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九年级课件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快乐小精灵)教案课件是教师们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学生反馈是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在接下来的“九年级圆课件”中,我相信这些信息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圆课件 篇1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九年级圆课件 篇2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 ——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教学难点:

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 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化学教案《初三化学《过滤和结晶》教案 ——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

九年级圆课件 篇3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明)吴承恩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人物及性格特征:

孙悟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

猪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主要事件:1、孙悟空大闹天宫;

2、三打白骨精;

3、车迟国斗法;

4、女儿国遇难;

5、真假美猴王;

6、智取红孩儿;

7、三调芭蕉扇等

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九年级圆课件 篇4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片段。播放片段下显示:

聪明杨德修,时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提示: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他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谁是情报员(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比一比看谁收集的面)

多媒体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造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的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思想。

九年级圆课件 篇5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

(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三、电路

1、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几个电路元件沿着单一路径互相连接,每个连接点最多只连接两个元件,此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

特点:开关在任何位置控制整个电路,即其作用与所在的位置无关。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经过一盏灯的电流一定经过另一盏灯。如果熄灭一盏灯,另一盏灯一定熄灭。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若想控制所有电路,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2.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是电路、线路或元件为达到某种设计要求的功能的连接方式。特点是:干路的电流在分支处分两部分,分别流过两个支路中的各个元件。

3.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具体方法是:

(1)用电器连接法:分析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在电路两点之间的是并联。

(2)电流流向法:当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依次流过每个元件的则是串联;当在某处分开流过两个支路,最后又合到一起,则表明该电路为并联。

【电流的测量】

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串联电路

串联电流电流规律: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

U1+U2=UR1+R2=RI1=I2=I

二、并联电路中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干路的两端电压.

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

U1=U2=UI1+I2=I1/R1+1/R2=R

九年级圆课件 篇6

九年级上册物理公式和知识点

1、功:W=Fs=Gh

2、功率:p=W/t=Fv

3、机械效率=W有/W总=P有/P总

4、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5、动滑轮(滑轮组):F=G/n(n为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股数)

6、斜面的机械效率=Gh/(Gh+fl)(h为斜面高,f为物体受摩擦力,l为斜面长)

7、电功率:P=UI

8、电功:W=Pt=UIt

9、电流的热效应:Q=W=I^2Rt

电功率实用公式

1、对于同一用电器而言:

U实

U实=U额时,P实=P额

U实U额时,P实P额

2、电路中(包括串联和并联)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3、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之比,也等于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

4、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的倒数之比,也等于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

5、对于同一用电器而言,它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比,等于相应电压的平方比

6、对于额定电压相同的两个用电器,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时,他们的实际功率之比等于他们的额定功率的倒数比

物理九年级上知识点人教版

电学初步

1、静电现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⑵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⑶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⑸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⑹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电路

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⑵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⑵连线要横平竖直;⑶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⑷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⑸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⑴路径法⑵拆除法⑶支点法)

3、电流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⑴电流表的读数:一看量程,二算分度值,三读数。

⑵电流表的接法: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注意:①在不超过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②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4、电压

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原因.

⑴生活中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电压1.5V;一节蓄电池电压2V;我国生活用电电压220V;对人体安全电压≤36V。

⑵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初三物理复习期末必备高效方法

1.推荐26中的复习计划。专题+综合。

本学期学习五章内容,复习时间较紧,单元复习从时间上难以落实。另外,每章学习后都有单元复习、测试,期末的单元复习若突破不了平日的单元复习内容和形式,重复联系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能力上的提升的促进作用,单元复习意义不大。

专题复习一定要建立教学的要求、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大连考试的题型。

综合练习以我们考试的形式为主,杜绝一些不着边际的,不符合我们考试的形式的练习题不经过处理发到学生的手中,人为增加学生的负担。

2、推荐5中高琳的复习课方式。

在高度领会复习课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复习设计——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明确复习内容,主要是教师更明确已有目的的教学。

建构知识——通过简洁的知识构建,让学生形成所复习知识的整体结构、会议重要的知识内容。

典型题分析——精心设计的例题,考虑内容上属于重难点知识,方式上开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

迁移训练——与教学目标、典型题分析高度一致的练习题组,复习重点突出,及时反馈增强效果。

当堂检测——强化复习成果。

让复习做到高效,教师的高效设计是前提。

3、推荐教育附中张瑾的探究专题设计复习。

专题的设计价值性在于教师的对教学、教研的理解。张瑾老师将自己的对探究教学的要求、理解融汇在探究专题复习上。突出之处是挖掘教材探究问题,进行重新设计习题,达到训练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4、注意我们教研中研究的内容。

对期中测试试题的命题意图的领会情况决定着期末复习的方向准确性。期中测试中没有解决清楚的问题,将继续通过期末测试解决。主要是引导教师及时的进行教学研究。

5、注意选题。

尤其是综合体,其他各省市的探究实验题,有些不适合大连市的要求,需要在制作练习的题的时候进行改编,强调题干中探究问题与题中设问的一致性,防止对学生形成负效应。如探究是否有关应该得出是否有关的结论而不是成什么关系的结论(进一步的问题需要看具体的题意)。

6、新授课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不严谨造成的学生的认识问题及时纠正。

如,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中测量的物理量——斜面长、斜面高都不是确切的答案,请教师予以纠正。

7、问题探讨

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时候要拉着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有物体运动——匀速的要求,还有方向——水平的要求。在测量斜面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时候也有“匀速”和“方向”

斜面:“拉力与斜面长边平行”,“匀速拉动”

滑轮组:“拉力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

三者的相似性的要求目的有什么不同?

九年级圆课件 篇7

课题3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在介绍二氧化碳时,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最后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其用途。教材还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知识在以前的学习当中已有过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基础,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充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四、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2与水的反应。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五、教学过程:

〔引入〕意大利北部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当人们牵着小狗进入山洞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后来人们发现此山洞中聚集着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1.为什么小狗先死而人后死?

