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祝福 · 范文大全 · 五年级数学课件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 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 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 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

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2、3题。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9页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17和549和73.6和1.2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2、3、6、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36和97和1445和45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1、2、6、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

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三、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反思〕: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本节课。

第一, 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体育与健康》____ 教学模块____ 必修单元的______ 技术,______ 直接影响学生的______ 素质,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其技术动作并不复杂,但要是学生做到____ _就比较困难,所以师生都应高度重视,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____ 的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2、通过学习,使大部分学生掌握____ 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____ 素质。

3、培养学生______ 精神。

第四,重点和难点。根据___ 的技术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可确定本课的

重点是:

难点是:

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突破次重点和难点。

第五,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题学生是 年级学生,共40人。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较差,但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知识兴趣较高,根据此特点,本课采用直观的教学原则,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和器材,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利用讲解、示范、启发、问答和纠正错误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题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利用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使学生掌握______ 的技术,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______ 素质。

第六, 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引入情境阶段、激发动机阶段、技能学习阶段、总结整理阶段。

激发动机阶段包括

1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激发动机阶段包括:

1学生热身,进入运动状态,防止运动损伤出现。

2(新内容的辅助练习)进一步热身,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新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

技能学习阶段:

1学生观看教学录像,了解__ 的基本知识,教师提出观看目标,学生讨论__ 技术动作,形成模糊概念。

2教师利用挂图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讲解时注意重点和难点,示范时注意分解动作和示范速度,以侧面示范为主,正面示范为辅,使学生看的更清楚。

3徒手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动作和初步形成动作。

4分组练习,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练习,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练习感受。使学生基本形成动作。

5.游戏或比赛,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情况。

总结整理阶段:

1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指导学生做放松操,使学生身心。

2教师总结学习情况,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第八: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需要场地为————

需要器材为———

第九:本课的练习密度为35%,学生平均心率为140/分钟。

第十:本课遵循客观事物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课堂教学合理,气氛活跃,能完成教学目标。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教学内容之一,本节课教学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第1-4题。

数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数除法教学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来培养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简单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尝试以及创新能力,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新课之前首先要检查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从而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使新知旧知融为一体。本节教材适合采用“尝试教学法”。在学生已经掌握除数是整数除法和充分复习商不变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学习例4,二次尝试例5,最后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学法: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尝试经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0.330.230.120.78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写下表。

被除数252502500

除数550500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1.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

列式0.58÷7.65

提问:怎样才能转化为我们前面所学的整数除法

同桌讨论(引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然后按什么除法去算?

2.例6:12.6÷0.28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例题的方法相同吗如不同该怎样扩大被除数和除数呢

同桌讨论:引出应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这里被除数和除数应扩大100倍,才能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分小组演算,讨论和提炼方法

A组:6.4÷0.857.6÷4.246.8÷1.2

B组:16.1÷0.460.093÷0.3190÷0.06

课堂学生演算时,教师巡视,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逐步领悟本节知识的要点所在.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4、比较例4与例5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三)、练习:课本P21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四)回顾总结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讨论得出(填空):除数是小当选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看书P19-20,划出重点词语。

板书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

列式7.65÷0.58=9个

答:可以做9个。

例6:12.6÷0.28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90-91。

教材分析:

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形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特点。

2、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4、进一步渗透转化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割、补成学过的图形,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组合图形

(课件出示一组组合图形)

提问

1、这些图形象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2、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我们把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组合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主动建构。

1、猜一猜

(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学生根据课件观察,在质疑中猜出图形)

教师引导,这就是淘气家客厅的地面的平面图,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淘气算一算至少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2、估一估。

师:在算之前,请您帮她估估,并说出理由。

3、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归纳: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拼成的,面积就是拼成它的基本图形面积之和。

4、班级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1)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预设会出现五种情况。

学生边汇报,教师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汇报结束后,再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汇报情况作评价,最后其他小组作补充汇报。

(2)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并提升方法的优化性。

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进行分类,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复杂的图形简单化。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了三关闯关练习。)

第一关:分一分,说一说

1、任意分:任意分这个图形(只要分出来的图形是我们已学的图形)。

2、最少分:请你把它分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

3、带上条件分:要求分得合理,能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一题多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对条件进行优化。】

第二关:算一算。

请你算一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为了能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设计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题】

第三关:小设计

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设计一个组合图形,并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考考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运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高,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重新阐述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含义: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生生互动评价,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了发展。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希望大家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地更快,更强。

扩展阅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十五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已经认识了分数,已经具备了有知识和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代表月饼,通过学生分月饼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下一步教学做了铺垫。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

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

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2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

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内容,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天平教具。

【情景导入】

在下面算式的○里填上“>”、“<”或“=”。

3×6○19 7○1.8+5.2

2.5÷5○2×0.25 24+11○11+24

3.9-3○4÷5 15×8+2○120+2

小结:像7=1.8+5.2,2.5÷5=2×0.25,24+11=11+24,15×8+2=120+2这样的式子叫做等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等式的问题。

【新课讲授】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游乐场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吗?(多媒体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画面)如果两端的小朋友重量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平衡。

2.方程的意义。

(1)认识天平。

出示简易天平、砝码。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怎样用天平来称物品的重量呢?

师:这是一台天平,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在天平的左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就是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体的重量。

(2)实验演示,引出方程。

师:下面我来演示一下如何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

演示实验一: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

提问:天平平衡了吗?这说明一只空杯子重多少克?

板书:一只空杯子=100克

演示实验二: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显示)。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如果水重x克,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板书:100+x>100

演示实验三:增加100克砝码。

提问: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

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

板书:100+x>200

演示实验四: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

提问:现在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

板书:100+x<300

演示实验五:把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

提问:现在天平怎样?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是平衡的吗?

板书:100+x=250

(3)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

出示多幅天平图。

提问:这些图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板书:40+x=100,2x+50<180,80+70=100+50,3x=180,65+30>80,100+2x=50×3。

教师指出:像2x+50<180,65+30>80这样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像40+x=100,80+70=100+50这样用等号连接成的式子,它们左右两边相等,就叫做等式。

师:观察以上有几个是等式,你能不能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80+70=100+50。

第二类:40+x=1003x=180100+2x=50×3

讲解:像第二类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方程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老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如:

20+80=100 3×78=234 13-8=5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方程有什么特点?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说。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等式包括方程,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

板书: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63页的“做一做”。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X”)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方程。()

(2)4m-9=0不是方程。()

(3)方程是等式。()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不等式和方程。方程和等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只要等号两边数值相等即可,所以等式包括方程,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3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同时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做了铺垫。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那我们一起到风筝小店去选一选自己喜欢的风筝吧!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让学生说说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出示例1。每个蝴蝶风筝3。5元,买3个要多少钱?

