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说勤奋课件

说勤奋课件 篇1

看了课文《说勤奋》,感触很深。通过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生物学家童迪周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通往理想状态的桥梁是勤奋,即使基础很差。

想想自己都觉得丢人。期中考试没考好,语文97分,数学95分,英语94分。平时认真考,努力的话,应该多考10分。分析原因应该是懒惰。

没错,有一个无形的,无形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敌人,叫做懒惰。会让我们不愿意思考问题,上课不注意听课,回家也不按要求完成作业。永远把希望寄托在明天,永远幻想美好的未来。即使你想好好学习,也会让你想从哪里开始。于是我日复一日得过且过。

与懒惰合谋的是缺乏约束力。精彩的电视节目,引人入胜的网络游戏,各种小人的书画都在我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占据着我们宝贵的时间。不小心就会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如果你不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你将是无效的,一事无成。

通过《说勤奋》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如果我通过努力学习思考,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我会事半功倍。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改正的方法,坚定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我知道努力学习需要很多时间和努力,但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鲍剑锋经过磨砺,梅花来自苦寒。"不是吗?

说勤奋课件 篇2

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摆出观点,举例证明,点题作结的大体结构我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题立论,作者以问句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强调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依凭勤奋获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举例证明。作者例举了一古一今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开头所摆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这一部分紧承上文,强调今天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我计划两课时对本文进行教学,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新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交流课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我把文章2、3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把理解“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教育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体会他们的勤奋,从而让他们明白只有勤奋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说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做凭借了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模式为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由于本课是《说勤奋》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学法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转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大致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学习情景,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会在时间安排允许的情况下,提前3分钟安排一个课前谈话。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

由于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比较强的议论文,基于这点我引出一个话题:你最崇拜的是谁?为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所崇拜的人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一环节不仅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训练,其实也在为后做一个小小的铺垫。

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 好不气馁 滚瓜烂熟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稍微一动 有所作为 名列前茅

在第一课时中我已经教学了生字词,因此在这里设计了检查词语朗读情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明确中心,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作者是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吗?

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相机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3)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三、研读事例,学习第二段

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探究司马光的事例

司马光是什么人?

著名的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出示: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体会“19年”的艰辛艰难。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出时间之久。)

司马光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呢?他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自小就非常聪明。(从小时候砸缸可以看出)

勤奋好学。

出示句子: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从每当、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长大之后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在这里要理解“警枕”就是报警的枕头,放一段司马光警枕的故事。司马光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写作。最后归结到“勤奋”二字。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稍微一动、继续”等几个词语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从司马光的事例中我们知道,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他想要获得成功也不能离开勤奋二字。(在这部分教学时我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出示名人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再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就算是再聪明的人,他的成功也离不开“勤奋”二字,再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名人的崇敬之情。)

四、学法迁移,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这一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解决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拙是什么意思呢?基础差,与司马光不同的是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却完成了生物学界中高难度的的饿青蛙卵剥离手术。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就算是基础差的人,只要你勤奋,一样可以获得成功,童第周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教师相机出示名言警句: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4、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

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语文课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这里自学问题的设计也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总结全文,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

简单说明一下议论文的结构,然后点出最后一小节的作用:点题作结。通过朗读感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搜集的有关勤奋的小故事。

2)你知道哪些与勤奋有关的成语故事?

3)给文章再添加一个事例,你觉得写什么比较好?为什么?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课程总目标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课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作业。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名人成功故事”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有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勤奋————《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勤奋————青蛙卵剥离手术

说勤奋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要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意思。

四、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本课,我们准备以匡衡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引入新课,通过学生对勤奋的理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回顾具体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对勤奋的含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使说理的文章更感性化,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也会更浓。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学生自读结束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在学习第一段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先理解文章的中心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的字面意思,桥梁指什么?第一句话还可以怎么说?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结合二、三自然段的学习,回过来具体说说鲜花又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什么意思?再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加以强调,深化认识。这样,教学的重点得以强化,难点得以层层的突破。

对于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引导学生用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点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从童第周的故事中领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两个故事中感悟到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再回顾全文,进行总结,初步了解说理文章的总分总的写法。最后进一步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查找关于勤奋的名人名言,摘抄下来作为座右铭鼓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并再一次查找勤奋成才的名人事迹,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大语文观。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品析词句、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等方法,使学生读懂一个人不论聪慧或愚笨,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生通过认真读书、查找资料来理解勤奋的真正含义。

1、品词析句法

精读第二自然段中,重点引导学生感悟:(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引导感悟第一段文字时,让学生查词典理解滚瓜烂熟的意思,然后导问:司马光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呢?引出一遍又一遍即无数遍地高声朗读,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对第二段文字,从警枕一词入手。先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字在警枕一词中的含义,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用警枕挤出睡觉的时间读书写作,这就是勤奋呀!是勤奋使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写,是勤奋使他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可他一直非常勤奋,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还能感悟到什么?引导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显现出不凡的天资,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编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童第周的故事,可以抓住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名列前茅等体会他的勤奋好学。

2、扶放结合法

教是为了不用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即抓住关键词句精读领悟的方法。重点抓住毫不气馁名列前茅高难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在引导过程中,相机介绍童第周和华罗庚,并运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的难度。

3、比较法

童第周和司马光的天资明显不同,学习时可采用比较法学习,指导学生把童第周和司马光作对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从而深刻领会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和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最后再指导学生回味诵读,读出感受。还有可以通过句式的比较加深理解、感悟。

4、读悟法

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朗读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苏教版的语言优美,富有人文性,本文故事感人,整篇文章条理性强,应该让学生多读,在思考中读,在交流中读,在感悟后读。特别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反复读,在学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的例子后再读,总结时再读。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5、自主合作学习探究法

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强求统一,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说板书

说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汗水和心血鲜花

司马光(天资聪明)滚瓜烂熟警枕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毫不气馁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

说勤奋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4、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二、学习事例

1 、整体感悟

① 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②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③ 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描述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④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

2、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①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天资聪明)

② 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③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

出示句子: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理解第一句,“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一遍又一遍”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二句,“警枕”是怎样的枕头?他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枕头?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

师:读这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⑤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3、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①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读,展开小组讨论。

②指名回答问题1和2,提出问题“课文中那些词语体现了童第周的勤奋努力?”

——释“毫不气馁”“奋起直追”

△ 小练习

“直”的意思有:a 挺直,使笔直;b 公正的,正义的;c 直爽,爽快;d 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 ) 急起直追( ) 心直口快( )

——“天刚亮、睡觉前、习惯”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③回答问题3,引导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④ 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⑤ 让学生根据板书小结,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三、拓展积累

1、出示名人名言,读记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英)达尔文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 ——(前苏联)巴甫洛夫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格言?

3、学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4、再读中心句: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说勤奋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色通道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略知议论文是说理的文章,一般的篇章结构是: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讲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名言导入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

请你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

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各自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1、提出问题;2、列举事例;3、点题总结。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准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读巩固预习效果——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2、重点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3、钢笔描红。

4、练习书写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熟读课文。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悄( )社( )梁( )渡( )

末( )稍( )杜( )粱( )度( )

扩展阅读

说课的课件(范例7篇)


接下来趣祝福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说课的课件》的文章,希望此文能够为您理清思路。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学重点必须写进教案课件里,才有利于我们备课。

说课的课件 篇1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教具:文字片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结尾

6

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3)当看到自己的丈夫是如此的通情达理,这时的桑娜心情会是怎样的,体会着说说……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师: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是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心灵的碰撞。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吗?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21穷人

桑娜

宁可牺牲自己

渔夫

也要帮助别人

说课的课件 篇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

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

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

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 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 关注整体,以疑激趣。

⑵ 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⑶ 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齐读课题。

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

2、让我们再读课题。

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

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

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

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

6、学生自学。

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

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

1、园林的布局宏大:

(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

布局。

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

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

指导朗读。

2、园林的建筑宏伟:

(有许多美景)板书:

建筑。

⑴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写法为我们介绍这些景物的。

板书: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对比手法:建筑的风格多。

⑵ 老师引导:

让我们一起回到140多年前,假如,你是这座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建设者,漫步园林内,你有着怎样的情感?

投影: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投影第五段最后一句,指读。

⑶ 我们再回到140多年前,走进这人间仙境,你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呢?谁来为我们读读第三段。

播放录像,这是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了圆明园的过去。看后,你最想说什么?

⑷ 带着你这些感受,该怎样读好这一段话呢?

(出示第一自然段回读。)

3、历史文物的珍贵。还有什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

文物。

⑴ 据你了解,圆明园都有哪些珍贵的文物呢?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数量多。

用个成语来形容他的种类多。

(喜欢哪个词语,赶快把它记下来。)

⑵ 放投影,造型精美的奇珍异宝:

这不可计数的历史文物,上自( ),下至( )。师生对读。

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呀!这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早已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如今大部分不止散落何处?你有什么感受?(惋惜,气愤)

如果现在再读这句话你会怎样读?投影第一段。

⑷ 圆明园浓缩的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投影:读第一段。

三、体会耻辱,激发情感

1、同学们,历史不会忘记,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英法联军究竟干了些什么呢?──你们读读第五段。

听师范读,(隐去重点词)你眼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现在你们读,注意将老师没读的词语读清楚。

此时你眼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散谈,品重点词。)

此时你内心涌动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2、是呀,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我们这座曾是皇帝居住的寝宫,就被几千名外来侵略者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放录像。

这场大火都烧掉了什么呢?

(生散谈。)

你现在又有了怎样的情感?

(耻辱。)

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散谈。)

3、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描写毁灭的过程,而用了大量的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的用意何在呀?

小组讨论。

4、投影,第一段:

指读,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什么?

5、总结: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圆明园的毁灭警示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希望课下大家展开学习和讨论。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有也有还有

建筑:不可估量

文物:不仅有还有

说课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地球的情感,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通过了解生活环境变化情况,深刻的识别到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和师生汇报介绍、了解地球资源丰富感受地球的美丽,同时深刻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美感,并将感受加以描绘。

教学用具:图片、地球仪、音乐、卡片。

学生用具:绘画纸、卡纸、记号笔、蜡笔或水彩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谜语导入

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

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

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猜猜它是什么球。

(出示地球图片)

二、整体感知,了解地球现状

你了解地球吗?

地球到底有多大?(表面积、岁数等)

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活的呢?

地球上有哪些资源?(学生一般只会说地上资源,教师可以补充地下资源)

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地球妈妈”如此美丽,我情不自禁的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了几幅“地球家园”的情境图。接下来请同学们与我一起欣赏。(简单介绍作品)

刚才老师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看到一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是不是也想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的地球呢。那就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快些动笔吧!(播放音乐)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

1)画一画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地球。

2)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合作,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地球的美。

四、展示作品

五、总结、升华情感

这么美丽的家园,却遭到了许多破坏,你能试着举例说一说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破坏是可以努力遏制的,在遏制人为破坏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学们,我们同在一片阳光下,共同拥有这个美丽的地球。让我们带着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寻找地球的美丽,让我们伸出一双充满关爱的手,维护地球生态环境,把她的美珍藏心中,让我们大声对地球妈妈说“美丽的地球妈妈,我们永远爱你。”

边听、边猜谜语。(地球)

学生积极发言。

欣赏作品。

教师引导看书。

学生动手实践。

(及时表扬有创意的作品)

自评、互评交流。

自然灾害:

四川地震、五常龙卷风、洪水等。

人为破坏:

空气污染(工厂、汽车等)、水污染(有毒废弃物)、森林(乱砍伐树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引入课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为调动学生爱护地球的情绪铺垫。

引导学生创造,为下面绘画作铺垫。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之间协作能力及提高绘画的积极性和表现能力。

通过交流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加深对地球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对未来美好的希望和对地球妈妈的爱的延伸。

说课的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叽、喳”等8个生字。会写“羽、领”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播放课件:音乐伴着鸟鸣,教师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二、朗读感悟,初识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自读课文,侧重读准字音。

⑵ 同桌互读互查。

2、赛读课文,流利通顺。注意“蓬、棱、崭、喳”。

3、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⑴ 争当“最活泼的小鸟”。通过读表现出来。

⑵ 争当可爱的“红领巾”。先明确文中的“红领巾”是指谁,再引导用坚定的语气读“请爱护小鸟”一句。

⑶ 争当“善于赞美的小鸟”。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最后一句。

4、多读,找规律,引导背诵。

⑴ 引导发现:将三小节做一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⑵ 与同桌以问答的形式读书。

⑶ 与好朋友以问答的形式试背。

三、开展游戏,巩固识字

1、“分分捡捡”,找出自己已经学会的字,告诉大家你在哪见过。

2、“听听找找”。

3、“小猴子学样”,师出字,生做动物。

4、“猜猜看”:让生根据生字的局部猜字。

四、引导创新和实践

课下仔细观察本课生字,试着编字迷或画迷。

说课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幼儿逐渐学会分清左右,正确的穿鞋。

2、懂得讲究个人卫生,不随意光脚在地上。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剪好的小脚印若干。

2、小脚印表情图一幅。

3、在睡眠室地上贴多对摆放正确的脚印。

教学过程:

1、讨论:为什么在户外时“悠悠”小朋友摔倒了?

