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趣祝福范文大全教师在学期开始之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应该规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提高课程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可以在网上找到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请注意,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使用。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3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长方体,请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2.看上图,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引导学生想象导入新课。

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4.像这样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就是正方体。(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

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板书:面、棱、顶点)

课件出示例3。

2.组织学生根据正方体实物尝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3.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1.引导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1.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来汇报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有目的地观察、讨论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在小组内选一个代表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总结并汇报。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完全相同,面积都相等。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填写记录单。

3.动手操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1.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学生已具有概括长方体特征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着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整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实践操作中,通过“看、摸、量、数、比”等活动丰富对正方体的感知,形成表象,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体现在: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面积分别( )。

(3)长方体的12条棱,每相对的( )条棱为一组,12条棱可以分成( )组。

2.填一填。

(1)正方体是由6个( )围成的立体图形。

(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5cm,它的棱长总和是( )。

(4)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每条棱长是( )。

4.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cm,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长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cm,宽是4cm,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师:(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课件演示)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

学生举例。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小组观察长方体和自学例1,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问题提示: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你怎么知道的?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师适当帮助学生)

(4)学生汇报结果。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下面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画下来。出示透视图。问:明明6个面都是长方形,为什么除了前后两个面其余四个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

生:(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出示立体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补充虚线)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它的十二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么分?

学生交流汇报。

(师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练练手:(1)(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提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2、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三)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并知道它的特征,那正方体又有什么特征呢?

(1)小组自主观察、探究。

(2)小组汇报交流。(师板书)

2、师: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那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图。

三、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1、抢答游戏:(电脑出示)举出周围近似长方体的物体,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得多。

2、填一填:特征练习。

3、想一想:下面每个物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问第1个图: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后面呢?第二个图,左面的面积是多少?右面呢?第三个图上面的面积是多少?下面呢?

四、尝试总结,联系生活。

师结:让我们欣赏一组生活中长方体的图片吧。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这些建筑物、工艺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都是人们根据长方体的这些特征做出来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7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课教学中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巧妙的商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参与研究、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你如何验证相对面大小相等、相对棱长短一致;拆装长方体、正方体,你有几种方法?在这一系列开放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4、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优化教学效果。

本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手优化教学。如: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以及相对的棱完全相同的过程。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静和动结合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环节,课始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数学王国城堡图。然后教师请学生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第二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数学城堡主人——机器人的组成,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师利用电脑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顺势提示课题。

[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课件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认数学城堡和机器人的组成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

(一)初步感知面、棱、顶点。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跟随机器人动手玩(切土豆)的游戏,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的演示初步感知、体验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

[这一环节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充分利用了切土豆这一生活经验,一刀出面,两刀出棱,三道出顶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操作中发现,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动脑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同时出示温情问题导向: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条棱的长短一样吗?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每个顶点有几条棱相交?4老师希望你能用实践作说明以上问题。

学生在动手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请代表汇报。

[一、二环节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同时教师的温情提示,也体现实现的人文关怀]

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有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接着排开、分解;十二条棱也分组排开;八个顶点也进行闪烁;验证了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的两个面也是正方形)。

[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也突出了教学难点。]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这部分采用直接演示,学生观察特征,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环节: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请学生用学过的知道说明哪些立体图形是长方体、正方体?(先小组合作学习,在请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同学们已经拜访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城堡主任机器人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下,看看今天谁是数学城堡的能手。

根据一个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各个面吗?

1、拆装比赛。(先把长方体、正方体拆开,然后再装好,看看谁的方法最多。)

2、摆好长方体比赛。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中摆法?

