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生物教案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星际迷航)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备工具之一。今天趣祝福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篇有关“七年级生物教案”的文章,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请谨慎使用!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2.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植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整体性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讲,第八章就是对前七章的小结。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从结构上看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关于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植物体的知识,学生在第一章里就已经学过,但是他们很难真正理解。以后学生又学习了植物体六种器官的基本知识,并且通过实验亲自进行了观察。所以教师可以用一两种营养器官为例,结合有关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在复习有关细胞、胞间连丝、维管束等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胞间连丝和维管束这两条主线,认识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本课的引言,教师可以采取复习提问的方式进行:

(1)组成植物体的器官有哪些种?它们主要有什么功能?

(2)这些器官是彼此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

这些器官是怎样联系的?让我们从一个苹果说起。

利用副板书,教师画一个成熟的苹果,同时启发学生思考:

(1)当你咬一口苹果,就会有酸甜的果汁流出,果汁里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2)哪些物质属于无机物?哪些物质属于有机物?

(3)无机物从何而来?又是怎样进到果实里去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植物体对水分、无机盐的吸收过程和水分、无机盐的输导途径。

(4)有机物从何而来?怎样进到果实里去的?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出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简单过程,以及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输导途径。

(5)运输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导管、筛管同属于植物体的哪种结构?

(6)植物体的哪些器官中有维管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一边利用副板书画图(课本91画图I-59),一边加以补充说明:根(成熟区及其以上部分)、茎(贯穿整个茎)、叶(叶柄、叶脉)、花(花柄、花冠)、果实(果柄、果肉)、种子(种脐)都有维管束,像桔子瓣上的丝络、丝瓜瓤、豆角两侧的“筋”等都是分布在果实里的维管束。

教师利用黑板上所画的副板图:维管束贯穿植物的全身(模式图)告诉学生,维管束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不仅贯穿于躯体的主干,而且还伸延到各个末梢,起着支持和输导的作用,从这一点上看,维管束使植物体的六种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构成植物体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维管束运输来的营养物质怎样进入每一个细胞呢?

启发学生回忆第一章学过的知识: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着胞间连丝,胞间连丝使每个细胞与周围细胞之间彼此沟通,交流营养物质。从这一点上看,胞间连丝的存在说明植物体具有整体性。

【板书】

2.从功能上看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学生都已经学习过,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六种器官的生理功能是密不可分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功能上认识植物体具有整体性。

对于这部分教材的处理,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提出问题,然后再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这种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问题1.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树皮的作用为什么这样重要?

问题2.长期干旱和洪涝均会使植物体萎蔫,你能说出原因吗?

问题3.你能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红花还需绿叶衬”的现象吗?

问题4.家庭养花时常常要控制茎叶的生长,如果茎叶长得过于旺盛,往往开花很少甚至不开花?你能解释原因吗?

问题5.果树栽培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头年结果特别多(大年),而第二年果树结果就非常少(小年),你能解释原因吗?

在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复杂问题,给予解释。学生汇报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在总结中加以纠正、补充。最后,教师应该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进行总结,指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对营养物质的争夺上。如果人们能有意识地调节好这两类生长,就能更有效地满足人类对植物体某些器官的需求。

【板书】

三、思考练习:

1.生活中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花、果实和种子?

2.有哪些植物主要为人们提供根、茎、叶?

3.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调节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针对不同的植物合理施肥,适时适量的施肥、灌溉、浇水。还可以采取摘心、整枝、去叶、疏花、疏果等措施)。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并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1、花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2、花的结构中哪些结构最重要?

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开花:

出示录像:展示花开的时期。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提问: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开几次花?

3、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一样?

4、有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开花?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各种植物一生中开花的次数是不一样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长几个月后就开花,一生中只开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龄才开花,一旦开花后,每年到时开花,一直到死亡。

3、环境中的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开花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长日照和高温才能开花,如莲;有的植物需高温暗光下才能开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温才能开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种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传粉:

讲解:“花开之后,雌蕊和雄蕊暴露出来,就要完成传粉的过程。那么传粉是指什么呢?花的传粉方式都一样吗?”

出示投影,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

出示录像:介绍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组织学生总结二者的区别。

总结:

1、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中包括昆虫传粉和风力传粉。

提问:请比较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哪一种更具有优势?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讲解:

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异花传粉植物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而且植株强壮,开花多,结实丰富。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知道,农作物实行自花传粉,后代表现不好。

异花传粉虽然产生活力强的后代,但当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时,传粉没有保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时,就需要人工辅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挂图,讲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开花和传粉

一、开花:

1、开花的习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就开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长到第二年开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长到一定年龄才开花。

2、影响开花的因素:光照、温度。

二、传粉:

1、自花传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依靠昆虫传粉:虫媒花

(2)依靠风力传粉:风媒花

3、人工辅助传粉

探究活动

人工辅助授粉

实验目的:

1、认识人工辅助授粉在增产上的重要意义。

2、学会人工辅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间开花的向日葵、剪刀、纱布或绒布、厚马粪纸、棉花。

实验准备:

把马粪纸剪成大小与向日葵花盘相仿的圆形,在马粪纸上铺垫4~5厘米厚的棉花,中央铺得厚些,四周可铺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纱布或绒布,缝制成凸形扑子,扑子后面再缝一个顶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叠起代替扑子。

方法步骤:

1、当向日葵开花时,挑选晴朗的早晨(8-11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前必须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干上的花盘,以免营养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盘,右手持粉扑。把扑子紧贴在花盘上,象扑粉似的轻轻扑几下,让花粉落到柱头上。也可以两手将邻近的两个花盘拉拢,面对面扑粉似地进行授粉。

3、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进行2-3次,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实验结果:

在同样的管理条件下,经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植株比没有授粉的植株果实饱满、产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时间开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盘周围的花先开,中央的花迟开。因此人工辅助授粉必须连续进行2-3次。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3)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 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 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在生活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而且还需要无机盐。

2、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了解无土栽培的原理和优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无机盐的作用,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必备知识,是理解植物矿质代谢的重要基础,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必备基础知识,因此这两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本节中借助两个演示实验对这些内容加以说明,但土壤溶液中的无机盐进入根毛内部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基础知识,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过一些实验来证明植物的生活确实需要无机盐,而且所需的无机盐是从土壤溶液里吸收的;加之,根吸收无机盐的实验在一堂课是不易看到结果的。教师还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资料或图片,或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汇报等方式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农业生产经验,对于合理施肥原理和无土栽培技术了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认识,创造条件,开设实验,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帮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建议

本章中出现了有关"无机盐"的概念,但学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在讲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之前,必须先讲明无机盐是什么。为了保证证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而蒸馏水中不含有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成功,要注意玻璃板一定要洁净,避免由于玻璃板本身的污迹引起误解。

根吸收无机盐的演示实验,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成效,因此要提早准备这个实验,以便到讲课的时候能够看到实验的结果。在准备和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加,使他们看到实验的全过程,相信实验的结果是真实的。实验用的植株最好是幼苗。土壤浸出液中再加以适当浓度的含氮、磷、钾的化肥,实验效果就会更明显。

但关于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只通过演示实验是不容易完全看出来的,可以请学生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彩色插图进行了解,教师再帮助分析每一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缺乏时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可以列表边分析边说明。

在本节课的内容中,联系农业生产的知识较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无机盐的概念以及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联系农业生产实际,了解什么是合理施肥,无土栽培等概念。可以结合生产经验和正在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从道理上加以联系,或者利用有关的录像加以说明。

在本节课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化学肥料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对根吸收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

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学生对无机盐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参与和观察,了解本节的各知识点。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尽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例子或问题,以便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完成下列两项活动:

1、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完成课本64页演示实验和无土栽培几种植物。

2、学习收集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资料

一、导入:

1、提问: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么?