回答:?“他乱跑”?“她没听老师的话”?“老师、我发现她的鞋穿反了”。

2、讨论穿反鞋会给小朋友带来那些危险:“会踩鞋子”

“会摔倒”“会把鞋穿坏”……

3、让幼儿了解每人的两只脚是一对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好朋友就要友好高高兴兴地、如果把鞋穿错好朋友就会闹别拗,会生气、观察表情图:“生气的样子就是把鞋穿错了,高兴的表情就是穿对了。”

4、游戏:小脚丫找朋友

幼儿在若干个小脚丫中找出正确的一对,找出后可以与睡眠室地上的脚印对照,检查自己找得对不对。

5、幼儿相互间说一说自己的脚丫找到的朋友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正确分清左右穿鞋上是有困难的,只有具体形象性他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睡眠室贴的一对对脚印幼儿每天起床后穿好鞋都去与地上的脚印比一比看看是否穿对,这样幼儿会很快掌握正确穿鞋。

说课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说课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其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算法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细心的计算习惯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0+20=(你是怎么算的?)60+7=(你是怎么算的?)

12+5=3+40=50+50=11+8=30+60=80+6=

刚才咱们口算时,知道在计算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就是把几个十几个十合起来,在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时,就是要把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我们今天还要用这些方法学习新的知道。

(本节课是在数的组成基础上学习的加法,开课时就进行数的组成的复习,并归纳出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二、创境激趣:

1.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这幅图,老师要跟同学们发新书了。发了什么书?

你是在哪里发现数学书和语文书的信息的?

师整理信息:你能用这三条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要求数学书有多少本要怎样列算式?生:35+3=38

还能提吗?(生: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

那该怎样列算式呢?(35+30=65)

(在研读教材时,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寻找信息,然后尝试让学生根据梳理出来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清思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刚才计算出35+3=38,你们同意吗?你是怎样算的?

会算的人小声说一说,其余的人拿出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

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根小棒,再摆三根,把三根和五根合起来就是八根,再和三十根合起来就是三十八根。

师:五根表示什么,三根又表示什么?

我们就是要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八个一,八个一再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三十八。

师:我们刚才都是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

还有谁会象他这样说一说。同位互相说一说。

(2)那35+30=65,算得对吗?拿出你们的小棒,一边摆一边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再摆三十根,用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六个十,再把六个十和五个一合起来就是六十五。

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生)

同位说一说。

(不会算的学生用小棒帮着算,会算的学生可以直接算,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有提高。在不断的提问和追问中,在小棒的直观作用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理解为什么要把几个一要和几个一合起来,几个十要和几个十合起来。)

(3)咱们再来观察这两道算式,都是35+几,他们在计算时的方法一样吗?第一题先算的是什么,第二题先算的又是什么?

师小结:第一题我们是先把三个一和五个一合起来,第二题我们是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

(让学生观察两道例题的计算方法的不同,教师进行及时的小结,这样的教学策略是这一节课必须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用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口算吗?

3.内化算法,揭示课题

书中61页做一做。

指名汇报。

观察上面的三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下面的三题都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今天咱们就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咱们知道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都是把几个一先加几个一,再和几个十合起来,而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都是先把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和几个一合起来。

(通过例题和做一做中的对比练习,适时地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来一场口算比赛怎么样?

全对的人为自己奖励一枚智慧果,错了的,改过来也把智慧果奖励给自己。

(2)用咱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不光能正确口算,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师说课件(范例10篇)


要了解“师说课件”的来源和演变,请继续阅读下文。作为一位教师,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撰写每个教案课件。编写教案是教师规范化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感谢大家的光临,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课件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敦促,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平行四边形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校园操场的图片,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探究例1: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六)作业设计,强化新知

1、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A、锐角B、直角C、钝角D、不能确定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A、4cm,4cm,8cm,8cmB、5cm,5cm,7cm,7cmC、5.5cm,5.5cm,6.5cm,6.5cm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互补B、邻角互补C、对角相等D、对边相等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DE∥AB,EF∥BC,DF∥AC,图中有_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

3、解答题:

如图,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数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及时性”是很重要的。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当堂课上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例1:(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了本节教学重点,便于理清本节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师说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习。

师说课件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寒号鸟》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

童话故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裁,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本课教学时我运用了故事诱导法、读文识字法、角色朗读法、课件展示法,让学生感受寒号鸟和喜鹊特点的不同。进而领会寓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的知识水平,结合本组教材的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正确书写8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和分角色读文;

(三)、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能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其中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是重点,准确领会寓意是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第一课时中,我安排的重点是读文、认字、识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读准“号”音。师简介寒号鸟。【设计理念】了解寒号鸟的特征,引起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再读课文,了解内容。【设计理念】扫除字词障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4、巩固生字,指导书写,师范写“朗”“将”。【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要求规范书写。

(二)、在第二课时中我重点安排的是:读文品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进而领会寓意。

1、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同桌相互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初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师板书:喜鹊寒号鸟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再次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学生轻声读文,思考在什么时候,喜鹊和寒号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②、生汇报,师板书:冬天快要到筑巢劝睡觉不听

出示课件【1】:喜鹊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寒号鸟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③、指导朗读对话,再分角色朗读。

(3)、学习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深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又到了什么时候,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

②、生汇报,师板书:寒风呼呼叫住暖窝劝打哆嗦不听

出示课件【2】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寒号鸟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③、分角色读对话。理解“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的意思。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感受不同的结果。

①、指名读文,思考这又到了什么时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大雪纷纷飞呼唤冻死

出示课件【3】寒冬腊月,大雪纷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③、学生齐读句子,体会特点,再仿照句子说一说。感悟寒号鸟悲惨的结局。【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文品句,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受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真正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2、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八自然段。

出示课件【4】我们学习了课文,思考一下: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在夜里冻死了呢?从这个童话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2)、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

(3)、师小结,揭示寓意。【设计理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文章所述对象的特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教育。

师说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三节——《去商店》。

教学设想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这节课一共设计了三个紧密联系的活动。

1.活动一,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

这个活动由小淘气带领大家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通过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2.活动二,到游乐场去。

恰逢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到游乐场去玩的情景,用20元钱去游乐场活动,你想做那些游戏呢?这个题目是在20元这个范围内,让学生进行有关元、角、分的计算。通过这个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

3.活动三,合伙开百货店。

这是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合伙开百货店,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运用的活动。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动脑算一算,合伙开个小商店等。运用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数学。

三、注意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购物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并且能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在设计时应重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比较完整的认知状态,如:合伙开百货店时,店里面有售货员,还有顾客,当顾客买东西的时候,售货员和其他同学都要进行核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流程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活动一:

(1)小朋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老师都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了,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放一段音乐。)

购物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碰碰车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飞人15元5角,抬花轿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做哪些游戏呢?你的钱够花吗?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他想让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伙开一个百货店,你们愿意吗?那么要想开百货店都需要什么呢?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讨论,举手,都跃跃欲试,兴致勃勃,说得很激烈,特别是最后一个活动,让大家合伙开百货店的时候,大家都全身心地参与进去,起了许多很好听的店名,如:兰猫专卖店,兰精灵童装店,小星星玩具店,等等。学生买东西的时候更是高兴,他们的样子是那么认真,那么可爱!

2.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大家学会简单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3元5角加上6元7角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时候我只注意了学生的活动,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能熟练掌握。如,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个学生在算35元5角加5角一共是多少钱时候,得出40元,而且很坚定,认为自己的答案非常正确。教师指导时告诉他,5角加5角是1元,35元加1元就是36元,但是他依然很坚持自己的意见,经过再三提示,他终于明白了。他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我没有事先反复告诉大家,要让相同的单位相加,元加元,角加角。所以,必要的知识点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今后要注意加强。

师说课件 篇5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

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

(师生掌声起,该生很高兴,甜甜地笑了。)

【在这个环节中,力图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A: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B:因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为兔哥哥长得壮,比兔妹妹力气大。

师:(对生A)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A笑着点点头。

生D: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萝卜分给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长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两个人的萝卜刚够自己吃。

生F:它们两个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G、生H、生I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这儿还有三个问题(指黑板),咱们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怎样列算式呢?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36+23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在口算与竖式中任选一种。】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拔萝卜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

本节课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再只是听,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学生并没有刻意调整自己注意力的举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本节课打破了学科界线,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看图编故事、从图中提问、对于问题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课后对表现的评价,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已不能简单地将它仅仅划入数学学科的范畴。

3.本节课让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并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说课件 篇6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海门中学的物理教师施永华,很高兴能就《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途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对《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内容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方案就是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中心”,为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网络教学而设计,旨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对Internet资料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 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3.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本章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处理万有引力有关问题已有了较好的基础,而且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大多数都掌握了在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资料,发布文章,在BBS留言等方法,这些为本节课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科学的民主意识;

②通过学习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③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发展目标

力求加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5.教和学的方法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资源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1.提供—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Intranet和教学控制系统;

2.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型课件《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其交互性强,浏览方便,软件容量小,便于网上交流。

3.课件中设制“课前导学”“课堂在线”“网上测试”“开阔视野”“讨论区”“E—mai答疑”等栏目。

四、教学过程设计 (见下表)

活动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地位) 学生活动(主体地位)

情景导入 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入飞船 ,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一些问题进入网站,激发自己求知欲。

自主探究

交流协作 1.提出学习目标

2.教学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3.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个别指导,这种指导有的是操作性的或技术性的;有的则是对学生的思维以启迪或点拨。 1.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对照学习目标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浏览相关网页,查寻有关资料。

3.遇到疑问,通过论坛及时与其他同学讨沦,或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4.通过自学、讨沦,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小论文、图片等形式呈现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自主性,综合性,多向性,全程性

纬度:情感、能力、协作合作、操作技能) 借助于网络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并对学生问题较集中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评 通过“在线自测”系统来进行自我测评,了解自己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有疑问的可以通过“讨论区”或“E—mai答疑”讨论或请教老师。

总结建构

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自学、讨论及成果展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布置作业(查阅网络资源,完成有关练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完成课后作业。

五、教学设计体会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信息化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不仅有效地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且能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本节课就融人了化学、地理、社会、人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

强化个性络的魅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学习,并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归纳、总结、分析、表述、应用等多种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的思考,学习的动机、效率及学习的愉悦感均得到增强。并从班级教学向小组教学转变,改变了以前那种全体学生都学习相同内容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3.改变知识传播渠道,促进教师职能的转变

以往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教材、教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开放的互联网,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帮助者、咨询者和学习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这也为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四个:

1.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

2.网络成为辅助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和组织课堂活动的基本平台。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4.由于每个环节都在网络环境中实现,所以该课程同样适用于远程教学。

