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土地誓言课件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1】

1、《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入选人教版初一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缉顶光雇叱概癸谁含京感情。

2、《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此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3、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4、土地的誓言分为二部分第一段是写他对知己故乡的怀念与渴望。第二段是写他为了回故乡而发誓要解放。

5、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6、写作背景

7、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8、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恋,为重复失地而奋斗,甚至牺牲。土地,与赤子之心紧密相连,内心像岩浆一样燃烧,涌动,召唤激励“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9、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10、《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11、《土地的誓言》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主旨: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13、为了它,作者愿意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14、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15、运用了直接抒情,抒发作者对国土沧丧的压抑感和对故土的眷恋深情

16、扩展资料

17、《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愿意付出一切,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坟前。

18、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19、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和赞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践踏国土的无比愤恨以及对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

20、题目解说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21、扩展资料:

22、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23、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24、意思就是对着土地许下的承诺。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3】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推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徐文文

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师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情感。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1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齐读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 朗诵课文

2

师:距离1931年的918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此时的作者寓居上海,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他满怀悲愤,拿起手中的笔,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就让我化身作者,一起听一听,他说了什么吧!

师配乐读。

我,端木蕻良,

东北大地,关东原野的儿子

此时却站在上海郊外的原野上

抬头凝望故乡的方向。

衣袋里怀表的滴答声提醒我

九一八已过去了整整十年,

故乡被日军的铁蹄践踏了整整十年

东北大地的子民们也已流浪了整整十年。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

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

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土地/是我的母亲,在故乡的/土地上,

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

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

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

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我永/不能忘记,

因为/我答应过她,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听后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不必局限答案)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3

(一)师: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与作者亲密的对话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描写作者家乡的句子。

A、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野马,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 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悠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B、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的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石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两列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二)师:你认为令作者魂牵梦萦的家乡是怎样的?

总结:广袤,美丽,神秘,富饶,和谐……

(板书:故乡美)

(三)展示作者家乡美景图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家乡美

(四)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也沉醉于家乡的美景之中!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此环节训练学生朗读)

(五)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就在1931.9.18这一天,日军的铁蹄践踏在了东北大地上,昔日的乐土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充满着血腥的屠戮。多少人死在日军的屠刀下,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饶成为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记忆中。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压抑在作者心中十年之久的情感终于爆发了。(此环节在课件上放映九一八事百姓惨遭杀害的图片,在音乐中渲染气氛,引起情感共鸣。)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4

师:因此,文章还是作者用笔在抒情!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看看对比一下,哪一句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每组挑选一位读得好的同学读

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理怀着挚痛的热爱。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理怀着无比的热爱

B、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时时刻刻听见她召唤我的名字,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C、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荡漾着一种热情

师: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纵观全文,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板书:家国情)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5

师:面对这厚重的土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师: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6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大已经圆满落下了帷幕,接下来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正如《少年中国说》中所言:(生齐读投影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徐文文,潍坊文昌中学语文教师。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4】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故乡痛的热爱之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揣摩关键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师导入:1931年9月8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本吞并东北的序幕。短短几个月,日本就占领了我国东北全境。日寇的铁蹄践着祖国的东北大地,黑上地浸着血,松花江夜悲鸣,许多东北的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用PPT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同胞家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十周年之际,著名的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他对沦陷了十年关东原野倾泻了怎样的情感,去听听他对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全文情感。

(2)理解全文抒发的情感: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眷念之情,初理文以及要想回到故乡,为故乡战斗甚至牺牲的决心。

明确:“我”的誓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题意:这是作者所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土地”象征着作者挚爱的故乡。

1.师引导:对故乡的热爱和率守,是中华民古千年的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似一股激流,澎湃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作者是怎样倾泻白己奔涌激荡之情的?请同学们白主阅读,完成下列任务。

(1)布置具体任务:

任务一:回忆从《黄河颂》中学习的接打情的方法,同桌互评。

任务二:复习在《黄河颂》中所学的批注方法,同桌互查。

任务三:自读课文,浸入文本,结合n文批注,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重要句子用学到的方法批注其表达的情感和抒情的方法(写出三处即可)。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任务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停顿、停连、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设计朗诵稿,然后自创朗读形式,在组内开展朗读,体会直接抒情的作用。

任务三的答案预设:

直接抒情的句子一: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批注“挚痛”表明爱之深切,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直接抒情的句子二: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奔涌着血液吧,因为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批注:这里通过移情于物,写放乡召唤自己,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故乡令自己魂牵梦绕之情表达得更加浓烈、真挚。故乡的呼唤让我热血沸腾,“泛滥”一词形容我对故乡的深情激愤狂放,难以驾驭。

直接抒情的句子三: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土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结合课文“注二“提出的批注)

批注:由大地深层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联想到自己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对故乡的热爱何等深沉!方法:用了比喻和联想的修辞手法。

直接抒情的句子四: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上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收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结合课文“批注三”提出的批注)

批注:把自己跟士地融为一体,旨在倾吐我与故乡的血脉相连之情。“埋葬”一词,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伤。

方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营造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以抒发炽热、奔放的感情。

直接抒情的句子: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批注:感情逐步强。“必定”、“必须”表达了作者要为故乡战斗到底的定信念和决心。

直接抒情的句子六: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地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任务四的答案预设(学生可设计领读、轮读、齐读等多形式):

你必须被解放!

(众合)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站立!