我让学生说说例1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算出结果,并记录自己计算的过程。

我发现有些学生用3。5+3。5+3。5的方法,还有些学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5角乘以3元,得出结果再把角换成元,还有些学生用35角乘以3,最后把结果再换成元,更有些学生用3。5乘3的竖式进行计算。我让这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展示。

接着我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比较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知道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再展示学生列竖式中不同的对位方式,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要先按整数乘法来计算,所以列竖式时是末尾对齐。再让学生运用乘法竖式计算做一做的题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我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差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而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0。72×5,引发学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了,你又应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得到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并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3。5×3的积是一位小数,0。72×5的积是两位小数?从而得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最后再让学生与同桌说说小数乘整数列竖式时应该怎样去做?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在思考中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反复的思考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中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

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提高题。

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

《练习一》第2、3题。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难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能清晰的再现教学过程。

【说小结】

本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的内容和练习十八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方法、等式的基本性质,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2.通过对用列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3.提高学生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更加系统完整地掌握本单元知识,进一步提高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梳理】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课题)

2.整理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认真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归纳这部分内容后,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板书:

【复习提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提问:

(1)回忆一下,用字母可以表示什么?(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关系等等。)

(2)用字母表示数时有哪些简写的规定?

(3)用含有字母的计算公式求值时,应注意什么?

跟踪训练:

(1)用字母表示下面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城区修一条长a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天,每天修b千米,剩下的要c天完成。

①15b表示()

②a-15b表示()

③15+c表示()

④(a-15b)÷c表示()

(3)算一算。

当a=3,b=5.8,x=1.5时,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40x+a②ab÷0.48

答案:(2)①15天修的长度②剩下没修的长度③修完公路所用的总天数④剩下的每天要修的长度

(3)①40x+a=40×1.5+3=63②ab÷0.48=3×5.8÷0.48=36.25

2.复习解方程。

(1)方程的意义。

师:这个单元我们还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什么叫方程?

判断:下面的式子是不是方程?

①x÷b=3②2x-7>9③0.2x+4=6④3b+2b=2.5⑤12x-9x=8.7⑥2.7+4.8=x÷2

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

板书:

小结: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3)解方程。

0.2x+4=6 12x-9x=8.7 3(x+2.1)=10.5

①想一想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②举例:怎样验证0.2x+4=6,x=10是方程的解?

③什么叫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跟踪训练:

(1)完成课本第83页的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的第1题。

答案:(1)x=2.4 x=9.7 x=3.2

x=5 x=1.4 x=2.9

(2)X X√√

3.复习实际问题与方程。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1)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理解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题中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案。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有何区别?

跟踪训练:

1.找相等关系的练习。

A:长方形的周长为30m,长10m,宽多少米?

小结:策略一: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公式找相等关系。

B:明明运动后的心跳比运动前快了55下。

师:能找到相等关系吗?还能找到不一样的相等关系吗?

小结:策略二:读懂关键句子,分析相等关系。

2.分析相等关系的练习。

妈妈去超市买了2箱方便面付给营业员100元,找回28元,设每箱方便面x元,下面()是错误的。

A.100-2x=28 B.2x+28=100

C.2x-100=28 D.2x=100-28

3.完成课本第83页的第2题。

4.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的第3、6题。

答案:1.A.(长+宽)×2=周长

B.运动后的心跳-运动前的心跳=55

运动前的心跳+55=运动后的心跳

运动后的心跳-55=运动前的心跳

2.C

3.(1)解:设两个月前他的体重是x千克。

x-3=93 x=96

答:两个月前他的体重是96千克。

(2)解:设这条街一共有x盏路灯。

5x=140 x=28

答:这条街一共有28盏路灯。

(3)解:设梅花鹿的高度为x米,则长颈鹿的高度为(x+3.65)米。

3.5x=x+3.65 x=1.46

1.46+3.65=5.11(m)

4.第3题:75次

第6题:长:0.6m,宽:0.3m,面积:0.18m

【课堂小结】

提问:学习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学习了这节课,我更加系统完整地掌握了本章知识,进一步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十八的第1~2,4~5,7~9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第五课时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2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4、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用手势理解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述能力。

四、教学流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模拟情景,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四)反思学法,总结升华第一个环节,首先出示3道复习题

1.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320千米,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行320千米要多少小时?

分别让学生列式并写出三个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所熟悉行程问题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1 .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读题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2.你知道“相向而行”“何时”“相遇”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相向而行”就是面对面走来;“何时”就是什么时候;“相遇”就是碰到。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题意】

3.活动:学生用手势模拟两人骑车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4、画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设计意图:画线段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题题意,并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5、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也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设哪一个量为x】 6、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7、对比两种不同的解法,评价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互相合作与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乐趣,理解课堂质疑的必要性,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三环节

1、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让学生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2、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求相

遇时间问题上,还可以求速度】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知识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六、教学反思这节课反思如下:

1、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相向而行掌握的很好,是因为课前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比较到位,使知识形成明显的链接。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有足够时间理解题意,因此列方程解决此类行程问题中学生很好找出等量关系式,突出了难点

3、通过练习可以感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很好,不足之处感觉最后拓展练习中个别学生解方程过程有点困难,这个问题准备个别辅导。

让学生学会求知,永远是我数学课堂的追求!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永远是我作为教师的人生目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谁来了?

生:阿凡提

师:同学们对阿凡提都很熟悉,下面我们侃侃他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2、师: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那么同学们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是阿凡提得到金币,也可能是吝啬的大财主得到金币。

师: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结果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我们把它叫做可能性。

3、师:元旦快要到了老师让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节目分别有唱歌、跳舞,等等,那么如果让你抽的话,你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呢?

生: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有可能是其他的节目。

师;对于这件事情结果,我们同样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师:以上这些都是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都

属于可能性事件,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5、师课件演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巩固练习

(一)教学例题1

1、师: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1号盒子、2号盒子。

2、师: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盒子中球的颜色、数量。1号盒子中装有8个红球。2号盒子中装有2个红球,2个黄球,2个黑球,2个绿球。

3、问题

(1)师:从1号盒子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师: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生:一定是红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1号盒子里面装的全部是红球。

(3)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盒子,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师:同学们猜测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真聪明。

(4)师:从2号盒子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5)师: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生随机汇报。

(6)老师可根据盒子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二)小组合作,摸球游戏(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根据要求装不同颜色小球的游戏。

师出示条件

(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以放红、黄、黑色三种颜色的球,也可以放红、黄两种颜色球,还可以放红、绿色两种颜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2、生按照要求操作

3、师巡视指导

4、生操作完一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个别汇报,并说明为什么。

(三)教学例题2

1、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例如:明天可能下雪……(请学生举例几个)

2、生汇报

3、师演示例2图片

⑴看图判断

⑵说说为什么,并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语完整的表述。

图片5时,学生读题后,师展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

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

⑶汇报、讲评。

(四)考考你

1、师:刚才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2、师课件演示题目:

(1)太阳(

)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

)停止。

3、指导生认真读题,并分析说出为什么。

(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可能)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不可能)停止。

(五)连一连

1、师:从下面的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2、师指导生认真读题,分析过程

3、师课件演示结果,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

(六)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下面这些城市你们去过吗?

2、生汇报

3、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那些地方看看,他们那里的冬天会下雪吗?

4、师课件演示图片

5、通过刚才对资料了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一下呢?

