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高一物理课件

【#范文大全# #高一物理课件热门十四篇#】趣祝福小编经过搜寻选取了一篇非常有用的“高一物理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他们需要认真准备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问题,建议你保存下来!

高一物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即j.

(4)正功、负功

(5)合力的功

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2.思考判断

(1)公式,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 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 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高一物理课件(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课放在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6节,

是在学生学习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之后安排的一节实例分析课,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问题中的具体应用,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机械能”联系紧密。这节课对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目标可分解为三部分:

【知识与技能】

(1)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解决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基础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课件和教具展示物理情景,设置问题,启发点拨;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把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转换为物理模型;

(2)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1)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前面学生用它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这节课就是用它来解决曲线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因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从理论到实际,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因而把这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匀速圆周运动的基础知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周运动的经历和体验。

(2)学生以前研究的对象多为理想化的模型,而曲线运动这一章的知识点较为抽象,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又是实际问题,学生觉得难以下手,但学生对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2、 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设疑、讨论、分析等环节,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基本程序是: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

复习旧课:回顾向心力公式、方向、特点以及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教师要强调两点:(1)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力。(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解题思路的四大步是这节课的重点。

首先,展示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

说明:这几个物体圆周运动的轨迹都是完整的圆,实际生活中,许多圆周运动比如汽车摩托车拐弯,轨迹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只是圆周的一部分,而且也不一定是标准的匀速圆周运动,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处理,说明这个可以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许多轨迹不是整圆的圆周运动。

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坐车拐弯时的情景:

提出问题(1)为什么靠外侧车厢坐的乘客在车拐弯时会紧贴车厢壁?

观看摩托车转弯的视频:

提出问题(2)摩托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

那火车转弯靠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

……

这样,在情景与问题的交替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冲动,进入新课的第一个主题----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

2、重难点突破

(一)火车转弯的实例分析: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1)建模过程:

a、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认清车轮上凸出的轮缘;

b、观察火车转弯视频片断

教师介绍:实际上火车转弯也有一边上坡一边转弯的,重心位置的高低可以变化,但我们物理教材上只研究火车在水平面内转弯,即火车重心高低不变;

c、假设火车在水平轨道(内外轨一样高)上转弯,让学生从向心力的来源这个角度去分析会有什么后果?

d、外轨高于内轨,可以解决轮缘和轨道之间的挤压问题,为了安全,外轨只能略高于内轨;怎样抬高外轨呢?用塑料胶片演示轨道曲面和轨迹平面。让学生认清:倾斜轨道位于锥形曲面上,而火车圆周运动的轨迹平面是与火车重心等高的水平面。

e、拿锥形漏斗里小球在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来模拟火车转弯,只不过火车转弯是部分圆周运动。

最终让学生明白:我们物理教材上研究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

(2)受力分析:火车既然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指向圆心的合力,所以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一定沿水平方向指向圆心。

(3)列方程、解方程,对这个结果进行讨论。

以上分析的火车转弯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接着分析一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

(二)汽车过桥: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采用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需要给学生说明:汽车过桥是竖直平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但在拱形桥的最高点和凹形桥的最低点,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力提供。这表明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不仅对匀速圆周运动适用,对变速圆周运动也同样适用。

3、学习指导

(1)课堂练习的设置:

练习1、2、3,意在让学生熟练建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确定轨迹平面,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练习4意在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认识圆锥摆这个比较重要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2)课外活动的设置:

四道练习题全是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两个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过山车”模型和“水流星”,体现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联系,是为下一节课讲授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做铺垫,让学生在这节课的意犹未尽中期盼着下节课的到来。

【板书设计】

板面均衡美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欢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一物理课件(篇3)

紧张忙碌的高一上学期结束了。回首半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能够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这是第二次带高一,虽说对教材资料比较熟悉,并且也有了一点教学经验,可是有些知识总感觉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是很顺手,有些资料在讲解时感觉不是很好。如何教学高一物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一下这学期的教学,我把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所以,初中物理教材资料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理解;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经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理解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明白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进取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本事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本事的不断提高,让教学资料在不一样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

二、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本事。

在衔接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经过联系、比较,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经过概念的构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本事。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我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

三、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必须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必须律建立都是如此。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构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

高一物理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高一物理课件(篇5)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1)播放视频,引起兴趣

塔吊、走钢丝等在生活中遇到的平衡问题及其应用;引起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兴趣。

