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加法结合律教案

每个教师都需要认真负责地编写教案和课件,因为它们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为了帮助大家,小编精心挑选了最新的“加法结合律教案”,希望您喜欢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们!感谢您的收藏和关注!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法院个人工作计划范例十篇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1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2)学生测量.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a+6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304+215=519

85+632=()215+304=()

2.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计算中,已经学过一种简便算法,如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3

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一、铺垫孕伏.

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20+50+80=20+80+50

谈话引入: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教师提问:(1)上面等式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每组算式说明什么?

2、归纳加法的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用第一个数相加.

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130+(70+4)=(130+□)+□

(二)教学简便算法.

应用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一些数的运算顺序,但应用加法交换律更主要的一点是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要计算 480+325+75,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集体订正)

3、比较例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的不同.

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直接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了简算;

例5要使325与75相加,则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将75交换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简算.

4、反馈练习:137+31+6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定律?

5、想一想,过去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36+48=36+(40+8)=(36+40)+8=76+8=84

教师说明:根据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使一些计算简便.简算时要注意数字特点.

三、巩固发展.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560+(140+70)=( + )+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加法结合律教案 篇5

(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

(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1.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6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85+632=(  )  215+304=(  )

2.板演: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回忆说明,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可以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

1.新课引入.

教师指出:刚才那种计算方法实际上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教师指出,如果把刚才板演题再加上一个条件“三班有49人”,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2.出示例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本上.

提问:

(1)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一班、二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48和50相加,再加上49;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班、三班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班的人数,也就是先把50和49相加,再和48相加.

(2)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

(3)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比较明确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写成.

(4)观察下面两组算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里应填什么?

启发学生明确:每组的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里应填上“=”.

(5)继续观察这三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号左边算式和等号右边算式各有什么共同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①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算式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③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6)那么等号左、右两边加的顺序一样吗?它们的和怎样呢?(不变)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一规律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7)怎样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第49页结论.

3.教学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在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得出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特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教学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在加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提问:

这道题怎么算比较简便?为什么?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因为375和25相加能得整百数(400),再算480+400比较简便,这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计算325+480+75怎样算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启发学生想出325和75相加可以得到整百,先用加法交换律交换480和75的位置,再计算325加75,这里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板书:

(3)比较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中使学生明确,例3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例4是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概括:

在加法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时要用到交换律,有时要用到结合律,有时既要用到交换律还要用到结合律.无论如何应用,在计算时为使计算简便应考虑,哪些数相加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要先用加法交换律把这些数移在一起,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些数结合起来先算,最后求这几个数的和.

完成课本第50页“做一做”的题目.说明怎样算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提问:

过去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例如,做口算加法36+48,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把36+48先改写成36+(40+8),然后算(36+40)+8这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654+(97+a)=(654+□)+□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过去对加法结合律有过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后,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抽象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例2,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讨论,逐步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并掌握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学习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通过计算让学生懂得加法应用了什么定律,怎样应用的定律.只有真正理解定律的意义,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练习目的明确.围绕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两个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运算.

例 2  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不同点:

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位置后,仍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扩展阅读

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2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于河街办实验小学王增武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全体学生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了解

(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3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师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两 个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和律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你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

(4)小组讨论

(5)每组出一名同学汇报:

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39+34+2和34+2+39。

b、(39+34)+2和39+(34+2)。

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

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

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1)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们是一对算式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得数相同)

(3)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再仔细这几组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得到的和是

一3样的,只是加数的位置变了。)

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4)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出这个运算律吗?(a+b=b+a)

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在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了两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a+b)+c=a+(b+c)和加法交换律a+b=b+a。那么,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试一试:

282+67+33126+235+174

订正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那种计算方法更好,为什么?在计算得过程中,你都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运用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正确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件)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自主练习第2题。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427+403+397270+560+730。。。

4.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23+89+()()+14

8+5864+()+36+125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

课后反思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分析了解,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通过真实数据的展示,将“保护母亲河行动”与数学学习融为了一体,既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a+b)+c=a+(b+c)

观察:(39+34)+2=39+(34+2)

(3472+1206)+786= 3472+(1206+786)

验证:(325+82)+18=325+(82+18)

(3470+1210)+790=3470+(1210+790)

······

结论:(a+b)+c=a+(b+c)

加法交换律a+b=b+a34+2=2+343470+1210=1210+347012+31=31+1278+96=96+78······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3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都是布置在四下上这个内容,在现在的'苏教国标版教材也是布置在四年级。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属于第二学段中的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同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新教材布置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同学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一起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同学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动身现的规律,笼统、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同学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同学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新教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同学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同学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身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笼统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使同学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同学在数学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考虑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同学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同学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旧教材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和其特点。

3、能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加法的验算。

4、培养同学观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概括、总结加法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从新旧教材的目标比较以和例题设计中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定位是不一样的。

1.旧教材的目标比较单一,主要的目标是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如能口头表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用字母去表示,并会运用于验算。新教材的目标设定不只仅体现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更多的体现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以和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不完全归纳法,符号感)的渗透。目标的设定是使各项目标与具体的学习相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旧教材的目标体现不出教学的方法和同学的学法,而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中能体现出一些具体的做法,如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数学活动过程始终作为重点贯穿与教学中。

韩玲老师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也充沛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韩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同学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同学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同学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 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同学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沛发挥了同学主体的作用,也让同学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同学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和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考虑,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掌握住了这个精髓才干去上好课,发展同学的综合能力。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2)(39+34)+2和39+(34+2)。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25+82)+18=325+(82+18)…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5

1.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x+ =133+x △+= +

129+(a+71)=a+ +

2.填一填。

(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2)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加法运算律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28+ =45+

a+( +b)=( +50)+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5.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6.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的运算律吗?(符合的在后面的括号里画“?”。)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1)从入口经猛兽馆到出口有几条不同的路线?最短的是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5.165 226 238 367 467 150 140 216

6.(1)? (2)? (3)? (4)? (5)? (6)?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棵,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2、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3、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4、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师:(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二、仔细看一看,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同学在进行体育锻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么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2、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你们能够象这样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说的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算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分别是多少)

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板书:省略号)

4、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从中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学生发现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本子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回答。

5、大家都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我们一般都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个规律该怎样表示呢?板书:a+b=b+a。(学生读一遍)

6、教师指着板书指出: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也就是说: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7、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8、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观察比较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回答。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问:谁会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28+(17+23)

请大家把这两题的答案算出来。

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28+(17+23)

(2)枚举归纳。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分4组每组计算一道。交流得数。

通过计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问:象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很多。(板书:省略号)

2、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这些等式,并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媒体出示:①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2)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读一遍。

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师指着板书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这些运算律在学习中经常能运用到。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课件)

(2)让学生说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指名解答。

2、书本翻到58页,第二题,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直接在书上填一填。

3、多媒体出示4道题,男生做第一组,女生做第二组。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4、第5题:连一连,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课件演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8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举例说明。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概括规律。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个性展示。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6—57页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教学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能告诉大家用字母怎样来表示?各是什么意思?

