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烧灼()冗杂()蓦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

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用视频——西北安塞腰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声响和剧烈翻飞的动作在一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几分钟后当我提问“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一片沸腾。“荒凉的背景”、“虎虎生机的动作”、“粗犷豪放、精神抖擞的表演”,他们的评价正好达到目的。我顺势一导,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课文就顺理成章了。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是:当电化教学日益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工具后,真正的追求应该不是手段而是教学效果,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氛围的亲切、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那种滥而不精的幻灯片,除了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会运用电化教学之外就没别的效果的课件,是不是该退出的课堂?还有,那种把课堂上得十分“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唱了,跳了,画了,讨论了,体验了,旁观的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语文课呢还是文体活动课,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也应从多媒体手段中安静下来了?电化教学的推广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忠心祝愿我们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坚定的步伐,来优化推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四:布置作业: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一、知内容:“……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烧灼()冗杂()蓦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

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用视频——西北安塞腰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声响和剧烈翻飞的动作在一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几分钟后当我提问“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一片沸腾。“荒凉的背景”、“虎虎生机的动作”、“粗犷豪放、精神抖擞的表演”,他们的评价正好达到目的,我顺势一导,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

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课文就顺理成章了。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是:当电化教学日益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工具后,真正的追求应该不是手段而是教学效果,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氛围的亲切、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那种滥而不精的幻灯片,除了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会运用电化教学之外就没别的效果的课件,是不是该退出的课堂?

还有,那种把课堂上得十分“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唱了,跳了,画了,讨论了,体验了,旁观的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语文课呢还是文体活动课,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也应从多媒体手段中安静下来了?电化教学的推广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忠心祝愿我们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坚定的步伐,来优化推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

(简介作者及安塞腰鼓)

二、整体感知

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

三、理清脉络

2、按上面的顺序将课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四、学习第一段鼓响之前

1、自由读

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一片高粱地

后生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

腰鼓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

4、齐读第一段

五、初学第二段

,有一句话在其中出现了多次,在文中找出来。(“好一个安塞腰鼓!”)

2、四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是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讨论后板书:场面、声响、后生、舞姿)

3、划分层次,小组分别读一读相关句段。

六、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忘情,没命”“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山河、蓬勃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高梁叶子,也吹动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忘情,没命”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语势,更突出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忘情,没命!”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又明晰、明晰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又明晰、明晰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中、后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多媒体出示下列生字词)

(1)亢奋(kàng fèn) :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 :昏暗。

(3)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 zá):繁杂。

(5)蓦然(m 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 rán′ér 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学生演示结构划分后,教师显示结构示意图。

4,学生初谈感受。

5 教师: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

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录音)

三.。评点式品读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4):运用反复,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 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作者歌颂了什么?。

(教师摘要出示: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D、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了承载生命的黄土地。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找出来,一起探究。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壮阔、豪放的气概和精神,催人奋进,给人震撼与鼓舞。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设想: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二课时教学,具体实施以课堂流程而定。

教学准备 :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初步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们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们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附板书设计 :

安塞腰鼓

刘成章

一、知内容: 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 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 (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3、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安塞腰鼓之美。

2、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试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2、简介安塞腰鼓(口头介绍)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诵,把握朗读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2、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思考问题:请以时间为顺序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1—4)打鼓前:()的腰鼓

第二部分(5—27)打鼓中:()的腰鼓

第三部分(28—30)打鼓后:()的腰鼓

四、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朗读展示,寻找安塞腰鼓美点。请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五、写读结合,巩固运用

播放《星空》钢琴曲,发挥想象,寻找美、发现美,写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新课程》第1—6题。

安塞腰鼓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豪放、火烈的情绪,能认识到高原人民豪迈奔放的生命激情里蕴含着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并配以相关图片。

二、走进陕北,把握背景:

1、走近作者。

刘成章,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多媒体显示)

2、走近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表 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三、整体感知(先听课文录音)。

(一)字音词义

旋(xuàn)风 瞳(tóng)仁 恬( tián )静 亢 (kàng)奋

晦(huì )暗 羁( jī )绊 烧灼( zhuó) 冗(rǒng )杂

蓦(mò)然 戛(jiá)然而止 磅礴 (páng bó )

大彻大悟:彻底领悟。

惊心动魄: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用“ 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

(中心句:好一个安塞腰鼓 评价: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剽悍威武的安塞腰鼓;刚劲激昂的安塞腰鼓;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

3、文中的安塞腰鼓经历了哪三种变化?