6、生回答

7、师指导描述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2、师: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P108

2、3

五、教后反思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创设问题情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主体对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活动中的问题。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首先出示一面圆形镜子,问:同学们你们看着老师手中拿着的这面圆形镜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甲生说:圆形镜子的半径是多少?乙生说:圆形镜子的直径是多少?丙生说:圆形镜子的周长是多少?丁生说:圆形镜子的面积是多少?随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立即投入到思索与讨论之中。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的氛围,而不是去提供现成的知识或结论。通过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的研究,使我领悟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必须创设益于学生自主探

索的氛围;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创设自由、活泼、主动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才能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示自我,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数学广角一》。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时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自然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且他们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交流的方法,同时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电脑和上网条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上网查找资料,基于这些的条件,我们科组在研讨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检测、评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的感受,更好的理解自然数在生活中应用及编排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还要加强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说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1表示男生先起立接着坐下,2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换个规则再来,1表示全班学生起立后接着坐下,2仍然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数字“1”在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数字“1”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

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编号时要用到什么?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数字来编码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说一说?

课件展示几个例子。

3、看来这些数字编码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号码虽然由简单的数字、字母等组成,但代表着各种有用的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解开它们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探究了解身份征的编码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课件引导:

补充: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调查讨论和小组合作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信息。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5、小马虎的难题。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课件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 320623450607331

320623440101040 360102197209280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谢谢大家帮小马虎解决了这个难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为我们大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的这种品质感动。我先代表小马虎谢谢大家!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之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是我们每个同学将来都会拥有和面对的实际问题,我们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1).你长大后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2).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

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7、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二)、自主设计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比如校长说17号同学来一趟校长室,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

教师巡视。

2、成果大展示。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生活

二、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结构特点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基本概念,让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发展。

四、说学法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倍数与因数,以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等知识,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为有很多的学生对于以上所学知识能理解,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待在活动中巩固和提高

(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2、合作交流法.

课上设计同桌互说、集体汇报等交流活动,完善学生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习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_]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 1/5 3/20 1/4 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PPT出示书中插图)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平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平.

师:怎样设计才公平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平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2)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

(3)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师: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3.师: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描述小旗的运动。

出示一面小旗向右平移

6

格后的图形,请学生描述小旗是怎样运动的。

生1:小旗平移了6格(不完整)。

生2:小旗向右平移了6格。

2.尝试画出小旗向左平移

4

格后得到的图形。

(1)学生讨论怎样画。

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2)引导学生质疑。

师: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3)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引导总结。

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5)引导学生讨论。

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尝试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操作,展示交流。

(2)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生1: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生2:我先找出小旗的关键点,然后把这些关键点向上平移4格,最后连线。

(3)观察比较,汇报发现:

生1:平移运动前后,图形的大小没变。

生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

4.小船的平移。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

(2)巡视后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画法。

生1的画法:两次平移都是把原图平移。

生2的画法;第二次平移是把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平移。

(3)让生对比哪一种对?

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画法。我认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先”,另一个是“再”,这两个关键字说明第二次平移是在第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平移,这里有一个先后的过程。

5.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认真分析判断,第二次平移是把谁平移,这是关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1

题。

独立操作,展示交流。并和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2

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4题。

学生初步辨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作出相应的平移的动作。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说一说,初步描述平移,从不完整到完整。

学生总结图形平移的方法与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老师概括。

板书设计

平移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不足之处:对平移几格,有些学生判定方法不对,错误地认为是两图之间的空格。

教学建议: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一、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我们以前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脳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脳边长

二、分一分、数一数:

1、取图1,问: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不规则图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么?

方法一:数方格。一起数一数,数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状。注意有两种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块长方形上写出求面积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总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求的结果。

用类似的方法求出图2的面积。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复杂的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分别求出面积后再求出总面积。

2、移一移,数一数:

取图3,交流数的方法:说说在数格子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观察后说说你能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3、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池塘图。观察该池塘边的特点,说说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积?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好办法吗?

方法:先数整格,可以按顺序标出数字;再把不满整格的当作半格数,最后再相加。

学生数,数完后交流结果。发现会有一定的误差。

指出: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求其面积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很正常的。

(2)、观察树叶图,它有什么特点?你能利用它的特点来更方便地数面积吗?

学生数完后再校对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页上的方格纸上,描画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刚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

交流,得到:通常我们学生的手掌面积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较复杂图形的面积了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续页)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2.05×6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道练习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请大家迅速的将2.05×6在你的练习本上完成。

(1)请一名同学汇报答案。

(2)通过练习,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小数乘整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准备。】

二、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

(4)指名学生口答,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汇报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请学生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生: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中的小数位数。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课后小结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用方程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难点:

找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

出示主题图

提出疑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讨论:

算术法

方程法

师:我们可以用列方程解决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怎样用方程解决应用题呢?

(三)重难点精讲

教学例4

出示主题图:

有25只丹顶鹤,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白鹭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白鹭的只数+9=丹顶鹤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白鹭有x只。

x+9=25

x+9–9=25–9

x=16

答:白鹭有16只

生讨论:白鹭有16只。结果对吗?怎样来验算呢?

学生汇报:

(1)用算术法再计算一遍。

(2)利用等量关系来验证。

讲解代入法:

x+9=25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小结: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有60只白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4倍,黑天鹅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黑天鹅的只数×4=白天鹅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黑天鹅有x只。

4x=60

4x÷4=60÷4

x=15

答:黑天鹅有15只

生:验算

讨论:想一想,怎样用列方程解决问题呢?

学生汇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四)新知应用 巩固深化

看图写出等量关系,并解答。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点呢?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六、随堂检测

列方程解下面各题。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

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八、作业布置:

59页5题

九、教学反思

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需要加强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5)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数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的孩子们:

《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其实,我们班级的孩子思维很敏捷,活泼好动,经常给我很多惊喜!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的经验,他们经常做折纸、转风车等手工活动,从中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知识,学生在之前的教学中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本次的学习,在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

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

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情感态度目标:

A:学会按一定的角度有规律的旋转,得到漂亮的图案,学会欣赏数学美。

B:培养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是目标:3

最后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课的伊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建议,通过学生演示自己动手制作的纸蜻蜓,揭示了生活中的旋转的事例,让孩子们对图形的旋转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认识,这样联系生活学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接下来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案,都是由简单的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可是通过我试讲后,发现学生对于旋转角度的掌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困惑,因此我觉得再次教学本课,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形旋转的角度。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奠定基础。

在观察演示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

1、演示教材53页风车的图形,做为动画出现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清晰的看见旋转的过程。学生很轻松的就把53页的填空做的很好。

2、演示的是54页1题强化中心和方向的问题。

3、演示的是54页2题关于怎样判断旋转角度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旋转方法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提出来,是否强调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当时我就很困惑,我寻求到辉煌老师的门下,在辉煌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细读教材,进一步明白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且把这部分知识渗透在开篇和学生演示蜻蜓的时候。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集合13篇)


小编特别推荐的“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一定能够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将教化育注重实效的重要指导。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某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续页)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2.05×6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道练习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请大家迅速的将2.05×6在你的练习本上完成。

(1)请一名同学汇报答案。

(2)通过练习,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小数乘整数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清晰阐述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和算理,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准备。】