生1: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交换律。)

生2:(a+b)+c=a+(b+c)(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进行一个抢答小比赛:

师:看得出大家对这两个运算律已经掌握的不错了。接下来咱们来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气球上三个数的和。算好了直接站起来报得数。

(64、19、36)

(38、18、32)

(75、27、63)

出示第一组气球:64、19、36

学生口答后提问:你怎么算的这么快的?你怎么想到先将64和

36相加呢?

明确: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比较简便(板书“简便”)。

出示第二组气球:75、27、73

师:怎么算的?这样算真简便。下一组。

出示第三组气球:38、18、32

师:这题没有两个数相加得100的,咱们怎么办的?

3、小结

谈话:看来,要想算的快,是有窍门的。只要找到了方法,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这样计算就更简便。我们今天就要一起研究,如何简便计算。(补全课题:简便计算)

二、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例题图。

师:会跳绳吗?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会列式计算吗?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交流反馈:这两位同学的答案对吗?他们分别是怎么算的

框出29+46+54=29+(46+54)

提问:这两个式子为什么相等?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怎样让计算变得简便的?

谈话:运用加法结合律,将相加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计算更简便。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下面两题,你能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出示“试一试”两题:56+69+2178+(47+2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依据是什么?

班级交流:选取一组同桌上台展示计算过程,并讲解算法及依据,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结:观察黑板上的这3题,我们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明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加,让计算变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补全课题)

三、及时训练,巩固提高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九第7题)

谈话:掌握了简便计算的方法,我们还要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九第7题。

校对答案。

提问:怎样算比较快?

谈话:简便计算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时,如果能简便,尽量简便。

2、两个数相加

谈话: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三个数相加的算式,同学们做得不错。接下来还有一些挑战题敢不敢试试?

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师:拆哪个数?(生:拆那个最接近整百的数。)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先拆再凑的办法真好,谁想出来的,“小数学家”。这两题能用先拆再凑的方法做吗?

出示:354+102205+417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拆哪个数。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交流反馈。

出示246+198。

提问:这道题目,你能想办法简便计算吗?小组之中说一说,再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明确:198很接近200,我们可以将它先看成200去计算。但是这样多加了2,因此还要减去2。

出示刚才做的几道题目

提问:刚才我们算的这几题,都是怎样让计算变得简便的?分别

改变了哪个数?(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将改变的数圈出)

提问:改变的都是什么样的数?

明确:都将一个加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然后多加了就减去,少加了就补上。

师:这几道算式,分别应该改变哪个数?

口答:204+328436+97299+153

3、拓展题

提问:现在,你会简便计算了吗?要想运算更简便,关键是什么?那么,我们来几个难点的挑战,不要被打倒哦!

①99+199+2,小组中说一说,再在班级交流。

②36+28+44+72,怎么算更简便?同桌之间说一说,再列式计算。③1+2+3+4+……+98+99+100

好样的,还想继续挑战吗?一百个数呢?(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指名说方法。

师:当之无愧的小数学家呀,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用运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题的人吗?

播放视频: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师:看了高斯的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的,只要是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就会有发现。

四、总结

师:最后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乘法结合律教案8篇


导师們需為每堂課備有教案課件,每位導師都需認真備有自己的教案課件。設計教案需結合導師教學風格和特點,大家是不是擔心寫不好教案課件?希望這篇「乘法结合律教案」能夠為您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建議將此網頁加入收藏夾以方便瀏覽!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1.猜谜激趣,唤醒旧知。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口述谜语,以猜谜的形式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出是纽扣之后,教师顺势牵引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回忆:在数学学习中,哪个知识点涉及到交换位置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埋下伏笔。

2.知识迁移,探究体验。

探究数学规律是有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铺垫。

师: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会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的加法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谁能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1.解读主题图,引出例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主题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你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问题?

①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教学乘法交换律。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

方法二25×4。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生2:我列举的算式是8×25=25×8=200。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课件出示后学生齐读,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6)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用过,在进行乘法验算时)

(7)反馈练习。

①下面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填空。(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一排的两道题)

②数学小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做游戏奖励你们,这里有几道题,如果你认为这道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就举手,如果你认为这道题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就不举手。

3.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还可能有什么运算定律?选择例6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一下。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方法二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4)在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课件出示的活动卡,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数字顺序、结果都相同,只有运算顺序不同。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我们还举例进行了验证,如(30×5)×4=30×(5×4),125×(8×4)=(125×8)×4。

小组4:我们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给这个规律起了个名字,叫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不少,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反馈练习。

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二排的两道题。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关注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1.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加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办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策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是要求学生按照运算定律来判断哪些算式是正确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集体讨论哪些是正确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其中第2、3小题符合加法交换律,第4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都是正确的;第6小题因为交换的是两个因数是正确的。第1小题和第5小题,虽然等号两边算出的结果相等,但不符合运算定律。

2.第14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这一道题中的第1、3、4小题都是正确的,第1和策4小题都符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3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小题是不对的,这一题先计算的是16和49然后才能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如果把6和4交换,它既不符合加法交换律,也不符合乘法交换律,所以这个算式是不正确的。

3.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4.第16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造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着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7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3】

老师通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侓的探索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扯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表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以下是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的例3、第61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呀养蜂组养把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学生做完以后,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做的?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新课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并贴出例3的插图,请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怎样求一共有多个少乒乓球?怎样列式?(可以先求出第一排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

怎样表示先求第一排乒乓球的个数,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呢?(可以在54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是40个。)

还可以怎样求?怎样列式?(还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乒乓球,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怎样表示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可以在42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也是40个。)

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是怎样?

