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珍珠港观后感

珍珠港观后感 篇1

《珍珠港》记得是去年就下好了的,本来打算寒假看,没想到却一直留在电脑里面没打开过,这已经是我的习惯了,每次假期之前猛下电影,说是假期好好看一下,到头来,每次回到学校电脑内存都是满满的,基本上没看。

明天就开始放假了,今天上午上完课后就没课了,下午百无聊赖,记起中午有个同学跟我讲了一个《珍珠港》里面的情节,突然就想,干脆下午就看《珍珠港》吧!

偷袭珍珠港是二战史上的重大事件,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正文中介绍这个事件只是一带而过,'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法西斯宣战',然后继之一段小字,大略的介绍了偷袭珍珠港的经过,无非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如何懈怠,日军一举将珍珠港摧毁之类的话。于是,在我的脑海中,珍珠港事件便仅仅是一个事件而已,只不过是日本在二战中太得意忘形了,自恃强大,出其不意的去偷袭人家珍珠港,同时珍珠港对美国来说肯定也没什么影响,只不过惹恼了美国,美国只好不再保持中立,同时也正合美国之意,因为在发了这么久战争财之后,也时候表态了。

然而,随着生活经验的慢慢积累与阅历的增长,我慢慢明白并不是这么简单了,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讲的是孙子兵法,即给孙子兵法中每一条作战思想都配几个古今中外的实例,有真刀真枪的冷兵器战争,有不是战场但激烈如战场的商战,当然也有现代高科技战,其中就有日军偷袭珍珠港一战,它是附在哪条军事思想后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它让我知道了'偷袭珍珠港'单纯的从军事上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战役,而不是我以前所想的只是趁人不被的偷袭而已。

在当时美国时时密切注视日军一举一动的背景下,在当时日本四处出兵疲于奔命,而美国则是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日军居然能在其眼皮底下迅速的摧毁美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珍珠港,而且是在几个小时之类,美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仔细看了二战的历史,很明显珍珠港在美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偷袭之前,日本方面就已经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在外交方面麻痹美国人,还在电报等方面误导美国侦查部门,而其要跨越茫茫太平洋直接袭击美国本土而不被发现,可谓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却轻易的就做到了,甚至就在偷袭前夕,美国方面都还在说日本不可能跨越太平洋的,这不能说是美军太疏忽大意了,而只能说日本太大胆了。

在剧中,日本人的严谨从他们的袭击准备中又一次体现无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一举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从而控制环太平洋的主动权(我小时候居然认为他们此举毫无意义,只是头脑发热之举,是置自己于强敌环伺之境的举动),他们确实也做到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受的打击之大,可能还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真没想到,小日本当时的实力竟一致如斯),美国本土弥漫着一股失败的情绪,而剧中当罗斯福决定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时,军队将领几乎是全部反对的,可见当时日军实力之强,而之后罗斯福拼尽全力说服军队实施的偷袭东京之战,虽然在情感上振奋了美国必胜的信心,但是在战略上和谋划上,与偷袭珍珠港计划相比就逊色了不少。

日本想通过珍珠港之战一举打垮美国,然而时代最终证明他们错了,正如剧中山本所说:'我怕的是这场战争恐怕会把这个巨人唤醒'.像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势将遭到>挫折,剧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为和爱国情结,不禁又唤起了少年的豪气,还有那雄浑大气的电影旋律,随着你的感情波澜起伏,在看到动情之时,不禁让我们为之流泪。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绕不开的话题,在史书上往往只是几句话就呆过,而其间的**也往往只是几个干巴巴的数字。然而,当用电影的艺术手法将战争场面还原出来时,我们不能不被震撼,《珍珠港》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当处于那种绝望无助的情形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种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种血肉横飞的场面,也许我们永远也忘不掉,而受战争之害的民众的感受,我想我们是体会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体会,因为这是人性毫无慈悲丑恶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后,美国向日本本土投了两颗核弹,造成成千上万的**,与南京大**相比,日本也许并不值得我们同情,但对于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他们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战争在我们的家园中绝迹,愿世界和平。

《珍珠港》观后感(二)

也许人们会或多或少地认为拥有就是得到,这样的误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种误意是得常态。比如《珍珠港》这部电影,早几年在它作为好莱坞大片的轰动效应过去不久,儿子便把这部影片**到了家中的电脑里,可是直到今年我都没看它,不是不想看而是觉得应该抽出专门时间来仔细欣赏,就象买了本向往已久的好书一样,到手之后珍藏在书柜里就再也找不到读它的最佳时间。因为春节后无事可做,我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

电影以雷夫和丹尼与伊芙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而展开,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一些挑剔的影评者认为这样的设置太老套。既然爱情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就不应该指责这种好莱坞大片的老套数,反而应该承认这正是作为历史片的成功之处,否则谁也不会愿意又花钱又花时间坐在电影院里,枯燥地回顾只有专业人士感兴趣的陈年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珍珠港事件,只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真实地理解。比如在这次震惊世界的偷袭前,日本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就忧心忡忡地对幕僚说:我怕这样会唤起在沉睡中的巨人;另外据说美国**罗斯福鉴于当时无论欧洲还是亚洲,世界大战的战场都不在美国本土,要想让美国参战等于是帮别国卖命打仗,这在一个执政须靠选票的民主国家肯定很难如愿,于是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故意在南太平洋挤压日本,致使日本偷袭美国以激起全民愤慨,从而水到渠成地鼓起美国参战的民意。