6、把握文章结构。

四、朗读指导。

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五、欣赏图片及安塞腰鼓演出场面。

◎看了几段场面,相信同学们都有许多感触,请你谈论一下,这几段场面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请用一些形容词加以描述。(激动亢奋、惊心动魄、震撼都可以。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三。

小编推荐

安塞腰鼓的课件集锦九篇


趣祝福小编精心制作了一份“安塞腰鼓的课件”的知识点总结敬请参考。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下内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外传或做他用!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1

教学目的:

1、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

媒体设计:

腰鼓表演的片断。

一、导入:

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有个舞蹈节目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他就是安塞腰鼓。今天,你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后,学生谈感受。——人多,场面大,磅礴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以上是我们对安塞腰鼓的认识,下面我们来看看刘成章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听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1.读课文、请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你从哪里看出安塞腰鼓有这个特点的?

3.再读课文,圈画出你欣赏的语句。指明读自己欣赏的语句,读出相应的语气。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师适时点拨:长句、短句、排比句、比喻句、反复以及各自的作用)

4、我们一起来看看结尾有什么神奇的魅力。

三、作业:

以“春节放鞭炮”为题材,模仿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长句/短句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2

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掌握排比、反复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从修辞等角度品味句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法制渗透目标:渗透《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

2、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讨论品味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课时安排:1课时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文中的重点词和喜欢的句、段进行勾划和标注,并标出段落序号。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及读音,积累词语。

3、说说初读感受。

你认为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的安塞腰鼓,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二)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读课文选段,点燃学生朗读课文的激情。

2、分组朗读。前后桌四人一组,相互听读、交流、朗读。

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注意语音的轻重,一般情况下,动词和形容词要重读。

(三)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鼓的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先在文中标注,然后自由表达。

2、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句子,因为它通过……表现了……”

学生品味、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3、学生展示对语言的品味。

4、强调排比、反复两种修辞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并通过具体例子加强理解。

(四)拓展延伸,渗透法制。

1、介绍安塞腰鼓,渗透法制教育。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多年的悠久历史。表演可以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中国文物保护法》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2、发掘家乡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四、作业布置: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课外完成)。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处节次,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三、指导朗读。

1、重点指导:

(1)自由读。注意语气。

(2)指明范读。

(3)再指名读。

(4)自由读,同位指导。

(5)再指名读。

2、逐节指名朗读。随时纠正不当之处。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观察字型,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五、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一曲荡气回肠的《黄土高坡》声中,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黄土高原,学习第14课(读题安塞腰鼓)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赞叹安塞腰鼓的话?是那一句?(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好”)

那么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安塞腰鼓的“好“?

(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二、感知“腰鼓”

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6—17自然段,分别在这四个方面中划出让你感受到安塞腰鼓“好”的句子,并在边上写写批注。

小组合作:

一读:在小组中朗读你划出的句子。

二说:说说你的感受。

三补充:互相补充

三、情动“腰鼓”

教师评价小组合作。

首先让我们一起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这一段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好”?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排比,有气势,鼓声激荡。(来,读一读,分享你感受到的气势)

2、比喻,读一读这些用来打比方的词:有力量 有气势的东西,让人心潮澎湃。

3、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4、是的。读着这样激动人心的文字,我们的脑海里一定还原了这场粗狂豪放真实场面。我相信你们一定能看到更多、听到更多,谁能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______一样,是喧腾的鼓声;

______一样,是 ;

5、多好的理解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争取读出这种气势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

1、找出相对意思的词,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安塞腰鼓的感染力;

2、指导朗读,理解体会场面的火烈。

此时的空气已不再冰冷,此时的阳光也不再恬静,此时的整个世界都亢奋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样的场面吧!

看了视频,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心潮澎湃,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此时此刻,你想怎么称赞这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 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中没有观赏过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 我们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 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 的语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感受气势,在品读赏析中感受语言 之美,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步骤

一、片断播放,观感引读

播放2~3分钟的腰鼓舞片段,调动学生情绪,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 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 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 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 涌。

二、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自读、分读、齐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 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 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 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三、分析内容,理清思路。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5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5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四、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 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 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 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 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 思想感情。

反复句式: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 塞。”

有间隔反复,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3、17、22段三次出现)

有连续反复,如: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 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14、15、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五、知识拓展

陕北民俗:春节扭秧歌、吹唢呐、耍狮子、舞龙灯

陕北艺术:秧歌、腰鼓、民歌、剪纸、泥塑。

陕北饮食:以杂粮为主,有小米、高粱、荞面、南瓜、红枣、米酒等。

六、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 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 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 章感人力量。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配乐朗诵,录成音频。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6

