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理想国读后感

您可以在以下资料中找到与您需要相关的资料“理想国读后感”。在求学时,教师常常要求我们写读后感,精彩的著作往往能够让我们获取新的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不妨将个人的读后感触记录下来。大家都来看看吧,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游天堂寨作文

理想国读后感 篇1

乌托邦述评

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也是讨论正义柏拉图阅读《理想国》后的思想。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该是政治家,政治家应该是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藏在象牙塔里的书。他们应该利用所学的知识,寻求实践。

本书《理想国》以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整本书也充满了这种讨论。什么是正义?诗人西蒙尼说,“正义就是偿还债务”。

他所说的“偿还债务”是什么意思?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当的奖励。这就是西蒙尼戴德所说的“还债”。

但是正义能被理解为债务吗?显然不是。如果正义如西蒙尼戴德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朋友,把恶给敌人”。

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当人们生病时,医生给朋友(病人)好的,给敌人(疾病)坏的。当人们没有生病时,医生是无用的,当船没有麻烦时,舵手也是无用的。那么一切都一样吗?

-如果它们是有用的,正义是无用的。如果它们是无用的,正义是有用的?这意味着,当保留盾牌和竖琴时,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留需要负起责任,但是兵和竖琴手的技能在使用时更有用。如果正义只对无用的东西有用,那么正义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用”是指不被使用,因此争议无法实现其价值。

根据西蒙尼戴德的意思,“这只是为了帮助朋友,伤害敌人”,苏格拉底问,“帮助那些如此伤害不公正的人,能被认为是正义吗?”对于那些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人来说,这只是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的一些朋友是坏的和不公正的,他们的一些敌人是好的和公正的。那么西蒙尼戴的西装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给了我们区分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意义重大:

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是看起来可靠的人,也是真正可靠的人。长相好但不是很好的人只能被看作是肤浅的朋友,而不是真正的朋友。敌人也是如此。

这对当前的酒肉朋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它们扭曲了正义,用两种方式刺伤一个阳光明媚的朋友是愚蠢的。一个正直的人会伤害别人吗?

很明显,他能伤害坏敌人。我们如何判断好坏?人们受伤时变坏(而不是道德),因为好人得到帮助,坏人受到伤害。

一个公正的人能用他的公正使人们不公正吗?一个好人能利用他的美德使一个人变坏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伤害朋友或任何人都不是诚实人的朋友。正义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不能成立,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公正的。通过阅读这部分课文,我意识到当我交朋友时,我应该小心。

我要在心里立善恶的君王,不可被外貌蒙蔽。

此外,做事要谋取利益,避免缺点,统筹规划,避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这时,萨拉萨尔马霍斯提出了他的观点“正义是强者的权利”。苏格拉底问道:仅仅是服从统治者吗?

毫无疑问,苏格拉底明白统治者不能保证不犯错误,并以“只遵守对统治者有利和不利的法律”的问题来质疑这一点。根据萨拉对叙利亚马霍斯的严格定义,强者是不会犯错的人,所以真正的医生是赚钱或治病的人,毫无疑问是治病的人。每项技能的自然目的都是寻求并提供利益。

显然,追求医术不是医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人体的利益。也就是说,每一项技能都必须考虑到弱者的利益,当它实现它所追求的利益时,弱者占主导地位。

无论如何,统治者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利益,更要忽视人民的利益。他应该为人民的利益做一切事情。如果人民失去了统治权,那就毫无意义,更不用说正义了。

这是永恒的真理。萨拉萨尔马霍斯补充说,“正义为强者服务,而非正义只对自己有益”。与不公正相比,正义者总是处处遭受损失。

人们谴责不公的原因,不是怕做不公的事,而是怕吃不公的亏。

人们诅咒小偷,因为他从不公正中获益,人们遭受不公正。成为一名**和治理人民也是一种技能。这项技能是为管理人才寻求补偿。

如果一些好人为了名利而拒绝做**,那么惩罚就来了。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为不做而奋斗,就像现在每个人都为做而奋斗一样。

对于那些拒绝成名或发财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你不在乎别人,而是让比你差的人在乎你。这无疑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

格劳肯认为,公正的人的生活更有益。正义的人不要求超越同一个人,而是要求超越不同的人。不公正的人比同类中的其他人优越,所以不公正的人更嫉妒,更好奇,朝着一个更合意的方向前进。

正义是灵魂的美德。只是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有些人教导他们的继任者要公正。他们的尊重和教导不是表扬正义本身,而是赞扬正义带来的良好声誉。

把正义当作成名的工具,无疑是对正义不可饶恕的亵渎。由于个人正义过于抽象,苏格拉底决定以城邦正义逐步引渡。

探索正义是一件痛苦的事,建设城邦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苏格拉底讨论了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和工业、农业、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优生学、节育、家庭解体、婚姻自由、独身、**、共产主义、民主、宗教、道德、文学和艺术,以及一系列问题,如男女参政、参军和男女平等。