二、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

(4)指名学生口答,在澄清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阐述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形成如下的完整板书,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汇报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请学生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生:因数中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中的小数位数。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课后小结

(三)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后习题

生: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求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主动探究小数乘小数提供信息。】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生:需要先算出长方形宣传栏的面积有多大。

(3)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

2.4×0.8=________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1、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

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学生进行探究,师相机指导。

4、生汇报。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第x组的同学最先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下面请第x组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展台展示)

组1: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并板书)

师: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拼摆方法?(让生在座位上说)

请你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组2: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组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哪个小组?请到前面展示一下。

组3:我们选择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腰对折,然后剪开,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组4: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这个小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这个大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大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注:师在生汇报的过程中要让生到黑板上画出小三角形也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并引导生说明钝角三角形的高为什么和梯形的高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出示转化过程)

师:谁能根据老师展出的这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口头叙述。

师:你真聪明!其实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探究。

师:好了,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生:s=(a+b)h÷2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公式,想一想,要想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由此看来梯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上、下底和高这三个因素有关,那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这是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它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师:让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解答。老师算了一下这道题的结果,等于10530平方米,同学们可利用课下时间验证一下老师算的到底对不对。

师:梯形的面积应用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经常会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另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幻灯出示)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如下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师: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解决其他问题。

1.算出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90页第3题

2.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3选择题

(1)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

A.45平方米B.25平方米C.25米

(2)一个梯形上底是80厘米,下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50B.25C.230

4.90页第3题

5、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转化的思想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将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更多的有关图形的知识。相信你们今后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学习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在第三学段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渗透转化、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习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次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准确理解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和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学具准备: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厚点得纸张),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教具一套。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具演示配合讲解。观看课件演示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可能还无法掌握旋转、平移的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实物教具演示这一过程,并配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推导过程这一重点内容。

4、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找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图形转化的形成过程的回顾,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情境引入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思路: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启发。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新知的形成,同时,再次渗透转化思想,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在学习新知识上得到提高,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做好铺垫,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

2、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拼组的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3、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交流、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幻灯片旋转、平移演示、让学生感知。

4、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亲身经历体会、感受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会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4cm,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是多少分米?

3、出示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他们的面积相等吗?

设计思路:在练习中,检查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加深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此练习题量赛然不大,但含钙量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加强学生逆反性思维模式训练,练习题呈现的方式多样化、坡度适中,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内花了新知。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最后,我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概括小结,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不但是本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

四、说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设计意图: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有利于写生更好的完成本课任务。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设想,由于学习主题是鲜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生成随时调整预案,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恳求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稿到此结束,谢谢!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教学过程:

1.通过回顾与整理,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进一步熟练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将你学到的圆的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2.学生在小组中整理。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1)圆的基本特征。

(2)圆的周长计算。

(3)圆的面积计算。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4.根据整理的知识点,指名说说每个知识点具体的内容。

5.小结:学是为了用,我们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

(l)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2)说说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追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6.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1)提问:要求“从小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题中的信息,怎样求有多少米呢?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提问: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7.作业:练习与应用第7~13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圆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多不多?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然后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圆的基本特征

圆的周长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培养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感悟、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复习旧知识、自学教材中三个关系式,观察与分析,将旧知识推移到新知识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哪位同学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吗?

师: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2、验证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一组算式都相等。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生:不能。

师: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同学们你们能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写,让学生进行汇报,尽量让多个学生进行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

出示例7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2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明学生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师:第①题,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

生:因为0.25和4相乘,正好得1,计算起来比较的简便。(使学生体会理解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师:你认为第②小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生:把202分成200+2,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

(4)交流评价。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小数乘法简便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4.8×1.25

(1)让学生独立做。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汇报(体现算法多样化)

(4)评价总结。

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题目。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第4.5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源自于生活,很大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在教学例7的时候,以谈话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利于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更加能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学生熟悉了自然错误就减少了。

在求商的近似数时,学生最感到困难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提醒学生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用“去尾法”,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什么时候“进一”,什么时候“去尾”,帮助学生理解。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我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下学期的方程,它不但对后面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和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渗透着“转化”思想,遵循主体性原则,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律。然后教学运用这个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定下了这一课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单,明了,快捷等优越性。

2、让学生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的意识,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化的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上课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央电视台的台标怎么表示?谁知道UFO表示什么意思?WC,这是什么标志?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不明飞行物和洗手间都用字母表示?也就是说用字母表示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明确这些字母的表示简便、易记,方便人们交流。

紧接着,出示扑克牌A,J,Q,K,提问在扑克牌中它表示什么?

从而强调: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简捷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还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数,揭示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地方,我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和学生一起观察思考: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呢?怎样列式?你能接着往下说吗?摆1000个呢?摆10000个呢?

追问:照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请你们观察这些算式,能不能想出一个表示方法来概括所有的情况?同桌互相讨论。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式子中的一个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一个×3呢? 强调:式子a×3不仅表示出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还表示出了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师接着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除了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还可以用哪些字母的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在这个关系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同时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量,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字母表示。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刚才的1×3,2×3……等等,这么多的算式,只用一个a×3就表示清楚了,你有什么感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这时小结:我们不仅可以字母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还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地概括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引出例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首先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例3图形上也有一个a,与刚才的a有什么区别呢?从而让学生知道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问题中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例题让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周长计、面积计算公式,公式里用了几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这里能否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量一定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关于简写的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最后在利用课件强调在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比较2x和x2的区别,补充对比练习:X =3 、 5 、 2时2X和X 2的值

我把例2调到了后面,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字母B和280-B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字母B可以表示那些数。然后再出两个B表示的数字,让学生算出280-B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只要知道了字母的具体数值,就能求出剩下的千米数,同时亦能根据字母表示的意义明确他的取值范围。

三,综合训练,深化理解。

1、练一练2我把练一练的第2题以猜年龄游戏的方式呈现先提示学生:妈妈比玲玲大2 8岁。

让学生推算在玲玲不同年龄阶段时,妈妈的岁数是多少岁?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例如:玲玲1岁时,妈妈是29岁,算式是:1+2 8 =2 9(岁)2+2 8 = 30(岁) 3+2 8 = 31(岁)等等,接着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概括出同学们的所有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2 8.在这种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玲玲的岁数,2 8是妈妈比玲玲大的岁数,所以a+2 8表示妈妈岁数是a+2 8岁,同时还可以表示妈妈比玲玲大2 8岁这个数量关系。

紧跟着拓展一下:妈妈比玲玲大28岁,当妈妈8岁时,你能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玲玲的岁数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b-2 8最后再让学生讨论A、B可以表示哪些数。这里老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

2、想一想:(1)3、4、X、6、(2)3+M=15,让学生探讨这里的X、M表示什么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字母既可以表示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2,你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一个个三角形 AX3根小棒

一个数 一个

字母可以表示 数量关系 一个×3 280-B

公式 S = A×一 C = A ×4

运算律 A + B = B + A ......

