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漳握二方连续纹样拣纸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勤动脑、多动手可使生活更美。

教学重点:

折剪出二方连续纹样。

教学难点:

设计。

教具准备:

示范作品;幻灯片数张;各种规格白色与彩色纸;剪刀;胶水。

学具准备:

长条形白纸每人三张;长条形彩色纸每人三张;剪刀;胶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所带用具的情况。

二、欣赏,导入新课

1.出示灯片一(各种简单的对称纹样)

现在老师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变得更美了!

2.出示灯片二(用灯片一的花纹剪出的二方连续纹样)

原来老师把这些纹样变成了剪纸花边,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二方连续(剪纸)。

板书课题:二方连续(剪纸)

3.出示灯片三:说明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小结:经过装饰的物品更美。

4.示范制作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先剪出一条横的二方连续,再剪出一条竖的二方连续)

(1)设计单位纹样,注意要对称;

(2)将长条型纸对折几次,每次一定对整齐;

(3)将设计出的一半画好对折的纸上,剪去部分涂成灰色;

(4)剪纸,剪的时候要胆大心细,将边剪整齐;注意不要把连续的地方剪断。展开既成。2、提示: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纹样呢?我们可以把纹样设计成: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请学生打开课本欣赏学生作品)

现在你们可以想象出比范图更美丽的纹样来吗?

三、学生作业,分大组竞赛

每人剪出2-----3条不同的二方连续纹样,将优秀作业展示在黑板上裙子、衣服、花瓶模板上。

(放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评议

师总结:今天,我们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二方连续纹样,并把这几个模型装饰的非常美丽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勤动手,我们就能够剪出更多美丽的东西,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

二年级美术教案《刮出来的画》

[作者:谢国华转贴自:本人点击数:290更新时间:20xx-6-15文章录入:chriyl]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刮画的方法。

2、通过刮画培养学生大胆而细心的素质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刮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运用不同的刮器,不同力度,产生不同效果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小钉子、废圆珠笔芯、小刀、刻刀。

教师:范画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谈话讨论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范画,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它与我们其他的画有什么不同?这种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刮出来的)

2、那你们想不想学呀?(想)

二、新授

1、教师示范刮出来的画的作画步骤:

1)用油画棒在纸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可以涂一层也可以涂两层。

(涂一层单色比较简单,涂得厚,用力就行;涂两层底色,先淡后深,一层盖一层。)

2)用工具刮画。

(刮画可轻可重,刮的轻重不同,效果也不同。刮画是鼓励学生大胆构图与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人、事、物。可以线条为主,适当刮出块面)

在构图上,主体部分画得大些,运用遮挡关系,刮出轻重,线条的粗细等,画得多,画得满满的,使画面内容丰富。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欣赏及讲评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66页例15,例15下面的做一做,练习十四的第11~13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讨论、发现、验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

2.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除法的一些简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商不变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商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情景及录音)

小新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妈妈想让他自己学会管理零用钱,就对他说:我给你10元钱,平均吃5天早餐。(出示:10元、5天)小新一听,叫了起来:10元!太少了!妈妈又说:那给你20元,但要平均用10天。(出示:20元、10天)小新说:不够,不够!最后妈妈说:那给你50元吧,不过要平均用25天。(出示:50元、25天)小新高兴地说:行!。小新得到50元,高高兴兴地走了。同学们想一想,小新是不是平均每天可以多用点钱呢?

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每天可以多用点钱,有的说每天不可能多用点钱(每天用的钱是一样多的)等。

教师适时引导: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式题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会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同时学会倾听、交往与合作。

2、理解连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情境图(聪明屋)

师:今天,我们要去数学聪明屋里去玩玩。在聪明屋里有很多聪明题,看看我们班上谁最聪明。看,四位小动物先出来欢迎我们了。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题目。(课件)

长颈鹿小狗小乌龟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分子、分母表示的实际意义。

3.使学生受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分数

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2.练习十三第3题。

3.动手操作

老师提供了三样材料:正方形纸片一张、画有一分米长的线段的纸条一个、6个三角形。我们动手给它们平均分,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分数?

配合讲解,实物展示.

①动手折一折,涂上阴影并标出分数。

你得到了什么分数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②在线段上标出分数。

一分米长的线段同①(顺势学习分子分母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

1.像这样,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2.(紧接着上面两个操作)6个三角形,你能给它平均分成几份?又得到了什么分数?动手试试看。

你还能给6个三角形怎样平均分,又找到了什么分数?大家动手再试试看。

3.刚才我们把许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做第74页上面的两道题和练一练的第二题。(注意辨析)

4.不管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说成把_平均分。刚才的分数都把谁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7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名数和名数的换算、练一练,练习十七第6~10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认识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名数换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名数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七第6题。

提问,你觉得一个数乘或者除以10、100、1000时,怎样能较快地算出结果

2.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量的计量.在计量一个具体的量的结果时,通常要用到名数,有时要进行名数的换算。应用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时移动小数点求得数的方法,就能较快地进行名数间的换算。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名数和名数的换算。(板书课题)

二、归纳换算方法

1.提问;什么叫名数谁来举例说明

谁来举例说明什么是单名数,什么是复名数

2.学生练习。

(1)3米=()厘米

3吨=()千克

(2)50分米=()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换算时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

3.归纳方法。

请大家按照刚才的解题和回答,在第90页上把换算方法归纳完整。指名口答归纳出的方法。

追问:如果进率是lO、l00或l000,怎样做比较方便说明: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分别说说怎样想的。

2.口答:3.05米=()米()厘米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单名数,只要直接乘进率求出结果;复名数改写成相应的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只要把其中高级单位的数改写,再加低级单位的数;小数改写成复名数,一般是整数部分直接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小数部分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分别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2050克怎样改写成2千克50克的(除以进率,整数商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是低级单位的数)指出: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只要直接除以进率求出结果,复名数改写成相应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把高级单位的数作整数部分,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只要除以进率,把整数商作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也可以先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复名数。

4.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在课本上做练一练第3题。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强调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换算一定要注意进率是60,方法与其他量的单位换算相同。

5.做练习十七第10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79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6---109页,圆的认识和圆的画法,完成练习二十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赋予,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圆的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具准备:圆规、剪刀、水彩笔、白纸、直尺、一副三角尺、绳子、羊的头饰、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直线图形

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平面图)三角形、四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师:所以我们称三角形、四边形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板书:直线图形)

2.曲线图形

师:(出示圆的平面图)这是我们学过的

生:齐说圆(板书:圆)

师:相对于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所以我们称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板书:曲线图形)

3.引入圆的特征讨论

师:想一想: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举例略)

师:同学们一年级时就初步认识过圆,现在都六年级了,你现在知道多少有关圆的知识?