它还定义了城邦的四大美德:正义、智慧、勇气和节制。这个城邦是柏拉图的乌托邦,他通过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辩论,在头脑中想象了这个乌托邦。

苏格拉底的共和国现在不存在,过去不存在,将来也不存在?为了回应人们的质疑,苏格拉底给出了他的“乌托邦”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当某些必然发生时,迫使目前被认为无用的少数清廉哲学家出来掌管城邦(不管他们是否自愿)并使公民服从他们的管理,或者只有当那些有权利的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国王本人受到上帝的影响并真正爱上真正的哲学时只有这样,城市、国家和个人才能达到完美。

在阅读结束时,我印象深刻。《理想国》,作为一部不朽的杰作,穿越时空,对今天的许多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非常喜欢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辩论。虽然有时我觉得很难理解,但哲学就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讨论一些重要问题。

“正义”的讨论涉及太多的伦理道德问题。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一道小菜。我只读过《理想国》的冰山一角,对古希腊圣贤的伟大智慧惊叹不已。

伦理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就要求人们在生命长度的基础上关注生活质量。《理想国》为我提供了许多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加深了我对正义的理解,引导我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理想国读后感 篇2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这本《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读这本书,你会被苏格拉底睿智而深刻的思想所淹没。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者难以跟上他快速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在柏拉图看来,乌托邦的本质应该是封建贵族的奴役状态。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里,人们被分为三类:掌握哲学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级和广大的平民奴隶。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智慧和能力保护国家的人,也必须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勇敢的战士应该努力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的理想蓝图充满了憧憬,为后来的乌托邦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儒家文化与柏拉图的许多思想相似。君主对整个国家的思想,用道德和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用武力都属于当权者,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

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需要。在这一系列的教育中,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即道德约束和神性意治的伪装。那就是维护封建**,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不同意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

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在我看来,柏拉图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远见卓识和改革思维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 篇3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国” 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断地给人们灌输一种思想,认为像是理想国中的人们生活的样子,就是最美好的样子。但是他要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思考我们真的是要想成为理想国当中的民众吗。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

理想国读后感 篇4

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借苏格拉底一定的辩论,关于正义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直到书的结尾,苏格拉底并没有对上述两个问题给出正面而详细的回答,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苏格拉底一直在批评别人的正义观。他们真的错了还是不对?

他没有给正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不难看出,在他心目中,有一种基本的正义观;而且,毫无疑问,苏格拉底热爱正义,是一个正直的人。正义并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种道德,而是在这三者之上,是比它们更高一层次的对它们普遍适用的美德。我可以借一句话“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就是:

每个人就各自有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贡献,也就是个人做份内该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一人一事。”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正义并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种道德,而是在这三者之上,是比它们更高一层次的对它们普遍适用的美德。苏格拉底不知道吗?

而他却只是让人们知道他们所谓的“正义”是有问题的,人门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自己的无知。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由生产者、捍卫者和统治者组成。

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品德,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只要当社会不同等级均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或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即“哲学王”)。

只有这样,才能把政治权利和智慧结合起来,把正义发扬光大。在plato看来,国家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基础是思想。因此,国家是以心智为基础的,精神状态是国家的政治基础。政治方面的改善必求之于基础。

所以,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使统治者认识理念,认识绝对价值,发展其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的、具体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但世界上还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观念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和完美的。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即“日喻”)。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得以看清物质对象,善也提供了“光”,使灵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是整个可知世界的原因和根源,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学习的最高目标是认识到最高的好主意。

在“日喻”中,柏拉图将统一的世界划分为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现实的太阳统治着可见的世界,思想的善统治着可见的世界。

灵魂由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思想攀登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心灵由最低等级上升到最高等级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受教育者经过从想象、信念到理智的漫长灵魂转向过程,已经部分地进入了理念世界。当灵魂上升到最高的善的理念时,就最终实现了灵魂的转向,培养“哲人王”的教育过程才算最终结束。

不管在阳光下的可视,还是在黑暗里的茫然,眼睛本身有可视的能力这是肯定的。光与黑暗仅仅是可视的条件,却并不能影响眼睛的视力。因此,教育只是引导这种能力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是促进灵魂转向的。

柏拉图在哲学、政治、伦理学、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理想国》被18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卢梭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著作。其中许多对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读后感 篇5

今天的人们懂得民主和自由,捍为自己的权利,抗议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苏格拉底的智能,并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339年,执政并追求情报的雅典民主党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端和毒害年轻人,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做过什么?很多路人会发现,这个人经常站在广场上思考一整天。他不时会和路人聊天,用经典的苏格拉底式辩论,一步步把人们的思想从心底拉出来。他用很谦虚的语气问过路人,指出他们思想上的矛盾,以便在深入探讨的同时,审视人和自己的思想。

他曾经就谁是最有智能一事询问阿波罗神殿的通灵者,结果是:苏格拉底是最有智能的。得知这个神喻之后,他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无知,为何睿智的阿波罗神说我最有智能?