[这部分有两组活动,才层次分明。通过电教媒体的优美情景的创设,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中,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在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中巩固新知,发展了空间观念。]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张学习报告,(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表格)整理今天的学习内容,同时合理评价同学、自己在学习中表现和收获,并提出不同见解和值得探究的问题。

[反思总结由“关注结果”走向“关注发展”,“凸现”了过程性、激励性。梳理知识时不仅设计学习报告,总结自己的学习,还开展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双向参与、交流互动新评价方法。同时也提倡反思问题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初步会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能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究长发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表面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机、多媒体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体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合是()厘米;(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学生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和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和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多媒体课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师:想一想,长方体表面积该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归纳后板书: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出示例1 问:做这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需要多少硬纸板实际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3)找出用不同方法解答的两个同学板演,之后讨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3、练一练

练习教材24页“做一做”(利用投影订正)

4、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1)师:看看自己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能说出如何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师:如何用棱长来表示它的面积? 生:棱长×棱长×6(2)试解下面的问题: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为6.5cm,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

5、讨论: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该如何计算?

师: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不是求长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审题时要注意分清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和。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教材25页第3题。

2、计算教材25页第4题。

3、口答。判断正误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长、宽、高。()(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列示是4×2×6()(3)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小。()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如何计算?

2、作业:教材26页8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3、表面积公式的应用

例1(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平方米)答:至少要用1.66平方米的纸板。例2 6.5×6.5×6253.5

=42.25×6 =0.83×2(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墨水盒至少要用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1.判断。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延伸阅读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


趣祝福编辑根据您的需求为您准备了一篇内容完备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 学生表现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平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习的第2题。

3.练习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1~2页例

1、例

2、“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教具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明确操作要求:同桌2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长、宽和高;再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并量出它的棱长。

2、做练习一第2题

观察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3、做练习一第3题。

4、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引导:数一数,各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摆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辩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兴趣,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促进迁移

屏幕显示:点线面体(动态)

(1)由点到线

(2)由线到面

(3)由面到体

当显示到面慢慢地向后移动变成一个长方体时,老师激疑:这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吗?像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

二.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盒,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

2.让学生举出长方体的实例。

3.出示反例,揭示课题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说不出来,老师说明: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三.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观察实物:面、棱、顶点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2)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完成板书(略)

(3)指名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并说明:以后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分析、判断。

3.出示实物(四棱台)让学生说明这个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不是长方体。

(二)培养识图能力

(1)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长方体,让几个学生分别说:能看到哪几个面?

(2)用电脑画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长方体的直观图。

(3)屏幕显示:根据下面各图,摆放长方体学具(图略)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用电脑操作,把上题中不是长方体的图形去掉。

2.教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电脑显示: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略)

(四)认识正方体

1.承上启下,引入正方体

根据学生回答的上面的最后一道题的结果,教师说明:像这种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把课题补充完整。

2.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指着上题的5个图形说明:这些都是长方体(屏幕显示集合图)其中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屏幕继续显示集合图)

3.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既然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吗?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4.总结(略)

四.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和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指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并在充分的探究验证活动中获得一些学习方法。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能初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空间观念的发展及对长方体的棱和面的特征的探究

教学难点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验证活动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尺子、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学具:每组一个学习包(包内有长方体盒子、剪刀、尺子、白纸、小棒、铅笔、电线等)

教学过程

一、预热铺垫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玩个简单的游戏,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敢接受挑战吗?教师举起左手掌,问:另一只手掌如果要和它相对,该怎么举?现在老师站在这里,谁愿意上来和老师相对而站?请一生上来,然后教师通过转动身体考考该生的反应能力。最后,教师通过变换手势考全班同学对相对的理解和反应能力。

二、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

这三个分别叫什么图形?可以统称为什么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2、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变形魔术,想看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把这个圆放平,然后向上平移,会得到一个什么形体?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由圆向圆柱的演变过程。

3、如果把长方形也向后平移,会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课件演示。

4、教师将一个两端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藏在衣服里面,只露出一个正方形面,你们猜猜看,老师衣服里面藏的是什么形体?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问: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5、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变形魔术。教师课件演示先得到正方体,再演变成长方体之后又回到正方体的过程。

6、通过刚才的这几个变形魔术,你能大胆地猜猜看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你能用圆圈集合图的方式表示出两者的关系吗?指名板演,其余同学画在本子上。

7、现在这些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课件出示:立体图形。

三、探究验证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你觉得研究哪一个更具有挑战性?