(2)教师演示实验,引起思考

平衡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物体运动状态;实验演示一些特殊的平衡态:偏心轮在斜面静止、铅笔竖立在指尖等现象。

(3)认识本节课的重要性

播放一些不平衡状态给人们带来的损害:重庆綦江虹桥坍塌、柳州四桥人行道坍塌等事故。由此指出学习好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2.新课教学(要点)

(1)共点力概念形成

a.(投影播放,引发思考)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墙上挂着的物体、天花板上吊的广告牌等受到哪些力作用,有什么特点?

b.(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形成概念)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实际问题中如果可以不考虑物体形状和大小而把物体当成一个质点时,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都可以被看作是共点力。

c.(概念强化,正反例变式)非共点力的几种情况:(投影)称物的杆秤、悬挂的日光灯。

(2)平衡状态的理解

a.引导学生复习平衡状态的概念:物体保持静止不动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b.请学生举例。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探究(学生动手实验、总结)

物体仅受到两个力的情况:学生两人一组实验;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特点。(实验,教师提问。)

物体受到三个力的情况:学生三人一组实验,分别验证不同夹角的情况,学生总结三力平衡的特点。(实物投影学生在刻度盘上做的三力图,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等大反向。)

物体受到四个力的情况: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分别验证不同夹角的情况;学生总结四力平衡的特点。(实物投影学生在刻度盘上做的四力图,任意两力的合力与其他两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d.理论分析:

引导学生探讨原因、总结规律。由牛顿第二定律a=F合/m可知,当F合=0时,a=0,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其所受合力为零。即F合=0。

(4)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投影演示)

例题1:见课本例题1.(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演示课件、讨论。)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力平衡问题,通过对象选取、受力分析以及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使学生掌握力的平衡问题的研究的基本方法。用课件动态演示拉力与支持力随角度的变化关系,并从三角函数关系推证。

例题2:见课本例题2.(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演示课件、讨论,教师总结。)

本题的物体A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如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显然麻烦,而采用正交分解方法,使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变成同一直线上的力,再利用平衡条件求解,就显得方便。因此力的平衡条件可以写出F合=0或Fx合=0,Fy合=0。

3.课堂小结(投影)

教师提问:刚刚我们进行了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实践,谁能归纳一下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最后教师做归纳是:1.究对象;2.体受力;3.力的合成或分解图;4.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三力问题可以通过力的合成的边角关系求解,多力问题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

七、总结与评价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本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评价反馈。

附:

(1)应用训练题

学以致用:解决儿童乐园里滑滑梯角度设计问题(在教室解决);

素质检测:分析江苏江阴公路大桥钢缆受力问题,用计算机完成相关计算;

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悬索桥的图片,为柳州市大桥的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

(2)课后作业:做课本p.73练习-(1)-(4)题。

八、专家点评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新颖,教学实施效果较好。首先,本课最大的特点在于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授课老师在组织授课内容时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有机地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现象和事件中,并自始至终地贯彻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了知识,生活会更美好”的思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学生在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同时,课堂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学生积极参与,学有所得。

当然,课堂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得不够。如果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人手一机或两人一机,在自己操作的过程步步验证、步步探究,其教学效果会比当前的教学效果好很多,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完成意义建构。

总得来说,本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贯彻了新教材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物理方法的传授,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不仅重知识更重方法的精神。

高一物理课件(篇6)

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功率

(一)引入课题

首先以提问方式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

然后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实际问题中,有做功快慢之分,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来描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功率

初中同学们学习过功率的有关知识,都知道功率是用来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我们一起讨论一些问题.

力F1对甲物体做功为W1,所用时间为t1;力F2对乙物体做功为W2,所用时间为t2,在下列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

A.W1=W2,t1>t2; B.W1=W2,t1<t2;

C.W1>W2,t1=t2; D.W1<W2,t1=t2.

上述条件下,哪个力做功快的问题学生都能作出判断,其实都是根据W/t这一比值进行分析判断的.让学生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总结并板书如下: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P表示功率,则:

P=W/t

明确告诉学生上式即为功率的定义式,然后说明P的单位,W用J、t用s作单位,P的单位为J/s,称为瓦特,符号为W.最后分析并说明功率是标量.

接下来着重说明,功率的大小与单位时间内力所做的功为等值.

至此,再将功的定义式与速度v的定义式作类比,使学生理解,虽然研究的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但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后面讲瞬时功率做了些准备).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功率的物理意义.

