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作文 · 实践论读后感

趣祝福作文我们应该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在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心中会有很深的感受,并产生更多的想法。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我们随时回顾以往的学习经历,我们为您搜集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内容就是如此。

实践论读后感(篇1)

知行结合开拓未来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

通过查阅文章写作背景我了解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指导着中国社会革命和改革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内却有一部分人否认“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坚持教条主义。几句话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吓唬人、迷惑人。

同时,也有一些经验主义抛弃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看到革命的全局,沉浸在自己的碎片经验中。这些片面的思想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毛泽东着眼于全局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并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的论述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去观察认识问题,所以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无论是在无阶级社会还是在阶级社会,社会成员都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的物质生活问题。

这只是局限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实际上,人类的社会实践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马克思曾说: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所以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因此要正确地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正确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认识来自实践。在原始社会,从自燃到钻木柴生活,人们认识到两个物体相互摩擦产生热量从而生活。他们还从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火可以烹调食物,烹调的食物更美味,对身体更好。直到人们认识到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才能更有利于他们的生存,从生活在没有固定地点的狩猎生活,到使用工具更加省力。。。这些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然后,在实践中,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对事物有个人的认识。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于思维。认知在低级阶段是感性的,在高级阶段是理论的。

感性和理性的性质不同,但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生活中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一定马上理解它,但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深刻地感觉它。

例如,当我们背诵一些东西的时候,死记硬背之后我们记住了内容达到了感性的认识,但我们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往往在一段时间后就忘记了我们原来背过的东西。相反,如果我们理解我们想背诵的东西,我们就应该达成一种理性的理解,并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这样背起来容易多了,而且也不容易忘记。

同时,如果我们记不住又很难去理解。毛泽东就是这样说的:理性认识依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对任何认识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认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到理论,知识还需要回归实践。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当我们了解自然,掌握世界规律时,就必须把它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认识的不断深化,都必须基于实践这个基础。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渠道比比皆是,“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似乎已经不在话下。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经过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渠道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只有实践了的人才有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才有更大的能力,才是行动的巨人,而那些“秀才”或许永远只能是思想的巨人却只是行动的矮子。他们是经不起真正的考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经常学习,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意识。然而我们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还有什么缺陷呢?这就需要我们到生活的实践中去检验自我。

而有时候,考试就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有些同学在考试中的弄虚作假是万万取不得的。

当然,我们更多的还需要在社会这个多彩的实践舞台上去获得更多的认识。“进得虎穴,方得虎子”。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并不是所有。

我们不可以“只顾埋头苦干,从不抬头看路”我们应在不断的是实践和探索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接受信息并学会观察分析,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做到知行统一,从而更好的向前发展。

实践现真理,

真理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真理。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宇宙的绝对发展中,每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所以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每个特定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理。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实践与真理的辩证统一,对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无数的失败和成功中证明了实践的真理。在我们得生活中,我们从书本、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过去,《实践论》指引了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道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科学内涵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细小之处。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实践论读后感(篇2)

从实践中或得认识,在实践中检验认识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当时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的,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对于我们在以他的理论,来指导将来对一切的事物、的人和社会的认识与实践来说,以下认识只是我们对于《实践论》的认识的初级阶段的一点点表述罢了

从先生的《实践论》中我们得到这样几个关键要点:首先人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其次,人们对于某种或某些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对它片面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开始(也就是感性认识),发展到全面的、本质的、内在的认识(也就是理性认识),而后再用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对事物更为深刻地认识。

正如毛泽东先生在《实践论》中所说:只要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那么人们的认识就被证实了。人们想要取得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符,那就在实践中会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认为,要使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在实践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遵循陈先生的方法,保持谦虚、诚实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并且只有在对自己要认识的某种或某个事物的不断实践过程中,而且实践过程一定是由浅入深地,逐步地,才能使自己的认识符合事物外部的规律性,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取得成功或带到我们思想所预想的结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或社会现象,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稳重的态度,逐步认识她。从感性认识开始,经过不断的实践,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本质性和内在性,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拿学习来说,在学习某一门课程之前我们对这门课程都是不了解至少是了解不多的,刚开始学的时候也会觉得特别的难,但经过慢慢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之后总会找到一些方法和路径知道把这门课程学好,甚至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见解。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