2、对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它的特征?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摸摸面、棱、顶点,并结合课件初步揭示面以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3、对于前几个特征,郑老师深信不疑。但对于相对的面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两句话却是半信半疑。老师要在这两句话后面打上大大的问号,接下来,老师就要看看,谁能用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从而让郑老师乖乖地把问号擦掉。

桌面上的材料你都可以用,比比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最精彩!(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参与)

4、反馈交流。已经证明了相对的面相等的小组向老师招招手,你们组找到了几种方法?哪个组愿意先上来交流?

已经证明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小组给老师一个成功的微笑,你们组找到了几种方法?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共享?

5、同学们真是表现得太精彩了!老师再也不半信半疑了,而是坚信不疑地认为应该把这个问号给擦掉,你们高兴吗?

6、教师用课件再次演示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后问:现在你能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说一遍吗?小组内互相说说,然后指名上讲台拿着模型描述。

7、前面我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测: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它到底特殊在哪里呢?教师板书正方体特征,然后指名上黑板验证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8、假如不准你用桌面上的材料,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证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特征吗?

9、为了我们后面学习的方便,我们把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大家观察一下,正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课件演示正方体长、宽、高相等)。

四、练习拓展

1、填空:(先由师生共同填写,然后学生安静阅读一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有: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不同点有:

1)长方体6个面是()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而正方体6个面都是()形;

2)长方体()的面面积相等,而正方体6个面面积();

3)长方体()的棱长度相等,而正方体()条棱的长度()。

3分米

2、右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2分米、3分米,如果要把这个长方体的隐藏部分

2分米

补出来,你需要借哪些长度的棱?课件演示补全后

5分米

问:如果要把每个面都贴上彩纸,你会用剪刀剪出

那些形状的长方形?

3、下面图形沿着虚线拼折,能恰好拼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前两幅图学生思考后演示,第二幅详细研究对面,第三幅思考后教师用课件演示,然后问:如果要使它能恰好折成正方体,这个多余的面应该放在哪里?学生想象猜测后教师用纸片演示。

4、如果老师要在你们面前的盒子中装入一件礼物,寄给我的好朋友,为了安全和保密,我想在盒子外面包上一层彩纸,你能用上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算一算,最少要用多少面积的彩纸吗?计算之前,要先干什么?测几条长、几条宽、几条?

五、互动小结

上了这么长的时间,老师也觉得累了。接下来,老师和再和大家一起做一个猜哑谜游戏好吗?老师做动作,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把老师心中想说的话喊出来好吗?

1、教师摸长方体的相对面;2、教师摸长方体的相对棱;3、教师摸正方体的6个面;4、教师摸正方体的12条棱;5、教师数长方体的12条棱,又数正方体的12条棱;6、教师做动作表扬并感谢同学们,并表示下课。

设计意图:

要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我觉得首先要思考一个话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认识空间与图形教学。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现在的空间与图形,这决不仅仅是语言表述上的变化,而是有着其丰富的社会背景的。由于受欧几里德公理体系的影响,传统的几何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推理既有演绎推理,又有合情推理,随着80年代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培养新人的时代要求,几何教学已经从过多的演绎推理转向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转向更全面地体现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探索、合情推理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

正是基于上述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认识,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关注了以下几点。

1、学生原有认知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就拿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来说,学生几乎从出生以来天天都要和这些形体打交道,加之在第一学段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避免由教师一步步带领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先让学生说说看:对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有关它的那些特征?这样结合观察,将学生大脑中对长方体特征的感性化、模糊化认识初步挖掘、梳理出来。从而也为后续的、充满趣味性与活动性的探究验证活动做好了准备。

2、通过多种途径凸现对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视。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经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途径应当多种多样。在本节课中,我先演示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初步培养空间观念,然后又通过挖掘学生原有认知激活学生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之后通过学生一系列的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丰富学生对空间观念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在这当中,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有时甚至其到了实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关注这些感性化的途径的同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而是再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结合以往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分析和推理进一步从理性的高度认识了它们的特征。