2.这则故事涉及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活动1〕 方案及步骤:

实验一:观察CO2的颜色、状态、气味。实验二:如右图,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硬纸板将两支蜡烛隔在一边,将CO2气体从另一边慢慢倒入容器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三:如右图,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注:闻气味的方法:打开瓶塞(盖),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现象及结论:

实验一: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实验二

现象: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分析: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实验三

现象:塑料瓶变瘪。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活动2〕 方案及步骤

实验四:将吸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试管底部吹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五:

1.向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一中滴加稀醋酸,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 2.将吸管伸入盛有石蕊试液的试管二底部吹气,观察石蕊试液颜色变化;

3.在酒精灯上对试管二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注:1.石蕊溶液呈紫色,实验室中常称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也不能使石蕊变红;

3.对试管加热时,试管夹距试管口1/3处,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试管口不可对人,加热前要预热。现象及结论: 实验四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CO2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验五

试管一:石蕊试液变红色

试管二: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加热变色后的试管二:溶液重新变为紫色,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的

酸性物质不稳定,发生了分解。

二、CO2的化学性质

2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Ca(OH)2= CaCO3↓+ H2O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常用该原理检验CO2 2与水的反应 CO2+H2O== H2CO3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2与碳的反应

高温

CO2+C==2CO 小结:

一、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CO2的化学性质

1.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3.与水的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 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CO2↑

4.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和水。CO2+ Ca(OH)2= CaCO3↓+ H2O 5.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高温

CO2+C==2CO 揭秘屠狗洞?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人是否可以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吗? 随堂训练:

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信息,正确的是()①可以助燃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 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A. 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在实验室通常用: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的木条、③澄清石灰水、④紫色石蕊溶液等实验用品来区别不同的气体。为区别下列三组气体,请你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的编号填在相应的空格中。(1)区别氧气和氮气选________。(2)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3)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选________。

三、CO2的用途

1.灭火

2.固体CO2俗称干冰,升华吸热,可做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3.作化工原料,如制取化肥、汽水等

2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棚里作气体肥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

温室有两个特点:一是温度较室外高,二是不散热。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 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五、自然界中CO2的循环

拓展训练

1.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A.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D.二氧化碳支持燃烧

2.向含有氢氧化钙7.4 g的石灰水里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全部转化为碳酸钙沉淀,能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精选阅读

六年级圆的课件集锦


如果你对“六年级圆的课件”感到好奇,以下是为你准备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每天老师都需要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中进行有效沟通的媒介。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请慎重使用!

六年级圆的课件 篇1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桑娜:勤劳善良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六年级圆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评:有学生自己为学习拟订的自学提纲,也有老师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提出的学习要求,学生的主体体现充分,教师的参与、引导作用也体现出来。]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评:课文浅显易懂,此环节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感悟能力;但对课题深刻含义的理解需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评: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六年级圆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诱导试学

1、什么是琥珀?

师: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幻灯片)仔细观察,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固体。可以做装饰品,可以入药。

2、初读课文

师:琥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一种东西,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琥珀的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引导探学

1、出示试学范围(课件)

师: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但它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介绍琥珀的特征,那么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试学范围: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同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琥珀、松脂、包裹、渗出、澎湃、黏稠、详细。”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从琥珀的形成、发现、价值三个方面来总结。

3、检查朗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

评价要求:正确流利

声音洪亮

字正腔圆

声音甜美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孩子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吗?(柏吉尔)

师:柏字的读音为bó。柏拉图、柏林、张柏芝等,多用于人名地名。这篇文章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

5、试学范围:“作者在讲述琥珀形成的故事时,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你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第3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他读的好不好?

好在哪了?怎样才能有感情呢?

首先要正确流利,其次注意停顿,最后要身临其境,想像画面。

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画面: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空中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松脂的香味,一个小苍蝇――

读出小苍蝇快乐自由的语气。

7、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巧妙?(掸拂拭)

一边读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小苍蝇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在打扮自己呢)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学习作者是怎样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六年级圆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琥、珀、嗡”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拂拭、挣扎、怒吼、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

这是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的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学生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划动、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泥沙

推测、详细、情形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

教师提示:按“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②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③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又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年级圆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通过学习知道部分的吉祥物,了解它们的造型色彩、年代、国度等,知道吉祥物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能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个有特色的自己喜爱的吉祥物。

2、隐性目标:通过以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感与态度,以及个有审美取向的形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在动手活动中的合作能力、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吉祥物造型的常用基本方法和色彩搭配设计。

教学难点

吉祥物设计的创新构思。

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回答法,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若干实物茫例

学生:铅笔、橡皮、水彩笔(或油画棒等)、剪刀、胶水、彩色卡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实物教具向学生介绍北京奥运的吉祥物,由此导入课题,讨论时事激发兴趣。

二、讲述新课:

1、什么是吉祥物?

①学生看书、讨论、自由回答。

②教师小结: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主题活动的设计的标志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含企盼成功的愿望。

2、吉祥的设计基本特征:

①造型:可爱、夸张、活泼、幽默等。

②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通过对部分吉祥物的欣赏,让学生自行总结回答以上内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

3、吉祥物的设计方法:

①确定主题。(运动会、班级活动、艺术节等)

②选定原形。(基本形,如动物、日常生活用品等)

③对原形进行变形。(拟人化,如添加五官、动作、表情等)

④设计色彩。(根据实物、主题或自己喜好等)

以上内容教师可通过示范来讲解,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参与。

4、学生创作:

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行选用一定的媒材进行大胆的自由创作,作业可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巡回辅导,也可适当加入某小组一起制作,注意启发孩子的构思。

5、自我展示:

让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以表演的形式让孩子们进入角色,充分表现自我。

6、课堂小结:

教师适当总结点评作业,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第二课时

1、吉祥物设计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不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设计与知识,其中包含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同时涉及到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与转换。

2、充分开发利用来自学生自身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的教学资源。

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吉祥物并分析不同的表现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教师美术知识技能的专业化教学资源。

教师以同一组字为例,以不同类型的字体进行表现,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感悟吉祥物表现技法,激发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

4、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环境。

5、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

6、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课时

(一)情景感知:感知吉祥物

学习

1、方式与环节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吉祥物的资料,并带到学校,形成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2)选择学生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3)用多媒体展示吉祥物,并配以相应场景。

