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近代中国不具有可比性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的前后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认为中国若是一样接受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走上近代化。我不敢苟同,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也好,残渣也好,绝非这些历史小国所能比拟的。巨大的利益集团及其复杂的关系、企业传统的思想基础和坚定的家族意识等历史产物注定了中国漫长而崎岖的现代化之旅。

正文“日本、俄国、土耳其的近代史大致是前面说的那个样子。这三个国家接受了现代科学、机械和民族主义,并且复兴和繁荣起来。”文中,蒋廷黻先生几次将中国与日本、俄国、土耳其相比较,以为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类似,若是一样接受了先进的科技、文化便能一样走上富强之路。

事实果真如此吗?

怕是不见得。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绝不是世界上最长的,但其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其延续性,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一方面成就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另一方面却也造就了中国难以动摇的社会传统,比如儒家思想,比如等级森严,比如重农抑商等等。

这些传统,这些文化在很长时间以来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秦朝的一统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以及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奠定千百年来中国政治的基石,汉朝的设立太学确定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正统了中国政治的走向,隋朝的科举制完善了中国的选官制度,到唐朝的各种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进而达到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高峰,可以说唐朝是中国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前一阶段主要还是中央集权制、封建制度的进步过程,而到了宋朝,交子的出现、徽商晋商队伍的庞大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商业在宋朝的蓬勃发展,在明朝郑和七次出海、多种经营模式手工业的逐步发达中商业的脉搏也在逐步的强大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资本主义的逐步成长,以及封建主义在皇权挽救之下仍然逐渐衰败的趋势。若这样的趋势正常的发展,倒也好,只是清朝政府的上台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继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执政方针,将商业手工业将资本主义的萌芽扼杀,封建主义由此回光返照。

梳理古史的目的,当然是中国传统在唐朝以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唐朝。然而,在宋、元、明、清后期的发展中,这些传统却成为一个绊脚石,阻碍了中国一步一步地走向近代,一步一步地走在原地,一步一步地退而不前。

这一点无论是日本,亦或是俄国、土耳其所不能比拟的。更何况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家族意识,皇权与官权背后的利益集团关系,怎么能与这些小国相比拟?

我们以日本为例。首先,我们看日本的两个政治变化,即大改革和明治维新。无论是大变法中的孝帝,还是明治维新中的明治帝,其开明程度确实很高,思想也确实很深远,因此也可以颠覆原有的社会制度,改变社会性质。

但是我们转而来看中国,我国缺乏这样开明的皇帝吗?不是的。光绪帝眼看国力日渐衰弱,国家积贫积弱,一心励精图治,任用维新派,开始了变法之路。

纵观百日改革的细则,可以说是相当全面和完善的,但是否成功呢?清朝的主权仍然岌岌可危,农民仍然受苦受难,国家依然贫弱,戊戌变法显然没有达到变法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为什么在我们看来相当完善的变法无法成功?

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央集权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尽管戊戌维新运动提倡体制改革,但与传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相悖。皇帝虽严,官员怎能不开明?第二,戊戌变法即便相当成功的部分,由于牵涉到权贵自身的利益,再加之当朝慈禧太后的反对,没有军权支持着变法的不可侵犯性,一层层传达的不到位,一层层利益的吞并,本来好的东西落到百姓头上却变成了负担,让维新革命派最后只能革掉自己的生命。第二,要考虑改革本身。因为日本历史上一直依附中国,所以日本自己的东西相对较少。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向外界学习的历史。

所以每一段思想传到日本的时候可以说都是相对成熟的,而且思想文化经过他们的选择也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过筛选的,他们自我演变的时期是相对较短的,其中会产生的偏差也是相对较少的。因此,在改革的基础上,人民是开放的,愿意接受新事物。就变法的主导人群来看,由于牵涉的自身利益也相对较少,其变法的决心也是较为坚定的,因而变法改革的程度也是比较根本的。