3、体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应用价值,仅仅停留在生活当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做成长方体、正方体是远远不够的。从教材编排中可以看出,教材是将认识和求表面积分为两节课进行的。试想一下,学生如果学完了整整40分钟,结果还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那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将是盲目的、被动的。因此,我在课堂将结束时设计了让学生尝试求出包装纸的最小面积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今天学的知识这么有用。当然这里并不需要展开对面积的具体探究,因为学生中有很多求的是面积,也有一部分求成了体积,而这恰恰是留给下一节课学生开展辩论的很好素材。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8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平面图形的面都在一个平面上?大家请看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在这些物体中这个(拿一个长方体)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

这个物体(拿一个正方体)呢?

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学习长方体。

二、学习新课

1、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画直观图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一)长方体的特征.

2、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同桌相互指出你手中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3、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下面我们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结合你手中的长方体学具,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完成以下问题,并将你得出的答案在组内交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板书: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如果老师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变成一样长,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呢?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请你观察你手中的正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3、请同学们对照长方体的特征,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在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拿出准备的正方体,请你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

4、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三中习题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9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分米=()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分米=()=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3.8米3,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分米3

0.54米3=()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540。

(2)出示例4:(投影片)3400厘米3,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分米3

96厘米3=()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4001000=3.4,填3.4。

(第2题同上理)961000=0.096填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米3()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580分米3=()米3

1.2分米3=()厘米3

*1米330分米3=()米3

*2.47分米3=()分米3()厘米3

3.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例5:(投影)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9米3=()分米3540厘米3=()分米3

38分米3=()米3*4分米350厘米3=()分米3

*10.35米3=()米3()分米3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投影)

0.5米3=500厘米3()2.6分米3=2米360厘米3()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良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趣祝福的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初步会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能根据现实情境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探究长发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表面积的计算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机、多媒体课件。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体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合是()厘米;(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学生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和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和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师:我们再从立体图形上看一看。(用多媒体课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图像要验证相对的面相等,展示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

师:想一想,长方体表面积该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归纳后板书: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出示例1 问:做这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需要多少硬纸板实际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3)找出用不同方法解答的两个同学板演,之后讨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3、练一练

练习教材24页“做一做”(利用投影订正)

4、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1)师:看看自己正方体表面积展开图,能说出如何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师:如何用棱长来表示它的面积? 生:棱长×棱长×6(2)试解下面的问题: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为6.5cm,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

5、讨论: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该如何计算?

师: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不是求长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审题时要注意分清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和。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教材25页第3题。

2、计算教材25页第4题。

3、口答。判断正误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长、宽、高。()(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列示是4×2×6()(3)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小。()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如何计算?

2、作业:教材26页8题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3、表面积公式的应用

例1(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平方米)答:至少要用1.66平方米的纸板。例2 6.5×6.5×6253.5

=42.25×6 =0.83×2(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墨水盒至少要用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近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易操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板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演示动作果断、敏捷、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7

一、操作引疑:

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

学习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

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

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

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

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再乘以4,就得铁丝长。

生7:量出红颜色棱的长度,再乘以4;接着量蓝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最后量黄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把三次积加起来就是铁丝长。

研究题3: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们小组研究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是一样。

生2: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正方体每条棱长都相等这点与长方体不同。

生3:我们小组归纳出:把正方体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长方体。

三、实践应用:

1、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出示数据),请小组成员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种长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员上来领取。

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漂亮!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用了几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2、你们能像教师这样,给长方体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再比较它们每个面的异同。

小组同学操作、汇报、交流。

[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反思是: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本文扩展阅读:长方体(又称矩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平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热门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严谨的教案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摘抄自相关专家精彩谈话的文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小编推荐给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您的知识面将会更加广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1

识别矩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设计

(1):复习介绍

想想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是一些图表(在课件中显示),你能从这些图表中找到矩形吗?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更多关于矩形的知识。 (板书题目)

(2):探索新知识

1.探索矩形的特征。

(1) 观察和猜测。

老师:大家都说这些图形是长方形的,但是看起来是一样的吗?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站在他们这边!为什么它们被称为矩形?换句话说,矩形是一种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同桌思考交流)

老师:谁来告诉你你的发现?

