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分与合课件

【#范文大全# #最新分与合课件(精华十四篇)#】趣祝福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的精选好文。教案和课件是教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写好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并将其体现在教案和课件中。以下是本文提供的一些参考信息,请您参考!

分与合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10的分与合,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在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有序思维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爱数学的情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内装10个圆片的盒子,让学生从中任意取走若干个圆片,教师不用看,就能正确报出学生拿走的圆片个数。

2.鼓励学生发现老师猜数的窍门,并适时引入新课。

[说明:这一环节,教师应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就能吸引住学生。]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动手分圆片。要求学生拿出10个圆片,用自己的方法,把它们分成两堆。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针对操作情况适当给予展示。

[说明:教师应及时评点,让学生体会到这样无序地分,效果不好。]

2.动手涂算珠。

(1)激励学生先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再自由讨论怎样有序地涂,然后独立动手涂一涂。

(2)写一写,说一说,读一读。

引导学生把10的组成情况写下来。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集体读一读。

(3)快速抢答。

如,老师报出10分成9和1,学生马上回答出10分成1和9,并适时补充板书。

[说明:如何有序地掌握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系,在语言上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三、游戏活动,应用拓展

[说明: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在这一环节,利用课件设计闯关的游戏,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关:芝麻开门。

通过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完成闯关任务。

第二关:快乐搭档。

同桌合作,完成拍手游戏。(如,生1:我拍3,生2:我拍7,合:3和7合成10)

第三关:学唱儿歌,谁最棒。

通过竞赛的方式,学唱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双手。

[说明: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表演。]

第四关:商店购物,你能行。

课件呈现几种不同的玩具,标价1~9元。提出问题:如果你用10元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后,还剩多少元钱?

[说明: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评价,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总结评价,情知共融

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如果满分是10分,你打算给自己或同桌打多少分?

[说明: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可以及时追问:这位同学差几分就满分了?这样,在评价中既能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信心。]

分与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会2-5的分与合,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有条理地思考。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师: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点头认可)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师:(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邱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

师:你能把自己竖着的4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

师: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没有)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教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师: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如果刚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现在你看到4分成了几和几了?

生2:刚才3在左边1在右边,现在1在左边3在右边。

师:(指第一种分法)这种分法反过来看结果是怎样的?

生:(边说边做动作)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

师: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说一说4的分与合吗?

生1:讲台上的花盆里有4朵花,2朵红色的2朵黄色的。

生2:教室里有4张名人画像,一边两张,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生3:我们小朋友坐成4大组,除了我们组还有3大组,4分成1和3,1和3合成4。

生3:4分成3和1,3和1合成4。(教师打开教室里4台电扇中1台的开关。)

生4:我们教室里装了4台电风扇,4可以分成t和3,1和3合成4,也可以说4可以分成3和1,3和1合成4。

三、拓展

师:(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

师: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把你们想出来的结果写出来(出示方格图5)。

生1: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生2: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

师:再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说一说5的分与合吗、

分与合课件 篇3

教学要求:使学生从不同的两种思考行式逐步记住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重点:较大数的分与合学习。

教学难点:较大数的分与合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生手指游戏1—10,边说边动。

2、出示:5个胡萝卜,两只白兔的图片

3、生边看图边数出是多少。

二、学新知

1、创设情景一、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分萝卜)

2、要把5个胡萝卜,分给2个小白兔,可以怎样分?

3、生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师引导:5可以分成3和2,2和3和起来是5

4、把自己分的说给同桌听听。

5、汇报

6、创设情景二、7个气球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

7、生边说边动手分,汇报发现规律

师板书:123456

654321

三、练习

1、六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应该怎样摆?

生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里填几。

441327312

7

2、猜一猜。

(1)有5个围棋,左手拿2个,右手拿( )个

(2)有6个围棋子,左手拿( )个,右手拿( );7个哪?

四、小节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希望你们能把物体一次按不同的方法分好,再检查两份合起来是不是原来的整体。

五、作业

书23页第2、3题

板书:

分与合

分与合课件 篇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52页。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 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三、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得出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四、教学难点:掌握并领悟8、9的分与合的规律。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准备:

学生边摆小棒边说6、7的分解与组成。

(二)探索8、9的分与合:

活动一:8个 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用小棒代替 )

1、 学生动手操作边分8根小棒,边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 请学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说清楚分的结果。

3、 随着学生的演示与汇报,教师把分法写在黑板上。

4、 引导学生观察8的分解情况,可以一对一对的记忆,这样既方便又快捷。

活动二:让学生用9根小棒分一分,看看可以怎样分?

1、 学生动手操作边分9根小棒,边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要求有序的分,一对一对的记录)

2、 请学生上前演示自己分的方法,并说清分的结果。

3、 随着学生的演示与汇报,课件出示9的分解与组成。

(三)加强记忆,牢固掌握:

1、对口令游戏:同桌两个同学进行对口令游戏。

例如:生1, 5和几可以组成9;生2, 5和4可以组成9。

2、找朋友游戏:学生每人手中拿一个数字,找出组成8或9的好朋友。

3、摘星星:

4、 连一连: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呢?

5、快来帮小猴子摘下合起来是9的桃子吧?

四、应用练习,加强理解:

1、分一分:喜羊羊与懒羊羊分吃9个草莓,他们能吃同样多的草莓吗?为什么呢?8个草莓可以吗?

2、原来有8块糖,大头儿子吃了一些,还剩下3块糖,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大头儿子吃了几块糖呢?

五、综合拓展:你会填吗!

六、布置作业:

边摆小棒边向爸爸、妈妈说一说8、9的分解与组成。

七、板书设计:

8、9的分与合

分与合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4、5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在每一组分法中得出相应的数的组成,并联想出另一种法发。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请大家向四周看一看:今天又有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那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鼓掌欢迎)

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下,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来做几次拍手的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现在谁来说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啊。(板书: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分与合

前几天我们在农家小院里认识了1—5这几个数字,现在我们再次到农家小院里帮助老婆婆解决2个数学问题:

老婆婆想把4个向日葵放在2个筐里,要求是:每个筐子都不能空着,也就是每个筐子里都有向日葵,谁愿意帮助老婆婆分一分啊?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教师板书。

谈话:根据小朋友的摆法,你们能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好了,小朋友们知道了4 可以分成几和几,那么,现在老师分过来问了,几和几组成4?

2、学习5的分与合

刚才我们研究了4的分与合,同学们自己动脑筋得出了4的三种分法,并且由这些分法想到了几和几组成4。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婆婆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哦,老婆婆的问题是把5个玉米棒放在2个盘子里。小朋友们能不能一个不漏地找出 所有的分法呢?请同桌的2个小朋友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分法。老师要看一看哪桌的小朋友分得又对又快,而且要分得完整。

好了,小朋友们通过动手知道5可以分成几和几,注意:一共有几种分法?提问小组回答,边回答边板书,表扬分得完整的小组。

指名读5的组成,提问根据5可以分成几和几反过来怎么说?(几和几组成5)

3、比较4和5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5比4多一种分法)能不能分成2个相同的数?

(三)巩固练习

1、21页做一做1、2

2、老师说数字,同桌之间摆卡片

3、23页3、4

4、22页做一做2题 涂一涂、填一填

(四)总结

同学们学的很开心吧!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活动,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谁能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分与合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分与合》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掌握1-5各数的组成和分解。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喜欢喝理解,最后能够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和分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在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一分,合一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分与合的联系,从而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我吗?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由鼓掌引出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才能拍响。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从而写出板书。《分与合》

设计意图:由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鼓掌引入新课,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感到亲近、自然。

二、展开教学。

(一)4的分与合。

1、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个桃子,让同学把4个桃子分一分,分成两部分?

(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得出结论:4个桃分成1和3;4个桃分成2和2;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444

/\/\/\

3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去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对小朋友进行表扬和夸赞的同时设下疑问: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呢?)(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小组讨论然后指明回答,其余小朋友在组内说说

3、手势变变变。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这个游戏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操作:弯曲大拇指,4指呈\\\/型,看到老师的手势,你想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也可以说几和几合成4?将手突然反过来,这下呢?)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因为手反过来了。)

哦,现在呀,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记住它。第二种分法呢?(还是2和2)师:为什么还是2和2?(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手势变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速度,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那么你想知道5的分与合吗?

请小朋友拿出老师发的花片纸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3、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4、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板书:5555

/\/\/\/\

41142332)

5、你会这样说吗?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第1题。

(1)自己说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分与合。

2、游戏:出手指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我们一起来做出手指的游戏好吗?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如:师: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玩玩说说。

(4)我们改成拍手游戏好吗?师生拍手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玩具卡车: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

(3)请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读给大家听。

(4)找规律:/321/4321

45

\123\1234

有没有什么规律?

4、完成第四题。

(1)照样子画一画,谁能说说它有什么规律?OOOoOOOo

(2)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二题,边做边想想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接着画下去。交流订正。

5、完成第五题。

认真写数。每个数写三遍。

三、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把今天学的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分与合课件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课时:2课时。

1、第一课时:6、7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1-4题。

2、第二课时:8、9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5-8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4、5的分与合,同学们掌握了(通过实物学习数的组成,从数的一种组成能联想出另一种组成等)方法,今天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6-9的组成。

二、教学新知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怎样分?”

2、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序地分”。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看教材中的插图并按插图动手操作。如:把6个气球分在两个手里,书上画了几幅图?为什么只画三幅?从每幅图里得到6的组成?虚线框里的组成和框左的组成有什么联系?第一组与第二组有什么联系?第二组与第三组呢?

3、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6的组成中学会有序的操作和有序的记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的学习。

7的分与合让学生一边分圆片,一边想数的组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组织交流。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序地进行,能不能从7的一种组成在虚线框里写出相应的另一种组成。

在7的分与合都找到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记住这些组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到“有序”和“联想”上。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掌握7的组成。

2、“想想做做”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对口令等形式巩固已学的数组成。在学习8和9的组成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7、8题都是巩固8和9的组成的`练习。练习以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能记住8和9的组成。对学生说的方法要尽量肯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后练习

分与合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面对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学生出现盲目认同和跟随现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依据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的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构成、特点、影响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化为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增加对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热爱。

本课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难点是提高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化以实际行动。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结合多媒体的辅助,在教学中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的收集归纳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引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今年在我国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请问同学们知道上海世博会是哪年申办成功的?之所以申办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归纳: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文化魅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我们一同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欣赏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展示海宝和中国馆图片)这里包含着很多中华文化元素。请同学们寻找。

如果你是世博会的志愿者,在展会中你会向外来游客们介绍哪些中华文化的元素或特有形式?

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特有形式(故宫、汉字、瓷器、京剧、编钟等)

提问:⑴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师生共同总结: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播放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用世博会这个社会热点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同学们寻找其中代表中华文化的形式或内容。丰富的图片使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

二、细说中华文化

这一环节设置了活动“文化之旅问答”。学生分组根据选项答题比赛。

文化之旅第一站科技馆:通过这一站中的问题回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中的科技工艺方面内容

第二站藏书阁:这一站体现中华文化中文化典籍方面内容。

第三站艺术厅:这一站体现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方面内容。

通过活动活跃气氛,又让同学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构成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深。

三、品析中华文化

品析中华文化之力量

此处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通过对比四大文明古国文化的发展,引起问题:中华文明文化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在哪?

结合中华文字变化、制度变革创新,节日回家场景等三个事例分析,师生共同总结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到感悟,品析中华文化之力量。

品析中华文化之影响

展示在城市建筑、生活思想、家庭关系方面中国人的“和”文化,让学生归纳这些图片和材料所体现的共同点,即“和”。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体验情感能力。“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些无不包含着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播放《孔子》电影插曲,至圣先师孔子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导师,世界各国都有很多孔子庙宇和孔子学府。孔子思想不断地影响世界,同样中华文化也更深入地影响着世界。用材料震撼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

4、践行中华文化之传统美德

播放《游子吟》,和同学们共同吟唱。这首诗里我们感受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生活中我们如何传承这一美德?

情景饰演:家庭贫困的小明看到别的同学都有mp3,也想和妈妈要钱买,当他从妈妈手中拿到钱正要出门,看到妈妈多年未换的旧鞋……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做?

在这一环节中引领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关爱父母。饰演小明的同学没有买mp3,而是给母亲买了一双鞋,感动了母亲的同时也感动了我和同学们。在情感的烘托下学生已经完全进入到情境中,我进一步让学生反思生活中“不孝”和“不道德”的做法,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美德,并能在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三、课堂小结:几千年来,中华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开发了祖国的大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做中华美德的继承者、弘扬者。

分与合课件 篇9

一、知识回顾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的分与合?

指名从2开始说,依次说到7,并静静地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练一练

今天是小林10岁的生日,妈妈准备帮他举行一个生日聚会,看,他们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呢!

电脑出示场景

1、分草莓场景。(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题意:把草莓放在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

(2)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别摆出5、6、7三个数可以分成的几种情况。

(3)交流每个数可以分成的几种情况,要求学生有顺序地说出,并且每种分法用两种说法来说说。

(4)小结

刚才我们帮助小林和他妈妈解决了分草莓的问题,从刚才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回答::我们可以根据一种分法说出两种分法。

师小结:每组草莓都有不同的分法,我们可以根据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方法。

分完了草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天上的风筝吧。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朋友,看这些风筝飞得多好啊,看看谁能完成风筝对你的考验。把风筝上却的地方能填完整。

(1)生独立思考,并填出风筝上相应的数。

(2)同桌相互说说是怎么填的。

(3)全班汇报

提问:你是怎么填的?哪些小朋友都填对了?

(4)错的小朋友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组游戏。

(1)师请一学生上台合作示范给其他小朋友看。

(2)让学生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4?