教师: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40个,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54)2=5(42)

比较一个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等号左面是5、4、2三个数相乘,等号右边也是这三个数相乘。)

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乘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5和4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2相乘;等号右边是先把4和2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5相乘。)

教师:5、4和2三个数相乘,先把5和4相乘,再同2相乘;或者先把4和2相乘,再同5相乘,按这两种顺序所乘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乘积不变。

(1)再出示两组算式:(154)10○15(410)

(1258)5○125(85)

先看第一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算算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15、4和10这三个数相乘,先把15和4相乘,再同10相乘;或者先把4和10相乘,再同15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观察第二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等号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上面三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三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2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示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61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教师: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地,应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例4

出示例4: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254?(因为25乘以4得整百数)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教师边听边板书,当板书43254这一步时,提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当板书43(254)时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简算的过程可以省略。

例5还还有没有其它算法?(还可以先交换43和4的位置,然后先算25乘以4,再算乘以43。)

4.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教题:例4在计算时没有调换乘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例5要先算25和4相乘,先要应用乘法交换律把25和4调换到一起,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25和4相乘,才能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1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8乘以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十三的第69题。

(1)做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第8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9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0、11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5】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一、谈话导入

S: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索,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给出图片,发现规律

S:济南长途汽车站里一片繁忙,人来车往,济南汽车站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华第一站。老师这里,有20xx年济南汽车站一天中中巴和大巴运送旅客的情况分析,你能看的懂这个表格吗?

T:能。

S:好,那谁能说说表格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呢?

T:中巴每天发车960辆,平均每车20人,大巴每天发车640辆,平均每车36人。

S: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T:中巴一天运送多少人?

S:哦,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替他解答解答?

T:96020

S:咱们同学太聪明了,那老师提高个难度,想让你们帮老师算算中巴车周一到周五共运送乘客多少人呢?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T:能。

S: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练习纸,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他们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别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S: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算的。

T:先算出中巴车一天运送乘客多少,然后再乘以5,计算出五天共运送乘客多少。

S:哦,你真棒,那另一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T:我先算出一辆中巴车五天运送多少乘客,然后乘以总共有多少辆,就得出总共运送多少人。

S:解释的太棒了,(教师同时将两种算式抄在黑板左上部分)我相信大家也都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两个式子之间我能不能用=连接?

T:能。

S:好,现在同学们来观察一下,你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异同点吗?

T: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并且结果相同。

S: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雪亮的,这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那同学们再找找有什么不同点呢?

T:第一个式子是前两个数先相乘,然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后两个式子先乘,再乘以第一个数。

S:同学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哦,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哪位同学可以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S: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T: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举出个类似的式子来验证一下呢?同学们先自己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好的小组坐好。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三、组展示,验证猜想

T:看来大家想法很多,讨论的这么激烈,谁想上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呢?

(师投影展示生举出来的例子)

T: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我们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

S:(ab)c=a(bc)

T:同学们怎么这么聪明啊?那大家再想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既然乘法中存在结合律,那会不会存在着交换律呢?

S:会。

T:光说老师可不相信你们,你们能举出来个例子吗?

S:12=21

S:211=112

T: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举完啊?

S:不能。

T:那我们又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了乘法中,同样也存在着交换律。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表示呢?

S:ab=ba

T:看来咱们同学都是些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发现了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其实数学中,我们不止从最后的结论中学习到知识,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回想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T: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例子,发现了规律;然后,我们猜想出来了规律,然后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来验证规律,最后,得到了结论。这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四、理解规律,运用规律

T:同学们真棒!学了马上就会用。有的同学该问老师了,我们都会了乘法运算,那还费劲学这个运算律干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题,12578,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

T:同学们坐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我们班的xxx的做法,你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S:将125和8先乘,就能得到整数100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了。

T:哦,把125和8先乘,得到整数,这样计算就简便了,那为什么能把8和7交换位置啊?

S:因为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T:同学们能不能想想我们以前的什么知识运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

T:想不起来了?老师来提请你吧。前面我们运用了交换律的方法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乘一次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而且我们在乘法口诀中也涉及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例如,七八五十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算式?

S:78=56,87=56

T:这里,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乘法交换律了。

T:好了,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些练习题检测一下吧。

五、课堂练习

1、(1)23254(2)40235

2、一套书有15本,每本定价9元,小明要买4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3、风华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个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小结

T: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7】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

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第3l页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9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的内容及公式。

能力目标: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难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自觉探索的精神,并在探索中体验到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综合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提出新问题

1.复习上节课,巩固交换律

上节课学了什么?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内容?公式?

2.回忆方法

师:谁还知道我们昨天是怎样想到乘法交换律的?

生:从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

3.引发相关旧知,提出新问题

加法还有一个规律?

(根据生答板书:结合律(a+b)+c=a+(b+c))

师:谁能从这里马上得到启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是不是乘法也具有这个规律?

师:用公式表达(板书)(ab)c=a(bc)?

师:你们是不是也想了解这个问题?这节课还是让你们自己去研究。

二.提出探究方法,下达探究任务

1.回忆方法

我们还记得上节课是怎样证明公式的?(举例子)

2.提出探究任务:

(1)举大量例子证明

(2)得出结论后,小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3)派代表汇报。

三.小组探究

四.汇报,(验证规律,肯定规律,总结规律内容)

1.验证规律

生举例,师板书,生用话说说例子。

2.肯定规律,揭题。

3.总结规律内容

(1)生试着总结

(2)小组合作完成规律P92

(3)齐读规律,默背规律。

五.应用

1.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组,算一算。

甲组乙组

1325413254

2115221152

125(82)125(82)

5(12100)5(12100)

(1)选择哪一组,为什么?

(2)今后看到甲组怎么做?(板书方法)根据什么这样做?

2.完成练习1P83

3.用简便方法计算:2345256486125

4.聪明题:25125(48)

六.总结

七.作业

探究任务:

(1)举大量例子证明

(2)得出结论后,小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3)派代表汇报。

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组,算一算。

甲组乙组

1325413254

2115221152

125(82)125(82)

5(12100)5(12100)

用简便方法计算:2345256486125

聪明题:25125(48)

加法交换律教案必备1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认真备课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决不能轻视。教案的编写需着重考虑教学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实现,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具备哪些特质?感谢浏览我们所为您准备的“加法交换律教案”有关事项,此文供您借鉴,希冀能为您效力!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28+(17+23)(28+23)+17=68(人)28+(23+17)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合适的符号吗?(30+10)+50Ο30+(10+50)(27+23)+47Ο27+(23+47)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教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渗透简便运算。计算比赛:两位同学上前比赛,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看谁速度快!