《安塞腰鼓》教案 材料来自网络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今天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 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开篇(1-4):雕塑般的造型 (静态美)  以静衬动 (5-13):火烈的舞蹈 (动态美) (14-17): 激越的鼓声  (气势美) 主体(5-27)(18-22):击鼓的后生  (阳刚美) (24-27):变幻的舞姿  (艺术美) 结束(28-30):无声的世界  (静寂美)  无声衬有声 三、 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四、品味语言。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4.短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学贵有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①、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②、分学习小组交流。   ③、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④、教师整理学生评点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六、 归纳总结,言尽意长。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七、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作业: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7

【教学思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导语: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 容不得羁绊

好 沉重 严峻的思索 力

震撼 释放出能量

颤栗 浓烈的享受

三. 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比赛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8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为什么的思想去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 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 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 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习建议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9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一、目标制定: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________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会出现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①“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②“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②“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从写法上说:

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③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写得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目标导学三: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读。第5—27段中的主体部分由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读。

2、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画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明确: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总结: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1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层次:通过感受模仿,训练朗读能力,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过程和方法层次:通过自主选择——捕捉关键——品读感悟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和鉴赏能力。

3、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和媒体辅助,让学生阅读实践中体会声音的艺术美,感受安塞腰鼓壮美的一面,从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通过模仿比较学习朗读的方法,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在自主阅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品味语言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中疑难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品读感悟

五、教学思路:情境引入、激兴趣——预习交流、展成果——整体感知、理思路——自主选择、学朗读——合作探究、找问题——品味语言、感受美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电脑 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激兴趣

小小的白蝴蝶、日夜飘洒的树种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动、思索、领悟……

小小的腰鼓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

1)出示课件: 腰鼓

2)点拨: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简介安塞腰鼓

3)板书课安塞腰鼓

4) 视频展示:安塞舞姿

5)说感受:安塞腰鼓给你什么印象?

(雄壮 热烈 火爆 ……)

2、预习交流、展成果。

1)掌握的字词 忘情 狂舞 闪射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翻飞 淋漓

2)了解的内容(安塞腰鼓的响声……特点……)

3)有感受的语句(读懂了的、觉得写得好的、令你感动)

4)说出你不懂的问题。

3、整体感知、理思路

自主阅读课文,建议完成以下要求:

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何特点?

4、 自主参与、学朗读。

1)寻找你最喜欢的一段话 用符号作出朗读有关要求的符号:重音(……)音量() 语速(——>) 语调(ˊˋˇ)情感基调(平和、高仰、雄壮、悲伤、低沉、哀怨)

2)根据自注的符号自读

3)小组内交流

4)个别试读,说理由(为什么这样读)

重点引导阅读:第七段和第21——25段 领会文章主题(生命伟大的力量)

5、合作探究、找问题

就课文内容或语言,展开探究。

1)要求:A分组:全班分两大组,大组内各分三小组(即6~8人为一组) B、自主发现、寻找问题 (3分钟) C、小组内流(2 分钟),每小组推荐最好两个问题至大组D、大组间,相互提问、解答

6、品味语言、谈感受

找课文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已的感受和理解

例: 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7、课外延伸,求创新

模仿第七段,围绕一个主题(一次表演、活动等),写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语段

8、结课语。

9、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的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节奏感强、形象生动、铿锵有力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表演。指名说感受。

2、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听课文录音)

2.理清课文层次。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齐读(读出静来)

6.提问: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你留下了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

7.“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好在那里?

8.学习第一处,提问:好在哪儿?作者是怎样写的?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9.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10.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

11.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2.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虚写。

13.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4.齐读

四、教师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

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7、提问:为什么说当它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8、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9、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排比。

三、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句内部的排比: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四、小结

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案8篇


安塞腰鼓教案【篇1】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为什么的思想去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 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 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 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习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安塞腰鼓教案【篇2】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可能回答:听完萨克斯让自己心情轻声…看完安塞腰鼓的影像使自己激情澎湃,被那激昂的场面所震撼…

教学活动31.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教学活动41.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教学活动51.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教学活动61.大家讨论

师:作品怎么会给我们展现这么磅礴的力量、亢奋的生命、火热的激情、恢宏的场面,让人的生命得已自由的挥洒?作者到底想给我们表现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1)中国改革开放于1978年12月,80年代,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得省城,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诗情浓郁,神经敏感的刘成章先生岂不怦然心动。很自然,这一刻,家乡陕北那雄浑、粗犷、刚健、力量十足的安塞腰鼓---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与眼前的一切都完美的糅合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的中国冲出一切束缚、羁绊、闭塞、痛快淋漓的生活么?不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代的激情自由挥洒的真实写照么?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生命自由释放的同时。更是当今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学,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呢?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中国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教学活动71.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教学活动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教学重点:

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思考: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文中哪些话可体现?(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者应鼓舞。)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师: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若有些问题学生未提出,教师又认为重要的,可提出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共同研讨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4、短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感情朗读。

(学贵有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五、写作练习,迁移巩固

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l00字左右。

(这一环节体现了反馈原理,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为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自由空间。再次对教学重点进行巩固,并有了新的突破,让所学知识成为自己能运用的果实。)

六、相关资料

1、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文艺表演。

安塞腰鼓教案【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老师不仅要奉献,更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 “三读”之后的“一写”,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 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到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再到解读难句,合作探究,领悟文中写意语句的内涵,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三读”之后的“一写”(广告创意),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既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原则,又由于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驰骋想像力的较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不少学生作品宣传意象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由于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而显得较为丰实。

安塞腰鼓教案【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恬静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磅礴亢奋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品析、积累精美的语言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一些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2、词语排比。3、句子排比。4、段落排比。5、比喻句。6、对比句。7、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安塞腰鼓教案【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抽到是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它是人教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启发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

由于本文是西北汉子忘情地、狂野地倾斜激情的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适合在大声地朗读中,体会它恢宏的气势和铿锵的节奏,所以,设置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与实践,因此,也把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作为又一个教学目标。

根据设置的教学目标,确立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意图是:在朗读中,习得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突破的方法是: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学读,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朗读方法,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

根据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我主要依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短板,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确立了朗读法。朗读的过程也是品析的过程,在朗读中,适时地带动语言的品析,因此,又采用了品析法。

为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将课堂教学的线索,用ppt展示出来,清晰而直观。

基于教法,学生学法的构思是:学生先朗读,初步体会和感受,然后由教师示范、引导,完成朗读品析。这样做的意图是:学生先朗读,形成朗读初体验,这种体验或是美好的,或是遗憾的,都会在教师的示范和不断地实践下,得到优化。这样选择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短板,确立了朗读法。学生只有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分享,才能取长补短,最终得到进步,因此,采用了合作学习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从特点、成就、影响出发,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两个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说初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最初感觉,也是对的整体感受。主要构思是:先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表达。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对活动进行示范,另一方面,从课文中找词语、短语和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说朗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教师先对的脉络进行阐释,主要是明确5—27段的重点,只有朗读好这一部分,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然后在示范与实践中,习得朗读方法,最后,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扩展,表达朗读后的体悟。主要构思是:先阐释思路,明确方向;然后朗读实践,体会特点;最后句式说话,表达感受。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示范、引导,反复实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安塞腰鼓教案【篇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

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安塞腰鼓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理解文章的主旨。

2、揣摩语言中包含的情感和深韵。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最后,比较阅读,进行文艺鉴赏。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境

1、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录像

欣赏录像

2、问: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各抒己见

3、思考后回答:

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那么,《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粗犷、豪迈、激昂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二、诵读,整体感悟

1、倾听学生朗读

几人分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评价

对同学的朗读简单评价

3、指导朗读

齐读

4、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旨

思考回答:歌颂激荡的生命是什么?和磅礴的力量

三、揣摩句子含义,体会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读了本文,你喜欢哪些语段,讨论回答为什么?

2、教师相机归纳出本文两个写作

齐读,体会排比的好处特点

3、教师答疑,

质疑,讨论句子含义

四、比较阅读

比较《安塞腰鼓》与《敬畏生命》

学生思考后回答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2.问: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诗歌

2.回忆、联想里有没歌颂生命和力量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附板书:

安塞腰鼓激昂的排比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铿锵的短句

2023出塞课件


出塞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出塞课件 篇2

《出塞》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出塞》一诗主旨,历来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说,盼望朝廷起用良将说,同情征人、百姓疾苦说。然而,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天空,再次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哪一种主旨,其背后都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⑶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⑷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⑸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⑶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⑷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⑸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⑴学生读诗。

⑵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⑶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⑷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

明 月

边关 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人和本诗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自学诗意。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板书诗题和诗人)。

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注意“教”读第一声。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

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生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秦时明月汉时关”――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简要拓展“互文”修辞手法。)

“万里长征人未还。”――离家万里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还。(师:诗中的“人”指的是――出征的战士。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士兵就叫“征人”。板书:征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要是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还健在,绝不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提示:“但使”“飞将”“不教”“胡马”四词要翻译过来;师可视情况简要介绍阴山。)

四、品词句,悟诗情。

师:读好古诗,知道了大意,离学会还相差甚远。但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都蕴含着诗人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那么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绝妙,我们又该如何去发现呢?