2、组织学生回答,引出演示实验:"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也就是说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二、讲授新课: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1、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2、讲解:

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留下灰白色的物质,而蒸馏水蒸发后没有灰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组织参与课本64页实验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无机盐的作用。

3、总结: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无机盐由根吸收,无机盐使植物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4、组织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注意:学生汇报的资料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

5、出示图片或录像,介绍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重点是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并指导学生进行列表归纳。

(三)合理施肥:

1、提出问题:请根据不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判断不同植物需要增加哪一类无机盐,如:小麦、白菜、马铃薯等。

2、组织学生讨论。

3、讲解:

(1)土壤中的无机盐,特别是氮、磷、钾等,不断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须补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2)不同植物的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随着生长期的不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也不同。人们对各种植物的需求部分不一样,对无机盐的需求种类也不一样,因为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3)肥料分为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但分别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在施肥时应当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四)无土栽培:

1、组织参与无土栽培植物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

2、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的录像。

3、组织学生讨论无土栽培的概念、意义及应用价值。

4、总结:

(1)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质(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2)无土栽培法,有许多优点。人口增多使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无土栽培法生产的水果和蔬菜还会含有更多的营养成份;用营养液栽培法种植植物更便宜,更利于保护环境。无土栽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艰辛的体力。

三、巩固:

请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判断家中种植的花卉对无机盐的摄取是否合理,你将如何改进。写出有关报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一、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土壤溶液中含有无机盐

二、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课本65页表,可用投影展示)

三、合理施肥:

1、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料。

2、不同植物或同一种植物不同生长期,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四、无土栽培--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5)

设计理念:

叶子是学生常见,也是绘画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绘画题材,在学生平时的作品里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现,包括日常的观察中都忽略了细小的叶脉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平时就缺少细节的观察,因此,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美术学科的审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观察、欣赏、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1、紧扣审美这一主线,导入新课直接让学生夸夸叶子的美,从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在感受叶子形状美、色彩美的基础上,运用放大的方法感受叶脉的存在与形状美,同时学会观察细节。

2、在重点观察网状叶脉的基础上,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发现另一类形状的叶脉,在尝试画的过程中归纳线条粗细表现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用线添加、组合,表达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新知。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感受叶脉的内在精神——大爱无痕。通过送“幸运叶”这一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爱的情感,本课以歌曲《爱的人间》结束,升华学生的情感,切实体现美术学科本位,关注每一次引导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关注眼睛和心灵的艺术共鸣。体现美术学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让理性与情感更多的结合在一起。

4、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性沟通或视觉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与感受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收集大量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感受自然的美与神奇,与大师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与老师同学“对话”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提高美术鉴赏力,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

5、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作业,在摆放树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互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不足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的生长规律。

2、选择一片叶子最喜欢的或想象中的叶子,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感受叶脉的美丽与神奇,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准备课件,学生每人收集1~2片树叶、彩纸,剪刀、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收拿一片叶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

2、学生回答是树叶,让学生观察,在这张叶片上,你还看到了什么?一些线。你知道人们把他们叫做什么?(叶脉、叶茎)

师小结:叶子上的这些纤细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叶子上的小血管>>师板书课题。

二、感知、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一)认识网状的叶脉

1、大屏幕展示:叶脉的标本,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叶脉——线的特点。师随机板书:多、密、长、短、粗、细、分叉、交叉

课件介绍主脉、支脉、次支脉。

请仔细看看自己收集来的叶子上的叶脉,他们的形状完全一样吗?它的叶脉和屏幕上那张叶脉形状完全一样吗?得出:相同形状的叶子,它们的叶脉肯定是不完全一样的。

2、尝试用线条表现叶脉的生长规律

①、你们能用线条画出叶脉的美吗?学生边画师边提示叶脉的特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画出它们的粗细变化呢?

请2~3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学生在下面画。

3、师生点评小结,强调画一定要画出事物的特征。

①粗的叶脉和细的叶脉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归纳小结:a双线勾画b描边加粗。

②次支脉的生长的方向——从主脉向叶尖、叶边的方向生长,并越来越细,师帮助修改,强调画到叶边,叶尖。

③师帮助添画次支脉,老师经常说有的同学画面太空,缺少细节,什么是细节,把这些纤细的支脉画出来,这片叶子就有了细节了,强调细节产生美,使画面更生动,富有节奏感。

④学生修改作品、添加细节。图(2)图(3)

(二)认识平行状的叶脉,欣赏各种形状的叶子和叶脉,感受叶脉的神奇魅力

三、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对话”,感受线的艺术魅力,激发想象力,创造力

(一)刚才我们运用了写实的手法画了真实的叶脉,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绘画中更多地运用了想象、添加的方法使画面更精彩。请欣赏大师与小朋友的作品,课件出示:

1、(埃舍尔的《鱼》)和学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画是大师的作品,为什么?在小朋友的画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呢?师引导欣赏: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简单的图形和一些变化的线条添加、组合而成的,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筋,也能做得更好。

2、毕加索的作品,你看出来画面上画什么吗,他画的人很怪,一会儿看像正面,一会儿像侧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种各样的线条,画面很饱满,想象奇特。学生作品严谨、写实。

(二)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

(三)欣赏了这些画,如果让你再画小血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交流。

五、实践创作,学会关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业要求:

1、用写实或想象(用多种线条组合、添加)的方法画出最美的那片叶子。

2、把画好的叶子,沿着叶子边缘用剪刀把它剪下来贴到黑板的树上,让“幸运树”更加茂盛。

六、在评价中升华、提升。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调查,同学们知道了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都是振聋发聩的警钟。环境的恶化已经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出示图片)水因为污染严重而无法作为饮用水源;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席卷着半个中国……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忧心忡忡,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这个结局的肇端是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

这节课,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对校园周围或家庭所在社区、乡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一下我们生活地区的各项生态指标是否符合标准,并拟定一个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学生看图片,认真思考。通过观察图片,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和意识。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112的“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和P114的“退耕还林还草”两部分内容。

问题设疑:

1.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书上和电视里的信息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4.如何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相关问题并回答。

1.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尘暴。

2.毁林、毁草开荒和陡坡种粮。

3.实地调查得来的。

4.退耕还林还草。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如果我们想调查本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应该怎么做,基本步骤有哪些?大家按小组进行讨论,制定各自的调查方案。

①课前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亲自获得当地生态环境状况的第一手材料。

②课上交流,制定计划。

我们本地又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呢?你们认为哪些环境问题是最主要的?其现状如何?你们将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调查?这些都是我在上节课就已经布置大家讨论的,那么,等一下我们将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在之前,我先作一些简要的指导。

对校园周围环境进行局部调查,写成校园环境保护条例。

③到环保部门或环保网站,了解当地的空气状况、水源状况、城市垃圾的处理状况、植被现状、生物种类和数量状态等。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制定自己小组的计划。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

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以小组展开讨论,并确定所要调查的重点项目,并确定调查方案,同时作好必要的分工。

鼓励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下分组实施,并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受到环保教育,使环保意将查找的资料,在课堂上同其他同学分享,互相交流,形成从现在做起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用具

三、方法步骤

1.分组

2.选择问题

3.写出保护计划

4.汇报计划

四、注意事项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课本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

(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

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 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是不是挤压时间短?”一生怀疑地摇摇头。

师问:“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生答:“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塑料袋内装有新鲜蔬菜。”

“请说你的理由?”