甲同学计算45+(88+12),乙同学计算(45+88)+12,30秒时间到!停笔!我宣布,甲同学快!乙同学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不公平!尤其是乙同学!甲同学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乙同学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9、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8+36+22+64= 357+288+143= 248+192+352= 129+235+171+165=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与思考题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三个例题,分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通过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具学具:为了便于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时与学生互动,本课准备多媒体一套。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个环节进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课始从学校参加吴中区小学生运动会话题作为课堂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字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1)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练习

(1)填空、(2)判断、(3)验算

(设计意图:新课刚结束就配以填空、判断、验算多种形式的联系,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以上面4、练习题为内容,让学生提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非常自然,

(1)学生一起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学生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

(3)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相等,为学生接下来题目,探究打下基础。

(2)教师写出左边算式,让学生写出右边算式(与左边相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3)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揭示加法结合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正直组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实践应用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基础训练,分三个层次

(1)想想做做1:运用了加法的什么定律?

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法进行练习,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让学生体会在每个等式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2、拓展练习,分二个层次

(1)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通过用图形式字母表示数来巩固加法运算定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2)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鼓励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使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五、教法、学法

以上是本人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新授和练习尽可能从贴近学生身边的素材撷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纲领式的板书反映本课主要内容,体现本课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性、系统性在整个板书中充分体现。)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

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8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举例说明。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概括规律。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个性展示。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应用定律进行验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加法的计算已经比较熟悉,对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也有了感性认识,所以这节课就是要明确地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抽象概括定义、定律重视不够,又不习惯于用加法意义进行说理,因此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39+4783+15420+180

47+3915+83180+420

2.口答.

(1)小明栽了18棵杨树和14棵柳树,他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2)小敏做了25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多5朵。做黄花多少朵?

(3)赵强读一本书,已经读了46页,还有58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今天要在学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并且能应用它解答实际问题.(板书: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例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后,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

学生独立解答: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③要合并的两个数指的是什么数?合并成的一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北京到济南铁路的长度,就要把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和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加法是求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要合并的两个数是137千米和357千米,合并成的一个数是494千米。

启发提问:加法的意义是什么?说说看。

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教师板书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

练习十一第1题,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合并的两个数和合并成的一个数分别指的是什么数,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意义,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加法各部分名称。

提问:例1中的137和357在等式中叫什么数?(加数)它们相加得到的494叫什么数?(和)

教师板书。(写在例1算式的下面)

教师联系加法意义说明:相加的两个数也就是要合并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也就是合并的结果,叫做和.

反馈提问:你能根据加法的意义说明72+28=100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吗?

(3)加法中有关0的问题.

提问:

①我们例1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

②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相加的和会比原自然数大)

③0和一个自然数相加的和会怎样呢?(0和自然数相加还得原来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讨论:

0的加法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4)阅读课本第47页“加法的意义”。

2.教学加法交换律.

根据加法的意义引出加法交换律。

提问:

(1)我们刚才计算例1时,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用137+357,根据加法的意义还可以怎么算?(还可用357十137)

(2)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得出:相加的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也可说出这是两个相等的式子,写成137+357=357+137)

教师指出:我们不能只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多参考几组不同的数目.

(3)出示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提问:

①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里应填什么符号?

引导学生明确:每组算式里加数是一样的,和也一样,每组两个算式是相等关系,○里应填“=”.

②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明确: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点是,两个数相加,其结果只与加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这两个加数的顺序无关.因此可以得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明确: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教师继续指出:上述几组算式说明,每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但不能表示任意整数.大家想一想,怎样用字母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得既简单又清楚呢?

学生看书自学:第48页.

反馈提问:

什么叫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公式表示?过去在什么地方应用了这个定律?

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a+b=b+a

引导学生小结出:过去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方法既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一遍.

教师指出: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要会运用定律.

练一练

现在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做第48页的“做一做”.

订正题时要说出根据,以进一步巩固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总结.

(1)说一说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它的字母公式是什么?怎样应用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反馈

1.口答.(用加法意义说明算法)

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2.下面各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60+450=460+250

20+70+30=70+30+20a+400=400+a

3.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55+42(2)a+44=□+□

(3)38+35=□+38(4)48+□=72+□

订正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定义、定律来加以说明.

四、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

加数加数和

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18+1717+18

350+150150+350

274+100100+274

873+127127+873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

a+b=b+a

五、教学后记:

学生能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并会用运算定律进行计计算。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0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于河街办实验小学王增武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全体学生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了解

(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3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师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两 个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和律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你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

(4)小组讨论

(5)每组出一名同学汇报:

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39+34+2和34+2+39。

b、(39+34)+2和39+(34+2)。

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

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

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1)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们是一对算式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得数相同)

(3)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再仔细这几组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得到的和是

一3样的,只是加数的位置变了。)

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4)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出这个运算律吗?(a+b=b+a)

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在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了两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a+b)+c=a+(b+c)和加法交换律a+b=b+a。那么,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试一试:

282+67+33126+235+174

订正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那种计算方法更好,为什么?在计算得过程中,你都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运用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正确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件)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自主练习第2题。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427+403+397270+560+730。。。

4.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23+89+()()+14

8+5864+()+36+125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

课后反思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分析了解,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通过真实数据的展示,将“保护母亲河行动”与数学学习融为了一体,既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a+b)+c=a+(b+c)

观察:(39+34)+2=39+(34+2)

(3472+1206)+786= 3472+(1206+786)

验证:(325+82)+18=325+(82+18)

(3470+1210)+790=3470+(1210+790)

······

结论:(a+b)+c=a+(b+c)

加法交换律a+b=b+a34+2=2+343470+1210=1210+347012+31=31+1278+96=96+78······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P17:例1“做一做”、练习五: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三、巩固提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830+420=()+()()+200=()+37

27+29=29+()A+()=20+()

2、完成P19“练习五”第2题。

3、完成P19“练习五”第3题。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7的加法教案集合


7的加法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普遍性。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好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抓住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再进行计算,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要先进行通分,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一要求是较为容易忽略和产生错误的。

3、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关键: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难点:紧扣法则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关键:弄清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结合我校构建“自主、互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理论基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人际合作互动、人境和谐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联系计算教学的特点,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有关疑问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教学体现出较好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

2、设计由浅入深的练习,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训练中联系知识的迁移,通过观察、比较、辨别分析等环节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五个主要教学环节:复习导入——学习探索——巩固应用——组织评价——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本环节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最近连接点,为学习新知作适当的铺垫,并设疑引入新知,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思想准备。

1、口算:4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式,并回顾:同分母分数为什么能够直接相加减?