生①:圆是一种优美的图形,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如:圆形花坛,圆形装饰图案。生②:圆形便于滚动,所以车轮都是圆的。

生③:一张白纸经折叠后可以剪出一个近似的圆。

生④:(举起自己的圆规)这是圆规,用它可以画圆。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来呢?这就需要认识圆有什么特征,下面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新课

1.圆的画法

(1)自由画

师:拿出自己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师板书:画圆)

生:独立画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师:谁能用老师的教具圆规上黑板上画圆?(让两名同学上黑板画,提醒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画的?)

反馈①:一只手摁住圆规固定的脚,另一只手使圆规的另一只脚旋转,顺利画出圆。

反馈②:教具圆规不好使唤,想固定的那只脚不停移动,用力过猛又使圆规两脚的距离发生变化,无法画出圆。

师:为什么这位同学用圆规能轻巧地画出圆,而另一位同学却画不出圆呢?

(点拨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分开、固定、旋转。分别板书)

2.认识圆心

师:(以黑板上学生画的圆为例)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用彩色粉笔点出)叫圆心(板书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标出:O)。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圆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O。

生:独立完成。

3.认识半径

师:举起你们刚才画的圆,互相看一下,都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为什么大的大,小的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的意思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长时,画出的圆大,两脚间的距离短时,画出的圆就小。请在你的圆上画出一条表示两脚间距离的线段。

生:独立画。

师:(以黑板上学生画的圆为例)请同学们仔细看,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O,当另一只脚旋转到A点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OA(画出线段OA);当另一只脚旋转到B点时,两脚间的距离是OB(再画出线段OB)

问:线段OA和OB相等吗?

生:相等。

师:你是凭观察得出的,那怎样验证呢?

生:测量。

师:指名上黑板测量OA与OB的长并报告测量结果。

生:确实一样长。

师:在这个圆的曲线上,像A、B这样的点可以找出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表示两脚间的距离的线段可以画多少条?设想一下它们的长度如何?

生: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板书)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叫做圆的半径(板书: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给你们刚才画的半径标上r。

师;半径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哪里,另一个呢?

生: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的曲线上。(板书:圆心圆的曲线上)

师:那什么叫半径呢?

生:用自己的话说(师完成半径定义的板书)

师: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点?

生: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

4.认识直径

师: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

生:独立剪

师:示范对折,打开,出现一条折痕,用食指摸折痕;换个方向再重复一次。

生:在教师示范下同步进行。

师:像这样再重复折几次

生:独立对折、打开、摸折痕。

师:你折了好多次,可以发现什么?

反馈①:每折一次出现一条折痕。

追问:你折了几次,出现了几条折痕,与他不一样的呢?像这样的折痕在你的圆里能再折出来吗?

反馈②:对折后圆的两边能完全重合,圆被平均折成两份。

反馈③:每折一次出现一条折痕,每条折痕都是圆上的线段。

反馈④: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心。

追问:你对折出几条折痕,谁折出的折痕比他多,他说的结论正确吗?在你的圆里,这样的折痕可以折出多少条?这个结论正确吗?

反馈⑤:这些折痕都一样长。

追问:怎样验证?

生:测量

师:量出你圆里每条折痕的长度

生:汇报结果。(指导学生说:在我的圆里,)

师:刚才说了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所以可以怎样下结论?

生:同一个圆里,所有的折痕长度都相等。

师:谁能给折痕起个名字?

生:直径(板书:直径)

师: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在自己的圆里给折痕画出一条直径,标上字母d。

生:完成

师: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直径这条线段,它通过了?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生: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的曲线上。(完成直径定义的相应板书)

反馈⑥:这些折痕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或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师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说说道理。

生①:直径通过圆心,以圆心为界,可以把直径分成两条半径。

生②:在我的圆里,经过测量可以验证这个发现,我的圆里直径的长度都是□厘米,半径的长度都是□厘米,所以说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师:换过来说,半径的长度就是直径的。生:略师:写出字母公式:d=2rr=d2,注意强调同一个圆里。

(以上6点反馈,学生说出多少就处理多少,先说出哪一点,就先处理那一点。)

三、巩固

1.第108页做一做。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第109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已知半径长求直径;已知直径长求半径。

(此项练习放在直径与半径长度关系揭示后进行)

3.学习按要求画圆。完成第108页做一做(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平移在学生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在介绍平移时要注意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现象并体会他们的特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直观的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三、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感知平移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

1、怎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

2、平移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生活中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平移)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师: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根据你们昨天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看看画面上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平移现象有观光梯、缆车、话题、小汽车。

师: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用手势来演示给大家看?

师: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课件出示)

同学们认真观看。

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那现在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先向右平移两步,再向左平移两步。(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呢!你能用你桌子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学生自己用桌子上的物体做运动,然后集体交流汇报。

通过刚才大家的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平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平移的定义。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它的(形状)、(大小)、(自身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平移现象。

(三)巩固提高(出示房子图)

师:这里有几座房子,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移移看!

