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在山的那边课件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1)

2020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讲的是一个孩子翻山看海的故事。下面是关于2020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⑵ 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2.能力目标:

⑴ 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⑵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

3.德育目标: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海一定不会陌生,那么现在我们就谈一谈你眼中的和心目中的海吧!(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海的认识)

师导入: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1、投影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2、学生交流作者王家新相关情况

三、诵读诗歌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诱惑 一瞬间 隐秘 喧腾 痴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放声朗读;要投入感情。

⑴分组讨论,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词语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⑵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再读课文

四、感知全诗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五、研讨释疑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

⑴ “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 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⑴ 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⑵ “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⑹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⑴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 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 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⑴ 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⑵ “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⑷ 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⑸ 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4、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体验反思

1.链接交流:作者王家新:从湖北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那么你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作家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他们为什么能从一坐坐大山中走出来?走出“群山”的仅仅只有作家吗?

明确①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明确②因为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

明确③不仅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2.讨论共鸣: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求:尽量具体)

七、课堂随笔

1.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2.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板书设计】

山——————海

(群山——困难) 梦想(理想)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此诗情感,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示范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一起看此诗前面的导语。(生读)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寻找大海吗?这是一段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导语,是没有进入诗歌以前给我们每位读者留下的一个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既然是诗歌,我们就需要了解创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因为诗往往都是作者自己一定时期的情感体验的表达。诗的作者叫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关于创作的时期,王家新说到《在》是我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这首诗的创作起源于童年体验,童年的生活经历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王家新出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他的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诗开头的两句,可以说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三、之前我说过,课堂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下面我们找同学为大家做示范性朗读。

幻想huàn凝成níng痴想chī一瞬间shǜn

四、(肯定后)全班齐读,准备好在学完后再各自朗读。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些什么,也应该能初步感知此诗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全诗共一二两部分。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于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这里的“海”是指什么含义呢?

明确:

(1)不再是自然界的山,而是指重重艰难险阻。

(2)“海”也有自己蕴含的意味,是指理想境界。这样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山”与“海”的深层含义,也就不难领会诗歌传达的情感?也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

五、诗人巧用群山和大海这两个具体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翻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这首诗“山”与“海”都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东西表达事物的某种意义。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领悟这首诗的象征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

六、下面我们分诗节理解这首诗

1、第一诗节

(1)第一诗节是从作者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小时候我会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痴想”就是发呆地想,也即是说童年的“我”有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山区,想要追求新的天地,这种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世界的愿望已达到痴迷的程度。

(2)是母亲指点了我的理想,唤起了我的向往。“于是-----零分”这里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

(1)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心情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所谓“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小时候的“我”认识肤浅,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后来明白这都是幻想。

2、第二诗节

(1)第二诗节,诗人长大了,才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很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凝成”在这里即是指经过一定努力才变化而成,表明只要有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挠地奋斗,最终会看到海的。

(2)这里“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扎根于我心中的种子比喻什么呢?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但就是这妈妈的一句话使我的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不可动摇,“我”是一次次失望,但还是一次次地鼓起了信心,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海潮是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也即是说诗人一直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呢?比喻失去理想的心,疲惫失望的心。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3)最后诗人发出自己内心的坚定的信念,“翻过无数座山,终会攀上一座山顶”,“那座山的那边,就是海,是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也即是告诉我们每位读者什么?

明确: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说明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会给你兴奋和惊喜。

七、齐读此诗,再次感悟情感。

八、布置作业

熟读此诗,完成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现代诗歌以感悟情感为主,此教学设计能体现这个宗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充分领会了全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注重把握意境,教学重点突出。大量地朗读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由朗读促理解,这是诗歌教学最实用的教学策略。从课堂信息的反馈看,教学效果良好。如果配合以音像资源,将学生带入所营造的诗的意境,相信课堂将更加精彩。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4)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的××,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体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它的体裁是现代诗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课文内容:《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作者简介和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败,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目标一体现了教学目标三层次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二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方法

总体思路:结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设计,我对具体教学法做如下考虑:

1.以创设情境法为主,通过完成征途的教学过程和板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展示诗人的追求想忘的过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点。

2.采用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采用启发点拨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结合,针对教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恰当地利用教案、多媒体。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歌美好的诗情和理解诗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内心。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我采用完成征途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抓住诗歌关键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难点。

6.教学课时:8分钟

三、说学法

新大纲对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教学该课,我在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上做以下思考:

1、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2、知人论事,通过把握作者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分析诗歌重点语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汲取、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

主要步骤:情境导入、作者简介、重点赏析、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步骤。

1. 情境导入

通过学生回忆亲身登塔顶的经历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设计,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对远方追求的想望中,体现了创设情境法的教学。

2.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诗人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点赏析

教师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进而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采用启发点拨法。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他也要求要积累生词,所以我安排了两个小作业,目的是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

五、板书设计

通过起伏的结构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的感情起伏。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5)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1. 关于朗读: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______、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3.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无数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 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1)哦,山那边是海吗?

(2)在山的那边,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一句中,“铁青着脸”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颗“种子”是什么?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是写实际的景物还是虚写?它有什么深沉含义?

5.“零分”指什么?为什么说“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本诗中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哪些?

7. 小时侯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了,“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

8.“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句中“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呢?找出与“想望”意义相同的另外两个词。

二. 综合能力训练: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懊恼失望之情。

3.“种子”是妈妈说的山那边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则表示“我”对这信念的渴望。

4. 虚写;抒写了对实现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灭”。“我”原来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现实给我的幻想打了个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1. 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现在”的“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3)第(二)首诗中“发展你自己”中的“发展”可用第(一)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来代替?

(4)“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和“深红的果儿”分别象征一个人的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人生观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诗中的词语填空)。

(5)第(三)首诗中“描写”和“着笔”各比喻什么?

(6)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出来。

1. 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奋斗者。

(2)惊异地羡慕;明朗艳丽。

(5)“描写”比喻努力奋斗的过程,“着笔”比喻努力奋斗的结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换来的,要发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艰辛的等。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⑵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⑶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四、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五、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六、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七、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1、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2、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

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

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⑴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

2、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3、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和品味。

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情感;四要读懂内容。

4、诵读诗歌,进行多遍诵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结合已学会的字音和词语,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然后齐读。

5、教师范读,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下,这两节的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每次情感变化,都请一个同学起来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明确:第一节:疑惑、向往---半信半疑---充满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坚决、肯定---兴奋、惊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齐读全文。

7、提问: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呢?

明确:小时候:妈妈说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长大后: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时候的“山”和“海”与长大后的“山”和“海”意义一样吗?

明确:小时候的“山”和“海”是现实的山和海,长大后的山代表着困难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则代表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这里用了象征的手法。

9、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奋斗。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峰等着你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歌给你的启示。

11、最后,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朗读视频,用心聆听朗读者的倾情演绎。

12、在听完李璇璇同学的朗诵之后,你们一定也心情澎湃,那么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后再朗读一遍这篇文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9)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梦想应如何实现。

1、诗的朗读。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梦想,能将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诗人王家新在小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的心声。

1、学生关上书,听老师范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重音(读得重的词语)。

2、学生谈听读课文后的感受。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请一名学生朗诵后,其他同学评议,教师最后点评。

1、教师点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2、学生小声或默读诗歌,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什么意思?先个别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教师注意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

1、教师点拨:

诗中的“我”对大海是这样热烈向往,为了实现理想不懈追求,而这些都是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让我们默读诗歌,将你认为用得特别生动的词语作上记号,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它用得好;将你不理解的词语也作上记号,小组内合作解决。

2、集体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分别造句。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课件(篇10)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难点: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不是生活在视野开阔的平原地带。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1、整体感知:

(1)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2)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得更好。配乐,画面。评价。

(3)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②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提示: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3、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师: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

师: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扩展阅读

多边形课件热门15篇


趣祝福的编辑强烈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多边形课件”给大家参考。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做好教案并将其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多边形课件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2.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气象站的实例,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2.通过推导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对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3.会根据比较简单的条件画出指定的四边形.

