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上册课件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1)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 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代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考察 “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同学们,面黄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认识水的循环

【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39水循环示意图。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小结归纳】(板书)

(1)水循环的方式:

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

【看一看】投影网上下载关于水资源的图片的文字资料,

启发学生讨论。

【议一议】

(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点 拨】让学生举例,教师不必做出评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可做概括。启发学生从生产、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去考虑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供表现资源缺水情景的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不可缺性。

3、如何保护水资源

【看一看】

(1)资料: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

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2)图片:

【议一议】

(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

【点拨】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水源污染以及严重缺水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实践考察】关于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指导。

(1)考察前准备:

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②学会用PH试纸测酸碱度,准备相机、笔、记录本等器材;

③确定考察的河段及沿河两岸有关单位、工厂。

(2)分组,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3)实际考察

①选定水域,观察河水的颜色、河边所见污染物、河中生物生长情况,利用试纸测试河水的酸碱度;

②请河岸居民中知情者介绍水域的有关情况,了解有关数据;

③考察科索沃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等,考察其主要污染物对水的污染,污染物的排

量的排放位置,并画图记录下来;

④分析主要污染物致使水质主原因,

(4)撰写考察报告:

①报告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调查情况,有关数据必须准确、具体,对个别不清楚的数

据要再进行调查和测定;

②报告应科学地进行分析,明确污染源及其危害,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5)交流与思考: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优化对水域的治理方案,以全班的名义向城建部门写一封建

议书。

(6)开展宣传活动:

①支水域两岸及街道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意义;

②宣传治理水污染的方案。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水循环

[例1]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蒸发 的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冰山上的冰以 升华 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个地方,当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液化 成小水滴,有的 凝华 成小冰晶,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云,云中的小水滴遇冷也会 凝固 成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便会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小水滴长大后,落到地面,这就是雨,雨再汇入江河、湖、海,再回到开头,从而形成一个水循环。

类型二: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例2][《中学生学习报》31期]水资源主要是指 淡水 资源,虽然地球看起来是一个“水球”,但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却很少。目前,在利用水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节水意识淡薄(2)水资源污染严重。

[变式1]有关水的利用不正确的是 ( D )

A.水可以塑造自然美景 B.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C.水是各种植物的生命之本 D.水是各种污染的天然消化场所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水的循环。

(2)珍贵的水资源。

(3)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拓 展】

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冰箱冰室内的霜大部分来自冰箱外空气中水汽(水蒸气),至少夏季如此。当然,冰箱中的食物等也可能蒸发一部分水蒸气。因为冰室里因温度较低,水分警惕性的量并不很大。可是不断开、关冰室门时,暖湿空气带进来的水蒸气却很可观。可以看到,开门稍久,冰箱表面即有霜生成。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冰室内即使不放任何东西,只要经常开启冰箱门。夏天的冰室内也会结起厚厚的霜层,但不开门则无霜层。因此,平时宜少开冰箱门(特别严重是夏季),否则霜层过厚,不仅使冰室容量减小,而且冰雪导热率低,使冰箱致冷效率降低,增加能源消耗。

【思考】冰箱内的霜的形成过程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解析】冰箱内的霜通常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由于冰箱内的温度较低,打开冰箱门,外面温度较高的水蒸气进去后突然遇到低温条件,就会凝华成小冰晶,如果形成的小冰晶过多,就会形成霜层。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2)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师:同学们,如今已是秋风萧瑟,夜凉如水,站在秋天里怀想春天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百花争艳,莺歌燕舞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成就了多少名篇佳作。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词?

师:同学们积累的诗句可真不少,春天真的是美不胜收。那么,在朱自清的眼中,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和他一起欣赏春天的美丽。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齐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2.这样美丽的春色,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呢?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重点描绘的是哪部分?(绘春)那作者绘春的那几幅图呢?

4.师:你觉得哪幅图最美?其实每一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老师最喜欢春花图,那么,我们就以春花图为例,来学习怎样欣赏写景散文吧!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

1.齐读春花图段落,体会妙在哪里,美在哪里。

这段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板书:特征,手法)

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大家赞成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这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多的特点。

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花的颜色多,艳丽。

师:那么作者看到这样美的景色,他心情会怎么样?(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要用喜悦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作者的喜悦吧!

生齐读。

师:这部分除了采用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思考一下。

生:多种感官。比如,颜色是视觉,甜味儿是嗅觉,蜜蜂是听觉。(板书:多种感官)

生:侧面烘托。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板书:侧面烘托)

师:这句话中有个字用得特别好,哪个字啊?(闹)好在哪里?

生:表面写声音,其实是衬托花多,美,艳的特点。

2.师小结:这段文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段,侧面烘托,多种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将春花多,美,艳的特征写得淋漓精致,我们在写景作文中,也要学习作者的这些表现手法。

3.再齐读这一段,感受春花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要有感情的朗读。

五、合作探究,揣摩语言。

1.找出其他部分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来赏析一下。

生四人小组讨论,师巡视。

生:第9段,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娇美。

生:第3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动词用的好,写出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

师: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 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生:第6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雨丝多,细,密的特点。

生:第1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来了。

师: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要读出急切的语气来,另外,还有春天来了的欣喜感受,这句话要读出欣喜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节课我们跟着朱自清欣赏了美丽的春天,品味了优美的语言,写作时,如果我们也注入真情,注意语言,多用修辞,我们的文章也会生机盎然的!