学生交流汇报。

小房子师朝哪个方向移动的?怎样运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

师:说的真好!瞧!(出示平移的特征)

七、知识应用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两只蝴蝶,两只小乌龟为什么不连?(方向不同)

其实,再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处处有平移,比如:我们在学习美术时,也能用到平移。

八、走进生活,欣赏图形的运动。

九、小结

平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后大家可以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画一画,剪一剪,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课后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而且还必须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以及活动集体探究出平移的特点。再次,通过小房子的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学生举例说明小鸟的飞行也是平移现象吗?我没能够给与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只是让他再好好思考。我感觉在突发事情上,还是教学机智不够。

2、激励性语言还是不够丰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请同学们听一听:5---│5---│,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55555555│11111111│,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565.3│515-│4.326│5323-│,象征什么意思?

二、教师用口琴吹一首《火车向着韶山跑》;用笛子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买一样乐器。

三、音阶教学

1-│2-│3-│4-│5-│6-│7-│1-│1-‖

duoruaimifasuolasiduo

dorueisoltido

堵锐眯发缩拉丝夜都

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牧童》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牧童》。

带领学生学习《牧童》这首乐曲。

五、结束。

附:《音乐艺术教学概论》

一、音乐理论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

1、节奏

节奏,是音乐术语。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旋律

3、交响曲

4、圆舞曲

二、简谱知识

简谱,是音乐的一种记谱方法,于十六世纪中叶,初步成型于欧洲,17-18世纪先后,经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在教育观点上,他提出返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却成为了法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卢梭对教育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在兰州《新一代》96年第3期所发表的《卢梭论儿童教育》论文。

三、乐器演奏

1、口琴:簧乐器,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用嘴吹吸发音。一琴只限于一调,A调和C调两种口琴较为常用。

口琴吹奏的孔位顺序,如图所示:

521436571234561732541637

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

学习吹奏口琴,第一步是要学会找到1音。

口琴应该是初学乐器者的首选乐器,因为它价廉物美,发音又准,而一般的低档管乐器,普遍存在定音不准的现象。学好口琴,是今后学习弦乐的基础。

2、箫

3、笛子

笛子,管乐器。笛子吹奏的一般发音孔位,如下图示:

吹膜4321765

孔孔左左左右右右六

食中无食中无指

指指名指指名全

指指按

4、打击乐器

A、体鸣乐器。如锣、钹(bo)、拍板、三角铁等。钹,古称铜盘,铜制,中部隆起,如半球状,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B、膜鸣乐器。

学校上课时打铃,有电铃,有手摇的铃,有敲击的铃。如果我们把敲击的铃,称为体鸣乐器的话,如果不考虑其敲击节奏的轻重、强弱,而只考虑间隔的时值的话,那么,学校敲铃的节奏可设计为:

预备铃:X-│X-│X-│X-│X-‖

上课铃:XXX│XXX│XXX│XXX│XXX‖

下课铃:XX0│XX0│XX0│XX0│XX0‖

集合铃:XXXX│XXXX│XXXX│XXXX│XXXX‖

在简谱中,‖表示乐曲结束。END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及练习十五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学生体会自然的美与数学的美的结合,体验学习的快乐。

3通过活动、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4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可携带的大镜子一面,学生每人准备一面小镜子,写有反数字的卡片。

激活兴趣,切入课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在图形王国找到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这节课继续认识对称,希望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能发现生活中更多有趣的对称现象,看看会有什么新收获,好,让我们和明明一起找一找吧!

【教学过程说明:我利用学生对轴对称的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称现象丰富的生活来源,在数学小精灵的引领下,学生明确课堂目标,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新课的探索情景。同时为学生知识的迁移主动建立连接。】

提供素材,引导探究。

1.感知对称现象的特征

Q用课件出示图片1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里的景色有什

么特别的地方?

生:这是美丽的水乡,可以看到清清的河水,水上架着一座桥,水中还有两只小船。

生:我啊,发现河上有座桥,水面上也有座这样的桥,而且是

对称的。水面上的树和岸上的树一模一样,对称的,水面上这

些景物都是岸上景物的倒影。

师:这个现象你见过吗?

生:见过,下过雨后,操场上有干净的积水,从旁边跑过我低

头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

2.鼓励肯定,人人参与学习。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听听明明是怎么说的。

Q课件播放声音:你们说的对极了,平静的湖面像一面巨大的

镜子,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样,也是对称的。我

有几张美丽的照片,你们愿意继续欣赏吗?

生:(劲头十足)愿意。

l提出观察要求。

师: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对称现象,就轻轻的告诉同桌,并指

给他看,好吗?

l同桌合作学习。

Q课件配音乐播放:桂林山水,雪山天池,镜子家居生活照片。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我在网上搜集了具有明显镜面对称现象的景物照片,学生在游历祖国东西南北,欣赏自然美的神韵时,同时也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积极探究。】

学生认真的观察,互相交流在景物照片中找到的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说明:在同桌交流中,相互启发,增加信息的捕捉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体会快乐。】

3.汇报探究结果。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两边是对称的,另一半都是在水面和镜子里看到的。

师:说得好,像这样,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镜子外和镜子中的景物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对称现象。

l联系实际。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对称现象你还能找一找吗?

1生:电脑开机等待时,从显示屏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

2生:早起洗脸时,水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

3生:过走廊时,玻璃窗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4生:太阳下,我和影子是这样的对称现象。

师质疑:谁来判断这是不是对称现象?

生:这不是对称现象,地面不像镜子,影子黑黑的,鼻子眼睛都看不到,和你不是一模一样的。

【教学过程说明:在感知镜面对称特点后,回到生活再发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决问题。找一找让学生明确镜面对称的特点。在应用中培养用数学的能力,创设情景,满足学生的自尊。】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l用一用,动手做

师:你们太棒了!我非常佩服大家的观察能力。你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明明解决难题吗?

Q课件显示:半只蝴蝶。

画外音:这是什么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恢复完整呢?

