采一朵莲花,这个画面,让我们觉得是在哪里?是大漠?塞北?还是江南?我们眼前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了,盛夏的江南水边,我们的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但是,是不是完全排除是男子的'可能?也没有。我们接着读。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要给送给谁呢?从上一句我们知道主人公去采芙蓉,为什么要采呢?现在才知道,是要送人的。大家不要觉得送朵花是小事,我们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想表达爱意送什么?什么值钱送什么,还有直接送钱的。而古人和我们不同,“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往往是一枝花或是一株芳草。

我们熟悉的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元稹为御史奉使往蜀地去的时候,看到路旁烂漫的山花,写到“深红山木艳彤红,路远无由摘寄君”。

送别的时候不是收拾金银细软让对方带着,而是折一枝杨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因为柳字音近留。我们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说题目可能有同学忘了,但一听肯定会回忆起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的《寄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甚至有时候,只是一颗小小的红豆。还是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现在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古人所赠之物所寄托的情感了。折花送柳,一方面传达了对亲友的关怀、思念。一方面有寄托了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好,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我们思考。主人公是真的采过芙蓉以后,才想到“所思在远道”吗?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手法?设问。有什么作用?

A. 所思,不是才过之后才想到爱人。而是时时刻刻想着他。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之前“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爱人。如果开头就开门见山把对方托出,就显得平淡无味了。

B. “远道”透露出什么讯息?爱人不在身边。为下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做铺垫。起到暗中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情感还能说是欢快吗?失落。那么我们想到,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乐景,可是主人公带的是什么情?哀情。这叫?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我们接触不少了,刚刚提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首。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一朵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好,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还是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这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我们接着看。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旧乡 长路

旧乡在哪里?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这是什么感情?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体会一下,环顾、漫浩浩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长路漫浩浩,“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看到的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这一回头,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但是,却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两句,我们在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我们在接下来看第七八两句。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这两句没有顺承上面,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

心情如何?忧伤痛苦。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好像又皆有可能。

那么整首诗读完了。我们还是围绕着主人公是男是女的问题,再来梳理一遍。第一二句有极大的可能是女子,三四句两者皆有可能。五六句男子的可能居大。七八句又是两者皆有可能。所以无法判断究竟如何。我们就从两边都分析一下。

如果是男子,那么涉江者的是男子,环顾者也是男子。

如果是女子,涉江者是女子,环顾着是否一定是同一人呢?环顾着是涉江者的“所思”。

这名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声叹息也有了回声。这么一想,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悬想”。是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是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营造一种“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是从内容、感情上来推断的。其实还可以从常识去推断。游子求仕应当上京,东汉京城在洛阳,怎么会走到芳草胜放的江南江畔呢?况且江南民谣中惯用双关语,“芙蓉”谐音“夫容”,环顾望旧乡的人是这位女子所思的、等待的、怕此生不能再见面的爱人。

因此,从两方面去理解都可以,而且从女子的角度去想,还可以引出我们更多的理解。

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我们分析完了,之前说读诗的最高境界是把这首诗的感情读出来。既然我们说这首诗既可以是男主人公,也可以是女主人公,就请男女生分别读一下。男生先来还是女生先来?好,可不可以背诵?大家把书关上,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很不错。那么请大家赏析一下另一首《古诗十九首》的诗《行行重行行》,我做了一部分删节,大家看一下,是否和我们学的《涉江采芙蓉》所表达的感情是类似的?很好,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课内的诗,还多理解了一首课外的诗。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描摹我们这首《涉江采芙蓉》的画面。

《涉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可谓极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相联。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中所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都很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故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并不罕见。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教案 篇10

诗歌以19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 ,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_想感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_》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_。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_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 ”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_想感情。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_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_,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 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 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_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 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_,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 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 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_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 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 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 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 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 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 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 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_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_在远道!”长长的吁 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_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 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_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 “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 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 ,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忧伤,正具 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_的女主人公, 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 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_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 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 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 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 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_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 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 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 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 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 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 ,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 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 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 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 感觉到:此诗抒写的_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 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 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_ 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_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 芙蓉》最终仍是游子_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_妇调 ”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_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_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_ 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_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诗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涵的情感以及诗歌清幽高洁的意境和含蓄悠长的特点,课时是一个。

由于英语老师有事,所以语文课和英语课换课,语文课是第一二节。相对来说,时间不大够用,讲课时显得仓促了些。不过,因为诗歌比较简单,所以教学计划基本完成,给他们留了翻译诗歌两大场面的作业。

诗歌需要反复诵读,但是,我发现《短歌行》和《涉江采芙蓉》都没有很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诗,总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就忽略诗歌的诵读。这样下去语文课就沦落成默课,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让学生读书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幼儿园秋天小班教案精品

幼儿园秋天小班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 04-17

防溺水主题班会教案经典

溺水主题班会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04-17

教案(范本9篇)

李时珍教案 书法教案 04-17

银行述职五篇

银行述职 04-17

社区平安建设工作总结热门

社区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社区平安工作总结 04-17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案9篇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案 心理健康教案 04-17

花卉行业相关:九江武宁县全力推行“农村园林化”

花卉行业 园林花卉种植 12-17

小班安全教案(分享11篇)

小班安全教案 小班教案 04-17

2024小数乘整数教案10篇

小数整数教案 小数教案 04-17

教案奇妙对联通用

教案奇妙对联 教案奇妙 03-11

自己去吧教案6篇

自己教案 04-17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