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理论是对现实客观世界主观意义的概括。正确的理论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人性化世界,应该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阵地。然而,古往今来,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先进的理论、对人有用的理论和现实的社会历史理论才能经得起现实的检验。

那么,如何才能将理论化作“有用的理论”呢?换言之,如何将理论化作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发现,在漫长的理史长河中,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是在经受住现实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考验之后,完成自我完善的理论。

正是这样一种理论,才具有跨越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顽强生命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实践就有着这样神秘而又不可替代的力量呢?

我们认识到,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一个意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真理完整地反馈于人的大脑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主观能动地对象化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性的意识也带进了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当中去了。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理论相对于绝对真理的相对失真。

那么我们要如何克服?我们发现实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真理的阳光从不畏惧冬日的冰霜,实践可以将理论中的种种谬误统统暴露无疑,并将人类理论的探索带回到唯一正确的轨道上来。

实践是人类找到自身精神与客观真理的唯一契合点的唯一方法,是人类完美解决理论缺憾的不二法门”,这说的是探讨人类真理的大问题,但在现实生活小事上是同样适用的 ,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对某条规律某个方法的总结是否是正确的,都是要通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才能证明的。就如一个程序能否运行必须要机上试过之后才能知道,一个设计是否可行也只有经过不断测试才能肯定,一个设计好不好也需要用过后才知道。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自际的认识。

总之,任何人对待任何的事物的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思想上的预期效果,必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遵循认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对待工作,对待一切事物只要能遵循这种方法论:

从时间中获得认识,并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应惧怕失败,善于总结失败,在失败中纠正自己的思想,使之符合事物的外在客观规律,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预期的结果,获得最后的胜利。

实践论读后感(篇3)

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在其中遇到的新的情况也会给人们带来新的认识。因此,就过程而言,虽然它已经从感性阶段上升到论证阶段,但认知运动并没有结束。根据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的变化,人们也要时刻纠正自己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认识获得真理,再将之投入实践之中,在新的实践中进行调整······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这篇《实践论》为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方**的指导。在认识事物时,我们要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征、外在联系,进而反复研究,获得事物的本质,知晓事物的内在特征、内在联系,并且不能仅止步于此,我们还要**这一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反复试验以获得这一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学习中,我们需要这种科学精神来获得真正正确的知识和真理。

当我们将我们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实践中去时就能获得成功,当然我们也要时刻注意实践与认识的变化发展,与时俱进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还存在着许多“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现象。有些人脱离实际情况,不依据理论指导,一味凭借自己的经验蒙头前进,“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有的人唯理论是从,这在我国的教育方面特别严重,应试教育用书本上的教条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记得曾有孩子用与标准答案相同意义的词回答问题,本质上也是对的,但就因为与标准答案不同就被否决了。在教学中,许多学生被书上一板一眼定下的条条框框约束了思维,扼杀了想象力,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成长的。

只有在实践中,把感性知识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才能给我们正确的指导。

毛泽东主席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国化而得出的《实践论》就如同一面明镜,时刻警示着我们着我们不能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等错误思想误导,要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明确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获得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我们的未来做下最美好的铺垫。

实践论读后感(篇4)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具体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生产活动是决定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明确指出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足,告诫党员在实践中发现、验证和发展真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科学总结了当时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

时至今日,《实践论》仍旧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只有认识到知识需要从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飞越,才能不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忽视事物的本质。只有当我们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我们才能不局限于纸上谈兵。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中,社会变革日新月异。在祖国辽阔的国土上,每一次都有宏大的工程在进行。

这些项目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事关民生,影响深远。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收集民意,从多方发起专家听证会。只有把最初的感性认识阶段用唯物辩证法提炼出来,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造福国家和人民。也就是说,只有了解事物的过程以及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才能帮助**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方针。