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那些被称为有智能的人。然而,他与好几个自认为有智能的人交谈之后,感到深深地失望,认为他们闻名不如见面,所谓智能的言语都是错漏百出,矛盾横生。最后,苏格拉底就明白到一点,原来他比他们更有智能的一点在于:

他知道自己无知。相反,那些认为自己很聪明却不说自己无知的人。

牛虻,苏格拉底经常这样称呼自己,意思是把雅典比作一头母牛,牛虻叮母牛让它向前推。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并无作恶的意图。他抱着使雅典进步的动机,加上一颗自认无知的心,随处与人交谈,揭发人们的无知,进而逼使人们反思──这难道是一件错事?

问题来了。苏格拉底做这样的事就被控以思想荼毒,被判以死刑,是否应该?

依据柏拉图的《申辩篇》和各处考证,可以得知苏格拉底申辩时,柏拉图身处现场。目睹民主(大众)杀害哲人,作为贵族后裔的柏拉图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民主制度是否正义的呢?

新政权是否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的先是怎么说的,后来是怎样做的」。

当时,哲学等高等教育只面向贵族和少数自由人。在柏拉图看来,所谓的民主选举无疑需要一大群盲人来决定走哪条路。对于人民的愚蠢,柏拉图倒也没有感到十分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属于他们的,而民主制却让多数无知的人决定城邦和公民的命运,这使他不得不对民主制度产生反感。当然,这也许是出于他贵族的优越感,也因为这种优越感,使他《理想国》一书中,表达了对哲人-王这种独裁制度的好感和向往。

理想国人民的简单介绍

在整本书的开头,正义是被谈论的。有人认为正义是偿还债务,有人认为正义是统治者的利益,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一般否定正义。当他完全驳斥这些观点时,坚定的人站起来抓住苏格拉底,让他谈谈“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建议我们先考察一个公正的城邦的正义成分,然后用个人的标准来研究正义,因为城邦的正义比人大的正义更为突出。

在这个正义的乌托邦里,人们被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就是说,除了保护者和公众之外,还有哲学家教导保护者。哲学家从事启蒙运动。在柏拉图看来,他们需要让保护者热爱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无偿的伟大而自豪。他们不可以听靡靡之音,以免沉醉下去之后失去则刚强;他们不可以吃甜食,因为这对身体健康不利;他们不可以听吟唱世界不公的诗句,防止他们因此失去了信心和坚持。

而哲学家所做的,就是阻碍那些东西进入城邦。柏拉图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诗人想进城,哲学家会尊敬他,用光荣的橄榄油给他涂油,送他许多珍贵的礼物,但他是不允许进城的。他恳求他在其它城市展示他的诗歌才能。

哲学家肩负着向爱国者传授音乐和体育的责任,因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类的两部分:对智慧的热爱和对激情的热爱。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要是国家的栋梁「除了搞体操训练外,别无用心,怕见文艺之神,结困会怎样呢?

对于学习科研从来没有尝过一点滋味,对于辩论推理更是一窍不通,他心灵深处可能存在的爱智之火光难道不会变得暗淡微弱吗?由于心灵没有得到启发和培育,感觉接受能力没有得到磨练,他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要是「一个人纵情乐曲,让各种曲调唱腔,甜的,软的,哭哭啼啼的,醍醐灌顶似地,把耳朵当作漏斗,注入心灵深处,假使他全部时间都沉溺于丝弦杂奏歌声婉转之间,初则激情部分像铁似的由粗硬变得柔软,可以制成有用的器具。倘若他这样继续下去,象着了魔似的,不能适可而止,他就开始融人了,液化了,分解了。

结果,激情将消失,他将成为一个软弱的斗士。

除了这些,哲学家「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观察中显得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而且会密切留意各护国者的态度,「随时考察他们,看他们是否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是否既非魔术又非武力所能于不知不觉之间使他们放弃为国尽力的信念的」。

在哲学家的教育下,国家保护者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国家管理者。适量的音乐和体育训练,坚其意志,强其筋体,不致使其大意气用事,或者面对敌人时柔弱无力。因此可以说,他们拥有专门保护国家的技巧。

大众在这个社会中是怎样的呢?护国者既然安份地做自己保护工作,同样地,大众应该做他们应做的事。智能是与他们无缘的,因此他们要服从哲学家和护国者的指导,做一只乖乖的国家螺丝,做好本份,应修鞋的就修鞋,应种田的就种田,国家制度以及他们的个人利益,哲学家会作好安排,并宣称这是最正义的,最适当的,用句古希腊的话说就是:

最自然的。当然,这只是哲学家(柏拉图)眼中最自然的,但作为一个公民,他认为这是自然的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护国者得到体育和音乐之类的教育,人民却只得各安本份,他们只能学习各种各样技术──例如种田修鞋,然而却对智能一无所知,甚至连接触到智能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是被哲人看重是金质的。他们不知道自由,不知道个性,不知道人生存的意义,却在所谓正义的安于本份下庸庸碌碌地工作、结婚、生子、死亡。