1.背诵课文。

盼春(1)               特点            手法

绘春(2-7)  春风图                   多种感官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3)

(一)导语设计

运用钢琴曲的优美旋律去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适时导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感受中走进这篇哲而美的散文佳作。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这个大的环节中又包含以下几个小的环节

1、教师配乐范读这个设计沿袭导语而来,同时又是承接下边各个环节。因为学生既在教师范读中畅游了思绪,又解决了一些疑难字词。在这一环节结束,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说出应重点掌握的字词,这样,在对佳作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教师设置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设置是这样的。

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要求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这个问题的设置正是学生深入课文后的不同感受体验。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根据文中语句分析出谁是这个家庭真正的决策者?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研读文章的一个环节,学生所找答案必然围绕“我”如何解决散步分歧展开。这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点处这就是中年人的责任,本文所设难点不攻自破。一个完美的结局点染了尊老爱幼这个不置可否的主题。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是浓浓的爱撑起了家庭的一方晴空。从而铺设了学生人生体验的桥梁。教师顺势倒入下一环节。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的平凡而感人的小事。学生会再此环节中畅所欲言,交流亲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第三个大的环节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在这个环节中,将激趣----学法点拨------品读------交流相融合,并且向学生出示了何谓美点寻踪,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章进行赏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个环节

让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收获谈出来,老师给了一个提示例句,同学仿说,各抒己见,表达真情实感。

第五个环节作业写一篇日记,题目《记录点滴真情》

最后一个环节小结

在总结过程中点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把本课主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珍爱自己的亲人,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出示板书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正。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4)

孟子:老吾老、幼吾幼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培根

亲情流淌

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我是在北斗星光引航下的一片孤舟。

家是________ _______, 我是________ _______。

感受生活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传达着深切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请你描述温馨的生活瞬间!

课后寄语: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孩子,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阳,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晚秋;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未来,

一只递给历史。

七年级上册课件(篇5)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课题: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点,知道生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并能影响环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周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园或周边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点。

组织好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活动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从周边或校园的生物引入调查;

(2)举例说明调查的基本方法;

(3)分组,教师指导制定调查计划;

(4)实施计划,教师组织指导;

(5)汇报、总结、交流、评议。

2.教学过程

(l)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本章的教学课题可以从周边和校园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①你知道我们北京市的市树和市花吗?②我们的校园中有多少种生物?这些生物开花结果吗?它们的花期是几月?

(2)关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①利用录像或投影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进行科学调查的资料,利用投影向学生演示调查活动的范例,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调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②讲解学生记录的方法,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如实做好记录的重要性。

如向学生讲清在调查前要制定好调查记录表,随时记录下观察的内容。如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在活动中要尽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以便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并把调查内容撰写成调查报告。

③向学生强调调查的意义,切忌将调查作为游玩。

教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把活动作为对自己的挑战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机会,从而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3)分组,制定调查计划,为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①建议将班内同学按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组(5~6人一组)。由组长专门负责,制定调查计划。

②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小花园、生活小区或街道等地去调查。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调查。最好选择一条动、植物种类多且有不同生活环境的路线。

③调查的内容力求多样化。

班内的不同小组可以调查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点。如可以调查园艺花卉生物、蔬菜粮食作物,也可以调在城市的行道树种类等。

(4)实施计划。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①认识调查地段的生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用途等。

②确定的调查路线边走边观察并及时记录下来: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与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动物?树上有鸟巢吗?有病虫害吗?花丛中有蜜蜂、蝴蝶飞舞吗?

要注意观察生物的分层现象,不仅观察高大的乔木、灌木,还要注意观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仅观察高大的生物类群,还要观察一些微小的生物类群,如阴湿树干上的菌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等。

③教育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爱护身边的珍稀生物。

④调查限定在几天之内完成。如对生物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设立小专题,作进一步的调查。

(5)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把调查记录归纳管理,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调查的内容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6)总结、交流、汇报。调查结束后可以与本班的板报小组合作,布置展览,将各小组的调查报告、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等筛选展出,作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二、分组,制定调查计划。

延伸阅读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栏目小编为您搜集了些许信息。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编写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先导。热烈欢迎你来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灵感和分享的欲望!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们头疼的科目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数学课件应运而生,为学生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成为了教师们教学的得力助手,同时也使学生们对数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设计精巧,形式多样。课件内包含了丰富的图表、公式和例题,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观察和理解数学问题的角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的图表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放大、缩小和旋转,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变化规律。公式和例题的展示也比传统的黑板书写方式更加清晰和直观,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记忆。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如音频、视频和动画等。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概念时,课件中可以播放一个动画,通过模拟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这让学生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解题过程,更加深入地理解解题思路。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还强调了互动性。通过课件中的交互界面,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计算方法时,课件中可以设置一个计算器模拟器,学生们可以自己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课件还提供了一些小游戏和练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小游戏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小编认为,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出现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不仅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课件的使用也需要教师们善加引导和利用,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和运用课件中的内容,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努力下,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将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拥有更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两圆的公切线

第一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二)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1O2=13cm,AB是⊙O1、⊙O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1A、O2B,得直角梯形AO1O2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 O1作O1C⊥O2B,垂足为C,则四边形O1ABC为矩形,

于是有

O1C⊥C O2,O1C= AB,O1A=CB.

在Rt△O2CO1和.

O1O2=13,O2C= O2B- O1A=5

AB= O1C=

(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P,直线AB为两圆的公切线,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两圆的公切线CD如图,因为AB是两圆的公切线,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CD

∵ AB是⊙O1和⊙O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 Rt△APB中,AB2=AP2+BP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 (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 (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两圆的公切线、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第二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以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

(2)培养的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两圆内公切线的长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内公切线和两圆内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公切线、内外公切线、内外公切线的长.