“因为烫过的蔬菜细胞死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师说:“回答非常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02。”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将新鲜的叶片和烫过的叶片分别放人密闭的锥形瓶中,在黑暗处一昼夜。

2.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人两锥形瓶中,观察其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会出现一小木棒熄灭、一小木棒继续燃烧? ③锥形瓶能换成广口瓶吗?④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教师予以补充。

(三)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总结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

教师:补充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让学生讨论总结。

1.呼吸作用的条件。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呼吸作用的意义。

作业

设计实验,验证呼吸作用与光无关。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8)

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2、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内容。(2)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师准备:查询报刊、网络、录像等,搜集一些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以及生物学方面的新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袁隆平在20xx年颁奖仪式上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讨论分享: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1)教师PPT介绍三则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①青霉素的发现、②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③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引导学生小组汇报时的条理性。

(2)学生讨论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结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来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离不开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画面,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袁隆平杂交水稻》,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袁隆平的新型杂交水稻为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

(2)我们应学习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样研究出杂交水稻的?

教师提示:

1、阅读短文时,同学们要领悟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险究的基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设计、方法等)、验证---得出结论。

2、阅读短文时,浓缩文字叙述,抓住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学的概念。学生阅读,做标记,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巡回,与学生一起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引出生物学概念。并由叶虫的自我保护、鱼会睡觉吗?蚊子都会吸血吗?雷达是怎样设计的?“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及前后几代水稻的生命活动规律”引出概念。(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概念中关键的知识点:(1)生物学是科学,(2)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就学生所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列举出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

三、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出示一些“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癌症和艾滋病”的画面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来进一步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通过(二)(三)部分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与生物学密切联系的结论。

师生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学生小组讨论:

同学间充分讨论,感受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温室大棚对于植物的适应环境和优良品种遗传带来的问题),然后师共同归纳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领先科学。

【教学反思】

这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既然是影响就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但是学生在认识上总是存在这片面性。

这节知识是要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感受的,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因此辩论就显得有些不足。

补救措施:在教学最后两章时,同样涉及到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时在进行充分的辩论较好。

一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同时从时间上来说比较充足,会使学生从客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第3课时:

:看录像(媒体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头),提出问题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理解种子含有哪些成分。

2、初步学会测定种子成分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鉴定种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鉴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种子的成分,初步树立生命是物质的基本观点。

2、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要通过种子成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种子内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物,它们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做好有机物成分的鉴定实验,使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虽然这些鉴定实验都比较简单,但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分析,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2、本节中出现了"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但由于初一学生对化学知识知道甚少,所以在讲解时只能做浅显的解释,但又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所以这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可以利用一些实物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最本质的特点和区别,以便让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尽量不要只做演示实验,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实验效果不理想。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八"探究种子的成分,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各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应采用归纳法总结出两类物质:无机物和有机物,并讲清概念。教师还可举出几种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来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让学生明确认识某种物质是否是有机物,必须有两个条件:主要的是加热后是否能成碳,其次是是否燃烧。因为有的物质(如镁),虽然能燃烧,但加热以后不能成碳,所以不属于有机物。

2、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3、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无机盐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4、联系实际,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探究当地常见植物种子的成分的比例特点。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种子中各以哪种成分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难点:

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有关成分的说明。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许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

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

(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总结种子的成分:

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

3、提出问题:

(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

植物的种类不同,所以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总是比无机物多。

板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 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编辑推荐

七年级生物教案锦集14篇


当我们需要参加宴会时,在我们的朋友圈会有各种各样表达祝福的话语,祝福语是人们用语言与文字表达感情的活动,让我们把美好的祝福今天送出去吧。我们该怎样写出有意思的祝福语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锦集14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尝试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

1、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2、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法学法: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

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奥秘。同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

【知识准备】预习课本资料

【学习内容】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回答:1、食物中所含的六大营养物质是:

和属于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

2、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回答:3、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里才能被吸收利用。人

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左右。

4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代谢活动。例如,儿童缺钙会患病,(成人患症)钙的来源主要是,深绿色和等食物;缺钙会造成,补铁的食物主

要有、、和等食物。

5、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糖类主要包括没甜味的

等。糖类主要来自和食物。

6、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供。成人缺少蛋白质会出现肌肉萎缩等现象。蛋白质主要从和豆类中获得。

7、通常作为备用能源的物质是。、等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

脂肪。

8、维生素可分为维生素两大类,常见的维生素中属于脂溶性的有和;

属于水溶性的有和。

9、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素可维持人体,是其他营养成分不可替代的,人体缺维生素A时易患缺维生素D时

【学习小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达标检测】

10、课后思考与练习P81-5

11、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鱼肝油等食物中,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等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牛肉、动物的,各种的外皮中;维生素C存在于新鲜的和中;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中。

12、李奶奶最近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到医院检查后,医生不仅给她开了药,而且还要求她加强营养,进行食物辅助治疗。在下列物质中,请你帮她选择,她最需要的食物是:A鸡蛋B牛奶C带鱼D猪肝()

13、组成细胞的有机物是、、和。三大产热营养素是、、。

14、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A水B无机盐C糖类D蛋白质

15、缺乏维生素C时会患病.A消化不良B坏血病C佝偻病D夜盲症

16、晓明刷牙时,经常会出现牙龈出血,你应建议他多吃()

A肉类和蛋类B奶类和蔬菜C豆类和水果D蔬菜和水果

17、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A水B糖类C蛋白质D脂肪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⑵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2、技能目标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情感目标

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二、重难点

1、重点

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难点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多媒体材料和相关用具

2、学生

课前预习:①请教家长:我是怎样来到世上的?

②请教母亲怀孕时间是多久?怀孕时有什么感觉?

③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谈谈酒精、烟草和某些药品为什么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哪些表现。

四、教学策略

本节介绍的是人的个体形成方面的内容。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有怀有羞怯的心情。教师在理解学生这种心情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先给出自然界生物生殖的图片,例如花、海马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上学期学习的知识知道花是生殖器官。教师接着指出其实所有生物都有生殖现象,人类也同样有。生殖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新生命的诞生更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生殖。进入人的生殖的学习。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对父母的询问来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气氛。并且指出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加强学生的正确认识。

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观察指出男女外观的差别,再让学生判断小孩相片的性别,让学生感觉到男女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殖器官。进入生殖器官的学习。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识图,讨论或独立完成课本图iv-4和iv-6,并且完成课后习题2。教师课前准备相关的答案纸条,让先做完的那一组学生上来将答案对应的贴上去,再提问男性和女性分别哪种结构是重要的,为什么等。课后习题2的答案用投影的形式打出来。

了解了生殖系统后,进入生殖过程的学习。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生殖过程的录像,请学生观看录像后,完成课前老师发下去的纸条(见附)。播放前请学生先看清楚纸条上要求回答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完成。第1题的答案用投影公布出来。在讲这道题时,结合课后习题1,让学生用课前的调查回答。在讲完第3题后,教师可以紧接着提问母亲在怀孕是神秘感受呢,遇到哪些事情,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哪些影响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课前调查回答,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辛苦。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对母亲来说生育不容易,对父母来说养育子女更辛苦,懂得疼爱父母,孝敬父母。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xx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②教师播放影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游戏: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并写成小短文(或收集的图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③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个生态系统,学生的小短文还可在墙报上展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①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②学生观看影片,表现出对被破坏环境的痛惜及对破坏行为的憎恨。

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整个生物圈中,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②教师播放一些已经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影片或对比照片。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课下作业

①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定期进行保护校园活动。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点。

2、准确描述根尖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明确相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尖各部分结构的联系以及各部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体会到生物体是统一整体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众所周知,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是本节的难点知识。教材中的插图或挂图都是根的结构模式图,而显微镜下观察的根尖细胞结构,大多是不规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根尖细胞结构时,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认清显微镜下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避免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趋于模式化。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结构及功能。