通看整篇文章,好象柏拉图的目的是想在这个理想的国家中找到正义,而由我看来,他是想将他的政治哲学透过这个论述表达出来。的确是奇文,不是吗?到了第四卷,他谈完了正义的定义,即是各人各守本份,做应做的事,但他却放不下手来,要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论点进一步论证──由第五章开始就是这些内容。

但我们要反问的是:柏拉图所谓的安守本份是什么。

理想国中的愚民政策

倘若统治阶级是意识形态制造者的话,很显然,统治者不是护国者,而是护国者背后垂帘听政的哲学家。既然整个理想国都是由柏拉图所构造出来的,在这个国家中,他的想法就如神喻般不可抵抗。如果哲学家代表了最有智能的人,又是最懂得统治这门技艺的话,统治者之位拱手让哲又有何不可?

然而可惜的是,一个所谓明白真理的哲学家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宣称他的话不可反驳。当对统治的反驳和批评出现时,人们对统治者的盲信自然开崩解,接着,想把人民当作泥土般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就成了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然而,柏拉图有自信,认为他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政治制度是最善的,因此,他就要用各种方法使理想国里的人失去怀疑的心。

为了使那些多疑的人们彻底失去反思的能力,柏拉图偷偷摸摸地借苏格拉底之口讲出一个道理:适当的时候,谎言可以是一种药物。为了使这个国家「和偕」,有智能,有节制,有勇敢,柏拉图带上了面具之后,安心地建议将有智能的哲学家比喻成医生,而病人即是这个国家。

在这点上,他与马克思十分相似,同样坚持哲学要改造现世的实践内容。为了使国家大治,就要用到谎言这种药,在必要时间则要使出浑身解数,连哄带骗地说服大众去安份守己,去听从哲学家的安排──这些谎言是为了使国家大治为目的,所以柏拉图称这谎言是「高贵的」。

然而,这个所谓「高贵的谎言」是什么呢?在几翻吞吞吐之下,苏格拉底说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个连他都承认是荒谬的故事:「他们(人民)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在农民以及其它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

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后代的好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苏也无可奈何地问讨论的另一方:

「你看你有没有办法使他们相信这个荒唐的故事?」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也许下一代或下一代的下一代会慢慢接受这个故事的。

凭什么下一代会开始接受这个故事?当「哲学家」(柏拉图)真的成了某一城邦的主人,他必定会开始使用各式各样的洗脑方法,使下一代的人民盲目地相信个故事,并当之以真理。直接地说,就是要靠洗脑这种思想暴政去控制人民,可笑的是柏拉图自以为此种洗脑乃是善的,高贵的,是出于无奈,是出于善意而不得不作出的谎言。

柏拉图言下之本份是什么?

柏拉图在书中向读者们描绘了理想国,人们安居乐业,积极地做本份的东西,不需要任何痛苦的深刻思维和人生体验。对外有辅助者守家卫国,对内则有护国者领导群众,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大众将所有精力放在自己所本份做的事之内,生活好象十分充实。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表像,使不少后来的青年从智者魂牵梦萦。

这一切真像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如果那算是理想国,那么向苏联老大哥看齐的「哲学家」可算是那些热血的青年从智者了。当时,苏联在西方眼中欣欣向荣,形势大好之假像,吸引了不少著名的人去苏联考察,罗曼.罗兰、纪德就是其中两位最出名的,旅苏回来都写了不少文章谈到那里的情况。

纪德激烈地批评苏联下的思想压制、暴政以及人民的极端不自由。

据说,当时的农业集中在所谓大农庄里,那里的农民受到警察机构的严密监视。苏联政府于1932年12月31目颁布一道命令,在国内恢复身分证(沙皇时期实行过)制度,没有身份证便不能迁徙,而农民却没有身份证,半步不能离开农庄。谁要是违反,就是反对苏维埃共产主义的伟大领导,后果不堪设想。

教育部门当然是灌溉这种盲目安份思想的地方,人人都从小被教育说应该安守本份,生于农庄的就应该好好工作,直至死去。

看鸟自由飞在天空。如果困在笼子里的鸟不算是鸟,那么被洗脑又没有自由的人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只是统治者的一个棋子──甚至连一个棋子都算不上,他们的生命值不了多少钱,因为有无数个「安守本份」的人作替代。充其量,人只是国家生产机械里的一颗小螺丝。

人的价值在哪里?人生存为了什么?从小,他们被灌溉说,他们做的种种是为了伟大的苏维埃政府的神圣共产主义理想,虽然他们做的是简单的工作,却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这只是「高贵的」谎言罢了,他们身边的警察还冷酷地拿着步枪,看守着他们日复日、年复年同样的工作。