存在的不足

1、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十位同学过关,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本班讲这一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针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三、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四、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感受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用的,并且它还可以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同时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立即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揭示出本课的课题。

二、展示情境,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小红的年龄/岁爸爸的年龄/岁

1

5

10

…………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

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一想,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内容的完成,使学生能体会到随着小红年龄的变化,爸爸的年龄也在发生变化,而且它们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询问学生"可以是200吗?”,使学生明白,在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代入解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代入解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年龄的计算,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当他(她)为人父母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进而渗透尊老爱幼思想教育。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在地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在月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

1

5

10

…………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出示如下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3)完成例2“做一做”。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学习例1的经验,并结合例2情境图和设计问题的提示,让学生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掌握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新知,巩固拓展

(一)看图填一填。

(二)算一算。

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如果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如果她付出相同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三)解决问题。

客车的速度是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当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设计密切联系新学知识,同时在编排上体现着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练习的材料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熟悉性和易操作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梳理和进一步巩固新知。对学生“还有什么疑问”的设计,又能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孕伏新知。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 问

(1)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

(2)可写成比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3)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

(3:4=6:8=9 :12)

(4)这三个比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5)回忆: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有什么性质?他们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4、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5、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问: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 54:18

(2)引导学生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6、化简下列各比

(1)问: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10:3/83/5:5/8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7、化简下列各比

(1)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25:4 2.7:18

(2)由学生小结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生共同总结化简比的方法:先要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不是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最简整数比。

8、练习:化简比

60:24 5/8:7/245/4:0.75

三、巩固练习

1、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2、鞋厂生产的皮鞋,十月份生产的双数与九月份生产的双数的比是5:4。十月份生产了20xx双,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双?

四、课堂总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5、7、8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 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

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判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4.描述生活

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①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⑵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①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五年级数学课件系列15篇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

一、复习

1、3.60.47.250.8板演

2、把240缩小10、100、1000、10000是()

同步口答追问指出: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添0补足。

3、评议追问算法随即揭题

二、新课

1、例30.360.24

试算集体评议比一比一样对吗?追问:为什么积的十分位上是0?

你能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吗?

结果怎样?说明什么?

2、例4小明体重35.5千克,爸爸体重是小明的1.8倍,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集体读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35.51.8表示什么意思?

估计积比35.5大还是小?为什么练习简评

3、香蕉买多少元?

每千克3.6元

师引出第一条规律,生说规律2、3。

一个大于0的数乘,积这个数

应用规律比较大小

3.20.8○3.2

0.561○0.56

0.631.1○0.63

0.92.7○2.7

三、练习

练一练1

练一练2

四、收获

五、作业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应用有关测量和面积计算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情况中合理、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

教学

重难点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想想算算:

1、出示右图,要求学生算出它的面积:

(1)小组交流:你准备怎样计算?

(2)学生汇报:15m

①可以看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②从一个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梯形

(3)任选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二、巩固练习: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6m

2m

63m6

m2mm

2m

5m10m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三、画一画:(第27页画画算算)

学校准备建一个新的花圃,在方格纸上划出花圃的形状并计算出面积。

四、实地测量:(第27页量量算算)

在校园里找出一块合适的空地,参照上面画出的形状进行实地测量。

五、全课小结。

教学得与失: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你们知道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一个笼子里。

(媒体出示课本第80页的情景图)

师:请你猜一猜,图中大约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生1:我猜大约是7只,兔子5只鸡。

生2:不一定。因为有一棵树把鸡和兔子挡住了,所以我不知道各有几只。

(二)探求新知

师:如果告诉你: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脚,鸡、兔各多少?能求出几只兔子,几只鸡吗?(媒体出示题目的条件)

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想好了,可以写在作业纸上。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样。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列表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那么,这三种列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因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可以既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三)解决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下面两道题目,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媒体出示两道题

1、鸡兔同笼,有23个头,66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

2、老师带51名学生到公园划船。一条大船坐6人,一条小船坐4人,他们租了大船、小船各几条?

(学生练习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过程略)

(四)学习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4

P28-29页例1和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的1-5题。

教材简析: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2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元1分米=()米

2角=()元1厘米=()米

1分=()元1毫米=()米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0.05元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0.48元是4角8分或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学生回答: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

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三、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1、出示例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和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

提问:0.1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2、试一试:

在下面每个正方形中涂上颜色,分别表示、和,并把它们写成小数,填在括号里。

学生自主练习,进一步体验小数的意义。

3、思考:

观察前面出现的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观点。

结论: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4、想一想:

写成小数是多少?呢?你能写一写、读一读吗?

A、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你是怎样思考的?

B、进一步体会读法:0.001读作:零点零零一

0.029读作:零点零二九

强调:小数部分的零要一个一个的读,不能只读一个零。

C、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么你知道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吗?

学生回答。

5、练一练:

学生自主填空,交流时注意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

四、巩固练习:

练习五的1-5题。

练习时让学生自主练习,指名回答时要培养学生完整回答并应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阐明观点的习惯与能力。

注意:练习的第3题,出现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读写应该不会有困难,但是在用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时,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造成困难,虽然题目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意义说明,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应该有初步的渗透。

家庭作业:

1、自己写几个小数,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

2、回顾学习过的十进制记数法,预习P32页例3。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81-8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1公顷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课前测量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小黑板

一、创设情景,引入公顷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5()。

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24()。

一块黑板它前面的面积大约是4()。

2、欣赏一些图片,读一读文字。问:你有什么发现?你想知道什么?

3、揭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1)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2)找一找:1公顷有多大?(阅读书本)

(3)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1)我校的的操场长大约是60米,宽大约是40米,想一想:几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2)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体会一下1公顷有多大。

3、尝试单位换算

(1)填空

2.3公顷=()平方米3400平方米=()公顷

0.063公顷=()平方米45800平方米=()公顷

2.3公顷=()公顷()平方米

987000平方米=()公顷=()公顷()平方米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再集体评议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梯形果园,上底是500米,下底是800米,高是400米。这个果园占地多少公顷?

2、一个占地1.5公顷的三角形地,它的高是400米,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米?

(二)完成P84页1~4题

四、课堂小结,开展评价。

1.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学生开展评价。(教师评全班表现,学生评自我表现)

五、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或者走访,了解自己所在的镇(乡)、村(居委会)占地多少公顷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寻找活动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实例,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刺激圆的表象

二、对比活动

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组图形,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9册教材第109_11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计算求两地的距离。

2、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电教课件。

教学难点重点:计算步长的方法,步测计算距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怎样就可以知道:从自己的教室走到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米?

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2、如果不用任何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段距离,可以有什么办法来知道?

学生说一说,教师提出步测

3、板书课题:步测。

4、解释步测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步测,然后教师再解释。

二、探究新知。

1、用步测的方法来测量教室到多媒体教室有多少米,想一想,准备怎样来做,要知道和准备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展示讨论:根据情况确定讨论形式。

3、汇总讨论结果(板书):

(知道)一步的长度――步长。(知道)走了多少步――步数。(计算)距离

4、形成计算方法。

5、讨论解决步长、步数。

(1)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步长?

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板书:自己走一步,量一量。

(电脑出示一步长)提示:一步是怎样量的?

教师提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

教师补问:这一步应怎样走?在走路的时候,你的步长与你量的步长是不是一样?