课前利用小麦或其他植物,使其萌发并长出数条幼根。在课上先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根尖,教师要指出从根的尖端到长有绒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条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帮助学生从根尖的外形上区分各部分的形态、色泽等特点,如:根尖尖端处稍带黄色的帽状结构是根冠;根冠内部一团稍稍发暗的部位是分生区;分生区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以上长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区。在成熟区的上端,还可以看到已经枯萎的根毛。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观察,并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帮助学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进行显微观察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两点:(1)学会边观察边移动载玻片的技能;(2)正确认识永久切片的颜色。学生在观察经染色的永久切片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进行复杂的染色过程,使不同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不同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防止学生产生"植物器官组织就长成五颜六色"等误解。

在本节中,不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但是根尖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如果单*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长活动图片或利用多媒体制作根尖生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动态的变化。

在研究过根尖的四个部分以后,还要研究成熟区以上直到茎的基部的结构,在这里出现了“导”这一名词。学生初次接触到导管这一名词,不太容易透彻理解,教师可以用一根玻璃管来表示导管,管内贴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纸条来表示导管内壁的加厚花纹,这样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导管的结构特点和这种结构是有利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主要功能。

难点:根尖的发展变化规律

手段:学生观察、分析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的内容相对来讲,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照课本内容自学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而对于根生长的现象,则需要通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并引入新课:

根有固着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为什么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呢?这应与根的结构有关。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根尖的结构:

1、组织学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观察。

(1)肉眼观察植物的幼根,讲解根尖的定义,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颜色及形态,以及根尖可分为几部分。(从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确定出根冠、成熟区、以及二者之间的部分。但可以不给出具体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说出形态特征即可。)

(3)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并对照课本58—59页内容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及功能。

(4)指导学生列表总结。

(5)指导学生重点分析成熟区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区是根尖各部分结构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6)利用录像或动画课件展示根尖动态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认识根的生长过程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二)成熟区及其上部的结构:

1、继续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幼根,指导学生观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讲解:

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根毛脱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上下细胞失去细胞壁形成中空的导管。

3、通过显微投影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导管。(讲解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与茎和叶中的导管相连)

三、反馈:

提问:"当把花卉移栽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保护根尖)

板书设计:

第二节根的结构

一、根尖的结构:

二、成熟区及其上部的结构:

1、根毛消失

2、内部有导管

探究活动

探究洋葱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态

目的要求:

1、学会制作洋葱根尖的临时装片。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细胞形态特点。

3、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

洋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玻璃皿、剪刀、镊子、滴管、吸水纸、稀碘液、清水

方法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7】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1、说出 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课前准备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学法

小品表演、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创设情景: 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欧洲战场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ABO血型划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图),介绍ABO血型.

观察、思考利用模型辅助教学,既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又能较好地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①四种血型及其划分的依据;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对抗关系;③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输血原则)1、展示输血关系表.

2、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输血原则.1、学生表演,分别扮演医生、病人、护士,给病人输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导致不同的结果.

2、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创设情景,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四、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1、第一组主题:献血,输血与传染病.

2、第二组主题:无偿献血教育.

3、第三组主题:明星怎样看待献血?

4、第四组主题:广州市需血和献血情况调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无偿献血1、播放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影片.

2、提出问题:同学们长大后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1、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2、进行思想汇报.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和光荣性.

六、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资料: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扩展知识,关注生命.

七、总结提出问题: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吗?思考,回答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8】

预习提示

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含有水分的实验,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真情实感。

2、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的教学。

2、解读实验数据的教学。

教学方法:

分析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课前查阅水与植物生活和分布有关的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讲生物圈时,大家收集过各大星球的资料,那么除地球外其他的星球有生命吗?

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抒己见。

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他星球上有生命。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别的星球上是否有水,来作为判断是否有生命的依据,这是因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不仅有碧波浩淼的大海,奔流不息的江河,还有来自大气的降水和蕴藏在地下的地下水,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它进入一粒粒种子,使大地上出现点点新绿,流入片片农田,使农民脸上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讲授新课]

(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水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生命的源泉。水对植物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这是干燥的试管和干燥的小麦,我们用试管夹夹住装有干燥种子的试管在酒精灯上烘烤,注意,开始时,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要不断移动,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要水平烘烤,注意试管上半部有什么现象出现。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种子是干燥的,怎么还有水呢?

生:水已成为种子的组成成分。

出示课件:水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通过对这组数据的解读,质疑水与植物的构成有什么关系?生从中感悟到:水在植物体内无处不在,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拿出缺水的和水分充足的芹菜,让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水能使植物体变得挺拔。进而启发,这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农民为什么要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施肥?通过前面知识的回顾得知: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回忆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想一想,植物吸收水分还用来干什么?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江河纵横,因而气候湿润。这对植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析讨论课本的图片资料并完成讨论题1、2,总结得出水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植物,哪里的雨量充沛,哪里的植物种类多,数量也多。

课件呈现表1,设计问题:年降水量与绿色植物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可见,水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那么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惟一因素吗?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明确影响植物分布还有阳光、温度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解读实验数据

师:水对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植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需水量也不同,这样我们就要测定它们的需水量。下面我们就来看小麦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数据,为了更好地解读实验数据,还可以改变数据的表现形式。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表和图,并动手动脑计算表中各时期每天需水量,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全班交流讨论,让生从自己做的图中找出平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找出小麦需水量的规律,谈谈从题中所受的启发。如果你是一名灌溉人员,你将怎样合理安排小麦灌溉,既节约用水又能获得较高产量?

小结:

你从本节课中获得哪些收获?又得到哪些启发?

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让学生对课本P51练习中李白的诗句进行分析是否符合科学道理,使学生对水在生物圈中的循环流动、永不停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既然水在生物圈中是可循环的,这是否意味着水对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领悟水对生命的可贵,从而发出节水倡议。

作业:

写一篇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呼吁的论文。

板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离不水

1、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

2、水可使植物保持姿态

3、水有利于光合作用

4、水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二、水影响植物分布

三、解读实验数据

表1: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地点

植被情况

年降水量(mm/年)

年均温(℃)

安徽

阔叶

1140

15、8

海南

热带雨林

2410

23、3

陕西

森林

820

13、5

甘肃

草地

510

7、0

都兰

草地

250

2、1

民丰(新疆)

沙漠

40

11、2

且末(西藏)

戈壁

40

10、6

教后记: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但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1】

预习提示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和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部分和部分。

3.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2)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公园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分析该公园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该公园内所有的松树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观看,并分析讨论作答。

森林公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草丛里、树林间栖息着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生物,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养育”那里的所有生物,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蒙山森林公园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可见,要判断某系统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就要分析其组成成分,只要具备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须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产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很少的),就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片树林等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关系;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然后用展示正确的连接图;

讲解:食物链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只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的形式。

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数食物链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不能中途停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着,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尝试连接图中的食物链,数一数共有多少条?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然后与展示的正确食物网比较,你连接的完全正确吗?

通过听讲、讨论学会:

1.数食物链条数;

2.正确书写食物链;

3.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

四、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比较出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多,分析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

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子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要使我们的环境变好,就要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认真观察插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五、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播放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实例的图片,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

提问: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实例?若有的话,请举例。你对此持何种态度?有何建议?