与戊戌变法和巨变变法相比,王安石变法中的政治倾向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微调,而不是对巨变变法的政体颠覆。改革的决心很大程度也决定了改革成功的可能性。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近代中国和日本一样,在第一次遭到攻击时,也有危机感。近代中国不可能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西方的思想文化,从而富强起来,避免外来入侵。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在美国第一次入侵日本,即黑船事件发生以后,日本有两名青年出于好奇登上美国的船舶,主动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明;而与此同时,中国只有穷苦人民才会极不愿地让自己的孩子去京师同文馆,学习外国语言,并且认其为家门之一大不幸,而当权贵族们是怎么也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到“蛮荒之地”受苦的。这反映的绝不只是两国人民对于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更是近代化在两国推行将会受到的挫折程度。最广大的受众的态度对于改革的推行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因此,对现代中国来说,吸收科学技术和研究思想文化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现实政治制度的颠覆才能实现现代化。没错,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果也正是说明,对于中国,不通过流血的无力抗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的摒除封建主义的指挥思想,单单靠科技的进步,一些人思想的开化,变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与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一直颇喜欢读些历史,也接触过一些讲述中国近代的史籍,无一不是大部头、大容量,时间一长也就没什么印象了。这次,我有幸读了蒋廷黻先生的小册子。读了十页左右的书,我第一感觉:历史可以比小说更好。

其实,这种感觉在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的时候也有过,但这本小册子又有它自己的特点:

第一,以十万字记述中国近代百十年的历史从详录史实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作者一早在序里说明是“报告观感”,因此重的是分析因由、追溯流向、发表感慨。态度诚恳、文字浅近,一路读来,就象作者正坐在对面的摇椅里,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将种种人事纷纭娓娓道来。亲切熟悉,全无涩泽之感。

第二,作者即便不算是完全的近代史的亲历者,至少也亲历了一部分。同时,他自己的经历也颇具代表性:年轻时就读于私立学校,年轻时学习英语,年轻时留学欧美,回国学习。

蒋廷黻先生本人即受中西两方面的影响,很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同时,在他收集近代史资料为著书作准备的时候,许多历史人物还健在、资料还存在,蒋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有机会取得不少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比如,为了掌握李鸿章1896年至1900年外交活动的史料,他走访了李鸿章的许多老部、老助理、老书记,一有机会,他就把这个话题介绍给资料的收集。

因为材料丰富,提供材料的又是熟友故交,蒋先生讲述起来,便少了些隔板猜物的空洞,多了些感同身受的真切。

第三,近代中国,“外交”是个关键词,书的前言里已经介绍,蒋氏书生从政,专攻的正是外交。在写起有关中外关系时,蒋廷黻先生有的不仅是书章中的真知,更有他多年外交经验中汲取的感悟。因此,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对情境的判断都是清晰、整洁的,这势的读者频频点头。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我们一路接受的历史教育。在印象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事件、文字和地点。之所以不得不背,其实是因为我们得到的解释是被生搬硬套上去的,因果不明确,源流不清楚,不得不背才能记得。历史,其实是一条河。没有什么东西会突然跳出来。几千年来对所有的人和事都做一个解释是很奇怪的。

第二个感想是搞政治的也可以是做学问的。这个感慨生发于了解蒋廷黻先生的生平之后。四十岁之前,蒋廷黻先生是书生一枚:

在美国学习历史后,先后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与文科系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40岁时,他就任国民党行政院行政院长,后被派往俄罗斯任大使。1944年任联合国赈灾善后署中国代表、国民党行政院赈灾善后署署长。1947年,任国民党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1957年,当选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1961年冬,任国民党驻美大使。

按照我们的思想,知识分子从政似乎总是很遗憾的,但蒋先生有自己的原因。他是一位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学家,主张用学习服务世界。据说故交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

”他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惯熟的“外交辞令”反问:“济之,现在到底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做学者的看起来好象比较自由纯粹,可以埋首书卷,将主张观点诉诸笔端,所谓著书立说。可是做学者的也有其被动性,不说别的,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书今日出版亦有所删节,蒋先生对此大概也无可奈何了。

另一方面,搞政治的也有能伸张其主张的一面,蒋先生热衷于研究外交史,终于忍不住自己去从事了一把外交,想必他在任上是有努力实践过的。

再说了,如果我们的政治家们都有这样的学术底子,不能不说是国民的幸事,读书人未必都是好人,但书读得多也能寄望道理懂得多,于国于民都是积极有益的。

不过,大家也有糊涂的时候。自从孙中山先生出现以来,他的写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了几页后,他情不自禁地翻到封面看是不是那本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只要我们能谨守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蒋先生想必是真心相信三民主义能救国,因此大呼特呼,但以写史的角度来看,“无疑”、“必能”这样斩钉截铁的表述总不免有失偏颇。

(综合一处:钱霄栋)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而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传统史观上一直将他们作为英勇烈士来看待。但是,在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蒋先生还原了中日海战的真实场景:"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

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 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

从这些详细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英雄的局限性。但蒋廷黻先生以不同于传统的眼光向我们揭示了历史真相。

蒋廷黻先生以其鲜明的观点和严谨的逻辑,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揭示历史。还给历史最真实的面目,这是我读完《中国近代史》后对它最深刻的印象。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披荆斩棘,中国的复兴之路

在何方?