学生利用小镜子独立操作完成71页第4题,同座交流,汇报明确。

师:用照镜子的办法就解决了明明的问题,镜子里的世界可真奇妙呀。

l照一照,再发现

师:课前我们照镜子,做观察,下面把你的活动和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吧。

课前活动

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在家里照照镜子,和爸爸妈妈说一说,镜子里的你是怎样活动的。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抽出有特点的发言全班交流。

师:丽丽在照镜子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什么问题?

生:咦,镜子里的我怎么是右手拿本左手拿笔?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中明确面对面的左右对称关系。

师:哦,原来师这样,我们也来照一照,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拿物品照大镜子观察验证。加深感知镜对称的特点。

l玩一玩,镜对称

师:韵律操马上要比赛了,怎样才能让你做得更准确,漂亮?

学生提建议。方法一请领操员做示范,方法二照镜子练习。指名学生面对镜子和领操员做韵律操,其余小朋友边唱节奏边观察它们上下前后左右的对称关系。

师:通过这些照镜子的活动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小结镜对称的特点明确:不仅一模一样。而且面对镜子做上下前后的动作一致,左右相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动脑筋发现了新知识,愿意用我们收获的知识做游戏吗?

宣布活动要求,同伴间互为镜子里外的人再做照镜子的游戏,从不同的角度体验镜对称。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说明:活动再探究。我设计了两步:1、课前活动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由于学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不必重复再现,小组交流可以检验和补充学生照镜子活动的观察结果。鼓励质疑问难,实践操作验证结论或解决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2、学生对学生,学生对镜子,韵律操活动再次提高观察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为下面的练习铺平道路。玩中学。】

l想一想,多探究

1.认真观察,独立完成71页第5题,汇报说明它的对称关系,判断结果。

2.每组四张写有反数字的卡片,同桌合作,进行看镜子写数字的游戏。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小组内活动交流并小结。

小结

师:时间过的可真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收获,分享知识,体验探究学习后的成功喜悦。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师:留心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看一看,说一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问题,把它们写在数学日记上,告诉大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过程说明:一节课,并不能完全解决孩子心中的所有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将探索学习潜移默化的进行到底。】

【教学收获】

镜面对称实际上是一个物理现象,但是作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内容出现,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抽象、空洞,最关键的是教学要求的把握。我为了能较好的直观教学,让学生能全面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设计了做韵律操的环节,效果很好,学生马上发现面对面时的对称关系,在玩中探究了新知。在学生联系实际找对称时,一个学生提出了影子问题,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没有给予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在比较中,争论中,找到了不同。我心里真为他们感到高兴。通过这节课,我又一次体会到老师的信任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的整除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搜集概念。

师:今天一共有多少位同学来这里和老师一起学习?

生:40位同学。

师:40位同学又分5个学习小组,哪位同学能用数的整除的知识说说40与5的.关系?

生:40能被5整除。

生:5是40的约数。

生:40和5的最小公位数是40,最大公约数是5。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说到了整除、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数的整除里,除了这几个概念外,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生:整除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变质数、奇数、偶数。

二、叙述概念意义,梳理知识网络。

(1)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相叙述,质疑问难等方式回忆概念的意义。

(2)学习复习完后各组互派代表相查概念的掌握情况,并向老师汇报抽查结果。

2、梳理知识网络。

(1)小组活动。

师:从同学们反馈情况来看,各小组这些复习概念较好,但数的整除里知识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同学们动手整理一下。

(2)对比交流。

抽一小组在黑板上整理,然后各小组表示。

师:通过展示,你们认为哪种观点有道理呢?

各小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都说出了道理。

下面看到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网络图。

师:通过网络图更清楚地知道,在整除的前提下产生了一对概念倍数、约数、倍数下面又产生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约数下面又产生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从分析自然数的个数又引入了质数合数的概念;能被2、3、5整除的数一定是2、3、5的倍数,从能被2整除的这个角度,出现了奇数偶数概念。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所以互质数与公约数有联系。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在56□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又能被2整除。

2、填空。

(1)在1~20中是偶数的有()是奇数的有(),是质数的有(),合数的有()

(2)如果a、b两数互质,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概念?

2、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精选阅读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范文9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制定教案。为了您的最大利益趣祝福编辑特别编辑了这篇“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请继续留意我们的更新!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1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主题:平面图形与几何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2. 认识和掌握平行线、垂直线和夹角的概念;

3. 分辨出平面图形中的各种几何关系;

4. 能够灵活运用几何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平面图形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2. 平行线、垂直线和夹角的概念;

3. 平面图形的几何关系;

4.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1. 平面图形的基本属性和特点;

2. 平行线、垂直线和夹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几何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示例图形、实物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拿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并提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这些图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讲解(10分钟)

1. 老师讲解平行线的概念、特点和判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含义。

2. 老师讲解垂直线的概念、特点和判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垂直线的含义。

3. 老师讲解夹角的概念、特点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夹角的含义。

三、示范(15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平行线、垂直线和夹角。并解释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

四、练习(20分钟)

1.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

2. 学生根据给出的图形,描述其中的几何关系。

3.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几个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几何关系。

五、归纳(10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平行线、垂直线和夹角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并共同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六、拓展(10分钟)

老师展示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七、复习(5分钟)

老师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回答提问。

教学结束。

以上为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通过对平面图形和几何关系的讲解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垂直线和夹角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几何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2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六年级数学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数的认识和运算。

2. 算式和方程。

3. 分数和小数。

4. 几何与图形。

5. 数据和图表。

三、教学步骤:

1. 制定教学计划。

2. 制定每堂课的教学主题和课时安排。

3. 为每堂课准备教案和教材。

4. 进行学生的前测,明确学生的基础和水平。

5.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6. 进行教学实践和巩固练习。

7. 定期进行小测验和复习课。

8. 进行学生的后测,总结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法:通过板书、解题和例题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点。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和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3. 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4. 问题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定期进行小测验和复习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基础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辅导班,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和自信心。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选择适合的教材和学习资源。

2. 工具:准备计算器、尺子、几何图形等工具,以便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教学环节:

1. 知识导入:通过故事、问题或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精心设计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3.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和解题思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5. 问题解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6. 总结和评价: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八、教学实施:

1. 拟定每节课的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

2. 提前准备好所需教材、工具和资源,并检查教室的教学环境和器材。

3. 进行教学实施,根据教案的安排和步骤进行教学活动和互动。

4. 注意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 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准备。

九、教学反思:

1. 及时总结和评价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2. 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定期进行学生的调研和听取意见,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以上是关于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的相关主题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3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学主题:如何利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定义及基本知识。

2.了解数轴上的分数表示法及其实际应用。

二、重点难点:

掌握数轴上表示分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分数?