课堂小结

小结: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课堂测试

1、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2、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水稻和稗草B.猫和老鼠C.人和猪D.蚂蚁和蚱蜢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农田B.一块草地C.生物圈D.一条河中的所有的鱼

巩固测试

1、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草B.食虫鸟C.细菌D.猪

2、20xx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撞击事件”,自此次恐怖活动之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遇了“炭疽热”的侵扰。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不是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

A.能量输入B.能量输出C.能量流动D.能量交换

反馈测试答案:1.A2.A3.D

巩固练习答案:1.A23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2】

1.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情感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生物学的概念

2、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五、重、难点突破

导入部分: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的周围,总会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问题:春华秋实、北燕南飞、蜘蛛结网??自然界中这些纷纭众多的生物现象神奇奥妙、饶有趣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板书课题]。

科学探究部分:

科学探究一:

(一)生物学的概念

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列举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一些现象。

2、各小组根据例子归纳总结生物学的概念。

3、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生物学的概念

(二)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关系,每小组推选1名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

2、学生根据生产生活展开讨论。

3、各组交流讨论情况,汇总生物学与人类关系的例子。

4、讨论后,每人写出总结、交流。

情景渗透材料:

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农林牧渔生产、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我们从事各种学习和工作,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生物学是医要卫生的基础,防治疾病、卫生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都需要生物学知识。

我们生活需要良好的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环境问腿,使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我们研究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即利用改变遗传物质的方法来创造生物的新类型;仿生学,即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的原理来改进工业技术;抗癌药物的研制、试管婴儿的研究等,更是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科学探究二: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结合《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一文及生产生活实际和利用报刊、电视媒

体所获得的信息,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各组交流讨论情况。

3、通过讨论、交流,每人就“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写出总结、交流。情景渗透材料:

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的众多分支学科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划时代的巨大成就,使生物科学成为当代成果最多和最吸引人的学科之一。

1963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陈中伟在同事的陪合下成功地将断离的肢进行再植的手术,后来又接活了各种断肢(包括断掉的手指)。这项成就至今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陈中伟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就——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及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新品种在——“石油草”,这种植物的茎被割开后,就会流出白乳状的液体,经提炼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细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的不同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细菌来分解,美国科学家就将不同细菌的基因分离出来,集中到一种细菌内,从而得到了“超级菌”,这种“超级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菌快得多,净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 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1)人是怎样形成的?(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学生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

水污染、树木非法砍伐、白色污染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教师: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索取的对象,但是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过快

活动一: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图13—1,并结合教师提示分组讨论。

思考题:

(1)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危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现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67亿,有专家预测到20xx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xx年时,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照这样发展下去,地球总有一天会支撑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长已经过快,那么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又是如何呢

活动二:学生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根据教科书表13—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表”给出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讨论。

思考题:

a、从绘制的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b、根据曲线图,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的人口数量。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由部分小组代表出示自己绘制的曲线图,并解释曲线图所含的意义。学生推测出我国人口在21世纪中叶即20xx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24863万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了,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口众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又怎样呢

教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是供给13亿人口来用,就显得贫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贫乏,而且其他资源也是如此。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4。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么丰富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贫乏的。

教师: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继续膨胀,过多的人口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致于不堪重负。

教师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题:

(1)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漫画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人类要从母亲(地球)那里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果人口过多而且超过“母亲”的供应能力,不仅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会带来教育、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才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人口过多,给地球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这种压力对她来说,已经支撑不住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伸出我们友爱的双手,热爱它,拥抱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九年级物理教案七篇


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九年级物理教案”的相关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误请指正。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案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1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1. 什么是力?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三、总结扩展(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 物体的浮沉条件。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2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第4节第1时。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 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

(3) 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假设、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观察生活是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基础。

①教学重点: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控制变量、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让学生观看一段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提问飞机在做什么运动?

教师: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几天我们就具体学习。(引出题)

让学生归纳动能的含义。

学生: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流动的水。转动的电风扇。老师上走动时------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最佳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归纳。

[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

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_的动能比较大。

车型 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 ?琰?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

解析:(1)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越不容易 刹车,所以要对车辆加以限速;

(2)又因为汽车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小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近年,德清的经济发展迅猛。德清各处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

――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

引入:广东正在开亚运会,运动员把杠轮举起时,运动员给杠轮做了功(学生回答),那么杠轮增加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学生回答)。从而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提供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物体各1个、小桌、1盘沙子,1把尺。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最佳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总结归纳。

生活情境再现(多媒体动画演示)。

【板书】总结归纳:物体的质量(m)越大,位置(h)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1)比较图中A、B两个实验可得:

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2)比较图中A、C两个实验可得:

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动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如弹弓、蹦床、机械手表等。(图

片展示);

【板书】2、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特

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的呢???重力势能转化而。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势能。

三、堂小结:

1、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2、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作业布置: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3.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重点

内能以及内能改变与温度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红墨水、玻璃杯、热水、冷水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

由已学过的机械能知识类比得出内能的概念

二、内能

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大,内能越多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因此此种运动又叫热运动

四、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能,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量

例题:甲、乙两块冰的质量相同,温度均为-10℃。甲冰块静止于地面,乙冰块静止在距地面10m高处,则这两个冰块相比较()

A.机械能一样大

B.乙的机械能大

C.内能一样大

D.乙的内能大

答案:选项B、C

五、小结

内能与温度有关

六、作业

P17—1、2

教师引导

实验比较在不同下扩散现象的快慢(对比红墨水在冷水与在热水中的扩散)

引导

讲评

回忆分子运动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观察实验现象

想一想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结论:物体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多

比较比较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做题

探究活动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4

第一节 电流 执教   1 使学生理解电流的定义。 2 会进行电流单位的换算,1安的物理含义。 3 会用电流的定义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理解电流的定义。 会用电流的定义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演示 电源、开关、导线、灯泡。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1)什么叫电流?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2)什么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三.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面的实验。 1.电流的热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的时候,导体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判定电流的存在,能不能判定电流的大小呢?演示实验:P66实验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见:电流越大,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越多,灯也越亮。 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用水流类比法) 2.电流 ①电流是表示电流的大小的物理量,它的符号是 “I”。 ②定义: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 ③公式:I=Q/t ④单位:在国际单位制里,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A)。 1安=1库/秒,表示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库。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uA)。 1安=1000毫安,l毫安=1000微安。) 3.练习题:(1)变换单位:300毫安=_____安=______微安。 (2)有甲、乙两条导线。10秒内通过甲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40库,20秒内通过乙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60库。哪条导线中的电流大? (3)课本练习题2。  (要求:写出公式、代入数值,正确写出结果) (4)课本练习题3。  正确写出公式变形;统一单位,时间必须用秒做单位。 4.小结: 这节课的重点是电流强度,电流强度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之一,要知道它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并会进行单位变换、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布置作业。 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                     完成练习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5

课题:第十三章第四节《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会画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实验,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 通过分类,把握分类的原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画杠杆示意图 教(学)具: 木板,土钉,起子,老虎钳,板手,夹子,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图 引入新课 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 问:怎么拔?  老师故意用装泡沫柄的羊角锤 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播放生活有关杠杆应用的图像背景资料 学生观察,回答,操作 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学生会大声说;“不行,柄太软,要用硬木柄。”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通过师生互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新课 杠杆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P3-P4活动11.2上面内容,5分钟后能回答杠杆的定义,并作出杠杆的五要素。  1、什么叫杠杆?  2、找出图11-2中各工具的动力和阻力。  3、画出下列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实验 组织小组评估交流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代表讲述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进行试验,组内分工协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小组代表介绍本组实验的情况 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杠杆应用 播放有关杠杆应用的背景资料 观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感情 反馈练习教师出示相关练习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应用武力值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小结 请学生小结 学生发言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教学反思     课题:第十三章第一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板书设计: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使用 弹簧测力计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elastic force) 应 用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后汇报 创设情境 导学激趣 自主学习自主质疑 一、弹力的 产生 1、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些小实验,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将学生观看视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1、学生实验:压拉弹簧、互压手指、手指压文具盒、手压直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弹力的产生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互动释疑 弹力大小 2、演示实验:①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手后,球仍保持静止。②将乒乓球压在弹簧上,乒乓球会跳起来;而且弹簧的形变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弹跳的高度越高。③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后弹簧不能恢复原长。教师归纳弹力的概念,并板书内容。 2、观察并分析,感悟到弹性与塑性的区别;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弹簧的弹性是有限度的。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展示知识梳理 弹簧测力计 组织学生活动――“拉拉力器比赛”,得出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为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顺利过渡作准备。启发学生领会弹簧测力计的间接测量原理。 1、学生分组探究,按照要求实验。①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②感受1N、2N、5N的大小 3用测力计拉小车在木板上匀速前进,读出拉力大小 4测出头发被拉断的拉力大小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知识应用反馈提高 1 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是什么?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些什么? 2必须要弄清产生弹力的物体一定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两个物体互相接触,这是产生弹力的前提.没有物体、只有一个物体或两个物体不互相接触都无法产生弹力;其次,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间还必须互相挤压,即发生弹性形变. 3问: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交流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及学习导纲练习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七篇