4.讲解四边形外角概念和外角定理时,联系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对学生渗透类比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四边形都是常见的,研究他们都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数学,渗透统一美,应用美.

二、学法引导

类比、观察、引导、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四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熟练推导四边形外角和这一结论,并用此结论解决与四边形内外角有关计算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四边形不稳定性的理解和应用.

3.疑点及解决办法: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平面内”,而三角形的定义中就没有呢?根据指定条件画四边形,关键是要分析好作图的顺序,一般先作一个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四边形模型、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入新课,学生观察图形,类比三角形知识导出四边形有关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四边形内角和的定理,学生巩固内角和定理和应用;共同分析探索外角和定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第2课时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

2.如图4-9, 求 的度数(打出投影).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知道外角和是360°.类似地,四边形也有外角,而它的外角和是多少呢?我们还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就不具有这种性质,为什么?下面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讲解新课】

1.四边形的外角

与三角形类似,四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四边形的外角,四边形每一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所以它们是相等的.四边形的外角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互为邻补角,即它们的和等于180°,如图4-10.

2.外角和定理

例1 已知:如图4-11,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分别为 ,每一个顶点处有一个外角,设它们分别为 .

求 .

(1)向学生介绍四边形外角和这一概念(取四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的一个邻补角相加的和).

(2)教给学生一组外角的画法——同向法.

即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1,或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延长各边,如图4-12,这四个外角和就是四边形的外角和.

(3)利用每一个外角与其邻补角的关系及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证得:

360°

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①我们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已知三个条件就可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已知一边一夹角,作三角形你会吗?

(学生回答)

②若以 为边作四边形ABCD.

提示画法:①画任意小于平角的 .

②在 的两边上截取 .

③分别以A,C为圆心,以12mm,18mm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D点.

④连结AD、CD,四边形ABCD是所求作的四边形,如图4-13.

大家比较一下,所作出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的大小不固定,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不确定.

③(教师演示:用四根木条钉成如图4-14的框)虽然四边形的边长不变,但它的形状改变了,这说明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教师指出,“不稳定”是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还应使学生明确:

①四边形改变形状时只改变某些角的大小,它的边长不变,因而周长不变它仍为四边形,所以它的内角和不变.②对四条边长固定的四边形任何一个角固定或者一条对角线的长一定,四边形的形状就固定了,如教材P125中2的第H问,为克服不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4)举出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实例和克服不稳定的实例,向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总结、扩展】

1.小结:

(1)四边形外角概念、外角和定理.

(2)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和克服不稳定性的理论根据.

2.扩展:如图4-15,在四边形ABCD中, ,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28中4.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24中1、2

补充:(1)在四边形ABCD中, , 是四边形的外角,且 ,则 度.

(2)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与 相邻的外角的比是1:2:3:4,则 度, 度, 度, 度

(3)在四边形的四个外角中,最多有_______个钝角,最多有_____个锐角,最多有____个直角.

多边形课件 篇2

这三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边;(AB、BC、CA)

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三角形的顶点;(A、B、C)

相邻两条边所夹的角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又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角(∠A、∠B、∠C)

三角形的内角的邻补角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角

2.三角形的表示为△ABC

3.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高、中线、内角平分线(三条高所在的直线都交于一点,这个点叫

做三角形的垂心;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三条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相关的结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5.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条边;任意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条边

6.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7.多边形:由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若干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叫

做多边形

这些线段叫做这个多边形的边;

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多边形的顶点;

相邻两条边所夹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又叫做这个多边形的角

多边形的内角的邻补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

8.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由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n表示边数)

条对角线(n表示边数)

9.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

(1)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表示边数)

(2)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阶段练习】

一、回答下列各问题

1.什么是三角形?它有哪些元素?通常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及三个角所对的边?

2.为什么屋架、桥梁及电杆的支架多采用三角形的形状?

3.如果△ABC的三条边长分别为(12、13、14)及(10、20、30),这样的三角形能成立吗?

为什么?

4.设△ABC的边长分别为a、b、c,那么这三条边的边长须具有什么条件,才能将△ABC画

出来

5.△ABC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试画图说明

6.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三角形的高的位置是否一定在形内?为什么?

试画图说明

7.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部分,这两个部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8.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α、β、γ,则α+β+γ的值是多少?

9.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填空题

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_____________倍

2.四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____________倍

3.六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_______________倍

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900°,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__边形

三、解答题

已知AC、AD是五边形ABCDE的对角线,求证:AB+BC+CD+DE+EA>AC+CD+DA

多边形课件 篇3

教学内容:LOGO语言重复命令

知识目的:

1、使学生了解重复命令的特点。

2、掌握重复命令的用法,能使用重复命令画出各种图形。

能力目标:

1、能总结重复的内容

2、重复的次数

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重复命令的格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画正方形

⑵屏幕显示画正方形的8条命令,学生观察有何特点。画正方形的命令是由4组完全相同的命令(fd 50 rt 90)组成。

⑶屏幕显示“repeat 4[fd 50 rt 90]”,请同学在LOGO语言中输入,看一看有何效果。(也画出了一个正方形)

⑷教师讲解:这条命令也可以画正方形,而且比刚才我们输入的8条命令要简洁了许多。这就是重复命令。用lg语言绘画时,检查要重复相同格式的命令,使输入格式变得非常繁琐。为了使命令变得简单而且清晰,可以使用重复命令repeat,只要输入这道命令,就可以完成许多相同的操作,小海龟就轻松多了。

⒉讲解重复命令的格式

通过“repeat 4[fd 50 rt 90]”了解重复命令的格式:repeat 重复的次数[重复执行的内容]强调讲解该命令。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重复命令,学会这条命令后,我们就能画出很多由重复图形组成的漂亮图形。

小海龟每次转360÷5=72度。

命令:REPEAT 5[FD 50 RT 72]或REPEAT 5[FD 50 RT ]边长为60的正六边形小海龟每次转360÷6= 度。

命令:REPEAT 6[FD RT ]或REPEAT 6[FD RT ]小海龟每次转 度。

命令: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正多边形的边数越 画出的图形就越像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重复命令,让我们从比较繁琐的键盘操作中得到了解放了。师生再温习一下命令格式,需强调的地方。只要设置好下面三个数,就可以正确使用重复命令:

1. 重复的次数;

2. 每次走的步数;

3. 每次转动的角度。

教学后记

多边形课件 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一第7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七的第l~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参照教科书第70页的方格纸,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方格纸上面的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

2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再指出它的高。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画高。(教师巡视,注意画得是否正确。)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我们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曾经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它的面积,现在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也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它的面积是多少。请打开教科书,看第70页上边的平行四边形图,每一个方格表示一平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该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出示方格纸上画的长方形,要求直接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结果。

(3)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启发学生把比较的结果重复说一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党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4)小结:从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往往不能算得很精确。特别是较大的平行四边形,像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就不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了。想一想,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多边形课件 篇5

《多边形的面积(复习与整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

二、教学目标:

1、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渗透“联系”、“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

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四、教学难点:

根据多边形面积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刚结束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我们都一起研究了哪些图形的特征和面积?

