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蛤蟆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快乐魔法师)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前做的准备工作,因此要想随意写的话,老师们就需要谨慎选择了。好的教案能够给教师的授课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如果您对“数蛤蟆课件”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我相信它能够激发您的创造力!

数蛤蟆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种子能发芽的句子。

2.知道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着急。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 。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

1.出示西瓜图片,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西瓜?你知道这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哪来的吗?西瓜其实是种出来的,那会是谁种出来的呢?原来是青蛙种的。

2.师:一天蛤蟆看见了青蛙种得这么多又大又圆的西瓜,他会怎么想呢?

3.出示蛤蟆的想法,师:蛤蟆是怎么说的呀?我们也来说一说。

4.师:那蛤蟆会不会去种瓜呢?我们往下看。

二、幼儿观察图片,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场景二:蛤蟆在劳动,师:蛤蟆有没有种瓜?他是怎么种的啊?蛤蟆趴在地上好象在对种子说什么呢?我们来听一听蛤蟆是怎么说的。

2.听蛤蟆的话,师:蛤蟆对种子说什么啊?蛤蟆喊了种子有没有长出来?青蛙听见了蛤蟆的喊声,他怎么告诉蛤蟆的?

3.引导幼儿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子睡在地里,阳光照着它们,小雨浇着它们,才会长出来。并学说这段话,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4.师:蛤蟆有没有听青蛙的话?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5.出示场景蛤蟆在夜晚做的事,师:你们看见在蛤蟆在做什么啊?

6.师:蛤蟆唱着歌讲着故事,不知不觉地怎么了?在他睡着的时候,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天亮了,青蛙是怎么对蛤蟆说的呢?

7.幼儿一起做做青蛙喊蛤蟆,师:看见这些苗苗长出来了,猜猜蛤蟆会说什么?那蛤蟆种的西瓜能不能象青蛙一样长出又大又圆的西瓜呢?

三、讨论。

1.师:蛤蟆想的那些方法有用吗?

2.师:为什么蛤蟆会说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节课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充分的提高了幼儿愿意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知道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着急。这个活动的重点不是理解种植的有关知识,而是让幼儿在校生领悟一个道理;种瓜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因而,蛤蟆种瓜时的焦急心情与滑稽可笑的行为应该予以充分渲染。

数蛤蟆课件 篇2

课题:《数蛤蟆》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感受,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能力。

2.通过创编歌词和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在熟悉旋律的同时为歌曲创编歌词。

教具:多媒体、电子琴、录音机、幻灯片、双响筒、串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将主角引出)

同学们,你们听一听什么在叫?(放录音)下面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放幻灯片)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谁回答的最棒,老师发给他一个小奖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板书课题

放幻灯片《数蛤蟆》,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蛤蟆的特征(或分组讨论),看一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放幻灯片列出蛤蟆的特征)老师: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去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蛤蟆》这首歌曲,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这位朋友,好吗?

三、间接地诱导学生学习歌曲

1.按照节奏读歌词。

(1)电子琴弹奏;跟随音乐来读歌词。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例如:师(问):小朋友们|我问你||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通过录音放跳水的声音)乒乓乒乓………

学生答:老师老师|告诉你|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2.放幻灯片(出示歌词)做练习。

小朋友们瞧一瞧,哪个方框中的乐句是一样的?让学生点击出相同的乐句,变成与前一句相同的颜色并唱一唱。

3.放录音跟随音乐分组演唱。

师问:第一组唱第一乐句、(第二组伴随双响筒的节奏(×× ××)唱第二乐句、第三组伴随串铃的节奏第三乐句。由学生来打节奏,轮流演唱。

4.放幻灯片。

你们看那边又来了一只蛤蟆帮助它的伙伴捉害虫,现在是几只给模,几只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引导学生自己创编歌词)跟随音乐唱一唱(看一看谁是今天的小小歌唱家?谁唱的好,老师就颁发给他“小皇冠”),让所有学生参与打击乐器伴奏。

5.即兴表演唱(音乐游戏)

师:(放音乐读儿歌)小朋友们|来来来|你也来|我也来|围成圈圈|做游戏|大家一起|玩一玩|玩一|玩- |。接着教师集中所有孩子,找出扮演蛤蟆的小朋友在圈内当主角。(放音乐伴奏)当唱到第一只蛤蟆时,扮演蛤蟆的小朋友要到圈内即兴表演,圈外的小朋友要表演出没花和荷叶的'形象。接下来的第二、三只时要唱出自编的歌词并即兴表演。最后教师总结:小朋友表演的很好!希望小朋友以后好好学习,从一个小小歌唱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歌唱家,让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能够在电视上看到你好吗?

6.小朋友想不想更加清楚地看一看蛤蟆的样子?

(和孩子们一同唱着歌儿走出教室。有条件的可以到田野、池塘边去观察这个小动物。)

课堂小结:

从音乐各方面入手,通过学习《数蛤蟆》这首歌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表演能力、创造能力,而且也让大家知道了蛤蟆是庄稼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我们以后要爱护它,保护它。它给大自然带来了快乐和财富。

数蛤蟆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种子能发芽的句子。

2.知道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着急。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 。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

1.出示西瓜图片,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西瓜?你知道这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哪来的吗?西瓜其实是种出来的,那会是谁种出来的呢?原来是青蛙种的。

2.师:一天蛤蟆看见了青蛙种得这么多又大又圆的西瓜,他会怎么想呢?

3.出示蛤蟆的想法,师:蛤蟆是怎么说的呀?我们也来说一说。

4.师:那蛤蟆会不会去种瓜呢?我们往下看。

二、幼儿观察图片,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场景二:蛤蟆在劳动,师:蛤蟆有没有种瓜?他是怎么种的啊?蛤蟆趴在地上好象在对种子说什么呢?我们来听一听蛤蟆是怎么说的。

2.听蛤蟆的话,师:蛤蟆对种子说什么啊?蛤蟆喊了种子有没有长出来?青蛙听见了蛤蟆的喊声,他怎么告诉蛤蟆的?

3.引导幼儿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子睡在地里,阳光照着它们,小雨浇着它们,才会长出来。并学说这段话,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4.师:蛤蟆有没有听青蛙的话?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5.出示场景蛤蟆在夜晚做的事,师:你们看见在蛤蟆在做什么啊?

6.师:蛤蟆唱着歌讲着故事,不知不觉地怎么了?在他睡着的时候,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那天亮了,青蛙是怎么对蛤蟆说的呢?

7.幼儿一起做做青蛙喊蛤蟆,师:看见这些苗苗长出来了,猜猜蛤蟆会说什么?那蛤蟆种的西瓜能不能象青蛙一样长出又大又圆的西瓜呢?

三、讨论。

1.师:蛤蟆想的那些方法有用吗?