片段二:

(男领)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语气定,充满希“必须看见”重读“看见”后稍作停顿)或者我的坟前,(充满坚定无畏,“或者”后稍作停顿)

(女领)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地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坚定的Q心,“洗去”重读)(I合)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地一切的污秽和耻。

(众合)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地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3.比读新知,理解间接抒情。

布置具体任务:

任务一:借助课后“阅读提示”的帮助,找出文中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描写家乡动人画面的内容

任务二:借助课文第44页《写作:学习抒情》的帮助,明确这些内容采用的抒情方式。

任务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品读找出的内容,分析作者描写的画面,体会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

任务四:小组自选一幅画面,自设形式进行朗读,再次体会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

明确:

文中像电影特写头描写家乡动人画面的内容:第1自然段中描写故乡景物的内容;第2自然中描写故乡春华秋实的画面。

任务二的答案: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的种情方式

任务三的答案预设:

品读第1户然段中的“美丽富饶图”: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故乡,因为它们是东北大地特有的。作者将这些有特色的、有意味的景象密集罗列在一起,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不仅展现了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更是流淌对故乡的深切的热爱、眷念和赞美之情。

品读第2自然中的“春华秋实图”:作者通过描写故乡的河流、柳条、马儿的鸣叫、天空、劳动的声音,通过写牛角上的蛛丝、梁车、麻雀、禾稻、场院这些平淡无奇的景物,绘就了一幅幅故乡的风景画。这幅组合图中,有美丽的风光,有劳动的喜悦,也有收获的快乐,展现了东北这块上土地上安宁幸福,饱含着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无比热爱和深深怀念之情。

任务四的答案预设(略):

三、学会用恰当的抒情方式抒发感情――面对土地,书写铮铮誓言

具体任务:请运用多种抒情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合适的内容。

我的家东北松花江上,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

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

黑黑的土地上,

我愿意付出一切。

我将用我的血水,

四、总结

1师引导:同学们,这节你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三个任务,重点掌握了两种抒情方式,现在请同桌之间互问互答以两个问题、检查知识掌握情r

(1)直接抒可以用哪些方法?请举一例说明。

3.师总结:端木蕻良的这篇散文,用点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倾吐了他对土地的感情,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眷念之情及为之战斗、牺牲的Q心,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希望同学们学习了这课文后,能真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5】

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文章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幻灯片投示)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师:“九一八事变”, 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端木蕻良(1912-),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4)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 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悠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风。

5)在那田垄里(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A 回响 B 飘荡 C埋葬

6)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A澎湃 B 涌动C泛滥

文章中哪些语言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勾画出相关词句并赏析。

1)学生研读文章,之后交流。

重点语句赏析示例:

A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母亲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拟人手法――失去土地的痛苦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 在那田垄里(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A回响 B 飘荡 C埋葬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A澎湃B 涌动C 泛滥

(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丧失土地的悲愤、屈辱和仇恨。富有情感表现力。)

C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6】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7】

教学目标:1、透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取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透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情绪感。

....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完美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DD“土地的誓言”?

作者应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之后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取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精心导入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2.感悟内容

a.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都重读)

b.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膛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重读?(“雄健的国民”重读)

c.再读课文,将体会结合起来。

d.下面研究一下,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先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

e.国民为什么能“雄健”?同学们采集课文说话,这样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

f.选读课文,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并谈谈理由。

g.明确雄健的含义。

投影

比喻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小结:

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播放课件)这雄健精神是: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勇往直前。

3.朗读体味

a:下面一个人读一段,请五个学生读。

b:四人小组讨论,哪个同学读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3分钟后,派代表发言。

c:分部朗读:男、女个一名担任领读,读第一段。第二段由全体女同学朗读。男同学读第三段。第四段男女生轮读。第五段由领读来读首句,后几句由男女生齐读。

体味反思质疑交流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大家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总结: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延伸作业

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土地的誓言课件【篇9】

1、理解主旨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4、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5、泛滥(làn):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6、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的手法。

7、大量运用排比手法,到达连贯的、逐渐增强气势的效果。比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灯光。

8、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9、A.④③①⑤②B.③②⑤①④C.③①⑤②④D.④⑤①③②

10、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11、斑斓(lán):灿烂多彩。

12、:“她呼唤”“她召唤”运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1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故乡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14、——“名著荐读”之《平凡的世界》(路遥)

15、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jiūge,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cuò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fán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6、誓言:“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17、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18、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19、考题例析

20、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21、浆(jiāng)液23.山涧(jiàn)24.蚱蜢(zhàměng)

2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23、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24、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25、本题考查识记汉字的能力。答案:纠葛挫繁。要根据语境和组词的特点来判断。

26、丰饶(ráo):富饶。

27、电影镜头画面闪现的写作手法,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8、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29、:总结全文,引出下文

30、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31、炽(chì)痛:热烈而深切。

32、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33、情感: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甘愿为故乡解放奉献一切,以及对故乡解放的坚定信念。

34、人称的变化。

35、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36、理清结构

37、亘(gèn)古:远古。

38、(2015•湖北襄阳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9、仰望:抬头向上看。

40、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41、知识积累

42、课文讲解

43、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44、碾(niǎn)26.辘辘(lù)27.场(cháng)院

45、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无时无刻不”用了双重否定,使情感表达地更加强烈,反复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

46、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47、狐仙姑:东北地区民间迷信的神仙。

48、(2015•江苏泰州中考)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9、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50、写作特色

51、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1936年创作的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鹭鸶湖的忧郁》是他的成名作。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52、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53、主旨: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54、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55、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56、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57、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58、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来源:学科网]

59、标直:笔直。

60、呻(shēn)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61、田垄(lǒng):田埂。

62、梳理运用

63、《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入选人教版初一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64、多次运用呼告的写作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65、破晓:天刚亮。

66、作者与背景

67、端木蕻(hóng)良20.召(zhào)唤21.白桦(huà)林

68、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答案是C。仔细阅读5句话,①句必须在③句的后面。②句必须在⑤句的后面,④是总结语。

69、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小编推荐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优选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对学生反应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强烈推荐一篇非常实用的“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给大家参考,这里有您所需要的种种快来一看!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一起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土地的誓言》句子赏析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 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 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 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 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 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课内知识,同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附:结束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

景色 美丽 热爱祖国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把握直抒胸臆、大声呼告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端木蕻良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阅读提示”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出示东北地区的美丽图片。)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东北地区,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这个地方被日本人的铁蹄所践踏,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那个时候人们内心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东北流亡作家的爱国炽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3、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4、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端木蕻良(hóng)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斑斓(lán)

怪诞(dàn)浆液(yè)亘古(gèn)默契(qì)田垄(lǒng)蚱蜢(zhàměng)污_(huì)白桦树(huà)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奇怪,古怪。亘古:远古。

污垢:肮脏的东西。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誓言,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认真欣赏课文朗读视频,整体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点拨: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讨论: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活动二:大声朗读,触摸挚爱的土地

同学们,当我们的国土沦丧时,你不悲痛吗?当我们的人民被蹂躏时,你不伤心吗?下面请你带着对祖国的热爱,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给课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怎样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1)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2)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富饶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3)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我生活过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4)作者挚爱的这片土地是神秘独特的。从下面语句看出来:“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总结:文中许多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怎能不热爱这片关东原野?