且不论这种说法真相如何,罗斯福**想让美国全面参战的愿望,确实是因珍珠港事件而轻易达到了目的。

还是言归正传,本来只想从和平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但是结果却很失望,它并不是一部反对战争的影片,因为在影片中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之后,美国也使用了置生命于不顾的敢死队员去报复日本。这些美国的敢死队员在驾轰炸机袭击日本时,身先士卒的杜利特尔中校说:'自愿者的意志无坚不摧,即使成功也微不足道,但我们就是要打击他们的心脏,我们要让美国人民相信胜利。

'于是在明知燃油不够的情形下,雷夫和丹尼等一行飞行员义无反顾地驾机飞向了日本。

对战争的反思和总结,比曾经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更加深刻。记得有位日本二战作家在他的书里写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战争都是恶的体现,善只有在胜者一边,这是一种可怕的战争的论理。

正因为我们了解这一理论的可怕和残酷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尽力防止战争的爆发。'再就是元代词人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感叹。当然,最让人佩服的还是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厌恶的军事制度……任人支配的英雄主义、冷酷无情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的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

... 我相信,如果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学校和报纸上的商业和政治利益故意腐蚀,战争的恶魔就会灭绝。'

战争即便是象政治家所说的那样,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却不能否认争斗双方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所以最后的输赢唯有极个别政治家们能有好或坏的结果,对于以生命为代价的交战国老百姓来说则是毫无益处可谈。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最终的受害者是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国家和德国不能自救的人民。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一样的。除了少数能从中获利的政客外,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让战争发生。

所以生存权成了人权的第一要义,高于一切的它不仅是和平主义者的>口号,也是当今政治现代化的必然标志。

《珍珠港》观后感(三)

最近,又把《珍珠港》翻出来看了几遍,每看一次,都有着不同的感触。

【感情】

很多人说伊芙琳太不友善了,拉尔夫在他最好的弟弟在战争中去世后才三个月就和他在一起了。其实不竟然,雷夫是丹尼最好的兄弟,雷夫是伊芙琳一生的最爱,可却传来了雷夫牺牲的消失,彼此世界上最亲密的人,离开的自己,丹尼和伊芙琳心中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在丹尼的身上,伊芙琳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影子,而在伊芙琳的身上,丹尼也可以看到更多雷夫的爱,他们彼此惺惺相惜,熬过了这艰难的日子。慢慢的,丹尼爱上了伊芙琳,面对丹尼>温暖的肩膀,伊芙琳也渐渐产生了依恋。

好友对她说:'伊芙琳,生活总得继续!',雷夫是她的初恋,是珍藏在她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可就像她朋友说的,生活是得继续,更何况是在这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谁都不知道明天将会面对什么,她害怕再一次的像失去雷夫那样失去丹尼,这个有着雷夫影子的男人,和雷夫同样优秀的男人,于是他们在一起了。

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朋友妻子的不礼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每个人的心都会极其脆弱。只有爱才能温暖他们。他们真的爱着对方,他们的爱是成熟的,伊芙琳和拉尔夫的爱是纯洁的。

雷夫坠机了,靠着伊芙琳的爱,他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被法国渔民搭救,成功的返回了祖国,夜幕降临的时候,他来到了伊芙琳办公的窗外,静静的看着伊芙琳,这个他最爱的女人,想与她共渡一生的女人,一个挽救他生命的女人,而伊芙琳,似乎也感觉到了身后散发来的那熟悉的味道,她害怕是梦,她迟迟不敢回头,可她再也忍不住,起身来到了屋外,当她失魂落魄的抬起头,发现她的雷夫,竟然站在她的面前,那一刻,她呆住了,颤抖的抚摩着雷夫的脸,是真的,这一切都是真的,雷夫活着,雷夫回来了,依然那样柔情的看着自己。但伊芙琳有丹尼的孩子,拉夫说:“我回来了!”!

伊芙琳说:雷夫你死了,我的心也死了!随后看着丹尼百感焦急的跑了过来,雷夫明白了一切,悲痛欲绝的离去。

接着,日本的突然袭击开始了。面对生死考验,他们没有退缩。伊芙琳和她的姐妹冒着轰炸敌机的危险,拼命跑到最需要她们的地方——基地医院,拼命抢救伤员。拉尔夫和丹尼,最好的朋友,开始了最默契的合作来反击魔鬼。赶往机场途中,雷夫依然时时的保护着丹尼,当雷夫对着丹尼说:

'我想,我是离不开你这架僚机了!“那一刻,丹尼会心一笑,他们仍然是相爱的兄弟。他们一起战斗,为了他们的祖国,为了他们的最爱。

丹尼和拉尔夫要走了。他们都被伊芙琳爱着。在他们离开之前,伊芙琳找到了拉尔夫。她告诉他他是她生命中最爱的人,但她有丹尼的孩子。她一后只能爱丹尼和他在一起。看着最心爱女人的身影,相信拉夫会理解的。这时,拉夫松了一口气。丹尼和伊芙琳是他的最爱。拥别前,丹尼对伊芙琳说:

我最害怕的是你爱他甚过于我。看着同样爱她的男人,伊芙琳坚定地告诉他,她爱他!她会等他回来。

在轰炸japan,迫降中国时,遇上了japan巡逻兵,丹尼为了救雷夫,替他挡了子弹,当看着丹尼的身体缓缓的倒下,雷夫心中所剩无几的怨恨,在一刻化为乌有,他扑到丹尼身边,紧紧的把他搂在怀了,这是他最好的兄弟,他一直保护的兄弟,这一刻为了他,躺在了血泊中,丹尼吃力的叫着冷,生命在慢慢的消逝,雷夫流着泪告诉他:丹尼,你要做爸爸了,你要做爸爸了!>幸福在丹尼的眼中闪烁着,我要当爸爸了!