2.师:为什么蛤蟆会说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节课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充分的提高了幼儿愿意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知道种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能太着急。这个活动的重点不是理解种植的有关知识,而是让幼儿在校生领悟一个道理;种瓜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因而,蛤蟆种瓜时的焦急心情与滑稽可笑的行为应该予以充分渲染。

数蛤蟆课件 篇4

数蛤蟆

——中班歌唱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在音乐中表演是种快乐的事。

2、学习小组合作,敢于展现自己。

3、锻炼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一台录音机、4个小鼓、若干根小木条。

活动过程:

1、出示青蛙的图片玩抢答游戏,引出主题。

(1)幼儿分成4小组,每小组4个人。

(2)每组放有一个小鼓,发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条小木条。

(3)指导语:小朋友,你们都见过青蛙了,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去观察过它们呢?下面我们来玩抢答游戏好不好呀?游戏规则是,老师提问小朋友来抢答,你们哪一组的小朋友知道答案就赶紧敲一下你们面前的鼓,哪一组先敲响鼓哪一组就先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了就奖给小红旗一面,看哪一组得的红旗最多。

(4)教师给幼儿提问。

①蛤蟆有几张嘴?

②蛤蟆有几只眼睛?

③蛤蟆有几条腿?

④蛤蟆都吃些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创编有趣的青蛙动作。

(1)指导语:好了,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知道一只蛤蟆,一张嘴,两眼睛,四条腿,那我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编成一首儿歌好不好呀?

(2)引导幼儿边拍手,边念编好的儿歌让幼儿熟悉理解歌曲。

(3)跟随音乐,边唱歌,边跟老师表演创编的动作。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蛤蟆形象反复演唱歌曲。

(1)学蛤蟆爸爸的'声音唱

(2)学蛤蟆妈妈的声音唱

(3)学蛤蟆宝形容词的声音唱

4、引导幼儿玩《蛤蟆捉害虫》的游戏

(1)进一名幼儿闭上双眼,原地慢慢自转,其他小朋友排圆圈绕着该幼儿向相反方向边唱边跳跃前进,当大家唱到最后一个“呱”时,全体幼儿停下,中间的幼儿伸出一只手向前指,指向哪名幼儿,他就是“蛤蟆”其他幼儿都是害虫。

(2)蛤蟆捉害虫,害虫逃回家。(放音乐,音乐一停小朋友就不准再跑)

结束部分:

蛤蟆宝宝,我们今天捉的害虫可真多,拿回家去喽!

数蛤蟆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蛤蟆大姐穿新衣服的变化及蛤蟆大姐的.心情。

2、体会儿歌风格(幽默、诙谐),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做事要动脑筋、有主见,不能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

教学准备:

1、儿歌《蛤蟆大姐穿新衣》

2、儿歌情节图片

3、用花布事先剪成花裙、剪刀。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儿歌。

1、出示主人公蛤蟆大姐的图片,初步了解蛤蟆大姐的形象。

2、蛤蟆大姐好开心啊,穿了一件新花裙。蛤蟆大姐身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儿歌《蛤蟆大姐穿新衣》。

二、听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儿歌:

蛤蟆大姐真高兴,穿件衣裙新又新。

小兔见了把头摇:“不如田鼠花花袄。”

花裙改成花花袄,蛤蟆大姐眯眯笑。

青蛙肚子鼓啊鼓:“不如小鹿花花裤。”

花袄改成花花裤,蛤蟆大姐跳起舞。

小狗眼睛斜一斜:“不如花猫蝴蝶结。”

花裤改成蝴蝶结,蛤蟆乐得像过节。

蛤蟆大姐伸出手,摸摸头顶光溜溜。

蝴蝶结,没法戴,哭得眼泪流呀流。

1、感受儿歌诙谐、幽默的风格,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听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呢?

2、组织幼儿看视频,感受儿歌内容,掌握蛤蟆大姐花裙的变化过程,蛤蟆大姐的花裙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段落理解儿歌

第一段:

谁看见了?小兔见了怎么做、怎么说?“不如”是什么意思?

蛤蟆接受了小兔的建议吗?它是怎么做的?(幼儿适当学说)

第二段:

蛤蟆大姐听了谁的意见?青蛙给了什么意见?

第三段:

蛤蟆大姐又听了谁的意见?小狗给了什么意见?“斜一斜”表示什么意思?

第四段:

后来蛤蟆大姐带上蝴蝶结了吗?为什么呢?它头上光溜溜的,如何带上蝴蝶结?真搞笑!

三、念儿歌。

1、观看图片念儿歌。

2、分角色朗诵、表演儿歌。

四、情感理解:

最后蛤蟆大姐为什么没有穿上新衣服?小朋友喜欢蛤蟆大姐吗?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动脑筋,有主见,不要像蛤蟆大姐一样听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

数蛤蟆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一、声音造型 荷塘欢歌

二、学唱歌曲 花蛤蟆

三、表现歌曲 花蛤蟆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唱《花蛤蟆》,领会歌曲描绘的意境,感受当地儿童的生活情趣。

二、通过表现歌曲《花蛤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及合作意识。

三、通过声音造型《荷塘欢歌》培养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唱好歌曲中的倚音,积极主动的表现歌曲是重点;声音造型是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头饰(荷花、荷叶)、手巾花、打击乐(双响筒、木鱼、蛙鸣筒、舞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快乐节奏三分钟,引导学生用青蛙的叫声来模仿各种节奏。

二、声音造型游戏:荷塘欢歌

出示课件荷花图: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来与荷花做伴并唱歌,下面我们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

请同学们想好一个蛤蟆叫的节奏,师随意点名模仿,看谁的节奏创作得最好。

请一名同学上台像老师一样指挥,师和其他同学坐在一起模仿。

三、学习歌曲《花蛤蟆》。

1、老师这里有首歌也是表现夏夜荷塘欢腾的景象的,请听。(放录音)

请你根据歌词唱的内容描述花蛤蟆有趣的样子。

边听歌曲边请几名同学把歌词描绘的花蛤蟆画到黑板上。

全班朗读歌词检查各位选手的画。

2、这首歌有几处花蛤蟆的叫声?请找出来。这些模仿蛤蟆的叫声都用了哪种装饰音?(倚音、下滑音)

跟琴学唱这四个乐句。

编辑推荐

相邻数课件范例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创意十足的教学课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该篇“相邻数课件”文章是趣祝福编辑从网络上精挑细选的,请注意这些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进一步了解!

相邻数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体会20以内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知道任何一个数的相邻数有两个,乐意与同伴合作。

3、喜爱参加相邻数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数棒、挂图

2、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数棒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幼儿相互问候。 走线,进行线上游戏:找邻居。每个幼儿一张数字卡片,边念儿歌边走线。教师出示任意一张卡片,手拿相同卡片的幼儿就站在中间念儿歌,当念到“我的邻居在哪里”时,拿着相邻两数数字卡片的幼儿念“你的邻居在这里”并走到中间,三个相邻数好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 2、集体活动。

①复习1~20的序数。 接龙游戏:1名幼儿任意说一个数,后面的幼儿依次往下数,一直数到20。

②感知“一个数的相邻数有两个”。 出示“宿舍楼”挂图,请幼儿将数字宝宝1~20按顺序住进20间宿舍。设情境:数字宝宝2没有牙膏,想找邻居借。请小朋友观察并想想:谁离它最近,谁是它的邻居?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可能出现两种找法。 第一种:找它前面一间房(1号宿舍)的邻居借。 第二种:找它后面一间房(3号宿舍)的邻居借。 小结:一个数的相邻数有两个,如数字1和3都是2的相邻数。