健康:我发现一个矩形有4条边。学生:我发现上下边是一样长的。学生:我认为左右两边的长度是一样的。健康:它有4个角。学生:四个角都是直角。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写下:4面,上下等长,左右等长。 4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与验证

师:长方形的上下边、左右边真的一样长吗? 4个角都是直角吗? (老师在猜测的特征后面写一个问号,表示需要验证)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健康:验证。

老师:你打算怎么验证? (学生思考验证方法并与全班交流) 老师:请用你手中的材料和你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验证。 (学生讨论、验证、教师检查指导、师生交流互动)

(3)全班交流。

老师:谁愿意谈谈你的验证方法?学生 1:我用尺子量了一下。

老师:用尺子量可以验证什么?健康:验证两侧是否相等。

师:还有谁用尺子量的方法验证过?验证结果如何?生:上下等长,左右等长。师:除了用尺子,还有别的方法吗?健康:还可以打折。

老师:你有很多办法!它是如何折叠的?上前示范给大家看。 (其余学生观察)

老师:大家也用对折的方法验证,老师检查。师:结果如何?

生:矩形上下边等长,左右边也等长。

老师:一个长方形的上下边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一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左边和右边呢?健康:也是相对的。

老师:是的,矩形的左右边也是相反的,它们是矩形的另一组对边。通过验证,我们知道矩形的两个相对边的长度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

师:如何验证一个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

老师:你们都用这个方法吗?大家和老师一起想了想。看看老师如何在三角板上使用直角比(课件演示)

老师:我们通过验证初步猜想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老师抹掉猜想?):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为直角。

(4)矩形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长方形的四个边也有各自的名字。两个较长的边称为矩形的长度。 (板书:长)想一想,这两个面叫什么?

健康:短。老师:哦,我的同学中文真不错。他们知道短期和长期是相反的。在数学中,我们不叫它短,一般叫它宽。 (写在黑板上)

2.正方形的特点。

(1) 长方形演变成正方形。

老师:这是什么人物? (课件演示:矩形) 学生:矩形。

老师: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度逐渐变短,长宽一致。师:这个时候变成什么图形了?生:方。 (2) 观察和猜测。师:那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用我们研究矩形的方法来研究吗?

(学生猜:四个边等长,四个角是直角。)

老师:四个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吗? (老师猜后玩?)用手中的方纸验证一下!

(3)探索验证。

(学生操作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你是怎么验证的?谁来展示它?学生1:(学生操作学习工具)上下对折,从左到右对折。师:你看,这样对折表示哪两条边相等? (上下相等)这样对折怎么样? (左右相等。)现在上下相等,左右相等。你能用这个方法知道四个边相等吗? (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学生2:(学生操作学习工具)把它折成这样的三角形,然后对折。

老师:哦,我们来看看同学们,他把四个边折成这样是怎么回事? (它们都重叠。)这样就可以知道四个边是否相等。你的方法太好了。

师:如何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

健康:你可以通过三角板上的直角比较来知道它。

老师:哦,你看三角板上的直角就知道了。用手比较。师:你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边也有自己的名字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板书:边) 每边的长度称为边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健康: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个边和四个角。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健康:一个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有四个相等的边。

老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和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边,对边相等;两者都有四个角,并且所有四个角都是直角。但不仅正方形的对边相等,而且所有四个边都相等。

三:熟练的色彩练习,巩固与发展 老师:以下两种说法对吗?

(1) 一个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2)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改正)

大家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正确的,没有异议。第2题出现了分歧。

老师:有的同学说对,有的说错。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生1:这句话是对的,因为正方形的四个边都是相等的,所以四个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生2:这句话错了,我见过这样一个四边形(生边用边做手势,用手指画出一个空白的菱形),它的四个边是相等,但不是正方形。

老师:你能画出黑板上的图形吗?

老师:你在哪里看到的?