(2)用例1介绍测步长的方法。

出示例1。(电脑投影)

你从这道题中学到还可以怎样测自己的步长。

学生说说方法。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方法和过程。

(3)测一测自己的步长。

指导室外步测活动:

引导学生:让你用例1上介绍的方法测一测自己的步长,你准备怎样做?

介绍室外已量好的一段距离,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为一次。走三次,记录下每次走的步数,填表内。

电脑出示表格和书上的P111练一练第1题表格。

到室外进行步测活动。

室内计算和汇报(选高个子学生和矮个子学生各一人汇报)

6、学会步测和计算一段实际距离。

(1)出示例2。让学生试做。

(2)让学生说说从例2中学到什么?

(3)让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

7、小结例1、2的学习。

三、用学到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看看你会不会用步测计算距离。

1、(电脑出示练习题)

练习题:李华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他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米?照这样的步子,他沿学校大花坛走一圈,走了100步。沿这个大花坛走一圈有多少米?

2、学生独立练习。

3、汇报与核对。

4、让学生提出疑问。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实践。

1、用步测,计算从多媒体教室到自己教室的距离。

2、在校园内找一个花坛,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有关数据,算出花坛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P82-83小数乘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及使用说明

教学媒体的选择CAI课件

教学媒体的设计

1、出示现代小区的外景图,引出例题。

2、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图提问题,再引出例题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的计算,集体讲解时依次在课件上出示。

3、一组口算题练习。

4、教学试一试,出示例题的图。

5、出示书上几组习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课件)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组口算题,想不想试一试?

①指名读题,你想说哪一题?自己选择。指名口答。

②大家都能这么快的口算出结果,真了不起,老师想知道你是怎样很快口算出结果的?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小数,大家都能熟练的进行口算与判断,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下也要运用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默读题目。

②首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你是怎样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随堂本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9

复习内容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

根据这一册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很多知识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等特点,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听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对本册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妈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课时安排

1、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

4、空间与图形1课时

5、统计1课时

6、期末综合实力评价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因数和倍数

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1、做教材13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做教材138页第2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因数和倍数

2、复习2、5、3的倍数

3、复习质数和合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141页第1题

引导学生完成,教师订正

2、完成第141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略)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书2-3页

教学目的:

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5、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

6、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数的世界。

2、呈现情境图。(略)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看一看:

1、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

(1)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指名汇报。

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

(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

3、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5=20(元))

(二)活动二:试一试:

1、看书自学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

(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个数。

(3)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

2、自学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

3、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是()的因数,()是()的倍数。

(三)活动三:说一说

1、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

(2)指名汇报

253=75146=84205=100

(四)活动四:找一找:

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

14172577

(1)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

(2)生答:147=214是7的倍数

177=2......3,17不是7的倍数

(五)活动五:练一练:

1、你写我说:

452=9045和2是90的因数,

90是45和2的倍数。

(同桌2人,一人写算式,一人说倍数和因数。)

2、看谁找得快。

(1)24691218203048

师问: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

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

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请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

师:100以内6的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不限制在100以内呢?

你发现6的最小的倍数是几呢?能找到最大的6的倍数吗?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的世界

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45=20(元)

答:需要20元钱。

先找哪些是4的倍数?再找哪些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4的倍数:4122048

6的倍数:612183048

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1248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习题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 )

板书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课件1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一句话表示)

二、设疑引喻

出示课件2

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三、指导探索

1.出示图片1

2.组织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6.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3.提问:小数乘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提示:①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②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做法,交流这样做的依据。

4.出示课件3

提示:为什么要把325缩小10倍呢?

5.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四、质疑小结

1.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问:计算6.55时先算655,为什么算出的结果325还要缩小10倍呢?

3.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答疑)

五、反馈调节

1.完成P4第1题注意学生叙述意义时的不同说法

2.完成第1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鼓励学生能勇敢地说一说自己错在哪儿?教师注意行间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节。

3.完成第4页第2题。

集体订正。

提问:观察上面的习题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P4第4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根据14923=3427填结果。

14.923=()1.4923=()

1490.23=()1492.3=()

()()=3.427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P61页例2

教材简析: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学生交流结果。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64=6(组)......2(枚)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

352=17(组)......1(块)余下的1块为正方形瓷砖。

正方形:117+1=18(块)

长方形:117=17(块)

四、综合练习:

练习十第4-7题

第4题:学生独立计算,汇报思路。

第5题:

明确:信号灯亮的顺序依次是红灯、绿灯、黄灯;从10时到10时15分,信号灯一共亮了42次。

每3个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红灯,一个绿灯和一个黄灯。

423=14(组)

所以红灯、绿灯和黄灯各亮了14次。

第6题:

提示:通常把7天看作一组,11月份共有30天。

每7天为一组,每组中为2天休息、5天工作。

307=4(组)......2(天)余下的2天为休息日。

休息:24+2=10(天)

工作:54=20(天)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2: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试一试:203=6(组)......2(只)

灰兔:16=6(只)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白兔:26=12(只)。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学习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分数知识的理解。

难点:灵活解题。

教学准备

概念

复习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谈话,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唤起学生记忆,复习分数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练习作准备。

1.提问: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2.板书学生回答: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约分与通分

3.提问:能根据2/3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4.谈话:下面我们就边练习边复习分数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交流并反溃

学生在小组中说说上面的知识点各是哪些内容。

通过有条理的复习与专项练习,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表现积极,效果较好。

应用

练习

通过练习,通过对对3/4所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回忆和整理分数单位,约分,假分数与整数的互化法,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进一步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以及最简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不同情况的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会根据数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知识在其中的应用,并使学生明确用分数表示单位换算结果时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1.完成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组织汇报交流并追问:3/4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6是8的几分之几?

2.完成第8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教师组织汇报,追问:1/9是8/9的什么?也就是8/9里有几个分数单位?12/16等于几个1/4?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约分?你是怎样进行约分的?4是怎样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的?怎样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4/20是分数,210是除法,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是怎样得到的?

3.指导完成第9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并追问:你分成了哪两类?你是怎样想的?

继续追问: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什么样的分数是假分数?

你会把这些分数约分吗?约分后是假分数的化成带分数。

完成化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约分,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指导完成第10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呢?

教师对学生的比较方法加以指导,重点指导5/8,3/7和0。5的比较方法。

5.完成第11题。

组织汇报,进行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第12题。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分析:知道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意思吗?观察一下,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加以指导。

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5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39-40页数的整除、约数和倍数、练一练,选用练习七的第4题和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第二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今天吴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算式的知识,好吗?你能在你的卡片上很快写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贴上黑板吗?(学生写完后任意贴。)

[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2、提出要求:你能根据一定的依据把这些除法算式来分一分类吗?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3、(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分类)汇报交流:你们认为他这样分类有道理吗?为什么?其他同学是怎么分类的?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整除。

1、观察特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3组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和商或结果,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2、揭示概念。

①提问:第一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特点?(学生先思考后交流)

小结: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整数,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同时指出:当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算式。

②追问:整除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设疑:整除的算式太多了,能想个办法把大家的整除算式概括成一个整除算式?