③体会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操作学具“数棒”,请幼儿将数棒按顺序摆放,在每根数棒旁摆上相应的数字卡片,教师问幼儿:你发现了数棒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引导幼儿发现:数棒越来越长,每根数棒比它前面的数棒多一节,比它后面的数棒少一节。 师幼共同小结:1~20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每个数总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多1,比它后面的一个数少1,所以每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游戏活动。 游戏“抱一抱”。分发给幼儿每人一张1~20的数字卡,教师任意出示2~19的数字卡一张,请拿有这个数相邻数的幼儿与老师抱一抱。游戏反复进行。

4、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数字卡片和数棒。幼儿在相应的数字卡片下摆放相应的数棒,感知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第二组:完成操作册第33页的活动。 第三组:玩相邻数接龙游戏。一名幼儿出数字卡片,其余幼儿接龙。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相邻数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表述2—5的相邻数。

2、运用已有经验,寻找发现6的相邻数是5和7,进一步感知某数与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积极参与游戏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数字贴卡、课件、贴纸、游戏卡。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

1、师幼共同观看动画片《米奇妙妙屋》,带领幼儿参观米奇公园。

师:米奇公园盖了许多崭新的房子,我们一起看看房子里住着谁?它们各住在几号房?它们的邻居分别是谁?住在几号房?

2、结合课件演示,帮助幼儿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提问:“3号唐老鸭5号米妮的房间在哪里?它们的邻居又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用完整句说出:x比x多1,x比x少1,所以x的相邻数是x和x。

小结:一个数,比它少1和比它多1的这两个数就叫它的相邻数。

二、到米奇家做客,寻找6的相邻数。

1、比一比,感知6的相邻数

师:米奇知道你们要来参观它的新家,特意准备了很多礼物要送给大家。引导幼儿逐一比较礼物的数量关系,发现6比5多1,6比7少1,所以6的相邻数是5和7。

2、摆一摆:帮米奇整理书柜、玩具柜,进一步感知6与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师:米奇想用相邻数的方法来整理这些柜子,应该怎么摆?

引导幼儿利用相邻数的规律:6比5多1,6比7少1,6的相邻数是5和7,依次摆放书柜、玩具柜,并提醒幼儿整齐摆放。

三、分组操作,学习掌握6的相邻数。

1、出示6的相邻数游戏卡,讲解操作要求

师:米奇这么玩相邻数的游戏,那它会在绳子的左边穿几颗珠子?右边呢?(介绍贴纸游戏卡的操作要求)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完成的游戏卡,师幼共同评价操作结果。

四、游戏活动“找朋友”,巩固6以内的`相邻数。

以蓝色数字卡的幼儿为中间数,黄色数字卡的幼儿为相邻数。请蓝色数字卡的幼儿在台上不动,采用竞赛的形式引导黄色数字卡的幼儿快速找到与自己对应的两个相邻数朋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五、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在区角中尝试运用相邻数的规律继续探索发现7、8、9的相邻数。

2、告别米奇公园,活动自然结束。

相邻数课件 篇3

1.教材分析:相邻数是比某一个数大1或者小1 的自然数,一般一个自然数都有两个相邻数,就是排在它前面或者后面的一个数。但是自然数1只有一个相邻数。相邻数这个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组织教学活动,今天我选择的是中班数学活动《5以内的相邻数》。

2.教育价值:在这个活动中需要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来进行学习。《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活动中我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来进行学习。

3.年龄判断: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的年龄特点,幼儿所学的知识应避免直接教授给他们,而是安排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中班幼儿对5以内的数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相邻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我将活动放在中班开展。

根据所选内容,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之下,我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技能五大方面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重点:知道相邻数概念为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做铺垫,我利用游戏——找朋友的形式让幼儿来学习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1或者少1的关系。

(难点: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知道各数的相邻数不难,因为幼儿对相邻数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幼儿在操作中还未理解多1少1的关系,这也是活动中的难点,我通过让幼儿摆放物品的方式来让幼儿理解。)

我遵循实效性、简约性、重复利用的理念,准备了幼儿数字操作卡人手一套、动物卡片,并为幼儿创设动物搬家情景。

(创设情景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使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幼儿数字操作卡片在活动后可以投放到区角当中,让幼儿巡回利用。)

(一)拍手游戏导入,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教师以拍手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知邻居关系,被教师问到的幼儿要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逐渐发展,教师的`“拍手游戏”这种形式都为幼儿所喜爱,也能够初步理解“邻居”关系。这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二)知道5各数的相邻数。

1.通过故事讲述和表演,并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师:熊猫说有两个邻居,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通过问答及卡片操作的方式让幼儿知道5各数的相邻数,在问答当中,也会有个别幼儿无法了解相邻数,因此教师通过动物卡片的方式让幼儿来了解。当幼儿知道动物的邻居是谁之后,教师将动物卡片移走,剩下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这也是接下来的第二个小环节。)

2.师:5的邻居是谁呀?(通过数字卡片的展示让幼儿知道5的相邻数是4和6,从中通过请个别幼儿(能力较好、能力较弱)进行示范操作,从而巩固对相邻数的了解。)

(三)巩固对5各数的相邻数的认识,感知多1少1的关系。

1.给幼儿发放数字卡片,引导幼儿比一比,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教师出示数字卡4,请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卡中寻找其相邻数并展示,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比一比,从而发现其中多1少1的关系。)

相邻数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找出6-9的相邻数。

2、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迁移能力和逆向思维。

活动准备

1-10数字一套;录音带、录音机;

幼儿学具:1-10的纸牌。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拍手问答》复习5以内的相邻数。

教师边拍手边问,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如教师问:小朋友,我问你,3的朋友是几和几?

幼儿回答:x老师,告诉你,3的朋友是2和4。(可请个别或集体回答)

二、游戏《认邻居》

请若干幼儿自选楼房居住,并认识自己的邻居。

学习6的相邻数。知道其与前后数的关系。

三、游戏:纸牌乐,两个幼儿为一组。

游戏开始,把1-10的纸牌放在桌面上,两个幼儿猜"剪刀石头布",

赢幼儿先取一张纸牌,输的幼儿找出它的相邻数。

游戏再次进行,教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

《摸一摸,说一说》教师随意抽取一个数字,比比谁能快速说出它的相邻数。

五、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幼儿胸前佩戴数字卡1-10,围成圆圈。

1、请个别幼儿轮流游戏:我是7,谁是我的好朋友,请快快站出来。

2、音乐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听音乐找自己的好朋友。如:6先找5,再找7,然后站成一排。

六、小结,结束活动。

相邻数课件 篇5

活动预期:

1、学习7、8、9的相邻数。

2、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3、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平衡能力和灵敏性。

活动准备:

1、数字娃娃。

2、伞面贴着数字3、4、5、6、7、8、9、10的雨伞一把,伞尖垂下一根彩棍。

3、户外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1、 复习5、6的相邻数。

师生一起以开汽车的方式入场。师:“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它是谁?”出示5的数字娃娃,“我们都有好朋友,数字娃娃也有好朋友。你们知道数字的好朋友是谁吗?”幼儿复习相邻数的含义。请小朋友帮助5娃娃找好朋友——相邻数。

师:6娃娃也想找找相邻数朋友,小朋友能不能帮助它呀?幼儿说出6的相邻数。教师表扬幼儿。

2、 学习7、8、9的相邻数。

师:6娃娃很感谢小朋友,它送给我们一样礼物。(出示雨伞)6娃娃说这是一把神奇的伞,可以很快的帮数字娃娃找到相邻数朋友。

师生一同观察雨伞。

师:“我们来帮7娃娃找一找相邻数朋友好吗?”