上一节我们讲了功的概念、功的公式之后,经过分析和讨论,对功的物理意义已有所了解.谁能复述一下?

在学生说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之后,立即启发:那么做功快慢恰能表明能量转化的快慢吗?因此,应该将功率理解为是描述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并将这一认识进行板书.

2、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

举例:一个质量是的物体,从地面上方2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1s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多少?(与学生一块算出是5m,g取10m/s2)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与学生一起算出W1=50J)第2s时间内物体下落的位移是多少?(15m)这1s内重力对物体做多少功?(W2=150J)前1s和后1s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各是多大?(P1=50W,P2=150W)这2s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P=100W)

指出即使是同一个力对物体做功,在不同时间内做功的功率也可能是有变化的.因而,用P=W/t求得的功率只能反映t时间内做功的快慢,只具有平均的意义.板书如下:(1)平均功率:

P=W/t(2)瞬时功率

为了比较细致地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做功快慢,引入了瞬时功率的概念,即瞬时功率是表示某个瞬时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提出瞬时功率如何计算的问题后,作如下推导:

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平均功率可以写成如下公式:

P=W/t=W = F·s/ t,而s/t=v

所以:P= F·v

当t值足够小时,v就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这时P就表示该时刻的瞬时功率.

因此 P=F·v 就是瞬时功率计算公式

讨论:

①如果作用于物体上的力F为恒力,且物体以速度v匀速运动,则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保持不变.此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情况下,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与任一瞬时的瞬时功率都是相同的.

②很多动力机器通常有一个额定功率,且通常使其在额定功率状态工作(如汽车),根据P=Fv可知:

当路面阻力较小时,牵引力F也小,v可以大,即汽车可以跑得快些;

当路面阻力较大,或爬坡时,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v必须小.这就是爬坡时汽车换低速挡的道理.

③如果动力机器原来在远小于额定功率的条件下工作,例如汽车刚刚起动后的一段时间内,速度逐渐增大过程中,牵引力仍可增大,即F和v可以同时增大,但是这一情况应以二者乘积等于额定功率为限度,即当Fv=P额.以后,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

应用公式P=Fv计算m=1kg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1s末和2s末的瞬时功率.

由v1=10m/s按公式求得P1=100J;由v2=20m/s按公式求得P2=200J.

根据上述结果启发学生思考瞬时功率的物理意义.最后指出,此题中是重力对物体做功,使重力势能逐渐向动能转化.随着时间的延续,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加快.

3、例题讲解

1、如图1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的质量m=5kg,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位移为s=36m时撤去拉力F.求:在下述两种条件下,力F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各是多大?(取g=10m/s2)

(1)设水平面光滑;

(2)设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让学生计算力F在36m位移中所做的功,强调功只由F和s这两个要素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因而两种情况下力F做的功相同,均为W=360J.

②由同学计算这两次做功所用的时间.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

分别求出t1=6s,t2=12s.

③用功率的定义式即平均功率的计算公式求得P1=60W,P2=30W.

如果有的同学用公式vt2=2αs分别求出每次的末速度,再用公式:

和,最后用 求得最后结果也可以,并指出这是 求出每次的平均速度 解决问题的一另一思路。

2、如图2所示,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A,在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下,正以v=2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F的大小为100N,方向与速度v的夹角为37°,求:

(1)拉力F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2)物体向右运动10s的过程中,拉力F对它做多少功?(sin37°=,cos37°=)

通过此例题的解答,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Fvcosα,并提醒学生,不要认为F与v总是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知道,在功率已知的条件下,可以用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力所做的功.第(1)问的结果为P=160W;第(2)问的结果为W=1600J.

3、课本p.139上的例题,注意区分几个概念.

(三)课堂小结

1、我们讲了功率概念之后,得到了两个公式,定义式P=W/t和瞬时功率的公式P=F·v.

2、公式P=W/t中的t趋近于零时,P即为瞬时功率.不过此公式主要用来计算平均功率.公式P=Fv中,当v为瞬时速度时,P即为瞬时功率;当v用平均速度

时,也可计算平均功率.当然要注意 所对应的时间段.

说明:

1、将功率理解为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具有普遍意义.如一台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10kW,表明它每秒钟可以将10kJ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不管它是否工作.因而机器的功率实际上可以表示它进行能量转化的能力大小.