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随贴到黑板)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和解决关于这些多边形的面积方面的知识。(板书:多边形的面积复习)

2、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这些图形的哪些数学知识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写公式。

3、组织反馈。(课件展示)

(二)、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师:这三个平面图形每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师:请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选1种你喜欢的图形,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一下面积的推导过程。

全班交流,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组上台来说一说你选出的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生A: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生B:„„

刚才这个小组的代表说的是**的面积推导过程,(课件展示)有选其它图形的吗?(课件展示)

师:从这几种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看,你觉得这三种平面图形之间有联系吗?把你的想法说给你同组的小伙伴们听,和他们商量商量,看看你们的意见能不能得到统一。

师:商量好没有?谁愿意将你们商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A: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都是把新学的图形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图形从而来推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说得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说这几个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的联系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转化(板书:转化),这种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那你能不能用简洁的几个箭头把这几个图形连结一下,清楚地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板演

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连?说说你的想法。其它同学的意见和他们一样吗?

有没有要补充的?或者你有不一样的想法想展示一下?

师:你觉得可以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呢?

生A:我觉得可以从左往右看:由长方形面积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生B:我觉得可以从右往左看:求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转化为求长方形的面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转动观察,将这幅图竖起来观察,你觉得这幅图像什么?生:象一棵知识树。

师:说得真好,你们看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紧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树根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学习后面的知识就会受到影响。师:那就请你们互帮互助,结合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将我们对这一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在小组内再次交流一下,过会我们全班交流。我们看谁设计的网络图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生汇报小组网络图

哪位同学说一说他整理的怎么样?

小结:这个图示非常清晰,一目了然,你们在整理知识的时候就要学习这种方法,先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将零散的相关知识补充进去,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脉络图。

(三)应用方法,立足实践

师:那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用这些计算公式呢?接下来,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些同学能学以致用。(课件出示题目)

(四)总结评价,巩固方法

同学们下课的铃声拉响了,有收获吗?有收获啊,今天,我们对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解决了我们身边遇到的

数学问题。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这样不但可以梳理知识,还可以提升认识,好啦同学们感谢你们,那么今天有些同学把概念忘掉了没关系回去以后在复习复习,好不好?

思考之一:复习课的目的是什么?

我以为,复习课是以复习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再学习、再加工、再整理,来巩固加深 已学的知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以琐碎的方式进行的,平时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是松散的,不利于知识的检索。为能实现有效的检索,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这就是复习课必需完成的重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最终目的。

思考之二:在复习之前,学生究竟对哪些知识的掌握是透彻的?对哪些知识的掌握是模糊的?还有哪些知识是学生的空缺?

为什么要思考这些问题呢?它们是我实施教学的依据。有了这些思考,哪些知识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的知识结构到底建构成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到底达到什么水平?等等。这些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课前的了解发现,学生的公式运用比较熟练(因为经常使用的缘故),但对公式的推导过程似乎有些遗忘,不同的个体理解水平,不同的记忆能力导致部分学生根本回忆不出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在设

计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新课信息,以让学生再次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思考之三:通过复习,需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复习课,是把新课内容加以重复?还是把知识简单叠加?还是就题目讲题目?还是用一份作业先练习,再结合练习情况加以评讲?上了一节复习课,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是知识?是能力?还是两者兼有?还是有其他的方面?

平面图形的面积涉及的概念很多,如面积的意义、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公式的推导等。这些基本的概念是学生概念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理解并记忆基本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课始了揭示面积的意义后,随即让学生回忆六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它们各自的推导过程。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在较短时间内动态展示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的环节设计,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不足的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对策略注重的是提炼,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上做的不够。

多边形课件 篇6

多边形及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多边形定义。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3.掌握“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

4.会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性质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归纳得出多边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渗透化归思想方法。

2.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4.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体验归纳发现规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Ø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Ø难点:例2的解题思路不易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4页

(1)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四边形的定义,今天清晨,小明在广场的小路上跑步,请问小明跑步的图案可以抽象出什么图形呢?(2)上图广场上的小路可以抽象出一个边数为5的多边形——五边形。我们知道边数为 3的多边形——三角形,边数为4的多边形——四边形,„„边数为n的多边形——n边形(n≥3,n是整数).[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类比让学生有意识地整理所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从而自觉参与数学知识整理的活动和探究新知的过程。]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你能设法求出这个五边形的五个内角和吗?先启发学生回顾四边形的内角和及推理 方法,提出多边形对角线定义:连结多边形不相邻两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是下面解决多边形问题的常用辅助线)。

(2)启发学生用连结对角线的方法把多边形划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来完成书本第96页的合作学习。

(3)再启发学生观察所能划分成的三角形个数与边数n有关。(4)结论: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5)及时巩固

【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这节课学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 条对角线.(2)一个n边形共有 条对角线】。(3)n边形的内角和为

(4)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5)数学思想:类比(多边形定义类比四边形定义)转化(多边形内角和问题可以转化为三角形问题)。【作业布置,延伸拓展】

多边形课件 篇7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忻州市七一路小学 赵娟)

教学目标:

1、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它们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2、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重点、难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这些平面图形的联系。

复习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础再现: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多边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指名口述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推导过程,教师板书面积公式。

S=ah÷2

S=ab S=ah

S=(a+b)h÷2

问: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师强调:

1、注意底与高相对应;

2、计算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要除以2。

二、基本练习指导:

①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数据,要求学生求出图形的面积。(注意:有多余条件,需要学生正确判断与选择对应的底与高)

②填空:

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③解决问题

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知识点小结

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表示:S=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表示:S=a2平行形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示:S=ah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字母表示:S= ah÷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四、课堂练习

(一)、1、用剪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每个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

形的面

=()。

4、一个三角形的高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底也相等,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0厘米,高是30厘米,那么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登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差12平方分米,它们的面积的和是()平方分米。

8、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6厘米,它的高是()厘米。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为24厘米,高为20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块梯形菜地的面积是28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15米,下底是17米,高是()米。

11、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它的高是8米,上底是4米,它的下底是()米。

12、长方形的长与宽都扩大5倍,它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二)、选择题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 _______ 三角形.A锐角;

B.直角;

C.钝角

2、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________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梯形 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 ________总是相等的.A.高;

B.面积;

C.上下两底的和

4.在右图中,平行线间的三个图形,它们的面积相比 ________

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B.三角形的面积大C.梯形的面积大D.面积都相等

5、(9)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扩大6倍,高缩小2倍,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A 扩大6倍

B 缩小2倍

C 面积不变

D 扩大3倍

解决问题(课外练习)

1地上有一堆钢管,横截面是一个梯形,已知最上面一层有2根,最下面一层有12根,共堆了11层,这堆钢管共有多少根钢管?

2.一个三角形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的面积少30平方厘米,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5平方分米,底是5分米,高是多少平方分米?

4.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高是3.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瓜地,底长22.6米,高18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栽瓜苗45棵,共栽多少棵?

6、一种微风吊扇的叶片是由三块梯形的塑料片组成的,已知每块塑料片上底3厘米,下底4厘米,高10厘米,做这个吊扇的三块叶片共需塑料片多少平方厘米?

7、一块三角形菜地底边长46米,比高多6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一块平行四边形玻璃,底为5米,高为4米,每平方米玻璃售价48元。买这块玻璃需要多少元?

9、一块梯形稻田,上底68米,下底112米,高45米,一共收水稻810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水稻多少千克?

10、一个平行四边形果园,底长150米,高60米,如果每棵果树平均占地5平方米,那么这个果园可以种多少棵果树?