2、作者说“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你从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活动三:涵咏品味,体会强烈的抒情

同学们,作者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不仅在文中直抒胸臆,大声呼告,还用了其他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现在,我们涵咏品味语句,体会文章强烈的抒情,然后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两句话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这几句话反复出现“当我……的时候”,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几句话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利于抒发内心的情感。

3、“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选择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句式构成了排比,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对东北家乡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点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活动四:字斟句酌,体会关键词句

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含义?

点拨:“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4、怎样理解文中“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含义?

点拨:“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使用“埋葬”形容我的欢笑,是为了说明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这其实是使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点拨:这句话是说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活动五:拓展阅读,激发爱国热情

同学们,当国难当头的时候,许多作家、诗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与敌人斗争,抒发爱国之情,现在,我们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热爱我们的祖国。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希望我们学习作者那种对故乡、对土地、对祖国炽热的爱,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直抒胸臆、呼告的手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学校的感情。

2、背诵课文中喜爱的语句。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故乡美丽、富饶

倾诉:热爱、怀念、眷恋故乡

誓言:回到故乡身边,为她战斗

《土地的誓言》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_: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五、问题归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5、“红熟的浆液”指的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体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这句话。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8、“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绪。

9、“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_和耻辱。”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10、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作文《我爱家乡的——》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5

一.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下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10年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东北人民仍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满怀思乡爱国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这方面的情感领悟能力不强,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品析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创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豪情。

学生与老师对话。一是借助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感染学生;二是开始时,老师悲情演唱《松花江上》,吸引学生;三是老师与学生平等沟通,采用师生共同参与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采用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说一说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魅力。

三.学法

因为《土地的誓言》语言精美、可读性很强,所以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品读法、创读法读懂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描写形象生动,所以让学生运用文图转换法理解文章;因为《土地的誓言》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所以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解决疑问题。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运用提问答问法、联系背景揣摩法等学法。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将巧妙设计“总结学法”小插曲,并告诉学生将这些学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当中去。

四.多媒体应用

这节课将运用四个教学视频,一是课前播放“再现‘九一八’事变后,日冠在中国犯罪事实”视频,将学生带入“抗战”时期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文。

二是动情诵读阶段视频,这是由泛舟朗诵,配上充满悲壮气氛的音乐,穿插体现东北特色景物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文情。

三是激情创读阶段视频,这段视频是剪辑、组合电影《大刀进行曲》中的30多个镜头

重新配上歌曲《大刀进行曲》制作而成,能激发学生斗志。

四是课堂结束时视频,是MTV作品《和谐中国》,激发学生勇挑新时代重任的豪情。

四.说程序

整个课堂贯串一条主旋律,即以“誓言”为切入口,“读”为外在活动形式,以“思乡爱国”情感为内在线索组织教学。

(一)悲情导读

课前播放影片,上课铃响,教师演唱《松花江上》,接着老师提问导入:通过大屏幕,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一影片再现的是什么时候的真实场景?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引出听读方法:默默跟读,文图转换。

(二)动情诵读

播放《土地的誓言》配乐朗诵视频,学生听读。

(三)真情品读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每一词句都有韵味。因此在学生听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挑出感受最深的语句,老师顺着学生心意引导品读。

教师心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的语句有两处,第一处“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二处“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学生挑选语句时,将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教师都可一一破解。

1.学生找到第一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面对如此悲壮的家乡土地,作者发出怎样的誓言?”从而引导到第二处去品读。

2.学生找到第二处品读完后,老师设问“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了故乡既美丽又遭受污秽和耻辱?”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去品读。

3.学生找不到以上两处,老师可随时设问:土地的誓言什么?找原句回答。从而引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四)激情创读

设问: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的誓言是什么?

提示学生用“假如我有,我将”表达,当学生说到“有一把刀”时,播放《大刀进行曲》,全班同学跟唱。

然后进一步设问:现在我们进入了新时代,你将发出怎样的誓言?

最后,教师结束语:此刻,我也许下一个誓言:我将像过去一样,尽心尽责,为家乡、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开拓者,从而让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文明、和谐。

播放《和谐中国》。导到第一处,再按“1”的方法,引导到第二处去。

接着老师设问:从文中表达可看出,是谁的誓言?为什么拟题为‘土地的誓言’? 然后,提出两个总结性问题:

1.作者发出誓言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2.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读书方法?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6

1、土地的誓言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土地的誓言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2、情感: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甘愿为故乡解放奉献一切,以及对故乡解放的坚定信念。

3、誓言:“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4、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5、主题思想:

6、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7、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它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8、《土地的誓言》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如下:

9、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10、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11、土地的誓言不是一篇叙事散文,而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日军侵略关东土地之后,作者等人对故乡的思念。

12、扩展资料:

13、《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愿意付出一切,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坟前。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14、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

15、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16、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

17、《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入选人教版初一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18、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19、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土地的誓言》中两种方式都有,回忆部分是间接抒情,也就是借情抒情,其他部分(尤其是运用呼告手法的部分)是直接抒情。

20、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1、土地的誓言,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土地的誓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课题的含义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2、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7

1.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言,并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精读重要语段,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句之间充斥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因而学习本文的基础是能有感情诵读全文,能从中找出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分析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出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的,才能最终把握文章的主旨。

1.要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等。

2.要使用适合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研读、品读等,读得充分。

3.小组交流,要学会质疑分享、善于探究表达,为成果发布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字词注音

2、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提问。

2、教师整合学生的问题,汇聚为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答案。

(1)标题是土地的誓言,土地会发出誓言吗?你怎样理解这一标题?