师说课件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一 跳跃(欢乐蹦蹦跳)

一、 设计理念

本课以《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体现灵活多变的教学教法运用到教学中。

在课的结构、组织形式、师生参与、游戏的开发、创新情境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本课根据(水平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选用短绳为教学用具来贯穿整堂课,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各种不同的跳跃动作,充分体会模仿动物游戏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运用同学间的各种创新,以视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课堂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乐学、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是他们的特点,但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大,认知较粗浅,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大稳定,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在设计本节课时,以多变的内容和生活化的情境使他们时时有新鲜感,在整节课中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创想、感受、达到目标要求。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初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 90%的学生能正确模仿动物的跳跃动作,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性,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双脚跳的方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四、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单双脚跳的多种方法,并能运用到游戏中。

五、 场地器材:短绳每生一根

六、 教学过程

(一)互帮互学蹦蹦跳 (激发兴趣阶段)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集合整队,练习队形

2、启发学生练习小兔跳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

4、引导学生思考和模仿心目中跳的最远的动物跳,并把自己的动作与小伙伴分享。

5、鼓励学生相互模仿,大胆交流。

学生活动:1、看老师手势,听老师口令,快速集队,并在集队中体验"快、静、齐"的集队要求。

2、配合儿歌,体验踏步要求。

3、和小伙伴一起练习小兔跳,体验小兔跳的轻松,并尝试为小兔跳配上儿歌。

4、大胆地展示,交流自己的动作。

5、想一想什么动物跳得比小兔更轻松、更远找一个小伙伴一起练一练,它的跳跃动作。

6、大胆地展示,交流不同动物的跳跃动作。

师说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缜密的思考和睿智的思想。

2、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思考自己的追求,对自我生命存在价值不断拷问。

二、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六七岁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尝试规划人生设计未来。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来思考自己的追求。

下面是当今最热门的几种职业:房地产经纪人、注册会计师、项目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

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将来会选择哪种职业,为什么?

(二)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生于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恩格斯语)。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明确: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文中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

(1)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第二段,虚荣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的安排;第三段,职业不是用来炫耀的;第四段,不要用幻想把职业美化。这几段的中心就是要理智选择,务必克服虚荣心。

板书:克服虚荣心。

(2)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作者还提出体质与选择职业之间的关系。超越体质限制,我们会垮的。恪尽职守而不顾体弱地努力工作固然可敬,但我认为最不可仿效。较好的是二者能够相匹配,如果体质略有赢余,那就更好了。

板书:体质。

(3)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力”,不仅指体力、体质,还指能力。能力不胜任,就会妄自菲薄。前提是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

板书:能力。

(4)明确:作者提出要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问:这种尊严与前面提出的虚荣心有何不同呢?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强调独立性和创造性。虚荣心则不同,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理智已经无法支配”,只能靠幻想安排了。

板书:尊严。

(5)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

问:文章中有一段非常明确地总结出当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后,“就应该选择它”,原话是怎么说的?

这是针对我们自身而言的,-那么,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什么

问: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原话是——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板书:造福人类。

教师总结: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青春的激情与深刻的理性在这里交融。

2、再读品味:

前面我们讲了在选择职业时要遵循的原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在谈选择怎样的职业时,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四)、活动体验:

参见书后活动体验第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并讨论交流。

五、作业:

请同学课后思考并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设计。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青年择业应考虑什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分析问题:怎样选择职业

解决问题:选择怎样的职业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说课稿

岳阳县职业中专 陈 礼

一、 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

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 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 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

师说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巫医乐师百公之人——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的写作缘由。

论证方法:

⑴对比论证(1、2段)(让学生找出来,讨论确定)

⑵例证法:(3段)孔子师郯子……

⑶引证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说课件 篇10

各位领导,前辈,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师指路的机会,非常荣幸。真诚的感谢所有的老师们。

在国培学习了这么久,聆听了很多专家教授们的高屋建瓴,收获满满。在今天的说课设计中我也尝试着学以致用,下面我将通过对学习前后的教学设计比较,来进行说课,也算是我这段时间学习的汇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按三个步骤来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在学习平均分刚好分完的基础上而引申到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又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余数除法的表达形式很抽象,二年级学生的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能力还不强。因此,本节课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模型。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平均分后有剩余情况,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经历有余数除数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

在杨良春老师的课,他提到课堂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要从凸显学生主体的视角出发,建立了每节课的学法。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让学生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数的产生的必要性。 然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建立有余数的除法模型。最后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老师主导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说教学流程(见)

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导学。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态课的设计,我会先给出问题:6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然后类比推进到7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怎么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对比活动来感知有余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表内除法到有余数除法的过渡。

在学习了阎教授的新课程的解读一课,她提出课改改革的本质之一就是课堂的开放性。于是我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我把活动的素材换成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食物,分别按种类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

对比之前的设计,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更能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也变得更多样化了。

作为本节课第一个合作活动,我会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

活动一:将三种食物(6个面包,7个苹果,8个糖)按种类每3个装一袋,你会怎么装?

(1)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用简洁的方式表示。

(2)说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平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自己经历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让余数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并且能通过同桌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能规范有余数除法的表达。

赵雄辉教授说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展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汇报展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比如“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记得自己的主导地位。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挖掘问题的本质,决定课堂的走向。因此我会追问:

1、为什么剩下的1,2个为什么不继续装?以此来突破余数的含义。

2、将上面平均分的情况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目的是区别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情况。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苹果,糖果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吗?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性。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汇报,质疑,补充。老师的追问就达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开放的数学课堂会产生未曾预约的精彩。

因为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当然也有学生补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时学生会发现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是可以用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就会与已学知识产生矛盾,所以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趁机赶紧追问:

4、你会用算式表示苹果,糖果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学生并不能马上确定用哪种算式来表达,因此我将安排第二个合作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提示学生其余两种我们选苹果的分法情况来写一写算式。

二、主题探索,建立模型。

活动二:

小组合作:把7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还剩1个。用算式表示。

1、先独立思考,用你喜欢的算式表示。

2、结合图,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含义。

3、组长分工,准备汇报。

我们知道感知表象只是进行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我们要给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设置这样的小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通过从已知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小组合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算式表示,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则是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真正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接下来小组展示环节,我们就可以看到数学模型从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过程,提高数学的符号意识。

汇报反馈:

方式1: 7-3-3=1(个)

方式2:7÷3=2(个) 多1个

方式3:7÷3=2(个) 1(个)

从学生的汇报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发展,有的学生进行了表内除法的顺向迁移,有些学生还是停留在加减运算,甚至还有学生手足无措的无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这样的学情,我们接下来的问题串才更有针对性。

追问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

比如:有学生会所喜欢第一种,就会有学生反驳:如果是100个面包平均分给3个人,那这样写太麻烦,除法算式更简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有余数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学生争论第二种和第三种哪种更好的时候,我会给出数学家是这样表示的

7÷3=2(个)....... 1(个),强化学生数学的符号意识。

此时有余数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现在眼前了。

7÷3=2(个)… …1(个)

提问2: 你知道这个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为余数起名。揭示主题:顾名思义,这种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大胆表达的机会,时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取出很多名字,“剩数”“多数”,肯定他们的想法,数学家们给出余数这个名字。

追问3: 余数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吗?

让学生在此理解这个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吗?最快最迅速的应用。

提问5: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对比活动,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来了。

接着我们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巩固实践,深入理解。

基础练习(见)是模仿性练习,利用类比的思想,及时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选择也从生活素材推广到数学图形,丰富有余数除法的类型,比如有余数为1,2,3等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高练习:(见)原来设计的是举出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设计意图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有余数除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是后来我结合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这节课主要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原来的设计要求太好,从时间上考量,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要花费时间,所以我决定给出既有的有余数的模型,而且与原来的有余数除法两个单位不同,这次选择的是两个单位相同的这种模型,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学生举例的形式也不至于太单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这个解决即可,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的举例的多样性,比如平均分和包含两种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后来概括哪些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生活问题,周期问题等等)

四、拓展提升,综合应用。

在这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道综合拓展题,力求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进行观察,比较,交流得出结论,也是为下节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体现了数学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

(1)分析题意,提取信息。学生动手试一试,进行猜测。

(2)追问:5根可能吗?

(3)追问:6根呢?7根呢?

(4)再追问:那你认为最多可能剩几根?

(5)得出结论: 所以有哪些可能呢? 1,2,3,4根。

(6)提升: 那么如果是这堆小棒摆了4个5边形,有剩余,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节课从装东西(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科学性,数学的模型思想,数学的价值性等等。

通过不同时期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我深刻意识到在一个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感谢国培,感谢老师们。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成语课件范例


成语课件 篇1

这句成语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归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

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公元2),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35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于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

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几分醉意了,也能听出那怕是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拿眼睛看一下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顾曲周郎”这句成语,指歌曲评论家、内行人。

成语课件 篇2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第二学期成语复习课,复习及归纳所认识的成语,使学生有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利用整合的与“成语”有关的题目来设计活动,进行比赛,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及动手、动口的能力的目的,进而使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

二、教材分析:

二年级第七单元有两篇寓言故事分别是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而语文园地7中也有成语相关内容的学习,所以,本学期中就成语方面做一个复习环节,以激发学生对成语的热爱,留心生活中的成语,及成语的适用语境。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对“成语”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对“成语”有所关注,并下意识的去积累运用。在学期末安排这样一节活动课,一是考虑到学生成语的积累数量;二是调剂一下紧张的复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爱上成语。本次活动课,将学生分为四组,小组比赛看谁懂的成语多将获得“成语小能手”称号。

四、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及动手、动口的能力。

2、积累成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五、教学重难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口动手能力,养成积累成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六、教具:

1、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成语。

2、制作的幻灯片若干张(幻灯片内容为“整合的与‘成语’有关的题目”)

3、给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编上序号。

4、“成语小能手”小皇冠

七、教学步骤:

(一)布置活动活动内容要求、计分法,引出课题。

1、幻灯出示活动要求:活动中各小组讨论时请注意不要让其他小组知道自己的答案。遵守活动纪律。

2、计分法:第一大题每对一空得2分,每说完整一个成语得5分,每人一次机会最多可说2个成语。第二大题各小组看图片后组内讨论5分钟后,选择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知道的,完成一个成语5。第三大题为抢答题,每答对一小题10分。第四大题第一部分小组合作完成,最快完成的得20分,第二部分每说出一个成语5分。

3、下面我们来个活动前的小热身:

出示成语填空:妙趣()生津津()味出口()章()重心长

同学们试着填一填,看看有什么发现?读一读填在括号中的字,我们就能得到今天的课题了,是——(趣味成语),请小朋友们齐读一下。

(二)活动第一部分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比赛要开始了,取得本次比赛胜利的小朋友可以得到“我是成语小能手”光荣称号哦!加油咯!下面开始第一环节的比赛“数字”

1、课件出示:说一说你知道的和数字有关的成语?(每说完整一个成语得5分,每人一次机会最多可说2个成语。)

各小组轮流说。教师在黑板上给每组记录分数。

2、课件出示: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一个数,使各等式成立。(限时3分钟)

例子:(六)神无主+(一)气呵成=(七)窍生烟

① ()思而行+()言为定=()通八达

② ()万火急-()手八脚=()心二意

③ ()步登天+()面八方=()体投地

④ ()亲不认-()干二净=()颜六色

⑤ ()本正经+()鸣惊人=()全齐美

⑥ ()彩缤纷-()马当先=()海为家

⑦ ()目了然+()言两语=()面楚歌

⑧ ()花八门-()面三刀=()番五次

各小组讨论交流,在答题卡上完成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三分钟后交教师处,教师帮助各小组汇报结果,记录分数。

(三)活动第二部分:

教师小结第一环节的得分,并给与各小组鼓励。教师:孩子们,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些图画,他们都和成语有关,请看第二环节——“图画”。

(四)活动第三部分

进过上两轮的比拼,比赛越来越精彩了,下面我们即将开始第三环节——“抢答”,本题共有16个小题,老师将一个一个出示,抢答的方式是每组派两人进行“两人三脚”游戏先走到讲台边拿到黑板擦的小组取得答题资格。

1、课件注意出示:

摇()摆尾七()八舌三头六()摩()擦掌

掩()盗铃哑()无言()不转睛()开眼笑

胸有成()心满意()()舞足蹈专()致志

提心吊()张()舞爪狼心狗()怒()冲冠

2、学生逐一进行抢答,教师计分,结束后教师记录分数。

3、同学们其给看看你们所填的字,有什么发现吗?