(2)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构成数形对应,且一一对应)

(二)应用、反思

例1、(教材例2)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圆心距 为10厘米,AB是⊙O1和⊙O2的一条内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

求:公切线的长AB。

组织学生分析,迁移外公切线长的求法,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 O1作O1C⊥O2B,交O2B的延长线于C,

则O1C= AB,O1A=BC.

在Rt△O2CO1和.

O1O2=10,O2C= O2B+ O1A=6

∴O1C=

(cm).

∴AB=8(cm)

反思:与外离两圆的内公切线有关的计算问题,常构造如此题的直角梯行及直角三角形,在Rt△O2CO1中,含有内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重要数量.注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几何知识综合去解构造后的直角三角形.

例2 (教材例3)要做一个图那样的矿型架,将两个钢管托起,已知钢管的外径分别为200毫米和80毫米,求V形角α的度数.

解:(略)

反思: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化简转化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属于简单的数学建模.

组织学生进行,教师引导.

归纳:(1)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得:当公切线长l、两圆的两半径和R+r、圆心距d、两圆公切线的夹角α四个量中已知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量.

;

(2)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和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三)巩固训练

教材P142练习第1题,教材P145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1)求两圆的内公切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三个量中已知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2)如果两圆有两条外(或内)公切线,并且它们相交,那么交点一定在两圆的连心线上;

(3)求两圆两外(或内)公切线的夹角.

(五)作业

教材P153中12、13、14.

第三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 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O1和⊙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1和⊙O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2、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1O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O1的弦AB与小圆⊙O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提示:(1)(2)(3)都有∠EAF+∠CBD=180°.证明略(如图作辅助线).

说明:问题从操作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入手,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猜想,进而证明猜想成立.这也是数学发现的一种方法.第(2)、(3)题是对第(1)题结论的推广和特殊化.第(3)题中若CD移动到与两圆相切于点C、D,那么结论又将变为∠CAD=90°.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7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7个2 2+2+2+2+2+2+2=14 7×2=14 2×4=14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2、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

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二、探索与思考

1、观察思考:观察下图,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你是如何发现的?

2、想一想:你看过电影吗?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1)如何找到6排3号这个座位呢?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4)(5,6)表示什么含义?(6,5)呢?

3、结论: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

4、概念:

有序数对:用含有的词表示一个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三、理解与运用

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你有没有见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小游戏:

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2、有趣玩一玩:

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六(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六、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

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3、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概念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4、1、2点、线、面、体》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点一:几何体的构成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面;

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

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面;

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1、2点、线、面、体》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圆锥体是由下列哪个图形绕自身的对称轴旋转一周得到的

A、正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圆

D、等腰梯形

2、下面现象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

A、旋转一扇门,门运动的痕迹

B、扔一块小石子,小石子在空中飞行的路线

C、天空划过一道流星

D、时钟秒针旋转时扫过的痕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侧面可以是三角形

B、四棱锥由四个面组成的

C、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等

D、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1周可以形成棱柱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1

【课前预习】

1、化简:

2、比较大小:

——; |—5| |-3.5|;

|—5| 0; |—3| |3|.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绝对值不小于4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__,的绝对值等于5,则的值为______.

4、绝对值是4的数有___个,分别为_____.

【课堂重点】

1、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3km处.

(1)你能将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的相对位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小明家用点A表示,小丽家用点B表示,学校用点O表示)

(2)观察A、B两点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2和-2,0.8和-0.8,2和-2.

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

3、学习教材22页例3,完成“练一练”23页第1,2题.

4、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

则-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_______;

而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___.

所以得结论:

5、学习教材22页例4,完成“练一练”23页第3,4题.

6、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π的相反数是―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负数C.零或正数D.零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巩固】

1、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5与 互为相反数,

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2、-(+7)= ,-(-7)= ,

-[+(-7)]= ,-[-(-7)]= .

3、已知A、B两点分别为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且两点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个点表示的数为_____和______.

4、如图:试比较-a、-b的大小.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1.规定了 、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和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为您推荐的“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希望本页面内容能帮助到您!

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篇1】

一、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地位、内在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题《让生命之花绽放》,课时安排1课时;第三课是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开课篇,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又是第三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框在内容设计上共有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第二环节:“肯定生命,尊重生命”第三环节:“延伸生命的价值”。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加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1)延伸生命的价值(教学难点)

确定依据:从教学内容看,延伸生命价值是珍爱生命的表现;从学生的学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价值”一词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从教师的教看,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要把一个永恒不变的深奥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明白并化为自身实际行动,有一定的难度。

(2)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确定依据: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前两框的学习,到本课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延伸生命的价值;从学生方面看,他们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也容易导致其形成对他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反省太少的习惯。独生子女的这种独尊心态会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不会与人友好相处。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教师将启思导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以活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学法: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四大学法开展学习,旨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直观演示法(2)情境体验法(3)列举法(4)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教、学法,帮助学生架构“列举事例感知——协作分析探究——获得理论成果”的学习过程,从而更为深刻地领悟“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的课程主题。

三、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要求学生各自收集一位名人、一位平凡者是如何生活、工作的,思考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情:播放《印度洋海啸》视频剪辑

目的: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热爱之情。

活动一: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1、讲述《矿难故事》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设问:是什么使他们挑战了人的生理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强烈的求生欲望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2、求生知识大比拼。