多边形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2、观察和比较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感知其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辨别的能力。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挂图“美丽的窗户”

2、学具准备:彩色笔若干。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和正八边形纸样。

3、《操作册》P19——20页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森林里盖了许多新房子,小兔子和狮子已经搬进了新的房子,其他的小动物们呢也想快点搬到新房子里去住,可是呢他们的新房子的窗户还没有刷上彩色油漆,所以呀它们想让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好快点把新房子装修完。

2、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看,这就是小动物们的新房子,在刷油漆以前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们家里的窗户形状一样吗?(不一样)那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呢?它们呀分别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好,现在老师先给窗户刷上油漆(给每个窗户涂上不同的颜色)

3.学习认识多边形:我们已经帮小动物把新房子装修好了。那刚才老师说的那些多边形你们还记得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下这些多边形吧。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一些,老师呀把小动物房子上的窗户放大了,看,就是这些,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多边形。利用三阶段教学让幼儿学习图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依次类推)

4、讨论说说在生活动中见过哪些边形的物体如密蜂的蜂房是正六边形的,伞面是八边形的:(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多边形,那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多边形的物品呢?老师这里呢也收集了一些多边形的物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收集的图片)

5、操作活动:好了,孩子们,我们刚才已经说了这么多,那现在呢就要让你们自己动手来给多边形找朋友了,好,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具我们一起来给它们找朋友。(对应卡和多边形分别放左右两侧,拿出一个图形,先看是几边形,再和多边形对应卡摆放)如:拿出正五边形,取出后用手触摸五条边,边摸边数,对应卡同样,然后放进对应卡里验证,看是不是正合适)

幼儿拿学具“多边形”,触摸多边形,感知多边形的基本特征。与多边形卡对应摆放,加深地多边形的认识。

6、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好了,这节课呢我们帮小动物装修了房子,还认识了许多的多边形,小朋友表现的都非常棒,现在房子装修好以后小动物搬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搬家吧。(老师说图形让孩子根据老师的要求送小动物回家)

教学反思:

在听课之前,我对这一堂课进行研究和设计。我考虑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合作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几何图形探究方法。力主体现“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多边形课件 篇9

一、【课题】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

二、【复习目标分析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复习。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材要求要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多边形面积计算。从教材上安排的习题来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在之前学习当中,学生已经通过数方格和剪拼的方法初步探索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计算一般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复习,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学期目标。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回忆、小组合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拼摆和讨论,学生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理解更加深刻。(3)通过练习,能够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理解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五、【评价设计】

1、在回顾整理和融会贯通环节中根据学生对多边形面积推导过程的汇报和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在回顾整理环节中根据学生拼摆、讨论和汇报对目标2进行综合评价。

3、在练习环节中观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目标3进行评价。

六、【复习活动预案】

(一)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多边形的面积。

(二)回顾整理。

1、出示郑州地铁图,问:我们能在图上找到哪些之前学过的图形?

2、回忆公式。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吗?先用文字叙述,再用字母表示。学生汇报。

通过回忆再现完成目标1。

3、梳理公式推导过程。

数学是一门很严密的学科,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你知道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过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选一个或几个你喜欢的图形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小组活动)

4、各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讨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在学生汇报展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完整,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者老师补充提问,如果学生回答不好而且没人补充,老师演示课件。

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三角形贴在黑板上)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学生进一步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成目标1。总结内化,完成目标2。

6、构建知识网络。

同学们再来想一想这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因此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转化的过程。大家想想,这个箭头我应该怎么画?为什么?(在黑板上图形之间标上箭头)

如果我们想在这个结构图中加上长方形,那么应该把它放在哪里合适呢?(平行四边形的下边)教师贴上长方形,画上箭头。如果把箭头反过来又表示什么呢?(推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如果把这个图看成一棵大树的话,那么长方形相当于?(树根)平行四边形相当于?(树干)三角形和梯形相当于(树枝和树叶)

师在黑板上画出树的形状。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转化把这几种图形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转化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完成目标1。理解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目标2。

(三)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复习的知识来做几组练习,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大家展示出最优秀的自己,有信心吗?

第一个环节,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看谁更快。

1、(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2)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底和高都相等()(4)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一定相同。()

(5)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面积也会扩大2倍。()

2、下面这块地种了三种蔬菜,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这块地共有多少公顷?(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任务单1的相应位置)

在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时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如果学校空地的形状如下图所示,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单位:厘米)小组内任选一种方法解答,然后学生汇报,把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展示出来。)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任务单2上。

4、学校想在这片空地上建一个面积是48平方米的花圃,请你设计这个花圃的形状?(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图形,最好是组合图形。)汇报展示。

张明同学设计了一种长方形图案,长9 米,宽7米,空白处是小路,路宽1 米。判断一下他设计的对吗?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练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完成对目标3。

(四)复习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样才能学的更好。

多边形课件 篇10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1、以疑导入,引发求知欲。先展示六螺帽,八角石英钟、多边形水果盘等多边形实物。由此激发学生自己要设计,怎样设计的求知欲。然后提出具体问题。

引题:我们学校要准备建造一个各边长为5米,各内角都相等的十二边形花坛。问各角是多少度?

2、复习提问,知识巩固。

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⑵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推导方法。

3、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求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怎样求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研讨新知

1、以动激趣,浅探求知。

一画:画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二量:量出五边形、六边形各内角,并求出其和(让学生自己求知)。

三比较:比较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是三角形内角和的多少倍,并由此去探索他们之间的初步规律。

2、观察联想,启迪思维。

(三)回顾小结,验收成效

1、已知边数如何求内角和;

2、已知内角和如何求边数;

3、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成一定的比例关系,求其n边形的边数。

(四)课后作业(教材P91习题7.3第8、9题)

多边形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数学第三册P.18-----P.19。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说明它们都是四边形。再通过试一试,进一步认识四边形,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五边形、六边形。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看,小熊家真漂亮!他家里藏着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长方形、正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呢?今天我们再来认一认。

揭示课题:认图形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边。每一条边都是直的,那你怎么知道它们有四条边呢?谁来数一数。师生齐数。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给他们起个相同的名字,叫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

2、试一试

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是的在括号内画

3、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

(1)同桌合作,大胆猜想。

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摸一摸,数一数、说一说图形的边。试着给他们起个名字。

(2)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教师板书:五边形、六边形。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学生分一分。

小结:有五条边围起来的图形是五边形;有六条边围起来的图形是六边形。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从图上看,小动物的房子像什么形状?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填写,与同桌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照着上面的图形围一围,说一说围成的图形是几边形。

学生自己围出不同的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3、想想做做第3题

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

想一想、搭一搭,再来看一看,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找一找我们认识的图形,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

多边形课件 篇12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数学103页。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图形特征、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灵活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回顾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建构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感悟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办手抄报、整理卡、平面图形学具和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师:漫步我们的校园,随处可见图形的身影(看大屏幕),同学们会计算它们的面积了吗?(师出示数据)

指名只列式不计算。

教师黑板上张贴长方形及公式。

小结: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对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复习。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张贴图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板书:基本图形、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结合课前的自主复习,你觉得我们应该复习些什么知识?(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板书:公式、推导、联系、应用、注意……)

二、合作梳理 构建网络

1、梳理基本图形的公式和推导

师: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中的任意一种图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借助手中的学具重点交流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注意:一定要说清楚是由哪个图形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或者质疑,完善表达。(学生借助教具,并张贴三个公式)

师:同学们对三个公式及推导还有疑问吗?(师在板书:公式、推导上打√)

2、讨论联系,构建网络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种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转化)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小组活动:

(1)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是怎么转化的?转化成了谁?(2)根据这种转化关系,将这些图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张贴在整理卡上,同时借助一些符号或文字,把它们联系成一张网络图,表示出图形与图形的联系。

教师巡视,学生张贴自己的网络图。汇报想法。其他学生评价质疑。师小结: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思考都很好地反映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左往右看能从前面的图形推导出后面的图形(教师顺势摆好教具),从右往左看,后面的图形能转化成前面的图形如果是直角三角形或直角梯形还可以直接转化为长方形(教师画箭头),我们可以发现长方形是这些图形的“根”。

师:这几种图形本身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课件:梯形的上底是0时,变三角形,梯形的上底等于下底时又变成了平行四边形),正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才能够实现相互的转化,从而解决新问题。

3、梳理组合图形面积,加强联系

师:如果我们把几个基本图形连在一起,就变成什么图形?(课件演示)怎样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分、补)无论是分或是补,其实都是转化成基本图形。(板书箭头)

4、回顾不规则图形面积,完善网络 师:不规则图形呢?