2、通分:三组分数,并说说通分的目的,为下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分的环节打好基础。

3、设疑:当学生完成2个复习题后,老师提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直接把分子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是否也是直接相加减呢?

4、出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目标:1.理解、掌握2.会计算

(二)学习探索: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关键环节,安排以下三个层次:

1、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板书例1:+提出2个问题:

(1)与所学过的算式有什么明显不同?

(2)怎样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进行实验操作〈一〉:取出取出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知道合并后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不能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呢?

操作后,学生明确:两个分数单位不同地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如果它们分母相同,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老师再追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通过联系旧知识,找关系,找差异,进而明确可以用学过的通分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随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试算:

(1)用什么方法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

(2)公分母是几?

(3)通分后分别是几?相加后是几?

老师巡视,参与大家的讨论,并作适当指导。让个别小组汇报结果,师板出计算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进行实验操作〈二〉,进一步证明解题的方向与思路是正确的。

取出通分后的取出通分后的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出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能?

使学生明确:通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围绕例1,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同位讨论,自学例2、师板例2-提出2个问题:

(1)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相减?

(2)怎样化成同分母分数?公分母是几?

[学生的通分知识已经能较好地掌握,并且在例1地学习基础上已初步了解了方法,便有一定能力和欲望去尝试自己类推解答例2。]

当学生顺利回答2个问题后,老师提出:这道题目,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让学生尝试,同位讨论说说计算方法,填在书P131上,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围绕例2进行讨论,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归纳,总结法则

让学生先围绕例1、例2自己归纳,提问补充,最后总结出P132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划书,读书,加深记忆和理解,并作1分钟的自我整理,质疑。

[在学习例1和例2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自我归纳法则是能否已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评定标准。]

(三)巩固应用:计算教学最后必须体现在“会计算”的环节上。本环节设计四类练习,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与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填空: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

2、课本P132“做一做”

[这部分是让学生

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3、错题纠正: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考验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能力。]

(四)组织评价:1、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否掌握?法则是什么?

老师再强调计算结果的要求。

2、小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哪个同学有进步?

3、目标检测:P133.1〈1〉2〈1〉统计全对率,反馈学习效果。

4、自由练习:比准比快选自〈〈目标〉〉P103.掌握1.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略)

7的加法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到“小猴摘桃”的数学活动中,并能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能正确熟练地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数学游戏化,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活动,遵守游戏规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算,掌握运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难点:运算中能灵活运用运算方法,思维灵活。

活动准备:场景设置:自制一棵桃树(桃树上结满了桃子)、石块(泡沫垫子)、皱纸(溪水)、小猴头饰若干、自制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师:“小猴子们,猴外婆打来电话说院子里的桃子熟了,叫我们小猴子们去摘桃,高兴吗?(高兴)好!那我们就出发吧!外婆家离我们比较远,我们可要勇敢呦!不怕困难。”

二.小猴去摘桃

1 过小溪:

(1)“猴妈妈”(老师)带着“小猴子”(小朋友)去摘桃,可有一条小溪挡住了去路,小溪里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小溪边还有一块牌子(请你踩着石块走,只能踩算出来得数是10的石块,踩错了要掉进水里的)。

(2)师:“赶快找找能踩的石块吧,哪块石头可以踩?为什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幼儿进行相应的计算:4+6、3+7、8+2等,并说出运算过程。

(4)找出后,幼儿一个一个过小溪。

2 租篮子:

(1)总算安全地过了小溪,小猴们继续往前走,咦?路边还有个出租屋,专门出租篮子,真好。正好可以把篮子借给我们用。出租屋的外面还有一块牌子呢(只出租10号篮子,请你看清楚三个数,相加是10,这只篮子就租给你)。

(2)师:“小猴们赶快找找哪些是10 号篮子,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又快又准确)

(3)幼儿进行相应的运算:3+3+4、2+3+5、1+4+5等。

三.小猴摘桃:

师生:哇!又大又红的桃子真多呀!

小猴准备摘桃。

(1)老师讲明要求:有的桃子上有算式,有的桃子上有数字(4、6、或2、3、5)。

(2)只摘相加得数是10的桃子。

四.庆丰收:

(1)老师播放欢快的音乐,小猴们欢天喜地分享劳动的收获与喜悦。

(2)老师播放轻松的音乐,小猴们稳定情绪,休息吃“桃子”。

五.课后延伸:游戏“卖桃子”。

7的加法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学情分析:

虽然在1年级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有关“多一些”“少一些”的估计的初步渗透,但是在本课时教学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口算和笔算,不仅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且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当面对现实的估算问题时,学生首先就会调用精确计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近似数”,同时还未形成“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的认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想一想,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再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交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7的加法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了通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依据教材的特点,遵循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瞄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其提供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从而主动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迁移、类推、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在此基础上理清算理,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标指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进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为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去创造,因此,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征,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引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出示 + 和 — 这两道题,让学生观察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习新知识的阶段。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旧知,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又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 理清算理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2,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观察对比,优化方法。

3、尝试探究,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三、应用新知 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个层次:

(1)基础练习 照顾全面。

(2)寻找规律 提高能力。

(3)激活思维 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评价体验 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课堂总结,既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7的加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投影仪。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5、交流汇报。

(1)“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1、第1题,看图填一填。

2、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3、第3、4题,独立完成。

4、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7的加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3.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法则。

【教学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正方形纸片、题单(看图填空)。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我知道我们5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刚刚学习过猜谜语。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谜语,想不想猜一猜?

1.一加一不是二 (打一字)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3.再见了,妈妈 (打一数学名词)

4.考试不作弊 (打一数学名词)

5.七上八下 (打一分数)

师:在猜谜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孩子都在积极地动脑思考,发言声音也很洪亮。那在即将开始的课中,你们能做到吗?

好,我们开始上课。

一、谈话引入

在我们刚才的谜语中,提到了我们本学期学习过的分数。今天,我们便一起来继续研究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情境图:一工人说,今天上午铺了这个广场的1/16,另一工人说,今天下午铺了这个广场的7/16。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课件出示问题。

①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4)拿出本子,列式计算两个问题。不作答。

(5)请一生展示讲解。

预设1:1/16+7/16=8/16=1/2

预设2:7/16-1/16=6/16=3/8

师:你们同意吗?