(3)全班交流。

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给大家看。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汇报并适当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集体校对。

5、想想做做第5题

(1)先让学生看图,教师讲明规则

(2)学生独立完成

(3)同桌检查

(4)全班汇报交流,错的小朋友订正。

三、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小朋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活动中有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

对,就是我们学过的6和7的分与合。小朋友都学习得很不错,老师希望每位小朋友要牢牢记住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运用自如。

分与合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分与合课件 篇11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示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具体,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研究。】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察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②认识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观察例1中的圆柱,根据图形上的提示认识圆柱的高,再根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引出认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与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认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衔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有关知识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分与合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例题、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4、5的组成。

教学难点:

在每一组分发中得出相应的数的组成,并联想出另一种分发。

教具学具:

教学课件、每小组4张桃子图片、4张盘子图片、5张星星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课件,同学们,豌豆博士又来考我们了。他说: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做客,想请小朋友们把每个小组准备的4个桃子放在两个盘子里来招待老师们,小朋友们想想可以怎样把四个桃分放在两个盘里呢?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一)4的分与合

1、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出示课件)

4个桃分成1和3; 4个桃分成2和2; 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师边说边点出相应的内容)

3、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第30页,把我们刚才4的分法填在书上。

4、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这回茄子老师可高兴了,她想请小朋友们再回答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分与合课件 篇13

?小书包》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及3个偏旁,会写“书、本”2个生字。

2.了解学具的名称,知道它的用处。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初步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一些识字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并学写“书、本”2个生字,初步掌握观察字形的方法,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师准备:识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a4纸(书包里物品的图画及文字)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出示谜面猜一猜,揭示谜底。板书课题,齐读,学生书空。

二、学习词语

1.想知道老师带来的书包里都装了什么吗?逐一掏出东西,课件出示相应词语认读。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总结识字方法:有时候我们看到熟悉的物品就认识相应的生字了。

(板书:看物(图)识字)

2.翻看书本学词

(1)借助拼音自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要求:互相检查字音,纠错。

(3)展示:小老师带读

3.自读儿歌,复习词语。展示朗读。

三、重点识字

1.抽读生字,口头组词说句。

2.同桌游戏:我问你指

同桌评价:正确、流利三颗星正确、速度稍慢两颗星有错误,纠正一颗星

3.优秀小组展示

4.如何记住这些字呢?学生说,师板书

板书:早、本、校(加部件)

作、笔、课(加偏旁)

尺加笔画

总结、板书记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

相机指导认识单人旁、竹字头,了解生字做偏旁发生变形,发现“刀”和它的变形偏旁“刀字头”5.启发学生用象形字来学习认识“包子头”(课件演示)拓展几个包子头的生字。

板书:了解字理

6.随文识字

齐读儿歌。

四、拓展识字

1.拿出a4纸,说说你的书包有什么。同桌互相认一认。

2.游戏:书包里面有什么(学生展示台展示)

五、学写字

1.出示生字“书”“本”,指导学生观察字形。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强调“书”的点和“本”最后的横画。

3.学生练写。

4.展示学生作业。

六、布置作业:

想一想,如何整理自己的书包呢?

分与合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x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身边或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回答:(1)7米是10米的几分之几?

(2)51千克是100千克的几分之几?

2.说出下面各个分数的意义,并指出哪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哪个分数表示倍比关系。

(1)一张桌子的高度是x米。

(2)一张桌子的高度是长度的x。

(引导学生说出:x米表示0.81米,是一具体的数量;x表示把长度平均分成100份,桌子高度占81份,表示倍比的关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举几个百分数的例子:这次半期考,全班同学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超过了50%;体检的结果显示,我校的近视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64%?像100%、50%、64%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2、同学们能举出几个百分数的例子吗?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百分数?

3、举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并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讨论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及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

5、教学百分数的写法: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如:

百分之九十x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6、教学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也是先读分母,后读分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p83“做一做”第二题:读出下面的分数。

2、完成p83“做一做”第一题:直接在书上的横线上写出对应的百分数。

3、p86练习十八第4题:读出或写出报栏中的百分数。

4、“做一做”第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思考题:

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五、六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各是多少?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的百分率高?

课后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x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之九十x写作:90%;x百分之六十四写作:64%;x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写作:108.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x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足球运动员参加罚点球比赛,应该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合适,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罚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x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四、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

在最后一个换节我设计了拓展联系,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说一说你还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例如上半年完成了任务的60%x。学生想到了还有40%x没有完成;上半年的进度很快,他们的效率很高;他们先紧后松。又如我国航天发射七次,都成功了。这里面没有百分数,学生说出了里面含有100%x;我国的航天科技非常先进,我为我们国家感到自豪,对学生也进行了一定的思品教育。

精选阅读

分与合课件(分享六篇)


在网上搜索后趣祝福小编整理出了这些关于“分与合课件”的知识,希望这些资料能够为你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思路。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

分与合课件(篇1)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1. 通过摸球、装球、摇奖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 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合作学习态度的形成。

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解释生活中的事情。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一边玩一边学知识,好吗?(学生一听和老师来玩,顿时兴奋起来)我们先来玩一个电脑游戏--大爆破。

游戏规则: 点击气球,击中一个气球,气球破后就有一个奖品落下,奖品是苹果或梨。分三组进行,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一组,得到苹果多的算赢,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做好统计。比赛结果如下:

男生  √√√√√√√√√

女生  √√√√√            √√√

老师                        √√√√√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后,老师一脸沮丧:我怎么就得不到一个苹果呢?而女同学却又有苹果又有梨呢?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都有点犯难,教师说: 你们想知道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了。

[评析: 一个电脑游戏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用一个疑问促使他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1. 教师出示三个黑袋子,告诉学生袋子里装着白、黄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让3个学生分别选其中一个袋子分别摸5次,看谁摸出的黄球多。

第一个学生上来。教师和蔼地问:你想要哪个袋子?希望你运气好,能摸出好多个黄球。

结果他摸出3个黄球、2个白球。教师打开袋子,让全班学生看清袋子里有黄球,又有白球,追问: 他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一定是黄球吗?

师: 那你能把刚才摸球的情况用“可能”这个词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 袋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我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

根据后两个学生的摸球情况,继续引导学生说出“一定”“不可能”。

2. 小组内摸球。要求: 小组长拿出三个分别装有红球、绿球、红球和绿球的不透明袋子,组内每个成员自选其中一个袋子各摸5次,看看谁摸出的红球多。每人再用“可能”“一定”或“不一定”说说自己的摸球情况。

3. 反馈: 小组派代表说说组内的摸球情况,要求用上“可能”“一定”或“不可能”。

[评析: 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动口、动脑,使得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非常具体、生动。]

师: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也有很多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还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小朋友能举例说说吗?

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师: 哦,说得真好,你让老师长见识了,老师谢谢你。

“珍惜时间。”学生接着说。

“错了就要改。”学生又接着说。

……

[评析: 看,学生说得多好!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是人们交流的基础,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觉到你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之后,才肯向你敞开心扉。尊重学生,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与学生实行心灵的沟通与思维的碰撞,这样的课堂才会温馨宜人,才能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师生对话: 你们看过摇奖吗?(看过)你们也想来摇奖吗?你想得到什么奖品?(足球、篮球、钢笔)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转盘: 盘面上有红、黄、蓝三色,上面分别写有奖品:太阳、白云、蓝天。提问: 你们在这个摇奖过程中能得到想要的奖品吗?

学生有的摇得“蓝天”,有的摇得“白云”,在摇奖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评析: 教师准备的奖品让学生出乎意料,且又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设计的,这是对教材资源的深层挖掘。蓝天、白云、太阳不仅给课堂带来一种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领悟大自然的美,获得一种美感,而且也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想一想,根据要求,每次袋子里该放什么球?小组讨论后再装。

1. 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

2. 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

[评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是惟一的。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注重问题的延伸和拓展,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师: 小朋友玩得高兴吗?在玩的同时你学到了什么?

生: 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是一定会发生的。

师: 那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老师得不到苹果吗?为什么女生得到了苹果又得到了梨?而男生得到的全是苹果呢?

“我知道,我知道!”学生一脸得意:“我猜男生的气球后面藏的全部是苹果,所以得到的全是苹果;女生的气球后面藏着苹果和梨,所以得到了苹果和梨;而老师的气球后面全是梨没有苹果,所以不可能得到苹果。”

[评析: 揭谜与前面的设谜互相呼应,同时也是所学新知识的应用,这样就使得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了生活中去。]

分与合课件(篇2)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通过亲自分一分,摆一摆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1)通过放桃子这个情境,引入本课学习内容。再让学生用小圆片来代替4个桃子,分成2堆。分完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呈现不同的分法。但在巡视学生分法中,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左右各放2个桃子,所以在交流分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2) 教师摆圆片、学生说4的分与合。该环节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同时巩固学生对于“4”的分与合的记忆。

3)让学生前后桌进行合作,自主探索5的分与合。请同学上台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观察得到另外一种分法。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4) 在已经掌握4、5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填出2、3的分与合。并让学生进行记忆2-5的分与合。

5) 花片游戏。先请一名同学和老师一起合作完成,然后再让学生同桌2人来进行合作,一边出花片,一边说原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操作多导致学生的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积极、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还不够。

分与合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儿歌的音韵美。

2、初步理解课文,渗透爱大自然、爱集体、爱祖国的教育。

3、识字12个。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字卡,

2、图:蓝天,白云,小鸟,树林,小鱼,小河,泥土,种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下面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首小诗《家》,你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理解背诵。

1、配乐诗朗诵。(课件出示课文)

2、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跟老师一起读吧。

3、自由轻声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齐读课文(边听边想:这首诗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学生回答:师理解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的图字(读,齐读词条。)

5、你知道他们的家在哪儿吗?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

6、练说:我把()送回家,()是()的家。

(1)指名说,贴图

(2)读词

(3)出示课件,读句(多种形式读)

7、拓展(出示课件)想一想:()是()的家。

8、看,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在家中生活的多快乐呀!小伙伴们有自身的家,你的家在哪儿?生回答)这是我们的小家,我们也有一个大家,那就是——我们的祖国。(读词“祖国”)

(1)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它叫什么名字?它像什么?

(2)介绍有关祖国的一些知识。

(3)指导读句

9、齐读课文

三、游戏识字。

(出示缺生字的课文)过渡:有些淘气的字离开了家,它们上哪儿去了呢?我们赶快去找找吧。

游戏一:登山、夺星。(出示:山和生字)

原来它们来登山了。你们想登吗?谁能登到山顶夺到小红星呢?指名读。(能顺利读完就奖给小红星)

游戏二、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过渡:同学们登山累了也渴了,那么到果园去吃苹果吧。要求:喜欢哪个苹果就摘哪个苹果。(游戏后,齐读生字)

游戏三、送字婴幼儿回家。(出示缺少的生字的课文)要求:把生字婴幼儿发给学生,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的送字婴幼儿回家)

例如:问:天天天,你在哪里?

答:我在这里,大家请跟我读“天天天”(全班齐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把生字送回家了,它们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用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课文。

分与合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2、3、4、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小明带来了几个桃子和两个盘子,他要分给我们几个最听话的小朋友,但他看到我们这么多听话的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 教学4的组成,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1) 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圆片代替)放在两个盘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现多种放法。

(2) ;带领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分法抽象出4的一种组成,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按照这样思考,从其他几种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几种组成。

(3) 让学生观察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多种放法,数4分成两部分也有多种分法,体会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

(4) 引导学生对应着4的每种分法,认识几和几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就是几和几合起来是4,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及其辨证统一。

(5) 可以用对口令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练习。

1、 组织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学习5的组成。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试一试”,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2、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重视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分与合课件(篇5)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4、5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在每一组分法中得出相应的数的组成,并联想出另一种法发。

同学们,请大家向四周看一看:今天又有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那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鼓掌欢迎)

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下,要求越慢越好。

现在谁来说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在数学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

前几天我们在农家小院里认识了1—5这几个数字,现在我们再次到农家小院里帮助老婆婆解决2个数学问题:

老婆婆想把4个向日葵放在2个筐里,要求是:每个筐子都不能空着,也就是每个筐子里都有向日葵,谁愿意帮助老婆婆分一分啊?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教师板书。

谈话:根据小朋友的摆法,你们能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好了,小朋友们知道了4 可以分成几和几,那么,现在老师分过来问了,几和几组成4?

刚才我们研究了4的分与合,同学们自己动脑筋得出了4的三种分法,并且由这些分法想到了几和几组成4。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婆婆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哦,老婆婆的问题是把5个玉米棒放在2个盘子里。小朋友们能不能一个不漏地找出 所有的分法呢?请同桌的2个小朋友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分法。老师要看一看哪桌的小朋友分得又对又快,而且要分得完整。

好了,小朋友们通过动手知道5可以分成几和几,注意:一共有几种分法?提问小组回答,边回答边板书,表扬分得完整的小组。

指名读5的组成,提问根据5可以分成几和几反过来怎么说?(几和几组成5)

3、比较4和5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5比4多一种分法)能不能分成2个相同的数?

同学们学的很开心吧!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活动,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谁能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分与合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每生5个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我吗?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2)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指名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3)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再指名示范)

4)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二、展开教学。

(一)4的分与合。

1、今天来上课呢,老师带了4个水灵灵的桃,你能把4个桃子分一分,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板画简笔画)

4个桃分成1和3; 4个桃分成2和2; 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3、现在请小朋友打开书,翻到第30页,把我们刚才4的分法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完成黑板上的板书。

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余在小组内说一说。

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因为手反过来了。)

哦,现在呀,师:为什么还是

(二)5的分与合。

1、XX班的小朋友果然很厉害!一会儿就将4的分与合学会了。

那么你想知道5的分与合吗?

2、好,请小朋友们听清老师的要求:我说开始,大家就开始,明白了吗?好,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花片纸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再把书上第30页的方格填写好,听清了吗?开始!

3、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4、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5、你会这样说吗?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

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第1题。

(1)自己说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分与合。

2、游戏:出手指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我们一起来做出手指的游戏好吗?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如:师: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玩玩说说。

(4)我们改成拍手游戏好吗?师生拍手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玩具卡车: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

(3)请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读给大家听。

(4)找规律: / 3 2 1 / 4 3 2 1

4 5

1 2 31 2 3 4

有没有什么规律?

4、完成第四题。

(1)照样子画一画,谁能说说它有什么规律?OOOoOOOo

(2)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二题,边做边想想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接着画下去。交流订正。

5、完成第五题。

认真写数。每个数写三遍。

四、总结全课。

1、学习了什么?