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和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事物意识地完成的。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就会得到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

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一切科学的、正确的理论都将得到实践的证明。一切反科学、反错误的理论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都会遇到困难。原子的内部结构问题非常复杂,但人们可以利用原子内部运动的知识,在工业等方面利用原子能,这证明人们的认识是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义是真理,是因为它的真理在革命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得到了证明,而修正主义之所义是错误的,是因为它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

实践论读后感(篇5)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实践论》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在整篇文章中使用了通俗的词语,但很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涵。

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并通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的组成和性质,你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来改变原子的状况。如果你想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必须参加革命。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要求我们有实践和空间的统一。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要求我们实行不同的做法。在整个实践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时历。

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很多人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永远不会太少,但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我们要抓住机会,去实践、去理解、去实践、去理解,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中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理结的飞跃。我们要善于借鉴自己的实践经验,在重新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无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因此,有必要把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既要搞清楚情况,又要搞清楚原因;把经验和教训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但失败的教训更有价值。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不仅需要丰富的资料,而且需要精髓;集中与坚持相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离不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在读完《实践论》以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这将指导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样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

所以也许你因为错误的认知而交的坏朋友会影响你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出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其他事情也一样。只有你自己尝试去体验,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理解。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人资1301班梁樱

201340070114

实践论读后感(篇6)

摘要: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中有新的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实践论》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

关键词:认识论、实践论、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围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矛盾,阐述了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就实践一词而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称之为最基本是因为人类的衣食冷暖都取决于生产活动,而经过生产活动,人类可以以此最方便地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果失去了生产活动,实践活动就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问题,也会阻碍人获取知识和获取知识。

人的实践不仅是生产活动,还包括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研究等。它也可以概括为:除了物质生活,人们还有政治和文化。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生产活动之上的。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实践的丰富,伴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社会各领域活动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认知也在由低到高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使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当知识出现时,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证明知识的真实性。

辩证唯物主一的认识论把实践放在首位,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如此而言,唯理论与经验论缺少了实践,也无法检验其真理性,并不是科学的辨证方法。

想要先了解其关系就需要了解认识的过程。在人类实间的早期,我们看到了各种事物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感觉和印象的概念,然后运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得出了一些结论。然而,直接理解事物的现象是很困难的,产生的感觉和印象也很难跳入概念。感情只能解决一些问题,实践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通过本文的实例,不难总结出理解的过程。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开始接触外界事物,只有感觉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综合感觉加以整理改造的推理阶段,至此,推理的资料中丰富切合乎实际的才可以成为概念和理论。

虽然说推理的理论合乎实际,但也未必是争取的,要完全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把理性认知投入到实践之中去,若是能达到预期目的才能说明其真理性。

提出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真理,是因为它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是因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取得了胜利。可见,在历史上人类所获得的知史中,真理是有条件的,看似在争取的理论也可能有错误。真理的标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社会与时俱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重要思想到一系列讲话精神,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在不同时代迸发出来的先进思想。它们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实践论读后感(篇7)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对于这篇文章只是浅略的读了下,对这篇文章也不是有很深的见解。我在高中时学习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从高中时践的认识出发,通过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知识与实践关系的文章,也是一篇关于知识与行动的文章。它写于1937年7月 ,作者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来揭露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情况,毛泽东写出了这片文章。

这篇文章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分析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指出中国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不是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革命。

革命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进行。因此,《实践论》中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要得到真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成功中去总结教训经验,要再一次又一次的直接经验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到理论。

我们也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去证明这些理论,不断地、反复地实践和总结,以发展真理。

此外,人们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一种形式的生产活动,还包括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总之,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是由社会中的人参与的。那么人都在参与实践当中。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因此,知识也在逐步又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到深,由片面向多方面发展。

就如毛泽东在《实践论》所说“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肤浅的感性阶段,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普遍排他性的斗争。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实践是渐进的,认识也是逐渐的上升发展的。