设计目的:使学生审视自我的求生欲望,了解求生知识,学会求生方法。

假设情境,如:(1)如果自己所在的房屋起火了,你该怎么办等,由学生讨论回答,老师适时点评、补充。

活动二:回归生活尊重生命

设计目的:让学生由紧急时刻,回归日常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与人友好相处。

第一步:探讨:你生活中接触到了哪些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帮助离开了他们行吗

第二步:播放《爱心奉献》的视频片断。(导行)感受爱心的传递。

活动四:讲生命故事写生命箴言

设计目的: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理解、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本环节由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同《爱心奉献》的视频片断入手,将镜头定格20xx年衡阳衡州商厦特大火灾。通过学生讨论,感悟生命价值;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

第二步:列举自己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能够受到人们崇敬、怀念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渴慕。

第三步:写出自己的生命感悟。引导学生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用精彩的语句、美丽的画卷、响亮的歌声或是平时搜集到的用来自勉的诗词、名言交流出来。老师及时做以小结。

第四步:齐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通过四个步骤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一个看似陈旧的话题中“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向往有意义的人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从“明理---导行---激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逻辑思维,锻炼分析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用一首小诗,回顾全课,再次对学生“激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导奉献之行”!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对心目中的班集体的想象,生成班级的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激发学生为班集体贡献自己所能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共建良好班集体的愿望。

【重点】各尽所能,奉献集体

【难点】班集体共同目标的形成。

【课前准备】

让学生写出在新的集体里,我能为集体做点什么贡献。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设计】

讨论:我们来到新的学校,开始中学生活,组成了新的班集体,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叫一个集体,是不是只要是一群人在一起就可以叫一个集体呢?电影院的一群观众是不是一个集体?运动场外的观众是不是一个集体?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多种多样,也有的同学可能说不出什么原因。先不急于说出结论,通过以下活动,得出初步的概念。

活动1:我心目中的班集体。先分组交流,我心目中的集体是个什么样子的。每组指定一个同学记录,准备在全班交流。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在全班宣读,老师做好板书。交流之后,将内容再次筛选,生成班级的共同目标。

在交流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习风气、班级舆论、文明礼貌等几方面去描绘。

生成共同目标后,提问:剧院的观众、运动场外的观众有没有共同目标?从而得出集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过渡:我们有了一个班级的共同目标,那么,班内的每一个成员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活动2:讨论:学校准备国庆节前举办秋季运动会,我们都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光,每一位同学如何去做才能取得好成绩呢?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共建集体。这是班集体的又一个特征: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由这一结论,推广到其他班级事务方面,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新的班集体有许多事情需要大家去做,板报组成员、科代表、班委会成员、各小组长等社会工作需要同学们去做,如何对待这些服务性工作,希望大家思考后做出选择,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正确选择。请同学们课后写一下我在秋季运动会上能为集体做什么。

过渡: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之间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班级活动中,或者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相互之间的帮助,需要互相配合协作,遇到此类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呢,才能表现出我们班集体的凝聚力呢?

活动3:讨论: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夺冠和美国梦之队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引导分析:女排主力队员赵蕊蕊因伤病无法上场,场上少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队员,很多人认为中国队取胜基本无望,但是最后结果是我们胜了。什么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发挥了团队精神。而美国梦之队的队员,几乎每一个都非常优秀,个人能力十分突出,但最终只得了第三,从多评论家认为他们输在了个人的单打独拼,没有很好的配合。

结论: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是一个集体具有战斗力的最重要因素。

活动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拟出发言提纲:如何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深入思考,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班内的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是否也起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同学们,班集体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同学的努力,每一个同学和成长也离不开班集体,让我们高歌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在班集体的旗帜下,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学会拒绝不良诱惑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中的第二个框题的内容,第八课的主题是学会拒绝,而本框题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可见本框题在本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是教会学生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分清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逐渐形成辨别是非能力,从而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社会中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中生的三观处于哺育时期,对社会认识不够清晰,特别是对社会中不良诱惑的控制力度仍是不够,因此将能力目标定制为掌握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方法,加强对不良诱惑的控制力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的目标,结合初中的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及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各种诱惑,尤其是要认清不良诱惑存在的危害。

教学难点: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重点、难点的依据:学生只有了解身边不良诱惑的危害,才会有意识去避免不良诱惑的侵蚀。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发育时期,对社会认识不够清晰,尤其对身边的不良诱惑控制力度不够,因此在学会一定的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的基础上,增强对不良诱惑的控制。

学法

我们的初中生好动,好奇,爱发表意见,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个特征,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在本框题的教学中,我会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对于本框题的存在的理论知识,学生还不清晰,所以只有通过一定的讲授法,才能使框题的理论观点更加细致化,让学生更易接受理论方面的知识。为了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讲授的过程中会穿插讨论法,也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才能让学生更完善更快捷地了解身边不良诱惑到底存在哪些危害,才能更加全面总结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2—3分钟)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和教学内容的连接点,因此我对本框题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是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将会给学生讲述一名技巧运动员的故事。

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分组竞赛和插入短暂的小品。采取分组竞赛的原因,是因为其一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的纪律,其二可以使全体的同学都参与到这个学习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主体性。关于小品是对电脑的诱惑,插入这个短暂的小品,是因为这个小品是较接近初中生的生活,许多的学生都面临着这个诱惑,更是有的学生因为抵制不住对电脑的'诱惑而耽误了学习。因此对于这个小品,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各种诱惑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学过这首诗歌吗?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

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北魏有一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了解

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3、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577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融合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篇5】

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自然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

