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以下内容是趣祝福特地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期待这些事实能够加深你对该领域的了解。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老师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1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材及学情简析:

本节课认识圆柱是在学生学习了几种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正确表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推理、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特征,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此外,该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理运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柱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对比引圆柱

1.出示圆。

还记得圆是什么图形吗?(平面图形)

2.出示柱。

老师只要在后面添上一个字,马上就变成立体图形了,同学们猜是什么?

(由圆到圆柱,推想发现圆柱是立体图形。)

3.想圆柱。

相信同学们都见过圆柱,想想印象中的圆柱是长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

4.摸圆柱。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袋立体图形(袋子里有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就有圆柱,同学们尝试不用眼睛看,就凭双手摸出来。

5.谈圆柱。

在刚才摸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区分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

6.引新课。

看来这圆柱还真是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认识它。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圆到出现圆柱,是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过程;从学生凭空思考圆柱的形状到亲身体验摸圆柱的形体,唤起了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经验,更清晰地感知到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突出圆柱的表面特征。】

二、独立自主学圆柱

1.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出示实物圆柱)这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它,最多只能看到两个面,所以通常我们把圆柱体画成下面的形状课件演示从实物的圆柱到数学中的圆柱的抽象过程。

2.自学课本,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拿起圆柱自学课本第31页的内容,看看介绍了圆柱的什么知识。

3.分享自学成果。

4.加深理解,学生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我们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请同学们拿起圆柱指给旁边的同学看看。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等最基本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同时也为后面自主探索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征做好准备。】

三、猜想验证探圆柱

1、以制作一个圆柱的话题为主线,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如果要做一个这样的圆柱,需要剪出哪些图形来制作呢?

除了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做圆柱的底面以外,那侧面应该用什么图形做呢?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侧面剪开,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图形?动手剪一剪看。

怎样剪才能得到长方形?

(通过猜想到动手操作,验证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

2.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的关系。

为什么剪出来的长方形有长有短、有宽有窄?长方形的长和宽究竟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讨论讨论。

3.汇报并总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

小结: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配合课件演示)

4.借助练习巩固特征,并从中渗透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其他情况。

⑴根据圆柱的侧面选择合适的底面。

⑵根据圆柱的底面选择合适的侧面。

【设计意图:以制作圆柱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特征,这是从认知几何到实证几何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掌握侧面展开的一般情况沿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然后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侧面展开的特殊情况(正方形)及其他情况(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加以延伸,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做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有益拓展。】

四、梳理新知用圆柱

1.梳理新知。

⑴师导。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

⑵生谈。

请同学们当推销员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柱

2.运用新知。

⑴基本练习(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①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面,它们是()的两个圆。

②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面。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有()条高,它们的长度都()。

④如果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

⑵判断说明。

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3.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在生活中,你看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设计意图:梳理新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先由老师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照顾全体,再让学生互相介绍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练习的设计则分为三个层面,先是通过书面练习及时检查全体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新知回归生活,发现早已存在于自己身边而未曾察觉的圆柱形物体,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欣赏了解悟圆柱

1.欣赏自然界以及人类生活、生产中有关圆柱的图片。(课件演示)

圆柱在咱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柱的世界

2.介绍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其他叫法。

(高的别称是知识的拓展,也是为后续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准备。)3.感悟圆柱,畅谈收获。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看生活,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看完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放大圆柱的内涵介绍可乐罐的奥秘。

有没有发现可乐、百事、雪碧、健力宝等等的这类罐装饮料,它们的形状、大小都是一样的,这里面就隐藏着关于圆柱的商业秘密,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圆柱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原来自然界里到处都有圆柱,只是我们没有留意、没有发现而已。而聪明的前人早已意识到圆柱的独特之处,并懂得将其特征运用在生活和生产当中,从而使学生感悟到圆柱(数学)那无穷无尽的魅力和人类智慧的无限。最后介绍可乐罐的奥秘,是为了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面再往深层次扩大,惊叹数学的奇妙之余,达到课尽,而意未尽的效果,促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六、学以致用做圆柱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利用课本第147页的图样,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用。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学会用回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以做圆柱作为课后的作业,一是提供了巩固圆柱最基本的特征和学以致用的机会;二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体验做一个圆柱的过程,为课外创造一个交流数学的话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无数条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整理新知;设计别出心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例6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的第l一5题:

教学目的:整理和复习有关分数、比和比例的知识,并联系这些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用题,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两块小黑板,一块写好如教科书第121页例6上面的练习题,另一块写好例6。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分数和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1):(7)。

教师: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数是乙数的几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乙数看作1份,那么甲数就是6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7份。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在解答应用题时灵活运用。有时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解答.有时用分数解答;有时用比的关系解答,有时用比例的关系解答。总之,怎样方便就怎样解答。

二、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如下),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1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教师帮助归纳整理:题目中说松树的棵数就是柏树的4倍,那么我们可以把柏树的棵数看作1份.松树的棵数看作4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分数或者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道应用题。(板书如下)

共120棵

松树柏树

4份1份

第一种解法:

教师:我们先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列方程解答。设柏树栽了X棵。请同学们根据松树的棵数加上柏树的棵数等于总棵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方程为:4X十X=120)

教师:如果我们设松树栽了X棵:怎么列方程

学生:那样柏树的棵数就是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X=120,

第二种解法:

教师: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4:1。这样.我们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由于松树的棵数是4份,柏树的棵数是1份,总的棵数就是5份。所以,松树占总棵数的。柏树占总棵数的:

120=96(棵)120=24(棵)

第三种解法:

教师:根据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1:1,或者由松树占总棵数的,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几比几(答:是4:5。)

那么,根据这个关系,已知总棵树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答:能。)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设松树栽了x棵,按比例关系列出的方程如下;

=

2.小结。

教师:通过这道题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过认真分析,弄清数量关系.怎样解答方便就怎样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做完以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

(这道题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数解答。由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铜的重量是锡的。因此,锡的重量等于350,是490千克。)

2.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的第!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在集体订正时。看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然后告诉学生:今后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1一5题。(其中第1题和第2题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达能饼干和牛奶钙含量里的替换问题除了巩固例1,也还有一种优化替换策略的价值在里面。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倍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一个跳跃,也是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换策略,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一个标志。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

题纸、多媒体课件、空白的策略思考纸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关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交易,由于这种过程的不方便,祖先们的替换策略产生贝币,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换,一直影响到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信用卡的出现意义远远小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贝币,因为贝币是一种元初的替换。

【这说明替换策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范式,教育所能做的恰恰是如何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好这种思维范式,而不是替换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是我整堂课的一个结构原则。】

一、直接导入

1、谈话:早晨喝豆奶遇到的一个问题,父亲喝一大杯豆奶,儿子喝一小杯豆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在有一大杯和两小杯豆奶,如果给父亲喝几次喝完?给儿子喝能喝几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父亲可以喝两次;儿子可以喝四次。初步让学生亲历感知替换的思考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课前替换思维的引力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了解替换策略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还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探索新知

直接出示

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自主生成替换策略,孩子由于起始阶段父子喝豆奶的启发,这个问题应该不难理解,课堂现场体现的更为充分,孩子们非常迅速的理解了大小杯的替换关系。

3、小组讨论。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

4、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5、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6、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平衡这种思考的氛围,课堂的现场也是如此。】

(三)、教学检验。

过渡: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指出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课堂现场:孩子们的检验是非常到位的,语言叙述也不繁杂。】

(四)、小结: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三、巩固策略

过渡:来段广告图片,轻松一下。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1、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2、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在小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口头检验。

4、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5、小结:我们还需优化替换策略来解题,选择合适的替换方法。

(二)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自组织生成,教师参与讨论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用大小盒做了一个演示,并且让孩子闭上眼睛思考这个替换的过程,然后互相说一说。【课堂现场:这个过程有一个仪式感,孩子们在大小盒的替换过程中,发现了总数变化的情况,欣喜之情都写在了脸上。】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交流。

9、口头检验。

【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大小盒演示参考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总量没有变化。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但总量发生了变化。【课堂现场: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能够自主的分析替换策略的不同类型,并非机械式记忆。这样一点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2、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畏惧,合理选择策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板书在黑板的两侧),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40页练习六;《作业本》第18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巩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和方法,提高制图技能。

2、进一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增减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并能在教师帮助下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看图计算

教具准备: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回忆

1、折线统计图是用什么来表达数量的多少的?