而且,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还提出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我们认为理性知识不能来自感性知识,那么他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也就是说只承认理性的现实,而不承认经验的现实,认为只有理性才能依靠,而感情的经验不能依靠,这一学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事实。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知过程的顺序来看,感觉体验是第一位的。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知过程中的意义,即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们的认知开始发生,并开始从外部世界获得感官体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再者,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升华。只有通过实践,通过直接的实践经验,通过思考、研究和总结,通过反复的实验,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也就告诉我们感觉和思考同样重要。

实践不是吹嘘,而是通过真实的,真实的发生。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实验的真理,才能引导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改造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循环渐进。

实践论读后感(篇8)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和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如何为实践服务的。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在联系都有了深刻的把握,感性认识也有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获得性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延续。

当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证明时,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客观过程的单一认识中,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通过实践确认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研究和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对所面临的实践活动的了解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实践验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是局部的、偶然的:某一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整体实践,某一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反映基本规律和普遍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实践具有层次性:这一层次的实践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所有层次。

实践具有主体性:任何人的实践都不能完全摆脱实践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积极发挥的程度不同,会影响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经验主义,一种是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

一位专家指出,山顶上的气孔在寒冷中很容易结冰,发生事故时需要取几根钢针。但负责设备的人是一个老队员。他认为只有凭经验,一根钢针就够了,所以没有听从专家的建议。结果,所有的人都冻死在山顶上,因为钢针意外折断,气孔堵塞,无法保暖。

本文来源于秘书写作网站,可以说明经验是必要得,经验主义是绝对必要得。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借鉴自己的实践经验,在重新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无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我们不断地把碎片升华成系统的、简单的、理性的,然后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读后感(篇9)

姓名:向晨曦学号:***级法学一班

【摘要】

认识产生于实践,而又要通过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无限循环。

【关键字】

实践论认识实践毛泽东哲学

1.写作背景

《实践论》是为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从1921年到1935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历史经验而作的,是为了清算曾经严重危害党的事业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而作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也就是毛泽东本人说的,“是适应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共产党,有些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排斥中国革命的经验,只吞食了马克思主义的几句话;有些经验主义同志片面,看不到革命的大局。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这一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主要内容

《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属于社会实践,因此要正确地把握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才能正确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将实践过程中认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感性阶段,即对事物感觉和印象产生的阶段,感性认识是事物之间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概念,所以它是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因此,认识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的过程。不管我们知到深么,我们都必须通过实践来了解。

关于认识,《实践论》中还着重指明了两个要点: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整合和转化,将感性认识的表层事物和外在现象深化到概念和本质阶段。因此,知识从经验开始。

二、认识有待深化,这也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注重于感性认识便是犯了“经验论”的错误。所以在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同时,不要只是盲目的学习,我们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判断外界事物的正误,对外来事物选择性吸收,在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去认识。

然而认识的过程并非只有认知这两个阶段。《实践论》把认识进行了更深两层的探讨,第一层是马克思的哲学认为认识不在于去懂得事物的规律性,还要用规律去解释世界以及更能动的去改变世界。认识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获得理论认识,但最终会回归实践。

接着,第二层探讨说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完善,纠正,直到认识被所有实践都证实的时候,它就成了真理。但是,每当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也被推进和发展时,毛泽东就提出,真正的革命领导人要善于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改变主观认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如果过于守旧,不会适应事物发展,就会成为顽固的右倾机会主义;反之,过于幻想超前,就会成为“左”翼空谈主义。

不管左倾还是右倾,都是把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一言以蔽之,它回到了本文的主题,即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发展真理。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知识脱离实践就会造成严重损失。1958年“ 大跃进”以至后来的“*****,都是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矛盾,所以导致在国家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乃至倒退了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又一次拨乱反正,纠正了党内众多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

3.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毛泽东的《实践论》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第一,《实践论》是奠定我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著作,从而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奠基之作。第二,《实践论》标志着毛泽东哲学形成,从而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第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指明的方向的工作,即民族现代化新思维和现代新文化的创造。