2、说说我们学习的分与合。

最新黑与白课件(分享15篇)


教师每一节课通常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和课件,编写好教案和课件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参考。今天,趣祝福的编辑分享给大家一篇关于“黑与白课件”的内容,请大家将此页收藏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黑与白课件 篇1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具: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具: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二、发展阶段

1、学生说一说黑与白的特点。

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3、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4、学生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

三、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黑与白的构图。

课后反思:黑与白两种颜色反差相当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展示交流时提出很多有新意的想法,让我想像不到。

第二课时

一、导入阶段

上节课,我们学会黑白的构图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做。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提出构图的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2、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三、拓展阶段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课后反思: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业过程中,许多孩子惊奇的发现:从黑纸上剪下花纹后,剩下的纸铺在白纸上居然也有着奇妙的效果!我适时引导他们: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只要带着艺术的眼光看世界,没有废弃物,只看你肯不肯动脑筋加工。

黑与白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3课黑与白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有尝试才能了解,本课通过欣赏不同手法的黑白画培养学生积极想象,敢于表达自己对画的理解感受的能力及大胆构思设计的创造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收集黑白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课件展示)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足球、太极、连续纹样、水墨画等;

(2)心理学上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人与杯子、房间、会亮的灯;

(3)美学上渐变的黑白图片: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黑白图形应用比较广泛,它们之间的转换会产生意想不到视觉效果,初步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按照《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尝试制作人像与杯的黑白正负形。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人像与杯的制作过程。

(2)练习制作人像与杯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尝试过程中体验黑白对称图形组合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中插图,小组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在讨论中学生能够博采众长,从作品表现产生的效果将它们进行归类,进一步体验到黑白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美感。

3、归纳总结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出示课件):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如变化的脸、一家三口等。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如人像与杯、皇后与卫士、女人与狗等。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如象与羊、埃舍尔的变换等。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如中国汉代装饰纹样等。

[设计意图:通过二次欣赏,让学生加深理解黑白图形的表现方法,进一步认识黑白图形在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的美感。]

三、欣赏评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设计意图:在欣赏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表现不同的黑白图形。]

四、创作表现:

1、用绘画或剪纸等形式表现黑与白的正负形。

要求:(1)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2)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2、学生进行临摹或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处理学生呈现的问题,发现与众不同的作品。

五、评价小结:

1、作品展示与交流: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或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说说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和喜欢的理由。

(3)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说说自己这幅画有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4)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成功之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课堂小结:

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地方有疑问?

六、课后拓展: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创作一幅黑白漫画,注意体现作品的形式美。

教学反思:黑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作业过程中,许多孩子惊奇的发现:从黑纸上剪下花纹后,剩下的纸铺在白纸上居然也有着奇妙的效果!我适时引导他们: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只要带着艺术的眼光看世界,没有废弃物,只看你肯不肯动脑筋加工。

黑与白课件 篇3

1、学会正确使用连词“像”、“和”、“同”、“跟”等,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说话。

2、在游戏中,积极倾听别人的发言,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分享游戏的快乐。

3、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教师出示五角星,告诉幼儿玩一个游戏,答得对的小朋友可以得一颗五角星,比比哪组五角星多。

二、教师交待游戏名称、玩法和规则。

2、玩法,规则。

如,问:这只皮鞋是什么颜色的?幼儿不能直接回答是黑色的,而必须说:这只鞋的颜色跟墨汁的颜色一样。而且其他幼儿不能重复别人的答案。

三、幼儿分组活动,在教师带领下以竞赛形式进行游戏。

四、幼儿两两结伴,一问一答进行游戏。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在第一个班教学设计上,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了大自然中几种特殊的动物并给出思考问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由此引出课题。随后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具有黑白现象的事物,进而欣赏黑白画作品。在欣赏作品时,我带领孩子针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析,感受黑白画黑白块面分割、点线装饰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讨论黑白画的创作步骤,我进行步骤示范。进而,欣赏创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们的作品效果很好,黑白对比强烈,点线装饰富有创意。

可是学生们并不是都按照之前讨论的步骤进行创作的。在辅导孩子创作过程中我就在思考,不是所有的美术创作都要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就像上学时和同学们进行绘画创作也是不拘一格的。

孟老师来校视导,她的一个问题让我茅塞顿开。她问我:“为什么要按照这么一个步骤绘画?”是啊,我引导孩子们探讨出来的创作步骤:画轮廓——黑白块面分割——点线装饰。可是我并没有给孩子点透为什么要这么画。我的本意是让孩子们创作出更有层次感的黑白画,画好轮廓后先将画面分割黑与白的块面是为了确定画面最黑和最白的两个层次,最后的点线装饰是为了让画面呈现出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层次,并且使画面出现更多的变化,更加有趣味性。

另外我在示范时,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创作,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直接示范。可是材料不同,画面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粉笔画出的黑白画并不像黑色彩笔在白纸上画出来的那样对比强烈,这也是导致孩子们不太明白为何要先分割黑白块面再进行点线装饰的重要原因。

下次课我将改用黑色马克笔在白纸上示范,这样不仅是让孩子们感受到黑白画的强烈对比美感和黑白灰层次感,更是以身作则的让孩子感受到美术创作的效果与不同媒材、工具有重要关系。为了节省示范时间并达到示范效果我也将根据孟老师的指导改进示范方法:在只有黑白块面分割的黑白画上示范点线装饰,在黑白分配不够均衡的半成品作品上进行黑白对比的调整示范。

黑与白课件 篇4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3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黑与白》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结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就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试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教材,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一条纽带,因此教材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黑与白在颜色里占有特殊的地位,属于无色彩颜色系列。当黑遇上白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4、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设计和实施,离不开目标这个灵魂。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黑白画图形的造型规律,感受黑白画的独特形式和美感。完成一幅即时贴黑白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欣赏等体验,初步掌握黑白画中的横切分割的绘制方法。以及能够初步了解黑白画图形的造型规律。并创意性的将即时贴材料运用于黑白画创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可以感受黑白画的美,体验即时贴黑白画制作的乐趣。培养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5、学情分析

宋庆龄曾说,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所以对学生的情况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阶段的学生由低年段到高年段儿过渡的重要时期。其学习方法思维的逻辑模式渐渐产生变化。三年级的学生同时也是好奇好玩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的毅力,在教学中引入猜谜语示范引领等。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并积极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

6、教学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的教法是讲练结合法,欣赏分析法等,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环节都是为了让教学过程更好的呈现。本节课我将从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导入

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课堂,我的导入如下:同学们,你们知道熊猫最大的两个愿望是什么吗?老师听到了,有同学说消除她黑她的黑眼圈。也有同学说,能拍出一张彩色照片。那么为什么呢。有的小伙伴儿说老师因为他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好,那么我们来学习本节课,黑与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直接导入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新授

在课程之初,我会出示一张太极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黑与白。这张图片上外面一个正圆,就是太极图。那分黑白两个逗号,一样的叫做阴阳。那么我会问同学们除了老师播放的这张图片,你还能找一找生活中具有黑白现象的事物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联系生活经验,感受生活中的黑与白,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感受黑白画面。

接着,我会再出示一张天空河水的黑白画,在这张画上下面是鱼,然后慢慢往上,就变成了鸟。我也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去给学生讲解。为什么明明是鱼到上面就变成了鸟,通过对这幅作品的欣赏我会引导同学们什么是黑白画。最后得到黑白画主要应用于版画插画印章图画。通过这幅黑白画的作品赏析,我会引导发现黑白画创作的原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黑白画的概念,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接着,我会让大家认识一种新的材料。黑色即时贴请同学们动手并观察他有怎样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对,即时贴绘制方法。做一个分析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举一反三的逻辑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最后我会设置一个讲评环节,每个组说出自己鉴赏的画作运用了哪些描绘手法以及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这样老师也能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便于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之后作为老师我会一一点评,主要强调学生鉴赏的闪光点,这种积极的点评方式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们树立对美术学科的热爱。

小结

接下来我会用提问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所学内容。

作业

回去针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自行创作一幅画,并分享给家人看。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我将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尊敬的各位考官,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说课内容,感谢您的倾听。

黑与白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主要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2、幼儿学会画奶牛的花纹,并尝试在奶牛的身上画出来。

3、愿意为小狗、奶牛、斑马等动物设计花纹轮廓,并学习正确地涂色。

4、寻找生活中与黑白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

活动准备

1、动物园的图片一张、郊游的音乐一曲、动物图片每人一张,人手一支粉笔,生活中的斑马线及象奶牛一样的花纹一朵、一朵的白云,

2、记录表人手一张,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点。

活动过程

一、花纹动物的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1、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去过”

教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呢?(请三个幼儿讲一讲)

2、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黑白花纹动物园去看看,有些什么动物呢?

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出发吧,(放智慧树的音乐)

老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跳。

3、音乐结束,老师出示黑白花纹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有些什么动物?

(幼儿随便讲,有什么什么动物)。

4、教师:请幼儿再说说他们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老师可以个别指出,让幼儿一个一个说,小狗身上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奶牛身上的花纹是

一块一块的,斑马身上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然后出示三种花纹图样。

二、画奶牛的花纹,让幼儿尝试在纸上画。

1、教师:这三种花纹你哪一种不会画,老师着重示范奶牛花纹的画法:

爬了一座山坡停一停,再爬一座山坡停一停,请幼儿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画。

爬了许多座山坡累了,又回到出发点休息了。

2、请幼儿在地上学画奶牛花纹的画法

(每个幼儿在地上画花纹。老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的作品。

三、白花纹添画花纹,并给动物配上适合的花纹。

1、每组有现成的动物作品,但是没有花纹,请幼儿为他们设计花纹。

2、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并放音乐。

四、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作品。

五、生活中相似的线条

1、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与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斑马、奶牛、狗等等

2、斑马线与斑马身上的花纹相似,奶牛身上的花纹与白云的花纹相似、

小狗身上的花纹与泡泡、雨点、露珠等相似。

黑与白课件 篇6

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不说黑与白》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连词“像”、“和”、“同”、“跟”等,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说话。

2、在游戏中,积极倾听别人的发言,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分享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黑色、白色的实物若干,红五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教师出示五角星,告诉幼儿玩一个游戏,答得对的小朋友可以得一颗五角星,比比哪组五角星多。

二、教师交待游戏名称、玩法和规则。

1、介绍游戏名称:不说黑和白。

2、玩法,规则。

如,问:这只皮鞋是什么颜色的?幼儿不能直接回答是黑色的,(屈老师 )而必须说:这只鞋的颜色跟墨汁的颜色一样。而且其他幼儿不能重复别人的答案。

三、幼儿分组活动,在教师带领下以竞赛形式进行游戏。

四、幼儿两两结伴,一问一答进行游戏。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黑与白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黑与白的表现形式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艺术家们把这种对比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

在各类作品中。教材从生活入手,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斑马图片,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欣赏艺术家取材于生活的黑白画创作作品,了解黑白画的概念和黑白画独特的美感。通过解析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创作灵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

在教学中分析黑白版画作品,通过探究绘制方法,让学生掌握黑白画的绘制原理。创作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纸或即时贴等)和表现方法(画、剪贴或刻纸等)。

二、教学思路

本课采用3课时教学设计:先从观察生活中熟悉的黑白两色景物入手,带领学生欣赏黑白作品。对比彩色与黑白画作品,感受并领会黑白画的独特美感。在欣赏时,可以针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在创作中简化结构、夸张造型的表现能力。然后解析教材版画作品,探究即时贴材料的特点和黑白画中的分割绘制方法,并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为后面完成风景画作品做好准备。最后,欣赏创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继续添画,巧妙构思,完成风景画作品。

如果学生对视错觉画感兴趣,可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了解视错觉画的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教案:(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熟悉的黑白画图片(斑马图片、太极图等),学生回忆生活中具有黑白现象的事物(如围棋、服装、斑马线、书法等),初步感知黑白画面。

(二)发展阶段

1.学生观察、对比黑白图片与彩色图片,交流对它们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黑白对比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2.欣赏多种类型的`优秀黑白艺术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媒材与创作方法。学生畅谈欣赏感受,加深对黑白画美感的理解,了解黑白对比形式在不同类型作品中的运用。

(三)布置下一节课的准备

学生准备一张树的简笔画稿,要求构图饱满,表现大胆。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出示一组即时贴制作的黑白画《树》,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观察范作使用的材料及特点。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材料?(即时贴)材料有什么特点?(即时贴的特点:生活中常见,易裁剪和粘贴等)师生通过交流,总结出即时贴在生活中十分常见,背面有胶,易于刻贴或剪贴的特性。

2.学生探究作品中的绘制方法,提出问题:《树》作品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总结画面分割的绘制方法。学生初步体验运用分割的方法对《树》的画稿进行加工,并用即时贴

画完成作业。提醒学生注意刻刀和剪刀的安全使用,发现问题及时示范纠正。

(三)展评阶段

将学生作业展示在黑板上,师生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作业评价主要从创意、构图和造型等方面进行。

(四)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整理好工具与材料,收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引导阶段

出示一幅学生在上一节课完成的优秀作业《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如何增加内容,使其成为一幅层次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完整的风景画作品。

(二)发展阶段

1.出示一组有创意的风景画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何添画来完善自己的作业。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风景是什么?有什么景物?可以添加什么让画面更有创意和层次?进行相互交流。

2.学生集体构思,教师示范完成黑白风景画的构图和分割绘制部分。

3.学生完成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第6课黑与白?47

(三)展评阶段

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师生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作业评价主要从画面创意、画面整体效果方面来进行。

四、评价建议

1.学生能否描述出黑白画的特点,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能否初步掌握黑白画中画面分割的绘制方法。

3.学生能否创作黑白画。作品表现是否大胆,有创意。

黑与白课件 篇8

教科研----沿南幼儿园顾冬青

Byyzxmyey发表于20xx-7-118:27:44

沿南幼儿园顾冬青

活动目标

1、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主要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2、幼儿学会画奶牛的花纹,并尝试在奶牛的身上画出来,愿意为小狗、奶牛、斑马等动物设计花纹轮廓,并学习正确地涂色。

3、寻找生活中与黑白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

活动准备

动物园的图片一张、郊游的音乐一曲、动物图片每人一张,人手一支粉笔,生活中的斑马线及象奶牛一样的花纹一朵、一朵的白云,记录表人手一张,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点。

活动过程

〈一〉花纹动物的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1、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去过”

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呢?(请三个幼儿讲一讲)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黑白花纹动物园去看看,有些什么动物呢?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出发吧,(放智慧树的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跳。音乐结束,老师出示黑白花纹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有些什么动物?(幼儿随便讲,有什么什么动物)。

师:请幼儿再说说他们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如果幼儿说不出,老师可以个别指出,让幼儿一个一个说,小狗身上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奶牛身上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斑马身上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然后出示三种花纹图样。

〈二〉画奶牛的花纹,让幼儿尝试在纸上画。

师:这三种花纹你哪一种不会画,老师着重示范奶牛花纹的画法:“爬了一座山坡停一停,再爬一座山坡停一停,请幼儿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画。爬了许多座山坡累了,又回到出发点休息了。”请幼儿在地上学画奶牛花纹的画法,(每个幼儿在地上画花纹。老师巡回指导。)展示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的作品。

〈三〉白花纹添画花纹,并给动物配上适合的花纹。

每组有现成的动物作品,但是没有花纹,请幼儿为他们设计花纹,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并放音乐。《琵琶曲》

〈四〉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作品。

〈五〉生活中相似的线条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与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斑马、奶牛、狗等等幼:斑马线与斑马身上的花纹相似,奶牛身上的花纹与白云的花纹相似、小狗身上的花纹与泡泡、雨点、露珠等相似。并展示课件。

黑与白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感受黑色与白色独特的美。

2.能够运用黑色和白色材料制作一件有特色的手工作品。

3.增强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运用色彩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教学过程:

一、感受黑白的世界

利用多媒体,欣赏黑白作品。

二、探索讨论,黑与白的魅力。

1、小组讨论,黑与白的魅力?黑与白作品与其它作品的区别。

2、欣赏黑与白的手工作品。

3、教师示范、总结

三、实践探索

小组利用课前收集的材料,动手制作手工作品。

四、作品展示

1、小组讨论,学生互评。

2、教师引导,提升高度

五、设计拓展。

黑与白,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学生活动

黑与白课件 篇10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有尝试才能了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黑与白课件 篇11

活动目标

1、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主要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2、幼儿学会画奶牛的花纹,并尝试在奶牛的身上画出来。

3、愿意为小狗、奶牛、斑马等动物设计花纹轮廓,并学习正确地涂色。

4、寻找生活中与黑白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

活动准备

1、动物园的图片一张、郊游的音乐一曲、动物图片每人一张,人手一支粉笔,生活中的斑马线及象奶牛一样的花纹一朵、一朵的白云,

2、记录表人手一张,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点

活动过程

一、花纹动物的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1、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去过”

教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呢?(请三个幼儿讲一讲)

2、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黑白花纹动物园去看看,有些什么动物呢?