【所填字都是人体的部位】出示人体图,一一填读。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复习了和人体部位有关的成语,各小组的分数如下······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四环节“十二生肖选拔赛”——

(五)活动第四部分

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

1、提示:十二生肖选拔赛开始了,我们看看已经来了哪些动物?

九()一毛亡()补牢草长()飞虾兵()将

如()得水守株待()狼心()肺惊弓之()

打草惊()兔死()悲盲人摸()()()无声

一箭双()()()学舌杀鸡吓()()过留声

(1)认真读题,请各小组做好准备,计时——开始!

(2)学生开始分小组讨论填空,最快完成的小组汇报“已经来了哪些动物”。

2、瞧,多热闹呀!动物们的“十二生肖选拔赛”就要开始了,这个比赛要求动物们讲出含有自己名字的'成语,讲得最多的就能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但是“龙”“虎”“马”和“鼠”都不会说,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里有四个号码,请各小组商量选择一个号码,每个号码都对应着其中一个动物。

(1)各小组选好号码,找出号码所对应的动物。开始思考一分钟。

(2)每组一分钟倒计时,小组成员开火车说所帮动物成语,不会的立即坐下,下一位继续。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统计成语个数。

(3)四组都完成本组任务时,可再选择其他小组的动物进行成语补充。教师计分,记录环节得分。

3、小结: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带有“龙”字的成语多数都是好的方面,而带“鼠”字的成语大都是讲不好的方面。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像这样对自己所收集的成语进行归类,这样,我们记成语就更加方便了!

(六)附加题,统分,颁奖

1、今天我们活动中的都是四个字的成语,那么有没有不是四个字的成语呢?谁知道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有额外加分的呦~

2、通过今天激烈的比赛,我发现大家的成语积累已经有了一些成效,让我们来看看战果吧!出示比赛得分结果,评出“成语小能手”。颁奖。对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七)活动小结:

今天同学们让老师大开眼界,原来小朋友们都这么棒,不知不觉中已经学到了这么多的成语,今天的课开心吗?今天的活动课上,我们不仅复习了从书本上学到的成语,还分享了我们平时积累到的很多成语,课后我们还要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在以后的说话写话中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说写能力!

八、板书设计:

本堂课是活动课,板书的内容就是课题“趣味成语”和各小组的各环节得分及总分情况。

九、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目的是复习成语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口动手能力,养成积累成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活动的第一部分,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我想参加到活动课中来”的想法。在活动的第二环节“图画”,用图画的形式是对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训练。第三和第四部分让学生学习积累归纳成语的方法。最后附加题的部分是进一步使学生产生愿意进一步了解成语这一中华文字艺术的情感意识。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自主表达,检验学习成果的同时有一定程度的对成语学习的拓展延伸,各项活动环节的安排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对成语的分类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成语积累中也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把成语按照自己喜欢的名目进行分类收集。

课堂中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竞争性质的学习方式。在活动课中,学生的情绪会比较激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遵守活动的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合作与竞争。在活动中,学生交流自己的所得,分享自己知识,学习别人的知识,在活动中智慧的火花碰撞迸发出新的生机。

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的回顾,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活动课的形式来进行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课堂气氛下温故知新。

成语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两则》,请同学来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是成语?

小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今天我们所学成语故事的主人是两只动物。(贴画)一只是狐狸,另一只是老虎。

2、在大家的印象中有没有关于这两种动物的成语呢?比如说“如虎添翼”,谁能说出它的意思?(同学说成语)

3、根据我们刚才找到的成语,请结合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分别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知道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这个故事?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的原文,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做到传情达意地朗读古文

1、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请大家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看看,有没有读不准的地字及不清楚的解释。

大家都已经能做到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但要传情达意的朗读还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文中那个句子写出了故事的起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2、你猜想一下,此时的老虎和狐狸各自的心情如何?

1、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故事的结果?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2、我们常说思想是指导行动的,老虎之所以这样做,它心里在想什么?

老虎不知其中的奥秘,还蒙在鼓里,朗读时要读出;老虎的糊里糊涂,语速如何?

“跑“是慢慢的吗?不是,逃命自然越快越好,所以语速应怎样?

老虎被蒙在鼓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中有没有旁观者一语道破天机的语句?

2、从“不知”、“以为”可看出老虎上当了。百兽事实上是畏惧老虎,假相是畏惧狐狸,所以这是问题的关键。“畏己”“畏狐”应该读重音,加以突出。而且,它是文章的结束语,应该读得慢,降抑调

以凶猛著称的'老虎怎么会被一只小小的狐狸牵着鼻子走呢?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过程中狐狸的一番花言巧语。以句号和问号为界,狐狸一共说了几句话?三句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子无敢食我也。”

B、我们前面说过狐狸被老虎抓住时很害怕,它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是他的胆子很大吗?不是,它是假装镇定。虽心里十分慌张,但语言坚决肯定,所以朗读时应重点突出“无敢”

2、光凭这一句话,老虎会相信它吗?显然不够,所以狐狸滔滔不绝的说出了它的理由。

那么狐狸肯定要在老虎面前突出自己的靠山,强调自己的位置,还要突出后果的严重性。“天帝”“长百兽”应读重音,语气要傲慢些。

C、此时此刻的老虎已经被狐狸的傲慢和天帝的威望弄得晕头转向了,但它毕竟是百兽之王。从狐狸后半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虎此时已由完全不信到了半信半疑。狡猾的狐狸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它,使出自己的杀手锏:口说无凭,实践证明。狐狸的方案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三句

B、狐狸的方案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狐狸的狡猾?

D、这是一个反问句,请同学把它改成陈述句,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E、狐狸的反问充分表现出这时它已经由开始的恐慌变得十分自信了,它的花言巧语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

1、这是一则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故事,狐狸不但捡回一条小命,还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显耀了一番,所以我们现在常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什么呢?

2、了这个故事后,你对开始下的定义有没有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呢?

在这个故事中,老虎有凶猛的一面,也有愚蠢的一面。狐狸虽狡猾,但也有可取之处,它急中生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正体现了它的聪明。

B、我们不能像愚蠢的老虎那样上当受骗,要学会识别别人的阴谋。

C、我们要学习狐狸的聪明机智,但不能利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更不能仗势欺人

成语课件 篇4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1、填字成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成语课件 篇5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范读(听录音理想原文),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理想》形近字、多音字辨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成语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笑逐颜开、荣华富贵、恩将仇报、下流无耻、无恶不作、披头散发”等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撒”“塞”。 2.初步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

3.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特点,明白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阅读《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九色鹿》《狼和小羊》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 首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有兴趣吗?

老师说一句话或几个词,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 芝麻开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长廊的第一站——《渔夫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1.简介《一千零一夜》:这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也叫《天方夜谭》。它是由264个小故事组成的,被大文豪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2.简介故事特点;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神奇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

1.了解故事的情节:谁能借助老师提供的关键词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渔夫撒网捕鱼时,捞到了一个黄铜胆瓶,揭开锡封后放出了一个魔鬼,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

真了不起,把那么长的一个故事读成了一两句话,你有超强的概括能力。

2. 体会人物的特点: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都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来说说。(学生板书)

魔鬼:无恶不作 下流无耻 恩将仇报 忘恩负义 凶恶狡猾 恩将仇报的魔鬼让你想起了谁?

《农夫和蛇》中的那条蛇、《东郭先生和狼》中的那条中山狼、《九色鹿》里的调达。 渔夫:机智勇敢 冷静沉着

1.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魔鬼的凶恶狡猾,用“——”划出来。

老师看了一下,刚刚同学们读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划了这几句。(屏幕出示) 2.反馈交流(预设)

一会儿,他听见魔鬼叫道:“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 心惊胆战、一脸恐惧、卑躬屈膝、软骨头

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原形毕露

魔鬼听了渔夫的话,就说:“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一脸讨好、一脸媚笑、嬉皮笑脸、厚着脸皮、一脸哀求 你能想象一下魔鬼当时说话的神态与语气吗?谁来试试?

不过,有的读者认为,这个魔鬼虽然无恶不作,但是挺守信用的。要是渔夫早点捞起胆瓶,渔夫一生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宝库,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三种愿望。渔夫真是太倒霉了,运气太差了!对于这种想法,你们有什么看法?这又让你想起了谁的遭遇?

正像故事《狼和小羊》中的狼一样,为了吃掉可怜的小羊,故意找了那么多的借口。面对凶恶狡猾的魔鬼,渔夫有没有像小羊一样耐心地向魔鬼解释?其实,聪明的渔夫在经历了捞着胆瓶时的喜笑颜开,因好奇打开胆瓶放出魔鬼时的呆呆地不知如何应对,已经慢慢镇定冷静了下来。他已经想好了计策,你们知道是什么计策吗?为了完美地实施这一计策,渔夫步步为营,巧妙地与魔鬼周旋。请看屏幕

“你决心要杀我吗?”

“凭着神的名字起誓,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 “你不是住在这个胆瓶里吗?照道理说,这个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 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表面上一副可怜巴巴、束手待毙、认命的样子

你觉得渔夫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会是怎样的?神态又会是怎样的?谁来试试? 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让我们一起夸夸渔夫。

这个渔夫不仅机智勇敢,而且做事果断,考虑周到。你能找出相关语句吗? 渔夫见青烟全进了胆瓶,就立刻拾起盖印的锡封,把瓶口封上„„

师:孩子们,其实在勇敢与智慧的渔夫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你们知道吗/ 出示“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师:是呀,同学们,在这一信念的坚守中,弱小的渔夫最终战胜了强大无比的魔鬼。 (学生齐读)

3.学到这儿,我么已经对魔鬼与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具体的认识,不再是刚开始时笼统、模糊、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的认识了。谁能说说,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

实际上这些对话、外貌、动作、心理都是一种细节描写,有了这些描写,魔鬼的形象才在我们的眼前鲜活起来,才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把魔鬼的本性和渔夫的智慧刻画得栩栩如生。

精彩的民间故事,不仅有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处处充满了神奇的魅力。谁能说说,故事的什么地方让你感觉最神奇?

隔了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这些神奇的描述,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阿拉丁的神灯,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长廊,感受了故事魅力。但我们知道,民间故事的魅力只有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才能在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后以渔夫的口吻向爸爸妈妈讲述《渔夫的故事》,也可以打开《一千零一夜》,看看聪明的渔夫最终有没有把黄铜胆瓶投向大海。

成语课件 篇7

甲:叫家长,写检讨乙:是该写

答:你不知道。 我的评论太好了,老师感动不已。

乙:是吗?(吆,这还带着了)您给念念

a: 亲爱的老师:我今天又犯了一个错误。让我们通知家长。得到这个消息后,我父亲赶到学校。

乙:这得多少爸爸呀!

a: 即使我想耍聪明,我也躲不过你。

乙:老师是大师兄变的

甲:您诱敌深入、声东击西、指桑骂槐

乙:什么词儿啊这是!

甲:弄得我是狼狈为奸、破腚百出

b: 好吧。你想换条结实点的裤子吗?

甲:经过你们口是心非的教育,我觉得羞愧难当,决心痛改前非,今后学习绝不马马虎虎,做事认认真真、一丝不挂

乙:嚯----还是多穿点儿吧,回头您再冻着。

a: 不管怎样,我的复习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乙:没羞没臊

a: 课后,班长郑重地给了我一张由所有女生签名的纸条

乙:写得什么呀!