通常结果要化为最简分数。

师:1/16和7/16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同的,我们称为同分母分数。

(6)师:谁来说说1/16+7/16是怎样算的?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7)师:在这里,为什么可以分母不变,而只把分子相加呢?

生:因为他们分母相同。

师:在分数中,分母表示什么?

生:平均分的份数。

师:在这里是将这个广场的面积平均分为16份。单位1相同、平均分的份数相同、那每一份的大小呢?也相同。每一份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1/16;1/16+7/16就是1个1/16+7个1/16,就是8/16。

(8)总结。

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师:一起来念一遍,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课件)

2.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初步感知算法。

(1)刚才我们用同分母分数加法解决了两个问题,求出今天铺了这个广场的1/2,如果我告诉你,前几天已经铺了这个广场的1/4,您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问题:前几天和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2)一起说怎样列式。

生:1/2+1/4。

师:与前面相比,这个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生:分子相等。

生:分母不同。

师:分母不同的分数我们称为——异分母分数。(板书)

(3)师:1/2+1/4得多少?猜一猜,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老师在巡视中注意学生方法。(请三学生板书)

1/2+1/4 1/2+1/4=1/6 1/2+1/4

=2/6 =2/4+1/4

=1/3 =3/4

(4)师:你们同意哪一种呢?

(5)师:1/2+1/4=1/3你们觉得可能吗?为什么?

生1:1/2比1/3大,加上一个数应该比1/2更大,不可能比1/2还小。

师:同意吗?只用估算的方法,就可以做出判断。

生2:他们两个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应该先通分。

师:能直接相加吗?

生:不能。

(6)那第三种答案可能正确吗?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吗?老师给你两个温馨小提示:你可以利用身边的纸折一折、画一画。也可以用其他的计算方法。先自己试一试。

(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7)交流汇报。

生1:我采用的是画一画的方法。我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1/2染上颜色,再取剩下的一半即1/4染上颜色,这样总共就是3/4,所以3/4正确。

师:有图形,有数字,数形结合,清晰明了。

为了使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这种方法用课件演示给大家。(课件演示)

师:1/2+1/4,他们的分母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也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能直接相加吗?先把1/2通分为2/4,2/4+1/4=3/4.

生2:我把他们化成小数再计算。

师:把分数化成小数,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好。

师:好的话就给点掌声吧!

生3:3/4-1/4=1/2。

师:我们看,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来验证加法,也很有创意!

……

(8)师:各种各样的方法都证明了3/4是正确的。那我们再来看看具体是怎样做的?

板书:1/2+1/4

=2/4+1/4

=3/4

(9)师:面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提出猜想、试着解决、想办法验证,再得出结论。短短时间,你们已经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真了不起!但科学探究并未到此止步,我们还应该将我们的结论进行推广应用。用这种方法,试着做一道题。

3.教学例二。

(1)8/9-5/6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做题格式,学生做完,请两位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2)交流汇报。

8/9-5/6 8/9-5/6

=48/54-45/54 =16/18-15/18

=3/54 =1/18

=1/18

(3)师:黑板上的答案对吗?观察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能找出他们有什么不同点?

生:不同之处,第一个是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第二个是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师:也就是选择的公分母不同。

师:那又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相同之处是都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减法,利用通分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减法。

师:观察得真仔细。

(4)总结法则。

师:你能总结一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么计算的吗?

生:我们是把异分母分数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来计算的。(板书:转化,通分)

生:我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师:在你的话中用到了一个词——化为。(板书:转化)在这里,我们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师:转化的方法是什么?通分。

师:一起看看法则。(课件出示)

三、基础练习

师:通过我们努力,探索出了知识,学到了思想方法。你能灵活运用吗?做一做题单上的题。

1.(出示题目,课件)看图填空。

集体对答案。

2.计算。(课件)

我们刚才利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数形结合解决了两个问题。如果没有图,你会计算吗?试试看。

1/4+2/5 7/9-2/3 1/10+1/15

师:做完的孩子可以到黑板上板书。

集体讲评。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经过你的提醒,相信你们做题的时候会更认真、仔细,是吗?

四、拓展练习

1.比一比。

那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1)集体汇报。全对的举手。

(2)观察算式,上面的题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才能比较快。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2:我们发现当两个这样的分数相加时,他们和的分母就是两个分数分母的乘积,他们和的分子就是两个分母的和。

师:你真是善于观察、总结。我们来看第一排。1/2+1/3=5/6中,两个分数分母2和3的积作为和的分母,两个分数分母2和3的和作为和的分子。再来看1/9+1/10=19/90中,有这样的规律吗?

生3:在减法中,差的分母是两个分数分母的和,分子是两个分数分母的差。

师:一起来看,在1/2-1/3=1/6中,差的分母是2和3的积,分子是3和2的差。

师:那是不是每一个分数加减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需要什么条件?

生:分子都是1,分母是互质数。

(3)你能用这个规律,快速计算下面几道题吗?

直接写答案在题单上,看谁做得最快。

2.简单评价。

规律的妙处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试题,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比较的眼睛。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吗?

生:我学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可以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2:我知道了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可以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而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

生3:我学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

师: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分数,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下去继续探究。

7的加法教案 篇7

最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四单元的内容。

2、教材简析:分数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新内容,它又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关键,本课的学习还为以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让学生通过中的动画操作演示,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并且明白只有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分子才能相加、相减的道理。使学生通过操作明白算理,在“动”中思、在“动”中悟。

3、教学目标:经过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4、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计算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以游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大胆利用让学生自学,使全体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在学生的反馈中,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决定在教学中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的动画演示自己归纳、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同时,自己尝试对分数加法的计算,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分数加法的'算理初步理出一条思路。

3、充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充当老师的角色,自己出题,学生自己解答。

四、说教学过程:

1、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复习中,设计了一个“过关游戏”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在计算回答的同时,也将分数的含义理解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加深,为新课内容打下基础。

2、在新课以前,我出示一个探索实验的动画图,让学生直接根据演示列出算式,然后告诉学生知道为什么:+=,接着就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样可以使课题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生脑海。

3、在例1的教学中,我决定采取让学生读懂题目以后,自己分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再试着进行计算,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告诉自己的小伙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一定可以使学生人人动手、动脑,体现出自主探索学习的优越性。

4、就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并在具体的生活情意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因此在例2的教学中,由于有例1的基础,我让一个学生直接列出算式,算出结果以后,再特别指出:“”这个分数有何特点,然后利用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际就是一个单位:“1”可以直接等于“1”,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等于1的分数,请学生举例,同时使学生明白等于1的分数有无限多个。