2. 分数的定义及基本知识。

3. 数轴上的分数。

4. 分数的加减乘除法。

5. 分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放一些分数的图片让学生看,启发他们发现分数的规律,然后引出本课主题。

2.讲解

(1) 什么是分数?

主要介绍分数的概念,并简要说明分数的基本单位和分母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数的定义及基本知识。

详细讲解分子和分母的概念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特点及其实际应用。

(3) 数轴上的分数。

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并举例说明。

(4) 分数的加减乘除法。

以图形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5) 分数的实际应用。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化成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锻炼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3.练习

由简单到难,分别设计一些小组练习题和个人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与掌握。

4.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建议:

1. 教师应适时调整课程进度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积极探索。

3. 教师应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本节课思考题:

1.什么是分数?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分号?以及分母的含义?

3.数轴上的分数是怎么表示的?

4.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的?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5.能否将九分之一和五分之二比较大小?为什么?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4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教学主题:小数的加减与乘法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小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形式;

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学会小数的乘法运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小数的理解能力和运算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

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加减与乘法运算方法;

理解小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小数转化为分数形式。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入小数的概念,比如“猜数游戏”。教师随机选择一个小数,让学生猜测这个小数是多少,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小数的书写和读法。

2. 概念解释与引导:

教师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小数的概念,比如钱的计算、温度的表示等。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3. 小数的转化与比较:

教师通过数学游戏或实例,让学生转化小数为分数形式,并进行比较大小。例如,比较0.25和0.3的大小关系。

4. 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运算技巧。

5. 小数的乘法运算:

教师通过实际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乘法运算方法。例如,书写小数的乘积、汽车行驶距离的计算等。然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6. 综合练习与巩固:

教师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以检查学生对小数运算的掌握程度。

7. 达标测验:

教师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1.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达标测验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多的实例和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追求进步。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5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主题:巧用游戏学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数的运算;

2.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3.等式和方程式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游戏一:运算接龙

1.1 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并准备好一套卡片;

1.2 规则:每个小组从第一个人开始,依次报出一个数字,再报出一个运算符号,然后依次报出下一个数字,每个小组通过运算得到最终的结果;

1.3 比赛:比赛时,每个小组有一分钟时间思考和计算,计算正确的小组将得到相应的得分。

1.4 总结:计算正确的小组解释过程和答案,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讨论和补充正确答案的方法。

2.游戏二:计算面积

2.1 集合: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区域,如教室内的一块区域或者操场上的一个面积;

2.2 操作: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区域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面积;

2.3 报告:小组负责人向全班报告他们计算的结果;

2.4 讨论: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每个小组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游戏三:解决方程式

3.1 运动:学生们两人一组,从起点同时开始跑步,到达一个未知的终点;

3.2 规则:教师给出一个类似于“x + 5 = 12”这样的方程式,学生们必须通过计算和推断的方式找到x的值;

3.3 比赛:两个学生同时抢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先跑到终点的一方胜出。

3.4 总结:回答正确的学生解释答案的推导过程,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和补充解答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和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此外,通过游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游戏,并及时总结和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同时,游戏的难度要适应学生的水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成就感。通过游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6

主题:小学数学六年级小班教学计划

第一课:听说读写多位数整数

教学目标:1.学生能表示一个整数,计算多个整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学生能做出正确的位数计算。

主要内容:

1.了解多位数的组成和读法;需要重点掌握数位和数值之间的关系;

2.通过数值大小比较,掌握多位数大小关系;

3.掌握多位数的加减运算,重点掌握进位、借位等运算方法;

第二课:小数初步

教学目标:1.用小数表示数值大小,认识小数的本质;

2.掌握小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主要内容:

1.学生了解小数概念,能够按照规定的方法将小数读出来;

2.通过对小数和整数数值的比较,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本质;

3.学生能够掌握小数的位数表示法,并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第三课:分数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分数;学生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正确的分数,对于分数和小数的换算能够熟练应用;

2.掌握分数加减运算、约分、化简等方法。

主要内容:

1.了解分数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并掌握分数读法;

2.学生能够解决分数的化简、约分问题;

3.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运算。

第四课:图形初步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图形的基本概念并能进行图形的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提供的图形在图形间进行判断和关系把握。

主要内容:

1.学生能够掌握图形概念,正确命名和分类图形,了解图形的内部元素;

2.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图形进行大小比较和判断等操作;

3.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图形阅读理解问题。

第五课:时间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地读写时间,并了解时间单位的关系;

2.学生能够进行基本时间的运算并能解决一定的时间计算问题。

主要内容:

1.学生能够读写标准的时间格式;了解各种时间单位并能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2.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时间计算问题,在附着于文本的信息中正常/误差地理解时间信息;

3.学生能够学习实际应用中的时间概念,如“前”、“后”、“过”等时间表述方法。

第六课:平面几何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形状,并对几何元素进行命名;

2.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几何形状的周长和面积,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几何形状变换的规律。

主要内容:

1.学生能够正确命名和分类几何形状,在对具体形状进行计算时掌握该形状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2.通过计算方法,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对几何形状进行变换。

第七课: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分类、数据的数量、数据的变化等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来掌握数据的分析和归纳方法。

主要内容:

1.学生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的分类和数量的统计方法;

2.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第八课: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具备综合应用所需的学习技能,能够对多种知识进行融汇贯通,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整合与提高巩固,使学生更加全面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2.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能力,解决特定情境下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引导实际应用和操作。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7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

【课程目标】

1. 了解小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能正确读写小数;

3. 能将小数化为分数或百分数。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小数?