可他知道自己也不行了,吃力的对着雷夫说:no,you’re!

丹尼终于可以保护拉尔夫了。丹尼要当爸爸了。

伊芙琳在机场焦急地等着。拉夫终于出现在机舱入口处。她故意微笑,因为拉芙还活着。拉夫一直在保护丹尼。丹尼一定还活着。她的爱回来了。但拉尔夫没有笑,而是转过身,请队友们拿出棺材。伊芙琳的笑容僵住了,丹尼!她的丹尼!

孩子的丹尼!抚摩着棺材上丹尼的军装,熟悉的味道,过去的温暖,在这一刻,一切都变得那么冰冷,她,再一次失去了心爱的人!她的孩子,永远的失去了爸爸!

珍珠港观后感 篇2

二战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性产物,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千方百计的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以求对内欺骗巩固统治,对外侵略扩大统治。战争成为他们“理想”的工具。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和平发展才能实现富强与尊重,“力可以的天下,而不可得民心",但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谁也不希望战争的爆发。

当今世界正处于变革之中,在变化中充满宇多不确定因素,其最终也不乏战争因素,但是时代的主流是求和平,谋发展,基于此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战争。纵观历史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许多战争反而适得其反。时下更为微妙的是协商解决利益的冲突。“在战争中能取得的,谈判桌上也可以”和平应该成为人类之共同信仰!

虽然我们反对不义战争,但是我们可以牺牲一切可以牺牲的来维护,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尊严,就像美国人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后,美国人民开始了为自由而战

正如前文所说的“战争的创伤是遗传的”但是有好多人基因变异了,有的变异结果是隐瞒,有的淡化,更有甚者美化!“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中国的态度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从来不认为历史上的日本人能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要日本人民承担,我们从不这样认为”,朱镕基的话不应该成为日本党政忘却历史的资本,而应该是中日世代友好的根本。

珍珠港观后感 篇3

本人很少写电影观后感。今天是本人第7次重温经典《珍珠港》,有感而发,写点东西。鄙人不是专业影评人,只是从个人看法出发,随便冒些皮皮,难免有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嫌疑。

望各位高手见谅。

说实话,我认为这部美国主题电影的情节并不优越。主人公之间的三角恋情表现得也就那么回事而已。“第三者”误以为“**”归西,而后和他的梦中情人走到了一起。

而男一号死里逃生,见此情景与昔日发小大打出手。在大祸临头之时两人抛弃前嫌并肩作战,最后“第三者”为了保护男一号挂掉,主角历经波折最后和他心目中的“the girl”走到一起······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作者可能深受欧亨利的影响。

但话说回来,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的战争片。对于战争场面和人物命运的描写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它既像《红日》那样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又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在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人物命运。

看得出该团队在拍摄过程中是花了大工夫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空战场面就像电玩一样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战争的残酷让无数人感动。也难怪有人说“美国大片能把假的拍成真的”了。

剧中的人物雷夫、丹尼和艾弗林,则是美国大片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既有写实,又有高大全。当然帅哥和美女是少不了的。

影片中有很多感伤的爱情故事,但感情戏并没有脱离战争的主线。这与一些军事作品充斥着男女情爱的荧屏垃圾形成鲜明对比。

本片对于日军的表现也颇值得圈点。影片展现了日本飞行员娴熟的飞行技巧、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和零式战斗机的出色表现。两位主角驾驶老款p40战机连续击落7个零,这太夸张了。

我查了数据。当时,任何在空战中击落零式战斗机的企图都以失败告终。当然,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p40仍然有击会击落零型,这不是一个bug。反观某些荧屏垃圾,整出一大堆穿帮镜头不说,还把当年谁被谁打得满地找牙都搞反了。

不可否认,美国人喜欢在电影和游戏中诋毁他们的仇恨国家(如俄罗斯),有时还会拍下美军被外星人殴打得场景。但换言之,既然敌人(苏俄军队,***,外星人)如此强大,如此傲慢,最后被打败,它就更加强大。通过贬低对手来炫耀自己的傲慢只会适得其反。这种行为显示了一个人的愚蠢。

这些事情用“偷鸡不成蚀把米”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片中的台词也颇值得仔细品味。“if i had one more night to live... i'd wanna spend it with you(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我希望我能和你共同度过)”想必道出了每一个美国大兵的心里话,而“every night i watch the sunset and soak up every last ray of its warmth, and send it from my heart to yours(每个傍晚,看着夕阳西下,感受着它最后一缕余晖的温暖。

我知道这温暖从我的心里会一直流到你的心里)”则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the times tried our souls, and through the trial, we over came(苦难的时代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克服万难,终于走向希望)”“victory belongs to those who believe in it the most and believe in it the longest(胜利属于那些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人)”则是从美国历史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从十三块貌合神离、一盘散沙的殖民地到傲视全球的超级帝国,其间不过两百多年而已。一位先驱者在他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道出了“多难兴邦”的道理。孟老夫子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话真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一些荧屏垃圾除了假大空的口号从头到尾都没有台词可敬,除了浪费观众的时间外,毫无用处。

扯远一点来说,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了解所谓“美国精神”深层次的一些东西。

片头雷夫和丹尼在自己拼装的“玩具”上体验飞行的感觉,咋一看让人觉得十分幼稚可笑。其实说白了让我联想到《独立日》里的场景:战争初期,美国空军的飞行员损失殆尽。

在击破外星飞船的保护层后,美军决定反击。无奈大部分飞行员都牺牲了。军队从人民群众中征集了一大批有飞行经验的普通群众参加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可以感觉到美国是一个航空意识很强的国家。当时(1923年)飞机不过问世二十年而已,在美国连几岁的小孩都知道开飞机是一件多麽刺激的事。正因为如此,美国鹰才能够飞得越来越高,甚至飞出地球,进入外层空间。

此种情景,让某个落后了世界潮流几十年却拿着微不足道的“成绩”来欺骗自己的国度情何以堪!