3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4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

【能力】:

1发展对生命的可贵与美好感受、体验的能力。

2逐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够自觉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3观察、认识各种生命和自我生命的独特性,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

2认识人类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

3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

4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5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

第一课生命最宝贵

教学目的:(1)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自然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人的生命是独特的

教学方法:分析、讲授法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地球上有了绿树鲜花的摇曳,有了鸟的歌声、兽的吼声,才有了生机,而有了人类之后,人类更是用智慧与双手创造了地球上的一个个奇迹。套用恩格斯的话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

板书课题:一、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

活动一:看一看(书上的图片)

高原因为有了鹿群、海底有了动植物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机

活动二:搜集与交流

课前我们让大家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实体的照片,大家都通过各种途径收集

许多很有意义的图片,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欣赏、研究一下,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大家注意仔细观察一下我们

边的多彩的生命世界。(图片展示,师简单介绍)

活动三:说一说

通过观察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片,大家一定感叹这些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自然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多姿

彩,你们心中的生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简述)

板书小标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板书)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活动四:读一读(书本P4:小鱼的故事)学生简单阅读小故事:

师分析:故事主要人物:“男士”、“小男孩”

他们对待浅水洼中危在旦夕的小鱼的态度:(1)无所谓(2)很“在乎”

思考:到底怎样对待这些脆弱的生命呢?谁的态度更值得我们肯定呢?(学生回答)

师: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正是人类和其他众多的生命才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的生命大系统。因此,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板书)

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友好的。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对大自然的征服其实就是对我们家园的侵略和掠夺。所以,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及道德习惯。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板书)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文明。

板书: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文明

活动五:做一做:(教材P5页)

思考: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应怎样爱护环境、保护生命的多样性?

写一则公益广告用语,警示人们善待其他生命。(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并检查完成情况)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师:生命是多彩的,但生命又是独特的,请大家思考一下:人与动植物相比有哪些独特的本领?

生:(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丰富多样,如人能用语言表达、交流思想,人能制造生产工具并利用工具改造世界,人类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教师引导(如金字塔、大城市建筑群、航天飞机等),以加深学生印象。)

师:从金字塔、万里长城、蒸汽机、计算机、航天飞机……来看,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不体现出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哪一种生命能如此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生:只有我们人类!。

师:(进一步引导)那么人类之所以能如此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归根到底在于什么呢?教师出示漫画——“苹果树下的牛顿”。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漫画,并设问假设苹果打在了猴子头上,猴子会想到什么?

生:(猴子想到的是可以美餐一顿了,把苹果吃掉。)

师进一步引导:但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苹果之所以会落地是因为地球有一种引力,从而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出人类最聪明、最具智慧(板书)。

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也正是人类生命独特性的突出表现。

(1)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板书)

师:人的自然性其实已不仅仅简单地是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生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因此,认识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区别,应主要认识其社会性。

①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板书)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生产劳动,进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并不断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创造力是其他生命所不具备的。只有人类才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

②人类有思想、有智慧。(板书)有意识地能动的改造世界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因为有思想、充满智慧,人类才有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才有科学、教育、文艺等方面的发展,才能思考未来,才会关心社会、关注世界。

(2)认识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板书)

师: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也各有不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7页对话)

①生理:容貌

②心理:性格、兴趣

③社会价值:理想、价值

活动六:说一说——独特的自我:(教材P7页图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8页:我就是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干世界,生命丰富多彩,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生命都以独特的方式生活,每一个生命都因有独特的价值而存在,世界也因你、因我而精彩。愿大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用你独一无二的智慧去构划未来,用你独一无二的双手去开创未来。

(四)本课知识点

(1)在自然界中,生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态存在着。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2)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声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如此生动和精彩。

(3)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4)人的生命和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不同,人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

(5)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生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五)课后作业

1、熟记本课知识点(在作业本上抄写一次)

(1)在自然界中,生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态存在着。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2)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声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如此生动和精彩。

(3)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

(4)人的生命和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不同,人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

(5)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生命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2、为什么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参考《资源与学案》P1页:我的新知识。)

3、怎样理解人的生命具有的独特性。(参考《资源与学案》P1页:我的新知识。)

4、说一说“独特的自我”(教材P7页)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懂得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2)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模仿、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生存能力教育(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生命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板书标题:一、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二)讲授新课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人生的一切无从谈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生命这个基本载体。只有有了生命,你才能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奉献他人和社会。

活动一:读一读想一想(P8)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呼喊“生命之火万岁”?

(生命、健康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讨论回答后阅读教材P8页最后一段教材)

板书: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活动二:看一看谈一谈(P9)(体会生命的欢乐、美好)

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体会生命的美好。(指导学生看图,讨论回答问题)

板书: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当然,生命中也会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这是正常的。欢乐和痛苦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板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和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活动三:算一算,想一想(教材P9页)(讨论回答)

板书:生命是短暂的、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讨论:人生命的可贵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资料: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格来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讲给院长听,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是最宝贵的。

2、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板书)

(1)学会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师:国家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大家对相关法律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链接的法律知识)

因此,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增强自我保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页第一段)

板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和挫折,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

①威胁生命的因素

活动四:画一画说一说

威胁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像一个个青面獠牙的魔鬼,那么,你认为这个魔鬼最可能是什么?请用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它。

(学生独立思考并画出威胁生命的“魔鬼”。之后上台展示并讲述为什么认为它是最有可能威胁生命的因素。用画魔鬼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讲述挖掘学生身上的教学资源,通过其切身感受体会生命确实要面对许多威胁。)

活动五:读一读,谈一谈(P11亚伦.拉斯顿的故事)

分析:拉斯顿在面临如此困境时,要保全生命,惟一可行的办法:自行截肢。

想一想:这时,拉斯顿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拉斯顿,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什么?