5、在分数减法的教学中,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大胆的让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探索、推理,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将分数减法的算理记在心中。尤其在例4的教学中,让学生积极思考,明白为什么要把“1”看作“”,而不看作其他分母的分数的原因。

6、在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完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完整的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且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记忆。

7、课堂练习是一堂课的关键部份,所以我在学生完成了课本相应的做一做以后,鼓励学生自己上黑板出分数加减法的题目,再请其他学生来完成,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我想学生一定具有极强的课堂兴趣。

8、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记、在欢快的气氛中,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刻入学生大脑。

五、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特将板书设计如下: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兴奋的氛围中自然接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并让学习内容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为后面的学习分数打下基础。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在以上教学设计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7的加法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在讲课的同时,也应该增添课堂上的趣味性,才能在简单加减法计算的理解力上带来很大的提高。

教学准备:

老师可以准备多组卡片,上面全部都是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甚至为了能够增加难度可以进行加减法混合计算来为这堂课加分。

教学过程:

1、首先老师可以在黑板上举出一些简单加法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抢答,这对于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同时在增添孩子们自信心的问题上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改良。

2、然后老师可以将卡片摆到桌子上,将大班的同学分成四组由第一组开始进行率先答题,此时第四组的学生负责给第一组的学生进行抽题。以此类推确保游戏公平的进行,答题正确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分的奖励,答对数量越多自然获得的分数也就越高。

3、老师在这节课的尾声部分进行每组分数的相加计算,或者是让小朋友们自己计算出自己队伍获得的成绩,对于表现最棒同时也是获得分数最高的小组,老师可以给予适当文具铅笔上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加建竞赛的问题上带来更大的提升和改良。

结束:

简单加减法竞赛活动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在准确程度上取得进步和发展。这种趣味性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相信会让小朋友们对于数学课这门课程以及计算的效率上都得到加强。

7的加法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购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

2、通过感受生活,明确数学就在身边,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及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两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明确目标定位创设和谐情趣

本节课以“讲故事比赛”为主线,创设“购书”与“比赛”两个情节,把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并作为教学出发点,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将走出知识技能的重围,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技能,更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灵活使用教材体现数学实用价值

在设计时大胆、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开始,就创设“购书”的情境,让学生估算、猜测、计算,在练习中又创设故事比赛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索,逐步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自己。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意义及方法,达到计算的基本要求,真正感知到所学习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3、重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始终关注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从新课导入到练习设计,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估一估,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说说估算的过程,将估算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为了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星期天小明去新华书店买书,其中有4本书,小明看了之后特别喜欢,但是小明身边只带了16元钱。

①想一想:小明最多能买几本书?为什么?

②猜一猜:小明可能会买哪两本书?怎么计算?

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①有这么多情况,但又都是用加法计算的,为什么?

②以7.82+7.11为例研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A、独立思考、计算。

B、同桌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C、学生板书不同的计算方法。

D、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E、小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③计算其他几种情况的价钱,并解决小数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

2、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按学生的猜测计算应找回的的钱。

A、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B、讨论整数减小数的解决方法。

②小结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

3、总结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揭示课题。

4、试一试。

①计算:

4.36+2.6410.2-8.7515.4+2.9619-8.47

②添数字:

□.□□10

-4.28-□.□

0.926.86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讲故事比赛的情境:

小明:普通话得分:8.50分、内容得分:0.88分

小丽:普通话得分:8.85分、内容得分:0.45分

①根据这两个信息,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列式计算。

②同时冲进决赛的还有10号选手:小芳同学,她的内容得分是0.63分,她的普通话得多少分才能赶上或超过小明?

四、课后延伸拓展运用

实践活动:如果家长一周给你10元钱,你会怎样安排你的开支,请你把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最后算一算,还剩下多少钱或超出多少钱,再向你的家长说说能想到些什么?

五、师生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1)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验证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含用字母表示);

2、能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谈话:在数学课堂中,大家都非常欣赏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同学,下面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哪位同学最先博得大家的欣赏!

2、教师报题,学生起立抢答。

3、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很难分出高下,下面换一种比赛形式。

(课件演示:一次性计算两道题,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启发猜想:这几天我们在学什么计算题,(笔算乘法)感觉怎样?联系刚才我们做的两题加法,你想到了什么?

5、引导猜想:a、乘法中可能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b、猜想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它们。

{板书猜想结果: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二、合作探究,举例验证

1、引导验证方法:老师为什么要在等号上加“?”!谁有办法把问号去掉?

请学生当即举一个乘法交换律的例子。(板书:学生所举例子,注:举例证明)

质疑:举一个例子能证明这个运算定律的正确性吗?(可能是巧合)

那怎么办?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举例!

2、小组合作验证

3、归纳两条乘法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内容,揭示课题。

三、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笔者认为将两课时合并为一课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

2、经历过程,强化体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从猜想→验证→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启发、引导、参与。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的学习,是学生感觉学习知识的需要而展开学习。如:由加法的简算快捷而受启发联想到乘法要是也有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该多好!从而激起探索新知的渴望。再如:当体会到举一个例子无法验证说明问题,需要举更多的例子时,让学生考虑怎么办?从而讨论解决方法:大家一起举例。再如:得出结论后,当然想到拿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这比由老师步步安排好学习步骤要好得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高涨。

3、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在数学知识领域内,“猜想→验证→结论”是十分有效的思考研究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同时,在验证环节中涉及到常见的证明方法——举例证明。同时渗透了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辨证关系。总体上说: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体现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谨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3)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 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

(27+138)+62=27+( +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2.尝试简便运算。

谈话:根据我们学习加法运算律的经验,想一想,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什么帮助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乘法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运算吧!

出示第62页的“试一试”,学生尝试简便运算。

1.做“想做做做”第2题。

观察:你发现每一组题的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谈话:每组的两道题,你可以任选一道题进行计算,看谁既会选又会算!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你运用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组织交流。

3.用简便方法计算。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既然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你有没有想过减法和除法会有什么运算规律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一组或几组算式先计算,然后再观察、比较,看你能不能有新的猜想?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 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 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的具体数据特征和符号特征,准确地、灵活合理地进行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

3、 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谁是我的好朋友?

老师说出一个数,你说出另一个数,我俩说出的数的积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 积各是多少。抢答:25、125、 99=?0.98=?10.2=?