(4)引导学生总结出吉祥物定义。

用2、意图与效果

以吉祥物形成富有启发性和诱导力的学习氛围。

(二)探索感悟

1、方式与环节

(1)用多媒体展示吉祥物,讨论分析它们的造型特点。

形象特点:夸张、活泼、拟人

色彩特点:对比鲜明亮丽

(2)a.确定主题

如主题班会、爱鸟日、劳动周运动会、艺术节等

b.选定原形

能够充分体现活动主题,具有鲜明代表性,可以是动物、植物、人物、物品或幻想事物

c.夸张变形

对原形进行拟人化处理,在形体、动作、表情、服饰等方面造型,可适当添加代表性道具,突出主题。

(3)a.手绘法

用绘画的手段将设计表现出来,注意线条清晰,色彩鲜明。

b.粘贴法

用卡板纸粘出吉祥物形象,在背后加支撑,易于稳定摆放。

第四课时

(一)实践表现

1、意图与效果

从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主题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方式与环节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和制作方法进行吉祥物的设计与制作。

(2)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对吉祥物的追求与感悟表现出来,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和象征性,注重形式美感。

(3)教师巡回辅导,注意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学生的实践表现。

(二)交流评价

1、意图与效果

为学生创设的时间表现的时间与空间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创作。

学生相互交流作业,以自评互评师生互动的方法评价实践表现的效果,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对吉祥物做自我介绍,点明主题,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进一步分析自己作业的成功与不足,思考改进的方法。

(三)课后拓展

九年级物理课件


趣祝福的编辑已经找到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九年级物理课件”,这些建议仅供参考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终决策。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1)

1.了解电能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知道电能的单位;

2.会读家用电能表,会通过电能表计算家庭电费,了解1kW·h的电能的作用培养节约用电意识;

3.能从能的转化角度认识电能,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电能转化情况,认识电能转化是通过电流做功来实现;

4.知道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大小、电压高低和通电时间有关;能利用电功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展示1:各种各样的发电厂、电源的图片.引导思考:人们如何获得电能? 学生活动 尝试说出不同的电源中能量的转化,总结出:电源是把不同形式的能转化为电

展:2: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图片,知道它们是如说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何利用电能的;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是如何总结出不同的用电器是把电能转化为不

来计量的? 同形式的能。

电能及电能的单位是kW·h,也叫“度”,物理学学生利用组合单位的方法把kW·h换算中能量的单位是焦耳,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成J。 1kW·h=__________J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内容 熟悉单位换算。

1、展示电能表实物,结合图片了解各参数含义:

“220V”、“10(20)A 、“600revs/(kW·h)” 学生阅读课本上电能表的各参数。 “50~” 根据实例计算电费。 2、给出一张电费缴费单,读出上月家中消耗的电

结合生产生活知道1度电的作用,指出获得电能了解“1kW·h电的作用”,认识电能在社

要消耗其它资源及我国发电状况,培养学生节能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自觉的节能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节约用电意识和环保意识 识,交流身边有哪些不当的用电行为。 的意识。

1、展示工作中的用电器。电功就是电流做功,有关。1.手电筒和家用白炽灯的电流差

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举例说明电功。 不多,相同时间内白炽灯消耗的电能比结合实例说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电流做功的多少跟电流的大小、电压的高低、通手电筒多;2.空调和白炽灯的工作电压有关,培养学生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电时间的长短都有关系。举例说明。 相同,但流过空调的电流大,相同时间

作时间越长,消耗电能越多。

在黑板上演示下面例题的计算过程。

课堂小结:电能利用→电能的计量→电能的计算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 学生参与例题1,讨论并解决PPT练习2 按线索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课内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巩固。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2)

课标要求

1.电压

初步认识,知道电压的作用及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2.电压表

认识电压表,了解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自然界的现象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动物也有发电的本领,像电鳐,简直可以说是“水中的发电机”。

播放“电鳐的捕食过程”视频:

同时让学生思考:电鳐是怎样捕食的?它有什么秘密武器?从视频和学生的激动氛围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电压

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各小组按照图进行实验,看看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并通过合作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要想使小灯泡发光,必须把小灯泡接入电路中,小灯泡发光时一定有电流通过。当分别连入1节和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连入2节干电池时小灯泡较亮。原因:电源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2节干电池比1节干电池产生的电压高,电压高时产生的电流大。

归纳总结:(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要使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首先电路是一个通路,再就是电路中有电源。

活动2:自学课本的55页到56页,小组之间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电压的符号是____;电压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你掌握这些单位之间的转换了么?

(2)你知道了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电压呢?

归纳总结:(1)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单位有伏特(V)、千伏(kV)、毫伏(mV),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为:

1 kV=103V 1mV=10-3 V

(2)生活中常见的电压,要记住:一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为1.5 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 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

探究点二 电压的测量

活动1:教师拿出几节不同的干电池让学生观察,干电池上的电压值已被磨掉,看不清楚。设问大家对电压和电池已有所了解,能否通过什么方式确定这几节干电池的电压?此时展示材料:出示几种电表,让学生分辨。

归纳总结:表盘上标有“A”的是电流表,表盘上标有“V”的是电压表。

活动2:学生根据桌上所提供的电压表,仔细观察,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观察的电压表所获取的信息有哪些?

归纳总结: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0~3V和0~15V,对应的分度值分别是0.1V和0.5V。

活动3:出示课件,根据学生对电压表所获取的信息,自己分析出所展示的电压表的示数。

归纳总结:读电压表的示数时,首先看接入的量程,然后再看指针所在的位置,根据分度值的大小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活动4: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出桌面上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值。小组之间先交流讨论如何连接电压表?选择哪一个量程?接线柱如何连接?

教师活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偏差和错误,引导学生类比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对于说明书中的其他问题,教师注意参与学生们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见解新颖的同学注意让他在全班同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用课件展示)①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并联;②红接线柱(“+”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线柱)接负极;③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④不知道被测电压大小时要选择大量程。

用口诀来帮助记忆:“二要、一不、二看清”。“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典例剖析

图所示是某同学用电压表测灯L1两端电压的实物图,其中的三处错误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1)电源是由两节电池串联而成,因此电源电压为3V,故电压表选择0~3V量程即可;而图中电压表选择了0~15V的量程,错误;(2)测灯L1两端电压,因此电压表与灯L1并联,而图中电压表与导线并联,故错误;(3)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即正负接线柱错误。

【自主解答】

教学反思

电压的概念是电学中的重点概念之一,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电压值入手,引出电压的初步概念。并通过对小灯泡发光亮度和电压关系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了解电压的作用。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3)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4)

6、斜面的机械效率=Gh/(Gh+fl)(h为斜面高,f为物体受摩擦力,l为斜面长)

2、电路中(包括串联和并联)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功率之和

3、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之比,也等于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

4、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的功率之比等于它们的电阻的倒数之比,也等于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

5、对于同一用电器而言,它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比,等于相应电压的平方比

6、对于额定电压相同的两个用电器,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时,他们的实际功率之比等于他们的额定功率的倒数比

1、静电现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⑵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⑶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⑸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⑵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⑴用统一规定的符号;⑵连线要横平竖直;⑶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⑷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⑸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⑴路径法⑵拆除法⑶支点法)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⑵电流表的接法: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注意:①在不超过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②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原因.