2、力可以做负功,自然也有负功率.学生不问到时可以不讲.课本上也没讲.重要的不是功率的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正负问题,而是要结合实际问题说清楚能量转化的方向和快慢.例如,一物体沿粗糙水平面向前滑动,根据P=f·v可知其机械能向内能转化,转化的快慢与速度v成正比,这就表达清楚了,没有强调负功率的必要

扩展资料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是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通常都在铭牌上标明,机器工作时,必须受额定功率的限制,这是基本原则,发动机实际的输出功率(即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在某些情况下,实际功率也可以略大于额定功率,但不允许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关于汽车启动的运动过程分析

1、下面我们来讨论汽车起动的模型:(1)以恒定功率起动,其运动过程是:

2、以恒定加速度起动,其运动过程是: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机车启动的两种过程

1、以恒定的功率起动:

机车以恒定的功率起动后,若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随v增大,F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当速度v增大时,加速度a减小,其运动情况

时,a减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达到最大值而做匀速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图

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所示.

2、车以恒定的加速度a起动.

由 知,当加速度a不变时,发动机牵引力F恒定,再由 知,F一定,发动机实际输出功率P随v的增大而增大,但当P增大到额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发动机保持额定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功率不变,v继续增大,牵引力F减小,直至 后匀速运动.

在P增至

时,车速达到最大值,此之前,车匀加速运动,其持续时间为

(这个 必定小于,它是车的功率增至

之时的瞬时速度).计算时,先算出F;,再求出

在P增至 图,最后根据 求t.

.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之后,为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到

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所示。

习题精选

(一)1.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时间t内重力的平均功率为_____,t秒末重力的瞬时功率为_____.2.设飞机飞行时所受的阻力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飞机以速度v匀速飞行时其发动机的功率为P,则飞机以2v的速度匀速飞行时其发动机的功率为_____.3.起重机的钢绳吊着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先以加速度a(a<g)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最后减速运动到静止,则关于各段运动中绳的拉力的平均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段平均功率最大 B.第二段平均功率最大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C.第三段平均功率最小 D.第一段平均功率最小

4.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是50 kg,他1分钟跳180次,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瓦?(g取10 m/s2)

5.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乘客,如果他自己也沿着扶梯匀速上行.那么在运送乘客到达同样高度时,自动扶梯的发动机所消耗的功和功率的情况是

A.功增加,功率不变 B.功减少,功率不变

C.功不变,功率增加 D.功不变,功率减少

E.功和功率都不变 F.功和功率都减少

6.在20 m高处以大小相等的初速度v0=20 m/s将三个质量均为 kg的小球a、b、c分别竖直上抛、平抛和自由落下,从抛出到落地的全过程中,求重力对三球做的功和平均功率(不计空气阻力,g=10 m/s2) 参考答案:

 W5.B6.20 J、20 J、20 J10((二))W,10 W,10 W

1.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上加速运动的电梯中有一个斜面,斜面上有一个木块与斜面一起随电梯向上加速运动,木块相对斜面静止.试分析木块受到力做功情况.

2.有一物体受一水平力作用,第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前进了 位移,第二次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前进了 位移,试比较两次F做功情况.

3.斜面体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块B沿斜面加速下滑,如图所示,试分析 滑块B所受各力在滑块B下滑过程中的做功情况.

4.质量为m的木块,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 时间,则在 s末的功率为,在整个 时间内F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

5.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汽车的质量为,它与地面的动磨擦因数为 则:

(l)汽车保持额定功率起动后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汽车从静止开始以)

6.如图所示,质量为 的物体从光滑的斜面顶端自由下滑,斜面高为,长为,求在从顶端滑至底端的过程中,受到的力所做功及它们的冲量.

7.一光滑小球沿半圆形圆槽从槽口由静止沿槽滚至槽底所用时间为t,速度为,则此过程中().

(A)槽对小球的支持力冲量为零(B)槽对小球的支持力做功为零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的加速度匀加速起动,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g取 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C)槽对小球的冲量为m

(D)小球所受合外力冲量为m

8.在水平的船板上有一人拉着固定在岸边树上的绳子,用力使船向前移动(如图),关于什么力对船做功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绳的拉力做了功

B.人对绳的拉力做了功

C.树对绳子的拉力做了功

D.人对船的静摩擦做了功

9.一质量为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从

开始,将一个大小为 F的水平恒力作用在该木块上,在()

时刻F的功率是

A. B. C. D.

10.汽车额定功率为 定功率,汽车行驶中受到的阻力 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假如汽车始终都在额下工作,那么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如图所示)

【参考答案】

1.解答分析木块受力情况.因为木块加速向上运动,所以其受力图如图,重力G与位移方向相反,重力做负功;支持力N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支持力做正功;静摩擦力f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也为锐角,则静摩擦力做正功.