(2)作者应对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从文中找出原文用横线画出,并提炼词语概括。

(3)应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概括作者的誓言。

(4)作者为什么会对土地发出这样的誓言?学生联系自己搜集到的写作背景做阐述。

3、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爱国、思乡之情,感情深沉,境界优美,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联系文章背景理解揣摩。在书上作批注。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A、用超多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C、人称恰当运用。(问题引导:为什么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

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体验反思

1、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对故土的深切怀恋;对故乡优美景物的赞美;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与无奈;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2、你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了吗?你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恨了吗?我们一齐来声讨这可恶的侵略者。推荐两名同学,读一段对白,注意语气。

男:八十一年前,柳条湖的爆炸揭开了日寇凶残的面容

女:八十一年前,北大营的炮声打破国人的酣沉睡梦。

男: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民蒙耻,日寇灭我精神,毁我文化

女: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国土沦丧,日寇掠我资源,杀我同胞

男:在中国的国界里,东北人被逼迫说日本话、升太阳旗,向日本天皇宣誓效忠。

女:在中国的国土上,东北人被逼迫听日本人的指挥、遵日本的法令,当日本的顺民。

男:九一八,积淀了东北人民xx年雪雨腥风的苦难。

女:九一八,浓缩了东北人民xx年前仆后继的抗争。

男:九一八,告诉我们--牢记历史

女:九一八,告诉我们--警示这天

合:九一八,告诉我们--面向未来

3、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聆听作者这忧伤、悲愤又坚定的誓言时,会有些怎样的感触呢?

4、孩子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耻辱,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让我们记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五、拓展检测

1、中华大地呀!你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你还明白哪些有关热爱祖国的故事、诗篇或歌曲?

2、仿写句子:当的时候,当的时候,或者当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群众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3、请你以家乡为写作资料,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土地的誓言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内心独白式的创作手法,领会作者大量运用铺排的描述。

2、方法过程目标:品味文中的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通过品味,唤起学生的共鸣。

3、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朗读,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共鸣。

〖教学难点及重点〗

1、通过课文的朗读,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共鸣。

2、作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的一段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土地后的誓言,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著有长篇小说《曹雪芹》和《科尔沁旗草原》,成为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

自学指导:

1、自己把生字词读一遍,并在随堂作业上写一遍并注音。

2、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并记忆生字词的意思。

3、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注音记住字形: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自学指导:这遍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很感人,现在我就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将课文提示及文章朗读一遍,听清楚这样几个小问题:

2、本文你认为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

1、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誓言的句子?)

3、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故乡?

明确:从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讲是那样的熟悉,(请同学们来讲讲看作者眼中的那片土地是怎样的一片土地。)

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教师小结: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5、你觉得写了很多事物,你觉得有没有烦琐之嫌?

自学指导: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明确: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⑴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

⑶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并摘抄到日记本上。

我爱这土地课件九篇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1

土地改革是指政府对土地所有制和使用权等方面进行改革的过程,旨在通过改变农村土地的任意占有形态以及农村土地的经济利用模式,构建合理的农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经营体制,同时还要推进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转型。土地改革的主题是和谐农村、美丽乡村,关键是要将农民从单纯的土地所有者变成经营土地的经营者。

一、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通过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原有的封建经济体系,此次改革使很多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并形成了一批新的农民阶层,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又一阶段,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意味着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种植和经营项目,并实现农民自主发展,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此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现阶段中国土地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然而,在当前,土地改革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关系到农业、农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全面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并逐步实行新型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包括建立现代化的农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等,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土地改革实践中的探索与实践

土地改革的重点在于落地实践,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可行之路。例如,在正式实施新制度之前,可以进行试点,测试和完善制度设计的细节,把制度不足之处找出并加以完善。新型的土地流转和乡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试点之一。

四、土地改革的实际成效

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正不断增强,大量的农民积极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聚合成乡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意味着农村地区的创新和发展已经开始,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大幅提高,为实现更美好的农村和发展的社会提供了机遇。

总之,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是紧密关联和联系的,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在现阶段,中国的土地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不断探索新型的土地制度,培养更多的土地经营者,推进乡村经济和农业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农村综合实力,实现美丽乡村的愿景。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2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音乐结束后,师导入。)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会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师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认真听读,不时圈点勾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二)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此环节的重点在④,投影在哀婉的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图片。)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饶成为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头脑中。面对这厚重的土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些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心与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感将永远激励我!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我想选用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处在黑暗中,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呀!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于心。

(生齐读投影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过智,少年富则过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3

(一)“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

土地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土地改革直接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利用、如何使用土地、如何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等问题。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紧缺性越来越突出,土地改革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首先,土地改革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降低农产品价格,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其次,土地改革可以缓解农村的劳动力短缺和农民的创业难,通过土地流转来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使农民要素能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流通,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民。

最后,土地改革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更好的利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总之,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土地改革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和地域性差异,土地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根本难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一些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土地流转难、土地抵押难、土地值多少钱难以估算和农民利益受损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出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缓解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二是要寻找合理的土地估价制度,解决土地估价难的问题。

首先,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这不仅是缓解土地流转难问题的首要途径,也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社会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可以真正实现农村土地的优化配置,并培育出更多新型农民,更好地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其次,要寻找合理的土地估价制度。当前土地估价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但应该依据土地的实际价格进行估价,综合考虑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地理位置等因素,以达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估价。

总之,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之间,不断探索、不断纠偏,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及其物质基础的全面繁荣。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上来看,都在表现家国情怀。本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述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学习本文需要学生入情入境,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对沦陷了的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是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本文综合运用了两种抒情方式。这一特点特别适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因而,学习本文还应该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尽量做到以声传情,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意,增强语感。

还应该关注到,七年级下册训练的阅读方法是精读、略读和浏览。第二单元需要教会学生通过做批注对文本进行精读。而本篇课文字字有情,感人至深,众多鲜明的、有地域特色的意象,独特的言语形式,丰沛激越的情感都是值得学生反复品味的。所以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涵咏品味,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用简练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悟、理解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难度一方面在于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体验;另一方面,课文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大量的篇幅是选取具有东北特色的、有意味的景物,叠加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作者的故乡——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独特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二)通过做批注,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做批注,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富有特色、意味的景物和独特的言语形式对表达爱国之情的作用。

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创设情境,

2.朗读指导,

3.点拨交流

(二)学法:

1.朗读品味,

2.揣摩批注,

3.小组交流展示

六、教学步骤

(一)自主朗读,感受誓言。

爱华中学将要进行“铭记历史,复兴中华”爱国诗歌诵读比赛。在初一2班朗诵完《黄河颂》后,由初一3班的同学朗诵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请你自由朗读全文,然后根据提示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