1、同学们,请轻声吟诵,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面?

师:这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质疑:可这“明月、边关”是边塞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句一又绝妙在哪儿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时间久远。)这一“秦”一“汉”两字,将时间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来,明月变了吗?(生:没有)边关变了吗?(生:没有)变的是一批又一批守边的征人们呐!所以,诗人第一句的七个字是想告诉我们--(出示“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息。”齐读)让我们读出句一的“历史久远”来。(生齐读)

小结:诗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言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

师:诗人王昌龄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征人。他关注的边关及征人是怎样的呢?(PPT出示图片,师讲解)

(出示句二)回想画面读一读,你又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

(预设)生2:万里长征----离家万里,路途遥远。(师补充:那时,从家乡到边关,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别说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生3:人未还----战争很残酷。(师追问:为何没回?――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一个“人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3、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齐读一二句。

师:人未还,心相系呀!同学们,每到明月高挂的夜晚,那些背井离乡、历经生死考验而幸存下来的征人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思亲)

(PPT依次出示征人父亲、妻子、孩子图)那么同在一轮明月下,千百万征人的亲人们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师描述画面,引导读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夫、父)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悲愤)

师(板书:恨战争):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齐读一、二两句。(生齐读)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不仅品出了征人和亲人之间的思念,还悟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愤恨。看来,采用想象画面、品悟重点字词来体味诗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荐给大家!

(二)品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面对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回到汉朝相对安稳的日子啊,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

2、了解李广。

(1)PPT出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

(2)PPT补充李广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师:诗人这里思念几百年前的李将军的文字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面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师:此时,你想对无休止的战争说--(战争真残酷、征人伤亡很大……)

(2)(PPT出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师:此时你相对朝廷说----(你们怎能不管征人死活?你们要派良将才能打胜仗啊……)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哪是在盼李将军啊,他分明是在――(板书:忧国忧民盼和平)读出诗人满怀的期盼--(生读)

4、师:可怜的千百万征人们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战场伤亡咱认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当时将领的无能实在太令人寒心呀!征人们,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没有国哪有家”!)请同学们牢记:无论何时何地,“有国才有家”!

师:来,同学们,让我们读出保家卫国的豪情----(齐读三四句)面对前来进犯的敌人,读出我们必胜的决心----―(再读三四句)

四、背诗文,颂经典。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诗人王昌龄。因他深知征人之苦,所以无限哀叹----(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因他心系家国,所以呼喊----(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师:看着看着,这远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万征人的代表。他们虽九死一生、思乡思亲,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朝廷、将领和战争,但又希望杀敌报国使家国太平!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用诵读向征人、诗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齐诵全诗。)

五、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想象画面,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的方法学会了《出塞》。请看,我把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也带来了。(PPT出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学生自学,反馈。师评价(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建议把学法继续运用到自己搜集的边塞诗里。)

2、结束语:一句句诗行,描绘一幅幅画卷;一首首诗歌,讲述一段段历史过往。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谢谢!)

出塞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出塞课件 篇5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古诗的题目,读四声。古诗的题目是——出塞。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建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度过阴山的。

4、理解感悟诗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的朗读当中。

6、指名读古诗。

7、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谈方法,讲感悟。

说一说自己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二。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课件 篇6

译文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

挽弓:拉弓。

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擒:捉拿。

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列国:各国。

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苟:如果。

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岂:难道。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出塞课件 篇7

《出塞》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酒店开业祝福语经典大全(64条)

酒店开业祝福语 02-05

腰鼓鸡肉串

鸡肉菜谱 香菇鸡肉粥 10-15

打牌的检讨书集合九篇

打牌检讨书 02-05

[课件]夺宝熊兵观后感

熊出没夺宝熊兵观后感 夺宝观后感 10-13

七夕祝福短信息(汇总200句)

七夕祝福短信 02-05

2024班级竞选班干部演讲稿

班级竞选班干部演讲稿 竞选班干部演讲稿 02-05

关于激动心情的句子精选

激动心情句子 02-05

干事个人工作计划13篇

干事工作计划 02-05

过节不放假的幽默朋友圈说说分享51句

春节不放假的文案 春节不放假的说说 02-05

2024小学教师履职总结锦集

小学教师履职总结 小学教师履职 02-05

做南瓜灯作文6篇

南瓜灯作文 02-0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