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出发吧,(放智慧树的音乐)

老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跳。

3、音乐结束,老师出示黑白花纹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有些什么动物?

(幼儿随便讲,有什么什么动物)。

4、教师:请幼儿再说说他们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老师可以个别指出,让幼儿一个一个说,小狗身上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奶牛身上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斑马身上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然后出示三种花纹图样。

二、画奶牛的花纹,让幼儿尝试在纸上画

1、教师:这三种花纹你哪一种不会画,老师着重示范奶牛花纹的画法:

爬了一座山坡停一停,再爬一座山坡停一停,请幼儿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画。

爬了许多座山坡累了,又回到出发点休息了。

2、请幼儿在地上学画奶牛花纹的画法。

(每个幼儿在地上画花纹。老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的作品。

三、白花纹添画花纹,并给动物配上适合的花纹

1、每组有现成的动物作品,但是没有花纹,请幼儿为他们设计花纹。

2、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并放音乐。

四、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作品

五、生活中相似的线条

1、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与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斑马、奶牛、狗等等。

2、斑马线与斑马身上的花纹相似,奶牛身上的花纹与白云的花纹相似、小狗身上的花纹与泡泡、雨点、露珠等相似。

黑与白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黑白图形的艺术美感,通过对图形的排列、组合、转换创作出黑白图形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黑与白作品的欣赏,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想象,提高对画面的理解感受的能力及大胆构思设计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

感受黑与白图形排列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并通过图形的转换表现黑白图形作品。

教学难点:

有创意的进行黑白图形间的排列、组合、转换。

一、导入:

师:(出示黑白筛子图片)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对筛子,想请你们来找找这两个筛子色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一个是黑底白点,一个是白底黑点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再认真观察下它们的颜色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生:都只有黑色和白色,没有其他的颜色

师:嗯!说的真好!这黑与白啊有规律的排列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感。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在这黑白相间的世界里徜徉一回,学一学《黑与白》(出示课题黑与白)

二、新授: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黑白的东西呢?

生:围棋、衣服、斑马、熊猫、足球、钢琴、黑色西装、白色婚纱……师:嗯,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生活,老师这边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黑与白,有一些是同学们说到的,也有的是同学们没有讲到的。

同学们说的这些黑白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

(若学生说不出则提示他们,黑与白像我们前和后大和小一样是什么啊?色彩多么?是不是只有两种?)

生:对比强烈、简洁……

师:黑与白是相对的,没有黑就没有白,黑色与白色的组合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各类图画作品中,比如:素描、国画白描、黑白装饰画等等。其中黑白装饰画运用相对广泛(出示ppT黑白装饰画),且表现手法颇多,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其中比较有趣的一种——分割法(出示ppt分割法)

师:首先呢,我们来欣赏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装饰画,(图示装饰画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画作的表现手法像不像我们二年级学过的哪一课啊?

生:点线面

师:同学们真棒,这装饰画啊只有黑白两个颜色,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画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点线面表现黑白灰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好了,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说说这分割法,今天这分割法呢,老师想让大家自学,请同学们分四人一小组,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根据书本上第十一页的方法一来讨论,一会儿派个小组长来说说你们自学到的分割法是如何运用的,来,现在一三五桌的同学拿上课本向后转,开始

生:自由讨论

师:好,时间到了,哪个小组得出结论了派个小代表来说说?

生:先画好一个图形,然后平均分割成一条条,再隔行涂成黑色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这是分割法中的一种(出示ppT),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设计分割的方式,你会想要怎么样来分割呢?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看,把你自己的想法画出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只要把分割线画出来即可。

师:嗯,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大胆啊,非常棒。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用分割法画的作品,有一些更同学们的想法一样,有一些不一样,我们来看看不同的分割方法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是怎样的,看,有竖着分割的,有斜着分割的,也有跟书本上一样横着分割的,有直线分割也有波浪线分割,甚至还有多种分割法结合在一起的。怎么样,是不是美得各有千秋啊。

同学们觉得这分割法画装饰画简不简单啊?

生:简单

师:哎,可千万别小看这分割法的简单哦,实际操作起来啊还是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的哟。接下来呢,老师给大家示范看看,这看似简单的分割法都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我想要一个横向和竖向相结合的分割法来表现,首先呢,老师先画出一个基本型,一个简单的花瓶,然后均匀的横着分割,然后再均匀的竖着分割,看一个个方形的格子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眼前了,当然同学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排列方式来表现,好了,接下来就是非常重要的涂色了,我们这种分割法的涂色呢比较简单,只要按规律去间隔着涂黑色就好了,先选一个格子均匀的涂上黑色,注意保护好边缘线不要涂到分割线以外的地方去,不然会影响美感。好,涂好一格黑色,然后我们空一格留白,再涂一格黑色,以此类推,把这一列涂完,接着看,第一格涂成黑色了,旁边横向的这一格呢就留白,再涂黑,一定注意,不要连续涂黑或者连续留白啊,否则这规律的美感就被破坏了。最后呈现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了(出示已完成的作品)好看么?那掌声鼓励我下,谢谢大家

接下来的时间呢就交给大家了,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啊,食物啊,或者是图形啊之类的都可以,尽量简单一些的形体,用上分割法,可以是一种分割法,也可是两种甚至多种分割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四、点评:

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作品了,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呢?(学生上台)来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样的分割法来表现黑与白呢?生:……

师:你觉得自己画的怎么样?优点和缺点?

生:……

师:嗯,说的好,画的也很棒!再请一位同学上来说说自己的作品(生上台)。谁愿意来当小老师点评下这件作品呢?

生:……

师:嗯,很有自己的见解哦!别人有优点毫不犹豫的赞美,有缺点也大胆的表达,这样明辨是非,黑白分明的同学朋友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了,让我们一起把不足改进,把优点共享,一起进步。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

黑与白课件 篇13

【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连词“像”、“和”、“同”、“跟”等,能用完整、连贯的语句说话。

2、在游戏中,积极倾听别人的发言,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分享游戏的快乐。

3、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4、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黑色、白色的实物若干,红五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教师出示五角星,告诉幼儿玩一个游戏,答得对的小朋友可以得一颗五角星,比比哪组五角星多。

二、教师交待游戏名称、玩法和规则。

1、介绍游戏名称:不说黑和白。

2、玩法,规则。

如,问:这只皮鞋是什么颜色的?幼儿不能直接回答是黑色的,而必须说:这只鞋的颜色跟墨汁的颜色一样。而且其他幼儿不能重复别人的答案。

三、幼儿分组活动,在教师带领下以竞赛形式进行游戏。

四、幼儿两两结伴,一问一答进行游戏。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活动反思】

在第一个班教学设计上,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了大自然中几种特殊的动物并给出思考问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由此引出课题。随后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具有黑白现象的事物,进而欣赏黑白画作品。在欣赏作品时,我带领孩子针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析,感受黑白画黑白块面分割、点线装饰的美感。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讨论黑白画的创作步骤,我进行步骤示范。进而,欣赏创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们的作品效果很好,黑白对比强烈,点线装饰富有创意。

可是学生们并不是都按照之前讨论的步骤进行创作的。在辅导孩子创作过程中我就在思考,不是所有的美术创作都要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就像上学时和同学们进行绘画创作也是不拘一格的。

孟老师来校视导,她的一个问题让我茅塞顿开。她问我:“为什么要按照这么一个步骤绘画?”是啊,我引导孩子们探讨出来的创作步骤:画轮廓——黑白块面分割——点线装饰。可是我并没有给孩子点透为什么要这么画。我的本意是让孩子们创作出更有层次感的黑白画,画好轮廓后先将画面分割黑与白的块面是为了确定画面最黑和最白的两个层次,最后的点线装饰是为了让画面呈现出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层次,并且使画面出现更多的变化,更加有趣味性。

另外我在示范时,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创作,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直接示范。可是材料不同,画面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粉笔画出的黑白画并不像黑色彩笔在白纸上画出来的那样对比强烈,这也是导致孩子们不太明白为何要先分割黑白块面再进行点线装饰的重要原因。

下次课我将改用黑色马克笔在白纸上示范,这样不仅是让孩子们感受到黑白画的强烈对比美感和黑白灰层次感,更是以身作则的让孩子感受到美术创作的效果与不同媒材、工具有重要关系。为了节省示范时间并达到示范效果我也将根据孟老师的指导改进示范方法:在只有黑白块面分割的黑白画上示范点线装饰,在黑白分配不够均衡的半成品作品上进行黑白对比的调整示范。

黑与白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难点: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的图片、资料、范图。

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出示一张白纸和一张黑纸,教师分别在白纸上点上黑色的点,在黑纸上点上白色的点。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是黑色的?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什么又是白色的?

3.在我们生活中,黑与白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1)强烈的对比,相互衬托,可以把彼此变得更加明显。

(2)能够更好地区分。

(3)显得更加庄重,严肃,纯洁。

小结:黑与白是相对的,没有黑就没有白,黑色与白色的组合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神秘而有趣的黑白世界。通过观察和回忆,寻找、认识生活中的黑与白,了解并发现黑与白事物的特点。

激发学生对黑白世界了解和探究的愿望。

(板书课题)----------------黑与白

1.欣赏黑与白:

(1)生活中常见的黑与白:足球、太极、连续纹样、水墨画等;

(2)产生错觉的黑白图片:人与杯子、鸟与鱼;

(3)渐变的黑白图片:埃舍尔的一组鱼鸟渐变图。

2.交流探讨:由黑与白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1)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2)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可以重复,造型简洁。

(3)黑白表现出来的线条流畅。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通过分类欣赏,让学生了解黑白图形应用比较广泛,它们之间的转换会产生意想不到视觉效果,初步感知黑白图形表现出来的美感。

2.教师演示《鲁宾杯》的制作方法

仔细观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表现黑白图案的?

(1)将黑纸对折

(2)在对折的纸上画出并剪出脸形

(3)将剪出的黑色图案贴在白纸上

3.欣赏作品,观察思考课本中插图。

小组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分为几类?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能够表现黑白图形?

4.相互交流: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黑与白组成的图画?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黑与白课件 篇15

教学目标

1、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主要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2、幼儿学会画奶牛的花纹,并尝试在奶牛的身上画出来3、愿意为小狗、奶牛、斑马等动物设计花纹轮廓,并学习正确地涂色。

4、寻找生活中与黑白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

教学准备

动物园的图片一张、郊游的音乐一曲、动物图片每人一张,人手一支粉笔,生活中的斑马线及象奶牛一样的花纹一朵、一朵的白云,记录表人手一张,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点。

教学过程

〈一〉花纹动物的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1、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去过”

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呢?(请三个幼儿讲一讲)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黑白花纹动物园去看看,有些什么动物呢?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出发吧,(放智慧树的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跳。音乐结束,老师出示黑白花纹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有些什么动物?(幼儿随便讲,有什么什么动物)。

师:请幼儿再说说他们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如果幼儿说不出,老师可以个别指出,让幼儿一个一个说,小狗身上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奶牛身上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斑马身上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然后出示三种花纹图样。

〈二〉画奶牛的花纹,让幼儿尝试在纸上画。

师:这三种花纹你哪一种不会画,老师着重示范奶牛花纹的画法:“爬了一座山坡停一停,再爬一座山坡停一停,请幼儿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画。爬了许多座山坡累了,又回到出发点休息了。”请幼儿在地上学画奶牛花纹的画法,(每个幼儿在地上画花纹。老师巡回指导。)展示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的作品。

〈三〉白花纹添画花纹,并给动物配上适合的花纹。

每组有现成的动物作品,但是没有花纹,请幼儿为他们设计花纹,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并放音乐。

〈四〉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作品。

〈五〉生活中相似的线条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与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斑马、奶牛、狗等等幼:斑马线与斑马身上的花纹相似,奶牛身上的花纹与白云的花纹相似、小狗身上的花纹与泡泡、雨点、露珠等相似。并展示课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的活动兴趣很浓厚,能够对动物身上的花纹进行想象,象泡泡、象白云、象斑马线等,通过儿歌的方式学画奶牛的花纹,幼儿的兴趣很浓厚,也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学画奶牛花纹的同时,幼儿虽然掌握了方法,但由于幼儿的年龄有限,有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点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的能力,所以老师的要求也因人而异,准确看待每一幅作品。

在本节课中,老师的引导较自然,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尝试、但是幼儿作画之前,老师没有交代动物身上应该穿适合的衣服,所以有的幼儿画的不够好,如果老师能够交代清楚,效果会更好的。

最新四则混合运算课件十四篇


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四则混合运算课件”,欢迎您来到这里期待我们的网页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的准备有助于新老师有更多的自信。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页第1-3题和练习三十六的第1一5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答应用题的-般步骤,提高脱式记算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有的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有没有简便算法。)

2.让学生做教科书第188页第(九)栏的口算题(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师:四则运算指的是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哪些是第一级运算?哪些是第二级运算?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三条规定。)

2.做教科书第151页第1题。

先请四名学生说出这四道混合运算式题应当按什么顺序计算,再让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错误,注意纠正。

三、复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做完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用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复习应用题

1.教师:解答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指名学生简单地说-说。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151页第2题。教师巡视,要求学生用最近新学的方法写出检验过程(即把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往回倒推的方法检验)

3.请三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并画出线段图。然后,结合线段图逐个分析这三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归纳:这是有关联的三道题,最后要求的问题是柑同的,第一个条件也都相同,只是其余的条件不同。有的可以直接算出答案,有的需要先算一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有的需要先算两步才能求出解答最后问题的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通过画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步骤。解答以后,还要进行检验。通过以上的检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三道题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六的第1-5题。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页的整理与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简便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分数运算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对策: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补充一些拓展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一)小学讨论:

1.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举例说明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3.用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二)集体交流。

学生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如运算顺序及运算律等。

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练习

1.口算练习。

学生用1分钟时间完成第87页第1题的口算题,完成后快速核对计算结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口算情况。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1)出示:3/410/11+3/41174/7-4/74

提问:这两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道题不能用简便方法来做,只能按运算顺序来做。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计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结合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讲评。

(2)出示:9/4(4/9+16)84(7/12-1/12)

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打算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3)出示:5/93+4/933/75/18+4/75/18-5/18

提问:这两题又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运用哪个运算律?