串联词提示:初一2班的朗诵,仿佛让我们看到那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黄河,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下面请初一3班的同学为大家朗诵《土地的誓言》,让我们在朗诵中,激荡起情怀。(可参照提示,也可自由表达。)

(二)分工朗读,梳理誓言。

作为导演,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对同学们的诵读方式进行安排,例如:领诵、齐诵、女生诵、男生诵等等,请将你的安排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并向同学们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内容诵读方式理由

第一乐章(从XX到XX)

第二乐章(从XX到XX)

第三乐章(从XX到XX)

第四乐章(从XX到XX)

第五乐章(从XX到XX)

……

具体要求:

1.首先,自由朗读,在文中批注朗读的感情基调和朗诵方式。

2.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出一种最满意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3.接着,小组按照本小组的诵读方式展示朗诵。

3.最后,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建议,教师补充、指导。

(三)精读批注,理解誓言。

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关键是要对文章的内容和言语形式有深刻的理解。

请你根据导演的朗读分工,任选一个片段,从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思想情感的角度,对该片段进行批注,帮助自己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批注:把土地拟人化,称为“她”,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

具体要求:

1.按照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至少一个批注。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进行指导补充。

(四)深情诵读,抒发誓言。

现在进行彩排,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分析,声情并茂地诵读全文,表达出我们的誓言。

(五)以读促写,仿写誓言。

仿照课文第一节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恰当形象的词语,描述多种具有地方特征的意象,表达对家乡深情的爱。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了解作者采用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3、培养学生眷恋故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2、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及背景介绍

1.直接导入

2.背景介绍: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此文呢?——播放音频

二、知识检测

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两生上黑板注音,纠正后齐读。)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看课题,提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两遍课题,读后讨论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①这是的土地?②为什么要发出誓言?③谁发出誓言,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板书)

2、整体感知、品味情感

快速默读课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包含作者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归纳。

“爱”(板书)

3、品读赏析

解决问题1

现代文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就是一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语段中描写作者家乡景色的语句。

稍停,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2)从第一段描写中,你看到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特有物产?用怎样的词语概括呢?

学生用笔勾画,提名朗读、回答。

(3)指一生读第二段中描写作者家乡的语句。

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4)第一段从东北的特有的物产进行描写,第二段呢?说出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5)通过对这两段的学习,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美丽、丰饶”(板书)

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

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解决问题2

4、展示“九·一八”前后图片

(1)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完成后,学生朗读。

教师评议,给以表扬鼓励。

(2)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了吗?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九·一八”之后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交流。“凄凉、悲惨”(板书)

解决问题3

5、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快速找出誓言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

(2)作者怀着一颗怎样的决心发出了誓言?“誓死保卫家乡”(板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回答。

(3)用什么语气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

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6、小结:(教师结合板书)

四、以歌曲总结

下边咱们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上来看,都在表现家国情怀。本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述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学习本文需要学生入情入境,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对沦陷了的美丽丰饶的东北大地炽热的眷恋之情,感受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深沉的爱国热情。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之一是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本文综合运用了两种抒情方式。这一特点特别适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因而,学习本文还应该继续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尽量做到以声传情,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意,增强语感。

还应该关注到,七年级下册训练的阅读方法是精读、略读和浏览。第二单元需要教会学生通过做批注对文本进行精读。而本篇课文字字有情,感人至深,众多鲜明的、有地域特色的意象,独特的言语形式,丰沛激越的情感都是值得学生反复品味的。所以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涵咏品味,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用简练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悟、理解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难度一方面在于学生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体验;另一方面,课文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大量的篇幅是选取具有东北特色的、有意味的景物,叠加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作者的故乡——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独特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二)通过做批注,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做批注,揣摩精彩语句和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富有特色、意味的景物和独特的言语形式对表达爱国之情的作用。

五、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创设情境,

2.朗读指导,

3.点拨交流

(二)学法:

1.朗读品味,

2.揣摩批注,

3.小组交流展示

六、教学步骤

(一)自主朗读,感受誓言。

爱华中学将要进行“铭记历史,复兴中华”爱国诗歌诵读比赛。在初一2班朗诵完《黄河颂》后,由初一3班的同学朗诵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请你自由朗读全文,然后根据提示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

串联词提示:初一2班的朗诵,仿佛让我们看到那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黄河,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儿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下面请初一3班的同学为大家朗诵《土地的誓言》,让我们在朗诵中,激荡起情怀。(可参照提示,也可自由表达。)

(二)分工朗读,梳理誓言。

作为导演,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对同学们的诵读方式进行安排,例如:领诵、齐诵、女生诵、男生诵等等,请将你的安排填写在下列表格中,并向同学们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内容诵读方式理由

第一乐章(从XX到XX)

第二乐章(从XX到XX)

第三乐章(从XX到XX)

第四乐章(从XX到XX)

第五乐章(从XX到XX)

……

具体要求:

1.首先,自由朗读,在文中批注朗读的感情基调和朗诵方式。

2.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出一种最满意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3.接着,小组按照本小组的诵读方式展示朗诵。

3.最后,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建议,教师补充、指导。

(三)精读批注,理解誓言。

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关键是要对文章的内容和言语形式有深刻的理解。

请你根据导演的朗读分工,任选一个片段,从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思想情感的角度,对该片段进行批注,帮助自己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批注:把土地拟人化,称为“她”,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使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

具体要求:

1.按照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至少一个批注。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进行指导补充。

(四)深情诵读,抒发誓言。

现在进行彩排,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分析,声情并茂地诵读全文,表达出我们的誓言。

(五)以读促写,仿写誓言。

仿照课文第一节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恰当形象的词语,描述多种具有地方特征的意象,表达对家乡深情的爱。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在实验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探究精神。

4、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自然界中其他因素对土地的侵蚀。

5、教学准备: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饮料瓶,扎孔的瓶盖、水等。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让我们先来看两幅图片。(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对,是下雨。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请你们小组讨论,回忆下雨时看到过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

小组汇报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雨水会对土地造成怎样的影响。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请你们讨论:

我们可以怎样来模拟雨水对土地的影响?(也就是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怎样来模拟?)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补充其它所需的材料。

4、模拟实验:雨水降落在土地上。

下面请你们观察实验材料,老师来介绍基本的操作方法。(投影出示)