小结:估算(数方格和转化)(板书),近似地转化成基本图形求面积。(板书箭头)

三、分层练习形成技能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将这一单元的知识整理成网络图,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一定有了更深更系统的认识。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练习园迎接挑战,锤炼本领。

(一)我过基础关(基础性题组)我会算: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2、组合图形

全班交流解题思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桌互判(课件再订正答案)

教师小结:要先明确解题思路,并把每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求对,才能确保正确。

(二)我闯变式关(形成性题组)

我会辩:判断(指名按顺序逐个完成)

(1)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3)平行四边形的底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我会填:填空(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指名订正说明理由)(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高是3厘米,它的底是()厘米。

(2)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三角形的面积是14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是()分米。(4)将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挤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

四、收获提炼 评价反思

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相信今天的复习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发现和体会。谁来交流一下自己的复习收获?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呀,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次走进生活,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面积问题。

五、拓展链接 整体提升

1、走进劳动基地(提问题,并选择与面积相关的乘法解答)

师:在我们小院里,小兔和鸽子的家就是一个图形大世界!仔细观察,这里有哪些用面积计算的问题?(学生提问题)

预设:制作这样一个鸽舍(或鸽舍旁边的储物箱)要用多少木料? 如果把正面除窗户的部分重新涂油漆,涂油漆的面积是多少?需要多少千克?花多少钱?

鸽舍的玻璃面积是多少? 房顶是多少平方米?

围成的面积是多少?用多少块地砖?多少块墙砖?

师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出示要求计算:储物箱前面上底0.4米,下底0.6米,高0.2米,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料?如果涂油漆,每平方米花12元,要用多少钱?

2、回归课的开始(教师提问题,解答与面积相关的除法问题)每棵花占地300平方厘米,求需要多少棵花秧?

师小结: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认清面积与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课下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解决。

3、全课总结:课前我们自主复习,并办了整理复习小报,可谓异彩纷呈,集聚观赏性和可读性,今天的作业是各小组将小报相互学习,并评选优秀小报,在教室展览,全班学习。

多边形课件 篇1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是我在进行完这节课的教学后结合着课堂进行情况以及我对《新课程标准理》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反思。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拓展,是以后学平面镶嵌的基础,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运用还充分体现了图形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和多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多边形的性质,感受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丰富多彩,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类比,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变换的观点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但从小独立性较强,性格活泼,喜欢合作讨论,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经过了一年的小组合作方式的磨合,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2、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所以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学生采用了测量、拼图、折纸、分割的方法,但是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了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多边形,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对角线、内角及外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与外角和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学生通过猜想、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归纳等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与外角和公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问题解决】

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对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借鉴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成标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中,体会了数学学习方法,体验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快乐,更好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景:将一张正方形卡片剪一刀,剩下的卡片是什么图形呢?

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动手操作,并让学生展示自己剪出的图形。学生展示以下几种图形?(图)同时老师指出这些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多边形。(意图是: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体会到了图形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顺理成章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学多边形的定义,边,[X10]顶点,对角线,和内角,外角的概念以及凸多形的知识。

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那么我们剪出的图形内角和是多少呢?与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期待,进入下一个环节。)

环节二、动手操作、激发欲望

活动1:做一做:让学生用剪出的多边形纸片探四边形内角和。

(这一个环节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采用了测量、拼图、折纸和做辅助线等多种方法,同时告诉学生测量、剪拼等活动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让学生感觉到做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必要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方法,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决办法[X14]。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形内、边上、顶点处。同时指出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X15]是一样的,都是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这些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真正体会“做中学”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对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活动2:让学生利用方法1填表:

多边形的边数

图形

能分成三角形的个数

多边形的内角和

首先让学生找出多边形的边数与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找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的关系,进而得到n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

(设计意图是:因为学生不熟悉完全归纳法,所以我采取了利用表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内角和定理的归纳,这样更具有条理性。并能够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四边形、五边形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呢?有了求三角形外角和的经验,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进而得到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

(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采用让学生探索归纳、化未知为已知,自己去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环节三:巩固新知、知识共享

例题展示:

例1:求八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

例2: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为150°,你知道它是几边形吗?

例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3倍,它是几边形?(设计这些例题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小试牛刀(这里利用学生喜欢竞赛的特征,我采用了分组展示,分组计分的形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900°,它是边形

(2)十二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度。

(3)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60°,它是边形。

环节四:回归情景、能力提升

将一个六边形截去一个三角形后,内角和是多少呢?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的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画图,合作交流,分组展示。

(学生通过课前的动手活动对问题情景中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办法,类比四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互相验证得出六边形的解决方法,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渗透类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体会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环节五:畅所欲言、分享成果

请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多边形图片结束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现实中多边形的丰富多彩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多边形课件 篇14

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12-14页例1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描、围、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教学难点:

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学生准备:

文具、 钉子板、橡皮筋、正方形纸。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钉子板、橡皮筋、多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课堂中来了位新朋友,瞧,谁来了(出示机器人)。听,他在跟大家打招呼呢!多图是有很多图形组成的,你已经认识了他身上的哪些图形?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图形。

二、操作活动,探索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师指一个三角形,放大,瞧,这个是?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一:生:它有三个角。师:怪不得叫三角形的呢?除了三个角,还有什么?生:还有三个(条)边。什么样的边?你能来指一指吗?(学生点1、2、3)师:这条边从哪里到哪里?你能完整地指一指吗?师师范指(从这里开始,一条边,两条边,三条边),这三条边紧紧地_____?(连在一起)师:连,这个字用得十分贴切,在数学上,可以换一个字,围,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指围一个三角形。

预设二:生:它有三个(条)边,你能指一指吗?(1)同预设一。

(2)三角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三条边)对,也可以叫它三边形。

(3)机器人身上还有三角形吗?在哪?师:对了,它们都是三角形。看,这是他们的家,走,一起送他们回家吧!

2.认识四边形

(1)师:两只小手真可爱!它们还是三角形吗?为什么?像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那一只手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哦,他们都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让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四边形的家吧。

多边形课件 篇15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三、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分小组讨论法

四、 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导入新知、

生成新知、深化新知、巩固新知、小结作业。

1. 导入新知

首先是导入新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紧接着提出问题:四边形的

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多边形内角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生成新知

接下来,进入生成新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由此

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即2*180=360,那同样的引导学生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从同一个顶点出发划分为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540,然后,让学生前后桌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五分钟时间,归纳n变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讨论结束后,找一个小组来回答他们讨论的结果。由此生成我们的新知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

验证:七边形验证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 深化新知

再次是深化新知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将多边形分隔求

内角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将六边形从多个顶点出发,然后用公式验证一下我们这样分割可行不可行。这时候会发现有的分割可行有的分割不可行,在这个时候给他们讲解为什么不可行为什么可行,以此来引出分割时对角线不能相交,从而强调我们分隔的一个原则。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多变形内角和的一个深入了解,给学生一个内化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不要将知识学死了,要活学活用,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 巩固提高

我们说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

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会在PPT上播放一个蜂巢的图片,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蜂房是几边形?每个蜂房的内角和是多少?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一步巩固提高。

5. 小结作业

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做一下练习题1、2题,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锦集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系统化教学的基础。以下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边的教案”,如果您还希望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请不要错过我们的网站!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1】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             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有感情朗读;

(三)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4、学生再读,思考:

①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  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五)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1. 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 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指导朗读,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2)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 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1) 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 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

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六、作业:

以“大海”或“山”为话题写一首现代诗。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3】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一节要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

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结尾要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诗人取象于山与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坚定的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大声自由朗读体会后,女生齐读第一节,男生接读第二节,读出诗情诗味。