2、折线统计图在表达数量时的最大优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折线统计图吗?

3、折线统计图如何绘制?应注意什么?

二、练习六教学。

1、谈话:某厂业务部要做以下两项统计,一是去年各车间的产值统计,二是近5年来全厂产值的发展变化情况。

你认为每种统计选择哪种统计图比较合理?说说理由。

2、教学第1题。

(1)讨论:统计图的标题应补充什么?你从图中能够想到什么?

(2)反馈交流。

(3)根据统计表画好折线统计图。

3、学生尝试完成第2、3题。(投影反馈)

4、思考题:(略)

5、补充题:

小明家去年一年的电话费(含上网费)统计如下,请把它改制成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说一说小明家去年电话费的变化情况,猜测一下变化的原因。

147

188

196

130

147

208

185

254

190

248

134

169

284

188

196

130

147

208

185

254

190

248

134

169

284

188

196

130

147

208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本》第18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6

教学过程:

一、在分析比较中引进中位数

1.前不久,李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李老师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

学生各自猜测,并说出想法。

2.你们都认为李老师的成绩应在平均数之上,一定是这样吗板贴出示如下成绩:

谁来先排一排,让这组数据变得有顺序、清楚些

学生移动板贴,并说明是按什么顺序排的,以及这样排的好处。

板书:大与小再让学生验证一下平均数是不是120,并说明排名情况。学生惊奇地发现李老师的成绩虽然比平均数低,却排在第二名。

3.为什么李老师的成绩比平均数低,却还能排在第二名呢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分析原因,从而发现第一名杨老师跳得太好了,远远高于其他6位老师的成绩,把平均数大大提高了。7个数据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1个,低于平均数的却有6个,平均数已大大偏离了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教师顺势说明238这样的数据对平均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一个极端数据,并问:你们觉得,这时用平均数120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合适吗

[评析]教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认知冲突。学生亲历了数据排序的过程,感受到排序是必需的、有用的,为本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者借助统计图中平均数与其他数据的比较,形象地表示出极端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差距,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在一组个数不多的数据中,如果出现了极端数据,这时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已经不太合适,需要选用新的数据代表,从而激起学生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心理需求。

4.你能从中选择一个数据来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吗

学生充分地自主寻找,讨论交流,并说出想法。在有一些学生认为应选择102时,教者借助课件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统计图中120周围的数据集中情况,再观察102周围的数据集中情况,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与平均数120上下相差5下范围内(115-125)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无)在与102上下相差5下范围内(97-107)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4个)

(2)在与平均数120上下相差10下范围内(110-130)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无)在与102上下相差10下范围内(92-112)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6个)

学生发现:102正好是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比它大的有3个,比它小的也有3个。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时用102更能代表这7位老师跳绳的普遍水平。

教者鼓励学生试着给这个数起名,并说说想法。

5.揭示概念:一组个数不多的数据,如果它们的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较大时,要用一种新的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在把这些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正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板书课题)

6.教师移动板贴,交换102和93的位置,让93位于正中间,问:现在的中位数是93吗

教者运用变式练习,让学生悟出在找中位数时,先要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然后再找正中间的一个数。

7.现在用李老师的成绩107与中位数102比,你们觉得李老师的成绩怎样(中等偏上)说明用中位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既符合实际,又便于比较和判断。

8.如果杨老师跳得更多,是258下或288下,其他老师的成绩不变,这时平均数会变吗中位数会变吗引导学生推想,逐步感悟到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不会。

[评析]教者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经历寻找新的数据代表的过程,从中感悟中位数的意义。特别是教者借助统计图进行直观形象的分析,分别在平均数和中位数上下浮动,让学生充分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代表性的强弱,通过对比促其逐步体会到在数据个数不多时,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较大,而中位数不受,且在中位数周围集中了很多的数据,这时选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更合适些。教者还把李老师的成绩与中位数相比,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中位数的作用,获得认知平衡。他们还感受到进行数据分析的价值和乐趣。