教师慢慢转动雨伞,使彩棍指向7。“7的相邻数是几?”(7的相邻数6和8)

师:“8的相邻数是几?”(8的相邻数是7和9)

师:“9的相邻数是几?”(9的'相邻数是8和10)

3、 游戏:转转转。

师:这把雨伞可真神奇,我们把它转起来。停!停在5上了。我们说说5的相邻数是几?

反复玩几次。

4、 户外游戏:相邻数,真有趣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想再和你们玩一个游戏,老师在地上写了一些数字,看谁能快快的帮数字娃娃找到相邻数。幼儿与教师走到户外。教师念儿歌:相邻数,真有趣,它们总是在一起,小朋友,考考你,7的相邻数是几?(幼儿快速站到7的相邻数的圈内)。反复玩几次。

数据的收集课件范例


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教案和课件,而现在正是书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刻。如何书写教案课件,其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考虑呢?本文推荐给您一篇思维深刻、具有价值的文章“数据的收集课件”,建议您将本页及本站收藏,以便后续查阅。

数据的收集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学段7—9年级“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全面调查举例》的第一课时。它除了与下一节学习的抽样调查构成调查的两种方式之外,还为后面学习“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打好了基础。

(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2)从提出问题,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得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3)能利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到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因为本章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来突出重点。

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生会填表,没有自己设立调查问卷。而现在要求自己设计并使用表格,难度加大,故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加上七年级学生对获取数据的一般方法已有初步了解,性格又喜欢外露,所以我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在“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制成条形图和扇形图,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小结归纳、自我反思

若想了解全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在设计调查问卷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卷, 提示:设计的问卷要能够达到调查的目的即可。

(2)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在此环节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明

2、在进行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先在组内进行统计,然后在进行全班统计,实际上组内统计的方法与全班统计的方法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优势,由小组统计的结果很快统计出全班 的情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且避免了由于数据多而出现的错误

说明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表格绘制统计图。

说明

(1)学生只需在EXCEL表格中输入类型、具体数据,选择插入图表,就能很快制作出 所需要的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比用尺子、圆规画图方便多了,喜欢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

(2) “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说明

4、在描述数据的环节

(1)由统计图得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由得出的信息谈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

数学的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的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这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实际调查活动学习统计,是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作用和意义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调查活动也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前每个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在请同学们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说明

(1)这个问题是这些调查的题目都非常有意义的。且是

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老师提出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 高。

(2)在课上,同学们将调查好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得出结论。全班共分为5组,每组调查的题目都不相同。题目如下

1、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

2、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吃早饭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每天上学的方式

4、调查全班同学业余时间的爱好

5、调查全办同学喜欢球类的情况

(3)通过小组活动,小组代表通过平台向全班展示并发 言,(这是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用数据说话的能力

(4)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指导以后的生活、工作,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意义重大!

自 我 反 思

1、在 全面调查举例”这节课中,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学生体会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感受,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做”数学,而非学数学的境界。

2、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整合课的学科味,让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平台,一个认识工具,利用它来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突出了媒体使用的辅助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简单的用课件来包办代替板书。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敬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数据的收集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初中数学统计中的基础部分,是在对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的统计概念和方法的进一步落实与加强,同时也是将统计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数学理念的落实;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也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与铺垫,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来源和数据处理的必要性。总之本节内容在统计问题的处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数学的中考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为突出重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与原则,能根据需要用不同的统计图表直观有效地描述一组数据,理解统计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才图表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加强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的落实;

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总结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的过程,掌握用图表描述数据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意识。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数据的收集相对简单,用图表整理数据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统计图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特征也是中考的热点考查内容,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重点:对统计图表的特征与意义的理解;

难点:能综合应用文字与图表信息,解决相关的统计问题。

二.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作为中考复习课,在教学中,我以概念的发展为引导,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能体会到整理数据的目的和方法,能充分自主地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发展,关注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在回忆的过程中达到认识上的升华与领悟,并在解题中得到落实。

2.学法:学生应及时体会概念之间的比较,形成知识网络,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缺漏部分,并积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落实:

1.对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与所占比例进行简要说明,使学生了解本节内容的特点与教学目标。

2.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内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与方法,帮助学生体会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落实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落实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整理大量数据时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展示部分全国中考原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本节内容的考察要点和应注意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体会数学结合、图表结合的重要性。

4.设置对应的重点考察点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与意识。

5.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要求:(1)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相关概念的含义;(2)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结构特征,并能从所给的图表中获取正确的信息;(3)能综合运用图表信息和相互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6.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确保复习效果,加强知识与方法的巩固。

数据的收集课件 篇3

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数据的收集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的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北京)知道在这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多少金牌吗?(51)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今后还会不断有重大国际赛事在我国举行的,大家喜欢运动吗?(喜欢)运动有什么好处吗?对,从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长大后在赛场上还可以为国争光!

这不,森林动物运动会也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

师:这次比赛的裁判是大象,它想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只喜羊羊玩具,给参加长跑的发一只美羊羊玩具,同学们说该怎样来统计呢?

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师:知道了跳高和长跑的动物只数,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啦?(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参加比赛)对,在统计表中就用“合计”来表示。

师:小猪是这次比赛的厨师,他要为动物们准备午餐,我又该按什么标准来进行统计呢?(动物的种类)真棒!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面两张统计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统计表.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3:统计的标准可以不同,合计数应该不变。小结:同一个场景,我们在统计时分类的标准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那如果两张表的合计数不一样,说明什么呢?(必定有一张统计错了,我们可以根据两次的合计数是否相同来检查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师:运动员们的比赛很激烈,很多小动物口渴了,要喝水,大象说,咦,茶杯在哪儿呢?小猪说,还在商店里哪!于是它们又到商店里选茶杯了,大象评委只关心茶杯的形状,猪厨师很会精打细算,它关心的是茶杯的价格。你们会把统计表填完整,并向它们介绍一下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表。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师:分类统计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做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统计表。

①出示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如何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②请你按照形状分类和颜色分类进行统计表。

③比一比两张统计表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④说说这两张统计表分别适合哪种需要?

师:师: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为了记住同学们,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我还想知道每组同学的年龄,8岁的有几人,9岁的有几人,10岁的有几人,请同学们课后将统计结果填好,交给老师,大家能完成吗?