交流后明确:这两题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及时讲评。

(4)出示:3/4[(7/15-1/5)2/3]

提问:一个题目里面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交流后明确: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一般如果看到除法先可以转化为乘法,再进行计算。

三、解决问题练习。

1.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1)一件衣服降低了1/6.

生:现价=原价(1-1/6)原价=现价-降低的钱数

提问:1-1/6表示什么?降低的钱数怎样求?

(2)鸡的只数比鸭多1/4.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

通过交流明确:鸡的只数=鸭的只数(1+1/4)或鸡的只数=鸭的只数+鸡比鸭多的只数。

(3)果园里有果树960棵,其中梨数的棵熟占5/6,苹果数占1/6,其余的都是桔子树。

请学生自己提一个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自主解答,最后进行交流。

2.补充练习。

(1)某煤矿7月份产煤25万吨,8月份比7月份增产1/5,8月份产煤多少万吨?

(2)某个家庭上月用水450台,本月比上月节约了1/10,本月用水多少吨

(3)某厂有男职工640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7/8,这个厂一共有职工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第87页上第2、3、4题。

课后反思:

实际教学时与课前设计的教案有所不同,如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时,我请学生先观察教材第87页上的第2题的六道题目,选出自己认为能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接着让学生先练习这几题。在未计算之前进行判断时,有一题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议:44/5-4/54,结果在计算后学生们发现这一题不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由于这几天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出了点问题,不能及时上传课前思考和课后反思,所以我未能及时学习到高教导提出的建议,真是有点遗憾。昨天,我已上了这一课,所以上完课后再来看高教导的课前思考,觉得这些建议真不错,如果实行,肯定能提高本课时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还好,下周一我还将上复习课,到时能借鉴一下组内老师的做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3】

课题一: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够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的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课题七: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整理与练习的探索与实践第5、6题和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促进相关技能的形成,发展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进一步学习分数、应用分数的兴趣。

2、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运用知识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分数计算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一小题题意: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5)理解第二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括号的作用,并认识中括号。

3.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知道四则混合运算中商是循环小数或小数位数较多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初步掌握判断能简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正确简算。

6.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2.新课展开。

一,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3.66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二,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三,教学例3。

(1)板书:3.61.2+0.55,然后设问:

①这道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用和、差、积、商回答)

②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回答第③问时,启发并告诉学生:要用中括号[]。

④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边设问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2)让学生计算以上4题。由4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练习本上。做好后反馈矫正。

提醒学生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小数位数较多或多个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用约等于),再进行计算。

(3)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练习。

这样设计,主要是精心设计了一级设问,培养学生根据运算顺序的需要使用括号的能力。精心设计的板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巩固练习

(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3)书面作业。练习第十第1、2题。

4.全课小结。(略)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运算。

2、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整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措施:

在例题学习中,通过学生尝试计算、观察、讨论来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巩固练习中设计的简便计算题要典型并及时进行总结。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例1的图片:

(1)谈话:同学们,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都喜欢挂上红红的中国结,象征着平安和喜庆。这里有两种不同形状的中国结。

(2)提问: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板书: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4)提问:你能正确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

(5)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不同的算式:2/518+3/518,(2/5+3/5)18。

(6)追问: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你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两题的运算顺序吗?请学生来说一说。

2、学生独立计算这两题并进行比较。

3、你能说说怎样计算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4、教师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

指名学生板演,教师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观察例题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结合学生板演说说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教师及时指出第1小题要先将1/57/6转化成1/56/7,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第2小题要先计算出括号中1/37/15的结果后,原题=12/7-(5/7+4/5),这时再根据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按要求直接在书上写出每题的得数,再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五第2题左边三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

3、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用简便算法。

5/6+4/7+3/75/85/9+3/85/9

13/107+13/106/724(5/6-3/8)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最后讲评,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4、解决实际问题。

(1)学校食堂原有大米3/4吨,前3天每天吃掉1/8吨,剩下的2天吃完。剩下的平均每天吃多少吨?

(2)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共放着128本图书。上、下两层图书本数的比是5:3,上层比下层多多少本图书?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2题右边三题和第3、4、5题。

课前思考:

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组织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看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综合算式,并适当解释算式中的每步运算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尝试完成计算,并通过交流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计算的,使学生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运算中来。同时,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恰当的应用运算律也可以使分数的运算简便。

练一练第一题可以让学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第二题让学生先分析每题中分数的特点,再确定根据怎样的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在计算步数较多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中,应随时注意使计算简便,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课前思考:

先做几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复习一下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律,做题中复习通过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来使运算更简便。然后教授例1,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来试着计算,学生交流后对比哪种更简便,说明上面的两道上、算式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说明整数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恰当的使用可以之运算更简便

做练一练的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能用简便方法的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性质。在补充几道简便方法的题让学生巩固练习一下。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是由实习老师王静给两个班的孩子上的。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学重、难点把握了,她知道要让学生能运用整数的运算律来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而且补充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感悟哪些情况下该运用哪个运算律才能使计算简便。王老师利用幻灯片将本课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小结呈现给学生,其实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及时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从两节课的学生学习情况看,如何正确、灵活地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仍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困难,所以下节练习课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课前思考:

这节课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分数简便计算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节课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建议是否可作如下调整:第一环节,四则混合运算:1、先复习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总结运算顺序。猜测:那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2出示练一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3出示练习十五第2题右边3题,让学生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4、最后小结计算方法。第二环节,简便计算:1、谈话: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类似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整数与小数计算中,如果有简便计算的情况,可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那么分数计算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吗?2、出示例题1,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体会在分数计算中同样可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3、巩固:练一练第1题第2小题、第2题第1小题。4、总结:在计算时,一定要先观察数据中各数的特点,看看能否用简便方法计算,然后再决定计算方法。5、出示:练一练第2题第2小题:独立完成,指名扮演,体会到在计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是否有简便计算。

课后反思:

我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重新设计了上面的教学思路,从今天课堂教学的情况看,实际效果是很好的。特别是练一练第2题的第2小题,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思维定势,简单地将计算题分为一般的四则混合运算与简便计算,对计算过程中间出现简便计算的情况还不适应,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简便计算,一直等板演的同学写出过程后才豁然开朗。于是我趁热打铁,提醒学生在计算四则混合计算时,一定要养成先观察再计算的习惯,要随时注意是否会出现可简便计算的情况。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不仅和学生研究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怎么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为什么这样算。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计算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计算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6】

教学内容: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第42页的例5,练习十一1-3、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懂得使用中括号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列综合算式。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3.89-4.50.42311+0.92

451.80.03752.5025.4

0.1251.87.242.417.217.20.990.1

(2)练习十一第1题

2、说出下列个题的运算顺序。

82.3-40.50.811.2

4.53+19.8(26.8-1.24)

(9-0.45)(2.5+1.53)

[1-0.98(3.51-3.51)]2

3、用文字叙述下列个题。

15-61.5

(1.8+202)2.5

教师指出:读题时要读出运算的结果;读运算符号时要注意和都有顺读和逆读。

4、口头列式。

4.5除3与1.5的和,商是多少?

0.5乘以4.8与3.5的差,积是多少?

5个7.5除18,商是多少?

二、新授

1、出示课题。

2、教学例5,讲解中括号的使用。

(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式。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口述。教师指出:列综合算式后要与题意进行对照,无误了再算。

(3)在书上把未完成的部分完成。

3、做一做第42页的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座练。做完后集体评讲。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2题

2、把下列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

(1)7.8-2.9=4.9(2)1-0.8=0.2

4.90.8=3.921.20.2=6

9.15+3.92=13.0718-6=24

0.524=12

3、只列式不计算。

练习十一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后感:

四则混合运算课件【篇7】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0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2.让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生长点:

1.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便算法。

2.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简便计算及根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3.生长点:在学习了整数简便运算及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口答:

做一套小的被罩和床单需用布4米,做一套大的被罩和床单需用布6米,现在两种规格的被罩和床单各做10套,共用布多少米?

学生口答不同算法。

问:两种算法中,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帮助学生回忆乘法分配律)

2.引思:乘法分配律在分数运算中是否适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学生独立做题,小组内交流不同做法。

2.展示不同做法,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是怎样的?引导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3.体会整数运算律的推广。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一种解法是分别计算做18个中国结各需彩绳多少米;另一种算法是先算出两种中国结各做1个共需多少彩绳,再算出18个共需多少彩绳。两种算法都求出了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共用了多少彩绳。)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引导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在分数四则运算中也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运算顺序。

让学生先口答练一练第1、2题、练习十五第2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后再集体交流)。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问:你是怎样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首先看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再看第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最后看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3.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后,先看看题目的特征,哪道题是可以简便计算的。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4.做练习十五第3题。

让学生看题,说说每题如何简算。

选择能简算的题做2道。

5.做练习十五第4、5题。

这两题重在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计算方面的难度不大。

(1)让学生先同桌互说第4题的题意,自己打算如何解题。

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引导学生使用简便算法。

(2)学生读第5题,说说剩下的怎么求,再让学生解题。

6.第1、2题较为简单,第1题独立做,小组交流;第2题做左边一栏,右边留做课堂作业。

五、总结全课。

学完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发现?

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2题右面一栏、第3题及第4题。

六、弹性作业: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恰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15-4/9-5/9=15-(□○□)3/1099+3/10=(□○□)□

(5/16+5/6)48=□○□+□○□

2.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5/6-16/77/8=28

最新雪绒花课件集合十四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这是趣祝福编辑为你整理的“雪绒花课件”类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以下是本文的参考信息供您查考!

雪绒花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爱国的热爱之情。

2、在体验探究合作,对比聆听中演唱歌曲。

3、能够用圆润悦耳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雪绒花》。

教学难点:注意八分休止符及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DoReMi。(出示幻灯片1)

猜猜歌曲的名字?是哪部影片的插曲?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音乐之声》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音乐之声》的另一部插曲《雪绒花》(出示幻灯片2)。

介绍雪绒花:雪绒花,又名火绒草,奥地利国花。(出示幻灯片3)

二、新课进行

(一)欣赏歌曲《雪绒花》。(出示幻灯片4)

1、初听:思考歌曲的情绪?节拍?表达的感情?(出示幻灯片5)

(优美深情四三拍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与热爱之情。)

2、复听:通过画旋律线,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出示幻灯片6、7)

歌曲共有四个乐句:A+A1+B+A1

(旋律3—5│2——│—5│4——│先后三次出现)

3、欣赏影片中第一次演唱《雪绒花》。(出示幻灯片8)

思考:歌曲的音乐情绪?

(二)演唱歌曲《雪绒花》

1、教师范唱,学生边听边默唱。(出示幻灯片9)

2、发声练习。发声训练2/45342|31|271―|

强调歌唱的姿态(mameimimaomu)

3、随琴用戳口音“yu”;开口音“la”模唱旋律。

4、学生试填歌词,找出歌曲中演唱不准确的乐句。

5、难点处理。(出示幻灯片9)

6、完整填词演唱。(出示幻灯片10)

7、欣赏影片中第二次演唱《雪绒花》。(出示幻灯片11)

思考:请同学们说说上校哽咽的原因?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A,A1句连贯、抒情,B句mf,情绪激昂,再现句mf。)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出示幻灯片11)

师:刚刚我们一直是齐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大家可以来尝试一下影片中的其他演唱形式。(主唱与伴唱,领唱与齐唱)

小组合作,除了电影中的演唱形式,你们还能想出哪些表演形式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思想感情?朗诵歌词、改编旋律、改编歌词或其他方式来演绎歌曲

(四)小结(出示幻灯片12)

播放背景音乐。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谈收获。

(五)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尝试用英文来演唱歌曲。

雪绒花课件(篇2)

教学课题:唱出心中的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情感地演唱歌曲《雪绒花》。

(2) 能够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三拍子的韵律特点。

(欣赏《雪绒花》及《啊,朋友再见》,通过演唱等活动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并对所学的电影音乐产生兴趣。

教材分析:

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他们全家在家庭沙龙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2《啊,朋友再见》是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桥》的主题曲。

电影主要讲的是二战后期,德军竭力要保住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以便撤退。南斯拉夫少校奉命率领小分队前去炸桥,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的斗争,在桥梁工程师的帮助下及时完成了任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会演唱《雪绒花》

2. 难点:学会打三拍子节奏

教具:钢琴或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踏着音乐《do re mi》进教室,归位。

二. 导入

问:我想请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有见到过什么花呢?

答:月季花,牡丹花,杜鹃花,栀子花,百合花,满天星,康乃馨。。。(嗯,不错,大家知道的还真多)

问:那么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雪绒花这样一种花呢?