人们惶恐,偷偷摸摸地生存着,等待的却是明天同样的工作──那像是命运般无法改变。

理想国读后感 篇6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是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知识世界的必读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分为十卷,涉及国家问题、正义与不正义问题、善恶问题、教育问题、男女平等权利等诸多问题。这本书对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对此前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作了最为完整系统的表述,而且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构成了以后各种作为社会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乌托邦案的开端。本书还提出了以培养哲学之王和灵魂转向理论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制定了一套实施这种教育的课程体系。

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指出,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公民、医生、法官等专业人才,改造一个国家的人性,使人们成为理性健全的人格。这是国家的执政者所要考虑的大事。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知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是把人们的灵魂转化。获取知识是人天生的能力,但是只有当人的身体和灵魂转变方向,从黑暗的王国转到光明的国度时,人们才能看到实在,认识真理和善的理念;否则,人们便如洞中的囚徒,永远生活在影子的虚幻世界里。教育的最高和根本任务是使人们摆脱桎梏,远离黑暗和阴影,走向光明和现实,从而实现最高的理想——善。

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的概念,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对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多种教材的选择和净化,使之符合道德要求,促进儿童心灵的发展。他提倡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心里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其具体要求是: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

七岁以后,孩子们开始学习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阅读、写作、计算、骑马、射击、射箭等。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四科”知识。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四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30岁以后,优秀的学生需要5年的哲学研究,才能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之王。由此形成其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功能仅限于对现象的理解,不能作为获取思象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最后归结到这个想法。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遵循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强制灌输知识,主张以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想国》可谓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会的开篇之作。今天我们再来读睿智的经典作品,不单纯是为了知道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想要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他所提出来的问题。

用书中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正如智者柏拉图在全书的最后所言:“让我们坚持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与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 篇7

读《理想国》有感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百科全书》不仅是柏拉图对其以往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当时各个学科的综合。它从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探讨问题,以思想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理想国家的系统规划。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级、保卫国家的勇士阶级和平民阶级。他鄙视个人幸福,强调整个城市和他认为自己的“正义”。

在柏拉图看来,第三阶级的人很低,可以上当受骗。他赋予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谎言对付敌人或公民”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有四种美德:智慧、勇气、自制力和正义。

一个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国家的智识,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一个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能够和谐相处时,国家就会实现自我控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柏拉图先是探讨出城邦的正义,进而推及到个人。

在他看来,正义是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但对一切事物好奇的人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那些热衷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涉及到真理的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感性世界和观念世界。那些只喜欢美等特定事物的色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却没有知识。只有那些把美本身理解为美的概念,并在不混淆对方的情况下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来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来解释,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可见的原因一样,善是思想世界中所有思想存在的原因,它是最高的思想。他通过“线”的隐喻将两个世界进一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影象;

第二,影象所像的实物;

第三,数理对象。灵魂把意象的对象作为意象来研究,只能从假设下降到结论;

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推到第一原理,不再用形象,而是用观念作系统的研究。

前两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部分构成可见世界。

因此,灵魂的状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想象或推测、信仰、理性和理性。

柏拉图通过对“洞穴”的隐喻,指出认知的四个阶段不是后天学习的发展过程,而是“灵魂的转向”。因为灵魂本身具有一种认识能力,教育只是使这种能力掌握正确的方向,使它从黑暗转向光明,从现象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因此教育也是《理想国》的重要主题之一。

柏拉图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教育课程,除了体育和音乐这两门初等课程之外,必须学习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和谐音学等5门课程,按照这个次序将灵魂从可见世界逐步引向哲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促成他们的灵魂转向。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到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他提倡最好的男人和最好的女人结合,并将生下来的孩子由官员抚养。这个观点即使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不赞同。

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这个观点进行批判。

这是一部启发天才有哲学素养的奠基之作。

在所有的知识里,不能离开哲学的思维。我们钦佩柏拉图,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能够在他的著作中展示他思考人生的智慧。他的地址自动控制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他的这部书科就是"精神的面包"。

它使我们能够对古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它着重于柏拉图对世界的划分和诠释,从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懂得如何用哲学概念说话。

名言:"意见既非无知,又非知识"

《理想国》书大约在公元前389~前369年间所著;书中内容广泛深刻,优生、节育、婚姻、专政、独裁、共产、民主、宗教、自选、文艺、教育、男女平等各种问题,实际上是哲人政治家柏拉图所写的治国计划纲领。

这是一个长对话,柏拉图的假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嘴,系统地表达了他们的政治理想。他的“理想国”实际上是一个贵族奴隶主的国家。柏拉图的理论为后世,特别是空想主义者扬接受。

他的"理想国"也成为空想主义者追求的目标。

艺术感悟

包罗万象的哲学经典

“乌托邦”的主题非常丰富。它虽是一部哲学经典著作,但其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艺学等。这是因为哲学在当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没有分门别类。“理想国”所蕴含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一种关于人的综合性理论,它包含了各个学科的经典理论。

现在,人们在研究西方文化传统的时候,一定要追溯到希腊才能找到它的其渊,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希腊,叫希腊”。同样,西方哲学和各种社会科学也几乎可以在“乌托邦”中找到一些原始的经典表达。