⑴生活中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电压1.5V;一节蓄电池电压2V;我国生活用电电压220V;对人体安全电压≤36V。

⑵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1.推荐26中的复习计划。专题+综合。

本学期学习五章内容,复习时间较紧,单元复习从时间上难以落实。另外,每章学习后都有单元复习、测试,期末的单元复习若突破不了平日的单元复习内容和形式,重复联系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能力上的提升的促进作用,单元复习意义不大。

专题复习一定要建立教学的要求、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大连考试的题型。

综合练习以我们考试的形式为主,杜绝一些不着边际的,不符合我们考试的形式的练习题不经过处理发到学生的手中,人为增加学生的负担。

2、推荐5中高琳的复习课方式。

在高度领会复习课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复习设计——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明确复习内容,主要是教师更明确已有目的的教学。

建构知识——通过简洁的知识构建,让学生形成所复习知识的整体结构、会议重要的知识内容。

典型题分析——精心设计的例题,考虑内容上属于重难点知识,方式上开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

迁移训练——与教学目标、典型题分析高度一致的练习题组,复习重点突出,及时反馈增强效果。

当堂检测——强化复习成果。

让复习做到高效,教师的高效设计是前提。

3、推荐教育附中张瑾的探究专题设计复习。

专题的设计价值性在于教师的对教学、教研的理解。张瑾老师将自己的对探究教学的要求、理解融汇在探究专题复习上。突出之处是挖掘教材探究问题,进行重新设计习题,达到训练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4、注意我们教研中研究的内容。

对期中测试试题的命题意图的领会情况决定着期末复习的方向准确性。期中测试中没有解决清楚的问题,将继续通过期末测试解决。主要是引导教师及时的进行教学研究。

5、注意选题。

尤其是综合体,其他各省市的探究实验题,有些不适合大连市的要求,需要在制作练习的题的时候进行改编,强调题干中探究问题与题中设问的一致性,防止对学生形成负效应。如探究是否有关应该得出是否有关的结论而不是成什么关系的结论(进一步的问题需要看具体的题意)。

6、新授课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不严谨造成的学生的认识问题及时纠正。

如,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中测量的物理量——斜面长、斜面高都不是确切的答案,请教师予以纠正。

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时候要拉着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有物体运动——匀速的要求,还有方向——水平的要求。在测量斜面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时候也有“匀速”和“方向”

三者的相似性的要求目的有什么不同?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5)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

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和飞轮转2圈,对外做一次功,有四个冲程。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目前人类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是从化石燃料的燃烧中获得的内能,燃料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化学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内能。

①定义:l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1.实验:用两相同的电加热器给M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可以看到:1)在通电相同的时间里,煤油的温度升高得高。2)要使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的温度,则应给水的加热的时间要长一些。

2.结论:质量相同(如:1kg,也叫单位质量)的不同的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如:大家都升高1°C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物理上,把物质的这一种特性叫比热容。

3.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一种物质的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c.意义:1kg水在温度升高(降低)1°C时,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3)液体的比热比固体的比热大。金属的比热都较小。

e.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受温度、质量和物体的形状的影响,但要受物态的影响。

A.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在的吸收的热量多。

C.比热容的单位为J/kg.

D.一桶水的比热容大于一杯水的比热容。

4.热量的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其中:c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一定用J/(kg°C)。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一定用kg.△t为物体升高的温度,单位一定用°C.△t=(t高温-t低温)同样,这个公式,可以应用于放出热量时的计算。只是要把“Q吸”改为“Q放”即:Q放=cm△t,其中△t=(t高温-t低温)

Q放=cm△tQ吸=cm△t这两个公式只适用于物态没有发生变化时。

7.这个公式只是利用已知物体的质量、吸收(放出)的热量、变化的温度时计算物体的比热。一定不要认为:C与Q成正比,与m和△t成反比。因为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一个确定的物质而言,它的比热是一定的,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体积、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跟物体的质量、温度变化量、和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

7.计算:1)一盆水有25kg,它从25°C升高到了29°C,则这盆水吸收了多少J的热量?

2)一个500g的铝锅内盛有5kg的水,它们从100°C降低到了25°C,则这锅水共放出了多少J的热量?

3)一杯500g20的冷水与杯300g80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是多少?是否是冷水上升高的温度就一定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呢?而冷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等于热水放出的热量呢?

4)冰的比热容为2.1×103J/(kg°C),使100g从–25升高到–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要得!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电影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

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物理复习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看.二回.三精做.四展开的复习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看”就是指一定要有计划.系统地认真看课本和课堂笔记本,经过通看.整理.记忆达到把初中各章节的内容及常规解题方法有机地串联起来并印在脑中。这样就可以做到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拿出相关的知识.公式和解题方法。

“二回”就是指对以往做过的好题目,要再回过头来做一做,经过再思考.再规范做.再总结,达到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基本题不失分,拿到新面孔题目至少会一步一步分析下去。

“三精做”就是指对于习题可以因人而宜地选做.精做。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以着重做一些基本题和中等难题,一些较难的题目可适当放一放,等老师讲解后再认真补做;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学习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至于那些花了较多时间仍解不出难题,建议同学们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让老师分析吧。

“四展开”就是指对于所学物理中较难的概念或较难的某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可以将身边若干份试卷中或平时做过的习题中反映同一较难概念或同一类型的较难题目放在一起对比着研究研究。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6)

电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导线等。

设置情景:桌上有一堆大头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头针捡起来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边有一磁铁)?(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

然后老师手掌中藏着一个电磁铁同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又很轻松的放到盒子里。问:这是怎么回事?

(放到把废钢铁吸起来时停顿)问:起重机把废钢铁吸起来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质?