生:在报纸的花边等上。

老师:展示准备好的菱形纸。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盛:不,因为它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师:好像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需要看边和角。四:谈收获。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2

郎家小学张阳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本第34页例题、“试一试”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关键 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具准备 5个盘子,15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口算。(指名口答) 14×3=42×2=25+0=0+28= 32-0= 28-28=17×5=21×5= 2.竖式计算。(指名板书)   113×3= 314×5= 224×3= 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设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几个?要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分别板书: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口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口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果,问:现在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0个或1个也没有。)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2)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板书: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3)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口答后,让学生做课本第34页“算一算”3道小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提问: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4)小结、深化。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0乘以几和几乘以0都是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种算法。 (2)第(2)题。 此题是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1.竖式计算。(补充题) 240×3=150×4=320×4=105×8= 603×2=330×5=807×9=505×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认识长方形。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练习二十三第4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7-109页练习二十三第5-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三角尺1把,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2张,任意长方形纸片一张。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

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认识他们的特征,分清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1、举例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平时看到过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出示)。

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练习二十三第6题。

让学生在下面量一量。

看谁量得快。你为什么量得这么快呀?有什么好方法吗?为什么?

指出:在同一个长方形里,长相等,宽也相等。在同一个正方形里,边长都相等。

4、练习二十三第7题。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量一量。

拼成长方形,长是多少呢?宽是多少?

拼成正方形怎么拼?边长是多少?

把其中一个长方形对折,提问:是什么图形?(两种情况)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或边长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

提问:折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哪条边相等?为什么?

让学生先数。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课本P58——60的例题及相应的设计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长方形)它大屏幕上的图形中(大屏幕上出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有一个长的很像。你找到了吗?为什么你觉得他们长的像?

生交流,回答问题。(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采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并把你的结论填写在研究报告单上。(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3)上台交流展示结论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从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小组里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板书出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完成后如下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研究报告单

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边对边相等四条边都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2、比较异同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自学长、宽和边长

自主学习课本P59,学习长、宽和边长,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减去长边比宽边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三、应用拓展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信封里藏着两个图形,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3.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任选一种,做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材料:①钉子板②三角板③相同的正方形纸片④小棒

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在围之前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请同桌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两副三角尺,分别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同学们已经拼出来了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拼出来的是一个正方形。你们也是这样拼的吗?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呢?为什么?自己静静的想一想。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特征的呢?只要你们乐于思考,勤于探索,还能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用的同型不同色的小球;转盘原材料;记录表等。

介绍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我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白球放在这个口袋里,让你来摸一摸,你能摸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的口袋里放了放5个黄球和1个白球,如果让你来摸一摸,你估计情况会怎么样呢?

师:情况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教师呈现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的结果,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20次。”

……

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   说一说。

师:请按小组汇报一下,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统计的。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用数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吗?

师生根据统计表共同分析结果。

4、议一议。

师:通过摸球活动,你觉得能验证你刚才的猜想吗?

生:黄球多比白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比白球的可能性大。

1、变式思考,明晰概念。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口袋里装着5个黄球和一个白球,任意摸,情况会怎样呢?

2、实验比较,加深感悟。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把口袋里的球换成4个白球、2个黄球呢?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指导。

统计各小组摸到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记录并分析。

师:同样是可能性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2:因为白球和黄球相差没那么多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没那么大了。

3、促进迁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是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球,又会怎么样呢?

4、引发探究,鼓励创新。

教师出示口袋,里面放着5个白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一些,怎么放黄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怎么放呢?

师:你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生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要摆几个黄球?