珍珠港观后感 篇4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航空母舰和微型潜艇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突袭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丰衣足食的现代社会,《珍珠港》以其恢宏巨制般的画面似乎将我们再次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暴戾的战争年代。

里夫和伊芙莉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但同时,里夫和丹尼是美国陆军空军两位勇敢的年轻飞行员。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肝胆相照,亲密无间。伊芙莉是被派往珍珠港的优秀**。

爱挑战里夫,躲开丹尼,主动加入皇家空军,告别挚爱和朋友,并前往欧洲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残酷无情,里夫的战斗机坠毁了。伊芙莉和丹尼很伤心。但生活还在继续。他们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共同前进,在互助中产生了爱。

当伊芙莉准备忘掉过去,投入新生活时,瑞夫奇迹般的回来了,爱情让他战胜了困境,逃脱了死神,但眼前的一切让他无法接受,昔日的好友为了爱情激战。在酒吧里,他们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互相殴打。

但在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一切都变了。在国灾民难之际,这一对曾经的好兄弟放下了私人恩怨,在危急关头穿着衬衫毅然架起自己的战机,凭着他们高超的技术和默契配合,他们成功击落敌人十几架战机,并暂时打退他们的进攻。这一时期的高科技应用,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导演的技术。

战争中的**镜头、**、鱼雷、沉船、人员**,这一系列的震撼镜头可谓令我们大饱眼福!

电影的后部分,在紧急关头,丹尼救了瑞夫一命,牺牲了自己,说实话,这一情节不免有点老套,但在当时的情景,这一切似乎很自然地就发生了,看不到做作,也感动了我一把,当然,这一点应该归功于导演的拍摄技艺。

总的来说,看电影开头部分时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爱情加战争的大片,越往后看,就越发觉应该定义为一部战争大片。无论是罗斯福的坚定立场,上校的飞行员勋章,还是电影中的一些战争宣言。电影的最后,瑞夫带着小丹尼开飞机......

又不得不让我说下他们之间的三角恋。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优秀的男人。在**看来,两个人都很优秀。她爱他们,但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伊芙琳的背叛吗?当然不是。只是个意外。这是天命。

前段时间,我们班组织同学**了好莱坞大片《珍珠港》。这部电影描述了二战期间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它不仅是一部宏大的战争片,更是一部美丽细腻的爱情片。

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弟弟之间的兄弟之情令我们十分感动,从小到大,哥哥都在保护着弟弟,什么东西都让着弟弟,他们一起长大,又一起参军,一起上战场,为了世界的和平努力着。在弟弟的心目中,哥哥永远都是自己的榜样,是自己的至亲,也是自己的依靠。我们深深体会到这种珍贵的情感。

影片中的爱情是悲伤和感人的。因为战争,相爱的人必须分开。男主人公和他的兄弟去了遥远的英国,女主人公独自留在美国。然而,最后回来的只有他的弟弟。在痛苦中,他哥哥的关心感动了女主角,他们走在一起。但几个月后,这位不朽的英雄回来了。看到这种场面,他无法接受,只好离开,再次踏上战场。

兄弟俩又一次并肩作战。他们放下怨恨,互相争斗。在关键时刻,弟弟为了保护弟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并祝他和女主角永远幸福。兄弟俩之间的怨恨和恩情瞬间消失了。最后,男女主角走到了一起,一个悲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就这样继续下去。

从《珍珠港》中,我们学会了珍惜,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生活不可能永远平静。当国家处于民族生存的关键时刻时,每个人都应该放下个人的怨恨,与敌人战斗。当三人关系陷入困境时,日本攻打珍珠港事件爆发,影片达到高潮。

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所有人都像往常一样慵懒的在午睡。突然间,一群日本轰炸机从头顶掠过,在他们周围**。一时间,珍珠港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影片通过从小到大的艺术手法和高超的摄影技巧,以强烈的场景感再现了日本攻打珍珠港的历史现实。

战争中的一场场生死离别,伴着哀婉凄凉的背景**,让人惊恐感动到落泪。叶雯琳忙着抢救伤员。突然,她发现她最好的朋友停止呼吸,倒在许多尸体旁边。黑暗,难以置信的悲剧在女主角面前。

与此同时,拉尔夫和丹尼因为战争的紧迫性走到了一起。两人并肩作战,表显出欧式英雄主义。

生活往往是戏剧性的,悲剧可能会重演,就像无尽的轮回。在日本的偷袭刚刚结束时,美国的报复行动又紧接着开始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在大义面前,当整个美国情绪高涨时,拉尔夫和丹尼作为飞行员,毫不犹豫地毅然选择了自杀前往日本。而此时已有丹尼的身孕的伊雯琳只有守在珍珠港等待两人的音讯。英雄主义始终贯穿着全片。

拉尔夫从小就把丹尼当作自己的兄弟来照顾。此时,满心愧疚的丹尼早已不顾生死,决心一死以保护雷夫,最终,他用身体挡住射向雷夫的子弹。当伊雯琳看着机仓里缓缓走出的雷夫而一阵欣喜时,紧接着,又看到缓缓抬出的丹尼的棺木,恰似当年雷夫死时的噩耗又一次降临?