2.因为,F,一定,故两次力F做功相同.

为B 3.提示 画出A、B的始末位置,分析两物的位移,注意B的对地位移 相对A的位移 位移 与A相对地的位移 的合成(如图),找出各力与B的对地的夹角即可判断各力的做功情况.

来求: 4.解答 时间末的功率为瞬时功率,用

时间内平均功率用 来求:

时,汽车的速度最大,此时:

,5.解答(1)汽车以额定功率起动,当

所以最大速度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2)汽车以匀加速直线运动起动,汽车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由① ②得:

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维持的时间

6.解答 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和垂直于斜面斜向上的弹力N,如图所示,先求斜面下滑的时间:

,,重力所做的功: .

重力的冲量:

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所做的功: .,弹力的冲量:

冲量方向沿垂直斜面方向向上.

7.解答 正确答案为(B)、(D).

8.解析 绳的拉力、人对绳的拉力和树对绳子的拉力并没有作用于船,没有对船做功.只有人对船的静摩擦力作用于船,且船发生了位移,故对船做了功,且做正功.设想一下若船板光滑,人与船之间无摩擦力,则人拉绳时,人前进了,船则在原处不动,没有力对船做功.

9.解析 此题不少同学选C,原因是将

时刻的功率错误的理解为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从而用 求得C答案.因此出现了错误.T时刻的功率为瞬时功率,只能用 求解.

因为物体加速度,T时刻速度

所以,故选项B正确.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10.解 开始起动时.车速较小,由 汽车所受的合外力

得,F牵引力很大,由于

小所以阻力

也小,比较大,汽车的加速度较大;随着汽车速度的增大,阻力也在多大,牵引力在减小,但只要 那么汽车所受的合外力就不为零,汽车就有加速度,汽车的速度就变大,所以汽车做的是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当速度增大到某一个值时,牵引力F减小到某一个值,阻力增大到某一个值,这时如果 加速度

,速度,那么,加速度为零,则牵引力,阻力,都是确定的值,不再发生变化,这时速度的值为最大值,用公式表示为:

在通常计算中,一般假设阻力恒定不变,那么上述结论对这种情况一样成立.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高一物理课件(篇7)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1、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学习了重力,重力势能的知识后,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设计思想是先学习特殊现象,再学习一般现象,即先学习弹力、重力、摩擦力,再学习力,因此本节课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识教学以外,还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见方法即通过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有良好的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拓展介绍了万户飞天和神州飞船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献身科学的激情,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本节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并获得了成功。

高一物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

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建立坐标系,如果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x坐标间的关系具有y=ax2的形式(a是一个常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三、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位置,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轨道末端)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

3.确定球的位置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眼睛粗略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位置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位置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位置.

4.描点得轨迹

取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五、数据处理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y),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利用公式y=2(1)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最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x2,将某点(如B点)的坐标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否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六、误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没有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位置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中必须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检验是否水平的方法是:将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水平部分,将其向两边各轻轻拨动一次,看其是否会加速或减速运动).

2.方木板必须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

3.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位置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高一物理课件(篇9)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

2、力的分类

[重点难点]

1、力的分类

[教学要求]

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

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

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

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

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

(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性质力一般不超过这六种)

[巩固练习](练习时间:三分钟)

把下列的力按“性质力”和“效果力”进行分类

弹力、重力、动力、摩擦力、磁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斥力、引力。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高一物理课件(篇10)

[高中物理课程计划]