《共和国》堪称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性质和结构。他还对不同的政权进行了区分,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寻找了它们的历史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柏拉图设计了一套既有乌托邦理想色彩,又有阶级国家痕迹的政治蓝图,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理想国读后感 篇8

柏拉图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问题、民主问题、**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深,无不让人拍掌叫好。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被划分为不同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理论是全面的。这里,仅想通过《理想国》中的几卷文字,谈谈“正义”。

“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柏拉图从第二卷开始论述城邦正义,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一个好的城邦应该有勇气、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

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

”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政体中王政或贵族政体最好,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都不如哲学王做统治者的智慧王政体更符合正义。所以从第五卷起,讨论中涉及到了儿童教育、教育的立法和妇女儿童如何共有的问题,而且颇具戏剧性。

既然在建议的可行性上达成一致,那么这个建议是否是最好的呢?一个国家里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和男人,他们去守卫城邦,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好的了。因此,苏格拉底说,这个建议不仅可行,而且有益。

在第六、七卷中,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认识论,论述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以及哲学王的形成。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这些品质,即使是玛妈也不能挑三拣四。

此时,阿得曼托斯也参与其中,提出哲学家对城邦是怪癖和无用的观点。苏格拉底用上尉的比喻来说明一个城邦里真正的哲学家的处境。在现实中,哲学家之所以不受欢迎,一方面“哲学这门最可贵的学问是不大可能得到反对者尊重的”而这些反对者掌握着城邦的统治;一方面,“使哲学蒙受最为巨大最为严重毁谤的还是那些自称也是搞哲学的人”,他们玷污了哲学的名声,自然也搞臭了哲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成为一个哲学家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具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所假定的哲学家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

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那苏格拉底所谓的“理想国”是不是现在不会有,过去不曾有,将来也决不可能有的呢?针对众人的疑问,苏格拉底给出了其“理想国”存在的可能条件:“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无论他们出于自愿与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

”第六卷的末尾和第七卷的开头,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把世界划分为可知世界和感性世界,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于是有了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的理念”所统治。 “线喻”即线段之喻。

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把这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再分成两个部分。

第七卷的开头便是最为精彩的“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

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柏拉图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隐喻,最终完成了对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确立了他的思想世界。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木偶、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一切以人为本”,要建立柏拉图心目中的那种理想国,非得有哲学王诞生不可。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哲学家来实在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卷里为那些将来要成为哲学家的好苗子们,列出了一张从初等到高等教育的课程表:

文学体育基础教育→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辩证法。学习辩证法是最重要的。以上都是学习辩证法的准备工作。只有辩证法有能力让人看到实在,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的。

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陷入无知的泥潭时,辩证法可以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并利用上面列出的学习科目来帮助完成转化过程。

相传柏拉图所建学园的门楣上写着这样的铭文:“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可见柏拉图对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皇后”、“大脑理性思维的体操”科学的重视。在谈论**时,他提出“应该用心灵听**,而不是耳朵”,我想,单用耳朵听**,会错过**的深邃;单用心灵听**,会失去**的激情和灵魂。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我经历了许多事,见过了许多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

更可以读出深刻的感受.辨证的看待,坚持矛盾的方法也许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会读出更多的内涵。

理想国读后感 篇9

理想中的正义王国

李晶伟写在读书笔记之前

柏拉图(公元前423-347年)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出生于雅典城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柏洛本尼撒同盟之间进行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这场战争被看作是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与以斯巴达为主的君主**之间的较量。由于雅典的极端民主,在整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政治与领袖制度交替出现。

随着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整个希腊城邦体系衰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柏拉图认为当时的希腊国家已经失去了它的真**质,忘记了它们的真正的目的。面对混乱的社会形势,柏拉图表现出对社会秩序的强烈向往。

在充分理性思考之后,他大声疾呼:"只有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他们把今人认为的一切光荣的事情都看作是下贱的无价值的,他们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荣光,把正义看作是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轨道"(p312)否则,"对国家和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p217)在这种背景下,致力于构建正义秩序的《理想国》诞生了。

对传统和流行的正义认知的反驳

何为正义?这是柏拉图第一次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在书中的第1—4卷中,柏拉图对当时传统和流行关于正义的认知进行了反驳与纠正:

有人说,“正义就是说真话,偿还债务”(第6页)。柏拉图认为,这种正义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特定情境下的一种行为,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应当具体分析。因为这个定义涉及到还债的时间和对象。

为了证明这一点,柏拉图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你的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交给你,假如他后来疯了,再跟你要回去……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p6)也有人说,“正义不过是强者的利益”(第18页)。