2. 小数的表示方法;

3. 小数的读法、写法与比较法;

4. 小数的化为分数或百分数。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数的读写和计算;

2. 理解小数与分数、百分数的转换。

【教学难点】

1. 掌握小数加减法;

2. 小数的化为分数或百分数。

【教学方法】

1. 演示法

2. 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1. 教学步骤

(1) 引入

老师出示一张红绿灯图片,学生们通过观察,判断红灯、绿灯、黄灯是属于什么(分数、整数还是小数)?

家长表示不知道的学生求助老师,由老师解释,让学生们感受到小数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 核心阶段

注视教学本身,让学生们建立起一定的小数概念,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正确读写小数。

一)小数的认识

小数是数学中的一种数形式,可用于衡量一些比例关系。小数能表示一个数与1之间的大小关系,或将一个数量分成若干等分。如 $\frac{1}{2} $ 的小数表示为 0.5。

为方便排版,我将以下内容表格化。

二)小数的表示方法

小数有单一表现法和交叉表现法两种表示方法。

示例如下:

三)小数的读法、写法及比较法

小数的读法:读整数位,再在小数位后面读数码,最后注明小数单位。

小数的写法:读数时,先不说“点”,在相应的位置上写上数码,写完后再在它上面打点。

小数的比较:个位,十位、百位……小数位顺序比较,从左到右按位比较,第一个不同的数字大小就能确定哪个数较大或较小。

四)小数的化为分数或百分数

小数的化为分数:首先将小数分数化,即在分母上写1后跟上个数码0,有几位小数,就要在分子上乘以几个10,然后可以约分。

小数的化为百分数:将小数乘以100,并在后面加上“%”。

(3) 结束

全部笔记提供给学生好好学习,明天再来检查。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8

一、主题:小数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定义和意义,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2.学会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

3.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小数定义、转化、计算等概念的学习。

2.学会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转化和运算过程中的理解和掌握。

2.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理解并运用小数。

教学准备:

1.多米诺骨牌。

2.文具和小黑板。

3.示例题目和练习题目。

4.关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

1.了解小数的定义和意义

(1)小数的定义

小数就像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表示的是一总数中的一部分,并且这部分不是整数,而是可以用小数点的形式表达出来,如2.3、7.8等。

(2)小数的意义

实际上,小数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处很多,如购物、财务等。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应用。

(3)小数和分数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小数可以和分数互相转化,比如5/8可以转化为0.625,而0.75则可以转化为3/4。

2.学会转化和计算小数

(1)小数转换为分数

当给定一个小数时,将其转换为一个分数通常更加有用。例如,如何将0.4转化成一个分数? 0.4可以写成40/100,即4/10,还可以进一步化简为2/5。

(2)分数转换为小数

分数可以简化或者扩展,通过乘和除的形式。然而,要将一个分数转化为小数,只需要将分子除以分母即可。例如,将2/5转化为小数就是2÷5=0.4。

(3)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

小数的加减乘除跟整数相比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有一些特殊的处理方式。例如,我们在进行小数加法时,需要特别注意所有小数的位数相同,以便加法执行得更加和谐,记得小学数学加法口诀:同凑相加。

3.小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比如折扣计算、银行利息计算、工资计算等。今天我们就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述如何使用小数。例如,如果一包糖的原价为5.20元,打折后折扣率为25%,那么现在的价格是多少?解答为:打折后原价为5.20 x 0.75 = 3.90元。

教学示例:

例1:将0.45转化为一个分数。

解题思路:首先,将0.45乘以100,得到45。

然后,考虑将分母化为10或100。由于45已经是10的倍数,因此可以将分子和分母都除以5,得到9/20,即0.45=9/20。

例2:计算7.2×4.5。

解题思路:将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将7.2变为72,然后将得到的结果乘以4.5,所以:__72 × 4.5__ 而答案是 360。

例3:机器加工零件需要5.8小时,一天机器运行8小时,那么生产一个零件需要几天?

解题思路:首先,将5.8除以一天的工作时间,也就是8小时,得到 5.8 ÷ 8 = 0.725。 这表示机器需要0.725天来加工一个零件,即为24小时 × 0.725=17.4小时,因此,机器需要1.74天来生产一个零件。

总结: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并涉及到商业、金融和算术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练习和实例案例的学习,更好地掌握小数的理论和应用。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 篇9

六年级数学小班教案主题范文:《浅谈六年级几何知识的教学方法》

【引言】

近年来,数学课程的改革日益深入,对于小班教学而言,特别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几何知识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几何知识是小学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六年级数学学习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如何把几何知识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班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文】

一、几何知识的难点

1. 概念较抽象:几何学的概念大多是有行为和属性的。在学习中,通过言语解释不易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到达具象的认识。

2. 定义复杂:几何学的定义和公式层面比较繁琐,学起来需要比较大量的起码记忆和理解,还需要考虑调整和应用在实践中。

3. 表示方式多样:几何知识的表现方式相对较多,不仅有图形、在图形上的描述,还有角度、线段长度等概念的联系。

二、针对几何知识的教学策略

1. 图形表示

图像是几何学最重要的表现方式。老师在讲解中,不管是线段、角度、面积,以及相对的变化和关系,都要通过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几何知识的定义和公式。

2. 分层递进的学习

从基本概念入手,尤其在描述过程中,先考虑图片形状,再捕捉常用的概念,逐渐提高难度。

3. 案例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讲解,应用前提提供路径和参照物,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明白几何知识的应用方法。在应用中,学生可以体现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4. 活动实践

通过分析实例、把玩材料、制作折纸,让学生更感兴趣。

5. 强调策略与方法

几何知识在应用时,强调策略和方法,例如:同样的题目,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总结】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几何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形、案例、分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对于几何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深入应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在数学学科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篇


我在教育网站上看到一篇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的文章内容翔实,我们提供这些材料作参考和使用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和支持。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步知道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

2.填空.