答:知道(请人说说雪绒花)(补充 )

*答:不知道(不知道不要紧,老师今天将会给你们介绍一下雪绒花)

说到雪绒花我们今天所学的歌曲呢也是叫做雪绒花

三. 新课教学

1.教唱《雪绒花》

A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刚刚进教室时老师播放了一首音乐,这首曲子的名字是《do re mi》,这首歌曲跟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雪绒花》一样都是出自影片《音乐之声》中的歌曲 。

我们班有同学看过《音乐之声》吗?

请同学简介《音乐之声》剧情 (鼓励并给予补充)

B听了音乐之声的故事内容,那么我们便结合故事情境来一起欣赏一下《雪绒花》这首优美的歌曲,听的同时大家可以去体会和想象一下音乐的优美意境(音乐起)。

C听完音乐,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大家将歌词大声朗读一下(学生朗读,鼓励)

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朗读一下吗?(学生答,鼓励)

现在请大家一起跟着老师读一遍歌词,注意读的时候要有音乐的节奏(领读)

通过朗读大家对歌曲的节拍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了,我们学的这首《雪绒花》它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

三拍子我们通常会用三角形来画节拍Δ,就像华尔兹音乐(嘣XX),我们也可以用击掌来表示其强弱弱的特点,像老师这样。(示范)

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试一试(很好,大家都做的很不错)

我们先暂时停下来,刚刚我们根据节奏读了歌词,那么我们现在边读歌词边打节拍

我看大家现在一定迫不及待的想唱了,那好,老师就开始叫你们来唱这首歌。

大家先跟着老师把歌谱一句一句的唱一遍。(唱谱)

大家学的都很快,那我们就把歌词套进去来唱一下

现在我再把音乐播放一下大家跟着音乐来哼唱一下,会的同学可以把声音放出来唱(音乐起)

跟着音乐唱了一遍大家应该更熟悉了吧,其实这首歌曲是一首比较深情婉转的曲子,唱的时候声音要柔和一点,不要唱得像看到仇人一样,让我们有感情的跟着钢琴再来唱一遍,大家边唱边打节拍

现在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一首英文版的雪绒花,体会一下其他国家的音乐风格与文化。

2.欣赏《啊,朋友再见》

A学完雪绒花我们再来听一首同样是电影音乐的曲子《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是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桥》的主题曲。电影主要讲的是二战后期,德军竭力要保住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以便撤退。南斯拉夫少校奉命率领小分队前去炸桥,经过一系列惊险曲折的斗争,在桥梁工程师的帮助下及时完成了任务的故事。)

B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好听的歌曲(音乐起)

*请同学们在节拍、速度、情感表现等方面将两首歌曲进行对比(带着问题再次欣赏)

3.回顾《雪绒花》

最后再次欣赏歌曲《雪绒花》

四. 小结

通过两首优美歌曲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多的了解电影歌曲,并更加喜欢这些经典曲子。下面让我们在优美的歌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雪绒花课件(篇3)

一、说内容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雪绒花》,湘教版教材七年级《雪绒花》,主要教学内容是学唱歌曲《雪绒花》,同时欣赏《Do—Re—Mi》和《孤独的牧羊人》

二、说教材

歌曲介绍:《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唱好歌曲,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中,还有两首欢快活泼的欣赏歌曲,因此本课第二个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热情,本课教学环节进行如下设计:介绍电影剧情——听《Do—Re—Mi》——猜谜进入雪绒花——学唱歌曲《雪绒花》——欣赏音乐片段《孤独的牧羊人》。

2、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欣赏电影片断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重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方面进行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3、在学习歌曲时,以教师语言启发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操作、歌唱比较分析歌曲旋律,使学生能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并通过演唱歌曲,再从歌词中感受旋律,以表达歌曲的情绪。

4、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欣赏电影片段和欣赏音乐前,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和问题,让他们明确欣赏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旋律许多学生都很熟悉,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故事导入: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它。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从介绍《音乐之声》的剧情入手,讲到这里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影片产生好奇感,自然过渡到听电影中玛丽亚教孩子们的一首歌曲《Do—Re—Mi》。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戏,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电影片断。(播放多媒体课件)

2、猜谜导入歌曲

一说到猜谜,学生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植物,我再介绍雪绒花的得名。《雪绒花》的歌声随着影片的放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让学生看歌词,你能试着把歌词中人们对雪绒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学生带着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学唱歌曲部分

(1)以听唱法为主,重点放在三拍子节奏上。首先请学生带问题听录音,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看这首歌的调号和拍号,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放录音)学生通过反复聆听熟悉歌曲旋律后,很快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再通过用“lu”哼唱旋律后,让学生提出节奏有不太顺的地方,老师拿节奏卡片指导练习八分休止符用“嗯”演唱节奏,再让学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2)学生很熟悉这首歌的旋律,但很难唱准三拍子节奏。所以我用了几种不同的方式训练节奏,首先我用打击乐器鼓和碰铃来表现,鼓表现强拍,碰铃表现弱拍,师带领一名学生做示范,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发现身边的可发出声响的“音乐器材”,如书、文具盒、笔等等一起感受、体会三拍子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第二种方式是带领学生用我们身体的律动来表现三拍子节奏,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双手交叉拍肩。师示范让学生跟着一起律动。嘴里练123或是强弱弱。最后我让学生用舞步体会三拍子,师做示范,生跟着做,也可以临桌两位同学手拉着手一起完成。最后,我让学生自创表现三拍子节奏的方式,体会强弱关系。

(3)通过以上方式体会了四三拍这种节奏后,我再放音乐,让学生任选一种节奏方式跟着音乐哼唱歌曲。

(4)在进行歌曲处理时,注意学生咬字吐字及发音方面的准确性,如f和h,前鼻音和后鼻音。从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现声音的统一很重要,”指导学生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得明显一点。

(5)《雪绒花》的低声部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学唱,只做听赏。但要让学生了解二声部和单声部的区别,低声部主要起到一个赔衬作用,它会让整个的音响效果更丰满。

4、通过以上三首歌曲的欣赏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正是有了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音乐课带给我们快乐、欢笑、愿同学们都能唱出歌曲中对祖国的爱。最后回到本课的重点《雪绒花》,学生随着音乐律动、歌唱结束本课,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领略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雪绒花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透过学习歌曲,到达能有表情的演唱的要求。

3、透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到达能感知音乐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进而能感知音乐为难点。

(二)、故事导入:

进教室时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喜欢这首歌吗?你明白这首歌的来历吗?(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还有一首比《哆来咪》更受欢迎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这天老师来给大家讲讲

《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萨尔斯堡。在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善良,会弹吉它,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她教上校家七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学会了许多歌曲,透过歌唱,她还和孩子们结成了好朋友。《哆来咪》就是其中的一首。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她。上校很感动,他也边弹吉它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从上校的眼神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之后,玛丽亚成了七个孩子的妈妈。不久,德国纳粹分子占领了萨尔斯堡。上校为了不背叛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绒花》,当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十分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

(三)、学唱歌曲:

1、了解了电影概况,想听老师用中文来演唱这首歌吗?

歌曲透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

3、那就让我们跟随着电影中的人物一齐走进《雪绒花》这首歌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并且大家能够边听边轻轻地跟哼唱。

4、有了大家情感上的投入,很多同学已经能跟着唱了。那就让我们最和谐、最抒情的歌声、完整地来唱一遍这首歌

5、唱得真不错,太棒了!你们觉得还有那些困难的地方?

雪绒花课件(篇5)

1、德育目标:通过欣赏《音乐之声》插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2、知识目标:了解电影音乐及电影音乐的特点、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有感情演唱歌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了解和掌握歌曲《雪绒花》的演唱情绪的变化及合唱的优美和谐的旋律。再了解电影音乐艺术中的作用并能声情并茂地演唱电影音乐。

歌曲的演唱情绪的变化及合唱的和谐。

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简单打击乐器

师生:欣赏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多来咪》。提出问题:谁听过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出自哪部电影?

学生:《多来咪》选自《音乐之声》电影。

播放课件背景音乐《雪绒花》衬托下课题名称。

1、简介电影《音乐之声》的获奖情况

教师: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1965年改变成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

2、简介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

通过播放电影片段讲述电影故事,让学生了解这部影片及音乐。

教师:教师讲述《音乐之声》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名叫玛利亚的年轻女子,她生性活泼、热爱生活、善弹吉他、喜欢唱歌。后来,玛利亚到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玛利亚用爱心与音乐和几个失去母爱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上校离家期间玛利亚和孩子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深深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歌唱的兴致。上校轻拂六弦琴,唱了《雪绒花》,歌曲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播放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

展示课件

教师:这样的画面你们感受如何?此时的音乐让你们有何感想?

学生:学生说音乐甜美、人物美丽、家庭幸福、声音和谐。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情境,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师:演唱《雪绒花》(中文版、英文版)

学生:随钢琴演唱这首歌。

4、学生学唱第二声部,教师唱第一声部,合作练习。

5、教师拉手风琴和学生共同演唱,同时把两种不同风格演唱《雪绒花》的感情表现出来,唱出对祖国的爱意。

6、学生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和老师手风琴合作,之后加上全体同学演唱,达到一个高潮,使学生在音乐中陶冶性情。

教师提问与学生之间讨论互相学习

1、音乐对电影电影艺术本身有什么作用,音乐的魅力在哪?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什么是电影音乐?(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体裁,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它是综合艺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音乐的功能主要有:突出主题,抒发感情、背景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结构统一的作用。

让学生回家到网上查询有关《音乐之声》金像奖的详细资料,下节课和老师同学共同欣赏。播放课件,谢谢合作,再见!背景音乐《雪绒花》。

《雪绒花》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电影音乐,舒畅轻柔的风格,深深地抓住了听众的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以音乐为载体,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设计这节课,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到渠成自然学习。

一、激发兴趣。课前利用小游戏的方法,请学生当老师朗读英文,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始上课。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培养学生手脚并用、动手动脑的习惯;接着是新颖选用的课件辅助教学,采用教材光盘、音像资料,把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到一个最佳水平。为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最完美的实现。通过欣赏音乐、演唱、演奏音乐,使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总的来说,这节课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这种愉悦自然的气氛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雪绒花课件(篇6)

一、说教学理念:

复旦大学出版社《声乐(一)》是一套供普通高中、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及幼儿师范院校使用的声乐教材,编写的特点是:基础性、师范性和系统性。根据这一特性编写的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注重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本课内容,我设计为唱歌课,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培养声乐综合实践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雪绒花》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音乐之声》是好莱坞经典音乐剧。

《雪绒花》是一首爱国歌曲,作者借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抒发对祖国美好的祝愿。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声乐教学大纲》提出的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又注重歌曲内容尽可能完美表达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能够初步掌握歌唱发声方法,并能运用唱歌技巧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绒花》。

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我加上了第2点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四、说教学重点:

我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能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

五、说教学难点:

1、唱歌的发声方法。

2、掌握5度音的跨越音准。

六、说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或职业技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已经有自主意识,他们对于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因此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活动法和讨论法。通过讲授、练习、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在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学用自己的身体感官体会、感受。通过学生的观察、亲身经历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组织教学

我设计以音乐的方式进行师生间的问候,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课堂氛围。

环节二:导入

不论年龄的大小,故事总是最能吸引人的。我设计以观看电影的方式导入主题,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直观的展示本课主题的背景,为表达歌曲感情埋下了伏笔。

环节三:进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从“介绍主题——歌曲分析——学唱歌曲——感情处理”四个部分由浅到深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介绍主题:从介绍雪绒花的来由到它象征的意义,点明这首歌曲的中心思想。

第二部分歌曲分析:通过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对歌曲感情有了初步了解。

第三部分学唱歌曲:这个部分,我又分为3个小点。

第一小点:发声练习。这是声乐课最基础的.训练,是进行唱歌课的前提,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咬字”、“歌唱共鸣”、“气息”三个知识点里,教师通过示范唱练习曲来演示各个知识点,和学生亲身感受与训练,来加强学生的歌唱技巧,使学生能在唱歌中能够灵活运用唱歌方法。

第二小点:唱谱。这是学习声乐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学生掌握节奏、节拍、音准的途径,也是本课的第二个难点。我设计了2个比赛活动,一个是“音准竞赛”,一个是“歌谱接龙比赛”,通过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本课的难点知识,由浅入深进行掌握。

第二小点:唱歌词。这是考察学生歌唱技巧实践运用能力的手段。学生在本课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就通过歌声来考察。

第四部分感情处理:这部分是本节课总结性的一个表现与升华。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环节四:小结

这个环节我设计留下一个课后问题,以课后拓展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结束。留下的问题我以围绕“回报祖国”来展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达到教学目的。板书设计:

《雪绒花》

1、介绍雪绒花(奥地利国花)

2、背景介绍,歌曲分析

《音乐之声》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A、咬字B、共鸣C、气息

雪绒花课件(篇7)

教学内容:花城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歌曲《雪绒花》

教材分析:歌曲《雪绒花》是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雪绒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该故事片根据美国当代著名戏剧、电影作曲家里查.罗杰斯创作的同名音乐剧改编拍摄。剧情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影片中由罗杰斯和词作者奥斯卡.哈默斯坦合作的插曲脍炙人口,成为影片中最精彩的组成部分。歌曲优美、舒缓、轻柔,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其中《Do ReMi》、《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流传最为广泛。这部影片曾荣获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在世界影坛被誉为最动人的音乐故事片之一。歌曲为大调单二部曲式,3/4拍子,要求采用中速稍慢,深情地、优美地演唱风格,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真挚地倾吐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能以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聆听、欣赏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通过演唱等活动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对所学的电影音乐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3、以自己的方式对歌曲进行演绎,乐于参与表演当中。

教学重点:体验3/4拍韵律美感,能用优美和谐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感受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小乐器(雨声筒)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情引趣。

师:平时在生活当中你们会不会看看电视或走进电影院看看电影?看电视、电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总能让我们记忆犹新,其中的影视歌曲也令我们百唱不厌。同学们,你能列举几首你喜欢的影视歌曲吗?

生:《冰雪奇缘》里的歌曲“let it go”、《泰坦尼克号》里的歌曲“我心永恒”····

生:《熊出没》里的主题曲····

师:嗯,看来影视歌曲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片段,你们猜猜这是哪部影片?片段中的歌曲你熟悉吗?(播放电影片段《哆来咪》。)

师: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吗?歌曲来自哪部电影?(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生:《音乐之声》(异口同声回答)

师:《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还有一首比《哆来咪》更受欢迎的歌曲,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雪绒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结合这部音乐故事片,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歌曲。

◆创造一种美好、轻松的音乐环境,引出课题。

二、聆听故事,欣赏歌曲。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歌名叫“雪绒花”,那同学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吗?