当然,影片的结局是光明美好的。在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小地方,战斗英雄雷夫和伊雯琳还有她和丹尼的儿子小丹尼三人与世无争的生活在一起?**响起,是那首浪漫的《有你相依》,“在我的梦里我总是看见你在天空飞翔?

在我的心中永远有你一个位置,对于我这一生”。

珍珠港观后感 篇5

又看了一遍电影《珍珠港》,感觉有作为商业电影带来的震撼之外,有更深的心里触碰。

历史上著名的珍珠港事件我们都已经是耳熟能详,怕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它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也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折点,曾经沉重的付出和惨痛的教训在人类的灾难史册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历史已成为过去,后人在缅怀中不断反思的同时,它那极富戏剧性的上佳题材、悲剧元素以及悲欢离合的故事性和有爱国热情、超大规模的爆炸场面等一系列大片所不可或缺的元素,使得珍珠港事件也成为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电影源泉。《珍珠港》这部由迪士尼公司投资1.45亿美元,美国有史以来投资最高的爱情、战争史诗巨片,从一开拍到上映便成为全球电影界的焦点。同时,该片的首映式更是邀请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出席。而这部被称作是电影史上最昂贵的枪炮与玫瑰的大制作,在北美地区上映仅仅4天就获得了7510万美圆的票房佳绩,最终为电影公司赢得了电影公司几亿美金的票房收入,其影响力的深远和商业成就可见一斑。

“战争与爱情”是电影作品演绎人生的永恒主题。如果问哪一场战争最适合拍摄英雄电影,那恐怕就是二战了。毋庸置疑,这是一场人与魔鬼的战斗,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大规模的搏杀,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全人类的和平与自由。那时,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战争在陆海空全方位展开,但又没有发达到随时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的程度。战斗还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着体力与智慧的较量,这,又恰恰适合电影艺术家谱写波澜壮阔的史诗。而《珍珠港》借助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段宏大的历史背景,讲述一个悲壮英雄与凄美爱情的故事,同样谱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当我们见惯了太多的乱世英雄,习惯了太多的英雄救美,厌倦了太多的凄伤爱情时,单纯地描写战争和爱情,就会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么空洞无神。我们会发现,当残酷加上美丽才越发地衬托出残酷和美丽,而把爱情放到一个宏大的背景中才会更加地触动人心。柔和凄美的《乱世佳人》如此,振奋人心的《勇敢的心》以及轰动一时的《英国病人》和《泰坦尼克号》更是如此。《珍珠港》还是要继续,它又一次将“枪炮”与“玫瑰”的.故事娓娓道来,把悲壮的战争和感人的爱情刻画得显露无遗。盘旋的飞机、震耳欲聋的爆炸和冲天而起的大火以及夏威夷群岛的美丽风光,男女主人公罗曼蒂克式的爱情等等……《珍珠港》把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幕清晰得带回到观众眼前,带给人们以震撼和触动。因此,它理所当然得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珍珠港》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于此。当它在全球公映时,除了吸引了大批的观众进入电影院之外,更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而电影上映的这年--2001年,正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6周年和珍珠港遭受日军空袭60周年的纪念周年,这个时段,日本首相小泉却不顾周边各国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公然前往参拜那些罪行累累、死有余辜的战犯……在这样几重政治阴影的笼罩之下,美国推出这样一部片子,用意何在呢?《珍珠港》巨片在全球公映,那些曾经的受害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战胜国,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件,又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去透视历史和预测未来呢?

尽管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任何一个和平年代,人们都是盼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导演迈克′贝所说,他初衷就是再现当年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惕,避免重蹈珍珠港事件的教训。当时的美军之所以败给日军,并非军事力量的悬殊,而完全是败在“和平麻痹”的思想上。从总统、将军到士兵,谁都没想到,已渗透到东南亚,军事力量相对分散的日军会对强大的美军叫板。而此时呢,夏威夷的美军却正处于派对、恋爱、观光、垂钓,一片歌舞升平之中。1941年12月7日,一个黑色的星期天,日本海空军不宣而战,空袭珍珠港,击毁击伤美舰只18艘,飞机260架,100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没有戒备的兵舰、飞机、高炮无异于一堆废铁。突袭带来的损失特别是精神上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珍珠港,成为永远勾起美国人痛苦回忆的伤心地。珍珠港被日本海军偷袭成功,那失败的空前惨痛,对美国人来说,绝不会亚于中国人在鸦战争中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而且毫无疑问,“珍珠港事件”对二战之后的美国军队而言,从来都是勿忘国耻的“重大历史题材”。所以,在电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就在珍珠港刚刚被炸得满目疮痍后,罗斯福总统马上就将那沉痛的一天宣布为美国的“国耻日”。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追求和平的不屈精神;另一方面,《珍珠港》的电影故事中的关键环节与历史并不相符,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接着便轰炸菲律宾、登陆马来西亚。而影片当中1942年3月开始美国就对日本东京就进行了轰炸。影片刻意将轰炸东京的时间提前,是为了营造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给观众以激励,让人们看到星条旗永不落的希望。在影片当中,为了轰炸东京,对日本予以打击报复,罗斯福力排众议,他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甚至摇摇晃晃地从轮椅上站起来。这烘托了主题,使人们看到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国,看到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美国。弱化一些繁枝缛节,强化主题思想,并不完全的照搬历史;以历史事件审核历史。而这,也正是影片一种很特殊的表现形式和一大成功的闪光点。