四、 品读诗歌

诗情诗味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可以从词语入手,抓

住关键词语蕴涵的丰富情感。比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在这首诗中是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问题: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品读,进行圈点批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诱惑”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五、 拓展迁移

1. 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2. 感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 理想格言寄语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远也翻不过山岗。 ――约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六、 作业设计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2.《我的理想》300字小习作,提示: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做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①"知识目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②"情感,价值,能力目标":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会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4、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讨论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会"无数座山"的含义。

三、说学法:

1、朗读法:整体感知文意,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自主交流,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讨论法:在欣赏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课文:

联系福州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福州市区,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

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做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①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② “情感、价值、能力目标”: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会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4、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2、讨论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体会“无数座山”的含义。

三、说学法:

1、朗读法:整体感知文意,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自主交流,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讨论法:在欣赏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联系福州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福州市区,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

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6】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

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痴想 (chī) 隐秘 (mì) 苦涩(sè) 凝成 (níng) 诱惑 (yòu)

喧腾(xuān) 耽于(dān) 一瞬间(shùn) 喧腾(xuān) 枯干(kū)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三、研读与赏析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2、诗歌中的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探究一下,“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7】

设计:梁其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人生都会有过朦胧的“梦”,这个梦就是我们的理想,你们的梦是什么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的理想都很不错,我们又该怎样为着理想而努力奋斗呢?(学生各抒己见)

不错,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要有毅力和恒心今天我们学习的《在山的那边》,就是一篇关于理想实现的诗歌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2、写作背景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词的音形义

痴想 (chī) 隐秘 (mì) 苦涩(sè) 凝成 (níng) 诱惑 (yòu)

喧腾(xuān) 耽于(dān) 一瞬间(shùn) 喧腾(xuān) 枯干(kū)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隐秘:隐蔽,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研读与赏析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1、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2、诗歌中的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探究一下,“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常识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

教具:ppt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从教师小时候的憧憬说起,说说对“山的那边”“路的尽头”的向往。

点名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遐想。

二、理解诗歌

1、朗读

(1)自由朗读

(2)点名朗读

学生相互评析,说说优点和缺点,教师指出朗读需注意的地方:吐字清晰、流利;有节奏、轻重;有感情。

(3)教师范读第一节,同学边听边划分句子节奏。

(4)同学划出第二节节奏(根据语意和语感)。

(5)集体朗读

教师指出优缺点。

2、理解内容

(提问)说说每节大意。

(明确)第一节:我发现山那边并不是海。

第二节:我追寻海,并相信一定会看到海。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明确:诗歌一般都有深层意蕴。这些意蕴是通过意象表现出来本诗的意象是“山”和“海”。

分组讨论 :“山”和“海”的意蕴。

(明确)“山”指困难;“海”指理想。

(提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人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理想一定会实现。

四、扩展 理解冰心《繁星》的意蕴

五、品味诗歌语言

教师明确 :诗歌语言要求凝炼,形象生动,根据这个要求完成练习二

试着在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六、练笔

以“童年梦想”为话题,写一首诗。

教学反思:

本课着重朗读,层层深入理解诗歌,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读诗写诗的能力。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9】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第一节要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

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结尾要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诗人取象于山与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坚定的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大声自由朗读体会后,女生齐读第一节,男生接读第二节,读出诗情诗味。

诗情诗味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可以从词语入手,抓

住关键词语蕴涵的丰富情感。比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在这首诗中是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问题: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品读,进行圈点批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诱惑”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2.《我的理想》300字小习作,提示: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4、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并提出朗读注意事项。学生认真听读。)

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

1、训练朗读:

⑴范读: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⑵学生齐读。

(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⑶学生自评。

提示: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教师出示思考题)

⑴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⑵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评析: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及诗歌体现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与探究,研读与赏析

师: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用了什么写法?师引导学生理解: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师引导学生理解:“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引导: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3、“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有什么好处?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5、“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的含义。

师引导学生理解: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六、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11】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 学习生字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注意:扎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分别是zhā(刺,钻)、zhá(挣扎)、zā(捆,缠束:扎辫子),在诗中应读zh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同学们回去以后还要去查查字典,记在你的笔记本上。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三、朗读

1、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

2、在诗人王家新笔下,那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

3、大家评评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指导: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

四、内容分析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我再朗读一遍,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讨论这几个问题。

1. 在山的那边是海。“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与读者的对话。 3.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五.品读语言

在诗中,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我们把自己的发现一起交流、讨论,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课堂讨论)

好,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提问,品味描写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ぁ—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诗人小时候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 ▼“妈妈,那个海呢?”(无限的困惑和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妈妈是无心插柳,这颗梦想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的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不懈的努力;“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有了理想“我”就有了精神支柱,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了。朗读这句要求充满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诗人用来与读者共勉。“终会”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会惊喜万分。)

▼当理想与现实多次出现强烈反差时,诗人的情绪虽然一直是波澜起伏的,但其主导因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诗人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诗人的梦因在现实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

我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现在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总结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最后,我为同学们朗诵一下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诗《山高路远》作为这节课的尾声,让好诗伴你健康成长!

《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激越/还是宁静

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唤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 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导语。

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

三、正课

1.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师范读课文。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8.探究质疑:“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海)

重重困难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作业布置

1、 熟读课文至背诵。

2、 完成练习作业(抄写生词)。

教学反思

课 题 (3)1 在山的那边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应采用的对应的手段。

教学目标 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力)

3.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 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 领悟“山”、“海”的象征意义,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全班朗诵诗歌,注意有感情的朗读。

二、正课

9.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

1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

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喜,使人兴奋。“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5.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

望天门山的课件11篇


必须看的“望天门山的课件”选文章现在立即推荐。每一位老师在开学之前都需要精心准备好他们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一个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重要工具,应该由老师精心设计。我们热烈欢迎您的阅读,并希望您能够将其保留起来!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版块古诗《望天门山》,一谈到古诗教学,我们就可能会感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是古的语言,我们也只能通过诗来对那个时代,那种情景,那个人进行遥想。因为古诗需要讲的多,而课时却很少。可一旦什么都讲了,诗的意境就荡然无存了。在我们一般的古诗课上介绍一下作者,解释一下诗意,抄一抄诗句,就算完成任务。可是,我想一首好诗,经岁月的洗涤,文化的积淀,如同浓缩的精华,是应该值得细细品味的,下面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课来说一说我对古诗教学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根据这一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的时候,我以吟唱的方式来引出这首诗,既渲染了古诗的韵律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在教会学生怎样去读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我注重了抓关键字词去理解诗句,教会学生怎样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而且还相机进行了板画,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内容。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古诗教学最难讲的就是意境,诗以情而发。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诗,除了理解诗句外,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真正内涵,体会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以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顺势导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气势,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反复进行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中,走进这首诗的意境当中。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

为了加强这种意境体会,我又出示了李白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让学生感受。

最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画,抓关键字词进行了背诵。

我想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认真品味这精辟的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窦桂梅老师曾说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内容:“语文教改在何处,就在古诗吟诵处!”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2)

微课名称

古诗“望天门山”

视频长度

5分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知识点描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认识生字词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情背景。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

教学过程

内容

时间

片头

内容:古诗背景,标题和作者。

5秒

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朗读古诗,显现诗中情景。

23秒

第二部分内容:古诗背景介绍理解字词,讲解诗句

128秒

第三部分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朗古诗

22秒

结尾

再见

3秒

自我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的教学新课标要求: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和诗句及全诗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常年在低年级任教,能有微课进行教学,这不但能减轻老师负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视频上传到资源平台上,学生课后还能进行学习。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学生掌握情况比传统学习方法好多了。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3)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一首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情,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打下基础,据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技能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教学重点,难点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更加爱祖国,以此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做尝试练习,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材设计说明