岁月流逝,洗不净你的铮铮铁骨,

浪里淘沙,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你的风流,

这就是你——中国共产党的魅力。

1840年6月28日,英国对中国发动了计划已久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如此庞大的中国在英军的铁蹄下被任意蹂躏。战争的结局也是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于是,就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此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此刻,灾难接踵而至。西方列强趁火打劫,迫使中国与它们逐一签署不平等条约。

中国主权危急!中国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救亡图存已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无数有志志士明白,此时此刻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只有完成这两项历史任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然而,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派别和集团的代表人物曾为如何救亡图存而苦思焦虑、奔走呼号,以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交出了一份又一份答卷。他们提出的各种方案和道路,无一例外都是以救亡图存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所检验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坎坷历史,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族人民落后挨打、受尽屈辱、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以及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为振兴中华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救国方案,一再试验又一再碰壁,最后从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看到新时代的曙光,将信任票投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曾进行过多次抵抗战争,如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反对八国联军战争;掀起过多次革命高潮,如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900年的义和团反帝风暴、1911年的辛亥革命。其中,又穿插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这些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虽然不屈不挠,英勇无畏,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在这期间,地主阶级改革派外抗夷敌、内求变革的思想,没能救中国;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没能救中国;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诉求,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也没能救中国。一个接一个的思想和计划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不能满足中国人民救国救亡的需要,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那么,中国向何处去?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哪里?

正当人们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同志曾以史诗般的语言写道:“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才发现马列主义的最好真理世界放我们民族的最好武器,中国共产党才是拿起这一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历史充分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亿万人民引向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使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崛起,中华民族被屠杀和奴役的历史永远不会重现。

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蓝图:到那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再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得到了许多教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整体意志,有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崇高的政治威望,可以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为伟大事业而奋斗。

在中国,能够担当这个历史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向世界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独立和解放,就没有民族繁荣和共同繁荣,就没有民族繁荣和复兴。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将永远记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三、统治者的腐败昏庸。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了鸦片战争和未来100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慈禧时代的清王朝更是把腐败发挥到极致。

朝廷里的毒瘤根深蒂固,朝廷内**当道,搜刮民脂民膏,极端奢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奢侈生活蒙蔽了当权者的眼睛,磨灭了他们的血性,甚至忘记了最基本的反抗本能。

妖孽侵,天下乱;天下乱,枭雄出。当社会矛盾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反叛者,动荡的时代就会造就英雄。中国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我想当时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出的都是枭雄,因为枭雄和英雄的区别在于枭熊鲁莽,英雄不敢鲁莽。英雄不敢跨越正统“正义”的约束,把自己的人格中忠义光明的一段放大化而隐藏了其人性的阴暗面;枭雄则不受任何拘束,霸道自我,只贯彻自己所定义的“正义”而无视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约束。

所以英雄比之枭雄更容易的民心得权势。也正是这点,导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但是,乱世造就的不仅仅是枭雄,而更多的是英雄。1919年5月4日开始,英雄的时代来临。

雄狮苏醒!!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最新销售心得15篇

销售心得 11-05

个人作风自我评价14篇

作风自我评价 11-05

加速度课件

加速度课件 11-05

腊八要到了的祝福语200句

腊八祝福语 11-05

抵押贷款合同锦集八篇

抵押贷款合同 11-05

叙事作文掌声精品7篇

叙事作文掌声 11-05

抒情主持词(必备六篇)

抒情主持词 11-05

单位见习申请书

单位见习申请书 见习申请书 11-05

创业史读后感600字作文范例

创业史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创业史600字 02-26

读书的经典名言(篇五)

毕淑敏的经典名言 苏轼的经典名言 02-15

最美好的事作文汇总8篇

最美好作文 11-0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