视频播放完后,问:起重机吸起废钢铁后又发生了什么情况?(生答: )

实际上它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电磁铁。(显示课题)

我们把插有铁心的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个电磁铁,请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构造,然后动手做一做:怎样才能利用它把大头针吸起放到另外一处?(可用摄像头记录某一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先给电磁铁通电,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然后又断电,才能使得大头针被放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 )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7)

1.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_______,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另一种途径是用_______,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_______.

2.太阳能热电站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能 ______能 ______能 ______能.

3.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_______颜色、表面_______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强;_______颜色、表面_______的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本领弱.

4.太阳能来自于太阳内部,是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_______释放出巨大的核能产生的.

5.太阳能电池主要用于_______上,日常生活中仅用于_______、_______等耗电较少,工作电压较低的物品上.

6.在化石能源、核能、太阳能三者当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

C.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能源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千方百计注意能源的节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D.由于我国煤和石油的储量十分丰富,所以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在我国并不十分重要

10.物体接受太阳辐射发生的能量转化中,属于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11.做一做:找大小相同的黑塑料袋和白塑料袋,装上同样多的水,在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然后用温度计分别测出两塑料袋中水的温度,哪个塑料袋中的水温度升高的多,做做看并说明理由.

12.为什么说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核能火炉”

13.叙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是如何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

11.黑塑料袋中水的温度升高多,因黑色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热的本领强.

12.因为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可以说太阳核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氢弹爆炸,比原子弹爆炸的威力还要大,太阳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核心释放的能量向外扩散,传送到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就像一个高温气体组成的海洋.

13.太阳把地面和空气晒热,太阳能转化为内能.晒热的空气上升,空气流动形成风,又转化为风能.太阳把水面和地面晒热,并使一部分水蒸发,蒸发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中形成云,以雨雪的形式落下来,流入江河,太阳能转化为水能.植物吸收太阳能,发生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植物的化学能.植物作为食物被动物吃掉,又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古代的动植物在地质变迁中变为煤、石油、天然气,转化为这些燃料的化学能.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8)

(4)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和生活中的常用单位--&qut;度&qut;。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2)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计算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 难点: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电功计算。

教师:近期,我们一直在学习电学知识。但说到电,其实,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家庭用电和每

月要交多少多少电费。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1、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把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过失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

2、.电饭煲把食物加热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能,________做了功;

电风扇通电转动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 能,转化成了______能,________做了功;

白炽灯通电发光的.过程中,消耗了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能, ________做了功;

3、 我们可以用_______来衡量有多少的电能发生了转化。功和能量的单位都是______,所以电功和电能的单位也是_______,符号为______。

4、观察家中的电能表(或右图单相感应式电能表),了解电能表面板上或说明书上的技术参数,说出下列参数的含义。

九年级物理课件(篇9)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几个电路元件沿着单一路径互相连接,每个连接点最多只连接两个元件,此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

特点:开关在任何位置控制整个电路,即其作用与所在的位置无关。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经过一盏灯的电流一定经过另一盏灯。如果熄灭一盏灯,另一盏灯一定熄灭。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若想控制所有电路,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并联电路是电路、线路或元件为达到某种设计要求的功能的连接方式。特点是:干路的电流在分支处分两部分,分别流过两个支路中的各个元件。

具体方法是:

(1)用电器连接法:分析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在电路两点之间的是并联。

(2)电流流向法:当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依次流过每个元件的则是串联;当在某处分开流过两个支路,最后又合到一起,则表明该电路为并联。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干路的两端电压.

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

九年级数学课件十篇


趣祝福非常用心地为您推荐一篇“九年级数学课件”的文章。在教师正式上课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和课件,现在开始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算晚。做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的氛围和节奏。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内容能为您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1.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本单元的例1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2.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2就是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三、具体编排

1.例1。

本例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出两个课外小组各有多少人,再说出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小组。在求总人数时,学生既可以直接点数,也可以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统计表中的前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这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直观图,所以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空白图,让学生在不同位置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先分别出示两个课外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集合圈进行合并。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如中间部分表示同时参加两个小组的同学,左侧是只参加语文小组而不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右侧是只参加数学小组而不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最后,再让学生列式求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共有多少人。

2.例2。

⑴本例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所以,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图中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1千克,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需要学生首先考虑: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教学本例之前,首先应该向学生说明:在本例中,我们假设每个西瓜同样重,每个苹果同样重。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前两个图并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从第一个图中知道一个西瓜重4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个苹果也重4千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教学时,如果学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用圆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块代表砝码,用三角形片代表苹果,通过摆学具,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⑵做一做,利用三种小动物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的情境进一步巩固等量代换思想的具体应用。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

3.关于练习二十四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建议。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性质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的时候,可能不能一下子把既能游泳又能飞的放到中间位置,要引导学生明确两个圆圈相交的部分表示什么,再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直接点数,或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第3题,如果学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等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以后,再尝试抽象地推导一下。

第4题,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第5题,是比较抽象的等量代换练习,实际上是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直观表示法。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题,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教学建议

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老师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1参见儿童空间定向的发展-《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苏】A.M.列乌申娜曹筱宁成有信朴永馨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2参见空间知觉的发展-《儿童心理学》(1993年修订版)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初步培养与同学共同学习的习惯。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看懂图意,正确列式解答;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同学们,我们游览了孙悟空的水帘洞,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重要的本领,认识了减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具体指导语言:

你看图之后,讲一个故事;独立列式;集体交流:学生说图的意思,学生连线,同桌看看对不对。

小鸡回家,连线找得数。六所房子中有的住了一只或两只,有的没住小鸡。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口算,争取全算对。

小猴分桃图,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把分得过程用等式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汇报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以及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具体过程如下:

这是一幅包含多信息的情景图。其中有小鸡吃虫子、兔子吃萝卜、小鸟飞走了等信息,是加减综合练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充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加减法独立提出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相互交流。

聪明小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拿实物或学具摆摆看。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3)

师:我们来看看,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是怎样描绘松鼠的。

师:请大家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松鼠的哪些方面,用曲线画出来。

师:读过两遍课文之后,谁能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松鼠的?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松鼠的漂亮的。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松鼠“漂亮”的句子。

教师指导。

什么叫清秀?