这首诗有景有情,诗中有画,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拓展阅读”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在本诗教学中,我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本次教学中,我适时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时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男女生分读,背读。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情感得到升华。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断”、“开”、“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感悟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读通诗歌,初悟诗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三、激发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坐车的时候,是不是发现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情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五、赏析拓展,总结全诗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六、指导书写:(依据时间)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 “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七、板书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天门 雄伟

楚江 汹涌

孤帆

八、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5)

教材分析:

诗歌在中国古代蔚为大观的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诗性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歌就代表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成就。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领略诗歌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教材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教材中古诗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理解诗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这首诗我就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展开教学: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我千方百计的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中。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

学习前两句诗时,高大的天门山、汹涌奔腾的江水,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了长江边,学生眼前出现了长江,心中有了长江,口中更是呈现出了长江,一切水到渠成。

后两句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很容易就感受到诗人的欣喜豪迈之情。

与此同时,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读的要求,在读中感受诗的魅力,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练。

因此,学完全诗,欣赏长江的风采时,在这气势磅礴的长江边,学生边尽情的抒发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惊叹、赞美之情。

三、加强课内外的整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相互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通过这种课外阅读的延伸,既可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又能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

本课的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个别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的读、背诵。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6)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⑴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⑵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⑶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

⑷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⑸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②停顿恰当;③有表情地朗读;④有画面地朗读。

⑹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评价)

㈡我能说,

⑺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⑻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⑽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②画一个片段;③画连环场景。

⑾作品展示。

⑿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7)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8)

课 时 备 课

【本学期总第 5 课时】

【本单 元 第 5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教 学 反 思 】: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 6 课时】

【本单 元 第 6 课时】

【课 题】:古诗两首

【课 型】:新授课

【主 备 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教 学 目 标 】: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 难 点关 键】: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 具 准 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 学 内 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名背诵 2、默写《望天门山》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5、步学习理解诗的内容,讨论交流。

(1)老师朗读诗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7、拓展阅读: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8、作业

(1)会默写其中的一首古诗。

(2)给其中一首古诗配画,在班中展出。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5、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巩固延伸

1、书写生字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

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昆虫的课件热门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在这里趣祝福的编辑向大家推荐一篇很有价值的《昆虫的课件》文章,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对你有帮助祝你成功!

昆虫的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仔细倾听科学童话,了解内容,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3、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此作出判断。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昆虫

2、趣味练习:正确地找出昆虫的名字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昆虫

1、 PPT课件:昆虫

(蜘蛛、蚂蚁、螳螂、蚕、知了、蝈蝈、蜈蚣等)

提问:它们中那些是昆虫?

你觉得长得怎样的虫虫才是昆虫?

二、讲述:昆虫运动会,了解昆虫的判断特征。

1、教师:昆虫要开运动会,有哪些虫虫来参加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引导幼儿讨论:

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蜗牛、蜈蚣、蚯蚓和蜘蛛回去?

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3、出示毛毛虫

教师:毛毛虫来了,它能参加运动会吗?为什么?

为什么毛毛虫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再次完整欣赏故事,提示幼儿注意倾听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4、通过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

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

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

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

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昆虫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无论是……还是……都……”

2、分析感受文中优美词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并能读出感情;

3、学会筛选搜集到的课外资料;

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体会“口袋装满昆虫”是出于对昆虫的迷恋。

师:如果你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学生预设:贪吃);看见同学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学生预设:好玩),可是这会有一个的口袋里居然装满昆虫,你说奇怪不奇怪?(人物简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事起头难,课堂伊始,我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了解主人翁并学习文章的好奇心,以求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课内感悟及语句运用训练:

1、体会“迷恋”和关联词“无论是……还是……都……”,并能说一句话,说出自己或别人的兴趣,从而感受法布尔对昆虫无限的迷恋。

2、找出课文中能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分析感受并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中年级学生对优美语句的理解和工具化训练仍然重要,本课力求体现语文工具和人文统一。

三、课外拓展,丰富人物形象:

1、小组交流课外搜集的关于法布尔的资料,

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全班听,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

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不应只在课内兜圈圈,应该围绕主题有的放矢地拓展延伸,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从课外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对众多材料进行筛选的能力,达到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四、口语交际:对法布尔雕像说心里话,表情达意。

昆虫的课件(篇3)

《昆虫世界》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昆虫,乐于搜集整理昆虫的相关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2、认识1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出各种昆虫的名称。

3、结合课文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词语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教学难点:搜集整理有关昆虫的知识,并愿意进行昆虫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3、教师总结图意:在这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蜻蜓在空中快活地飞来飞去,蚕津津有味地吃着桑叶,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采花蜜,苍蝇和蚊子嗡嗡地到处乱飞,萤火虫好像有点累了,趴在树叶上休息。还有蝗虫,蟋蟀等等他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4、揭题:那老师告诉大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昆虫。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习“昆”,学生记字。昆字表示众多的意思,所以昆虫就表示虫的种类和数量很多。世界上有一百多万中昆虫呢?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昆虫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

二、认读词语

2、昆虫世界里有这么多成员,那他们的名字你都能读准吗?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32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小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逐一出示。

三、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全部词语)

过渡:同学们看,这些词语中有的是红色的字,这些红色字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认识的生字宝宝,现在,这些生字宝宝也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和我们交朋友了,你们看(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找一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些生字。

“蚕”字编字谜:一只小虫天下住。蚕蛾引出飞蛾,学习“蛾”:飞蛾扑火。区别“蝇”和“萤”,蝇字的虫在左,萤字的虫在下,萤可以记成“一虫爬下方,夜间能发光。”苍:组词,白发苍苍,苍松翠柏蜜:组词,甜言蜜语,引出“蜂”

4、总结规律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虫字旁的字,你还认识哪些带有虫字旁的字?

四、儿歌同学们,这些小昆虫们都飞到了一首小儿歌里,我们来读一读好吗?

蜜蜂蜻蜓花间忙,蚕儿睡在桑叶旁。 蚜虫蝗虫和蟑螂,它们常把坏蛋当。 苍蝇蚊子加飞蛾,人们眼前逃得慌。 蟋蟀夜晚叫得响,萤火虫提灯照四方。

五、写字指导这些生字中还有8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你们看:

出示课件的

七、读儿歌蜜蜂蜻蜓花间忙,蚕儿睡在桑叶旁。

蚜虫蝗虫和蟑螂,它们常把坏蛋当。苍蝇蚊子加飞蛾,人们眼前逃得慌。蟋蟀夜晚叫得响,萤火虫提灯照四方。昆虫世界真奇妙,那里令人真向往。八、课外延伸。

总结升华结束语:同学们,昆虫世界很大很大,这节课我们只认识了11种小昆虫。还有更多的昆虫也等着我们去探索,去观察呢?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有一部著作叫《昆虫记》,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它将带给你一个无比奇妙的昆虫世界。

昆虫的课件(篇4)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常见昆虫不同本领的基础上理解儿歌并学念儿歌。

2、发挥想象愿意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

准备:

运动进行曲 文字:动物运动会 摔跤、飞机、大刀、长枪 、跳高、举重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了,可真热闹。开运动会有些什么比赛呢?

:原来运动会中有摔跤、跑步、游泳、举重、跳高、击剑、长枪等等许多的比赛项目。

2、今天的运动会有点特别,不是大人来比赛也不是小朋友,是一些昆虫来比赛是一场昆虫运动会,你们猜猜会有哪些昆虫来比赛呢?

二、讨论交流

1、幼儿自由的讲述。

2、教师出示蜻蜓:"看看有哪只昆虫来比赛了呀?"

3、蜻蜓会参加比赛呢?为什么?

:原来蜻蜓有一对大大的翅膀可以飞得很快,所以蜻蜓要参加开飞机的比赛呢。(出示飞机图片)

4、"蛐蛐蛐蛐,谁来了?"(蛐蛐也叫蟋蟀)蟋蟀又有什么本领他会参加什么比赛呢?