甲:头号男神! 乙:嗷?

a: 我的同桌说下面还有一个词。b: 什么词?

甲:“经验”的“经” 乙:嗷,神经啊!

2、小组对抗赛(四个小组):

1、看图猜成语(见幻灯片):

规则:必须回答,每组4张**,每张**10分(原则上不超过2分钟)。答不出来,

其他小组可以抢答,答对得10分。(个别共性问题也可设抢答题)

2、看成语识典故:

下列成语跟哪些历史人物有关?

图穷匕见纸上谈兵望梅止渴

鸡鸣狗盗举一反三口蜜腹剑

胸有成竹草木皆兵闻鸡起舞

沐猴而冠东道主二桃三士

规则:两分钟内,每组将答案写在题板上,然后互相交流。12个题,每题10分。

展示部分典故。

3、成语填空:

墨守( )规按( )就班

文过( )非阴谋( )计

张( )失措变本加( )

不( )而走功亏一( )

( )柔寡断私舞弊

仗义( )言三( )两次

一( )莫展相形见( )

( )竹难书不( )之论

规则:每组有四个习语,每组10分。它们写在黑板上,可以在2分钟内修改。每个字符的含义可以作为抢先回答,每个字符得10分。

4、统计小组得分,褒奖优胜者。

3、活动总结:

总结本次活动的得失,提出要求。

中华成语,妙趣无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今天的成语大赛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多积累一些成语,灵活运用。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我们的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成语课件 篇8

穿越时空成语廊

——语文活动课

目的:让学生轻松学会习语,积累习语,应用习语,提高写作水平。

活动准备:学生:习语积累老师:课件、剪贴画、奖品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2分钟)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们第一次见面,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作为见面礼送给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看![课件演示:

一架时空穿梭机]哇!是一架时空穿梭机,喜欢吗?这架时空穿梭机功能强大,我们可以把它带回古代,穿越一个有趣的成语画廊。

现在请闭上眼睛。你准备好了吗?出发![****]可以睁开眼睛了。

[课件演示:穿梭机到达成语廊]

二、活动安排:

(一)十二生肖选拔赛(10分钟)

师:瞧!那边真热闹,发生什么事呢?

噢,原来是动物们正在举行“十二生肖选拔赛”,这个比赛要求动物们讲出含有自己名字的成语,讲得最多的就能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但“龙、虎、马和鼠”都不会说,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适当表扬学生热心助人)

要求:(课件演示)

(1)**车说成语,不会的立即坐下,反复进行

(2)时间2分钟

(3)其他小组帮助记分

题目:(1)写出带有“龙”的成语

(2)写出带有“虎”的成语

(3)写出带有“马”的成语

(4)写出带有“鼠”的成语

操作程序:(1)请各组长上讲台领题目,当众读出

(2)**车说成语

(3) 获胜的队伍走到黑板前挑选一颗许愿星

师:(小结)你们有发现带有“龙”的成语多数都是好的方面的,而带有“鼠”的成语都是表示不好的方面的吗?平时要注意对成语进行分类学习,以便于记忆。

(二)搭鹊桥[课件演示:鹊桥画面](8分钟)

师:那两个不是牛郎和织女吗?他们为什么发愁呢?

原来今天是他们相会的日子,但桥是断开的,他们不能团聚,但只要你在空出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组成成语,牛郎和织女就能走过桥了,可是帮他们搭桥的喜鹊被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要求:(1)小组讨论结束后,由一名学生填写答案,字迹工整。

(2)全组同学齐读一次

操作程序:(1)同要求

(2)师操作电脑给予肯定

题目:太阳队:一心一()气风()扬光()有作()富不()至义()善尽()不胜()

月亮队:一手遮()经地()无反()盼自()心壮()同道()久必()秒必()

星星队:一马当()见之()目张()战心()天动()大物()学多()高八()

地球队:一字千()石良()外()气使用()双工()斤八()其()全部()不()

3、师生评议答案

老师:你们小组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吗?请报告答案并给予正确的掌声。

错误的其他组纠正。[课件演示:牛郎和织女相聚了]真高兴,牛郎和织女的帮助下终于可以相会了,帮助了别人,心里高兴吗?

以后在生活上也要乐于帮助别人。

三、巧猜妙想(8分钟)

老师:上面每个问题都代表一个成语。你能猜出来吗?答案写在纸上。

题目:(1)1 2 3 4 5 6 7

(2)3 3 2 2

(3) 3 3 3 3 3 3 3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4)8 9 10

(5)9寸+1寸

(四)猜猜“世界之最”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悬殊的区别——天渊之别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冲的最高的气——气冲霄汉

小结:(2分钟)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古成语馆,但是时间流逝之后,我们再也找不到了。因此,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另外,我们还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课后我们还要弄清楚它们的意思,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成语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了解成语的构词方式,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2. 积累三字经,丰富自己的语言。

3. 喜爱阅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的意思。

4. 向关心帮助你的人真诚地表达谢意,语言流畅,条理清楚;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能把握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把受到感动的事真实地记录下来;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读成语,不懂的通过查《成语词典》了解意思。

2. 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 补充与此类似的成语,如:呼风唤雨、青山绿水、翻天覆地。

二、语海拾贝

1. 生试读,抽查正音。

2. 师范读,教读。

3. 你通过课外书或访问家长后理解了哪些句子的意思?互相交流学习。

4. 齐读《三字经》。

5. 两分钟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

三、点击成语

1. 自由小声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

2. 再读短文,讨论交流:读了这则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3. 交流汇报,教师引导。

四、口语交际

1. 谈话导入,激发谈话愿望。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老师培育了我们成长,是同学帮助了我们进步生活中,你还得到了哪些人的恩惠呢?

2. 小组合作,多向交流。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得到的恩惠,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2)你准备怎样向关心、帮助、支持你的人表达真诚的谢意?

3. 全班交流,评议提高。

(1)四人小组推选内容和表达俱佳者,小组集体出谋划策,包装出本组参加讲述的代表。

(2)各组代表在全班介绍,本组同学补充完善。

(3)集体评议,评出表达最佳者。

(4)教师根据情况,适当点拨提升。

五、习作百花园

1. 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同时教师要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 引导选择习作素材,尊重个体差异,激励大家选择新颖有趣的材料。

3. 启发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4.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习作计划。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典型,全班交流。

5. 书面表达,教师巡视,发现亮点,当即表扬,鼓励创新。

6. 同桌交换习作,互相欣赏,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自我修改完善。

8. 全班赏析成功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自主读短文,读准音,读通句子。

2. 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3. 交流汇报,教师引导。

成语课件 篇10

复习第一课的知识,利用论坛开展一次网上讨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定的流程和规范,在适当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一次网络讨论,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各抒己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学习、关注社会,训练积极参与、礼貌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中就某个问题发表文章、回复文章。

教学难点:

规范有序地进行网上讨论,注意对讨论情况进行有实效的总结。

教学资源:

教师事先查找一个可用的网上论坛(可使用学校网站或者教师自建网站)。

目前的网站以及其上的论坛数量众多,质量不等。要注意结合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选择健康的、方便操作的网上论坛。不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地方可以利用虚拟服务器技术生成一个网络环境,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教材上提到例如一个流程“选择讨论主题——确定讨论环境——展开讨论活动——总结讨论情况”。这个流程应该体现在整个过程的完整上,只是在课堂上应该主要是后两个流程。前两个流程:讨论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班会、少先队主题活动、语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达到与其他学习活动的有机整合;选择讨论环境可以由教师提供支持。

涉及到电脑层面的操作,主要是在网上论坛注册、发表文章、回复文章。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比较准确地进行这些操作。如果我们能在在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主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讨论收到一定的效果。在讨论结束后,还应该结合讨论情况,有意识的为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不要单纯地只完成电脑方面的操作而忽略了这节课的其他方面的作用。

结合其它学科或者是班级主题活动在学生中征集主题,筛选出适合学生讨论的几个主题。这个活动可以在课前完成。

此环节建议利用上节课学生已经熟悉的网站。如条件不允许,可以重新选择。

1、教师推荐网站,学生熟悉该网站论坛界面,并进行注册操作。

2、学生自主选择,注意选择标准。

将选择好的网上论坛的相关信息填写到课本相关表格中。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发表文章、浏览文章、回复文章等操作。

2、学生按选择的讨论主题分组进入论坛,选取学生代表就主题发表文章,全体组员开展网上讨论。

(建议确定出比较明确的讨论区,教师要作好巡查,一方面了解论坛操作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一方面注意了解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1、分组把讨论主题和意见进行汇总,教师组织交流:

⑴讨论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回复是什么?

⑶各组讨论的最终意见集中吗?有几种意见?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从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进行操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各组的讨论活动。

3、教师对学生们讨论的最终意见进行一定的说明,对有失偏颇之处提出中肯的评判。与学科学习或者班级活动有关的主题可以利用讨论形成一定的共同认识。

课后活动:

收集讨论中出现的有特色的论坛语句,填写在书上表格中,结合语文学习,把这些语句和平常的语言进行比较,指导学生规范论坛语言。

成语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理解它们的含义。

2、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学习搜集应用资料的能力,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加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做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教具准备】

新华成语小词典提前搜集的成语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猜一猜

1、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喜欢。今天我们来做个猜谜活动。请同学们看图猜词语。猜出来的同学请举手回答,比一比谁猜出的谜语最多。

2、(过渡语)同学们你发现没有,今天我们猜的这些词语都属于什么词语?(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都是成语。老师最喜欢积极动脑的孩子。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成语到底怎么形成的?

二、学习成语《指鹿为马》古文(10~15分钟)

1、请大家先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出示文言文《指鹿为马》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出示《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请同学试着自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看注释或词典。

2、指导朗读古文。

A、齐读古文。

B、正音。阿(ē),邪(xié)。

C、古文要读出恰当的停顿,才能使我们听懂意思。听老师范读。

D、了解司马迁、《史记》(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说一说古文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E、集体交流意思。同学们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你来问谁来帮他解决?

1、师:看着同学这种积极的学习劲头,老师真为大家高兴。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这个指鹿为马的成语意思你知道了吗?它的原意是指着鹿说是马。引申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事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有哪些启发?

小结:是啊,古人就是借用这种言简意赅的成语来表达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小小的成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

那你能用一用这个词语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造一个句子:“韩国历史文化少,他们竟然把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说成是起源于他们国家,这真是指鹿为马。”)

2、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因为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把它归到历史故事一类。(板书:历史故事)这样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还有很多。

三、合作学习探究其他成语的来源

1、小组交流。

师:弄清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利于准确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还能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受到人生哲理﹑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真可谓既能“增智”又能“养性”啊﹗

课前已也让同学们搜集了几个成语故事,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A、在小组内每人讲一个成语的来历,以及成语表达的原意和引申义是什么。

B、你用什么方法搜集的资料?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汇报展示。

请同学来说说你搜集的成语?

指名生回答,教师随机归类板书。请问你是用什么方式了解的?

A、上网搜索

B、查词典

C、向他人请教……教师即兴点评: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或善于总结的孩子!

3、师:千门万户,这样的词语出自诗人的名作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课件出示)

万紫千红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色满园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柳暗花明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有灵犀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你还搜集了哪些成语的出处,给我们讲一讲吧。

指名几个同学交流,教师随机划分到不同的出处里。及时鼓励学生的搜集应用能力。

四、正确使用

师:成语的来历,不仅仅有这几种,还有很多。短小精悍的成语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浓缩了中华的文化。恰当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成语还能协调句式,增强句子的节奏感,让文章变得朗朗上口。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成语接龙游戏。

我出第一个成语,小火车往后排,接不上的,游戏终止,罚做一个鬼脸。

一马当先,先苦后甜,甜言蜜语,语重心长,长生不老,老生常谈,谈天说地,地老天荒,荒无人烟,烟熏火燎,燎原之火,火中取栗

师:成语结构短小,朗朗上口,你还可以用其他的节奏形式朗读,便于记忆。增加积累。但是有一点是我们都要注意的,成语是固定字词,不可随意更换的。(出示成语用词准确性:固定字词不可替换)你来看这个成语“指路为马”对不对?