第4节

抛物线物体的运动

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知道弹丸水平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是水平的,只有垂直方向受重力影响,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了解水平弹丸运动的形成条件 .3。了解弹丸运动是一种匀速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能够运用弹丸运动定律回答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演示实验,总结弹丸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图5-17“平面物体的Flash照片”的分析,或者平面物体课件的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的不足感官功能,从而培养新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猜测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理念与方法教育目标: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开展科研过程教育。以抛物面运动规律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突出物理科学研究的一条总体思路: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确定结论→追求统一。 .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规律研究复杂曲线运动,渗透“曲变直”、“复变简”的方法和“等价代换”、“正交分解”的思维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控制思维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实验思想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实验的本质在于控制”的思想,在平面抛物线物体的实验中非常突出。例如,装置中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垂直放置的控制;操作强调每次在滑道的同一高度将球从静止中释放出来的控制;测量球的位置时控制实验误差。 2 在理解平面抛物线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应注意“物体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中国东汉王冲(公元27-97年)作了三项努力。十年间,着有《论衡》一书,三十卷八十五章,约三十万字。已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样,它就渗透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的美德教育中。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抛物线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如何形成的;

2 .抛物线物体的运动如何分解成水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自由落体?这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设备】

1.平抛和垂直下落轨迹演示器(包括电源和三个钢球); 平轨轨迹示踪器(包括手推车和绘图笔)

2.平抛、自由落体和水平匀速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大小相同的球、小锤子、支架等);

4. 《飞机轰炸》课件

1.平抛课件2(可以分析和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垂直自由落体运动); 5、《猎猴》课件3“可以演示第一卷p.89习题(3)中描述的现象”。介绍话题

对话介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我们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运动方向。直线运动。

《穿透与迁移原理,激发逆向思维》

今天我们要研究这样一种新的运动,请看实验演示:《小粉笔》头沿水平方向 这些“桌面弹出”、“水平扔球”、“沿水平轨道扔汽车”是什么运动?“执行顺序和期望的原则”【黑板写项目】平面物体运动新课

(1)老师问〖观察现象,初步分析〗

从以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运动的特点和原因?(已完成)由同学们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与学生互动3分钟”

健康:抛球具有以下特点:1.水平抛球,2.抛球,手推车, 粉笔头只受重力作用(空气阻力很小并且可以忽略)。由于初速度和合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运动轨迹一定是曲线。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水平方向上以初速度抛掷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称为水平抛物运动,而水平抛物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 (2) 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做出)〖guess〗

水平弹丸的运动可以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iii)师生共同(互动10分钟)进行〖实验验证研究〗

观察示范实验:(1)水平投掷、垂直坠落轨迹演示。 Flat 投掷和垂直落下的轨迹演示,(2)水平抛物面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教科书图5-17)

1.在“平面抛物线物体的闪光照片”上,用铅笔画几条垂直和水平线,并穿过球的中心,用刻度尺测量这些球之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并然后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得到同时前进的水平距离相等,可以证明水平运动的水平运动是匀速的。这意味着垂直运动不会影响水平运动。

2.通过水平投掷和垂直下落轨迹演示器的演示:平抛球和自由落体球同时落地。

在一定高度的条件下,平抛球以不同大小的水平速度抛掷(锤子的冲击力不同)。条件下,平抛的初速度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

推理:投掷动作的时间与初速度无关,也就是说投掷动作的垂直运动是自由落体。

分析验证:从教科书中的图5-17“平面抛物线物体的闪光照片”可以看出,开始自由下落同时抛的球落到了相同的高度同时。实验表明,弹丸的水平运动是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不影响水平弹丸的垂直运动。激励原理)(约10分钟)清晰:以投掷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垂直向下方向为y轴正方向。从投掷时刻开始,t时刻粒子的位置P(x,y)如图1所示。

(1)

(2)

由于计时从投掷点开始,所以粒子在t时刻的坐标正好等于粒子在t时刻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所以(1)和(2)是位移公式为投影运动。

①由公式(1)和(2)可知,质点在xOy平面上任意时刻为射影运动的位移公式。 s?OP?

1x2?y2?(v0t)2?(gt2)2

2ygt

?x2v0②求粒子在时间t的位移, t 此刻质点相对于投掷点的位移大小可满足以下关系: s 与 x 轴正方向的夹角 α、α。 tg??③从(1)和(2)两个方程中消去t,得到轨迹方程 上述方程是抛物线方程,“抛物线”这个名字来源于物理学。

如图2所示。弹丸运动的速度公式

粒子在t时刻的速度vt由水平速度vx和垂直速度vy组成。 vx=v0 vy=gt vt的大小

vt的方向可以用vt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β来表示,满足如下关系

< p> 实验、鉴定结论】(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

在科学的发展中,只有当不同的研究人员通过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结果时,科学结论才能得到认可和认可。认可。已确立的。