课件播放《雪绒花》的伴奏音乐及图片。

师:“这就是美丽的雪绒花,它生长在高山上,只有勇敢的、坚强的人才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它的叶面覆盖有白色的绒毛,开花的时候,小花的四周也环绕着白色的苞片,远远看去,就像一层薄薄的雪覆盖着它,所以当地的人们习惯叫它雪绒花。它页是奥地利的国花。关于雪绒花还有个小故事呢?同学们想听吗?

【故事内容:《雪绒花》是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曾获得过获奥斯卡金像奖。故事描写修女玛利亚活泼好动,与沉闷的修女生活格格不入,修道院院长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就把她介绍到海军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共有两男五女七个孩子。玛利亚以她的善良、体贴,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当德国法西斯入侵他们的祖国后,上校一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德国人的严密监视,前往瑞士。《雪绒花》这首歌曲,在剧出现了两次。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咪》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绒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生听剧中第一次演唱歌曲。师一边讲,第一次是上校带了客人到家里做客,玛利亚和孩子们用歌声表示欢迎。优美、抒情的歌声把上校和客人都惊呆了.孩子们请求父亲也表演一曲,孩子们围坐在父亲周围,上校怀抱吉他,演唱了这首《雪绒花》。

师:你能感受到歌曲想表达什么吗?

师:我知道了,可能是因为电影中出现的第一次演唱是英文版本的,所以同学们不知道音乐要表达什么?那现在请我们翻开课本45页,对照课本的歌谱我们再来认真的聆听一遍翻译成中文的歌曲,想想歌曲要表达什么?(师在放音乐过程中用雨声筒为歌曲做简单伴奏,可以视情况交给任意一位同学配伴奏。)

三、听析深入、学唱歌曲。

1、听歌划拍子

师:刚才有同学注意到老师用了一个什么乐器为歌曲伴奏吗?你听出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生:雨声筒、三拍子····

师:三拍子的规律是?

生:强弱弱

师:接下来我弹钢琴,你们一起伸出手来试着为这首歌曲划拍子。

(课件出示三拍子指挥图示,教师向学生讲解3/4拍的指挥手势及其要领。)

师生活动:一边指挥,一边听音乐,全班一起划拍子并哼唱。

2、听歌找结构

师:请同学们试唱歌谱,并找出歌曲的旋律哪些句子相同或相似?

师操作:用钢琴慢速弹奏歌曲《雪绒花》的旋律,与学生一起试唱歌曲旋律。

教师活动:学生演唱时,及时纠正音准、节奏出现的问题。

师:找出歌曲旋律中相同相似的句子演唱。

师生活动:一起跟琴再唱,注意体会歌曲舒缓、轻柔的特点。

3、合作学唱歌

师:老师来填词演唱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大家来填词演唱其它的句子 。

师生以接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旋律。师指挥,学生演唱旋律。

师:我们试着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

师弹奏歌曲伴奏,和学生一起练习演唱,注意音高、音准。

◆通过找歌曲结构和演唱等活动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对所学的电影音乐产生兴趣,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四、再次欣赏、对比表现

★认真聆听剧中第二次演唱歌曲。

师:这首《雪绒花》在剧中第二次演唱的时候跟第一次演唱时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一起来听听第二次演唱是在什么情况下。

师讲:德国军队入侵上校的祖国后,上校和玛利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出魔掌,到自由的国度,在告别祖国的音乐会上,上校全家深情地再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祖国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全场听众的心沸腾了,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大家都随着高唱起来,使敌人感到恐惧。

第一次演唱

第二次演唱

地点

家里

剧院

对象

纯洁的孩子

凶恶的敌人

心情

愉快、开心

沉重、愤怒

内涵

真、善、美

假、恶、丑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在电影中的二次演唱,有什么感受?我们来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演唱做个对比,你就知道了!

师:通过两次演唱的对比,你能感受到电影音乐有什么特点吗?那它的作用呢?

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意识到电影音乐是电影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突出电影的主题”,它的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情感和推动剧情的发展等等”。

※以下一环节视时间而定。

(师:同学们,除了齐唱,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方式来表现《雪绒花》这首乐曲的优美、舒缓、轻柔吗?若有时间盈余尽量多练习演唱,可以采取小组唱、男女分唱等多种方式练习,也可采取选择合适的乐器为这首歌曲伴奏的方式,来演绎这首歌曲。)

◆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同一歌曲在不同环境,对音乐有不同的处理。通过不同方式的演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会音乐有贯穿主题,发展情节,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五、音乐拓展、歌曲延伸。

师:同学们,电影《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片,片中有许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除了我们这节课一开始听到的《哆来咪》和刚刚学唱的《雪绒花》之外,还有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你们听——(课件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六、总结。

师:(配乐)同学们,今天我们体验了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感受了欢乐有趣的《do remi》,欣赏了幽默风趣的《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电影音乐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突出主题、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多关注影视配乐,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

音乐课《雪绒花》教学反思

定下这个课题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这届五年级的孩子是我一直带上来的,且五(3)班音乐课素养及歌唱能力较其他三个班都更好一些。准备充分之后,满怀着信心来上这节音乐课,本以为即使不会多么精彩绝伦至少也是顺理成章的流畅,但结果仍然是让我陷于深深的遗憾之中,或许这是很多老师上完公开课之后共同的感受吧!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经,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当然希望我的学生能从我的课上受到熏陶或启发,我把这堂课从头到尾的、零零碎碎的细想了好几天,虽然大家也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不管大家是出于对我的鼓励还是对我的肯定,但是作为一名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教师来说,不足之处已经郝然暴露于我心。结合工作室李彦老师的评价以及我们综合科组集体的评价,除了一贯来的淡定、自然、流畅之外,风格没有太大变化,尽管最后课堂上学生歌曲的演唱较完整,情绪不错,但整节课亮点不突出,学生自然生成不够,教师语调也过于平淡····我深深的了解自己,因为每次公开课后的自我反思我都是很挣扎的,是的,我居然一点也不觉得我会上音乐课,我居然觉得除了能淡定的把课上完我的课似乎都没有什么优点可说了,脑子里反复的就是这节课本来应该可以更好一点的,怎么就上着上着就有些不一样了·····

要想提高教学总得找个时间安静的坐下来想想我上过的课,进行深度反思这应该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没错!我反思我最大的失误在于我并没有很好的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回过头细细想来是比较粗糙、模糊不清的概念,而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节课的精髓所在,通常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你是否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在这堂课中我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要如何去学,却在我要如何去教这一方面顾此失彼。自认为教学观念还是蛮新的,可是在我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很好的体现。

现在,在我回头重看教学设计、在我回想整堂课的教学、在我反思教学得失的过程中的时候,我突然有种要推翻这堂课重来一次的感觉,除了先前讲到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不够清晰,到现在感觉重难点把握不明确,尽管单从教学效果来讲或许也是一堂不赖的课,但从专业教学角度来讲个人认为是一堂设计欠佳的课。我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剖析,来把我教学的思绪一点一点理顺。我本意是一堂教唱课,在欣赏中教唱,可此刻我却发现我的难点定位在了“感受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现在想来真的很好笑,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个重点,只是尽力让学生唱好这首歌,重点算是完成了,难点应该定位在“用优美的歌声演绎歌曲”或者“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就会比较准确。

前奏的导入显得有点拖沓冗长,可以直接从电影《雪绒花》导入,其实孩子们都知道这部电影的,没有必要做太多的铺垫,只是我自己把他们想得太简单了。对于雪绒花PPT的介绍现在想来也是多余之举,当时设计教案的时候实在是想得太多了,巴不得把自己想到的所有东西都教给学生,然后就一股脑儿的全都设计进去,结果是涵盖内容太多,导致第三环节与第四环节都没有时间来得及很细致做好,而后取消了最有意思的创编环节也是深感遗憾。若把原拓展部分欣赏《孤独的牧羊人》放在开头,歌曲诙谐、有趣、活泼不失为一个好的导入;或者把歌曲在电影当中的第二次演唱作为后面的拓展部分,让学生感受同一歌曲在电影当中不同情绪的演绎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收尾。

尽管这节课总体算是流畅的完成了,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因为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好,而并不是因为我这节课设计的多好;另外,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状态很好,参与面也广,能积极跟我互动,深感欣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能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庆幸我自己是个很喜欢也很愿意上音乐课的老师,虽不够和蔼可亲,但面对专业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要想让自己的专业教学得到提高,要想自己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反思是必经之路,但愿在我的教学之道上我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衷!

雪绒花课件(篇8)

教学内容:

歌曲欣赏:《雪绒花》

教材分析:

歌曲《雪绒花》选自家喻户晓的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它是一首三拍子歌曲,乐曲为一段体,旋律优美抒情,表达了歌唱者的爱国之情。歌曲为C大调,旋律优美、舒缓、轻柔,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的情感。

2〉指导学生怎样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

2.技能目标:

1〉掌握控制好气息,了解歌曲的结构图式。

2〉培养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音乐在战争年代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

注意掌握好X - XX|节奏。

教学难点:

新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以审美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只要有音响就要伴随着情感。学会唱歌不是目的,要把培养情感和审美渗透到音乐之中,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对作品情感的表现和培养。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听着《雪绒花》的伴奏音乐,缓缓的走进教室。

(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一进教室就充分感受到音乐氛围的浓厚,同时也是让学生在刚开始就对歌曲的旋律有所熟悉。)

二、谈话导入:

师: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什么歌曲的旋律?对它有什么了解?刚才主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

师:《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这部电影曾获第三十八届奥斯卡的多个奖项。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被誉为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电影中的很多插曲随着电影的播放更传遍了全球,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三、聆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师:到底影片讲的是什么?《雪绒花》在电影中的出现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电影讲述的是70多年前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奥地利萨尔斯堡有位活泼好动的年轻修女玛利亚,与沉闷的修女生活格格不入,被院长介绍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有七个孩子,聪明又调皮,总是把前来给他们上课的家庭教师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在相处中,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

雪绒花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电影音乐,增强学生对影、视音乐的兴趣,培育学生自信、合作等人文素养,彰显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功能,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2.通过欣赏、学唱、体验、探究,增强自主、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然、有表情地歌唱的技能,加深学生理解和喜爱电影音乐的情感,很好地表现音乐,体现音乐的情感美。

打出雪绒花图片,看谁能猜出是哪个国家的什么花?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及对第一声部的学习和演唱,更好的体会、感受歌曲,为第二声部学习做铺垫。

分别体会歌曲的两种演唱情感,并很好地表现。

播放《雪绒花》影音资料。

请学生思考歌曲《雪绒花》是采用几拍子写的,找出歌曲多次重复的旋律和高潮部分。

1.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感。

2.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老师发一个音,“la”。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感觉跟着老师的琴声来熟悉一遍旋律,注意节奏和情绪。

3.请同学们随琴声唱一遍歌词,探究并初步体验歌曲。

6.要求学生以微笑的表情柔美的声音演唱。

7.探究两种不同情绪的演唱方法。

分析节拍特点及规律,体会演唱方法,有感情的演唱《雪绒花》第一声部

以讨论的形式体会少校当时的心情。

用“la”随师进行旋律模唱,

以学唱歌曲的第二声部为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和老师的合作中学会相互配合及声音和谐统一。

演唱第一声部,引导学生合唱时相互配合及声音的和谐统一。

轻声演唱歌曲的第二声部,体会合唱效果。

对本堂课简单概括,播放萨克斯演奏的《雪绒花》,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教学。

利用课余时间完整的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收集剧中的好听歌曲。

怀着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之情离开教室。

[雪绒花教案]

雪绒花课件(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歌曲《雪绒花》,感受歌曲的AB结构,并学习用舒缓和连贯地两种方式来表现歌曲。(重难点)

2、尝试做舒缓和连贯的动作来帮助理解与表现歌词内容。

3、在自由结伴时注意表情和动作上与同伴相互协调,并体验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雪绒花图片。

2、歌曲、钢琴。

【活动过程】

一、幼儿复习律动《拔跟芦柴花》

教师带领幼儿热身,复习律动《拔跟芦柴花》,感受歌曲欢乐的旋律。

二、幼儿学习歌曲《雪绒花》

1、引发幼儿关于雪绒花的美好回忆。

师:你们见过雪绒花吗?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教师范唱《雪绒花》,引导幼儿讲述歌词内容。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你们听到后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3、教师播放歌曲,用提问和图片的提示,启发幼儿发现歌曲AB结构。

师:听我再唱这首歌,注意听乐句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4、幼儿跟琴歌唱,并引导幼儿理解B段歌词。

师:这首歌曲里唱到雪绒花是什么样子的?

5、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舒缓和连贯地两种方式来表现歌曲。

6、教师当导游,创设游戏情境雪绒花,带领幼儿完整地学唱歌曲1-2遍。

7、启发幼儿创编雪绒花飘动作,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根据幼儿的创编情况决定唱2-3遍。

三、幼儿自由结伴表演唱。

1、教师弹奏较长的前奏并注意给予指导,幼儿自由结伴表演。

2、幼儿听音乐自由结伴唱歌。

雪绒花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雪绒花》,达到能有表情的演唱的要求。

2、通过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达到能感知音乐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学习三拍子以及分组体验,进而能感知音乐为难点。

组织教学:

唱《多来米》(从B段的第二段开始放VCD)进教室,师生问好。

导入:

进教室时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完整地演唱一次好吗?全体起立边唱边做动作。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教师简介歌曲。

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郭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师竖笛伴奏。

雪绒花课件(篇12)

教学目标: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唱"节奏的掌握。

教材分析:好莱坞的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拍成电影后,其中的著名唱段传遍了全球。《雪绒花》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他们全家在家庭沙龙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教学准备:VCD光盘、歌曲挂谱、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唱《多来米》(从B段的第二段开始放VCD)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导入:进教室时同学们唱的是什么歌?你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完整地演唱一次好吗?全体起立边唱边做动作。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音乐之声》这部电影里还有一首比《多来米》更受欢迎的歌曲,那就是《雪绒花》(出示歌单)。想听《音乐之声》和《雪绒花》的故事吗?