这是我费尽心思为您准备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希望您会喜欢它,希望本文能够带给您一些全新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老师都需要撰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作为教师进行评估和总结的基础资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2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10)根据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大喊一声,自己听到回声,猜一猜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根据你的猜测,设想如何才听到回声?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4

1、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能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掌握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试试判断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2、请你分别画出长方体受到的重力(左图)和对斜面压力(右图)的示意图

3、通过上面1和2你认为:压力是不是始终等于重力,______。压力的方向是否和重力的方向始终相同,___________。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____________。

1、由图可知,两人对雪的__________大小差不多,但一个人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从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此时口器对皮肤有压力;重重的骆驼站在沙中,它的脚对沙地有压力,这两个压力一样大吗?如果不一样大,哪个产生的压力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认为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同时对一端削尖,另一端未削的铅笔施力,手指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施力,同一手指的感觉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事例和实验,你猜想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猜想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完成。

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甲图和乙图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乙图和丙图中,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6、①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②用F1=20xxN的力压在2m2的面积上和用F2=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③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3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你是怎样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压强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1、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篆刻刀的刃很锋利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阅读、讨论

2、总结得出: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

1、请同学们在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结构。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2、某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乙、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A、书包带很宽B、铁轨铺在枕木上C、刀磨得很薄D、推土机安装履带

5、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6、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7、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小心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8、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30N,物体B的重力为40N,已知A的底面积为1×10-2m2,B的底面积为2×10-2m2,则物体B对A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_Pa,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Pa。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3.理解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单位。能用速度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平均速度。

【知识结构】

运动图像:有两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米/秒、4米/秒,请分别画出它们的图像

一、热身训练:

1.运动员在跳伞过程中,选择地面为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的, 选择降落伞作参照物时他是_____________的。

2.飞机作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______________作参照物的。

3. 5米/秒=_____________千米/时

4. 54千米/时=______________米/秒

二、典型例题: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S/t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2.小红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红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3.一辆摩托车在平直的路上行驶,在1秒内经过1米,在二秒内经过2米,在3秒内经过3米,在4秒内经过4米,则对此摩托车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时,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运动路程 S/m 汽车A 0.1 0.2 0.3 0.4

汽彻B 0.2 0.4 0.8 1.2

运动时间t/s 汽车A 1 2 3 4

汽车B 0.5 1 2 3

(1)试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右图5-11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车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A和汽车B的快慢程度.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分析出两车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A和汽车B谁运动的路程长?

三、课堂巩固:

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 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 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合____________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4.下面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1)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2)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我们在观看百米赛跑时,认为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_种方法,而裁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________种方法.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则需采用上述第__________种方法比较方便.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D.运动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多的物体,速度越大

6.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它在前2秒的平均速度是6米/秒,后4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则该物体在6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3.5米/秒 B.3.75米/秒 C.4米/秒 D.4.5米/秒

7.如图5-17所示,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是( )

A.a b B. b c C. b d D. a d

8.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

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⑴ 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⑵ 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四、课后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 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3. A、B两辆车各自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之比为3:2,当它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3:4时,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 )

A.9:8 B.2:1 C.8:9 D.1:2

4.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5小明和小华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小华提前5m到达终点,若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m, 小华仍在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他们仍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奔跑,则( )

A.小明先到终点 B.小华先到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6. 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7.人正常行走的速度最接近 ( )

A.1米/秒 B.5米/秒 C.20千米/时 D.40千米/时

8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面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

二、填空题

1 2008年1月1日,常州市快速公交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快速公交一号线全程24km,北起 新北公交中心站,南至武进公交中心站,全程运行时间为40min,快速公交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

3 右图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2008年5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甲,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 km/h= m/s,车辆匀速通过整个大桥需 h。

4.如图5-16所示是某同学在研究汽车和苹果运动的两张图.观察甲图可知汽车做_______直线运动,运动速度大小为 m/s;观察乙图苹果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可知苹果做________直线运动.

三、实验,探究题

(1)如图2l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 探究物体运动快慢,可以将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图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成长度相同的三段,由图中秒表可知运动员通过每段路程所需时间,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

四、计算题

1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地震波分为主波、次波和表面波,纵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主波,横向震动的地震波称为次波.主波比其它地震波运动得更快,主波的传播速度是6km/s,次波传播的速度是4km/s.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市也有震感. 已知汶川到我市的直线距离约为1440km, 则该地震波主波比次波早多长时间传到我市?

2.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

TAXI

车费发票

车号码 E.U-8888

日期 02-05-28

上车 10∶00

下车 10∶05

单价 2.00元

里程 6.0km

金额 16.00元

(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3.如图5-25是一个跑步的人和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的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像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1:他们两个人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2:

信息3:

试在一张图中画出两人的速度图像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6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入:

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

进行交流与讨论:交流一:上浮的物体有小木块、小塑料块、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小铁块、橡皮泥。

交流二:上浮的物体最后漂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最后落到容器的底部。

交流三: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交流四: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呢?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

演示活动一:

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500mL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演示活动二: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直充满氢气的气球,手抓住系着气球的细线,可以看到气球浮在空中,手一松,气球往上跑,在系着气球的细线上挂一重物,又能使气球下降,哪位同学能使气球漂浮在空中?

分析与交流:同学们想一想,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你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你所采用的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你是如何改变这些力的大小的?

归纳与小结: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提出问题:那么,物体上浮与下沉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二:如何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呢?

问题三:对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如木块,其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又如何测量?

小结:我们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以用实验器材测量出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根据所知道的浮沉情况与实验结果,就可以分析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了。

活动器材的选择:弹簧测力计、量筒、水、木块、小铁块、螺丝帽、铁钉、配适当重物的小玻璃瓶等。

活动操作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的重力,然后将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缓慢浸没在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书本中的表格中。

分析活动探究结果。

活动交流与总结一:

当物体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

板书:

当G物>F浮时,下沉;

评价与思考:

在活动中,我们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悬浮的,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7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八年级生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1】

1、通过了解几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面分析和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4、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如:

1、电鱼与伏特电池;

2、蝙蝠超声定位与雷达;

3、起重机的挂钩超源于动物爪子;

4、蛙眼与电子蛙眼;

5、屋顶的瓦楞与动物鳞甲;

6、船桨与鱼鳍;

2 、科学家利用动物作生物反应器,那么乳房生物反应器改造动物的( )

a .乳房 b .心脏 c .肝脏 d .遗传基因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2】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烂”的结果。争相回答思考题,其他同学可补充。

观看大屏幕。然后讨论,并回答问题。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请小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对回答给予鼓励和提示。

观看大屏幕。对细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感到震惊。列举自己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如扁桃体炎、脚癣等。积极思考,争相回答。

学生列举出利用细菌和真菌可生产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标本图片。对真菌、细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惊。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列举微生物农药如春雷霉素、庆丰霉素等。

认同“以菌治虫”的优点。

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初步理解“共生”。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组讨论回答思考题,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2、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问?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

指导学生阅读“以菌治虫”。

讲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讲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导学思考“生物固氮”的优点?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提示维生纯洁B/K对人体有何益处。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细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3】

一、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1、使用了逻辑顺序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

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第2——4段

《生物入侵者》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B案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段)

采取措施:——(段)

■写法探究

O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见图3)。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图1: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图2: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

图3: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图4:被塑料片绑了尾鳍的鱼(上)稍一摆动,塑料片就滑掉;而绑了木片的鱼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转向和游泳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见图4)。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6.讨论和交流:

⑴一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就一定正确?