(意图:通过游戏提高对乘法简算特殊积的关注,为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练习作好准备。) 刚才同学们说的数都有意图与我的数凑整,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练习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出示课题: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一、 提供数据 编题复习

1、 出示一组特殊数据,选择其中的一些数进行自由编题,要求:根据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定律编出不同类型的题,越多越好。

课件出示:2.5、12.5、0.4、19.9、80、6.7、1.02、3.3

生自由编题,师巡视找出不同类型的简便运算题并做一定指导。

2、 反馈所编算式(板书),提问:你是依据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编题的?

2.5×80×0.4

2.5×12.5×80

12.5×6.7+12.5×3.3

2.5×4.4

12.5×1.02

80×19.9

随机复习三种运算定律及公式(板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依据: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还有不同情况的简便运算吗?一一反馈板书

刚才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编的题目很好,请你与同桌进行交流分享。

3、 解题后小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

(1)、审题:看清题目有什么特征,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转化:合理地把一个因数分成两个数的.积、和或差;

(3)、运算:正确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4)、检查:解题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

观察数字特征和式题结构特征,以正确判断是否能运用运算定律。通过计算,回顾了小数简便运算都是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凑整,通过口算使计算简便。

二、 魔术变身 加深理解

1、 在学生所编原始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改编,老师改编、指生改编,指生反馈。 随机讲解达成目标。(板书)

2.5×80×0.4

2.5×12.5×80 2.5×12.5×0.32

12.5×6.7+12.5×3.3 12.5×13-12.5×5 12.5×11-12.5

1.25×67+12.5×3.3

2.5×4.4 2.5×4×1.1 2.5×(4+0.4)

12.5×1.02 12.5×5.6 12.5×20.1

80×19.9

2、解题过程中随机小结:

(1) 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2)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不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往往解决一道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观察中思考,选用优化的解题策略不但正确率高,而且能为我们节约许多时间。

(3) 利用积因变化规律进行变形,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方法始终一样是利用简便运算的定律。

三、 灵活运用 提高能力

1、 我来当当小医生(典型错误情况)学生现场做题中来

2、 灵活运用大比拼(练习纸)

(一) 第一回合。(只需写出关键步骤)

(1)3.5×13×2 (2)125×8.8

(3)2.8×3.7+ 2.8×6.3 (4)(2.5-0.25)×4

(5)7.3×0.99 (6) 4.5×10.2

(7)7.8×99+7.8 (8)2.5-2.5×0.6

(9)6.8×0.41+0.59×3.4×2 (10) 0.25×1.25×32

(意图:综合练习,检测学生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熟练性和灵活性。)

(二) 第二回合。(提高题)

(1)3.6×4.7+36×0.53 (2)2.4×1.8-4.8×0.4 (3)0. 9999×1.3—0.1111×1.7

3、解决问题

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开来,甲车每小时行45.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8千米,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5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和自己比你哪方面有了提高?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5)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乘法运算》

幼儿园数学教案:乘法运算

活动名称:学习乘法运算

目标:

1、使幼儿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课件、字条、题卡、插板、电脑、铅笔、纸张作业。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幼儿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也叫做“同数组成”。(出示字条)

3、(出示题卡)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2个3是6,6里面有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3个5是15,15里面有()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幼儿说出4个4.4个4是(),16里面有()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幼儿说出5个2.5个2是(),10里面有()个2

二、基本部分: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引出乘法)

2.展示课件《乘法运算》

教师边展示边讲解边提问: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1)这个符号叫什么?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2×5表示5个2连加,因此算式是2×5=10,读作2乘以5等于10.乘法口诀念做:二五一十。

(2)图片中先出现了几只鞋子,又出现了几只一共有多少只鞋子?盘子有几个?里面分别有多少萝卜?用加法算式怎么列?乘法怎么列算式?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几个几连加?用乘法口诀怎么念?

3、教师启发提问,图中共有几行?每行是几个?(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内容)根据课件图片插棋子列算式

4、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幼儿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5、教师出应用题幼儿插棋子列算式

教师提出要求:

(1)每行摆3个棋子,摆5行,这是几个几?(5个3)

(2)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3333=153×5=15表示5个3连加)

(3)大二班小朋友去栽树,一行栽4棵树,问5行一共栽几棵树?(4×5=20表示:5个4连加)

(4)图书馆书柜一层放6本书,问3层一共放多少本书?

(6×3=18表示:3个6连加)

(5)小朋友架椅子一组架4把,问4组一共架多少把椅子?

(4×4=16表示:4个4连加)

6、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快乐的游乐场》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都可以进行计算。幼儿看图在插板上列乘法算式。

三、结束部分:

幼儿人手一份纸张作业,进行巩固练习。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6)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8075=3750+2250

=6000(只)=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3(4+6)=34+36=

(13+12)4=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复习、梳理第二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梳理单元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回忆、梳理的方法,小组交流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

重点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

练习题、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复习了加法的运算律,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乘法的运算律。

二、回顾乘法运算律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乘法有哪些运算律?

小组交流,并写出乘法的运算律。(并说说其内涵)

小结(课件出示):乘法的结合律:(a脳b)脳c=a脳(b脳c)

乘法的交换律:a脳b=b脳a乘法的分配律:(a+b)脳c=a脳c+b脳ca梅b梅c=a梅(b脳c)

三、知识的应用。

课件出示:

火眼金睛辨对错。并指出错误之处,再改正。

1、13脳(4+8)=13脳4+13脳8()

2、(a+b)路c=a+(b路c)()

3、12脳4脳4脳13=4脳(12+13)()

4、78脳101=78脳100+78()

5、120梅5梅4=120梅(5脳4)()

6、59脳80=59脳8脳10()

四、学生做强化练习。练习纸,实物投影展示。

五、课堂总结。

乘法运算律教案(篇8)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2532448+648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乘法交换律

=14.78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1.5102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课后记: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教案]调派通知通用

06-23

回忆的经典语录(精选38条)

回忆语录 10-30

童言无忌语录141句

童言无忌语录 10-30

孩子学习计划(必备十三篇)

孩子学习计划 10-30

学习部工作总结怎么写集合

学习部工作总结 10-30

防火观后感

防火观后感 10-30

治愈的心情句子精品144句

治愈心情句子 10-30

励志女孩在说说200句

励志女孩说说 10-30

2023描写秋天的句子集合200句

描写秋天的句子 10-30

动静结合的诗句

诗句 夏天的诗句 08-12

送元二使安西课件(热门7篇)

送元二安西课件 送元二课件 10-30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