(阅读、分析、思考,体会在两难情境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的困难和坚强。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体会求生意志的意义,在活动中使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的主题得到内化。)

活动六:谈感受

拉斯顿的经历也许非常特殊,但的确求生的意志常常会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奇迹。请把你知道的事例与你同组的伙伴分享。然后,请把你们组最感人的故事与其他组的伙伴分享。

师听了生命奇迹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谈他们从生活中了解到的或从网络中查找到的事例,然后谈体会。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或他们查找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生意志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有求生的意志,也要有求生的方法。

②学会求生的方法(学生讨论)

出现地震时的情况,发生火灾时的情况,遭遇持刀抢劫的紧急情况,家中煤气泄露的紧急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指导学生讨论回答)(阅读教材P12页—相关链接:生活中的自我保护)

3、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无可取代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我们在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板书: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三)课堂小结;

本课的最后,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冬天里父亲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圃嫩绿的新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树叶掉得精光,光秃秃的杖子不断往地上落,一点活力也没有。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不论处于任何状态,决不要在事先就得出消极的结论。耐心等待,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所以我们应该——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四)开放性评估题;

(1)填一填。

急救电话是:120报警电话是:110火警电话是:119

(2)选一选。

如果你单身在家,遇到陌生人来敲门,你的正确做法是(ABD)

A.不开门。

B.打电话给父母。

C.有礼貌地请他进门。

D.告诉他父母马上就回家。

(3)如果你打开家门时,发现家中煤气轻微泄漏,你的正确做法是立即(AD)。

A开窗通风。

B.开灯检查。

C点燃煤气灶。

D关闭煤气开关。

(4)你知道打火警电话时应该说些什么吗?

①火灾的地点;

②着火的对象、类型和范围;

③自己的姓名、单位和电话号码等。

(五)作业。

1、填一填。

急救电话是:120报警电话是:110火警电话是:119

2、选一选。

如果你单身在家,遇到陌生人来敲门,你的正确做法是(ABD)

A.不开门

B.打电话给父母。

C.有礼貌地请他进门。

D.告诉他父母马上就回家。

3、如果你打开家门时,发现家中煤气轻微泄漏,你的正确做法是立即(AD)

A开窗通风。

B.开灯检查。

C点燃煤气灶。

D关闭煤气开关。

4、你知道打火警电话时应该说些什么吗?

①火灾的地点;

②着火的对象、类型和范围;

③自己的姓名、单位和电话号码等。

5、为什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6、我国法律是怎样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的?

7、青少年怎样珍惜珍惜生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8、向同学们介绍“独特的自我”、

七年级上册政治课件【篇6】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2、能力目标

转变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目标

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会选择和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时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一、重点难点:

“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最棒

1、(见教材p46页)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议一议:“我们”为什么会赢得胜利?

想一想: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2、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3、读一读:(教材p50页材料)想一想:这份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

4、我们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

5、比一比说一说(教材p50页)以上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己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它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好处?

6、你有那些不了良的学习习惯?如何纠正?

(二)合作交流

1、读一读,(教材48页材料)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子,而要点金术呢?

2、出主意,想办法:(p48页)

想一想: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儿?

请帮助两位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能力提升

古语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请结合自己学习的实践,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四)辨析

“再好的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五)反馈矫正

(六)本课知识点

(1)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学习的过程不应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要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

(4)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儿异。好的学习方法,应该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5)“书山有路勤为径”。再聪明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也都需要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能学有所成。学习不是应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积累。成功,永远属于那些踏踏实实付出汗水的人。

(6)勤学好问、专心致志、严格执行学习计划、认真思考、劳逸结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习更有条理。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很好地学习效果。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回让我们收益终身。

(七)谈收获

(八)课堂检测

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法?

2、你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你打算怎样改正?

七年级上册课件13篇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1

本节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学情分析

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依据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调查、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拓展创新和归纳总结,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认真态度、配合协作、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和大胆创新等精神品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学生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活动过程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做一个小小的分类学家。

教学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欣赏动植物图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我们是怎么把它们分类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尝试对生物分类

观察思考--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怎样对生物进行分类呢?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按照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对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如生物体能否运动,生物的营养方式,生物体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几个角度。学生分类的依据各不相同,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植物和动物。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分类时,仔细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异程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试着回答。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3)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师生总结: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生物物种归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某一特征,把它们分为几大类;然后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分为若干类……以此类推,直到将所有生物全部分开。

观察与分析,结合动植物的分类依据--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学生自主探究、相互讨论,各自发表分类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那些?具体说,植物和动物分别从哪些角度考虑。

学生试着归纳:植物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有无和结构特点分类,分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动物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再根据生活环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等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分别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对生物进行了一些大概的分类,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总结生物的分类依据吧。

结合课本和课件,师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异程度,逐级分类。细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来进行。如根据不同真菌形态结构的特征,可以将真菌分为酵母菌和霉菌等类群。

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材不断探索,以及对学生知识衔接与能力的考虑,我大胆地将教材的设计打乱

部署并添加了一些动植物的分类,让学生将本课的分类与分类的依据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归纳,层层推进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并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此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课文,尽量读出感情,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节呢?

⑶散步的地点?