奥斯卡奖评委似乎对以“战争和爱情”为主题的影片总是青睐有加。不论是1995年拿下5项奥斯卡奖的《勇敢的心》,还是1997年拿下9项奥斯卡奖的《英国病人》,战争中荡气回肠的真挚之爱都成了人们最愿为之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寄托。而“残酷战争+浪漫爱情”这一长盛不衰的模式,也让《珍珠港》在战火中开出了一枝艳丽的红玫瑰。

当然,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发现“珍珠港事件”这样一段难忘的“国耻”,这样一个严肃的“重大历史题材”,被导演迈克-贝作为一段宏观的战争片断,背景陪衬式地拍进了他专以个人恋情为主题当时。也许你会认为电影偏了题,迷失了方向会觉得在电影一开始,美国空军大兵,就开始拿战斗机在天上玩特技过于充满个人英雄主义;会觉得漂亮的随军女护士说来就来有点太机缘巧合了;同时也许会认为“英雄”和“美女”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就一见钟情,太有点闪电雷鸣的速度了;也许更会觉得在残酷战争之中,女护士还未婚先孕了有点太过与大题小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部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不可能作到把所有的一切都追求得新颖而出乎意料,因为电影本身它就是展现生活的最平常和最真实,当我们仔细回味电影给我们所呈现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时,我们被那绚丽璀璨的风景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被浪漫凄美的爱情所感动;同时,导演用其更巧妙艺术手法和手段让我们领会到一种美式的美式爱国主义教育,对为国家、为人民英勇赴汤蹈火的向往时…我们可以说,它绝对是一部值得看并值得回味的成功的电影,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一部经典电影,一部伟大的电影。

珍珠港观后感 篇6

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人勇于面对历史,反思错误的勇气。值得学习。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反思和成长。

只有正视失误、反思过错、记住伤痛,才会使自己不再陷入屡错屡犯的泥潭;才会在惨痛的教训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才会将失误、过错、伤痛化作完善自己,奋起直追的动力。如果这样,失败的成本就是我们勇于担当力量。

当然在体会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这部电影用了很大的空间来展示珍珠港驻军伊芙琳和飞行员拉尔夫和丹尼之间的三角恋。似乎不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但导演处理得当。影片中,战争场景和爱情场景大多交错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体验战争残酷的同时,感受到爱情的美丽和人性的温暖。雷夫与丹尼这对好朋友又是情敌,化干戈为玉帛,并肩作战,将儿女私情暂时抛在一旁,共同为自由、正义而战...

... 也许你很重要,爱情很重要,但与国家自由相比,一切都可以暂时搁置,也就是说,你可以为了国家自由牺牲一切,甚至生命!它解释了士兵们勇敢奉献的精神

最后,丹尼在日本人的枪口下为救瑞夫而牺牲。瑞夫把丹尼的尸体拿回来,上面还挂着美国国旗。可以想象此时依夫林的心情。影片的最后,伊弗琳和雷夫在斗弄一个可爱的小baby,依稀看出丹尼摸样,活泼可爱......

美丽的珍珠港美丽的爱情故事。瑞夫对着小丹尼说:“丹尼,你想飞么?

"简单而愉悦的画面,却让人回味无穷,不禁潸然泪下.

《珍珠港》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当处于那种绝望无助的情形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吼叫,那种痛苦扭曲的表情,那种血肉横飞的场面,也许我们永远也忘不掉,而受战争之害的民众的感受,我想我们是体会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后我们再也不用体会,因为这是人性毫无慈悲丑恶的一面。在珍珠港之后,美国向日本本土投了两颗核弹,造成成千上万的**,与南京大**相比,日本也许并不值得我们同情,但对于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他们的感受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战争在我们的家园中绝迹,愿世界和平.

珍珠港观后感 篇7

外国语学院15级691英语班22号祝航

居安思危,这句中国的古话若是能在几十年前,二战之时告知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那么,现在的美国会是怎么样呢?

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留有遗憾的《珍珠港》!

夏威夷的风景如画,女主角气质优雅,男主角英俊帅气,影片制作精细,《珍珠港》这部电影,描写了二战期间日军突袭珍珠港的经过,既是一部宏大的战争片,又是一部凄美细腻的爱情片。

从整体上看,该作品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且大气渲染效果较好。两者的完美结合使这部作品产生了美妙的效果。其中的几个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棒球场,美国的小朋友们正在开心的玩棒球;飞机飞过小山坡,美国的小朋友们正欢快的采野花;飞机飞过足球场,孩子们正尽情的玩橄榄球;飞过树林,一群天使打扮的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

紧张的战争气氛与轻松愉快的和平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战前的幸福和快乐与战后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紧张气氛,寓意着战后的苦难。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正在欢乐的玩耍,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却不知道这些飞机将会带来怎样的消息,让观众看了有一些不忍,有一些心痛,更有些气愤……