生:不对。师:错在哪里了?那么这个成语呢?(出示课件:指鹿为羊)生回答还是不对。但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还在指鹿为马,还故意在把成语偷梁换柱,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2、请大家看看这些词语,他们错在了哪里(错别字纠错)。

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衣衣(依依)不舍——服装广告

五、课堂总结

1、整治这些滥用成语的广告现象才是刻不容缓。汉语成语是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有义务继承和发扬。让成语这种语言形式从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

2、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提升。

3、我们这节课的收获真大啊,马上要下课了,我心里真有些依依不舍。

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探究成语的方法去探索更多的成语来历。

调查语言的其他形式,如:歇后语、谜语、对联、谚语等是怎么形成的?把有趣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作者简介:

王继鸿,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开发区第三小学。

成语课件 篇12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①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②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上次学习的三个成语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读了以后获得了哪些启发?

2.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1)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交流。

(2)指名交流,点评。

(五)布置作业。

分子课件范例


教案和课件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只要我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就能够编写出优质的教案和课件。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案制度的培养,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教案或课件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分子课件”的一些最新消息和动态,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们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分子课件(篇1)

关注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为原则,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索途径,引导学生思维、讨论,在讨论中探究获得知识,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

“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这一问题与学生生活联系很紧,学生人人都能举出很多例子。教师选择几例记录。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

这样引起学生再次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由此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讨论探究④:行驶汽车中坐着一位乘客,请你们描述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这里学生表述各自不同的看法,但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讨论探究⑤:刚上课时,大家所举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现在你怎样看?应如何完整的描述?

学生进一步的讨论分析,准确描述了物体的运动。

提问:这一节课你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本节课由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人人参与,兴趣极高,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育理念。

分子课件(篇2)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2过程与方法 :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充分体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师】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下面有几个运动的例子,想一想判断下他们是不是运动的根据是什么。说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师】根据我们刚刚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上述的几个运动的物体,他们的位置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要学的机械运动,就是关于位置的改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生】图中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树木和房屋不运动,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师】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知识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A、松树苗一个月长高500px,属于生命活动,不是机械运动;

B、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

C、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m,陆地相对于原来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

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苹果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

【师】刚刚说了机械运动是相对位置的改变,既然是相对的,就得找一个物体来比较比较。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师】刚刚的简单实验中,在同一个事物过程中,为什么选取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师】有了参照物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生活中几个常见的例子。如下图:

图中汽车和人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人是运动的;选取汽车做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

C.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对任何参照物而言结果都是相同的

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参照物及其选择的角度去分析,即可作出判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A.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当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该选项说法错误;

C.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当选择的参照物发生变化时,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结论也可能发生变化,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例题】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知识点: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2、静止;3、向左运动,且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D。

【师】通过学习,可以发现: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依据是看物体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阅读课本第16、17、18页内容,认识物体运动形式的判断,完成下列问题:

1.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一位同学从自己的座位走到黑板前,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3.你们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请各举3例.

运动的物体:空中飞行的小鸟、疾驰的汽车、河道中的流水.

1.如果你的一位同学和你一起并肩向前走,你认为他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站在路边的人又认为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可见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的对象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试着描述图1.2-3和1.2-4各种情形中物体的运动状况,总结一下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技巧.

1.不要用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理论上可以任意选,但不是乱选,参照物选得恰当更容易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没提到参照物时,一般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桥梁、路边的树木、建筑物等.

3.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①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

②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

③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无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

1.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乘客是静止——参照物是 船.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竹排在江中游——以江岸(青山)作参照物;

青山在走——以竹排为参照物.

(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

月亮钻了出来——参照物是 云 .

2.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C)

1.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能选择的参照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航天飞机在太空与宇宙空间站对接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此时两物体间彼此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粒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解:这颗子弹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与飞机飞行的速度、大小方向(飞行员)相同,子弹与飞机(飞行员)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住这颗子弹.

2.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分析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乙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①可能静止;②可能向右运动;③可能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运动具有速度和方向,围绕子弹和飞机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分析.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

2.“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郑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知识所致.

B.所谓参照物就是我们假设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参考研究其他物体运动情况

C.选取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其结果可以是不同的

D.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做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4.空中有甲、乙两架直升机.甲机中的飞行员看到乙机向上运动;乙机中飞行员看到甲机向下运动,同时看到地面向上运动.则相对地面,甲直升机向 下 运动,乙直升机向 下 运动.甲直升机运动得快.

5.在我国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句话:“吉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

说这句话的人和相信这句话的人,在刮大风前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在刮大风后又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刮到篱笆外去,因为他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分子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本节是粤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气这一章的内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能确信氧气的存在。这节内容所接触的是抽象的分子,正如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及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为将来化学学习垫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和特性。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能用微观的角度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逻辑推断,得到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征

难点:用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用具】

酒精溶液、红墨水、试管、镊子、导管、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把香水洒在手帕上,能闻到香味,生活中的体验水的蒸发,水蒸气遇冷凝结,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下面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板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师: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有很多,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等等

生:观看模型,回答

师:完善并总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师:水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如果要抓住一个水分子,用一把超级镊子能否做到

【探究实验1】

用一把镊子去夹烧瓶中的水分子

生:回答现象

师:一滴水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这一事实不仅说明水分子的客观存在,同时还能说明水分子是一种怎样的微粒

师:介绍苯分子,要观察苯分子应该用精密的仪器观察到。这样事实都说明了?

生:回答

【板书】

特性: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

【探究实验2】

1、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

2、A、B两个小烧瓶,A杯装蒸馏水,并滴入数滴酚酞,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个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回答

师:这与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师: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

【拓展思维】

1、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2、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

生:回答

师:分子运动速率和温度有关

【板书】

特性: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师:5+5是不是等于10,那么5ml酒精和5ml水混合是否会得到10ml的溶液呢?

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观察现象 师:为什么体积小于10ml 生:回答 师:进行微观解释

【板书】特性:分子之间有间隔

【探究实验3】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师:哪支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这与分子之间距离大小有关吗?

生:回答

【幻灯片演示】水通电分解示意图

师:比较水蒸发实验和水通电分解实验的不同之处

生:回答

师: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

【板书】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许多氢分子构成了氢气,氢气是纯净物。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中含有几种分子呢?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生:回答

【板书】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

【小结】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二.分子的特点 :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按照创设情景,引导激疑——确定目标,设计方案——互动实践,探究结论——知识迁移,拓展应用的顺序来学习分子的。在导入宏观物质是由微观微粒构成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的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最后共同得出了结论。在学习分子的特性时,成功的演示实验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每个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都很高,气氛很活跃。但是这节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只顾看热闹,不去认真地观察、思考。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发现有的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以后要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逐渐的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课堂练习:

1.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诗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说明诗人诗中表达情景的科学道理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分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用分子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解释,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的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一块金属很难被压缩,是说明分子间没有间隙

C变瘪的兵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内部有间隙

3.从热水瓶中倒开水,能够观察到瓶口有白雾,白雾上升一段距离后消失。这一现象无法说明( )

A.水分子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B.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有间隔

D.水分子很小

4.冰雪是人们常见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雪融化其状态没有改变

B.冰和雪的主要成分都是水

C.当水冰冻时,分子运动就停止了

D.冰雪融化的过程是一种化学变化

5、(20xx年重庆市中考题)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 )

A. 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

B. 1L芝麻和1L绿豆混匀后体积小于2L

C. 走近花园,闻到花香

D. 2L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

6、(20xx年烟台)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作业:1、阅读教材预习第二课时2、完成资源评价2、2

分子课件(篇4)

教材简析:

《分橘子》是三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不乱摘橘子受到老师奖励,刘少奇又把奖给他的橘子分给同学的故事,赞颂了革命领袖刘少奇的优秀品质。通过领袖的榜样,教育学生应从小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有快乐与人同享的思想品质。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不乱拿别人东西,关心别人、有快乐与人同享是孩子必须养成的重要品质,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好品质。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是通过课文学习要求逐步达到的一个思想情感目标。

学生情况:

《分橘子》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了快乐应与他人同享。课文采用叙述语气,语句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对课文叙述的内容不太熟悉,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补充介绍刘少奇的生平、功绩,以激发学生的感情。领袖的榜样行为,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模仿欲望,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有很大作用。但是在物质生活资料丰富的今天,学生虽然能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却不太理解为什么刘少奇从来不摘一个橘子,还要把橘子分给同学是一件十分值得称赞的事。而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循序渐进,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逐渐理解刘少奇的行为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好品质。

设计思路:

首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利用听课文录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上的理解。在学习第1小节时,通过对刘少奇的生平介绍、私塾这个概念的初步认识,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其次,抓住重点句,品词读句,理解课文。

在学习第2小节时,主要抓住其中描写橘子的话: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通过分析掌握这个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分析这句重点句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品味词句,寻找句子中最能体现出橘子可爱的部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看图思考比较,分析讨论,逐步理解黄澄澄、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橘子的可爱。由此,来理解刘少奇不摘橘子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好品质。

最后,练习设计,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主人公的好品质。

在课的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要求学生把朱老师夸奖刘少奇的话说具体,并且积极创设当时的情境,让学生试着模仿朱老师说话时的语气,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刘少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求学生养成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往往是知先于行,要做到知行结合本身就是个难点。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长期目标。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不乱拿别人东西是一种好品质,但对刘少奇优秀品质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中未必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通过课内外的长期训练,结合生活实践不断地指导提高才能达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刘少奇小时候分橘子的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火字旁,读准多音字少(sho),理解橘子、枝头、灯笼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1、2、4段,知道刘少奇小时候是个懂规矩,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孩子。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按提示分析句子,知道朱老师为什么说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j

1、出示词语:橘子。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你喜欢橘子吗?为什么?

2、橘子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人人都喜欢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分橘子》,齐读。

课题中有一个生字,出示分,说说这个生字怎么记?

3、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分橘子?把橘子分给谁?怎么分?)

二、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听听课文录音。

听后说说,课文中讲谁分橘子?分给谁?

sho

出示:刘少奇。读准生字刘,多音字少。

看刘少奇照片,简介刘少奇生平:刘少奇爷爷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和毛主席一起为建设新中国,立下了很大功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这篇课文是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三、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读准字音,记记字形。(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指名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惹。

齐读生字。

3、说说课文有几个小节。

四、学习课文第1、4小节。

1、指名读第1小节,思考:读了这一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小节告诉我们故事发生时刘少奇的年龄,刘少奇读书的地方。原来孩子们不是到学校读书,而是到老师家里去读书的。)

2、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回答这些问题。

出示:(1)刘少奇在哪里读书?

(2)刘少奇什么时候,在哪里读书?

指名回答。

3、朱老师是怎么评价刘少奇的?从课文的哪一节看出来?(第4小节)

出示:少奇真是个好孩子。

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2段。

1、朱老师夸奖刘少奇是个好孩子,那刘少奇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学学课文的第2小节。

自由读该段,同桌讨论,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从哪里看出刘少奇是个好孩子。

出示句子:刘少奇从来没摘过一个橘子。

从来可以换成哪些词?