⑷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⑸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教师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三、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导入:《散步》这篇散文,浅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把它们找出来,用心灵去体会。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搜寻并大声优美语句,并且在书上圈圈点点,4人一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选择了“新绿”、“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这些能表现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来写。作者还特地作了进一步的点染:“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了,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展现了全家福的画面。)

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这些语言简洁、凝练、含蓄,组织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松散的对偶句,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处体现了亲人间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每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以上四处,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幸福、温馨的亲情,关系十分融洽。

(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这种学习活动训练进行得多了,就会使学生对“美”的感受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四、探究质疑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教师小结:《散步》这篇散文的美点就表现在语言美,人情美,意蕴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结合以下几篇短文,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六、推荐短文

父爱永铭

一位父亲

新年前三天,收到了儿子由中国人民大学寄来的贺卡。这是他第一次离家在外过新年,所以我和妻子的心里天天都揣着无尽的挂念。可想不到,他还记着给我们贺卡。怀着喜悦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更令我惊奇的是,精致的贺卡里面,还有一块红色手帕,上面写着:“父爱永铭!”捧在手里,我这个很少落泪的人眼圈湿润了。养儿育女为什么?还有比这更快乐更满足更舒心更自豪的事吗?看着同事们羡慕的目光,我甚至有点情不自禁:“这不是一张贺卡,不是一块手帕,而是儿子的一片孝心。”有了这四个字,20年的养育,20年的栽培,20年的努力,值了。

孝心无价(节选)

毕淑敏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爱的表达方式

我在接受潜能培训时,主训师出了一个题目叫“爱的表达方式“。要求我们每人说一种,但不能重复。

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可以用宽容来表达;有的说鲜花和语言来表达;有的说痛苦一个人承受,快乐两个人分享,这就是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轮到东北一个叫秦依的女孩时,她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夫妇,都是生物学家,很恩爱,经常一起深入原始森林做考察。

有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钻进了森林,可当他们爬过那块熟悉的山坡时,顿时僵住了,一只老虎正对着他们。他们没带猎x,逃跑也是不可能了。

他们脸色苍白,一动不动,老虎也站着,僵持了几分钟时间,朝他们走来,然后开始小跑,而且越来越快。就在这时,那个男的突然喊了一声,然后自顾自地飞跑开了。奇怪的是,已快到了那女的面前的老虎也突然改变了方向,朝那男的追了过去。随后那边就传来了惨叫声,而那女的却平安的逃了回来。

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了声:“活该”。也就在这时候,秦依问我们知不知道那男的喊的是什么。我们几十个学员,大致给出了两种答案:一是:老婆,对不起啊!!二是:赶快逃,逃一个算一个!

秦依说,那个男的对他妻子喊的是:“照顾好依依,好好活下去!”秦依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面对着大家的惊愕和不解,她接着说道:“那种情况下,老虎绝对只会攻击逃跑的人,这是老虎的特性。”秦依最后说:“在最危险时刻,我爸爸一个人跑开了,但他却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我妈妈最真挚的爱……”

教室沉寂一会儿,爆出掌声。

(摘自《深圳青年》)

七、小结全文

同学们,散步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儿,在作者笔下却是别样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

八、作业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写一篇小文章,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3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学习复述课文。(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ji1)陛下(bi4)头衔(xian2)骇人听闻(hai4)钦差大臣(qin1)随声附和(he4)炫耀(xuan4)

勋章(xun1)称职(chen4)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导语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下面请看课文《皇帝的新装》。

三、正课

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滁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等词。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7.提问: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8.提问: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9.提问: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其他同学评价。

四、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五、板书

皇帝的新装治装费用:“为了”、“不惜”、“所有”

爱新装心思兴趣.“也不”、“也不"、“除非”、“炫耀"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

(骗子的手段:”任何不称职……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上当:“马上”、“马上”

做新装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看织布。

皇帝派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看织布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看织布

六、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三1、2、3题。

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一)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

1.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2.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3.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4.忙着做各种事情。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1.称赞()称职()称杆()

Achen4 B.cheng1 C.cheng4

2.差使)差错()差不多()参差()

Acha1 B.cha4 C.chai1 D.ci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

Azhao1 B.zhao2 C.zhuo2 D.zhe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

1.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

2.除非为了去眩妖一下他的新衣服。()

3.他就到那两个狡滑的骗子那里。()

4.皇帝锡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做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正课

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8.提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讨论并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习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插进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它的开闭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六、达标测试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们给果树剪枝时,往往会发现从枝条的.断面上渗出许多汁液,这主要是( )

A、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有机物

C、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有机物

6、在茎的结构中,导管、筛管、形成层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

A、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输导组织 B、营养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D、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7、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D.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

4、在移栽植物时,将无色塑料喷到植物的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氧气可以通过,而水不能透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学习感悟: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法(二)"。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总目标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并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而言:一、 知识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的运算,并能灵活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运算简便;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二、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使学生逐渐形成事物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教学方法和数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先让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进行总结。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2、引入:在引入上,让同学们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自已动脑思考问题,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授课:法则的得出重在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同学的观察和思考,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有理数范围内适用。并准备一些相应的例题,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边做边总结。

4、课堂小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老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最后的说明和归纳。

5、随堂练习:在习题的配备上,我特别注意针对性,所以习题的配备虽简却精。主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本堂课的内容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6、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旨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主要起到延续课堂的作用,让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一、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⑴“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⑷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⑴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⑵“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⑷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六、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10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

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15%X”“42500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

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

步是关键步骤。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匿笑、罗摩衍那”等字词。

2.品读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亲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自己的感情。

一、导入课文

学生齐诵《游子吟》,问:这首诗谁写的?(我国唐代诗人孟郊),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和深深的爱和尊敬)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母爱是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因为她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美的洗礼!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文学家,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吉檀迦利》。因作品《吉檀迦利》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我朗读,我感悟

1.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试着把握停顿,读出情感。

正字正音(可在课前预习完成)

嗅()罗摩衍那()()匿笑()

祷告()沐浴()()花瓣()

2.齐读,注意字音停顿,体会情感。(配乐:相约卡农)

3.抽读或者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提醒注意听,读完以后,要点评读得怎么样)

4.教师指导朗读

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情感来读?