㈥ 下一步是追求团结(指导学生自己阅读相关材料)。在科学史上,每当在特定领域获得物理定律时,科学家总是将其与自己的基本理论进行比较。当你得到平抛定律时,你必须想到它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统一性:水平方向F=0,a=0。匀速运动;垂直方向F=ma,a=g。自由落体运动。可见:平抛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是统一的。巩固示范(拓展视野、拓展知识、拓展想象力)

1.飞机轰炸》课件1.《结合教材Phenomenon第87页描述的例子》2.《猎猴》课件3《能演示上册p.89练习(3)中描述的现象》 .布置作业(适时进行物理史教育)

1.练习3(1)、(2)、(3)课外思考与“讨论1”什么是水平飞行时间抛物面与什么有关?与一个有关的水平位移是多少。“讨论2”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对话中的两种新科学》一书中说,当一块石头从一艘船上的桅杆顶部落下时,这艘船是否是静止或匀速运动,它会落在桅杆脚下,自己动手。在这个实验中,请用平抛运动定律解释这种现象。生活中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 p> 2.练习3,问题⑷、⑸、⑹、⑺在练习册中完成。 【教学说明】 】 1. “导论”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strong>一个不可估量的角色。从已知到未知,是一种笼统的介绍方法,话语要简洁明了。 《平面物体的运动》课所需要的准备知识是:运动的合成、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一些直线运动的知识。因此,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尝试的欲望。 2. 做好示范实验和分析Flash照片是学习新课程的关键。从实验事实出发,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做出猜测,然后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规律,然后需要重复实验来识别结论,最后追求统一。这是一种研究物理科学规律的一般方法,也是本课程教学的主线。教师应特别注意。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习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给学生一种成就感。因此,将此教案交给学生完成对规律的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和推演。 4.本课重点是掌握横抛分解法。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投掷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教科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的材料。因此,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演示课件,还要注意简单的理论分析。 ,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进行这种理论分析。 、水平距离等,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推导,根据公式画出它的轨迹,而不必死记硬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讨论中澄清以下问题,这将有助于巩固这一教训。有好处 (1)飞行时间是由垂直子运动决定的,即自由落体运动,所以飞行时间t是由高度h决定的,与此无关与水平子运动。也就是说,无论有多少水平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抛出,只要它们处于相同的高度,它们就会同时降落;水平飞行距离与水平初始速度和飞行时间有关。本课的例子和练习的第三部分 1, 2, 3题都是这方面的讨论题。 (建议课外坚持思考巩固)。 (2) 任意时刻平抛运动的速度为其此时两个子运动的速度之和。它的大小和方向需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而且它的方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平抛运动的速度不能直接用等变直线运动公式推导出来。

高一物理课件(篇11)

圆周运动

1、线速度V:

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该比值即为线速度

②V=Δs/Δt单位:m/s

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

2、角速度ω:

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

②公式ω=Δθ/Δt(角度使用弧度制)ω的单位是rad/s

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

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

5、关系式:V=ωr(r为半径)ω=2π/T

6、向心加速度

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达式: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

高一物理课件(篇12)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 “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 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 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 表示,Δx的大小表示 ,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处,则Δx = ,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例说明。

【思考与交流】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 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 , ㎝/s或㎝s-1

4、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 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 的方向 , 位移是矢量,那速度呢?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般来说,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不一定时时一样,所以由v=Δx/Δt求得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Δt内的 快慢程度,称为: 速度。

平均速度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决定,它的_____________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所以平均速度是 量,

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速度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这么大呢?

2、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

【思考与交流】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2,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个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速度?

总结:质点从t到t+△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x/t△中,△t取值 时,这个值就可以认为是质点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问题: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

1。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 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

3。 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

4。 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知识点三:速度和速率

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相应部分的内容并填空:

速度既有 ,又有 ,是 量,速度的 叫速率,速率是 量。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举例:

高一物理课件(篇13)

[高中物理课文3-5]

力学单位制

I.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派生单位。

2.了解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4.训练学生在计算中使用国际单位制以简化操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位制及其应用。

难点:正确理解单位制是错误的!链接无效。在计算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1)、新课介绍

我们学过很多物理量,其中大部分是有单位的,有些是由物理公式决定的。一般来说,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择,这样同一个物理量就会有多个单位,同时也会有多个单位制。那么,什么是通用单位制呢?它们是如何建立的?在本课中,我们将研究这个问题。 (2) 单位制