松鼠眼睛闪闪发光,它的眼睛又不是灯泡,怎么发光?矫健,轻巧都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原文“玲珑的小面孔”到“歇凉,”强调“衬、翘、躲、歇”等词。同时出示对比句子。)

师:“衬”是什么意思?“翘”是什么意思?“躲、歇”又是什么意思?

师帮助学生解析:

“衬”:是衬托,表示松鼠已经很漂亮了,有了帽缨形的尾巴就更漂亮。

“躲”:松鼠拿自己的尾巴当做伞,躲避阳光,有情趣。

“歇”:像人那样,累了就“歇着”,把松鼠当作人来描写,生动、有趣。

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辅助学生理解。

师:它的作品多么精巧、实用啊!松鼠真“乖巧”,它智慧、勤劳、关爱家人,和我们人类的情感使一样的啊!

师:

摘录下自己喜欢的段落,任选一段背诵。让我们记住这漂亮、乖巧、驯良的小松鼠。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针对学生的思考和发言,给与语言激励。对学习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进行提示。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4)

1、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旋转的基本性质。

重点

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

旋转的基本性质。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具有的一些性质。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转围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钟的中心。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钟、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自主探究:

请看我手里拿着的硬纸板,我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把挖好的硬纸板放在黑板上,先在黑板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在黑板上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

(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一组推荐一人上台说明)

1、线段OA与OA′,OB与OB′,OC与OC′有什么关系?

2、∠AOA′,∠BOB′,∠COC′有什么关系?

3、△ABC与△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

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

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得出: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例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的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1)连接CD;

(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

(4)连接DB′,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62~63页习题4,5,6.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5)

第1课时 鸡 兔 同 笼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03~105的例1和“做一做”。

内容简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例1是在古代趣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呈现了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主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采用情境导入、巧设疑问、引导探究等教法。

2.本课以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承前启后链

复习:回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如:整数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

学习:理解鸡兔同笼问题。

如: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延学:用假设方法解决问题。

如:有2分、5分硬币共20枚,共8元4角,问2分、5分各有几枚。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同学们,老师假期游玩时,在一个农家小院里,看到一个老爷爷正在考他的小孙子,老爷爷出的题很有趣,于是我近前去看,发现那个小孩非常聪明,不管老爷爷怎么变化题目,他都能经过思考,回答上来。看到这种情况,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也想考考同学们,看同学们是否能赶上那个孩子。

今天我把那些题带来了,你们有信心和那个孩子比一比吗?

1.笼子里有10只鸡, 有( )个头, 有( )只脚。

2.笼子里有8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3.笼子里有5只鸡和4只兔,有( )个头,有( )只脚。

4.笼子里从下面数有16只鸡脚和8只兔脚。有( )只鸡,有( )只兔,有( )个头。

5.鸡和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品析:导入部分出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实质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智力热身活动,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揭示做好了巧妙的铺垫。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鸡兔同笼趣题,知道了鸡、兔的头数与鸡、兔脚的只数之间的繁杂关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住知识上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卡片。

顶上红冠戴 红红眼睛白白毛

身披五彩衣 长长耳朵短尾巴

能测天亮时 身披一件白皮袄

呼得众人醒 走起路来轻轻跳

(猜一动物) (猜一动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后在黑板上出示鸡和兔的图片。

2.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3.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鸡和兔各有什么特征。

(预设:鸡和兔各有一个头,鸡有两只脚,两只翅膀,兔有四只脚。)【品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欲望,同时引出课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都喜欢看哪一类的书呢?老师也喜欢看书,最近我在书上遇到了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同学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是这样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吗?这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古人留给大家的珍贵问题吧。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品析: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104页例1,学生自己读题,并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只脚。

③鸡有2只脚。 ④兔有4只脚。

猜测:先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

明确: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6只脚,而题目中是26只脚。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32只脚。

小组活动: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分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列表法

头数 鸡 兔 脚

8 1 7 30

8 2 6 28

8 3 5 26

8 4 4 24

根据鸡兔共8只的条件,假设鸡有1只,兔有7只,脚共有30只;鸡有2只,兔有6只,脚共有28只;鸡有3只,兔有5只,脚共有26只,符合题意。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并会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并会少两只脚。

2.假设法

方法一 : 假设笼中全部是鸡。

8×2=16(只)

(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只脚)

26-16=10(只)

(把兔看成鸡来算,每只兔就少了两只脚,10只脚是少算了兔的脚)

4-2=2(只)

(4-2=2表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

兔:10÷2=5(只)

(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只脚呢?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鸡:8-5=3(只)

(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

方法二 : 假设笼中全部是兔。

很显然笼中共有8×4=32(只)脚,与实际脚26只不相符,多了6只脚。原因是我们把2条腿的鸡当成了兔,每只鸡看成一只兔,就比实际多了4-2=2(只)脚,那么6里面有多少个2就有多少只鸡。

列式解答:鸡的只数:(8×4-26)÷(4-2)=3(只) 兔的只数:8-3=5(只)【品析: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一般都能适用?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6)

1.认识7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由图导入。认识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安安”。(编者在课本中设计了三个主人公,即安安、宁宁、云云,这样的设计能使课本和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使孩子们时时都感到书中有三个和他们一起学习的好朋友,自己和主人公一起成长)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出示“安安”图)这是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安安。小朋友们跟他打个招呼吧!老师表演“安安”和同学们打招呼。安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今年也上一年级,(板书课题,带读)从今天开始,安安和我们一起学习语文,每天和小朋友一起上学、读书,和小朋友一起长大,成为大家最好的朋友。

1.小朋友们,现在你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来到学校你最想做什么呢?

2.请小朋友打开书,观察图画,自己说一说,安安在学校做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想象,大胆说话)

引导孩子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4.猜一猜,安安在学校还会做些什么?(激发孩子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去想象,去说话)

老师小结过渡: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呀!我们来到学校,就像快乐的小蜜蜂飞进了美丽的花园里。

1.老师范读两遍。

对学生提出听的要求:

第一遍范读,老师读慢一些,学生逐字听清字音。

第二遍范读,老师有感情地读,第一句可以读得慢一些;第二句可读得稍轻快些;第三句可以读得欢快,表现出安安的喜悦心情。学生想一想:听懂了什么?