二、在自主寻找中体会中位数

1.如果赵老师也参加了此次跳绳比赛,他跳了98下,这时你会找下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教者板贴增加一个数98。

学生先自主寻找,再讨论交流并比较合理性,最后创造出中位数:在把8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用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中位数是:(100+102)2=101。

2.找出下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24、25、17、19

(2)39、19、29、25、2l、1l

学生自主寻找并交流,从而归纳出找奇数个、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3.现在你能说说怎样的数是中位数吗

[评析]教者再次设计认知冲突,巧妙地将数据从7个增加到8个,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促其积极思考,主动创造。学生主动运用刚获得的对中位数的认识解决问题,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学会找中位数的方法,体会到中位数的意义,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三、在实际运用中领悟中位数

1.出示练一练:下面是第一小组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

86、84、50、92、87、80、83、43、88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

(3)为什么这9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在回答问题(2)时,还特意选择其中的83或80与中位数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里选用中位数做代表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在回答问题(3)时,顺势说明这里的43与50对平均数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是极端数据。

2.出示李华同学5次数学测试的成绩:

前四次分别是96分、99分、95分、92分,第五次他带病考试,结果只考了58分。

(1)他5次考试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2)这时用哪个数据代表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合适为什么

(3)如果他第五次考了91分,这时用哪个数据代表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合适为什么

在回答问题(3)时,教者借助计算平均数和课件动态演示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移多补少,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一组数据未出现极端数据,当平均数与中位数又比较接近时,这时既可以用中位数,又可以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相比之下,中位数只是其中的一个数据,而平均数集中了5次成绩,因而更精确些。

3.张强同学参加跳远比赛,预、决赛中共跳了6次,成绩如下表:(表中的表示犯规,无成绩)

序号

1

2

3

4

5

6

成绩/米

3.6

3.2

4.2

4.4

4.1

你知道裁判用哪个数据代表张强的比赛成绩吗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明,这里既不选中位数,也不选平均数,而选最好成绩4.4。

[评析]教者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具体数据,不断地让学生把平均数与中位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多次经历寻找数据代表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各个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逐步体会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具体地分析数据,灵活地选择数据代表;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代表,做到具体数据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形成思维定势。

四、在拓展延伸中深化中位数

1.中国篮球明星姚明身高2.26米。假如他站在10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会)这时用哪个数代表这11名男子身高的普遍状况比较合适(中位数)假如他站在一百名、一千名中国成年男子中,会对他们的平均身高产生较大的影响吗(影响逐渐减小,直至无)这时用中位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合适吗应选用哪个数作为这些数据的代表更合适些

2.学生说说中位数的意义、找法和作用,谈谈感受。

教者全课小结。(略)

[评析]为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数学思维,教者又一次设计了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辩证地看待极端数据和中位数,合理地寻找数据代表。教者运用极限思想,引导学生逐步类比联想到:在数据个数很多时,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已不大,这时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已不太合适,而用平均数就比较精确和合适,从而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建立了认知平衡。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7

圆锥体积计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2、练一练。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复习体积计算。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

3.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练习,还要能应用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究:

l.教学例2。

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提问:你们认为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这堆沙的重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先求体积,才能求这堆沙的重量?这里底面直径和高的数据怎样获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讨论练习三第6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这道题,已知圆柱底面的周长,先求出什么?在怎样?理清思路后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讨论练习三第7题。

底面周长相等,底面积就相等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和应用:计算体积需要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没有告诉底面积,我们要先求半径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应用圆锥体积计算.有时候还可以计算出圆锥形物体的重量。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三第5题及数训。

2.出示圆锥形模型,提问:你有什么办法算山它的体积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量直径和高。请同学们回去测量你用第167页图制作的圆锥,求出它的体积来。

3.思考练习三第8、9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件 篇9

l教学设计理念:

1、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理念,本课设计了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玩数学、找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基于这一理念,在活动设计时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题材数学化的新理念,尽量使活动内容生活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时间弹性化,并遵循了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学科性等原则。

l教学目标:

1、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用数学、学数学的乐趣。

2、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

3、学习多角度、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同一个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l教学重点与难点:

1、巩固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l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玩一玩,你们想去吗?不过去数学乐园之前,我们要经过数学迷宫才可以到达。

二、活动

a)走迷宫游戏。

(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82页的数学迷宫。)

1、请小朋友先观察数学迷宫,想一想怎样才能冲出迷宫。

2、同桌两人合作讨论多种不同的走法,并在课本上画一画。

师:看来小朋友们找的路都非常多,那你们再来看看老师上面找的。

(课件出示数学迷宫的多种走法。)

师:其实只要小朋友们多动动脑筋,还可以找到很多种不同的走法,你们下课后可以再找找。

b)起立游戏。

(课件展示一幅数学乐园的情景图。)

师:你们看这个数学乐园可真大啊,不过要玩数学乐园里的游戏之前,王老师要先跟你们玩一个小游戏,叫做起立游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得最快。

1、指定小朋友起立。如每一列从前数到后的第4个小朋友起立,每一列从后面数到前面的第2个小朋友起立。

2、练习从左边,从右边,注意小朋友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师:看来小朋友们的反应都很快,接下来我们来一点难的,让你们来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小朋友?你们听仔细了。

1、这个小朋友在XX组里,他的前面有4个小朋友,他的后面有1个小朋友。

2、这个小朋友在XX组里,从后数到前他在第4个,从前数到后他在第2个。

师:刚才是老师给你们出了几个小问题,那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给大家出题目,让别的小朋友来猜猜他说的会是谁?

(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提问题,别的小朋友听仔细后来回答问题。)

c)送信游戏。

师:刚才你们跟老师做了一个游戏,那看看数学乐园会跟我们做什么游戏呢?原来是送信游戏。现在这里有4户人家,他们的门牌号分别是3、6、7、9,(将这些门牌号贴在黑板上。)现在老师手上有很多他们的信(每张卡片上写着不同的算式),但老师不知道要送到哪户人家那去,那小朋友们帮老师送一送好不好?

1、老师准备好信,叫几个小朋友上来把这些信送到对应的那户人家。

2、当某个小朋友信送完后,其他小朋友来判断这个小朋友送对了没。

3、根据上面这些小朋友送信后的情况,请其他小朋友来提一些数学问题。(例如:XX送的信比YY送的信要多2封。)

d)自娱自乐游戏。

(课件展示数学乐园里的玩具店。)

师:其实在数学乐园里不仅游戏多,而且卖的东西也多,你们看看这个玩具店有这么多的玩具,有小青蛙、蜗牛和七星瓢虫等等,这么多的玩具你们喜欢吗?那想不想都把它们买下来。可是你们手里只有10元钱那该怎么办?

生1:我就买一两个玩具好了,不把它们都买下来,因为钱不够。

生2:我就买我喜欢的玩具,别的不买。

师:那好,你们就用这10元钱去买买看。

1、用10元钱让小朋友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看10元钱够不够花?

2、如果买蜗牛和七星瓢虫,10元钱够吗?

3、根据上面给的那几种玩具,让小朋友提一些数学问题。(例如:蜗牛的价钱比青蛙的价钱要贵1元或者七星瓢虫的价钱比青蛙的价钱便宜3元等等。)

师:看来小朋友都能自己去买东西了,你们真棒!

三、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们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心吗?那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想要学好数学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们认真地学都可以学好的,那么我们可以下次再去数学乐园玩。

四、布置作业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大学生自我总结与评价(范文九篇)

大学生自我总结评价 大学生自我总结 10-16

小学六年级寄语28句

小学六年级寄语 01-14

晚上说晚安心语

晚上晚安 10-16

行政文员申请转正总结(集合4篇)

行政文员申请转正总结 行政文员转正总结 10-16

美酒的句子

描写美酒的句子 赞美酒的优美句子 10-16

关于六年级数学日记4篇

六年级数学日记 01-20

实习会计自我鉴定怎么写

实习会计自我鉴定 10-16

被背叛的伤感句子198句

背叛伤感句子 10-16

自己的日记150字优选

自己的日记 10-16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八十天环游读书笔记 八十天读书笔记 10-16

清明节问候语图片文案大全(精选36条)

清明节问候语文案 10-16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