启发:请字母来帮帮忙。如果被除数用a表示,除数用b表示,商用c表示,可以怎么表示这个整除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c,追问:在这个整除算式中a、b、c有什么特点?

③揭示:当a、b、c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时就是一个整除的算式,我们就可以说: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板书:ab=c(b0)]

举例说说。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

小学五年级课件集锦九篇


经过细致挑选,趣祝福编辑为大家精选了一篇独一无二的“小学五年级课件”,欢迎您热情支持,若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不吝收藏并关注。每位教师都需要精心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对于协调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习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1、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2】

教学内容: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我们去旅行》集锦本设计制作。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形式把收集的资料图片进行整理,设计制作集锦本。

2、小组合作进行有趣的美术设计活动,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

教学难点:

运用简单的设计原理,将图片资料进行合理整合,设计制作集锦本。

教法与学法:

欣赏、观察、谈话、合作、示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范作等。

学具准备:

课前搜集自己喜欢的旅游景点图片、资料、卡纸、双面胶、彩笔(或油画棒)等。

播放歌曲:《我要去西藏》,提问:这首歌好听吗?唱的什么?(《我要去西藏》,唱出了作者去西藏旅行的感受。)那你喜欢旅行吗?你都去过哪里?有什么感受?

二、发展表现:

1、欣赏感受,播放视频《神奇的宁夏》,学生欣赏。

3、小结:旅行时,不仅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还能学到很多知识,如:风景名胜、风俗习惯、当地特产、名人故事等,所以古人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要想在旅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要学会制作旅游集锦本。那,什么是集锦本呢?

4、学生自学课本资料,了解认识集锦本。指名回答。

5、师小结讲解并板书:集锦本就是把自己收集的旅游资料用粘贴、绘画、书写等方法综合到一起的一种设计形式。由封面、内页、留言栏三部分组成。

(1)封面必须有标题。

(2)内页主要包括旅行地的地名、图片、文字介绍及相关插图。

(3)留言栏用来向观众推介作品,同时与观众取得联系。建立评价栏目,相互学习指导。

(4)集锦本的特点是什么?(吸引观众:内容令人向往,图画引发想像,文字介绍知识,激发情感。)

6、师生以宁夏为例,一起设计制作一份简单集锦本。

师强调版式设计法则:

(1)描述性文字排列有的外形规范,有的活泼有趣。

(2)标题字体设计。不同字体、不同大小的文字在版式呈现的不同效果。

三、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请选择一个旅游景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一个旅游集锦本。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分别制作好封面、内页和留言栏后,把它们组合到一起。

2、学生分组设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按照自己的喜好大胆进行设计和表现;制作中注意维护好卫生,安全使用各种工具;小组成员之间注意相互合作。)

五、收拾整理,结束教学。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

2、养成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中学会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对小镇的喜爱之情。

2、理解小镇早晨的恬静。

教学难点:

1、小镇的早晨为什么既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

2、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为什么还是美的。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学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想一想再读。

(2)读完后有什么不懂的,和同学讨论。

2、小组讨论:通过读书、讨论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大组讨论,汇报学习情况。质疑。

4、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引导学习:

1、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以下三块教学。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个别读,引导评价,重点句指导读,录像入境,美读。

体会小镇早晨的恬静。

3、自由读,看一看小镇到底怎么热闹?

想象:假如你是这个小镇上的人,现在你在干什么?

情境表演:热闹。

齐读课文第二段。

4、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你能弄懂什么?

汇报学习结果:你读懂了什么?

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去干什么了?

小结:他们这么紧张就是为了小镇早晨的恬静、小镇早晨的热闹繁荣,更是为了小镇的将来更加美丽。

指导朗读。

5、说话:因为小镇的早晨是______的、_____的、_____的,所以我们说小镇的早晨真呀!

读好这句话。

四、本文小结:

你能想象一下小镇的未来吗?

将来你会为我们的小镇作些什么呢?

五、课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写出了小镇的。

(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一读或写出我们这个小镇美丽的景象。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懂得阅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看出人物的特点。

2、学会本课的生字9个。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生活,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出读课文,知道铁人是怎样一个人,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得、咳、数、还,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

3、读仪课文第一段概写部分。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揭题,简介铁人。

《选学读本》中有铁人的故事,课前布置阅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回忆了铁人一件什么事?反复朗读35遍。

2、听后交流。交流主要内容为自己的感受。

三、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解决词义。

四、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铁人去托儿所这件事的?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四人小组学习这一段。

2、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1、2、3题及第五题9(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铁人言行的句子,体会内心想法,概括人物品质特点。

2、感受铁人王进喜关心群众,勇于改错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2、回忆课文录第一段内容以及学习方法。

二、扶学第二自然段,加深感受。

1、听课文录音,看课文插图,思考:铁人几次来到托儿所?用/给这段话分层。

2、学习第二层,尝试用法。

重点指导:刚踏进眼泪一句。

3、学习第二层,巩固学法。

(1)默读第二层,继续用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分组讨论。

(2)组织讨论,教师点拨,重点指导:铁人睁大咳!

4、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作业本第4题中的(1)(2)题。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概括学习方法。

2、完成作业本第6题,写一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学了第1、2自然段,你知道铁人有哪些品质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读懂学习提示

1、齐读单元学习提示。

2、划下第一句。

3、注意了人物的言行,怎样体会人物的特点?

(1)划出

(2)体会

(3)概括

三、学写一段话。

1、议一议:根据铁人默默地卷烟抽这一动作,想象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四、朗读课文,深刻体会。

1、讨论: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以生动的语言总结概括铁人的高贵品质。

2、交流。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5题。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风景。(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都是哪的风景呢?(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6】

本课有跨学科的特点是诗与画的融合。 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色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

本课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让他们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

2.情感:体验诗情画意之艺术魅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

3.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绘画语言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古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绘画创作表达古诗的意境与情感。

1.媒体课件(小学古诗‘诗画’作品)。

2.古诗朗读录音带。

2.自己善常的绘画工具。

1.本诗着重写什么,人,事,景,还是物。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你感受到怎样的意境。你还想到了什么?

1. 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在交流中完善思路终取其长。

2. 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展开想象与联想为描绘做铺垫。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梳理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出示作业要求:

强调古诗的文学艺术价值,激励学生学好古诗,课下坚持诗画创作,使自已的文学与绘画水平得到共同提高。

反思:

诗具有极强的写意特点。这就为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充分想象、联想留下很大的空间。在教学中,首先 要引导启发学生细品诗意,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创设意境,以现作者眼中的景、心中的景。在作画过程中,为学生创作提供技能支持,通过示范启发(如古人的服饰作品的布局等)解决学生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一艺术思想。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为本节课将要设计的“旅游节”定一个主题。

2、根据主题,完成一组能够反应当地风貌的“旅游节”宣传资料。

3、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收集信息,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设计制作和创新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学生:调查天津的旅游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照片、地图和有关的文字资料,准备纸、笔、剪刀等。

2、老师:收集各地旅游节海报、宣传手册、旅游地图等参考资料。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旅游节》,请同学们打开书。

师:那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 在那里都看了什么,玩了什么?