柏拉图对这个世俗观点进行反驳,他认为对强者有利不一定是正义的。例如,牛肉对运动员有好处,但我们不能说吃牛肉对弱者不公平。而正义不一定掌握在当时的权贵手中。

也有人说“不公胜于公义”(32页),柏拉图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公义是智慧和善,公义是愚昧和**”(36页)。按照这样的道理,作为智慧的正义,是既聪明又好的,所以父母和老师告诫他们的孩子去追求正义,获得好的品行、荣誉,进而得到好的职位和美满的婚姻。

"正义者不要求胜过同类,而要求胜过异类。至于不正义者对同类异类都要求胜过。“(p34)因为不义者的愚昧,他们想在各方面超越他人,所以他们常常一事无成。

不义之人心胸狭窄,难以与他人合作,甚至完全无法合作,自然没有人合战斗力。反之,正义的人依靠智慧,与人为善是能够成功的、是坚强有力的。

总而言之,柏拉图认为,当前传统和流行中对“正义”的定义和认识是具体的,不能代表人类永恒的价值和追求。他所追求的正义是超越个人利益、普遍的客观的标准,不仅仅是个人的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事物的本性达到一种"善"的状态。

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构建理想的正义王国

国家视角——等级分明,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为了解是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心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或者说正义的国家。理想城邦的构建源于社会分工,这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单靠自己是不可能实现自足的,城邦是一个相互需要的体系,是一种保障人人都过上幸福生活的制度。

“当一个人给别人一些东西,或者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他们进出是有好处的。"(p58)而且,"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生产得有多有好".(p60)

柏拉图显然是根据每个人天赋才能的不同来进行社会分工的,他认为人的天赋才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只从事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得最好,城邦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按照他的观点,"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p15)"按照正义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他把理想的城邦划分为三个阶级:生产者阶级、守护者阶级和统治者阶级。经过严格的社会分工,国家正式形成。在柏拉图看来,只要城邦**履行职责、遵守命令、履行职责、分工互助,国家就会实现正义。

正义"就是履行自己的义务",就是"做你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涉人的事情".正义强调的是社会生活的等级秩序、严格的社会分工以及三个等级能够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由此可见,柏拉图所倡导的国家正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谐的追求,即各级之间的和谐。

个人视角:灵魂三要素的统一与和谐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正义之后,按照“从大到小”的原则考察了个人正义。他认为,城邦是个体的扩大,个体是城邦的缩小,两者同构。他认为人的灵魂包含三个要素:理性、激情和欲望。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使理性支配、控制激情、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类灵魂的最佳状态。正如他所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该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首先,他应该对自己负责,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好。

"(p172)与此同时,他认为个人与城邦相似,"国家里存在的东西在每一个个人的灵魂里也存在着,且数目相同"(p168)。一个城邦的正义是三个阶层互不干涉,各司其职。以此相应,个人的正义就是自身内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在各起各的作用,做它本分的事情。

当人的灵魂的三各部分是友好和谐的,各部分不相互干扰,相互作用时,个体就实现了正义。因此,哲学家、士兵和生产者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代表。人的理智体现出智慧,类似于城邦的统治者,是为整个城邦的利益而谋划的,所以它在个人灵魂中应该起领导作用。

激情类似于城邦里的帮手,协助和协助理性的领导。欲望的满足会使人快乐,但欲望太过强会使人变得**,因此,必须由理性和激情结成盟友去领导欲望,使欲望得到节制。通过教育、教育和培训,人们的意识和激情可以发挥主导作用。

一句话,个体正义就是合理安排自己灵魂中的理性、欲望和激情,以达到灵魂的和谐状态。

柏拉图乌托邦思想的实质是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和谐统一。从国家角度来看,只要城邦中的三种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各司其职,而不越轨,城邦就有了正义,社会国家便有了秩序,便能达到长治久安。从个人角度来看,只要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个与自己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相称的内心秩序,使自己外在的行为符合自身内的和谐状态,这样人的灵魂才会得到安宁,其行为才是正义的行为。

人人保持灵魂的和谐,尽其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也会实现正义。

柏拉图正义王国的局限性及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面对雅典城邦的政治危机、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社会秩序的混乱,希望把正义当作**社会的良药。与中国同时期孔子所遵循的由小到大,从内到外,从个人做起,孝梯、爱人再及社会和国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路径不同的是,柏拉图遵循知识与权力结合的精英主义政治设计思路。他重视强化城邦范围的理念政治,依靠"哲学王"治国,维护三个等级的体制,推行顺序是由大到小,从外到内,着眼于城邦国家、社会整体再到个人,先宏观后微观,倾向于当时的斯巴达式的奴隶主城邦。

他要求三个社会阶层各司其职,安家落户,这实际上表达了他对社会团结、和谐、稳定的渴望。柏拉图的正义王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了和维护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限制着平民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他的正义王国理论对人类寻求正义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一种价值上的参考,两千多年后实现社会正义依然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正义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有差别的

柏拉图共和国的最大特点在于他对理性的绝对服从。在理性权威的支配下,人们“各司其职,量力而行”,共同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柏拉图正义的理想国是建立在不同的等级的基础上的,这些不同的等级的确定又被认为是天生的,带有宿命论的神秘主义色彩,但是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正义的社会应该是建立在有差别的前提下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相对的公正。在建设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允许差异,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与不同,恶人与不。”