讲故事:《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中,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活泼漂亮,会弹吉他,喜欢唱歌。有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个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在上校外出工作期间,玛丽亚教上校家几个没有了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很多歌曲。《多来米》便是其中的一首。她还给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当上校回家时,玛丽亚和孩子们用甜美的歌声迎接他。上校很高兴,他也边弹吉他边演唱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上校唱的是什么歌?对!就是这首《雪绒花》。这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间歌曲,上校借这首赞美雪花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来,玛丽亚成了那几个孩子的妈妈。在他们全家外出旅游回家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德国法西斯侵占了上校的祖国和家乡,并要上校去当海军。上校是个热爱祖国的军人,他不肯为敌人工作。他和玛丽亚决定带着孩子们逃往国外。就在他们准备逃跑时却被敌人发现了。上校便假称是去参加音乐节的演出。敌人不大相信,便派人跟踪了他们。上校的家庭合唱团在音乐节上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雪绒花》。当《雪绒花》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安宁生活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观看的听众非常激动,因为他们现在的祖国已经失去了往日幸福、安宁的生活。听众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雪绒花》在影片中完整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激动人心。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后学生谈对歌曲的感受:听了这个故事,想不想听老师唱唱这首歌?(师边弹边唱)你知道"雪绒花"代表什么吗?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2、听琴默唱,找出歌曲的特点和难点。(分析特点,练习难点,并正音。)

3、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练。

4、完整地将歌词唱一遍,师边弹边唱。

5、歌曲分析,艺术处理。慢速三拍子节奏的运用对歌曲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先学生自己说,然后教师小结: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晶莹的雪花在天空中飞舞。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前两句用轻声唱,从第三句开始力度应加强一些。

6、把自己当成影片中的上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这首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已经成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老师有件很遗憾的事:我至今没有看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利用网上资源帮老师查找有关《音乐之声》的更多资料,让我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了解。

五、下课:在《雪绒花》歌声中(师放VCD)离开教室。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体会歌曲表达的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与热爱。

雪绒花课件(篇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雪绒花》,感受雪绒花的美好纯洁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增进爱国情怀。

2.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提高演唱能力及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雪绒花》的爱国情怀,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雪绒花》。

【难点】

了解《雪绒花》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电影《芳华》,并提问: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是什么?还记得它的旋律吗?

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雪绒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歌曲。

顺势导入课题《雪绒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该曲的速度旋律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舒缓,旋律优美。

2.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雪绒花》传递了怎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既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有主人公轻松、机智和不屈的精神。这首歌曲来自于《雪绒花》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而《雪绒花》也出现在上校一家参加为德国军官举行的音乐会,他们决定当夜离开故土奥地利,前往瑞士,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一时间哽咽不已,玛利亚和孩子们走上去与他一起唱,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表现了与故土的不舍。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发声练习。使用二声部发生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个声部的演唱,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保护嗓音,注意两个声部的和谐和统一,为之后二声部的学习进行铺垫。

2.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唱。

教师提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达了对雪绒花的喜爱和赞美,应该用抒情的声音演唱;第二部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应该用热情激动的声音演唱。

3.由于该曲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曲目,组织学生以音乐小组为单位,自学谱例,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需随时巡视并提问:发现了哪些不明白的节奏、旋律、记号?

学生可能会发现演唱中难以保持二声部的和谐统一,教师通过钢琴引导教唱。

(1)跟琴练习高声部;

(2)跟琴练习低声部;

(3)分声部配合用da的方式先练习节奏;

(4)分声部练习旋律演唱;

(5)代入歌词,进行练习。

4.男生演唱低声部,女声演唱高声部,全班一起带着感情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教师以《音乐之声》为主题,请学生分享电影中的其它作品,学生进行展示。

2.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雪绒花》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对亲人及祖国深深地热爱和祝福。并请学生回家观看《音乐之声》,下节课来分享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看法。

雪绒花课件(篇14)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雪绒花》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雪绒花》。并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形象和情绪,扩大音乐视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内涵。并通过电影片段的播放让学生在感受中体会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1:请同学们把你喜欢的影视歌曲演唱一下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好吗?回答问题时可以请同学们演唱。

老师自弹自唱《雪绒花》,然后请学生谈听后感想。而后,切入歌曲,欣赏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片段。

2:提问孩子们的预习,简介电影及歌曲故事背景。“请同学们把这部电影的大致内容给我讲述一下好吗”?

二、介绍歌曲

坚强的人才能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如今雪绒花已经成为奥地利的国花。

和谐的歌声用木偶的表演方式表演了《孤独的牧羊人》迎接他回家,歌声深深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歌唱的兴致。上校轻拂吉他,演唱了歌曲《雪绒花》。请同学们注意片段的情景和歌曲的旋律、节拍。

3、再次播放电影片段。学生可以闭上眼睛,离开视频画面的视觉引导。用心聆听!

三、学唱歌曲《雪绒花》

2、学歌词。强调歌词的语气。

4、巩固:嘴型要圆,口腔打开,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感觉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来熟悉一遍旋律,注意强弱规律。

5:学生分组练习----自由选择角色表演。

四、歌曲处理

1:我们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得明显一点。让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当时上校的心情如何?然后大家也带着这种情感将这首歌唱一遍。

2:上校为了不背叛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他们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绒花》。情绪的升华,学生的感受引导加入。

五:课程深入。

师生共同分析:这首歌曲出现的`地点、对象、内涵有什么不同。

提问对象,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在不同的场景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

提问2:电影音乐的作用远不止这些,《雪绒花》对于同学们以及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激励和警示作用?

回答:学生发言,同学交流,教师引导性参加。

六:总结

一首优秀的电影音乐的作用并不简单的知识与电影画面的完美结合。他对于人性灵魂深处的触动才是它久住人心的魅力所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在这节课中获得进步。学习,我们一起感动!!

地球运动课件精华十四篇


地球运动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

3、让学生观察: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机会,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情况照射墙面。要求学生观察:在三种情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图b(同时与图a比较):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球运动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地球运动课件 篇4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地球运动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 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第一课时

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

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

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地球运动课件 篇6

一、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中唯一一节有关科学史的内容,它属于《课标》中内容标准的第五节“地球与宇宙”范畴内的内容。而科学史的教学是独具特点的概念教学,平时我们上这节课时都感觉到学生对本课兴趣不浓厚,缺少了更多学生喜爱的实验环节,听起来像历史课又像语文课。由于教科书上所给予的学习资源相对甚少,所以针对这节课,我改变了原有的让学生搜集资料来讲授的模式,寻找更有探究意味的方法来为孩子们服务。具体改良有以下几个优势:

1、时光轴的出现更具连贯性。关于对地球进行研究的人物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而把这些人物用一条时光轴贯穿看起来更具连贯性和比较性,使学生在分析学习上一目了然。并且在轴上都标有科学家所处的年代的刻度,让学生感知历史年代的真实性和科学的严谨性。

2、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在教科书介绍的已知两位科学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两位也具代表性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外加人造卫星的出现。这样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通过对几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了解这些探索的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智慧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3、提供有结构的阅读资料。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没有太多针对性,而在整理和共享资料的环节做得并不是很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针对性整理资料的能力。所以我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从我提供的资料里找到本课所需要的精华。

4、从学生认知点入手。本课一共有四个关键人物,而我的开头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学习的,而是孩子们对哪位科学家熟知就从哪位科学家入手,引领孩子们通过阅读、交流、模拟实验等学习手段,客观真实地了解人类进步的历史,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5、插入亮点,产生认知冲突,体会科学家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本课提到哥白尼的学说受到教会和科学界的`蔑视,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里状态,我插入了一个挑战权威的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态度。

以上几番整合是我依据课标解读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更改的。以下是课标解读中出现的依据:

1、《标准》“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

“科学不迷信权威”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它建立在“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信念基础之上。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今天胜过昨天,而明天又超越今天,所以崇尚科学、研究科学的人类会不断前进。权威有没有?有的。权威能不能相信?能。但是我们不能迷信权威。所谓迷信就是盲目信仰、崇拜,就是执迷不悟,就是非理智地拥护、追随,而恰恰忽略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忽略了及时的吐故纳新。

讲“科学不迷信权威”,并不与听从老师的教诲和采纳书本上的结论相冲突。老师的教诲和书本的结论都是应该常换常新的,体现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的。如果老师的教诲和书本的结论受到学生的合理怀疑,那也不是坏事,也许正是学生科学探究、增长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开端呢!

2、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

科学家当然是不会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这种水平的。这样的探究也不可能解决科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家的探究是十分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

科学史上有丰富多彩、相互不同的大量典型探究范例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

如古代科学发展史上,阿基米德对浮力规律的研究。再如近代,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详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第8页),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探究(详见《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内部交流),第66页)。这些范例,展示了单个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是“单情节(episode)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近代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发展(详见《著名物理学家和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展示了多位科学家针对一个领域或课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进行探究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数个依次连续的单情节科学探究过程,是“连续单情节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当代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表现了探究需要多位科学家相互合作、联合攻关的现代科学特征,中国负责其中1%但极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项目。这一研究是以国际合作为特征的“多情节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范例都能给人以无穷的、多方面的启迪。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探究规范和范式,科学哲学领域一直处在热烈的争论中,如科学探究中的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各种与传统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不同的、新的研究方法都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质的研究方法目前是新热点之一。

3、对一个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才停止?

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

如果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儿童仍不能接受新的解释或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让儿童强行记住这一新概念,而应该待他日后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这一题目的探究。一方面,这可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我们常要求儿童: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因此也不能要求儿童强行接受某一概念。

4、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中为什么要有“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及“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要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并不困难。能否结合这一知识增加些内容?标准编制者认为增加一些科技史的内容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它可以使儿童意识到科学结论不是从来就如此的,有时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这正好符合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二个目标:“科s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迷信权威”。地静天动,符合人的日常经验,再加上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模式的支撑——一个很大的静止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的四周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分布在一个正圆形的球体上,所有这些物体都以恒定的速度沿着正圆形轨道旋转,使得这一概念沿用了20xx多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天体模型。这一模型指出:看上去静止不动的地球,实际上每天绕着轴心自转一周且地球和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这一模型使行星表现出来的不规则运动可以得到解释,这真是了不起的革命,应该让儿童在心里记住哥白尼这个名字。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内容标准的提出是想给儿童一个洞察昼夜变化与动植物行为的机会。为什么鸡会早早上墟?为什么猫头鹰夜晚特别灵敏?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会跟着太阳转?为什么夜来香只在夜间吐芬芳?动植物对昼夜变换的适应性行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探究活动既能激起儿童的兴趣又能培养儿童探究的能力,这些探究性活动可以建议家长和儿童一起做。

5、为什么要安排考察宇宙的历史这部分的内容?

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应归功于人类的好奇心和智慧。早先,初民用眼睛和想象来认识宇宙。今天我们使用各种研制的工具来观察宇宙,这些工具包括非常敏感的无线电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使用这些仪器,可以从看见搜索到非常广泛的光谱信息;计算机可以进行日益复杂的引力系统计算和核反应计算,并且从运算数据中寻找规律、演绎运用理论;空间探测器从太阳系遥远的行星发回了详细的图片和数据;巨大的“原子破碎器”则用来模拟宇宙初期的状态,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了解这些探索的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指挥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二、授课效果

1、资料的增强并人手一份的更改,学生明显有了自主性和协调性,并能紧跟老师的步伐进行探究。

2、对于增加的科学人物由于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更加愿意去求知。

3、时光轴情景的创设满足了学生研究欲望和可观性。

4、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三、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加上联系几位科学家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到促使人类前进的力量是靠什么支撑的。

从学生层面来说,几位科学家的观点是已知的,但需要学生知道并内化成情感态度层面。因此,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经过几节课的试讲,发现每次试讲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最后终于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起初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模式进行试讲,发现学生兴趣不浓厚,学生找的资料杂乱无章,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几乎画了全篇资料,没有针对性的整理在汇报上很花费时间。而第二次试讲我给学生提供了资料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发现形势也不好,因为每个人的意见不统一。两位科学家的出现比较突兀没有前因后果,学生学起来比较生拉硬拽。添加了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联系到一起来分析是有必要的。而本课难点应该放在学生情感态度上,“科学不迷信权威”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它建立在“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信念基础之上。所以我觉得本节课无论是讲到哪个环节,讲到哪位科学家都应无时无刻地渗透科学家的精神。

地球运动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运动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地球运动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地球运动课件 篇10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②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

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自西向东

③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

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

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布置作业】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

地球运动课件 篇11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投影表格)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

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

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

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推进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非常正确。

(投影表格)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图1 图2

图3

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师(多媒体动画演示)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生自转了一周多。

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

生15°/小时。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

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

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

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

生(阅读)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 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见“课堂小结”)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探究内容: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

探究办法、过程:

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

(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生(用地球仪演示)

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

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师活动3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个现象?

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

师答案非常准确。哪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地球运动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每天早晨我们起床上学,工作,晚上休息,有哪位同学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不停的更替呢?

学生:地球的运动。

教师:对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的第一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学生: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就是地球自转

板书:(一)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转动地球仪)地球是直着身子转动,还是斜着身子转动啊?

学生:斜着身子转动的。

教师:对。那么,它转动的中心是什么呢?

学生:地轴。

板书:1、转动中心:地轴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轴真的存在吗?

学生:不存在。

教师,是的,地轴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人们假想的一根轴。从不同部位看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又是如何呢?

学生:自西向东自转。

教师归纳:从赤道上空看是自西向东方向运动,从南极上空看是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总结为“南顺北逆”。但是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在黑板上画图加以巩固)

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运动当中,那么它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呢?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24小时(一天)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相关文章内容就分享到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2.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4.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及答案

5.初一上学期地理《地球的运动》检测试卷

6.20xx初一地理的教学计划

7.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8.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9.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地球运动课件 篇13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地球运动课件 篇1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

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

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 解决实例的问题

定义和计算

区时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

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成因

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太阳日

地球自转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时区和区时 地方时 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 特殊的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等 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最新:小学英语第一册全部课件怎么写

第一册拒绝诱惑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书 03-04

感恩父亲小学作文

感恩父亲小学作文 感恩小学作文 12-03

学校特色活动总结

学校特色活动总结 12-03

律师述职

律师述职 12-03

最新我爸爸课件(集锦六篇)

我爸爸课件 12-03

[精华]赠与合同最新范本汇集五篇

个人赠与合同 06-02

开业店庆句子(简短32句)

开业店庆句子 12-03

装潢合同书(必备4篇)

装潢合同 12-03

教室后墙标语126句

教室标语 12-03

放假的心情说说朋友圈句子55条

放假心情句子 12-03

班主任年终工作计划优选13篇

班主任年终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计划 12-03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