1)把长方形塑料盒中的土堆成一个斜坡,并稍稍拍紧,在土的边沿造一个垂直的“悬崖”。

2)把饮料瓶的瓶盖上扎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瓶中装满水。

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放在报纸上,并把盒子的一端抬高,让水能从小孔流出。

4)用手挤压喷水器,让水喷洒出来,尽量让雨水降落到斜坡的土上。并用杯子接住流下来的水。

5、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投影出示)

实验要求:(温馨提示):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和瓶中的水;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简单讲解什么是径流)

小组实验、交流、展示并汇报。(投影展示)

6、小结: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

现在你们知道了这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不仅仅是降落到地表的雨水还有经地表流动的径流,一起把泥沙带走了。

那么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的引导问题:(自然界中的地形跟我们实验中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现实中降雨跟模拟实验也有哪些不同?)(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汇报。 (板书: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无植物的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土质的不同)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对比实验最讲究“公平”,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不能改变。实验方法中要要求设定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课外拓展活动

请你们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设计,下节课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板书: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无植物的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土质的不同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8

主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相应的,土地私有化、利益输送、敲诈勒索等问题也不断涌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土地改革有其必要性。土地资源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其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不善也会对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由于土地私有化等原因形成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和盲目扩张现象;因为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买卖导致了大量的腐败和权力寻租等问题;还有就是土地资源的分配不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浪费,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损失,而正是这些资源的浪费极大地限制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我国实施了土地制度改革。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因为土地制度是土地改革改变的最本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有历史文化传统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国家,自5千年前就开始实行了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化进程,这种制度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自2003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该改革的核心是“保护农民放权”,即实行农村土地经营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这就使得农村土地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同时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相应的,城市土地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

除此之外,我国还进行了土地使用管理的改革。这方面的改革主要针对城市土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而土地的供应数量却有限,因此,城市土地的需求与土地的空间利用变得匹配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土地供给,扩大土地供应范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等。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总之,土地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措施,来保护土地利用,促进土地经营的变革,避免了资源浪费的情况。土地改革的成功给我们展示了我国政府完善国家制度和努力推进改革的决心。相信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必将在土地改革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爱这土地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优美语句的品读,体味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情感。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让学生在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的熏陶中,唤醒他们“热爱保护自己生存的这片神圣的土地”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释题。

二触摸课文“动情点”。

1学生用心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印第安人热爱土地的句子。

2生汇报。

3引导学生体味“眷恋”之情。

4引导学生体味“家园”意识。

三品味课文“动情点”。

1引导学生想像美读课文第二段。

2引导学生体味涵咏课文四至八段。

a品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b引导学生体味“善待”,渗透保护土地的意识。

c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d补充资料。

四拓展升华“动情点”。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

地球日课件(经典十二篇)


地球日课件 篇1

班会主题: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队会,让同学们了解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还要鼓动大家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地球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

活动形式:

小品、舞蹈、朗诵、介绍资料、回答问题、谈感受等。

活动过程:

一、队会开始仪式:

1、报告人数;

2、出队旗;

3、唱队歌;

4、中队长宣布队会正式开始。

二、活动内容:

男主持人:一年365天,有些日子被人们确定为值得纪念的日子。

女主持人:其中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我们中国,3月12日被定为植树节,这些日子都是为保护地球而确定的。

男主持人: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家,也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

女主持人:多少年来,地球虽然经受了各种磨难,可从来没遇到过今天这样的危机。

1、各小队队员汇报收集到的地球生态环境资料。如:

20xx年10月20日公布的《20xx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xx年前耗光。另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

地球日课件 篇2

世界地球日( The World 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该活动最初在1970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活动宗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在全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今天,呼唤绿色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户外体验绿色户外,让绿色户外走进更多的家庭,借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特举办大型户外徒步活动。可带上自己孩子和家人体验徒步的乐趣,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一个快乐的童年。也给大家在工作之余有一个放松自我的去处,从而让大家有一颗拥抱自然的心。

地球日课件 篇3

活动目的

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了解历年来的主题活动,了解地球面临的现状,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搜集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资料。

2、制作相关的幻灯片

活动过程设计

1、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1970年4月22日是世界第一个地球日。1969年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

2、了解历年来的主题与活动

1996年认识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惜资源,造福人类

1997年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

1998年海洋地质与人类

1999年防治地质灾害

20xx年20xx年地球日中国行动

20xx年地质遗产保护

20xx年善待地球

20xx年生命之水

20xx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xx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xx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xx年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xx年认识地球和谐发展

20xx年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

3、了解地球面临的各种问题

4、发出倡议

也许,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多少

也许,在这一时刻,有亿万人正怀着和你一样的想法,做或者不做。

如果,只要尽一份力,就还有一片蓝天留下

也许,在你决定尽力时,有无数人也和你做了相同的决定。

5、观看有关的视频——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沙画创意)

6、每位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句有关保护地球的宣传语。

活动反思

在这次班会之前,恐怕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世界地球日"。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得到了一次知识的普及,对于地球的现状有了直观的认识,意识到了保护地球的必要性,意识到了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日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操作领域:利用绘画或漫画的方法表达对生态环境的担忧与创造美好家园的设想。

3、情感领域: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表达对地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绘画或漫画的形式表现对人类社会的热爱与责任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环境优美的图片若干。破坏环境的图片若干。学生的绘画作品若干(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环保作品)。

生: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收集创作形象资料(图形或实物)。

2、课前收集有关环境白纸或彩纸、油画棒或其他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演示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演示“小鸟的家哪儿去了?”,让学生思考:你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了这幅画的感受或体会。

2我们每个人身边也时常有破坏环境的事发生,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说一说地球环境日益被破坏的各种现象。可以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破坏花草树木、乱砍乱伐。猎杀野生动物。白色垃圾的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浪费水资源。向湖泊河流中排放工业废水。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的?怎么形成的?你们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几月几日吗?(4月22日。)

3欣赏图片

A、风景图片。

B、植物图片:夹竹桃科植物的花、龙胆花、美人樱科植物的花、虫草、山上的樱花、雪莲等。

C、动物图片:袋鼠、白鹳、变色龙、金丝猴、大黑熊、犀牛等或者(动物短片)。

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宁静、祥和,但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生态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