语速:轻快、跳跃

情感:喜悦、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顽皮

当你吃过中饭,

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吗?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5.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声音大声一点,吐字清楚一点,感情饱满一点。希望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6.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首诗写了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然后与妈妈一起嬉戏玩耍,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三、我质疑,我探究

1.分组讨论

(1)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2)“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却说:“你这坏孩子?”

(4)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着妈妈。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表现出“我”对母亲默默的关爱之情。

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表现出“我”对母亲的牵挂之情。

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表现出“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但这种责怪恰恰反映了她对孩子的疼爱。

④《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我”为什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四、我倾诉,我创作

但丁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母爱就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

你还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赶快写出来吧。

示范:

假如我变成了一缕清风,要与你相伴,停在绿野田间,轻悄悄地在空中来回,又在树间吟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假如我变成了一叶青芽,为了好玩,停留在清明前的枝头,安静地在茶山中等待收获,又在滚烫的茶水中起舞,要让你品尝到明前茶的清香。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梦,为了寻你,停在夜空的深处,悄悄地在睡梦中徜徉,又在记忆深处嬉戏,伴你直到天明。

假如我变成了…………

五、板书设计

妈妈“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时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母子情深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12

教学说明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本课的教学。

一、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民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

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上四个内容中的前三个内容应该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则为次要内容。新课标在第8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而对于本课的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于是我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

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实。第三目讲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本课教学时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二、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整教材的顺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对学生的各项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除去实用性差之外,一项重要因素是历史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讲课。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

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

三、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两个转变上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安排了两大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这两个问题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我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学生在读图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情况,然后迁移知识,解决问题。

四、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为目的,安排学生的讨论活动

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我由“开发”一词引入,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二、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

(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

(二)教学渗透点

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

七年级上册课件 篇13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习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平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平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平。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习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习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了解“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的详细情况吗?让编辑陪您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文涵盖了多个话题,相信您一定能从中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在每堂课上,老师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和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教案的制定是课堂教学成效的其中一个重要保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1】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老师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2、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2,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2】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11.小说家,代表:宋玉屈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_。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_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春秋争霸的原因: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春秋争霸的影响: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春秋争霸形势图:这时期分封的诸侯国不再听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们的地位,成为“霸主”。

在王位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晋、楚、吴、越王先後做过霸主,历称为“春秋五霸”。是当时诸侯的人物展开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3】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腾格尔的《蒙古人》。

由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情况:生活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纪中国各政权形势图。

当时在中国有哪些政权:金、南宋、辽、西夏、吐蕃。

当时蒙古分为许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动乱岁月。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看录像《成吉思汗》。

思考:铁木真面对逆境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被尊为成吉思汗?

铁木真童年时,父亲被杀,部族背弃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敌追杀。面对这样的逆境,铁木真是怎样做的。

铁木真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难没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征战,铁木真打败了周围的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被推选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

出示《蒙古帝国形势图》。蒙古帝国形势图,讲解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这是文天祥的诗。意思是,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

从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经济政策与蒙古初入黄河流域时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联系前面学习的“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元朝的经济重心在哪个地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国家主要的粮食供应来自南方,要运到北方,有哪些途径?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对比隋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海运

海运比漕运有哪些好处?

载重量大,费用便宜,所以粮食运输逐渐变成以海运为主。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旅行路线图)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学生根据《元朝的疆域图》,注意以下地区:

中央:中书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书省

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列岛地区。

广州处于江西行省的管辖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4、回族的形成

通过图片了解回族生活习俗

五、小结(略)

六、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5】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3)代表: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1)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6】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2.约公元前16,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朝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4.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6.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1.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等级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宗法制:)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1.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6.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三家分晋——秦的统一。

7.战国典型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1.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都江堰: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岷江流域。“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上千万亩,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主张执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1.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金文:商周时期。大篆:西周晚期;战国发明毛笔,写在竹木简或帛上。

2.历法:夏朝:就是今天的农历,也称夏历;商朝历法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1个月。战国测定了24个节气。

4.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离骚》;世界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7】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篇8】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2、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蜜蜂作文分享

蜜蜂作文 03-11

落高一作文

高一作文 03-11

知足的文案(推荐63句)

知足的句子 懂得知足的句子 03-11

祝年轻漂亮的祝福语简单(收藏184句)

祝福女士年轻的祝福语 祝福女人永远年轻漂亮的祝福语 03-11

最新浮雕课件

浮雕课件 03-11

班组月度工作总结

班组月度工作总结 03-11

优选:二年级学习

二年级寄语 二年级古诗 04-21

美术员申请书经典十篇

美术申请书 03-11

房屋买卖合同正规版本汇总十篇

房屋买卖合同正规版本 房屋买卖正规版本 03-11

七年级优美句子摘抄短句精选

七年级优美句子 01-06

我的梦中国梦演讲(模板11篇)

我的梦中国梦演讲 03-11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