(如果学生没提到工艺品,就提醒一下:每个旅游景点都会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比如土特产啦或者各种工艺品等,你们有看到么?)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你们刚才提到的山、水、文物古迹等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如果按照属性分的话:可以把它们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同学们请看书,找一找什么算自然资源,哪些又是人文资源呢?

生:山、水、森林、湖泊等这些自然风光,叫做自然资源;而那些文化古迹、民族风情、工艺品等被称为人文资源。

提问: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天津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谁能举例说出我们这里都有哪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呢?

例如蓟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山区和翠屏湖的周围,老百姓建起了很多农家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还有古文化街、南市食品街。

师:有几位外国朋友想到咱们天津来玩一玩。他们听说我们五年级的同学不但很熟悉天津的各个景点,而且还乐于助人,所以想请我们做他们的导游,详细的介绍下天津景区的情况。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师:可是有些朋友虽然知道咱们天津,但是对这个地方不了解,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呢?

师:现在宣传的手段很多,比如电视广告、网络宣传、张贴海报、散发宣传单等。我这里有一张宣传手册,大家来看一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书,书上也有几个设计好的宣传手册和海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设计思路。

和学生交流书上范图,指出它们做的好在哪里,都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装饰。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手里的资料,为刚才介绍的景点做个宣传海报。画面上不但可以添画具有景区代表性的建筑,比如天津电视塔,盘山的挂月峰,白塔寺的白塔,还可以写上一些有关的传说故事。

提示:有图片的可以直接把图片粘贴上去,没有图片的景点再用笔画。

四、作品展示 点评小结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讲评。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制作宣传海报,课下你们还可以用废旧材料或者树根、石头等做些小工艺品,送给你外地的亲戚朋友,为天津做下宣传,为我们的家乡做点贡献。同学们把桌子上的东西收拾一下,有用的'留起来,没用的放到垃圾箱里去。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8】

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在我们的心里,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他是我们心目中学习的榜样。崇拜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崇拜游泳棒的大哥,还是崇拜科学家,奥运冠军,崇拜的原因很多,学生崇拜的人各行各业,丰富多样。从学生的成长看,把内心的想像描绘成具体详细的画面,把“崇拜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能深入地表现他的性格、特长,就会展现多姿多彩的情景。教育即成长,生活即发展,给学生诉说的机会,从儿童的生活特征来解释。尊重儿童时期,就是尊重成长的需要和时机,学生的崇拜也是一种学习,这是一个表现心情的主题。

①师生、生生间平等交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崇拜观。

②围绕崇拜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③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收集自己“崇拜的人”的资料,准备向大家介绍,以及自己崇拜他的原因。

思考:准备用什么材料塑造形象?并准备好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材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师生、生生交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讲一讲他的故事吧!可以进行小组学习。

研究:如何表现“我崇拜的人”这一主题?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

交流:以“我崇拜的人”为主题举行班队活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或事,找到虽然平凡但让人“崇拜”的普通人,把他们请进课堂,把作品送给他们,在互动中得到成长。

三、学习评价建议: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

能否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思考与感受。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能否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和表现活动。

小学五年级课件【篇9】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果实的形成》这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的第十三课。这部分内容是本册书的重点之一。它以中、低年级学过的有关植物学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以桃花为例,使学生全面认识花的内部构造以及果实形成的过程,为后面学习植物繁殖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花的内部构造。

2、认识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和信息进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这几个教育教学目标,即体现了老大纲对知识的要求,又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要求。

其中,“认识花的内部构造、认识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是教学重点,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知识目标的过分要求,提倡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认识果实是怎样形成的?”是难点,这是由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决定的。

三、课前准备

1、Authorware5制作的课件《果实的形成》。

2、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课时安排

根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本课我安排一课时完成。

五、教法学法

教法:现代教学手段中的电脑多媒体为自然课的观察、实验、演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本课教学中,作为一所城市学校让学生人手一朵桃花进行解剖,观察很不现实。因此,本课主要采用CAI教学,充分利用我校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先进设备和自制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结合谈话法、观察法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探究能力。

学法: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让每个学生通过运行电脑CAI程序亲自参与到学习当中,结合讨论法、人机对话等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与教师、同学、电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真正实现在快快乐乐中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烈的色彩可以极大地刺激人的神经,引起人的注意。所以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切入课题:用课件展示出一幅色彩浓烈各种果实的图片,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问题:图上都有些什么果实呢?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紧接着问:“你能说一说想了解有关果实的哪些知识吗?”让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使学习的气氛顿时浓厚起来。

最后,用一句:“今天,我们就以桃为例来研究一下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好不好?”指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教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二)学习、探究

1、大胆猜想,提出假设。探究的第一步骤是提出假设,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用提问:“你觉得,果实的形成与植物身体上的哪个部分有关?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并不立即进行对错的评价,而是提出:“哪一个同学的`说法更准确一些呢?请大家运行电脑程序寻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进入CAI课件中,开始自学探究。

2、自主探究,交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行程序自行探究,教师则巡视指导。学生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先作出自己的判断,通过人机对话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果实的形成与花有密切的联系。”

接下来探究花的构造,这是本课的重点,是认识果实形成的基础。在这个主要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而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和帮助,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练习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效果,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控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步探究完成后,我提出“花的构造,你们记住了吗?”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测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件中的“交互功能”主动控制是否进入本阶段的测查:若准备好了,就选择进入测查;若还需复习,就选择回到“认识识花的构造”,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良好的自主环境。

测查完成后,计算机给出正确的答案,进行订正和评价。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表扬学习效果好的学生,鼓励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探究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3、仿真模拟,突破难点。多媒体电脑具有仿真模拟功能,利用编程特性,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通过动画或VCD影片,显示在屏幕上,展示物体内部结构、事物演变过程等,变不可见为可见,为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本课中,果实形成是一个长达几个月的时间过程,在果实内部发生着平时我们无法看见的变化学习。“认识果实的形成过程”就可以充分发挥CAI的以上优势,在课堂上能用有限的时间展示自然界中的这一复杂的变化过程,从而有效突破了难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经过电脑的仿真模拟,学生果实的形成过程就会有形象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讨论中,大家形成最终的结论:果实的形成过程是由“传粉→受精→结果”三大步骤组成。(同时形成板书)

(三)浏览资源库,拓展视野

最后,将与本课有关的资源库名称或地址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深入了解的内容。从而升华和拓展了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结束学习活动,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小结:纵观本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将人性化的课件与多媒体网络的丰富资料充分融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念,在创造性地教方面作了些探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仓管员的试用期转正总结15篇

仓管员试用期转正总结 仓管员试用期转正 06-09

找对象的搞笑说说200句

找对象搞笑说说 06-09

端午节句子名句素材文案集合(46句)

端午节名句句子 06-09

幼儿园父亲节活动总结大班

幼儿园父亲节活动大班 06-09

活动主持词精选15篇

活动主持词 06-09

祝同学端午节祝福语

同学端午节祝福语 06-09

商标协议书7篇

商标协议书 06-09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范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课件 05-25

主持结婚句子

主持结婚句子 06-09

女人励志创业句子(汇集77条)

女人励志创业句子 励志创业句子 06-09

全部分类