数据的收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初步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相反数的意义,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难点是多重符号的化简.“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中的“只有”指的是除了符号不同以外完全相同(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绝对值相同)。不能理解为只要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互为相反数。另外,“0的相反数是0”也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关于“数a的相反数是-a”,应该明确的是-a不一定是正数,a不一定是正数。关于多重符号的化简,如果一个正数前面有偶数个“-”号,可以把“-”号一起去掉;一个正数前面有奇数个“-”号,则化简符号后只剩一个“-”号。

二、知识结构

相反数的定义相反数的性质及其判定相反数的应用

三、教法建议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由于教材先讲相反数,后讲绝对值,所以相反数的定义只是形式上的描述,主要通过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理解相反数的概念。教学中建议,直接给出相反数的几何定义,通过实例了解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按着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顺序教学,可充分利用数轴使数与形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相反数的相关知识

1.相反数的意义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如-1999与1999互为相反数。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如5与-5是互为相反数。

(3)0的相反数是0。也只有0的相反数是它的本身。

(4)相反数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2.相反数的表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原数的相反数。若表示一个有理数,则的相反数表示为-。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仍与原数相联系同。例如,+7=7,特别地,+0=0,-0=0。

3.相反数的特性

若互为相反数,则,反之若,则互为相反数。

4.多重符号化简

(1)相反数的意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依据。如是-1的相反数,而-1的相反数为+1,所以。

(2)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

果为负;如果是偶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例如。由此可见,化简一个数就是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若结果是“+”号,一般省略不写。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范例11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早餐谈起,引出磨面粉的问题。

2.学生读题、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由早餐引出磨面粉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自主读书和交流信息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准备。

师:同学们,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今天早晨吃的什么饭?

学生可能回答:面包、馒头、鸡蛋、煎饼

师: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面包、馒头等食物都是由什么做的吗?

生:面粉。

师:对,我们每天吃的馒头、面条等首先是农民伯伯种的小麦,然后还要经过工人叔叔把小麦磨成面粉,才能做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面粉加工的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4页。

学生看书。

师: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158千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二、自主学习

1.根据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多少千克?的问题,师生列出15824的乘法算式。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2.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先了解哪些同学没有算对,再请学生说竖式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就竖式计算时两个部分积中6的书写位置进行讨论。

给学生提供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空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类推能力。用计算器进行检验,使学生及时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感或发现自主计算中的问题。

了解哪些同学没有算对,是对学习稍差学生的关注,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是使全体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生2:一天有3班工人工作。

生3:一天是24小时。

生4:问题是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师:要求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15824=

师: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158乘24是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你们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这道题的计算结果吗?试一试!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一下,看竖式算的对不对。

学生自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用竖式计算和计算器计算的结果不一样?

如果有不一样的,不讲怎样算的,只分别说一下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

师: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大家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你们来说,我来板书。

生1:先写出158乘24的竖式。

师:2乘4分别写在哪?

生1:2写在5的下面,4写在8的下面。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教师完成板书:

158

24

师:先算什么?

生2:先用24个位的4去乘158每一位上的数。

师:好,继续说。

学生说,教师板书:

158

24

632

师:谁来说一说百位上这个6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3:4乘158百位上的1得4,再加上进位的2就是6。

师:下面算什么?

生4:接着用24十位上的2乘158每一位上的数。

师:好!2乘8,二八十六,1怎么办?6应该写在哪儿?

生5:向十位进1,6应该写在十位上。

教师板书:

158

24

632

6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个6要写在十位上?

生6:23十位上的2表示2个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让同学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完整口述。

在学生学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计算方法,是对学生已有计算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十,2个十乘8得16个十,向百位进1后,还剩6个十,所以这个6要写在十位上。

学生继续说计算过程,教师完成板书:

158

24

632

316

3792

如果有出现计算错误的同学,请他们说一说错在哪。

师:结合我们刚才的计算,谁能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呢?先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总结的方法?每人说一条。

生1: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

生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

生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最后,教师完整口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三、拓展练习

1.提出:这台面粉机一星期能磨面粉多少千克?的问题,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板书出有关算式。然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拓展型计算练习。给学生提供尝试进行四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三位的空间。

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了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3792千克。如果要求这台面粉机一个星期能磨面粉多少千克?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有两种算法。学生说计算方法,教师列出有关算式。

●先求出每天磨面粉的千克数,再用每天磨面粉的千克数乘7。

教师板书:

15824=3792

37927=

●先算出一个星期有多少个小时,再用158乘求出的小时数。

教师板书:

247=148(小时)

158148=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但是,计算都比较难,一个是四位数乘一位数,一个是三位数乘三位数。怎么样?还能试着算一算吗?

生:能。

师:好,那就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有问题可以同桌商量,也可以问老师。

学生算,可找两个学生板演在黑板上。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2.检查、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先了解有没有做错的,再让板演的同学说计算的过程。教师进行必要的提问。如:148的1乘158的8得8,这个8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

交流尝试计算的结果,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检查,更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多种方式笔算练习内容,给学生练习笔算的机会,在交

158

148

1264

632

158

23384

师:谁和黑板上的算法和结果不一样?

如果有错,说一说错在哪,如果没错,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重点是三位数乘三位数的竖式计算。

学生说完后,教师提问。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个8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学生可能回答:

●用148百位上的1乘8的积写在百位上。

●因为148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一个百乘8等于8个百。所以8要写在百位上。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对出现计算错的同学给予指导。

师:有的同学计算出了错误,没有关系,像这样比较复杂的计算题,多练几次,就不会出错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中表格中。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式,独立完成后,将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然后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读题,观察情境图,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再独立计算,然后交流。

3.练一练第4题,先了解图中的信息,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4.练一练第5题,先读图,了解两个人打字的时间和打字的速度等信息。再提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回答。

流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考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练习。

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的能力,并利用计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交流时,特别关注20832计算的过程。

答案:6642101256656

师:同学们,练一练第3题,

观察图并读题,你了解到什么?

生1:这个图书馆一天卖了17套《科学探索》丛书。

生2:每套《科学探索》丛书106元。

生3:求一天收入多少元钱?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生独立回答,然后交流。

师:同学们,看第4题,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箱饮料是24瓶。

生2:一瓶饮料是355毫升。

师:读一读书上的问题,自己列式计算。

答案:8520毫升。

师:观察第5题的情境图,并读题,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两个人同时打字。

生2:红红平均每1分钟打47个字。

生3:张阿姨平均每1分钟打112个字。

生4:她们9时开始打字,9时25分结束。

生5:她们打字,用了25分钟。

师:你能计算出红红打了多少个字吗?张阿姨打了多少个字吗?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五、课后练习

1.教师谈话,提出:一台面粉机每小时能磨306千克面粉,这台面粉机148小时能磨多少千克面粉?的问题,鼓励学生先求出每星期的小时数,在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并计算。

2.练一练第2题。要求课下完成。

通过问题情境的扩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尝试进行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调动学生自主尝试的积极性。

考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磨面粉的问题,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还尝试了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你们知道吗?随着现代化技术不断的提高,如今有的一台面粉机一小时能磨面粉306千克。这样的面粉机一个星期,也就是148小时能磨多少面粉呢?课下请同学们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分别用竖式进行计算。看看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师:另外,请同学们完成练一练第2题。看谁能全部算对。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学习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学习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学习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信息: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以滞尘32吨。

1.师:请看屏幕上这两句话,你从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获得的数学信息是某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以滞尘32吨。

师: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词“滞尘”,你理解它的意思吗?谁来说说?

生:尘埃飘(经)过森林时,约有四分之一被树叶树干吸附或者滞留在森林的空间里,最后降落到森林的地面.森林的这一吸尘降尘的作用叫滞尘.