生:用抛硬币的方法选场地,还可以确定谁先发球。

师:你觉得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场地和谁先发球,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生1:因为硬币有两个面,只要两个队长选择一个面就可以了,很方便。

生2: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一样的,就比较公平。

2、设计等可能性。

多媒体播放两学生下棋场景,两小朋友正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棋。

画外音:“掷到六点朝上就你走,掷不到六点就我走。”

生1:不愿意。因为六点只有一面,甩不到六的有好几面,不公平。

生2:六点很难抛到,1、2、3、4、5很容易抛到。

师:如果你来下棋,同样用掷骰子的方法,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生3:如果掷到1,2,3面,你走,如果掷到4,5,6我走。

五、综合应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师:老师前两天我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里正用转盘搞一场“转、转、转,转出幸运星”的有奖促销活动,我们来看一看。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转盘,并说一说转动这个转盘,结果有几种可能。

师: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制定怎样的中奖规则?

师:我注意到,你们都是把红色定为一等奖,为什么呢?

生2:一等奖奖品贵,应该由少数人得,不然老板就亏了。

……

师:其它几个商场的老板看到这个转盘,也都想用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的活动,不过每个商场老板的想法不太相同。你能不能根据老总的要求来设计一个转盘?

分小组按要求制作转盘。

交流各组制作的转盘。

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最希望去转哪个转盘?为什么?

生3:是,要求中奖的可能性很大,不中奖的可能性很小。

师:在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随处可见,关键是要靠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去寻找、去发现,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分析、去判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根据特征判断一个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与他人如何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情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形、正方形边和叫的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直观、感性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能根据具体实物判断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直尺、一副三角板、钉子板、橡皮筋、1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白纸一张、挂图、小黑板。

学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3分)

1.集体交流已学过的图形。

2.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10分)

1.学习菜单

(1)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分小组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3)小组活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2.集体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10分)

1.完成P59想想做做第1题。(围一围、说一说)先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同桌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再选择几个作品说说是怎样围的。

2.完成P59想想做做第2题。(拼一拼)同桌合作完成,再分别展示拼成的作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P60想想做做第3题。(剪一剪)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然后提问:能把这张长方形纸变成尽可能大的正方形吗?(2)学生操作。汇报时说说操作的方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方法一:照书本折一折,剪出正方形。

导航策略:

【板块一】

1.师:看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纸片。知道是什么形状吗?大声说出它的名称。师:哪几个是长方形?哪几个是正方形?师:那这些纸片到底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征。(出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板块二】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学困生适当的指导。

1.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2.动手操作,寻找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1)老师给每人提供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分小小组想办法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2)哪一个小组能验证给我们看?

(3)判断长方形对边相等你们用什么方法的?

(4)判断四个角是直角用什么办法?

(5)正方形的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谁来说说?

3.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能找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吗?那长方形与正方形又有什么不相同的特征呢?

4.认识各部分名称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板块三】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1)围一围:你能利用排列整齐的钉子,围一个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2)拼一拼: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3)剪一剪。

(4)量一量、填一填。

(5)估一估、量一量。

(6)画一画、说一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7

一、口算。

7600-600=

903=

1000-500=

5004=

96-77=

484=

60-21=

35+47=

123=

73-56=

200+9000=

500+700=

二、填空。

2、长方形有( )条边,( )相等,有( )个角,都是( ),通常把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 ),短的边叫做(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 )。

3、一块长方形玻璃长是10分米,宽是4分米,它的周长是( )。

4、一根绳子长4米,正好绕桌子一圈,桌子的周长是( )米。

5、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0米,它的边长是( )米。

6、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8厘米,宽比长少11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7、用3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

三、判断。

4、正方形的周长是4厘米,两个这样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 ( )

5、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减少3分米,宽增加3分米,他的周长不变。 ( )

四、选择。

1、用12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 )种拼法。

2、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边长的2倍,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小正方形的( )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图形吗?你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

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2、可以怎样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

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1、我们需要测量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正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生2: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3:6+4表示长加宽的和,表示周长的一半。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所以要乘2。

让生多说说并理解6+4表示先算一条长加一条宽表示周长的一半。(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1)5+5+5+5=20(厘米),把正方形四条边全部加起来得到它的周长。

(2)5×4=20(厘米),每条边都相等,有4条这样的边。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生共同小结: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中不管怎样列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的和,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第二种最简单更好计算)

1、完成数学书85页做一做。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热门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 篇1