鉴于当时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主要把阶级斗争作为认识和实践结合的范例阐述,但是《实践论》中体现出来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每个时代都适用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结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乃至改革过程中都起着重大的指引作用,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了实践的真理,《实践论》也将会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4.结语

虽然新中国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今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认识也不断推移和发展;共产党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领导人,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他们把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著

实践论读后感(篇10)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位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2—298页,于1937年7月出,有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在“实践论”中主要是讲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基础上,去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认识阶段,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形式,从而形成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毛中特》理论中我们学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时间不管在哪个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则给予了我们一定的解释、说明,也更强调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而在读完之后,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则有更一步的了解。

在“实践论”中首先提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及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是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既是对生产活动、阶段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关系的认识,而不仅仅只是认识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同样的,也对“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的真理性标准。”这句话进行了诠释: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

如果你达不到它,你就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改正你的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是“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也因此,经历这个过程才能对社会实践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在解释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认知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的?

首先,认识**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现象、方面和外部关系,即感性阶段、感性阶段和认知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人们并不能创造出一个深刻的概念,得出一个符合理论的结论。

因此,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些感性事物在认识过程中发生了飞跃,产生了观念。概念不是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同时,只有运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由此,感性认识则成为了理性认识。

然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真正的理解,在于通过感觉实现思维,逐步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规律。理解这一过程与那一过程的内在关系,就是要达到理性的认识。

同时,实践也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比如: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因而,一切的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因而,认识**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论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即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要解决则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而且,在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得到确认之后,人们在客观过程的某一发展阶段的认知运动就完成了,而对这一过程的认知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合新的情况。

因此,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客观过程的单一认识中,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通过实践确认的。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读完“实践论”让我充分明白了实践的论理、重要性,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比如,当人们刚刚面对新的实践活动时,往往不愿意在不确定、不清楚的情况下进行实践,这就是缺乏自新的表现。在“实践论”中谈到,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们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

这对于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都会与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时的信心直接相关,而往往很多人总是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都不小,但总会有。我们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抓住他们。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机遇。

在“实践论”中,我倾向于“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即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我个人经历过两件事:学习游泳和骑自行车。一开始,我到了大学才有这些概念。听了同学们的经验后,我觉得没那么难。我想我会很快的。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游泳直到现在才学会,骑自行车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而且只有在很少有人敢骑的地方。这充分说明,有很多事情要亲自去实践,要做才能去学习,还需要很多事践过程才能真正去学习。正所谓是“实践出真知”,亲身实践才会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

可见,“实践论”对于我们现在及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学习它,领悟其中的思想精髓,时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努力提升自我,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让其更加稳定、顺利。因此,它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使我们敢于尝试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使我们不会因为缺乏把握而失去信心和机会。

这样,成功将属于我们,命运也将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人生的主角。

实践论读后感(篇11)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发现真理,并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是正确的实践观。

“自觉投身公安工作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不仅要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而且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是相对的和绝对的辩证统一,我们应该随着实践的辩化而发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因此,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要经过思考、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正确认识事物,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实现了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只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胆实践,才是我们认识公安工作的真理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少数警察总是抱怨机会太少。机会永远不会太少,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积极了解知识和经验的方方面面,这样当机遇来临时,我们就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

我们要抓住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机会,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它的思想,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端午节祝福语发朋友200句

端午节祝福语朋友 11-08

幼儿工作总结10篇

幼儿工作总结 11-08

懂得想开心情句子精选

懂得想开心情句子 懂得想开句子 11-08

美丽的秋天课件

美丽的秋天课件 11-08

元宵节舞狮文案62条

元宵节舞狮文案 11-08

竞争上岗述职报告十篇

竞争上岗述职报告 11-08

高三励志名言范例

高三励志名言短句 高三的励志名言 02-14

牛虻读后感范例十一篇

牛虻读后感 10-04

听健康教育讲座心得模板

健康教育讲座心得 健康教育心得 11-08

描写秋天景色优美句子分享38条

描写秋天景色优美句子 秋天景色优美句子 11-08

学生努力正能量句子

学生努力正能量句子 努力正能量句子 11-08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