师:树木能起净化空气的作用,是我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要爱护它!

2.师: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你出什么问题?

生:这个森林公园的森林一年可以滞尘多少吨?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要求“这个森林公园的森林一年可以滞尘多少吨?”怎样列式?

生:124×32

师:仔细观察这道乘法算式,和我们以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以前学习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道乘法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回答得非常简洁、流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方法。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结果。

①师:你能估算一下124×32的结果大约会是多少吗?

生:3600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吗?

生:我把124看成120,32看成30,120×30=3600,所以124×32≈3600。

②师:如果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可以怎么算?

生:笔算。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后面板书:笔算)

3.探究算理。

①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主尝试进行笔算。计算完成后想一想: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怎样算?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结果是对的吗?并与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独立完成后带着问题与同桌交流)

②师:哪位同学到黑板前给大家介绍一下笔算124×32的方法?

生1到黑板前板演

生1介绍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想问他的吗?

生:┅┅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一问你,248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是用124×2算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248表示的是124×2的积。那372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结合学生的说板书,课件演示)

生:是用124×3算出来的。

师: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372的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而不写在个位上呢?

生:因为3在十位上,代表30,30乘4等于120,2在十位上,所以写的时候要同算式的十位对齐。

师:老师明白了,这里372代表的是3720,它是124×30的结果。

(结合学生的说板书,课件演示)

师继续追问:3968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248+3720=3968

③师: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验证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1:与我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看差距是否较大,如果较大,说明结果肯定有问题。

生2:列竖式时交换一下124和32的位置,用32×124算一遍来看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与学生一起算32×124,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列竖式时,习惯上把位数多的数写在上面,位数少的数写在下面计算比较简便。)

④师:你们认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怎样算?他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怎么样?

生:一是,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和个位要对齐,十位数要跟十位数对齐。

二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

三是,再用两位数的十位分别与三位数的每一位数相乘。乘得结果的个位要与前面结果的十位对齐。

四是,把乘得的两个结果相加就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47做一做。

①生独立计算完成。

②选择典型,请其板演,为后面讨论提供素材。

(素材有三种:一是正确的,二是算法错误的,三是算法正确,答案错误的)

③小组讨论板演的试题,找出错误原因。

④汇报交流,先说错在哪里,归纳病症。

2.课件出示以下试题:

3.不计算,选择答案。

326×17=( )

①3452②5024③5542④36432

四、回顾过程,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都是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练习6、7、8、9题及聪明小屋。

1、第六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商的位数,是怎样判断的,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的方法,还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进行巩固。

2、第七题:注意对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

3、第八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洗相片付钱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冲洗相片的常识,再解决有关的问题。问题应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答。

4、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可通过操作学具或画示意图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是36棵而不是40棵。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23x20=42x30=

2.估算:

23x19=42x29=

3、竖式练练手:

16x21=43x15=38x44=65x34=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互动情境探索

1、教学例1: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

提问:张阿姨32时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独立列式:123×32(板书)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没有0……)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123×32

2、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张阿姨能采摘多少千克脐橙吗?

说一说你的想法

把123看成120120x30得3600120x2得2403600+240=3840

3、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

4、(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23x2)

再算什么(再算123x30)

最后算什么(2个123与30个123的和)

板书:123x32=千米

123

X32

-----------------

246

369

---------------

3936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7、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三.出示第二个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做题

1.出示: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列示:324x27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42x23214X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1、出示书2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寒假期间,小梦和小欣兄妹俩在家整理照片。他们数了数共有238张照片,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问:要插多少页?

生:列式为2386。

师:先估算一下2386。

生:238240,2406=40。

生:想(四)六二十四,接近238的前两位数23,所以238640。

2、师;如何笔算?

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

试算完毕,开展争当小老师的活动。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四人小组的成员自找同伴,互教互听。可对你的同伴的想法予以评价,如:我听懂了。听不懂。你好象这个地方说错了。这样说会更好。......

师注意观察,巡视,发现交流好的同伴,予以表扬、鼓励。

全班交流。请一人当老师,教教班上的同学。可自由辩论,遇到不清楚的可要求再解释,说错的予以反驳,有好的想法可再说明......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3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小组内评评小老师的作用有多大?你教会了谁?

3、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以例3为例,师生共同小结:

①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②除。用23除以6,等于3,3写在十位上。

③乘。用口诀三六十八算出商3个十乘除数6等于18个十,写在23个十的下面。

④减。用23个十减去18个十等于5个十,5写在十位上。

⑤查。检查余数5是否比除数小。

⑥放。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放下来,和余数5个十合起来是58个一。

⑦除。用6除58,等于9。

⑧乘。......(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让学生闭眼,回忆笔算的六步骤①先判断。②除。③乘。④减。⑤查。⑥放......。理清笔算除法的运算程序。

4、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生:可用估算的结果加以比较,初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然后再检查一遍。

二、问题延伸,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进而解决例3的延伸问题: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2本呢?。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242=483924。

生2:246=144,1442361442。

所以,一本相册不够,2本可以。

交流方法,对比出最佳方案。

三、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1、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六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注意先估算,再笔算。

2、请四个同学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课堂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完成书23页第2、4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1、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做,然后说一说计算方法。

2、6题,学生独立做,交流是怎么做的。

3、7、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9――P2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小时裁19只风筝面,对吗?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三、热闹的民俗节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

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

3、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简便计算的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尤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算理理解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口算知识,为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做好准备;复习笔算知识,为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做好准备,同时熟悉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

1.出示问题例2(1):

(1)例2(1)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全长5000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道题算式因数末尾有0。(板书因数末尾有0)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尝试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师: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③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60得几?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先不算末尾的0,所以3和6对齐

生2:2个0是因数1010=100得来的。

生3:个位上的0乘160得0.省略不写更简便。

(2)师: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

(3)出示题目: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出发12小时后需要停站休息,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1061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指名汇报算法

出示错例:积漏写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思考并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板书:末尾有0不漏算。)

2.出示问题例2(2):

(1)例2(2)从乌鲁木齐到郑州全长3079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道题算式既因数中间有0,又末尾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尝试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师: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师: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03=1=1进了位要加到来。

师: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06得几?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个位上的0乘160得0.省略不写更简便。

(2)师: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比选择,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增加中间环节10612=,是因为考虑到10630=既是末尾有零,又是中间有零,在学习了末尾有0的16030的基础上先学习10612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再过渡到10630,降低了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学习中再次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较为简便的方法,树立优化的理念。

3.练一练

7805420840107130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设计意图】3道算式包括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各种类型,直接让学生计算,从前面的半扶半放到现在的完全放手,培养学生独立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第一关:数学门诊部。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65040=2600()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2.第二关:选择超市。

(1)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B.10000C.1000

(2)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B.4C.5

(3)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B.20320C.2032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既强化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想问题,开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初步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小结本课重点,加深印象,强化目标意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8)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八的2、4、5、8-11题。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1341624634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笔算过程。2、口算:

147253160523100

6070213001850

(二)练习

1、投影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11459=6726(分钟)

114

59

60245=7200

720xx726

问:59114

114和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

114

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练习:完成4、5题。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

教学反思:这节练习课加深了学生对于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60页内容。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伴随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学生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探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在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的结果:

a:a种方法计算得很准确,但计算比较麻烦。

b:本来就是在准备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b种方法计算很简便,但钱带少了有可能会不够。c:本来就是在准备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c种方法计算也比较简便,由于把104估计得大些,那带的钱是肯定够用的,使得准备更充分。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分,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例子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探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能)试一试!

