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范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栏目小编为您搜集了些许信息。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编写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先导。热烈欢迎你来读愿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灵感和分享的欲望!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

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

活动一:

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让学生们头疼的科目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数学课件应运而生,为学生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成为了教师们教学的得力助手,同时也使学生们对数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设计精巧,形式多样。课件内包含了丰富的图表、公式和例题,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观察和理解数学问题的角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的图表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放大、缩小和旋转,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变化规律。公式和例题的展示也比传统的黑板书写方式更加清晰和直观,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和记忆。


在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如音频、视频和动画等。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概念时,课件中可以播放一个动画,通过模拟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这让学生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解题过程,更加深入地理解解题思路。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还强调了互动性。通过课件中的交互界面,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计算方法时,课件中可以设置一个计算器模拟器,学生们可以自己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课件还提供了一些小游戏和练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小游戏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小编认为,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出现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不仅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课件的使用也需要教师们善加引导和利用,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和运用课件中的内容,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努力下,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将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拥有更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两圆的公切线

第一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二)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1O2=13cm,AB是⊙O1、⊙O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1A、O2B,得直角梯形AO1O2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 O1作O1C⊥O2B,垂足为C,则四边形O1ABC为矩形,

于是有

O1C⊥C O2,O1C= AB,O1A=CB.

在Rt△O2CO1和.

O1O2=13,O2C= O2B- O1A=5

AB= O1C=

(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P,直线AB为两圆的公切线,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两圆的公切线CD如图,因为AB是两圆的公切线,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CD

∵ AB是⊙O1和⊙O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 Rt△APB中,AB2=AP2+BP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 (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 (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两圆的公切线、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第二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以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

(2)培养的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两圆内公切线的长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内公切线和两圆内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公切线、内外公切线、内外公切线的长.

(2)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构成数形对应,且一一对应)

(二)应用、反思

例1、(教材例2)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圆心距 为10厘米,AB是⊙O1和⊙O2的一条内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

求:公切线的长AB。

组织学生分析,迁移外公切线长的求法,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 O1作O1C⊥O2B,交O2B的延长线于C,

则O1C= AB,O1A=BC.

在Rt△O2CO1和.

O1O2=10,O2C= O2B+ O1A=6

∴O1C=

(cm).

∴AB=8(cm)

反思:与外离两圆的内公切线有关的计算问题,常构造如此题的直角梯行及直角三角形,在Rt△O2CO1中,含有内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重要数量.注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几何知识综合去解构造后的直角三角形.

例2 (教材例3)要做一个图那样的矿型架,将两个钢管托起,已知钢管的外径分别为200毫米和80毫米,求V形角α的度数.

解:(略)

反思: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化简转化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属于简单的数学建模.

组织学生进行,教师引导.

归纳:(1)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得:当公切线长l、两圆的两半径和R+r、圆心距d、两圆公切线的夹角α四个量中已知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量.

;

(2)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和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三)巩固训练

教材P142练习第1题,教材P145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1)求两圆的内公切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三个量中已知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2)如果两圆有两条外(或内)公切线,并且它们相交,那么交点一定在两圆的连心线上;

(3)求两圆两外(或内)公切线的夹角.

(五)作业

教材P153中12、13、14.

第三课时 两圆的公切线(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 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O1和⊙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1和⊙O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2、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1O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O1的弦AB与小圆⊙O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提示:(1)(2)(3)都有∠EAF+∠CBD=180°.证明略(如图作辅助线).

说明:问题从操作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入手,进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猜想,进而证明猜想成立.这也是数学发现的一种方法.第(2)、(3)题是对第(1)题结论的推广和特殊化.第(3)题中若CD移动到与两圆相切于点C、D,那么结论又将变为∠CAD=90°.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7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7个2 2+2+2+2+2+2+2=14 7×2=14 2×4=14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2、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

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二、探索与思考

1、观察思考:观察下图,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你是如何发现的?

2、想一想:你看过电影吗?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1)如何找到6排3号这个座位呢?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4)(5,6)表示什么含义?(6,5)呢?

3、结论: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

4、概念:

有序数对:用含有的词表示一个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三、理解与运用

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你有没有见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小游戏:

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2、有趣玩一玩:

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六(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六、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

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3、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概念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4、1、2点、线、面、体》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点一:几何体的构成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面;

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

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面;

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1、2点、线、面、体》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圆锥体是由下列哪个图形绕自身的对称轴旋转一周得到的

A、正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圆

D、等腰梯形

2、下面现象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

A、旋转一扇门,门运动的痕迹

B、扔一块小石子,小石子在空中飞行的路线

C、天空划过一道流星

D、时钟秒针旋转时扫过的痕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侧面可以是三角形

B、四棱锥由四个面组成的

C、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等

D、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1周可以形成棱柱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1

【课前预习】

1、化简:

2、比较大小:

——; |—5| |-3.5|;

|—5| 0; |—3| |3|.

3、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绝对值不小于4的非负整数是_________,的绝对值等于5,则的值为______.

4、绝对值是4的数有___个,分别为_____.

【课堂重点】

1、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3km处.

(1)你能将小明家、小丽家和学校的相对位置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小明家用点A表示,小丽家用点B表示,学校用点O表示)

(2)观察A、B两点表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下列各对有理数,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2和-2,0.8和-0.8,2和-2.

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

3、学习教材22页例3,完成“练一练”23页第1,2题.

4、数a的相反数可表示为;

则-5的相反数可表示为_______;

而我们知道—5的相反数是___.

所以得结论:

5、学习教材22页例4,完成“练一练”23页第3,4题.

6、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的绝对值是负数;

B.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C.π的相反数是―3.14;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有相反数.

(2)一个数的相反数是非正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

A.正数B.负数C.零或正数D.零

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巩固】

1、填空:

-2的相反数是 ,3.75与 互为相反数,[幼儿教师教育网 yjs21.com]

相反数是其本身的数是 .

2、-(+7)= ,-(-7)= ,

-[+(-7)]= ,-[-(-7)]= .

3、已知A、B两点分别为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且两点间的距离为7,则这两个点表示的数为_____和______.

4、如图:试比较-a、-b的大小.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1.规定了 、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和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最新村委述职报告汇总八篇

村委述职报告 02-19

日常生活日记分享

日常生活日记 02-19

放风筝日记汇集

放风筝日记 02-19

粮食述职报告

粮食述职报告 02-19

转正申请工作总结(实用九篇)

转正申请工作总结 02-19

七年级读后感

七年级教学读后感 七年级上读后感 10-09

最新民警个人述职报告精华

民警述职报告 02-19

第四季度个人工作计划范例

第四季度工作计划 02-19

闹钟的自述作文

闹钟自述作文 闹钟自述 02-19

展示班级风采的演讲稿范本

展示班级风采演讲稿 班级风采演讲稿 02-19

二年级上册趣味数学教学计划

上册趣味数学教学计划 上册趣味数学 07-09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