:原来蟋蟀平时有摔跤的本领,我们有时候看到斗蛐蛐的,它们就要参加摔跤比赛。(出示摔跤的图片)

5、"嗡嗡嗡,谁来了?小蜜蜂它说,我想参加游泳比赛你们觉得合适吗?为什么?":小蜜蜂的尾巴上有一根尖尖的刺,裁判建议它参加长枪比赛。(出示长枪的图片)

6、"我们也要参加比赛,我们也要参加比赛,看看还有谁来了?"(出示螳螂、蚂蚁、蚱蜢)它们会参加什么比赛呢?为什么?

:原来,螳螂舞大刀,蚂蚁练举重,蚱蜢学跳高,昆虫运动会,大火劲头高。

7、现在有几只昆虫来参加运动会了?它们参加什么比赛?(教师念儿歌)

8、好,现在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运动员入场(放进行曲将昆虫拉进场)

9、昆虫进场了,可是它们把自己要参加的比赛项目忘记了,谁来告诉它们?(请幼儿将不同的图片贴在相应的动物旁边贴教师边念)

10、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我先叫昆虫的名字你们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1、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这次你们先叫昆虫的名字我来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2、我来问问这些运动员:"你们高清楚了吗自己比赛什么?它们说高清楚了。"那好,运动员到各自的场地比赛。(放进行曲)

昆虫的课件(篇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科学真理,而在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儿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儿童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教师应把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两者的联系和发展。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观察、提问、游戏等手段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考虑如何在儿童前概念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发现,使儿童逐步掌握科学概念。

实施策略:

昆虫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小动物,幼儿充满好奇,但对昆虫赖以生存的自我保护方法了解较少,为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感知动物生存的奇妙,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前期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收集资料、操作调查表的形式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然后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分享、师幼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判断,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来“猜测”,并通过观看课件、视频验证猜测结果,从中整合认知经验、激发思维活力。最后,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昆虫小侦探”,让幼儿在看一看、藏一藏、找一找的游戏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原来每幅图里都藏着一只小昆虫啊,你觉得谁藏的最好?谁有什么新发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这里有大树、花园和草丛,请一组小朋友帮昆虫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另一组小朋友来做“昆虫小侦探”去找一找,然后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是在哪里发现的?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昆虫的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地痴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请看大屏幕,(出示词语:

(浓厚的兴趣科学的殿堂;

(训斥、迷恋、好奇

(这些词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2、那课文是通过哪些地方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

能交流一下阅读的收获吗?同一段,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应段落)

a、“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师:于是他高兴地激动地兴奋地对妈妈说——引读(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b:(

(为什么这么读?我想你一定有你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哪些词我们还要特别关注?)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谁能试着读读。读得轻一些,慢一些,别惊跑了昆虫。这回他读的时候,老师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让我们用心灵朗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齐读)

c:“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了……珍珠一般的宝贝”

这段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法布尔的这种心情?请你圈画出。(根据孩子的回答品词“小心翼翼”“欣赏”“珍珠一般的宝贝”)

(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谁能用上小心翼翼说一句话?

爸爸是怎样训斥他的呢?谁来读一读?

辛辛苦苦得来的、这珍珠一般的宝贝呢?快来做做法布尔的代言人吧!劝劝爸爸,把这只可爱的甲虫留下来吧。如果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书中的语句就更好了。

6、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驱散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

三、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你从他们身上都学到了什么?如果让你们来为他们设计雕像,你会怎样设计?(生自由说,注意引导孩子说出设计的理由)

4、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呢?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像法布尔一样,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后,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孜孜不倦,永不放弃。

昆虫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3个字,理解“受难、收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

3、通过学习,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渗透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体会、理解安妮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们喜欢昆虫吗?喜欢哪些昆虫?看到它们你会怎么做?

3、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小安妮有多喜爱这些昆虫。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分自然段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齐读文中的生字。

5、再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说说生字书写的难点。

2、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小安妮很喜欢昆虫,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看看对这些小动物,她究竟有多喜爱?

二、品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

2)指名说。

3)那你会怎么爱护它们呢?

2、学习2——5自然段。

过渡:是呀,安妮也和你们一样,因为她非常的喜欢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

1)仔细读读第2——5自然段,安妮喜欢昆虫,你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2)小组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每自然段中的重点词句体会。

4)指导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出安妮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3、你认为安妮是个怎样的孩子?

4、那么,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呢?

5、齐读课文。你们和安妮一样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孩子。我们把这篇课文再很有感情地读一读好吗?读出你们的感情。

三、作业布置

任选其一,有兴趣的可以多做。

1、收集有关昆虫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办一份报纸,如《昆虫世界》。

2、制作昆虫标本。

昆虫的课件(篇8)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昆虫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孩子爱观察,有好奇心,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和互助合作。

二、活动准备:

1、收集昆虫标本、图片等资料,师生共同布置“昆虫王国”区域角。

2、对一些常见昆虫的名称,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3、‘朋朋“的图片,昆虫及其它动物卡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一份招聘启事》:朋朋收到昆虫王国的国王的一封信,国王有一件事想请他帮忙!朋朋收到这封信感到有点为难了,因为他看不明白这封信的意思,所以想请你们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信写了什么!

破译招聘启事:出示图夹文的招聘启事,让幼儿讨论猜测(原文:森林里要成立一支昆虫保安大队,希望昆虫前来报名)。给幼儿分组讨论(2分钟)

“请孩子们看看招聘启事上面说了些什么?”请各组幼儿回答讨论。

“朋朋把招聘启事出去之后,有很多小动物来报名了。我们来看看谁来报名了!”出示“报名者”让幼儿认识昆虫及其它动物的名称。“这么多的小动物来报名,朋朋又发愁了,到底谁符合这个招聘条件?”

(二)区分昆虫与非昆虫,了解昆虫的主要的特征。

1、揭开第一个条件,让幼儿猜测。‘我们这个招聘是要招什么啊?希望谁来应聘啊?(昆虫)。那这些来报名的小动物里谁是昆虫啊?

2、出示昆虫图片,请幼儿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你们见过哪些昆虫?请幼儿回答。到底你们说这些小动物是不是昆虫呢?前几天我们都看过骏骏带来的一本书《朋朋昆虫王国历险记》,朋朋在昆虫王国里遇到的哪些昆虫啊?(蚂蚁、蚁狮、蚜虫、蝗虫、蝴蝶、屎壳郎、螳螂)。这些都是昆虫,现在请你们看看他们有什么地是长得一样的呢?(2分钟),然后请幼儿回答。

3、请幼儿讨论并做分工合作作记录,并向幼儿讲解怎么样作记录。

4、教师小结昆虫的特征:昆虫有一对触角,头胸腹,分三段,六条腿。

(三)成立昆虫保安大队。

“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符合这个条件!”宣布昆虫保安大队的名单,并以开庆祝会的形式结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最新理赔述职报告怎么写个人范例12篇

理赔述职报告 12-30

小学礼仪广播稿4篇

小学礼仪广播稿 礼仪广播稿 12-30

光的反射课件7篇

光的反射课件 12-30

质检员的述职报告

质检员述职报告 12-30

伯恩山犬在饮食中的几点禁忌

杜宾犬饮食禁忌 吉娃娃的饮食禁忌 12-24

试用期医生工作总结经典5篇

试用期医生工作总结 试用期工作总结 12-30

最新安妮读后感

安妮读后感 12-30

给好朋友结婚祝福语朋友圈21条

好朋友结婚祝福语 12-30

2024清明节大花束文案(分享200句)

清明节花束文案 12-30

教师节唯美句子祝福老师61条

教师节唯美句子 12-30

祖国在我们心中的演讲稿汇总

祖国我们心中演讲稿 祖国心中演讲稿 12-2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