4我们小学生可以为环保做哪些事情呢?请学生交流,讨论。可以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植树净化空气。如何减少白色污染。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搞环保宣传教学。保护动植物。不随地吐痰。

同学们都想得不错,也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我想大家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来纪念这个全球性的日子,画出我们美好的家园。

5学生练习:

要求:以世界地球日为题,创作一幅保护地球的绘画作品或宣传画。绘画作品要求构思新颖,想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6展示与评价:围绕“世界地球日”这个主题,先自评,再互评,最后总评。(以作品环绕地球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

7小结:

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拿上我们的作品走上街头,呼吁我们周围的人们,珍惜地球,热爱大自然。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捡起学校的每一张废纸,告诉大家节约用水,用电,告诉人们爱护这唯一的星球。因为:(师生齐读)过去,现在,未来,地球都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教学评价: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了解环保知识的平台,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树立起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对主体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使学生认识不断丰富,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艺术表现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环保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较好的完成作业,且方法各异,有的绘画、有的剪贴画、有的用多种废旧材料来完成,还有的加了文字说明。整堂课,师生共同互动,学生在评价自己作业时融入了真情实感,意识到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地球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获得生动的效果,有的学生也作了适当的夸张,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出保护地球的美好前景。

 学生评价:

1、 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

2、 学生小报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

地球日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对人类和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2、了解常见的地球灾难及其产生的简单原因

3、愿意为保护地球做力所能及的事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1、幼儿在活动前了解过关于地球灾难额故事、图片等资料,并了解简单的原因

2、组画的材料

3、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地球是动植物的家

教师:我们居住在什么星球上?(地球)地球是我们全世界人们的家,其实地球也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因为地球上有氧气、雨水、阳光,特别适合动植物生长。

2、观看图片

(1)、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

教师:你们知道地球上有那些灾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幼儿交流自己了解的相关经验

师幼小结:地球上有许多灾难都是由于人们的不当活动造成的,如乱砍滥伐等致水土流失,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等等。

(3)、师幼观看图片,了解水土流失、地震、海啸、气温升高、空气污染等原因。

师幼小结:

由于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乱伐树木、乱认垃圾、排放废气,造成森林变小,水土流失,水体和空气被污染,使人和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3、师幼共同讨论如何保护地球

(1)、教师:你们了解地球的灾难故事,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师幼小结:让大家了解地球灾难造成的危害,都主动保护地球。

4、宣传画:地球的灾难

幼儿把了解到的地球的灾难故事画下来,布置“地球的灾难”画展和图片展,在幼儿园展览。

地球日课件 篇6

5060年代,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频繁发生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使越来越多的人类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

为了开展广泛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唤起公众和各级决策者对环境问题的警觉,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美国的一些环保工作者和社会名流于1970年4月22日在国内首次发起地球日活动。这一天,全美有10000多所中小学、2000多所大学和全国各大团体约2000万人参加了活动,人们高举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和图表,高呼口号,举行集会、游行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在美国国内,洁净空气法、洁净水法的通过,美国国家环保局的建立;在国际上,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的召开,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国际性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创办,等等,地球日活动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球日的影响日益扩大,在全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网和群众基础。1990年的4月22日,成为第一个国际性的地球日。

地球日课件 篇7

科学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节约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自然资源有限,请您珍惜!

地球日是我们共同的节日!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建设小康社会美丽家园!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怎么做?

(1)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2)大力节约资源。不使用或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

(3)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4)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绿化美化活动,保护绿地花木。

(5)提倡垃圾分类。清理“白色”污染,把废塑料袋打个节再扔进垃圾箱。

(6)郊游及远足自备垃圾袋,做到文明出游;

(7)节省用纸,必要时才打印,尽量双面使用,安排把废纸回收再生……

(8)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

(9)收集废铁、废纸等物品,使它们得到循环利用;

(10)短途出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者以步代车。

地球日课件 篇8

本课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了解环保知识的平台,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树立起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对主体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使学生认识不断丰富,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艺术表现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环保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较好的完成作业,且方法各异,有的绘画、有的剪贴画、有的用多种废旧材料来完成,还有的'加了文字说明。整堂课,师生共同互动,学生在评价自己作业时融入了真情实感,意识到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让地球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获得生动的效果,有的学生也作了适当的夸张,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出保护地球的美好前景。

大量资料图片收集、欣赏分析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无家可归的小动物们激发学生强烈的同情心和保护欲望,用强烈的情境感染引发学生们的深思: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做?而且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欣赏表演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心灵深处得到震撼,从而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通过观察、对比、欣赏有关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开展活动、激发创作热情,从而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球日课件 篇9

教学内容:吹草哨儿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吹草哨儿》,感受在春天田野上放歌的欢快的情绪,学习用明亮、跳跃的声音和舒展优美的声音进行对比,细腻的表现歌曲的感情,二声部合唱要做到音准、和谐。

教学过程:

而现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在春天里,什么是最能打动你的?可以描述一幅春景,也可以叙述一件事情。(学生交流“迎春”)

我们曾用舒展、优美的声音演唱,好象字晴朗的夜晚,那般宁静。大家能在下午这个时候,用声音来展现“月亮出来了”吗?

那你们能用这样的练声曲告诉我们“春天到来了”吗?你准备怎么做?

春天来了,我们的心情是多么舒畅呀!当我们结伴同行时,走在田埂上时,一路欢歌笑语,是多么高兴呀!还有可能追着、跳着呢!当看到柳树冒出了绿芽时,心中是多么惊喜啊!

春天来了,真好!摘下一片青草叶子,一边走,一边吹起动听的歌儿――吹草哨儿。

你的心情如何?大家看到这一切,歌声中也应唱出――――?

我们的耳朵先“看”到了春天,那也让我们的歌声飘在春天里吧!

跟着音乐轻轻的唱,能发现歌曲中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呢?

草哨儿真厉害,吹出了春天来,摘草叶,口中吹,哨音像银铃,越吹越欢欣。于是曲作者觉得原来的单旋律已不能满足了,这样,用两个声部的合唱,达到充实情绪的效果。你们有信心唱好么?

歌曲中有三段,这三段我们都一齐唱?可以有些变化吗?你想怎样设计呢?

真好,那我们按照领唱合唱的方案来完整的'表达歌曲吧!谁先来说说按怎样的顺序演唱?