日本天皇讨论当时日本的形式时说美国终止了石油的**如同切断了日本的“生命线”,他回头呆呆的看着正在山坡上放风筝的孩子们,眼里充满了慈爱,之后他回过头来,慎重的决定发动战争;而另一场景:日本的战斗机飞过足球场时,玩橄榄球的美国孩子们抬头观望,却看见低飞的日本飞行员向他们招手,示意他们赶紧回家,暗示了这里“危险”。这些小小的场景,小小的动作却体现了战争的实质不是杀人,也不是伤害无辜的生命,而是为了下一代,为了下一带更好的生活,小小的场景,小小的动作却是精妙之“笔”。

日本想通过珍珠港之战一举打垮美国,然而时代最终证明他们错了,正如剧中山本所说:“我怕的是这场战争恐怕会把这个巨人唤醒”。像这种非正义的战争势将遭到挫折,剧中雷夫和丹利的英雄行为和爱国情结,不禁又唤起了少年的豪气,还有那雄浑大气的电影旋律,随着你的感情波澜起伏,在看到动情之时,不禁让我们为之流泪。

战火中永开不败的玫瑰。人类痛恨万恶的战争,但人类渴望美好的爱情。战争杀死了无数的生命,却永远杀不掉爱情,因此在从古至今的战争史上留下了无数感人的爱情故事。

“战争与爱情”同样成了电影作品演绎人生的永恒主题,人们借用电影艺术的语言诅咒无情的战争,歌咏战火中的真正爱情!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电影没有国界,电影带来的震撼也没有国界。作为经历过如此多灾难的中国人,他们也能从苦难和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加强大。

珍珠港观后感 篇8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治愈的创伤,身体的灾难给予了那个时代,而心灵的创伤如遗传一样,时代相传下去。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以求知者的身份来倾听,来汲取教训。

前些天看了《珍珠港》这部反应战争的影片。一般我们会惯用“欣赏”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电影,的确,电影是给人看的。但是对于这部影片(推而广之所有反映战争的影片)我真的想不出用什么来形容。在观看的同时也揭开了人类的伤疤,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战争灾难一样。仿佛自己是身处乱世的人,对战争的恐惧,对和平的期盼......

让我熔入历史之中,那一刻历史就像是沧桑老人,像我们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对于珍珠港事件,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的,美国方面未给与充分重视的侵袭战争。对于珍珠港基地的重要性和日本进攻的可能性,美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轻敌姿势来对待这场无法规避的战争。结果这场战争几乎是在美军的睡梦中打响的,正犹如当头一棒,惊醒了沉睡中的美国。

居安思危的潜危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问题上,毛主席态度鲜明的指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不会过时。

珍珠港观后感 篇9

单位:广州市了荔湾区外语高级职业学校

姓名:潘倩瑜

指导老师:钟耿

联系**:18**>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不可”**的创伤,身体的灾难给予了那个时代,而心灵的创伤如遗传一样,世世代代的相传下去。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以求知者的身份来倾听,来吸取教训。

前些日子我阅读了《《偷袭珍珠港》》这本书,在阅读的同时也揭开了人类的伤疤,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战争灾难一样。仿佛自己是身处乱世的人,对战争的恐惧,对和平的期盼......让我熔入历史之中,那一刻历史就像是沧桑老人,像我们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941年12月7日清晨,第一波攻击波的183架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穿过云雾冲向珍珠港。7时53分,发回“虎、虎、虎”的信号,表示奇袭成功。此后,168架飞机从第二波攻击中又发动了一次攻击。

匆忙中的美军损失惨重。八艘战列舰中有四艘沉没,一艘搁浅,其余严重受损。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受伤,188架飞机被毁,数千名官兵丧生。日本只损失了29架飞机、55名飞行员和几艘小型潜艇。美军惨败的原因是因为有恃无恐的骄傲与轻敌;麻痹大意;长期不备战。

“当日军的第一批轰炸机穿云破雾临近珍珠港上空时,美军雷达站报告的讯息,竟被错误地判断为那是从美国本土飞来的侦察机群而未予理会。”“当日军战机从航母上起飞时,岛上的战士还在椰树下度假,姑娘们在沙滩上跳呼拉舞……”“美国海军的飞机一群群仍无动于衷地排列在福特岛上;那个星期天各报还刊登了马特森公司开往夏威夷旅游客船的广告。”“阴谋和罪恶就在明媚的阳光下、在有恃无恐的骄傲与轻敌中、在华盛顿的赫尔接见日本使者的时刻,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美军停泊在港湾内的舰队,以及大大咧咧摆在地上的那些毫无遮掩的战机,在一个小时内被日军准确的投弹炸得落花流水,日军飞机随即击毁美军8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和若干驱逐舰,珍珠港美军基地几乎坐以待毙。美国地空高射炮直到5分钟后才还击。火奴鲁鲁市中心落下了装有劣质引信的炮弹,瓦胡岛一片混乱。”“亚利山那号战舰的甲板被1760磅的炸弹击中,引爆舰首的弹药库,9分钟之内,战舰与1177名船员一并迅疾沉没

日本偷袭珍珠港存在两种说法,一是偷袭珍珠港事件是真正的偷袭。二是美国人的阴谋,是故意让偷袭成功的。第一种说法当然是公认的历史,第二种说法是在部分军事迷中留传的,特别是一些日本人始终坚持认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桩特大的阴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因为日军的突袭似乎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得日军的战略意图都没有实现。

首先,谈谈日军的战略意图。说到对珍珠港的袭击,我们不禁提到山本56号。1884年4月4日,他出生在日本新潟县长冈一个破碎的武士家庭。他父亲出生时56岁,所以他叫56岁。1901年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江田岛海军军官学校。