课题 《圆柱体的认识》

作者及工作单位郑先萍 安康市第一小学

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3.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圆柱的上下底面以及高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了,但是大家看圆柱的侧面,用手摸一摸是一个曲面,这是我们比较陌生的。大家猜想一下,这个陌生的侧面是否也能够转化成我们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呢?如果能那么有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4.小结。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手中的圆柱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了解了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这一系列活动中看出了咱班同学那种自强、自立、协调合作的精神。我猜想同学们一定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也一定会应用这些知识吧?那我们现在做几道练习题来验证我们所学的知识好吗?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圆柱

1.我会填。

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 ),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

2.我是小法官。

(1)圆柱的高只有l条。——( )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

(3)圆柱的侧面展开只能是一个正方形。 ( )

(4)圆柱的两个底面直径相等。 ( )

3.投影出示:圆柱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4.把一块长94.2厘米,宽31.4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成一个圆桶,这个圆桶的底面周长是( )厘米,高是( )厘米。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席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

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三、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课件五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4、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课件五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1、象硬币这样的圆形,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教学反思:

一、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如果这节活动又不适合幼儿的我会随机应变,调整活动的内容。

二、通过这节活动课的展示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这节活动课,总的来说还不错,不仅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师幼配合的非常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发展。

2.对师幼互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能很好的和老师配合,我也会因幼儿的需要调整活动内容。

三、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短了;其次这次活动的的内容对幼儿来说还不够,还应再加点游戏。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 篇3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结束

1.教师评价活动。

2.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活动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幼儿容易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混淆。活动中,将平面图与相应的几何体比较,既可加深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又可突出几何体的特征。同时,将几何体与几何体比较,帮助幼儿发现不同几何体的异同,加深对几何体的认识。另外,幼儿在亲手制作几何体的过程汇总,可以具体形象的地感知、探索几何体的特征,在主动观察、比较、操作中提高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各种不同形体的物体若干,如: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圆柱体物体:各种瓶子、易拉罐、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积木、薯片筒及粗细不同的管子等;不能滚动的物体若干。2、每组一个筐子,报纸、正方形和长方形硬卡纸,各种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幼儿提前观察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操作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1、教师交代活动的要求:请小朋友把桌上可以滚动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幼儿自由探索、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证明这些物体是可以滚动的。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物体按形状分类。

提问:这些会滚动的物体形状一样吗?鼓励幼儿发现它们形状的不同,并分类。

二、观察圆柱体和球体,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从各个方向看一看圆柱体和球体,发现它们的不同,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讲述。

2、请幼儿尝试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一摸没有棱角.很圆滑:无论向哪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圆的,而且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圆柱体上下一样粗。球体放在地上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放在地上却不能向各个方向都滚动。

3、请幼儿说说在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是球体,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小结:我们生活中的水杯、车轮等都是圆柱体的形状。地球仪、条条球等都是球体的形状。

三、尝试拼搭圆柱体,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特征,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1、请幼儿尝试将这些圆柱体拼搭在一起,组成新的圆柱体。

2、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探索后相互交流各自的拼搭结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圆柱体可以拼搭成一个新的圆柱体,而有些不行呢?

小结: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四、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1、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卷成金箍棒。

2、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硬卡纸,引导幼儿做望远镜。

3、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于,引导幼儿将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硬币转动起来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4、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3、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教学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民族团结演讲稿(分享13篇)

民族团结演讲稿 12-24

新学期学习计划怎么写模板

新学期学习计划 12-24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04-13

生活好累好压抑的句子196句

生活好累压抑句子 好累压抑句子 12-24

大寒节气发朋友圈的祝福语(精选57句)

大寒节气祝福语 大寒祝福语 12-24

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精品

七年级语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复习 12-24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范文八篇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12-24

适合幼儿主持词

幼儿主持词 12-24

读《三体》有感写作范例

读《长征》有感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05-02

暗恋唯美留言说说(精选77句)

暗恋唯美说说 12-24

绿色低碳环保演讲稿8篇

绿色低碳环保演讲稿 低碳环保演讲稿 12-2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