听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给予肯定。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2.老师领读三遍。

全文分三句领读。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时的停顿和快慢。

由于学生是刚刚接触朗读课文,孩子内心的感触不一样,语言表达也不一样,教师的范读只是为给学生提供范例,教师不要让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的语调。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喜悦的心情。

3.多种形式朗读,可穿插学习竞赛或游戏。如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小组读,换名字读(把安安换成自己的名字),教师引读,学生接读,配乐朗读等。

保证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感悟安安喜悦的心情,达到熟读成诵。

1.与同桌交流:你叫什么名字?你在学校做些什么?什么事最有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课文。可以背原文,也可以把“安安”换个名字背,还可以请一个自己认识的同学一起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各种方法来认字,其实,生字宝宝就藏在我们的身边,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利用室牌学习“一年级”三个字)我们来到学校要学习一样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老师示范写字的动作)对,这两个字就念“写字”。

2.利用儿歌识字。逐个出示生字“又”和“小”(可用课件,也可以用生字卡),小朋友,你能认出这两个生字宝宝叫什么名字吗?

3.老师带读生字。

4.指名认读生字,并有目的地引导:“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帮助学生初步学习识记生字的方法。

记忆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尊重孩子们的意见,老师在这里只是引导和鼓励大家用更好的方法记忆。

5.在课文中找出生字。

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并把画出的生字读一读,可以考一考周围的同学。

6.开火车认读生字。(单轨列车,将生字的顺序打乱,比赛看哪一组的列车开得快)

2.找出词语库中的词语,画上“_____”,并读一读,记一记。

1.分小组把课文读一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2.集体朗读并背诵课文。

认一认生字表中的7个生字。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7)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94~9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收集的数据。

第二段,第98~99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你能跳多远。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感受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价值。

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这样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到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种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角度的理解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动物运动会场景中有小狗、小兔、小猴,比赛项目有跳高和长跑。在帮助学生弄清场景中的基本信息后,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每个比赛项目各有几名运动员参加?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两个统计表,你能明白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吗?其次,要让学生结合数据特点,逐步学会自主确定标准,并进行合理的分类。如第97页的第5题,让学生把提供的一组照片进行适当的分类。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按照片中的小动物、照片拍摄的方式以及照片的色彩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

2.组织好实际调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

第95~97页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要求学生实际调查学校书法小组里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要调查什么。其次,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可以逐人询问,用符号记录;也可以分类举手,逐一数数。第三,要强调分工合作。如,小组内的同学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等。

3.启发分析思考,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价值。

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相应地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是培养学生统计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统计活动开始时,打算了解或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以根据图表中的数据作简单的推理判断;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谈谈由统计活动产生的感想、心得或提出一些建议。

4.通过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实验、统计、分析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提供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能力;三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你能跳多远就属于第三种类型。教学时,着重应组织好以下方面的活动。第一,提出问题,引发猜想。第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第三,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收集数据时,要提醒学生合理分工,并具体指导测量方法;整理分析数据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比较三张表中的数据,进而获得正确的结论,而不能仅依据个别数据就作出片面的结论。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8)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本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本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训练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训练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P51、P52、P61、P73的概念。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

(3)3.61里面有()个0.01(4)0.061里面有()个0.001 0.25写成分数();0.312写成分数()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63.6×10×100÷1000 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

(2)由0.56到0.056是()。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复习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复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1、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47?(28-735?49)+7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4300-(224?7?8)(41-16)?(89-64)(375+31-16)?(89-64)

3、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578+3864=178X26=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复习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复习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P130-13110、11、12、13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9)

1.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

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

复习引入

问题:作出下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探索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C和△A′B′C′,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

(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题精讲

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接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接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例2(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布置

教材第66页练习

九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从第4讲知道,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9整除;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被9除余数是几,那么这个数被9除的余数也一定是几。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9整除或者求出被9除的余数是几。

例如,3645732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

3+6+4+5+7+3+2=30,

30被9除余3,所以3645732这个数不能被9整除,且被9除后余数为3。

但是,当一个数的数位较多时,这种计算麻烦且易错。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因为我们只是判断这个式子被9除的余数,所以凡是若干个数的和是9时,就把这些数划掉,如3+6=9,4+5=9,7+2=9,把这些数划掉后,最多只剩下一个3(如下图),所以这个数除以9的余数是3。

这种将和为9或9的倍数的数字划掉,用剩下的数字和求除以9的余数的方法,叫做弃九法。

一个数被9除的余数叫做这个数的九余数。利用弃九法可以计算一个数的九余数,还可以检验四则运算的正确性。

例1求多位数7645821369815436715除以9的余数。

分析与解:利用弃九法,将和为9的数依次划掉。

只剩下7,6,1,5四个数,这时口算一下即可。口算知,7,6,5的和是9的倍数,又可划掉,只剩下1。所以这个多位数除以9余1。

例2将自然数1,2,3,依次无间隔地写下去组成一个数1234567891011213如果一直写到自然数100,那么所得的数除以9的余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这个数太大,全部写出来很麻烦,在使用弃九法时不能逐个划掉和为9或9的倍数的数,所以要配合适当的分析。我们已经熟知

1+2+3++9=45,

而45是9的倍数,所以每一组1,2,3,,9都可以划掉。在1~99这九十九个数中,个位数有十组1,2,3,,9,都可划掉;十位数也有十组1,2,3,,9,也都划掉。这样在这个大数中,除了0以外,只剩下最后的100中的数字1。所以这个数除以9余1。

在上面的解法中,并没有计算出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而是利用弃九法分析求解。本题还有其它简捷的解法。因为一个数与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相同,所以题中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1+2++100除以9的余数相同。

利用高斯求和法,知此和是5050。因为5050的数字和为5+0+5+0=10,利用弃九法,弃去一个9余1,故5050除以9余1。因此题中的数除以9余1。

例3检验下面的加法算式是否正确:

2638457+3521983+6745785=12907225。

分析与解:若干个加数的九余数相加,所得和的九余数应当等于这些加数的和的九余数。如果不等,那么这个加法算式肯定不正确。上式中,三个加数的九余数依次为8,4,6,8+4+6的九余数为0;和的九余数为1。因为01,所以这个算式不正确。

例4检验下面的减法算式是否正确:

7832145-2167953=5664192。

分析与解:被减数的九余数减去减数的九余数(若不够减,可在被减数的九余数上加9,然后再减)应当等于差的九余数。如果不等,那么这个减法计算肯定不正确。上式中被减数的九余数是3,减数的九余数是6,由(9+3)-6=6知,原题等号左边的九余数是6。等号右边的九余数也是6。因为6=6,所以这个减法运算可能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用的是可能正确。利用弃九法检验加法、减法、乘法(见例5)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时,如果等号两边的九余数不相等,那么这个算式肯定不正确;如果等号两边的九余数相等,那么还不能确定算式是否正确,因为九余数只有0,1,2,,8九种情况,不同的数可能有相同的九余数。所以用弃九法检验运算的正确性,只是一种粗略的检验。

例5检验下面的乘法算式是否正确:

468769537=447156412。

分析与解:两个因数的九余数相乘,所得的数的九余数应当等于两个因数的乘积的九余数。如果不等,那么这个乘法计算肯定不正确。上式中,被乘数的九余数是4,乘数的九余数是6,46=24,24的九余数是6。乘积的九余数是7。67,所以这个算式不正确。

说明: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所以当余数为零时,利用弃九法验算除法可化为用弃九法去验算乘法。例如,检验383801253=1517的正确性,只需检验1517253=383801的正确性。

练习5

1.求下列各数除以9的余数:

(1)7468251;(2)36298745;

(3)2657348;(4)6678254193。

2.求下列各式除以9的余数:

(1)67235+82564;(2)97256-47823;

(3)27836451;(4)3477+265841。

3.用弃九法检验下列各题计算的正确性:

(1)228222=50616;

(2)334336=112224;

(3)233724286236=3748;

(4)123456789=83810105。

4.有一个2000位的数A能被9整除,数A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B,数B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C,数C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D。求D。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都需要制定好教案和课件,因此在撰写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同时,了解如何书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这能让教师更快速地梳理出各个知识点。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地编写一份优质的教案和课件呢?笔者推荐一篇具有深度的“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希望它能为您带来喜悦!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 元 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2)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3)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元素的概念。

2、掌握各种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体中的含量排布。

3、能运用元素、分子和原子来解释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从小就听着关于脑白金的宣传广告,每年大妈不收礼,为什么大妈们却还是收礼-脑白金?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妈?那究竟脑白金这种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今天就去学习一下关于脑白金组成的知识.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总结】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

原子质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A

B

C铝

D

报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有2

0亿之多”

这里的“铁”是指(B)

A

钢铁

B

铁元素

C

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过氧化氢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D.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元素的存在,能说出元素的概念,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表格信息,提高交流表达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元素,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组成,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初步认识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难点】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课前展示几张图片,内容为“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

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

【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回答】氧气、二氧化碳都含有氧元素。

【教师引导】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接着请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容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一段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实验动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动画中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均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

【教师引导】出示硫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以及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式,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原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展示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二者结构上的不同。

【学生回答】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中,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几千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请学生以谈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查阅资料,查找在地壳和人体中元素含量的大小比较。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5)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6)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知识点整理

水是由大量的这样的水的微粒聚集而成的。同样的,其他的物质也是由本身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感知微粒的存在,例如,当你走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微粒运动到我们鼻孔中去了;湿衣服晾干,是一个个的水微粒不断地从湿衣服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衣服干了;在家里倒一杯开水,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上的水花在不断地运动,这是许许多多的水的微粒相互运动的结果。所有上述现象都体现了微粒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水和酒精的混合一定要注意,应先向量筒加入水,再加入酒精,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如果先加酒精后加入水,很容易混合比较充分,就不会出现体积变小的现象或现象不明显。

对一般的物质来说,固体、液体的微粒间的间隔小,不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比较大,容易被压缩。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知识点整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体现水的化学性质,在体现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可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体现水的化学性质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铁、铜、铝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从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分子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是可再分的,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再分。可以体现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很难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约等于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1/1 836,电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所以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2、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工具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化合物?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撕扯方向 用力程度 撕口形状 原因分析

加热塑料片

所用样品 操作步骤 现象 分析原因

塑料袋片

锅柄碎片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由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线的颜色 燃烧时的现象 结论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8)

(2)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3)沉淀特殊的颜色变化:

(10)遇SCN-变红色、OH-产生红褐色沉淀、苯酚显紫色的离子:Fe3+;

(12)遇Ag+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浅黄色、黄色沉淀的离子分别是:Cl-、Br-、I-。

(13)可溶于NaOH的白色沉淀:Al(OH)3、H2SiO3;金属氧化物:Al2O3;

(15)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单质:Al、Si、;化合物:铵盐;

(16)能与浓硫酸、铜片共热产生红棕色气体的是:硝酸盐;

(17)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胶状沉淀且不溶于任何强酸的离子:SiO32-;

(18)溶液中加酸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SO2、H2S;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可能是:

(19)同一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生成盐的元素:N;

(20)与酸、碱都能反应的无机物:Al、Al2O3、Al(OH)3、弱酸酸式盐、弱酸弱碱盐等;

(21)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K、Na、NaH;Na2O2、CaC2及Mg3N2、Al2S3等;

(22)既有气体又有沉淀生成的反应:Ba(OH)2、Ca(OH)2与NH4HCO3、(NH4)2SO4等;

(23)先沉淀后溶解的反应:Ca(OH)2+CO2、AgNO3+氨水、Al3++OH-、+OH-、Ba(OH)2+H3PO4等;

(24)见光易分解的物质:HClO、HNO3、AgCl、AgBr、AgI;

(25)使用催化剂的反应:合成氨、三氧化硫的生成、氨的催化氧化、制氧气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9)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10)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

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篇11)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我们的社区作文

我们社区作文 社区作文 10-22

对英雄敬佩的赞美句子汇集

英雄敬佩赞美句子 敬佩赞美句子 10-22

2023生日过得好的句子(热门62句)

生日过得句子 10-22

2023会议总结心得8篇

会议总结心得 10-22

小乌龟观察日记汇总12篇

小乌龟观察日记 10-22

师德师风演讲稿3分钟收藏

师德师风演讲稿分钟 师德师风演讲稿 10-22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九年级上册课件 06-10

有经验的求职信必备

经验求职信 10-22

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合集14篇

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幼儿园亲子活动 10-22

九年级班级口号20条

九年级班级口号 07-15

描写植物优美句子50条

描写植物优美句子 10-2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