⑵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模拟实验的制作。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4】

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同点: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5】

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3篇

作为一名生物科目老师,应该要学会写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因为生物教案能够对你的生物教育任务产生帮助。快来写一篇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篇1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篇2

第2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 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 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 消化道

(二)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八年级生物的进化教案篇3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 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 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6】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文,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后,收集筛选信息,增强对生物入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课文学习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归纳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收集资料,讨论归纳主题,共同解决。

一、导入新课:

出示“战争”一词,让学生说出看到后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可以小组竞争,说出不同的词语)(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由次你会联想到那些战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呢?领土、尊严受到侵犯时战争就爆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是发生在人与生物之间的,板书课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自学,完成以下问题。

1、说明文的三大要点: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文和。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

2、给下列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根据目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自己读课文情况完成以下问题。

1、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4、生物入侵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5、针对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提出一条或几条防范措施?

(三)小组对抗,释疑问难(小组为单位,组长纪录,然后提出,让小组解决,教师点拨)

小组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归纳交流。

(五)形成测试:生物入侵者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说明)

你知道还有那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根据已有资料简介一种生物入侵者(姓名、来源、特点、危害等)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小组为单位)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7】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一、 力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构造和方法,会使用它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学用具]:橡皮筋、弹簧、木块、钢尺、大钩码一盒、握力计、微小形变演示仪、多媒体;

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钩码(共26组)

教学程序:

[新课学习]:

一、形变和弹力

1、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发生形变的物体能产生力。 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一定范围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伸长长度越大(外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长度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调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位置放好,调整指针指在零刻度处;

测量时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方向一致。

3、简单介绍其它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拉力计、握力计。

三、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思考: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演示:钢尺形变后能将木块弹起

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弹性势能。

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跳板跳水、橡皮筋反弹、撑杆跳、射箭等。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8】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 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 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 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 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 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八年级生物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3)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4)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各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

(5)性、生物的进化,这成为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于是关于生物起源、进化的种种猜测又被提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

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师讲述: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拉马克关于进化的用进废退学说

拉马克是进化论的奠基者,他在18世纪初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改变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也要跟着变,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起来,有的器官则由于长期不使用而萎缩退化了。

师讲述:在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放映录像:非洲草原野牛四季生活及生殖过程,重点放映迁徙路径大河时,许多野牛个体被淹死或被鳄鱼吃掉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根据录像及初中所学有关知识总结归纳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师引导:指导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因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有限,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例如:鲤鱼在繁殖季节,雌鱼会产许多卵,雄鱼也会产下大量的精子,但是能够形成受精卵是少数;受精卵形成后,在孵化的过程中个体弱小的幼鲤又会被淘汰掉,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是很少的一些个体。

(2)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幸存并会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而不利变异个体则很容易地被淘汰掉。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变为显著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3)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的问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

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基础上,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的定义

师:举例: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1)与(4)属于种群。

师生归纳: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的个体之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

(2)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彼此可以繁殖,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师:种群为什么是进化的单位呢?

出示资料:大熊猫的生存

从进化上看,大熊猫己经历了小大小的兴衰历程,从分布范围看,它已由厂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万多平方公里,数量不足1000只,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岛屿状孤立地带。

由于大熊猫的分布是呈岛屿状的小种群,每个种群的个体数不足50只。难免导致它们近亲繁殖而使其丧失遗传多样性,最终导致种质较差的小种群逐一灭绝。加之大熊猫食性单一,若遇大熊猫主食竹周期性地开花枯死(约60年一周期),必然导致大熊猫因食物匮乏而饿、病死亡。

3、基因库、基因频率

生:阅读教材P65,找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师生归纳: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的基因在种群的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师举例:我们知道多指为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绝大多数人表现为正常。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绝大多数人表现正常。

师生归纳: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生质疑:怎样才能知道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呢?

我们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

师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

解法一: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就AA、Aa、aa来说,每个个体可认为含有2个基因,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

A基因频率=(2×30+60)÷200=60%

a基因频率=(2×10+60)÷200=40%

解法二: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体频率与1/2杂合体频率之和,则:

A基因频率=30%+(1/2)×60%=60%

B基因频率=10%+(1/2)×60%=40%

从上述可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l(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生质疑: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是否一直不变呢?让我们观看一个课件。

生观看:用CAI课件模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型桦尺蠖和黑色型桦尺蠖所占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

1850年以前该地区的桦尺蠖以浅色为主,黑色个体很少。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发生了改变,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色型达到了95%左右,浅色型由余下了5%左右。

师生归纳:由此可见,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在不断改变的。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结论:生物进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四]教学目标巩固

1、自然选择题学说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通过遗传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这是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因此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5)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在北大西洋东部以马德拉群岛上发现有550种昆虫,其中有200种昆虫的翅已退化,不会飞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生存斗争的结果B、食物中缺乏翅生长的物质

C、定向变异的逐代积累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3、从某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10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分别为300个、600个和100个。

(1)在这1000个个体中,B基因有;其基因频率为。

(2)在这1000个个体中,b基因有;其基因频率为。

答案:(1)1200 60%(2)800 40%

4、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答案:C

5、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佳的生存机会

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答案:B

6、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答案:C

[五]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了解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由于其具有局限性,所以人们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范文


学习新技术和工具有助于提高文档处理效率和质量,人们对于范文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认可。范文的结构思路清晰使得读者很容易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编辑经过反复修改和微调为大家呈现出了精致的“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相信我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您的竞争力!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 篇1

近日,我根据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内容进行了期末教学总结,接下来我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及其收获。

首先,本学期我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我通过展示各种生物图片、视频,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真实的动植物,学生们眼前的世界为之一亮。我组织了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课堂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昆虫,收集种子进行发芽实验,同时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让他们从实践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增强了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能力。

其次,我注重整合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通过与化学、地理等学科的跨学科教学,生物学科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如,我在生物课中与化学老师进行合作,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机制和相关实验,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在地理课上,我与地理老师共同探讨了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兴趣。

此外,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鼓励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支持,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我经常设置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们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通过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化。

最后,我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室实践环节中,我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我还组织了生物野外考察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近大自然,观察真实的生物现象。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科,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生物教学,我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跨学科教学以及实践探究等方式,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 篇2

在本周的学习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很多优点,他们有了很多的进步!我看到了学生们对期中考试有了紧迫感,看到了学生们的激情,看到了学生们学习的劲头!这周讲的裸子植物和珍稀植物这一课,在课上只有一名学生没听讲没有写,其余的全部在自学,在填导学案!而且在课上学生总是积极、踊跃、争着回答问题,学生们的这种状态,看得我很欣慰!而且在展示时竟然一个后进生跟我说让他展示下一题!当时都给我震住了,我就马上答应了他!作为一个实习生我很担心他们不好好配合我,我也担心他们的成绩,而在课上竟出现这种情况,我还担心什么呢?即使后进生他们的成绩不会迅速提升,但他们的学习劲头让我看的很舒服!我也很感谢他们这样积极的配合我!