是9个()是()个()

是3个()是()个()

3.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3,一块布长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

(2)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题意.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米就是9个米,米就是6个米.

从9个米减去6个米,剩下3个米,就是米.

(米)答:还剩米.

(5)练习.

①做一做

()-()=()

②=(口述算理)

2.教学例4.

(1)出示例4计算1-.

(2)演示动画分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1可以分成8个,就是从8个减去3个,剩5个,就是.

(板书:)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掌握角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教材第七册P109-110线段、射线、直线和角。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知道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角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综合、记忆及动手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教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在射线概念的基础上说明角的概念,渗透运动的观点。

2、难点:角的形成。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两根吸管、一个图钉、一副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你觉得线段有什么特点?(有两个端点)板书,又问: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画曲线)引导:直的(板书)

c.你也画一条线段吧?(用一句话向大家介绍)(用尺量)谁来重新认识老师的线段?和老师的比比看?(小结:能量出长度----数学专用语-有限长)

d、你周围有线段吗?找一找。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

(1)投影展示直线

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没有端点)

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线叫直线。(板书:直线)

c.你会画直线吗?介绍一下你的直线。和老师的直线比比看,你发现什么?(无限长)

(2)投影展示射线

a.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b.说明射线的概念。

c.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介绍射线。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再画一条巩固)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

4、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比较

出示三线合一,问:你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吗?(学生讨论)

(1)其中一段射线下移。(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2)(说明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5、练习一

(1)P117/1(判断各图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2)过一点画射线。

如果给你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

a.先定点,(30秒画射线比赛)

b.汇报。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吗?

c.电脑演示无数条。

d.公共端点的认识。

(二)角的认识:

1、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自由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逐步减少射线的条数。)板书:角

2、探索角的秘密。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110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2)角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引导

用你刚才画的角,同桌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3)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你画的角怎么表示?

5、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角的大小

学生先找到规律,则边玩边验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演示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高谁重呢?你是怎么想的?

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3.比较下面整数的大小: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9.7元和5.9元(2)6.79米和6.85米

2.学生汇报:

(1)9.7元是9元7角,而5.9元是5元9角,9元7角大于5元9角,所以9.7元〉5.9元;

(2)6.79米是6米7分米9厘米,而6.85米是6米8分米5厘米,

因为6米7分米9厘米<6米8分米5厘米,所以6.79米<6.85米.

3.教师提问:这两组小数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的?

(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下面各小数的大小,你又有什么发现(即例5、例6)

2.35元和2.41元0.07米和0.059米

学生汇报:

(1)2.35元是2元3角5分,2.41元是2元4角1分,从元比起,所以:2.35元<2.41元.

(2)0.07米表示7个0.01米,0.059米里有5个0.01米,所以0.07米>0.059米.(可以引导学生用直尺找出相应的长度验证比较结果.)

(整数部分都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5.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6.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试一试.

1.重放动画小数大小的比较,帮助这两个同学比出身高和体重.

2.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

四、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小数的大小.

7.9○8.20.51○0.5091.374○1.3

5.7○5.80.6○0.601.23○1.32

2.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0.80.8070.0780.870.780.087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3.判断:

(1)6.8096.799()(2)5.15.1002()

(3)38.74838.75()(4)0.0090.010()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几个同学立定跳远的成绩是:小军1.56米;小强1.6米;为平1.52米;小云1.48米.把前三名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

2.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1)□<1.8<□(2)□>23.47>□

(3)□<5.006<□(4)□>70.02>□

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9.7元>5.9元;6.79米<6.85米

2.35元<2.41元0.07米>0.059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8+2)2=82+22

72+32=(7+3)2(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2584+7584=(25+75)84

5.小组讨论。

(1)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教科书第150-151页上的内容,练习三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较简单的相关问题。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英或小强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启发谈话: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小人,坐左边的同学就当小强,右边的同学当小丽。

2.当小强的同学读出小强身上写的字:小强每分走6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604=240(米)

3.当小丽的同学读出小丽身上写的字:小丽每分走7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704=280(米)

4.比较两个算式后复习数量关系: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我们都可以叫什么?(速度)4分钟呢?(时间)240米和280米呢?(路程)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通过两个式子和过去学过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得到三个量的关系呢指名说出三个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新课

1.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个物体单独运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果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同时的,相对的运动走来,你们想一下最后会怎样(相遇)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相遇应用题。

2.学生实践

第一次:学生手拿模型,从各自的桌角向对方走来,使学生初步体会相遇的概念。

第二次:让学生再操作,加深理解,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人不可能在桌子的正中间相遇,明白应该在靠近哪一边相遇。

第三次:学生实践:不在桌子中间相遇。

第四次:要求学生在教师喊完4分钟后的时刻相遇。让学生实践。

第五次:发现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不平均,要求学生每分钟的速度平均,学生实践。

第六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当小强的同学喊6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60米,依此类推。小丽也一样。

第七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学生喊出小强和小丽每分钟共走的米数13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130米,依此类推。

3.师生共同编题

教师:我们将刚才的活动过程一起来编一道应用题。老师说一句,同学说一句。

教师板书出第一句: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

引导学生找出这句的关键字: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相对)

鼓励学生说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编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第四句鼓励学生说出: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问题:由学生自己自由提出:如果学生说出:他们一共行多少米?教师可说明:他一共行的米数实际就是两家的距离。

整题编出后,请一名同学读一遍。

4.学生解题

通过让同桌再合作实践一到两遍后,画出线段图并动笔解题。

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但最好用综合。

学生解答后,分别请两名列式不一样的同学解答。

第一种:604+704第一种(60+70)4

=240+280=1304.