[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法给与肯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给与适当的引导,得出正确的方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表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探讨解决另一种问题所应当用相对应的估算方法。]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己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探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1、了解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用处。[了解到估算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师:乘法估算到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基本练习,书上61页的第1题。

师: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用到的估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回答时要说明是怎样估计的。

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计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3、为供水商人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解决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同学们估计得真好。你能为我们学校的供水商人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

供水商人:全校一个月大约喝多少桶纯净水

我们班一个月大约喝11桶纯净水。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还要知道全校有多少个班。

填出条件后,再请学生解决。并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说明理由。(答案相同)

4、解决燕鸥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燕鸥吗?这里有一段有关它的介绍。

看课件。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请同学为燕鸥解决问题,并请12位展示。

5、估计数字

[使学生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会写作文吗?老师常常看到有的同学写作文,写几句话,就数一下字数。是为了什么呀?

看来同学们常常都会估计文章的字数,那请你估计下面这篇文章的字数。

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估计好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找到合适的方法。

(2)师:会打字吗?如果给你15分钟的时间,你能把这篇文章打出来吗?

首先要了解学生自己每分钟打字的个数,再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及小结。评价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以及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迁移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笔算三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积累笔算经验。

3、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情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复习导入

借助学生对笔算两位数乘法的经验,抓住学生年龄以及心理特征,根据学生观察到的信息提炼出问题引导到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笔算两位数乘法的相关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笔算。

2、交流笔算方法。

3、出示书本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式子?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板书:14415=

独立笔算,板演校对方法。

学生观察图片然后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讨论并得出算式:

1441515144

基础练习

巩固提高

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总结

板书设计: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尝试练习,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再由学生的交流、反馈加深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理解。

在交流、辨析、讨论中,使学生感悟0的处理技巧。

通过系列练习,感悟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对笔算三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

通过本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整理知识,

形成技能。

15144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

2、根据两个学生的不同笔算过程,教师就题小结本题的计算方法。

3、比较两种方法笔算过程中的不同点。然后就题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在列竖式时可以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算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比较简便。

4、探究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的方法。

出示:30926组织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0不占位等错误,组织学生辨析、讨论。

5、引导比较上述几类笔算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第2题。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全班交流:

(1)对还是错?(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2、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交流解法,板演校对笔算过程。

就题小结:总价=数量单价

四、小结与作业

1、组织交流本课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3、6(下面三题)

学生思考并先尝试独立完成,作完后,在组内先交流自己的算法。

最后全班交流反溃

全班交流,比较哪种方法笔算比较简便。

学生尝试练习。

个别板演笔算方法。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学生独立完成

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小组讨论并交流。

(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

(3)如何改正。

1、个别交流。

2、独立作业。

利用迁移规律学生探究知识,学得主动,效果比较好。

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

14415=2160

144

15

--------

720

144

2160

三位数乘两位数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加快计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学会与别人合作思考,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灵活地综合运用现有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多层练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基本练习

通过复习笔算乘法的方法,巩固认识,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创造条件.

一、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5:口算

2、引导学生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提问检查掌握情况。

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你是怎么计算的?

1122720575

独立口算,个别校对.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说出笔算的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练习

教师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气氛,在学生思考讨论比较的基础上认识本课乘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思路和方法灵活解决乘法计算问题。既使学生清楚了解乘法的算法,又锻炼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分析、表达等多种方面的能力。

启发学生根据问题选择所需要的条件,并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对笔算的理解和竖式中已知数的特点进行推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整理知识,

形成技能。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第7题: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速度时间=路程

2、第8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引导学生选择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3、组织校对,对人均月收入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

3、第9题: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45分钟能把稿件打完吗?

4、第10题: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练习

思考题:

在竖式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四、小结与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6

学生读读题目

通过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知道求路程的方法:

速度时间=路程

学生读读题目

弄清楚人均月收入人均年收入

根据一年12个月确定计算的方法

选择其中的条件,计算后和另一个条件进行比较

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说说

完成作业

通过学生的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理解和掌握,效果比较好。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97321024515245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例


您所需要的“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现在可以使用了。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案是教师成功的关键。知识源远流长欢迎大家参考下面的内容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

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数学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整理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男女生人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调查的?

生1:问各年级的老师。

生2:问以前的同学。

2、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调查结果呢? 生上台展示。

师:这是用什么方式来描述数据的?

生1:我是用的单式的统计表和单式的条形统计图。

生2:我是用复式统计表。

师:跟大家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你真用心,懂得学以致用!

3、 师:老师也收集了数据并制成了复式统计表。

第五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性别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女生

师:(指课件)除了用统计表来描述这些数据,还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先画(横轴),再画(纵轴),接着画出直条标明数据,还要注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分的练习卡,拿好了,听清要求:同桌合作分工完成,看谁画得又快又对。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4、评一评

生上台展示作品。

(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上下放)

师:好,先停下手中的笔(停顿片刻,环视教室),我们先来看看这组同学画的统计图。这是一张男生人数的统计图(师指着标题),谁来评价一下画得怎样?好在哪?

生:每个年级的间隔相等;每个直条的宽度相同;有标明数据;还有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你对他的评价满意吗?

师:点评得很到位,真像个小老师。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画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怎样? 师:嗯,很完整。

师:老师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四年级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还可以怎么看。

生:直条上的数据。直条的长短。

师:哦,先看看上面男生的数据,再看看下面女生的数据。

先看看上面男生的直条,再看看下面女生的直条。

师:三年级呢?五年级呢?六年级呢?

二、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发现要比较一个年级的男女生人数,都是先看看上面的男生人数,再看看下面的女生的人数。总是这样上看看下看看,你觉得怎样。

生:很麻烦。

师:嗯,老师也有同感。谁能设计出更加便于比较的方案呢?

生:可以将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

师:也就是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同学画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愿意展示你的作品吗?(投影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个方法怎样?

生: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同你们组的画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较起来更方便。 生回答。

师:怎样的统计图可以合并在一起?

看来表达起来有点困难,老师给你们提个醒,(回到课件)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横轴都是表示年级,纵轴都是表示人数。

师:所以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现出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师:那刚才比较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多少时,不方便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男女生的直条隔得有点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可以像他这样把两个直条并列画在一起。

师:怎么知道哪个直条表示男生,哪个直条表示女生?

生:用颜色区分。

师:哦,用颜色区分?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绿色代表男生,红色代表女生。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

生:用不同的条纹区分。(阴影和空白)

师: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那其他看图的人能明白吗?