3、看看橘子生长的地方(朱老师的房前)橘子就长在朱老师的房前,刘少奇却从来不摘。是橘子不可爱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秋天,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真惹人爱。

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出橘子是很可爱的?(讨论,交流)

(1)黄澄澄。这是橘子的颜色。(看图,黄澄澄的橘子)这黄澄澄的橘子成熟的时间是--秋天。看图体会橘子的可爱。

(2)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枝头。

为什么说橘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看图,挂满橘子的橘子树)体会像一盏盏小灯笼,并理解挂在枝头。

(3)从这些地方,我们看出橘子是可爱的,用句子中的词说,就是--真惹人爱。

这么可爱的橘子,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谁能换种说法?句式练习:

秋天,橘子真惹人爱,()。

4、橘子这么惹人爱,刘少奇却从来没摘过一个,是他不爱吃橘子吗?那是为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刘少奇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5、学到这里,你知道朱老师为什么称赞刘少奇了吗?指名用不同的句式说说。

谁能把朱老师的话说得具体些?

出示:朱老师高兴地说:刘少奇(),真是个好孩子。(注意语气)

六、复习巩固。

1、因为刘少奇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所以朱老师要夸奖他。可是朱老师夸奖他还有别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2、读读这几小节中出现过的生字,说说怎么记。

重点:惹:上中下结构,下面是心。生在作业本上写一个,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完成课后第3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朱老师的()有棵橘子树。秋天,黄澄澄的橘子()在枝头,像一盏盏(),真()爱。

填写,校对。

分子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锻炼团结合作、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初步练习实验观察、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作用,提升化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缓缓流淌的小溪、奔腾湍急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

【教师提问】同学们,无论是小溪、江河还是大海,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在不停的流动,并且都主要由同一种物质组成,大家知道这种物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水。

【教师提问】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回答】水分子。

【教师总结】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通过视频我们观察到水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是不是也在运动呢?许多物质像水一样,也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质量体积都很小

【多媒体展示】展示一段关于水分子的资料。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内容,一滴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学生回答】1.67×1021个水分子。

【教师讲授】如果十亿人不分日夜的数一滴水中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数三万多年才能数完。这说明水分子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回答】质量体积都很小。

【教师总结】不光是水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其他分子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这是分子的一条基本性质。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教师演示】混合100 mL大豆和100 mL小米,让学生观察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化。

【学生回答】总体积小于200mL。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颗粒之间存在间隙。

【学生实验】在25mL量筒中混合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观察现象。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讨论】混合后的液体总体积小于20mL,可知分子之间同样存在间隔。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学生回答】温度计的热胀冷缩。

【教师提问】分子相互间存在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会改变吗?

【学生回答】高温下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体积变大,低温下分子间隔变小体积缩小,所以观察到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演示实验】将同样体积的空气、水、沙子分别放入在针筒中,按压活塞,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针筒向前移动的距离大小为:空气>水>沙子。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通常来看,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比较为:气体>液体>固体。

3.不断运动

【教师演示】取两只相同容积的小烧杯,一只中加入半杯热水,另一只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两只烧杯中的品红均扩散。

【教师提问】两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热水杯中的品红的扩散速度更快。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分子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中的,并且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分子不断运动的性质?

【学生回答】长期堆煤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解释以下诗句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①酒香不怕巷子深;②踏花归去马蹄香。

【学生回答】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归纳总结分子的基本特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氨分子扩散实验”,了解反应的原理和现象,思考如何得出实验结论。

四、板书设计:略。

分子课件(篇6)

一、教学章节

第一节 分子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概念的运用

(3) 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

(1) 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4、解决办法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安排

水、酒精

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六、教学步骤

(一)分子

[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

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

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 第一节 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无力变化。

[讲述]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五个化学反应:碳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碳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板书]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讲述]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

[回答]+[板书]3、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讲述]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比如:电子显微镜。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讨论]那分子还可以再分吗?

[回答]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种物质的粒子。

但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这一点来说分子又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

[讨论]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

气态时,分子间距离最大,液态,固态。

[板书]4、①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

②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③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三态”。

④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

⑤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讲述]在研究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时,都必须取用纯净物,比如在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铁在纯氧中燃烧可以看到火星四射,光彩夺目的现象,可是在空气中,铁不燃烧。这就是由于空气中约有4/5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

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讲述]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纯与不纯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指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只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是不纯物质变为比较纯的物质。

例如:用作半导体材料的硅,就是从含硅的矿物里制得的。经提纯,硅的`质量百分数可达,99,999,999,999%(11个9)这种硅叫做高纯硅。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 分子

一、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距、构、分

(1)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2)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4) 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没变化;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有变化。

(5)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

(6) 分子体积非常小。

(7) 分子的质量非常小。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2、纯净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氮气

血液课件范例


今天笔者精心准备了一篇有关“血液课件”的报道,仅供参考。在新授课程时,教师通常都会准备教案和课件,学生需要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制作完善的教案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血液课件 篇1

1、自主阅读课本第6页,(1)找到有理数的概念。(2)明确有理数(按整数和分数)的分类。2.记录你对问题的理解及疑惑。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们已经将数的范围扩大了,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正负数、零或整数分数,突出其不同类。为下面的按不同标准分类埋伏笔。)

问题展示(1):观察三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请认真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

统称为整数, 统称为分数 统称为有理数.

(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面的数换另一种角度进行两类?如果可以,应怎样分呢?(正负数和零)

3、数集概念解释:深奥道理浅显化,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数集这一概念,我要举生活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使道理生活化,并能够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些数的集合。如所有的整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整数集合。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

整体把握知识点,再次阅读课本6--7页的相关内容,自主加合作重点梳理 有理数分类的两种方法(整数和分数;正负数和零)和不同的数集。

如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零和负数统称为_非正数集合,零和正数统称为非负数集合。

血液课件 篇2

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说《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的教法。1、说教材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  5、说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教材。《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单元重点是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是一篇让学生增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好文章。本文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要注重学习,善于提高的故事。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精品之作。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弄清文意,熟读课文,当堂背诵。3、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2、熟读成诵,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故事内涵,汲取有益启示,培养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字词的训练和朗读的培养,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熟读成诵,揣摩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心理,理解故事内涵。教学难点为: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由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采用的主要教法为: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运用远程资源教育法及想象体验法等作为辅助教法。总的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孙权劝学》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故事(全篇只有119个字),且故事性强,文言词句方面的障碍少,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了以下学法:

1、朗读理解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质疑提问法。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引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又顺势而导的引出吕蒙,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吕蒙由当初的“吴下阿蒙” 变得让人“刮目相待”?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读准字音,整体感知。学生初读、听配音朗读、赏教师背读、学生齐读等形式多样,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学生获得对文章最初的印象和认识,能做到读准字音,读出挫顿。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精读:读懂文意,合作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对于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对学生没有持犹豫态度,这篇课文理解翻译并不难,学生能够利用课下注释,联系语言环境,合作交流,质疑探究,攻克难关。事实证明: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打消了对文言文的恐惧感。何乐而不为呢?

四、品读:读出语气,质疑探究。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被充分激发。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把握了重点语句的朗读要求。教师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着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地读,读出古韵古味。

五、悟读:读出情味,拓展延伸。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口吻、情态、语气、身份、地位等进行角色朗读,通过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学生边演读,边细细品味,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轻松的突破了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了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文中有多处留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教师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吕蒙的变化,孙权的善劝,鲁肃的爱才,给你怎样的启示?”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着力探求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即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我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学习文言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鉴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等,进行再创作活动。

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用欣赏的眼光予以学生鼓励和肯定,我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基于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对《孙权劝学》的解读,我不揣冒昧,填词一阙,与诸君共勉--《减字木兰花》江东旧梦,士孕三秋飞彩凤。抱乘明公,里社陈平赫赫功。  大河才舞,聚墨齐书兰蕙圃。始唤蒙吴,虎踞龙盘锦绣图。

血液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心脏的构造以及人体血液流动的循环模式和流动的动力。

本节内容紧接着上两节的课程内容设计的,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管道是血管,那么输送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心脏的跳动,进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于身体的位置,那它是什么构造呢?其实他们并不清楚,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对心脏的构成有个直观的认识;继而启发学生心脏是如何推动血液流动的,可以通过插图或模型来详细查看,来了解人体整个血液循环的模式。

(过渡: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人的身体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清楚,本节的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径比较复杂,过程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来启发和释疑,另外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教具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清晰地展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记忆,这样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过渡: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阐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理;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能区分动、静脉血。

【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以及课件来认识心脏的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特点;通过视频、课件等学习,对血液循环途径获得直观的感知;通过磁性教具的运用,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区分动、静脉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体验生命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落实到锻炼身体、保护心脏、预防心脏病的行动上来,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重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现状,本堂课中主要采用模型建构法教法、情景教学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面详细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首先提出问题:人们用哪些体征指标判断一个人还活着,[设疑]。接着创设情景:分别感受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之后心跳的频率;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自己对心脏已有的认知及想要继续探究的内容。

因为心脏的结构认知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心脏结构的兴趣,并引起学生对心脏功能(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求知欲。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心脏的外形,识记结构。

【板书】

通过观察心脏样本的外形,辨别前后,真实感知心脏壁的厚薄。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模仿学习解剖心脏,观察并记忆心脏的各部分构造。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步骤,学生分清心脏四腔的大致位置,并通过互相讨论了解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原则,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整个过程沿着观察模型—解剖心脏—提出问题—互相讨论的路线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并亲自接触心脏和解剖心脏,增加了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加深了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在形成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再来学习第二部分:心脏的功能。

第二部分:探究心脏的功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心脏的功能,学生归纳:心脏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来源,心脏就像一个输送血液的泵。

接下来通过电动模型来演示心脏收缩舒张时心房心室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心脏是如何边工作边休息的,同时进行学法指导:以一种活动替代另一种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此外结合教材第62页图4-39,理解心脏的工作休息模式,并让学生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入认识心脏的功能,也为第三部分的讲授提供支持: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第三部分:血液循环的途径。

【板书】

通过播放血液循环途径的短片,让学生对循环有个整体的认识;另外让学生再通过自制的磁性教具分别摆出血液循环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再结合前面学过的心脏内部的血液流动,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另外教师提出动、静脉血的概念,提示学生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并通过课件或视频来展现二者颜色的不同,然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来标出在血液循环中两者的不同途径,进而完善血液循环图,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对血液循环的学习,让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有了很好的认识,明白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性,从而同时解决了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通过互相问答和做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另外进行课外拓展:健康的心脏对生命有重要的意义;血液循环的异常对疾病的影响。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课后制作一幅血液循环示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重点难点突出,能系统的展示本节的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血液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美术世界中遨游》(出示板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定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一个统领下文的铺垫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逻辑思维仍需要很多感性经验来支持;想像力中的现实性不断发展;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加强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纬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以材料的不同来区分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使学生掌握对美术作品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欣赏,教师正确引导,对中西作品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基础上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掌握美术作品的分类,学会用新型的美术材料来体现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打破时空,不拘一格的在美术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重点:

欣赏图片,让学生对各种美术作品的造型方式、表达方式和形式美感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进行对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比较。

难点:

具体分析、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理解美术作品所用材料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教学,用幻灯片放映不同种类的美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然后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接着放映各种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作比较,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法: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思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片,在欣赏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提问,领悟到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我将从课前准备—激趣导课—探究欣赏—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老师准备:大量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美术图片,让学生欣赏,讨论。

首先,我以问题挑战学生:

(1)你们见过哪些美术作品?

(2)他们的材质分别是什么呢?