1.基本单位??strong>:选择几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三个基本单位:a:长度单位——厘米(cm)、米(m)、千米(公里); b:时间单位——秒(s)、分(min)、小时(h); c:质量单位——克(g)、公斤(kg)。

2.派生单位:根据物理公式中其他物理量与基本物理量的关系,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称为派生单位。

1 物理公式不仅决定了物理量的数量,而且决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例如:

(1)如果我们选择位移单位为米,时间单位为秒,可以用v?米每秒。

(2) 结合公式a?Vt-Votst推导出速度单位

,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秒平方。

(3)如果质量单位选择公斤,可以用公式F=ma推导出力的单位。

3.单位制:基本单位和派生单位共同构成单位制。 (3)、学生阅读课文:国际单位制和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p>

1.长度单位 - 米 (m)

2.时间单位 - 秒 (s)

3.质量单位——公斤(kg)(4)、巩固训练:

1。存在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列要求填空: A.质量; ; /s ; D. 密度; /s; ; ;; I..长度 j.时间。 (1) 物理量是 。

(2)国际单位制中有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

2。例子:

一个原始静止物体,质量为7kg,在14N的恒力下: a:5s结束时的速度是多大? b: 5s走了多远的距离?

解析:在这道题中,物体的作用力是已知的,需要弄清物体的运动。物体的初速度为v0=0,在恒力作用下产生恒加速度,所以用作初速度为零的均匀体。为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得到加速度a,最终结果可以通过运动学求解得到

2 个答案:

p>

已知:m=7kg, F=14N, t=5s 求:vt 和 S 解:a?Fm?14N7kg2=2m/s=2N/kg

< p> 2 vt=at =2m/s×5s=10m/s s=12at=212×2m/s×25s=25m 22 注:按照国际单位制统一各已知量的单位后,不有必要一一记下每个物理量的单位。只需在最终结果后写下正确的单位即可。

简化解题流程:

a?Fm12?147m/s2?2m/s2vt?at?2?5m/s?10m/s s?at?212?2 ?25 ?25m训练:

对于一个质量m=200g的物体,它的加速度测量为a=20cm/s,那么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和单位,下面的运算都是正确和一致的一般操作要求是。

答:F=200?20=400N; B: F=?=: C: F=?=; D:F=?/s= (5)、类总结:

(?1) 几个选定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2)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单位制(?1)是由基本单位和物理单位(?2)推导出来的,在计算时,一般不用每个3都写出来

2个单位长度;大量的;由时间公式导出的物理量单位制,量的单位(6),课外作业:省略

免费下载物理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免费下载完整版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物理教学工作总结免费下载

九夏物理免费下载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物理课件(篇14)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主要是高科技的竞争,高科技人才又来源于教育,21世纪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性人才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认真学习适应新课程标准,重新认识教育过程、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方法。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笔者就自身教学反思,谈以下三点感受。

例如:这节课的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核心是参照物。难点是参照物的选择,而参照物这个概念教学不能仅通过教师讲解,要充分运用一定的录像片,同时要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去发现概念的确切含义。例如录像片中坐在行走的车中的两个小朋友,相互没有运动。而地面的小朋友却发现车上的小朋友在快速运动,这样同学们很快明白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取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每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基本概念须通过实验(演示、分组)获得。

例如:讲电流的磁场后提前让学生准备铜导线,并让学生绕成矩形,上新课时让学生猜想磁能否生电?此时课堂十分活跃(可能生电、可能不生电)然后学生根据猜想分组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轻松的得到“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要产生电流。”

总的来说,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已去摸索科学探究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学会评估,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同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时类似的过程,从而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材。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厂长年个人工作总结七篇

厂长年终发言稿 店长年度工作总结个人 02-05

奶奶写人作文七篇

奶奶写人作文 02-05

[热门写作]高一叙事文章:拔河比赛篇二

拔河比赛作文 拔河比赛 10-20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推荐12篇

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 02-05

讨女朋友检讨书集合

女朋友检讨书 02-05

心中的桥作文

心中作文 02-05

管理干部述职报告(范本14篇)

管理干部述职报告 02-05

世界无烟日标语图片文案(50条)

世界无烟日标语文案 无烟日标语文案 02-05

金毛可以一直喂奶粉吗

宠物大全 宠物训练 02-02

抢到手捧花说的祝福语必备(28条)

到手祝福语 02-05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十二篇

将革命进行到底观后感 法治进行时观后感 02-05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