当唱第三段时候,还要唱小房子里的吗?

有延长记号,就看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好吗?来合作一下!

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现在怎么来演唱吹草哨儿,你理解了吗?用你们的歌声告诉我。

三、总结下课

一首吹草哨儿,让我们感受了明媚的春天,在你们的歌声中,也让我感受到你们的欢乐。当然,演唱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中。真是高兴!

地球日课件 篇10

班会背景与目的: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快速堆积,其中许多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世界清洁地球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这些垃圾的停留不仅会给地球土壤、环境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还会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保护地球,而且还要了解该如何去做。而清洁地球就是一个方法。

前期安排:

1、带领大家观看电影《北极熊:一个夏天的奥德赛》,将观后感布置下去,作为班会活动的.一个环节。届时将评比出写得较好的五篇作文,指出其优缺点,并且颁发奖励。

2、准备好图片、幻灯片与串词,准备好有关环境的一些题目,届时在班会上进行抢答比赛。为了这次抢答,老师可以提前在其他课堂上或课后利用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将大部分题目写在黑板报上告诉学生,以免大家都没准备。

3、布置任务,让大家回去都帮助家里做一次家务,并且将家务内容写成一篇日记上交,规划方案《世界清洁地球日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布置任务——手抄报,主题“世界清洁地球日 让居住更洁净”,在班会时将评选出结果。

班会流程:

1、老师讲话,将话题引入到“世界清洁地球日”,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或图片给大家进行相关了解,介绍这个节日的时间(9月14日,或9月的第三个周末)、节日成立的意义和背景。

2、小游戏:根据不同垃圾的性质来进行分类。将垃圾的名字、垃圾的归属类别、垃圾该如何消除的方法写在卡片上,然后让参加游戏的学生进行配对,速度最快的为胜,获取小奖励。

3、好作朗诵:评比写得好的观后感,并且进行段落朗诵和点评,告诉大家如何进行观后感的写作。

4、谁是卧底游戏:准备几个相似的词语让学生来做游戏,如地球、星球,如花园、花坛等。

地球日课件 篇11

班会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

班会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学会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的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班会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文字或图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及手工工具(剪刀、胶水),准备色彩工具。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森林面积缩小,全不气候变暖,物种迅速减少,空气严重污染……人类要快快重视环境问题,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这是宇航员在太空看地球时发出的感叹。你们又有怎样的感叹呢说说你的心理话。向同学们介绍你收集的资料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展示目标:

从刚才发言中,我能感到同学们对我们的家园充满了忧虑,也充满了希望。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地球是不能克隆的,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你知道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

1、简介“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2、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这体现人类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三、启发思考:

(我们可以为环保做的事)

1、植树净化空气;

2、减少“白色污染”;

3、搞宣传活动;

4、节约水、电等多种资源;

5、保护动植物;

6、抵制大人抽烟

四、创作环保宣传画

同学们都想得不错,也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最近学校要进行一次环保宣传活动,我想大家可以利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一次环保宣传画的创作,来纪念这个全球性的日子。

五、布置练习: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一幅环保宣传画。

六、总结

1、总结。

2、鼓励学生课后在校园内张贴环保宣传画,并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地球日课件 篇1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增强孩子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激发孩子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生态环境的资料图片或影像,多媒体课件。

2、请家长利用假日带孩子出去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活动过程

1、认识“世界地球日”

你们知道每年的4月22日是什么节日吗?那么世界地球日究竟是怎么来的?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观看课件,了解: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WorldEarth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该活动最初在20xx年的美国由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随后影响越来越大。20xx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2、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的美好

3、引导幼儿感受地球现状

观看环境恶化的图片,了解环境污染,及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但是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4、引导幼儿说说,你想怎样来保护环境?

5、带孩子来到校园,看看校园的小树及园内环境,从我做起,美化环境。欣赏并学习儿歌:

爱护地球《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美化家园不迟疑;

你拍二,我拍二。捡纸和捡塑料袋;

你拍三,我拍三。避免垃圾堆成山;

你拍四,我拍四。教育别人在其次;

你拍五,我拍五。做好榜样别怕苦;

你拍六,我拍六。大家劲往一块凑;

你拍七,我拍七。把握现在好时机;

你拍八,我拍八。保护环境靠大家;

你拍九,我拍九。造福社会才持久;

你拍十,我拍十。回收废纸和电池。

4、幼儿园世界地球日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大自然寻宝

活动对象:新城区幼儿园大班

活动时间:30分钟(户外活动20分钟)

活动地点:幼儿园草地

活动目的:让幼儿了解世界地球日的有关知识,并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让保护环境成为幼儿的一种自觉行动。

材料:大自然寻宝卡;旧信封、纸袋

规则:小组成员一起活动;不得采摘或伤害动植物;遵守时间。

材料:自然寻宝卡、草地寻宝地图若干份

活动过程:

①讲述生物与非生物,讨论非生物的重要性。

②幼儿分为2人或3人一组。

③分给每组幼儿9张寻宝卡、一张活动页、一个旧信封及寻宝地图。

④把幼儿带到草地,给他们15~20分钟时间去寻找、收集卡上的东西,放入袋中。每位幼儿记下找到这些东西的地点。

⑤15~20分钟后,集合幼儿,回到教室。

⑥各组向大家展示他们找到的东西,并讲出它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大家一起讨论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独特的作用。

⑦总结:地球只有一个,若我们不珍惜它的话,它会报复我们的。

⑧每组展示完毕,让他们将这些东西再次放回原地。

小百科:“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读的是法律,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2024老师给学生的评语

老师学生评语 老师评语 12-08

雨后散步作文14篇

散步作文 12-08

人事专员转正简短工作总结范例

转正工作总结 12-0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4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 12-08

我心目中的语文作文

我心目中的语文作文 12-08

干部竞聘演讲稿(经典6篇)

干部竞聘演讲稿 12-08

腊八暖心短句收藏42条

暖心的八字短句 暖心短句 12-08

土地征用合同经典

土地征用合同 11-11

教室标语152句

教室标语 12-08

神奇的土地

病人的菜谱 婚宴的菜谱 10-15

2024最新我的好朋友小学生作文精华

我的好朋友小学生作文 12-0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