1904年刚毕业,在日俄战争中以中尉候选人的身份参加了对马海战,在海战中失去了左手食指和无名指。海战的胜利,使他崇拜当时的联合舰队司令员东乡平八拉,决心像东乡一样立功。1914年至1916年在日本海军大学学习。

1919年至1921年,他到哈佛大学学习英语,主修燃油。回国后在海军大学任教官。1923年,他奉命访问欧美各国海军。在去欧洲的路上,他曾到赌场展示自己高超的赌博技巧,成为第二个因赌博技巧高超而被摩洛哥著名赌场拒绝入场的人。

山本酷爱赌博,他赌博的格言是要么大赢,要么大输。这一点对他的军事思想也有着重大影响,日后的偷袭珍珠港,也正充溢着孤注一掷的赌博痕迹。1925年出任日本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就将美国视为潜在的最大敌人,所以这一职位的人选通常是由海军中最有前途的优秀军官来担任,以使他们能对美国有一个比较感性和客观的了解。

1928年回国,先后任巡洋舰舰长、航空母舰舰长、海军航空司令部技术总监、第一航空兵团司令员、海军航空司令部司令、海军部副军官。最后,他于1939年8月晋升为联合舰队司令。1940年军衔也晋升为海军大将。山本曾多次访问美国,或学习、研究或任职,对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有着深刻的了解。

所以最初他竭力反对与美国开战,成为日本海军中坚定的反战派人士,甚至因此几乎遭到激进少壮派的暗算,但是山本绝不是和平主义者,他所反对的只不过是与强大的英美开战,因为他曾准确**日本即使通过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也只不过能保持一年到一年半的优势

侵略战争是不得人心的,无论对于战争中的哪个国家都损害很大,日美都曾爆发过反战游行,当今世界大家都是求和平,不想战争,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是做的很对的,利益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嘛,首先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经济提升,人民幸福,第二是提升军事实力,国家强人民才有底气,说话才有人听。一场战争从策划到实施,前前后后需要极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前期定下目标派遣间谍卧底掌握情况,到决定以何种方式反复练习,掌握要领,再到真正攻击,由哪路哪种方式开始攻击,这中间有许许多多人物在贡献力量,整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许许多多以前听过但不熟悉的人物,东条英机、山本五十

六、源田、南云中、罗斯福……三是这整个过程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这中间任何一个点爆发,此次任务都不会完成,美军对自己军事实力过于自信,轻敌,错过了太多机会避免这场战争,日本运气可谓十分好,胜利天平经常偏向这一边。从这点看任务要想成功,必须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把事情想细想全,从美国角度讲就是不要保持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看清当前形势,以整戈待旦的精神完成好任务。

珍珠港观后感 篇10

珍珠港的观后感

《珍珠港》是2001年上映的一部好莱坞电影,由迈克尔·贝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特·贝金赛尔、乔希·哈奈特等人主演。这部电影展现了美国海军在珍珠港遭受袭击后的反击和战争期间的故事,也展现了人类之间的爱和友谊。观看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充满着感动和震撼。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其宏伟的场面对美国海军遭受袭击的情形进行了真实地再现。电影从第一场外景即能将我带进镜头之中:整齐并壮观的舰队,广阔无垠的海洋、飞机划过的天空……然而,这一切沉寂、无声,仿佛在展现种种事前钝化的迹象。随着日本的攻击展开,镜头转入了震撼人心的场景,我不能忍受战争的各种恐怖和残酷。各种爆炸声、机枪声和人员身体爆裂的声音,扭曲的及咆哮的表情让我简直无法喘息。这场惨烈的战争让我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人类所受到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这部电影着重展现了人类之间的爱和友谊。男主角丹尼和雷一直是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这种友谊让我对人际关系给予巨大的信任和认可。而当战争来临时,丹尼和雷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需要各自迎战。这时,男主角的爱情线索浮现,她爱上了护士艾芙,这段爱情故事表达出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对比和矛盾。三位主角之间的爱情和友谊的纠缠,在这场战争中的转变,让我意识到了战争造成的恐怖和伤害,以及人类之间深厚的感情。

最后,这部电影对现代社会有没有启示呢?我认为我们必须学习珍珠港这个历史事件,从袭击中汲取教训。当我们经历困难或痛苦时,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认识人类之间的爱和友谊,珍视这些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感情。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战争造成的伤害,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会带来多大的痛苦和代价。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和对战争的决心。

总的来说,《珍珠港》无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展现人类之间纯粹的情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际关系和战争这两个话题。它使我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们珍视人间真情和和平。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转正申请自我评价怎么写汇集5篇

转正申请自我评价 09-01

老公发结婚纪念的句子

老公结婚纪念句子 09-01

关于生女儿的唯美文案

女儿唯美文案 09-01

最新定制合同推荐

定制合同 09-01

幼教简历自我评价(集合13篇)

幼教简历自我评价 幼教自我评价 09-01

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5篇

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 教研组工作总结 09-01

军训培训心得体会(锦集14篇)

军训培训心得体会 09-01

中秋节猜灯谜活动方案精选12篇

中秋节猜灯谜活动方案 猜灯谜活动方案 09-01

珍珠港观后感系列15篇

珍珠港观后感 09-01

[实用观后感] 四时其四

生病时的感慨句子 生病时发的心情说说 08-19

作弊被逮检讨书

作弊检讨书 09-01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