师:为了更清楚地区分,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通常在把图例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

师: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进行统计而制作成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写明名称,注明图例,间隔相等,宽度相同,直条并列,表明数据。) 师:现在你们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了吗?请大家动笔继续完善刚才的统计图,把它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展示3幅作品)

师: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他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也请电脑小博士绘制了一幅新的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3、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大家对比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相同点:都是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不同点: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 表示几种数据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明图例。

师:是啊,当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更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板书:形象直观 便于比较)这正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所在。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学生口答) 问题:

1、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2、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3、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就让我们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下面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表示城填和乡村的两个制条是分开画好,还是挨着画好?

哪年城填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某超级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 、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超级市场的经理,下个月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3)如果你是甲种饮料的厂长,看到这张统计图,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3、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

四、梳理知识,感悟作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

这节课,我们从收集、整理数据,再到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最后到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课后将你的收获整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P95-9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是在第五单元学生就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以及有关角的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只是因为刚学,学生对于推理的书写过程还颇为陌生。

因此,通过本节课探究相等的角,进一步加深对有关角的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对推理的过程更趋于熟练化、合理化,让其在复习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使所学知识得到提高与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有关角的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因此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两个简单的几何命题,加深体验几何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数学结论的明确性,为后继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1、引入部分。

因为本节课所执教的内容需要学生能够根据角的关系熟练的计算出角的大小。从而推理说明出各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引入时安排了两题角的计算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目的是复习角的计算格式和特殊角的度数。

2、新知探究部分。

因为两条直线相交后得到角有很多,而小于平角的只有4 个,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根据以前的知识说出它们之间互补的关系,而对与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相等的角可能部分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也许会说到。所以我采用的是猜想- 验证的策略。而经过总结验证的策略可能会有如下三种;

(1)学生会想到把四个角都测量一下

(2)举例法,假设测量出其中一个角,通过计算得出其余的角。

(3)通过推理说明,根据同角的补角是相等的关系证明出结论。但是在课上不出现同角的补角是相等这样的话。目的是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练习部分:这要分为二个层次。其一,找一找,动一动。通过身边找一找或动一动创造一组的相等的角,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二,想一想,说一说。本节课主要我的定位是能够找出各角之间的互补或互余的关系,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言语表达的条理性。

而对于书写过程可能学生做起的难度很大,因此,基本上没要求书写计算过程的部分。

4、总结部分。其一,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今后要学习的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的知识,但是在小学阶段不做要求,但是,我想为了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数学文化的方法,介绍最早证明出对顶角相等的科学家是古希腊的泰勒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树立热爱科学的争当数学家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其二,知识的总结,谈一谈你的收获或感受。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设计说明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垂线画法的实际应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画几何图形的基本技能。作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画长方形,还要让学生从长方形的特征出发,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探究。

1.动手操作,自主画长方形。

用三角尺画长方形的方法教材中已经给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画并经历试画的过程后,老师再示范画法,然后归纳总结画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

2.重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画出长方形并总结出长方形的画法和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方法归纳出画正方形的方法,然后画正方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

学生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引入新课

1.复习。

师: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并说一说画法与步骤。

(学生动手画,并汇报画法与步骤)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预设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2.揭题。

师:你能根据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实践操作,建构模型

1.探究画长方形的方法。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中的题目要求,并让学生完成对话框中的内容。

(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2)分析画图方法,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画长方形的方法并动手画长方形。

(3)回顾反思,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

画长方形的方法:

①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②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都是8厘米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③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4)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长方形的过程。

(5)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6)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

2.探究画正方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做一做”2题,让学生独立尝试画正方形。

(2)提问: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的'方法相同,只是画图时要注意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正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画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画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3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画长方形的方法:

(1)画已知长度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3)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 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东 西 南 北)从你现在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 实小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一)

一、班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计算力较弱,本学期我的教学重点的抓基础,练口算,重理解。以求每个学生在原先的成绩上有长远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现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生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的素材。本教材将“多位数认识”全部内容安排在同一单元之中,这样使同一知识体系的内容相对集中,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改变过去分单元编排)。另外,教材中突出了浓重的数学文化,大数读写教学时所提供的数据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数据。

2、计算教学内容编排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课时由22课时减为15课时,例题从16个减少为6个),其实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材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概括与表述;加强了估算教学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学生运用这些策略更好地进行乘除的验算和除法的试商;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本册教材中没有单独的解决问题的单元,而是伴随在计算教学之中。

性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继续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等单元中都涉及解决问题的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二)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具体到我们班,大部分孩子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比较牢固,但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特别是有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孩子们会愉快地完成数学学习,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其中“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从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移至本册的,安排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后,以便学生结合大数的认识,充分感知、体会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条形统计图”原来分散在实验教材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现移至第二学段本册,将原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大数的认识要突出数的概念教学,重视数感的培养。具体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2)加强数概念教学,突出我国的计数规律。

(3)配合学习内容,介绍数学的背景知识。

2、适当改进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笔算教学。

(估算、简算等计算方式。

(3)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和计算规律的提炼。

3、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注重对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体会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

(活动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受图形的特征。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设计说明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在计算不同的除法算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试商。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对于计算课都有这样的感受:计算课难,学会不容易,学好更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时,要着重从实际生活事例引入新课,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了“韩信点兵”的故事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在相对轻松的问题情境下获取新知。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过观察平时的计算课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小红花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揭示目标

1.教师为学生讲述“韩信点兵”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引出知识。因此本节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利用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计算240÷26。

2.组织计算竞赛。

请大家独立计算,做得又对又快的前五名学生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

3.学生计算结果,评选优胜的学生,奖励小红花。

4.选择计算中不同的试商情况进行汇报。

预设:生1:我把除数26看作30,想:30×8等于240,试商后发现余数32比除数大,32里面还有1个26,所以商8小了,改商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0个26是260,比240多20,可以商9。

生3:我把除数26看作25,想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8+1=9,所以商9。

(如果学生想不到把26看作25来试商,教师要提示能否把26看作25来试商,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5.思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出商的?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见解。

6.介绍“中数试商法”。

师:把26这样的数看作与它接近的25来试商,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中数试商法”。

7.介绍“同头无除商xxx”的试商方法。

(1)先用自己喜欢的试商方法计算239÷26,再结合课件逐步介绍“同头无除商xxx”的试商方法。

(被除数与除数首位上的数相同,俗称同头,但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第二位上的数,不够商1,俗称无除,那就可以用8或9试商。如239÷26,被除数与除数的首位都是2,称为同头;23小于26,不够商1,称为无除,可以用8或9试商)

(2)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能使用这种方法试商并计算。

532÷61=532÷51=532÷55=

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刚结婚句子(精品200句)

刚结婚祝福语 祝刚结婚祝福语 11-18

2023反欺凌演讲稿(汇集10篇)

欺凌演讲稿 11-18

食堂培训总结经典

食堂培训总结 11-18

师范生实习心得体会

师范生实习心得体会 11-18

国际消费者权益演讲稿

国际消费者权益演讲稿 消费者权益演讲稿 11-18

[课件系列] 大班数学教学设计:数蛤蟆420字

大班数学教案 中班数学教案相邻数 07-24

2023酒招商方案系列

招商方案 11-18

空间祝福留言20句

空间祝福 11-18

2023数星星课件

数星星课件 07-28

对照检查整改方案12篇

对照检查整改方案 对照检查整改 11-18

最新情人节表白句子(必备43句)

情人节表白句子 11-1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