并以展览的形式把老师和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布置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带着问题互相欣赏,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再欣赏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图《父亲》,《人桥》 “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效果。

最后,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绘画工具,像国画工具、油画工具、水彩画工具以及其他种类的绘画工具给学生看。让学生能正确的判断出美术作品是用哪些绘画工具完成的。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视觉艺术。想了解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我首先充当导演,让学生在游戏中,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让学生甲指出油画《父亲》,学生乙找出油画用的材料;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找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清楚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完成的。

然后,回到课本上的图片,具体地分析每幅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美术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如前面所观看的《父亲》——《人桥》对照,提问:“同样是画人物,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人桥》记录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架桥部队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向敌人进攻的场面。画面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红、绿二色叠印产生的中间色和点点留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而油画《父亲》画面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这幅油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画家借此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热爱。让学生了解两幅作品的背景以及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材质及效果。 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又从课本之外找了一些不同种类的图片,让他们做出比较。

最后总结出,美术的四大主要门类有:(出示板书)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绘画又包括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等。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大量欣赏比较,自己体验美术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最后总结:

一、绘画:

1、中国画:利用笔墨纸砚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分为工笔、写意、白描等。

2、油画:油画起源于欧洲,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画种,是用核桃油或亚麻仁油等植物油,调和油质颜料所作的画。

3、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透明性颜料作画的画种。由于水彩颜料有透明等特性,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水彩画也就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4、版画:运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质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和艺术加工,可拓印出多幅艺术作品。版画分为凸版画、凹版画、平版画、丝网版等。

二、雕塑:

可以多面欣赏并具有三度空间(长度、高度、深度)的造型艺术。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圆雕和浮雕。根据功能的不同,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

三、建筑:

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四、工艺美术:

通过设计的理念和工艺手段进行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创造的艺术形式,是美术在应用领域的分支。主要分为民间手工艺,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装潢设计等形式。

了解美术四大类后,我会继续让学生对刚才所观看的图片进行讨论:

《家庭组》——《马赛曲》:“同样是雕塑,表现手法不同,效果有什么不同?”

在探究欣赏比较中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不同材质的基本特点。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而把整个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最后,找出一些图片留给学生作课外的探索,如设计领域的广告有不同的材质构成。通过课外的探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知识,为他们创造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同时,通过课外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提高。

本节课通过对图片的大量欣赏,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四大门类中,感受祖国那份几千年来沉甸甸的美术文化。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直接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不同效果。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中,按工具材料的不同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在本节课最后我将给学生推荐以下相关的学习网站和书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遵循 “教为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归纳、总结几个方面深入学习。让大部分学生达到能够自主、正确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让个别领悟性较好的学生达到除了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外,还能够独立、创新、发挥自己的个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师生共讨,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最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请看我的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本节课以总分式的结构——理清教学内容的“‘主干’和‘枝叶’”。体现了整个教学的过程,突出了重点和难点,这样看起来简单明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追求。

血液课件 篇5

这篇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这个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的作用就是用朴实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们深刻的思考。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跟七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接近,学生中也有很多养小动物的经历,跟学生生活也比较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对猫描写传神的词句,品味分析小猫的形象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找出文中的描写猫传神词语,领悟描写方法的作用。

2、通过朗读,理解感情基调,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

2、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知错就改、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重点:品味文章的传神的描写猫的语句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探究文章主题,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指导法: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内涵和感情。

2.启发探究法、点拨法: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由合作探究,适当时候进行点拨。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学生聆听 用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很多同学家里都养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正如有的同学说的“生活因你而精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不一样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用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

课文内容我会说 (1)独立阅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结束后,学生可以当堂提出自己的疑惑。

(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都不能解决,小组长记录下来,并用流畅、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在书本中相应的位置做好听课笔记。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课堂问题:

①文章中重点字词的拼音以及解释。

②明确写作对象,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③郑振铎先生和猫之间发生了很多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请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你又结识了几只小猫,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只? 觉得描写得好的地方,可以用笔圈点一下。

用“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只猫,从文章第段的“”这句话中看出,它是一只 的猫 ”的句式回答。

④虽然文章重点是写猫,但是处处都能体会到“我”的情感,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用“读第段第 行 ,我看到了一个的人。体味到作者的之情。”的句式来回答。

落实教学目标。

找出文中的描写猫传神词语,并品位其作用,领悟描写对突出猫形象的作用。

写作特点我总结  学生讨论总结,派代表发言。

作者笔下的猫或者可爱,或可怜,都是那样生动,如在眼前;文中的“我”或欢乐,或难过,或愧疚,让我们感同身受,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吗?

由物及人,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走进作品我想说 1、 学生快速跳读17-34段,在文章筛选有效信息,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2、 独立思考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答案。 学生自由默读关于第三只猫的描写(17-34段)。争做公正小法官,审判芙蓉鸟被害案。

A.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冤案?

B.对于文中“我”妄下断语,使第3只猫枉死的事件,你会说些什么呢? 落实难点

揣摩重点,把握文章主旨。

走出作品我会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联系生活。理解主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业布置 记作业 一、描写一只你喜欢的小动物。

要求:1.要有外形、神态、动作等描写。2.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意图就是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的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突破重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谢谢各位评委耐心地听我说课,评委辛苦了!

血液课件 篇6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一)课 前 准 备 :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血液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联关系,呼吸和肺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与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3、教学重点:测量心跳与脉搏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路径。

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谜语入手来认识心脏,再让学生握拳结合视频模拟心脏的跳动,感知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接着让学生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里有节奏地挤压水瓶,水会进出,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心脏就像泵,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然后让学生认识静脉血和动脉血。

在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测量脉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钟心跳和脉搏的次数相同。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在学生明白心脏非常重要之后,要求学生关爱自己的心脏,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损害心脏。最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心脏保护的知识。

在全课中学生动手实验与研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电教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主要设计,在课堂中还有许多,还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血液课件 篇8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使用知识才可以使知识的能量进行释放。相信大家有能力使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 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A、π B、a C、a+2 D、

(1)、自然数是整数。 ﹝ ﹞

(2)、有理数只包括正数和负数。 ﹝ ﹞

(3)、我们知道了有理数有两种分类方法。 ﹝ ﹞

(4)、零是最小的自然数。 ﹝ ﹞

(5)、正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 ﹝ ﹞

(6)任何分数和小数都是有理数。 ﹝ ﹞

4、完成课本第6--7页练习第1、2题。尤其提醒学生:小数也要分在分数集合内;集合圈内的省略号表示本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用省略号。

5、图中两个圆圈分别表示正整数集合和整数集合,请写并填入两个圆圈的重叠部分. 你能说出这个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____________

1.本节课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2. 本节课学会的数学方法及数学思想:

3.本节知识的梳理过程中,应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问题?(如概念分类混淆)

血液课件 篇9

一、说教材

《血液循环》是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9章第2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血浆、血细胞、血型等知识,为本节课继续学习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压和脉搏等知识做了铺垫。而本节课的知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这部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生活中的常识和一些急救知识。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经验储备上,对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极少;在知识储备上,上节课刚刚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部分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对血液是循环流动的认识模糊;在个性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课堂活动,但是由注意力不集中。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2.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和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心脏的工作量,增进学生爱护心脏、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教学难点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变化以及两者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模型建构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导入。展示流感季节人们打吊瓶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都打过吊瓶吧?当我们扁桃体发炎时,打吊瓶医生会将针头刺入我们的静脉,那吊瓶中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支气管发炎的部位的呢?引发学生疑问,引入本课。

这样的导入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并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展开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分组就“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途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接下来,我把写有心脏不同结构名称的纸片放在几个信封中,发给各个小组,请学生们用粘贴剪贴图的方式,完成“血液循环图”。之后我先在黑板左右各贴一张心脏结构示意图或画一幅心脏结构的板图,然后再请两组学生根据信封中纸条上的文字,按照教材中“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内容,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把纸条上写的文字,贴在黑板上图的适当位置,并用连线表示血液循环过程。这时我会让两个小组开展比赛,看哪组贴得准确、表示清楚、用时最短。在同学们结束活动之后,我会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之后,我会结合血液循环的完整动画来强调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进行、彼此联系着,共同组成了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这样的设计,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形成自学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游戏的方式可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会知识,顺利突出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学生继续观看血液循环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并记录。之后请学生代表回答。我会在黑板的血液循环模式图上做相应的颜色标注,继续提问:在上述两条循环途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发言,预设学生能说出当血液由左心室流经主动脉时以及血液由肺毛细血管网流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时血液颜色为深红色,血液流经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以及血液由右心室流经肺动脉时血液颜色为淡红色。

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并结合板书讲解动静脉血之间的转换,即:在体循环路径中的毛细血管网处,红细胞所携带的氧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在肺循环路径中的毛细血管网处,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通过这两条循环途径,血液将肺泡内的氧气运输给组织细胞利用,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肺泡。

最后,展示动脉血、静脉血标本,区分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设疑: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吗?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通过这个问题,消除学生的知识误区,让学生学会区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点,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导入时的问题:吊瓶中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支气管发炎的部位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作答,预设学生能说出: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经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解决导入时的问题,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问题,也能检验学生本节课所学。

3.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布置如下作业:画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简图,标明其中动、静脉血。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血液课件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英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模块第二单元。

这是一节阅读课。它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同时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说课内容。

本课是以家乡为题材,围绕方位,位置及形容词的比较级等语言现象展开读,写活动。使学生由简单到复杂,渐渐感知新的语言。并通过范例,让学生对所熟知的两条河,两个城市等进行比较。

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意图,以及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语言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单词,短语:north ,west, river, church, famous, capital, lake, low, mountain, about, near, village, region, be famous for 等

重点句型:A is in the east of B.It is on the River Cam.

2,语言能力目标:

能读懂关于祖国,方位,位置等的语言学习材料。理解阅读材料中所学的形容词比较级所表达的语义。参照范例,能用所学语言简单介绍自己熟知的城市。

了解美国,英国的主要城市,河流。同时也升华了自己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从阅读材料中获得具体相关信息的能力。

难点:用已学句型,语法来进行语言输出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整体设计和整体教学的思路,进行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有目的的由浅入深,不断深化。从而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差组合,让学生学会发现,归纳,总结,提高学习自主性及合作学习能力。

(一)复习旧知 形容词比较级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语法项目,对其的巩固和加强有助于对本课书及六模块多音节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七模块形容词,副词最高级的学习。

(二)导入 利用图片激发他们大脑中已有词汇对所学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三)展示 这一部分既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又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阶段。因此,我分以下三步进行。

1 要求学生进行第一遍阅读,能通过标题等关键词找出相关信息,找出不懂的单词,词组。设计问答题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2再次仔细阅读,借助板书对必要的语言知识进行相关训练,通过讨论,问题等形式进行效果检查。

3 第三遍阅读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简单复述。

(四)巩固练习分组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

(五)作业 是对本课的巩固和收尾。要求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句型,语法进行语言输出,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可能有的'学生无从下笔,所以我采取分组练习的方法,优差组合。

整节课,我力争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整堂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血液课件 篇11

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说出第10个数,第200个数,第201个数是什么吗?

①1,-1,1,-1,1,-1,1,-l,____,____,____,…;

②1,-2,3,-4,5,-6,7,-8,____,____,____,…;

三、有理数含义揭晓:有理数原意为可写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并不是字面意思理解为有一定道理的数。因为所有的整数都可看着分母是1;零可看着它与零以外的所有数的比;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它们都是有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两个整数比的形式,所以不是有理数,如π,它是将来要学习的无理数。

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物品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自然数、负整数、分数和小数,这些都属于有理数.你了解这些数的由来与发展吗?请到图书馆或上因特网查找有关数的发展史的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介绍数的由来与发展.

撰写“数的发展与由来”的小论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机会.应该告诉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搜索网站的方法.如用google搜索,怎样打如关键词,能找到什么资料,怎样下载,对下载的资料怎样进行裁剪等等..

课堂小结:这节课咱们既获得了有理数概念、分类,了解了一些数集,又学会了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相信大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越学越有趣,数学素养会越来越深。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护士年终总结(汇编14篇)

护士年终总结 12-14

保安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2篇)

保安年终工作总结 12-14

代课教师辞职怎么说通用

代课教师辞职 01-27

通信方案汇集9篇

通信方案 12-14

最新研讨会邀请函汇总

研讨会邀请函 12-14

任免性通知十五篇

任免通知 12-14

平凡的光芒作文精选

平凡光芒作文 平凡作文 12-14

最新实践心得范例

实践心得 12-14

手机辞职报告集合4篇

手机辞职报告 12-14

跑步计划范例

跑步机健身计划 跑步与健身 04-21

鼓励小孩的说说简短58句

鼓励小孩说说 12-14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