虽然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毕竟人无完人,他们身上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学生的导学案整理得不够全面、不够好,有待提高导学案的质量2、纠错本不能好好利用,总是马马虎虎的写上,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双色笔3、还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的热情还是不够高4、有的生物小组长还不能做好自己的职责,不能及时的收作业判作业!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篇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篇针对学生出现的缺点,我初步设想了一下改进措施:1、在课上一定要让39名学生都动起来,慢慢的那一名他就会有触动,慢慢地会被感染,达到全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大家拥有一个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们珍惜吧!2、纠错本要每天坚持,这是项作业,但更是一种习惯,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3、小组长一定要负起责任来,认真检查作业,督促组员认真完成作业!

七五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他们有着一个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优秀班主任!在这样的班主任的带领下,培养出了一批很懂事的孩子,一批优秀的学子!期中考试就要来了,寄语五班的学生们:每位老师都很喜欢你们,用你们的努力,发挥出你们自己最出色的成绩来吧!

加油吧,相信通过一步步改进努力,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篇四

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继续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生物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

继续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该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和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公民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在思想方面教育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教学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具体目标:知识方面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进度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三、教学措施

教师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的评价。

四、教材及学生分析

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生活情景图片化;进一步加强了可读性。

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应增加趣味性。学生比较喜欢动手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实践内容。让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生物学习思维。

新的学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在开始将工作一步一步努力做好,用饱满的精神状态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 篇3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也近尾声。为了承前启后,积累教学经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现就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开学之初,按校方要求,依据七年级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并依据此计划,认真开展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时至此时已顺利完成了相关的教学任务。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好上课关,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上每节课前都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同时也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二是把好课堂管理关,最大限度的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率。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三是参能积极参与听课,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在教互研组活动中也能就教学问题向其它教师讨教,以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本学期的一些经验教训。

本学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对于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要使学生落实到位才能保证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为此,一方面做为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等,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是要抓好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中的教与学,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避免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再一个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跟学生关系方面,平等看待每个学生,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看到教师对他的期待和鼓励。

三、本学期的一些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按学校的要求及时撰写课后反思。一学期下来,翻看自己所写的反思,发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讲的过多,而与学生的互动不足。其次就是本学期所学生物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因而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课堂中开小差的也较多,而自己在课堂中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督促不足。再一个是没有有目的使用学校现有的生物教具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但有部分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课和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并且有点蔓延的趋势。而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出除了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外,课后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做的不足。

1、教学中反思要认真全面,并能把反思及时记录下来。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些关心,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在教学上下功夫,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5、要切实做好生物实验教学工作。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 篇4

2007—2008学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教学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一学期来,本人思想健康上进,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自始自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治学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讲团结,讲奉献,顾全大局,精诚合作,服从组织安排,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以校为家,以人为本。

二、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人教版的教材,有许多探究实验,演示实验,但是由于课程的进度以及实验室的条件有限,无法做到每个实验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于是我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实验的操作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对于少数特别有兴趣的同学,还采取课后辅导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共同探究一些实验,例如桔子各器官的细胞构成,苔藓的结构。甚至还有同学去青山湖采样,统计样本中的单细胞以及多细胞生物。面对奇妙的微观世界,同学们不仅满足了好奇心,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浓厚的学习生物的兴趣。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初一的学生通常对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有所了解,但是也存在着误区。当遇到普遍都有认识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待他们说完之后再纠正或是补充。对于一些微观结构的认识常常会很难理解,我多采取绘图的方式让这类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初一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和发散,特别是12,13班的同学,常常会就课堂上的知识联想到现实中的一些情况,发出种种疑问。面对这种情况我会选择性地当场解答,并将疑问再转回知识点上。而2班的同学,很少发问,主要就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引起他们的兴趣,锻炼逻辑推理能力。有时候面对一个学生往往要层层启发,最终让他自己得出答案。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对于城市的学生,有的知识是他们多不熟悉的,这时就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种种情景,让学生们产生直观的认识。但是面对大家所熟识的知识,只需语言就能唤起记忆的,则不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因为无关刺激太多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效率不高的现象。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随便发问的毛病,课堂提问精简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慢慢地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初上讲台,教学业务不够熟练,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成绩与反思

我担任的工作是初一(2、12、13)班的生物教学。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余婷

2008年1月19日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 篇5

本备课组在本学期按照学校和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结合年级组和教材的实际,在开学初制定了备课组计划并认真实施,使各项工作得以圆满顺利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在开学后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就达成了共识: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发扬奉献精神,服从工作安排,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中,遵守教育教学规律,转变观念,积极响应学校的要求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团结协作开展好集体备课。

1、我组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定时定地点定人。每位组员基本上都按要求参加了,没有迟到早退现象,有事的也及时请了假,这使每次的活动都能取得了预期效果。今后在这一点上要继续发扬下去。

2、每次集体备课做到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练习”,争取做到了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尤其注重了对课改要求的落实和实施,建议大家在统一课改思想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以“以学定教”的思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去摸索走出自己的课改之路。

三、加强了实验教学和探究性活动的开展。

我组结合学科特点,按照学校的要求,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和探究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程度。为成分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效果,我组原则上做到:有条件开的实验全部开,有困难开的尽量创造条件开,实在开不起的想其他办法替代,比如用生物模型展示,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

我组认真开展相互学习的活动,每人至少听课15节课;每人至少上了一堂公开课并积极进行课评,相互促进。 我组组员相互协作,相互促进,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 篇6

七年级生物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既是学生初步接触生物知识的时候,也决定了他们对生物学兴趣的培养与发展。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七年级生物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并结合个人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与优化的建议。

首先,针对学生的兴趣引导。生物学作为一门涉及生命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比如,当我们讲解光合作用时,可以请一位学生来扮演太阳的角色,其他学生则扮演树叶和二氧化碳等元素,通过模拟太阳、阳光、二氧化碳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从而加深对于生物作用的理解。

其次,注意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生物学是一个实验性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辅相成。除了课堂讲解外,我们可以安排生物实验课或者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引导他们亲自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感受细胞的微观世界。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动植物园、进行生态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物学的应用,并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另外,注重启发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生物学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科学领域,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解进化论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类的大脑比其他动物发达?”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生物知识,思考出不同的解释和理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

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考。可以通过课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生动。

综上所述,七年级生物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通过引导兴趣、结合实践、启发思考、建立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年级上生物教学总结 篇7

本学期,我担作七年级二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

一、课前(备课)

不但备教材而且备学生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新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 课中(上课)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在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做到不厌其烦,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另外把加分制度融入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辅导)

1、每节课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有代表性的习题,对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好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分类总结,及时进行的评讲,并针对出现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晚自习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会、记得牢。

四 、期末复习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加强复习的目标性难度梯度由易到难设置,对全册书的复习工作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

五 、反思及改进措施

经过近段时间对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认为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努力:

1、在课堂教学上,还没有做到每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要坚持向其它老师学习,积累经验;特别是要多听顾老师的课,从他的教法中汲取自己能用的课堂模式。

2、对学生,对教学工作要要坚持认真,踏实;

3、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中;

4、在此基础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应加强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练习。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s五年级语文教案必备12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 09-12

小班数学水果教案范例9篇

小班数学水果教案 小班水果教案 09-12

企业人事部工作总结推荐

企业人事部工作总结 人事部工作总结 09-12

七年级家长寄语短句42条

七年级家长寄语短句 05-25

2023感谢相遇的唯美句子分享

感谢相遇唯美句子 相遇唯美句子 09-12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集合十四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09-12

课程学习计划精选

课程学习计划 09-12

早安图片文案正能量44条

早安正能量文案 09-12

高级中学学生寒假安全协议书

中学生安全协议书范本 中学生安全协议书怎么写 02-03

家长对孩子讲毕业寄语18句

家长孩子毕业寄语 09-12

班会主持词14篇

班会主持词 09-12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