=520(米)=520(米)

5.集体讲评

第一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学生分别说出每一步是求什么的后,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释。

第二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教师提问:(1)60是什么?70是什么?那么60+70又题求什么?(小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他们在一分钟里共走的路程)

(2)60+70是他们在几分钟里面走的?(1分钟)

(3)那么在4分钟里面他们一共走了几个这样速度?(4个)

(4)为什么要乘以4?(因为他们共走了4分钟)

(5)通过让学生再说一遍60+70求的是什么,从而共同概括出两车的速度的总和叫做速度和。

(6)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速度和。

(7)在(60+70)的上面板书速度和,在4上面板书时间,270的上面板书路程。

(8)让学生观察后,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式。

学生说出:速度和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时间

(9)理解4分钟到底是谁走的?

a.小强走了几分钟?(4分钟)

b.小丽走了几分钟?(4分钟)

c.他们一共走了几分钟?(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同时出发,又同时相遇)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扩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出以下一种做法,看一看是不是正确?60+60+60+60+70+70+70+70

并让学生指出60+60+60+60和70+70+70+70各是代表乘法算式的哪一部份?(604,704)

四.巩固练习

课本151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五.扩散练习(学生任选一题)

1、课本第15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课本第153页练习三十三第3题。

六.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2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地制作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程开展的重要指南,它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组织课程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相信这将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请一定要收藏好,方便下次再次查看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收集数据,体会合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若干小动物在操场上的场景图。

提问: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举行跳绳比赛,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

学生可能回答:用分别排一排、再数一数的方法,可以很快地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分一分、排一排。

提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

2.教师引导: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是小朋友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谈话:比赛马上开始了,三个队各选一名代表进行跳绳比赛,获胜者所得的奖品是老师手中的一盒学具。学具盒中有三种形状的图形,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谁知道这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不知道)

师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学具盒中每种图形的个数?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自的想法。

2.提出要求:每组只能派一个同学打开盒子看,而且这个同学还不能直接报出每种图形的个数。想一想,其他同学能知道每种图形的个数吗?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让一个同学依次报盒子里每个图形的名称,其他同学把结果记下来。

3.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展示记录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

△△○□△□

△○□△

②□□□□□

△△△△△△△

○○○○

③正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

圆三角形

圆三角形

④□

⑤□|||||

△|||||||

○||||

⑥□12345

△1234567

○1234

(3)比较评价。

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现在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记?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统计一次学具盒中三种图形的个数。(小组活动)

统计后适当地多请几组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填表。

(1)认识表格。(投影出示下表)

要求学生说说每个空格各应填什么内容。

(2)在书上填出结果。

(3)提问:你从表中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联系生活,体验决策

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能用今天的方法统计。

1.创设情境一:课件出示学生在小组里抛圆片的活动场面。要求学生抛圆片20次,用画的方法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

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先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各有多少,填在第一个表中,再把结果填在第二个表中。

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情境二。

提问:有拍皮球、跳绳、踢足球和打乒乓球四项活动,怎样才能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

(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调查,用画的方法记录,并将整理后的数据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2)全班交流,并说说从自己的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3.创设情景三。

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填入书上的表格中。全班合作完成,并说说根据结果知道了什么。

四、师生互动,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这样统计?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再选择一些内容进行合作统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

【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

(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小组内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3、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4、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6、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这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验“调商”的过程。在试商的过程中,学生回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商不是大了就是小了,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讨论理解“商为什么大了或小了”然后在掌握“调商”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试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钟面、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电脑展示画面,你认识它吗?它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情?

2、你能说说家里的小闹钟像什么吗?

(二)画钟面

1、我们家里的小闹钟真可爱,今天我们自己动手也来做一个。

2、四人小组合作一起做,做好后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画了些什么?

老师要求:①画好后说一说,画了些什么?

②哪个小组画好了就把钟面贴到黑板上来。

放轻松的音乐《玩具兵进行曲》

3、交流展示

选择4个钟面大家来说说,钟面上分别有些什么?

4、落实概念

时针:钟面上哪根针是时针?谁能说更准确一些?(又粗又短)

分针:哪根针是分针?(又细又长)

12个大格:数一数有几个格子?

12个数字:①你怎么记这12个数字的位置?(学生自由说)

②教师点拨,弄清位置。

请你闭上眼睛,记一记这12个数字的位置。

用手势指一指。12在哪里?6在哪里?9在哪里?你是怎么记的?

那么,7在哪里?你能很快找到吗?

(三)认识整时

1、指第一个钟面,这是几时?你能读出这是几时吗?

2、你是怎么看的?

3、小结:要看几时,我们应该怎么看?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再指另一个)那这个怎么看?

分针指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四)巩固整时,并认识半时

1、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吧!

①巩固认整时。看着图你想说什么?

②并抽1个说说怎样看时间?

③你认为他这样安排合理吗?

④渗透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2、认识半时。

刚才小朋友们特别聪明,都知道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时间老人他说还想请小朋友来帮一个忙,小朋友们你看:(出示一个半时的钟面)

①你看这是几时?

②这时分针,时针在哪里?

③如果2时半,分针、时针在哪里?

④8时半呢?

⑤小结:看半时它的分针都指着6,时针呢,指着几和几的中间。

本文的网址是//m.zf133.com/a/5759895.html

上一篇: 写牧童的作文13篇
下一篇: 建房协议书6篇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一封信课件七篇

一封信课件 02-04

副科述职报告(系列五篇)

副科述职报告 02-04

点评评语(范本十篇)

点评评语 02-04

光荣之路观后感(系列6篇)

光荣之路观后感 02-04

六年级期末文章600字

六年级期末 六年级英语期末 01-24

程序员试用期总结精华十一篇

程序员试用期总结 02-04

大学励志奖学金申请书二十四篇

大学励志奖学金申请书 励志奖学金申请书 02-04

反馈部工作计划

反馈工作计划 02-04

世界知识产权日演讲稿

世界知识产权演讲稿 知识产权演讲稿 02-04

困难的伤感说说精选

困难伤感说说 02-04

蚂蚁庄园10月15日答案解析

蚂蚁庄园答案 最新答案 10-1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