基于差异的公正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公正和谐社会应关注人的内在德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人的内在美德。他认为,正义是一人的内在美德为基础的,个人正义是实现国家正义的必要前提。要实现国家的公正,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秩序,必须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

他认为人的心灵与生俱来就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给心灵的主体——城邦的公民,指引一个方向,一个通向知识、通向智慧(柏拉图称之为"善")的通道,帮助他们的心真正转向"善".正如他所讲的"洞穴比喻"暗示的那样,尽管其中有一个洞穴人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阳光,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洞穴伙伴身边,这说明对知识的寻求、灵魂的转向是一个过程。这也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实现人的完美与德性的回归。

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公正和谐的社会。

社会公正应该是我们的首要社会目标

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是人的精神秩序。柏拉图《理想国》所论述的正义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价值理念上的,即让正义成为我们孜孜追求首要的社会目标。柏拉图的社会和谐是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前提的,在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中,人与人,人与社会是和谐共存的,各个等级之间不互相僧越,分工合作,和谐有序。

这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启示?长期以来,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社会结构造成了我国公民身份的分化和分化,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应该塑造公民的共同理想,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没有身份地域歧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顺畅的开放社会。

太阳、线段与洞穴

宋香蕾《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哲学对话,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politeia在希腊语中是指政治或宪法,因此也被翻译为《国家篇》或者《论正义》。这本书分为十卷,讨论了一系列哲学和政治话题,包括什么是正义,为什么需要正义,以及理想的城邦。

我并未读完全书,但是在已经读到的部分里,对于柏拉图举到的三个比喻最为印象深刻。

在第五卷中,柏拉图用苏格拉底把人分为两类:真正的哲学家和普通人。他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国王。

在第六卷的开篇,苏格拉底在追问,为什么现实中没有哲学家成为国王、为什么现存的城邦培养不出真正的哲学家、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如何培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柏拉图做了三个比喻。

太阳的比喻

真正的哲学家的培养,需要"善".而在讨论"善"这个话题时,苏格拉底说,我们没办法讲善本身,但可以讲善的后代或者它的摹本。然后他打了个比方"善自身在理智领域中与理智和可知事物的关系,就如同太阳在可见世界中与视力和可见事物的关系一样。

" 我们能通过眼睛来看见事物的形象,太阳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电的时代,因为有太阳的光线,我们才得以"看见".在可感知的世界中,太阳使眼睛的视力成为视力,使得可见的事物成为可见。善就像太阳,因为心中有善,它给予理性洞察和理解,给予事物可知的能力。

以阿波罗的名义,他将善描述为一种极其神秘的超自然存在。回归到他说我们不能讨论善本身,但是可以讨论善的后裔和摹本,可以看出,在这里所指的善的后裔,是理智,所以说善是理智力和可知性的源泉。但归根结底,我们只能从中推断善的重要性,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善。

线段的比喻

数学思维是柏拉图哲学思维和隐喻的一个特点。他喜欢量化世界。例如,他曾经按照不同的比例将世界分为可感知世界和不可感知世界。在这里,他将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按比例划分,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现实世界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形象,然后是感性,然后是数学对象,最后是形式。感性世界是想象、信仰、思维和理解。他还赋予了每段线段以比例和等量关系。

我无法理解这种比例划分与等值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但在整个线段的划分中,我们是一个认知的递进过程。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会因为认识主体自身的理解力和智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低层次的认知主体可能只看到了影像和想象,而随着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当他成为高层次的认知主体时,看到的便是更深层次的形式,得到了更深的理解。比如我们读一本书,儿童时期贪图的是热闹,青年时期寻求的是心理的慰藉,而老年时期则从一句不起眼的话中都可以悟道。

又如一场普通的雨,随着人生阅历的转变却可以听出不同的味道: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罗帐轻盈;中年时,在异国他乡的孤舟上,望着细雨和浩瀚的江水,听着西风中迷失的孤雁的哀鸣;而人已暮年时,独自一人在僧庐下,两鬓白发苍苍,任凭雨滴到天明。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小王子》读后感基础版

读后感小王子 小王子读后感 01-17

抗洪抢险工作总结精品五篇

抗洪抢险工作总结 02-10

一件事高中作文

一件事高中作文 02-10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02-10

冬去春来的人生感悟(热门45句)

冬去春来的句子 冬去春来的唯美句子 02-10

手工小班教案锦集

手工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02-10

有关销售辞职报告汇总11篇

销售辞职报告 02-10

难忘的元宵节日记如何写11篇

难忘的元宵节日记 02-10

幼儿园安全工作幼师工作总结9篇

幼儿园安全幼师 02-10

银行营业部工作总结

银行营业部工作总结 02-10

普洱茶知识合集

普洱茶知识 普洱茶 04-21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